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31例分析

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31例分析

一、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31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刘金新,黄昆,韩继光,曹苏文,徐中明[1](1998)在《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的诊断(附41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的早期诊断。方法:总结41例经手术证实的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的术前确诊方法。结果:内窥镜检查确诊率为82%,特别是十二指肠第1、2段的肿瘤,还可以活检定性。X线钡餐检查准确率为28.2%,但对十二指肠第3、4段的肿瘤却有其独到的优点。结论:诊断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应首选内镜检查

赵丹[2](2020)在《小肠恶性肿瘤患者临床特征分析》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小肠是人体最长的消化器官,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三个部分,是人体消化、吸收和分泌的主要场所。由于食物通过小肠速度快,小肠分泌多种酶类及大量Ig A,且具有丰富的淋巴组织,其黏膜上皮细胞更新快等特点,因此小肠恶性肿瘤比较少见,仅占所有胃肠道恶性肿瘤的1%3%。国外报道显示小肠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正逐年增长,1975年美国小肠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是1.1/10万人,而到2018年升至2.4/10万人,增加了118%。目前我国缺少小肠恶性肿瘤大规模的临床调查研究,部分单中心调查报道显示我国小肠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小肠恶性肿瘤早期临床症状及体征不突出,当肿瘤体积较大时才出现一些非特异性消化道症状,且小肠解剖结构特殊,常规检查不能明确,故早期诊断困难。近年来随着胶囊内镜及小肠镜的陆续开展,大大提高小肠恶性肿瘤的检出率。但临床中仍存在对小肠恶性肿瘤认识不深入、诊疗不及时等情况,时有误诊、漏诊发生。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诊断为小肠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比较分析不同类型小肠恶性肿瘤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症状及体征、肿瘤部位、病理类型、诊断方法、治疗等方面的差异,提高对小肠恶性肿瘤的认识,为此类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益的指导。目的:通过分析小肠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征,提高对小肠恶性肿瘤的认识,为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诊断为小肠恶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内镜下病灶病理组织活检或手术切除病灶病理确诊。按有无原发病灶,分为小肠原发恶性肿瘤组和小肠继发恶性肿瘤组;小肠原发恶性肿瘤按照病理类型,分为小肠腺癌(Small bowel adenocarcinoma,SBA)组、小肠间质瘤(Small 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SISTs)组、小肠神经内分泌肿瘤(Small intestinal neuroendocrine neoplasms,SI-NENs)组、小肠淋巴瘤(Primary small intestinal lymphoma,PSIL)组、小肠黑色素瘤(Small intestine melanoma,SIM)组、小肠平滑肌肉瘤(Small intestine leiomyosarcoma,SIL)组。收集所有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病理学结果、肿瘤部位、诊断方法、治疗方案等的差异。结果:1.小肠恶性肿瘤临床特征(1)一般情况:小肠恶性肿瘤患者共152例,其中男性86例,女性66例,男:女=1.3:1,年龄3291岁,平均年龄(61.6±11.3)岁。(2)临床表现:以腹痛或腹部不适者最多见,消化道出血、肠梗阻、恶心呕吐、腹泻等其他消化道症状次之,部分可出现发热、乏力、体重下降等全身症状,少数患者无症状体检发现,体征以黄疸者多见,其次为腹部包块、腹膜炎、贫血。(3)实验室检查:小肠恶性肿瘤患者中Hb下降者占比57.9%(88/152),CEA升高者占比19.9%(27/136),CA19-9升高者占比39.7%(54/136),便常规提示潜血阳性者占比50.0%(16/32)。(4)辅助检查:小肠X线钡剂造影、腹部彩超检出率分别占80.0%(12/15)、67.9%(19/28)。腹部CT、MRI检出率分别为88.0%(88/100)和95.8%(46/48),PET-CT检出率占100.0%(8/8),内镜检出率占96.3%(79/82)。(5)病变部位:以十二指肠多见,占62.5%(95/152),其次为空肠占17.8%(27/152),回肠13.8%(21/152),空回肠不明者占5.9%(9/152)。(6)病理类型:腺癌占66.4%(101/152),间质瘤占23.0%(35/152),淋巴瘤占3.3%(5/152),神经内分泌肿瘤占2.6%(4/152),鳞癌占2.6%(4/152),平滑肌肉瘤占0.7%(1/152),黑色素瘤占1.3%(2/152)。(7)治疗方案:小肠恶性肿瘤以单纯手术为主要治疗方案,占69.7%(106/152),部分患者行单纯化疗2.6%(4/152)、手术联合化疗占9.2%(14/152)、介入治疗7.9%(12/152)、对症支持治疗10.5%(16/152)。2.小肠继发恶性肿瘤组与小肠原发恶性肿瘤组临床特征比较(1)小肠原发恶性肿瘤132例,占86.8%,男:女=1.3:1,平均年龄61.1±11.2岁,小肠继发恶性肿瘤20例,占13.2%,男:女=1.5:1,平均年龄65.5±11.1岁。(2)小肠原发恶性肿瘤与小肠继发恶性肿瘤两组患者各临床表现所占比例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肠继发恶性肿瘤组Hb下降者占100.0%(20/20)高于小肠原发恶性肿瘤51.5%(68/1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小肠原发恶性肿瘤组中病灶位于十二指肠者最多,占66.7%(88/132),高于小肠继发恶性肿瘤组的35.0%(7/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小肠原发恶性肿瘤与小肠继发恶性肿瘤两组各辅助检查方法的检出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小肠原发恶性肿瘤与小肠继发恶性肿瘤两组中均以单纯手术治疗为主,各治疗方案实施比例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小肠原发恶性肿瘤中各病理类型间患者临床特征比较(1)SBA组86例,男:女=1.15:1,平均年龄62.5±10.8岁;SISTs组35例,男:女=1.7:1,平均年龄58.3±12.2岁;PSIL组5例,平均年龄60.0±9.3岁;SI-NENs组4例,平均年龄57.3±12.1岁;SIM、SIL各1例,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51岁和61岁。(2)SBA组中出现黄疸者占40.7%(35/86)、发热者占12.8%(11/86)高于SISTs组,出现消化道出血者占7.0%(6/86)、腹膜炎者占1.2%(1/86)、腹部包块者占2.3%(2/86)明显低于SIST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SBA组中病灶以位于十二指肠者最多,占88.4%(76/86),而SISTs组中病灶以位于空肠37.1%(13/35)及回肠28.6%(10/35)为主,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SBA组中CEA和CA19-9升高者比例分为20.5%(16/78)和61.0%(47/77),明显高于SIST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ISTs组中CT检出率100.0%(26/26)高于SB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辅助检查方法的检出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SISTs组中手术治疗者占比为100.0%(35/35)高于SB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小肠原发恶性肿瘤与小肠继发恶性肿瘤均以中老年多见,好发于男性。2、小肠恶性肿瘤临床表现以非特异性消化道症状为主,部分类型可出现黄疸、消化道出血和腹部肿块。3、小肠恶性肿瘤主要位于十二指肠,而不同病理类型肿瘤好发部位不同。4、便潜血阳性、贫血患者除外胃、结肠疾病时,要注意小肠恶性肿瘤的可能。5、CT和MRI检查对不同病理类型小肠恶性肿瘤具有一定的鉴别价值,PET-CT检查可准确发现小肠恶性肿瘤并能判断远处转移病灶,值得推广应用。6、胶囊内镜及小肠镜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超声内镜适用于十二指肠黏膜下肿瘤的诊断,腹腔镜有助于发现影像学和内镜检查不能发现的小肠病变,且同时可进行手术治疗。7、小肠原发恶性肿瘤患者首选根治性手术治疗,辅以化疗或靶向治疗提高疗效,介入支架治疗主要用于减轻梗阻性黄疸;小肠继发恶性肿瘤患者采用姑息手术、对症及营养支持治疗。

