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马尔可夫模型在会计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刘瑜,方绍玉[1](1992)在《马尔可夫模型在会计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介绍有限维齐次马尔可夫模型,尤其引入几种在会计学上广泛使用的应用型马尔可夫模型,诸如估价、成本分配、计划和控制等问题,而该模型可能应用的范围不仅是本文中所列举的一些例子,还可广泛推广到物理学、生物学、工程科学及其他社会科学等领域。
陈一笑[2](2021)在《基于改进的超额收益法对JZT医药集团商誉价值评估研究》文中指出知识经济的大时代背景下,一些不可确指的无形资源渐渐代替了基本生产组成要素成为了企业发展的新动力。而商誉作为其中的一员在企业中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它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并从企业的各个方面影响着企业的收益。由于商誉是在企业长期活动的过程中产生的,它反映了企业将来的发展方向,是企业优势资源和各种优良关系的组合。因此,商誉科学准确的价值评估不仅可以优化企业所处的环境,还可以指引企业的前进方向。但是由于商誉的不可确认性,其自身的价值评估一直是比较有争议的。随着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一些小型企业失信的破产以及大型企业的收购合并,无一不体现着商誉在企业中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不论是实务还是理论方面,商誉价值的评估都没有引起学者的重视,商誉价值评估方法更是没有公允的标准,商誉价值评估的方法研究成为当前评估领域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本文从商誉价值评估方法的改进方面出发,选择新冠疫情期间表现出色的湖北省最大的民营企业——JZT医药集团为案例进行商誉价值评估研究,侧面体现出企业之信誉这一商誉特征,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商誉有关文献进行整理,接着介绍了商誉与商誉传统评估方法的相关理论,并分析其适用性以便进行改进处理。然后思考了超额收益法的改进处理的方式,以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结合皮尔曲线模型定量划分企业生命周期,得到了比传统方法主观判断更科学的收益期限。再根据企业历年超额收益用灰色预测模型预测未来的超额收益,并从数理统计的角度出发,用马尔可夫链构造的模型修正灰色预测的精准度,得到了比传统的增长率预测法更准确的超额收益预测值。最后用与收益额口径一致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处理折现率对修正预测的超额收益值进行计算,获得了修正的超额收益法估出的商誉价值,并简略地与传统超额收益法的评估值进行对比分析。以此对比固有的超额收益法,发现经过GM(1.1)模型以及马尔可夫链处理后的超额收益法可以减弱固有的超额收益法计算具体参数时的人为因素,并且可以较好的依照参考数据的历史特征,提升了对无规律的数据的预测准确度,以此达到了科学准确地去评估商誉的目的。
朱怡源[3](2019)在《基于灰色神经网络方法的企业商誉价值评估 ——以贵州茅台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最近数年,由于产权交易活跃,上市公司披露的商誉列报增多,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并购产生的。商誉作为企业价值组成的有机部分,对其评估和管理的能力显然会影响企业盈亏关系,倘若计提商誉减值损失过大,甚至会导致企业由盈利转为亏损,严重扰乱市场秩序。在此背景下,商誉逐渐沦落为上市主体操纵公司利润的帮凶,严重损害投资者利益。在商誉评估具体方法应用上,查阅国内外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得到专家学者一致认可的是割差法和超额收益法。因为超额收益法更贴近于商誉为企业带来未来大于基准收益的超额收益这一本质属性,所以在理论上更优于割差法。但是在评估公司实际业务以及上市公司公告中笔者发现,评估公司对商誉的评估通常采用割差法,即首先通过采用收益法对被评估公司经营性资产和负债的未来预计产生的现金流量现值估算,并测算出非经营性资产、溢余资产和付息负债的价值,得出收益法测算的企业股权价值。其次识别被评估公司可辨认净资产的范围并确定其公允价值。最后,计算企业整体价值与企业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便得到评估基准日的商誉价值。超额收益法难在未来收益额的科学、合理、客观的预测,实务中运用较少,运用超额收益法的案例研究更是空白。究竟影响商誉价值的因素有哪些?传统商誉评估中如何评估商誉价值?人工智能浪潮下哪些先进的预测方法可以运用到评估领域?在本文的理论部分,为了奠定商誉评估案例研究中所选择的影响商誉价值评价指标的理论基础,首先探究商誉价值的驱动因素。然后研究传统评估方法在商誉评估中的适用性比较,针对超额收益法理论基础更充分但实务预测困难的窘境,尝试性研究灰色预测、BP神经网络和马尔科夫链在资产评估当中的适用性。以贵州茅台为研究对象,结合杜邦分析公式研判收益指标,深入分析贵州茅台的经营情况和白酒行业市场预期分析各领域对商誉产生的影响。借助MATLAB软件实际操作灰色神经网络与马尔科夫链模型,实现很好的人机互动,解决了收益额预测中的“痛点”。科学的计算出商誉价值,并对该方法得出的结果理性分析。最后则是对全文的回顾,结合理论研究以及实务条件阐述了基本结论并提出相应建议,最后说明本文不足之处。基于全文内容,本文的创新点集中于收益预测“现代化”以及创新资产评估路径,综合了金融、工程领域智能算法,利用MATLAB编程手段,纵向选取灰色预测,横向选取BP神经网络,利用不同数据库储存的企业、行业近十年来年报、研报数据,纵横交错全方位筛选、整理指标体系。通过马尔科夫链在时间序列上动态修正,以期使商誉评估价值具有更高的公允性以及更简便的操作性。
