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无公害猴头菇的商品质量要求(论文文献综述)
丁莉[1](2021)在《白山市农产品线上销售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王彬[2](2020)在《翠林公司林下产品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指出龙江森工是全国最大的国有重点林区和森林工业基地,其转型改革工作是黑龙江省改革发展工作的重中之重。改革开放以来,一批经营特色森工林下产品的民营企业大量创造就业、繁荣经济,成为龙江森工林区改革的重要支柱。但是近年来,随着市场消费观念和营销方式的转变,这一批经营特色森工林下产品的民营企业已经成型的营销策略正受到愈演愈烈的冲击,企业普遍在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等方面遇到了一系列的新问题。本篇论文以翠林商贸有限公司为代表,对这一批经营特色森工林下产品的民营企业遇到的问题进行了细致的研究。首先介绍了翠林公司的产品现状、价格现状、渠道现状、促销现状和主要竞争对手情况、消费者情况。继而以市场营销学的4P理论中产品、价格、渠道、促销要素为框架,并结合4C理论中以消费者为核心的理念及要非常重视维护消费者的消费体验并积极利用消费者反馈的信息改善营销活动的方法为基础,提出企业在产品、价格、渠道、促销方面存在的问题。在产品方面:存在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环境、资源优势未能展现,产品规格单一、包装简单、品质不高,品牌意识淡漠、品牌知名度较低等问题。在价格方面:存在产品价格层次单一,特定目标客户群的价格策略不明确的问题。在渠道方面:存在仓储条件不佳,物流合作伙伴不能完全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问题。在促销方面:存在客户沟通与客户评价维护缺位,口碑营销、事件营销等营销方式缺失等问题。并对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为企业给出了完善市场营销策略的建议。产品方面,主要包括:通过调整生产方法、改善生产环境、增加产品核心竞争优势,满足消费者对产品品质的更高要求;通过分层化、个性化手段丰富产品层次、丰富产品组合,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产品需求;通过品牌立体化、形象化进行品牌推广,提高品牌知名度,满足消费者对品牌消费的需求。价格方面:通过丰富公司产品定价体系,对特定目标客户群制定有针对性的价格折扣等方式,使价格策略更具针对性和目的性。渠道方面:通过数据化、物联化手段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选择更广泛、更具有时效性优势的物流合作伙伴满足消费者日益提高的物流要求。促销方面:通过口碑营销、直播带货等方式提升公司及产品美誉度,迎合消费者对网红销售模式的追捧;通过提高沟通质量,重视客户差评提高客户满意度,满足消费者对沟通与客户服务的需求;通过数字化、体验化方式凸显产品优势价值,满足消费者对了解产品生产过程及质量等更加全面的产品信息的需求。希望可以促进翠林公司及龙江森工林区林下产品经营企业的发展。
吴诗萌[3](2019)在《华盛公司菌类产品营销渠道改进策略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是食用菌生产大国,食用菌已成为我国农业领域仅次于粮、油、果、蔬的第五大作物。和其他的农产品比较来说,食用菌在对外出口、创造外汇上的竞争优势更加明显;同时,对我国国内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扩大就业等方面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此外,在扶贫工作上也有重要的作用,对那些资源环境恶劣的地区,有利于帮助当地农民脱贫并走向富裕。所以,食用菌产业属于朝阳产业,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背景下,随着人们日常保健意识的不断增强,食用菌产业的发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其销售量每年都在持续增加。华盛绿能农业集团(HSGE)成立于2011年10月,目前已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现代化农业园区开发、运营一体化服务商。华盛绿能——德州武城光伏农业科技示范产业园于2016年9月30日顺利并网,位于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占地1200亩,总投资3.57亿,装机20MW,项目建设包括200个光伏农业科技大棚及配套设施。在食用菌方面,武城园区借助集团优势,能够在种植食用菌、食用菌产品质量、内销渠道等方面获得优势,其发展的潜力非常巨大。武城园区的菌类部门是新开拓部门,属于事业部制结构,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论文选择华盛绿能——德州武城光伏农业科技示范产业园的菌类营销渠道为本论文的研究,其研究的目的在于期望能够对企业在食用菌产品的市场开拓上提供更多地帮助,以使山东境内区域都在该企业的营销范围内,并且对周边地区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并为在全国的食用菌产品的消费市场中占据一定的份额垫定基础。首先,笔者从企业营销环境的角度出发,在对其营销环境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分别进行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了企业目前菌类产品营销渠道的实际情况,指出其中的问题和不足,包括营销渠道体系规划不合理,如布局、结构和反馈机制等方面存在缺陷,渠道物流能力的不均衡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优化营销渠道的办法,如改进现有营销渠道,建立渠道反馈机制等。最后,为了更好的加强企业综合实力,尝试提出了渠道关系提升所需的保障措施,即建设食品安全保证制度、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和重视激励机制与考核制度。希望借助本文的研究,能为华盛绿能——德州武城光伏农业科技示范产业园在食用菌产品的市场开拓上,供企业参照,以期对企业今后的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陈甫薇[4](2019)在《蒙山县生态旅游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渐入人心,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为平衡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各地在旅游开发中面临诸多问题,当前相关学者的研究仅局限于不充分的框架构建,缺乏差异化的开发思路,缺乏生态与其他产业融合的探索。