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射线分析在金银首饰鉴别中的应用

X射线分析在金银首饰鉴别中的应用

一、X-RAY分析在鉴定金银珠宝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涛[1](2010)在《中国古代纸质文物的无损化学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纸是中国古人的一项伟大发明。两千多年的造纸历史,给我们留下了宝贵、丰富的纸质文物财产。长期以来,我国的古纸研究以文献分析为主,通过解读文献中的相关文字,复原早期的造纸技术。从某种意义上讲,我国古代造纸技术的整体轮廓,就建立在上述文献学研究的基础上。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国内古纸研究出现新的动向,物理和化学分析手段开始在古纸研究中逐渐普遍地应用。这些研究以古代纸张或纸制品为分析对象,主要围绕造纸原料鉴别以及纸张加工工艺两部分内容,所采用的分析手段主要是染色法、显微观察和表面元素分析,属于有损或微损分析的范畴。在最初的一段时期内,上述研究促进了人们对古代造纸技术的新认识,也激发了学术界对古纸研究的热情。不过,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起至今,国内的古纸研究基本处于停滞状态,鲜有大的进展。主要的原因一是在研究思路上缺乏创新,研究的面太过狭窄;二是在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上没有新的突破,导致研究的深度不够。本博士论文即在以上研究背景下提出。论文中引入了几种新的无损或微损的化学分析方法(植硅体分析,淀粉粒分析,拉曼光谱),旨在为解决古纸的原料鉴别、施胶工艺与施胶剂的判别、纸张填(涂)料以及颜(染)料的完全无损鉴别开拓新的研究思路。本博士论文利用植硅体分析、淀粉粒分析、拉曼光谱、微量粉末X射线衍射仪、X射线荧光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配X射线能谱仪)、衰减全反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等方法和手段,对我国唐宋时期文书、西夏染色纸张、明清纸币、人物画像等纸张材料的纤维种类、纸张填(涂)料、颜(染)料、植物淀粉胶进行综合性的鉴别分析。研究结果认为,在鉴别颜料以及填(涂)料和植物淀粉胶方面,拉曼光谱和淀粉粒分析比传统的分析方法更加准确、快捷,势必将在古纸研究中大有作为。利用水稻特有的植硅体形态,可鉴别纸张中的稻草纤维,值得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在论文的最后,总结了古纸研究的收获和心得,指出分析中主要面对的困难和疑点,并提出对未来古纸研究的一些设想和期望。

龙建[2](2013)在《以钇或铟为内标采用ICP光谱法测定金饰品中金、银、铜、钯、锌元素的含量》文中认为新方法是以Y或In为内标,采用ICP光谱法测定金饰品中金、银、铜、钯、锌元素的含量。准确称量样品,溶于王水中,制成准确质量的溶液,将制成的样品溶液取出一份定量溶液,加入内标混合,标定至标准测量体积。应用ICP光谱仪,将样品溶液中元素和钇/铟的光谱发散强度比值与含有已知质量浓度的元素和钇/铟光谱强度比值比较,测量元素的含量。本文中金含量位于585‰~917‰的金饰品,按照以Y或In为内标的ICP光谱法,其检测结果与火试金法的平均偏差0.7‰,置信度在95%水平的情况下两倍标准偏差为1.4‰,这充分验证了以Y或In为内标的ICP光谱法的准确性及精密性。将此方法与火试金法比较,由于火试金法是世界上公认的最经典的方法,用火试金法去检验这种方法的可靠性,分析结果表明尽管该方法精密度和准确度略差于经典的火试金法,但是以钇或铟为内标的ICP光谱法克服了传统方法的一些不足,是一种很有优势的替代检测方法,因为它能够同时测定金合金中的其它几种元素,获得的比较高的精密度和准确度,比火试金分析能力更强,尤其可用于测定其它硝酸所不能溶解的贵金属如Pd、Rh等。将此方法与X荧光光谱法检测比较,其目的在于检验此方法可以检验除金以外的其他各元素的准确性,同时通过火试金检测金元素的结果,来判断此方法比X射线荧光光谱法是否更加具备可靠性,分析结果表明此方法检测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性要高,同时不会受表层面镀层的影响。此方法消耗的样品极少,但是属于破坏性检测,对于成品首饰无法再恢复,对于原材料等则影响不大。

