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游(7首,1首)

桂林游(7首,1首)

一、桂林行(诗7首、词一阕)(论文文献综述)

刘萱仪[1](2021)在《明代女词人词作研究》文中指出

王锦芳[2](2020)在《李昌祺诗歌研究》文中认为李昌祺是明初着名的诗人和小说家,他博学多才,宏儒硕学,诗歌创作具有鲜明的特点。历代学者对明代诗歌研究相对较少,而且中外学者大多集中于明中后叶的诗歌。随着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不断深入,对于明初诗歌考究相对增多,特别是对明初诗人李昌祺,有较多深入研究,并且集中于李昌祺生平、思想、诗歌创作等方面,而对李昌祺诗歌系统全面的分析论述比较少,因此本文以李昌祺诗歌为立足点,对李昌祺诗歌进行综合研究。本论文共分四章,分别从其生平、诗歌题材内容、诗歌艺术特色以及诗歌创作的渊源及对后世的影响等四个方面入手,对李昌祺诗歌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笔者通过古籍中对李昌祺的记载并梳理他人所作的文章,同时以李昌祺诗歌文本,作为第一手资料,对李昌祺的生平进行考述,其少年时期杜门读书,学富志笃,年少有为;青年时期,京城仕宦,蒙受皇恩,出谷迁乔;中年时期,地方为官,关心民生,政绩卓越;晚年时期,归隐家乡,悠闲隐逸,超脱世外。李昌祺诗歌内容充实多样,情致尽显。诗人喜国朝之繁盛,词句中,砌玉雕栏,凤舞龙吟给人以美轮美奂的质感;悲亲友之别离,分别愁绪,无语凝噎,黯然神伤,对于亲情友情,曲尽笔墨,情致尽显;哀民生之多艰,伤时悯民,叙写现实,关心民瘼,寄寓同情。李昌祺诗歌的艺术特色也不落窠臼,笔者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从诗歌的表现形式来说,李昌祺诗歌数量丰富,叙事入诗,兼善众体,善用典故,多引佛语,阐发哲理,意蕴深远;对于语言特点,诗歌清新质朴,典雅凝练,意境幽清明净、恬静自然。李昌祺诗歌的创作渊源及对后世的影响,也涉及到诸方面。李昌祺诗歌所体现的思想不仅受到儒家忠君爱国、仁爱为民、孝悌友善之风的濡染,而且佛家的超凡脱俗、道家的淡然隐逸皆对李昌祺影响颇多。除此之外,李昌祺在创作诗歌上也继承杜诗的“诗史”传统和民本思想,并且运用陶渊明诗歌中的酒、竹、菊等意象,将隐逸思想体现的淋漓尽致。李昌祺诗歌形式新颖、意蕴丰富,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笔者分别从变台阁纤靡之习和开茶陵雅淡之风两方面进行论述。李昌祺既是着名的小说家,也是颇有成就的诗人,其诗歌数量丰富,内容多样,以事抒情、以典入诗,抒发情感,情深意长。思想涵深,其趣在有意无意之间,偏偏佳作,句句妙语,臻有韵味。李昌祺凭借其独特的艺术技巧、深挚的思想抒发,在明代文学史乃至中国古代文学史有了一席之地,影响深远,得以流传千年。

秦杰[3](2019)在《宋伯鲁诗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宋伯鲁是清末民初关中地区着名的学者、画家和诗人,以其在维新变法期间的思想和作为受到学界的关注。同时,宋伯鲁着述丰富,现存诗歌近一千五百首,词作近百首,共约十三万字,主要见于《海棠仙馆诗集》(附《诗余》一卷)和《蕤红词》中,但目前对其诗词创作的整体研究还很薄弱。本文即在前人的基础上,对宋伯鲁的生平、交游和诗词创作进行整体的分析研究。本文主要由七个部分组成。绪论部分对宋伯鲁的研究现状进行简要梳理,并阐明此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第一章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对宋伯鲁的生平分阶段进行补充梳理,并简要涉及其心态和思想;第二章主要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对其师承关系作初步考证,对宋伯鲁在北京、西安等地的主要诗学活动进行勾勒,并在其中穿插叙述宋伯鲁的重要交游对象;第三章是对宋伯鲁诗作内容的分析。宋伯鲁诗歌数量较多,题材内容丰富,主要包括题画诗、纪行写景诗、交游诗几类,是对其日常和艺术生活的反映;第四章是对宋伯鲁的诗学思想和诗歌艺术特色的梳理和分析。宋伯鲁为诗导源庾谢,瓣香杜甫,趋步韩苏,倡导温柔敦厚、中正平和的诗教观。在实际的诗歌创作中,宋伯鲁的诗歌呈现出沉着绵丽、修然意远的艺术特色,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有新变。第五章是对宋伯鲁词作的研究,主要介绍宋伯鲁词作的创作概况和主要内容,并对其艺术特色作简要分析。结语部分是对宋伯鲁诗词的价值和本篇文章研究不足的简要总结。附录部分简要勾勒了宋伯鲁的生平并对其部分诗词进行了系年。

吴旭莹[4](2019)在《唐宋诗词燕子意象研究》文中认为轻盈灵巧、翩然来去的燕子是古典文学中的常见意象,唐宋诗词中描绘燕子的佳作不胜枚举。它们与人类的生活、情感、文化紧密相连,有着其他鸟儿无法比拟的天然优势。本文主要论述燕子意象在唐宋诗词中的情感特质、文化内涵以及审美表现,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介绍燕子意象的起源与发展,概述燕子的形体特征和生活习性,明确古籍中出现的各种别称,探讨燕子与人类生活及文学创作之间的基本关系,并将先秦、两汉直至魏晋南北朝文学中的燕子意象进行简单地梳理。第二至四章分别对唐宋诗词燕子意象在民俗心理、情感特质以及人格象征方面的表现进行阐述。燕子在民俗心理中主要呈现出孕育生命的祥瑞和时光流逝的悲伤:它是商民族的始祖、春天到来的象征,也是带来幸运、恭贺喜事的吉祥鸟;燕子春来秋去,提醒着人们珍惜时光、珍爱生命。燕子意象具有丰富的情感特质:“双燕”象征美满的爱情和深厚的友谊,也反衬出恋人、好友之间离别思念的痛苦;“归燕”寓意着回家,寄托了游子思乡、依依惜别和闺中怀远之情;燕子年年重回旧巢,不经意间见证了人世兴衰,因而被赋予了苍茫的历史意味。燕子作为人格的象征有三层含义:仕途跌宕中的传统文人,娇美的女性风姿和温柔的母性情怀,以及平庸、奸佞、钻营等负面的人格内涵。第五章论述唐宋诗词燕子意象的审美表现。诗词中的燕子既有自然物色之美,毛色鲜丽,语声婉转,姿态优雅;又有哲理情思之美,流露出温馨的人燕情谊和清雅的哲学思辨。燕子楼的故事衍生发展于唐宋,集中展现了此时燕子意象的情感之美。

