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生一”的物理解(论文文献综述)
李彤宇[1](2012)在《关于宇宙有限还是无限的争论——上世纪八十年代科学与哲学关系的论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考察八十年代中国自然辩证法界四大论战之一——宇宙有限还是无限的论战。其中考察了引发论战的原由;接着详细探讨了双方观点分歧和论战始末;最后对争论做了总结和思考,指出论战与八十年代的思想解放紧密联系在一起,有力地推动了思想解放的深入。
赵妙法[2](2003)在《老子宇宙论与现代宇宙学》文中指出 在人类历史上,宇宙论一直都是信仰的宗教和思辩哲学的课题,实证的科学还未曾问津。尽管也有不少科学家(例如拉普拉斯、牛顿)探讨过宇宙论问题,但他们的探讨仍然停留在思辩的领域,并未达到实证的程度,直到上个世纪初,爱因斯坦
何祚庥[3](1987)在《论所谓“物理的第一推动”——与方励之教授商榷》文中指出本刊37卷1期发表了方励之教授介绍量子宇宙理论的一篇文章后,在理论界和学术界引起了反响,不少同志对方励之的观点表示异议。胡乔木同志于1985年12月16日专门写信给本刊主编和编辑部指出: "《科学》复刊的第一期上,刊有方励之同志的‘"道生一"的物理解’一文,用宇宙物理学来证明先有物理规律(道),后有宇宙的第一推动力(一),而以宇宙之外是无为条件,所以文中提出如下公式: 物理规律+宇宙之外是无→第一推动力这也就是表明,唯物主义的事物先于原理的观点是错误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原理先于事物的观点才是正确的。我没有研究过宇宙物理学,但很以这种观点为异。""我想建议,《科学》既已发表了代表一种观点的文章,可否也发表代表另一观点的文章进行辩论?可能编辑部早有这种准备,那就更好了。" 《科学》是70多年前由我国科学界的一些老前辈创办的,前辈们一向以传播科学,坚持真理为己任。为了在新的历史时期,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办好这份历史悠久的刊物,本刊遵照百家争鸣的精神,在本期发表何祚庥教授的不同观点文章。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学术问题,健康的讨论有利于学术的进步和新的科学思想的产生。本刊竭诚欢迎广大学者和有兴趣的读者来信来稿参加讨论,也愿意继续发表方励之教授、何祚庥教授进一步阐述自己学术观点的文章。
宋德刚[4](2018)在《辨析《老子》之“物”》文中研究指明《老子》中的"物"主要分为"道"、天地、万物、器物等四类存在体。"道"是绝对的"有",是形上之"物",它开出了天地、万物等天然现象之"物"。"道"在展开自身的存在过程中孕育出天地,继而由天地的运作产生万物。在这一宇宙生成论中,"道"始终"不自为大"。天然现象之"物"依"德"而展开其存在。天地的"不自生"即是天地保持着自身合理的存在状态,天地与万物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万物分为自然物和人,万物的普遍存在状态是"自化",人如何"自化"影响着万物的整体走向。器物是人造现象之"物",是被动的存在体,其"德"本自万物。辨析《老子》之"物"具有三重意义:其一,理清层次、结构、关系、价值向度、侧重点、思想特色;其二,利于语词、文本的遴选和文意的理解;其三,进入"自"的向度。
陈成吒[5](2014)在《先秦老学考论》文中提出先秦老学主要包含老子其人其书及其思想的原始面貌,以及先秦哲人对相关问题不断研习所形成的学术发展进程等两个层面的内容。老子为春秋时宋国彭城人,幼时学道于商容,历任甘国礼官、周柱下史、周征藏史等职,最终告老归沛讲学。老子传道甚广,为子学时代正式开启的标志性人物;《老子》原始面貌为五千余言本,分篇为二,上“德”下“道”,其分章、文字则皆需重新勘定。《老子》为老子亲述、关尹子整理而成。此从文献记载、老子与《老子》思想的重合现象,以及《老子》成书方式、年代等特征可证;老子思想是指老子个人对其所关注问题的思考。老子继承了春秋时期盖天说知识,以及“太一”宇宙观,发展出了独特的“道”理念。