所以需要针对各地生态旅游的发展实际,探寻可持续发展之路。文章选取广西蒙山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梳理学者对生态旅游研究的脉络,采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实地调研等方法,了解蒙山县生态旅游资源的分布和开发状况,掌握当地政府、旅游企业、从业人员等相关者对蒙山县生态旅游发展的意见,以及游客和当地居民对生态旅游发展的满意度和感知度。通过进一步分析蒙山县生态旅游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总结出永安王城、水韵瑶寨、天书峡谷、湄江风光、丝绸工业景区、橙柿亲情谷等蒙山县典型生态景区的发展特点、存在问题和保护措施;归纳出适宜发展旅游产业、产业融合类型丰富、旅游产品档次不高、旅游发展潜力巨大等蒙山生态旅游发展特点;针对存在的生态旅游主题不够突出、缺乏规划、生态投产效率低下、产业融合功能不强等问题,提出:利用生态环境、物产资源、文化资源、旅游区位、产业政策、社会环境优势,克服经济底子薄、治理能力不强、旅游管理能力弱、生态服务缺项、旅游人才匮乏的劣势,以全域旅游、生态文明、区域合作、乡村振兴为契机,做到紧扣生态主题、发挥旅游资源优势,精准发展定位、坚持生态规划先行,加强生态管理、加快投入产出效率,拓展产业融合、创新生态旅游品牌等可操作性强的优化策略。为蒙山县实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支撑,为其它把旅游业定位为主要支柱产业的经济欠发达的生态优良县份发展生态旅游提供有益参考和开发思路。
张鑫[5](2019)在《北安市绿色食品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我国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质的提升,在此背景下人们开始对食品质量、安全以及营养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随着食品消费市场不断扩大和食品安全事件的频繁发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在购买食品时更倾向于追求更加安全、健康的高质量食品。基于此,绿色食品因其安全性与健康性,得到了消费者的广泛认可,绿色食品产业得以快速发展。同时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重视度不断增加,对食品来源以及营养等也有了更多的要求,绿色食品市场的竞争愈发激烈,给绿色食品企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绿色食品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就必须重视营销策略的选择。通过科学的营销策略吸引消费者,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的整理和归纳,以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观点为基础,综述了可持续发展理论、绿色管理理论、4Ps营销理论以及绿色食品营销的相关概念。以北安市绿色食品市场为研究对象,从产业发展、基地建设、品牌建设三个方面分析了北安市绿色食品的发展现状,从产品、定价、渠道、促销四方面分析了北安市绿色食品营销现状。发现北安市绿色食品营销存在定价策略不合理、销售渠道单一以及缺少促销手段等问题。为了针对北安市绿色食品市场环境提出营销策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分析了北安市绿色食品市场环境,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北安市消费者绿色食品的需求进行调查,了解影响消费者购买绿色食品的因素。在详细分析北安市绿色食品营销环境的基础上,根据消费者特点、地理位置和产品生命周期进行市场细分,确定北安市绿色食品目标市场。基于以上研究,结合4Ps营销理论,对北安市绿色食品营销制定相应的策略提出建议,以期为北安市绿色食品的发展提供参考。
臧佳微[6](2019)在《黑龙江省消费者绿色食品消费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消费者需求正是影响绿色食品企业生产以及产业发展的主导因素。目前黑龙江省消费者绿色食品认知仍有偏差,消费者潜在需求并未完全转化为实际行为,这也与市场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现象相关。因此,本文将深入探究影响消费者意愿与行为的因素,以便企业能够更好掌握消费者的行为变化趋势,通过促进其消费行为,进而带动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本文通过对绿色食品消费行为的国内外文献进行总结归纳,找出其影响因素包括消费者个人及家庭特征、内部因素、外部因素三部分,并在以往研究基础上构建绿色食品消费行为模型,进而提出相关假设并进行实证分析。首先,采用问卷调查法对黑龙江省消费者的绿色食品认知、态度、消费进行了解;其次,对消费者个人及家庭特征以及变量进行描述性分析,并对问卷量表进行检验;最后,运用SPSS22.0软件有序回归模型对消费行为进行回归分析,并将支付意愿作为中介变量进行三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收入水平、认知程度、风险感知、信任度、政府监管评价、预期后悔、购买便利度对黑龙江省消费者的绿色食品消费行为和支付意愿都存在显着影响,其中消费者的内部心理因素是关键影响,并且支付意愿对消费行为起着部分中介作用。因此,本文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以下建议:一是要多渠道加强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认知程度,通过举办绿色食品知识讲座、利用互联网等媒体进行信息传播来加强企业与公众的沟通互动活动,帮助其正确认识绿色食品。二是注重完善绿色食品管理监督体系、加强与公众交流反馈、保证绿色食品生产与认证信息公开透明化,进而提升消费者信任度,降低其后悔心理。三是多方面提升企业的绿色食品营销管理能力,包括强化企业信任危机意识、满足细分市场需求、拓宽绿色食品销售渠道、加强技术创新、降低生产成本以及注重品牌建设。