曾庆昇[3](2019)在《10年十二指肠GIST临床病理资料的单中心回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总结十二指肠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分析十二指肠GIST的手术治疗方法,并对影响十二指肠GIST患者的生存和预后因素进行探讨。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普通外科自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经手术治疗、获得根治性切除(R0)的十二指肠GIST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和随访资料,总结、评估不同手术术式的操作方法和近、远期疗效。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探讨影响十二指肠GIST患者生存和预后的风险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十二指肠GIST患者48例,男女比例1.5:1,平均年龄(58.2±9.4)岁。最常见的首发临床表现为上消化道出血(34例,70.8%),肿瘤最多见于十二指肠降段,共26例。全组行局限性切除术(limited resection,LR)33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15例。LR组相较PD组在年龄、性别、临床表现、核分裂象等方面没有发现统计学差异(P>0.05),而PD组相较于LR组肿瘤直径更大(P=0.021)、危险度分级更高(P=0.029)、AJCC分期更晚(P=0.039)、肿瘤多位于十二指肠降段(P=0.003),两种术式选择与肿瘤系膜侧边缘距乳头距离和是否侵犯胰腺呈显着相关性(P=0.000;P=0.000)。手术疗效方面,LR组相较PD组术中出血更少(P=0.001)、手术耗时更短(P=0.000)、术后离院时间更快(P=0.000)、住院花费更低(P=0.004)。两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27.3%vs.40%)和术后严重并发症(III-V级)发生率(6.1%vs.2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的OS和RFS,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589,P=0.08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为肿瘤大小(P=0.013)、核分裂象(P=0.000)、肿瘤危险度分级(P=0.013)及AJCC分期(P=0.003),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肿瘤核分裂象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十二指肠GIST最常见的首发临床症状为消化道出血,多位于十二指肠降段。LR手术在近期疗效方面优于PD手术,十二指肠GIST的预后主要取决于肿瘤自身的生物学行为,与手术术式无明显相关。在手术技术可行和满足肿瘤学治疗要求的条件下,LR是十二指肠GIST合适的外科治疗术式。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表明影响十二指肠GIST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为肿瘤自身的生物学特性。

