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校本课程开发的要义(论文文献综述)
张玉[1](2021)在《小学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个案研究 ——以重庆市X小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
陈雯婧[2](2021)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乡村教师集体责任感培育研究》文中提出
张书涵[3](2021)在《基于CIPP理论的地理校本课程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胡苏燕[4](2021)在《古诗校本课程开发过程的个案研究 ——以D小学为例》文中提出
沈姝均[5](2020)在《“走近植物”小学科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文中指出随着科学教育领域的不断发展,政府颁布了“三级课程管理”的政策。其中,校本课程的开发方式多以校为本,各学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开发了许多适合学校办学特色的课程。校本课程已悄然成为三级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于小学没有专门的生物学课程,因此学生虽然对自然世界的探索心生向往,却没有探索的方法。并且,在小学阶段,很少有生物科学领域的校本课程。本研究以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棠湖小学的教师和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访谈对学生进行学习调查,利用校园资源,开发“走近植物”校本课程。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中国校本课程发展现状的分析。第二部分是相关的概念的定义以及校本课程发展模式的探索。第三部分是“走近植物”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包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课程开发的目的和内容。第四部分是对“走近植物”校本课程实施的评估。第五部分总结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果和不足,并提出了改进建议。课程实施后的调查问卷结果和访谈表明,利用校园植物的课程开发和实施取得了一定成果,对关注学生兴趣,增强学生环境意识,促进绿色学校建设,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素养都有着较好的作用。成果主要包括:第一、促进了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拓宽了学生对植物学和生态学相关知识的视野,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能力,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收集整理资料能力”、“小组合作能力”以及“动手实践能力”都有显着提升。第二、提升了科学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及科研能力,推动了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的形成。研究实施后对学科教师及校级领导的访谈结果表明,利用校园植物资源开发校本课程能大大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第三、开发了一系列具有推广性的校本课程案例,笔者在区级教研活动中对小学科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汇报得到了区内科学教师的认可和高度评价。《种子萌发》《叶脉书签的制作》等课例,可在区内其他学校的科学校本课程中直接使用。本次校本课程开发的总目标是以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促进了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全面发展。课程实施后的调查结果显示92.82%的学生表示喜欢这门课程,说明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收获很大。在课程实施后的访谈中了解到,学校领导对课程开发表示了充分的肯定并认识到了科学教育对儿童学习发展的重要性。随着“走近植物”校本课程开发小组成员的逐渐增加,课程的知识内容、教学案例及学生成果都变得更加丰富全面,为本课程的继续改进和开发奠定了夯实的基础。
白德华[6](2020)在《农村学校校本课程传承传统文化研究 ——以河南M县S校为例》文中认为校本课程传承传统文化作为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对农村学校校本课程传承传统文化进行研究,有助于改变农村学校对传统文化关注不足以及校本课程传承传统文化挖掘欠缺的现状,既为农村学校传承传统文化的实践提供参考,同时也为农村学校校本课程的建设提供依据,这对于培养农村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实现传统文化的弘扬具有重要意义。“农村学校校本课程传承传统文化”是指,为提升农村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促进传统文化的发扬,在《意见》的指导下,农村学校以校本课程为载体,通过课内与课外相结的形式而开展的传承传统文化的活动。农村学校校本课程传承传统文化不但具有本土性、人文性、多元性、实践性的特点,而且具有可以挖掘校本课程的文化意蕴、传承独特的传统文化样态,提升个体的文化内涵,彰显农村学校教育特色等价值。为实现上述价值,农村学校校本课程传承传统文化应处理好继承与创新、课内与课外、趣味与丰富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并进一步从传承目标、传承对象、传承内容、传承形式、传承检验对农村学校校本课程传承传统文化的基本思路进行理论阐释。研究主要运用个案研究法对M县S校校本课程传承传统文化的传承探索进行剖析,发现该校主要经历了初步探索、规范化、反思完善的实践阶段,在实践形式上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活动为辅。