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交直交变频调速传动系统异步电动机电参量测试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杨首一,李守成[1](1996)在《交直交变频调速传动系统异步电动机电参量测试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一种交直交变频调速传动系统中异步电动机电参量的测试方法,微机与可程控仪器构成的自动测试系统为实现对非正弦信号的采样和分析提供手段,准同步采样技术较好地解决了难以实现同步采样情况下的非正弦量的测量问题,同时利用FFT算法实现了谐波参数和转矩的测量.
王继忠[2](2015)在《热连轧大功率机组交流传动系统网侧谐波分析与仿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能源开发与电能质量管理和电能绿色环保技术对现代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现代电力电子器件的广泛使用,为工业生产过程控制及能量转换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其中交直流调速系统变流器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这些变流器普遍使用也对电力供电系统带来了谐波危害。本文以冶金工业热连轧系统为例,研究了交流传动系统各环节产生网侧谐波机理,并重点对轧机主传动部分的交交变频和双PWM背靠背驱动控制,辅助传动部分的交直交变频驱动控制进行了谐波分析,这些设备虽然节能效果明显,但由于轧钢过程中负荷及负荷变化率大,变流器工作过程中因换相产生的电力谐波不仅对负载侧也对供电电源网侧影响很大,使得电力系统的供电品质变差,还会对控制系统产生干扰。为此,对此类问题的研究可为电能质量控制系统的研究提供必要的基础。为了从理论上分析电网的谐波影响,本文系统地研究了快速傅里叶变换方法,采用Hanning自卷积窗函数的主瓣宽度等于参与卷积的窗函数的主瓣宽度,在主瓣宽度倍频处,Hanning自卷积窗函数的旁瓣电平均低于同宽度的矩形窗函数,而且具有较快的旁瓣衰减速度。本文从理论和仿真两个方面,对于各类变流器所产生的网侧谐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工作。研究的内容包括了变压器、变流器、负载等产生谐波的因素,研究了单相、三相、可控、不可控,交交变频、交直交变频、双PWM背靠背变频等结构所形成的谐波理论模型和仿真模型。重点研究了热连轧主传动、辅传动大型多组的变流器对电网的谐波电流影响。从计算手段上研究了数据移位式分布式计算方法。通过详细的各类系统仿真分析获得了有效的谐波分析研究结果。本文主要创新点如下:(1)通过理论研究和归纳分析,提出了单相整流,三相可控、不可控整流以及多种整流器件构成的变流系统产生谐波的等效理论模型。其研究结果促进了各类变流器产生电流谐波影响在理论研究上的系统化。(2)为了克服理论计算的复杂性和精度不高的缺陷,系统地构建了交交、交直交、双PWM背靠背以及各个环节交流传动系统的MATLAB仿真模型及系统。使得各类变流器对网侧的电流谐波分析得以高效率的实现。(3)为了节约计算设备的资源,保证计算的实时性,提高计算效率,在对多机组仿真时,提出了基于数据移位式分布式计算原理,对单机组数据移相处理形成多机组数据,确定出多机组之间的相位差进行仿真分析,大幅度的缩减了仿真时间,节省硬件设备投资,实现计算机仿真精度和效率的有机结合。获得高效率的、高精度的仿真计算结果。本文研究的结果对于大型多组交流传动系统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时,减小谐波对电网的干扰和污染,提高电网的电能质量起到了基础性的指导作用。特别对于热连轧机组谐波对供电电网影响进行的分布式仿真与计算,为使用大功率多组交流传动的冶金工业电力系统设计提供了一种解决谐波计算与治理的分析方法。
王大会[3](2016)在《基于变频工况的起重机工作机构动力学分析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工程机械的快速发展,工业生产对起重机械的使用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市场化的激烈竞争也对起重机械经济效益的要求逐渐提高。基于起重机械目前所处的位置和面临的挑战,其设计计算理论和方法需要不断的革新、改善和充实,同时更要注重引入和吸收机械、电气、电力电子技术等行业取得的新技术以及新成果。比如变频调速技术出色的调速特性以及无可比拟的节能功效。因此,如何把变频调速技术引入并应用到起重机械行业中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所研究的基于变频工况起重机工作机构动力学分析与研究,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对于起重机械的设计计算而言,如何对结构及机构所承受的载荷进行准确计算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在变频工况下的工作机构更是如此。起重机械动力学就是针对机械系统位于各异工况运行的机械特性做出动力学模拟与分析。工作机构主要由传动部件构成,起重机动力学主要就是对这些传动部件所承受的载荷进行分析与研究,而这便与电动机的机械特性、工作状态和传动系统的制造精度有着紧密的联系。例如电动机起动时是否猛烈,起动时传动系统是否有间隙,包括电动机的调速方式等。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把变频调速技术应用到起重机械的工作机构中,以及传动系统起动时所承受的动载特性。首先对变频调速技术的基础理论和调速原理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包括变频器的原理、分类、控制方式以及调速时的机械特性等。对起重机动力学理论所研究的方面、研究方法和适用范围也做了简明的论述。在此基础上,对起重机工作机构按照弹性理论进行了理论分析与建模,推导出了在变频调速工况下工作机构起动时刚性动载系数,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数值分析;然后运用MATLAB中的Simulink技术模块对该课题做出系统仿真,对其进行了动力学分析与研究,并以输出结果为依据对变频工况下工作机构的动载特性及其影响进行了系统分析。