赵伟[4](2009)在《应收账款坏账管理方法新探——马尔科夫过程模型分析》文中指出随着现代公司规模越来越大,应收账款金额也越来越多。如何更好地去进行管理已经成为财务经理的关注重点。本文针对应收账款坏账管理方法,探讨了马尔科夫过程模型分析新的方法。
陆承星[5](2000)在《具有吸收状态的马尔可夫链在银行不良资产管理中的应用》文中提出如何进行银行不良资产的管理 ,这是亚洲金融风暴引发之后各国都相当关注的一个话题。本文从具有吸收状态的马尔可夫链理论出发 ,讨论其运用于银行不良资产管理的可行性 ,建立相应的模型 ,设计了评价指标 ,并以实例分析了其可操作性与现实意义。
郑红玲[6](2019)在《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对产业升级影响的实证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国际分工中,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国经济发展令世界瞩目,对外贸易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中国在不断融入全球生产网络的进程中,人口红利逐渐减少,资源环境承载的压力不断增大,贸易摩擦频率增多影响变大,诸多问题使中国必须思考产业转型发展升级问题。开放经济条件下,如何推动产业升级,对外贸易在互通有无、调剂余缺、促进竞争、示范学习、扩大市场等方面有着积极影响,利用国内外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对外贸易无疑对产业升级有重要作用。因此,研究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对产业升级的影响,思考经济转型发展以及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对于中国不断提高经济质量,增强国际竞争优势,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论文先从概念界定、理论梳理及现状分析切入,接着运用实证分析方法从结构演进、经济效率、产品空间及生产分工四种视角逐一揭示贸易发展对产业升级的影响,其间涵盖大量数据及运用多种定量分析方法,如面板数据回归、面板Probit回归、面板门槛分析、产品空间邻近矩阵、马尔可夫链等,力求多层面对研究对象进行测度,之后分析了制约对外贸易推进产业升级的影响因素,最后在不同视角下概括出一般性的结论,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论文具体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前期文献梳理及框架搭建工作。涵盖前三章的内容,绪论部分阐述了论文的选题背景意义、研究方法与思路,并列出创新点及不足。主要概念与文献综述部分介绍了有关产业升级的概念,从结构演进、经济效率、产品空间、生产分工等角度对产业升级的概念进行归类界定,然后依国内外相关研究的不同视角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综述。理论梳理部分从对外贸易理论、产业升级理论和对外贸易对产业升级影响的理论思想进行归纳,之后从市场供求机制、规模经济效应、产业关联效应、知识溢出效应、国际分工效应等方面探讨开放经济下贸易发展对产业升级的影响机理。第二部分为实证检验部分。涵盖了五章的内容,由现状分析入手,从产业间、产业内、产品间、产品内进行观察与解读,确定了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对产业升级影响的四重奏:结构演进视角、经济效率视角、产品空间视角、生产分工视角。在对现状分析时,不仅分析了中国对外贸易与产业升级的现状,还分析了产业升级滞后于对外贸易发展的现状。结构演进视角下分析了对外贸易对产业升级在产业结构协调度、产业结构轻软度、产业综合效率和产业结构转换度等方面的影响。经济效率视角下分析了对外贸易对产业升级在全要素生产率和劳动效率等方面的影响。产品空间视角下检验了贸易发展对产业升级在比较优势及国际竞争方面的影响。生产分工视角下以世界投入产出表作为数据基础,分析中间品贸易发展对产业升级在增值能力方面的影响。第三部分为因素分析及归纳总结阶段。涵盖了后两章的内容。主要运用规范分析方法,结合对外贸易发展固化性特征突出、国内要素红利已经逆转、一些发达国家对中国崛起的遏制、国际市场不完全竞争格局以及服务业基础薄弱等制约对外贸易推进产业升级的影响因素,之后在四个不同视角下对研究结论进行归纳,并提出发挥贸易结构先导效应以引导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挥贸易溢出效应以促进经济效率提升、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以提升产业攀升能力、不断完善国内价值链以增强产业升级稳定性等建议。论文研究结论简要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规模和贸易规模快速扩张,产业发展有显着变化。结构演进视角下,对外贸易发展对产业结构的协调是有益的、对产业综合效率的提升是有积极推动作用的,但对产业结构的转换在统计意义上没有显着影响;除服务贸易外,其他贸易形式对产业结构轻软度的影响均是负向的,人力资本和科技投入有助于产业结构轻软度的改善,对产业结构协调和产业综合效率的提高也是有益的。经济效率视角下,出口贸易发展有利于促进全要素率的提升,进口贸易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相反;工业制品出口及服务贸易都有利于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但初级产品出口对劳动生产率影响为负。产品空间视角下,贸易产品蕴含的既有能力禀赋在推进产业升级时,发展中国家的效果好于发达国家,出口产品密度、进口产品密度、经济增长对产业升级均有正向推动作用。生产分工视角下,中国在融入全球价值链的早期阶段,随着国际分工参与度的提高,增值率不断上升,有助于产业升级;而后随着参与全球价值链及国际分工的不断成熟,某些领域的低端嵌入压力较大,增值率呈现倒U型轨迹;若考虑到产业关联,则增大全球产业链的融入深度有助于产业升级。论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一是搭建出结构较为清晰的研究框架。在结构演进、经济效率、产品空间和生产分工四个不同视角下,研究外贸发展对产业升级影响,多层面对研究对象进行论证,这一研究框架的确立,延伸了同类研究的范围和逻辑,也构建了比较清晰的思路。二是研究内容上,对产业层面的研究,既涉及产业间结构的演进,也涉及产业内效率的提升;对产品层面的研究,既涉及比较优势与国际竞争,也涉及生产分工的增值情况,四重奏模式使得研究内容更加完整。三是研究细节及数据使用方面。如变量选择,利用RCA进行升级判断时,不仅考虑逻辑判断,还对原始值进行追溯;对WIOT进行数据分析时,既考虑到中间产品也考虑到最终产品。此外,在数据使用上,从时序数据到面板数据,从产品空间数据到投入产出数据等,为增加论文的说服力,所用数据类型较同类研究更加丰富。
