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介质任意锥形缝隙天线辐射方向图的计算

空介质任意锥形缝隙天线辐射方向图的计算

一、空气-介质任意锥削开槽天线辐射方向图的计算(论文文献综述)

黄景熙,范治波,程盛昌[1](1991)在《空气—介质任意锥削开槽天线辐射方向图的计算》文中研究表明 Ⅰ、绪言锥削开槽天线由于它的许多吸引人的优点,如频带宽、剖面低、重量轻、成本低,与其它毫米波集成电路元件易兼容,因此已广泛用于毫米波单波束应用及成象阵列系统。本篇文章给出了计算该类天线辐射特性的理论模式,并将其数值结果与有关文献的测量结果相比较,一致性很好,从而说明该方法的有效性。

贺秀莲[2](2005)在《微带天线的数学建模理论与数值分析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无线移动通信技术以及军事电子对抗技术的快速发展,迫切要求民用和军用通信系统所配备的微带天线具有宽频带或者低RCS等特性,使得高性能的宽频带微带天线以及低RCS微带天线的研制成为一项紧迫且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工程意义的课题。本文密切结合“十五”国防预研重点项目“机载导航及电子战天线RCS减缩控制技术研究”和“无人机载天线RCS减缩控制技术研究”以及“电大尺寸目标RCS计算”,着重围绕平面多层介质的微带天线的快速计算、电大尺寸目标RCS计算、大型微带阵列天线的快速分析、宽频带微带天线和低RCS微带天线的分析设计以及样机制作等方面展开研究。作者的主要工作和创造性成果可概括为: 1.系统地研究了离散复镜像法(DCIM)快速求解平面分层介质的空间域格林函数的基本原理和操作过程。采用有效的方法处理了表面波对求解空间域格林函数的影响,计算了近区和远区的空间域格林函数。对离散复镜像法中使用的展开函数和积分路径做了分析比较,提出了一种合适的展开函数和积分路径,能够快速精确地计算任意平面分层介质的空间域格林函数。 2.研究了基于混合位积分方程的可以精确分析平面多层微带结构电特性的空间域矩量法。在空间域格林函数的基础上,采用基于平面三角形矢量基函数的空间域矩量法求解混合位积分方程,快速分析了任意形状的多层微带贴片天线的电特性。首先分析了微带贴片的散射特性;然后结合缝隙电压源模型,计算了微带线馈电的微带天线的特性;最后结合磁流环模型,采用附加模基函数模拟线面结合处的电流分布,计算了同轴线馈电的微带天线的电性能。 3.研究了自适应积分方法(AIM)在计算电大尺寸目标的电特性中的应用。首先研究了自适应积分方法的基本原理和操作过程,并使用该方法快速计算了电大尺寸导体的散射特性,大大减少了传统矩量法需要的存储量和计算时间。然后,将自适应积分算法与基于混合位积分方程的空间域矩量法相结合,使用较少的计算机内存,快速计算了大型微带贴片阵列的散射特性和大型微带阵列天线的辐射特性。 4.研究了宽频带微带天线的设计和制作。使用多层结构,在馈电探针顶端引入圆形金属片来抵消馈电探针的感性,有效地增加了微带天线的工作带宽。使用这种设计思路,用矩量法对天线进行细致的调整,设计制作了两副分别工作在740~960MHz和1.813~2.319GHz的频率范围的宽频带微带天线。

秦江弘[3](2019)在《宽带多极化微带缝隙天线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宽带多极化天线可以有效减少多径衰落效应,提升系统的传输速率和信道容量,而微带缝隙天线的小型化设计则可以为系统集成、降低成本、共形需求等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本文针对实现和提高缝隙天线的宽带多极化特性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研究成果概括如下:第一,研制了一款基于1-?谐振模式的超宽带正交双线极化类vivaldi渐变缝隙天线。创新设计了末端短路的双向类vivaldi线极化缝隙天线模型,用以扩展天线带宽;在金属地板对角方向引入矩形寄生贴片,增加缝隙等效长度,同时引导表面电流路径,调节阻抗匹配;利用“空气桥”连接的双端口阶梯渐变馈电线对正交缝隙进行耦合馈电,提高端口隔离度。天线样品测试结果表明,该天线双端口的阻抗带宽超过90%,端口平均隔离度大于32 dB,平均可实现增益超过2.6 dBi,实现了良好的双线极化辐射特性。第二,研制了一款超宽带圆极化类vivaldi渐变交叉缝隙天线,在超宽带正交双线极化类vivaldi渐变缝隙天线基础上,利用集总电容和电感调节相位差实现天线的圆极化辐射。通过改变电容和电感的相对位置实现左旋圆极化和右旋圆极化之间的转换。矩形寄生贴片作为引向器,改变了缝隙表面电流路径,大大展宽了天线的阻抗带宽和轴比带宽。天线样品测试结果表明,该天线获得了97.01%的阻抗带宽和58.94%的轴比带宽,带内平均可实现增益超过2.4 dBic,同时实现了天线的小型化低剖面设计。第三,研制了一款宽带多极化可重构微带缝隙天线。首先,基于5G无线空口通信测试系统的应用背景,设计了一款准十字交叉形宽带高隔离度双线极化缝隙天线,准十字交叉形缝隙及其叉形馈电网络的分层设计满足了天线的高隔离度要求。矩形背腔的设计又进一步提高了天线的增益和前后比,同时加强了天线的机械强度。天线样品测试结果说明,该天线具有超过20.3%的阻抗带宽,大于40 dB的端口隔离度和8.3 dBi的带内平均增益。在准十字交叉形宽带高隔离度双线极化天线的基础上,通过设计PIN二极管可重构的威尔金森功分器,控制不同方向的缝隙的激励幅值与相位,实现了天线在+45°线极化、-45°线极化、±45°线极化、左旋圆极化和右旋圆极化之间的宽带极化重构。天线样品测试结果表明,天线获得了超过21.35%的线极化阻抗带宽和17.70%的圆极化阻抗带宽,而左旋圆极化和右旋圆极化的轴比带宽分别达到了16.13%和16.88%,天线的平均可实现增益超过7.6 dBi。最后,对上述极化可重构天线进行了组阵设计,仿真结果证明了天线具有多极化的高集成特性。

