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区域台网确定震源深度的一种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李洪丽[1](2021)在《中国东北、华北地区地壳结构不均匀性与强震孕震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地震发震频繁且严重,是全球在板块内部发生8.0级以上强震最多的国家,主要原因是中国大陆周边构造极其复杂。中国整体处于全球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由于受来自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海板块以及印度板块的挤压作用,导致中国大陆地震断裂带发育密集。上个世纪以来,共计有近800次的6.0级以上强震发生在中国,遍布除浙江省、贵州省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之外的所有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中国占世界7%的土地,发生了占全球33%的大陆强震,是世界上大陆强震最多的国家。中国地震活动具有发生频次高、震级强度大、震源深度浅、分布面积广、且存在独特性等特征。20世纪以来,中国由于地震灾害造成55万多人失去生命,占全世界地震灾害死亡总数的53%。地震是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危害。有效的短临地震预报是减少灾害的最有效手段之一,但地震预报目前仍是科学界的未解之难题,主要因为地球内部结构极其复杂,地震孕震、发震机制不清楚。大陆内部的强震的孕育、发生于地球内部地壳复杂结构密不可分。虽然前人针对不同地区强震做了相关的研究,但所有研究均针对单一震群或几个地震展开,缺乏全面的地震震例分析,本研究对华北地区26个强震和东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地震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这些地震具有处于不同的构造环境、发生于不同的时代、差异较大的成因,深入分析几十个强震震源区地震速度和泊松比结构特征,提取了不同地震相同的构造特点,统一建立了大陆内部强震孕育、发生的机制模型,为未来发生地震的危险性评估提供理论支持。本文以研究地壳结构横向不均匀性复杂结构与强震孕育、发生机制为研究目标,收集中国东北、华北地区地震波震相走时数据,选取适合于不同数据体的、先进的走时层析成像方法(包括考虑地球内部复杂界面和区域地壳结构的地震走时层析成像方法与适应于密集地震区双差走时层析成像方法)获得中国华北、东北及吉林松原震区高分辨率的地震波P波速度、S波速度和泊松比结构,进一步探讨了研究区强震孕育与地壳横向不均匀性的关系,提出了大陆强震孕育、发生的机制模型,获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松辽盆地具有独特性,是东北地区主要的地震活动构造单元,东北地区地壳内的主要中强震均发生在盆地周边与盆地内部,这与松辽盆地的持续活动密切相关。岩石圈结构显示松辽盆地部分岩石圈发生了拆沉,并导致软流圈物质上涌,这是松辽盆地构造活动相对活跃的主要原因。(2)松原震群区主要表现为低P波速度、低S波速度和低波速比结构。而中国大陆内部,尤其是从华北地区大地震(>6.0级)的研究来看,大地震主要发生在高P波和S波速度异常过渡带,偏向高速一侧,高、低泊松比异常分界区域,所以推测松原地震区发生更大地震的可能性较低。(3)高分辨率P波速度、S波速度和泊松比模型显示,华北地区26次强震中绝大多数地震震源位置的地壳结构具有相同的特征,即均发生在高、低地震波速度异常边界和高、低泊松比异常过渡位置,震源附近的下地壳存在大范围的低速高泊松比异常;流体和部分熔融体均会引起地壳岩石地震波速度降低和泊松比升高,推测华北地区的下地壳中富含流体或部分熔融体;(4)大陆内部强震多发生于高速与低速异常交界部位,偏向于高速体一侧,推测由于高速区域通常是脆性地壳岩层,应力易于集中而引发地震;然而低速度区域则可能是地壳岩层破碎程度高、富含流体或温度较高的地区,这些区域所发生的构造运动往往是无震形变。(5)对比于俯冲带区域的地震,提出大陆内部强震孕育、触发的复合地震模型,即大陆强震多发生在地震波高速区域、具有脆性岩层的上地壳,容易集中应力;由于无大量流体的注入,下地壳的低速、高导层的弱化,是上地壳发生强震的诱因。
