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南部山区水土流失成因及对策

宁夏南部山区水土流失成因及对策

一、宁夏南部山区土壤侵蚀成因与防治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刘思源[1](2021)在《陕北农牧交错带沙地农业利用规模的水资源调控研究》文中认为陕北农牧交错带位于毛乌素沙地东向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该地区农牧业交错演替,具有明显的交错过渡性、生态环境脆弱性和水资源紧缺性。当前陕北农牧交错带沙地治理和利用已具规模且不断扩大、农业用水量持续增长。若仍保持现有无序扩张的趋势,当开发规模超过水资源支持能力,将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威胁,对经济发展造成影响。因此,协调研究区内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间的关系对于实现地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意义。本文针对陕北农牧交错带沙地农业利用过程中存在的水资源贫乏、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明确了水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键作用,开展了水资源模拟预测;以水资源对沙地农业开发的支持能力为约束,建立沙地农业利用的水资源调控模型,并采用改进的NSGA-Ⅱ多目标优化算法,探索水资源调控下的沙地农业利用的适宜规模,为交错带的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良性提升、经济社会稳固发展提供支持。论文主要的研究成果如下:(1)基于VAR模型分析了水资源对交错带农业发展的动态影响,明确了水资源在沙地农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选取了交错带农业发展过程中紧密相关的水资源、农业经济、土地利用及生态环境等多方面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依据典型指标建立了多变量VAR模型,采用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法定量地分析了水资源对交错带农业发展过程的动态影响,结果表明水资源综合占比在总用水量、农业用水量、农林牧渔总产值、沙地面积及生态服务价值等指标中贡献度分别为94.44%、90.93%、58.86%、86.39%、70.93%,说明水资源在交错带农业发展中扮演着关键性资源的角色,是主要影响因素和资源动力。(2)基于TOPMODEL模型和WAS模型联合模拟了交错带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对未来交错带水资源可利用量进行预测。利用TOPMODEL模型开展基于DEM的径流过程模拟,采用启发式分割算法进行历史径流资料的突变点分析,确定1979年为突变点所在年份,划分1980-2000年为率定期,2001-2018为验证期,率定期和验证期模型的效率用WAS模型对交错带供水情况进行预测,得到交错带在北京气候模式BCC-CSM1.1下RCP2.6、RCP4.5、RCP8.5三种降雨情景的2025年可供水量分别为15.14亿m3、14.46亿m3 和 14.70 亿 m3,2030 年分别为 18.84 亿 m3、18.45 亿 m3 和 18.72 亿 m3。(3)构建了沙地农业利用的水资源调控模型,并设置了多元调控情景。根据沙地农业可用水量的区间量化原理,明确了用水上限,获得了 2018年和2025年交错带沙地农业可用水量分别为 19113 万 m3、17880.5 万 m3,2030 年 RCP2.6、RCP4.5、RCP8.5 降雨情景下分别为25571.6万m3、23928.8万m3、26390.8万m3。基于Markov模型对交错带土地利用类型进行预测,2025、2030年沙地农业利用的可开发沙地规模分别为2992.41km2和2763.72km2。从水资源条件、节水措施及农作物种植结构三个角度设置调控情景,包括降雨情景(3种)、节水情景(3种)、种植情景(7种),共形成63种方案集。(4)采用基于正交试验设计思想和ε占优机制的oε策略改进的NSGA-Ⅱ算法,求解了水资源调控模型。以沙地农业利用规模最大为原则,选取了 15种推荐方案,各方案下榆阳区和神木县可开发规模占未利用沙地比例最低,2018年、2025年和2030年中最大占比分别为(18.57%,4.08%)、(7.06%,28.6%)、(5.01%,0%);占比最高的区域为府谷县和定边县,分别为(100%,31.24%)、(100%,47.82%)、(100%,100%),交错带2018年、2025年和2030年中可开发规模最大占比分别为24.54%、14.71%、29.99%。