王振[7](2018)在《基于产消互动的消费者食物安全信任构建路径研究 ——以B市农夫市集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食物是人类社会诞生以来永恒的话题,食物在某种程度上等于人类,人类以食物为生存来源,食物又成为人类的研究对象。食物的数量保障和质量获得是食物研究的两大主题,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各有侧重。在现代中国,食物数量安全已经处于历史最高水平,而食物的质量安全与营养保障成为当下民众关心的社会话题之一。本研究从食物质量安全困境和治理现状出发,聚焦食物的科学指标安全和消费者对食物安全产生信任危机这一核心矛盾,从社会信任缺失、食物安全事件频发以及食物安全谣言肆意等多元视角分析当前消费者主观意义上的“食物不安全”心理以及消费者食物安全信任危机的形成原因。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提出消费者基于食物安全自我保护而自发组织的替代性食物市场,进而落脚到位于B市的食物生产—消费共同体环境中,采用质化研究方法,以半结构访谈为主要调查手段,结合结构化调查问卷收集一手资料,研究食物安全保障过程中包括生产者、消费者、中介组织、研究者和志愿者等相关利益主体的行为和态度等影响因素。初步研究发现,在食物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生产者、消费者与中介组织形成了事实上的信任共同体,生产者、消费者基于“安全食物”交换为原始出发点,以熟人关系为基本纽带,形成了紧密的信任关系。而此间的中介组织承担着信任中介的功能,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形成了双向筛选的机制,通过约定俗成的规则和利益化为导向的制度建设,从源头上促进食物生产过程的公开化,继而中介组织借助与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多层互动,将生产—消费关系进一步拉近,形成了民间食物安全自保的食物产消共同体。进一步研究发现,在信任共同体内,生产者、消费者和承担信任中介功能的中间组织在理念认同、消费者教育、农业多功能性等方面有着相对较高的一致性特征,生产者对安全食物生产的追求与消费者基于购买意愿和购买能力形成的关系逐渐强化。考察食物产消互动下的信任共同体这一关系下的信任度较强,但忠诚度相对较弱,而在国家食物安全治理能力不断提升的背景下,信任共同体内部的食物品质与一般食物市场上的品质差距在逐步缩小,同时生产者追求资本化和工业化农业的冲动感始终存在,且在技术变革的环境中逐渐出现生产者与消费者脱离“面对面”互动的倾向。这些因素都影响着信任共同体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而在基于食物安全追求下的生产者与消费者直接对接,也在品质“下降”(消费者主观意义上)的情况下出现松动的迹象,部分生产者对食物生产全程的把控能力下降,消费者对生产者和食物安全的信任程度也可能出现松动,即基于食物安全形成的熟人关系,在国家食物安全治理能力提升的背景下,产消互动的紧密程度下降,双方的信任关系步入瓶颈。最终,本研究结合实地调查,认为信任共同体这一“模式”的小众化只能形成于特殊的历史阶段,从更为长远的历史视野来审视食物安全领域的信任问题,终究要回归到更具普遍性的制度信任层面。基于上述研究,本研究从公共管理视角针对当前中国食物质量安全保障提出几项对策和建议:第一,从食物生产环节采取安全的生产方式,注重从源头上把控食物的质量安全,尤其注重化学农药等可能危及食物安全的药物的使用量。国家需要加大对有机农业、绿色农业和无公害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对采取生态环境友好型的农业种养殖进行补贴,同时注重发挥农业的多元价值,改善食物生产的农业环境。第二,普及法律与普及科学素养相结合,且重视后者工作,建立健全消费者教育的普遍性制度。国家在食物安全这一具有公共安全属性的领域,针对公众开展全民科普教育,提升公众对农业和食物的认知水平。同时,健全国家和各级地方层次的专家资源库,提升科学社群的权威性。第三,从技术和法律的角度健全食品安全谣言治理水平,让真相走在谣言前面。第四,采取开放性和包容性政策容纳民间食物安全自保机构或组织,从健全制度的角度将民间食物安全保障行动正规化、合法化。第五,针对小规模农户设定专门的市场准入和扶持政策,从政府的角度打破小农户进入食物市场的“双重排斥”。本研究主要创新之处在于从社会学和公共管理学以及伦理学角度等学科出发,借助信任这一相对小众但至关重要的视角,审视当前中国食物安全领域出现的消费者信任度低的问题。在研究内容上,本研究注重从微观层面观察当前产消关系的分裂与弥合,透过食物生产与消费形成的信任共同体,研究消费者重建消费者食物安全信任的过程节点和信任获得的基本要素,在研究中将生产者、消费者、中介组织和其他相关利益主体纳入考察范畴,形成多元主体下的消费者食物安全信任研究。同时,本研究将回归国家现代治理体系中的食物安全治理,以小观大,尝试探究更大范围内重建消费者食物安全信任关系的有效路径,并以此为切入点,指向社会信任重建这一更大视野。
穆大伟[8](2017)在《城市建筑农业环境适应性与相关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我国耕地紧张局势越加严重,城市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开展具备农业生产功能的城市建筑环境适应性与种植技术研究,能够有效补偿耕地面积,减少资源消耗,改善城市生态,使城市产生从单纯的资源消耗型向生产型的革新性转变,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生态和学术意义。课题以居住建筑和办公建筑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实地调研、理论整合、种植试验、计算机模型建构等方法进行研究。主要研究方面:系统梳理有农建筑理论,农业城市环境适应性、建筑环境适应性研究,建筑农业种植技术、品种选择技术研究、屋顶温室有农建筑范式研究。研究内容:(1)在生产性城市理论指导下,系统梳理有农建筑理论。有农建筑是在传统民用建筑基础上,采用现代农业技术和环境调控手段,系统耦合人居生活与农业生产活动,构筑“建筑—农业—人”一体化生态系统,具备农业生产功能的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2)城市环境与传统农田环境差异较大,论文以城市雨水和城市空气条件下蔬菜适应性为切入点进行种植试验研究,测量蔬菜光合速率、根系活力、维生素含量和重金属含量等蔬菜品质指标和生理指标,探讨农业在城市环境中的适应性。(3)对比分析蔬菜和人体对环境的要求,提出人菜共生空间光照、温度、湿度、气流等环境指标。测量客厅、办公室、阳台、屋顶的光照强度、温度、湿度、CO2浓度,分析蔬菜在建筑环境中的适应性。进行建筑蔬菜种植试验,测量生理指标与产量,计算蔬菜绿量和固碳吸氧量,探讨蔬菜生产建筑环境适应性和生态效益。(4)结合设施农业技术和立体绿化技术,筛选建筑农业种植技术:覆土种植、栽培槽种植、栽培块种植、水培种植。提出建筑农业新技术:透气型砂栽培技术。该技术可实现不更换栽培基质持续生产,是更加适宜建筑环境的农业种植技术。进行透气型砂栽培生菜种植试验研究,论证透气型砂栽培技术可行性。