郭力文[4](2018)在《复杂电磁结构中的特征模理论及其工程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特征模理论只考虑电磁目标的结构、尺寸和材料等固有属性而与任何外在激励无关,因此通过其模式分解过程可以为电磁目标的辐射和散射机制提供清晰的物理解释。特征模理论最初为分析金属体的散射问题而提出,在无线通信兴起后已被广泛应用于天线系统的设计和优化。然而自金属体特征模理论被广泛认可并应用以来,应对更为复杂电磁结构的特征模的理论发展却不尽如人意,已经严重限制了特征模理论的应用范围。因此,对特征模开展系统化的理论研究,拓展其理论适用范围,不仅对其理论的完善大有裨益,更重要的是可以为更为广泛的电磁目标的辐射和散射分析提供物理层面上的系统化指导。正是基于此目的,本文采取类似于经典金属体特征模理论的发展流程,在介质全涂敷金属体特征模的理论发展和验证,更广泛的金属介质复合体特征模的理论发展和验证以及网络特征模在紧耦合阵列上的应用等方面开展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工作。本文的主要内容可概述如下:1.首先简述了特征模理论的研究背景及其研究历史和进展。其次,从基于电场积分方程的矩量法入手,通过数学算子和能量关系分别推导出了金属体特征模理论,并通过复坡印廷定理证明了该特征模理论所得的特征值的物理含义及其特征电流和特征场的正交性。最后,阐明了金属体特征模理论的数值执行流程,并详述了其中的广义特征值方程求解及模式追踪等关键步骤。2.首次基于电场积分方程和Poggio-Miller-Chang-Harrington-Wu-Tsai(PMCHWT)表面积分方程发展了适用于介质全涂敷金属体的特征模理论。通过在介质涂敷表面强加不同的场切向分量连续性条件,推导出了两套模式分析结果相同的广义特征值方程,为介质全涂敷金属体的辐射物理机制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此外,通过无源复坡印廷定理严格地证明了求解该广义特征值方程得到的特征值的物理含义及其特征电流和特征场的正交性。最后,基于此介质全涂敷金属体特征模理论,相应地提出了两套适用于介质全涂敷金属体散射特性分析的模式分解方法,该方法高效的散射分析过程不仅可以清晰地阐明介质涂敷体的散射物理机制,而且实现了对介质涂敷体散射响应的系统化控制。3.首次基于连接域建模技术(CRM)并结合电场积分方程和Poggio-Miller-Chang-Harrington-Wu-Tsai(PMCHWT)表面积分方程发展了适用于任意金属介质复合体的特征模理论。通过在介质体表面强加不同的场切向分量连续性条件,实现了两套模式分析结果相同的广义特征值方程,为包括介质全涂敷金属体,介质部分涂敷金属体和金属薄片部分覆盖介质体在内的任意金属介质复合结构提供了有力的模式分析工具。此外,通过能量守恒关系严格证明了求解该广义特征值方程所得特征值的物理含义及其特征电流和特征场的正交性。最后,基于此任意金属介质复合体特征模理论,相应地提出了两套适用于任意金属介质复合体散射特性分析的模式分解方法,其保证高效散射分析的同时实现了对任意金属介质复合体散射物理机制的深入理解。4.基于N端口网络特征模理论,开展了重叠偶极子紧耦合阵列宽带匹配的研究工作。首先将紧耦合阵列等效为多端口网络,并通过提取表征其端口特性的互阻抗矩阵建立广义特征值方程,随后求解该广义特征方程求得包括端口模式电流分布和端口特性阻抗分布在内的特征激励。最后选取其中宽带的特征激励应用于该紧耦合偶极子阵列上。相较于均匀激励的情形,其结果不仅使得所有阵列中单元基本上达到了更宽带的阻抗匹配,而且提升了整个紧耦合阵列的可实现增益。

