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中草药制剂质量的几点体会

提高中草药制剂质量的几点体会

一、提高中草药制剂质量的几点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刘海花[1](2019)在《北京医疗队在甘肃的活动与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北京医疗队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的一个专有名词。毛泽东主席于1965年提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后,率先在上海做试点工作,试点成功后,北京各大医院派出医疗队到医疗资源相对匮乏的安徽、山东、河南、云南、青海、西藏、新疆、宁夏、甘肃等十几个省、市、自治区,为当地人民群众看病治病,不仅保障了他们的身体健康,而且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甘肃自汉朝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后,便是东西贸易往来的必经之路和繁华阶段,但自宋之后丝绸之路日益衰落,加之地处内陆,自然环境恶劣,人民生活相对艰难困苦。甘肃解放后,各项事业开始逐步发展,但是医疗卫生事业相对滞后,于是周恩来总理自1967年亲派第一批医疗队入驻甘肃河西地区,此后源源不断先后共分十批,4000多人次的医疗队员来甘肃为广大贫下中农(牧)群众解决了看病难的大问题。一直以来较好的医疗资源都放在中心城市以及发达的城市地区,而广大农村长期没有良好的医疗条件和医疗保障,自毛泽东主席提出“六二六”指示后,党中央做出积极的响应,为甘肃人民带来了先进的医疗人员和技术。带领他们自采自制中草药、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等活动,改变了农村落后的卫生面貌,同时巡回医疗期间不仅要求队员把“卫生革命”和思想理论相结合,而且要抛弃“旧”的医疗观念坚持走“中西医结合”道路并且在医疗期间认真支持“社会主义新生事物”。北京医疗队的巡回医疗对甘肃来说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留下了许多深刻的经验和教训,对于现今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郝玉珩[2](1979)在《我们是怎样开展医院药房科研工作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峰峰矿务局第一医院是一个矿区医院,他们药房的条件并不特殊,但多年来坚持不懈地开展科研工作,做出了这样显着的成绩,确属难能可贵。这除医院领导重视外,主要还是由于药房同志自己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如果全国类似的医院药房(就技术力量和设备条件而言)都能像他们那样结合临床实际开展科研,我国医院药房工作必将有一崭新的面貌出现,对于我国的四化也会作出积极的贡献。

李端[3](1977)在《关于中西药结合的几个途径的探索》文中研究说明 为努力发展防治常见病、多发病、地方病的药品,多快好省地研制和生产新品种,积极创制中西结合的新药,战斗在医药卫生战线的广大工人、技术人员和干部,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六·二六”指示和“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的教导,进一步认识到:

刘翠艳[4](2007)在《兽医中药免疫增强剂的筛选试验及其药理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旨在通过一系列体内外试验研制开发一种疗效确实的中药免疫增强剂。试验内容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体内试验制造免疫抑制模型筛选有效的中药免疫增强方剂,第二部分则对筛选出的中药免疫增强剂的急性毒性和细胞毒性进行检测,第三部分在药物的安全浓度范围内进行了大量的体外免疫学研究,第四部分又重新回到整体动物试验,重点从免疫学的角度验证了该中药免疫增强剂的免疫增强功能及机理。第一部分中药免疫增强剂筛选试验分别给正常小鼠和环磷酰胺(Cy)所致免疫抑制小鼠饮服中药:1个经典方剂(YPF,玉屏风散)和3个自拟方剂(TJJ1、TJJ2、TJJ3),以环磷酰胺(Cy)制造免疫抑制病理模型,以玉屏风散为对照,检测所拟中药方剂对小鼠血液学指标、体重、脏器指数的影响和脾、肝组织病理学变化,从中筛选最佳方剂。结果:(1)上述中药方剂对健康小鼠血液学指标(WBC、RBC、HGB、HCT、MCH、MCV)的影响不显着(P>0.05),而对Cy所致的免疫抑制小鼠作用明显(P<0.05),特别是方剂TJJ2总体效果好;(2)各中药方剂对正常小鼠体重及脏器指数的影响均不明显(P>0.05),而对Cy所致的免疫抑制小鼠作用显着(P<0.05),以TJJ2和YPF为好;(3)病理组织切片显示,TJJ2模型组和YPF模型组小鼠脾白髓大而明显,肝细胞轻度变性坏死;而Cy对照组脾白髓不明显,肝细胞严重变性坏死。根据上述各项指标检测结果综合认为,在3个自拟方剂中,TJJ2作用最好,可选定为后续试验的研究对象(简写为TJJ)。第二部分中药免疫增强剂(TJJ)急性毒性及细胞毒性测定通过体内外不同试验途径和方法测定中药免疫增强剂(TJJ)对小鼠的急性毒性和细胞毒性,以确保临床用药安全。