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江西省信息产业发展的实证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董丽如[1](2021)在《江西省旅游业区域发展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动态面板数据模型》文中研究表明江西省旅游资源丰富,旅游市场繁荣,对江西省各市旅游业发展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并进一步剖析影响江西省旅游业发展的因素,对发挥自身旅游资源优势、推动旅游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收集了2011-2018年江西省11个市的旅游数据、经济数据、人口数据、交通数据及空气污染物数据,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和研究。首先,对江西省旅游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江西省旅游业发展具有良好的政策和经济环境的支持,为旅游业发展创造了很好的外部条件。江西省本身依靠着优越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形成了丰富的旅游资源。从经济指标来看,江西省旅游总收入和旅游接待人数均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其次,对江西省区域旅游发展的差异进行分析。基于时间维度,分析结果表明各城市旅游收入的绝对差异随时间逐渐增大,相对差异随时间逐渐缩小。基于空间维度,分析结果表明城市间旅游业发展基本处于相互独立的状态,城市间空间依赖性不强。为弥补单一指标的缺陷,本文还构建了可综合测度旅游发展水平的多指标评价体系,通过因子分析法计算出各城市旅游业发展的综合得分,以此对所有城市的旅游发展水平进行排序。最后,本文对影响江西省旅游业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为消除量级影响,本文先对数据进行对数化处理。接着进行变量筛选,将筛选出的重要解释变量纳入模型进行后续分析。先后建立了静态固定效应面板数据模型和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对两个模型的分析比较可知,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在体现旅游业发展的动态性、通过的显着性变量更多等方面表现更优。根据该模型的回归结果,旅游总人数、居民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地区人口数以及年末公路总里程均对旅游收入产生了显着的正面影响。为了将具有函数性质的空气污染变量SO2、NO2、PM10纳入模型分析,本文通过函数型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将得到的污染物变量的主成分得分施以方差贡献率权重得到综合得分变量,并以此作为自变量同其他自变量再一次进行变量筛选,将筛选后的变量纳入动态面板数据模型中,结果表明污染变量PM10、SO2对旅游收入产生了负面影响。
邹瑜君[2](2021)在《江西省产业集聚空间格局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江西省产业发展逐渐趋于成熟,各地市的企业、园区等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而产业的集聚式发展是各地区产业发展的方向,也是提高地区经济发展实力的重要手段。因此,研究江西省产业集聚空间格局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江西省产业集聚的高效精准发展、合理调控布局。论文分为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两部分,基于理论分析,本研究从整体到局部、从时空视角构建了产业集聚空间格局的演变规律和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框架。在实证分析中,首先大致了解江西省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了解其产业结构变化的趋势和集聚发展特征。其次,从时间维度对江西省产业集聚程度进行综合测算,再对江西省各地市的产业集聚程度进行相对比较分析,主要是从整体到局部揭示江西省产业集聚特征。然后,基于POI数据,综合运用空间分析法从空间分布类型、集聚方向和空间组织模式对江西省整体和各地市进行空间特征识别,从空间角度分析产业集聚空间格局的特征规律。最后,通过地理探测器对影响产业集聚发展的因子进行探测分析,找出不同时间段影响产业集聚的核心因子,并且判断两因子的交互作用是否大于单个因子对产业集聚的影响。研究结论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第一,江西省的产业结构得到不断优化,第二产业比重持续增大,其次是第三产业。第二,通过对产业集聚分指数和总指数的测算与分析,其中只有产业技术指标与产业集聚呈现负相关,产业结构、产业效益和产业密度分指数在研究的时间段内存在小幅波动,但总体而言是上升的。根据总指数在2004-2018年间的波动变化情况,同时考虑四个分指数的波动变化情况,将江西省产业集聚水平的演变过程分为快速增长、波动增长和持续增长三个阶段。第三,通过对江西省100个县区市的产业结构指数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发现全局上江西省产业存在明显的高高集聚现象,赣北地区的产业集聚水平高于赣南地区。局部来看,大部分地区的产业集聚度不显着,主要的热点区有南昌、九江、宜春和景德镇,冷点区有赣州、吉安和抚州。第四,通过对江西省各地市的POI数据进行地理空间格局的刻画,只有南昌为显着集聚类型,属于比较集聚类型的地区有景德镇、九江、赣州、吉安、宜春、抚州和上饶。各地市的标准差椭圆结果显示各地市的集聚方向有明显的向南昌发展的趋势,体现南昌产业发展的辐射效应。核密度分析表明,各地市的产业集聚区主要集中在主城区和中心城镇,并且集聚等级随着距离增大而逐渐衰减。第五,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升,经济发展水平的显着提高,对外开放的力度不断增强,规模经济、运输成本、科技创新和城市环境对产业集聚的影响作用逐渐凸显,并且两两因子的交互作用都能显着增强对产业集聚的影响。
黄璐瑶[3](2021)在《江西省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固定资产投资是积累形成社会经济发展生产性资本的重要基础,更是促进经济社会增长质量提升的重要物质基础,其数量、结构、组成方式都将对国民经济产生重要作用,正确认识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深层次作用具有非常意义。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受到冲击,国际局势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格局。同时,全球共同应对疫情恢复经济的各项举措效果初显,世界局势正加速演变,全球波动加快,风险点显着增加,内循环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这一时代背景,对稳投资、增动能提出了更新的要求。面对新时代、新发展、新要求,必须要瞄准江西省经济发展动因,才能赶超发先进地区,实现排位跃进。但江西省经济现在仍主要表现为以单纯的数量增长和规模扩张为主的传统“粗放式”增长,固定资产投资总量持续扩张,且步伐不断加大,2020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8.2%,高于GDP增速(3.8%)4.4个百分点。当经济增长到一定程度时,如果资本形成过于注重野蛮的规模扩张,就可能导致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的拉动,造成投资浪费。因此,需要对江西省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通过研究江西省固定资产投资和经济增长发展的特点,从中找到保持合理投资规模和经济增长速度的对策方法,探索江西省固定资产投资实现高质量、现代化发展的路径,为江西省加速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优化投资结构提供对策参考和建议。本文在对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理论及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既通过定性分析的方法分析了江西省固定资产投资、经济增长的状况,也使用了定量分析的方法证实并量化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在定性分析方面,首先对固定资产投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其次,对经济增长现状进行分析(GDP总量、GDP增长率、人均GDP总量、人均GDP增长率);最后,根据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固定资产投资乘数、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投资弹性系数等指标分析对江西省固定资产投资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在定量分析部分采用了协整检验方法和长期均衡模型。