刘永磊[5](2020)在《面向微波无线传能的阵列发射天线设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微波无线传能技术是一种高功率、远距离的无线能量传输技术,其应用场景广泛,能为不同应用环境下的电子设备实现源源不断的无线式能源供应。微波无线传能系统的发射天线部分一般采用有源相控阵天线,现有的为了获得高波束收集效率而进行的阵列天线设计方法,忽略了其对接收天线部分整流效率的提高带来的设计和工程制造难度,且现有研究少有针对动目标微波无线传能进行的,对动目标进行能量传输时随机误差对于其效率的影响关系也值得分析研究。针对这些不足之处,本文开展了面向微波无线传能的阵列发射天线设计方法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面向微波无线传能的发射天线近似平顶主波束设计针对现有微波无线传能系统中接收整流天线上的微波能量呈中心高边缘低的分布状态,导致高效率整流设计难度较大这一问题,提出一种用于微波无线传能系统的发射天线近似平顶主波束的设计方法。该设计方法运用最小二乘法曲线拟合发射天线口径场分布,以波束收集效率最大和接收区域内功率分布的均方值最小为目标,以获得较优的发射天线近似平顶主波束。运用此方法设计的近似平顶主波束的波束收集效率可达到90%~93%之间,在实现高效率的同时其接收区域内的能量分布均匀度优于10d B高斯锥削幅度分布和均匀分布时的情况。(2)相控阵发射天线波束扫描时的波束收集效率分析当微波无线传能系统的收发天线相对位置发生变化时,研究了阵列发射天线波束扫描对波束收集效率的影响。首先,推导了波束扫描时波束收集效率的计算公式,然后结合具体的微波无线传能方案分析了此案例下波束扫描角度为?s(28)9 0、?s(28)0、2、4、6、8、10时波束收集效率、接收区域中心功率密度和半功率波束宽度的变化情况。数值结果表明,?s从0°到10°变化时,接收天线从原有的位置平移了9.698米,波束收集效率从90.406%下降到了75.925%,接收区域中心功率密度从34m W/cm2下降到了26.8178m W/cm2,波束宽度从1.2502°展宽为22.6519°。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微波无线传能中波束扫描会导致阵列发射天线的辐射能量的最大增益降低和主波束展宽,进而导致波束收集效率降低。(3)随机误差对微波能量波束收集效率的影响分析研究研究分析了发射天线单元位置随机误差和数字移相器相位随机误差,在波束扫描时与微波无线传能效率及接收区域功率密度分布的影响关系。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可知,在波束扫描不同角度下的情况中,随着阵列发射天线单元位置随机误差的增大,波束收集效率和接收区域内中心功率密度逐渐降低,与此同时波束宽度变宽。数值结果表明,将阵元位置的随机误差的标准差控制在???/60可保证其不良影响较低;若采用6位数字移相器,并控制相位误差的标准差??2?/26时,其对于波束收集效率和接收区域中心功率密度的影响很小。

黄景熙,范治波,胡家沅[6](1992)在《空气-介质任意锥削开槽天线辐射方向图的计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利用保角变换和并矢格林函效技术,给出了一种计算任意锥削开槽天线的辐射方向图的方法,所给的方法对于任意光滑锥削开槽和具有空气一介质的天线都是有效的。首先,将天线分成Ⅳ段横截电磁模式的传输线,并设在此小段上电压为常数,从而近似获得沿锥削开槽线上前向行波的电场分布。然后,利用半平面格林函数并考虑到终端散射效应从而计算开槽场的远场辐射方向图。本文给出的线性和指数锥削开槽天线的计算方向图与有关文献测量的辐射方向图相比较,两者之间获得了很好的一致性。

李晖[7](2018)在《宽带天线和轨道角动量天线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无线通信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起到重要作用,通信容量大小和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着用户体验。宽带技术作为可提升信道容量的重要手段受到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而现代无线通信中对宽带天线的工作带宽、辐射特性与结构尺寸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本文从研究宽带单天线出发,拓展到宽带多输入多输出天线(MIMO)及阵列天线,并与陷波/多频/分集复用技术相结合,设计出了一系列具有小型化特性的宽带天线。此外,模分复用的轨道角动量(OAM)天线作为无线通信领域中一个新的研究热点,在本文中也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与研究。这两部分内容取得的成果包括以下几点:1.对小型化印刷宽带多频天线研究,设计了三款应用于不同通信系统的宽带天线。利用在半圆环辐射体上加载U型谐振器,能够引入“新谐振点”与“并联谐振”来间接和直接地产生阻带,从而提出对5.2/5.8 GHz无线局域网(WLAN)和3.5/5.5 GHz全球微波互联接入(WiMAX)频段形成陷波特性的超宽带(UWB)天线。便携式终端常采用的环形或缝隙天线具有窄带谐振特性,用其形成宽带特性时往往结构复杂、交叉极化大、全向性不佳。针对此问题设计了一种采用平面准自互补结构的宽带多模天线,通过对辐射体和金属地板进行结构调整,改善了天线阻抗匹配并引入了额外谐振点,形成了结构简单、辐射特性良好、可同时覆盖2G/3G/4G工作频带的多模式宽带天线。基于类似的设计思路,设计出了应用于WLAN/WiMAX频段的准自互补结构三频宽带天线。2.对小型化、高隔离度、宽带MIMO天线研究,设计了两种具有宽带特性的单元天线,并依据不同的排布方式形成了三款MIMO天线。采用具有反射型金属地板与渐变式馈线的圆形单极子作为单元天线,通过水平镜像排布形成二元MIMO天线,并在金属地板上蚀刻T型缝隙,使端口间隔离度在UWB频段内高于20 dB。基于相同的单元天线,通过正交排布同时在金属地板上蚀刻矩形窄缝隙构建四元MIMO天线,其端口间隔离度在低频时高于15 dB,中高频时高于20 dB。利用微带馈电的锥形单极子天线作为单元,通过正交镜像排布形成了具有良好极化分集特性的二元MIMO天线,在不引入去耦结构的同时,能够满足WLAN高低频带内的端口隔离度均高于20 dB。3.将紧耦合与极化分集技术相结合,对双极化紧耦合天线阵进行了研究和设计。基于阻抗匹配方程,计算出紧耦合天线阵的理想模型在不同材料和阶数时的带宽极限值。选择双极化领结型对称振子作为天线阵元,耦合电容由另一个极化的金属振子臂通过交叠方式引入。利用双层金属贴片覆层替换原有厚介质覆层,采用微带转平行双线结构对振子馈电,通过短路金属杆改善由二维周期结构产生的共模谐振。将无限周期阵列过渡到有限周期阵列,构建出4×4的双极化天线阵,并对边缘振子通过延长金属臂进行截断效应处理。设计了应用于双极化的宽带功分网络,通过微带直角变换段实现两个极化方向上的馈线结构无交叠。4.对模态复用OAM天线展开研究,结合现有的极化分集技术,设计出了双极化多模态OAM天线阵。设计中利用圆形相位控制天线阵产生OAM波束,采用“U”和“M”型馈线激励的准十字缝隙耦合微带天线作为天线阵元,实现双极化天线单层馈电结构和高隔离度特性。为了在两个极化方向上形成不同模态的OAM波束,通过具有不同步进相移的馈电网络进行激励,并利用镜像排布法简化馈线的设计,最终在两个极化方向上激励起模态值为-1与+1的OAM波束。为了进一步提高激发OAM波束的模态值上限及改善OAM波束质量,利用多点馈电技术设计出了两款八元OAM天线阵,分别在两极化方向上激励出模态值为±1和±2的OAM波束。在此基础上对三款天线进行加工与测试,基于近场测试数据对不同阵元数和模态值的OAM波束模态纯度进行估计和分析,量化的给出OAM波束模态纯度提高情况。