鲁志楠,边银菊,王婷婷,刘森[2](2021)在《利用Lg波Q值反双台层析成像方法研究青藏高原南部地区的地壳衰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首次基于2017—2019年西藏自治区区域台网27个宽频带固定台站记录的757次地震的波形资料,利用反双台法开展了青藏高原南部地区1 Hz的Lg波Q值层析成像研究。研究中采用3.5—2.4 km/s的速度窗截取了1 981条Lg波,计算得到13 543条路径上的Q值,测试了1°×1°和0.5°×0.5°网格下的棋盘格恢复情况,得到了0.5°×0.5°分辨率的Lg波Q0值层析成像。反演结果显示:青藏高原南部地壳整体的Lg波呈高衰减、低Q值,与P波速度负异常、地热分布及东部的两条裂谷系对应良好,因此推断青藏高原南部地壳存在广泛的熔融物质;两条可能存在的流体-熔融物质通道中,主通道位于亚东—谷露裂谷与桑日—错那裂谷之间,副通道沿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分流而出。此外,还对亚东—谷露裂谷两侧熔融物质的分布差异予以分析,结果表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前端存在不同的动力?学演蔄化模式,亚东—谷露裂谷以西符合缩短增厚理论,以东符合"水泵"模式。
王亮[3](2021)在《格林函数匹配滤波方法对小地震的检测与定位》文中指出地震的检测与定位是地震学的重要领域。小地震因其能量弱,信号偏高频的特点,而难以进行检测与定位。地震的大与小是相对的概念,并无明确分界。小地震通常是指在现有的技术水平和观测系统的条件下,震级较小以至于通过识别震相无法检测到的地震。匹配滤波方法,或称模板匹配方法凭借互相关和对互相关波形的叠加能有效压制噪声,是对小地震进行检测与定位的一类有效而成熟的方法。对匹配滤波方法进行总结和发展可以加强对小地震的检测与定位,有助于对地震活动性的相关研究,最终促进对地震现象和固体地球的动力学过程的理解。本文根据模板波形是天然地震的观测波形,还是依据波动方程合成的理论波形,将匹配滤波方法分为真实波形的匹配滤波方法和理论波形的匹配滤波方法。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在介绍了经典的匹配滤波方法和Match and Locate方法后,提出了格林函数匹配滤波方法(Green’s function-based matched filter,简称为GFMF),接着利用数值实验对影响匹配滤波方法的检测与定位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和讨论。之后,本文给出了两项应用研究,分别覆盖天然地震学和勘探地震学领域。第一项是GFMF方法应用于一个天然地震序列,并与真实波形的匹配滤波方法进行对比。第二项是将GFMF方法应用于水力压裂微地震,并与基于机器学习的地震检测方法进行对比。下面分别简介上述内容。本文回顾了真实波形的匹配滤波方法的代表性研究——经典的匹配滤波方法和Match and Locate方法。在经典的匹配滤波方法这一方面,本文首先对其方法原理进行了数学推导,然后重点阐述了该方法的中位数绝对偏差的倍数做阈值的数学理论。另外,所有的匹配滤波方法均需要假设在一定的固定时窗内只可能发生一个地震。本文指出这个固定时窗的时长和阈值一样,也是匹配滤波方法的重要参数,应予重视。本文提出可以依据区域内可能的到时的大小来获得合理长度的固定时窗。在Match and Locate这一方面,本文总结了该方法相对于经典的匹配滤波方法的发展,并陈述了其技术流程。本文提出了格林函数匹配滤波方法(Green’s function-based matched filter,简称为GFMF)。该方法首先会对研究区域划分三维空间网格,在每一个网格上都有多种震源机制解的虚拟地震。这里所使用的震源机制解离散地包含了所有可能的双力偶震源。GFMF方法并不直接使用计算机合成的理论波形,而是用理论格林函数与连续观测波形做滑动互相关。此技术技巧借鉴自裁剪-粘贴方法(CAP),可在不改变计算结果的前提下,减少互相关次数,节省时间。GFMF程序包已公开开源,以促进相关研究。本文进行了匹配滤波方法的一系列数值实验。为了进行相关分析,本文定义能同时避免漏检和误检的阈值范围为双免范围,并定义双免范围的上下限之差对中位数绝对偏差的比值为茁壮值。茁壮值若为正数,则存在阈值能同时避免漏检和误检,否则不可能存在阈值能同时避免漏检和误检。