在面对社会现实时,强调“用道”——以“天道”指导“人道”,从而建构出了系统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体系,其最终目的是令世人法“道”行“德”,天下平和。春秋时期,老学即获得了极大发展。孔子为现在所知老子弟子中最早入室者,其坚守了老子早期的礼乐思想;关尹子除整理老子后半生的思想外,也传有《老子》“太一生水”注本,其发展了老子“太一”、保身、藏身等思想;文子,即文种,与阳子居、伯矩等皆是明王论老学的代表;壶丘子、亢仓子、南荣趎等则分别从“道”的独立、不显、完满等理念中,发展出“游”、“藏”老学。老莱子则接受了柔舌之理,并发展为隐士治国论,为无政府主义老学先声。除老子亲传弟子开创老学发展先河外,其他春秋诸子以及老子再传弟子等也为老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邓析子开创“刑名”老学;伍子胥、孙子添翼“兵道”老学;范蠡为老子再传弟子,推进了老学在治国、兵道思想方面的发展;孔子弟子也为老子再传弟子,颜回、子贡、公孙尼子、子夏、曾子等对老学皆有不同的发明。战国前期,天下进入无霸时代,心性老学仍为主导,刑名老学则继续蓄势待发。子思老学仍遵从心性论与明王论;墨子则吸收老学基本观念,形成其“天”、“鬼”思想体系;列子为老子再传弟子,发展了“游”、“梦”老学;魏文侯庭下贤能汇聚,田子方、段干木等续守养生老学,李克、吴起则推进刑名、兵道老学发展;周太史儋则为黄帝学派老学先驱;此后,子思弟子郭店楚墓主人高尊老子,改造其书,试图建立全面儒家化的老学。战国中后期,梁惠王、齐威王称王,王霸理念荡然无存,诸侯彻底走上争并天下之路。一方面心性老学仍继续发展,如告子、杨朱老学即是典型代表。另一方面,刑名老学开始大放异彩,如惠施、申不害、尸子、商鞅等对老学的研习即是其例。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黄帝学派也应运而生,其核心内容多源于对各种老学思想的吸收转化:宋鈃、尹文子继续发展心性老学,慎到使黄帝学派帝道老学系统化,《黄帝四经》则为黄帝学派老学的集大成之作,对后世刑名老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与此同时,庄子在黄帝学派直接影响下,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老学路径,也极大地改变了老学的基本特质。在黄帝、庄子等学派老学的直接影响下,屈原接受了相关老学的修仙、治国理念,荀子则明确分野儒道,对老学进行了全面批判,并吸收转化相关思想,且具有刑名倾向;韩非子老学则是上述刑名老学洗礼下的产物,它将先秦刑名老学推向了新的高度。《吕氏春秋》对老学的研习转化,颇具杂家特点,体现了战国晚期统和派老学的最终登场。
张弛[6](2017)在《《老子》第四十二章疏论》文中研究表明《老子》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哲学著作,是中国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被称为道家道教的“圣典”或“圣经”,里面记载了先秦时期哲学家老子的思想。《老子》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内容涵盖了哲学、政治、养生等思想领域,故而一直深受人们喜爱,被历代哲学家、思想家、学者所关注,所涌现出来的研究著作更是数不胜数,这其中对老子的宇宙论的研究更是成为历代学者研究的中心。本文选取历代对《老子》的第四十二章注疏为研究对象,主要对“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历代注疏进行疏理。试图从宇宙论的角度探讨“一”、“二”、“三”及其关系的阐述维度,从而试图阐明道家理论和道教修行的根本依据与皈依。全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以与老子同时时期的人物和文献为基础,通过他们思想的解读,把握先秦时期普遍的宇宙论观点,从而帮助理解老子宇宙论的思想内涵。第二部分主要是对从两汉至明清的主要注家的《老子》第四十二章注疏的梳理与辨析。