首先,利用STATA统计分析软件对1990—2017年的数据绘制时间序列趋势图,从时间序列趋势图看江西省地区生产总值与固定资产投资额有明显、稳定的长期趋势,且变化方向相同;然后,对数据中各个时间序列变量采用ADF单位根方法检验,综合分析其平稳性,并使用迹检验这种协整检验的方法对非平稳数据进行协整检验;其次,对两个变量进行了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探讨两个变量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最后建立了协整方程和长期均衡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固定资产投资仍然是江西省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上期的固定资产投入会引起本期地区GDP的相应增加。最后,通过分析上述研究结果,本文对江西省固定资产投资的发展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一是合理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增加有效投资,提高投资质量,从依靠固定资产投资驱动经济增长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向以科技创新驱动发展为导向来拉动经济的集约型增长模式转变;二是重点优化投资结构,着力扩大有效投资,拓宽固定资产投资来源,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力度,促进产业结构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为江西省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三是强化科技创新前瞻布局,持之以恒推进科技创新,牢固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发挥科技创新在江西省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战略中的支撑作用。
刘思琪[4](2021)在《江西省经济增长质量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未来我国要注重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经济高质量的发展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真实需求。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于中部地区的开发力度持续加大,江西省经济得以快速地发展,但经济增长质量却没有一个较大的突破。本文选择2010-2019年江西省及各个地区的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关于经济增长质量的相关文献以此作为本文研究的基础。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份,首先从经济增长质量的相关概念、定量测度研究、经济现象中的不平衡研究以及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四个方面进行文献综述;其次选取江西省2010-2019年的样本数据,从经济总量、人均值和增长率三个方面来阐述江西省经济发展现状;再次定量测度江西省及四个地区的经济增长质量,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构建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计算江西省全省及赣北、赣东北、赣西和赣中南四个地区的经济增长质量综合指数;第二,以熵权法计算出经济增长质量指数为基础,利用泰尔指数法对其进行进一步地分析,研究结论是经济增长差异经历了一个快速缩小后再区域平稳发展的过程,而赣北地区内部的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的贡献者;第三,利用收敛性分析方法检验江西省及各个地区经济增长质量质量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的发展趋势,研究发现存在着σ收敛和β收敛的现象,但不存在明显的俱乐部收敛。上述结果说明江西省地区之间的经济增长质量差异在不断地缩小,但是各个区域内部经济增长质量的差距基本保持稳定。接着分析影响江西省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因素,结合江西省的发展现状选取了产业结构、技术创新、教育投入、金融业发展程度以及房地产投资等因素,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定量研究各指标因素对江西省及各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程度,结果发现,产业结构、教育经费投入、科技创新活动对提升江西省经济增长质量有显着的正向影响,然而金融业与房地产业全社会固定资产对促进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作用非常小。由此根据实证研究结果,提出江西省以及各个地区应该在合理优化产业结构、加大教育投资、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拉动科技驱动发展的进程等方面的具体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盛宇[5](2021)在《基于ELES模型的江西省城镇贫困的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经过8年持续奋斗,我国在2020年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随着我国消除农村贫困问题的目标顺利完成,城镇贫困问题逐渐受到关注,城镇贫困的测度与城镇反贫困治理迫在眉睫。而江西省相较于东部、中部沿海发达省市相比,发展相对较为落后,因此城镇贫困问题也较为突出。所以本文基于江西省实际情况,对江西省城镇贫困进行测度,同时对江西省城镇贫困的发展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江西省城镇反贫困政策建议。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贫困的定义和分类,并对不同机构学者界定城镇贫困人口的方法和原则进行了概括和总结;然后介绍了贫困线的概念、分类和国内外常用的测算方法;最后对上述贫困线的测算方法的优缺点进行概述,并根据在我国的适用程度和数据获取难易程度选择ELES模型作为本文贫困线的测算方法。通过上述理论基础的铺垫,利用ELES模型计算出江西省历年的城镇贫困线,并利用测算出的贫困线与最低收入户或低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偏倚程度,估算出江西省城镇贫困人口规模。随后,通过贫困广度与贫困深度两个指标对江西省城镇贫困程度进行研究。最后,从贫困人口构成、消费支出和收入情况这三个方面对江西省城镇贫困特征进行分析。最后,在宏观层面选取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化水平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长率三个指标,利用2002-2018年《江西省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资料,运用VAR模型对江西省城镇贫困人口规模变动的原因进行实证分析。通过研究发现,城镇化水平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长率对江西省城镇贫困人口数量能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而城镇登记失业率的影响虽呈现波动状态,但总体上会推动江西省城镇贫困人口的增加。随着时间的推移,城镇化水平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长率对江西省城镇贫困人口的影响稳定在某一个值,而城镇登记失业率所带来的影响则呈现出上升的趋势。通过前文对影响因素进行的分析,根据得到的三个影响因素的结论,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1)合理推动江西省城镇化进程;(2)加大就业培训力度,积极促进就业与再就业;(3)稳定调控物价,实施动态补贴政策。