体内急性毒性试验以半数致死量(LD50)和最大耐受量(MTD)为指标,用40g/kg体重剂量的TJJ灌胃小鼠,1wk后小鼠未发生死亡,再在小鼠可接受的最大容积下,给小鼠灌服日累积剂量为120g/kg体重的TJJ进行MTD试验,1wk后处死观察其病理变化。体外试验采用形态学观察和MTT两种方法,测试TJJ在CEF、L929体外培养中的最大安全浓度(TC0)。结果表明:(1)TJJ急性毒性很低,其LD50超过40g/kg体重,MTD超过120g/kg体重。根据毒性分级标准,可认为该免疫增强剂在短期内使用是安全的。(2)体外培养结果,TJJ对CEF和L929细胞的最大无毒浓度分别达3.12g/L和1.56g/L,为后续的体外免疫药理学研究提供依据。第三部分体外研究中药免疫增强剂对小鼠细胞免疫及抗病毒、抗肿瘤活性的影响首先用环磷酰胺(Cy)制造免疫抑制小鼠细胞模型,模型细胞培养和正常细胞培养同时进行,采用MTT法检测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和NK细胞杀伤活性,并对影响MTT法的关键因素细胞密度、影响NK细胞杀伤活性的不同效靶比例和不同作用时间等条件进行了筛选优化,采用中性红染料吸收法检测小鼠腹腔Mφ吞噬功能,以探讨在体外培养条件下,不同浓度的TJJ和YPF对小鼠脾淋巴细胞转化、NK细胞杀伤活性及腹腔Mφ吞噬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脾淋巴细胞密度在1~6×109个/L时呈指数生长,脾脏NK细胞在效靶比为50:1、作用时间在18h时能稳定和较高的反映NK细胞的杀伤活性。(2)对正常小鼠,不同浓度的TJJ和YPF对脾淋巴细胞增殖反应、NK细胞的杀伤活性影响不显着(P>0.05),但能增强腹腔Mφ吞噬活性;对Cy所致免疫抑制小鼠,100~1200μg/ml的TJJ和YPF对脾淋巴细胞增殖反应、NK细胞的杀伤活性有不同程度的影响(P>0.05),其中TJJ在400μg/ml时作用显着(P<0.05)。用Reed-Muench氏法进行病毒感染滴度测定,然后采用L929-VSV检测系统进行不同浓度的TJJ及YPF对VSV增殖的抑制作用研究,用微量细胞病变抑制法检测中药诱导小鼠脾淋巴细胞产生IFN-γ的活性,探讨在体外培养条件下,不同浓度的TJJ和YPF是否能对VSV的增殖产生抑制作用,以及是否能诱导小鼠脾淋巴细胞产生IFN-γ并对其活性进行检测。结果表明,(1)TJJ和YPF均不具备体外抗VSV活性。(2)TJJ和YPF诱导的脾淋巴细胞上清有一定的抗VSV活性,TJJ表现为400μg/ml时作用稍好,YPF表现为500μg/ml时作用稍好,但各浓度中药诱导的脾淋巴细胞上清均不能完全抑制VSV对L929细胞的破坏作用(P>0.05)。说明在体外培养条件下,TJJ和YPF都不具备体外抗VSV活性,其诱导的脾淋巴细胞上清有一定的抗VSV作用。采用不同浓度的TJJ与NS-1共培养,作用一定时间(12h、18h、24h、36h、48h)后加入MTT,酶标仪读取光密度值,以研究体外培养条件下不同浓度的TJJ的抗肿瘤细胞增殖活性。结果表明,各培养时间均未见TJJ有抗肿瘤细胞增值作用;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超过24h)TJJ有一定的促进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第四部分体内研究中药免疫增强剂对小鼠免疫功能及抗氧化功能的影响以Cy诱导建立小鼠免疫抑制模型,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小鼠血清半数溶血值(HC50),用MTT法检测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流式细胞术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以探讨TJJ对正常小鼠及Cy所致免疫抑制小鼠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采用胸腺细胞增殖法检测IL-2的活性,用微量细胞病变抑制法检测IFN-γ活性,探讨中药方剂对Cy所致免疫抑制小鼠脾淋巴细胞产生细胞因子的影响;并同时检测血清中的NO、MDA和SOD的含量,以观察TJJ及YPF对正常小鼠及Cy所致免疫抑制小鼠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Cy在SRBC免疫后引起溶血素(HC50)生成反应显着降低(P<0.05),而用药组(TJJ组和YPF组)的HC50明显高于Cy组,差异显着(P<0.05),且以TJJ作用为好,与YPF比差异显着(P<0.05)。(2)各试验组脾细胞在48h内的淋巴细胞转化率与脾细胞中加入含药血清在相同培养时间内的淋巴细胞转化率所表现的结果有完全一致的趋势,即TJJ和YPF对免疫功能异常的小鼠脾淋巴细胞具有明显的促转化功能,TJJ组和YPF组淋转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Cy组(P<0.05),且TJJ组优于YPF组(P <0.05);另外,TJJ和YPF可以明显提高免疫抑制小鼠CD3、CD8水平,降低由于Cy引起的CD4/CD8升高的比值,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显着(P<0.05)。