第三部分是论文的核心部分,分三章来论证:首先,探讨以“无”为核心的历代注家是怎样解“道”的;其次,探讨以“气”为核心的历代注家是怎样解“道”的;再次,探讨以“理”为核心的历代注家是怎样解“道”的。本文希望通过分析历代注家对《老子》第四十二章的疏论,可以更好的理解老子思想的整体,揭示“老子宇宙论”的历史生成过程,找出其发展的内在规律,帮助我们更好把握道家哲学的宇宙论之精髓——一种流变中逐渐融合了儒、释、道思想所“共现”出来的精髓,以及帮助于我们理解道教“宇宙论”的修行依据之教义,从而得出融合儒、释、道哲学思想和道教修行依据的以“道”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宇宙论的价值取向。
徐会利[7](2020)在《探析《黄帝四经》中“道”与《老子》中“道”的分别》文中研究指明《老子》中"道"多指创生世间万物的本源性存在,而《黄帝四经》中"道"带有更明显的向社会、人事倾斜的特色,带有明显的从天道到人事的下贯倾向,讲天道的目的是为社会政治生活提供依据和准则。《黄帝四经》中"道"与《老子》中"道"的分别具体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其一,从道物关系看,《老子》中"道"关注重点在于强调道高于物的层面,而《黄帝四经》中"道"是作为治理人事的工具而存在,讲天道目的是为人事的政策寻找理论依据,更加注重其实用性;其二,从道的虚静"无为"的不同内涵上看,《黄帝四经》中"道"含有比《老子》中"道"更丰富的内容,不仅体现出一种"道——名——法——大治(无为)"的社会治理模式,更含有对"时"和"度"的强调;其三,《黄帝四经》中"道"不再具有单一性质,而是具有双重性质。
孔庆浩[8](2016)在《言气彰物 ——中医学的认识论与方法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辨证论治,整体观念”是中医的主要特质,但其基于的核心理念其实是“言气彰物”。本文提出“言气彰物”是以气为本体论,气化、气感、气理、及时空属性为气之主要特性,气的变化决定着物的功能表现和变化的哲学认识方法论,也是中医学的核心认识论与方法论。对中医理论核心本质未能深刻的认识,往往会导致中医的价值没能实践出来,以致对中医产生一连串疑问和误解。诸如中医理论是如何产生的?其思方学过程是怎样的?又或觉得阴阳五行只是一种朴素的文化认识,导致中医理念的“玄”化等误解。又因对气和象,气和物的关系没有作对偶性的认识,以致产生“取象比类没科学根据,只是凭空想象”之类的误解,其机制又为何物等疑问。诸如此类皆根源于对气的哲学科学内涵未有深刻认识,又对无形的气和可见之象及有形之物关系性不了解,因此就无法理解“言气彰物”作为中医的核心本质和认识方法论。而碍于现代医学的实验方法尚不能解答中医认知方法论的问题,只能对中医所认识的论断作被动性验证,结果容易对整个中医理论体系产生误解和质疑。因此,基于现代科学的实验方法不足以反映中医的核心理念,方法论的缺乏无法完全揭示中医的形上义理;又中医的传承不能只满足于成果的经验继承,更重要的是掌握其产生理论的背景和实践方法,方法不是外在的形式,它是内容的灵魂和本质。只有把中医的核心理念和认识方法论厘清弄明,才能有中医生命力的延续和发展。本论文立足于“言气彰物”的理论核心,深刻地论证和揭示其作为中医理论的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的根本支撑理由,并以言气彰物作为思方论,展现其对中医理论的塑造和其实践运用。研究方法:基于中国哲学气论的范畴,利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理论研究法,对于中国哲学气论内涵作疏理分析,对气与物,象与物的关系作剖析,进而把中医如何利用言气彰物的认识方法论认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虚实,药性理论等重要中医理论的发生学进行梳理及研究。本论文主要研习的相关文献有三大范畴,1.古代中国哲学气论思想。2.以黄帝内经为主的有关“气”思想的中医理论书籍。3.西方现代物理学(主要是相对论,量子力学,宇宙哲学观等)中和中国哲学气特性相关的理论和哲学观点。