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土耳其的纤维工业和纺织工业(论文文献综述)
李鑫均[1](2021)在《土耳其经济发展模式的演进(1923-1967)》文中提出
Palvanov Roman[2](2021)在《乌兹别克斯坦与中国棉纺织产业的合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中国加快建设“一带一路”经济带,促进与中亚各国的贸易往来,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的纺织品贸易明显增多。乌兹别克斯坦地处中亚腹地,是中国“一带一路”沿线贸易往来中重要的交汇地,也是重要的产棉国和纺织大国。因此,研究新形势下乌兹别克斯坦与中国棉纺织产业间的关系十分必要。本文主要成果如下:1、乌兹别克斯坦的棉纺织产业是其国民经济的支柱行业,但是国内纺织产业链发展不均衡:棉花种植面积大,但棉纺织服装加工环节发展相对落后。而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国和出口国,对棉花的需求量非常巨大。因此,中乌两国棉纺织行业的贸易往来非常密切,对两国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2、棉花的纺织产业链较长,涉及很多中间加工环节和库存,这就决定了棉纱的行情会受很多因素影响。乌兹别克斯坦积极地谋求从初级原材料棉花出口国向棉纺织精加工出口国的转型。中国棉纺织行业具备完整的产业链,加工配套水平高,但是国内棉花产量无法满足供需平衡,棉花缺口需要通过进口贸易来实现,这就奠定了两国棉纺织产业合作的前提。3、中乌两国棉纺织业可进行全产业链的合作。在原材料棉花种植方面,中国的棉花缺口非常大,需要从乌国进口;在纺纱织造方面,中国很多纺织企业需要开拓中亚市场;在服装产业链方面,中国通过投资、并购、输出技术和资本,布局全产业链的境外农业产业合作示范园和纺织产业园,降低了产业链上游原棉采购成本和产业链中游的加工业劳动力成本。4、乌兹别克斯坦与中国在棉纺织产业的合作具备明显的优势和机遇,但也存在诸多困难,如乌兹别克斯坦棉纺织业技术水平有待加强、陆路交通不畅、企业投资建厂存在安全威胁等。5、通过研究分析了中乌两国在棉纺织产业的发展现状,并提出了中乌两国在棉纺织产业合作的建议:乌国应加强和中国的经贸合作,促进本国棉纺织产业快速、高效发展;中乌应加强在通讯、交通等领域的合作,促进运输便利;中乌携手应对挑战、积极沟通、分享经验,保障棉纺织产业的安全合作。
楼凌辰[3](2020)在《长三角地区纺织服装产业竞争力研究》文中提出纺织服装产业一直以来都是我国重要的传统型支柱产业和民生产业,为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东部发展的核心地区,同时也是我国近代纺织服装工业的发源地,在产业出口、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品牌建设等多方面都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但近年来以越南为代表的亚洲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力成本占比较高的环节对我国纺织服装产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许多国内外企业纷纷转移工厂至海外,而欧美发达国家在设计、研发、品牌、高端制造等方面也占据着极大的优势。另一方面,国内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对出口的依赖度较高,不稳定的国际贸易环境也使未来产业的发展蕴藏着许多不确定性,此次中美贸易战和新冠疫情的到来就相继对我国纺织服装产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长三角地区纺织服装产业近年的发展情况如何,具有怎样的竞争力水平,在国际市场上又呈现出怎样的表现,这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此外,长三角一体化已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在这个技术发展、创新融合、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各种崭新的经济发展形式也扑面而来,长三角地区如何在这一背景下抓住众多的发展机会,提升自身产业竞争力,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所以,本文对长三角地区的纺织服装产业竞争力展开了全面的研究分析。本文首先通过分析长三角地区纺织服装产业整体发展概况、江浙沪皖产业发展概况和地区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标对长三角地区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了解;然后构建了纺织服装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2009~2018年长三角地区纺织服装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表现进行了实证分析;再者基于波特钻石模型,从四大关键要素和两大辅助因素的角度分析了长三角地区纺织服装产业的主要竞争优势和发展机会;最后以长三角地区代表性纺织服装专业市场——常熟服装城为案例,分析了其发展现状、竞争力情况及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对策,为地区纺织服装企业提供参考。通过研究发现,目前长三角地区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众多、产业规模优势明显,品牌建设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地区产业出口的竞争优势明显,比较优势位于世界前列,出口增长处于中段水准,且地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整体表现仍高于越南、孟加拉国、印度、土耳其这四个亚洲主要竞争对手;进一步分析发现近十年来地区纺织服装产业国际竞争的市场直观表现优秀,但发展质量表现起伏明显,2011年后持续下滑,整体国际竞争表现虽一度发生下滑,但于2018年达到最高水平;完善的基础交通设施建设、丰富的科教资源、成熟的纺织服装产业链体系是目前长三角地区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主要优势,国内日益增长的庞大消费需求和国家正大力推动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则是地区产业发展的重要机会;此外,分析得出常熟服装城的发展优势主要体现在本地的产业支撑、优秀的区位条件及当地政府的发展支持,应重视相关协会、平台的资源配置作用,积极对接上海时尚资源,并发展直播带货这一新兴平台经济,从而提升自身竞争力水平。