徐建霖[4](2007)在《舰船交流推进电机的起动与调速》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电力推进技术发展的前景日益广阔及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舰船电力推进中交流电力推进占主导地位。目前广泛应用的交流异步电动机调速技术有恒压频比控制、矢量控制和直接转矩控制等方式。对于异步电动机调速系统的计算机模拟和仿真具有重要的实际指导意义。异步电动机直接转矩控制变频调速是一种现代的高性能交流调速方法,它结构简单、思路清晰、易于实现数字化。该控制方法对电动机模型参数的依赖程度小,已经成为交流调速领域研究的热点。虽然直接转矩控制从理论提出到实际应用都滞后于矢量控制,但是由于该方法本身固有的优势,使其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本文选用异步电动机作为螺旋桨负载的舰船电力推进电机,并在MATLAB/SIMULINK中进行了建模和仿真研究,将目前最兴起的直接转矩控制变频调速技术应用到舰船交流推进电机的起动和调速的仿真系统之中。在异步电动机数学模型的基础之上,本论文详细地讲述了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的原理、逆变器的开关状态、控制方法的选择以及仿真模型的建立等问题。该仿真模型结构简单,易于更新,仿真结果表明了该模型具有良好的控制性能以及较高的实用价值,为实际异步电动机直接转矩控制系统在舰船调速领域的应用设计提供了思路。
吕金[5](2019)在《1780mm钨钼热轧机主传动交交变频调速系统设计》文中认为随着航空、航天工业的飞速发展,企业对钨钼板材产品质量和产量的需求日益提高,同时节能、减排、降耗、高效的精益生产方式日益成为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的捷径所在,这就需要对实际生产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提效增质。钨钼板带生产过程关键环节的热轧机主传动系统对板形板厚两大主要产品质量指标具有重要作用。同步电动机的交交变频作为一种高效的交流传动,成功应用于板带材热轧机生产中的主传动系统。本文围绕钨钼板材热轧机主传动同步电动机交交变频调速系统供电系统设计、控制器硬件设计、调节器算法设计及应用开展研究。首先,分析了1780钨钼板材可逆热轧机生产工艺流程及主要生产设备组成和工作原理。根据主轧机控制性能指标,设计了主轧机同步电动机定子回路主回路整流变压器、三相晶闸管整流器配置方案,进行了参数计算和选型。同时设计了转子励磁主回路整流变压器和转子励磁晶闸管整流器额定参数,进行了选型和方案配置。为主轧机同步电动机实现能量转换提供了功率变换系统保证。其次,设计了主传动同步电动机基于西门子SL150数字控制系统的硬件配置方案,进行了数据采集及监控系统设计。设计了同步电动机矢量控制系统中交流电流调节器、直流电流调节器、转子励磁电流调节器、磁链调节器和速度调节器的结构和参数选择。设计了主轧机上下辊单独驱动同步电动机负荷观测器和负荷平衡控制方案,为主轧机同步电动机交交变频调速矢量控制系统实现打下基础。最后,对所设计的主轧机同步电动机交交变频调速控制系统进行电动机和变频调速装置参数设置,实际值校准,开环控制、空载调试和电流调节器、转速调节器和磁链调节器优化,进行了带负荷调试,测试了上下辊负荷平衡控制功能特性,运行曲线验证了所设计系统的可行性。
李旭鸣[6](2010)在《煤矿排水系统在线监测变频控制系统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煤矿排水系统的自动化水平有所提高,设备运行更加安全、可靠,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排水系统的效率。为了进一步提高排水系统效率,实现煤炭企业节能减排,本文提出了基于可编程控制器(PLC)和变频器的煤矿排水系统在线监测变频控制系统设计思路。在研究离心泵特性的基础上,阐述了水泵变频调速运行节能的原理。由于煤矿排水系统是按矿井正常生产时的最大排水量设计的,系统设备选型一般趋向于排水能力偏高,电机和泵都留有较大的裕量。又受到矿井开采时期不同和涌水量季节性变化的影响,排水系统工况时常需要调节。传统的调节方法是通过改变排水管路阀门开度大小以改变管网阻力实现排水系统工况的调,但由于调节阀门的方法增大了排水阻力,使输入功率作了大量的无用功。而本文则是通过变频器调节电机转速,从而改变水泵转速,实现离心泵特性的改变。比传统阀门调节的方法对电能的利用率高。所以利用变频器调节工况为排水系统的节能运行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为了解决煤矿井下环境复杂、情况多变的问题,本设计利用PLC以通信方式控制变频器。只需改变PLC程序,即可方便调整系统的控制策略和运行模式,以适应井下多变的环境。通过应用可控阀门、液位传感器等检查装置和防爆摄像机等自动化监控设备,与PLC组成自动监控系统。使系统能够根据水仓水位变化情况自动排水。在自动排水的基础上,采用基于热力学理论测试泵效率的方法,结合相关测试软件在线监测泵效;软件可绘制出扬程特性曲线、管网特性曲线、泵效曲线,确定工况点及相对应的泵效、吨水百米电耗等参数。水泵性能测定为调节水泵工况提供了重要依据,为更高层次的系统监控提供了基础。通过本文的研究工作,将PLC自动控制、热力学理论测试泵效率和变频调速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应用于水泵控制和监测,对提高煤矿排水系统的安全性、高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李红梅[7](2003)在《逆变器供电异步电动机低频振荡及转矩脉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论文从理论及实践两方面对逆变器供电异步电动机变频调速系统的低频振荡、转矩脉动进行了深入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研究系统低频振荡的模拟和判据。首先引入开关函数概念,建立了正弦脉宽调制(SPWM)逆变器供电异步电动机,考虑主磁路饱和时的变频调速系统整体数学模型,模拟系统的低频振荡;其次从逆变器-异步电动机系统能量转换角度出发,提出通过检测逆变器输入电流中负电流的间隔时间是否大于1/fc(fc为逆变器载波频率)来判定系统是否出现低频振荡;最后的实验结果验证了系统低频振荡建模和判据的实用性和正确性。 第二部分全面研究了系统的混沌运动。