刘士林[8](2021)在《毫米波高汇聚空馈天线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无线通信系统的蓬勃发展,微波低频段的频谱资源日趋拥挤,系统间相互干扰也日益严重。毫米波段具有丰富的频谱资源,使得未来通信系统高容量高速率信息传输成为可能。但毫米波频段大气传输损耗严重,受雨雾影响衰减较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通常需要天线对辐射能量有较强的聚焦能力。空馈阵列天线继承了空气耦合馈电天线以及微带阵列天线的优点,能够灵活的对馈源天线辐射的电磁波进行调制,具有聚焦能力强、馈电简单、设计灵活等优势,逐渐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本论文以透射型空馈阵列天线为主要研究对象,针对透射阵天线的低剖面设计、共形设计以及双向辐射特性展开了研究,同时对透射阵的近场焦斑调控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如下:1、提出了一种低剖面透射阵天线设计方法。分别基于平面介质移相结构、金属通孔加载的双层移相结构以及多种FSS组合的双层移相结构等对低剖面移相表面进行设计,并将其直接加载在剖面减缩喇叭口径面上,实现了紧凑型透射阵天线的设计。仿真与实验结果表明,与相同口径的标准增益喇叭天线相比,所设计的透射阵天线剖面缩减量分别为42.3%,45.9%和50.7%,而辐射增益却达到了与前者相当的水平。2、提出了一种新颖的高增益透射-反射阵列天线设计方法。首先提出了基于稀疏阵列方法的透射-反射阵列天线设计方法,将透射、反射单元集成在同一个阵列中,通过多种群遗传算法对阵列进行优化,实现了双向波束的独立调节。随后基于多层FSS技术设计了调幅调相单元,研发了一款同极化透射-反射阵列天线,透射/反射波束指向为0?/170?,实现了21.4/24.4d Bi的峰值增益和6.7%/9.3%的1-d B增益带宽;最后,提出了一种具有极化旋转特性的调幅调相单元,研发了一款异极化透射-反射阵列天线,透射/反射波束分别实现了24.1/24.0d Bi的峰值增益和16.2%/13.1%的1-d B增益带宽。文献调研表明,这也是稀疏阵列方法首次在空馈阵列天线中的应用。3、提出了一种高增益宽带宽角扫描共形透射阵天线设计方法。首先分析了单焦凹柱面共形透射阵天线波束扫描存在局限性的原因,随后提出了双焦凹柱面共形透射阵天线设计方法,实现了25.8d Bi的峰值增益以及±30?波束扫描范围,最大增益衰减量仅为1.0d B;为进一步拓宽波束扫描范围,研发了双焦凸柱面共形透射阵天线,波束扫描范围达到了±70?,最大增益波动仅为4.5d B。4、提出了一种基于频率扫描的焦点轴向可调透射阵天线。首先针对近场聚焦透射阵天线频扫特性进行了理论分析,讨论了透射阵尺寸参数对频扫特性的影响,随后设计了一款宽带透射阵天线,在24~36GHz频带内,近场聚焦点轴向扫描范围为z=59mm到z=197mm。5、提出了一种近场赋形高效设计方法,并基于透射阵天线进行了验证。首先对近场赋形问题进行建模处理,引入Powell’s Dog-Leg(DL)非线性优化算法对该问题进行优化设计,针对幅相同时优化、仅相位优化两种情况进行了讨论,随后建立了近场赋形问题的设计流程。进一步的,提出了辐射近场区域内二维平面、三维空间赋形问题的优化方法,开展了多项仿真实验,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和鲁棒性;最后,设计了平顶波束以及多点聚焦赋形透射阵天线,并开展了相关实验,实验与仿真结果实现了良好的吻合。

张闯[9](2018)在《宽带平面渐变槽线天线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一类经典的超宽带天线,平面渐变槽线天线具有阻抗频带宽、辐射效率高、方向图对称性好和低剖面等优点。在该类天线家族中,Vivaldi天线和直线型渐变槽天线是应用较多的两种,被广泛应用于雷达搜索、对地探测和医疗成像等领域。其中,Vivaldi天线的性能易受介质基板厚度与介电常数的影响,具体体现为在高频时方向图分裂和增益降低;直线型渐变槽天线的高频段辐射定向性较好,其缺点则体现在低频截止频率附近匹配较差。本文对平面渐变槽线天线的关键参数进行了分析,并对其性能的改进方法作了细致的探讨分析,主要工作包括:(1)平面渐变槽线天线关键参数研究。仿真分析了渐变槽线曲率以及介质基板介电常数对Vivaldi天线性能的影响,探索平面渐变槽线天线的设计准则。对比Vivaldi天线和直线型渐变槽线天线的性能差异,提出槽间金属寄生贴片加载的直线型渐变槽线天线,在不增加天线尺寸的前提下可改善其1-3GHz频段的阻抗匹配特性。仿真验证了全金属Vivaldi天线相比于传统单面型Vivaldi天线在方向性和交叉极化等性能上优势。设计了一款双槽型平衡对踵Vivaldi天线,与常规的双槽型对踵Vivaldi天线相比,在2-10GHz的频段范围内其交叉极化性能得到了大约10dB的改善。(2)Vivaldi天线高频频段辐射特性提升的研究。设计并加工一款槽间金属寄生贴片加载的对踵Vivaldi天线,该天线在3-6GHz的频带范围内的最大增益相对于传统天线有2dB左右的提升,并且该方法对采用高介电常数介质基板的对踵Vivaldi天线的辐射性能提升较大。此外,对槽间介质基板进行切割,设计并仿真了Cut-C型天线,该天线利用介质基板自身形成介质引向器,在不增加天线尺寸的前提下改善其辐射特性。在8-15GHz频段,Cut-C型天线端射方向的方向性系数相比采用Rogers4003介质的对踵Vivaldi天线最高有10dB左右的提升。