总体来看,交错带沙地农业利用规模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东西部高中间低的状态。结果表明,在大量依靠引调水工程的前提下,交错带在各情境下水资源仍无法支撑未利用沙地的完全开发,水资源分布不均且形势紧张。(5)利用水土资源匹配指数法研究了交错带水土资源空间匹配格局变化。交错带沙地农业水土资源匹配指数主要分布范围是[53.07,122.14],沙地农业可用水量与利用规模呈现出不匹配状态。在空间分布上,榆阳区和神木县匹配系数始终<0,呈现出地多水少、沙地农业可用水量不足现象;府谷县2018、2025、2030年指数范围分别在[1.77,1.98]、[3.36,5.84]、[-0.39,1.71],沙地农业可用水量与开发规模保持在均衡范围内,水土资源匹配状况最优;交错带水土资源匹配格局呈现出从东北部地多水少向西南部水多地少过渡,基本与沙地农业利用规模空间分布情况相印证。沙地农业发展的不均衡导致各县区水土资源匹配格局呈现出空间差异性,节水效率的提升有助于提升水土资源匹配程度,高效的农业灌溉管理措施仍是改善交错带水土资源匹配格局的有效途径。

刘蓓蕾[2](2021)在《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与地形特征的响应关系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黄土高原生态治理成果显着,黄河泥沙含量锐减。淤地坝是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生态保护的重要措施。流域侵蚀地貌特征对淤地坝分布格局具有显着影响,揭示流域淤地坝分布格局与流域地形特征之间的响应关系对于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研究基于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利用数字地形分析技术,分析了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分布特征及其与流域地貌特征之间的响应关系,研究了黄土高原不同典型流域淤地坝分布格局与水沙变化之间的耦合关系,明确了地貌发育特征对淤地坝淤积过程的响应。本论文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主要分布在黄土丘陵沟壑区和黄土高塬沟壑区,其淤地坝数量分别占黄土高原淤地坝总数的81.23%和2.78%。未来黄土高原地区骨干坝和中型坝的平均淤积年限分别为18.11年和6.94年,中部丘陵沟壑区淤地坝的淤积年限较短,四周土石山区、风沙区等区域淤地坝的淤积年限较长。黄土丘陵沟壑区的丘Ⅰ区淤地坝数量最多,密度最大,淤地坝的淤积量和拦沙量也最大,丘Ⅳ区的淤地坝数量较少,密度较小,淤地坝的淤积量和拦沙量最小。黄土丘陵沟壑区地形较其他区域地形更为破碎,沟壑更多,丘Ⅰ区的地貌综合指数最大,为0.55,而其他地区较小,最小为0.28。黄土高原不同水土保持分区的地貌综合指数与淤地坝布设密度呈极显着相关关系,与淤地坝拦沙量呈显着相关。未来建坝过程中,可以在地貌综合指数较高,但淤地坝密度较低区域进行补建;对于地貌综合指数较高,淤地坝密度也较高的区域,根据其淤地坝未来淤积年限进行判别,即将淤满失效的淤地坝,应进行除险加固,对淤地坝综合功能进行提升。(2)皇甫川流域年降水量、年径流量、年输沙量均表现为减少趋势,淤地坝拦沙贡献率从28.39%降到22.46%;大理河流域年降水量表现为增加趋势,年径流量、年输沙量表现为减少趋势,淤地坝拦沙贡献率从46.57%降到22.65%;延河流域年降水量无明显变化趋势,年径流量、年输沙量表现为减少趋势,淤地坝拦沙贡献率从21.08%降到12.31%。皇甫川流域河网呈树枝状分布,平均分叉比为4.85;大理河、延河流域河网呈混合状水系,包括树枝状和羽毛状,平均分叉比分别为4.82和5.34。淤地坝对流域河道的控制率为大理河>皇甫川>延河,大理河流域骨干坝平均淤积模数较高,延河流域和皇甫川流域骨干坝平均淤积模数较低。沟道控制比例越高,控制沟道的级别数越高,淤地坝控制效果越好、拦沙量越大,流域三级沟道控制比例大于40%,是淤地坝发挥水沙调控作用的下限。(3)淤地坝拦沙淤地,使侵蚀沟道形态由“窄深式”变为“宽浅式”。淤地坝淤积过程缩短了主沟长度,降低了主沟支沟比,改善了主沟的破碎状况,使坡面变得更平缓,沟道平均坡度和地表切割深度呈下降趋势。沟道地貌信息熵降低,坡沟系统变得更加年轻。坡沟比及稳定性系数与地貌指数的相关性较为一致,与沟头点密度、沟壑密度呈极显着正相关;与主沟支沟比、平均坡度、地貌信息熵呈极显着负相关;与地表切割深度呈显着负相关。淤地坝自主沟向支沟淤积,在主沟淤满后坝面面积与淤积高程出现拐点,在淤地坝建设中,坝高的设计应高于支沟与主沟的交汇处的高程。

