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致血小板减少症34例

中医药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致血小板减少症34例

一、中药治疗肝硬化脾机能亢进所致血小板减少34例(论文文献综述)

王得帅[1](2021)在《肝硬化腹水患者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相关因素分析及多参数联合诊断模型的建立与中医证型相关性分析》文中提出研究目的:1.通过对收集的肝硬化腹水发生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患者的临床数据的分析,探讨SBP发生的相关因素,建立多参数联合诊断模型,以期对SBP的早期发现、诊断和治疗提供临床依据,同时对腹水培养结果进行分析,研究SBP的病原学特点。2.通过研究肝硬化腹水发生SBP患者的CTP评分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初步评价SBP患者感染严重程度及肝功能受损情况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探寻中医证型与CTP评分标准中各指标的相关性,为中医诊疗SBP提供一定参考。研究方法:1.回顾性分析自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科病房住院的肝硬化腹水患者135例,其中并发SBP者61例,对照组选取同期肝硬化腹水不伴SBP的患者74例。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信息、临床表现、肝硬化病因、实验室指标,并计算CTP评分,一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临床表现包括是否出现肝性脑病、是否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腹水严重程度、腹部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肝硬化病因包括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和不明原因肝硬化,实验室指标包括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D-二聚体、胆碱酯酶、PCT、CRP、腹水常规、腹水生化、腹水培养结果。先对以上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再将初步筛选出的指标代入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变量筛选,根据得到的数据建立多参数诊断模型,并对相应模型的区分度和校准度进行验证,通过约登指数(Youden’s index)计算最佳截断值,并确定诊断模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根据腹水培养结果,分析SBP致病菌的类型和占比。2.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科病房住院的肝硬化腹水并发SBP患者61例,根据中医四诊资料,参照鼓胀病辨证分型为气滞湿阻证、湿热蕴结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四个证型。收集患者住院期间的实验室指标、CTP评分及中医四诊资料,探究SBP中医证型CTP评分的相关性,根据CTP评分初步评价SBP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肝功能损伤程度和感染严重程度,并探寻中医证型与CTP评分标准中各指标的关系。研究结果: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腹部体征、腹水总蛋白、腹水多核细胞百分率、腹水粘蛋白定性、血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清总蛋白、国际标准化比值、D-二聚体、降钙素原、胆碱酯酶、CTP评分与肝硬化腹水合并SBP的发生相关(P<0.05),而年龄、性别、肝硬化病因、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合并肝性脑病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肌酐、血清白蛋白、总胆红素、腹水葡萄糖、血红蛋白浓度、血淋巴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与SBP的发生无关(P>0.05)。SBP组患者的腹部体征程度、腹水总蛋白、腹水多核细胞百分率、腹水粘蛋白定性、血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国际标准化比值、D-二聚体、降钙素原、CTP评分明显高于非SBP组患者,SBP组患者的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胆碱酯酶水平显着低于非SBP组患者。2.在肝硬化腹水合并SBP患者腹水培养的病原学特征方面,G+菌为主要致病菌,其中以葡萄球菌占比最高,在G-菌中,肠杆菌占比最高,真菌感染在SBP患者中也有检出。3.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腹水总蛋白、腹水多核细胞百分率、血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国际标准化比值、D-二聚体、降钙素原与肝硬化腹水合并SBP的发生相关(P<0.05),且均为正相关;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根据是否纳入腹水相关化验指标分别建立诊断模型:纳入腹水指标的模型F1=-20.616+0.230NEUT(%)+0.067PCT(ng/d L)+0.246腹水多核细胞百分率(%)-0.126腹水总蛋白(g/L)和未纳入腹水指标的模型F2=-11.066+0.129 NEUT(%)+0.169 D-D(mg/L)+0.038 PCT(ng/d L),经检验两个诊断模型均具有较好的区分度(AUC面积远大于0.5)和校准度(P>0.05)。4.本研究共纳入61例肝硬化腹水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根据中医四诊资料,分为气滞湿阻证、湿热蕴结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四种证型,其中湿热蕴结证最多(34.4%),肝肾阴虚证次之(26.2%),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男:女=1.3:1);CTP评分与中医四种证型相比较发现脾肾阳虚证、湿热蕴结证、肝肾阴虚证患者的CTP评分明显高于气滞湿阻证的患者,湿热蕴结证与脾肾阳虚证患者之间、脾肾阳虚证与肝肾阴虚证患者之间的CTP评分亦有显着差异(P<0.05),SBP患者的四种中医证型在ALB(g/L)、INR和TBil(μmol/L)三项临床指标上存在显着差异(P<0.05),可能与SBP患者的病情进展情况和严重程度有关。研究结论:1.对于肝硬化腹水患者,腹部体征、腹水总蛋白、腹水多核细胞百分率、腹水粘蛋白定性、血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清总蛋白、国际标准化比值、D-二聚体、降钙素原、胆碱酯酶、CTP评分与SBP的发生相关,通过筛选建立的两个多参数诊断模型对SBP的早期诊断具有一定价值。2.本研究结果显示,SBP致病菌中,G+菌所占比例高于G-菌,其中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为主要致病菌。3.在SBP患者中,湿热蕴结证最多见,其次为肝肾阴虚证;CTP评分与中医证型相关,CTP评分轻症患者以气滞湿阻证为主,湿热蕴结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多见CTP评分中-重症患者;中医证型与CTP评分标准中的部分指标具有相关性,考虑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中医辨证特点有关。