茁壮值可以用来评判任何因素、任何技术手段对匹配滤波方法的影响。在目标地震与模板地震具有不同的震源时间函数的数值实验中,震源持续时间从0秒到0.4秒不等,得到的茁壮值最小是18.2,中位数是35.5。这表明目标地震与模板地震具有不同的震源时间函数对匹配滤波方法的影响可以忽略。在目标地震与模板地震具有不同的震源机制的数值实验中,茁壮值的最小是-3.4、中位数为31.8。这表明目标地震与模板地震具有不同的震源机制解对匹配滤波方法的影响可能较大。在目标地震与模板地震具有不同的震源位置的数值实验中,震源间的大圆距离从0度到0.5度不等,三个震源深度的目标地震所得的茁壮值是负数的比例分别是78.56%、73.6%和74.72%。这说明,即便连续观测波形中完全没有噪声,仅有目标地震的信号,匹配滤波方法因为互相关波形叠加时不能对齐,也很难对较远的地震进行正确的检测。针对台站的数值实验表明在各种台站因素当中,有且仅有台站的信噪比会改变平均互相关系数的大小;台站的信噪比和台站数量共同决定了平均互相关波形的振幅的中位数绝对偏差。增加台站数量,可以在信噪比控制的极限范围内降低中位数绝对偏差,但不能提高检测结果的平均互相关系数。本文使用GFMF方法与Match and Locate对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个天然地震序列进行了测试和对比。GFMF和Match and Locate分别检测到了3273和3213个地震事件,对南加州地震数据中心(SCEDC)的地震目录中的共1056个地震事件的检测率分别为97.1%和96.4%。这表明两种方法均能正确而有效地检测小地震。经与SCEDC地震目录对比,GFMF方法凭借对震源位置的网格搜索,能正确反应地震序列的时空分布变化特征,说明虚拟地震可以用做模板地震来对小地震进行检测与定位。进一步的测试表明若不对震源机制进行网格搜索,得到的检测数量将减少70%以上。Match and Locate的定位准确度的中位数和平均数分别为0.734和0.753,而GFMF方法的中位数和平均数分别为0.733和0.698(准确度若为1则达到了网格搜索可能的最好结果,若为0则是最坏结果),表明Match and Locate的定位更准确,也更稳定。因为1-9 Hz的滤波频段较高,一维速度模型对地球介质的模拟不够好,造成GFMF方法的定位不及Match and Locate,且震源机制结果不可靠。但进一步的测试表明,若可以进行低频滤波,GFMF能获得该区域全部大于3级的地震的震源参数(含震源机制)。如果仅使用该地震序列结束前发生的模板地震,Match and Locate的检测数量会下降至2422个,对SCEDC地震目录的检测率下降至91.2%。而相关模板地震的大圆距离最大也不超过2.5 km,这表明在Match and Locate中,近距离的模板地震彼此之间也不能相互替代。然而GFMF方法不需要真实地震做模板,不存在模板地震缺乏的问题。本文使用GFMF方法对中国威远县的Wei-H3-1井的一次水力压裂工程活动产生的微地震进行检测和定位。同时,也使用EQTransformer(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地震检测方法)对该微地震序列进行检测和标定到时。分析GFMF的结果后发现该次注水作业有效地诱发了微地震。注水作业刚开始时,射孔处的局部岩石受到极大的液压,造成附近介质中的应力分布极为不平衡,从而诱发大量微地震。随着注水的持续,压裂液的流动,应力逐渐恢复平衡,单位时间的地震数量开始逐渐减少。当注水结束时,外力突然消失,介质的应力状态再次经历骤变,微地震数量又出现一次增加。该次注水作业诱发的微地震主要分布在实施注水作业的射孔附近。微地震的三维空间分布呈现穹窿状的特点。穹窿顶部的微地震最多,其次是东北-西南方向和东南偏南-西北偏北两条线的附近。这些特征的原因可能是地下介质中存在局部的利于压裂液扩散的区域。这些区域就更可能发生微地震。其中,微地震往西北偏北方向发展地明显比其他三个方向更远,可能是因为在这个方向上存在压裂液扩散的通道,可能是裂隙,也可能是断层。EQTransformer得到的微地震事件的数量是158个,远远少于GFMF方法(12倍MAD的阈值的条件下检测到857个地震事件)。EQTransformer得到的地震数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没有体现出微地震活动与注水作业的关系。因为EQTransformer得到的地震事件的数量极少,因此不具有参考价值。因为机器学习方法不给出包括发震时刻和震源位置在内的任何震源参数信息,所以无法分析微地震的空间分布特征。