马智勇[3](2020)在《辽宁黄蜡石宝石学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我国许多省份均有黄蜡石产出,迄今所知辽宁省是我国优质黄蜡石产区之一。辽宁黄蜡石主要分布于新元古代青白口纪细河群钓鱼台组所在地区,成矿资源潜力较大。辽宁黄蜡石主要产出籽料,磨圆度好,块度大小悬殊,外表可有厚薄不一的细腻硅质胶结物皮壳,表面光滑,多呈蜡质感。以黄色、黄褐色居多,常温下颜色稳定不褪色。经薄片鉴定结合谱学特征分析,辽宁黄蜡石是以石英为主,也含石英族其它矿物,如玛瑙、玉髓、蛋白石和斜硅石,含少量的铁质矿物、金属硫化物和伊利石等粘土矿物,组成的多晶集合体。岩石类型为变质石英砂岩及石英岩。常规宝石鉴定仪器测试摩氏硬度为7,密度为通常为2.63g/cm3,折射率:1.531.54(点测)。经X射线荧光光谱测试分析辽宁黄蜡石的化学成分主要是SiO2,测试过的样品SiO2的平均含量在99%以上,可含少量Fe2O3、CaO、K2O、Al2O3等氧化物。大型仪器测试黄蜡石的谱学特为,红外光谱:在1181cm-1、1121cm-1、798cm-1、781cm-1、692cm-1、542cm-1和492cm-1处具有红外吸收峰。拉曼光谱:在128cm-1,208cm-1,262cm-1,354cm-1,392cm-1,465cm-1及1060cm-1处有吸收峰,且465cm-1附近处有强的吸收峰。主要X射线衍射峰d(?)=4.2594、d(?)=3.3449、d(?)=1.8183。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均证明黄蜡石的主要成分为α-石英,也含有伊利石和斜硅石。在命名上,黄蜡石浅层上蜡,属于优化,定名上等同于天然品。酸洗、注胶、染色属于处理,定名上需标明。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与研究,归纳出黄蜡石质量评价的七个参数,包括:颜色、透明度、质地、瑕疵、块度、奇特性和工艺性。系统性研究辽宁黄蜡石的宝石学特征,对促进辽宁黄蜡石市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陈延芳[4](2013)在《青田石、昌化石的岩石学特征与成因分析》文中认为彩石是指具有美丽色彩、质地细腻温润、用来雕刻工艺品或饰品的天然石材,青田石、昌化石、巴林石与寿山石是彩石中的四大名石,在我国传统金石文化中一直具有重要的地位。从地质学方面来看,它们主要是由粘土矿物组成的彩石,也是由气液交代变质作用形成的次生石英岩中的一个特殊品种。本文基于青田石、昌化石的岩相学观察,以及X-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镜、红外光谱及差热分析等谱学分析手段,以及全岩化学、稀土微量与同位素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结合野外观察与前人研究成果,对青田石、昌化石的宝石学特征、岩石学特征、矿物组成等进行了详细描述与研究,论证了中酸性火山岩气液交代变质作用是青田石、昌化石的主要形成原因。研究表明,青田石、昌化石的结构特征是其交代蚀变作用强度的反映,具有变余结构、变晶结构、隐晶质结构等;青田石和昌化石的主要组成矿物为:叶腊石、迪开石、高岭石、高岭石-迪开石过渡矿物、伊利石等粘土矿物,而根据彩石原岩成分和变质条件不同形成的变晶矿物(如刚玉、红柱石等)是决定青田石和昌化石是否出现彩色图案花纹的重要因素之一;探索性研究了青田石和昌化石的全岩化学及稀土微量元素与放射性同位素,讨论了青田石和昌化石本质上属于一种低级变质岩,是中酸性火山岩经交代蚀变作用形成;对青田石、昌化石的命名与分类提出了建议,完善了青田石和昌化石质量评估体系进,提出六个质量评定等级。

赵妙琴[5](1996)在《X-RAY分析在鉴定金银珠宝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金银珠宝常见鉴别依据有:相对密度、硬度、折光率、光谱性等。偶尔涉及到X射线,也只是采用某些宝玉石的荧光特性。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作伪技术的提高,上述鉴别方法日见无能为力,作为尖端科学最重要的探测手段之一——X射线分析方法,用于常规的金银珠宝鉴别,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笔者用日本理学3070型荧光光谱仪和德国西门子D5000型衍射分析仪作了初步尝试,得出一些经验,现总结如下供大家参考。