推导并建立了计及死区时间的逆变器-异步电动机系统数学模型,根据混沌动力学相空间重构理论,采用非线性系统时滞方法,研究系统通往混沌的途径,重构系统稳态至混沌的吸引子,阐明系统混沌运动的基本特点。应用H.kantz方法对电机电流信号的时间序列分析,实现了最大李亚普诺夫指数的具体算法,提出了电机出现混沌运动的判定根据,通过特征指数验证了异步电动机现象的存在,从理论上说明混沌运动是异步电动机系统产生低频振荡的原因之一。 第三部分深入研究了系统低频振荡的主要影响因素。首先建立了固定于定子坐标系中PWM逆变器-异步电动机小信号模型的基础,研究电机参数对系统低频振荡的影响;其次,通过逆变器非线性工作特性的分析,研究并揭示了逆变器死区时间与系统低频振荡的内在关系,考虑逆变器死区时间、载波频率的变化对系统低频振荡的影响;最后总结出提高和改善系统稳定运行的电机设计和逆变器V/fc曲线设置准则。 第四部分提出了抑制系统低频振荡的三种措施。措施一是在总结常用死区补偿方法的基础上,提出脉冲为基础的死区时间补偿法(PBDTC)对死沈阳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区进行补偿,抑制系统的低频振荡;措施二是从逆变器与电机的机电一体化配合更加完善的角度,首次提出采用不连续空间矢量调制策略DPWM抑制系统的低频振荡;措施三是通过对系统中电机参数的调节,达到抑制系统低频振荡的目的;最后进行了实验验证。第五部分论文对系统在理想逆变器供电、计及死区时间的逆变器供电系统运行于SPWM、SVPWM、THIPWM、MT卫WM不同调制策略下的转矩脉动进行研究,寻求逆变器一异步电动机系统运行时减少转矩脉动的最佳PWM调制策略。
熊颉[8](2020)在《轨道交通装备滚动试验台一体化测试技术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轨道交通装备滚动试验台因其更少的人力物力试验成本、更宽松和安全的试验环境、更灵活的试验条件,逐渐模拟轨道交通装备线路动态试验,大大地缩短了轨道交通车辆的研发周期,为轨道交通车辆实现更快速、更安全、更高效的开行提供了强有力的试验基础。基于滚动试验台实行轨道交通装备动态特性试验需要配套相关的试验技术,这也是制约这一方法继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基于滚动试验台,对轨道交通装备电气牵引与制动、车辆能耗测试及阻力模拟和空气制动三种动态试验的相关技术进行了研究,并提供了可供选择的滚动试验台总体设计方法。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基于动车组和地铁车辆的电气牵引与电制动模型,对电气牵引与制动试验的变流器、电机及齿轮箱设计进行分析,明确了能源回馈节能设计和光伏能源效率优化的供电系统研究目标。能源回馈设计中,车轮对带动滚动试验台轨道轮转动,将机械能传递到负载电机,使电能回馈到单相交流电源系统。效率优化设计采用一种集Г-Z源升压变换器、双有源桥式变换器、LCL滤波器的无源集成DC/AC变换器,以提高光伏微逆变器的稳定性和系统传输效率。为了实现不同轨道交通装备的电气牵引与制动试验设备选型,设计一套基于变频交流电机的传动系统机械特性曲线设计方法,以快速完成试验台与被试系统的特性、参数匹配,实现试验台陪试变频交流电机、齿轮箱的快速选型,并在滚动试验台上实现了动车组和地铁车辆的电气牵引与制动特性验证。为了使轨道交通装备在滚动试验台上实现与线路测试相同的能耗测试试验。利用传统控制参数化方法研究以位移为自变量的列车节能操纵问题,提出无限维限速约束和非光滑牵引力边界约束的处理策略,将列车节能操纵问题转化为非线性规划问题。在定点定速的基础上,引入自动控制方法,模拟一条轨道交通线上行线路实现能耗测试试验的过程控制。采用斜率控制算法约束车辆速度在转矩速度曲线的包络线以内,达到车辆速度的稳定控制。并以地铁车辆为例,为实现轨道交通装备在滚动试验台上模拟运行阻力及能耗测试,提供测试手段和方法。为了实现基于滚动试验台的轨道交通装备空气制动动态测试,引入电惯量模拟的思想,控制车辆制动过程中电机的输出来模拟产生与机械飞轮惯量等效的制动效果,实现惯量的无级调节。为了实现电惯量快速模拟和电机转速的快速跟踪,设计一种基于滑模变结构异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方法,通过滑模变结构转矩磁链控制器减小速度调节器对系统参数的变化和外界干扰的敏感程度。同时在电惯量的基础上匹配机械飞轮惯量模拟,以自动补偿由机械系统阻力引起的误差,提高惯量模拟精度。并以动车组为例完成空气制动功能设计和软件控制,实现轨道交通装备空气制动动态测试在滚动试验台上的试验。针对整车滚动试验台的主体构成、系统设计、参数推理等完整设计过程进行总结,分析不同被试品和不同试验项目的滚动试验台设计的异同特征,建立一套完整的适用于轨道交通装备动态特性测试的滚动试验台设计方法。研究滚动试验台的总体设计、电气系统、机械系统及主要部件设计方法,并对试验系统的牵引基本参数、机械参数和电气参数等特性参数进行详细推理计算,完成传动单元参数、轨道轮参数、电机的主要参数和牵引/制动工况核算。最后设计牵引系统、干线机车车辆、高速动车组列车单元和养路车辆等四类牵引系统试验台和滚动试验台的总体参数及功能,为满足不同试验装备和不同试验类型的滚动试验台测试提供选择。
王海军[9](2009)在《六脉波双变量交交变频调速系统恒最佳转差率控制策略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在三脉波双变量相控理论的基础上,研究了六脉波的双变量交交变频器控制理论及其在交交变频调速系统控制策略优化中的应用,并搭建实验平台给出了实验分析结果。首先,通过理论推导和Matlab/simulink软件仿真找到了能优化六脉波交交变频器输出波形和提高带载能力的晶闸管脉冲触发控制新方法,使交交变频器输出频率的理论上限从25Hz增加到42.85Hz,实际中可以用37.5Hz的输出带电机平稳运行;然后通过推导三相异步电动机总损耗最小的最佳转差率公式,提出恒最佳转差率U/f协调控制策略,在电机轻载时它通过U/f协调控制提高了异步电动机效率和功率因数,实现了全变频范围力能指标最优的控制目标;最后在设计制作六脉波的晶闸管换流电路、专用换流变压器和控制保护电路、开发控制保护软件程序的基础上搭建了六脉波双变量交交变频调速系统实验平台,在不同分频下验证理论研究成果和控制效果,并与仿真实验对比分析。实验结论认为,六脉波双变量控制理论正确实用,恒最佳转差率U/f协调控制策略能在很宽的变频范围和负载变化范围显着的提高异步电动机的力能指标。
刘睿[10](2009)在《热轧主传动交直交变频调速系统》文中研究表明介绍了ABB公司交直交变频调速装置的构成及主要控制功能,以及ABB公司交直交变频调速装置所特有的直接转矩控制(DTC)技术,分析了热轧主传动系统的配置.该系统已经应用于国内某钢厂.