赵春雨[10](2020)在《超宽角扫描多波束透镜天线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质透镜天线因其良好的天线聚焦性能、高增益、多波束扫描以及低成本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遥测遥感、宇航通信、舰艇通信、卫星通讯以及5G通信等领域。随着通信等行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应用场景要求多波束天线具备宽角波束扫描的能力。本文针对透镜天线的超宽角扫描技术以及设计和实现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工作,主要内容包括:首先,本文阐述了透镜天线技术,尤其是龙伯透镜天线技术的研究背景和应用场景,并回顾透镜天线的发展历程和最新研究动态。其次,介绍了透镜天线以及龙伯透镜天线的基本原理,基于几何光学理论对透镜天线以及龙伯透镜天线进行原理分析。通过公式推导分析变换光学以及准保角变换光学理论的原理,并介绍了透镜设计和加工过程中所需要的等效媒质理论,以实现低介电常数介质的等效替代。第三,开展对超宽角扫描、低剖面多波束平板透镜天线技术的研究。运用变换光学和准保角变换理论对柱面龙伯透镜进行压缩,设计一款变形龙伯透镜,该透镜具备与柱面龙伯透镜相同的功能且可使用直线馈源阵列进行馈电。应用变形龙伯透镜设计了一款工作在K/Ka波段,直线阵列馈电的超宽角扫描平板透镜天线。该天线在方位面实现了-63°63°的宽角扫描范围(相邻波束3dB交叠)。在中心频点天线最大增益大于16dBi,且波束扫描到最大角度时增益下降小于3.3dB。第四,设计了一款工作在7.7GHz8.2GHz频带半空间波束覆盖的圆极化龙伯透镜天线,该天线能够实现在俯仰面-79°79°范围内的波束扫描(相邻波束3dB交叠),且方位面360°全向扫描,在增益大于11dBi的条件下实现了上半空间的波束全覆盖。在设计过程中,对馈源天线小型化,阵列优化,以及基于等效媒质理论的等效介质龙伯透镜设计等关键技术进行研究。最后,介绍了半空间波束覆盖的圆极化龙伯透镜天线的加工方法和测试方法。馈源天线采用多层PCB工艺加工,尺寸小,结构紧凑。透镜和固定支架采用3D打印技术加工,相比于传统的机械加工方法,3D打印技术具有成本低,加工时间短等优点。组装并测试天线样机,测试结果与仿真结果吻合,显示良好的天线性能。