赵妙琴[6](1996)在《X-RAY分析在鉴定金银珠宝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杨林[7](2013)在《贵州罗甸玉矿物岩石学特征及成因机理研究》文中认为罗甸玉,中国最重要的玉石——软玉家族里的新成员,于2009年于贵州省罗甸县发现,研究证实是一种新成因类型的软玉。本研究在结合《贵州省罗甸-望谟地区软玉矿调查评价》项目工作基础上,较为系统而深入地研究了罗甸玉的矿物岩石学及玉石学的基本特征及其地球化学特征,初步探讨了罗甸玉的成因机制,提出了罗甸玉分类命名及品质评价标准。罗甸玉矿(床)点及矿化点主要分布于辉绿岩体上接触变质带,结合野外及室内研究结果,罗甸玉的矿化分为方解石大理岩带、透辉~透闪石大理岩带、硅质(石英)大理岩~硅质(石英)岩带以及透闪石(玉石)带,透闪石(玉石)带为罗甸玉的主矿化带,呈现出经过多次交代变质作用的特征。矿区蚀变类型主要有大理岩化、透闪石化(矿化)及高岭石化,辉绿岩下伏围岩仅见大理岩化,透闪石化及高岭石化仅见于上覆围岩。蚀变带一般呈长透镜状,偶见囊状体;外接触蚀变带除常见的大理岩化、透闪石化外,还出现透辉石、硅灰石及滑石化。矿体赋存岩石主要为大理岩化灰岩、含透闪石大理岩、石英方解大理岩、石英岩、含透闪硅灰石石英岩等。罗甸玉矿物组成以透闪石为主,玉石中透闪石含量一般在95%以上,含有少量的透辉石、方解石、石英等,普遍存在的透辉石,是与其它软玉不同的显着特征。玉石显微结构主要以变晶结构为主,主要包括柱状、斑状变晶交织结构、毡状变晶交织结构、片状变晶交织结构、纤维状变晶交织结构及粒状变晶结构等几种显微结构特征,有致密块状、细脉条带状、角砾状、交代残余等构造特征。交代结构主要以交代残余结构为主,包括残留岛状交代、网脉状交代、脉状交代、假像交代、溶蚀-骸晶交代等为代表的结构类型。以XRF、ICP-MS及常规化学分析方法为主要研究手段,对贵州罗甸玉的岩石化学特征进行研究,玉石常量化学特征表明,罗甸玉中透闪石的形成经历了Mg相对饱和及不饱和两个阶段。微量元素研究表明,罗甸玉中的白色与青色系列,由不同微量元素组合所表征的三个主因子有所差异,同时,罗甸玉中青色主要由其化学组成中微量的V、Cr引起;罗甸玉的稀土元素配分具有δCe和δEu异常的特点,稀土配分模式与围岩辉绿岩及灰岩均较为一致。罗甸玉的硅氧稳定同位素的研究与成矿流体中δ18O分镏方程计算结果,表明罗甸玉属于中低温热液矿床。在罗甸玉岩石化学特征研究的基础上,认为罗甸玉的形成是罗甸玉为岩床状辉绿岩顺层侵入时带来气液流体,与灰岩围岩发生长期的交代蚀变所形成的,由于热液活动各阶段的物化条件和地质作用不同,罗甸玉的成矿表现为多阶段性,从而形成在同一成矿期内不同结构特征、不同玉性表现的不同成矿阶段的罗甸玉矿体。罗甸玉基本物理光学性质测试表明,玉石颜色主要以白、青白、青颜色为主,并有着铁锰质浸染形成的“花斑玉”。玉石在矿层(体)中一般呈瓷状、蜡状及弱油脂光泽,在自然断口或人工切割面,则多为蜡状光泽到油脂光泽。罗甸玉折射率、维氏显微硬度、摩氏硬度及密度等与其它软玉相似,但罗甸玉在紫外下均有不同的发光现象,一般在长波紫外下以绿色荧光为主色调,短波紫外则以带有褐色调的黄绿色荧光为特征,且在阴极发光下也有不同程度强弱的发光现象,有别于其它软玉类。扫描电镜(SEM)结果表明,罗甸玉中透闪石颗粒间的结构紧密程度与玉石的玉质有着最为直接的联系。X射线衍射(XRD)测试证实,罗甸玉的结晶度较新疆、青海软玉高,晶体结构与标准透闪石有少许差异,高温XRD实验证实了在透闪石-方解石-石英共存的体系中透辉石的形成机制;电子顺磁共振(EPR)表明,罗甸玉中Fe3+和Mn2+的EPR共振谱均很相似,Mn2+离子的共振吸收近于各向同性,其配位多面体都具有近于立方对称的结构环境,Fe3+离子在160mT附近的共振谱近于各向同性,其对称性较高,晶体中普遍存在着以类质同象置换置换了八面体位置的Mg2+形式进入的Mn2+离子。罗甸玉IR测试样品中,大部分样品出现了840cm-1~860cm-1较弱但是非常清晰的肩状吸收带,这一在天然透闪石中没有的频率带内的吸收,是罗甸玉所特有的,是由于其玉化过程中残留的透辉石所致。利用电子探针结果结合IR测试提供的精细结构特征,详细地推算了罗甸玉中透闪石的晶体化学式。通过吸收光谱测试及吸光度的测定,认为罗甸玉所表现出的颜色,一方面是其在可见光区的吸收所致,主要是由Fe2+→Ti4+荷移谱(490nm500nm)、Fe3+的6A1→4T2(4G)的电子跃迁(615nm632nm,685nm694nm)和Mn2+的4T1(4G)→6A1(6S)的电子跃迁(549nm560nm)引起的,另一方面也涉及到玉石成分中杂质离子的种类、含量和存在形式以及杂质离子的相对含量,是各种因素的综合结果;对罗甸玉吸光度的测试表明,罗甸玉的感观透明度与罗甸玉中矿物的组成展布有密切关系。不同结构中透闪石的结晶粒度、矿物展布方式的不同,其感观透明度亦不同。铁锰浸染的程度、裂隙发育的程度、位置等,也是引起罗甸玉感观透明度变化的因素;从格里菲斯微裂纹理论(Griffith crack theory)的原理结合扫描电镜的研究,对罗甸玉所具有的高韧性进行了研究。认为罗甸玉的高韧性是与其内部晶粒界面、解理面、微裂纹和孔隙及其发育的大小有关。提出罗甸玉以颜色分类为主的分类命名方案,将颜色作为主要的分类依据;在罗甸玉品质分级时主要考虑包括了结构构造、透明度、净度等因素,将罗甸玉质地划分为优~Ⅲ四个级别,综合颜色、质地、净度以及工艺四个方面因素,将罗甸玉石的综合品质划分为三级。通过罗甸玉与其它产地软玉的对比研究以及对罗甸玉加世性能的初步研究,认为罗甸玉除少数外,玉石的油性大多与高质量的新疆、青海等地的软玉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从直观上影响了罗甸玉产品的质量;另外,瑕疵也是影响罗甸玉工艺性能的另一因素。罗甸玉只有在加工工艺上围绕这两方面,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加以解决,才有可能提升罗甸玉的市场价值。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采用传统与现代测试技术相结合的研究手段,较为系统的厘定了罗甸玉的岩石矿物学特征。首次利用红外光谱测试在天然软玉样品中获得了透辉石的特征吸收谱,以及采用显微光度计、扫描电镜技术、X射线衍射的技术手段,比较深入地研究了罗甸玉的呈色机理、光泽、透明度的影响因素;利用高温原位XRD方法,初步探讨了罗甸玉中透辉石的形成机制。(2)首次从格里菲斯微裂纹理论(Griffith crack theory)的原理结合扫描电镜的研究,对罗甸玉所具有的高韧性进行了研究。认为罗甸玉的高韧性是与其内部晶粒界面、解理面、微裂纹和孔隙及其发育的大小有关。(3)确认了罗甸玉是一种新的成因类型。根据罗甸玉矿床地质特征、成矿物质来源及流体性质等方面综合分析,认为罗甸玉的成玉机理与基性岩同碳酸盐岩的接触变质作用有关,由于热液活动各阶段的物化条件和地质作用不同,罗甸玉的成矿表现为多阶段性,气成热液变质带控制了罗甸玉的分布。(4)根据罗甸玉的自身特点,提出了以颜色为主要分类依据的罗甸玉分类命名方案,根据对罗甸玉市场情况、室内分析和鉴定及颜色、质地、净度、工艺、块度等五个方面要素的分析,首次提出将罗甸玉质地的分级划分为优~Ⅲ四个级别、品质划分为三个品级。