张天铸[2](2021)在《神经网络机器翻译之下文本翻译错误分析及译后编辑模型研究 ——以医学词条汉英翻译为例》文中研究说明

林宜圣[3](2008)在《部分脾栓塞合肝动脉灌注丹参治疗肝硬化脾亢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联合肝动脉灌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门静脉高压性脾功能亢进的临床疗效。材料与方法:选择2005年9月至2008年3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介入放射科诊治的68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脾功能亢进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治疗组(PSE+肝动脉灌注复方丹参注射液组)和对照组(经典PSE组)。其中治疗组37例,对照组31例。分别于术前及术后3天、1周、2周、1月和1年检测外周血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计数;术前及术后1周、2周和1月检测肝功能和肝纤维化指标;术前及术后1天和1月检测门静脉及脾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脾脏大小,观察术后反应及并发症。结果:PSE术后3天两组病例WBC即升高达峰值,而PLT升高缓慢,于术后2周达到峰值;之后二者下降,术后1个月达到相对稳定值,其后下降趋势缓慢,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RBC值无明显变化。术后1周两组ALT、AST、ALP、γ-GT及TB均较术前升高(P<0.05),A/G、TP及PT无明显改变。术后2周:治疗组ALT、AST、ALP及γ-GT较术前降低(P<0.05):TB、A/G、TP及PT未见明显改变;对照组各项指标无明显改变。术后1月:两组ALT、AST、ALP、γ-GT、TB、A/G、TP及PT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但治疗组上述各项指标降低程度较对照组明显,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月:两组HA、PⅢP和LN均较术前降低(P<0.01),但治疗组上述各项指标降低程度较对照组显着。术后1天门静脉及脾静脉主干内径缩小、血流速度增快、血流量减少;但术后1月门静脉血流量又再回升,而脾静脉血流量基本不回升。脾脏于术后1月明显较术前缩小。两组术后食道静脉曲张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治疗组总好转率为34.78%高于对照组20.00%。两组Child-Pugh分级均不同程度降低。术后发热时间平均9天,持续疼痛时间平均5天。术前原有乏力、食欲减退、腹胀术后一月症状明显改善。结论:1.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可以有效解除脾功能亢进、降低门静脉压力,改善肝功能,是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有效方法。2.联合肝动脉灌注复方丹参注射液有助于保护肝功能,改善肝纤维化,降低门静脉压力,减少门静脉流量回升程度。同时由于其技术操作可以一次性完成,而且简便价廉。因此可作为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重要辅助治疗手段或作为其技术的一部分。

陈存飞[4](2006)在《部分性脾栓塞合健脾化瘀法治疗门静脉高压性脾亢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部分性脾栓塞术联合健脾化瘀法治疗门静脉高压性脾亢的临床疗效。 材料与方法:选择2000年1月至2006年4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介入中心诊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门静脉高压性脾亢患者46例,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部分性脾栓塞术(PSE)组和PSE并肝动脉灌注丹参注射液组。两组术后均给予健脾益气,活血化瘀方药内服及左上腹部外敷双柏水蜜油膏。分别于术前及术后检测外周血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计数、肝功能、门静脉及脾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脾脏大小,观察术后反应及并发症。 结果:所有病例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计数术后1周明显提高,术后1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红细胞计数无明显变化。PSE组和PSE并肝动脉灌注丹参注射液组术前ALT、AST、GGT、TB、TP及A/G均无显着性差异。PSE组术后1周ALT、AST、GGT明显较PSE并丹参注射液组高,TB、TP及A/G无显着性差异。PSE组术后1周ALT、AST、GGT及TB升高,TP及A/G未见明显改变。与术前相比,PSE并肝动脉灌注丹参注射液组术后1周ALT、AST、GGT、TB、TP及A/G无明显改变。与术前相比,两组病例术后1月ALT、AST、GGT及TB均降低,TP升高,A/G无明显改变。PSE并丹参注射液组术后1月ALT明显较PSE组低,有显着差异,AST、GGT、TB、TP及A/G无显着性差异。术后门静脉及脾静脉主干内径缩小、血流速度降低、血流量减少。脾脏明显较术前缩小。术后发热时间平均8天,持续疼痛时间平均4天。术前原有乏力、食欲减退、腹胀术后一月症状明显改善。 结论:1 部分性脾动脉栓塞联合健脾化瘀法可以有效解除脾功能亢进、降低门静脉压力,改善肝功能及胃肠道反应,缩短发热时间,近期疗效确切。内服健脾化瘀药联合左上腹部外敷双柏水蜜油膏可有效缓解疼痛,缩短持续疼痛时间。 2 部分脾栓塞术联合肝动脉灌注丹参注射液有助于保护肝功能,缓解肝硬化进展导致的肝功能降低以及改善PSE术可能导致的肝功能降低。

武怀书,张淑珍,张专才,托娅[5](1994)在《中药治疗肝硬化脾机能亢进所致血小板减少34例》文中研究指明 肝硬化脾机能亢进致使血小板减少临床多见,目前唯一治疗方法为脾摘除。我们从1986年开始采用中药汤剂配合治疗34例,收到满意疗效。临床资料根据1978年全国消化道系统疾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治疗组34例均为1986年3月至1990年3月住院患者。男28例,女6例,年龄43~68岁,平均55.5岁。病程8~15年,平均11.5年。其中乙型肝炎后肝硬化26例,酒精性肝硬化4例,其它型肝硬化4例。肝功能代偿期12例(一般情况尚可,无腹水,白/球蛋白比值>1.0,凝血酶原活动度>60%,

杨超前[6](1957)在《脾机能亢进的临床研究(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在上期本文的第一部分,会将54例脾机能亢进病例的临床现象,及其血液、骨髓、脾脏变化加以分析。内有24例已作较长期复查(六个月至四年),初步认识脾截除术对脾机能亢进的治疗有很好效果。现在根据以上资料,进一步探讨脾机能亢进的发生机制及诊断、治疗上的几个问题。

