一、哲里木盟发展沙产业的调查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王雅萱[1](2020)在《内蒙古通辽市语言生态及语言和谐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生态语言学主张语言与外部环境及其赖以生存的自身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语言系统与生态系统具有相似的内部关系,认为语言多样性程度越高的生态环境系统具有更高的和谐性与稳定性。但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境内的一些少数民族语言开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不同程度的影响着语言的多样性和语言生态的和谐。本文的研究以生态语言学的“语言多样性”理论为主体框架,从内蒙古通辽市的语言生态系统出发,运用语言田野调查的方法,实地调查内蒙古通辽市的语言使用现状,通过访谈等方法对内蒙古通辽市单语使用者、双语使用者或多语使用者的语言态度、语言期待等进行调查。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Statistics Package for Social Science)对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概率统计,并结合文献资料与前人的研究成果,对田野调查数据进行定量分析阐述。进一步结合社会文化、民族认同等因素分析,探讨内蒙古地区语言和谐及语言保护问题。本文除结语外,共从六个方面展开调查论述: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缘起、研究意义、研究对象以及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章,介绍本研究调研地及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本章首先从城市概况和语言分布情况两个方面介绍本研究的调研地——内蒙古通辽市;其次,从性别、年龄、民族、区域分布、文化程度、受教育程度等方面介绍本次田野调查的调查研究对象的基本概况。通过调查,我们认为内蒙古通辽市作为调研地具有很好的典型性,适合在该地进行本次调查研究。调查研究对象符合调研要求,所得出的调研结果具有代表性。第三章,调查内蒙古通辽市语言使用现状。本章主要从语言使用调查方面描述内蒙古通辽市语言使用现状。并通过SPSS20.0软件分析,得到本研究所需的研究数据。通过分析,内蒙古通辽市大部分语言使用者汉语水平高于蒙古语水平,随着年龄的降低双语使用者在生活学习中使用汉语的频率增高。第四章,通过问卷调查,对通辽市各民族对国家和地方现行的有关语言文字的法律法规的知晓水平进行统计分析,并结合语言态度方面的数据对通辽市公民对语言使用的态度进行分析。在了解语言使用者对语言文字法律法规的认知情况的同时,了解现行语言文字法律法规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推广情况,为政府深入推行法律法规提供了一定的社会参数。从数据上看,通辽市的市民对国家语言文字的法律法规的知晓度偏低,政策的宣传效果欠佳,但语言使用者对汉语和蒙古语的态度都十分良好,没有出现排斥现象。第五章,总结分析内蒙古通辽市的语言生态现象以及内蒙古通辽市的社会发展对其语言生态影响。首先,根据前文的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内蒙古通辽市语言生态的特征分别为:蒙古语还具有较强的语言活力、产生许多汉蒙混词、随着语言使用者年龄的变化不同语言使用呈现出层次性、语言景观字体大小体现语言顺位以及存在其他少数民族语言;其次,从民族身份认同、社会语言认同、社会网络发展以及区域经济发展四个方面分析推进内蒙古通辽市语言生态变化的影响因素。如城市经济发展带动人口流动,外部移民的语言与当地民族的语言进行语言接触造成直接影响。第六章,基于前文,提出保护内蒙古通辽市语言生态和谐的建议。少数民族地区多语和谐具有保护民族完整性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因此,本章从维护语言多样性、加强语言文字相关立法及执行制度、推进双语教育以及利用媒体途径传承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四个方面对内蒙古通辽市语言生态保护提出建议。
王铁军[2](2019)在《近代以来日本“满蒙”调查述论》文中研究说明始于近代的日本对"满蒙"的综合调查大体上经历了1872~1905年、1906~1931年和1931~1945年的发端、发展和高峰期三个历史时期。在这三个历史时期中,日本对"满蒙"综合调查的调查机构、调查重点、调查背景和动机以及所涉及的成果运用也不尽相同。本文基于上述三个历史时期的划分,以同时期公开刊行的"满蒙"调查报告、调查机构和调查重点为研究线索,探讨了近代以来日本对"满蒙"地区进行各种调查的机构、动机和主要调查内容,并以此为基础分析和探讨近代以来日本对"满蒙"进行调查的成果运用与日本在东北地区发动九一八事变,继而武装占领东北全境进行殖民统治之间的内在关联。