朱一帆[5](2017)在《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流变论》文中研究说明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是现代中国女性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浮沉轨迹和艺术演变趋势与女性诗词创作主体的女性意识嬗变密切相关。因此,为呈现出百年来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的流变,本文特选取现代女性意识作为核心进行观照与统摄。通过揭示现代女性意识流变下,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在题材、艺术风格等方面的表现,最终彰显百年来女性旧体诗词的历史浮沉与演变趋势。在本文的第一章,也就是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的转型期(1912-1936),由于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历史语境的转型,造就现代中国女性诗词创作主体的女性意识由传统的闺阁意识向现代女性意识转变。现代女性意识的觉醒,促使她们一面向外观照,或书写着女性视域下的现代民族国家观念、或以审美无功利视角审视大自然;一面向内审视自身,抒发现代女性友谊。现代女性意识觉醒、女性对公共空间的拥抱,也促使女性诗词创作主体突破了传统诗词题材的局限,拓展了现代女性旧体诗词题材在公共空间方面的表现。至于诗艺变革方面,她们或大胆用现代语言入旧体诗词、或“用旧瓶装新酒”激活古典意象,从容表达女性现代感受。在本文的第二章,也就是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的中兴期(1937-1949),由于抗战现实政治时势的影响,女性诗词创作主体的女性意识进一步深化。她们向外进一步拓展叙事视域,着重表达了女性视域下的抗日救亡理念;她们也向内进一步审视自身,或书写女性流亡体验、或书写现代爱情体验、或书写现代母女关系。在题材方面,现代女性意识的深化,促使她们不再满足于将视线放置在对旧体诗词空间的拓展上,她们开始将视线转向时间领域,通过以线性时间观念观照现代战争,她们书写了女性自身的成长历程、书写了现代战争的宏大叙事、抒发了对故乡“往事不可追”、现如今乡村生活“今日难停留”的苦涩。在诗艺取向方面,深化的现代女性意识,明晰的女性自我主体身份,促使她们在旧体诗词中以高频的疑问句式,醒目表达自身观点,或者直接以女性身体意象表现自身独立看法。在本文的第三章,也就是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的分流期(1949-1976),大陆与海外华裔女性旧体诗词创作中出现了现代女性意识的异化与认同,形成了二水分流的女性诗词艺术景观。具体就中国大陆而言,“延安经验”在建国后的延续,促使大陆中国女性的现代女性意识异化。她们或书写“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政治豪情、或书写花木兰式女英雄、或书写被压抑的生命体验,这表现在艺术风格上,便是主流女性诗词的政治化写作特征与边缘女性诗词的个人化写作特征。具体就港澳台及海外地区而言,相对宽松的历史语境,使得她们多彰显出明晰的现代女性意识认同感。她们或书写漂泊困境与女性生命焦虑、或书写离散体验与中华文化认同、或书写异域风情与西方文化认同。在本文的第四章,也就是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的复兴期(1977年以来),由于中国内地旧体诗词创作中现代女性意识的全面复苏,尤其是新世纪进入网络文学时代以来,当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在语言、意象、题材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具体而言,现代女性意识的全面复苏过程,伴随着女性诗词创作主体重新探索由“人”向“女人”再向“个人”的女性意识发展道路。在此过程中,她们或书写对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反思、或书写对现代爱情的呼唤与反思、或书写对现代女性个体生命体验的感悟。这在题材方面的表现,便是突破了“毛泽东时代”单一化的旧体诗词题材局限,逐渐走向多样化。至于艺术特征方面,也呈现出诗歌语言的日常化以及古典意象重塑的特点。在本文的余论部分,着重以“传统的创造性转化”视角观照了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的创作,揭示了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在“创化”方面的成果,并以“天人合一”传统创化为代表集中进行阐释。最终指出,现代女性旧体诗词对于中国文学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与现代中国小说、散文、诗歌一道,共同丰富了中国文学传统的创造性转化研究,而这一研究路径,同时也是重现现代中国文学研究的古今维度的必由之路。