尽管M县S校在传承探索中取得了诸多成效,但同时也存在着相关教师被动执行,传承任务落实不到位、家长“大包大揽”,部分学生并未真正参与其中、传承中的课堂教学内容不够全面,随意性较强、课外传承形式开展力度不足,效果甚微、传承中的效果检验方式单一,参考性不足的问题,从而制约着M县S校校本课程传承传统文化的深层次推进。基于此,探析农村学校校本课程传承传统文化不足的背后成因:传统教育观念影响深远、农村教师传承传统文化专业性不足、传承传统文化的顶层设计不完善。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对策:树立正确的传承传统文化观念,提升教师传承传统文化专业性,健全传承保障制度,积极完善传承方案。以期为农村学校校本课程传承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切实的参考建议,从而助力于农村学校校本课程传承传统文化的顺利发展。
向蓉[7](2020)在《基于健康生活素养的初中《卫生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文中提出本研究在学生已有的生物学知识基础上,以卫生健康教育为主题,尝试在初中开设相应的校本课程,对学生进行系统有效的卫生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我、珍爱生命、健康生活。首先,通过查阅大量的书籍与文献,对校本课程与卫生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等相关理论进行概述;其次在对校内外环境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昆明八中初二年级2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学生的态度、需求和卫生健康知识掌握现状;而后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健康生活素养为依据,结合实际情况确定了卫生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目标,选择并组织了课程内容;最终以初二年级39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并实施该校本课程,在课程结束后根据实施结果进行评价和反思。研究结果表明:卫生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建立补充了国家课程和地方校本课程中有关卫生健康教育的内容,也为学生提供了新的选择方向,给学校的教育活动增强了丰富性和个性化,有利于学校造就办学特色;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过程中,课程观念、专业知识、教学实践能力都得到了显着的提升;最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卫生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学习,增加了卫生健康知识的储备,达到了以健康生活素养为宗旨的课程目标,提高了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
赵瑞雪[8](2020)在《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学校课程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学校课程开发是学校开展课程改革,实现学校育人目标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相比较于当前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程开发体系的成熟与多元,受到多种条件约束的普通高中学校课程开发是我国三级课程管理实施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当前新一轮高考改革为普通高中学校课程开发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学校课程开发主要包含四大核心主张:(1)“人本取向”的课程开发思路;(2)共生共进的课程开发格局;(3)凸显张力的课程开发形态;(4)指向学生智慧发展的课程开发。在新高考政策的背景下,普通高中学校课程开发是通过优化课程知识群和组织课程模块等方式,构建与高等教育和义务教育相贯通的学校课程体系,其中包括对国家课程的“二次开发”与拓展延伸,基于学校办学理念、特色和满足学生多元发展需求的校本课程开发,从而实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以及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等教育目标。具体而言,新高考背景下的普通高中学校课程开发包括三个部分:立足“学科育人”的国家课程“二次开发”、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和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的学校选修课程开发。本研究的研究思路主要是基于当下高考改革背景,围绕“普通高中学校如何进行课程开发?”这一主题展开,研究的内核与主旨是普通高中课程学校开发如何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学科核心素养和跨学科核心素养,改变课程开发原有以“技术路线”为主要思路的传统,回到以人的发展旨归上来。本研究为了深入了解目前我国普通高中课程开发的现状、有益经验及存在的问题,通过文献研究法对相关政策和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和评述,辅之以案例研究法,运用几所典型学校的课程开发案例予以佐证。本研究通过研究分析总结得出: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普通高中学校在对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国家课程“二次开发”上,应着重拓展型课程、课程群的开发以及通过课程统整实现学科育人目标;在进行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开发上,一是要营造文化氛围,注重环境课程的开发,二是立足于学生生活,为增强其感同身受的情感体验进行情境课程开发,从而引导学生形成基于自身经验的文化理解与家国认同;在进行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的学校选修课程开发时,一是着眼于学生行动力的提升,开发提高高中生实践能力的选修课程;二是着眼于学生能力优势的挖掘,开发基于学生生涯教育的选修课程;三是着眼于学生生存力的培养,开发提高学生社会生活能力的选修课程。