(3)胸腺中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的最适细胞密度为3~8×109个/L;试验各组小鼠脾淋巴细胞诱导上清在1:4~1:32的稀释度下表现为较强的IL-2活性,中药组与模型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Cy+TJJ组诱生的IFN-γ活性最高(8.1414±0.5589)㏒ 2,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4)TJJ及YPF可明显降低正常小鼠及Cy所致免疫抑制小鼠血清中的NO、MDA含量,提高SOD的含量(P<0.05),说明TJJ具有较好的抗氧化功能和免疫增强功能。结论(1)该中药免疫增强剂(TJJ)毒性极小,使用安全。(2)根据所获得的各项检测结果,综合认为,TJJ可显着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和抗氧化功能,特别是对机能紊乱的机体更明显。(3)TJJ的作用优于YPF。

庄汝柏,张洁,李宝红,杨怀谷,欧阳慧敏,李剑豪,黄翔[5](2014)在《关于规模化猪场生物安全体系建设的几点体会》文中提出规模化猪场生物安全体系是猪场建设和管理中各类技术的集成应用,包括猪场建设及环境控制技术、疫病预警监测及综合防治技术、安全饲料配制技术、安全健康饲养技术及污染物处理技术等,囊括的内容非常广泛。本文主要针对猪场的选址及建设、场内防疫体系的建立、人员培训等方面,阐述在实际生产中对生物安全体系建设的几点体会。以猪场为例证明完善的生物安全体系建设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疫病发生率,节约生产成本。

王冬燕[6](2009)在《建国以来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病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医学的肾脏疾病属于中医的“水肿”、“淋证”、“腰痛”、“癃闭”、“关格”等病范畴,中医古代对于这些疾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建国以来的西医学迅速发展,对于肾脏病的发病机理和治疗手段不断提高,但是由于肾脏疾病发病机理复杂,单纯中医中药疗效欠佳,而西药又有极大的副作用,因此,多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经过几十年的临床实践,证明中西医结合的确是治疗肾脏疾病的有效方式。本文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对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病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回顾,对各阶段中西医结合对肾脏疾病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的研究进行系统总结,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文献学基础。正文共分为7个部分,首先对近代的中西医汇通和现代的中西医结合进行了简要回顾;第二部分对中医脏腑学说的肾与西医解剖生理的肾脏的兼容与差异进行了考辨;第三部分对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病的发展历程进行系统回顾;第四、五、六部分,分别研究了有效单味中药在肾脏病治疗中的应用,常见肾脏病诊疗思路的变迁,中草药肾损害的问题;第七部分对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病的历史经验进行客观的评价,为今后治疗肾脏病临床疗效的提高提供借鉴。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九医院[7](1976)在《提高中草药制剂质量的几点体会》文中研究表明作者在实践当中,对提高中草药制剂质量作了一些工作。1.在中草药汤剂、片剂工作中,对汤剂生霉问题、片剂易碎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克服办法。2.在中草药针剂工作中,对药液煎煮浓缩体积、加醇浓度、除鞣质、含量不准、针剂变色及调 pH 值等问题,逐步摸索出一些规律,提高了针剂质量。

胡丽华[8](1993)在《中药剂型改革之我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复习文献,指出当前的中药剂型改革中存在着突出中医特色、保存有效成分、控制质量标准三大问题,并提出了相应解决方法的看法

胡霞[9](2020)在《基于“伏邪”理论之加味凉血消风散调控复发型银屑病进行期(血热证)Th17/Treg轴的免疫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临床指标(PASI、DQOLS等)及安全性指标评价加味凉血消风散治疗复发型银屑病进行期(血热证)疗效及安全性。应用流式细胞检测技术观察复发型银屑病进行期(血热证)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Th17/Treg表达变化,并与健康人作对比。基于Th17/Treg平衡总结复发型银屑病进行期(血热证)可能免疫机制和加味凉血消风散效用靶点。