马伟[3](2018)在《日本涉农会社中国东北“农业开发”研究(1906~1945)》文中认为日本对我国东北的“农业开发”,是通过涉农会社实现的。其中,“东亚劝业会社”“满拓公(会)社”及“大连农事会社”主要从事土地掠取及农业经营、农业移民、农业金融等业务,“东亚劝业会社”“满蒙畜产工业会社”“满洲畜产公(会)社”“满洲猪毛工业会社”等则从事畜产品买卖、加工、输出等业务。1922年设立的“东亚劝业会社”,致力于东北土地、农产品、大米、牛肉等资源的掠取。截至1935年,该会社在“南满洲和东部内蒙古”掠取土地超过13万町,吉东地区95.32万町。其中部分土地改造为水田,以朝鲜佃农为主要劳力,获取稻谷等实物地租,部分旱田租借给我国汉族农民,以货币地租获利。1936年“东亚劝业会社”解散后,水田业务由“鲜满(满鲜)拓殖会社”接收,旱地业务则由满拓公(会)社所承继。截至1941年,“满拓公(会)社”共掠取土地2002万町,相当于日本本土耕地面积的2.2倍。对于如此规模的土地,除一小部分配给日本移民外,剩余绝大部分一方面由该公社直接采用租佃制度进行经营,另一部分则采用“掠夺型经纪”模式,雇佣土地经理人进行管理,这很大程度造成农业收入体系及分配模式混乱。同时,该公社还试图在“满拓区”内推行改良农法,办法是通过改良农具取代东北传统农具,但因数量严重不足而进展缓慢,最终造成该改良农法流于形式。1929年设立的“大连农事会社”,主要在“关东州”进行土地及农产物的垄断业务,并为日本农民迁移东北积累经验,但大规模移民侵略实施后,该会社的作用降低,但依然以租佃的形式对所掠土地进行控制。畜产方面,“九·一八事变”前,“东亚劝业会社”对农业资源的垄断和掠取有所节制,伪满洲国建立后,借助政治优势,始实行行业垄断。1930~1935年,“东亚劝业会社”还一度向日本海军提供东北冷冻牛肉。该会社解散后,畜产业务整合为“满蒙畜产工业会社”,从事肉类屠宰、加工等业务,并专门供应日本海军及关东军。1937年,“满洲畜产会社”获取该工业会社的全部股份,并完全垄断了伪满肉类、皮革、毛皮、羊毛等畜产物的加工、运输、输出等业务。“满蒙毛织会社”主要从事东北羊毛及澳洲细羊毛的深加工业务,并垄断了东北羊毛业务的输入。1943年升格为“满洲畜产公社”后,着重以制定价格的方式控制东北畜产资源。针对日本对我国东北,乃至东亚的殖民,本文以“结构性殖民理论”三大要素三大维度进行解读及理论提升。三大要素包括重农主义、农业移民及“国策会社”,其中,“国策会社”是核心环节,是推行重农主义和农业移民的基础和载体。而涉农会社体现“国策会社”的意志,并助推其农业殖民政策。三大维度是重农主义而非重商主义,规模性的农业移民而非零星的工业、商业移民,“国策会社”而非商业公司。三大维度处于高位,对殖民地的占有、同化及转化为“地理边疆”的可能性将处于高位。否则即处于低位。相较于西班牙、葡萄牙及英国、法国对美洲殖民,日本对我国东北殖民的政策性无疑处于高位。
吴忠良[4](2016)在《清末民初的蒙旗与厅县关系——以扎赉特旗鱼租问题为中心的考察》文中研究表明清末新政以后,清政府推行蒙地开放政策,在开放蒙地上设置了厅县等民治机构。从此,围绕土地与河川湖泊的权利问题,蒙旗与厅县间纷争不断。本文利用满、蒙、汉、日文档案史料,以扎赉特旗鱼租问题为中心,对清末民初的蒙旗与厅县关系进行了探讨。
季静[5](2016)在《日本在内蒙古东部地区的殖民统治与掠夺》文中指出伪满洲国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占领内蒙古东部地区,实施与东三省和内蒙古西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殖民统治政策。在分析研究前辈们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充分挖掘伪满洲国出版的官方文件《伪满洲国政府公报》和近代日本在中国东北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纸《盛京时报》等资料,把内蒙古东部地区被日本帝国主义统治、殖民、掠夺的过程,作为一个有机的、密不可分的整体进行深入研究。本文由七部分组成:绪论:主要包括学术史的回顾、资料来源、问题的提出、相关概念的界定以及论文的创新设计等。第一章:伪满洲国成立前,日本帝国主义在内蒙古东部地区推行的侵略政策和侵略活动。日俄战争后,日本侵略内蒙古东部地区政策的演变;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活动以经济掠夺为主导,搞“调查”和“合办”企业,企图控制经济命脉、“扶持”蒙古王公上层搞“独立”、“自治”运动。第二章:内蒙古东部地区被实际占领后,日本帝国主义在此建立殖民统治体系。伪满洲国作为日本帝国主义在华的御用统治工具,废除内蒙古东部地区原有统治机构,重置新的统治机构,加强组织管理;改革人事制度,在内蒙古东部各地任用日本官吏掌握实权,名义上,内蒙古东部地区是蒙古人管蒙古人自己的事,实质上,将日本参事官制实施到极致;组建“协和会”协助伪满各级机构,参与内蒙古东部地区的殖民统治和镇压反满抗日活动;建立军队、警察、宪兵、特务的法西斯殖民体系,残暴地屠杀无辜人民。第三章:强化法西斯主义专政。日本殖民者通过委任制代替王位世袭制夺取蒙古王公的政治特权、“蒙地奉上”剥夺蒙古王公的经济特权,并处罚对其统治不利的蒙古王公,强化其蒙古社会上层的控制与管理;日本殖民者推行法西斯的“保甲连坐”、街村制等,强化基层组织统治;日本殖民者强制执行“集家并屯”的法西斯主义专政政策,严格限制抗日军民和普通群众之间的联系。第四章:全面实施经济掠夺。在“日满共存”与“日满一体”等口号下,内蒙古东部地区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经济发展的附庸。通过“地籍整理”、土地审定、日本人入植等方式,日本殖民者强占内蒙古东部地区大量土地;以实地“调查”为基础,日本殖民者掠夺内蒙古东部地区的煤炭、金等矿产资源;以支持“大东亚圣战”为名,日本殖民者实行粮谷、日用品、牲畜“配给”与“出荷”;日本殖民者控制伪满洲国推行鸦片“专卖”政策,扩大鸦片种植面积,日本关东军直接参与鸦片走私,为日本发动“大东亚圣战”提供资金保障,导致内蒙古东部地区烟毒泛滥,农牧民深受其害。第五章:推行殖民主义思想文化教育政策。日本殖民者通过建立蒙古会馆、蒙民厚生会、蒙民裕生会等机构,创办蒙文报刊等方式,强化舆论宣传,控制农牧民思想。日本殖民者在内蒙古东部地区通过对喇嘛教“一元化”改革、分别对待民间宗教以及植入日本国教神道教,企图消弱、打击、利用喇嘛教和民间宗教的势力,利用神道教控制农牧民的思想和宗教信仰。利用教育、宗教侵略其它国家和地区是殖民者惯用的手段,日本殖民者在内蒙古东部地区摧毁原有教育机构收揽教育权力、颁布《新学制》、实施教育“革新”、控制教学内容重编教材等奴化教育。结语:分析日本殖民统治及掠夺内蒙古东部地区所实行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政策的本质及其危害性。