黄勇馨[3](2021)在《陕西省山洪灾害驱动因子分析及风险评价研究》文中提出山洪灾害不仅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还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开展山洪灾害防治工作是国务院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陕西省设立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小组,积极开展陕西省山洪灾害防治工作,已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对调查成果数据缺少系统性的分析研究,数据没有被充分利用。本文采取相关研究方法,深度挖掘成果数据,对陕西省山洪灾害进行相关分析研究,充分体现数据价值,对陕西省山洪灾害的防治有重要指导意义。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分析探究陕西省山洪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结合陕西省1949~2015年间山洪灾害情况,梳理统计陕西省山洪灾害历史调查结果,分别从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两方面来分析陕西省山洪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陕西省山洪灾害的分布情况从北向南逐渐增多,具有成片、成带分布的规律。陕西省山洪灾害具有分布广泛、区域性明显、发生频繁、季节性强、易突发、难预测、成灾快、危害大等特点。山洪灾害的分布规律受降雨、下垫面条件、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2)分析陕西省山洪灾害致灾因子的驱动力。选取陕西省山洪灾害相关的9类驱动因子,定量分析各致灾因子对山洪灾害的影响程度,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对陕西省山洪灾害的致灾因子进行驱动力分析。结果表明,山洪灾害是多个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降雨因子是诱发山洪的直接因素和激发条件,地形地貌是发生山洪的物质基础和潜在条件,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加剧了山洪的危害程度。多因子共同作用于山洪灾害会加强山洪灾害的发生及危险程度,影响灾害的空间分布。(3)分析陕西省山洪灾害的风险程度并进行风险评价。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ArcGIS空间分析,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两方面选取风险评价指标,进一步剖析陕西省及各地区的山洪灾害危险性分布及易损性分布情况,并对山洪灾害风险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陕西省山洪灾害危险性自北向南逐渐增大;易损性是关中地区大于陕南地区大于陕北地区。陕西省山洪灾害风险程度自北向南逐渐增大,特别应加强对陕南秦巴山区的防护。评价结果及风险图可为陕西省山洪灾害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对陕西省山洪灾害进行驱动因子分析及风险评价,有利于对省级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部分内容进行升级改造;有利于开展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建设;有利于开展山洪灾害影像资料汇编完善群测群防体系建设;有利于不断提升洪涝灾害综合防御水平,满足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有利于巩固和完善已建非工程措施体系。对陕西省开展山洪灾害风险分析工作,对陕西省各地区山洪灾害防治具有重要指导性意义。

郝改瑞[4](2021)在《汉江流域陕西段非点源污染特征及模型模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双重影响下,流域非点源污染形势严峻,而且面临多要素耦合驱动及多时空过程相互影响的问题。本文以汉江流域陕西段为研究区域,通过监测和实验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了汉江流域陕西段非点源污染的研究,分析流域气象水文要素的变化特征,研究汉江流域非点源污染产生的特征、规律和机理,构建流域分布式非点源污染模型,探讨土地利用变化和未来气候变化对非点源污染的影响。论文主要的研究成果及结论如下:(1)通过流域近48年的气象水文要素的时空变化情况分析,发现流域降雨量呈下降趋势,降水强度呈小幅上升趋势,气温呈显着上升趋势,近十年年平均气温比80年代的年均气温升高了近1.0℃,三者均具有一个27 a左右的主周期,且降雨量和降水强度均呈现由北到南增加趋势,气温呈现由西北到东南增大趋势。