方法:根据复发型银屑病进行期(血热证)纳入标准,将30例患者纳入实验组,将符合健康人入组标准的1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实验组予为期8周的加味凉血消风散干预,将实验组治疗前后与对照组的血清学指标(Th17、Treg)比对,将实验组治疗前后临床观察指标(PASI、DQOLS等)及流式实验血清学指标(Th17、Treg)比对。结果:1、临床观察指标:实验组治疗后比较:PASI评分、DQOLS评分、中医症候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均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结合PASI评分的改善,得出:显效5例,有效22例,其中皮损改善达到PASI50者27例,对这27例患者随访发现,6个月未复发者占77.8%。2、流式实验血清学指标:(1)实验组治疗前比较:Th17、Treg、Th17/Treg与对照组相比均具有显着差异(P<0.01)。(2)实验组治疗后比较:Th17、Treg以及Th17/Treg与治疗前相比有差异(P<0.05),Th17、Th17/Treg与对照组相比不具有差异(P>0.05),Treg与对照组有差异(P<0.05)。3、相关性分析:实验组治疗前后变化与临床观察指标(PASI、DQOLS等)变化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本研究证实复发型银屑病进行期血热证患者存在Th17/Treg失衡,炎症性Th17高表达,免疫调节Treg低表达可能是伏邪致银屑病复发和血热证的物质基础,针对复发型银屑病“本虚标实”核心病机拟定的加味凉血消风散可以通过上调抑炎细胞Treg,下调促炎细胞Th17,使Th17/Treg炎症-免疫轴趋于平衡来治疗复发型银屑病,其调节Th17/Treg平衡机理可能是中医“伏邪”学说两大治疗原则“扶正与透邪”的免疫学内涵。本方治疗复发型银屑病起效时间快,有效缩短了病程,8周治疗后,明显改善血热证症候和PASI,随访发现有效地延长了复发时间,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且安全性高无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杨霞[10](2014)在《六味生物制剂有效组分片剂制备工艺与质量标准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六味生物制剂是由中药经典方剂六味地黄汤与光合细菌有机结合所得。六味地黄汤经光合细菌生物代谢后物质基础改变,故其药理作用也随之改变。研究表明,六味生物制剂有效组分的抗衰老作用明显优于六味地黄汤。为增加药物稳定性,满足现代化用药需求,拟通过提取工艺得到六味生物制剂有效组分浸膏,将其开发成新型中药薄膜衣片,并拟定质量标准草案。方法:①六味生物制剂的制备根据已有工艺制备原料六味生物制剂;②分析方法的建立结合薄层色谱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等化学、仪器分析技术建立分析方法,并进行方法学考察;③提取工艺研究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六味生物制剂有效组分提取方法,并考察去除残留正丁醇的工艺条件;④片剂制备工艺研究考察片芯处方、半成品颗粒质量及压片条件,并确定薄膜包衣工艺各项参数;⑤质量标准研究参考《中国药典(2010版)》中片剂质量检查的相关规定,进行制剂质量标准研究。⑥初步稳定性研究监测制得的薄膜衣片稳定性重点检查项目,进行高温、高湿、强光照射试验以及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结果:①建立了系统的分析方法,为开展后续各项定性、定量研究提供了可靠依据;②六味生物制剂有效组分最佳提取工艺:将六味生物制剂加入5倍量95%乙醇,醇溶部分浓缩液经石油醚、乙酸乙酯分别等比萃取3次后,再以水饱和正丁醇等比萃取5次,每次24h;同时确定了最佳残留正丁醇去除工艺条件;③片芯处方设计:六味生物制剂有效组分提取物浸膏粉40%,微晶纤维素50.5%,交联聚维酮(内加)5%和羧甲基淀粉钠(外加)4%,5%PVP K-30无水乙醇溶液适量,硬脂酸镁0.5%;半成品颗粒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需控制环境相对湿度低于75.3%;④薄膜包衣最优工艺参数:进风温度为50℃,包衣锅转速为4050rpm,雾化系统速度为23mL/min,蠕动泵压强为23bar,包衣后固化9h;⑤制定了六味生物制剂有效组分片剂的外观、重量差异、崩解时限等重要指标检测方法,并拟定了质量标准草案;⑥初步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六味生物制剂有效组分片剂在一定范围的高温、高湿、强光照射条件下,片剂各项重要指标均未发生显着性变化,制剂稳定性良好。结论:六味生物制剂有效组分薄膜衣片成型工艺稳定,质量检测方法可靠。将具有良好抗衰老药效的六味生物制剂有效组分开发成中药薄膜衣片,一方面解决了浸膏粉黏性大、吸湿性强等问题,使药物更便于储存和运输;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高患者用药的依从性。为新型中药制剂的研究与生产,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二、提高中草药制剂质量的几点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提高中草药制剂质量的几点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北京医疗队在甘肃的活动与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和意义