卢灿生[4](2020)在《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纺织服装业是民生产业,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型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开放六个方面,论述了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措施。纺织服装行业是整个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其高质量发展对于推动整个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而易见的重要意义。本文第一章论述了选题的背景、选题的意义,研究的难点、方法和技术等,第二章回顾了指导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研究,这是制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经济政策依据之一。第三章分析了纺织服装业高质量发展的现状。接下来的各章是对已有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效果、市场状况的评价,以及国外发达国家经验的借鉴,并提出了下一步的政策建议。除了第一、第二章和第三章外,其余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第四章基于碳排放与水耗的生态环境效率分析对全国层面纺织服装的生态环境进行了分析,并基于以上两点进一步对粤港澳大湾区层面服装业生态环境作了分析。从行业能耗及碳排放比较与行业能耗及碳排放对经济影响比较对行业生态环境效率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纺织服装行业碳排放量对经济增长作用相比其他行业更为明显;经济增长对纺织服装行业碳排放量影响相比其他行业而言不甚明显。通过以上三组分析比较,可以发现纺织服装行业生态环境效率总体提升,但也显示出较为明显的区域和产业特征。第五章从纺织服装行业政策历史脉络分析及纺织服装行业政策评价对纺织服装行业产业政策演化及评价进行了概述。采用邹至庄检验方法(Chow test)判断加入WTO是否显着利于我国出口和行业发展。分析表明行业内部受益于国际贸易配额制政策也存在差异。总体上粤港澳大湾区9市纺织服装行业发展较为受益于贸易配置政策。第六章通过数据模型对比分析了供给侧因子对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与服装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地区差异,得出纺织服装行业全行业供给侧改革效率影响因素的作用效果不甚明显。借用DEA及MALMQUIST指数分解法,参照Joshi(2010)对印度纺织服装行业企业研究,对广深莞纺织服装行业效率进行测算和分解。得出,广深莞纺织服装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内部分异较为明显。2000-2016年,广深莞纺织业全要素生产率呈现趋同走势;纺织服装服饰业呈现趋异走势;皮革毛皮羽毛制鞋业呈现趋异走势。本章的最后部分比较了深圳、广州和东莞的全要素生产率,因为广东省中深圳和广州在纺织服装方面的发展最为典型。第七章从纺织服装行业消费者效用分析和纺织服装消费影响因素尤其价格因素看待纺织服装行业高质量发展状况,以此评价消费者对纺织服装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认可程度。利用2007-2016年中国大陆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多元统计分析、静态面板数据模型和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中国城镇居民服装消费及时尚滞后原因,得出城镇居民服装消费及时尚度普遍偏低且受到诸多宏观层面因素稳健性影响这一基本结论,对中国服装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和国家以服装为载体布局“一带一路”战略具有启示意义。并针对全文分析及研究结论,提出以下几点改进中国城镇居民服装消费时尚的措施:第一,提高社会保障措施优化居民消费结构。第二,研判时尚发展规律布局纺织服装消费城市和网络空间。第三,强优势补短板提高纺织服装行业有效供给能力。第四,重点改进影响要素保证纺织服装消费可持续性。第八章通过对日本、美国、意大利、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服装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经验进行分析并借鉴。得出政府规划战略和政策引导、时尚教育和培训、知识产权保护、人才和高端技术的启示。在借鉴国外和我国多年来积累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根据有关的经济理论和前面的分析结果,未来我国要实现的服装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应该建立和完善以下各方面的政策:一、提高企业满意度;二、提高政府满意度;三、提高社会公众满意度;四、提高消费者满意度。服装行业高质量发展应该遵循的原则:一、生态文明优先;二、区域协调发展;三、产业融合创新发展;四、“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五、创意设计人才战略。
王乾润[5](2020)在《基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中国棉花全产业链国际合作的潜力与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胡惠婉[6](2020)在《中国纺织业国际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纺织业是中国传统支柱产业和有明显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也是新时代背景下打造的科技、绿色、时尚产业。全球化不断深入,纺织出口大国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因而探究中国纺织业的国际竞争力和提升竞争力水平势在必行。本文以中国纺织业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对纺织业的发展现状、行业结构和对外贸易情况进行阐述;接着选取九个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数据,采用单一指标和综合指标分别测算了纺织业整体和分行业的纺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水平,综合加权后得出中国纺织业的国际竞争力水平位居世界第二,可见在国际市场上总的出口竞争力依旧很强,主要纺织行业的产品(如纺织品服装)具有稳定的比较优势,非主要纺织产品类别(如棉花)具有稳定的比较劣势;然后根据钻石模型对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最后从三个层面给出纺织业发展的建议,认为政府应当加强宏观指导,建立创新体系,纺织行业应加强行业自律,积极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纺织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实施品牌战略,提升管理水平,推动转型升级。
赵永霞,刘凯琳,张荫楠[7](2020)在《世界纺织版图与产业发展新格局(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纺织工业作为世界各国工业化先导产业,在解决就业、发展经济、促进贸易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全球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美国,日本,以德国、法国为代表的欧洲发达经济体在世界纺织价值链中仍居于高位,尤其在品牌、零售、前沿技术等方面占据主导优势。与此同时,发展中和新兴经济体的作用和影响力日益提升,在全球市场中迅速崛起。看清当下,主动应变,知己知彼,领创未来。这也是策划本系列专题的初衷。本期专题以日本、土耳其和印度三国为主体,通过对其产业布局、市场环境、机制建设、发展趋势等进行盘点,期望能为中国纺织工业未来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黄伟丽[8](2019)在《产品空间理论视角下的中国纺织产业升级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轻工大类中的传统优势产业,纺织产业是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重要民生产业和创造国际化新优势的重要产业。