二、交直交变频调速传动系统异步电动机电参量测试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交直交变频调速传动系统异步电动机电参量测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热连轧大功率机组交流传动系统网侧谐波分析与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课题提出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课题研究方案 |
2 谐波研究基础及国内外现状 |
2.1 谐波产生的原因以及电力系统谐波存在情况 |
2.1.1 谐波的定义及产生原因 |
2.1.2 电网中谐波存在的情况 |
2.2 国内外电力谐波研究的现状 |
2.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3 电力系统IEC 61000系列标准 |
2.3 电力系统谐波检测与分析方法 |
2.3.1 谐波测量要求 |
2.3.2 谐波测量互感器 |
2.3.3 谐波测量仪器及系统结构 |
2.4 谐波检测方法的工程应用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傅立叶变换的谐波计算方法与仿真研究 |
3.1 傅立叶变换及其优点 |
3.1.1 采用基于傅立叶变换的分析方法之目的 |
3.1.2 傅立叶算法的提出 |
3.1.3 傅立叶级数(周期性连续信号) |
3.2 傅立叶变换的几种形式 |
3.2.1 连续傅立叶变换 |
3.2.2 离散时间傅立叶变换(DTFT) |
3.2.3 离散傅里叶变换 |
3.2.4 序列加窗对DFT的影响 |
3.2.5 DFT快速算法(快速傅里叶变换FFT) |
3.2.6 快速傅立叶的优点 |
3.3 本章小结 |
4 交流传动装置谐波对供电电源网侧影响理论分析 |
4.1 交流传动技术历史回顾 |
4.1.1 交流传动技术的特点 |
4.1.2 交流传动装置谐波存在情况 |
4.2 交交变频产生谐波分析 |
4.3 交流感应电动机谐波畸变加权因数分析 |
4.3.1 转子电阻(随频率变化)的谐波畸变 |
4.3.2 转子漏感(随频率变化)影响的谐波畸变 |
4.3.3 考虑定子铜耗的谐波畸变 |
4.4 整流装置产生谐波 |
4.4.1 二极管整流装置产生的谐波分析 |
4.4.2 可控整流装置产生的谐波分析 |
4.4.3 变压器接整流负载时电压谐波分析 |
4.5 逆变器产生谐波情况分析 |
4.5.1 三相桥式标准方波逆变器产生谐波 |
4.5.2 SVPWM逆变器产生谐波分析 |
4.5.3 三电平逆变器产生谐波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热连轧交流调速系统网侧谐波的仿真分析 |
5.1 热连轧传动系统简介 |
5.2 数据移位式分布式计算的目的 |
5.3 单机组变频调速电力谐波分析 |
5.3.1 变压器联接方式以及原副边谐波电流的相位关系 |
5.3.2 仿真变压器参数计算 |
5.3.3 交交变频调速单机组谐波仿真分析 |
5.3.4 交直交变频调速单机组谐波仿真分析 |
5.4 热连轧主传动交交变频调速系统对电网的谐波影响分析 |
5.4.1 多机组数据移位方法的设计依据 |
5.4.2 交交变频器仿真模型 |
5.4.3 仿真过程设置 |
5.4.4 仿真结果分析 |
5.4.5 研究结论 |
5.5 热连轧辅传动交直交变频调速系统对于电网谐波影响的分析 |
5.5.1 热连轧交直交变频调速系统应用 |
5.5.2 交直交系统结构与模型 |
5.5.3 仿真过程设置 |
5.5.4 仿真结果分析 |
5.5.5 研究结论 |
5.6 双PWM交直交变频调速控制系统谐波影响分析 |
5.6.1 双PWM交直交变频调速控制系统仿真模型建立 |
5.6.2 仿真过程设置与仿真结果分析 |
5.7 电力电抗器参数选择对变频调速系统谐波的影响 |
5.8 本章小结 |
6 电力系统谐波常用的抑制方法 |
6.1 系统增加滤波功能器件 |
6.1.1 无源滤波的设计与使用 |
6.1.2 有源滤波器的设计与使用 |
6.2 做好接地装置降低系统谐波 |
6.3 对产生谐波干扰的设备进行屏蔽保护 |
6.4 接整流负载时变压器设计相数增加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基于变频工况的起重机工作机构动力学分析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变频调速技术的进展情况 |
1.2.1 国外变频调速技术的发展 |
1.2.2 国内变频调速技术的发展 |
1.3 国内外对起重机工作机构动力学研究动态 |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调速技术 |
2.1 变频器的分类 |
2.1.1 按频率变换环节方式分类 |
2.1.2 按变频器电压调制方式归类 |
2.2 变频调速的基本原理和机械特性 |
2.2.1 变频调速的基本原理 |
2.2.2 变频调速的机械特性 |
2.2.3 各类变频器基本特点的比较 |
2.3 变频器的控制方式 |
2.3.1 非智能型控制方式 |
2.3.2 智能型控制方式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起重机动力学基本理论 |
3.1 起重机械动力学及其探究对象 |
3.1.1 起重机动力学基础 |
3.1.2 起重机动力学的研究方面 |
3.2 起重机动力学的研究方法与策略 |
3.2.1 动载系数法 |
3.2.2 少自由度动力学建模法 |
3.2.3 有限元分析法 |
3.2.4 基于虚拟样机的动力学仿真 |
3.3 起重机动力学的相关问题 |