    二、选题的研究现状
    三、选题的研究方法
    四、选题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北京医疗队赴甘概述
    第一节 “六二六”指示发出的背景
    第二节 北京医疗队来甘缘由
第二章 北京医疗队在甘肃的工作实践
    第一节 直接从事疾病防治和卫生事业建设
    第二节 协助政府完善地方医疗体系
第三章 北京医疗队在甘肃巡回医疗的特点
    第一节 改善高寒偏远民族地区医疗卫生条件
    第二节 坚持走“中西医结合道路”
    第三节 热情支持“社会主义新生事物”
第四章 北京医疗队对甘肃医疗卫生事业的影响
    第一节 促进甘肃省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
    第二节 促进甘肃省人民群众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兽医中药免疫增强剂的筛选试验及其药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免疫与中草药
    2.免疫调节剂的研究概况
    3.中药作为免疫调节剂的优势
    4.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中药(包括中药成分)及其方剂
    5.中药免疫调节作用研究现状
    6.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进展
    7.中药免疫学发展前景
    8.本研究所用方剂的各组成药味的药理作用
第一部分 中药免疫增强剂筛选试验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部分 中药免疫增强剂(TJJ)急性毒性及细胞毒性测定
    1 中药免疫增强剂(TJJ)急性毒性研究
    2 中药免疫增强剂(TJJ)体外细胞毒性测定
    3 讨论
    4 结论
第三部分 体外检测中药免疫增强剂对小鼠细胞免疫功能及抗病毒、抗肿瘤活性的影响
    试验一 TJJ 和 YPF 对小鼠免疫活性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试验二 不同浓度的TJJ 及YPF 对VSV 增殖的抑制作用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试验三 不同浓度的 TJJ 体外抗肿瘤细胞增殖作用的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第四部分 中药免疫增强剂对小鼠免疫功能 及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试验一 中药免疫增强剂对小鼠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试验二 中药方剂对小鼠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试验三 中药方剂对小鼠脾淋巴细胞产生 IL-2、IFN-γ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试验四 中药方剂对小鼠血清 SOD、MDA 和 NO 含量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总体总结
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博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5)关于规模化猪场生物安全体系建设的几点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场址的选择
    1.1 符合当地政策的规定
    1.2 达到养猪需求之客观条件
2 生产区外生物安全建设
    2.1 出猪台或猪只中转站的建设
    2.2 猪场污染物处理区
    2.3 消毒设施的建设
    2.4 饲料厂建设
    2.5 进场防疫制度的建立
3 生产区内生物安全建设
    3.1 猪场布局及猪舍环境控制
    3.2 生产区防疫体系建立
        3.2.1 猪场抗体水平监测及免疫制度的建立
        3.2.2 药物保健制度
        3.2.3 疫病监测及病死猪处理制度
        3.2.4 引种制度
        3.2.5 消毒制度
        3.2.6 全进全出的生产制度
    3.3 员工培训及技能、素质提高
4 生物安全对猪场效益的影响
5 总结

(6)建国以来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中西医结合相关概念辨析
    一、近代以来的中西汇通
        (一) 中西汇通思潮的形成
        (二) 中西汇通学派的概念
        (三) 中西汇通学派的主张及贡献
    二、建国以来中西医结合的兴起与发展历程
        (一) 中西医结合起点的界定
        (二) 中西医结合与中西汇通的区别
        (三) 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历程