吴忠良[6](2014)在《伪满洲国时期嫩江松花江流域蒙旗渔业权利变迁——以与蒙地奉上政策的关系为中心的考察》文中研究指明清代前、中期,嫩江松花江流域蒙旗的渔业开始繁荣,蒙旗向在本旗水面进行渔业的非本旗人员征收鱼租,鱼租同蒙租成为蒙旗重要的财政收入。清末至伪满洲国时期,蒙旗与开放蒙地上形成的设置局(厅、县)之间,展开了对鱼租权利的争夺。1938年,伪满洲国政府为了实现土地制度与税制的一元化,实行了蒙地奉上政策。因此,开放蒙地的鱼租与蒙租被同时废止,并被转变为县的地税。
王鹏辉[7](2014)在《中国近代边疆的转型时代 ——以九边处处蹄痕的吴禄贞为中心》文中研究指明19世纪上半叶,西学东渐和西力东侵交汇而来,中国进入数千年尺度的历史变局,西北陆地边疆和东南海疆首当其冲。龚自珍和魏源从今文经学视野出发,共通发明西北一东南边疆轴向历史空间互动结构的边疆建设方略。康有为和梁启超从今文经学会通中西的君主立宪维新变法,以"五族合一"和"中华民族的大民族主义"进行中国现代国家的国家建设,吸收了 "龚魏"的边疆建设方略。19世纪末20世纪初,孙中山、黄兴和章太炎的"排满革命"登上历史舞台,发动武装革命来推翻清王朝,创建共和国的中国,具体方略则为东南沿海的边疆革命方略,忽视了非汉族群聚居的西北陆地边疆。吴禄贞正在此时,从长江中游的武汉穿越东南海疆,东渡日本留学陆军士官学校,并与孙中山、唐才常、梁启超交游,投身自立军起义。吴禄贞毕业回国后又与黄兴交游,在武汉和长沙进行革命聚义。革命党人吴禄贞北上入职清廷中央练兵处,结束了他的东南革命。东三省爆发的日俄战争刺激清王朝进入预备立宪的新政阶段,边疆危机为前奏的国家和民族危机引发了清末中国改革与革命的双重变奏。1906年上半年,吴禄贞跟随理藩院尚书肃亲王善耆考察内蒙东四盟,亲历亲见了已经变为蒙汉杂居的传统塞北边疆,对内蒙东四盟进行了现代性的社会调查《东四蒙古实记》,并制定了一套经营蒙古的战略改革方略《经营蒙古条议》。吴禄贞以西方民族国家的观念来思考清王朝的边疆危机,依据近代国家主权、领土、人民的要素制定蒙古地区的改革方略。1906年下半年,吴禄贞得到练兵处的派遣穿越中原前往西北新疆的伊犁调查军政,而日本陆军少佐日野强和俄国陆军上校马达汉分别接受各自国家参谋部的派遣,与吴禄贞同时出现在中国西北边疆。吴禄贞的《沿途日记》与日野强的《伊犁纪行》及马达汉的《马达汉西域考察日记(1906——1908)》互相参证,反映了民族国家国际体系和清王朝视野交互下的西北边疆历史面貌。1907年,东三省继新疆建省、台湾建省后从军府制变革为行省建制。吴禄贞以军事参议的官职跟随首任东三省总督徐世昌来到奉天任职,随后奉派前往吉林省延吉厅调查吉林与韩国界务。朝鲜与清王朝的宗藩关系在日本控制朝鲜主权后逐渐解体,两国的边界图们江经过重新确认而遗留江源边界的争议。日本随即寻找各种伪证制造"间岛问题",图谋侵占中国延吉厅领土。吴禄贞针对日本制造的"间岛问题",运用测绘等各种近代地理科学技术和近代社会调查手段勘查了延吉的历史、政权建设、地理、韩民越垦和入籍中国的历程以及吉韩界务的交涉历史,把日本提出的伪证一一推翻,证成延吉为中国领土,为清王朝提供了维护国家主权的依据。1907至1909年,吴禄贞先后任职吉林边务帮办和吉林边务督办,驻扎延吉厅,与日本在延吉非法建立的"统监府间岛派出所"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抵制日本对延吉中国主权的侵犯,同时展开各项内政建设,以民生为本确立越垦韩民的中国国民的法律地位,并参与清王朝中央外务部与日本的谈判,终于使日本在《图们江中韩界务条款》承认图们江国界,延吉厅为中国领土。吴禄贞在延吉的边疆建设以近代主权国家的原理依靠国民推进了边疆中国的近代国家建设。纵观革命党人吴禄贞的一生,身处清末改革与革命争锋的时代,在日本接受了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的洗礼,既有参加东南革命又有参加西北边疆建设的历史际遇。吴禄贞从最初的"排满革命"到经历内蒙东四盟、西北陕甘、东北延吉的边疆调查和国家建设,其国家疆域空间的观念比较孙中山、黄兴、章太炎更接近历史和现实,接上了龚自珍、魏源、康有为和梁启超的脉络。吴禄贞以革命党人和清王朝的官员双重身份,通过边疆建设追求中国现代国家的国家建设。吴禄贞深度介入了中国近代边疆的转型时代,体现了民族主义潮流中中国由王朝国家向主权国家转型历史进程中的历史连续性。
王铁军[8](2013)在《日本关东都督府的东北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日俄战争日本在辽东半岛租借地设立的关东都督府为研究对象,以档案文献资料中记录的关东都督府对东北调查文献为研究中心,探讨了关东都督府对中国东北军事、农业、工业、矿山、森林资源、交通、货币金融等方面的调查规模、范围及东北调查背景。
赵春雷[9](2012)在《清末民国时期内蒙古东部农耕研究 ——以哲里木盟为中心》文中提出区域史研究是内蒙古近代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对近代东部内蒙古地区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清末至民国不同时期(含伪满时期)对蒙政策、移民,以及社会经济变迁的专题研究,有关农耕研究多为独立垦务事件的单独分析,结合农耕政策、农业劳动,以及垦殖规模的系统研究尚不多见。本文以清末至民国时期日本人做的调查资料为主要信息源,并参考近人成果,运用历史学、社会学、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复原了东部内蒙古自“新政”开始实施的1902年至日本投降的1945年间农耕政策变化、垦殖扩展,以及农耕队伍的扩大过程。全文由以下五部分组成。