徐蕊[7](2008)在《基于马尔可夫链的企业应收账款管理》文中认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通过商业信用来促进销售,扩大销售收入,以期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但同时大量的应收账款却造成了企业资金周转困难,坏账带来的损失也越来越大。如何预测企业的应收账款,进而有效的对企业的应收账款进行管理就成为了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个重点。本文将通过齐次马尔可夫链的理论与方法构建企业应收账款发生坏账的预测模型,并用该模型对企业的现金折扣的制定以及追讨欠款的决策制定提出建议,以有效的减少坏账损失从而提高企业的利润。
李士岩[8](2019)在《“商业银行为核心”的影子银行系统性风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金融自由化的推进和金融创新的快速发展,影子银行体系在全球主要经济体内得到了快速发展,其在金融体系中的地位日趋重要。但在2008年次贷危机之前,关于“影子银行”的研究并未受到重视,监管当局对影子银行的认识及监管措施也没有跟上影子银行发展的步伐。危机之后,通过对危机的反思与深入研究,被普遍接受的一个观点是对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缺失是次贷危机的主因之一。影子银行作为一种新的分析视角成为监管层、学术界以及金融业界讨论的热点课题。中国金融业处在规模快速发展与结构深入调整阶段,非银行金融机构不断壮大,资产管理业务迅速扩张,银行表外业务快速增长,中国的影子银行体系已成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是以“商业银行为核心”。伴随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不仅对宏观经济波动产生影响,而且对金融稳定以及商业银行体系均产生影响。鉴于此,强化影子银行监管对于防范系统性风险,促进金融体系稳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充分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围绕以“商业银行为核心”影子银行系统性风险这个核心主题,着重探讨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中国特色“商业银行为核心”影子银行构成与运行机制;其次是“商业银行为核心”影子银行对不同层面(宏观经济、金融稳定以及商业银行体系)系统性风险的影响;最后是针对当前影子银行监管体制的思考以及未来的改革路径。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在分析与对比欧美学者以及国内学者对影子银行定义的基础上,提出从“核心要素”与“特征要素”两个层面定义影子银行。从核心要素层面来看,影子银行的本质属性是指传统银行业务体系之外的信用中介实体及业务活动,核心功能是为实体经济提供信用。基于特征要素对于影子银行体系的界定,取决于该范畴界定的目的与角度。例如,基于风险观的角度,影子银行的重要特征是可能产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基于监管的角度,强调的是影子银行业务处在监管范围之外。欧美的影子银行体系与中国的影子银行体系有着本质的区别,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起主导作用的金融机构存在差别;第二,业务模式存在差异;第三融资模式不一致。中国的影子银行主要是以商业银行为中心而展开,“商业银行为核心”的影子银行是指以规避监管为目的,通过创造信用货币为企业提供融资的业务,主要通过商业银行理财业务以及同业业务两种途径展开。银行理财业务可以将表内存款转化为表外理财资金,再通过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进行资产配置。如果依据金融属性与法律属性来判断,银行理财业务应该是商业银行的一种中间业务,但刚性兑付机制的存在却使其具有表外融资的特征。同业业务则使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存放同业、买入返售资产及其他金融机构款项向影子银行提供融资。上述两类业务实质上是银行开展的“类贷款”业务,通过该类业务满足实体企业的融资需求,但是该类业务并没有记录在贷款科目下,一部分反映在同业资产或投资资产项目下,另外一部分通过表外理财业务移出资产负债表。导致商业银行大力发展影子银行业务的因素是多方位的,但其中的核心因素是商业银行的监管套利动机。银行通过理财业务进行套利的核心在于银行通过发售理财产品将表内资产腾挪至表外或直接通过理财业务进行表外融资。银行同业业务监管套利其核心在于利用监管规则对同业业务不同于普通银行业务的监管标准来达到规避监管的目的。(2)影子银行发展所产生的系统性风险效应主要体现在宏观(宏观经济波动)、中观(金融稳定)和微观(商业银行体系)三个层面:第一,基于MS-MFDFM模型测度月度宏观经济因子,该因子综合了季度GDP数据以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等其他月度数据,很好地反映了我国宏观经济波动周期。在此基础上,利用TVP-SV-VAR模型,研究了影子银行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影子银行规模具有顺周期性,并且这种顺周期性是时变的。