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CA术后股动脉穿刺部位两种压迫止血方法的比较

PTCA术后股动脉穿刺部位两种压迫止血方法的比较

一、PTCA术后股动脉穿刺部位两种加压止血方法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周玉杰,杨士伟[1](2011)在《经桡动脉冠心病介入治疗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文中指出1桡动脉穿刺技术桡动脉穿刺是TRI的要点之一,成功的桡动脉穿刺是后续操作的保证。顺利、成功的穿刺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手术对患者焦虑和紧张、保证术者良好心态、减少手术时间。对于初学者首要障碍就是桡动脉穿刺。

郝永[2](2019)在《桡动脉途径失败后经肱动脉和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桡动脉穿刺失败后经其它外周动脉途径,如肱动脉或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将232例经桡动脉穿刺失败后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肱动脉组117例及股动脉组115例,比较不同穿刺途径的平均穿刺时间、穿刺成功率、X线曝光时间、术后穿刺点压迫时间,穿刺部位出血、假性动脉瘤、迷走神经反射发生率、病人术中疼痛感及术后体位限制的主观感受采用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平均年龄、平均体重、体重指数(BM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比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比例、其他(冠状动脉肌桥、X综合征等)疾病类型比例方面进行统计学方法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CAG)比例、CAG+PCI比例进行统计学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患者在病人选择上无偏倚,基线资料均等。两组在穿刺时间、穿刺成功率、X线曝光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肱动脉组术后穿刺点压迫时间明显短于股动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肱动脉组在假性动脉瘤发生率、拔除鞘管时迷走神经反射发生率均低于股动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的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肱动脉组病人在术中疼痛感及术后体位限制的主观感受有明显优于股动脉组(P<0.01)。两组在穿刺部位出血(皮下淤血、渗血、血肿)发生率方面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315)。结论在冠状动脉介入途径中,桡动脉途径穿刺失败后,肱动脉途径可优先于股动脉途径作为替代途径行CAG±PCI。

武刚[3](2003)在《急性心肌梗塞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对左心功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塞(心梗)时,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冠脉介入)治疗与非冠脉介入治疗对改善左心室(左室)功能的作用,阐明直接冠脉介入治疗对缩小梗死范围保护左室功能的意义。 【材料与方法】随机选取1999-2003年因急性心梗入院的患者107例,分为非介入治疗组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组,两组间患者年龄、性别、民族、病情基本平衡。非介入治疗组共有57例,男性48例、女性9例,年龄34-80岁,平均年龄58.76±10.52岁,汉族患者41例、少数民族患者16例,前壁心梗33例、下壁心梗24例,平均胸痛时间6.21±7.23小时,73.68%的患者(42/57)进行溶栓治疗、26.32%的患者(15/57)以抗凝治疗为主。急诊冠脉介入治疗组共有50例,其中男性40例、女性10例,汉族患者42例、少数民族患者8例,平均年龄59.44±10.54岁,急性前壁心梗21例、急性下壁心梗29例,入院平均胸痛时间为6.44±4.92小时。由于前壁心梗与下壁心梗对于患者心功能的影响不同,前壁心梗对心功能影响较大,下壁心梗对房室传导影响较大,为便于分析、比较,将非介入治疗组和介入治疗组根据心梗部位再各分为两组,非介入组患者根据心梗部位不同分为:①非介入急性前壁心梗组,②非介入急性下壁心梗组。介入组患者同样根据心梗部位不同分为:①介入急性前壁心梗组,②介入急性下壁心梗组。将非介入治疗急性前壁心梗组与介入治疗急性前壁心梗组相比较,将非介入治疗急性下壁心梗组与介入治疗急性下壁心梗组相比较。 非介入治疗组患者,如适合进行静脉溶栓,则采用常规方法用尿激酶进行静脉溶栓,即刻静脉注射尿激酶50万u,继之以100万u尿激酶于30分钟内快速静脉滴注。监测溶栓前、溶栓后1、3、5、7、9、12、24小时的心肌酶谱和心电图变化,确定心肌酶峰值,结合临床症状判定梗塞相关血管是否再通。溶栓后,按照常规进行抗凝等治疗。对于不适合进行静脉溶栓的患者,则进行适当的抗凝治疗。一周后复查心电图、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等。 介入治疗组,对“罪犯血管”采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及冠脉内支架术,机械开通梗塞相关血管,监测术前、术后 1、3、5、了、9、12、24小时心肌酶谱及心电图变化和临床症状。术后按照PTCA及支架术后常规使用阿司匹林和氯毗格雷或抵克力德等药物,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等抗凝药物,术后TIMI血流2级以上判定为血管再通。术后一周复查心电图、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 【结果】非介入急性心肌梗塞组31例患者治疗后梗塞相关血管再通,26例患者未再通,再通率为54.39%,2例患者前壁梗塞后形成室壁瘤。非介入治疗急性下壁心梗组有3例患者死亡,非介入治疗组病死率为5.2%。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组患者造影发现单支血管病变 I4例、双支血管病变 22例、三支血管病变 13例。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和心肌酶变化判定 49例患者梗塞相关血管(IRA)再通,梗塞血管再通率为98%,1例急性前壁心梗患者出现室壁瘤。介入治疗急性下壁心梗患者2例患者死亡,其中1例患者死于右冠脉闭塞急诊冠脉介入置入支架后无复流(no-flow)现象,另1例患者死于严重消化道出血。介入治疗组患者心源性死亡率为2%,两组患者心源性死亡率介入组低于非介入组(P=0.0018)。入院一周后,介入组患者心电图出现Q波的导联数、盯段抬高数:比-皿峰值出现时间均少于非介入组患者,介入组患者室壁运动及LVEF均显着高于非介入组患者,6分钟步行试验、运动耐量及NYHA心功能分级也是介入组患者好于非介入组。【结论】直接冠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塞治疗效果优于非介入治疗,特别有利于保护左心功能。