第二部分 脏腑学说的肾与西医解剖生理的肾脏的兼容与差异考辩
    一、中医学肾脏象理论
        (一) 中医肾脏象理论的解剖学基础
        (二) 肾主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
        (三) 肾主水
        (四) 从膀胱的脏象生理说明肾主水的功能
    二、西医肾脏解剖生理
        (一) 肾脏的结构
        (二) 肾脏的生理功能
    三、中医肾脏功能理论与现代肾脏生理学的兼容
        (一) 肾与水液代谢
        (二) 肾与骨的关系
        (三) 肾与血的关系
第三部分 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病的三个发展阶段
    一、早期阶段(20 世纪50~60 年代)
        (一) 时代背景
        (二) 学科发展概况
        (三) 代表人物
        (四) 西医对肾脏病的诊断与治疗
        (五) 肾脏病中医病因病机的研究
        (六)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研究
        (七) 小结
    二、发展阶段(20 世纪70~80 年代)
        (一) 时代背景
        (二) 学科发展概况
        (三) 代表人物
        (四) 病因病机的中西医结合研究
        (五)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研究
        (六) 小结
    三、成熟阶段(20 世纪90 年代以后)
        (一) 时代背景
        (二) 学科发展概况
        (三) 代表人物
        (四) 病因病机的中西医结合研究
        (五)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研究
        (六) 小结
第四部分 单味中药用于肾脏病治疗的研究与探索
    一、雷公藤及其提取物
        (一) 本草方面的论述及用于肾脏病治疗的缘由
        (二) 早期研究及辅助用药阶段
        (三) 深入研究及作为主药应用阶段
        (四) 推广应用阶段——成为疗效可靠的免疫抑制剂
    二、冬虫夏草及其替代物
        (一) 本草方面的论述及用于肾脏病治疗的缘由
        (二) 提出用于肾脏病——从传统的补肾功效到用于治疗肾功能衰竭
        (三) 有目的的进行研究阶段——改善肾功能的临床观察与保护残余肾功能的实验研究
        (四) 深入研究及推广应用阶段——作用机制的细胞与分子生物学研究
    三、大黄及其提取物
        (一) 本草方面的论述
        (二) 初步研究应用阶段——从传统通腑泄浊到尿毒症治疗
        (三) 深入研究阶段——大黄延缓肾功能衰竭的机制与有效制剂的研究
        (四) 推广应用阶段——向多种肾脏病应用的拓展
第五部分 常见肾脏病诊疗思路的变迁
    一、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一) 西医临床分型的演变
        (二) 中医分型标准的演变
        (三) 治疗思路的变迁
    二、继发性肾小球疾病
        (一) 西医诊疗思路进展
        (二)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的进展
    三、肾小管-间质性疾病
        (一) 开始重视肾小管间质性肾病
        (二) 防治肾间质纤维化的研究
第六部分 中药肾损害问题的研究
    一、古代对中药毒性的认识
    二、本草书中对马兜铃酸属中草药的论述
    三、马兜铃酸肾病的发现
    四、马兜铃酸肾病的研究
        (一) 马兜铃酸肾病的发病机制
        (二) 中国和欧洲马兜铃酸肾病的比较研究与综合评价
    五、对木通、防己等中草药肾损害的研究
        (一) 木通毒性的研究
        (二) 防己的肾毒性研究
    六、分析与展望
第七部分 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病的历史经验及启示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病的经验
        (一) 奠定了肾脏病的中西医结合理论基础
        (二) 深化了对肾脏病病因病机理论的认识
        (三) 丰富了肾脏病的诊断方法
        (四) 确立了肾脏病的一系列治则治法
        (五) 发现了治疗肾脏病的有效药物
        (六) 建立了临床疗效评价的科学体系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病研究的启示
        (一) 发古启今是永远不变的研究主题
        (二) 中西医结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三) 多学科交流促进肾脏病研究发展
        (四) 创立新的医学思维模式
讨论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病的优势