赵国权[6](2017)在《社会大变局中的两宋女子教育生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两宋处于轴心后时代的一个社会大变革、大转型期,不仅深刻影响到当时的政治经济生态,也辐射到宋人生活的各个领域,更是对处于弱势群体的女子的教育生活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和空间。依据社会角色理论,运用大史料观及多学科视角,从自然、家庭、社会三个维度,对两宋女子各类角色的教育生活进行微观分析和深度描述,从中可以看到:在一个趋向理性、开放、包容的社会生活业态下,女子的教育生活亦呈现出多元、向上、自觉、自主之态势,在中国社会生活及教育生活史上可谓独领风骚。如此,其研究既可提升及丰富两宋女子教育理论,又能还原逼近真实的两宋女子教育场景,从中发现教育生活传承的历史轨迹,打通教育史与生活史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拓展女子教育史研究新领域。第一部分“绪论”,主要论及选题缘由,即女子在教育史学中的边缘化、从生活史角度对两宋女子教育再解读、史学研究的生活转向等。对两宋女子教育史料分为文本、非文本两类进行系统梳理,对前辈研究成果进行学术回顾分析,大致划为三个发展阶段:即从酝酿走向局部或断续关注、从局部或断续关注通向整体研究、从整体研究迈向纵深研究。第二部分“社会大变局:女子教育生活的催化剂”,以社会大变局必然导致社会生活的吐故纳新为前提,从文化变迁与下移、制度建构与人文关怀、社会生活开放与交融、民族间的交融与冲突等几个方面,来阐释生成两宋女子教育生活的多元背景及其赖以生存的社会土壤。第三部分“作为自然人的女子教育生活”,女子作为自然独立的个体,在其生存过程中必然要学会借助各种资源来满足衣食等方面的基本需求,与此同时,社会也会对其生存空间及行为予以规范,即通过性别规训、身体塑造以及成年礼等,使之合乎社会公众的角色期待。她们也会通过自身及生活体验,来感悟生死及生命之重。第四部分“作为家庭人的女子教育生活”,女子一生要经过为人女、为人妻、为人母、为人媳等多次重要的家庭角色建构。为人女,要接受入则孝父母、出则友爱兄弟姐妹之教,使为“孝女”;为人妻,要接受柔顺、不妒、相夫、守节之教,使为“贤妻”;为人母,要接受如何胎教及教子女识字、读书、交友、择业、为官等,使为“良母”;为人媳,要接受孝公婆、和娣姒、睦邻里及经营家庭产业之教,使为“顺妇”。她们忍辱负重,以其大爱及智慧,极力维系着家庭的稳定与和谐。第五部分“作为社会人的女子教育生活”,女子在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既复杂又不固定,从社会对各种角色期待的共性上,分为五个方面加以解读,即在濡化中施与道德规训、在阅读中涵养知识、在做学中养成生存技艺、在与各层人士交往中丰富社会阅历、在信奉佛道中找寻寄托并超越自我。尤其她们在受教的同时,也在扮演着施教者的角色,以己所学及所能来回报家人和社会。第六部分“回馈大变局:女子教育生活样态与检视”,大变局中的文明理性开国与治国气象,使得女子教育生活也呈现出多元、开放之态势,主要表现为:教育与生活融为一体,教育在生活中漫步,以角色引领生活,旨在学会如何生活;伴随教育生活的时空增温,女子身体从禁锢趋向重塑,读书从内闱步入学堂,交往从家内移到家外,治家从“主内”到“主外”;“母教”在生活中被拓展、被深化,她们敢于担当、以教为乐、捐资助教、爱及家国之壮举,使教育生活得以精彩而完美建构;教育生活的终极呈现便是才女辈出,在诗词、书画、制造、军事、商贸、竞技、说唱乃至科举等领域均有不让须眉者。“结语”部分是对两宋女子教育生活的历史地位及影响予以定位,主要论点为:一是以两宋史视野来审视女子教育生活,可以看出:两宋理性文明的开国气象所带来的社会生活新业态,直接催生出两宋女子教育生活的多元、开放、自主之态势,成为两宋社会生活中最具活力的一大场域,也构成两宋社会和谐进步的重要推动力。相比较而言,两宋女子教育生活的同一性远大于差异性;二是以中国史视野来审视女子教育生活,可以看出:两宋女子教育生活上承汉唐多有超越,下启近世,又多为元明清三代所不及,实乃中国古代女子教育生活的黄金时代;三是以世界史视野来审视女子教育生活,同样会发现:轴心前时代的文明古国,唯独中国的教育文化没有出现中断而源远流长、绵延至今,也唯独中国两宋时期的女子教育生活在同时代的世界舞台上成为领跑者,因此它不独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成文露[7](2017)在《清代梨园品花现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戏曲的繁荣,催生了梨园品花活动的出现,这种活动就是文士对旦角的品评赏鉴。品花在清代成为深受人们喜爱的一种娱乐活动,但在民国建立不久后就消失了。对于这段热闹往事,戏曲史却鲜有提及。目前学术界已有少数人开始关注品花现象,在文献整理、男旦文化、品花文学等方面也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但尚有值得深入挖掘之处。本文以清代梨园品花现象为研究对象,采用传统文献学、文献批评以及文献文化学的研究方法,将其视为一个动态行为,探究其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所使用的材料包括多种品花文字、文人笔记以及清代小说等文献,以期对品花现象做一次较为全面而系统的论述,从而为清代戏曲史的研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思考。本文认为,品花活动在时间上几乎贯穿了整个清代,又以清代中后期为主;品评标准集中在伶人的外貌、才艺、品格和门第四个方面;品评内容涉及伶人的姓字、年纪、籍贯、所属堂子、善演剧目等私人信息;品花形式主要有题赠、写花谱、定花榜三种,其中题赠最简单,花谱作品保留的最多,花榜的规模最大。品花现象的特点,主要体现为流行性、娱乐性、主观性和竞争性四种。而梨园品花对伶人、文士以及戏曲都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梨园品花现象在清代戏曲史上,不仅丰富了清代戏曲史的内容,还凸显了清人的艺术审美观念,它所提倡的提高伶人素质和去淫戏等观念还间接影响了清末戏曲改良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戏曲向着更健康的艺术道路发展。

靳良[8](2015)在《杨锺羲《雪桥诗话》考论》文中研究说明杨锺羲是清末着名旗籍学者,生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卒于1940年秋。辛亥革命后,杨锺羲以清朝遗老的身份寓居沪上,无他用心,以全部精力荟萃成一部百万言巨着《雪桥诗话》,为时人所瞩目。《雪桥诗话》为《八旗文经》之羽翼,所载资料繁复,实融汇清朝典章制度、经济民生、社会风俗、天文地理、学术渊源、文苑轶事、诗文流派、书法绘画等诸多方面,是研究清史、清诗、尤其是研究八旗文史极为重要的文献资料。论文以《雪桥诗话》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成因与性质。正文分为上下两编,上编分为五章,在通读全书和深入分析所得文献出处来源的基础上,结合杨锺羲的身世、交游等情况,探索《雪桥诗话》的撰写宗旨,并试图对《雪桥诗话》性质进行阐论。第一章,杨锺羲的旗籍家世,始祖讨塞公所打下的基业,先辈们所蕴养成的诗书家风,都对杨锺羲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使其终身以先辈的成就为荣耀,并恪守家风,努力光耀门庭,而封建末世,“立言”当为杨锺羲光耀门庭惟一可行之途径。师承上,杨锺羲又受知于晚清名臣潘祖荫与翁同龢,而交游使得杨锺羲广结贤俊,每每请益于诸多名师贤友,谈艺论道,其学问与眼界当从此始大。第二章,在文献出处分析的基础上,得出《雪桥诗话》特点之一,是汇集整理了明末清初大量的遗民诗文与事迹。杨锺羲自号“圣遗居士”,以清朝遗老自居。故此举虽无疑有浇自己之块垒的遗民情结,但却保存了很多名不见经传的遗民的高洁事迹,有着重要的文史意义。第三章,在文献出处分析的基础上,得出《雪桥诗话》又一特点,是以八旗文人及其作品为论列重心。保存与弘扬八旗文化,为杨锺羲撰《雪桥诗话》之宗旨。杨锺羲拜识盛昱,盛昱为其指明了学术道路,以整理八旗文献为其职志。杨锺羲视盛昱为学术导师,盛昱的学术思想影响杨锺羲至深。盛昱亦视杨锺羲为自己学术思想的接钵者。盛昱与杨锺羲,目睹晚清王朝国将不国,遂共同致力于整理八旗文献。在盛昱去世后,杨锺羲始终铭记其教诲,终其余生整理八旗文献,而成煌煌大着《雪桥诗话》。第四章,历来认为《雪桥诗话》为有清一代的掌故之书,将诸多清朝典章制度、文人轶事、历史事件荟萃一编,这在作者或为存故国之幽思,但很多为正史不载或不详,实为修史的一大渊薮。下编以《雪桥诗话》初集为例,逐条探求其出处,对其内容进行史源分析与汇总,进而发现该书写作上的某些规律,作为上编立论的依据。着重分析杨锺羲所用文献的来源及其特点,在此基础上分析出哪些文献为杨锺羲撰写《雪桥诗话》最为常用与征引之文献,进而以上编分析出《雪桥诗话》的基本性质。