郭笑[8](2019)在《贵金属检测手册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社会的发展促进了科学技术的不断提升,使贵金属成为重要的战略储备资源。由于市场中有些畅销的贵金属可能被优化处理,甚至仿制、假冒,国内检测仪器无法精准检测,需大量引进国外设备。因此,贵金属检测手册的翻译极为重要。笔者选取《贵金属含量与纯度分析》作为源文本,翻译了第一章至第五章,并据此撰写实践报告。本报告属于科技文本,关注目标群体,侧重翻译目的。因此,在翻译过程中以弗米尔翻译目的论作指导本次实践的理论基础。本文基于翻译目的论,分析了文本翻译过程中在词法、句法等层面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并通过搜集具体案例总结此类问题的翻译方法及策略。笔者指出,一方面,缩略语和贵金属行业特有的名词化结构广泛使用并构成规律,另一方面,翻译策略遵循目的论三原则,包括直译、被动、无人称主句、换序和一词多义,据此提出贵金属检测手册术语汉译以直译和零翻译为主,并灵活使用翻译策略。最后,笔者希望本报告所使用的分析过程及实践经验能够为今后翻译贵金属检测手册提供借鉴。

杨萍,丘志力,陈炳辉,李榴芬,龚盛玮,梁伟章[9](2009)在《现代微区测试技术在确定宝玉石产地来源中的应用及其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宝玉石产地来源的研究是近几年地质学、宝石学和考古学界的热门话题之一。一方面,不同产地来源的宝玉石可能具有不同的品质特征及经济价值,其研究有助于珠宝首饰价值的判断,为各国海关执法提供技术支持;另一方面,古代宝玉石产地的确定对了解古代宝玉石的开采与古代科技的发展水平及不同区域的文化交流均具有重要意义。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微区测试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从微量元素、包裹体以及同位素分析等方面探讨总结了微区测试技术在确定宝玉石产地来源研究中的应用。当前的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的技术方法对确定宝玉石的产地来源均有一定的意义,但宝玉石产地来源的最终确定往往需要依赖更大范围和更深入地对宝石矿床的地球化学进行多技术手段的交叉分析。显然,确定各种不同类型宝玉石产地来源的标型特征及建立相关重要宝石产地的地球化学数据库,是最终解决宝玉石产地来源鉴定问题的关键。