新中国成立至今,纺织产业从供不应求到供过于求,从吸纳就业人口近百万到上千万,从出口创汇1亿美元到2464亿美元,在美化人民生活、增强综合国力等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国际格局与国际贸易秩序变化以及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纺织产业发展呈现阶段性变化,贸易顺差仍保持一定增长,但增长速度大幅下滑。与此同时,原材料价格和劳动力成本却快速上升,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理念日益强化,中国纺织产业整体进入增长动力转换期。但是,长期贴牌生产,自主创新和品牌营销能力不足,增长动力后劲乏力问题日益显现,中国纺织产业突破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的困境,实现竞争力可持续提升面临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下,基于产品空间理论,剖析中国纺织产业陷入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的发生机制与影响因素,为中国纺织产业实现竞争力的可持续提升寻找全新的路径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实践价值,也正是本文的研究主题。本文的研究视角是产品空间理论,研究主题为现阶段开放条件下的中国纺织产业升级问题实质是纺织产业竞争力可持续提升问题,主要内容和总体思路包括:一是在对纺织产业升级的相关文献进行知识图谱分析的基础上,发现产业结构主义观、全球价值链理论、产品质量阶梯理论均不能解释中等收入国家,尤其是中国,现阶段纺织产业面临的竞争力提升不可持续的现实困境。而产品空间理论的亮点就在于它捕捉到了产品空间的异质性,异质性意味着产品升级不连续,可能发生“断档”现象。从这一角度看,基于产品空间理论研究中国纺织产业升级演化的轨迹、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更具解释力度。与此同时,对产品空间理论的思想来源、核心观点、关键概念、政策内涵进行了详细阐述。二是采用横向的国际对比法和纵向的不同发展阶段的自我比较法,深入描述了中国纺织产业的发展现状与障碍。三是产品空间理论框架下纺织产业升级是内部结构升级与附加价值提升协同推进的过程。从能力角度讲,是一国企业发现其擅长生产的纺织产品并在“干中学”掌握这种能力的过程,其升级发展具有路径依赖性,在呈“核心—边缘”结构的全球产品空间中则表现为从边缘向核心区域渐进式跳跃的过程。本文将“渐进式升级”拓展至“跨越式升级”,即纺织产业的升级是在外部条件(产业政策)和内部条件(遵循比较优势进行自我发现自我创新)的共同作用下,当生产能力和要素禀赋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引发“质”的跨越式升级。四是有机地将物理学领域的复杂网络分析法和经济学领域的计量经济学方法相结合,对产品空间理论视角下中国纺织产业升级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尤其,创新性地运用非线性门槛模型检验了纺织产业升级的非线性特征。此外,中国纺织产业的发展长期受政府产业政策的影响,因此进一步研究了纺织产业政策的影响效应。基于理论和实证分析设计了产品空间理论视角下中国纺织产业升级路径。本文主要结论如下:(1)中国纺织产业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逐渐偏离了比较优势。利用中国1962~2018年98种纺织产品的面板数据进行门槛回归发现,产品密度对纺织产业升级的促进作用在逐渐减弱,这表明中国纺织产业逐渐偏离比较优势。拓展的国别异质性分析表明,与同等水平的“低—中高收入类型”国家相比,中国纺织产业更加偏离比较优势,与国民收入水平增幅大的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进一步对中国纺织产业政策的影响效应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中国纺织产业升级受市场经济规律和政府行为的共同影响。中国模仿发达国家追求赶超式发展战略的政策引导使得纺织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偏离比较优势。(2)中国纺织产业陷入“低端锁定”并非缘于路径依赖效应。门槛面板回归结果表明,产品技术复杂度抑制了纺织产业升级,且抑制的程度呈现先加剧后减弱的非线性趋势。机理检验结果表明,产品复杂度虽然支撑了纺织产品持续保持优势,却抑制了纺织产品升级,结果抑制了纺织产业升级。这意味着中国纺织产业面临着既有的比较优势逐渐消失,而新的比较优势还未形成的尴尬局面。对产品密度与产品复杂度的交互项进行门槛面板回归,发现产品密度不仅有利于抑制产品复杂度对纺织产业升级的负向影响,而且随着产品密度水平的提高,产品复杂度对中国纺织产业升级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大。这表明中国纺织产业陷入“低端锁定”并非缘于路径依赖效应。进一步地纺织产业政策效应的检验结果表明,纺织产业政策使得产品复杂度抑制了纺织产业升级。(3)中国纺织产业累积的生产能力和要素禀赋尚不足以支撑其实现跨越式升级。门槛面板回归结果表明,产品机会前景收益对纺织产业升级的抑制作用在逐步减弱。机理检验结果表明,产品机会前景收益通过抑制产品升级和产品失势从而抑制纺织产业升级。这表明产品机会前景收益对纺织产业保持比较优势的支撑作用呈递减趋势,且不利于创造新的比较优势。在此基础上,对产品密度与产品机会前景收益的交互项进行门槛面板回归发现,产品密度对产品机会前景收益的正向调节效应具有门槛效应,当产品密度处于低水平区间时,产品机会前景收益抑制纺织产业升级;只有当产品密度跨越低水平区间时,潜在机会价值的开发才有利于纺织产业升级。结合中国的纺织产业之所以仍然位居“低端锁定”的现实,可知纺织产业的产品密度仍然处于低水平区间,意味着中国纺织产业目前累积的生产能力和要素禀赋尚不足以支撑其实现“跨越式”升级。(4)文末设计了适合中国纺织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升级路径。基于以上实证结论,在遵循三大原则即比较优势原则、优化纺织产品空间整体网络原则、依赖“市场”与“政府”相结合的双轮驱动原则的基础上,设计了四条升级路径:一是沿着邻近产品进行升级;二是产品结构升级与产品价值升级协同推进;三是提升复杂度高的纺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四是挖掘升级潜力大的纺织产品的潜在机会价值。为保障纺织产业升级路径的顺利进行,从四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一是渐进调整赶超式的纺织产业发展政策;二是依托“一带一路”转移出口主战场,维持纺织产业既有比较优势;三是提高纺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核心驱动力;四是培养高级纺织技术和管理人才,多措并举保障中国纺织产业升级顺利可持续进行。