兰石洪[9](2015)在《顺康雍乾题画词研究》文中认为题画词因画面产生,是词画艺术交融的典型体现。题画是顺康雍乾词创作的重要题材,此期重要词人差不多都参与了题咏活动,不少词人更是大力创作题画词,此期题画词的总量和比例以及艺术质量都要远高于前代,成为清词中兴的重要表征。本文以顺康雍乾题画词创作为研究中心,采取历时性叙述与共时性描述相结合以及宏观性扫描与微观性剖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前代题画词发展基础上对顺康雍乾题画词的发展历程作一番细致梳理与客观描述。本文共分七章。绪论,包括简要介绍顺康雍乾题画词的研究缘起、研究现状、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以及核心概念的界定。第一章梳理清代以前题画词史的发展轨迹。题画诗的发展和成熟为题画词的产生提供了文化、文学背景。五代两宋是题画词的初创和成熟期,元代是题画词的深入发展期,明初保持了元代题画词发展势头,明中叶稍有衰歇迹象,晚明题画词创作再度繁荣。第二章统计分析顺康雍乾题画词人的占籍情况和创作数量。这一时期飞题画词人之多,题画词数之庞,题画词所占词总量的比例之高,都是前代无法与之相比的,这表明题画是这一时期词创作的重要题材。顺康雍乾题画词创作持续并强化了明代以来题画词创作集中于江浙地区的区域发展趋势,这一时期题画词所题咏的画作绝大多数是清代画家创作的,可见清代绘画的繁盛程度和清代词人对本朝画家的认可和接受。第三章考察顺康雍乾题画词的创作生态。先整体审视顺康雍乾题画词创作的社会氛围,接着结合清代学术昌盛的背景来探究清代学术对绘画创作、绘画理论、画家素养及题画文学的影响,从而勾稽出清代题画词创作繁盛的稽古右文、学术昌明之文化环境,然后考察清代士人交往频繁、群体品题风尚盛行对顺康雍乾题画词的重要影响。第四章探析顺康雍乾题画词的题材类型和创作机制。顺康雍乾题画词题材类型的变化呈现出题人物画词尤其是题写真词比例大幅攀升,而题花鸟画词、题山水画词比例有所下降的发展趋势,这跟这一时期绘画门类的消长、清词中兴以及词体推尊等原因密切相关。画家自题与集体唱和是顺康雍乾题画词创作的两种主要机制,尤其后者体现了这一时期题画词创作机制不同于前代的独特之处。第五章论述顺康雍乾题画词的思想内涵对前代题画词的拓展与新变。此期题画词在表现社会生活的广泛性、抒发情感的多样性以及体现的思想深度方面远远超过前代。此期题画词生动再现了士人繁复细腻的情感生活,举凡家国之思、人伦亲情、爱恨情愁、友情乡思等种种复杂情感均得到了相当深刻的体现。对女性问题的关注与思考也是这一时期题画词题材内容拓展的新变与亮点。顺康雍乾题画词还表现出浓厚的学术文化色彩。第六章论述顺康雍乾题画词的艺术创变。这一时期基本完成了题画词由以咏画为主到抒情为主的艺术创变,并在题画词体制形式和艺术表现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丰富发展了题画词的意(形)象体系,表现出与清学昌明相一致的融学入词的发展趋势,这在题人物画词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第七章论述顺康雍乾题画词的文学史及文化史意义。顺康雍乾题画词无论是思想内涵的拓展,还是艺术表现的创变,抑或是词学群体的促成以及词风转变的加快等方面,都凸显出此期题画词对题画词史的独特贡献以及对文学史的重要意义。另外,它还具有重要的艺术审美意义,也为画史资料及文学文献的考索提供重要参考。

王启芳[10](2014)在《晚清桐城诗派研究》文中指出清代诗歌创作蔚为壮观,作品卷帙浩繁,仅徐世昌《晚晴穆诗汇》一书所辑六千余家两万七千多首诗歌,而根据《全清诗》编纂委员会的初步统计,有清一代有作品传世的诗人多达十万人。在这卷帙浩繁的诗歌长河之中,桐城诗派研究在诗歌创作及其诗学理论方面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掘,已经成为近代文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然而桐城诗派在研究中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桐城诗派作为一个诗派是否成立、桐城诗派作家个案研究存在的不平衡现象、桐城诗派诗学主张的传承与创新等问题,故而在此选取研究相对薄弱、作家作品众多的晚清桐城诗派作为研究对象。本文以晚清桐城诗派成员的诗文着述为基础,借助于文学着作、史学着作、地方志及日记等文献来论述晚清桐城诗派的发展。研究目的旨在梳理方东树、姚莹、梅曾亮、朱琦、龙启瑞、王拯、曾国藩、姚溶昌、张裕钊、姚永朴、姚永概、方守彝、方守敦等人的诗学思想,在个案研究的基础之上来论述晚清桐城诗派的诗学主张,对晚清桐城诗派以及其在广西的发展有一个初步概述,从而论述晚清桐城诗派对前期桐城诗派的继承与创新,发掘晚清桐城诗派在诗学理论方面的价值。文章分为五部分进行论述:第一章从文学流派的概念、桐城诗派成员的诗歌创作及相关论述、他者的点评出发来论述桐城之为诗派的原因,从而将桐城诗派分为四个发展时期:形成期、成熟期、传承期及余绪期,并列举了各个时期的代表成员。桐城亦是一文派,其文论与诗论之间相互影响,且在学习途径和风格上有所不同。选取目前学界研究相对薄弱、作家作品数量众多的晚清桐城诗派作为研究对象,故而要确定其时间范畴及其作家群成员,在此基础上概述了晚清桐城诗派的诗学主张:强调诗歌反映诗人的真情实感、注重创作主体的自身素质、兼采唐宋、重摹仿、诗歌创作中多用典故及以文为诗的创作手法。在继承前期桐城诗学思想的基础之上,晚清桐城诗派在诗歌内容、学诗范围及诗学主张上均有所突破。正是晚清桐城诗派在诗学理论所表现出的完整性、系统性、传承性,使其亦是一诗派,这是其与同时期诗派之间最大的不同点。第二章追溯了晚清桐城诗派的诗学渊源,从钱澄之、方苞、刘大櫆、姚范及姚鼐的诗学思想出发,论述了前期桐城诗派的诗学主张,认为他们的诗学观主要体现在诗歌要反映诗人的真情、重视诗人的品德及以文为诗之上。第三章及第四章论述了道光、咸丰年间桐城诗派的发展,以方东树、姚莹、梅曾亮、曾国藩、朱琦、龙启瑞、王拯等人为研究对象,各自总结了其诗歌的主要内容、艺术风貌及诗学主张。方东树的诗作体现在“思”、“忧”、“行”上,其诗学主张为涵养本原、诗道性情、见自家面目、以文论诗及气韵说。姚莹其诗多有感而发,心中万般情,皆付笔端下,论诗贵真,讲才气,重德识,并纳经济于诗。梅曾亮诗多以体悟人生、表达个人情绪和感受为主,其论诗重真,重视创作主体的才学与品德,对苏轼、黄庭坚颇为推崇。在分析了朱琦、龙启瑞诗歌的主要内容之后,认为朱琦论诗兼采唐宋、重性情及摹拟;龙启瑞重创作主体的真性情、学识与品性;而通过分析王拯的诗歌创作认为诗歌呈现出雄浑与低沉的艺术风貌。在论述了曾国藩与道咸桐城诗派之间的关系、其诗歌创作的主要内容之后,从诗贵雄奇与气盛、唐宋兼学、重摹仿、诗缘情四个方面论述了曾国藩的诗学主张。道咸年间的桐城诗派成员受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在诗歌创作上反映了其忧国忧民的爱国之情;同时在创作中,多用典故及以文为诗的手法。第五章论述了同治、光绪年间桐城诗派的发展,以姚溶昌、张裕钊、姚永朴、姚永概及方守彝、方守敦等人为研究对象,以个人研究为主,概括了代表人物的诗学主张。深处清朝末期的桐城诗派成员,其在诗歌创作中反映了社会的动荡及下层民众的苦难生活,展现了其忧国忧民的思想。这一时期的桐城诗学与前期的桐城诗学在诗学主张及诗学对象范围上有所发展,这主要体现在吴汝纶、姚永概的诗学主张上。最后,文章以附录的形式列出了《青鹤》中所刊登的《惜抱使湘鲁日记》,其中存有姚鼐部分佚诗;收录在方东树《仪卫轩诗集》中的管同佚诗三首以及《学风》所刊方守敦为安徽省立图书馆二十一周年纪念所为的题辞,这些材料的发现对我们了解姚鼐、管同以及方守敦的文学创作有所帮助。为了更为直观地了解晚清桐城诗派的发展历程,本文还编制了晚清桐城诗派年表,通过晚清桐城诗人的着作及相关史料、着述钩稽整理,以纪年的形式展现晚清桐城诗派发展过程中桐城文人及其友人的生平及文学活动,为晚清桐城诗派研究提供一些客观翔实的资料。