耿巍[4](2014)在《经前臂桡/尺动脉入径微创化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系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代微创化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理念就是以最小的创伤为患者带来最大的临床获益。1989年,Campeau首次报道了经桡动脉入径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有效性与安全性。1992年,Kiemeneij完成了首例经桡动脉入径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手术,开创了经桡动脉入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时代。与传统的股动脉入径或肱动脉入径相比,桡动脉入径的优势在于减少了局部穿刺部位的并发症,术后患者无体位限制,提高了患者术后的舒适程度以及提高了成本效益。近期的临床研究还证实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PCI(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过程中,桡动脉入径比股动脉入径不仅减少了局部并发症而且减少了住院期间患者死亡率,这一结果进一步奠定了经桡动脉入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地位。虽然目前关于经前臂动脉入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研究较多,但关于前臂动脉血管解剖结构特点的相关研究较少,全面了解和掌握前臂动脉血管解剖结构特点,有助于术者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时进行优化的血管入径选择。前臂动脉血管的舒缩状态也是影响前臂动脉入径使用的重要因素。前臂动脉痉挛是经前臂动脉入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过程中主要并发症之一,前臂动脉痉挛可引起动脉穿刺失败,患者前臂疼痛,影响手术操作甚至无法完成手术。因此有必要寻找有效的措施预防前臂动脉痉挛的发生,提高经前臂动脉入径冠状动脉手术操作的成功率,并减少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临床上由于Allen试验异常,桡动脉血管环,严重迂曲,桡动脉发育细小,起源异常,桡动脉痉挛,桡动脉穿刺失败等原因,使得临床约有5-15%患者不适合经桡动脉入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操作。尺动脉作为肱动脉的两大分支之一,与桡动脉有着相似的解剖结构特点,理论上也可作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操作的入径血管选择,但经尺动脉入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相关研究较少,结果也不一致,其作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操作的常规入径血管仍需要进一步的评价。随着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技术的不断完善成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适应症也逐步扩展,近年来一些复杂的冠状动脉病变也开始通过介入技术进行治疗。目前存在的主要瓶颈问题是能否经前臂动脉入径应用7F指引导管进行复杂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操作,因为当面对复杂冠状动脉病变时,如复杂的分叉病变,严重钙化需要进行旋磨操作,复杂的CTO(Chronic TotalOcclusion)术式等,应用6F指引导管处理上述复杂病变时将面临手术操作困难,器械无法通过,增加手术风险等问题。由于前臂动脉血管细小,当需要应用7F指引导管进行手术操作时术者往往选择股动脉入径,目前关于经前臂动脉入径应用7F指引导管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相关研究较少,需要进一步的进行临床研究评价7F指引导管经前臂动脉入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本研究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应用高频血管超声测量前臂动脉血管直径,管腔面积及血流速度,以及前臂动脉血管的皮下距离,并进行桡动脉与尺动脉解剖结构的比较,评价经尺动脉入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在解剖学上的可行性,并观察硝苯地平对前臂动脉血管舒缩状态的影响及其对前臂动脉痉挛的预防作用。第二部分通过与桡动脉入径进行比较,评价在非选择人群中经尺动脉入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第三部分探讨在血管扩张药物的干预下经前臂动脉入径应用7F指引导管处理复杂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可行性及安全性。第一部分前臂动脉血管结构特点及血管活性药物对其舒缩状态的影响目的:本研究通过高频血管超声测量前臂动脉血管直径,管腔面积及收缩期峰血流速度以及前臂动脉血管的皮下距离,并进行桡动脉与尺动脉解剖结构的比较,评价经尺动脉入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在解剖学上的可行性;并观察血管活性药物硝苯地平对前臂动脉血管的扩张作用及对术中痉挛的预防作用。方法:入选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内五科欲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及介入治疗的患者。术前采用美国产Terason T3000便携式彩色超声影像系统,12L5A型探头,探头频率5~12MHz可调,进行前臂动脉超声检查。分别测量桡动脉与尺动脉血管的直径及管腔面积,前臂动脉血管的皮下距离,采用脉冲多普勒测量前臂动脉收缩期峰血流速度。入选患者随机分为硝苯地平组和对照组,硝苯地平组患者于术前20分钟舌下含服硝苯地平片10毫克,于含药前,含药后5分钟及含药后15分钟重复测量患者前臂动脉血管直径及管腔面积等参数。对照组患者按常规术前准备进行。记录前臂动脉穿刺过程中及手术操作过程中前臂动脉痉挛的发生率。结果:自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共入选428例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通过高频血管超声检查,测得患者右侧桡动脉血管的平均直径为2.70±0.52mm,右侧尺动脉血管的平均直径为2.71±0.54mm,桡动脉与尺动脉血管直径比较无明显差异(P=0.781),男性桡动脉血管直径明显大于女性桡动脉血管直径(2.75±0.45mm vs.2.54±0.41mm, P<0.05),男性尺动脉血管直径明显大于女性尺动脉血管直径(2.76±0.47mm vs.2.55±0.44mm, P<0.05)。桡动脉血管与尺动脉血管的横截面积比较无明显差异(5.08±1.62mm2vs.5.12±1.68mm2, P=0.723)。桡动脉的皮下距离为4.16±1.72mm,尺动脉的皮下距离为6.24±1.88mm,尺动脉的解剖位置明显比桡动脉解剖位置深(P<0.001)。6F指引导管是经前臂动脉入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时的主要导管选择,94.6%桡动脉血管直径和95.8%尺动脉血管直径大于6F指引导管的外径,7F指引导管常用于处理复杂的冠状动脉病变,80.8%的桡动脉和82.4%尺动脉的血管直径大于7F指引导管外径。患者舌下含服硝苯地平15分钟后通过血管超声检查发现桡动脉与尺动脉血管直径均明显增大,桡动脉在服药前、服药后5分钟、服药后15分钟时的血管直径分别为2.71±0.53mm、2.78±0.51mm、2.89±0.54mm,服药后桡动脉直径明显增大(P=0.001);尺动脉在服药前,服药后5分钟、服药后15分钟时的血管直径分别为2.72±0.55mm、2.79±0.50mm、2.91±0.53mm,尺动脉血管直径在服药后明显增大(P=0.001)。穿刺过程中硝苯地平组患者前臂动脉痉挛的发生率较对照组低(8.4%vs.15.9%,P=0.026),手术操作过程中硝苯地平组患者前臂动脉痉挛发生率也低于对照组(5.1%vs.11.7%,P=0.022)。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穿刺过程中前臂动脉痉挛的危险因素及保护因素,结果显示女别、吸烟、服用β受体阻滞剂、穿刺时间大于80秒为促使前臂动脉发生的危险因素,而术前服用硝苯地平是前臂动脉痉挛的保护性因素(OR0.178,95%CI0.040to0.784, P=0.023)。小结:1尺动脉与桡动脉有着相似的血管形态结构,其血管直径与管腔面积与桡动脉无明显差异,同样具备了作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入径血管条件。2血管活性药物可增加血管直径及管腔面积,预防血管痉挛发作,有利于动脉穿刺与导管操作。