张洋[9](2019)在《民族地区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中师生体验的教育现象学研究 ——以W小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实行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校本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的文化背景,整合当地的特色资源,注重教育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结,从多方面促进学生发展,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家课程在实施中忽视学生文化背景差异的不足,是我国三级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民族地区可以依托地方和学校的资源、条件,由学校教师开发和实施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回到事实本身”是教育现象学所秉持的态度,教育现象学崇尚“追求本原”,认为探析体验背后的本质对教育活动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在教育学视角下,体验是一种活动,也是一种结果。根据体验的对象和手段的性质,体验可分为积极体验和消极体验。研究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和学生的体验有助于了解到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中有那些优势及阻碍,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校本课程开发。基于此,本研究选取处于多民族聚集的W小学为研究地点,以W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教师和学生为研究对象,观察教师和学生在校本课程中的行为和表现,围绕校本课程开发这一主题对教师和学生进行深度访谈,获取教师和学生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积极体验和消极体验,并将教师和学生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体验描绘成现象学文本,呈现出一系列小故事。通过对故事文本的分析,探寻校本课程中教师和学生体验的本质,进而寻求其中的教育意义。研究发现,教师和学生在校本课程开发中获得的积极体验主要表现在:校本课程提升了学生学习校本课程的幸福感、作为“小老师”的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以和培养了多元文化视野;教师和学生在校本课程开发中获得的积消极体验主要表现在:校本课程是副科、在学生学习校本课程趋于功利化、难以开展的傣族画展——校本课程开展缺乏家长支持、校本课程未兼顾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在本质探寻阶段,尝试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本质进行探寻,形成论文的基本主题。作为希望之花的校本课程促进了学生的发展:缓解压力与感受幸福、获得关注与寻求自信、传承文化与多元共存、培养情感与渗透关怀;校本课程在夹缝中生存是因为W小学面临着如下问题:教师课程意识薄弱,专业发展滞后;应试教育压力下,校本课程开发难以得到保障。基于此,笔者提出要淡化教育中的选拔意识和唯“结果论”,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理解学生;同时教师要提升课程意识,通过校本课程开发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最后,在意义阐释阶段,提出校本课程开发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校本课程开发凸显学生作为“整体人”的存在、校本课程开发呼唤教师课程意识的思考。
顾姚[10](2019)在《高中“数学建模”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文中指出《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了包含“数学建模素养”在内的六大数学核心素养,这是中学数学建模教育的一个新起点.但在高中开展数学建模教学仍存在理念、资源、师资等诸多问题,本研究旨在开发高中“数学建模”校本课程,促进数学建模更好地融入常规教学中.本研究首先通过查阅文献,了解当前校本课程开发的经验与数学建模教育的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以泰州某高中为例进行“数学建模”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针对该校的实际情况,本研究阐述了开发“数学建模”校本课程的必要性与意义,结合新课标的要求确立课程定位与课程目标,开发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探索教学模式,提出评价建议.通过“数学建模”校本课程开发的各个环节,从行动中发现问题、调整改进,以期对校本课程开发和数学建模教学提供借鉴.本文研究的结论是:(1)开发“数学建模”校本课程的意义在于学生的创新、教师的专业发展以及学校的课程整合的需要;(2)课程内容的选择要注重基础性、实践性与开放性;(3)“数学建模”校本课程宜采用片段式与整体式两种教学方式;(4)强调过程评价与多主体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要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要义(论文提纲范文)
(5)“走近植物”小学科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课题研究的方案 |