经尝试不同的震相关联参数后发现,无论怎样修改震源关联参数,基于机器学习方法给出的到时得到的地震事件的数量和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的基本面均不会变化。检查发现,机器学习方法标定的到时也有存在错误的情况。匹配滤波方法相对于机器学习方法有四项优势:第一项优势是,匹配滤波方法(GFMF方法)可以提供初步的定位位置,而机器学习方法完全不提供位置信息。第二项优势是,匹配滤波方法中叠加互相关波形的操作可以压制噪声,从而更加利于检测到弱小的地震信号,而机器学习方法并不具备。第三项优势是,匹配滤波方法给出的每一个结果都是基于多个台站的数据,而机器学习方法的每一个结果使用的是单个台站的数据。匹配滤波方法更能防止误检。第四项优势是,匹配滤波方法对误检进行了统计学估计,而机器学习方法没有。在论文的最末,总结了上述研究工作,并对未来的研究给出了可行的建议。
周连庆,赵翠萍,张捷,车时[4](2021)在《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人工智能实时地震监测分析系统的应用与展望》文中提出"智能地动"(EarthX)系统是目前国际上唯一实时运行的人工智能地震监测系统。2018年12月起,"智能地动"系统在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试运行,实时处理川滇地区123个地震台站数据。该系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自动检测、拾取震相进而定位地震,在第一个台站接收到P波后数秒内快速产出地震的震源位置和震级,自发震时刻开始计算,平均定位仅用时28.9 s。此外,系统还使用全波形拟合的方法,在1~3分钟左右快速产出震源机制解和矩震级,而无须任何人工干预。EarthX系统在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8月4日期间,共记录地震897次,产出M3.0以上地震震源机制解81次。基本实现了3级以上地震的自动定位和震源机制解的产出,机制解的平均产出时间为震后103.8 s,弥补了当前地震监测台网不能产出地震震源机制解的空白。通过EarthX系统的推广应用,可逐步取代传统的地震监测发布手段,将台网人员从繁重的地震数据处理工作中解放出来。
赵爱华[5](2021)在《一种基于插值技术高精度计算稀疏网格地震定位中震源轨迹的方法》文中研究指明区域和全球地震定位越来越多地基于更接近实际的横向非均匀速度模型.速度模型主要来自于地震体波层析成像结果,分辨率不是很高.这样,模型宜于以稀疏网格剖分以减少计算时间和计算机内存需求.当剖分的模型单元较大时,基于射线追踪技术计算复杂介质地震定位中震源轨迹的方法——选取震源轨迹所经过单元节点(位于单元中心,称为震源轨迹节点)为轨迹参考点,利用最小走时树射线追踪方法计算绝对残差场中连接轨迹参考点的射线路径作为震源轨迹——计算结果误差较大,难以满足精定位需要.针对该问题,本文对其进行了改进:不将震源轨迹节点作为轨迹参考点,而是基于插值技术计算每个轨迹节点其法线点对(即该节点与其周围残差正负极性不同的相邻节点组成的点对中梯度绝对值最大的那对)间残差为零的点作为震源轨迹参考点.算例表明:和原方法相比,改进方法计算的震源轨迹更为精细,计算精度提高数十(线性插值)至数百倍(非线性插值),而计算效率基本保持在同一数量级,使利用震源轨迹进行直观、快速和高精度的区域或全球地震事件定位成为可能;壳幔界面反射纵波(PmP)对震源的约束和直达纵波(Pg)相似;同一台站PmP-Pg波到时差约束的震源轨迹对震源深度有很好的约束.
倪红玉,谭毅培,邓莉,汪小厉,鲍子文,方震,洪德全[6](2021)在《2014年金寨ML3.9震群序列遗漏地震检测及发震构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2014年8月—2015年1月安徽金寨发生的ML3.9震群,利用匹配滤波技术补充台网目录遗漏的地震事件,再利用波形互相关震相检测技术标定P波和S波到时,进一步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震群进行重定位,结合震源机制解等分析此次震群活动可能的发震构造。计算结果显示,通过互相关扫描检测到1376个地震台网常规分析遗漏的地震,数量约为台网目录给出的585个事件的2.35倍。检测到的遗漏地震震级估算为ML0~2.3,通过震级-频次统计分析,加入遗漏地震后地震目录的完整性在ML0~1.5范围内有较明显的改善。重定位后地震走时残差更小,水平位置更集中,沿NNE向断裂F和NW向青山-晓天断裂呈现近直立的条带状分布。结合地质构造、震源机制解和水库因素,推测2014年金寨ML3.9震群可能是由周边水库水下渗引起NW向青山-晓天断裂与NNE向断裂F慢滑动而触发的。
