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氧化沥青的尾气处理(论文文献综述)
刘亚琪[1](2017)在《氧化沥青的生产及尾气处理工艺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西南地区交通建设规模和投资力度的增大,道路沥青需求量居高不下。本论文依托云南石化减压渣油,增设一套50×104 t/a道路石油沥青生产装置,以减少作为延迟焦化装置原料的减压渣油进料,避免大量价格低廉、利用困难的石油焦的产生,并生产满足要求的道路沥青,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考虑到生产过程中有害尾气的生成,需加设相应的尾气处理流程。本论文在实验分析和工程设计的基础上,从目标产品确定、原油生产沥青产品可行性、沥青生产方法选择及尾气处理技术对比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并对原料加热炉、沥青氧化塔、焚烧炉进行工艺计算;利用HYSYS模拟软件进行了吸收塔对尾气各组分吸收效果的研究分析。依据道路沥青生产标准,对西南地区气候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确定目标产品为70号或90号沥青;对云南石化原油性质进行实验分析,得出沙中和科威特原油可以生产沥青,而沙轻原油生产沥青则有一定难度,进一步进行了三种原油按比例混合生产沥青的可行性研究,分析得出混合原油可以生产沥青;对溶剂脱沥青法、氧化法两种实验方法得到相应的沥青产品性能指标进行研究分析,得出氧化法可以生产出满足要求的70号和90号沥青。设计氧化沥青生产工艺流程为减压渣油经加热炉加热到230℃后送入沥青氧化塔,与空气逆向接触进行反应;对原料加热炉和氧化塔进行工艺计算得到:加热炉热负荷设计值为5 MW,燃料油用量703 kg/h,排出的烟气流量1.72×104 kg/h,氧化塔的塔高21 m,空气流量1400 kg/h,喷淋注水量170 kg/h,空气分配管数为78个。通过氧化工艺生产道路沥青试验研究分析了氧化温度、氧化时间、氧化风量等对氧化沥青性能指标的影响;通过对喷淋—焚烧法、喷淋—催化氧化法、喷淋—光氧化法三种氧化沥青尾气处理方法的理论分析研究,得到喷淋—焚烧法最佳;通过HYSYS流程模拟尾气的吸收过程,分析研究了在不同吸收剂流量、塔板数、吸收剂入塔温度下各烃类气体的吸收效果情况,并得出三个变量因素的最优值;由工艺计算得焚烧炉的炉膛体积为7.25 m3,烟气排放量1.13×104kg/h。
刘忠生,方向晨,戴文军[2](2005)在《炼油厂恶臭污染及其控制技术》文中认为介绍了炼油厂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分析方法,介绍了设备和管阀件、储罐、污水集输和处理系统、停工检修、突发性事故、氧化沥青焚烧炉、硫磺回收焚烧炉、火炬等的恶臭污染成因及污染物性质,介绍了炼油厂恶臭的控制和治理方法。
钟晋贤,赵玉华,李洪海,张凤珠[3](1982)在《高温焚烧氧化沥青尾气中的苯并(a)芘》文中指出 氧化沥青尾气,是石油工业中重要的污染物质之一。氧化沥青的生产过程一般是渣油在260°—280℃下与空气中的氧反应形成胶质、沥青质的过程。所以在氧化沥青生产时产生了具有窒息性恶臭烃类镏出油及挥发性组份,和通入氧化釜中的空气、工艺注水产生水蒸汽构成氧化沥青污油、污水和尾气,从氧化釜顶排出尾气弥漫于大气中。这种气体除恶臭难闻使人恶心外,它还含有世界公认的强致癌物一苯并(a)芘。以年产10万吨的
范耀华[4](1988)在《氧化沥青几个工艺问题的探讨》文中提出 原油经常减压蒸馏所得渣油,由于含有较多的油分(饱和分和芳香分),因而对温度的敏感性大,软化点低、针入度大,往往不符合多方面的使用要求,特别是建筑工业、建筑材料、电工绝缘、管道防腐以及油漆涂料等行业的需要。因此,从十九世纪末期开始,就以天然石油为原料生产沥青。二十世纪,由于公路及建材发展的需要,石油沥青已从石油炼制的副产品变为一种主要产品,其品种规格多达数十种1。几乎所有的高软化点石油沥青都是氧化法所生产。氧化沥青已广泛应用于屋面、建材、涂料,钢管涂覆、防潮纸、电气绝缘等方
郭皎河,吴晓颖,傅丽,张建峰,宁爱民[5](2020)在《不同工艺制备的沥青性能研究》文中认为通过常规方法和SHRP胶结料性能评价方法,对某中间基原油为原料制备的直馏沥青、氧化沥青、催化氧化沥青和SBS改性沥青的性能进行了考察。研究结果表明:其直馏沥青的使用性能较差,SBS改性沥青和催化氧化沥青的高低温性能、抗疲劳开裂性能较好;氧化沥青的使用性能优于直馏沥青。建议对直馏沥青的性能加以改善。
白贵福[6](1994)在《石油氧化沥青尾气的处理方法》文中认为根据单一沥青生产厂的特点,采用油浸吸收一焚烧法新工艺处理氧化沥青尾气。除基本上消除了污染外,还可回收馏出油。结合操作实践,讨论了油浸吸收器直径、高度、吸收介质需要量及吸收器顶部温度的计算。