在影子银行监管上应考虑宏观经济周期的影响,防止对宏观经济系统产生较大风险。第二,利用FAVAR模型构建金融稳定指数,该指数较好的反应了我国金融稳定情况。分别利用DCC-GARCH模型和TVP-SSM模型,研究了影子银行规模与金融稳定之间的风险溢出效应和时变非线性效应。影子银行对金融稳定的影响并不是简单的正负关系,而是表现出时变性非线性的影响。稳健性检验的结果支持上述结论。第三,利用DVECH-GARCH模型构建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指标。接着以13家上市商业银行构建面板门槛模型,研究了影子银行对系统性风险的非线性关系。实证结果显示,随着影子银行规模的扩大,影子银行对银行系统性风险具有门槛效应。不同门槛下,影子银行对银行系统性风险表现出差异性。故而对不同规模的商业银行,在监管时应按照影子规模进行分类监管,从而更好的预防系统性风险。(3)在深入分析影子银行系统性风险效应的基础之上,主要从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以及具体监管措施两个层面探讨影子银行的有效监管。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内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需要明确实施宏观审慎监管、微观审慎监管以及货币政策的实施主体,并明确三者之间的协调机制。核心问题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宏观审慎监管的职责是否应由中央银行来承担。国内外的实践经验表明,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监管政策的相互协调至关重要。中央银行在实施货币政策时,必须考虑宏观审慎政策所产生的影响,在深入分析经济和金融环境的基础上,权衡把握政策的方向和力度,真正实现二者之间的有效协调,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达到金融稳定的目的。第二,宏观审慎监管主体与微观审慎监管主体之间的内在协调机制。借鉴现有的研究成果以及各国的监管实践经验,本文认为“央行+行为监管局”、“央行+审慎监管局+行为监管局”两种模式值得深入探讨并完善。当前分业监管模式下,同类业务监管标准不一致的根本原因在于资产管理业务涉及的基础法律关系不统一,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是要通过法律制度建设对具有相同金融属性的资产管理业务进行统一监管。具体路径可以考虑基于《信托法》调整所有信托关系,强化《信托法》对所有信托行为的有效规范是改变不平等竞争状况的主要途径。对于影子银行业务的具体监管,需要解决刚性兑付、期限错配、各类资管产品的多层嵌套以及非标资产的有效管理。刚性兑付的实质是银行在为理财产品提供信用背书,结果是理财产品变相的成为负债业务,进而扭曲风险与收益,扭曲资源优化配置。刚性兑付的理财在表外核算,不计提资本,虚增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放大了系统性风险。破除刚性兑付需要完善三个方面的制度安排:一是规范资产管理业务的管理费;二是加强信息披露要求;三、禁止资管产品之间的利益输送行为。“非标”项目本身的信用风险并不高,因此风险并不在于非标资产本身。“非标”真正的风险在于两个方面:第一,刚性兑付造成信用风险积聚。第二,期限错配所形成的流动性风险。解决了刚性兑付与期限错配问题后的银行理财非标资产投资其实就成为了资产证券化。理财作为隔离风险的SPV主体,“非标资产”作为基础资产,银行理财SPV+非标基础资产=资产证券化。
王晓江[9](2017)在《考虑财务人员偏好的云会计AIS可信需求动态获取 ——以A供应商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企业财务工作的数据来源更加丰富,会计信息系统(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以下简称AIS)在此条件下的功能模块升级也大大提升了企业的财务工作效率。大数据除了为企业财务工作带来了更加准确、丰富的会计数据,也向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运作能力提出了挑战。高度开放和柔性的云环境需要云会计供应商加大安全防护功能的拓展,云会计供应商在向不同规模的企业销售云会计产品时,需要更加准确地了解企业用户对于云会计AIS的需求,从而提供更加高效、科学的云会计产品。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有关云会计、AIS可信属性、需求动态获取等领域的研究加以汇总,从而为后续的案例研究分析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在对云会计供应商A公司的云会计产品需求获取案例分析过程中,首先从云会计供应商和企业用户两个视角对目前云会计供应商A公司的产品需求获取过程加以分析,总结得出云会计产品需求获取中存在的问题。另外,结合企业用户B公司对于云会计产品的基本要求,构建AIS可信需求动态获取模型,该模型的构建充分考虑了供应商A公司现有的的云会计产品模块和B公司的企业规模,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需求动态获取的步骤及方法。其次,借助马尔可夫模型实现了云会计AIS可信需求映射,在此基础上针对企业用户B公司财务人员的偏好进行了AIS需求演化。最后,通过对供应商A公司云会计AIS可信需求动态获取全过程的案例分析,结合B公司财务人员的需求偏好,提出了较为完整的需求获取实施建议。对云会计AIS可信需求动态获取的案例研究,能够为云会计产品的订制提供依据,从企业财务人员的需求出发,开发能够提升企业财务工作效率的会计信息系统功能模块。另外,动态需求获取与云会计AIS可信需求属性的结合,能够动态反映云会计AIS各产品模块与不同规模、行业企业之间的关系,从而为我国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提供全新视角。