王燕[7](2021)在《基于代谢/蛋白组学及网络药理学研究补阴补阳剂的抗衰老作用》文中认为目的基于UPLC-QTOF/MS代谢组学和i TRAQ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观察补阳剂金匮肾气丸与补阴剂六味地黄丸对自然衰老小鼠内源性代谢物和差异蛋白的影响,分析金匮肾气丸和六味地黄丸对自然衰老小鼠的调节作用。结合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通过多数据库挖掘,进一步构建补阴补阳方剂-衰老靶点多层次网络,多维度比较分析补阳剂金匮肾气丸与补阴剂六味地黄丸干预衰老的作用特点。方法基于课题组前期研究,选用3月龄小鼠为低龄组,20月龄自然衰老小鼠随机分为老龄组、六味地黄丸组和金匮肾气丸组,每组20只(雌、雄各10只)。六味地黄丸组给药量9.75 g/kg,金匮肾气丸组给药量10.53 g/kg,低龄组、老龄组灌胃同体积的生理盐水。连续灌胃30天后,制备血浆、脾、肾组织样本用于UPLC-Q-TOF/MS代谢组学分析,制备肝组织样本用于i TRAQ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网络药理学研究选用TCMSP数据库获取金匮肾气丸和六味地黄丸药物相关化学成分对应的靶点,分别在Gene Cards、OMIM、Pharm GKB、Drug Bank数据库搜索衰老靶点,通过Cytoscape_v3.7.0构建补阴补阳方剂-衰老靶点多层次网络,探究补阴补阳方剂与衰老的关联性,选择两首补益方中与靶点联系较多的共同成分及共同靶蛋白,应用Auto Dock Vina软件进行分子对接。最后结合生物信息学功能分析探讨补阴剂六味地黄丸与补阳剂金匮肾气丸调节衰老的作用机制特点。结果1代谢组学研究发现,衰老进程中各组织样本中代谢物质及其富集的代谢通路均发生改变,且不同组织样本中衰老代谢标志物及通路存在差异。雌鼠血浆、脾和肾组织样本中分别鉴定筛选出24、14和20个代谢标志物;雄鼠血浆、脾和肾组织样本中分别鉴定筛选出22、26和34个代谢标志物。对于雌鼠,脾和肾组织中相同标志物有肌苷、9,10-环氧十八烯酸、鞘氨醇3个;血浆和脾组织中相同标志物是D-赤藓糖-4-磷酸;血浆和肾组织中相同标志物是L-二氢乳清酸。对于雄鼠,脾和肾组织中相同标志物有L-谷氨酸、泛酸、焦谷氨酸、左旋棕榈酰肉碱4个;血浆和脾组织中相同标志物是二十二碳六烯酸。雌鼠脾和肾组织中相同代谢通路有8个;血浆和脾组织中相同代谢通路有4个;血浆和肾组织中相同代谢通路有5个,血浆、脾和肾组织中共同代谢通路有3个。雄鼠脾和肾组织中相同代谢通路有19个;血浆和脾组织中相同代谢通路有7个;血浆和肾组织中相同代谢通路有7个,血浆、脾和肾组织中共同代谢通路有6个。2蛋白质组学研究发现,衰老进程中差异蛋白及其富集的通路均发生改变,雌鼠低龄组(3M)与老龄组(20M)对比的肝组织中上调的差异蛋白163个,下调的差异蛋白97个;雄鼠低龄组(3M)与老龄组(20M)对比的肝组织中上调的差异蛋白165个,下调的差异蛋白91个。比较不同性别小鼠的差异蛋白,发现随着衰老进程,雌、雄鼠肝组织样本中均有155个共同差异蛋白表达上调、均表达下调的蛋白有63个。3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对不同组织样本中衰老相关代谢标志物均有调节作用。对于雌鼠,六味地黄丸对血浆样本中13个衰老标志物有回调,脾组织样本中11个标志物有回调,肾组织样本衰老相关的标志性代谢物质中,六味地黄丸方对17个有回调;对于雄鼠,六味地黄丸对血浆样本中17个衰老标志物有回调,对脾组织样本中27个标志物有回调;雄鼠肾组织样本中,六味地黄丸回调的标志物有18个。金匮肾气丸能回调雌鼠血浆样本中10个衰老标志物、脾组织样本中12个标志物、肾组织样本中的15个衰老标志物;对于雄鼠,金匮肾气丸对血浆样本中20个衰老标志物有回调、对脾组织样本中25个标志物有回调、肾组织样本中的32个标志物有回调。4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对衰老相关差异蛋白均有调节作用。在雌鼠肝组织样本中,六味地黄丸回调117个衰老相关差异蛋白,雄鼠肝组织样本中六味地黄丸回调46个的衰老相关差异蛋白;金匮肾气丸对雌鼠的115个衰老相关差异蛋白有回调作用,对雄鼠的58个衰老相关差异蛋白有回调作用。对于雌鼠,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共同上调的衰老相关蛋白有44个,共同下调的衰老相关蛋白有66个;对于雄鼠,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共同上调的衰老相关蛋白有3个。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调节自然衰老雌鼠的共同通路有14个,调节雄鼠的衰老相关蛋白富集共同通路有4个。5网络药理学研究发现,六味地黄丸中46个主要成分对应靶基因190个,其中有159个与衰老相关;金匮肾气丸中48个主要成分对应靶基因194个,其中有162个与衰老相关。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抗衰老靶点均能通过参与细胞对缺氧的反应、对脂多糖的反应、凋亡过程的负调控、老化、血管生成的正调控、细胞衰老、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产生的正调控、蛋白质磷酸化、细胞对胰岛素刺激的反应等生物进程调节衰老进程。6分子对接研究发现,原癌基因c-Fos(FOS)与槲皮素(quercetin),α-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AKT1)与薯蓣皂素(diosgenin)、山奈酚(kaempferol)、槲皮素(quercetin),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MAPK1)与槲皮素(quercetin)结合活性最强。结论1衰老进程中伴随代谢物质和蛋白的改变,且在不同组织不同性别存在差异。2补阴剂(六味地黄丸)和补阳剂(金匮肾气丸)对不同组织样本中衰老相关代谢标志物均有调节作用,两者调节作用有差异性。补阴剂(六味地黄丸)调节自然衰老雌鼠血浆、雄鼠脾组织、雌鼠肾组织样本中代谢标志物较补阳剂(金匮肾气丸)显着;补阳剂(金匮肾气丸)调节自然衰老雄鼠血浆、雌鼠脾组织和雄鼠肾组织样本中代谢标志物较补阴剂(六味地黄丸)显着。3补阴剂(六味地黄丸)和补阳剂(金匮肾气丸)对自然衰老小鼠肝组织样本中的衰老相关差异蛋白均有回调,均能通过干预老化、细胞黏附调节、蛋白质磷酸化、凋亡过程、心肌收缩、脂质代谢过程等生物进程调节衰老。代谢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研究联合分析发现,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共同调节的差异蛋白113个,与调节的共同代谢通路中72个代谢标志物存在生物信息学关联。4网络药理学研究发现,补阴剂六味地黄丸与补阳剂金匮肾气丸发挥抗衰老作用的主要靶点与细胞对缺氧的反应、凋亡过程的负调控、炎症反应、对脂多糖的反应、老化、细胞衰老、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产生的正调控等生物进程密切相关。分子对接结果提示两首方剂中的主要活性成分与FOS、TP53、MAPK1、AKT1、MYC、JUN、MTOR有较好的亲和力。蛋白质组学和网络药理学研究结果比较发现,抗衰老靶点/蛋白的共同富集通路有黏着斑、PI3K-Akt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甲状腺激素信号通路、阿尔茨海默病等9条通路。