3.4 起重机动载系数法 |
3.5 研究起重机动载荷的现用方法 |
3.5.1 工作机构加速引起的动载荷 |
3.5.2 起重机水平惯性力 |
3.5.3 刚性动载系数的计算方法 |
3.6 有关起重机的动载系数举例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工作机构变频工况下惯性载荷理论分析 |
4.1 变频工况下工作机构建模准备 |
4.1.1 传动系统刚性动载荷的确定 |
4.1.2 变频电动机的启动 |
4.1.3 转动惯量的简化 |
4.2 变频工况下数学模型的建立 |
4.3 起动转矩为常数时的动载荷分析 |
4.4 动载系数影响因素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变频工况下的动力学分析 |
5.1 MATLAB/Simulink软件介绍 |
5.2 Simulink仿真分析算例介绍 |
5.3 建立Simulink模型并进行分析计算 |
5.3.1 起升机构空载起动 |
5.3.2 起升机构带载起动 |
5.3.3 变频条件下的动载荷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结论 |
6.2 论文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舰船交流推进电机的起动与调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舰船电力推进系统的组成以及其发展前景 |
1.3 螺旋桨负载仿真的意义 |
1.4 现代交流调速技术 |
1.5 异步电动机变频调速 |
1.6 舰船交流电机调速的实现原理 |
1.7 本文的章节安排 |
2 舰船螺旋桨负载特性 |
2.1 螺旋桨基本理论 |
2.2 螺旋桨的推力和阻转矩 |
2.3 螺旋桨的工作特性 |
2.4 舰船的阻力 |
2.5 螺旋桨与船体的相互作用 |
2.6 螺旋桨的阻转矩特性 |
2.7 小结 |
3 空间矢量和异步电动机的数学模型 |
3.1 定子电压空间矢量 |
3.2 定子电压空间矢量与定子磁链空间矢量的关系 |
3.3 电压空间矢量对电动机转矩的影响 |
3.4 电压空间矢量的调制 |
3.5 异步电动机的数学模型 |
3.6 小结 |
4 异步电动机直接转矩控制的变频调速系统 |
4.1 异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的组成结构 |
4.2 磁链自控制和转矩自控制 |
4.3 直接转矩控制系统起动问题的研究 |
4.4 直接转矩控制系统与矢量控制系统的比较 |
4.5 小结 |
5 舰船交流推进电机的起动与调速仿真研究 |
5.1 直接转矩异步电机变频调速系统仿真模型 |
5.2 舰船交流推进电机的起动与调速仿真分析 |
5.3 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下一步的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1780mm钨钼热轧机主传动交交变频调速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钨钼合金可逆热轧机交流传动系统发展 |
1.2.1 国外钨钼合金可逆热轧机传动控制系统发展 |
1.2.2 国内钨钼合金可逆热轧机交流主传动控制系统发展 |
1.3 本文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2章 主传动同步电动机交交变频系统主回路设计 |
2.1 1780mm钨钼板材可逆热轧机生产工艺流程及主要生产设备 |
2.1.1 生产工艺流程 |
2.1.2 主传动控制性能指标 |
2.2 主传动同步电动机定子主回路系统设计 |
2.2.1 主传动同步电动机定子主回路整流变压器选型 |
2.2.2 主传动同步电动机定子主回路三相晶闸管整流器 |
2.2.3 主传动同步电动机定子主回路晶闸管整流器 |
2.2.4 定子主回路三相晶闸管整流装置触发脉冲信号检测及保护电路 |
2.3 主传动同步电动机转子励磁主回路方案 |
2.3.1 转子励磁整流变压器 |
2.3.2 转子励磁晶闸管整流器 |
2.3.3 主传动上下辊电动机交交变频控制柜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主传动同步电动机交交变频调速控制系统设计 |
3.1 主传动同步电动机交交变频调速控制系统硬件组成 |
3.1.1 主传动同步电动机西门子SL150全数字变频调速控制系统 |
3.1.2 主传动同步电动机交交变频全数字变频调速控制系统硬件配置 |
3.1.3 同步电动机交交变频全数字调速控制系统软件主要功能 |
3.1.4 同步电动机交交变频全数字调速控制系统故障检测及联锁保护 |
3.1.5 PDA监控系统 |
3.2 主传动同步机交交变频系统开发平台软件 |
3.2.1 交交变频控制SCOUT开发平台 |
3.2.2 交交变频与一级自动化系统联锁信号 |
3.3 同步电动机交交变频调速控制系统调节器设计 |
3.3.1 交流电流调节器 |
3.3.2 直流电流调节器 |
3.3.3 转子励磁电流调节器 |
3.3.4 磁链调节器 |
3.3.5 速度调节器 |
3.4 主传动负荷观测器设计及负荷平衡控制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主传动同步电动机交交变频调速控制系统测试 |
4.1 主传动交交变频系统参数设置 |
4.1.1 电动机参数设置 |
4.1.2 控制装置参数设置 |
4.1.3 其它设备主要参数设置 |
4.2 主传动交交变频装置测试与校核 |
4.2.1 实际值反馈校准 |
4.2.2 装置上电检查及测试 |
4.2.3 转子励磁回路优化及开环转电动机测试 |