李鹏[10](2013)在《汽车消费信贷风险防控策略的研究》文中认为汽车工业己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随着汽车消费市场的蓬勃发展,汽车消费信贷逐步被消费者接受,成为购车的常见形式,进而推动了汽车产业的发展。目前,虽然我国的汽车消费市场发展很快,但是,我国发展汽车消费信贷的宏观环境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如信用体系不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贷款市场竞争不规范、汽车价格波动幅度太大、贷款人道德水平低下等,使得汽车消费信贷风险逐渐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汽车消费信贷的发展,所以加强汽车消费信贷风险策略的研究对汽车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论文探讨了我国汽车消费信贷发展的现状,在广泛查阅国内外文献、深入实际调查、思考的基础上,对现行的汽车消费信贷风险类型进行总结,结合目前商业银行汽车消费信贷的业务模式,通过综合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博弈论、马尔可夫预测分析法等系统工程学理论和方法,对其汽车消费信贷风险防控策略进行了研究。首先,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多角度地分析了汽车消费信贷中借款人的风险,建立了一个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汽车消费信贷借款人风险评价模型,运用此模型可实现对借款人风险程度的分类和识别。其次,在博弈论相关理论基础上,建立了消费者与商业银行在还款过程中相互博弈的模型。通过信息不对称理论,对信贷业务开展过程中存在的三种情况,即借款人正常还款博弈、借款人提前还款博弈和银行内部操作风险博弈进行梳理,从各个环节着手,从根源上分析主要风险,进而得出汽车消费信贷车辆抵押风险主要来自于贷款利率、首付款比例、汽车贬值程度和个人信用违约惩罚力度等结论。最后,结合我国五类贷款分级的规定利用马尔可夫转移矩阵对未来的贷款状态及不良贷款规模进行预测和分析,为商业银行汽车消费信贷业务控制不良贷款率,提供可行的手段。
二、马尔可夫模型在会计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马尔可夫模型在会计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改进的超额收益法对JZT医药集团商誉价值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内文献综述 |
1.2.2 国外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贡献与不足 |
1.4.1 研究贡献 |
1.4.2 研究不足 |
2 商誉与商誉评估方法 |
2.1 商誉概述 |
2.2 商誉价值评估方法概述 |
2.2.1 割差法 |
2.2.2 超额收益法 |
2.3 商誉价值评估方法适用性分析 |
2.3.1 割差法的应用与不足 |
2.3.2 超额收益法的应用与不足 |
3 改进超额收益法的商誉价值评估模型构建 |
3.1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在商誉价值评估中的应用 |
3.1.1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概述 |
3.1.2 不同阶段对超额收益法评估商誉价值的影响 |
3.2 皮尔曲线模型在商誉价值评估中的应用 |
3.2.1 皮尔曲线模型概述 |
3.2.2 皮尔曲线模型参数估值方法 |
3.2.3 皮尔曲线模型企业指标的选取 |
3.2.4 企业中皮尔曲线模型的构建 |
3.3 灰色预测模型在商誉价值评估中的应用 |
3.3.1 GM(1.1)模型的构建 |
3.3.2 灰色预测模型适用性分析 |
3.4 马尔可夫模型在商誉价值评估中的应用 |
3.4.1 马尔可夫模型相关理论概述 |
3.4.2 马尔可夫模型的构建 |
3.4.3 马尔可夫模型的适用性分析 |
3.5 商誉价值综合评估模型 |
4 案例分析 |
4.1 案例背景分析 |
4.1.1 JZT医药集团行业分析 |
4.1.2 JZT医药集团生命周期定性分析 |
4.2 JZT医药集团商誉价值评估收益年限的确定 |
4.2.1 JZT医药集团的皮尔曲线模型构建 |
4.2.2 JZT医药集团生命周期定量分析 |
4.2.3 JZT医药集团生命周期确定收益年限 |
4.3 JZT医药集团商誉价值评估超额收益的预测 |
4.3.1 JZT医药集团近五年超额收益的计算 |
4.3.2 GM(1.1)模型预测超额收益 |
4.3.3 马尔可夫模型修正超额收益预测值 |
4.4 JZT医药集团商誉价值评估折现率的计算 |
4.4.1 超额收益与折现率的口径选择 |
4.4.2 无风险收益率的计算 |
4.4.3 折现率的最终确定 |
4.5 JZT医药集团商誉价值评估结果的计算与分析 |
4.5.1 JZT医药集团商誉价值的计算 |
4.5.2 JZT医药集团商誉价值评估结果的分析 |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基于灰色神经网络方法的企业商誉价值评估 ——以贵州茅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路线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2.3 研究技术线路 |
1.3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 |
2.1 商誉价值驱动因素研究现状 |
2.2 商誉价值评估方法研究 |
2.3 灰色神经网络与马尔科夫链方法研究 |
2.4 文献评述 |
第3章 商誉价值评估理论框架 |
3.1 商誉价值理论 |
3.2 商誉评估假定条件、流程及具体方法 |
3.2.1 商誉评估假定条件 |
3.2.2 商誉评估流程 |
3.2.3 商誉评估的具体方法 |
3.3 传统方法的劣势和组合预测方法的优势 |
第4章 灰色神经网络与马尔科夫链方法 |
4.1 灰色预测 |