张儒麟[10](2019)在《十三行时期外销陶瓷包装设计与现代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广州十三行是西方国家对华贸易的唯一通商口岸,十三行行商是当时对外贸易的商业垄断组织,当时清朝闭关锁国时期所有的进出口货物均需经过广州十三行。十三行时期的外销陶瓷包装即清朝“一口通商”时期(1685年-1842年)所有通过广州十三行运往西方国家销售的陶瓷材质的包装。这些外销陶瓷包装在大的类别上属于外销陶瓷的一种,但又与一般的外销陶瓷不同,其不仅仅具有外销陶瓷艺术品的审美、收藏与历史研究价值,更具有包装的方便储运、保护产品、美化内容物等的实用性价值。本文以十三行时期的外销陶瓷材质包装作为研究对象,首先从社会学及经济学角度,分析了其外销时期中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及陶瓷工业发展背景,梳理了其在中西方文化交流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及产生的影响;然后根据材料学分类方法,将其按照不同的胎质、釉彩材质及装饰加工工艺进行分类,最后结合实际案例,从设计学、艺术学的角度具体地总结分析其实用性功能、设计特征及审美特征。通过以上的史论分析,知往鉴今,以其旧时在西方国家热销的内因和外因,来启发现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做出优秀的中国包装设计,期待让中国包装更好的走遍全球,并借以改善我国白酒出口总量低迷的尴尬现状。在进行方案设计时,首先对中国的中高档外销白酒包装进行市场调研,总结分析其目前设计的优缺点,然后通过品牌定位及用户研究,借鉴十三行外销陶瓷包装的设计理念,设计了一系列的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人性化的、可持续的、富有文化特色和体验的外销白酒陶瓷包装。设计方案以外销陶瓷包装中的图案元素“满大人Mandarin”为品牌名称,参考纹章瓷的符号学设计方法,选取广州十三行文化的代表性纹样及传统吉祥纹样,重构再设计出十三行的专属纹章作为包装的主体装饰图案,提取岭南古建筑的文化及造型元素作为陶瓷酒瓶的外包装,并且创新了外包装的结构和开启方式。方案共分为两个子系列,一套针对中高端商务应酬场合设计,命名为满大人“御酒”系列,另外一套针对中高端社交聚会场合设计,命名为“怡情酒”系列,最后还针对饮酒场景特别设计了一套专用的酒具,以提高整套包装的文化性与体验性,期待更好地推广中国白酒文化和广州十三行文化及陶瓷包装文化。