第一章为历史时期东部内蒙古的农耕与社会经济通过整理人类历史时期东部内蒙古考古文化序列及其相应时期自然环境框架之重建,构建了近一万年来东部内蒙古农耕发展的历史框架,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近代气候变迁、灾害发生记录,分析了研究区近代农耕发展的自然背景条件,进而回顾了清初内蒙古东部农耕出现至“请旨招垦”时期的政策变化和垦殖的发展。第二章为清后期东部内蒙古的土地放垦与农耕发展在复原东部内蒙古“请旨招垦”之后的垦殖空间范围、垦殖规模的基础上,以哲里木盟为例分析了清末东部内蒙古蒙旗“官放”时期已放、已垦的土地比例,并借助“府州厅县”等流民管理机构之设置以及农耕北界的变化过程,进一步探讨了研究区农耕发展的宏观特征,发现清代东部内蒙古农耕的发展,沿“边墙”的西段早于东段约一个世纪,但时空发展上有间断性,东段的农耕发展虽然晚于西段,但具有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分布上的连接性,农耕流民的移入和垦殖的发展跟东部内蒙古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条件有很大的关系。第三章为民国时期东部内蒙古的开垦与农耕发展通过对不同来源、不同文字的文献记载的对比,甄别哲里木盟民国初期的所放土地及其开垦比例,确认哲里木盟民国初期的整体开垦比例约为20%。同时,还发现民国初期内蒙古东部蒙旗所放土地并没有全部开垦,但实际开垦的范围又涉足未开放区。该时期军阀组织的屯垦和蒙古王公的私放是推动农耕的主要动力,内蒙古东部的垦殖往东北推进洮儿河流域中上游地区,往西挺进沿西辽河两岸平原区。第四章为“满洲国”时期东部内蒙古的农耕通过梳理“满洲国”时期诸多土地政策如“旗地保全令”、“蒙地奉上”等的实施过程,就内蒙古东部蒙旗垦殖速度、垦殖规模,以及开垦主力进行了分析,发现该时期虽然缺乏有组织、有规模的垦殖运动,但由于大量流民的涌入,垦殖反而以超过之前任何时期的速度发展,其中垦殖速度最快的属哲里木盟东北部蒙旗,其中又以扎赉特旗最为显着,而垦殖主力则是本地或外来的蒙古族农民。第五章为近代东部内蒙古农耕队伍的发展利用大量的文献史料,分析了东部内蒙古近半个世纪的人口密度和蒙古族人口变化,发现1941年东部内蒙古平均人口密度为民国初期的5倍,相同时期蒙族人口约为民国初期的1.6倍。在东部内蒙古农耕劳动力的构成上,来自关内的流民是主力,其次为沿“边墙”农耕化牧民的内迁以及当地牧民向农民的转化。结语,总结本文的特色和不足。
齐百顺[10](2010)在《日本占领时期“兴安省”经济统制政策研究》文中指出“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内蒙古东部地区,设置“兴安省”特别行政区域,将它划归由其控制的傀儡政权“满洲国”的统辖之下,进行殖民统治,使之成为自己最为巩固的殖民地之一。日本占领时期“兴安省”经济统制政策就是日本殖民统治内蒙古东部地区诸多政策当中的经济统治政策。它与日本殖民统治内蒙古东部地区的政治、军事、文化政策相联接,促成了“满洲国”内蒙古族聚居的、以游牧经济为主要经济形态的“兴安省”为中心的内蒙古东部地区殖民地化,引起该地区社会、历史等诸多方面的变革。作为日本占领并殖民统治内蒙古东部地区的经济统治特殊政策,日本占领时期“兴安省”经济统制政策是与日本在包括本土和殖民统治或占领区推行的经济统制政策整体一样,是在经济危机和战争局势为背景,依靠国家和政权行政权力和法律手段,对国民经济诸领域以及社会再生产各环节进行直接干预、调控、管制、统治的,与政治统制相结合的特殊经济管理模式,具有高度国家垄断性和行政计划性特点。在日本军政及企事业实业势力的参与和指导下,“满洲国”政府一元化统筹下,日本占领时期“兴安省”经济统制政策在内蒙古东部地区国民经济各领域中得到全面展开。日本占领时期“兴安省”经济统制政策,是日本推行“满蒙政策”,最终实现“大陆政策”整体目标的关键环节;是日本在包括本土和殖民统治或占领区推行的经济统制政策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满洲国”经济统制政策的重要构成部分;是日本军政及企事业实业势力的参与和指导“满洲国”政府实现内蒙古东部地区经济的对日从属化、附庸化、一体化和殖民地化的重要经济措施。作为日本最典型的殖民地经济统治政策体现部分,日本占领时期“兴安省”经济统制政策,既有日本在包括本土和殖民统治或占领区推行的经济统制政策共有的特征,也有区域和民族等诸方面的自身特征。日本军政以及企事业势力参与并指导“满洲国”政府,实行日本占领时期“兴安省”经济统制政策的结果,基本上实现其“满蒙政策”的侵略目标,保证了“大陆政策”的进一步的推进。通过该经济政策,完全控制内蒙古东部地区经济命脉,将该区域的经济完全纳入到其殖民经济体系当中,使之成为日满一体化的战时经济体制重要构成部分。该政策无节制的经济权益和物资掠夺的手段,严重破坏了内蒙古东部地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与此同时,给该地区社会、经济带来近代化相关信息,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促进该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等客观作用。本文正文由导论和五章内容构成。导论中主要说明了选题及其意义、相关领域成果以及史料概况和研究方法;第一章中对日本占领时期“兴安省”经济统制政策形成的历史背景、形成与演变过程以及体系结构进行考察;第二章到第四章中对日本占领时期“兴安省”经济统制政策各子统制政策体系,即交通通讯、金融财政、矿产资源和工矿商农林畜牧产业的统制进行了实证考察;第五章中对日本占领时期“兴安省”经济统制政策的特征及其影响进行了总结归纳。
二、哲里木盟发展沙产业的调查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哲里木盟发展沙产业的调查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内蒙古通辽市语言生态及语言和谐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及意义 |