杜伟伟[9](2019)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中国纺织业绿色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纺织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民生与支柱产业,正面临着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加快的“双重挤压”,弱化并稀释了我国纺织业的要素红利、发展红利及市场红利,产业传统竞争优势不断弱化。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外市场疲软,消费萎缩,纺织业发展逐步从增加出口转向拉动内需,但我国低端纺织品与多元化、时尚化的消费需求严重不匹配,导致低端产能过剩,而消费者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传统依靠资源要素投入及规模扩张的粗放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加快纺织业转型升级刻不容缓。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新任务,从国家层面上强调了我国绿色发展的重要性,绿色发展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发展的底色要求。纺织业作为我国高耗水、高排放、高污染产业之一,绿色发展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提高绿色发展水平对于增强我国纺织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结合实证与规范、定性与定量分析等方法,全面评价我国纺织业绿色发展水平及目标达成度。首先,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我国纺织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发展现状及绿色发展现状;其次,在借鉴绿色发展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纺织业发展现状的定性分析,构建一套适合纺织业绿色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从资源环境承载力、科技创新与产业增长三大维度定量测度我国纺织业绿色发展综合水平、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科技创新水平与产业增长水平;再次,通过整理纺织业相关的政府文件,从目标出发,定量测度纺织业绿色发展指标目标达成度,并运用指数平滑法对绿色发展目标达成度进行短期预测,找出我国纺织业绿色发展的短板;最后,针对纺织业绿色发展存在的短板,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出发,提出促进纺织业绿色发展的政策建议。通过以上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纺织业发展状况向好,但整体发展水平较低,产业传统竞争优势虽有下降,但其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基础性地位没有动摇,对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拉动就业及创造外汇等方面仍发挥着重要作用。(2)我国纺织业绿色发展水平态势良好,产业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产业增长对纺织业绿色发展的影响力较大;纺织业资源承载力的提升主要归功于产业减排能力的提高,产业污染治理能力是纺织业绿色发展的短板之一;纺织业创新成果数量增加但科技含量不高,对纺织业绿色发展拉动力较弱;纺织业经济效益在产业增长中处于核心地位,产业结构优化程度与社会效益水平呈此消彼长的发展态势。(3)指数平滑法预测结果显示:2016年我国纺织业绿色发展综合水平、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和产业增长水平已完成目标值的70%以上,而科技创新水平的目标完成度不足40%,说明科技创新是纺织业绿色发展的主要短板;2020年纺织业绿色发展综合水平和科技创新水平不能按时完成目标,分别距目标相差0.037、0.093,产业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产业增长水平超额完成目标;通过对7个未完成目标的指标进行分析,发现我国纺织业主要问题表现为企业节能减排意识淡薄、污染治理能力低、创新成果科技含量不高、传统竞争优势弱化、产品附加值与区域结构优化不可持续等。(4)未来我国纺织业绿色发展不仅需要政府完善相关的体制机制和提供相应的政策扶持,还需要企业自身提高环保意识,大力发展科技创新,提高技术的应用率,保证我国在2020年按时完成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的转变。
苏淼[10](2019)在《彼得大帝军旗所用中国丝织品研究》文中指出瑞典、俄罗斯等地保存有大量俄罗斯彼得大帝军队所用的军旗,这些军旗中的大部分是用17世纪的中国丝织品制成的。这批丝织品是目前存世最为集中的中国明末清初时期的丝绸实物。本文以瑞典陆军博物馆藏300多面彼得大帝军旗为重点材料,以其他国家博物馆藏彼得大帝军旗等文物为辅助材料,对彼得大帝军旗所用中国丝织品进行系统整理和研究。本文利用文物调查与分析、图案复原与图像分析、文献整理与互证等方法,并辅以必要的科学实验手段,对用于彼得大帝军旗制作的中国丝织品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分作八章论述。论文第二、三章对彼得大帝军旗的历史背景及中国丝织品制作的军旗装饰样式和形制进行了梳理与分析。彼得大帝军旗按使用场合分为步兵旗、骑兵旗和龙骑兵旗三大种类。将这些军旗归纳出两种不同的装饰主题、27款主要形制,概括了中国丝织品在彼得大帝军旗上的选用目的和使用方式。论文第四、五、六、七章为课题研究的重点,以彼得大帝军旗所用中国丝织品实物为研究对象,全面整理并分析了这些中国丝织品的艺术与技术特征。首先是图案复原工作,共复原出最具代表性的152款丝织图案,作为图案研究和工艺分析的基础材料。然后对每款丝织图案的布局、丰富的纹样题材及图案的造型特点进行了艺术研究。再是对用于制作彼得大帝军旗的中国丝织品的主要品种进行了分析,分别对单层提花缎织物、平纹地暗花织物和平纹绢的织物品种与工艺特点进行了探讨,并总结出彼得大帝军旗所用中国提花丝织品的五大类产品特点。在艺术与技术研究的过程中,佐以年代测定、染料鉴别等科学实验手段,互证了这些用于彼得大帝军旗的中国丝织品是17世纪在中国织造并染色的产品,这些丝织品有些生产于明代末年,但大部分生产于清代初期,且均不晚于1700年。这批丝织品呈现出明末清初时期中国丝织品的图案类型、艺术风格与技术特点。论文第八章对彼得大帝军旗所用中国丝织品的来源途径进行了探讨,并梳理了中俄两国17世纪外交档案及相关文献中关于丝绸、丝绸制品及丝绸贸易的记载,提出对俄丝绸外交的概念,并分析外交用绸的品种、来源及去向。彼得大帝军旗所用中国丝织品,是17世纪中俄官方外交及中俄直接贸易与间接贸易的珍贵证据。论文第九章选择所用中国丝织品较为典型的三件彼得大帝军旗实物进行了案例分析,对典型军旗的装饰样式与形制、所用丝织品的艺术与技术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就部分织物的年代进行了探讨。
二、土耳其的纤维工业和纺织工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土耳其的纤维工业和纺织工业(论文提纲范文)
(2)乌兹别克斯坦与中国棉纺织产业的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乌兹别克斯坦 |
1.1.1.1 乌兹别克斯坦简介 |
1.1.1.2 乌兹别克斯坦棉纺织业 |
1.1.1.3 乌兹别克斯坦经济转型 |
1.1.2 中国 |
1.1.2.1 中国简介 |
1.1.2.2 中国纺织业 |
1.1.2.3 中国棉纺织业 |
1.1.2.4 中国纺织与“一带一路”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关于乌兹别克斯坦纺织的研究综述 |
1.2.2 关于中国纺织业的研究综述 |
1.2.2.1 中国纺织业的优势 |
1.2.2.2 中国纺织业与“一带一路” |
1.2.3 关于乌兹别克斯坦和中国贸易关系的研究综述 |
1.2.4 关于乌兹别克斯坦和中国纺织产业合作的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乌中两国棉纺织产业的发展现状 |
2.1 乌兹别克斯坦棉纺织产业的发展现状 |
2.1.1 棉花种植 |
2.1.2 棉纱 |
2.1.3 纺织服装 |
2.1.3.1 纺织加工 |
2.1.3.2 纺织服装进口 |
2.1.4 棉纺织产业的转型 |
2.1.4.1 棉花禁止出口政策 |
2.1.4.2 鼓励棉纺织产业转型 |
2.1.4.3 乌中两国纺织服装产业的交流 |
2.2 中国棉纺织产业的发展趋势 |
2.2.1 棉花 |