二、X-RAY分析在鉴定金银珠宝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X-RAY分析在鉴定金银珠宝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古代纸质文物的无损化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外纸质文物分析领域的研究进展
        1.2.1 褐斑的调查与研究
        1.2.2 颜料引起的纸张褪色、变色及其它
        1.2.3 无机颜料的鉴别
        1.2.4 墨水及其对纸张的影响
        1.2.5 无机填(涂)料的鉴别
        1.2.6 有机染料的鉴别
        1.2.7 有机胶结物和黏着剂的鉴别
        1.2.8 纸张及造纸植物的纤维鉴别
        1.2.9 古纸的劣化及保护研究
        1.2.10 古纸来源的判别与真伪鉴别
        1.2.11 植硅体的发现
        1.2.12 图像、文字的识别与复原
        1.2.13 综合性和综述性研究
        1.3 国内纸质文物分析领域的研究和进展
        1.3.1 纸张及造纸植物的纤维鉴别
        1.3.2 填料与涂料的分析
        1.3.3 胶料的分析
        1.3.4 “纸药”的分析
        1.3.5 无机颜料和有机染料的鉴别分析
        1.4 本博士论文的选题目的及意义
        1.4.1 选题背景
        1.4.2 选题目的和意义
        1.5 论文的主要内容
        附表
第二部分
    第2章 利用植硅体判别纤维的母源植物
        2.1 引言
        2.2 植硅体简介
        2.3 利用植硅体判别纤维植物来源的可行性分析
        2.3.1 中国古代造纸原料的使用特点
        2.3.2 造纸植物及纸张中发现植硅体
        2.3.3 植硅体分析在判别纤维母源植物中的应用前景
        2.4 样品及分析条件
        2.4.1 样品
        2.4.2 植硅体的提取
        2.5 实验结果
        2.6 讨论
        2.7 小结
        附图表
    第3章 利用淀粉粒鉴别纸张的施胶工艺
        3.1 淀粉粒的基本概念
        3.2 淀粉粒的形态
        3.3 淀粉粒的大小
        3.4 淀粉粒的观察和鉴别
        3.5 淀粉粒分析在考古学中的应用
        3.6 淀粉粒分析在古纸研究中的应用
        3.6.1 淀粉胶在古代造纸中的应用
        3.6.2 施胶技术的判断依据
        3.6.3 古纸分析实例—植物淀粉胶的证据
        3.7 小结
        附图表
    第4章 拉曼光谱在古纸分析中的应用
        4.1 拉曼光谱简介
        4.2 两种特殊拉曼光谱仪的分析特点
        4.2.1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
        4.2.2 傅立叶变换拉曼光谱(FT-Raman)
        4.3 拉曼光谱在国外文物与艺术品分析中的应用
        4.4 拉曼光谱在国内文物与艺术品分析中的应用
        4.5 常见绘画颜料、染料、矿物及其拉曼峰位
        4.6 拉曼光谱在纸张分析中的应用探索
        4.6.1 民国时期当票的颜料分析
        4.6.2 民国时期纸币的颜料分析
        4.6.3 利用拉曼光谱鉴别纸张填(涂)料
        4.7 小结
        附图表
第三部分
    第5章 唐宋时期文书的分析
        5.1 千佛洞出土文书
        5.2 样品来源
        5.3 纤维的染色与鉴别分析
        5.4 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分析
        5.5 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5.6 小结
        附图表
    第6章 西夏时期染色纸张的分析
        6.1 西夏的造纸业概况
        6.1.1 造纸原料
        6.1.2 加工工艺
        6.2 黑水城遗址
        6.3 研究背景、样品及实验条件
        6.4 蓝色染料的鉴别分析
        6.5 红色染料的鉴别分析
        6.6 纤维的鉴别分析
        6.7 小结
        附图表
    第7章 明清时期纸币的科技分析
        7.1 中国古代纸币的发展简史
        7.2 明代“大明通行宝钞”的分析
        7.2.1 样品背景
        7.2.2 红、黑颜料的拉曼分析
        7.2.3 纸币纤维的鉴别
        7.3 清代“大清宝钞”的分析
        7.3.1 样品背景
        7.3.2 颜料分析
        7.3.3 填(涂)料分析
        7.3.4 纤维鉴别
        7.4 清代“户部官票”的分析
        7.4.1 样品背景
        7.4.2 颜料分析
        7.4.3 纤维鉴别
        7.5 小结
        附图表
    第8章 一组未知年代人物画像的综合分析
        8.1 引言
        8.2 分析方法及实验条件
        8.3 画像颜料的鉴别分析
        8.3.1 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谱分析
        8.3.2 拉曼光谱分析
        8.3.3 蓝色颜料的X射线衍射分析
        8.4 纸张填(涂)料的鉴别
        8.5 画像淀粉胶的鉴别
        8.6 画像纸张的纤维鉴别
        8.7 画像制作年代的判定
        8.8 小结
        附图表
第四部分
    第9章 总结与展望
        9.1 收获与体会
        9.2 难点和疑点
        9.3 期望与展望
致谢
已发表和正在撰写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2)以钇或铟为内标采用ICP光谱法测定金饰品中金、银、铜、钯、锌元素的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材料的准备
    2.1 申请材料制作
    2.2 均匀性的验证
    2.3 其余杂质元素含量的测定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火试金法
    3.1 原理
    3.2 试剂和材料
    3.3 仪器设备
    3.4 试验步骤
        3.4.1 取样
        3.4.2 剪取标准金
        3.4.3 化前称量
        3.4.4 包裹
        3.4.5 灰吹
        3.4.6 样品取出
        3.4.7 压片
        3.4.8 煮酸分金
        3.4.9 含镍的白色金合金(不含钯)
        3.4.10 含钯的白色金合金(不含镍)
    3.5 结果计算
        3.5.1 结果计算公式如下
        3.5.2 重现性
    3.6 试验数据
    3.7 试验结果
    3.8 数据分析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X 荧光光谱法
    4.1 原理
    4.2 仪器和标样
    4.3 试验步骤
    4.4 试验结果
    4.5 数据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以钇或铟为内标采用 ICP 光谱法测定金饰品中金、银、铜、钯、锌元素的含量(一)
    5.1 原理
    5.2 试剂及材料
    5.3 仪器设备
    5.4 试验步骤
        5.4.1 样品接收
        5.4.2 取样
        5.4.3 溶样
        5.4.4 溶液配置
        5.4.5 仪器检测
        5.4.6 数据分析
    5.5 试验数据
    5.6 试验结果
    5.7 取样量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5.8 线性范围和检出限的影响
    5.9 数据分析
    5.10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以钇或铟为内标采用 ICP 光谱法测定金饰品中金、银、铜、钯、锌元素的含量差减法(二)
    6.1 原理
    6.2 试剂及材料
    6.3 仪器设备
    6.4 试验步骤
        6.4.1 数据分析
        6.4.2 主元素的含量
    6.5 试验结果
    6.6 数据分析
    6.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3)辽宁黄蜡石宝石学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2 辽宁黄蜡石区域地质背景、地质成因、成矿远景预测
    2.1 区域地质背景
    2.2 地质成因
    2.3 成矿远景预测
3 辽宁黄蜡石外观特征及分类
    3.1 外观特征
    3.2 辽宁黄蜡石的分类
4 常规仪器鉴定特征
    4.1 光学性质
    4.2 力学性质
    4.3 放大观察
5 辽宁黄蜡石显微特征及化学成分
    5.1 显微特征
    5.2 测试样品元素含量
6 辽宁黄蜡石的谱学特征研究
    6.1 红外光谱特征
    6.2 紫外—可见分光光谱
    6.3 拉曼光谱分析
    6.4 X射线粉晶衍射光谱分析
    6.5 谱学特征结论
7 辽宁黄蜡石优化处理、定名及质量评价
    7.1 优化处理的鉴别
    7.2 黄蜡石质量评价
8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辽宁省地方标准《黄蜡石鉴定》全文
附录二 个人简历及在读期间取得成果
附件