高煜[7](2021)在《矿山光纤微震信号自动识别与定位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认为微震监测技术是矿山安全监测的有效技术手段之一。震源定位是微震监测技术的核心,而初至波到时自动拾取是实现震源定位的重要前提,因此,在低信噪比环境下精确且快速拾取初至波到时是实现震源定位的关键。其中,震源定位的准确性直接决定了微震监测系统的效果,但是在矿山实际开采工程中,由于环境恶劣等因素,会导致微震监测系统震源定位不准确、效率低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实现震源的高精度定位在矿山安全监测中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海量微震数据需要实现信息化管理,但传统的信息化管理方法效率不高且工作量较大,并且信息的及时性与共享性并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因此亟需开发一套基于Web的微震事件信息管理系统。本文以光纤微震监测系统为研究对象,针对光纤微震信号的初至波自动拾取、震源高精度定位以及基于Web的微震事件信息管理系统三个方面展开研究。主要完成以下工作:(1)针对低信噪比条件下,传统STA/LTA法存在初至波拾取准确率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随机森林的初至波到时自动拾取方法。首先提取微震数据的特征,并对每个特征样本进行特征类别标记,然后通过随机森林分类器对微震波进行判别,最后结合每个特征样本对应输出概率值准确地拾取初至波到时。实验结果表明,随机森林方法具有更高的初至波拾取精度,对微震特征样本分类的准确率达98.5%,最小拾取误差为3.2ms。(2)针对震源定位过程中的求解不稳定、误差较大的问题,确定了粒子群和牛顿迭代的定位方法。首先利用粒子群算法求取震源定位的初始解,然后将该解作为牛顿迭代算法的初始值进行精确迭代运算,最后直至结果收敛求得最终定位结果。经实验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后期求解过程不易发散较为稳定,所求得的震源位置与真实爆破位置相近,平均误差为12.8m。(3)针对传统的微震事件信息化管理效率不高等问题,设计了基于Web的微震事件信息管理系统。系统以B/S架构为基础,前端采用j Query+Ajax框架实现微震信息展示,后端采用Spring Boot+My Batis Plus+SQL Server实现微震数据管理,通过实验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的可用性和稳定性达到使用要求。(4)以柠条塔煤矿实际测试数据为例,对提出的初至波拾取和震源定位两种方法进行应用验证,并利用基于Web的微震事件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微震数据的信息化管理,结果验证了研究内容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曹颖,黄江培,钱佳威,付虹[8](2021)在《利用时移层析成像方法揭示与2014年云南鲁甸MS6.5地震有关的P波速度变化》文中认为基于双差层析成像的时移层析成像方法能够获得不同时间段之间的地下介质的速度变化,且不同的数据分布和质量对结果影响较小.在本研究中我们使用云南地震区域台网所记录到的P波绝对到时及相对到时数据,利用时移层析成像方法得到了2014年鲁甸MS6.5地震发生前后震源区高精度的P波速度变化的时空分布.结果表明:2014年鲁甸地震发生后,震源区同震期P波速度下降,但没有下降至最大,而是在震后1—4个月内下降至最大,接着P波速度开始上升,震源区开始愈合,愈合过程从浅层逐渐发展至深层,逐渐恢复至震前水平.同时发现在空间上P波速度变化与余震分布变化相一致,鲁甸地震同震应力变化与速度变化之间也有较好的一致性,所以认为地震引起的应力变化是造成鲁甸地震速度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余震的动态和静态应力造成了震源区介质物理属性的改变从而影响了P波速度的变化.