二、桂林行(诗7首、词一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桂林行(诗7首、词一阕)(论文提纲范文)

(2)李昌祺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1 研究现状
    1.2 选题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李昌祺的生平
    1.1 少年时期:杜门读书
    1.2 青年时期:京城仕宦
    1.3 中年时期:地方为官
    1.4 晚年时期:归隐家乡
第二章 李昌祺诗歌内容
    2.1 颂国朝之繁盛
    2.2 悲亲友之别离
        2.2.1 生离死别之悲
        2.2.2 别后难逢之悲
    2.3 哀民生之多艰
第三章 李昌祺诗歌的艺术特色
    3.1 李昌祺诗歌的表现方式
        3.1.1 以事抒情
        3.1.2 兼善众体
        3.1.3 善于用典
    3.2 李昌祺诗歌的语言特色
        3.2.1 清新质朴
        3.2.2 典雅凝练
第四章 李昌祺诗歌创作的渊源及对后世的影响
    4.1 李昌祺诗歌创作思想的渊源
        4.1.1 儒学思想对李昌祺诗歌的影响
        4.1.2 儒家传统:继承杜甫“诗史”传统
        4.1.3 佛道思想对李昌祺诗歌的影响
        4.1.4 道家情结:推崇陶渊明“隐逸”情怀
    4.2 李昌祺诗歌创作对后世的影响
        4.2.1 务谢朝华:变台阁纤靡之习
        4.2.2 力启夕秀:开茶陵雅淡之风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3)宋伯鲁诗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选题目的和意义
    2 研究现状述评
1 宋伯鲁生平考述
    1.1 戊戌变法失败之前
    1.2 戊戌变法失败之后
2 宋伯鲁的师承及诗学交游
    2.1 宋伯鲁师承初考
    2.2 宋伯鲁诗学交游概述
3 宋伯鲁诗歌的内容
    3.1 写景、纪行诗
    3.2 题画诗
    3.3 交游诗
4 宋伯鲁的诗学思想及其诗歌艺术风貌
    4.1 宋伯鲁的诗学思想
    4.2 宋伯鲁诗歌的艺术风貌
5 宋伯鲁词作综论
    5.1 宋伯鲁词集版本及收词概况
    5.2 宋伯鲁的经历与词作内容
    5.3 宋伯鲁词作的艺术特色及评价
结语
附录 宋伯鲁年谱简编及诗词系年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4)唐宋诗词燕子意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燕子意象的起源与发展
    第一节 燕子原型概述
        一、燕子的特征与习性
        二、关于燕子的文献记载
        三、燕子与人类生活
    第二节 先秦燕子意象的生成
        一、《诗经》中的燕子
        二、《楚辞》中的燕子
        三、《庄子》中的燕子
    第三节 汉魏六朝燕子意象的发展
        一、两汉时期的燕子意象
        二、魏晋时期的燕子意象
        三、南北朝时期的燕子意象
第二章 唐宋诗词燕子意象与民俗心理
    第一节 唐宋诗词“燕”字小考
        一、“燕”字及“(?)”字构形
        二、“燕”与地名
        三、“燕”与“宴”
    第二节 吉祥意蕴的衍生发展
        一、始祖之燕
        二、宜春之燕
        三、贺喜之燕
    第三节 年年社燕的时间意义
        一、“海燕”与“社燕”:迁徙规律的诗意呈现
        二、“春燕”与“秋燕”:从季节象征到岁月之叹
第三章 唐宋诗词燕子意象的情感特质
    第一节 “双燕”意象的正题和反题
        一、正题:“双燕复双燕,双飞令人羡”
        二、反题:“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三、“孤燕”及双燕意蕴的延伸
    第二节 燕归人不归的乡愁与别情
        一、羁旅行愁、倦客思家
        二、燕归人去、依依惜别
        三、相思怀远、飞燕传书
    第三节 从旧地重游看人世兴衰
        一、故巢在、人事改
        二、乌衣巷、王谢堂
        三、兴亡意、怀古情
第四章 唐宋诗词燕子意象的人格象征
    第一节 多情燕子与文人意气
        一、漂泊燕与寄居燕
        二、高飞燕与谦退燕
        三、安贫燕与闲适燕
    第二节 翩翩燕舞与女性柔情
        一、燕姿
        二、燕钗
        三、育雏
        四、赵飞燕
    第三节 燕子形象的负面意义
        一、恼人的自然习性
        二、消极的人格内涵
第五章 唐宋诗词燕子意象的审美表现
    第一节 自然物色之美
        一、外表之美
        二、动态之美
        三、意象组合之美
    第二节 哲理情思之美
        一、温馨的人燕情谊
        二、清雅的哲学思辨
    第三节 无限风光燕子楼
        一、故事始末
        二、燕子楼与燕子意象
余论 燕子意象永恒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后记