(4)青田石、昌化石的岩石学特征与成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的目的意义
    1.2 彩石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工作量
    1.4 论文取得的主要认识与进展
2 矿区地质特征
    2.1 区域地质特征
    2.2 矿区地质特征
3 青田石、昌化石宝石学性能、特征与分类
    3.1 宝石学性能与特征
        3.1.1 青田石、昌化石的物理特性
        3.1.2 青田石和昌化石的矿物组成、化学成分与结构
    3.2 青田石和昌化石的分类与命名
4 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及谱学特征
    4.1 岩石学特征
        4.1.1 手标本与薄片下的特征
        4.1.2 扫描电镜下的结构特征
    4.2 青田石和昌化石的矿物学特征
        4.2.1 粉晶X-光衍射分析
        4.2.2 红外光谱分析
        4.2.3 差热分析
    4.3 全岩化学分析
        4.3.1 样品特征
        4.3.2 全岩化学分析结果
    4.4 微量元素及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
        4.4.1 稀土及微量元素
        4.4.2 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
5 青田石、昌化石的形成条件与成因
    5.1 青田石、昌化石的形成条件
        5.1.1 区域地质背景与地质条件
        5.1.2 物理化学条件
        5.1.3 有关交代蚀变作用的流体
    5.2 青田石、昌化石的成因
    5.3 有关粘土类彩石资源的勘查与找矿问题
6 青田石、昌化石的质量评价与分级
    6.1 青田石、昌化石颜色与花纹的成因及致色机理
    6.2 青田石、昌化石的质量评估与分级
        6.2.1 概述
        6.2.2 青田石与昌化石的质量评估
        6.2.3 青田石、昌化石的分级
7 主要结论和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图版
个人简历

(7)贵州罗甸玉矿物岩石学特征及成因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软玉概述
    1.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软玉研究现状
        1.3.2 罗甸玉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5 论文研究概况及主要工作量
        1.5.1 研究工作概况
        1.5.2 主要实物工作量
    1.6 主要研究成果
第2章 区域地质及矿床地质特征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区域地质背景
    2.3 矿区地质特征
        2.3.1 地层
        2.3.2 构造
        2.3.3 岩浆活动
        2.3.4 变质作用
    2.4 矿床特征
        2.4.1 地质特征
        2.4.2 罗甸玉矿体特征
        2.4.3 后期构造对矿体的影响
    2.5 小结
第3章 岩石学及岩石化学特征
    3.1 岩石学特征
        3.1.1 矿物组成
        3.1.2 典型显微结构
        3.1.3 矿化带岩石学特征
    3.2 岩石化学特征
        3.2.1 研究样品及数据处理
        3.2.2 常量元素特征
        3.2.3 微量元素特征
        3.2.4 稀土配分特征及意义
    3.3 硅氧同位素
    3.4 成矿机理初步探讨
        3.4.1 地质条件
        3.4.2 物质来源
        3.4.3 热液作用
        3.4.4 成玉作用
    3.5 小结
第4章 罗甸玉矿物学特征研究
    4.1 透闪石类矿物的界定
    4.2 罗甸玉中透闪石矿物学表征
        4.2.1 扫描电镜(SEM)
        4.2.2 X射线衍射(XRD)
        4.2.3 红外光谱(IR)
        4.2.4 电子顺磁共振(EPR)
        4.2.5 电子探针(EMPA)
    4.3 小结
第5章 罗甸玉玉石学研究
    5.1 玉石学基本特征
    5.2 颜色成因机理探讨
        5.2.1 样品及测试
        5.2.2 光谱归属解释
        5.2.3 呈色机理
    5.3 透明度与光泽的影响因素探讨
        5.3.1 透明度影响因素探讨
        5.3.2 光泽影响因素探讨
    5.4 韧性影响因素探讨
    5.5 工艺性能初探
        5.5.1 样品种类、方法
        5.5.2 工艺性能评价
    5.6 小结
第6章 罗甸玉及与其它主要软玉的比较研究
    6.1 矿床地质特征
        6.1.1 市场上主要软玉的矿床地质特征概况
        6.1.2 罗甸玉矿床地质特征
    6.2 矿物岩石学特征
        6.2.1 矿物组成
        6.2.2 结构构造特征
    6.3 玉石学特征
        6.3.1 基本物理光学性质
        6.3.2 颜色分类及成因
    6.4 质量评价特征
        6.4.1 质量评价
        6.4.2 利用评介
    6.5 小结
第7章 罗甸玉分类命名与品质分级
    7.1 分类与命名
        7.1.1 意义与依据
        7.1.2 分类命名方案
    7.2 品质评价依据与品质分级
        7.2.1 评价依据
        7.2.2 品质分级
    7.3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简历