第二部分非选择人群中经尺动脉入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可行性与安全性的对照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在连续的非选择人群中,随机分组,比较经桡动脉入径与经尺动脉入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时的入径血管穿刺成功率,手术操作的成功率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的差别,评价经尺动脉入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操作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连续入选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内五科行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的患者,随机分成桡动脉组和尺动脉组。主要终点为桡动脉和尺动脉血管穿刺成功率,手术操作成功率以及入径相关的并发症的发生率。入径相关并发症包括前臂局部血肿,桡动脉和尺动脉血管的闭塞,动静脉瘘,假性动脉瘤,神经损伤。次要终点包括桡动脉和尺动脉血管穿刺次数,穿刺时间,手术操作时间,X线透视时间及随访期间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包括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再发心肌缺血,紧急靶血管重建等。结果:2012年3月至2013年2月,535名在我科行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尺动脉组(271例)和桡动脉组(264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冠心病危险因素、临床表现、疾病分布、药物治疗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桡动脉穿刺置管成功率为95.1%,尺动脉穿刺置管成功率为91.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1)。尺动脉组的平均穿刺次数多于桡动脉组(1.6±0.9vs.1.4±0.7,P=0.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尺动脉组与桡动脉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72%vs.86.4%,P<0.001),尺动脉组低于桡动脉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穿刺时间上,尺动脉组的穿刺时间明显长于桡动脉组(142±71s vs.119±63s,P<0.001)。动脉穿刺成功后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桡动脉组与尺动脉组患者介入治疗的手术操作成功率无明显差异(97.8%vs.96.2%, P=0.644)。两组患在手术操作时间,X线透视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通过前臂动脉造影发现尺动脉解剖变异少于桡动脉(1.9%vs.6.0%,P<0.001)。前臂局部血肿是主要的入径相关的并发症,本研究中尺动脉组前臂局部血肿的发生率较桡动脉组有增高的趋势,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7%vs.4.2%, P=0.100),所有前臂局部血肿经保守治疗后均好转,无需外科手术治疗。尺动脉组1例患者术后出现手部感觉及运动障碍本研究中未发现动静脉瘘及假性动脉瘤的发生。尺动脉组3例患者及桡动脉组8例患者术后出现入径血管闭塞,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7),尺动脉组26例患者及桡动脉组31例患者术后出现入径血管狭窄,但均没有出现手部缺血症状。尺动脉组患者无心血管事件生存率为90.6%,桡动脉组为91.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85)。小论:1在连续的非选择人群中经尺动脉入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操作与经桡动脉入径无明显差异,尺动脉可随时作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入径血管选择。2与桡动脉入径相比,经尺动脉入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不增加术后局部并发症的发生率。第三部分血管扩张药物对前臂动脉血管与导管相容性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目的:本研究通过血管扩张药物干预下应用7F指引导管与应用6F指引导管经前臂动脉入径治疗复杂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比较两组患者的动脉鞘管置入成功率,手术操作成功率,手术操作时间,X线透视时间,及术后入径血管闭塞发生率,前臂血肿发生率,评价血管扩张药物干预下应用7F指引导管经前臂动脉入径治疗复杂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入选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内五科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入选条件1:患者有心绞痛症状或心肌缺血的临床证据,2:冠状动脉造影示分叉病变,并且适合介入治疗,3:分支血管较大,直径2.0mm以上,预计分支需要植入支架或行球囊对吻操作。符合入选条件的患者根据1:1原则随机分配到6F指引导管组和7F指引导管组。观察两组患者动脉鞘管置入的成功率,手术操作成功率,手术操作时间, X线透视时间,造影剂用量,以及术后入径血管闭塞发生率,前臂局部血肿发生率随访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随访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包括死亡,再发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靶病变重建。结果:2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内五科行冠状动脉造影,符合入选标准的112例冠心病患者入选本研究。入选患者随机分为6F指引导管组57人,7F指引导管组55人。6F指引导管组有2例患者为左主干病变,由于手术操作的要求,换用7F指引导管进行手术操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危险因素、临床表现、住院时间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冠状动脉造影手术操作时间,造影剂用量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分叉病变类型,分叉病变部位分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F指引导管组患者均成功完成了动脉鞘管的置换。两组患者均成功接受了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治疗。在手术操作时间上,6F指引导管组为60±10.7min,7F指引导管组为52±9.2min,两组患者在手术操作时间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6F指引导管组与7F指引导管组在指引导管到位时间上无明显差异(2.2±0.7min vs.2.4±0.9min,P=0.109),说明指引导管从鞘管至冠状动脉开口的操作时间上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7F指引导管进入升主动脉后往往需要普通导丝引导。在指引导管选择上,7F指引导管组倾向于选择Judkins系列导管,占63.7%,而6F指引导管组更倾向于支撑力较强的EBU系列导管,占71.9%,右冠状动脉选择SAL指引导管,占14.0%。6F指引导管组和7F指引导管组在球囊对吻操作上无明显差别(84.2%vs.90.9%,P=0.432),但术中6F指引导管组球囊应用数量比7F指引导管组明显增多。在X线透视时间上7F指引导管组为24±8.2min,比6F指引导管组28±9.4min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在造影剂用量方面,7F指引导管组为152±25.8ml,6F指引导管组为158±23.5m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1)。术后2天6F指引导管组和7F指引导管组入径血管闭塞的发生率为(3.5%vs.7.2%,P=0.43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0天入径血管闭塞的发生率(1.8%vs.3.6%,P=0.6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均无手部缺血的临床表现。小结:1前臂动脉局部应用血管扩张药物后,增加了血管与导管的相容性,可允许大于血管直径的鞘管置入。2经前臂动脉入径应用7F指引导管处理复杂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可减少手术操作时间,减少X线透视时间,减少术中球囊的应用。3经前臂动脉入径应用7F指引导管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未增加术后前臂动脉闭塞的发生率及前臂血肿的发生率。