张媛媛,王婷婷,苏丽娜,杨宜海,惠少兴[9](2020)在《陕北塌陷记录的区域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选取陕西省境内2011—2018年震级为ML2.7—3.1的18个天然地震事件的287条记录和2013—2018年上述震级范围的20个陕北塌陷事件的185条记录,从时间域、频率域及时频域进行分析对比,总结出陕北塌陷记录区别于天然地震事件的特征:(1)在时间域,就P波初动而言,塌陷的P波初动弱而平缓,只有极少数台的垂直向P波初动方向清晰,而天然地震的P波初动强而尖锐,垂直向P波初动方向清晰,有象限分布的特征;在体波特征方面,塌陷的体波周期要比天然地震的大;面波发育是塌陷区别于天然地震最显着的特征之一,即使震中距很小,塌陷记录依然有明显的短周期面波Rg波发育;在震中距<50 km时,塌陷的振幅比AS/AP值要远远大于天然地震,且随着震中距的增大,AS/AP值变小并与相同震中距下天然地震的AS/AP值相近;相同震级,塌陷比天然地震尾波持续时间长,能量衰减慢。(2)在频率域,塌陷的频率域较窄,主要为低频信号,集中在0—3 Hz内;天然地震的频率域较宽,低频信号较少;定义频带内频谱的方差与均值的比值为频谱变异系数α,塌陷的频谱变异系数α整体高于天然地震的。在震中距200 km范围内,塌陷的拐角频率fc较天然地震小,集中在1—3 Hz,天然地震的拐角频率fc在3—15 Hz均有分布。(3)从时频谱的对比可见,塌陷的主要频率成份为低频面波,而天然地震频率成份最丰富的为横波波段。
李霞,陈时军,张正帅,戴宗辉,李小晗,卢仲斌[10](2020)在《山东庙岛群岛地区P波三维速度结构反演与2017年震群的发震构造分析》文中提出2017年3月3日、9月2日山东庙岛群岛地区发生2次显着震群,短时间内记录到2 000余次地震,其中ML4.0以上地震4次,是1970年以来该区域最强的地震事件。文中揭示了庙岛群岛地区地壳的深部速度结构特征,探讨了震群发生的孕震环境。利用2008年以来庙岛群岛及附近地区的地震观测资料,采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反演获得了庙岛群岛地区的P波三维速度结构及地震精定位结果。水平速度结构显示,庙岛群岛地区地壳的中上层P波速度结构横向不均匀性明显,胶东半岛北部海陆交会地区5km和16km深度层的介质速度高于北侧海槽水道区域,同时研究区10km和13km深度层的速度整体偏高,结构较稳定。速度结构剖面显示,大竹山岛震群发生在倾角较陡的2个低速体的夹层间,北长山岛震群则发生在小体积高速体边缘。结合研究区断层活动、区域应力累积水平及地震活动特征,分析认为这2次震群活动主要是在区域应力增强(调整)的背景下,局部介质的不均匀性和区域断层的低应力摩擦引发的能量释放。
二、用区域台网确定震源深度的一种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区域台网确定震源深度的一种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东北、华北地区地壳结构不均匀性与强震孕震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
1.2 1950 年以来中国内陆强震发生情况 |
1.2.1 中国内陆主要地震带分布概况 |
1.2.2 近70 年来中国内陆发生的6.0 级强震情况 |
1.2.3 强震孕震构造、发震机制研究进展 |
1.3 研究内容 |
1.4 本文创新点 |
第二章 地壳结构与强震孕震构造的研究方法 |
2.1 地壳结构与强震孕震构造研究的常用方法原理 |
2.1.1 考虑地球内部速度界面的地震层析成像方法 |
2.1.2 双差震源定位与层析成像方法 |
2.2 层析成像方法在强震孕震构造、发震机制研究中的应用实例 |
2.2.1 考虑速度间断面的走时成像层析成像方法的应用 |
2.2.2 双差层析成像与震源定位方法在孕震构造研究中的应用 |
第三章 中国东北地壳结构与地震活动性研究 |
3.1 中国东北区域构造概况 |
3.2 数据处理及反演方法 |
3.2.1 数据选择 |
3.2.2 方法选择 |
3.3 成像分辨率分析 |
3.4 成像结果与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松原地震区地壳精细结构与孕震构造研究 |
4.1 松原震区构造及研究概况 |
4.2 数据资料与成像方法 |
4.2.1 数据资料 |
4.2.2 震源定位与成像方法 |
4.2.3 O’Connell-Budiansky理论与裂缝密度、饱和度的计算 |
4.3 反演计算与分辨率分析 |
4.4 成像结果与讨论 |
4.4.1 介质结构异常解释 |
4.4.2 流体注入与诱发地震的可能性 |
4.4.3 速度结构不均匀性与地震发生的关系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华北强震震源区介质不均匀性与孕震构造研究 |
5.1 华北区域构造与强震灾害 |
5.2 数据选择与成像方法 |
5.3 成像结果与分辨率分析 |
5.3.1 分辨率分析 |
5.3.2 成像结果特征 |
5.4 成像结果讨论 |
5.4.1 地壳结构的主要影响因素 |
5.4.2 地壳不均性对强震形成的影响 |
5.4.3 流体对强震触发的影响 |