4.1.1 灰色预测模型 |
4.1.2 灰色预测模型在资产评估中的功能 |
4.2 BP神经网络 |
4.2.1 BP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 |
4.2.2 BP神经网络在资产评估中的功能 |
4.3 马尔科夫链 |
4.3.1 离散随机马尔科夫链的定义 |
4.3.2 转移概率矩阵和n步转移概率 |
4.3.3 马尔科夫链在资产评估中的应用 |
第5章 商誉评估案例研究 |
5.1 案例基本情况 |
5.1.1 所需要进行评估的事宜 |
5.1.2 案例简介 |
5.1.3 超额收益模型确定 |
5.2 白酒行业权益净利率预测 |
5.2.1 灰色模型预测 |
5.2.2 BP神经网络预测 |
5.2.3 马尔科夫链模型优化 |
5.3 贵州茅台超额收益以及所有者权益的预测 |
5.3.1 预测贵州茅台权益净利率 |
5.3.2 贵州茅台所有者权益预测 |
5.3.3 计算并预测贵州茅台超额收益 |
5.4 折现率的确定以及商誉价值计算 |
5.4.1 折现率的计算 |
5.4.2 商誉价值评估 |
5.4.3 商誉评估结果合理性分析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建议 |
6.3 局限性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应收账款坏账管理方法新探——马尔科夫过程模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传统的应收账款坏账的计算方法 |
1. 余额百分比法这是按照期末应收账款余额的一定百分比估计坏账损失的方法 |
2. 账龄分析法这是根据应收账款账龄的长短来估计坏账损失的方法 |
3. 销货百分比法这是根据企业销售总额的一定百分比估计坏账损失的方法 |
二、应收账款的管理的马尔科夫过程特征 |
三、公司客户应收账款坏账的马尔科夫过程模型分析 |
四、结论 |
(5)具有吸收状态的马尔可夫链在银行不良资产管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马尔可夫链在银行不良资产管理中应用的可行性 |
1.应用马尔可夫理论研究银行不良资产的前提 |
1) 满足马尔可夫性的假定 |
2) 满足转移矩阵稳定性的要求 |
3) 满足吸收状态的假定 |
2.应用马尔可夫链理论研究银行不良资产的假定 |
二、马尔可夫链在银行不良资产管理中的应用 |
1.矩阵模型的构造与分块 |
2.预测未来n期银行不良资产状态 |
3.一笔初态处于暂态i的逾期贷款, 最终进入吸收态j的可能概率 |
4.进入吸收状态之前, 一笔处于状态 |
5.目前处于暂态i, 到最终进入吸收态为止, 所需的平均时间 |
三、实例分析 |
1.由于数据收集不全, 为更好地说明马尔可夫方法的应用, 现提出一些数据处理的合理假设。 |
2.模拟的转移概率矩阵 |
3.二阶、三阶转移矩阵 |
4.从暂态i最终到吸收态j的概率, 最终能收回与不能收回的概率 |
5.最终进入某一吸收态前, 处于暂态的平均时间 |
6.最终进入吸收态平均所需的时间 |
四、需说明的问题 |
(6)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对产业升级影响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框架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结构安排 |
1.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 |
2.1.1 对外贸易 |
2.1.2 产业升级 |
2.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2.2.1 国外文献综述 |
2.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3章 相关理论与影响机理分析 |
3.1 相关理论 |
3.1.1 对外贸易相关理论 |
3.1.2 产业升级相关理论 |
3.1.3 外贸对产业升级影响的相关理论思想 |
3.2 外贸对产业升级影响的机理分析 |
3.2.1 市场机制的普适性机理 |
3.2.2 交易主体全球化的竞争效应影响机理 |
3.2.3 全球贸易往来的产业关联效应影响机理 |
3.2.4 贸易市场扩大的规模经济效应影响机理 |
3.2.5 对外贸易发展的溢出效应影响机理 |
3.2.6 贸易产品的空间邻近效应影响机理 |
3.2.7 全球生产网络的分工深化效应影响机理 |
3.2.8 引致需求诱发的要素流动效应影响机理 |
第4章 对外贸易发展与产业升级的现状分析 |
4.1 对外贸易现状分析 |
4.1.1 货物贸易现状 |
4.1.2 服务贸易现状 |
4.2 产业升级现状分析 |
4.2.1 结构演进视角下的产业升级 |
4.2.2 经济效率视角下的产业升级 |
4.2.3 产品空间视角下的产业升级 |
4.2.4 生产分工视角下的产业升级 |
4.3 产业升级滞后对外贸易发展的现状 |
4.3.1 外贸规模膨胀降低了产业升级的内在激励 |
4.3.2 产业发展在全球价值链中分工占位较低 |
4.3.3 外贸的粗放发展加重了产业升级的负担 |
4.3.4 服务贸易水平低对产业升级的支撑力度不足 |
4.3.5 要素引进推动产业升级的道路曲折 |
第5章 结构演进视角下外贸对产业升级影响的实证分析 |
5.1 结构演进视角下外贸影响产业升级的特征 |
5.2 变量选择与模型设定 |
5.3 相关变量的描述统计 |
5.4 结构演进视角下外贸对产业升级影响的实证检验 |
5.4.1 商品贸易对产业升级影响检验 |
5.4.2 服务贸易对产业升级影响检验 |
5.4.3 一般贸易对产业升级影响检验 |
5.4.4 加工贸易对产业升级影响检验 |
5.4.5 稳健性检验 |
5.5 结构演进视角下外贸对产业升级影响的结论 |
第6章 经济效率视角下外贸对产业升级影响的实证分析 |
6.1 经济效率视角下外贸影响产业升级的特征 |
6.2 基础模型设定与相关指标解释 |
6.2.1 基础模型设定 |
6.2.2 相关指标解释 |
6.3 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经济效率实证检验 |
6.3.1 全国层面的检验 |
6.3.2 省际层面的检验 |