王健,张宁,董文甫,杨志栋,刘永俊,高雯[5](2013)在《经桡动脉途径冠脉介入术后不同方法止血效果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桡动脉穿刺点使用常规加压法与桡动脉止血器法在经桡动脉路径介入治疗术后止血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Allen,s实验确定为阳性的患者2486例按止血方法不同分为三组,两种止血器及绷带加压包扎止血组,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治疗对比观察不同止血方法的操作时间、压迫止血总时间、术后2h内出血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止血器组在操作时间、压迫止血的总时间、术后2h内出血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均优于绷带组,两种压迫止血器基本相同。结论经桡动脉途径冠脉介入治疗后应用止血器止血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副作用少的止血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贾若雅[6](2013)在《早期下床对经股动脉射频消融患者舒适度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早期护理干预,让经股动脉穿刺行射频消融术(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 RFC A)的患者早期下床,缩短患者卧床时间,提高患者舒适度、降低因卧床时间长而导致的相关并发症,提升患者自理能力,减轻护理人员工作量,减少患者住院天数,提高床位周转率,增加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同时进一步体现专科护理的服务内涵,促进优质护理服务工程的开展。[材料与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2年8月在南京市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心内科行股动脉径路射频消融术的患者105例为观察对象。采用信封法按照RFCA患者入院时间顺序将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干预A、B组和对照C组,每组各35例。对照C组于术后拔除鞘管24h下床活动:干预A组于术后拔除鞘管8h下床活动,干预B组于术后拔除鞘管12h下床活动,各组术后体位干预方式相同。分别于鞘管拔出后2、4、8、12、24h对各组进行舒适度、相关并发症评估,测定术前、拔除鞘管24h D-二聚体(D-dimer, DD)定值、评估活动前后焦虑状况。所得数据用Excel和SPSS13.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处理,分析不同时间点下床对经股动脉行射频消融术患者舒适度、相关并发症、D-二聚体、焦虑状况的影响。[结果]①三组患者的基线比较三组在年龄、性别比例、体重、文化程度、付费方式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三组患者舒适度评分比较A组舒适度水平明显高于B、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三组相关并发症的比较仅有瘀斑的形成,无其它严重并发症,其中A组发生瘀斑4例,B组2例,C组2例。三组瘀斑发生率分别为11.76%、6.25%和5.71%,经χ2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54)。④各组D-二聚体的比较三组鞘管拔除24h的D-二聚体定值分别为(0.34±0.19)μg/mL、(0.40±0.28) μg/mL、(1.09±1.48)μg/mL,明显高于术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组间术后24h定值,A组与C组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三组下床前后焦虑情况比较仅B组前后得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早期护理干预,让经股动脉穿刺行射频消融术的患者早期下床,缩短了患者卧床时间,能提高患者舒适度、降低因卧床时间长而导致的相关并发症,提升患者自理能力,减轻护理人员工作量,减少患者住院天数,提高床位周转率,增加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同时体现了专科护理的服务内涵,促进了优质护理服务工程的开展。