(5)提出建筑农业品种选择基本原则,系统整理120种蔬菜环境要求数据,建立建筑蔬菜品种选择专家系统。以建筑农业微空间和中国农业气候区划为基础,进行建筑农业气候区划。(6)进行屋顶温室有农建筑专题研究,探索日光温室、现代温室和建筑屋顶结合的具体模式,并将光伏与屋顶温室进行结合,使建筑具备能源生产和农业生产的功能。利用Design Builder模拟屋顶温室、屋顶农业和普通建筑的能耗,探讨屋顶温室的节能性。论文阐述了有农建筑的内涵,通过调查研究、理论研究、试验研究、模拟研究对农业城市适应性、建筑适应性、建筑农业种植技术、建筑蔬菜品种选择技术、屋顶温室有农建筑模型与能耗进行了研究。结论如下:(1)城市雨水和城市空气环境下的蔬菜生长势弱,商品产量低,营养品质较好,重金属As、Cd、Pb含量满足国家标准食品安全要求,城市雨水可作为农业灌溉用水,交通路口不宜进行蔬菜商品生产;在人菜共生建筑空间中,蔬菜要求光照强度3000lux以上,远高于人居环境要求,需要解决补光而不产生眩光的问题,人菜温度、湿度、通风环境要求范围较为接近,人菜CO2和O2具有互补作用;通过办公建筑和居住建筑环境测量试验和种植试验研究证明人菜共生是可行的,种植试验表明,南向窗台、南向阳台和西向阳台单株生物量分别为163.15g、138.08g、132.42g,显着高于北向窗台19.01g和屋顶31.67g,不同空间蔬菜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固碳吸氧量和绿量差异明显。(2)提出建筑农业三原则:对人工作和生活影响小、对建筑环境影响小、种植管理简单,筛选出建筑农业适宜技术:覆土栽培技术、栽培槽技术、栽培块种植技术、栽培箱种植技术、水培技术;提供新的建筑农业种植技术:透气型砂栽培技术,试验证明透气型砂栽培技术是可行的;建立120种蔬菜环境指标数据库,建立品种选择专家系统,进行建筑农业气候区划,解决了建筑蔬菜品种选择问题。(3)探索通过屋顶温室进行农业、能源复合式生产的有农建筑范式;Design Builder软件模拟表明屋顶现代温室和相连建筑顶层的全年能耗为80802 Kwh,露地现代温室+没有屋顶温室的建筑顶层全年能耗为90429 Kwh,全年节能9627 Kwh,露地日光温室+普通建筑顶层全年能耗为48806 Kwh,屋顶日光温室和建筑顶层全年能耗为46924 Kwh,全年节能1882 Kwh,证明屋顶温室是节能的。论文为有农建筑和生产型建筑系统构筑做了部分工作,属于生产性城市理论体系研究,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垂直农业的生产型民用建筑系统构筑》(项目批准号:51568017)的部分研究成果,为生态建筑设计探索新方法,为可持续城镇建设提供新思路。
王凯迪[9](2017)在《海林林业局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海林林业局在全面停止商业采伐的情况下,着重发展林下经济,掌握种植养殖技术,例如地栽木耳、蘑菇的广泛种植;平贝、山药材的种植;梅花鹿、生猪、羊、狐貉、林蛙、野猪、蜜蜂、林鸡的养殖;山野菜的加工以及林区的旅游业等。林区在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的同时,十分注重林业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其中林业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发展日益成为林业物流信息化进程的核心。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海林林业局为了发展林下经济,促进经济转型发展,适应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学习“互联网+”思维,把“互联网+”的思维模式运用到海林林业局物流信息平台的规划、开发、建设及使用中,林业物流信息化将势在必行。利用互联网思维来指导、建设、发展海林林业局物流信息平台,有利于海林林业局物流信息平台整合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产能、提高生产效益;降低运营成本、加速资本回流、提高利润率;拓展销售渠道、提高宣传影响力、降低宣传成本和销售成本;有利于打破从生产到销售环节之间的各种壁垒;有利于为海林林业局林下经济发展注入新鲜血液、注入新活力;有利于加快海林林业局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因此,围绕当前海林林业局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本文较合理地构建了适合海林林业局发展的物流信息平台系统,为更好地发展该平台建设,提出了具有一定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旨在为当地经济的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化雪艳[10](2014)在《杜仲菌质制备及菌质烘焙食品研制》文中提出采用平菇、猴头菇2号、金针菇F21、裂褶菌11-S和甜芝这五种食药用菌对杜仲叶渣和皮进行固体发酵,制备杜仲菌质,并研究了五种食药用菌降解利用杜仲多种成分的能力及变化规律;探讨比较了蒽酮-硫酸法、苯酚-硫酸法、DNS法三种多糖测定方法测定杜仲菌质多糖含量的优点与不足;研究了以杜仲皮菌质制作无糖烘焙饼干食品的最优工艺并测定了其理化质量指标。具体结果如下:(1)这五种食药用菌在杜仲叶渣和皮培养基均可正常生长,并对培养基中的半纤维素、纤维素、木质素有一定程度的降解。猴头菇2号、裂褶菌11-S、平菇分别对杜仲叶渣培养基中的半纤维素、纤维素、木质素降解能力最强,降解幅度分别为55.3%、91.9%和57.1%;对于杜仲皮培养基,液体菌种对半纤维素、纤维素的降解能力强于固体菌种,而对木质素的降解能力刚好相反;甜芝、裂褶菌11-S、平菇分别是降解杜仲皮半纤维素、纤维素、木质素能力最强的,降解幅度最高可达32.8%、53.0%和42.5%。(2)杜仲叶渣中绿原酸、桃叶珊瑚苷的含量高于杜仲皮,总黄酮含量则刚好相反。通过发酵,菌质中的绿原酸、桃叶珊瑚苷和总黄酮的含量均有所减少。杜仲叶渣和皮菌质中绿原酸含量最高的分别是金针菇F21菌质、平菇菌质,分别为10.421μg/g、0.723μg/g,桃叶珊瑚苷含量最高的分别是平菇菌质、甜芝菌质,分别为405.23μg/g、139.29μg/g。这五种食药用菌对杜仲基质的总黄酮都有很强的利用能力,其中平菇对总黄酮利用能力最强,利用率均在65%以上。(3)多糖含量测定结果显示,杜仲叶渣多糖含量低于杜仲皮,菌质多糖含量均低于培养基本身。对于杜仲叶渣,平菇菌质多糖的变化趋势是先降后升,猴头菇2号和甜芝菌质多糖含量一直在降低,金针菇F21菌质多糖含量是先升后降,裂褶菌11-S菌质多糖含量一直在升高;对不同的菌质多糖含量进行比较,含量最高的是金针菇F21菌质,其次是猴头菇2号和裂褶菌11-S菌质,平菇和甜芝的菌质多糖含量最低。对于杜仲皮,均是液体菌种培养的菌质多糖含量高于固体菌种的;猴头菇2号和金针菇F21的菌质多糖含量是五种食药用菌中最高的。通过稳定性、加标回收率、重现性、精密度对三种方法的比较发现,苯酚-硫酸法优于另外两种方法。(4)用杜仲裂褶菌菌质配合南瓜粉和面粉制作烘培饼干食品,确定最佳比例配方:面粉100g,南瓜粉40g,甜菊糖甙0.070g,起酥油20g,食用油10g,泡打粉0.5g,食盐0.3g。按此配方制作的烘培食品色泽均匀、外形完整、厚薄一致,不变形、不起泡,香味浓郁、口感酥脆细腻、不粘牙。杜仲甜芝菌质制作的食品口感风味独特,是杜仲菌质的又一利用。