(5)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流变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与分期
        1、“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的界定
        2、“现代女性意识”的界定
        3、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的分期
    二、研究现状与选题意义
        1、研究现状
        2、选题意义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研究方法
        2、创新之处
第一章 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的转型(1912-1936)
    第一节 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转型的历史语境
        一、政治语境:从晚清到民国的建立
        二、文化语境:新文化运动与现代性的生成
        三、文学语境:文学革命·新诗·旧诗
    第二节 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中现代女性意识的觉醒
        一、现代民族国家观念的女性表达
        二、现代女性友谊的自由抒发
        三、现代自然意识的审美观照
    第三节 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中的题材拓展
        一、中国古代女性诗词题材的局限性
        二、现代社会政治空间的介入
        三、现代城市生活空间的开拓
    第四节 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中的诗艺变革
        一、现代语言的引入与古典节奏的坚守
        二、古典意象的激活与现代意境的生成
第二章 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的中兴(1936-1949)
    第一节 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中兴的历史语境
        一、政治语境:抗日战争与国共合作
        二、文化语境:民族主义文化的复归与高涨
        三、文学语境:“民族形式”讨论与旧体诗词的再兴
    第二节 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中现代女性意识的深化
        一、抗日救亡的女性表达
        二、战乱中女性流亡体验的诗词书写
        三、战乱中现代爱情体验的诗词书写
        四、战乱中现代母女关系的自我审视
    第三节 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中的题材聚焦
        一、中国古代女性诗词与战争
        二、战争与女性成长题材的开掘
        三、战争与社会政治题材的女性诗词
        四、战争与现代乡土题材的女性诗词
    第四节 战争年代女性旧体诗词的诗艺取向
        一、高频的疑问句类修辞
        二、繁多的女性身体书写
第三章 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的分化(1949-1976)
    第一节 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分化的历史语境
        一、政治语境:统一·批判·分离
        二、文化语境:本土·现代·西方
        三、文学语境:合法性·认同感
    第二节 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中现代女性意识的异化与认同
        一、现代女性意识的异化
        二、现代女性意识的认同
    第三节 分化年代女性旧体诗词的风格类型
        一、主流女性诗词的政治化写作
        二、边缘女性诗词的个人化写作
        三、港澳台及海外女性诗词的离散写作
第四章 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的复兴(1977年以来)
    第一节 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复兴的历史语境
        一、政治语境: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构
        二、文化语境:消费主义文化浪潮与民族主义文化思潮
        三、文学语境:新旧之争与诗词媒介的繁荣
    第二节 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中现代女性意识的复苏
        一、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反思
        二、对现代爱情的呼唤与反思
        三、现代女性个体生命体验的书写
        四、海内外交流中女性自我身份的确证
    第三节 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中题材的多样化
        一、从单一走向多样化
        二、当代社会时政题材的广泛开启
        三、当代城市生活题材的深入观照
        四、当代乡土生活题材的别样审视
        五、当代域外生活题材的崭新书写
    第四节 复兴时期女性旧体诗词创作的艺术特征
        一、日常化的诗歌语言
        二、古典意象的解构与重塑
余论: 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和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参考文献
附录: 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人略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后记

(6)社会大变局中的两宋女子教育生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价值
    三、核心概念界定
    四、文献综述
    五、理论、思路与方法
    六、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
第一章 社会大变局:女子教育生活的催化剂
    一、文化变迁与下移:从重文到重女教
        (一) “重文”之策促成劝学兴教态势
        (二) 书籍印刷促使文化普及与下移
        (三) 学术论争促动社会对女教的特别关注
    二、制度建构与人文关怀:从意识觉醒到独自维权
        (一) 对婚姻的自主与自决
        (二) 对财产的拥有和支配
        (三) 可独为一户之主
        (四) 用法律申诉维权
        (五) 社会对女子的救助
    三、社会生活的变迁:从角色固化到重塑
        (一) 生活空间的开放与自我
        (二) 女子生活中的角色趋向多元
    四、民族间的交融与冲突:从忠君到生成爱国情怀
        (一) 交融中的文化包容与生活
        (二) 冲突中的女子爱国情怀
第二章 作为自然人的女子教育生活
    一、性别之教:予以性别规训与认同
    二、饮食之教:形成习惯及自觉
    三、佩饰之教:传统与时尚交汇
    四、强身之教:从戏玩到竞技
    五、“成人”之教:“笄礼”与“乞巧”
    六、生死之悟:求生与释然
第三章 作为家庭人的女子教育生活
    一、为人女之教:立身处世做“孝女”
        (一) 入则孝父母
        (二) 出则友兄弟姊妹
        (三) 及笄婚姻第一课
    二、为人妻之教:柔顺事夫做“贤妻”
        (一) 妻以“柔顺”为美
        (二) 妻以“不妒”为德
        (三) 妻以“相夫”为功
        (四) 夫亡守节或可再嫁
    三、为人母之教:养育子女做“良母”
        (一) 孕育中的祈愿
        (二) 对新生命的呵护
        (三) 生活中的倾心教导
    四、为人媳之教:孝公婆勤理家使为“顺媳”
        (一) 事公婆如事父母
        (二) 谦顺于叔妹及娣姒
        (三) 以和、义睦族邻
        (四) 以法度、智慧经家理业
第四章 作为社会人的女子教育生活
    一、道德规训:在濡化中成人
        (一) 社会意志的表达
        (二) 家庭中的熏陶
        (三) 生活中的自觉践行
    二、知识涵养:在阅读中沉淀
        (一) 走进阅读
        (二) 时时乃至终身阅读
        (三) 经史百科无不涉足
        (四) 让阅读改变自我
    三、生存技艺:在做学中养成
        (一) 桑蚕织紝之教
        (二) 诗词书画歌舞之教
        (三) 雇工及经营技能之教
    四、社会阅历:在交游中丰富
        (一) 士庶女子之交游
        (二) 风尘女子之交游
    五、宗教信仰:在修行中超越自我
        (一) 奉佛事佛之教
        (二) 崇道修道之教
第五章 回应大变局:女子教育生活样态与检视
    一、教育与生活融为一体:书写女子教育的“本真”
        (一) 教育在生活中漫步
        (二) 以角色引领教育生活
        (三) 旨在学会生活
    二、教育生活的时空增温:传承中的开放与时尚
        (一) 身体从禁锢趋向重塑
        (二) 读书从内闱步入学堂
        (三) 交往从家内移到家外
        (四) 治家从“主内”到“主外”
    三、“母教”在生活中拓展与深化:教育生活的完美建构
        (一) 敢于担当
        (二) 以教为乐
        (三) 捐资助教
        (四) 爱及家国
    四、巾帼不让须眉:女子教育生活的终极呈现
        (一) 善诗词多成一家
        (二) 工书画有章有法
        (三) 懂技术造福闾里
        (四) 知军事保家卫国
        (五) 应科举惊动朝野
结语
参考文献
附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清代梨园品花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二)前人研究概况
        1.对品花史料的收集与整理
        2.对清代梨园品题的研究
        3.对花榜的研究
        4.对梨园花谱的文本研究
    (三)论文框架和研究方法
一、清代梨园品花现象的起讫及内涵
    (一)品花现象的兴起与结束
        1.品花现象的兴起
        2.品花的结束
    (二)品评的对象及主体
        1.品评的对象
        2.品评的主体
    (三)品评的标准及内容
        1.品评的标准
        2.品评的内容
二、清代梨园品花现象的主要形式
    (一)品花题赠
        1.题赠概况
        2.文士索题
        3.伶人乞题
    (二)撰写花谱
        1.花谱的成书情况
        2.花谱的体例及内容
        3.花谱的传播与流行
    (三)评定花榜
        1.花榜简介
        2.花榜的发展历史
        3.花榜的评定
        4.梨园花榜与文士的科榜情结
三、清代梨园品花现象的基本特点
    (一)流行性
        1.时间轴线长
        2.涉及地域广
        3.参与层次多
    (二)娱乐性
        1.品花多游戏文章
        2.品花受民间认可
    (三)主观性
        1.品评标准不同
        2.品评方式有异
    (四)竞争性
        1.伶人之间的竞争
        2.文士之间的竞争
四、清代梨园品花现象的影响
    (一)对伶人的影响
        1.增加伶人的市场身价
        2.熏染伶人的文化素养
        3.提升伶人的社会地位
        4.加速伶人的内部分层
    (二)对文士的影响
        1.丰富文士的娱乐生活
        2.扩大文士的交际范围
        3.激发文士的创作热情
        4.为文士带来经济利益
    (三)对戏曲的影响
        1.提升戏曲的社会地位
        2.扩大戏曲的传播范围
        3.拓展戏曲的消费市场
        4.影响戏曲的脚色系统
五、梨园品花现象在清代戏曲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一)丰富了清代戏曲史的内容
    (二)凸显了清人的艺术审美观念
    (三)间接影响了清末戏曲改良运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本文参考的品花之作书目表
致谢