5.4.4 陆内强震与俯冲带强震发震构造的对比研究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期间成果 |
致谢 |
(3)格林函数匹配滤波方法对小地震的检测与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小地震检测与定位的研究意义 |
1.3 匹配滤波方法的发展简史与存在的问题 |
1.4 创新性与论文结构安排 |
第2章 真实波形的匹配滤波方法 |
2.1 经典的匹配滤波方法 |
2.1.1 模板波形与连续观测波形的滑动互相关 |
2.1.2 划定阈值并获得候选检测 |
2.1.3 设定固定时窗并得到最终结果 |
2.2 Match and Locate方法 |
2.2.1 Match and Locate对经典的匹配滤波方法的发展 |
2.2.2 Match and Locate的技术流程 |
第3章 格林函数匹配滤波方法 |
3.1 理论地震波形的合成 |
3.2 格林函数匹配滤波方法的加速技术 |
3.3 格林函数匹配滤波方法的流程 |
3.3.1 准备连续观测波形 |
3.3.2 研究区域划分网格 |
3.3.3 准备格林函数文件 |
3.3.4 网格搜索 |
3.3.5 从初步检测目录得到最终检测目录 |
3.4 GFMF程序包 |
第4章 匹配滤波方法的数值实验 |
4.1 模板地震与目标地震震源参数不同的影响 |
4.1.1 双免范围 |
4.1.2 震源时间函数不同的影响 |
4.1.3 震源机制不同的影响 |
4.1.4 震源位置不同的影响 |
4.2 观测台站的选择 |
4.2.1 同震中距的数值实验 |
4.2.2 不同震中距的数值实验 |
第5章 格林函数匹配滤波方法对天然地震的检测与定位 |
5.1 数据 |
5.1.1 地震数据 |
5.1.2 速度模型 |
5.2 格林函数匹配滤波方法的检测与定位 |
5.2.1 网格划分与准备格林函数文件 |
5.2.2 不同干扰因素的理论测试 |
5.2.3 格林函数匹配滤波方法的检测与定位结果 |
5.2.4 不同阈值和固定时窗的结果 |
5.3 Match and Locate搜索 |
5.3.1 准备模板波形和网格划分 |
5.3.2 Match and Locate搜索结果 |
5.4 GFMF与 Match and Locate的比较 |
第6章 格林函数匹配滤波方法对水力压裂微地震的检测与定位 |
6.1 水力压裂技术背景 |
6.2 工区概况和地震数据 |
6.3 格林函数匹配滤波方法的检测和定位 |
6.3.1 速度模型与搜索参数 |
6.3.2 理论测试 |
6.3.3 搜索结果 |
6.4 机器学习方法的检测和到时标定 |
6.4.1 检测结果 |
6.4.2 震相关联 |
6.5 匹配滤波方法与机器学习方法的对比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4)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人工智能实时地震监测分析系统的应用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人工智能实时地震监测分析系统 |
2 EarthX系统产出结果分析 |
2.1 产出情况 |
2.2 定位情况分析 |
2.3 震源机制解产出结果分析 |
3 讨论 |
3.1 微震检测与定位产出的优化 |
3.2 震源机制解产出的优化 |
4 EarthX系统的应用前景与展望 |
4.1 矩震级的近实时发布 |
4.2 诱发地震的监测 |
4.3 地震分类 |
4.4 余震序列分析 |
4.5 地震预警 |
4.6 地震预测 |
4.7 推广应用 |
5 结论 |
(5)一种基于插值技术高精度计算稀疏网格地震定位中震源轨迹的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震源轨迹方程 |
1.1 到时差约束的震源轨迹方程 |
1.2 到时约束的震源轨迹方程 |
2 震源轨迹参考点的计算 |
(1)组成点对 |
(2)确定法线点对 |
(3)插值求解 |
3 射线路径的计算 |
4 模型算例 |
4.1 速度模型 |
4.2 到时差约束的震源轨迹 |
4.3 到时约束的震源轨迹 |
5 讨论 |
5.1 计算误差 |
5.2 计算效率 |
5.3 算法的实用性 |
6 结论 |
(6)2014年金寨ML3.9震群序列遗漏地震检测及发震构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资料与数据 |
2 遗漏地震检测 |
3 重定位与发震构造分析 |
3.1 重定位 |
3.2 发震构造分析 |
4 讨论与结论 |
(7)矿山光纤微震信号自动识别与定位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光纤微震监测技术研究现状 |
1.2.2 初至波到时自动拾取技术研究现状 |
1.2.3 震源定位技术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2章 初至波到时自动拾取方法研究 |
2.1 初至波拾取常用方法 |
2.1.1 时域分析法 |
2.1.2 频域分析法 |
2.1.3 时频分析法 |
2.1.4 模式识别法 |
2.2 随机森林算法 |
2.2.1 决策树简介 |
2.2.2 决策树属性选择 |