6.4 基于劳动生产率的经济效率实证检验 |
6.4.1 全国层面的检验 |
6.4.2 省际层面的检验 |
6.5 基于微观数据的稳健性检验 |
6.5.1 模型设定与数据处理 |
6.5.2 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
6.5.3 稳健性检验 |
6.6 经济效率视角下外贸对产业升级影响的结论 |
第7章 产品空间视角下外贸对产业升级影响的实证分析 |
7.1 产品空间视角下外贸影响产业升级的特征 |
7.2 产品空间及相关指标解释 |
7.2.1 产品空间 |
7.2.2 相关指标解释 |
7.3 模型设定与数据处理 |
7.3.1 基础模型设定 |
7.3.2 数据来源与处理 |
7.3.3 相关变量的描述统计 |
7.4 产品空间视角下外贸对产业升级影响的实证检验 |
7.4.1 具体模型设定及估计方法 |
7.4.2 检验结果分析 |
7.4.3 稳健性检验 |
7.5 产品空间视角下外贸对产业升级影响的结论 |
第8章 生产分工视角下外贸对产业升级影响的实证分析 |
8.1 生产分工视角下外贸影响产业升级的特征 |
8.2 投入产出表及相关指标解释 |
8.2.1 投入产出表 |
8.2.2 相关指标解释 |
8.3 模型设定与数据处理 |
8.3.1 基础模型设定 |
8.3.2 数据来源与处理 |
8.3.3 相关变量的描述统计 |
8.4 生产分工视角下外贸对产业升级影响的实证检验 |
8.4.1 具体模型设定及估计方法 |
8.4.2 检验结果分析 |
8.4.3 稳健性检验 |
8.5 生产分工视角下外贸对产业升级影响的结论 |
第9章 制约对外贸易推进产业升级的影响因素分析 |
9.1 贸易惯性削弱了外贸推进产业升级的向上流动性 |
9.2 要素红利逆转约束了外贸推进产业升级的动力 |
9.3 国际市场竞争格局限制了外贸推进产业升级的利得积累 |
9.4 服务业基础薄弱降低了外贸推进产业升级的效率 |
9.5 频繁的贸易摩擦增大了外贸推进产业升级的阻力 |
第10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
10.1 主要结论 |
10.2 对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8)“商业银行为核心”的影子银行系统性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内容、方法、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影子银行与系统性风险:一个理论框架 |
第一节 影子银行与系统性风险的定义 |
一、影子银行的定义 |
二、系统性风险的定义与成因 |
第二节 影子银行系统性风险积累机制 |
一、影子银行的顺周期性系统性风险 |
二、影子银行对金融体系稳定性的影响 |
第三节 影子银行系统性风险发生机制 |
一、传统银行与影子银行信用创造特征的对比分析 |
二、影子银行体系挤兑机制分析 |
三、市场流动性蒸发机制 |
第四节 影子银行系统性风险扩散机制 |
一、风险从信贷市场向资本市场的传导 |
二、风险在金融机构之间的传导 |
三、风险在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之间的相互传导 |
第二章 中美影子银行运行模式对比分析 |
第一节 影子银行体系的构成及运作模式 |
一、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构成 |
二、“商业银行为核心”的影子银行运作模式 |
第二节 中美影子银行体系对比分析 |
一、美国影子银行体系的运作模式 |
二、中美影子银行体系对比 |
第三节 中国影子银行的内在风险 |
一、影子银行推动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 |
二、影子银行推高总杠杆率 |
三、资产池模式的期限错配与杠杆化融资风险 |
第三章 “商业银行为核心的”影子银行发展动因分析 |
第一节 影子银行发展的外部环境分析 |
一、宏观经济环境与监管导向呈现周期性变化 |
二、同业竞争加剧 |
第二节 监管套利行为导致影子银行发展 |
一、监管套利行为的具体路径 |
二、银行理财业务监管套利行为分析 |
第三节 监管套利的具体业务模式 |
一、银行理财业务监管套利模式 |
二、银行同业业务的监管套利模式 |
第四节 监管套利视角下影子银行发展动机实证分析 |
一、理论分析与研究设计 |
二、数据与实证结果分析 |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四章 影子银行顺周期性行为研究 |
第一节 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 |
第二节 混频宏观经济因子的构建 |
一、马尔可夫机制转换混频动态因子计量模型 |
二、变量的选取 |
三、实证结果分析 |
四、稳健性检验 |
第三节 实证检验模型构建 |
一、TVP-SV-VAR模型简介 |
二、变量和数据来源 |
第四节 实证结果分析 |
一、模拟及估计结果 |
二、检验结果分析 |
三、稳健性检验 |
四、结论与政策启示 |
第五章 影子银行对金融体系稳定的风险溢出效应 |
第一节 金融状况指数的构建 |
第二节 影子银行规模对金融稳定的时变风险溢出效应 |
一、DCC-GARCH计量模型 |
二、变量检验和实证结果分析 |
第三节 影子银行对金融稳定的非线性影响机制检验 |
一、时变参数状态空间模型 |
二、实证结果分析 |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六章 商业银行影子银行业务风险溢出效应实证分析 |
第一节 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 |
第二节 研究设计 |
一、实证模型设定 |
二、面板门限回归模型 |
三、系统性风险度量 |
第三节 实证结果分析 |
一、变量和样本数据 |
二、门槛效应检验 |
三、实证分析结果 |
四、稳健性检验 |
五、结论与政策启示 |
第七章 影子银行监管体制及法律制度的改革路径 |
第一节 混业经营和分业监管的失调:影子银行监管视角 |
一、当前中国金融结构发展趋势 |
二、金融监管面临的挑战 |
第二节 金融监管体制的改革路径 |
一、欧美国家监管体制的演进路径 |