4.3 主传动交变频系统空载测试 |
4.3.1 电流调节器优化 |
4.3.2 转速调节器优化 |
4.3.3 磁链调节器优化 |
4.3.4 扰动实验 |
4.3.5 加减速测试 |
4.4 主传动交交变频系统带载优化调试及专有功能测试 |
4.4.1 带载特性优化 |
4.4.2 负荷观测器测试 |
4.4.3 换辊准确停车功能测试 |
4.4.4 上下辊负荷平衡功能测试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6)煤矿排水系统在线监测变频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煤矿井下排水概述 |
1.1.1 矿水的来源及特点 |
1.1.2 排水系统形式及组成 |
1.1.3 排水系统工作原理 |
1.2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1 研究背景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技术发展情况 |
1.3.1 变频调速技术的发展情况 |
1.3.2 PLC 自动控制技术发展情况 |
1.3.3 热力学方法测试泵效技术的发展情况 |
1.4 课题的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矿用离心式水泵工作理论研究 |
2.1 离心式水泵工作原理及其工作参数 |
2.1.1 离心泵工作原理 |
2.1.2 离心泵工作参数 |
2.2 离心泵基本方程式及理论特性 |
2.2.1 离心泵叶片无限多时的理论流量 |
2.2.2 离心泵叶片无限多时的理论压头 |
2.2.3 离心泵叶片无限多时的理论特性 |
2.3 离心泵实际特性分析 |
2.3.1 离心泵叶片数目有限时的特性修正 |
2.3.2 离心泵实际特性及工况 |
2.4 管网特性曲线的确定 |
2.4.1 管网压头特性方程式 |
2.4.2 管网压头特性曲线 |
2.5 离心泵在管路上工作及工况调节 |
2.5.1 离心泵正常工作条件 |
2.5.2 离心泵工况调节 |
2.6 泵组调速节能原理概述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水泵机组变频调速控制 |
3.1 三相异步交流电动机工作原理 |
3.1.1 三相异步交流电动机调速实现 |
3.2 变频器原理与分类 |
3.2.1 变频器工作原理 |
3.2.2 变频器分类 |
3.3 泵组适配变频器选择 |
3.3.1 变频调速时机械负载特 |
3.3.2 变频器容量选择 |
3.4 变频器功能设置 |
3.4.1 转矩提升功能 |
3.4.2 频率设定相关功能 |
3.4.3 防失速功能 |
3.4.4 减少机械振动和降低冲击的功能 |
3.4.5 自动节能功能 |
3.4.6 保护功能 |
3.4.7 通信功能 |
3.4.8 其他功能 |
3.5 泵组变频控制策略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煤矿主排水泵自动控制系统 |
4.1 概述 |
4.2 自动控制系统实现功能 |
4.2.1 水位自动监测及控制策略 |
4.2.2 工作方式设计与选择 |
4.2.3 自动启停泵组 |
4.2.4 系统参数显示与传输 |
4.2.5 系统故障诊断与保护 |
4.2.6 工业电视监控功能 |
4.3 自动控制系统结构组成 |
4.3.1 地面监控设备和监控组态软件 |
4.3.2 数据处理及控制部分 |
4.3.3 泵房机电设备 |
4.3.4 信号检测、采集装置 |
4.3.5 通讯接口及网络传输 |
4.3.6 工业电视监控系统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软件设计 |
5.1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5.1.1 PLC 软件设计 |
5.1.2 组态软件设计 |
5.2 排水系统性能测试软件设计 |
5.2.1 水泵性能测定概述 |
5.2.2 水泵性能测定热力学方法原理 |
5.2.3 软件设计 |
5.2.4 测试软件中其它参数的测算 |
5.3 本章小节 |
第6章 结论 |
6.1 主要研究成果 |
6.2 后续工作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和发表的论文 |
(7)逆变器供电异步电动机低频振荡及转矩脉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
1.2 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逆变器供电异步电动机系统低频振荡的机理 |
1.2.2 系统低频振荡的判据 |
1.2.3 系统混沌运动的研究 |
1.2.4 系统转低频振荡的抑制 |
1.2.5 系统转矩脉动的控制 |
1.2.6 系统建模 |
1.3 论文主要工作 |
第二章 异步电动机变频调速系统低频振荡的模拟 |
2.1 引言 |
2.2 逆变器-异步电动机系统数学模型 |
2.2.1 异步电动机计及主磁路饱和的数学模型 |
2.2.2 逆变器模型 |
2.3 系统低频振荡的模拟 |
2.4 系统低频振荡判据 |
2.5 系统实验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异步电动机变频调速系统的混沌运动 |
3.1 引言 |
3.2 计及死区时间时的逆变器数学模型 |
3.3 混沌先兆 |
3.3.1 分叉的定义 |
3.3.2 分叉与混沌 |
3.4 逆变器-异步电动机系统通向混沌之路 |
3.4.1 基于时间序列的时滞法 |
3.4.2 重构逆变器-异步电动机系统的吸引子 |
3.5 逆变器-异步电动机系统混沌之模拟 |