把三大范畴作深层研习和理性思考,系统整理思绪和交融并蓄。孟庆云教授曾言:“理论是系统化的见解和主张,理论又是发展的,需要介绍历代医家及当代人的认识;理论具有实践性,只有联系临床才能说明白。”本论文尽力贯彻这些观点。论文分上下篇,上篇立足于言气彰物,从气论哲学认识到中医的气概念阐述,厘清气与象、物的关系内涵,结合西方新物理学和时空与物质关系的宇宙哲学,论证言气彰物实作为生命与天地自然的本体论,方法论,认识论,有其哲理和科学的理论依据,也因而奠定了中医所认识的生命自然观的科学正确性和实践可行性。下篇从言气彰物作为中医的本体理论,及认识和方法论,举隅论述其对中医理论产生的塑造,涉及到一直存在争义,难以明了,或尚未共识的中医脏象,经络,三焦,虚实,左肝右肺,三因制宜,病因病机和药物认识等重要中医理论命题,并联系实践和临床,理性思考气和物,无形和有形,形上和形下,气与器,本与末,整体与局部,能量和物质,时空和物变,中医和西医差异等哲学问题。研究结论:1. 首次阐明“言气彰物”的概念内涵及其作为中医理论的根本核心方法论和认识论。中医的生命观,自然观,疾病观,治疗观,药物理论都是建基于此。中医的辨证论治,整体观念特质也是这一理念的体现。2. 气自身具有“规律”、”道”、或叫“气理”,因而决定着有形之物的功能特性和表现之象。气本带有时空性质,对万物有感应性。时空推移,物质在变,是“言气彰物”’的时空思想性质体现。3. 厘清了气、象、形、器在中医学系统中的意义和地位,并对象的价值意义重新思考,提出以象谶物并非模糊的观点。气无形但必会彰于物而成象,象能直接反映气的性质,是有意义的物器组合单元。人体的脏腑生理及疾病证候都有象的表现。象是气的表现,也是气的分类标志,是整体状态下才存在的,分柝下去是器。气由象来认识,象可由器来进一步解释,象决定着器,器反映着象,象是有自然数规限的。4.基于“言气彰物”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原则和视角,重新梳理并发掘了中医学基本理论体系中最重要的概念学说的独特价值,提出从“气”调治的独特优势,同时论证了从“气”层面治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疾患。5.论证了整体和局部的关系:有是气,有是象,有是理,有是器,整体决定局部,局部依据预先的气理模式形成整体。这是言气彰物的化生论秩序,不能反过来有是器而构成有是体,这是还原论下的结构性整体观。整体涌现性是有别于构成的物器,物器只是在整体有其象下,能反映出整体的一些特质,只有在这视野往下看,整体和局部才不相冲突,整体的义理也能在局部体现出来。6. 中医重“气”与西医重“器”是中西医学之根本差异,以气为本是较贴近于反映人体生命之客观现象,但器也是人体的结构部份,气和器是有关连的,单看器缺少了整体关连性的认识,单看气会难以清晰说明问题。科技并没医学界限,气器也是人体客观存在的,从气视野下看器变,中西医学就可融为一体,成为新的自然哲学观和生命观。
薄忠信[9](1988)在《元气考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元气是我国古代学者提出的概念,本文从自然科学思想史角度,对元气概念的形成及其发展作了系统考辨。文中对国内外学者的某些看法提出了不同见解,有一定学术价值。作者曾在美国举行的第五届国际中国科技史会议上宣读此文。
周耿,张松辉[10](2009)在《论《太一生水》的宇宙生成论是对老子道、物二元论的解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老子的宇宙生成论是道物二元论,《太一生水》是对老子宇宙生成论的阐释与发挥。太一与老子的道是同一个概念,道就是规律。由于老子"物形之"之"物"没有明言,庄子把"物"理解为气,而《太一生水》把物分别解释为水、气、阴阳二气。水作为万物本原的思想,以及天地未生以前只有水这一传统观念,及老子哲学重水的特点,导致了《太一生水》作者对"物"的选择。这种选择也影响了后来的道家学派对老子的解读。
二、“道生一”的物理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道生一”的物理解(论文提纲范文)