张正枭[6](2021)在《江西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测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江西经济在改革开放40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人民生活状况也得到了显着的改善,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但在经济不断发展的背后存在着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等日益凸显的问题,对传统产业的过度依赖、科技创新能力较差、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城乡区域发展不充分不平衡和区域差距拉大等问题也日趋突出。近年来,江西省经济增速放缓,经济进入新常态,即经济增长由高速向中高速转变,经济增长由要素驱动向科技驱动转变。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2017年,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这表明相对于经济增长速度而言,我国更加注重经济发展质量。因此,构建合理的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江西省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合理的描述,对促进江西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通过对文献研究来探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结合江西省经济发展特点,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维度构建江西省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含23个二级经济指标,收集了中部六省和江西省11个地级市2012-2018年的各项指标数据;第二部分主要是对江西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状进行测算与评价,对江西省经济高质量发展从新发展理念不同维度的多项经济指标进行测算分析;第三部分主要对比熵值法和投影寻踪模型分别得到的权重和综合得分以及结合江西省经济发展现状来选择适合研究江西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方法,在对江西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进行评价,在从新发展理念五个不同的维度来对江西省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综合评价,利用自然间断点法来对江西省内和中部六省的经济高质量发展状况做异质性分析,在得出相应的结论并给出可行性的对策建议。研究结论如下:第一,通过对测度方法的评价,可以得出投影寻踪模型在研究江西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状况上比熵值法更具科学性和可行性。从纵向来看,2012-2018年江西省内各地级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是稳步上升的。从江西省各地级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进步程度来看,鹰潭市的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进步最大,抚州市的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进步较为缓慢。从横向来看,江西省各地级市在2012-2018年期间排名变化不大,排名前四的地级市稳定在南昌市、鹰潭市、新余市和九江市,南昌市稳定在第一,南昌市的专利授权量、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医疗机构床位数均排在江西省前列,但城乡消费水平之比在江西省也是最高的,鹰潭市拥有全省最高的R&D投入强度和较低的城镇登记失业率,抚州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较弱,景德镇市和赣州市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较为接近,上饶市和宜春市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较为接近。从中部六省来看,2012-2018年中部六省的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在整体上都是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山西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进步程度最大,其次是河南省。从排名上来看,中部六省在2012-2018年的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波动程度不大,湖北省稳居第一,安徽省排名第二,湖南省排名第三,江西省排名第四,说明江西省在中部六省中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还比较低,远低于湖北省,江西省经济高质量发展还存在着某些不足,江西省创新发展水平、绿色发展水平和共享发展水平在中部六省中都比较弱。第二,江西省省内各地级市的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呈现显着差异,根据自然间断点法的结果,具体可以分为五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南昌市,属于高质量发展水平型:第二层次是九江市、新余市、鹰潭市和萍乡市,属于较高质量发展水平型;第三层次吉安市、赣州市和景德镇市,属于中等质量发展水平型;第四层次是宜春市和上饶市,属于较低质量发展水平型;第五层次是抚州市,属于低质量发展水平型。从中部六省来看,根据自然断点法的结果,第一层次是湖北省,属于高水平型;第二层次是江西省、湖南省、安徽省和河南省,属于中水平型;第三层次是山西省,属于低水平型。本文的创新主要有:一是研究视角上,本文是基于新发展理念对江西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状况进行研究,从新发展理念五个维度上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中部六省和江西省内十一个地级市的经济数据进行分析。二是研究方法的应用上,本文运用熵值法和投影寻踪模型对江西省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测度,比较两种测度方法的结果,选择了更具可行性和科学性的投影寻踪模型,在运用投影寻踪模型对测度内容进行分析,以往没有运用投影寻踪模型对江西省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研究。三是本文不仅对江西省内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异质性分析,还对中部六省的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异质性分析。
杨阳[7](2020)在《江西省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及动力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城镇化从微观角度来看,有利于人力物力财力的集聚,整合社会资源、创造就业机会、改善产业结构,提高区域的发展水平。从中观角度来看,城镇化是一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是实现一国繁荣富强不可或缺的战略决策。从宏观角度来看,城镇化是自然历史发展选择的结果,是当今世界竞相发展的普遍潮流与趋势,甚至可以讲城镇化的发展方向关乎着整个人类的发展进程。2014年,我国出台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这一规划的出台标志着中国打破传统城镇化发展思路,意味着未来中国要走的城镇化道路不仅注重“物质财富”而且注重“人文精神”。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冲刺的一年,因此全国各地必须要深刻认识到城镇化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我们要做的就是牢牢把握发展机会、准确预判发展趋势、妥善处理发展难题。江西省自古就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美誉,其发展也深受国家的重视,但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其工业化的起步较晚、进程较慢、产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所以相较于全国城镇化的平均水平,江西省的城镇化发展水平属中等偏下。对此,江西省格外重视城镇化建设问题,因此本文通过对江西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和动力机制进行评价,通过评价结果从中找出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并提出和制定针对性的意见与发展策略,从而为全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本省的力量。