李静[8](2021)在《柴芍二至散治疗Graves病伴肝损害的疗效评价及机制探讨》文中认为1目的本研究旨在于既往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柴芍二至散在治疗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Graves disease,GD)伴肝损害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评估其治疗GD伴肝损害的安全性,为中医药在临床治疗GD、防治GD伴肝损害领域提供新的参考依据。2方法选取60例就诊于安徽省中医院老年内分泌科符合纳入标准的GD伴肝损害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予对照组甲巯咪唑加多烯磷脂酰胆碱方案,予以观察组柴芍二至散加甲巯咪唑方案。两组皆以4周为1个疗程,连续观察12周,分别于治疗后第1、3、6个月后复查FT3、FT4、TSH、肝功能、TRAb、25羟基-维生素D3、TGF-β1、血常规、甲状腺肿大程度、心率、中医证候积分等相关指标。记录并及时处理两组研究对象治疗过程中存在的不良反应情况。运用SPSS21.0统计分析两组的疗效差异和安全性。3结果(1)甲状腺功能:治疗后,两组FT3、FT4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TSH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0.05);观察组FT3、FT4水平下降较治疗组更明显(P<0.05),TSH水平升高程度较治疗组更显着(P<0.05)。(2)肝功能:治疗后,两组ALT、AST、AKP、γ-GT、TBIL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观察组肝酶水平改善程度较治疗组更显着(P<0.05)。(3)TRAb:治疗后,两组TRAb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观察组TRAb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更显着(P<0.05)。(4)25羟基-维生素D3、TGF-β1:治疗后,两组血清25羟基-维生素D3水平均较治疗前上升(P<0.05),观察组血清25羟-维生D3水平上升较对照组更显着(P<0.05)。治疗后,两组的TGF-β1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观察组TGF-β1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更显着(P<0.05)。(5)甲状腺肿大程度:治疗后,两组患者甲状腺肿治疗后较治疗前均缩小(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甲状腺肿大改善程度更显着(P<0.05)。(6)心率:治疗后,两组患者心率次数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组间比较,两组在降低心率方面无明显差异,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7)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的中医证候积分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更显着(P<0.05)。(8)疗效:观察组总有效率96.66%,明显优于对照组83.33%的有效率(P<0.05)。(9)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疗程中观察发现对照组、观察组不良反应率分别为26.67%、10%,显示出观察组有更高的安全性。4结论柴芍二至散联合甲巯咪唑可明显改善GD伴肝损害患者的高代谢症状,与对照组相较可更有效地降低中医证候积分,显着降低血清甲状腺激素及TRAb、肝酶指标水平,安全性较高。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免疫调节提高机体的免疫耐受性,升高血清25羟基-维生素D3水平、降低TGF-β1水平减轻自身免疫反应来改善患者病情。多年研究结果证实应用柴芍二至散治疗GD伴肝损害临床效果显着,今后可扩大范围应用于GD伴肝损害的治疗。

朱倩倩[9](2021)在《重组人白介素-11的药物合理使用评价及干预效果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调查某院2018年-2019年重组人白介素-11(Recombinant human interleukin-11,RhIL-11)、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thrombopoietin,Rh-TPO)的使用现状以及用药趋势;分析全院RhIL-11不合理用药的影响因素和临床药师针对放疗科RhIL-11临床用药的干预效果,以便为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chemotherapy-induced thrombocytopenia,CIT)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数据方法,对某院2018年01月-2019年12月RhIL-11和RhTPO使用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参照RhIL-11的说明书、临床指南、专家共识以及相关国内外相关文献,制定RhIL-11合理性评价指标及相应评价细则。根据评价细则制定调查表,选取该院2018年01月-2019年12月使用RhIL-11住院肿瘤患者病例,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逐一填入调查表中,建立数据库。在2019年,临床药师根据RhIL-11不合理使用情况针对放疗科进行药品相关信息临床讲座,医嘱点评,参与药学查房等等干预措施,采用基于AHM加权的TOPSIS法(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TOPSIS法)进行合理性评价,对比2018年和2019年该院以及临床药师干预前后放疗科RhIL-11不合理用药变化情况。结果根据筛选标准,在2018年1月-2019年12月,使用RhIL-11和Rh-TPO的患者共1316人。在2018年,使用RhIL-11和Rh-TPO的患者共557人,其中肿瘤患者占比83.66%(466/557);在2019年,使用RhIL-11和Rh-TPO的患者共759人,其中肿瘤患者占比65.74%(499/759)。2019年与2018年相比,使用RhIL-11和Rh-TPO的肿瘤患者使用比率呈下降趋势,而非肿瘤患者使用比率上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2018年01月-2019年12月,使用RhIL-11肿瘤患者共566例,其中2018年347例,2019年219例。2018年使用RhIL-11患者中,用药合理的占比为12.97%(45/347);基本合理的占比为56.20%(195/347),用药完全不合理的占比为30.84%(107/347),2019年使用RhIL-11患者中,用药合理的占比为8.68%(19/219),基本合理的占比为54.34%(119/219),用药完全不合理的占比为36.99%(81/219)。2019年全院RhIL-11合理性评价较2018年有下降趋势,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2018年01月-2019年12月,放疗科使用RhIL-11肿瘤患者共143例,其中2018年93例,2019年50例。2018年患者中,用药合理的占比为6.45%(6/93);基本合理的占比为44.09%(41/93),用药不合理的占比为49.46%(46/93);2019年患者中,用药合理的占比为12.00%(6/50),基本合理的占比为56.00%(28/50),用药不合理的占比为32.00%(16/50)。临床药师干预下,放疗科RhIL-11合理性显着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次研究显示,与2018年相比,2019年使用RhIL-11和Rh-TPO的非肿瘤患者人数显着增加,说明RhIL-11和Rh-TPO的使用存在超说明书用药的情况;使用RhIL-11的肿瘤患者人数逐年降低,使用Rh-TPO的肿瘤患者人数逐年增加,说明医师对于CIT用药习惯正在被逐渐改变;2018年和2019年相比,全院RhIL-11合理性使用占比无显着变化,但在临床药师用药干预下的放疗科,RhIL-11不合理用药现象显着改善。结合该院RhIL-11使用现状,仍需多部门协同干预RhIL-11的不合理使用现状。