(1)关于宇宙有限还是无限的争论——上世纪八十年代科学与哲学关系的论战(论文提纲范文)
一、争论的背景 |
二、宇宙有限还是无限———争论的展开 |
(一) 何祚庥与方励之的争论———何谓“物理的第一推动” |
(二) 评“宇宙始于无”———查汝强的商榷 |
(三) 两种规范之争———吴国盛质疑宇宙无限论与何祚庥的批评 |
(四) 刘兵与何祚庥的争论———“有限而无边”是否“可以超越”? |
三、对宇宙有限还是无限的争论的思考 |
(5)先秦老学考论(论文提纲范文)
附表 |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和附表页清单 |
绪论 |
一、先秦老学的基本内容 |
二、先秦老学的学术史意义 |
三、先秦老学的研究现状 |
第一章 老子其人考和《老子》原始面貌辨析 |
第一节 老子实有其人 |
一、老子其人难以否定 |
二、老子身份信息考 |
第二节 老子生平事迹考 |
一、老子行年考 |
二、老子与《老子》关系引论 |
第三节 《老子》复原是不得已的愚行 |
一、《老子》复原是妄念 |
二、不得已的愚行 |
第四节 《老子》原始字句辨析(上) |
一、“上德不德,……清静为天下正”字句辨析 |
二、“天下有道,……恒与善人”字句辨析 |
第五节 《老子》原始字句辨析(下) |
一、“道,……没身不殆”字句辨析 |
二、“大上,……万物将自正”字句辨析 |
第六节 《老子》原始结构考辨 |
一、分篇考辨 |
二、分章考辨 |
第二章 《老子》成书问题辨析及老子思想概论 |
第一节 《老子》成书方式辨 |
一、现存观点述要 |
二、“个人著述说”简论 |
三、“历史修编说”驳论 |
第二节 《老子》的成书年代考(上) |
一、《老子》“文字”运用的时代特征 |
二、《老子》“文体”的时代性 |
三、《老子》“文风”的时代特征 |
第三节 《老子》的成书年代考(中) |
一、《老子》中生产方式与工具的时代特征 |
二、《老子》中社会组织编制与运作方面的时代性 |
三、《老子》中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时代性 |
第四节 《老子》的成书年代考(下) |
一、《老子》传播情况与其时代 |
二、《老子》的学术术语与其时代 |
三、《老子》的学术思想与其时代 |
四、《老子》呈现的学术界生态及其时代性 |
第五节 老子思想的历史渊源与现实基础 |
一、“道”“德”理念的历史渊源与现实基础 |
二、修身、治国理念的历史渊源与现实基础 |
三、兵道思想的历史渊源与现实基础 |
第六节 老子基本思想精要 |
一、“太一”而“道”,“道”生万物 |
二、“身体”理念的系统建构 |
三、“用道”理念与“修德”体系 |
第三章 春秋时期老子亲传弟子的老学 |
第一节 孔子对老子思想的“人道”转化 |
一、对“道”、“气”、“神”、“灵”的认知 |
二、分离“身心”,细化“知格” |
三、罕言“天道”,高扬“人道” |
四、守虚自损,克己复礼 |
五、大同已逝,践行小康 |
第二节 关尹子对老子“太一”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上) |
一、关尹于其人考 |
二、《老子》“太一生水”注本为关尹子遗作 |
第三节 关尹子对老子“太一”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中) |
一、《太一生水》上部分基本内涵辨析 |
二、《太一生水》下部分基本内涵辨析 |
第四节 关尹子对老子“太一”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下) |
一、关尹子“太一”老学概论 |
二、关尹子“太一”老学的影响 |
第五节 文子等人的“明王”老学 |
一、文子其人其书考 |
二、文子明王论下对“天道”、“人道”的发展 |
三、阳子居、伯矩的“明王”老学 |
第六节 壶丘子林等人的“隐士”老学 |
一、壶丘子林的“游”老学 |
二、亢仓子、南荣趎的养生之道 |
三、老莱子的赤子柔弱之道 |
第四章 春秋时期其他诸子的老学 |
第一节 邓析子对“刑名”老学的开创 |
一、邓析其人及其遗说 |
二、邓析子对老子思想的“刑名”转化 |
第二节 伍子胥、孙子对老学思想的兵学转化与践行 |