二、无公害猴头菇的商品质量要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无公害猴头菇的商品质量要求(论文提纲范文)
(2)翠林公司林下产品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动态 |
1.3.2 国内研究动态 |
1.3.3 国内外文献评述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林下产品的概念 |
2.1.2 营销策略的概念 |
2.2 理论基础 |
2.2.1 4P理论 |
2.2.2 4C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翠林公司林下产品营销策略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翠林公司基本情况 |
3.2 翠林公司产品营销现状 |
3.2.1 产品现状 |
3.2.2 价格现状 |
3.2.3 渠道现状 |
3.2.4 促销现状 |
3.3 翠林公司产品营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3.1 产品优势未凸显、品质不高、品牌知名度低及原因分析 |
3.3.2 价格层次单一、定价策略不明确及原因分析 |
3.3.3 仓储条件不佳、快递物流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及原因分析 |
3.3.4 营销方式缺失、沟通与消费者评价维护缺位及原因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翠林公司林下产品营销环境分析 |
4.1 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
4.2 消费者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完善翠林公司林下产品营销策略建议 |
5.1 显优势、树品牌、丰富产品种类迎合消费者需求 |
5.2 丰富价格体系、开展针对性的价格折扣适应价格竞争 |
5.3 通过数据化、物联化、品质化改造提高物流快递效率 |
5.4 采用最新销售模式、提高沟通质量满足消费者服务需求 |
5.5 本章小结 |
6 主要研究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华盛公司菌类产品营销渠道改进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4 论文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论文研究内容 |
1.4.2 论文研究方法 |
第2章 华盛公司菌类产品营销渠道现状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
2.1 公司菌类产品营销渠道现状 |
2.1.1 菌类鲜品销售渠道现状 |
2.1.2 菌类干品销售渠道现状 |
2.2 公司营销渠道环境分析 |
2.2.1 外部营销环境分析 |
2.2.2 公司菌类产品的SWOT分析 |
2.3 公司菌类产品营销渠道存在的问题 |
2.3.1 营销渠道体系规划不合理 |
2.3.2 各营销渠道的物流能力不均衡 |
2.3.3 营销队伍业务水平较低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菌类产品营销渠道改进策略 |
3.1 优化营销渠道体系 |
3.1.1 改进现有营销渠道 |
3.1.2 建立营销渠道反馈机制 |
3.1.3 加大高效营销渠道的投入 |
3.2 提高菌类产品与物流能力的匹配性 |
3.3 加强营销队伍建设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菌类产品营销渠道提升所需的保障措施 |
4.1 食品安全保证制度建设 |
4.2 企业文化建设 |
4.3 激励机制与考核制度建设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个人简历 |
(4)蒙山县生态旅游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线路图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及相关理论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1.4.3 相关概念及理论 |
第2章 蒙山县旅游发展现状 |
2.1 蒙山县概况 |
2.2 蒙山县旅游业发展概况 |
2.3 蒙山县旅游资源概况 |
2.4 蒙山县主要生态旅游景点现状 |
2.4.1 永安王城 |
2.4.2 长坪水韵瑶寨 |
2.4.3 天书峡谷 |
2.4.4 湄江风光 |
2.4.5 丝绸工业旅游景区 |
2.4.6 “橙柿”亲情谷 |
第3章 蒙山县生态旅游调查研究 |
3.1 问卷设计及发放 |
3.2 调查数据统计分析 |
3.2.1 对游客的调查数据分析 |
3.2.2 对居民的调查数据分析 |
3.3 小结 |
第4章 蒙山县生态旅游发展分析 |
4.1 蒙山县生态旅游发展SWOT分析 |
4.1.1 优势 |
4.1.2 劣势 |
4.1.3 机遇 |
4.1.4 威胁 |
4.2 蒙山县生态旅游特点分析 |
4.2.1 适宜发展旅游产业 |
4.2.2 产业融合类型丰富 |
4.2.3 旅游产品档次不高 |
4.2.4 旅游发展潜力巨大 |
4.3 蒙山县生态旅游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
4.3.1 生态主题不够突出 |
4.3.2 生态旅游缺乏规划 |
4.3.3 生态投产效率低下 |
4.3.4 产业融合功能不强 |
第5章 蒙山县生态旅游发展优化策略 |
5.1 紧扣生态主题,发挥旅游资源优势 |
5.1.1 景区打造体现生态化 |
5.1.2 完善绿色住宿结构 |
5.1.3 强化绿色餐饮服务 |
5.1.4 将生态认知寓教于娱 |
5.1.5 提倡绿色购物形式 |
5.1.6 推广生态主题游览 |
5.2 精准发展定位,坚持生态规划先行 |
5.2.1 及时制定科学的生态旅游规划 |
5.2.2 开发与保护并重 |
5.2.3 提升旅游相关者生态旅游理念 |
5.2.4 严控生态旅游发展方向 |
5.3 加强生态管理,加快投入产出效率 |
5.3.1 加大“硬件”建设激活市场 |
5.3.2 增强“软件”发挥智力作用 |
5.3.3 提高群众知晓率和满意度 |