二、中国金融监管体系的发展路径 |
第三节 “商业银行为核心的”影子银行业务监管缺陷及对策建议 |
一、制度安排缺陷对银行理财金融属性的影响 |
二、银行理财发展与监管建议 |
三、同业业务发展与监管建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9)考虑财务人员偏好的云会计AIS可信需求动态获取 ——以A供应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云会计AIS |
1.2.2 AIS可信属性 |
1.2.3 需求动态获取 |
1.2.4 研究述评 |
1.3 主要内容及结构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 |
2 相关理论概述 |
2.1 云会计AIS |
2.2 AIS可信属性 |
2.3 需求动态获取 |
3 云会计AIS可信需求动态获取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企业财务人员对云会计AIS的需求反馈——企业财务人员用户视角 |
3.1.1 成本与AIS可信属性的对应程度了解不足 |
3.1.2 供应商缺乏对企业用户未来发展的关注 |
3.2 AIS可信需求获取问题分析——A供应商视角 |
3.2.1 缺乏对企业财务人员偏好的准确把握 |
3.2.2 需求获取缺乏动态分析 |
3.2.3 企业财务人员需求与技术需求之间缺乏映射 |
4 云会计AIS可信需求动态获取模型 |
4.1 AIS可信需求动态获取模型特点 |
4.2 AIS可信需求动态获取模型实现策略 |
4.2.1 云会计AIS可信需求的动态获取方法 |
4.2.2 云会计AIS基本可信属性——以企业用户B公司为例 |
4.3 用户需求动态获取模型架构 |
4.4 用户需求动态获取的步骤及方法——以B企业为例 |
5 云会计AIS可信需求映射及演化——以A公司X产品为例 |
5.1 基于马尔可夫链的可用性需求重要性演化 |
5.1.1 马尔科夫链基本理论 |
5.1.2 云会计AIS可用性需求演化——针对用户B公司财务人员 |
5.2 考虑财务人员偏好的云会计AIS可信需求映射 |
5.2.1 功能性需求 |
5.2.2 非功能性需求 |
5.3 考虑财务人员偏好的云会计AIS可信需求演化 |
6 以提升财务工作为目标的需求获取实施建议 |
6.1 公有云环境下的财务人员需求获取 |
6.2 成本控制下的财务人员需求演化 |
6.3 会计政策变更下的财务人员需求演化 |
7 研究结论及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
(10)汽车消费信贷风险防控策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1.3.1 主要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我国汽车消费信贷风险综述及分析 |
2.1 风险管理理论 |
2.2 汽车消费信贷风险概述 |
2.3 汽车消费信贷风险分析 |
2.3.1 政策环境 |
2.3.2 经济环境 |
2.3.3 社会环境 |
2.3.4 技术环境 |
2.4 本文的风险防控策略 |
第三章 汽车消费信贷中借款人风险评价模型构建 |
3.1 借款人风险分析 |
3.2 建立借款人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
3.2.1 构建指标体系的原则 |
3.2.2 评价体系构建 |
3.2.3 指标权重及评分 |
3.3 构建汽车消费信贷中借款人风险评价模型 |
3.4 实证应用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汽车消费信贷中银行与借款人的博弈分析 |
4.1 博弈理论与信息不对称理论 |
4.1.1 博弈理论知识 |
4.1.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4.1.2.1 实际应用 |
4.2 银行与借款人的博弈分析 |
4.2.1 逆向选择 |
4.2.2 道德风险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马尔可夫方法的汽车贷款质量预测模型 |
5.1 贷款分类制度下的不良贷款 |
5.2 马尔可夫链 |
5.2.1 马尔可夫链的定义及特性 |
5.2.2 马尔可夫预测模型 |
5.2.3 利用马尔可夫链预测单笔贷款状态 |
5.2.3.1 转移概率矩阵的计算 |
5.2.4 利用马尔可夫链预测整体贷款状态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马尔可夫模型在会计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马尔可夫模型在会计中的应用[J]. 刘瑜,方绍玉. 工科数学, 1992(04)
- [2]基于改进的超额收益法对JZT医药集团商誉价值评估研究[D]. 陈一笑.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3]基于灰色神经网络方法的企业商誉价值评估 ——以贵州茅台为例[D]. 朱怡源. 上海师范大学, 2019(08)
- [4]应收账款坏账管理方法新探——马尔科夫过程模型分析[J]. 赵伟. 商场现代化, 2009(11)
- [5]具有吸收状态的马尔可夫链在银行不良资产管理中的应用[J]. 陆承星. 山西统计, 2000(07)
- [6]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对产业升级影响的实证研究[D]. 郑红玲. 辽宁大学, 2019(07)
- [7]基于马尔可夫链的企业应收账款管理[J]. 徐蕊. 管理观察, 2008(09)
- [8]“商业银行为核心”的影子银行系统性风险研究[D]. 李士岩.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8)
- [9]考虑财务人员偏好的云会计AIS可信需求动态获取 ——以A供应商为例[D]. 王晓江. 重庆理工大学, 2017(02)
- [10]汽车消费信贷风险防控策略的研究[D]. 李鹏. 长安大学, 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