一、伍子胥对老学思想的兵学转化与践行 |
二、孙子其人其书及其老学渊源 |
三、孙子对老学思想的兵学接受与发展 |
第三节 范蠡的老学 |
一、范蠡其人其书考 |
二、范蠡的“天地人”三道老学 |
第四节 孔子弟子对老学思想的接受与转化(上) |
一、颜回对老学思想的“心斋”、“坐忘”转化 |
二、公孙尼子对老学思想的天理、乐礼转化 |
三、子贡对老学思想的研习与扬弃 |
第五节 孔子弟子对老学思想的接受与转化(下) |
一、子夏的易道老学 |
二、曾子对老学修齐治平体系的明确继承与转化 |
第五章 战国前期的老学 |
第一节 子思、墨子对老学思想的研习与转化 |
一、子思对老学思想的“性”“教”转化 |
二、墨子对老学思想的“天”“鬼”转化 |
第二节 列子的老学 |
一、列子其人其书简析 |
二、天道生化,万物化生 |
三、法“道”修身,贵在虚、游、梦 |
四、法“道”治国,贵在持正、盗天 |
第三节 魏文侯庭下和周太史儋对老学思想的接受与发展 |
一、田子方、段干木的自虚保真之道 |
二、李克、吴起对老学思想的兵家、法家转化 |
三、周太史儋对老学王霸思想的坚守与发展 |
第四节 郭店楚墓主人的儒化老学(上) |
一、郭店楚墓主人身份考辨 |
二、郭店楚简《老子》性质相关观点综论 |
三、从摘抄现象普遍性、郭店楚简构成规律论简《老》性质 |
第五节 郭店楚墓主人的儒化老学(中) |
一、五千言章节分布,简《老》相同情况考论 |
二、五千言为一章,简《老》相异情况考论 |
三、五千言为相连章节,简《老》相异情况考论 |
四、五千言为不相连章节,简《老》相异情况考论 |
第六节 郭店楚墓主人的儒化老学(下) |
一、简《老》的儒家化思想主题 |
二、“道”的系统继承 |
三、“(?)”的儒化建构 |
第六章 战国后期的老学 |
第一节 告子等对老学的养生、刑名转化 |
一、告子、杨朱对老学的全生贵我转化 |
二、惠施、申不害对老学的刑名转化 |
三、尸子、商鞅对老学的刑名转化 |
第二节 黄帝学派对老学思想的吸收转化 |
一、稷下学宫托古思潮与黄帝学派的产生 |
二、黄帝学派代表人物对老学思想的转化 |
三、《黄帝四经》对老学思想的接受与转化 |
第三节 庄子的老学 |
一、“道”生万物,各有“吹”、“言” |
二、体“道”消融,重构“无用”体系 |
第四节 屈原与荀子的老学 |
一、屈原的修仙与美政老学 |
二、荀子和《孔子家语》对老学的认知与接受 |
第五节 韩非子的老学 |
一、尊崇老子,改造其书 |
二、对“道”、“德”体系的继承与转化 |
三、对修德思想的发挥与转化 |
第六节 《吕氏春秋》的老学接受与转化 |
一、“道”生万物,人能知“道” |
二、全天贵生的修身之德 |
三、道德义法的治平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一、作者简介 |
二、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 |
(6)《老子》第四十二章疏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现状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一章 先秦之承续与发展 |
第一节 《太一生水》对《老子》第四十二章的展开 |
第二节 庄子对《老子》第四十二章的继承 |
第三节 文子对《老子》第四十二章的发展 |
第二章 《老子》第四十二章解读史疏辨 |
第一节 汉魏之际:道论生成 |
第二节 隋唐五代:重玄之道 |
第三节 宋元鼎革:三教融汇 |
第四节 明清时期:众流同源 |
第三章 以“无”解道 |
第一节 “无”为本体 |
第二节 “无”生“万物” |
第四章 以“气”解道 |
第一节 “气”为本体 |
第二节 “气”化“万物” |
第五章 以“理”解道 |
第一节 “理”为本体 |
第二节 “理”映“万物”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探析《黄帝四经》中“道”与《老子》中“道”的分别(论文提纲范文)
一、从道物关系角度看《黄帝四经》与《老子》的不同 |
1.从生成论角度看道高于物 |
2.执道以应物 |
二、《老子》和《黄帝四经》“无为”的不同内涵 |