本文在查阅及整理分析大量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以江西省1 1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搜集2006—2017年这12年各个地级市各项指标数据,从人口就业、经济发展、土地空间、环境绿化、公共服务、生活方式和城乡统筹七个方面,采用熵值法对江西省新型城镇化质量进行评价。再根据熵值法得出的结果,从时间和空间双重维度对江西省及1 1个地级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在质量评价的基础上,以质量评价的结果作为因变量,构建内源、外向、政府和市场四类驱动因素为自变量,通过构建回归模型再对其动力机制进行分析,得出各类驱动机制对江西省新型城镇化作用的大小。最终实证结果得出:江西省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的结果得出,(1)从时间角度来看,从2006年到2017年,无论是江西省整体新型城镇化水平还是各个地级市新型城镇化水平都是呈逐年上升趋势,尤其是2016年之后,整体水平超过50%,发展水平最低的地级市也超30%,发展水平最高的地级市甚至达到85%,足见,江西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与日俱增。(2)从空间角度来看,各区域各城市之间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地区发展不平衡,呈东北高、西南低,南北高,中间低的发展趋势。就推动江西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来看,内源动力在推动江西省新型城镇化发展中起最关键的作用,政府动力次之,市场机制第三,外向动力作用最弱。综合江西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质量结果与影响其发展质量的动力机制评价结果来看,要使今后江西省在新型城镇化发展方面又快又好,要解决的就是区域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以及市场动力机制和外向动力机制弱的问题。因此,就针对江西省新型城镇化区域发展不均衡不协调,提出统筹中小城镇,发挥大城市的辐射作用。这一做法可以更好地发挥大城市涓滴效应,以点带面、以强扶弱,缩小整体发展差距,促进整个省新型城镇化水平健康发展;针对动力机制中市场动力机制动力不足、效能有限,提出优化产业结构,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此做法主要是用来唤醒市场活力,从而更好地发挥大中小企业的作用,带动经济发展;针对外向动力机制作用力微弱的问题,提出加强对外合作,提高外贸水平的对策建议,这一建议主要为了增强对外的贸易联系度,加强外向动力机制的效能,从而为江西省新型城镇化更加健康高效地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李露露[8](2020)在《消费升级对江西省产业升级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消费是中国经济平稳运行的“压舱石”,也是推动其经济增长的“主力军”,中国政府反复强调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江西省经济建设取得了显着成绩,国民经济总量持续增长,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改善,不断进行着消费升级。伴随着居民的消费升级,江西省产业结构也在不断优化升级,经济资源从相对低效率的产业流向相对高效率的产业,产业升级成为江西省经济发展的主题。江西省作为中部欠发达省份,出口和投资都受到严重制约,江西省经济增长必须向依靠消费拉动转变,产业升级成为江西省经济保持持续增长的关键,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根据居民消费情况来调整现有的产业结构。本文基于现有的相关文献,第一,从理论出发,对消费升级与产业升级的基础理论及消费升级对产业升级的影响机制进行相应的分析;第二,从实证角度,利用IO-SDA模型,实证分析消费升级对产业升级的影响。为了验证消费升级对产业升级的影响,首先对需求要素在各产业的贡献率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消费需求对各产业部门的产出的作用较大,且其变动对各产业的变动有极大的影响,如消费需求的变动对推动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与抑制落后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发展方面有重要的影响。其次将江西省居民消费分解为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和城乡消费水平并分析其对产业升级的影响,得出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与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对各产业的影响有较强的相似性,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对基础性产业的产出效应在逐年减弱,对改善居民生活及提高生活品质的产业的产出效应在逐年增强。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变动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变动对各产业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对农业部门,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变动对农业的产出效应有所减少,而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变动对农业的产出效应有所增强。对工业部门与服务业部门,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变动对其的影响均表现出,对工业部门中的部分能耗型产业的产出效应有所减弱,而对于部分现代型产业的产出效应逐年增强,对于服务业部门的产出效应虽有减弱,但其影响仍为正向影响。最后分析江西省各产业影响力,得出农业部门的影响力系数呈逐渐下降的趋势,说明其在江西省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在逐渐减弱,而工业产业与服务业产业影响力系数都比较强;第三,以江西省电子商务产业的发展为具体案例,探索消费需求及其结构的不断丰富、发展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推动作用;第四,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本文基于研究结果,提出的相关政策建议是:首先,从建立健全有效的收入增长机制及保障机制及培育新消费热点与方式等方面入手,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和意愿;其次,以消费升级为导向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如构建市场导向与政府扶持相结合的产业结构培育机制、为新兴产业部门的发展提供资金及人才培育支持、以消费为导向,深化供给侧改革及加树立品牌意识,提高产品质量。
朱燕青[9](2020)在《江西省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而江西素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誉。为研究江西省经济发展现状,找出制约江西省经济发展进一步提升的因素,本文以江西省11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江西省经济发展基础,结合前人已有的研究,根据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及特征构建了江西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2017年江西省11个地级市的经济发展质量及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运用TOPSIS综合评价法对2017年江西省11个地级市的经济发展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南昌市以0.6627的综合得分稳居江西省所有地级市首位,鹰潭市与新余市的排名紧随其后;但除南昌市外,其余所有地级市的综合得分均在0.5以下,整体发展质量不高。第二部分是运用障碍度诊断法对指标体系的目标层以及指标层进行障碍度诊断,以期找出阻碍江西省各地级市经济发展质量的障碍因子。从准则层诊断结果来看:创新发展目标层对所有城市都具有较大的阻碍作用;人民生活准则层是除南昌市外其余所有城市的最大障碍层,且障碍度均在40%以上。从指标层诊断结果来看:每万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是除南昌市外其余所有城市的最大障碍因子;R&D投入强度是除鹰潭市外其余所有城市排名前八的障碍因子,且障碍度均在10%以上。第三部分是根据各城市的综合得分结果运用Geoda软件对2017年江西省济发展质量空间特征进行了相应的分析,结果显示:江西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得分存在明显的空间相关性以及空间集聚特征,其中空间集聚主要以“低-低”型集聚为主。