1.3 文献综述 |
2.校本课程开发相关理论研究 |
2.1 概念界定 |
2.2 校本课程开发模式 |
3.“走近植物”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
3.1 “走近植物”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
3.2 校本课程开发的可行性 |
3.3 课程目标 |
3.4 校本课程内容 |
3.5 课程实施 |
3.6 评价课程 |
3.7 课程价值观 |
4.“走近植物”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分析 |
4.1 课程改进与再实施 |
4.2 课程取得的成效 |
5.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农村学校校本课程传承传统文化研究 ——以河南M县S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提出 |
1.国家政策对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视 |
2.农村学校对传统文化关注的缺失 |
3.校本课程传承传统文化研究的薄弱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1.传统文化的相关综述 |
2.文化传承的相关综述 |
3.校本课程传承传统文化的相关综述 |
4.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1.文化 |
2.文化传承 |
3.传统文化 |
4.校本课程 |
5.农村学校 |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一、农村学校校本课程传承传统文化的识读 |
(一)农村学校校本课程传承传统文化的内涵 |
1.农村学校校本课程传承传统文化的概念 |
2.农村学校校本课程传承传统文化的特点 |
(二)农村学校校本课程传承传统文化的价值 |
1.挖掘校本课程的文化意蕴 |
2.传承独特的传统文化样态 |
3.提升个体的文化内涵 |
4.彰显农村学校的教育特色 |
二、农村学校校本课程传承传统文化的理论分析 |
(一)农村学校校本课程传承传统文化的基本原则 |
1.继承与创新相结合 |
2.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
3.趣味与丰富相结合 |
(二)农村学校校本课程传承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 |
1.传承历史名人思想 |
2.解读民风民俗 |
3.发掘历史古迹文化 |
4.弘扬民间技艺 |
(三)农村学校校本课程传承传统文化的基本思路 |
1.厘清传统文化的传承目标 |
2.明晰传统文化的传承对象 |
3.彰显传统文化的传承内容 |
4.凸显传统文化的传承形式 |
5.反馈传统文化的传承效果 |
三、M县S校校本课程传承传统文化的传承探索 |
(一)M县S校校本课程传承传统文化的实践阶段 |
1.初步探索传承阶段(2016年9月-2017年9月) |
2.规范化传承阶段(2017年9月-2018年9月) |
3.反思完善传承阶段(2018年9月-至今) |
(二)M县S校校本课程传承传统文化的实践基础 |
1.学校领导班子对传承理念的认同 |
2.相关传承方案提供了理论支持 |
3.较高素质的教师团队 |
4.丰富的校内传承传统文化活动 |
(三)M县S校校本课程传承传统文化的实践内容 |
1.走进庄子 |
2.经典诵读 |
3.楹联大观 |
(四)M县S校校本课程传承传统文化的实践形式 |
1.以课堂教学为主 |
2.以课外活动为辅 |
(五)M县S校校本课程传承传统文化实践中取得的成效和不足 |
1.M县S校校本课程传承传统文化取得的成效 |
2.M县S校校本课程传承传统文化存在的不足 |
四、农村学校校本课程传承传统文化存在不足的成因分析 |
(一)传统教育观念影响深远 |
1.“唯分数论”占据主导地位 |
2.传统教育管理及课程体制的惯性作用 |
(二)农村教师传承传统文化的专业性不足 |
1.传统文化的专业知识储备不足 |
2.传承传统文化的专业能力欠缺 |
3.传承传统文化的专业指导力量乏力 |
(三)传承传统文化的顶层设计不完善 |
1.缺乏针对性的传承保障制度 |
2.农村学校传承传统文化方案不够完善 |
五、农村学校校本课程传承传统文化的优化对策 |
(一)树立正确的传承传统文化观念 |
(二)提升教师传承传统文化专业性 |
1.丰富教师传承传统文化的知识储备 |
2.提升教师传承传统文化的实践能力 |
3.引进传承传统文化的指导名师 |
(三)完善传承方案,建立健全传承制度 |
1.健全校本课程传承传统文化的保障制度 |
2.积极完善校本课程传承传统文化的方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访谈提纲(校领导) |
附录 B 访谈提纲(教师) |
致谢 |
(7)基于健康生活素养的初中《卫生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一、国家政策导向 |
二、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
三、中学生的卫生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
第二节 课题研究的意义 |
一、丰富学校课程,凸显办学特色 |
二、提升课程研发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
三、以全面发展为核心,助力学生健康生活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校本课程的发展和经验 |
二、国内校本课程的发展和经验 |
三、国外卫生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发展与现状 |
四、国内卫生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发展与现状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概述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健康生活素养 |
二、卫生健康与卫生健康教育校本课程 |
三、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 |
第二节 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 |