1.圣人(侯王)之清静无为与“执道者”之有为 |
2.社会治理模式之差异 |
3.《黄帝四经》中的“无为”内含对“时”和“度”的强调 |
三、道的单一性质与双重性质 |
四、结语 |
(8)言气彰物 ——中医学的认识论与方法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S |
绪论 |
第一章:气论与物论的研究 |
1.1 气(氣)的形成和原始意义 |
1.2 中国古代气论的基本思想 |
1.3 中国哲学气与物的关系 |
1.4 中医气的概念 |
第二章:气、象、器的思考 |
2.1 物生而后有象 |
2.2 立象可分类把握整体 |
2.3 言气彰物的关键桥梁——象 |
2.4 象之价值反思 |
第三章:“言气彰物”的理解与运用 |
3.1 “言气彰物”的思想概念 |
3.2 “言气彰物”的哲学基础与科学思考 |
3.3 “言气彰物”-----时空对物质统摄和统一的思想 |
3.4 “言气彰物”的实践运用 |
第四章:言气彰物的中医认识论与方法论 |
4.1 言气彰物对中医生命观的塑造 |
4.1.1 人体的阴阳五行之气 |
4.1.2 言气彰物的藏象学说 |
4.1.3 五脏六腑生成的探讨 |
4.1.4 脏腑功能是气化的表现 |
4.1.5 “气”思想下脏腑的时空特性 |
4.1.6 言气彰物对三焦理念的塑造 |
4.1.7 “气”思想下经络与三阴三阳的彰显 |
4.1.8 虚实因于“气” |
4.1.9 “言气彰物”的三因制宜理念 |
4.2 言气彰物对中医疾病观的影响 |
4.2.1 言气彰物的病因说 |
4.2.2 言气彰物的病机说 |
4.2.3 言气彰物的证候说 |
4.3 言气彰物对中药理论的建构 |
4.3.1 药物之气的两层含义 |
4.3.2 气味产生中药之效用 |
4.3.3 整体的药食之气才是其根本 |
4.3.4 认识药物之气味的方法 |
第五章:言气彰物的独特价值探讨 |
5.1 言气彰物带出整体关连性 |
5.2 言气彰物反映整体决定局部 |
5.3 言气彰物揭示的本质与现象 |
5.4 言气彰物可执简驽繁 |
5.5 从“气”调治的疗效价值 |
5.6 言气彰物的时空医学理念 |
5.7 “言气彰物”让中医不玄不固 |
第六章:从“气”视野看中西医学 |
6.1 “气”思想往“器”思想的近代转变 |
6.2 “气”“器”的中西医学之别 |
6.3 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
6.4 “气”“器”研究法必须并存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9)元气考辨(论文提纲范文)
一、元气概念之滥觞 |
二、元气概念的发展 |
三、元气的自然科学内涵 |
四、“道生一”的物理解(论文参考文献)
- [1]关于宇宙有限还是无限的争论——上世纪八十年代科学与哲学关系的论战[J]. 李彤宇.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3)
- [2]老子宇宙论与现代宇宙学[A]. 赵妙法. 三生万物——老子思想论文集, 2003
- [3]论所谓“物理的第一推动”——与方励之教授商榷[J]. 何祚庥. 科学, 1987(02)
- [4]辨析《老子》之“物”[J]. 宋德刚. 中州学刊, 2018(12)
- [5]先秦老学考论[D]. 陈成吒. 华东师范大学, 2014(12)
- [6]《老子》第四十二章疏论[D]. 张弛. 贵州大学, 2017(03)
- [7]探析《黄帝四经》中“道”与《老子》中“道”的分别[J]. 徐会利. 理论界, 2020(02)
- [8]言气彰物 ——中医学的认识论与方法论[D]. 孔庆浩.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9]元气考辨[J]. 薄忠信. 锦州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04)
- [10]论《太一生水》的宇宙生成论是对老子道、物二元论的解释[J]. 周耿,张松辉.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