闫雯雯[7](2014)在《循证护理在冠心病合并Ⅱ型糖尿病患者介入治疗围术期的应用及评价》文中指出研究背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作为独立的心血管危险因素而存在[1](B级推荐),其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4倍[2](B级推荐),两者的冠心病症状及治疗效果相比较,即使冠心病程度相似或更轻,糖尿病患者也更容易出现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等并发症[3](B级推荐)。如果对患者进行包括药物治疗在内的综合干预疗效不理想时则应考虑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其目的是快速使闭塞的血管再通,最大程度改善心脏缺血症状,该技术因其微创性、相对安全性、显着的疗效和术后康复迅速的特点而成为冠心病治疗的重要手段。冠心病合并Ⅱ型糖尿病患者无论接受何种血运重建治疗,预后都较非糖尿病患者差,再狭窄率也高[4](A级推荐)。尽管通过积极治疗能明显改善其临床疗效,但介入治疗不能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过程[5](A级推荐),患者仍可能再次出现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的症状而影响预后,尤其是合并有Ⅱ型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其远期预后较非糖尿病患者为差,其冠状动脉病变复杂,累及范围广,程度重[6](A级推荐),进展快,临床上必须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因此介入治疗后密切的病情观察及正确的护理能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循证医学改变了传统护理以个人经验和直觉为依据的行为和习惯,提出了新的观点,对心血管病学护理的发展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课题旨在探讨循证护理在冠心病合并Ⅱ型糖尿病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加支架植入术(intracoronay stenting)治疗的围术期护理的应用效果及评价。研究目的1.强化冠心病合并Ⅱ型糖尿病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围手术期护理的专业知识,改善临床护理程序及规则。2.寻求最佳临床证据,为临床护理实践中的决策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为临床护理路径(CNP)提供思路和指导。3.完善临床护理计划,应用于临床,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人员素质。4.应用及评价护理效果,总结并改进护理方法,使患者获得最佳的照顾品质。研究方法本研究选取2013年4月至2013年8月长春市某三甲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108例冠心病合并Ⅱ型糖尿病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应用数字随机抽样法,将患者分为循证组(实验组)与常规组(对照组),每组各54名患者。所有患者均为择期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术),介入途径为桡动脉或(和)股动脉穿刺。依据循证护理学的研究方法,通过书籍查询、网络知识库查询、临床权威医护人员经验查询等方法收集资料,将所获得文献分级、评价、分析、总结,归纳出有依据的、标准化的护理方法,并结合患者的意愿,制定护理措施,应用于临床,然后对护理效果进行评价和分析。循证组采用归新制定的护理计划进行护理,常规组采用常规医嘱进行护理。通过统计学方法对研究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均选用EpiData3.1软件进行录入,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的U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等级分组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算统计量。研究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疾病构成方面无显着差异(P>0.05);在血管病变部位及病变程度无显着差异(P>0.05),以上说明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循证组心律失常、低血糖发生率及穿刺血管损伤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小于常规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心源性休克和心衰的发生率也有所下降,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均表示循证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循证组患者出血血肿、排尿困难、迷走神经反射、腰背酸痛、低血压、入睡困难、肢体活动疼痛及便秘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伤口愈合不良、造影剂反应及腹胀的发生率虽低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循证组护理方法可降低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术后负性效应的发生率。对患者治疗前后的血糖异常情况、心电图异常情况、血压异常情况进行监测:治疗前循证组的血糖异常情况明显少于常规组,差异有显着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循证的血压异常情况少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循证组的心电图异常情况少于常规组,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循证组的血压异常情况明显少于常规组,差异有显着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循证组的血糖异常情况和心电图异常情况均少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循证组护理方法可降低患者治疗前后的血糖、心电图及血压的异常情况。对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不安全因素进行比较,循证组患者心绞痛、未遵医嘱用药、饮食控制不严、未掌握运动方法、空腹血糖低于正常以及空腹血糖高于正常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有显着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大便后胸闷、低血糖反应发生率的比较中,循证组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循证组患者跌倒的发生率低于常规组,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提示循证组护理方法可以提高患者的安全。对两组患者早期活动情况进行比较,对患者开始床上活动的时间、开始床下活动的时间、术后24h的6min步行距离以及出院前1d的12min步行距离进行比较,循证组开始床上活动及床下活动的时间明显短于常规组,循证组术后24h的6min步行距离及出院前1d的12min步行距离明显长于常规组,差异有显着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循证组护理方法可提高患者早期活动能力。对两组患者满意度情况进行比较,在病情进展告知评价及术后病情进程评价中,循证组患者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组,且差异具有显着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术后健康教育评价及护士工作总体评价中,循证组患者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术前健康教育评价及护士服务态度评价中,循证组患者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护士操作技能评价以及护士沟通技巧评价中,循证组患者的满意度高于常规组,但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提示循证组护理方法可提高患者的满意度。研究结论(1)循证组护理方法应用于临床可以减少冠心病合并Ⅱ型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负性反应的发生率、治疗前后的血糖、心电图、血压异常的发生率、降低不安全因素的发生率、促进患者的早期康复、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2)循证护理措施规范了护理行为,实现了医疗护理活动的标准化和程序化,使护理工作由被动转为主动、有计划、有预见性的实施工作,提高工作效率。(3)贯彻了整体护理、循证护理的理念,选择最佳护理方法,为患者提供优质、连续、多学科协作的护理服务,提高医护照顾品质,凸显专科特色。(4)提高患者自身管理意识,建立主动-合作型护患关系,提高患者信任度和满意度。(5)促进专科护理持续改进,强调优质护理服务。通过循证组护理措施,找寻临床护理工作的不足之处,温故而知新,将不合理的环节进行质量改进,保证护理工作的有效实施。(6)强化护理知识的更新和巩固,对于培养专科护理人员有重要意义,拓宽护理专业的广度与深度。