5.4 拓展产业融合,创新生态旅游品牌 |
5.4.1 积极打造特色鲜明的生态旅游产品 |
5.4.2 升级特色旅游品牌 |
5.4.3 打造龙头旅游景区品牌 |
5.4.4 提升旅游商品品牌建设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5)北安市绿色食品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4 研究主要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绿色食品概念及特点 |
2.1.2 绿色食品营销概念及特点 |
2.1.3 营销策略概念 |
2.2 理论基础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2 绿色管理理论 |
2.2.3 4Ps营销理论 |
3 北安市绿色食品发展与营销现状分析 |
3.1 北安市绿色食品发展现状分析 |
3.1.1 绿色食品产业发展 |
3.1.2 绿色食品基地建设 |
3.1.3 绿色食品品牌建设 |
3.2 北安市绿色食品营销现状分析 |
3.2.1 产品方面 |
3.2.2 定价方面 |
3.2.3 渠道方面 |
3.2.4 促销方面 |
4 北安市绿色食品营销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4.1 北安市绿色食品营销存在的问题 |
4.1.1 产品方面存在的问题 |
4.1.2 定价方面存在的问题 |
4.1.3 渠道方面存在的问题 |
4.1.4 促销方面存在的问题 |
4.2 北安市绿色食品营销问题成因分析 |
4.2.1 成本控制水平不高 |
4.2.2 营销观念落后 |
4.2.3 市场定位不清晰 |
4.2.4 拓展渠道瞻前不顾后 |
4.2.5 缺少专业营销团队 |
5 北安市绿色食品营销环境及市场细分研究 |
5.1 北安市绿色食品营销宏观环境 |
5.1.1 组织基础环境 |
5.1.2 政策和监管环境 |
5.1.3 生态资源环境 |
5.1.4 社会需求环境 |
5.2 北安市绿色食品营销微观环境 |
5.2.1 消费者分析 |
5.2.2 竞争者分析 |
5.3 北安市绿色食品营销市场细分 |
5.3.1 根据消费者特征细分市场 |
5.3.2 根据地理位置细分市场 |
5.3.3 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细分市场 |
6 北安市实施绿色食品营销策略的建议 |
6.1 产品策略 |
6.1.1 确保产品质量 |
6.1.2 多元化开发绿色食品 |
6.1.3 增加高新技术投入 |
6.2 定价策略 |
6.2.1 灵活定价 |
6.2.2 差异化定价 |
6.2.3 价格组合 |
6.3 渠道策略 |
6.3.1 加大网络销售 |
6.3.2 特许连锁经营与维护 |
6.3.3 建立固定销售网点 |
6.4 促销策略 |
6.4.1 促销手段多元化 |
6.4.2 加强宣传 |
6.4.3 建立专业营销团队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黑龙江省消费者绿色食品消费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5 论文可能创新之处 |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绿色食品 |
2.1.2 支付意愿 |
2.1.3 消费行为 |
2.2 理论基础 |
2.2.1 消费行为理论 |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3 后悔理论 |
2.3 理论分析框架 |
2.4 本章小结 |
3 研究假设及理论模型设计 |
3.1 研究假设 |
3.1.1 个人及家庭特征因素 |
3.1.2 内部因素 |
3.1.3 外部因素 |
3.1.4 中介变量 |
3.2 理论模型设计与变量选取依据 |
3.3 变量定义 |
3.4 本章小结 |
4 问卷设计与调研情况分析 |
4.1 问卷设计 |
4.2 调研情况 |
4.3 调研结果分析 |
4.3.1 样本特征的描述性分析 |
4.3.2 认知和态度特征的描述性分析 |
4.3.3 消费特征的描述性分析 |
4.3.4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黑龙江省消费者绿色食品消费行为实证分析 |
5.1 量表检验 |
5.1.1 信度分析 |
5.1.2 效度分析 |
5.1.3 因子分析 |
5.1.4 相关性分析 |
5.2 黑龙江省消费者绿色食品消费行为的模型分析 |
5.2.1 变量定义与模型构建 |
5.2.2 黑龙江省消费者绿色食品购买频率的有序回归分析 |
5.2.3 黑龙江省消费者绿色食品支付意愿的有序回归分析 |
5.2.4 支付意愿的中介效应回归分析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黑龙江省消费者绿色食品购买频率的模型分析结果 |
5.3.2 黑龙江省消费者绿色食品支付意愿的模型分析结果 |
5.3.3 支付意愿作为中介变量的模型分析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6 促进黑龙江省消费者绿色食品消费的对策 |
6.1 多渠道加强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认知程度 |
6.1.1 举办绿色食品知识讲座 |
6.1.2 利用互联网等媒体进行信息传播 |
6.1.3 加强与公众沟通互动活动 |
6.2 注重绿色食品管理监督体系措施完善及公众交流反馈 |
6.2.1 责任划分明确防止漏洞 |
6.2.2 完善生产管理体系 |
6.2.3 注重消费者反馈意见 |
6.2.4 奖惩明确促进公众参与度 |
6.2.5 保证绿色食品生产与认证信息公开透明化 |
6.3 多方面提升绿色食品营销管理能力 |
6.3.1 强化企业信任危机意识 |
6.3.2 满足细分市场需求 |
6.3.3 拓宽绿色食品销售渠道 |
6.3.4 加强技术创新降低生产成本 |
6.3.5 注重品牌建设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及研究展望 |
7.1 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 |
(7)基于产消互动的消费者食物安全信任构建路径研究 ——以B市农夫市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与研究问题 |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1.3 核心概念与文献评述 |
1.4 研究意义、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消费者食物安全信任困境的逻辑与表征 |
2.1 社会领域中的信任困境 |
2.2 食物生产与消费链条的异化 |
2.3 食物安全:错位的理解认知与谣言盛行 |