(8)杨锺羲《雪桥诗话》考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二、杨锺羲及《雪桥诗话》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上编 杨锺羲与《雪桥诗话》研究
    第一章 生平与成书述略
        第一节 家世
        第二节 生平仕宦
        第三节 师承与交游
        一、师承
        二、交游
        第四节 授徒、讲学与访书
        一、授徒与讲学
        二、访书
        第五节 《雪桥诗话》成书时间及版本情况
    第二章 《雪桥诗话》性质论(上):遗民诗人之灵魂家园
        第一节 遗民身份的认同感
        第二节 前朝遗民事迹与诗作的大汇总及其历史价值
        一、前朝遗民事迹与诗作的大汇总
        二、前朝遗民事迹与诗作的历史价值
        第三节 前朝遗民事迹与诗作的文化意义—兼论顾炎武对杨锺羲之影响
        一、前朝遗民事迹与诗作的文化意义
        二、杨锺羲大美人格之养成—兼论顾炎武对其之影响
    第三章 《雪桥诗话》性质论(中):八旗文人之精神世界
        第一节 旗籍身份的归属感
        第二节 《熙朝雅颂集》对《雪桥诗话》之影响
        一、八旗观念对编纂八旗诗文集的影响
        二、《熙朝雅颂集》与《雪桥诗话》
        第三节 盛昱对杨锺羲之影响
        一、保存八旗文化使命的传承
        二、《八旗文经》的价值与意义
        三、八旗精神的弘扬
        第四节 八旗诗人、诗作的论列
        第五节 杨锺羲对八旗文献的整理
    第四章 《雪桥诗话》性质论(下):清朝掌故之书
        第一节 清朝典章制度的汇集
        第二节 清朝文人轶事的汇集及其文史意义
        第三节 清朝历史事件的记载及其史学价值
下编 《雪桥诗话》初集史源分析
    《雪桥诗话》初集史源分析
    《雪桥诗话》成书文献史源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雪桥诗话》四集小目
附录二:《雪桥诗话》所载勘误情况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科研项目
致谢