武侯镇、安康站和丹凤站的径流量在0.05显着水平下呈现不明显的下降趋势,麻街站径流量呈现不显着上升趋势,各水文站年际间径流量无明显变化规律,前3个水文站径流量均有一个20 a左右的主周期,麻街站径流量有7 a左右的周期。武侯镇和安康站泥沙量随时间上升趋势不明显,麻街站和丹凤站泥沙量随时间下降趋势不明显,四个水文站点泥沙量的周期性均不明显。(2)通过汉江流域陕西段径流小区、杨柳小流域和安康断面以上流域三个空间尺度的非点源污染过程研究,表明降雨径流均呈现显着的非线性关系,径流量、泥沙量、产污量之间呈现较高的正相关关系。各径流小区氮素(TN、NH3-N、NO3-N)和磷素(TP、SRP)的流失强度均值分别为0.12 kg/ha和0.0137 kg/ha,杨柳小流域对应的氮素和磷素的流失强度分别为0.16 kg/ha和0.0165 kg/ha,氮磷素流失强度表现为杨柳小流域>小区。汛期杨柳小流域输沙模数为8.04 t/km2,径流小区平均土壤流失量为1.31 t/km2,发现土壤流失量也表现为杨柳小流域>径流小区。两者氮磷素流失的主要形态是硝态氮和正磷。安康断面以上流域不同监测指标2011~2018年的非点源负荷均值超过60%,个别年份贡献占比达到80%以上。(3)分布式非点源污染模型从降雨径流、土壤侵蚀和污染物迁移转化进行了构建,并在不同空间尺度进行了验证。产汇流模块分别选择了分布式时变增益模型(DTVGM)和逆高斯汇流模型。模拟结果如下:杨柳小流域2020年校准期(6场)和验证期(2场)洪水过程模拟的NSE系数分别达到了 0.68和0.73。2003~2018年汉江支流恒河流域年、月、日尺度流量过程的NSE系数均值分别为0.94、0.93和0.73。2003~2018年安康断面以上流域年、月、日尺度流量过程的NSE系数分别为0.95、0.91和0.68。土壤侵蚀模块采用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模拟结果如下:杨柳小流域和安康断面以上流域年泥沙输移比分别为0.445和0.36,与长江水利委员会研究结果(长江流域的泥沙迁移比大约为0.1~0.4)一致。联合土壤侵蚀产沙过程和产汇流过程,分别建立了颗粒态和溶解态非点源污染模型,模拟结果如下:杨柳小流域颗粒态氮(PN)和颗粒态磷(PP)的流失量分别为31.36 kg/(hm2-a)和14.66 kg/(hm2·a)。安康断面流域的PN和PP的流失量分别为957.84 kg/(km2·a)和85.62 kg/(km2.a)。通过杨柳小流域不同场次污染物过程模拟,确定TN、NH3-N、NO3-N、TP和SRP污染物的NSE系数均值分别为0.69、0.74、0.79、0.71和0.71。安康断面以上流域NH3-N和TP污染过程模拟的NSE系数分别为0.78和0.83。从而说明模型在研究区适用,模拟结果可信。(4)汉江流域陕西段1995-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较小,近十年林地增幅较大。流域斑块类型优势地位明显上升,破碎化程度有所缓解,景观类型较原先水平丰富多样。对比2011~2018年非点源污染空间分布以及SWAT模型模拟结果,发现模拟结果具有一致性,流域偏南区域污染负荷多,其原因是降雨量大。草地面积最大所带来的土壤侵蚀也最严重,它和耕地对流域土壤侵蚀量和颗粒态氮磷负荷贡献均较大。8~15°区域带来的土壤侵蚀量最大,所携带的颗粒态氮磷负荷贡献也最大,5~8°区域的贡献率处于第二位。溶解态氮磷负荷逐年递减,草地贡献最大,林地和耕地次之。0~5°区域的溶解态负荷量最大,8~15°和5~8°的区域次之。颗粒态氮磷负荷与蔓延度指数CONTAG、最大斑块指数LPI和聚集度指数AI表现出明显的正相关性,溶解态NH3-N和TP与景观形状指数LSI、LPI和AI表现出正相关性,说明流域景观的多样性、破碎度和聚散型的增加会加大营养物输出的风险。(5)采用天气发生器NCC/GU-WG生成研究区域未来30年(2021~2050)的气候变化情景,历史气象观测资料与预报要素均取得较理想的结果,模拟效果表现为气温>降雨量,日最低气温>日最高气温。与基准期(1971~2000年)相比,未来情景逐日降雨量变化不大,除石泉站以外站点降雨量均减小,各站点日最高/最低气温均有小幅增加趋势。气候变化情景下非点源污染负荷的响应分析表明,由于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安康断面以上流域未来30年径流量、NH3-N、TP均有小幅上升的趋势。