3.6 李亚普诺夫(Lyapunov)指数的数值计算方法 |
3.6.1 Kantz方法简介 |
3.6.2 逆变器-异步电动机系统最大李亚普诺夫指数 |
3.7 系统混沌性态的主要特征 |
3.7.1 对初始条件的敏感性 |
3.7.2 混沌的有序性 |
3.7.3 存在奇异吸引子 |
3.8 结论 |
第四章 系统低频振荡的主要影响因素 |
4.1 引言 |
4.2 系统小信号数学模型 |
4.3 参数对系统低频振荡的影响 |
4.3.1 定子电阻对系统低频振荡的影响 |
4.3.2 定子漏抗对系统低频振荡的影响 |
4.3.3 其它电机参数对系统低频振荡的影响 |
4.4 系统仿真 |
4.5 逆变器死区时间与系统低频振荡的内在联系 |
4.6 逆变器参数对系统低频振荡的影响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异步电机变频调速系统低频振荡的抑制 |
5.1 引言 |
5.2 常用死区补偿方法 |
5.2.1 电流反馈型 |
5.2.2 电压反馈型 |
5.3 PBDTC死区补偿法 |
5.4 采用死区补偿抑制系统的低频振荡 |
5.5 电压空间矢量调制 |
5.5.1 连续电压空间矢量调制 |
5.5.2 不连续电压空间矢量调制 |
5.6 不连续空间电压矢量调制策略的等效谐波注入实现 |
5.7 采用DPWM_3调制策略抑制系统的低频振荡 |
5.8 参数控制法抑制系统的低频振荡 |
5.8.1 改变定子电阻 |
5.8.2 改变定子漏感 |
5.8.3 改变电机端电压 |
5.8.4 改变转子电阻 |
5.8.5 改变转动惯量 |
5.9 死区时间对系统低频振荡影响实验 |
5.9.1 逆变器死区波形实验 |
5.9.2 死区时间对系统低频振荡影响实验 |
5.10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异步电动机变频调速系统的转矩脉动 |
6.1 引言 |
6.2 不同调制策略下逆变器调制波的研究 |
6.2.1 MTPWM调制波 |
6.2.2 THIPWM调制波 |
6.3 不同调制模式下逆变器输出波形研究 |
6.3.1 不同调制模式下理想逆变器输出波形 |
6.3.2 不同调制模式下计及死区时间后的逆变器输出波形 |
6.4 减少转矩脉动的最佳PWM调制策略 |
6.4.1 理想逆变器供电下减少转矩脉动的最佳PWM调制策略 |
6.4.2 计及死区时间的逆变器供电下减少转矩脉动的最佳PWM调制策略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全文总结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撰写的学术论文及完成的科研成果 |
参考文献 |
(8)轨道交通装备滚动试验台一体化测试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机车滚动试验台建设概述 |
1.2.2 国内机车滚动试验台建设概述 |
1.2.3 轨道交通装备电气牵引技术研究现状 |
1.2.4 轨道交通装备制动技术的研究现状 |
1.2.5 轨道交通装备轨道交通节能优化技术研究现状 |
1.3 试验台架上实现试验项目分析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试验台架上轨道交通装备电气牵引/制动特性试验技术 |
2.1 动车组的电气牵引与制动原理 |
2.1.1 基于动车组CRH2 的电气牵引与制动方式原理分析 |
2.1.2 动车组牵引电制动计算与特性曲线 |
2.2 地铁车辆的电气牵引与制动原理 |
2.2.1 地铁车辆牵引与制动原理分析 |
2.2.2 地铁车辆牵引与制动计算 |
2.3 电气牵引及电气制动试验原理设计 |
2.3.1 试验方法设计 |
2.3.2 试验台基础设备原理及能源回馈设计 |
2.4 光伏DC/AC逆变器无源集成设计 |
2.4.1 拓扑结构组成部分特性分析 |
2.4.2 集成单元结构构成及连接方式 |
2.4.3 集成单元参数化设计 |
2.4.4 仿真验证 |
2.5 基于变频交流电机特性曲线快速匹配设计 |
2.5.1 传动系统特性匹配设计方法 |
2.5.2 电机特性曲线设计流程 |
2.6 不同轨道交通设备的电气牵引试验结果 |
2.6.1 动车组牵引/制动特性试验验证 |
2.6.2 地铁车辆牵引/制动特性试验验证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整车滚动试验台的全线路阻力模拟及能耗试验技术 |
3.1 基于线路阻力模拟的列车动力学模型 |
3.2 地铁节能操纵优化问题描述 |
3.3 基于控制参数化方法的地铁节能操纵问题求解 |
3.4 滚动试验台上地铁列车能耗测试技术 |
3.4.1 测试品及试验工况选取 |
3.4.2 牵引能耗测试方案 |
3.5 全线路运行阻力模拟技术 |
3.5.1 试验台架牵引特性试验的自动控制方法 |
3.5.2 试验线路设计参数 |
3.5.3 运行阻力试验计算结果 |
3.5.4 阻力给定处理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整车滚动试验台的空气制动试验技术 |
4.1 整车惯量模拟方案及控制架构 |
4.2 惯量模拟基本原理 |
4.3 基于机电混合惯量模拟空气制动试验设计 |
4.3.1 电机扭矩计算 |
4.3.2 基于滑模变结构异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设计及仿真 |
4.3.3 变频器 |
4.4 空气制动功能工艺设计及控制软件 |
4.4.1 空气制动试验技术设计 |
4.4.2 空气制动控制软件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整车滚动试验系统总体设计方法 |