姚稷天,林一超,姜战飞,张丽,孙莉娜[7](2019)在《石化炼厂废气焚烧炉废气燃尽探讨》文中认为针对石化炼厂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气体,研究其在焚烧炉内不能燃尽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与改进,供使用者借鉴。
刘培刚,潘发喜,戴小秋,罗家莉,李民立[8](1986)在《武汉石油化工厂氧化沥青工程的环境影响》文中认为 前言 氧化沥青是以减压渣油为原料,通入空气氧化而生成.空气氧化主要是一种脱氢过程.空气里的氧与油分子里的氢化合形成水蒸汽.由于逐步失掉氢,沥青叠合或缩合至所要求的程度. 原料渣油加温至约120℃送入装置原料
施侠[9](1979)在《氧化沥青装置尾气处理的新工艺及其计算方法》文中认为 氧化沥青装置生产有毒的尾气,这种尾气系由氮气、氧气、水蒸汽、可凝油份以及不凝性有机气体所组成。它不但有毒,而且恶臭难闻。为果处理不当,会对周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目前,对氧化沥青尾气的处理,一般采用水洗——焚烧法或油洗——焚烧法。 在水洗——焚烧法中,氧化沥青尾气和大量冷却水在直冷器中进行逆向接触,尾气由下向上流动,冷却水由上向下流动。在接触过程中,尾气中的油份和水蒸汽被冷凝,而后随同冷却水一起流入污油池。不凝气从直冷器顶导出,经分液罐分液后,引入焚烧炉。本法的最
盖振娥,唐天成[10](1990)在《苏联氧化沥青技术的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前言近年来苏联对氧化沥青技术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本文将简要介绍这些研究结果,希望能对了解苏联在氧化沥青的进展方面有所帮助。一、氧化沥青工艺的进展1.预氧化工艺目前生产建筑、普通石油沥青一般采用“重油减压蒸馏-渣油吹空气氧化”(先蒸馏后氧化)的工艺流程。为改善某些直馏沥青的粘弹性指标时也采用这种工艺路线。但采用本工艺以石蜡基原油为原料生产建筑沥青作屋面防水材料时,产品的温度敏感性虽有
二、氧化沥青的尾气处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氧化沥青的尾气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氧化沥青的生产及尾气处理工艺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石油沥青生产工艺介绍 |
1.2.1 蒸馏法 |
1.2.2 氧化法 |
1.2.3 溶剂法 |
1.2.4 调和法 |
1.3 氧化沥青概况 |
1.3.1 沥青氧化反应机理 |
1.3.2 氧化沥青制取工艺技术 |
1.3.3 氧化沥青生产的影响因素 |
1.4 氧化沥青尾气的处理 |
1.5 课题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2章 工程概况及氧化沥青生产的可行性 |
2.1 工程概况 |
2.2 目标牌号沥青的确定 |
2.3 中东原油性质分析 |
2.4 道路沥青制备工艺比选 |
2.4.1 蒸馏工艺 |
2.4.2 溶剂脱沥青工艺 |
2.4.3 氧化工艺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氧化沥青生产工艺流程与工艺计算 |
3.1 氧化沥青生产工艺流程 |
3.2 氧化条件对沥青性能的影响分析 |
3.3 氧化沥青生产工艺计算 |
3.3.1 原料加热炉 |
3.3.2 沥青氧化塔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尾气处理工艺流程与效果评价 |
4.1 尾气处理工艺流程 |
4.1.1 氧化沥青尾气处理的必要性 |
4.1.2 氧化沥青尾气处理技术路线 |
4.1.3 氧化沥青尾气处理工艺流程 |
4.2 尾气吸收效果分析 |
4.2.1 尾气喷淋吸收塔模型建立 |
4.2.2 吸收剂流量对吸收效果的影响 |
4.2.3 理论塔板数对吸收效果的影响 |
4.2.4 吸收剂入塔温度对吸收效果的影响 |
4.3 尾气处理工艺计算 |
4.3.1 尾气焚烧炉工艺参数计算 |
4.3.2 焚烧炉选型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工艺管道及仪表流程图、防腐及三废治理 |
5.1 工艺管道及仪表流程图 |
5.1.1 原料加热 |
5.1.2 沥青产品 |
5.1.3 沥青尾气处理 |
5.1.4 循环油流程 |
5.1.5 辅助工艺流程 |
5.2 管道及设备防腐 |
5.2.1 地面保温管道 |
5.2.2 地面不保温管道 |