胡劼峥[8](2020)在《通畅止血在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价通畅止血和常规止血对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在止血效果、疼痛评分、术侧手掌肿胀程度、桡动脉闭塞发生率、睡眠质量、4h内因穿刺部位不适呼叫护士频次的影响,为临床的护士实施科学的、安全的术后减压方法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了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8月期间在新疆乌鲁木齐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心血管中心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的患者且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21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减压方法,试验组给予通畅止血减压方法。比较两组患者对穿刺点止血效果、疼痛评分、术侧手掌肿胀程度、桡动脉闭塞发生率、睡眠质量、4h内因穿刺部位不适呼叫护士频次的影响。收集的数据使用SPSS22.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对止血效果的影响:对照组和试验组术后2h内新发生出血率分别为7.62%、18.1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试验组术后24h内出血发生率分别为34.29%、20.00%,即两组患者24h内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试验组术后24h内血肿的发生率分别为7.00%、4.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对疼痛的影响:两组患者在术后2h、4h、8h、12h疼痛评分对照组分别为(2.93±1.02)分、(4.73±1.32)分、(3.67±0.99)分、(3.08±1.03)分,试验组分别为(2.13±1.11)分、(3.21±0.98)分、(2.46±1.02)分、(1.55±0.45)分,两组患者在术后2h、4h、8h、12h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对术侧手掌肿胀的影响:对照组测得术后手掌周径2h是(25.78±0.98)cm、4h是(26.76±1.32)cm、8h是(25.56±1.02)cm、12h是(24.82±1.21)cm,试验组测得术后手掌周径2h是(22.57±1.12)cm、4h是(23.43±1.34)cm、8h是(22.76±1.47)cm、12h是(22.51±1.06)cm,两组患者在术后2h、4h、8h、12h术侧手掌周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4h手掌肿胀程度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315,P<0.05)。4.对血氧饱和度的影响:对照组术后2h血氧饱和度(94.76±1.25)%、试验组术后2h血氧饱和度(97.54±1.12)%,两组患者术后2h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对桡动脉闭塞发生率的影响:术后72h对照组和试验组桡动脉闭塞发生率分别为10.47%、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对照组和试验组桡动脉闭塞发生率分别为4.0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对睡眠质量的影响:两组患者术后当晚睡眠质量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765,P<0.05);7.两组患者术后4h内因穿刺部位不适呼叫护士频次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26,P<0.05)。结论: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可以达到有效止血,同时可以缓解患者术侧肢体疼痛、减轻术侧手掌肿胀、降低桡动脉闭塞发生率,提高患者术后当晚睡眠质量、减少4h内因穿刺部位不适呼叫护士频次,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卢晓虹[9](2018)在《不同减压时间对TRA-PCI患者术后并发症及舒适度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经桡动脉径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TRA-PCI)术后,不同减压时间对患者并发症及舒适度的影响,为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舒适度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为TRA-PCI术后护理的临床实践指南提供证据支持。方法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将420例TRA-PCI术后应用旋压式止血器的患者按入院时间顺序分为A(138例)、B(143例)、C(139例)三组,最终纳入405例患者,A组(133例)、B组(142例)、C组(130例),分别于术后1h、1.5h、2h开始减压,均在10h后完全解除压迫。分别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疼痛数字评分法(NRS)、Kolcaba舒适状况量表,评估三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术后不同时间术肢出血、血肿、桡动脉闭塞等血管并发症情况、疼痛、肿胀程度及舒适度情况,统计分析不同减压时间对TRA-PCI患者术后并发症及舒适度的影响。数据资料采用SPSS 20.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校正卡方检验,以P<0.05/3,即P<0.016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三组减压方法均能有效止血,但TRA-PCI术后都有不明显出血现象发生,出血病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2=9.052,P=0.060)。2.三组患者在TRA-PCI术后不同时间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术侧肢体疼痛,以轻度疼痛人数居多,疼痛的程度随着首次减压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三组患者在疼痛程度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17.427,P=0.002)。两两比较发现,A组患者的疼痛程度显着低于B组(P<0.001)和C组(P=0.012),而B组与C组之间没有差异(P=0.427)。3.三组患者在TRA-PCI术后不同时间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术侧肢体肿胀,以I级肿胀人数居多,三组患者在术肢肿胀程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14.225,P=0.027)。两两比较发现,A组与C组的肿胀程度不同,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4),而A组与B组(P=0.249),B组与C组(P=0.294)之间无显着性差异。4.三组患者术后24小时Allen试验均为阳性,未发现早期桡动脉闭塞现象。5.三组患者术后4h的舒适状况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146,P<0.001)。两两比较结果显示,A组舒适状况总分高于B组(P=0.003)和C组(P<0.001),B组得分高于C组(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组患者生理维度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035,P<0.001)。两两比较结果显示,A组生理维度得分高于B组(P=0.006)和C组(P<0.001)),B组得分高于C组(P=0.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组患者心理维度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57,P=0.020)。两两比较结果显示,A组心理维度得分高于C组(P=0.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A组与B组(P=0.312),B组与C组(P=0.07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TRA-PCI术后应用旋压式止血器1h开始减压较为安全,止血效果较可靠,不会增加出血、血肿等并发症发生的风险。2.TRA-PCI术后患者不同时间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术侧肢体疼痛和肿胀,随着旋压式止血器压迫时间的延长,患者术肢疼痛和肿胀程度会加重。TRA-PCI术后1h开始减压有助于缓解患者的疼痛、肿胀感。3.TRA-PCI术后应用旋压式止血器1h开始减压有助于增进患者的舒适度。