        (一)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二) 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
        (三) 将中西医病机理论有机结合
        (四) 发挥中药药理的作用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病的不足
    三、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详细摘要

(9)基于“伏邪”理论之加味凉血消风散调控复发型银屑病进行期(血热证)Th17/Treg轴的免疫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一、研究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资料
        1.病例来源
        2.病例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血热证辨证标准
        2.3 复发类型分类标准
        2.4 纳入标准
        2.5 排除标准
        2.6 剔除标准
        2.7 脱落标准
    (二)研究方法
        1.实验设计和设置
        2.干预方法
        3.临床观察指标
        3.1 PASI评分
        3.2 症候积分评估
        3.3 皮肤病生活质量评分表
        3.4 安全性指标
        3.5 不良事件的观察、报告
        4.疗效、随访复发判定
        4.1 疗效评判
        4.2 随访复发评判
        5.样本量计算
        6.数据管理和质量控制
        7.实验室检测指标
        7.1 采集血样
        7.2 流式检测外周血Th17、Treg数量和分布
        7.2.1 实验试剂及耗材
        7.2.2 实验仪器
        7.2.3 实验步骤
        8.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
    1.组间基线比较
    2.临床观察指标结果
    3.流式检测结果
        3.1 Th17细胞
        3.2 Treg细胞
        3.3 Th17/Treg
    4.Th17、Treg与 PASI评分、DQOLS、病程相关性分析
    5.疗效
    6.复发率
    7.安全性评价
三、讨论
    1.基于伏邪理论探讨复发型银屑病病因病机
        1.1 中医对于伏邪与银屑病复发的认识
        1.2 中医药的免疫调节与基于伏邪理论的加味凉血消风散配伍理念
    2.伏邪致病的物质基础研究
    3.银屑病分期(进行期)辨证(血热证)的物质基础研究
    4.CD4+T细胞分化失衡与银屑病发病机制
        4.1 Th1/Th2轴失衡与银屑病发病机制
        4.2 Th17/Treg轴失衡与银屑病发病机制
    5.免疫异常与银屑病复发的关系
    6.加味凉血消风散调治本病的临床疗效评价及免疫机制探讨
        6.1 Th17、Treg、Th17/Treg等结果分析及加味凉血消风散作用
        6.2 加味凉血消风散对复发的影响
结论
问题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一: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二:各类评分表
    附件三: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10)六味生物制剂有效组分片剂制备工艺与质量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写词注释
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3. 研究的创新点
    4.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
综述
    1 六味地黄方的研究进展
    2 抗衰老中药的研究进展
第一部分 六味生物制剂的制备
    1 仪器与试剂
        1.1 仪器
        1.2 试药与试剂
    2 六味发酵液的制备
    3 六味生物制剂的制备
        3.1 豆浆培养基的制备
        3.2 六味生物制剂的制备
        3.3 六味生物制剂制备流程图
第二部分 六味生物制剂有效组分分析方法的建立
    1 仪器与试剂
        1.1 仪器
        1.2 试药与试剂
    2 方法与结果
        2.1 六味生物制剂有效组分的薄层鉴别
        2.2 六味生物制剂有效组分 UV 分析方法的建立
        2.3 六味生物制剂有效组分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含量测定
    3 讨论
        3.1 薄层鉴别与含量测定指标成分的选择
        3.2 薄层鉴别提取条件的选择
        3.3 总环烯醚萜苷含量测定方法的选择