5.1 整车滚动试验台总体介绍 |
5.1.1 机械系统 |
5.1.2 电气传动系统 |
5.1.3 总控制系统 |
5.1.4 测试系统、监视系统及供电系统 |
5.1.5 整车滚动试验台总体架构及核心部件原理 |
5.2 整车滚动试验系统总体计算 |
5.2.1 试验台单元参数设计 |
5.2.2 电气传动特性参数计算 |
5.2.3 牵引定位装置参数设计 |
5.2.4 轨道轮单元参数设计 |
5.3 不同试验台功能及总体参数 |
5.3.1 牵引系统试验台总体参数设计 |
5.3.2 干线机车车辆整车滚动试验台总体参数设计 |
5.3.3 高速动车组列车单元滚动试验台总体参数设计 |
5.3.4 养路车辆滚动振动试验台总体参数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9)六脉波双变量交交变频调速系统恒最佳转差率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交交变频调速技术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
1.2.1 电力电子技术 |
1.2.2 交流变频调速控制理论 |
1.2.3 计算机和微电子技术 |
1.2.4 变频调速技术发展趋势 |
1.3 双变量交交变频理论的新发展 |
1.4 课题研究目的和本文的主要工作 |
1.4.1 课题研究目的 |
1.4.2 本文的主要内容 |
2 六脉波双变量控制理论及其仿真 |
2.1 双变量控制理论 |
2.2 双变量控制的仿真与实现 |
2.3 小结 |
3 双变量交交变频恒最佳转差率控制策略 |
3.1 交交变频调速系统最小损耗研究 |
3.1.1 调速系统功率流向与降耗可能性分析 |
3.1.2 异步电动机稳态运行最佳转差率 |
3.1.3 电源频率对电机运行的影响 |
3.1.4 最佳转差控制下的功率因数 |
3.2 恒最佳转差率 U/f 协调控制策略 |
3.2.1 转差频率控制基本原理 |
3.2.2 恒最佳转差率U/f 协调关系 |
3.2.3 分频之间切换过程 |
3.2.4 转速闭环调速系统构成 |
3.3 恒最佳转差率 U/f 协调控制仿真 |
3.3.1 仿真模型与实验设计 |
3.3.2 仿真实验与波形分析 |
3.3.3 仿真结论 |
3.4 异步电动机启动过程研究 |
3.4.1 异步电动机启动性能参数 |
3.4.2 启动过程能耗分析 |
3.5 小结 |
4 六脉波交交变频系统设计与制作 |
4.1 变频系统主电路设计 |
4.1.1 晶闸管换流电路的设计 |
4.1.2 换流变压器的设计与制作 |
4.2 控制保护电路的设计 |
4.2.1 CPU 系统及扩展电路 |
4.2.2 同步电路 |
4.2.3 触发脉冲电路 |
4.2.4 信号采集与键盘显示电路 |
4.3 控制保护软件开发与设计 |
4.3.1 编程环境介绍 |
4.3.2 主程序结构与功能 |
4.3.3 中断程序说明 |
4.3.4 防干扰措施 |
4.4 小结 |
5 实验总结与结果分析 |
5.1 实验说明 |
5.1.1 主要实验介绍 |
5.1.2 实验系统及设备说明 |
5.2 交交变频器输出实验及分析 |
5.2.1 三分频输出实验研究 |
5.2.2 其它分频下变频器输出实验 |
5.3 最佳转差率 U/f 协调控制实验 |
5.3.1 实验设计和说明 |
5.3.2 恒最佳转差率协调电压实验 |
5.3.3 调速过程谐波分析 |
5.4 小结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热轧主传动交直交变频调速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 ACS 6000 SD交直交变频调速装置的构成 |
1.1 3个基本的功率部件[2] |
1.2 控制和辅助部件 |
2 ACS 6000 SD交直交变频调速装置的主要控制功能 |
2.1 速度控制特性[3] |
2.2 直接转矩控制[4] |
2.2.1 直接转矩控制原理 |
2.2.2 直接转矩控制性能 |
2.2.3 有源整流控制功能 |
2.2.4 控制及保护功能 |
3 热轧主传动系统的配置 |
3.1 主传动电动机 |
3.2 主传动变频调速装置 |
3.2.1 粗轧R1主传动交直交变频调速装置 |
3.2.2 精轧F1~F6主传动交直交变频调速装置 |
3.2.3 主传动整流变压器 |
4 结束语 |
四、交直交变频调速传动系统异步电动机电参量测试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交直交变频调速传动系统异步电动机电参量测试的研究[J]. 杨首一,李守成. 机车电传动, 1996(01)
- [2]热连轧大功率机组交流传动系统网侧谐波分析与仿真研究[D]. 王继忠. 北京科技大学, 2015(08)
- [3]基于变频工况的起重机工作机构动力学分析与研究[D]. 王大会. 太原科技大学, 2016(11)
- [4]舰船交流推进电机的起动与调速[D]. 徐建霖. 华中科技大学, 2007(05)
- [5]1780mm钨钼热轧机主传动交交变频调速系统设计[D]. 吕金. 燕山大学, 2019(03)
- [6]煤矿排水系统在线监测变频控制系统研究[D]. 李旭鸣. 河北工程大学, 2010(06)
- [7]逆变器供电异步电动机低频振荡及转矩脉动的研究[D]. 李红梅. 沈阳工业大学, 2003(02)
- [8]轨道交通装备滚动试验台一体化测试技术研究[D]. 熊颉. 浙江大学, 2020(12)
- [9]六脉波双变量交交变频调速系统恒最佳转差率控制策略研究[D]. 王海军. 河南理工大学, 2009(S2)
- [10]热轧主传动交直交变频调速系统[J]. 刘睿. 重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