二、空气-介质任意锥削开槽天线辐射方向图的计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空气-介质任意锥削开槽天线辐射方向图的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2)微带天线的数学建模理论与数值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作者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平面分层介质的谱域格林函数
    2.1 引言
    2.2 C类谱域格林函数
    2.3 传输线格林函数
    2.4 小结
第三章 快速求解平面分层介质的空间域格林函数
    3.1 引言
    3.2 离散复镜像方法求解空间域格林函数
    3.3 离散复镜像方法中的积分路径与展开函数的研究
    3.4 小结
第四章 微带天线的矩量法分析
    4.1 引言
    4.2 基于混合位积分方程的空间域矩量法
    4.3 微带线馈电的微带天线的计算
    4.4 同轴线馈电的微带天线的计算
    4.5 小结
第五章 微带阵列天线的快速分析
    5.1 引言
    5.2 自适应积分方法(AIM)
    5.3 使用 AIM快速计算微带天线阵列的电特性
    5.4 小结
第六章 宽频带微带天线
    6.1 引言
    6.2 天线的模型和分析方法
    6.3 900MHz宽频带天线
    6.4 3G宽频带天线
    6.5 小结
第七章 微带天线 RCS减缩
    7.1 引言
    7.2 微带天线 RCS的分析方法
    7.3 具有低 RCS特性的开槽微带天线
    7.4 具有低 RCS特性的栅格微带天线
    7.5 小结
第八章 全文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宽带多极化微带缝隙天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宽带微带缝隙天线的发展和研究现状
        1.2.2 宽带多极化微带缝隙天线的发展和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内容安排
第二章 微带缝隙天线理论基础
    2.1 微带缝隙天线基本理论
        2.1.1 巴俾涅原理
        2.1.2 微带缝隙天线辐射机理
        2.1.3 微带缝隙天线阻抗特性
    2.2 天线极化理论基础
        2.2.1 电磁波极化特性
        2.2.2 极化椭圆倾角与轴比
        2.2.3 交叉极化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超宽带正交双线极化微带渐变缝隙天线研究
    3.1 引言
    3.2 超宽带线极化微带缝隙天线的设计与仿真
        3.2.1 基于1-λ谐振模式的缝隙天线带宽扩展原理
        3.2.2 微带vivaldi渐变缝隙天线
        3.2.3 超宽带类vivaldi渐变缝隙天线单元结构设计
        3.2.4 仿真结果
    3.3 超宽带正交双线极化微带缝隙天线的设计与仿真
        3.3.1 超宽带正交双线极化天线结构设计
        3.3.2 仿真结果
    3.4 模型优化和结果分析
        3.4.1 模型优化
        3.4.2 参数优化
        3.4.3 天线表面电流分析
        3.4.4 实物加工与测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超宽带圆极化微带渐变交叉缝隙天线研究
    4.1 引言
    4.2 超宽带圆极化微带缝隙天线实现方法
    4.3 超宽带圆极化微带类VIVALDI渐变交叉缝隙天线的设计与仿真
        4.3.1 超宽带圆极化微带类vivaldi渐变交叉缝隙天线结构设计
        4.3.2 仿真结果
    4.4 参数优化和结果分析
        4.4.1 参数优化
        4.4.2 天线表面电流分析
        4.4.3 实物加工与测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宽带多极化重构微带缝隙天线阵列研究
    5.1 引言
    5.2 宽带多层双线极化微带缝隙天线设计
        5.2.1 准十字交叉形宽带高隔离度双线极化微带缝隙天线设计
        5.2.2 仿真结果
        5.2.3 实物加工与测试
    5.3 宽带多极化重构微带缝隙天线单元设计与仿真
        5.3.1 宽带多层双线极化微带缝隙天线单元设计
        5.3.2 宽带威尔金森功分器设计
        5.3.3 基于PIN管的极化重构切换电路
        5.3.4 仿真结果
    5.4 参数优化和结果分析
        5.4.1 参数优化
        5.4.2 天线表面电流分析
        5.4.3 实物加工与测试
    5.5 宽带多极化重构微带缝隙天线阵列设计与仿真
        5.5.1 阵列天线基础
        5.5.2 仿真结果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4)复杂电磁结构中的特征模理论及其工程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特征模理论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特征模理论的研究历史及现状
        1.2.1 理论方面
        1.2.2 应用方面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1.4 本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金属体特征模理论
    2.1 引言
    2.2 表面积分方程
        2.2.1 标量势函数和矢量势函数
        2.2.2 电场积分方程
    2.3 矩量法
        2.3.1 数学描述
        2.3.2 几何建模和离散
    2.4 金属体特征模理论发展
        2.4.1 基于数学算子的广义特征值方程
        2.4.2 基于能量关系的广义特征值方程
    2.5 正交性
        2.5.1 特征电流的正交性
        2.5.2 特征场的正交性
    2.6 特征模相关量定义及物理含义阐述
        2.6.1 特征值
        2.6.2 模式显着性
        2.6.3 特征角
    2.7 特征模理论的数值执行
        2.7.1 广义特征值方程求解
        2.7.1.1 奇异值分解法
        2.7.1.2 隐式重启ARNOLDI法
        2.7.2 模式追踪
    2.8 特征模和本征模
    2.9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介质全涂敷金属体特征模理论
    3.1 引言
    3.2 介质全涂敷金属体的电磁建模
    3.3 介质全涂敷金属体的特征模理论发展
        3.3.1 特征流和特征场定义及关系
        3.3.2 特征模公式推导
        3.3.2.1 基于电场切向连续性
        3.3.2.2 基于磁场切向连续性
    3.4 介质全涂敷金属体的特征模理论验证
        3.4.1 介质全涂敷金属长方体
        3.4.2 介质全涂敷金属弹头
        3.4.3 具有同心金属体的半球介质谐振天线
    3.5 基于介质全涂敷金属体特征模理论的模式分解法
        3.5.1 模式分解公式一
        3.5.2 模式分解公式二
        3.5.3 模式完备性的讨论
    3.6 介质全涂敷金属体的散射分析与控制
        3.6.1 散射分析精度和散射物理机制
        3.6.2 散射分析效率
        3.6.3 散射控制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任意金属介质复合体特征模理论
    4.1 引言
    4.2 连接域建模方法
    4.3 任意金属介质复合体的电磁建模
    4.4 任意金属介质复合体的特征模理论发展
        4.4.1 特征流和特征场定义及关系
        4.4.2 特征模公式推导
        4.4.2.1 基于电场切向连续性
        4.4.2.2 基于磁场切向连续性
    4.5 任意金属介质复合体的特征模理论验证
        4.5.1 金属介质分离的复合结构
        4.5.2 金属介质连接的复合结构
        4.5.2.1 介质部分涂敷金属长方体
        4.5.2.2 介质全涂敷金属弹头
        4.5.2.3 金属方环部分覆盖介质环
        4.5.3 实际天线验证
        4.5.3.1 具有同心金属体的半球介质谐振天线
        4.5.3.2 具有金属条带调谐的半球介质谐振天线
    4.6 基于任意金属介质复合体特征模理论的模式分解法
        4.6.1 模式分解公式一
        4.6.2 模式分解公式二
    4.7 任意金属介质复合体的散射分析
        4.7.1 散射分析精度和散射物理机制
        4.7.1.1 加载有介质基板的U形金属贴片
        4.7.1.2 圆柱形介质部分涂敷金属长方体
        4.7.2 散射分析效率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网络特征模理论的紧耦合阵列宽带匹配
    5.1 引言
    5.2 网络特征模理论建立
    5.3 基于网络特征模理论的紧耦合阵列宽带匹配
        5.3.1 宽带匹配原理
        5.3.2 阵列参数提取
        5.3.3 阵列点频匹配
        5.3.4 阵列宽带匹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5)面向微波无线传能的阵列发射天线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微波无线传能技术研究现状
        1.2.2 微波无线传能的阵列发射天线研究现状
    1.3 目前研究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1.4 本文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
第二章 阵列发射天线基础理论
    2.1 天线理论基础
        2.1.1 天线方向图
        2.1.2 天线的辐射功率
        2.1.3 天线增益
    2.2 阵列天线波束扫描理论
        2.2.1 一维线阵
        2.2.2 二维面阵
    2.3 微波无线传能的波束收集效率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面向微波无线传能的发射天线近似平顶主波束设计
    3.1 近似平顶主波束的设计方法