董英娜,曹军英,张筠,刘雨宁,李小茜[4](2018)在《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胃超声造影剂对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诊断价值》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胃超声造影剂对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PTD)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自2012年1月至2017年7月于沈阳军区总医院就诊的51例PTD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胃超声造影剂及胃镜检查,观察肿瘤发生位置、大小、形态及累及范围等,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检出率。结果 51例PTD患者中,鳞癌8例,腺癌31例,腺瘤5例,神经内分泌瘤2例,淋巴瘤2例,间质瘤3例,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胃超声造影剂检出率为86.3%(44/51),显着高于胃镜检出率60.7%(31/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例十二指肠球部肿瘤,胃镜全部检出,检出率为100.0%(5/5),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胃超声造影剂漏诊1例,检出率为80.0%(4/5),漏诊肿瘤位于十二指肠球后壁,两种检查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7例大乳头周围及降部肿瘤,胃镜检出21例,检出率为77.8%,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胃超声造影剂检出23例,检出率为85.2%,两种检查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9例十二指肠水平部及升部肿瘤,胃镜检出5例,检出率为26.3%,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胃超声造影剂检出17例,检出率为89.4%,两种检查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胃超声造影剂检查简便易行,患者痛苦小,具有广泛应用价值,可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方法应用于十二指肠肿瘤的筛查诊断。

罗云飞[5](2015)在《原发性十二指肠腺癌治疗及预后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原发性十二指肠腺癌(PDA)在临床上较为罕见,具体应该归属于十二指肠黏膜腺上皮的恶性肿瘤,Hamburger于1746年将这一概念首次提出来,并进行了具体的描述。在发病初期,该病的隐匿能力较强,发病率相对于其他肿瘤较低,在全部的消化道肿瘤当中占0.35%,一旦病程有了进展,临床上会有一些表现,但不具有特异性,因此诊断率相对较低。该病的发病部位没有特定的限制,可出现在十二指肠的任何

王凤山,高正杰,刘永锋[6](2014)在《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的诊治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primary tumors of the duodenum,PTD)分为良性和恶性肿瘤,以恶性肿瘤为多,十二指肠各段均可发生,但相对于胃肠道其他部位的肿瘤,PTD的发病率较低,治疗以外科手术切除为主,且多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内镜微创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十二指肠镜、胶囊内镜、超声内镜、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及腹腔镜技术的发展,PTD的早期发现和检出率增高,其诊断和治疗也取得了新的进展,微创治疗和局部切除等损伤较小的手术方式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本文着重就PTD的临床分类、病理分型及外科诊治进展进行介绍,以利于更好地诊断和治疗十二指肠肿瘤.

孙超[7](2014)在《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外科诊疗及预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临床特点(如起始症状、肿瘤部位、大小、病理类型等)、诊断方式、治疗方法及预后影响因素等指标的阐述,以期提高诊断效率,降低术后并发症,改善其预后。方法:收集2004年1月~2014年1月期间在我院就诊,并经病理检查确诊为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患者。全部患者病例资料均完整。研究共计收录PDC患者100例,其中男性41例,年龄39-89岁,平均年龄(67.75±4.51)岁,平均病程90天。对全部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电话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研究,包括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及部位、症状、病理分型、手术方式等。应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独立t检验,χ2检验、fisher检验,术后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生存率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分析采用Cox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00例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患者6个月病死率为50.0%,1年病死率为61.0%,2年病死率为81.0%,5年病死率为90.0%;临床表现包括上腹部疼痛不适、黄疸、呕血、黑便、食欲减低、体重减轻、贫血和腹部包块等,其中上腹部疼痛发生率最高,黄疸其次,贫血、腹胀等紧随其后,腹部包块发生率最低;患者中80例在4小时以内出现首发症状,其余20例首发症状出现在4小时之外,且最常见的首发症状为上腹疼痛;肿瘤发生部位以乳头部和降部更多见,病理类型以腺癌最常见,其次为恶性间质瘤,多数患者肿瘤已突破浆膜层甚至到达肠壁全层。CT平扫、MRI平扫、B超和MRCP提示率均>60%,四种辅助诊断方式的诊出率分别为60.0%(12/20)、75.0%(6/8)、70.0%(14/20)、77.8%(7/9);患者手术治疗能显着提高生存率,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最为常用,术后并发症中最常见的为胰瘘,其次为切口感染。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初始症状时间<4个月、肿瘤的分化程度、肿瘤直径、是否手术及手术方式会影响原发性十二指肠癌的5年生存率,进一步行多因素Cox回归研究:肿瘤分化程度和接受手术治疗是影响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常缺乏特异性地临床表现,该病早期诊断比较困难,临床表现结合各种辅助诊断方案是早期诊断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初始症状时间<4个月、肿瘤的分化程度、肿瘤直径、是否手术及手术方式是影响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预后的因素。多因素分析确定肿瘤分化程度和接受手术治疗是影响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独立因素。