黄岚,覃军[10](2002)在《经皮介入诊疗血管径路并发症的防治》文中研究说明

二、PTCA术后股动脉穿刺部位两种加压止血方法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PTCA术后股动脉穿刺部位两种加压止血方法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经桡动脉冠心病介入治疗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桡动脉穿刺技术
2桡动脉解剖变异和处理方法
3经桡动脉入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导引导管选择和应用
4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发症
    4.1穿刺部位血管并发症
    4.2心脏并发症
    4.3全身并发症

(2)桡动脉途径失败后经肱动脉和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1.2 诊断及排除标准
    2 方法
        2.1 经桡动脉途径CAG±PCI穿刺方法
        2.2 经肱动脉途径CAG±PCI穿刺方法
        2.3 经股动脉途径CAG±PCI穿刺方法
    3 临床观察指标
    4 统计学方法
实验结果
    1 两组基本临床资料比较
    2 两组在观察指标方面进行比较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或缩略词表
致谢

(3)急性心肌梗塞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对左心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1 急性心肌梗塞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对左心功能的影响
        (1) 中文摘要
        (2) 英文摘要
        (3) 正文
        (4) 结论
        (5) 参考文献
    2 综述:急性心梗的冠脉介入治疗
        (1) 中文摘要
        (2) 英文摘要
        (3) 正文
        (4)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1 罕见冠脉畸形-冠状动静脉瘘(附四例病例)
        (1) 中文摘要
        (2) 英文摘要
        (3) 正文
        (4) 参考文献
    2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PTCA及支架术
        (1) 中文摘要
        (2) 英文摘要
        (3) 正文
        (4) 参考文献
    3 Angio-Seal血管闭合器的临床应用(附13例报告)
        (1) 中文摘要
        (2) 英文摘要
        (3) 正文
        (4) 参考文献
    4 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术后Angio-Seal血管闭合器封堵与常规压迫止血的对比分析
        (1) 中文摘要
        (2) 英文摘要
        (3) 正文
        (4) 参考文献
    5 药物预防冠脉支架术后再狭窄的进展
        (1) 中文摘要
        (2) 英文摘要
        (3) 正文
        (4)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1 致谢
    2 查新报告

(4)经前臂桡/尺动脉入径微创化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系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前臂动脉血管结构特点及血管活性药物对其舒缩状态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非选择人群中经尺动脉入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可行性与安全性的对照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血管扩张药物对前臂动脉血管与导管相容性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经前臂桡/尺动脉入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经桡动脉途径冠脉介入术后不同方法止血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及方法
    1.1 对象
    1.2 桡动脉穿刺方法
    1.3 止血方法
    1.4 观察及评价指标
2 结果
3 讨论

(6)早期下床对经股动脉射频消融患者舒适度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质量控制
第三章 结果
    3.1 基线资料
    3.2 各组患者下床活动后舒适度情况
    3.3 各组患者下床活动后相关并发症的情况
    3.4 血浆D-二聚体的情况
    3.5 各组患者下床活动前后焦虑情况
第四章 讨论
    4.1 安全有效的早期活动对射频消融术后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4.2 早期下床活动可提高射频消融术后患者的舒适度
    4.3 早期床活动不增加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4.4 长时间卧床增加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性
    4.5 早期下床活动对患者焦虑状况的影响
    4.6 8h下床活动的优越性
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循证护理在冠心病合并Ⅱ型糖尿病患者介入治疗围术期的应用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介入治疗的发展与现状
    1.3 冠心病合并Ⅱ型糖尿病患者的研究现状
    1.4 循证护理的概述与国内外现状
    1.5 循证护理的概念及相关理论
        1.5.1 循证护理的概念
        1.5.2 循证护理的实施步骤
        1.5.3 护理证据的分级
    1.6 冠心病合并Ⅱ型糖尿病患者介入治疗术后护理进展
第2章 研究对象及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提出临床护理问题
    2.3 查找文献资料,检索证据
    2.4 文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2.5 文献质量评价
    2.6 证据内容
        2.6.1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术前护理
        2.6.2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术中护理
        2.6.3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护理
        2.6.4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出院指导
    2.7 循证护理应用于冠心病合并Ⅱ型糖尿病患者行PCI围术期护理措施的效果评价
第3章 研究结果
    3.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及疾病构成比较
    3.2 两组患者冠脉造影检查结果比较
    3.3 两组患者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3.4 两组患者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负性效应发生情况比较
    3.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血糖和心电图异常的发生率比较
    3.6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不安全因素的比较
    3.7 两组患者早期活动情况比较
    3.8 两组患者满意度评价比较
第4章 讨论
    4.1 循证护理应用于冠心病合并Ⅱ型糖尿病患者行 PCI 术的围术期护理措施的制订与实施
        4.1.1 寻找问题,确定结构化的临床问题
        4.1.2 检索相关循证资源
        4.1.3 对收集的证据进行严格评鉴
        4.1.4 应用最佳证据,指导护理实践
        4.1.5 评价证据实施结果
        4.1.6 总结与建议
    4.2 循证护理对于促进护理学科发展的意义
        4.2.1 循证护理可强化护理人员专业观点
        4.2.2 循证护理可顺应医疗卫生领域事业发展趋势
        4.2.3 循证护理可促进护理实践科学发展
        4.2.4 循证护理利于临床护理决策有效实施
    4.3 循证护理实践的前景展望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绩
致谢