一、施瓦布的“实践模式”理论 |
二、斯腾豪斯的“过程模式”理论 |
三、以学生为主体的相关理论 |
第三节 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
一、自主性与合作性相结合 |
二、科学性与趣味性相并存 |
三、可行性与发展性相统一 |
第四节 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 |
一、斯基尔贝克的程序 |
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程序(OECD) |
三、塞勒等人的开发程序 |
四、托马斯的课程开发程序 |
第五节 校本课程目标的设置依据 |
一、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
二、社会发展的需要 |
第六节 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原则 |
一、方向性原则 |
二、科学性原则 |
三、重要性原则 |
四、实用性原则 |
五、趣味性原则 |
第七节 校本课程教学方法的选择 |
一、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 |
二、以感知为主的方法 |
三、以训练为主的方法 |
第三章 研究方案 |
第一节 研究目的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调查法 |
三、实验法 |
四、行动研究法 |
第三节 研究工具 |
一、调查问卷 |
二、试卷 |
三、评价表 |
四、访谈提纲 |
第四节 研究路线 |
第四章 初中卫生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
第一节 初中卫生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 |
一、环境分析 |
二、学生需求分析 |
三、初中卫生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目标的设置 |
四、初中卫生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具体内容 |
第二节 初中卫生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实施 |
一、卫生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实施方案 |
二、卫生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实施教学案例 |
第五章 初中卫生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评价与结果分析 |
第一节 对课程本身的评价 |
第二节 对课程实施过程的评价 |
第三节 对学生学业的评价 |
一、学生前、后测成绩结果分析 |
二、学生课堂表现的统计结果分析 |
三、课后问卷与访谈结果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反思 |
第一节 结论 |
一、展现了学校的办学特色 |
二、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 |
三、促进了学生的健康发展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第三节 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学校课程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问题与思路 |
(三)国内外文献综述 |
(四)理论基础 |
(五)研究方法 |
一、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学校课程开发概述 |
(一)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学校课程开发面临的机会与挑战 |
(二)普通高中学校课程开发的内涵分析 |
(三)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学校课程开发的核心主张 |
二、立足“学科育人”的国家课程“二次开发” |
(一)基于学科核心素养课程标准的拓展型课程开发 |
(二)基于学科素养动态整合的课程群开发 |
(三)基于整体育人的学校课程统整开发 |
三、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 |
(一)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校环境课程开发 |
(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校特色课程开发 |
四、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的学校选修课程开发 |
(一)立足高中生实践能力的学校选修课程开发 |
(二)立足高中生生涯教育的学校选修课程开发 |
(三)立足高中生社会生活能力的学校选修课程开发 |
五、反思与展望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9)民族地区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中师生体验的教育现象学研究 ——以W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一、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需要 |
二、教师和学生体验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积极作用 |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 |
二、理论基础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第四节 研究综述 |
一、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 |
二、关于体验的研究 |
三、文献述评 |
第五节 研究内容、方法及思路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描述现象——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师生体验 |