        3.1.1 发射天线口径场设计
        3.1.2 多目标优化模型
    3.2 数值算例及讨论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相控阵发射天线波束扫描时的波束收集效率分析
    4.1 波束扫描时波束收集效率的计算
    4.2 案例分析
        4.2.1 阵列发射天线的基本构成单元
        4.2.2 波束扫描时的波束收集效率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随机误差对微波能量波束收集效率的影响分析研究
    5.1 随机误差对波束扫描时波束收集效率的影响关系
    5.2 数值实验及讨论
        5.2.1 阵元位置随机误差对波束扫描时波束收集效率的影响
        5.2.2 移相器相位随机误差对波束扫描时波束收集效率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宽带天线和轨道角动量天线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宽带天线的研究现状
        1.2.2 轨道角动量技术的研究现状
        1.2.3 宽带紧耦合相控阵天线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1.3.1 论文的研究内容
        1.3.2 论文的章节安排
第二章 相关基础理论
    2.1 引言
        2.1.1 MIMO系统架构
        2.1.2 MIMO天线的主要参数
    2.2 紧耦合技术的相关理论
        2.2.1 紧耦合阵列天线的理论基础
        2.2.2 紧耦合阵列天线的等效电路
    2.3 轨道角动量技术的相关理论
        2.3.1 轨道角动量的宏观与微观描述
        2.3.2 OAM波束的形成原理
        2.3.3 OAM模分复用
        2.3.4 OAM-MDM技术与MIMO技术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应用于现代无线通讯系统的宽带平面印刷天线
    3.1 引言
    3.2 UWB双陷波天线设计
        3.2.1 UWB双陷波天线的基本结构
        3.2.2 天线设计演化过程
        3.2.3 U型谐振器的作用
        3.2.4 天线实物测试与结果分析
    3.3 准自互补结构多模宽带天线设计
        3.3.1 准自互补结构多模宽带天线的基本结构
        3.2.2 天线设计过程
        3.2.3 天线实物测试与结果分析
    3.4 准自互补结构三频天线设计
        3.4.1 准自互补结构三频天线的基本结构
        3.4.2 天线设计过程
        3.4.3 天线实物测试与结果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小型化高隔离宽带MIMO天线设计
    4.1 引言
    4.2 二元UWBMIMO天线设计
        4.2.1 二元MIMO天线的基本结构
        4.2.2 天线的设计过程
        4.2.3 天线实物测试与结果分析
    4.3 四元UWBMIMO天线设计
        4.3.1 四元UWBMIMO天线的基本结构
        4.3.2 天线的加工与结果分析
    4.4 宽带双频MIMO天线设计
        4.4.1 宽带双频MIMO天线的基本结构
        4.4.2 天线设计过程
        4.4.3 天线实物测试与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紧耦合技术的宽带阵列天线研究
    5.1 引言
    5.2 紧耦合阵列的带宽极限
        5.2.1 阻抗匹配方程的演化历程
        5.2.2 理想平面天线阵列的带宽极限
    5.3 双极化紧耦合天线阵列设计
        5.3.1 等效电路模型分析与阵列天线单元设计
        5.3.2 天线的覆层设计
        5.3.3 阵元的馈电结构
        5.3.4 有限元天线阵列设计
        5.3.5 阵列功分网络设计
    5.4 小结
第六章 双极化多模态轨道角动量天线研究
    6.1 引言
    6.2 双极化双模态OAM天线阵设计
        6.2.1 天线阵元设计
        6.2.2 阵元天线的特性分析
        6.2.3 OAM天线阵馈电网络设计
        6.2.4 OAM天线阵轨道角动量性能分析
        6.2.5 天线阵实物的加工与测试
    6.3 双极化多模OAM天线阵设计
        6.3.1 引言
        6.3.2 多点馈电OAM天线阵结构
        6.3.3 天线阵的设计
        6.3.4 OAM阵列天线的实物测试与结果分析
    6.4 OAM模态纯度分析
        6.4.1 模态纯度的计算方法
        6.4.2 不同阵元数的模态纯度分析
    6.5 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毫米波高汇聚空馈天线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远场聚焦透射阵天线
        1.2.2 近场聚焦透射阵天线
    1.3 本论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点
    1.4 本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W波段低剖面透射阵天线研究
    2.1 引言
    2.2 W波段标准增益喇叭天线与短喇叭天线
    2.3 基于平面介质移相结构的低剖面透射阵天线研究
        2.3.1 介质移相单元结构
        2.3.2 平面介质透射阵天线仿真与设计
        2.3.3 平面介质透射阵天线测试与性能分析
    2.4 基于双层移相表面的低剖面透射阵天线研究
        2.4.1 双层移相单元结构设计
        2.4.2 基于双层移相表面的低剖面透射阵天线仿真与测试
    2.5 基于多种FSS结构组合的低剖面透射阵天线研究
        2.5.1 三种FSS单元结构
        2.5.2 基于三种FSS单元组合的低剖面透射阵天线仿真与测试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Ka波段高增益透射-反射阵天线研究
    3.1 引言
    3.2 基于稀疏阵列方法的透射-反射阵设计
    3.3 同极化透射-反射阵天线研究
        3.3.1 双模馈源喇叭天线设计
        3.3.2 调幅调相单元设计
        3.3.3 同极化双向波束天线仿真与测试
    3.4 异极化透射-反射阵天线研究
        3.4.1 光栅型调幅调相单元设计
        3.4.2 异极化透射-反射阵天线仿真与测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Ka波段宽带宽角扫描共形透射阵天线研究
    4.1 引言
    4.2 共形透射阵天线相位补偿原理
    4.3 凹柱面共形透射阵天线研究
        4.3.1 透射单元设计
        4.3.2 凹柱面共形透射阵天线研究
        4.3.3 凹柱面共形双焦透射阵天线研究
    4.4 凸柱面共形透射阵天线研究
        4.4.1 凸柱面共形透射阵天线分析
        4.4.2 凸柱面共形双焦透射阵天线设计
        4.4.3 凸柱面共形双焦透射阵天线仿真
        4.4.4 凸柱面共形双焦透射阵天线测试
    4.5 凹球面共形透射阵天线研究
        4.5.1 介质移相单元设计
        4.5.2 凹球面共形透射阵天线仿真与测试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Ka波段近场焦点可调透射阵天线研究
    5.1 引言
    5.2 透射表面超构单元设计
    5.3 近场焦点轴向频扫特性分析
    5.4 近场聚焦点轴向频扫天线仿真与测试
        5.4.1 背腔偶极子馈源天线设计
        5.4.2 近场聚焦点轴向频扫天线仿真
        5.4.3 近场聚焦点轴向频扫天线测试
        5.4.4 焦点轴向频扫天线的远场辐射特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Ka波段近场赋形透射阵天线研究
    6.1 引言
    6.2 基于阵面分区的近场赋形透射阵天线研究
        6.2.1 近场四点聚焦透射阵天线研究
        6.2.2 近场两点聚焦透射阵天线研究
    6.3 基于DL算法的近场赋形研究
        6.3.1 基于DL算法的近场赋形设计流程
        6.3.2 基于幅相同时优化的近场赋形天线阵列设计
        6.3.3 仅相位优化的近场赋形天线设计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总结
    7.2 今后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9)宽带平面渐变槽线天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超宽带天线简介
        1.2.1 超宽带定义
        1.2.2 超宽带平面天线的分类
    1.3 平面渐变槽线天线的发展和演进
    1.4 本文的主要安排
第二章 平面渐变槽线天线基本理论分析
    2.1 行波天线辐射原理
        2.1.1 行波线电流的辐射
        2.1.2 行波天线的分类及表面波天线
    2.2 槽线理论分析
        2.2.1 经典槽线分析
        2.2.2 微带线-槽线巴伦分析
        2.2.3 Post-wall型槽线
    2.3 平面渐变槽线天线的理论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平面渐变槽线天线关键参数分析
    3.1 渐变辐射槽线形状分析及直线型性能改进
        3.1.1 渐变辐射槽形状对天线性能影响
        3.1.2 槽间金属寄生贴片加载的直线型平面渐变槽线天线
    3.2 介质基板对Vivaldi天线性能的影响
    3.3 全金属型与共面型Vivaldi天线性能对比
    3.4 Vivaldi天线交叉极化性能分析
        3.4.1 对踵型和平衡对踵型Vivaldi天线交叉极化对比
        3.4.2 双槽平衡对踵Vivaldi天线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Vivaldi天线辐射特性的改善
    4.1 新型槽间金属寄生贴片加载的对踵Vivaldi天线
    4.2 介质基板重新赋形对Vivaldi天线辐射性能的改善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致谢