杨文杰[10](2020)在《新常态背景下沪昆高铁对江西省第三产业发展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铁路是国民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大动脉,高铁承担着大动脉中主力军的作用。高铁的通车加速了沿线的人流、信息流与资金流的流动,为全国各地的经济发展注入生机。但是高铁的通车是把双刃剑,具有溢出效应和虹吸效应的两面性,因此需要准确地对高铁带动地方经济的方向及程度进行一定的评估与测度。根据以往的国内外相关研宄,高铁对于沿线经济的拉动作用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同时,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阶段,整体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转化为中高速增长模式,这一经济模式下高速铁路的通车不一定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而是由经济新常态与高速铁路共同作用影响,在对高速铁路带动地方经济的实证分析中需要剔除新常态因素的影响。又由于经济新常态下,我国未来经济将更加注重服务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占比要不断提升并将是未来经济发展的重点。综合以上因素,本文将研究重点选择为新常态下高铁对沿线第三产业发展的影响,选择沪昆高铁江西段为实证分析对象,从总体影响效应和具体带动效应两个维度,研究沪昆高铁通车后的20152018年期间对江西全省以及江西段沿线六个地市第三产业发展的影响。本文分析高速铁路对区域第三产业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后,从高速铁路促进区域第三产业总体产出、扩大投资规模、间接影响关联产业等三个方面对本文研究主题进行研宄。选择第三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作为研究总体产出与投资规模的指标;在间接影响产业中,选择消费零售业、旅游业和房地产业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选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国内旅游收入与商品房销售额作为研究指标进行研究。同时,为消除价格影响,分别选择相应的指数对原始数据进行平减。研究方法上,本文首先选择面板回归模型,在同时考虑新常态因素和价格因素的情况下,探究铁路客流的增长与沿线城市第三产业发展的总体影响。同时引入虚拟变量,探究是否高铁通车是否会产生显着效应。在得到总体影响效应的结果后,分析沪昆高铁的具体带动效应。在研究具体带动效应上,则利用灰色预测GM(1,1)模型结合有无对比法进行研究。首先利用灰色预测模型,探究并测度某一指标在20152018年间的国内新常态水平,同时假定江西省的同指标受到与全国一致的影响。在测度经济新常态这一影响因素后,再次利用灰色预测模型,测度到经济新常态与沪昆高铁共同作用因素。假定经济新常态与高铁通车在经济原理上是独立作用,两者的因素相乘得到共同作用模型。因此,在利用共同影响因素除去经济新常态因素影响后,便得到了沪昆高铁对于江西省及沿线各地市的带动效应作用。面板回归结果的数据表明,在未剔除价格因素和经济新常态因素下,江西的第三产业发展与铁路旅客发送量的增长呈正相关关系,且沪昆高铁的通车对江西沿线城市的第三产业发展均有显着效应,总体来看有一定的正影响效应,但具体的带动效应程度及方向,则需要通过剔除价格因素与新常态因素后,通过灰色预测模型进行进一步考量。而灰色预测结果表明,在剔除经济新常态这一影响因素后,沪昆高铁的开通扩大了江西省第三产业的投资规模,并刺激了房地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但沪昆高铁通车对于第三产业的总体产出有微弱负效应。同时,需要在实证考虑新常态这一因素的思想也在实证中得到论证。例如江西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国内的比重在沪昆高铁通车后持续上升,但是利用灰色预测模型会得出高铁对该领域产生虹吸效应,与事实不符。利用测度出的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新常态因素后水平进而剔除这一影响后,得出更加符合事实的结论。
二、对江西省信息产业发展的实证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江西省信息产业发展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江西省旅游业区域发展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旅游业区域差异研究现状 |
1.3.2 旅游业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
1.3.3 面板数据模型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思路 |
1.5 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1.5.1 创新点 |
1.5.2 不足之处 |
第2章 江西省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
2.1 江西省旅游业发展环境分析 |
2.1.1 政策环境分析 |
2.1.2 经济环境分析 |
2.2 江西省旅游资源优势分析 |
2.3 江西省主要旅游经济指标分析 |
2.3.1 旅游收入指标分析 |
2.3.2 旅游接待人数指标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江西省区域旅游业发展差异性分析 |
3.1 时间差异性分析 |
3.1.1 数据来源及变量说明 |
3.1.2 绝对差异测算指标 |
3.1.3 相对差异测算指标 |
3.1.4 结果分析 |
3.2 空间差异性分析 |
3.2.1 理论基础 |
3.2.2 数据来源及变量说明 |
3.2.3 空间依赖性分析 |
3.3 综合指标差异性分析 |
3.3.1 理论基础 |
3.3.2 指标体系的建立 |
3.3.3 因子分析过程与综合评价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江西省旅游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4.1 变量选取及预处理 |
4.1.1 变量选取 |
4.1.2 变量预处理 |
4.2 变量筛选 |
4.2.1 Lasso回归变量筛选 |
4.2.2 逐步回归变量筛选 |
4.2.3 随机森林变量筛选 |
4.2.4 SCAD变量筛选 |
4.3 静态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
4.3.1 静态面板数据模型的理论基础 |
4.3.2 实证分析 |
4.4 动态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
4.4.1 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理论基础 |
4.4.2 实证分析 |
4.5 基于函数型主成分分析的动态面板数据模型 |
4.5.1 函数型主成分分析的理论基础 |
4.5.2 空气污染变量的函数型主成分分析 |
4.5.3 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江西省产业集聚空间格局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1 产业集聚的空间格局相关研究 |
1.3.2 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相关研究 |
1.3.3 文献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5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
1.5.1 本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
1.5.2 本研究的不足 |
2.理论基础 |
2.1 产业集聚的概念 |
2.1.1 产业集聚的概念界定 |
2.1.2 产业集聚的空间格局形成 |
2.2 相关基本理论 |
2.2.1 规模经济理论 |
2.2.2 产业区位理论 |
2.3 产业集聚空间格局的测度依据 |
2.3.1 产业集聚目标与测度标准 |
2.3.2 定量测度指标体系构建 |
3.江西省产业集聚发展情况概述 |
3.1 自然条件 |
3.2 经济基础 |
3.3 社会发展 |
3.4 江西省的产业结构变化与发展特征 |
3.4.1 产业结构变化 |