(8)通畅止血在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类型
        2.2 样本量估算
        2.3 随机分组
    3 研究内容
        3.1 盲法的实施
        3.2 干预措施的制定
        3.3 预实验
        3.4 研究步骤
        3.5 研究指标
    4 研究工具
    5 质量控制
    6 伦理原则
    7 统计方法
    8 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9)不同减压时间对TRA-PCI患者术后并发症及舒适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设计
    2 研究对象
    3 研究步骤
    4 观察指标与研究工具
    5 质量控制
    6 资料统计方法
    7 伦理原则
    8 技术路线图
结果
    1 研究对象纳入情况
    2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比较
    3 减压时间对出血的影响
    4 减压时间对术肢疼痛的影响
    5 减压时间对术肢肿胀的影响
    6 减压时间对桡动脉闭塞的影响
    7 减压时间对舒适度的影响
讨论
    1 减压时间对出血的影响
    2 减压时间对术肢疼痛的影响
    3 减压时间对术肢肿胀的影响
    4 减压时间对桡动脉闭塞的影响
    5 减压时间对舒适度的影响
结论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附录
致谢

(10)经皮介入诊疗血管径路并发症的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前 言
1 并发症种类、发生率及相关因素
    1.1 介入诊疗操作的并发症种类、发生率
    1.2 介入诊疗操作血管径路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2 减少血管径路并发症的措施
    2.1 介入径路选择及动脉穿刺技术
    2.2 导管、鞘管口径与留置时间
    2.3 抗凝剂的使用
    2.4 带鞘患者的观察
    2.5 止血方法
        2.5.1 手压迫止血
        2.5.2 压迫装置
        2.5.3 血管闭合器 (vascular clouse deviec, ACD)
        2.5.4 几种止血方法的比较
        2.5.4.1 手压迫与ACD的比较
        2.5.4.2 手压迫与机械压迫方法的比较
        2.5.4.3 压迫装置与ACD的比较
        2.5.4.4 评价和结论
3 介入诊疗的常见血管径路并发症
    3.1 血管迷走反射 (VVR)
    3.2 血肿
    3.3 感染及神经障碍
    3.4 动脉血栓形成、栓塞
    3.5 动静脉瘘 (AVF)
    3.6 腹膜后出血及血肿[7] [9]
    3.7 深静脉血栓形成 (DVT) [39]
4 假性动脉瘤的诊断与处理
    4.1 假性动脉瘤 (PSA) 发生率及临床表现
        4.1.1 概论
        4.1.2 主要原因
        4.1.3 临床表现及预防
        4.1.4 诊断
    4.2 PSA的治疗
        4.2.1 加压包扎
        4.2.2 超声引导下按压修复 (UGCR)
        4.2.3 器械压迫
        4.2.5 超声引导下注射凝血酶 (UGTI)
        4.2.5.1 现状
        4.2.5.2 治疗失败的影响因素
        4.2.5.3 方法
        4.2.5.4 UGTI的并发症及处理
        4.2.5.5 其它方法
5 监护插管的血管径路并发症
    5.1 经静脉插管的并发症
    5.2 经动脉插管的并发症
        5.2.1 血管功能不全
        5.2.2 出血性并发症
        5.2.3 感染
        5.2.4 预防

四、PTCA术后股动脉穿刺部位两种加压止血方法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经桡动脉冠心病介入治疗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J]. 周玉杰,杨士伟.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1(02)
  • [2]桡动脉途径失败后经肱动脉和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比较研究[D]. 郝永. 青岛大学, 2019(02)
  • [3]急性心肌梗塞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对左心功能的影响[D]. 武刚. 新疆医科大学, 2003(03)
  • [4]经前臂桡/尺动脉入径微创化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系列研究[D]. 耿巍. 河北医科大学, 2014(09)
  • [5]经桡动脉途径冠脉介入术后不同方法止血效果观察[J]. 王健,张宁,董文甫,杨志栋,刘永俊,高雯. 疾病监测与控制, 2013(03)
  • [6]早期下床对经股动脉射频消融患者舒适度影响的研究[D]. 贾若雅.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3(05)
  • [7]循证护理在冠心病合并Ⅱ型糖尿病患者介入治疗围术期的应用及评价[D]. 闫雯雯. 吉林大学, 2014(09)
  • [8]通畅止血在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中的应用研究[D]. 胡劼峥.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9]不同减压时间对TRA-PCI患者术后并发症及舒适度的影响[D]. 卢晓虹. 青岛大学, 2018(12)
  • [10]经皮介入诊疗血管径路并发症的防治[J]. 黄岚,覃军. 海南医学, 2002(12)

标签:;  ;  ;  ;  ;  

PTCA术后股动脉穿刺部位两种压迫止血方法的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