2.2.3 随机森林构建过程 |
2.2.4 随机森林算法评价 |
2.3 基于随机森林的初至波到时自动拾取方法 |
2.3.1 初至波到时拾取模型构建 |
2.3.2 实验数据与设计 |
2.3.3 实验设置 |
2.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震源定位方法研究 |
3.1 震源定位原理 |
3.2 震源定位常用方法 |
3.2.1 Geiger定位法 |
3.2.2 粒子群定位算法 |
3.2.3 牛顿迭代法 |
3.3 基于粒子群与牛顿迭代的震源定位法 |
3.3.1 算法原理 |
3.3.2 算法流程 |
3.4 震源定位实验 |
3.4.1 算法验证 |
3.4.2 定位结果及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Web的微震事件信息管理系统 |
4.1 开发技术选型 |
4.1.1 Spring Boot简介 |
4.1.2 My Batis Plus简介 |
4.1.3 Tomcat简介 |
4.1.4 j Query Ajax简介 |
4.1.5 SVG简介 |
4.1.6 SQL Server数据库简介 |
4.2 系统设计需求 |
4.2.1 设计目标 |
4.2.2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4.2.3 系统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4.3 系统设计概要 |
4.3.1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4.3.2 系统技术架构分析 |
4.3.3 系统功能架构设计 |
4.4 系统实现与测试 |
4.4.1 系统开发与测试环境 |
4.4.2 系统各功能模块实现 |
4.4.3 系统功能测试 |
4.4.4 系统非功能测试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矿山震源实时监测与定位系统应用 |
5.1 应用背景 |
5.2 选址与监测点设置 |
5.2.1 传感器布置 |
5.2.2 传感器安装 |
5.3 方案设计 |
5.3.1 系统组成 |
5.3.2 技术指标 |
5.4 微震监测数据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一、发表学术论文 |
二、发表专利 |
三、参与的科研项目 |
(8)利用时移层析成像方法揭示与2014年云南鲁甸MS6.5地震有关的P波速度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方法和数据 |
1.1 基于双差层析成像的时移层析成像方法 |
1.2 数据 |
2 反演步骤 |
2.1 双差地震层析成像方法 |
2.2 时移层析成像方法 |
3 2014年云南鲁甸地震的速度变化 |
4 讨论 |
(10)山东庙岛群岛地区P波三维速度结构反演与2017年震群的发震构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方法简介 |
2 数据选取和反演模型的建立 |
2.1 数据选取 |
2.2 初始速度模型的建立 |
2.3 反演参数的选取及网格划分 |
3 反演结果与讨论 |
3.1 结果的分辨率及可靠性分析 |
3.2 重定位结果 |
3.3 P波三维速度结构反演结果分析 |
3.4 对2017年和1976年2组震群相关性的讨论 |
4 结论 |
四、用区域台网确定震源深度的一种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东北、华北地区地壳结构不均匀性与强震孕震机制研究[D]. 李洪丽. 吉林大学, 2021
- [2]利用Lg波Q值反双台层析成像方法研究青藏高原南部地区的地壳衰减[J]. 鲁志楠,边银菊,王婷婷,刘森. 地震学报, 2021(03)
- [3]格林函数匹配滤波方法对小地震的检测与定位[D]. 王亮. 成都理工大学, 2021
- [4]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人工智能实时地震监测分析系统的应用与展望[J]. 周连庆,赵翠萍,张捷,车时. 地震, 2021(03)
- [5]一种基于插值技术高精度计算稀疏网格地震定位中震源轨迹的方法[J]. 赵爱华. 地球物理学报, 2021(07)
- [6]2014年金寨ML3.9震群序列遗漏地震检测及发震构造分析[J]. 倪红玉,谭毅培,邓莉,汪小厉,鲍子文,方震,洪德全. 中国地震, 2021(02)
- [7]矿山光纤微震信号自动识别与定位技术研究与应用[D]. 高煜. 齐鲁工业大学, 2021(10)
- [8]利用时移层析成像方法揭示与2014年云南鲁甸MS6.5地震有关的P波速度变化[J]. 曹颖,黄江培,钱佳威,付虹. 地球物理学报, 2021(05)
- [9]陕北塌陷记录的区域特征研究[J]. 张媛媛,王婷婷,苏丽娜,杨宜海,惠少兴. 地震学报, 2020(06)
- [10]山东庙岛群岛地区P波三维速度结构反演与2017年震群的发震构造分析[J]. 李霞,陈时军,张正帅,戴宗辉,李小晗,卢仲斌. 地震地质,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