3.4.2 产业集聚的发展特征 |
4.江西省产业集聚的时间演变规律 |
4.1 评价指标选取与研究方法 |
4.1.1 评价指标选取 |
4.1.2 测度方法 |
4.2 江西省产业集聚水平的时序变化 |
4.2.1 产业集聚指数测算结果 |
4.2.2 产业集聚发展的分指数分析 |
4.2.3 产业集聚发展的总指数分析 |
4.3 江西省各地市产业集聚特征 |
4.3.1 各地市产业集聚指数测算结果 |
4.3.2 产业集聚相对水平分析 |
4.3.3 产业结构的空间自相关分析 |
4.4 本章总结 |
5.江西省产业集聚的空间格局特征 |
5.1 数据描述 |
5.2 空间分析方法 |
5.2.1 平均最近邻指数 |
5.2.2 标准差椭圆 |
5.2.3 核密度估计法 |
5.3 江西省产业集聚空间格局特征 |
5.3.1 产业空间分布类型 |
5.3.2 产业集聚方向 |
5.3.3 产业空间组织模式 |
5.4 江西省各地市产业集聚空间格局特征 |
5.4.1 产业空间分布类型 |
5.4.2 产业集聚方向 |
5.4.3 产业空间组织模式 |
5.5 本章总结 |
6.江西省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 |
6.1 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
6.2 测度方法 |
6.2.1 因子探测 |
6.2.2 交互探测 |
6.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6.3.1 江西省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分析 |
6.3.2 江西省产业集聚影响因子交互探测 |
6.4 本章总结 |
7.研究结论与对策 |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7.2 产业集聚的发展对策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江西省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理论研究 |
1.2.2 固定资产投资效率相关研究 |
1.2.3 文献评述 |
1.3 目标与思路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内容及框架 |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和不足 |
2 基础理论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固定资产投资 |
2.1.2 固定资产投资效率 |
2.1.3 经济增长 |
2.2 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理论依据 |
2.2.1 凯恩斯的投资理论 |
2.2.2 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 |
2.2.3 赫尔希曼非平衡增长理论 |
2.3 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的辩证关系 |
2.4 固定资产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 |
3 江西省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的一般分析 |
3.1 固定资产投资现状 |
3.1.1 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分析 |
3.1.2 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分析 |
3.2 经济增长现状分析 |
3.2.1 经济总量分析 |
3.2.2 人均经济总量水平分析 |
3.2.3 经济结构分析 |
3.3 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比较分析 |
3.3.1 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 |
3.3.2 固定资产投资乘数 |
3.3.3 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 |
3.3.4 投资弹性系数 |
4 江西省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
4.1 数据选取 |
4.2 时间序列趋势图 |
4.3 单位根检验 |
4.4 协整检验 |
4.5 格兰杰因果检验 |
4.6 建立模型 |
5 结论与政策建议 |
5.1 结论 |
5.1.1 固定资产投资仍然是推动江西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
5.1.2 大规模扩大固定资产投资逐渐降低了江西省经济增长质量 |
5.2 政策建议 |
5.2.1 合理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 |
5.2.2 重点优化投资结构 |
5.2.3 强化科技创新前瞻布局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江西省经济增长质量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经济增长质量的概念、内涵与外延 |
1.2.2 关于经济增长质量测度的研究 |
1.2.3 关于经济现象的不平衡测度研究 |
1.2.4 关于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 |
1.2.5 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经济增长质量的基础理论 |
2.1 概念的界定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
2.2.2 新经济增长理论 |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3章 江西省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
3.1 经济总量的差异 |
3.2 人均GDP的差异 |
3.3 增长率的差异 |
3.3.1 GDP增长率的差异 |
3.3.2 人均GDP增长率的差异 |
第4章 江西省经济增长质量测度 |
4.1 测度指标的选择 |
4.1.1 经济增长质量指标体系的构建 |
4.1.2 数据来源及选取 |
4.2 测度方法 |
4.3 经济增长质量测度结果分析 |
4.4 各地区经济增长质量不平衡性分析 |
4.4.1 泰尔指数测度和分解原理 |
4.4.2 经济增长质量的区域不平衡性分析 |
4.5 经济增长质量的收敛性分析 |
4.5.1 σ收敛检验 |
4.5.2 β收敛检验 |
4.5.3 俱乐部收敛 |
第5章 江西省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
5.1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
5.1.1 变量选取 |
5.1.2 数据来源 |
5.2 经济增长质量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5.2.1 面板数据模型的构建 |
5.2.2 实证结果分析 |
第6章 结论及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基于ELES模型的江西省城镇贫困的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综述 |
1.3.2 国外研究综述 |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与不足 |
1.5.1 创新之处 |
1.5.2 不足之处 |
第2章 贫困相关理论 |
2.1 贫困的内涵和分类 |
2.1.1 贫困的内涵 |
2.1.2 贫困的分类 |
2.2 城镇贫困人口的界定 |
第3章 江西省城镇贫困线的测度 |
3.1 贫困线测度方法研究 |
3.1.1 贫困线的定义和分类 |
3.1.2 贫困线测度方法 |
3.1.3 贫困线测度方法的比较 |
3.2 基于ELES模型对贫困线的测算 |
第4章 江西省城镇贫困的发展研究 |
4.1 城镇贫困人口规模的研究 |
4.2 城镇贫困程度的研究 |
4.3 城镇贫困人口特征的研究 |
4.3.1 贫困人口构成 |
4.3.2 贫困人口消费情况 |
4.3.3 贫困人口收入情况 |
第5章 江西省城镇贫困的影响因素分析 |
5.1 实证研究方法及指标选取 |
5.1.1 模型介绍 |
5.1.2 指标选取 |
5.2 实证分析 |
5.3 实证分析结论 |
第6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6.1 关于江西省城镇贫困研究结论 |
6.2 江西省城镇反贫困对策建议 |
6.2.1 合理推动江西省城镇化进程 |
6.2.2 加大就业培训力度,促进就业与再就业 |
6.2.3 稳定调控物价,实施动态补贴政策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江西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测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新发展理论的内涵研究 |