二、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31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31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小肠恶性肿瘤患者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一)前言
(二)资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小肠恶性肿瘤诊治现状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10年十二指肠GIST临床病理资料的单中心回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1 对象与方法
    1.1.1 病例资料
    1.1.2 纳入标准
    1.1.3 排除标准
    1.1.4 临床病理参数
    1.1.5 手术方式和并发症
    1.1.6 原发完全切除GIST的危险度评估
    1.1.7 随访
    1.1.8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2.1 患者情况和临床病理资料
        1.2.1.1 临床病人基本情况
        1.2.1.2 病理检查资料
    1.2.2 不同危险度评估系统比较
        1.2.2.1 改良NIH与 AFIP分级系统比较
        1.2.2.2 不同临床资料的肿瘤危险度比较
    1.2.3 手术相关资料
        1.2.3.1 LR组与PD组临床资料比较
        1.2.3.2 LR组与PD组手术相关指标及近期疗效比较
        1.2.3.3 LR组与PD组术后病理比较
        1.2.3.4 LR组与PD组远期疗效比较
    1.2.4 预后分析
        1.2.4.1 总体OS及RFS
        1.2.4.2 辅助治疗预后比较
        1.2.4.3 单因素分析
        1.2.4.4 多因素分析
1.3 讨论
    1.3.1 十二指肠GIST的基本特点
        1.3.1.1 十二指肠GIST流行病学
        1.3.1.2 十二指肠GIST临床特点
        1.3.1.3 十二指肠GIST病理学特点
    1.3.2 十二指肠GIST切除术式选择原则
        1.3.2.1 不同的手术方式适应证
        1.3.2.2 局限性切除术术式探讨
    1.3.3 LR与PD近远期疗效比较
    1.3.4 十二指肠GIST预后研究
        1.3.4.1 预后因素分析
        1.3.4.2 辅助治疗效果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十二指肠间质瘤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胃超声造影剂对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十二指肠肿瘤的超声表现
    2.2 肿瘤检出情况
3 讨论

(5)原发性十二指肠腺癌治疗及预后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病因分析
2治疗及预后分析
3其他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4分子生物学以及预后分析
5展望

(6)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的诊治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PTD的临床表现及病理类型
    1.1 临床表现
    1.2 病理类型
2 十二指肠肿瘤的诊断
    2.1 内镜检查
    2.2 上消化道造影检查
    2.3 M S C T
    2.4 M R I及磁共振胰胆管成像 (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MRCP)
    2.5 腹部超声
    2.6 十二指肠腔内超声
    2.7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endoscopic retrograde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 检查
    2.8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
    2.9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 (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PET-CT)
3 十二指肠肿瘤的治疗
    3.1 标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pancreaticoduode-nectomy, PD)
    3.2 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3.3 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3.4 保留胰腺的十二指肠切除术
    3.5 节段性十二指肠切除术 (segmental resection, S R)
    3.6 肿瘤局部切除术
    3.7 内镜下切除术
    3.8 姑息旁路手术
    3.9 其他
4 十二指肠肿瘤的预后
5 结论

(7)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外科诊疗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31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的诊断(附41例分析)[J]. 刘金新,黄昆,韩继光,曹苏文,徐中明. 蚌埠医学院学报, 1998(02)
  • [2]小肠恶性肿瘤患者临床特征分析[D]. 赵丹.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3]10年十二指肠GIST临床病理资料的单中心回顾研究[D]. 曾庆昇.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4]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胃超声造影剂对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诊断价值[J]. 董英娜,曹军英,张筠,刘雨宁,李小茜. 临床军医杂志, 2018(01)
  • [5]原发性十二指肠腺癌治疗及预后研究进展[J]. 罗云飞.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06)
  • [6]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的诊治进展[J]. 王凤山,高正杰,刘永锋.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4(34)
  • [7]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外科诊疗及预后分析[D]. 孙超. 大连医科大学, 2014(01)

标签:;  ;  ;  ;  ;  

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31例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