2.4 食物安全治理参与主体的多重失灵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消费者食物自保行动与替代性食物网络的兴起 |
3.1 食物安全困境与民间自保行动的兴起 |
3.2 民间食物自保策略:替代性食物网络的兴起 |
3.3 初入田野:农夫市集的观察和消费者群体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消费者食物安全信任构建的过程与特征 |
4.1 农夫市集:制造信任共同体与产消双向筛选 |
4.2 生产者与消费者参与多维度互动 |
4.3 农夫市集信任构建的特征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农夫市集:信任共同体的挑战 |
5.1 信任中介组织及食物标签的合法化困境 |
5.2 食物品质“下降”的信任隐患 |
5.3 较高的信任构建成本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本结论与讨论 |
6.1 主要结论 |
6.2 讨论 |
第七章 展望:消费者食物安全信任治理的政策建议 |
7.1 食物生产过程的去化学化与食物市场的开放化 |
7.2 消费者教育与科学社群权威的重塑 |
7.3 多元主体参与的消费者食物安全信任共治:监管、技术与包容性 |
7.4 对作为个案的农夫市集等替代性食物网络的兼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 1: 主要知情人方案提纲 |
附录 2: 消费者食物安全信任调查问卷 |
附录 3: 农夫市集农友调查问卷 |
附录 4: 农夫市集志愿者调查问卷 |
附录 5: 35家农场基本情况 |
附录 5: 养殖类PGS农场拜访表清单 |
附录 6: 种植类PGS农场拜访清单 |
个人简介 |
(8)城市建筑农业环境适应性与相关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都市农业 |
1.2.2 设施农业 |
1.2.3 立体绿化 |
1.3 研究范围的界定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框架 |
1.6 创新点 |
第2章 有农建筑与产能建筑 |
2.1 有农建筑 |
2.1.1 垂直农场 |
2.1.2 有农建筑 |
2.2 产能建筑 |
2.2.1 被动房 |
2.2.2 产能房 |
2.3 生产型建筑 |
第3章 农业的城市环境适应性研究 |
3.1 城市雨水种菜可行性试验研究 |
3.1.1 国内外研究进展 |
3.1.2 材料与方法 |
3.1.3 结果与分析 |
3.1.4 结论 |
3.2 城市道路环境生菜环境适应性研究 |
3.2.1 材料与方法 |
3.2.2 结果与分析 |
3.2.3 讨论 |
3.2.4 结论 |
第4章 农业的建筑环境适应性研究 |
4.1 建筑农业环境理论分析 |
4.1.1 蔬菜对环境的要求 |
4.1.2 人菜共生环境研究 |
4.2 建筑农业环境试验研究 |
4.2.1 材料与方法 |
4.2.2 结果与分析 |
4.3 建筑农业环境适应性和生态效益研究 |
4.3.1 材料与方法 |
4.3.2 结果与分析 |
4.3.3 讨论 |
4.3.4 结论 |
第5章 建筑农业种植技术研究 |
5.1 建筑农业蔬菜种植技术 |
5.1.1 覆土种植 |
5.1.2 栽培槽 |
5.1.3 栽培块 |
5.1.4 栽培箱 |
5.1.5 水培 |
5.1.6 栽培基质 |
5.2 建筑农业新技术:透气型砂栽培技术 |
5.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2 透气型砂栽培床 |
5.2.3 砂的理化指标研究 |
5.2.4 水肥控制技术研究 |
5.2.5 砂栽培的特点 |
5.3 透气型砂栽培技术试验研究 |
5.3.1 研究现状 |
5.3.2 材料与方法 |
5.3.3 结果与分析 |
5.3.4 讨论与结论 |
第6章 建筑农业品种选择技术研究 |
6.1 品种选择原则 |
6.1.1 研究现状 |
6.1.2 品种选择原则 |
6.2 品种选择专家系统 |
6.2.1 蔬菜品种数据库 |
6.2.2 品种选择专家系统 |
6.3 建筑农业气候区划 |
6.3.1 建筑农业空间微气候类型 |
6.3.2 建筑农业气候区划 |
6.3.3 建筑农业气候区评述 |
第7章 温室与屋顶温室 |
7.1 温室 |
7.1.1 日光温室 |
7.1.2 现代温室 |
7.1.3 温室环境调控系统 |
7.2 光伏温室:农业与能源复合式生产 |
7.2.1 研究现状 |
7.2.2 农业光伏电池 |
7.2.3 光伏温室的光环境 |
7.2.4 光伏温室设计 |
7.2.5 实践案例 |
7.3 温室环境试验研究 |
7.3.1 材料与方法 |
7.3.2 结果与分析 |
7.3.3 结论 |
7.4 屋顶温室 |
7.4.1 研究现状 |
7.4.2 实践案例 |
7.4.3 屋顶温室类型 |
7.5 屋顶温室模型构建 |
7.5.1 生产性设计理念 |
7.5.2 屋顶日光温室 |
7.5.3 屋顶现代温室 |
7.5.4 屋顶温室透明覆盖材料 |
7.6 屋顶温室生产潜力研究 |
7.6.1 评估模型的建立 |
7.6.2 天津市屋顶温室面积 |
7.6.3 屋顶温室的生产潜力 |
7.6.4 自给率分析 |
7.6.5 结果与讨论 |
7.7 屋顶温室能耗模拟研究 |
7.7.1 能耗模拟分析软件 |
7.7.2 建筑能耗模型 |
7.7.3 能耗模拟参数设置 |
7.7.4 能耗模拟结果与分析 |
7.7.5 能耗模拟结论 |
总结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9)海林林业局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文研究方法及思路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思路 |
第2章 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 |
2.1 基本概念 |
2.1.1 物流信息化的概念 |
2.1.2 物流信息平台的概念和功能 |
2.1.3 林业物流信息化的概念 |
2.1.4 林业物流信息化的内容和特点 |
2.1.5 物流信息系统的概念 |
2.2 相关理论 |
2.2.1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
2.2.2 物流信息系统理论 |
第3章 海林林业局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
3.1 海林林业局区位条件特点及林下经济优势 |
3.1.1 海林林业局区位条件特点 |
3.1.2 海林林业局林下经济发展优势 |
3.2 海林林业局物流信息平台现状分析 |
3.2.1 海林林业局物流信息平台管理现状及参与主体 |
3.2.2 海林林业局物流信息平台目前实现的功能 |
3.3 海林林业局物流信息平台存在的问题分析 |