1.2 研究概念 |
1.3 相关研究综述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目的与创新之处 |
第2章 内蒙古通辽市概况及被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2.1 内蒙古通辽市概况 |
2.1.1 城市概况 |
2.1.2 语言分布概况 |
2.2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2.2.1 调查对象性别分布 |
2.2.2 调查对象居住区域分布 |
2.2.3 调查对象民族构成分布 |
2.2.4 调查对象年龄分布 |
2.2.5 调查对象受教育程度分布 |
2.2.6 调查对象职业分布 |
第3章 内蒙古通辽市语言使用现状调查 |
3.1 语言掌握程度调查 |
3.1.1 个体语言掌握程度 |
3.1.2 蒙古语单项技能掌握程度 |
3.1.3 双语习得情况 |
3.2 语言使用情况调查 |
3.2.1 通辽城市语言社区家庭的语言使用情况 |
3.2.2 通辽市乡镇语言社区家庭的语言使用情况 |
3.2.3 公共场所语言使用情况 |
3.3 途径语言使用情况调查 |
3.3.1 广播电视语言使用 |
3.3.2 书籍报刊语言使用 |
3.3.3 互联网语言使用 |
3.4 通辽市语言景观使用情况 |
第4章 内蒙古通辽市国家语言文字政策的公众认知及语言态度调查 |
4.1 国家语言文字政策的公众认知 |
4.1.1 国家现行语言文字政策的应用 |
4.1.2 国家语言文字政策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
4.2 对现阶段语言态度的调查分析 |
4.2.1 对学习、使用汉语通用语的态度 |
4.2.2 对学习、使用蒙古语的态度 |
4.2.3 对汉蒙双语或多语使用的态度 |
4.2.4 对现阶段语言期待的调查分析 |
4.3 结论与思考 |
4.3.1 国家语言文字政策对内蒙古地区语言文字使用的意义 |
4.3.2 国家语言文字政策在内蒙古通辽市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
第5章 内蒙古通辽市语言生态的现象及影响因素 |
5.1 内蒙古通辽市语言生态现象 |
5.1.1 蒙古族母语仍具较强活力 |
5.1.2 汉蒙混合话的使用 |
5.1.3 语言使用随着年龄呈现层次性变化 |
5.1.4 语言景观字体大小体现语言顺位 |
5.1.5 其他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 |
5.2 内蒙古通辽市语言生态的影响因素 |
5.2.1 民族身份认同感的弱化引发蒙古语使用率降低 |
5.2.2 社会语言认同感增强加深汉语接受度 |
5.2.3 社会网络发展导致语言使用变化 |
5.2.4 通辽市区域经济发展对语言生态的影响 |
第6章 保护内蒙古通辽市语言生态和谐的建议 |
6.1 维护语言多样性 |
6.1.1 维护语言多样性实现语言和谐 |
6.1.2 语言和谐是和谐社会发展的需求 |
6.2 加强语言文字相关立法工作及行政执行制度 |
6.2.1 加强教育立法工作 |
6.2.2 完善蒙古语文字行政执行制度 |
6.2.3 保障公民使用蒙古语诉讼的权利 |
6.3 持续推进双语教育 |
6.3.1 扩大蒙古语授课招生人数 |
6.3.2 鼓励开设蒙古语社会办学 |
6.4 利用媒体途径传承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
6.4.1 使用转写软件为少数民族语言资源建档 |
6.4.2 利用新媒体作为媒介传播少数民族语言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内蒙古通辽地区语言使用现状调查问卷(中文版) |
附录2 内蒙古通辽地区语言使用现状调查问卷(蒙文版) |
附录3 国家语言文字政策公众认知调查问卷(中文版) |
附录4 国家语言文字政策公众认知调查问卷(蒙文版) |
附录5 访谈提纲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2)近代以来日本“满蒙”调查述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营口开港至日俄战争结束期的日本“满蒙”调查 |
二“关东都督府”成立后至九一八事变前的大规模调查 |
三1931年后日伪对东北进行的“国防资源”调查 |
四近代以来日本“满蒙”地区调查的几个研究视野 |
(一)近代日本的“满蒙”调查动机 |
(二)近代以来日本“满蒙”调查研究的主要内容 |
(三)日本“满蒙”调查成果的运用 |
结语 |
(3)日本涉农会社中国东北“农业开发”研究(1906~194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局限 |
三、研究方法、所用概念及史料解析 |
四、创新之处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
第一章 日本涉农会社中国东北设立的历史及资源背景 |
第一节 近代日本人口政策及农业移民 |
第二节 “日本之满蒙特殊地位”产生的思想根源 |
第三节 我国东北的农业资源禀赋及其特点 |
第四节 日本涉农会社及其主要功能 |
第二章 “东亚劝业会社”及其对“南满洲及东部内蒙古”农业资源“开发” |
第一节 “东亚劝业会社”的设立及股权变动 |
第二节 1906~1922年日人的土地盗买 |
第三节 “东亚劝业会社”的土地掠取活动 |
第四节 “东亚劝业会社”的农业经营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满拓公社”所控土地管理及农耕技术 |
第一节 土地经理人制度与“满拓区掠夺型经纪”模式 |
第二节 农具与东北垄作耕法 |