第一节 教师和学生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积极体验 |
故事1 让学生体会到幸福,不能让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 |
故事2 我不是“差生”,我是小老师 |
故事3 我希望他们对民族文化充满自信 |
故事4 她不仅仅是图书管理员,她还是我们的好老师 |
第二节 教师和学生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消极体验 |
故事5 校本课程是副科 |
故事6 学这有什么用,又不会获得“三好学生”荣誉 |
故事7 不知何时才能完成的傣族画展 |
故事8 背勒疼了,手也敲木了 |
第三章 本质探寻:校本课程——夹缝中生存的希望之花 |
第一节 作为希望之花的校本课程 |
一、缓解压力,感受幸福 |
二、获得关注,寻求自信 |
三、传承文化,多元共存 |
四、培养情感,渗透关怀 |
第二节 夹缝中生存的校本课程 |
一、课程意识薄弱,专业发展滞后 |
二、应试教育压力,难以保障校本课程开发 |
第四章 民族地区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师生体验的教育意义阐释 |
第一节 校本课程开发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 |
第二节 校本课程开发凸显学生作为“整体人”的存在 |
第三节 校本课程开发呼唤教师课程意识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10)高中“数学建模”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问题的提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关于校本课程 |
2.2 关于数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 |
2.3 关于数学建模 |
2.3.1 数学建模的内涵与外延 |
2.3.2 中国中小学数学建模的研究 |
2.3.3 数学建模课程在国内外中学的发展 |
2.3.4 中学数学建模课程的实践模式 |
2.4 数学建模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依据 |
2.4.1 校本课程开发理论 |
2.4.2 数学建模教育理论 |
2.5 小结 |
第3章 课程开发的初步理论架构 |
3.1 开发流程 |
3.2 课程开发可行性分析 |
3.2.1 课程标准与数学建模 |
3.2.2 学校及师生分析 |
3.3 课程定位及课程目标 |
3.3.1 课程定位 |
3.3.2 课程目标 |
3.3.3 课程设置与课时安排 |
3.4 小结 |
第4章 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
4.1 课程内容选择原则 |
4.2 数学应用和建模素材 |
4.3 内容组织 |
第5章 校本“数学建模”的教学设计 |
5.1 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 |
5.2 教学实施策略 |
5.3 教学模式 |
5.4 教学评价建议 |
第6章 校本“数学建模”的教学实践 |
6.1 案例1: 旅行社组团问题 |
6.1.1 问题描述 |
6.1.2 实施过程 |
6.1.3 案例评析 |
6.2 案例2: 牙膏定价与比例模型 |
6.2.1 问题描述 |
6.2.2 实施过程 |
6.2.3 案例评析 |
6.3 案例3: 测量建筑物的高度 |
6.3.1 问题描述 |
6.3.2 实施过程 |
6.3.3 案例评析 |
第7章 总结与反思 |
7.1 高中开设数学建模校本课程必要意义的几点思考 |
7.2 数学建模校本课程构建 |
7.2.1 课程定位、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 |
7.2.2 教学与评价 |
7.3 不足与反思 |
7.3.1 校本课程开发的反思 |
7.3.2 对教师数学建模教育的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学生的调查作业 |
附录2 教师的访谈提纲 |
致谢 |
四、校本课程开发的要义(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个案研究 ——以重庆市X小学为例[D]. 张玉. 西南大学, 2021
- [2]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乡村教师集体责任感培育研究[D]. 陈雯婧. 海南师范大学, 2021
- [3]基于CIPP理论的地理校本课程评价研究[D]. 张书涵.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4]古诗校本课程开发过程的个案研究 ——以D小学为例[D]. 胡苏燕.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5]“走近植物”小学科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D]. 沈姝均. 西南大学, 2020(05)
- [6]农村学校校本课程传承传统文化研究 ——以河南M县S校为例[D]. 白德华. 河南大学, 2020(02)
- [7]基于健康生活素养的初中《卫生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D]. 向蓉.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8]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学校课程开发研究[D]. 赵瑞雪. 西南大学, 2020(02)
- [9]民族地区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中师生体验的教育现象学研究 ——以W小学为例[D]. 张洋.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10]高中“数学建模”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D]. 顾姚. 苏州大学,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