3.3.1 经营范围局限性局限性较大 |
3.3.2 平台使用人数较少,使用效果不佳 |
3.3.3 信息平台技术使用单一 |
第4章 海林林业局物流信息化平台的构建 |
4.1 海林林业局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思路及原则 |
4.1.1 海林林业局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思路 |
4.1.2 海林林业局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原则 |
4.2 海林林业局物流信息平台系统及子系统构建 |
4.2.1 海林林业局物流信息平台架构设计 |
4.2.2 海林林业局物流信息平台子系统构成 |
4.3 海林林业局物流信息化平台需完善的功能设计 |
4.3.1 数据交换功能 |
4.3.2 信息服务功能 |
4.3.3 资源整合功能 |
4.3.4 电子商务功能 |
4.3.5 物流作业管理功能 |
4.3.6 网络信贷功能 |
4.3.7 辅助决策功能 |
第5章 海林林业局物流信息化平台建设发展的保障措施 |
5.1 海林林业局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的运营保障措施 |
5.1.1 加强对物流信息技术理论和实践的学习 |
5.1.2 培养物流信息化方面的人才 |
5.1.3 加强安全监管 |
5.1.4 拓宽投资融资渠道 |
5.1.5 发挥行业协作和团队价值 |
5.1.6 引进大数据平台等先进技术 |
5.2 海林林业局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的政策保障措施 |
5.2.1 加强宏观调控 |
5.2.2 建立规范的物流行业标准 |
5.2.3 加大资金投入,实行宽松政策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10)杜仲菌质制备及菌质烘焙食品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杜仲研究进展 |
1.1.1 杜仲 |
1.1.2 杜仲主要成分的研究 |
1.1.3 杜仲胶 |
1.2 杜仲资源的分布 |
1.2.1 杜仲资源在全国分布及栽培历史概况 |
1.2.2 张家界杜仲资源分布与利用概况 |
1.3 杜仲利用现状 |
1.3.1 杜仲产品开发概况 |
1.3.2 杜仲资源培植食药用真菌 |
1.3.3 杜仲产业发展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
1.4 国内菌质的研究与利用现状 |
1.4.1 菌质 |
1.4.2 菌质开发利用现状 |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目的 |
1.5.3 研究意义 |
第2章 杜仲菌质制备过程中多种成分的变化研究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1.1 材料与试剂 |
2.1.2 仪器与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杜仲菌质制备 |
2.2.2 杜仲及杜仲菌质中几种成分含量的测定方法 |
2.3 实验结果 |
2.3.1 杜仲叶渣与杜仲皮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 |
2.3.2 杜仲菌质的绿原酸和桃叶珊瑚苷含量 |
2.3.3 杜仲叶渣菌质与杜仲皮菌质的总黄酮含量 |
2.4 讨论与结论 |
2.4.1 讨论 |
2.4.2 结论 |
第3章 杜仲菌质多糖含量测定方法的比较研究 |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1.1 样品材料与试剂 |
3.1.2 仪器与设备 |
3.2 实验方法 |
3.2.1 标准曲线制作 |
3.2.2 样品的制备 |
3.2.3 三种多糖含量测定方法的比较 |
3.3 实验结果 |
3.3.1 三种多糖测定方法的标准曲线方程 |
3.3.2 三种方法所测得杜仲菌质多糖含量 |
3.3.3 多糖含量最佳测定方法的选择 |
3.4 讨论与结论 |
3.4.1 讨论 |
3.4.2 结论 |
第4章 杜仲菌质烘培食品的研制 |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4.1.1 材料与试剂 |
4.1.2 仪器与设备 |
4.2 实验方法 |
4.2.1 杜仲菌质制备 |
4.2.2 食品配方与制作流程 |
4.2.3 菌质原料成分测定与烘焙食品的产品指标检测 |
4.2.4 菌质无糖烘焙饼干食品配方的正交实验优化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杜仲皮裂褶菌菌质的成分含量 |
4.3.2 杜仲皮裂褶菌菌质的用量对烘培饼干食品质量的影响 |
4.3.3 起酥油用量对菌质烘培饼干食品质量的影响 |
4.3.4 南瓜粉用量对菌质烘培饼干食品质量的影响 |
4.3.5 甜菊糖甙用量对菌质烘培饼干食品质量的影响 |
4.3.6 菌质烘培饼干食品的正交试验优化 |
4.3.7 杜仲甜芝烘培饼干食品 |
4.3.8 杜仲皮裂褶菌菌质无糖烘焙饼干食品的产品指标检测 |
4.4 讨论与结论 |
4.4.1 讨论 |
4.4.2 结论 |
第5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四、无公害猴头菇的商品质量要求(论文参考文献)
- [1]白山市农产品线上销售策略研究[D]. 丁莉. 吉林农业大学, 2021
- [2]翠林公司林下产品营销策略研究[D]. 王彬.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7)
- [3]华盛公司菌类产品营销渠道改进策略研究[D]. 吴诗萌.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4]蒙山县生态旅游发展研究[D]. 陈甫薇. 桂林理工大学, 2019(05)
- [5]北安市绿色食品营销策略研究[D]. 张鑫. 东北农业大学, 2019(12)
- [6]黑龙江省消费者绿色食品消费行为研究[D]. 臧佳微.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19(09)
- [7]基于产消互动的消费者食物安全信任构建路径研究 ——以B市农夫市集为例[D]. 王振. 中国农业大学, 2018(12)
- [8]城市建筑农业环境适应性与相关技术研究[D]. 穆大伟. 天津大学, 2017
- [9]海林林业局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研究[D]. 王凯迪. 吉林大学, 2017(04)
- [10]杜仲菌质制备及菌质烘焙食品研制[D]. 化雪艳. 吉首大学, 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