2.2.1.1 棉花种植 |
2.2.1.2 棉花进口 |
2.2.2 棉的纺织加工 |
2.2.3 中国纺织业的现状及特点 |
2.3 乌中两国棉纺织产业的合作现状 |
2.3.1 棉花 |
2.3.2 棉纺织产业投资 |
第三章 乌兹别克斯坦吸引中国投资棉纺织产业的实证分析 |
3.1 SWOT理论 |
3.2 乌兹别克斯坦吸引中国投资棉纺织产业的SWOT分析 |
3.2.1 优势 |
3.2.2 劣势 |
3.2.3 机会 |
3.2.4 威胁 |
第四章 加强乌兹别克斯坦和中国棉纺织产业合作的建议 |
4.1 乌国应加强和中国的经贸合作,促进纺织工业发展 |
4.2 中乌加强交通合作促进运输便利 |
4.3 中乌携手应对挑战,保障安全合作 |
第五章 结语 |
5.1 全文结论 |
5.2 工作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长三角地区纺织服装产业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论文创新点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研究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纺织服装产业 |
2.1.2 区域产业竞争力 |
2.2 纺织服装产业竞争力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3 长三角纺织服装产业竞争力研究现状 |
2.3 波特钻石模型综述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长三角地区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3.1 长三角地区纺织服装产业整体发展现状 |
3.1.1 纺织服装工业产量概况 |
3.1.2 纺织服装进出口概况 |
3.1.3 纺织产业集群概况 |
3.1.4 品牌发展概况 |
3.2 江浙沪皖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概况 |
3.2.1 上海市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3.2.2 江苏省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3.2.3 浙江省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3.2.4 安徽省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3.3 长三角地区纺织服装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标分析 |
3.3.1 比较优势指标 |
3.3.2 竞争优势指标 |
3.3.3 竞争潜在优势指标 |
3.3.4 其他国际竞争指标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长三角纺织服装产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
4.1 研究方法 |
4.1.1 因子分析法介绍 |
4.1.2 因子分析法的基本步骤 |
4.2 指标体系构建 |
4.2.1 指标选取原则 |
4.2.2 评价指标选取 |
4.3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4.4 实证过程与结果分析 |
4.4.1 实证过程 |
4.4.2 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钻石模型的长三角纺织服装产业竞争力分析 |
5.1 四大关键要素分析 |
5.1.1 生产要素 |
5.1.2 需求条件 |
5.1.3 相关产业与支持性产业 |
5.1.4 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和同业竞争 |
5.2 两大辅助因素分析 |
5.2.1 政府 |
5.2.2 机会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长三角纺织服装产业竞争力分析——以常熟服装城为例 |
6.1 常熟服装城发展现状 |
6.1.1 常熟服装城概况 |
6.1.2 代表性专业市场介绍 |
6.2 基于钻石模型的常熟服装城竞争力分析 |
6.2.1 四大关键要素分析 |
6.2.2 两大辅助因素分析 |
6.3 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新发展 |
6.3.1 重视协会、平台的资源配置作用 |
6.3.2 积极对接上海时尚资源 |
6.3.3 发展直播带货的新兴平台经济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总结 |
7.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2009-2018 年长三角地区和世界主要纺织大国纺织服装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标相关原始数据(亿美元) |
附录2 常熟服装城相关负责人访谈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4)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含义与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的主要内容 |
一、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 |
二、主要研究内容 |
三、研究技术路线 |
第三节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与研究方法 |
一、关键问题 |
二、研究方法与关键技术 |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一、研究内容创新 |
二、研究方法创新 |
三、研究不足之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经济发展理论在中国的研究 |
一、对经典经济发展理论的解读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理论 |
三、经济高质量发展理论 |
第二节 纺织服装行业问题研究进展 |
一、纺织服装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 |
二、纺织服装行业出口竞争力研究 |
三、服装品牌、企业管理和网络因素研究 |
四、能源、碳排放、水足迹研究 |
五、纺织服装行业改革的研究 |
六、贸易战略和政策研究 |
七、产业竞争力提升研究 |
八、纺织服装行业价值链的研究 |
九、科技进步与纺织服装 |
十、纺织服装与回收利用 |
十一、纺织服装行业其他方面研究 |
第三章 当前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基本态势 |
第一节 我国纺织服装行业发展的特点 |
一、从高速增长转变为高质量发展 |
二、从加工制造转变为自主制造和智能制造 |
三、从依靠传统市场转变为传统市场与新型市场并举 |
四、产量与质量持续增长 |
第二节 纺织服装行业的经济社会贡献 |
一、市场绩效 |
二、经济贡献 |
三、社会贡献 |
四、环境贡献 |
第三节 纺织服装行业面临的风险 |
一、纺织服装企业规模 |
二、纺织服装企业盈利能力 |
三、纺织服装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
四、纺织服装企业投资回报能力分析 |
第四章 我国纺织服装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社会相关 |
第一节 全国层面纺织服装的生态环境分析 |
一、基于碳排放的生态环境效率分析 |
二、基于水耗的生态环境效率分析 |
第二节 粤港澳大湾区层面纺织服装业生态环境分析 |