1.2.2 高质量发展内涵的研究 |
1.2.3 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思路 |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2. 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新发展理念的内涵 |
2.1.2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
2.2 理论基础 |
2.2.1 新经济增长理论 |
2.2.2 可持续发展 |
2.2.3 科学发展观 |
2.3 本章小结 |
3. 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测度方法 |
3.1 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
3.2 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及数据来源 |
3.2.1 评价指标的选取 |
3.2.2 数据来源 |
3.3 基于五大发展理念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 |
3.4 测度方法 |
3.4.1 熵值法 |
3.4.2 投影寻踪模型 |
3.5 本章小结 |
4. 江西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测算 |
4.1 江西省基本情况 |
4.2 江西省省内经济高质量发展测算分析 |
4.3 中部六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测算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江西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综合评价 |
5.1 测度方法的评价 |
5.2 测度内容的评价 |
5.3 异质性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对策建议 |
6.1 结论 |
6.2 促进江西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江西省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及动力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相关研究 |
1.2.2 国内相关研究 |
1.2.3 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创新点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城镇化 |
2.1.2 传统城镇化 |
2.1.3 新型城镇化 |
2.2 理论基础 |
2.2.1 城乡融合理论 |
2.2.2 人口迁移理论 |
2.2.3 产业转移理论 |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使用 |
3.1 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3.1.1 指标数据选取原则 |
3.1.2 指标数据来源 |
3.1.3 评价指标体系的选取 |
3.2 熵值法的基本理论方法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江西省新型城镇化质量现状 |
4.1 以时间为维度的评价结果 |
4.1.1 江西省各市新型城镇化现状 |
4.1.2 数据结果分析评价 |
4.2 以空间为维度的评价结果 |
4.3 江西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总评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江西省新型城镇化动力机制实证分析 |
5.1 动力机制指标体系的构建 |
5.1.1 动力机制指标体系的选取 |
5.1.2 动力机制计量模型的构建 |
5.2 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
5.2.1 数据的来源 |
5.2.2 数据的处理 |
5.3 实证分析 |
5.3.1 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 |
5.3.2 面板数据的协整检验 |
5.3.3 面板数据的回归模型分析 |
5.3.4 动力机制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2.1 统筹中小城镇,发挥大城市辐射力 |
6.2.2 继续强化优势,稳定内源政府动力 |
6.2.3 加强对外合作,提高外向动力水平 |
6.2.4 优化产业结构,发挥市场动力作用 |
6.3 本章小结 |
6.4 论文不足与研究展望 |
6.4.1 论文的不足 |
6.4.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消费升级对江西省产业升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的相关研究 |
1.2.2 国内的相关研究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论文框架 |
1.3.4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 |
1.4.1 可能的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相关理论及影响机制 |
2.1 消费升级的相关理论 |
2.1.1 消费升级的概念界定 |
2.1.2 消费升级的一般规律 |
2.2 产业升级的相关理论 |
2.2.1 产业升级的概念界定 |
2.2.2 产业升级的一般规律 |
2.3 消费升级对产业升级的影响机制研究 |
2.3.1 消费结构变动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导向作用 |
2.3.2 消费变动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方式 |
2.3.3 消费升级影响产业升级的路径 |
第3章 江西省居民消费升级与产业升级的现状 |
3.1 江西省居民消费升级现状 |
3.1.1 江西省居民的各项消费规模 |
3.1.2 江西省居民的消费结构 |
3.1.3 江西省居民的消费方式 |
3.2 江西省产业升级现状 |
3.2.1 从三次产业总体结构分布来看 |
3.2.2 从三次产业内部结构分布来看 |
第4章 消费升级促江西省产业升级的实证分析 |
4.1 模型选择 |
4.2 指标选取与数据处理 |
4.3 江西省消费需求变动趋势分析 |
4.4 江西省消费变动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
4.4.1 需求要素变动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效果分析 |
4.4.2 居民消费升级对产业结构发展的影响 |
4.4.3 江西省各产业影响力分析 |
第5章 消费升级促江西省产业升级的案例分析 |
5.1 案例产业的选择——电子商务产业 |
5.2 江西省电子商务产业的发展历程 |
5.2.1 萌芽阶段 |
5.2.2 形成阶段 |
5.2.3 发展阶段 |
5.3 江西省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
5.3.1 消费需求变动为江西省电子商务产业提供了市场条件 |
5.3.2 消费升级引致江西省电子商务产业迅速发展 |
5.3.3 消费升级促使江西省电子商务产业不断进行变革与创新 |
第6章 政策建议 |
6.1 提高江西省居民消费能力和意愿 |
6.1.1 建立健全有效的收入增长机制及保障机制 |
6.1.2 培育新消费热点与方式 |
6.2 以消费升级为导向加强江西省产业结构调整 |
6.2.1 构建市场导向与政府扶持相结合的产业结构培育机制 |
6.2.2 为新兴产业部门的发展提供资金及人才培育支持 |
6.2.3 以消费为导向,深化供给侧改革 |
6.2.4 加强树立品牌意识,提高产品质量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江西省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1.3.1 可能的创新点 |
1.3.2 可能的不足点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高质量发展理论基础 |
2.1 国内研究现状 |
2.1.1 高质量发展内涵 |
2.1.2 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特征 |
2.1.3 高质量发展相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2.2 国外研究现状 |
2.3 高质量发展理论基础 |
2.3.1 科学发展观 |
2.3.2 协同发展 |
2.3.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3 江西省经济发展基础评价 |