(8)贵金属检测手册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Ⅰ Overview of Translation Task
    1.1 Task Background
    1.2 Task Description
    1.3 Textual Features
    1.4 Task Objectives
Chapter Ⅱ Theoretical Foundation
    2.1 Origin of Skopos Theory
    2.2 Principles of Skopos Theory
        2.2.1 Skopos Rule
        2.2.2 Coherence Rule and Fidelity Rule
        2.2.3 Loyalty Principle
    2.3 Application of Skopos Theory to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ext
Chapter Ⅲ Description of Translation Process
    3.1 Pre-translation
        3.1.1 Formulation of Translation Plan
        3.1.2 Preparation of Translation Tools and Formulation of Terminology
        3.1.3 Formulation of Translation Quality Control Plan
    3.2 While-translation
    3.3 Post-translation
Chapter Ⅳ Case Analysis
    4.1 At Lexical Level
        4.1.1 Abbreviations
        4.1.2 Clipping
        4.1.3 Noun Specialization
    4.2 At Syntactic Level
        4.2.1 Literal Translation
        4.2.2 Translation of Passive Voice
        4.2.3 Translation of Non-Subject Sentence
        4.2.4 Translation of Conversion
        4.2.5 Translation of Polysemy
Chapter Ⅴ Summary of Translation Practice
    5.1 Reflections of Translation Process
    5.2 Suggestions for Future
Appendix Ⅰ Source Text
Appendix Ⅱ Target Text
Appendix Ⅲ Terminology
References
Acknowledgements

(9)现代微区测试技术在确定宝玉石产地来源中的应用及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宝石主体的微量元素分析技术
    1.1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
    1.2 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
    1.3 离子束分析
2 宝石包裹体分析技术
3 宝石主体与包裹体同位素分析技术
4 其它技术
5 存在的问题及相关认识

(10)十三行时期外销陶瓷包装设计与现代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对象与内容
    1.3 中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选题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十三行时期外销陶瓷材质包装的发展背景
    2.1 康雍乾时期(1685-1796 年)的外销陶瓷材质包装发展背景
    2.2 嘉庆道光时期(1796-1842 年)的外销陶瓷材质包装发展背景
    2.3 十三行时期中西方文化交流与外销陶瓷材质包装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十三行时期外销陶瓷材质包装的种类及用途
    3.1 十三行时期外销陶瓷包装的种类
        3.1.1 青花瓷
        3.1.2 五彩瓷
        3.1.3 珐琅彩
        3.1.4 粉彩瓷
        3.1.5 广彩瓷
        3.1.6 其他陶瓷
    3.2 十三行时期外销陶瓷材质包装的主要用途
        3.2.1 酒类包装
        3.2.2 液体调料包装
        3.2.3 茶叶包装
        3.2.4 药品包装
        3.2.5 食品包装
        3.2.6 化妆品包装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十三行时期外销陶瓷材质包装的设计特征分析
    4.1 造型特征-丰富多姿
        4.1.1 瓶类包装
        4.1.2 盒类包装
        4.1.3 罐类包装
        4.1.4 其他包装
    4.2 装饰特征-纷繁瑰丽
        4.2.1 花草鸟兽纹饰
        4.2.2 人文景观纹饰
        4.2.3 宗教纹饰
        4.2.4 纹章瓷纹饰
        4.2.5 船舶纹饰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外销白酒陶瓷材质包装设计应用实践
    5.1 白酒文化及特质概述
    5.2 高档外销白酒的包装发展现状
        5.2.1 高档外销白酒市场调研
        5.2.2 高档白酒包装设计现状
    5.3 高档外销白酒的陶瓷包装设计定位
        5.3.1 产品定位及目标用户研究
        5.3.2 品牌定位
    5.4 高档外销白酒的陶瓷包装设计创新与应用
        5.4.1 陶瓷酒瓶造型设计
        5.4.2 装饰纹样设计
        5.4.3 陶瓷酒具设计
        5.4.4 外包装设计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附录

四、X-RAY分析在鉴定金银珠宝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古代纸质文物的无损化学分析[D]. 李涛.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2010(12)
  • [2]以钇或铟为内标采用ICP光谱法测定金饰品中金、银、铜、钯、锌元素的含量[D]. 龙建. 华南理工大学, 2013(05)
  • [3]辽宁黄蜡石宝石学特征研究[D]. 马智勇.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12)
  • [4]青田石、昌化石的岩石学特征与成因分析[D]. 陈延芳.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3(05)
  • [5]X-RAY分析在鉴定金银珠宝中的应用[J]. 赵妙琴. 矿床地质, 1996(S1)
  • [6]X-RAY分析在鉴定金银珠宝中的应用[J]. 赵妙琴. 矿床地质, 1996(S2)
  • [7]贵州罗甸玉矿物岩石学特征及成因机理研究[D]. 杨林. 成都理工大学, 2013(10)
  • [8]贵金属检测手册翻译实践报告[D]. 郭笑. 河北科技大学, 2019(02)
  • [9]现代微区测试技术在确定宝玉石产地来源中的应用及其研究进展[J]. 杨萍,丘志力,陈炳辉,李榴芬,龚盛玮,梁伟章.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 2009(01)
  • [10]十三行时期外销陶瓷包装设计与现代应用研究[D]. 张儒麟. 广东工业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X射线分析在金银首饰鉴别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