王春雨[5](2021)在《云南省土地系统脆弱性评价及时空分异研究》文中提出土地作为人类生存的载体和生产生活资料来源,通过对土地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土地所产出的物质资料能够满足人们对于生存发展的需求。土地系统一方面进行着自然演化,一方面接受着人类改造,是一种兼具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双重属性的系统。近年来,云南省用地需求与土地资源的之间矛盾凸显,为追求经济的发展,快速扩张导致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同时工业生产中废水、废弃物过度排放,农业种植时化肥农药过度使用,导致土地污染问题不断暴露,土地系统遭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和损毁,进而导致土地系统脆弱性严重。云南省以高原山地为主,人多地少,人地关系紧张,如何协调人地关系,确保区域土地系统稳定,促进土地系统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开展土地系统脆弱性评价、分析其时空分异特征,找出导致土地系统脆弱性的主要影响因素,了解人类活动对区域土地的干扰和破坏程度,对区域因地制宜出台土地可持续发展政策,更好地保障人地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本文的研究对象为云南省土地系统脆弱性,首先在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复杂系统理论、自组织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支撑,对土地系统及其脆弱性的概念进行界定,并从系统内部作用和外部作用两个方面分析土地系统脆弱性的形成机理。其次对云南省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系统脆弱性表征进行分析。在构建土地系统脆弱性VSD模型框架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土地系统脆弱性指标权重,通过综合加权求和模型和脆弱度模型测算云南省土地系统脆弱性,并根据其脆弱性进行分级。在此基础上,对云南省土地系统脆弱性进行时空分异研究,首先从暴露度指数、敏感型指数、适应能力指数和脆弱性指数对云南省土地系统脆弱性进行时序变化分析,其次对土地系统脆弱性进行空间变化分析,总结云南省土地系统脆弱性空间分布特征,并运用全局自相关和局部自相关分析土地系统脆弱性的空间集聚特征,最后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甄别对土地系统脆弱性解释力较大的影响因子。总结国内外应对土地系统脆弱性的经验,提出云南省及各区域应对土地系统脆弱性的管理对策。研究结果显示:从时间上来看,2010-2018年云南省土地系统脆弱性整体呈上升趋势。2010年、2015年和2018年云南省土地系统脆弱性指数均值分别为3.1482、3.4661、3.6650,云南省土地系统脆弱性演化速度较快,脆弱程度由较低脆弱演化为中度脆弱。2010-2018年云南省土地系统的暴露度指数总体上呈波动上升趋势;2010-2018年云南省土地系统的敏感性指数总体上呈波动下降趋势,但波动幅度较小;2010-2018年云南省土地系统的适应能力指数总体上呈波动上升趋势。从空间上来看,云南省土地系统脆弱性呈现出从滇西北部向南部地区降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土地系统脆弱性程度较高区域在云南省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地域锁定。从全局Moran’s I指数结果可以看出,其指数值均为正值,说明云南省土地系统脆弱性在空间分布上成显着正相关。由Moran散点图可以看出处于第一象限的格网单元个数逐渐增加,第二、四象限的格网单元个数不断减少,说明云南土地系统脆弱性程度呈上升趋势。2010年、2015年和2018年三期的云南省土地系统脆弱性Lisa集聚图可以看出,“高-高”(H-H)类型主要分布于滇西北地区以及滇中地区和滇东北的部分地区。“低-低”(L-L)类型主要分布在滇西的中部地区、滇南地区以及东部地区。“高-低”(H-L)类型和“低-高”(L-H)类型网格单元分布较少,占比相对较小。地理探测器结果表明,单因子探测结果中暴露度指标对云南省土地系统脆弱性的解释力较大影响因子是废水排放强度、垦殖指数、单位农药使用量;敏感性指标中,对云南省土地系统脆弱性的解释力较大影响因子是年降水量、高程、地质岩性、植被覆盖度;适应能力指标中对云南省土地系统脆弱性的解释力较大影响因子有废水治理处理能力、财政支出、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交互探测结果中,双因子增强占绝大多数,土地系统脆弱性是系统中要素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但各指标因素对土地系统脆弱性的力度不同,有的起到的是加重土地系统脆弱性作用,有的则对土地系统脆弱性产生减缓作用。针对云南省土地系统脆弱性分布特征,本文根据省内区域差异性特点,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因地制宜的管理策略。同时对云南省层面,提出落实国土空间规划、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持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稳固生态安全屏障;加快调整产业布局和结构,转变产业发展模式;建立土地系统实时监管与维护体系等对策建议。