3.1 区位条件 |
3.2 自然资源 |
3.2.1 土地资源及利用情况 |
3.2.2 水资源 |
3.2.3 矿产资源 |
3.3 经济基础 |
3.3.1 经济发展规模 |
3.3.2 产业发展及演化趋势 |
3.3.3 人口教育 |
4 江西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实证分析 |
4.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4.2 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
4.3 指标解释 |
4.4 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方法概述 |
4.5 TOPSIS模型及其优势 |
4.5.1 TOPSIS模型 |
4.5.2 TOPSIS模型的优势 |
4.6 数据获取与预处理 |
4.7 江西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 |
4.7.1 江西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测度 |
4.7.2 江西省各要素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 |
4.8 江西省高质量发展障碍度诊断分析 |
4.8.1 障碍度诊断模型介绍 |
4.8.2 准则层障碍度诊断结果 |
4.8.3 指标层障碍度诊断结果 |
5 江西省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
5.1 城市发展质量空间分布格局 |
5.1.1 经济活力发展质量空间分布格局 |
5.1.2 创新发展发展质量空间分布格局 |
5.1.3 绿色发展发展质量空间分布格局 |
5.1.4 人民生活发展质量空间分布格局 |
5.2 城市发展质量的空间关系 |
5.2.1 空间自相关理论 |
5.2.2 城市发展质量的空间自相关检验 |
6 结论、建议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建议 |
6.2.1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
6.2.2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
6.2.3 提升教育质量 |
6.3 论文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新常态背景下沪昆高铁对江西省第三产业发展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经济新常态相关研究综述 |
1.2.2 高铁经济影响相关研究综述 |
1.2.3 沪昆高铁对江西经济发展影响相关研究综述 |
1.2.4 定量研究方法相关研究综述 |
1.2.5 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资料法 |
1.3.2 理论阐述与实证相结合 |
1.3.3 定性与定量分析 |
1.4 研究思路 |
1.5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
1.5.1 研究创新点 |
1.5.2 研究不足点 |
第2章 高铁经济相关理论基础与作用机理 |
2.1 高速铁路基本概念与发展现状 |
2.1.1 高速铁路定义 |
2.1.2 国内高速铁路发展现状 |
2.1.3 江西省高速铁路发展现状 |
2.1.4 沪昆高速铁路全线及江西段简介 |
2.2 相关基础理论 |
2.2.1 增长极理论 |
2.2.2 生长轴理论 |
2.2.3 交通运输经济学理论 |
2.3 高铁对沿线第三产业发展的作用机理 |
2.3.1 高速铁路对乘客旅行时间与地区可达性的影响 |
2.3.2 高速铁路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 |
2.3.3 高速铁路对第三产业发展的促进与升级的影响 |
2.4 经济新常态对高铁经济影响的作用机理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高铁对沿线第三产业发展影响的模型建立 |
3.1 研究分析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
3.1.1 研究分析指标 |
3.1.2 研究对象选取及数据来源 |
3.2 模型构建假设 |
3.3 面板回归模型类型及检验 |
3.3.1 面板回归模型类型 |
3.3.2 面板回归模型检验 |
3.4 灰色预测模型及检验 |
3.4.1 灰色预测模型的建立 |
3.4.2 灰色预测模型的检验 |
3.5 高铁与经济新常态共同作用的乘法模型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沪昆高铁江西段沿线第三产业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 |
4.1 沪昆高铁对江西省第三产业发展的影响效应分析 |
4.1.1 江西省第三产业分析指标在国内历年占比描述分析 |
4.1.2 面板模型建立 |
4.1.3 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实证结果 |
4.1.4 个体随机效应模型实证结果 |
4.2 经济新常态对国内第三产业发展的作用影响分析 |
4.2.1 模型检验 |
4.2.2 模型实证与分析 |
4.3 新常态下沪昆高铁对江西省第三产业发展的带动效应分析 |
4.3.1 模型检验 |
4.3.2 模型实证与分析 |
4.4 沪昆高铁对江西段沿线各市的第三产业发展的带动效应分析 |
4.4.1 第三产业总产出带动效应 |
4.4.2 第三产业投资带动效应 |
4.4.3 消费带动效应 |
4.4.4 旅游带动效应 |
4.4.5 房地产业带动效应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1.1 考虑新常态效应前后实证分析结果不同 |
5.1.2 核心城市对全省第三产业整体发展影响较大 |
5.1.3 中小城市受高铁溢出效应的波动较大 |
5.2 措施建议 |
5.2.1 做强做优核心城市第三产业 |
5.2.2 优化江西省内铁路建设布局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对江西省信息产业发展的实证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江西省旅游业区域发展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动态面板数据模型[D]. 董丽如.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1)
- [2]江西省产业集聚空间格局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D]. 邹瑜君.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3]江西省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 黄璐瑶.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4]江西省经济增长质量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D]. 刘思琪.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5]基于ELES模型的江西省城镇贫困的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D]. 盛宇.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1)
- [6]江西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测度研究[D]. 张正枭.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1)
- [7]江西省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及动力机制研究[D]. 杨阳. 南昌大学, 2020(01)
- [8]消费升级对江西省产业升级的影响研究[D]. 李露露.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2)
- [9]江西省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分析[D]. 朱燕青.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2)
- [10]新常态背景下沪昆高铁对江西省第三产业发展影响研究[D]. 杨文杰.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0)
标签:固定资产投资论文;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论文; 经济研究论文; 经济模型论文; 空间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