第三节 “北满改良农法”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大连农事会社”对“关东州”农业资源掠取 |
第一节 “大连农事会社”的设立及农业移民 |
第二节 “大连农事会社”的土地掠取 |
第三节 日本移民的农业经营及“大连农事会社”的地租收入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满洲畜产会社”对东北畜产资源的“开发利用” |
第一节 东北畜产资源数量考析 |
第二节 “东亚劝业会社”“满蒙畜产工业会社”对畜牛资源的掠取 |
第三节 “满蒙毛织会社”的设立及对东北羊毛资源的垄断 |
第四节 东北猪的养殖及日人对猪毛资源的控制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对日本涉农会社的理论探讨 |
第一节 “结构性殖民理论”的构建及日本式殖民的特点 |
第二节 “国策会社”满铁关系会社及其涉农机构 |
第三节 日本涉农会社的主要特点及其影响 |
结语 |
附录一 东北古今县名对照表 |
附录二 日本在中国东北“农业开发”大事记 |
附录三 东三省各县及“关东州”农作物种植面积及产量 |
附录四 东三省各县家畜数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后记 |
(4)清末民初的蒙旗与厅县关系——以扎赉特旗鱼租问题为中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蒙地开放前扎赉特旗与黑龙江将军衙门的关系 |
1. 扎赉特旗与黑龙江将军衙门的关系 |
2. 扎赉特旗的鱼租状况 |
二、蒙地开放后扎赉特旗与大赉厅的关系 |
1. 大赉厅的设置 |
2. 大赉厅权限的扩大 |
3. 鱼租的变化 |
(1)征收鱼租的困难 |
(2)鱼租的共同征收 |
三、民国初期的纷争 |
1.“一五经费”事件 |
2.“散户鱼租”事件 |
四、结语 |
(5)日本在内蒙古东部地区的殖民统治与掠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国内外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二、选题缘由 |
三、资料来源 |
四、相关概念的界定与研究方法 |
五、论文整体结构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热河抗战前日本的侵略政策及活动 |
第一节 日本对内蒙古东部的侵略政策 |
一、“二十一条”与东部内蒙古 |
二、策划“满蒙自治” |
第二节 日本对内蒙古东部的侵略活动 |
一、日本间谍的“调查”活动 |
二、中日“合办”企业 |
三、“扶持”蒙古王公搞“满蒙独立运动” |
第二章 建立殖民统治体系 |
第一节 调整改革行政机构 |
一、调整行政组织 |
二、改革人事制度 |
第二节“协和会”的组建及活动 |
一、“协和会”的组建与分布 |
二、“协和会”的活动 |
第三节 伪军警宪特的建立 |
一、警备军的建立与控制 |
二、警宪机构的组建与扩充 |
第三章 强化法西斯主义专政 |
第一节 剥夺蒙古王公的特权 |
一、取消世袭制度 |
二、实行“特权奉上” |
第二节 法西斯高压统治 |
一、保甲制 |
二、街村制 |
第三节 法西斯主义暴行 |
一、“集家并屯” |
二、镇压抗日武装 |
三、制造血腥惨案 |
第四章 实施全面经济掠夺 |
第一节 土地资源的掠夺 |
一、土地掠夺政策 |
二、日本移民侵占土地 |
三、土地掠夺造成的危害 |
第二节 矿产资源的调查与掠夺 |
一、矿产资源的调查活动 |
二、矿产资源的掠夺 |
第三节 农牧产品的掠夺 |
一、控制农牧产品的生产源头 |
二、粮畜“出荷” |
第四节 鸦片“统制”与毒害 |
一、鸦片“专卖”政策 |
二、鸦片种植与收购 |
三、鸦片对中国人民的毒害 |
第五章 推行殖民主义文化教育 |
第一节 思想文化统治 |
一、建立文化统治机构 |
二、进行奴化宣传活动 |
第二节 殖民主义奴化教育 |
一、摧残重组教育机构 |
二、奴化教育方针 |
三、奴化教育的实施 |
第三节 控制利用宗教 |
一、改革喇嘛教 |
二、控制民间宗教 |
三、入植和利用神道教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7)中国近代边疆的转型时代 ——以九边处处蹄痕的吴禄贞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论文的背景说明和问题意识 |
二、研究综述 |
三、核心史料与相关概念的界定 |
四、思路与结构 |
第一章 中国近代边疆危机的时代回应 |
第一节 重整陆海边疆—以龚自珍和魏源的舆地学为中心的考察 |
一、龚自珍的"天地东南西北"舆地学 |
二、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舆地学 |
三、西北陆疆与东南海疆互动的边疆建设方略 |
第二节 康有为的边疆建设方略研究 |
一、国际视野下的东北边疆 |
二、世界格局中的中国历史空间结构 |
三、维新变法新政中的边疆因素 |
四、边疆为重心的"五族合一"国家建设方略 |
五、清末民初之际边疆民族分裂危机的回应 |
六、未来大同世界中的中国边疆 |
第三节 边疆、民族与梁启超"新中国"的建构 |
一、东南诸省与西北腹地:中国疆域历史空间的结构 |
二、西域与南海:古今中国与旧新域外交流的边疆枢纽 |
三、边疆危机与民族主义:民族国家的建国方略 |
四、东三省、蒙古与西藏、新疆:西北陆地边疆轴向的危局 |
五、边疆残局与共和国:从帝国遗产到现代国家政略 |
第二章 吴禄贞的东南革命 |
第一节 晚清革命党人的边疆与革命方略—以孙中山、黄兴、章太炎为中心 |
一、孙中山的边疆革命方略 |
二、黄兴的边疆革命实践 |
三、章太炎的边疆舆地知识与排满革命 |
第二节 吴禄贞东游日本与东南的革命聚义 |
一、吴禄贞投入张之洞的湖北新军 |
二、吴禄贞在日本东京的武备留学生生涯 |