(9)顺康雍乾题画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论文选题的理由、意义
    二 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三 本文的研究意图及研究方法
    四 核心概念及研究视域界定
第一章 题画词的产生与清代以前题画词的发展轨迹
    第一节 题画诗发展概述
        一 先秦两汉:题画诗的孕育萌芽
        二 六朝:题画诗的正式产生
        三 唐代:题画诗的完备成熟
        四 宋元:题画诗的全面发展
        五 明清:题画诗的再焕异彩
    第二节 题画词兴起和宋代对题画词发展的奠基性影响(附论金代题画词)
        一 苏轼“以诗为词”开启题画词的吟咏之风
        二 南宋爱国词人题画词中的悲愤、隐逸之情
        三 风雅词人对题画词情感表达的净化和拓展
        四 风雅词人对题画词艺术水平的提升
        五 附论:东坡词范式影响下的金代题画词
    第三节 词、画通融与元代题画词的新变
        一 同题集咏成为元代题画词的重要要创作方式
        二 元代题画词体现出鲜明的江南地域文化特点
        三 画家题画词的创作成为元代题画词的新亮点
        四 元代题画词文化内涵的深层意蕴凸显道家思想的文化底色
    第四节 明词中衰背景下的明代题画词
        一 雅的品味:明代题画词的主流审美趣味
        二 艳的情思:明代题人物画词回归艳情的题材取向
        三 曲化俗化:明中叶以来题画词的发展趋向
        四 区域辐射:江浙地区对明代题画词的辐射和带动
第二章 顺康雍乾题画词人占籍情况和题画词数的统计分析
    第一节 顺康雍乾题画词人的占籍分析
        一 从省区的角度考察
        二 从府区的角度考察
    第二节 顺康雍乾题画词的数量统计
        一 创作数量统计
        二 被题咏的画家
        三 被题咏的画作
第三章 顺康雍乾题画词的创作生态
    第一节 顺康雍乾题画词创作的社会氛围
        一 帝王权贵对绘事的爱好和倡导
        二 文化专制统治下的画隐和娱画
        三 西画东渐背景下的渗透和新变
        四 文人画的极度发达与高度成熟
        五 清代文人对绘事的爱好与参与
    第二节 稽古右文、朴学兴盛下的文艺创作环境
        一 清代学术对绘画实践的影响
        二 清代学术对绘画鉴藏的影响
        三 清代学术对绘画理论的影响
        四 清代学术对绘画主体的影响
    第三节 士人交往频繁的群体品题风尚
        一 品题风尚的盛行
        二 文人与画家的交往
第四章 顺康雍乾画词的题材类型和创作机制
    第一节 顺康雍乾题画词的题材类型
        一 顺康雍乾题画词的题材消长
        二 顺康雍乾时期写真及其题咏勃兴原因探讨
    第二节 顺康雍乾题画词的创作机制
        一 画家自题画词
        二 文人唱和中的题画词
        三 顺康雍乾题画词创作机制的特征
第五章 顺康雍乾题画词思想内涵的拓展与新交
    第一节 表现社会性情感功能的开拓
        一 陵谷变迁的感愤
        二 民生疾苦的同情
        三 忠孝节义的表彰
        四 世态人情的针砭
    第二节 表现个体性情感功能的拓宽
        一 人伦亲情的讴歌
        二 爱恨情愁的咏叹
        三 友情乡思的眷念
        四 胸怀心志的披露
    第三节 审视女性问题的新视野
        一 才艺品节的称扬
        二 不幸遭遇的同情
        三 悲剧命运的思考
    第四节 学术文化倾向和理论思辨色彩
        一 文化生活的再现
        二 儒佛哲理的探讨
        三 艺术理论的阐释
第六章 顺康雍乾题画词的艺术创变
    第一节 顺康雍乾题画词的体制创新
        一 缘题赋词的选调特征
        二 联章组词的容量扩充
        三 精撰词序的体制完善
        四 集句成词的体制探索
    第二节 顺康雍乾题山水画词与花鸟画词的艺术创变
        一 意象体系的丰富发展
        二 由画到词的倾向增强
        三 融学入词的发展趋势
    第三节 顺康雍乾题人物画词的艺术创变
        一 多彩多姿的人物形象画廊
        二 人物形象塑造的艺术创变
        三 人物形象塑造艺术创变的原因
第七章 顺康雍乾题画词的文学及文化意义
    第一节 顺康雍乾题画词的词史意义
        一 拓展词的题材内涵
        二 深化词的艺术表现
        三 促进词学群体的形成
    第二节 顺康雍乾题画词的文化意义
        一 顺康雍乾题画词的艺术审美意义
        二 顺康雍乾题画词的文献考索意义
结语
附录一 本文参考图版
附录二 元代题画词文献考述
附录三 明代题画词文献考述
附录四 顺康雍乾题画词辑补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10)晚清桐城诗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CONTENTS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动机与现状
    二、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晚清桐城诗派概论
    第一节 桐城诗派
        一、桐城之为诗派原因考
        二、桐城诗派分期
        三、桐城派的文论与诗论
    第二节 晚清桐城诗派
        一、晚清桐城诗派的时间概念及作家群
        二、晚清桐城诗派诗学主张
        三、晚清桐城诗派诗学的价值
第二章 晚清桐城诗派诗学溯源
    第一节 桐城诗派形成时期诗论刍议
        一、诗史酸辛钱幼光——钱澄之的诗学思想
        二、绝意不为诗——方苞的诗学观点
        三、海峰出而大振——刘大櫆的诗学思想
        四、桐城诗发姚南菁——姚范的诗学观点
    第二节 欸乃一声成绝唱——姚鼐的诗学思想
        一、熔铸唐宋
        二、谈艺不讥明七子
        三、雅正说
        四、以文为诗
        五、为诗之法
第三章 道咸年间桐城诗派(上)
    第一节 孤身万里老,奇气一生抑——方东树
        一、方东树生平及着述概况
        二、“思、忧、行”的诗歌创作
        三、方东树诗论概述
    第二节 石甫天下才,作诗亦称雄——姚莹
        一、诗人生平概述
        二、姚莹诗歌的内容
        三、姚莹的诗学观
第四章 道咸年间桐城诗派(下)
    第一节 桐城派流衍全国——梅曾亮
        一、居京师二十年的梅曾亮
        二、梅曾亮诗歌内容概述
        三、梅曾亮诗学思想
    第二节 桐城诗在广西
        一、我亦江海人,一腔积热血——朱琦及其诗歌创作
        二、敢信儒官能报国,要将民病起蒿藜——龙启瑞及其诗歌创作
        三、明当买吴钩,蹈海抟鲸鲵——王拯及其诗歌创作
    第三节 独有名墨长流传,寿世不随星霜换——曾国藩
        一、曾国藩与道咸桐城诗派
        二、曾国藩的诗歌创作及其诗学观
第五章 同光年间桐城诗派
    第一节 尽扫浮华与脱丽,独留新句抵囊钱——姚溶昌
    第二节 曾门弟子的诗歌创作——以张裕钊为主
    第三节 晚清桐城诗派余响——二姚与二方的诗歌创作
        一、姚永朴及其诗歌创作
        二、姚永概及其诗学主张
        三、方守彝、方守敦的诗歌创作
结语
附录一:《惜抱使湘鲁日记》与姚鼐佚诗
附录二:管同诗三首
附录三:方守敦题辞一首
附录四:晚清民国桐城诗派年表简编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桂林行(诗7首、词一阕)(论文参考文献)

  • [1]明代女词人词作研究[D]. 刘萱仪.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2]李昌祺诗歌研究[D]. 王锦芳. 南昌大学, 2020(01)
  • [3]宋伯鲁诗词研究[D]. 秦杰. 新疆师范大学, 2019(05)
  • [4]唐宋诗词燕子意象研究[D]. 吴旭莹.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3)
  • [5]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流变论[D]. 朱一帆.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7)
  • [6]社会大变局中的两宋女子教育生活研究[D]. 赵国权.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7)
  • [7]清代梨园品花现象研究[D]. 成文露. 湖北大学, 2017(06)
  • [8]杨锺羲《雪桥诗话》考论[D]. 靳良. 上海大学, 2015(02)
  • [9]顺康雍乾题画词研究[D]. 兰石洪. 南京师范大学, 2015(04)
  • [10]晚清桐城诗派研究[D]. 王启芳. 山东大学, 2014(11)

标签:;  ;  ;  ;  ;  

桂林游(7首,1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