赵鹏飞[10](2020)在《不同中医体质人群外周血TCR免疫组库分析和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体质辨识是中医体质学研究的基础与核心,但中医体质辨识的标准化和客观化仍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难题,限制了体质学说的应用和推广。从常规体检项目中挖掘判定体质的实验室指标,可辅助实现体质判定的客观化。既往研究表明,不同体质人群在免疫、代谢等功能方面存在差异。免疫组库技术是一个重大的开创性技术突破,本研究旨在将免疫组库测序技术应用于中医体质研究中,以期发现不同体质人群适应性免疫基因重排的不同表达模式和特异性标记。血浆蛋白质在机体的免疫和代谢过程中均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免疫球蛋白约占血浆蛋白总量的20%,血浆蛋白质图谱的改变与中医体质的形成与发展关系密切,从血浆蛋白质中筛选出体质的血清生物标记物组合,对体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根据入组标准纳入9种体质健康受试者157例,进行常规体检,空腹采集外周静脉血及晨尿样本。1.收集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血常规、尿常规、生化全项等临床数据,并对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分析等进行初步统计分析,对有统计学差异的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各危险因素的判定价值。以OR值确定独立危险因素分值并建立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评估其预测体质效能。2.选取8种体质共34名年龄匹配女性受试者,针对外周血T细胞受体(TCR)β链的的互补决定区(CDR3)片段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不同体质人群TCR组库多样性差异及免疫图谱特征,包括多样性指数、CDR3长度分布、V区、J区基因亚家族使用频率和V-J组合的多样性、特异性CDR3序列,寻找高频CDR3氨基酸序列,基于V-J组合数据构建随机森林模型,绘制ROC曲线。3.以数据非依赖采集(DIA)技术进行血浆蛋白质组定量分析,筛选差异表达蛋白表并对其进行功能(GO功能注释)及富集通路(和KEGG富集通路富集分析),寻找血浆蛋白表达改变及其相关功能及通路与9种体质发生之间的关系,探究9种体质在蛋白质层面的调控机制及潜在的血清蛋白生物标志物。结果:1.与平和质组相比,偏颇体质健康人常规体检结果在正常范围内波动,其中阳虚质组身体质量指数(BMI)、中性粒细胞计数(NC)、碱性磷酸酶、尿酸、血浆白蛋白占比(ALB%)偏低,高密度胆固醇脂蛋白、载脂蛋白A1偏高;阴虚质血钙(CA)、血小板相对淋巴细胞比值(PLR)偏低,而NC、血钾(K)、血磷偏高;气虚质的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偏低;气郁质的总胆固醇(TC)、载脂蛋白B偏低;痰湿质的体重、BMI、TC偏高;湿热质K、α-HBDH偏低;特禀质ALB%、LDH偏高,血小板计数、血小板比积、血清总蛋白、PLR、CA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中的筛选的指标为检验变量绘制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平和质组、阳虚质组、阴虚质组、气虚质组、气郁质组、痰湿质组、湿热质组、特禀质组的 AUC 值依次为:0.698、0.881、0.840、0.716、0.856、0.769、0.760、0.894。2.测序获得TCRCDR3特异克隆型2.86±1.63万种。分析免疫组库多样性,平和质组的 D50 指数、DI 指数、香农指数分别为:13.40±5.32、23.52±53.97、11.95±0.68,痰湿质组分别为:2.60±2.52、13.63±6.76、9.45±1.32,痰湿质组与平和质组相比D50值、DI指数、香农指数显着降低,其他各组与平和质组相比无显着差异。CDR3长度分布特征:一般由5-21个氨基酸组成的17种不同长度肽段序列构成,其中由9-15个氨基酸组成的7类多肽占总类的95%。健康人TCRβ链CDR3长度呈正态分布,不同体质CDR3长度分布存在差异。痰湿质组的短链CDR3占比增多,其中:9AA长度CDR3在痰湿质组平均占比(6.58±1.82)%,在平和质组平均占比(4.95±0.58)%,其他组平均占比(5.22±0.94)%;10AA长度CDR3在痰湿质组平均占比(13.35±2.85)%,平和质组平均占比(10.75±0.83)%,其他组平均占比(11.11±1.48)。痰湿质组长链CDR3占比减少,其中:13AA长度CDR3在痰湿质组平均占比(19.05±2.13)%,在平和质组平均占比(21.05±0.25)%,在其他组平均占比(20.69±1.28)%;14AA长度CDR3在痰湿质组平均占比(9.45±1.52)%,在平和质组平均占比(11.17±0.65)%,在其他组平均占比(10.91±1.10)%。其他各组无显着差异。与平和质组相比,7组偏颇体质者V基因片段使用频率存在差异,其中痰湿质组变化最显着。阳虚质组V7-8基因使用频率升高;阴虚质组无显着变化;气虚质组V6-3、V6-5、V6-6基因使用频率升高;V12-5基因使用频率下降,V4-1基因使用频率有下降趋势;气郁质组V11-2基因使用频率升高,V3-1、V4-1基因使用频率升高趋势;痰湿质组V9、V29-1、V30基因使用频率升高,V7-9、V10-3、V12-5、V20-1、V28基因使用频率下降,V2、V6-4基因使用频率有下降趋势;湿热质组V5-1、V18基因使用频率升高,V12-5、V28基因使用频率下降,V7-2使用频率有下降趋势;特禀质组V27、V28基因使用频率下降。与平和质组相比,7组偏颇体质者J基因片段使用频率存在差异。与平和质组相比,气虚质J1-4、J1-5、J1-6使用率下降;痰湿质组J2-1基因片段使用率升高。不同体质对不同J基因亚型使用率有不同的趋势。气郁质J1-1使用率有下降趋势,J2-3使用率有升高趋势;气虚质J2-5、J2-6使用率降低,J2-7使用率升高,气郁质与之有相反趋势。平和质组有享表位肽序列为ASSLSYEQY、ASSLTGNTEAF,未鉴定出偏颇体质明确独有的CDR3共有序列。与平和质组对比,应用随机森林(ROC)分类器对7种偏颇体质类型进行识别,计算ROC的曲线下面积:阳虚质组AUC:1,阴虚质组AUC:1,气虚质组AUC:0.778,气郁质组:0.772,痰湿质组:0.833,湿热质组0.944,特禀质组0.444。3.血浆蛋白质组学结果显示:与平和质组相比,阳虚质差异表达蛋白(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proteins,DEPs)共 16 个(上调 6 个,下调 10 个),Keratin,type Ⅱ cytoskeletal 2 epidermal、Transgelin-2、Talin-1等3个蛋白仅在阳虚质组差异表达,阴虚质组共201个DEPs(上调 70 个,下调 131 个),IGKV4-1、HSPA8、NCAM1、ANPEP、ORM2、OGN、FLT4、SH3BGRL3、PROCR等10个蛋白仅在阴虚质组差异表达,气虚质DEPs共195个(上调70个,下调125个),IGLV2-8、MMP2、LGALS3BP等3个蛋白仅在气虚质组差异表达,气郁质DEPs共11个(上调3个,下调9个),ATP2A1、HIST1H2BK、APCS、MYH7等4个蛋白仅在气郁质组差异表达,痰湿质组DEPs共171个(上调65个,下调106个),TXN、PZP、COLEC11等3个蛋白仅在痰湿质组差异表达,湿热质组 DEPs 共 185 个(上调 65 个,下调 120 个),S100A9、KRT10、CRTAC1、FCGBP 等4个蛋白仅在湿热质组差异表达,血瘀质组共检测到显着性差异蛋白(DEPs)185个(上调66个,下调119个),B2M、IL1RAP蛋白仅在血瘀质组差异表达,特禀质组DEPs共168个(上调65个,下调103个),LCAT、PON1蛋白仅在特禀质组差异表达。KEGG分析表明,补体和凝血级联、NF-κB信号通路等免疫相关信号通路、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糖胺维生素结合蛋白、磷脂酶D信号通路、cGMP-PKG信号通路等免疫及代谢信号通路是8种体质共有显着变化的信号通路。阳虚质组以甲状腺激素信号通路、雌激素信号通路、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心律失常与动脉粥样硬化等信号通路的显着性富集为其与其他体质区分的关键机制等。结论:常规体检项目有潜力用于客观判别体质类型。不同体质人群免疫功能存在差异。痰湿体质的免疫组库多样性下降,CDR3长度分布有倾斜。免疫组库测序技术可以区分体质类型,尚未发现不同体质人群的特异性CDR3,不同体质人群免疫组库差异可能表现在V-J组合丰度上。偏颇体质的血浆蛋白表达存在改变。补体和凝血级联信号通路、B细胞受体信号通路、自然杀伤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NF-κB信号通路等免疫相关信号通路中 C9、IGHG3、AQR、SOD1、TF、CD44、APOL1、APOC2、TUBB1 蛋白表达的改变可能是8种偏颇体质所共有的变化,提示偏颇体质均有以补体和凝血级联为代表的免疫机能的降低。Transgelin-2、HSPA8、ATP2A1、TXN、S100A9分别是阳虚质、阴虚质、气郁质、痰湿质、湿热质的潜在分子标记。客观判定体质类型可能需要从多个维度分析,需要使用一组生物标记物共同构建判别模型。