5.2.3 设备防腐 |
5.3 三废处理方案 |
5.3.1 废水治理 |
5.3.2 废气治理 |
5.3.3 噪声治理 |
5.3.4 固体废弃物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原料加热炉工艺管道及仪表流程图 |
附录B 沥青产品及尾气收集系统工艺管道及仪表流程图 |
附录C 尾气焚烧及蒸汽发生系统工艺管道及仪表流程图 |
附录D 燃料油系统工艺管道及仪表流程图 |
附录E 压缩空气系统工艺管道及仪表流程图 |
附录F 公用物料工艺管道及仪表流程图 |
致谢 |
(2)炼油厂恶臭污染及其控制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恶臭污染源 |
1.1 设备和管阀件等泄漏 |
1.2 储罐挥发 |
1.3 污水集输和处理系统 |
1.4 停工检修 |
1.5 突发性事件 |
1.6 生产工艺排放气 |
(1) 氧化沥青尾气 |
(2) 硫磺回收尾气 |
(3) 减压塔顶不凝气 |
(4) 火炬排放气 |
(5) 碱渣中和过程排放气 |
(6) 液态烃、汽油氧化脱硫醇尾气 |
(7) 焦化生产排放气 |
2 恶臭污染控制和治理技术 |
2.1 设备和管阀件等的泄漏 |
2.2 储罐挥发 |
2.3 污水集输和处理系统 |
2.4 停工检修 |
2.5 突发性事件 |
2.6 工艺排放气 |
(1) 氧化沥青尾气 |
(2) 硫磺回收尾气 |
(3) 减压塔顶不凝气排放 |
(4) 火炬排放气 |
(5) 碱渣中和过程排放气 |
(6) 液态烃、汽油氧化脱硫醇尾气 |
(7) 焦化冷焦水排放气 |
3 结 语 |
(5)不同工艺制备的沥青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试验部分 |
1.1 试验原料 |
1.2 试验仪器 |
1.3 试验制备 |
1.4 测定或表征 |
2 结果与讨论 |
2.1 常规指标评价 |
2.1.1 高温性能 |
2.1.2 低温性能 |
2.1.3 感温性能 |
2.1.4 抗老化性能 |
2.2 SHRP性能评价 |
2.2.1 高温和抗老化性能 |
2.2.2 低温性能 |
2.2.3 抗疲劳开裂性能 |
2.3 实际应用 |
3 结语 |
(7)石化炼厂废气焚烧炉废气燃尽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标准规定排放限值 |
2 各种焚烧炉废气燃尽需注意的问题 |
2.1 酸性气焚烧炉 |
2.1.1 炉膛体积 |
2.1.2 炉膛超温 |
2.2 尾气焚烧炉 |
2.2.1 酸性气尾气装置尾气焚烧炉 |
2.2.2 氧化沥青尾气焚烧炉 |
2.3 CO焚烧炉 |
2.3.1 CO废气的产生 |
2.3.2 炉型发展过程 |
2.3.3 对于重油催化裂化一再CO废气的处置 |
2.3.4 CO焚烧炉燃尽注意事项 |
2.4 含氨酸性气焚烧炉 |
3 共同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
3.1 炉衬 |
3.2 防爆装置 |
3.2.1 几种防爆装置 |
3.2.2 防爆压力选取与应注意的问题 |
3.2.3 CO焚烧炉采用水封式防爆门 |
3.2.4 国外对防爆的做法 |
3.3 燃烧器 |
3.3.1 采用内混式燃烧器 |
3.3.2 酸性气焚烧炉的燃烧 |
3.3.3 含氨酸性气炉对火嘴的要求 |
4 结论 |
四、氧化沥青的尾气处理(论文参考文献)
- [1]氧化沥青的生产及尾气处理工艺设计研究[D]. 刘亚琪.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7(02)
- [2]炼油厂恶臭污染及其控制技术[J]. 刘忠生,方向晨,戴文军. 当代化工, 2005(04)
- [3]高温焚烧氧化沥青尾气中的苯并(a)芘[J]. 钟晋贤,赵玉华,李洪海,张凤珠. 环境化学, 1982(01)
- [4]氧化沥青几个工艺问题的探讨[J]. 范耀华. 石油沥青, 1988(03)
- [5]不同工艺制备的沥青性能研究[J]. 郭皎河,吴晓颖,傅丽,张建峰,宁爱民. 中国胶粘剂, 2020(05)
- [6]石油氧化沥青尾气的处理方法[J]. 白贵福. 河北化工, 1994(01)
- [7]石化炼厂废气焚烧炉废气燃尽探讨[J]. 姚稷天,林一超,姜战飞,张丽,孙莉娜. 工业炉, 2019(02)
- [8]武汉石油化工厂氧化沥青工程的环境影响[J]. 刘培刚,潘发喜,戴小秋,罗家莉,李民立. 环境科学丛刊, 1986(07)
- [9]氧化沥青装置尾气处理的新工艺及其计算方法[J]. 施侠. 华东石油学院学报, 1979(03)
- [10]苏联氧化沥青技术的进展[J]. 盖振娥,唐天成. 石油沥青, 199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