三、吴禄贞投身孙中山和康有为、梁启超共谋的自立军起义 |
四、吴禄贞受训日本陆军士官学校 |
五、吴禄贞在两湖的革命聚义 |
第三章 吴禄贞的内蒙古东四盟边疆调查 |
第一节 吴禄贞入职中央练兵处 |
一、吴禄贞在练兵处的职事活动 |
二、吴禄贞随理藩院尚书善耆考察内蒙东四盟 |
第二节 吴禄贞的内蒙东四盟调查 |
一、清王朝治下的内蒙东四盟社会政治制度 |
二、内蒙东四盟社会的生计与资源配置 |
三、内蒙东四盟社会的风俗民情 |
四、内蒙东四盟的社会危机 |
第三节 吴禄贞的蒙古经营方略 |
一、内蒙东四盟的边疆危机 |
二、内蒙古政治和军事的改革方案 |
三、内蒙古宗教与教育改革方案 |
四、内蒙古经济与民生改革方案 |
五、塞北边疆的近代国家建设 |
第四章 吴禄贞的西北边疆调查 |
第一节 穿越古中原的边疆感怀 |
一、吴禄贞有志于边疆 |
二、吴禄贞在中原的边疆怀古与考察 |
第二节 西北甘肃境内的沿途调查 |
一、吴禄贞所见兰州以东的社会经济风貌 |
二、吴禄贞在兰州遭遇的政治陷害 |
第三节 俄日军官视野中的中国新疆 |
一、马达汉、日野强呈现的新疆内外危机 |
二、马达汉与日野强对新疆省府乌鲁木齐的调查 |
三、马达汉考察所见西北边疆的多元族群 |
第五章 吴禄贞的东北边疆建设 |
第一节 日本在东北边疆制造的"间岛问题" |
一、吴禄贞任职东北边疆 |
二、吉林延吉厅与"间岛问题" |
三、日本对延吉厅的特殊调查 |
四、日本侵占延吉厅政策的酝酿 |
第二节 吴禄贞对延吉中国主权和领土的证成—以延吉边务调查为中心 |
一、中国历史体系中的延吉历史空间 |
二、清王朝对延吉厅的政权建设 |
三、延吉厅的地理空间 |
四、韩民在延吉厅的越垦历程和"垦民"的入籍中国 |
五、中国和朝鲜关于吉韩界务交涉的历史分期 |
六、吴禄贞对日本"间岛问题"的纠谬 |
七、日本侵占中国延吉主权和领土的政策 |
第三节 吴禄贞在延吉的边疆建设 |
一、吴禄贞与吉林边务公署的设置 |
二、吴禄贞面对日本越境延吉的筹谋 |
三、吴禄贞在延吉的边疆建设—以外交为重心 |
四、吴禄贞在延吉的边疆建设—以内政为重心 |
五、吴禄贞参与中央外务部与日本的延吉交涉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日本关东都督府的东北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9)清末民国时期内蒙古东部农耕研究 ——以哲里木盟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绪论 |
一、论文选题及其意义 |
二、研究对象的范围界定 |
三、研究进展 |
四、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历史时期东部内蒙古的农耕与社会经济 |
第一节 历史时期东部内蒙古农牧文化的交替与环境变迁 |
一、历史时期东部内蒙古农牧文化演替的考古记录 |
二、近千年东部内蒙古的土地开发与农耕发展 |
三、近代东部内蒙古农耕发展的自然基础 |
第二节 清前中期的东部内蒙古农耕 |
一、清初东部内蒙古垦殖的出现 |
二、清中期垦殖的受禁 |
三、清中晚期的“请旨招垦” |
第三节 清前中期卓索图盟、昭乌达盟的放垦 |
第二章 清后期东部内蒙古的土地放垦与农耕发展 |
第一节 清末“新政”时期东部内蒙古的放垦 |
一、“新政”时期哲里木盟的放垦 |
二、卓索图盟和昭乌达盟的放垦 |
第二节 清后期东部内蒙古的建置及其指示意义 |
一、哲里木盟的建置 |
二、卓索图盟、昭乌达盟的建置 |
第三节 清代东部内蒙古农耕北界的变化 |
一、清代东部内蒙古农耕发展的微观特征 |
二、清代东部内蒙古农耕北界变迁的宏观过程 |
第三章 民国时期东部内蒙古的土地开垦与农耕发展 |
第一节 北洋军阀政府的对蒙政策 |
第二节 民国初期东部内蒙古的农牧格局 |
一、清代哲里木盟土地面积及其开垦实际 |
二、民国初期东部内蒙古的农牧格局 |
第三节 北洋军阀时期的屯垦与私垦 |
一、北洋军阀时期的屯垦 |
二、北洋军阀时期的私垦 |
第四章 “满洲国”时期东部内蒙古的农耕 |
第一节 “满洲国”政府的蒙地政策 |
一、“旗地保全令” |
二、“蒙地整理案” |
三、“开放蒙地奉上” |
四、“锦热蒙地奉上” |
五、“蒙地管理纲要” |
第二节 屯垦区蒙旗的实态 |
一、镇国公旗之垦务 |
二、扎萨克图旗之垦务 |
三、扎赉特旗之垦务 |
第三节 “蒙地管理纲要”的实施与蒙旗垦务 |
一、“纲要”实施前后的东科中旗 |
二、“蒙地委员会”的成立及其运行 |
三、科左中旗的垦务 |
四、“纲要”实施前后的西科前旗垦务 |
第四节 “满洲国”时期东部内蒙古的农耕特征 |
第五章 近代东部内蒙古农耕队伍的发展 |
第一节 清前中期东部内蒙古及其周边地区的社会经济 |
第二节 清末民初东部内蒙古的人口格局 |
一、清末民初哲里木盟人口总况 |
二、民国初期东部内蒙古的人口格局 |
第三节 “满洲国”时期东部内蒙古的人口变化 |
一、“满洲国”时期的移入民类别及其去向 |
二、“满洲国”时期东部内蒙古总人口变化 |
三、“满洲国”时期东部内蒙古的蒙古族人口 |
第四节 近代东部内蒙古农耕队伍的发展 |
一、流民的涌入 |
二、沿“边墙”牧民的迁移 |
三、当地牧民向农民的转化 |
第五节 近代东部内蒙古人口变化特征 |
一、空间分布变化 |
二、人口变化时间序列特征 |
结语 |
参考引用文献目录 |
后记 |
(10)日本占领时期“兴安省”经济统制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及其研究价值 |
二、研究对象区域与课题的概念 |
三、相关领域研究成果 |
四、史料概况与研究方法 |
五、论文结构 |
第一章 日本占领时期"兴安省"经济统制政策的形成和演变 |
第一节 日本占领时期"兴安省"统制经济政策的历史渊源 |
一、"满蒙政策"的形成和演变 |
二、"满蒙政策"经济侵略目的 |
三、日本经济势力在内蒙古东部地区的扩张 |
第二节 日本占领时期"兴安省"经济统制政策的历史背景 |
一、20世纪初国际社会变动与日本经济统制思潮 |