(10)超宽角扫描多波束透镜天线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多波束透镜天线的研究背景及应用
    1.2 龙伯透镜天线的发展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第二章 透镜天线与龙伯透镜天线设计相关理论
    2.1 介质透镜天线的工作原理
    2.2 龙伯透镜天线的基本原理
    2.3 变换光学与准保角变换光学
        2.3.1 变换光学的原理
        2.3.2 基于变换光学理论的准保角变换光学
    2.4 等效媒质理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直线阵列馈电的超宽角扫描平板透镜天线
    3.1 小型化的馈源天线设计
    3.2 基于QCTO理论的变形柱面龙伯透镜设计
    3.3 超宽角扫描柱面透镜天线的设计仿真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半空间波束覆盖的圆极化龙伯透镜天线设计
    4.1 小型化的圆极化馈源天线设计
    4.2 应用于圆极化辐射的球龙伯透镜设计
        4.2.1 介电常数渐变龙伯透镜设计
        4.2.2 开孔结构的双层介质龙伯透镜设计
    4.3 半空间波束覆盖的圆极化龙伯透镜天线的设计与仿真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半空间波束覆盖的圆极化龙伯透镜天线的加工和测试
    5.1 半空间波束覆盖的圆极化龙伯透镜天线加工
    5.2 半空间波束覆盖的圆极化龙伯透镜天线的测试
    5.3 本章小结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四、空气-介质任意锥削开槽天线辐射方向图的计算(论文参考文献)

  • [1]空气—介质任意锥削开槽天线辐射方向图的计算[J]. 黄景熙,范治波,程盛昌. 电波科学学报, 1991(Z1)
  • [2]微带天线的数学建模理论与数值分析方法研究[D]. 贺秀莲.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5(04)
  • [3]宽带多极化微带缝隙天线研究[D]. 秦江弘.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9(02)
  • [4]复杂电磁结构中的特征模理论及其工程应用研究[D]. 郭力文. 电子科技大学, 2018(09)
  • [5]面向微波无线传能的阵列发射天线设计方法研究[D]. 刘永磊.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6]空气-介质任意锥削开槽天线辐射方向图的计算[J]. 黄景熙,范治波,胡家沅. 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2(04)
  • [7]宽带天线和轨道角动量天线技术研究[D]. 李晖.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8(02)
  • [8]毫米波高汇聚空馈天线技术研究[D]. 刘士林.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9]宽带平面渐变槽线天线研究[D]. 张闯. 南京邮电大学, 2018(02)
  • [10]超宽角扫描多波束透镜天线关键技术研究[D]. 赵春雨.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空介质任意锥形缝隙天线辐射方向图的计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