一、基于碳排放的生态环境效率分析 |
二、基于水耗的生态环境效率分析 |
第三节 行业生态环境效率比较分析 |
一、行业能耗及碳排放比较 |
二、行业能耗及碳排放对经济影响比较 |
第四节 小结 |
第五章 纺织服装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开放政策评价:政府相关 |
第一节 纺织服装行业政策演化及评价 |
一、纺织服装行业政策历史脉络分析 |
二、纺织服装行业政策评价 |
第二节 加入WTO对纺织服装业影响评价 |
一、研究方法 |
二、模型构建和数据来源 |
三、数据来源 |
四、实证结果分析 |
第三节 国外政策对纺织服装业影响评价 |
一、理论基础与模型设定 |
二、研究方法、数据来源及处理 |
第六章 纺织服装行业供给侧改革效果评价:企业相关 |
第一节 引言及文献综述 |
第二节 理论假设与模型构建 |
一、理论假设 |
二、模型构建 |
第三节 数据来源及处理 |
第四节 纺织服装行业供给侧改革效果评价 |
一、行业供给侧改革现状分析 |
二、行业效率测度及分解分析 |
三、供给侧因子对行业效率的影响分析 |
第五节 纺织服装供给侧改革结论与建议 |
第七章 纺织服装行业消费影响的定量分析:消费者相关 |
第一节 纺织服装行业产品消费者效用评价分析 |
第二节 纺织服装行业消费及影响因素分析 |
一、理论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
二、研究方法、数据来源及处理 |
三、实证结果分析 |
第三节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八章 境外的经验启示及我国的战略与原则 |
第一节 发达国家纺织服装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借鉴 |
一、发达国家纺织服装行业发展的经验 |
二、发达国家纺织服装行业发展的启示 |
第二节 我国纺织服装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 |
一、提高企业满意度 |
二、提高政府满意度 |
三、提高社会公众满意度 |
四、提高消费者满意度 |
第三节 纺织服装行业高质量发展应该遵循的原则 |
一、生态文明优先 |
二、区域协调发展 |
三、产业融合创新发展 |
四、“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 |
五、创意设计人才战略 |
参考文献 |
指导教师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学术评语 |
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附件 |
(6)中国纺织业国际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三、研究方法和思路框架 |
四、主要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一、纺织业的内涵 |
二、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
一、比较优势理论 |
二、要素禀赋理论 |
三、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中国纺织业发展现状及对外贸易情况 |
第一节 中国纺织业发展现状 |
一、纺织业发展历程 |
二、纺织业发展现状 |
第二节 中国纺织业行业结构分析 |
一、纺织原料产业 |
二、中间品生产产业 |
三、纺织品服装产业 |
第三节 中国纺织业对外贸易情况 |
一、纺织产品贸易规模 |
二、纺织业贸易结构 |
三、纺织产品主要出口地区 |
四、纺织业对外投资情况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国纺织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
第一节 竞争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
一、指标体系构建 |
二、评价国家选取 |
第二节 单一指标评价与分析 |
一、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
二、净出口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
三、国际市场占有率 |
四、出口贡献率 |
五、贸易竞争力指数 |
六、出口优势变差指数 |
第三节 综合指标评价与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纺织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一节 生产要素分析 |
一、初级生产要素 |
二、高级生产要素 |
第二节 需求状况分析 |
一、国内市场需求 |
二、国外市场需求 |
第三节 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分析 |
一、纺织机械产业 |
二、其他支持性产业 |
第四节 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分析 |
一、企业战略结构 |
二、竞争因素 |
第五节 政府和机遇分析 |
一、政府 |
二、机遇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提升中国纺织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
第一节 政府层面 |
一、加强宏观指导,建立创新体系 |
二、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公共服务 |
三、了解国际贸易规则,建立预警机制 |
四、培养纺织人才,提高劳动力素质 |
第二节 行业层面 |
一、加强行业自律 |
二、完善数据统计 |
三、发挥纺织协会桥梁作用 |
第三节 企业层面 |
一、加大研发投入,实施品牌战略 |
二、提升管理水平,推动转型升级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7)世界纺织版图与产业发展新格局(四)(论文提纲范文)
日本 (下) :在价值链高阶的专注与延展The Japan (II) :Focus and Extension in the High-level Value Chain |
1 以合成纤维技术为基础的延展布局 |
1.1 国际化布局 |
1.2 跨界延伸与多元化扩张 |
1.2.1 以某专业领域先进技术为基础向非纺织产业发展 |
1.2.2 以纺织产业链资源为依托向非纺织产业渗透 |
1.2.3 以市场利益为导向向非纺织产业转移 |
2新时代的挑战与机遇 |
2.1人口老龄化 |
2.2新能源革命下的先机 |
2.3行业格局的洗牌调整 |
3日本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路径对我国的启示 |
(1) 价值链分工 |
(2) 跨界合作与融合创新 |
(3) 以消费促升级 |
(4) 积极长效的政策引导和辅助 |
土耳其:“近岸”优势下巩固产业竞争力The Turkey:Consolidating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 Based on the Advantage of"Nearshore" |
1土耳其纺织服装产业概况 |
1.1纺织服装产业在土耳其工业体系中的地位 |
1.2土耳其纺织服装产业在全球地位 |
1.3 土耳其纺织服装产业布局 |
1.4 土耳其纺织服装产业特色及发展新趋势 |
2 土耳其区位优势下的纺织服装产业竞争力分析 |
2.1 综合成本竞争力 |
2.2 市场贸易竞争力 |
3 产业发展中的不明确局势及应对措施 |
印度:背靠人口红利和蓝海市场的纺织产业The India:Textile Industry Backed by Demographic Dividend and Blue Ocean Market |
1印度纺织业的发展历程 |
2纺织服装业在印度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作用 |