二、中药治疗肝硬化脾机能亢进所致血小板减少34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药治疗肝硬化脾机能亢进所致血小板减少34例(论文提纲范文)

(1)肝硬化腹水患者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相关因素分析及多参数联合诊断模型的建立与中医证型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节:肝硬化腹水患者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相关因素分析及多参数联合诊断模型的建立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及纳排标准
    3 数据处理
        3.1 数据收集
        3.2 统计学方法
    4 临床数据比较
        4.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4.2 两组患者Child-Turcotte-Pugh评分比较
        4.3 两组患者合并症及腹部体征比较
        4.4 两组患者外周血相关指标比较
        4.5 两组患者腹水相关化验指标比较
        4.6 肝硬化腹水合并SBP患者腹水培养的病原学特征
    5 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6 肝硬化腹水并发SBP诊断模型的建立及评估
    7 小结
        7.1 单因素分析及病原学特征
        7.2 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及诊断模型建立
    8 讨论
        8.1 患者一般情况与SBP的关系
        8.2 Child-Turcotte-Pugh评分与SBP的关系
        8.3 两组患者合并症与SBP的关系
        8.4 腹部体征与SBP的关系
        8.5 两组患者外周血相关指标与SBP的关系
        8.6 腹水相关化验指标与SBP的关系
        8.7 SBP患者的病原菌分布特征分析
        8.8 多参数诊断模型对SBP的诊断价值分析
    9 总结
    参考文献
第二节:肝硬化腹水患者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中医证型相关性分析
    1 研究对象
    2 诊断及辨证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辨证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3 数据处理
        3.1 数据收集
        3.2 统计学方法
    4 结果
        4.1 一般情况统计
        4.2 中医证型与CTP评分比较
        4.3 中医证型与CTP评分中各指标的比较
    5 小结
    6 讨论
        6.1 SBP中医证型一般情况分析
        6.2 SBP中医证型与CTP评分的关系
        6.3 SBP中医证型与CTP评分中各指标的关系
    7 总结
    参考文献
结论
不足与展望
综述 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诊疗进展
    1 流行病学
    2 病原学特征
    3 发病机制
    4 SBP的诊断
    5 SBP的治疗与预防
    6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部分脾栓塞合肝动脉灌注丹参治疗肝硬化脾亢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一、中国传统医学对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研究
        1.病机探微
        2.辩证论治
        3.丹参等健脾活血中药现代药理研究
    二、现代医学对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研究
        1.脾脏的解剖特点及其功能
        2.脾脏的血液循环方式和血流动力学特点
        3.脾功能亢进的发生机制
        4.脾脏与门脉高压症的关系
        5.脾功能亢进的临床表现
        6.门脉高压脾功能亢进的治疗进展
    三、发展趋势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一 研究目的
    二 材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判定标准
        2.病人一般资料和临床分组
        3.设备和器材
        4.介入手术方法
        5.观察指标
        6.随访方法
        7.统计方法
    三 结果
        1.临床症状
        2.外周血象
        3.肝功能和肝纤维化指标
        4.PSE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改变
        5.脾脏大小变化
        6.食道静脉曲张改变
        7.Child-Pugh分级改变
        8.PSE术后反应和并发症
    四 讨论
        1.PSE纠正脾功能亢进的疗效
        2.肝动脉灌注复方丹参注射液对于肝功能的保护作用
        3.PSE联合肝动脉灌注复方丹参注射液对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4.PSE术质量控制问题
        5.术后反应和并发症
        6.发展与展望
    五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肝硬化临床诊断、中医辨证和疗效评定标准》
附录二:统计图表
附录三:病例
附录四:研究生期间参与课题和发表论文
致谢