二、日本"总体战"体制与"兴安省"资源 |
三、统治"满蒙"方案与日本占领时期"兴安省"经济统制政策 |
第三节 日本占领时期"兴安省"经济统制政策演变过程 |
一、"兴安省"经济统制政策的形成与确立 |
二、"兴安省"经济统制政策的正式实施 |
三、"兴安省"经济统制政策的全面实施 |
第四节 日本占领时期"兴安省"经济统制政策体系 |
一、"兴安省"经济统制政策的决策体系 |
二、"兴安省"经济统制的政策体系 |
三、"兴安省"经济统制政策的法律体系 |
四、"兴安省"经济统制政策的运营体系 |
第二章 日本占领时期"兴安省"交通、通信事业的统制 |
第一节 "满铁"与"兴安省"铁路交通的统制 |
一、"兴安省"铁路交通统制方策的形成 |
二、"兴安省"铁路交通统制机构以及法令 |
三、"兴安省"铁路国有化与"满铁"一元化经营 |
第二节 日本占领时期"兴安省"公路交通事业的统制 |
一、"兴安省"公路交通事业统制方策的形成 |
二、"兴安省"公路交通统制机构以及法令 |
三、"兴安省"公路修筑统制计划及修筑状况 |
四、"兴安省"公路国营化与"满铁"一元化经营 |
五、"兴安省"民营汽车运输业及小型运输业的统制 |
第三节 "满航"与"兴安省"航空事业的统制 |
一、"兴安省"航空事业统制方策的形成 |
二、"兴安省"航空事业统制机构以及法令 |
三、"满洲航空"与"兴安省"航空事业的一元化经营 |
第四节 日本占领时期"兴安省"通讯事业的统制 |
一、"兴安省"通讯事业统制方策的形成 |
二、"兴安省"通讯事业统制机构以及法令 |
三、"满洲电电"与"兴安省"通讯事业的一元化经营 |
第五节 日本占领时期"兴安省"邮政事业的统制 |
一、"兴安省"邮政事业统制方策的形成 |
二、"兴安省"邮政事业统制机构以及法令 |
三、"兴安省"邮政事业一元化经营 |
第三章 日本占领时期"兴安省"金融、财税的统制 |
第一节 日本占领时期"兴安省"金融、财税统制方策 |
一、获取"兴安省"金融、财税权益 |
二"兴安省"金融、财税统制方策的形成 |
三、"兴安省"金融、财税统制机构 |
四、"兴安省"金融、财税统制纲领及法令 |
第二节 日本占领时期"兴安省"金融统制 |
一、金融机关的整顿统一 |
二、整顿货币,实现日满货币的等价 |
三、发行公债,开展储蓄运动,搜刮资金 |
四、实行资金统制,控制资金外流 |
五、收买产金及民间存金,加强黄金统制 |
第三节 日本占领时期"兴安省"财政统制 |
一、蒙旗财政原有状况及"兴安省"财政统制 |
二、实施预决算制度,统制"兴安省"地方财政 |
三、实行特别会计项目制度 |
四、建立健全"兴安省"地方财政 |
第四节 日本占领时期"兴安省"租税统制 |
一、建立健全中央集权制的税收机构体系 |
二、整顿租税制度,建立完善的租税体系 |
三、颁布相关法令,规范并统一征税利率 |
四、战时大增税,加大税收量 |
第五节 日本占领时期"兴安省"专卖制度 |
一、建立健全中央集权制专卖机构 |
二、鸦片专卖 |
三、盐专卖 |
四、火柴专卖 |
五、石油类专卖 |
六、小麦粉专卖 |
第四章 日本占领时期"兴安省"工矿农林牧业统制 |
第一节 日本占领时期"兴安省"工矿业的统制 |
一、"兴安省"工矿业统制方策的形成 |
二、"兴安省"工矿业统制机构及法令 |
三、"兴安省"工矿业统制 |
第二节 日本占领时期"兴安省"商业流通统制 |
一、"兴安省"商业流通统制方策的形成 |
二、"兴安省"商业流通统制机构及法令 |
三、"兴安省"商业流通统制 |
第三节 日本占领时期"兴安省"林业统制 |
一、"兴安省"林业统制方策的形成 |
二、"兴安省"林业统制机构以及法令 |
三、"兴安省"林业统制 |
第四节 日本占领时期"兴安省"农业的统制 |
一、"兴安省"农业统制方策的形成 |
二、"兴安省"农业统制机构以及法令 |
三、"兴安省"农业统制 |
第五节 日本占领时期"兴安省"畜牧业统制 |
一、"兴安省"畜牧业统制方策的形成 |
二、"兴安省"畜牧业统制机构以及法令 |
三、"兴安省"畜牧业统制 |
第五章 日本占领时期"兴安省"经济统制政策的特征及其影响 |
第一节 日本占领时期"兴安省"经济统制政策的特征 |
一、"兴安省"经济统制政策的本质 |
二、"兴安省"经济统制政策的特征 |
第二节 日本占领时期"兴安省"经济统制政策的影响 |
一、"兴安省"经济统制政策的主观作用 |
二、"兴安省"经济统制政策的客观作用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后记 |
四、哲里木盟发展沙产业的调查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内蒙古通辽市语言生态及语言和谐建设研究[D]. 王雅萱. 吉林大学, 2020(03)
- [2]近代以来日本“满蒙”调查述论[J]. 王铁军. 近代中国东北与日本研究, 2019(00)
- [3]日本涉农会社中国东北“农业开发”研究(1906~1945)[D]. 马伟.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5)
- [4]清末民初的蒙旗与厅县关系——以扎赉特旗鱼租问题为中心的考察[J]. 吴忠良. 黑龙江民族丛刊, 2016(06)
- [5]日本在内蒙古东部地区的殖民统治与掠夺[D]. 季静. 东北师范大学, 2016(12)
- [6]伪满洲国时期嫩江松花江流域蒙旗渔业权利变迁——以与蒙地奉上政策的关系为中心的考察[J]. 吴忠良. 社会科学战线, 2014(09)
- [7]中国近代边疆的转型时代 ——以九边处处蹄痕的吴禄贞为中心[D]. 王鹏辉. 华东师范大学, 2014(06)
- [8]日本关东都督府的东北调查[J]. 王铁军. 日本研究, 2013(01)
- [9]清末民国时期内蒙古东部农耕研究 ——以哲里木盟为中心[D]. 赵春雷. 内蒙古大学, 2012(11)
- [10]日本占领时期“兴安省”经济统制政策研究[D]. 齐百顺. 内蒙古大学, 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