3 印度纺织产业的竞争优势 |
3.1 原材料来源丰富 |
3.1.1 棉花 |
3.1.2 黄麻 |
3.1.3 丝 |
3.2 国内消费需求旺盛 |
3.3 政府对行业发展的大力支持 |
3.4 投资增加明显 |
3.5 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
3.6 化纤产业规模宏大 |
3.7 产业用纺织品需求旺盛 |
4 印度纺织业面临的压力和机遇 |
4.1 印度纺织业面临的压力 |
4.2 技术创新能力有待提升 |
5 结语 |
(8)产品空间理论视角下的中国纺织产业升级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 |
1.3.1 研究思路 |
1.3.2 论文框架 |
1.4 研究创新点 |
2 产品空间理论与相关文献综述 |
2.1 产品空间理论 |
2.1.1 产品空间理论的基本内涵 |
2.1.2 产品空间结构的刻画 |
2.1.3 产品空间理论的核心指标及其测度 |
2.1.4 产品空间理论的政策涵义与政策主张 |
2.2 相关文献综述 |
2.2.1 产品空间理论文献综述 |
2.2.2 产业升级文献综述 |
2.2.3 纺织产业升级文献综述 |
2.2.4 产品空间理论视角下相关产业升级文献综述 |
2.2.5 文献述评 |
3 中国纺织产业发展概况与问题 |
3.1 中国纺织产业发展概况 |
3.1.1 纺织产业在轻工大类中的地位 |
3.1.2 中国纺织产业自身发展水平的纵向比较 |
3.1.3 中国纺织产业的国际定位 |
3.2 中国纺织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3.2.1 长期面临位居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的困境 |
3.2.2 纺织产业竞争力持续提升面临较大挑战 |
3.2.3 自主创新能力薄弱 |
3.3 本章小结 |
4 产品空间理论视角下中国纺织产业升级的理论解释 |
4.1 中国纺织产业在全球产品空间中的演进逻辑 |
4.1.1 中国纺织产品空间的小世界特质验证 |
4.1.2 中国纺织产品空间结构测度 |
4.1.3 中国纺织产品空间演化图 |
4.2 中国纺织产业升级的理论框架 |
4.3 市场主导假定下纺织产品空间结构演进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 |
4.3.1 产品密度对纺织产业升级影响的理论分析 |
4.3.2 产品复杂度对纺织产业升级影响的理论分析 |
4.3.3 产品机会展望收益对纺织产业升级影响的理论分析 |
4.4 政府在纺织产品空间演化过程中的角色分析 |
4.4.1 纺织产品创新活动存在马歇尔外部性 |
4.4.2 马歇尔外部性均衡下的政府适当引导 |
4.5 本章小结 |
5 产品密度对中国纺织产业升级影响的实证分析 |
5.1 研究设计 |
5.1.1 模型设定 |
5.1.2 内生性讨论 |
5.1.3 变量选取与数据描述 |
5.2 实证结果与稳健性测试 |
5.2.1 统计描述 |
5.2.2 估计结果与分析 |
5.2.3 稳健性检验 |
5.3 产品密度影响纺织产业升级的机理检验 |
5.4 国别异质性 |
5.5 产业政策的影响效应检验 |
5.6 本章小结 |
6 产品复杂度对中国纺织产业升级影响的实证分析 |
6.1 研究设计 |
6.1.1 模型设定 |
6.1.2 内生性讨论 |
6.1.3 变量选取与数据描述 |
6.2 实证结果 |
6.2.1 统计描述 |
6.2.2 估计结果与分析 |
6.2.3 稳健性检验 |
6.3 产品复杂度影响纺织产业升级的机理检验 |
6.3.1 主效应机理检验结果与分析 |
6.3.2 产品密度的调节效应机理检验结果与分析 |
6.4 产业政策的影响效应检验 |
6.5 本章小结 |
7 产品机会前景收益对中国纺织产业升级影响的实证分析 |
7.1 研究设计 |
7.1.1 模型设定 |
7.1.2 内生性讨论 |
7.1.3 变量选取与数据描述 |
7.2 实证结果与稳健性测试 |
7.2.1 统计描述 |
7.2.2 估计结果与分析 |
7.2.3 稳健性检验 |
7.3 产品机会前景收益影响纺织产业升级的机理检验 |
7.3.1 主效应机理检验结果与分析 |
7.3.2 产品密度的调节效应机理检验结果与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8 升级路径设定 |
8.1 沿着邻近产品进行升级 |
8.2 产品结构升级与产品价值升级协同推进 |
8.3 提升复杂度高的纺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
8.4 挖掘升级潜力大的纺织产品的潜在机会价值 |
8.5 本章小结 |
9 研究结论与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中国纺织产品比较优势(1962-2017)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中国纺织业绿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相关研究评述 |
1.3 研究目标与方法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纺织业 |
2.1.2 产业绿色发展 |
2.1.3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2.2 相关理论 |
2.2.1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3 绿色发展理论 |
2.2.4 创新驱动理论 |
2.3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绿色发展的关系 |
2.3.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绿色发展提供发展思路 |
2.3.2 绿色发展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 |
第三章 中国纺织业发展状况 |
3.1 中国纺织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
3.1.1 纺织业工业总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 |
3.1.2 纺织业就业人数占全国就业人数比重 |
3.1.3 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占全国商品出口额比重 |
3.2 中国纺织业发展现状 |
3.2.1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 |
3.2.2 主要产品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
3.2.3 经济效益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 |
3.3 中国纺织业绿色发展现状 |
3.3.1 资源对产业发展约束力逐步减弱 |
3.3.2 主要污染物排放下降 |
3.3.3 产业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逐步转向创新驱动 |
3.3.4 产业内部结构逐步优化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纺织业绿色发展水平测度 |
4.1 指标体系构建 |
4.1.1 构建原则 |
4.1.2 指标选取依据 |
4.1.3 指标选取 |
4.2 评价方法及数据说明 |
4.2.1 评价方法 |
4.2.2 数据来源及数据处理 |
4.3 结果分析与评价 |
4.3.1 绿色发展综合水平分析与评价 |
4.3.2 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分析与评价 |
4.3.3 科技创新水平分析与评价 |
4.3.4 产业增长水平分析与评价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国纺织业绿色发展目标达成度评价 |