(4)部分性脾栓塞合健脾化瘀法治疗门静脉高压性脾亢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一 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 脾脏的功能及血流动力学特点
        2 肝硬化门静脉硬化高压症病理生理学
        3 门静脉高压症血管形态结构改变
        4 脾脏与门静脉的关系
        5 脾脏与门静脉高压症的关系
        6 门静脉高压脾亢的治疗进展
    二 门静脉高压脾亢中医药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一 研究目的
    二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数据处理
    三 结果
    四 讨论
    五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一:典型病例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附二:致谢

(7)基于代谢/蛋白组学及网络药理学研究补阴补阳剂的抗衰老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一、代谢组学、蛋白质组学和网络药理学技术及应用
    二、衰老的研究进展
    三、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调节衰老的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基于UPLC-Q-TOF/MS技术的代谢组学研究
    一、血浆代谢组学
        1 实验方案
        2 小鼠血浆代谢物质分析
        3 补阴(六味地黄丸)、补阳(金匮肾气丸)方剂对衰老小鼠血浆代谢物的调节
    二、脾组织代谢组学
        1 实验方案
        2 小鼠脾组织代谢物质分析
        3 补阴、补阳方剂对衰老小鼠脾组织代谢物的调节
    三、肾组织代谢组学
        1 实验方案
        2 小鼠肾组织代谢物质分析
        3 补阴(六味地黄丸)、补阳(金匮肾气丸)剂对衰老小鼠肾组织代谢物的调节
第三部分 基于iTRAQ的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探究补阴补阳方剂对自然衰老小鼠的调节作用
    一、实验方案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LC-MS/MS分析条件
        4 蛋白定性和定量分析
    二、实验结果
        1 蛋白定量结果
        2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结果
        3 质谱分析结果
        4 数据分析结果
        5 六味地黄丸对衰老相关差异蛋白的调节分析
        6 金匮肾气丸对衰老相关差异蛋白的调节分析
    三、小结
第四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结合分子对接技术探究补阴补阳方剂抗衰老的作用机制
    第一节 六味地黄丸抗衰老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第二节 金匮肾气丸抗衰老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第三节 采用分子对接技术分析补阴、补阳方剂抗衰老作用机制
第五部分 讨论
    一、衰老进程中代谢物质和蛋白变化
        1 不同组织样本中衰老代谢标志物及通路的差异比较
        2 不同性别衰老小鼠肝组织中蛋白的变化比较
    二、比较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对衰老相关代谢标志物和差异蛋白的调节
        1 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对衰老相关代谢标志物的调节
        2 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调节衰老相关蛋白及通路的比较分析
        3 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调节衰老相关代谢标志物及蛋白的联合分析
第六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创新点说明
致谢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8)柴芍二至散治疗Graves病伴肝损害的疗效评价及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分组方式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病名、证名及诊断标准
    3 研究病例标准
        3.1 纳入标准
        3.2 排除标准
        3.3 中止标准
        3.4 脱落标准
        3.5 伦理学
    4 治疗
        4.1 治疗方法及药品来源
        4.2 疗程
    5 观察指标及测定
        5.1 一般项目
        5.2 疗效指标
        5.3 安全指标
    6 疗效判定
        6.1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6.2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7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8 统计学方法
研究结果
    1 治疗前后甲状腺功能水平比较
    2 治疗前后肝功能水平比较
    3 治疗前后TRAb水平比较
    4 治疗前后25羟基-维生素D3、TGF-β1水平比较
    5 治疗前后甲状腺肿大程度比较
    6 治疗前后心率水平比较
    7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水平比较
    8 临床疗效比较
    9 不良反应率比较
    10 脱落病例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GD的认识
        1.1 GD流行病学
        1.2 GD的发病因素
        1.3 GD肝损害的发病机制
        1.4 TRAb与 GD伴肝损害
        1.5 25 羟基-维生素D3 与GD伴肝损害
        1.6 TGF-β1与GD伴肝损害
        1.7 GD伴肝损害的现代医学治疗
    2 祖国医学对于GD伴肝损害的认识
        2.1 病名源流
        2.2 病因病机
        2.3 现代中医药治疗GD机理研究
        2.4 祖国医学治疗GD伴肝损害
    3 导师经验
    4 柴芍二至散
        4.1 组方原理
        4.2 药理学研究
    5 研究结果分析总结
        5.1 实验室指标
        5.2 TRAb
        5.3 25 羟基-维生素D3、TGF-β1
        5.4 症状改善效果
        5.5 疗效比较
        5.6 不良反应情况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药治疗Graves病伴肝损害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介绍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9)重组人白介素-11的药物合理使用评价及干预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部分 RhIL-11 以及Rh-TPO使用现状分析
    材料与方法
        1 数据来源
        2.研究方法
    结果
        1 患者一般情况
        1.1 肿瘤患者与非肿瘤患者占比
        1.2 性别分布
        1.3 人口年龄分布
        1.4 病人科室分布情况
        1.5 患者住院天数
        2.患者合并疾病情况
        3.肿瘤患者一般情况
        3.1 肿瘤患者体重指数
        4.肿瘤患者疾病基本情况
        4.1 肿瘤分类
        4.2 肿瘤患者血小板输注及出血情况
        5.肿瘤患者治疗情况
        5.1 肿瘤患者放化疗情况
        5.2 肿瘤患者手术情况
        5.3 肿瘤患者用药情况
        5.4 肿瘤患者升血小板药物费用合计情况
        6.非肿瘤患者情况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肿瘤患者RhIL-11的用药合理性评价
    材料与方法
        1.数据来源
        2.研究方法
        2.1 RhIL-11 合理性使用评价标准的建立
        2.2 确定各项指标权重
        2.3 利用加权TOPSIS法对RhIL-11 用药情况进行合理性评价
        2.4 临床药师干预内容
        2.5 数据处理
    结果
        1.患者一般情况
        1.1 全院患者一般情况
        1.2 放疗科患者一般情况
        2.疾病一般情况
        2.1 全院患者疾病一般情况
        2.2 放疗科患者疾病一般情况
        3.全院RhIL-11 用药情况评价
        3.1 适应症情况
        3.2 给药剂量情况
        3.3 给药途径情况
        3.4 给药频次情况
        3.5 给药时机情况
        3.6 用药疗程情况
        3.7 基线血常规监测情况
        3.8 治疗过程血常规监测情况
        3.9 临床疗效及疗效监测措施情况
        3.10 加权TOPSIS法在全院RhIL-11 合理性使用评价中的应用
        4.临床药师干预下放疗科患者RhIL-11 使用情况
        4.1 适应症情况
        4.2 给药剂量情况
        4.3 给药途径情况
        4.4 给药频次情况
        4.5 给药时机情况
        4.6 给药疗程情况
        4.7 基线血常规监测情况
        4.8 治疗过程血常规监测情况
        4.9 临床疗效及疗效监测措施情况
        4.10 加权TOPSIS法在放疗科患者RhIL-11合理性使用评价中的应用
    讨论
        1 患者一般情况分析
        2 RhIL-11用药合理性评价结果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个人简介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10)不同中医体质人群外周血TCR免疫组库分析和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综述
    综述一 中医体质学说研究现状的思考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体质学与免疫学关系的理论探究
        参考文献
    综述三 免疫组库测序技术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展望
        参考文献
实验一 9种体质受试者常规体检项目的差异研究
    1 背景与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2.1 伦理批准
        2.2 样本
        2.3 样本采集
    3 仪器与方法
        3.1 仪器
        3.2 检测项目与方法
    4 统计方法
    5 结果
        5.1 体质分布情况调查
        5.2 体质指数分析
        5.3 全血细胞结果分析
        5.4 尿常规结果分析
        5.5 生化全项结果分析
        5.6 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及ROC曲线评估常规体检指标对体质判定的预测价值
    6 讨论
        6.1 中医体质分布研究
        6.2 体型与体质分型
        6.3 全血细胞分析与体质分型
        6.4 尿常规分析与体质分型
        6.5 生化检验与与体质分型
    参考文献
实验二 基于高通量测序的8种体质受试者TCR免疫组库特征研究
    1 背景与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2.1 伦理批准
        2.2 样本
        2.3 试剂和材料
        2.4 仪器
        2.5 方法
    3 结果
        3.1 8组受试者TCRB CDR3组库测序结果总结
        3.2 8组受试者TCR多样性分析
        3.3 8组受试者TCRB CDR3长度分布
        3.4 8组受试者V、J区基因的使用频率差异
        3.5 8组受试者V-J片段组合类型差异
        3.6 8组受试者TCRB CDR3频率分布热图
        3.7 8组体质人群共享表位肽序列情况
        3.8 基于V-J组合丰度的主成分分析
        3.9 基于V-J组合丰度绘制ROC曲线
    4 小结
    5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三 基于DIA质谱技术的不同体质人群血浆蛋白质组学特征研究
    1 背景与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2.1 伦理批准
        2.2 样本
        2.3 试剂和材料
        2.4 仪器
        2.5 方法
    3 结果与质控
        3.1 蛋白浓度测定结果
        3.2 SDS-PAGE电泳
        3.3 蛋白鉴定结果表
    4 8种偏颇体质差异蛋白表达分析
        4.1 阳虚质差异表达蛋白
        4.2 阴虚质差异表达蛋白
        4.3 气虚质差异表达蛋白
        4.4 气郁质差异表达蛋白
        4.5 痰湿质差异表达蛋白
        4.6 湿热质差异表达蛋白
        4.7 血瘀质差异表达蛋白
        4.8 特禀质差异表达蛋白
    5 生物信息学分析
        5.1 阳虚质组上下调差异蛋白功能分析
        5.2 阴虚质组上下调差异蛋白功能分析
        5.3 气虚质组上下调差异蛋白功能分析
        5.4 气郁质组上下调差异蛋白功能分析
        5.5 痰湿质组上下调差异蛋白功能分析
        5.6 湿热质组上下调差异蛋白功能分析
        5.7 血瘀质组上下调差异蛋白功能分析
        5.8 特禀质组上下调差异蛋白功能分析
    6 小结
    7 讨论
        7.1 阳虚质、阳虚质差异蛋白讨论
        7.2 气虚质、气郁质差异蛋白讨论
        7.3 痰湿质、湿热质差异蛋白讨论
        7.4 血瘀质、特禀质差异蛋白讨论
    参考文献
创新性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附件
    附件1 中医体质判定标准
    附表2 血常规检测各项正常范围、单位
    附表3 血生化检测各项目检测方法、正常范围、单位
    附表4 免疫组库测序样本信息表
    附表5 人血浆DIA定量蛋白组分析样本信息表