        3.4 马钱苷含量测定色谱条件及其提取方法选择
第三部分 六味生物制剂有效组分提取工艺研究
    1 仪器与试剂
        1.1 仪器
        1.2 试药与试剂
    2 方法与结果
        2.1 正交试验方法
        2.2 因素与水平
        2.3 正交试验结果
        2.4 最佳提取工艺的验证
    3 讨论
        3.1 六味生物制剂抗衰老有效组分的确定
        3.2 正交试验考察因素与考察指标的选择
第四部分 残留正丁醇去除工艺研究
    1 仪器与试剂
        1.1 仪器
        1.2 试药与试剂
    2 方法与结果
        2.1 正丁醇去除工艺设计
        2.2 因素与水平
        2.3 正交试验方法
        2.4 正丁醇残留量含量测定
    3 讨论
        3.1 残留正丁醇去除工艺的可行性
        3.2 残留正丁醇去除工艺的必要性
第五部分 六味生物制剂有效组分片剂的制备工艺
    1 仪器与试剂
        1.1 仪器
        1.2 试药与试剂
    2 压片条件研究
        2.1 剂型的选择
        2.2 制粒方法与粒度的选择
        2.3 压片方法的选择
        2.4 片芯制备方法的确定
    3 片芯处方设计
        3.1 填充剂的选择
        3.2 崩解剂的选择
        3.3 黏合剂的选择
        3.4 润滑剂的选择
        3.5 片芯处方确定
        3.6 最优工艺验证
    4 半成品的质量标准研究
        4.1 颗粒含水量考察
        4.2 颗粒流动性考察
        4.3 颗粒压缩度考察
        4.4 颗粒吸湿性考察
        4.5 颗粒临界相对湿度考察
    5 讨论
        5.1 辅料对药物流动性的影响
        5.2 辅料对药物吸湿性的影响
第六部分 六味生物制剂有效组分片剂包衣工艺研究
    1 仪器与试剂
        1.1 仪器
        1.2 试剂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包衣液的配制
        2.2 包衣工艺参数的考察
        2.3 包衣工艺参数的确定
    3 讨论
        3.1 包衣工艺参数的调节
        3.2 片芯质量对包衣工艺的影响
第七部分 六味生物制剂有效组分片剂质量标准研究
    1 仪器与试剂
        1.1 仪器
        1.2 试剂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外观检查
        2.2 重量差异
        2.3 崩解时限
        2.4 薄层鉴别
        2.5 含量测定
    3 质量标准草案
第八部分 初步稳定性研究
    1 仪器与试剂
        1.1 仪器
        1.2 试剂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影响因素试验
        2.1.1 高温试验
        2.1.2 高湿试验
        2.1.3 强光照射试验
        2.2 加速试验
        2.3 长期试验
    3 讨论
第九部分 小结与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提高中草药制剂质量的几点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北京医疗队在甘肃的活动与影响[D]. 刘海花. 西北民族大学, 2019(02)
  • [2]我们是怎样开展医院药房科研工作的[J]. 郝玉珩. 中国药学杂志, 1979(09)
  • [3]关于中西药结合的几个途径的探索[J]. 李端. 新医药学杂志, 1977(05)
  • [4]兽医中药免疫增强剂的筛选试验及其药理学研究[D]. 刘翠艳. 山东农业大学, 2007(01)
  • [5]关于规模化猪场生物安全体系建设的几点体会[J]. 庄汝柏,张洁,李宝红,杨怀谷,欧阳慧敏,李剑豪,黄翔. 广东畜牧兽医科技, 2014(05)
  • [6]建国以来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病研究[D]. 王冬燕.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9(07)
  • [7]提高中草药制剂质量的几点体会[J].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九医院. 中草药通讯, 1976(01)
  • [8]中药剂型改革之我见[J]. 胡丽华. 广西中医药, 1993(03)
  • [9]基于“伏邪”理论之加味凉血消风散调控复发型银屑病进行期(血热证)Th17/Treg轴的免疫机理研究[D]. 胡霞.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10]六味生物制剂有效组分片剂制备工艺与质量标准研究[D]. 杨霞. 广东药学院, 2014(03)

标签:;  ;  ;  ;  ;  

提高中草药制剂质量的几点体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