5.1 中国纺织业绿色发展目标达成度分析 |
5.1.1 目标导向下中国纺织业绿色发展指标选取 |
5.1.2 绿色发展目标的确定 |
5.1.3 数据处理 |
5.1.4 纺织业绿色发展目标达成情况 |
5.2 中国纺织业绿色发展水平动态预测 |
5.2.1 预测模型 |
5.2.2 预测结果分析 |
5.3 中国纺织业绿色发展存在的问题 |
5.3.1 企业节能减排意识淡薄,参与节能减排积极性不高 |
5.3.2 污染治理费用高昂,产业污染治理能力低 |
5.3.3 创新投入不足,创新成果科技含量不高 |
5.3.4 综合成本上升,产业传统竞争优势逐步弱化 |
5.3.5 区域结构优化不可持续,大多企业是奔着优惠政策去的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促进纺织业绿色发展的政策建议 |
6.1 完善绿色发展激励机制,提高企业自主环保意识 |
6.2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降低企业环保成本 |
6.3 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增强创新驱动的支撑力 |
6.4 优化产业内部结构,重塑产业比较优势 |
6.5 大力实施“三品”战略,助推产业可持续发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10)彼得大帝军旗所用中国丝织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概述 |
1.1.1 课题缘起 |
1.1.2 概念界定 |
1.2 研究综述 |
1.2.1 关于彼得大帝军旗的研究现况 |
1.2.2 关于 17 世纪中国丝织品的相关研究 |
1.2.3 有关 17 世纪中俄交往及贸易情况的研究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性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论文的创新性与不足 |
1.4 研究材料 |
1.4.1 实物材料 |
1.4.2 文献材料 |
1.4.3 图像材料 |
2 彼得大帝军旗的历史背景与收藏情况 |
2.1 彼得大帝军旗历史追溯 |
2.1.1 彼得大帝其人其事 |
2.1.2 17世纪中叶至18 世纪初的俄罗斯军事情况 |
2.1.3 大北方战争及几场重要战役 |
2.1.4 彼得大帝军旗概况 |
2.2 彼得大帝军旗的收藏情况 |
2.2.1 瑞典藏彼得大帝军旗 |
2.2.2 俄罗斯藏彼得大帝军旗 |
2.2.3 其他地区藏彼得大帝军旗 |
3 彼得大帝军旗的装饰样式及中国丝绸制旗之形制特点 |
3.1 17 世纪俄罗斯旗帜的制作 |
3.2 彼得大帝军旗的装饰样式 |
3.2.1 彼得大帝军旗装饰主题的传统样式 |
3.2.2 彼得大帝军旗装饰主题的新样式 |
3.3 彼得大帝军队所用中国丝绸制军旗的典型形制 |
3.3.1 彼得大帝军旗的部位名称 |
3.3.2 中国丝绸制彼得大帝军旗的典型形制 |
4 彼得大帝军旗所用中国丝织品图案的复原与布局 |
4.1 彼得大帝军旗所用中国丝织品的图案复原 |
4.1.1 彼得大帝军旗所用中国丝织品图案复原的目的与方法 |
4.1.2 彼得大帝军旗所用中国丝织品图案的复原实践 |
4.2 彼得大帝军旗所用中国丝织品图案的布局 |
4.2.1 丝织品图案布局的概念 |
4.2.2 彼得大帝军旗所用中国丝织图案的排列方式 |
5 彼得大帝军旗所用中国丝织品图案的纹样题材及造型 |
5.1 植物纹样 |
5.1.1 花卉类纹样 |
5.1.2 瓜果类纹样 |
5.1.3 其他植物纹样 |
5.2 动物纹样 |
5.2.1 神兽纹样 |
5.2.2 自然动物纹样 |
5.3 自然景观纹样 |
5.4 器物纹样 |
5.4.1 杂宝纹 |
5.4.2 八吉祥纹 |
5.4.3 暗八仙纹 |
5.4.4 博古纹 |
6 彼得大帝军旗所用中国丝织品品种与工艺 |
6.1 彼得大帝军旗所用中国丝织品品种概述与命名 |
6.1.1 彼得大帝军旗所用中国丝织品品种概述 |
6.1.2 彼得大帝军旗所用中国丝织品的命名 |
6.2 彼得大帝军旗所用单层提花缎织物 |
6.2.1 单层提花缎织物的相关概念 |
6.2.2 彼得大帝军旗所用缎织物的品种 |
6.2.3 彼得大帝军旗所用缎织物的工艺特点 |
6.3 彼得大帝军旗所用平纹地暗花织物 |
6.3.1 平纹地暗花织物的起源与发展 |
6.3.2 彼得大帝军旗所用平纹地暗花织物的品种工艺 |
6.4 彼得大帝军旗所用平纹素织物 |
6.4.1 平纹素织物的相关概念 |
6.4.2 彼得大帝军旗所用平纹素织物的品种工艺 |
6.5 彼得大帝军旗所用中国丝织品的色彩与染料鉴别 |
6.5.1 彼得大帝军旗所用中国丝织品的色彩情况 |
6.5.2 彼得大帝军旗所用中国丝织品的染料鉴别 |
7 彼得大帝军旗所用中国丝织品的设计特点 |
7.1 图案设计的自然性与装饰性 |
7.1.1 自然主义的图案 |
7.1.2 装饰主义的图案 |
7.1.3 自然主义与装饰主义的共融 |
7.2 作为符号的纹样及其象征性 |
7.2.1 纹样的象征性寓意 |
7.2.2 符号的表现手段 |
7.3 设计风格的“东西”基因 |
7.3.1 典型的中国传统基因 |
7.3.2 东方织物上的西方元素 |
7.4 彼得大帝军旗所用中国丝织品的产品特点 |
8 彼得大帝军旗所用中国丝织品的来源分析 |
8.1 彼得大帝军旗所用中国丝织品的来源途径 |
8.2 公元 17 世纪中国对俄罗斯的丝绸外交 |
8.2.1 17 世纪中国对俄罗斯外交用绸的品类及来源 |
8.2.2 17 世纪中国对俄丝绸外交的方式与对象 |
8.2.3 17 世纪对俄丝绸外交对中俄关系发展之影响 |
9 彼得大帝军旗所用中国丝织品的典型案例分析 |
9.1 典型军旗案例分析一 |
9.1.1 军旗形制与装饰主题 |
9.1.2 军旗所用丝织品分布情况及品种 |
9.1.3 军旗所用丝织品的图案 |
9.2 典型军旗案例分析二 |
9.2.1 军旗形制与装饰主题 |
9.2.2 军旗所用丝织品分布情况及品种 |
9.2.3 军旗所用丝织品的图案 |
9.3 典型军旗案例分析三 |
9.3.1 军旗形制与装饰主题 |
9.3.2 军旗所用丝织品分布情况及品种 |
9.3.3 军旗所用丝织品的图案 |
10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彼得大帝军旗用中国丝织品典型案例信息卡 |
东华大学博(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表 |
致谢 |
四、土耳其的纤维工业和纺织工业(论文参考文献)
- [1]土耳其经济发展模式的演进(1923-1967)[D]. 李鑫均. 上海大学, 2021
- [2]乌兹别克斯坦与中国棉纺织产业的合作研究[D]. Palvanov Roman. 天津工业大学, 2021(01)
- [3]长三角地区纺织服装产业竞争力研究[D]. 楼凌辰. 东华大学, 2020(09)
- [4]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D]. 卢灿生. 深圳大学, 2020(11)
- [5]基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中国棉花全产业链国际合作的潜力与路径研究[D]. 王乾润. 新疆农业大学, 2020
- [6]中国纺织业国际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胡惠婉. 黑龙江大学, 2020(05)
- [7]世界纺织版图与产业发展新格局(四)[J]. 赵永霞,刘凯琳,张荫楠. 纺织导报, 2020(01)
- [8]产品空间理论视角下的中国纺织产业升级路径研究[D]. 黄伟丽. 陕西科技大学, 2019(01)
- [9]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中国纺织业绿色发展研究[D]. 杜伟伟. 石河子大学, 2019(01)
- [10]彼得大帝军旗所用中国丝织品研究[D]. 苏淼. 东华大学,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