四、中药治疗肝硬化脾机能亢进所致血小板减少34例(论文参考文献)

  • [1]肝硬化腹水患者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相关因素分析及多参数联合诊断模型的建立与中医证型相关性分析[D]. 王得帅.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神经网络机器翻译之下文本翻译错误分析及译后编辑模型研究 ——以医学词条汉英翻译为例[D]. 张天铸. 贵州财经大学, 2021
  • [3]部分脾栓塞合肝动脉灌注丹参治疗肝硬化脾亢的临床研究[D]. 林宜圣.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8(09)
  • [4]部分性脾栓塞合健脾化瘀法治疗门静脉高压性脾亢的临床研究[D]. 陈存飞.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6(10)
  • [5]中药治疗肝硬化脾机能亢进所致血小板减少34例[J]. 武怀书,张淑珍,张专才,托娅.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4(S1)
  • [6]脾机能亢进的临床研究(二)[J]. 杨超前. 武汉医学院学报, 1957(02)
  • [7]基于代谢/蛋白组学及网络药理学研究补阴补阳剂的抗衰老作用[D]. 王燕.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柴芍二至散治疗Graves病伴肝损害的疗效评价及机制探讨[D]. 李静.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重组人白介素-11的药物合理使用评价及干预效果分析[D]. 朱倩倩. 宁夏医科大学, 2021
  • [10]不同中医体质人群外周血TCR免疫组库分析和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D]. 赵鹏飞.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中医药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致血小板减少症34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