贶聚欣[6](2021)在《宁夏引黄灌区农田退水污染防治景观格局优化策略研究 ——以青铜峡市大坝镇韦桥村为例》文中提出宁夏引黄灌区“大引大排”的灌溉方式导致农田退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农田中的氮磷农药残留随着退水汇入河流后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影响了黄河水生态系统健康。从风景园林学科角度分析,农田景观格局特征对农田退水污染的防治能够起到重要作用。本研究选取青铜峡市大坝镇韦桥村为代表案例,首先剖析了宁夏引黄灌区农田景观格局特征,其次揭示了农田景观格局与退水污染过程之间的空间机制,最终从风景园林学科视角提出了农田退水污染防治的景观格局优化策略。本研究结论为宁夏乡村农业污染治理提供了空间方法,也为类似地区的农田退水污染问题的治理提供参考。本论文共分6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内容包含了研究的背景、对象、目的、意义、方法、内容与框架等。第二章为农田退水污染防治景观格局优化策略及景观格局优化方法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对景观格局-过程关系理论研究、农业景观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农田退水污染治理景观格局优化策略研究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提取其中的生态原理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第三章对青铜峡市大坝镇韦桥村的农田退水污染的现状问题进行分析,探究造成韦桥村农田退水污染问题的具体原因,对本研究的重要性进行说明。第四章对青铜峡市大坝镇韦桥村农田退水污染形成的景观格局及景观过程进行分析,识别并提取景观单元,并从“源-汇”景观格局角度对韦桥村农田退水污染过程进行评价。第五章在结合案例研究的基础上,对农田退水污染空间防治策略进行提取并按照与“源-流-汇”景观单元的匹配性对景观格局优化策略进行分类。第六章对青铜峡市大坝镇韦桥村农田退水污染问题治理的景观格局优化策略研究内容进行总结,并作出研究展望。本文包括四项主要结论:(1)梳理了农田退水污染防治的相关空间理论与案例;(2)揭示了农田退水污染过程与农田景观格局之间的关系;(3)建构了农田退水污染防治景观格局优化模型;(4)提出了农田退水污染防治的景观格局优化策略。

黄晨璐[7](2021)在《近40年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时空变化及其主控因子研究》文中认为黄土高原曾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过去数十年来,我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黄土高原土壤侵蚀进行了长期和系统的治理,先后实施了小流域综合治理和退耕还林(草)等重大生态建设工程,使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得到初步遏制,入黄泥沙明显减少。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学者们在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水土保持、黄河输沙、土地利用和植被变化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对长时间序列下土壤侵蚀速率制图方法、土壤侵蚀时空变化规律和土壤侵蚀主控因子等,仍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本文基于土壤侵蚀高分辨率抽样调查和区域土壤侵因子数据、CSLE模型、机器学习方法、地图代数与空间预测等方法完成土壤侵蚀制图,系统分析了黄土高原近40年来土壤侵蚀速率的时空变化规律及退耕还林(草)前后土壤侵蚀主控因子的变化,阐明了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对土壤侵蚀的影响,为新时期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支撑。研究取得以下主要结论:(1)黄土高原侵蚀环境以土壤可蚀性强、地表坡度较陡为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环境的基本特征,2000年前坡耕地多、植被覆盖率较低是土壤侵蚀的主要诱发因素。2000年以来,随着退耕还林(草)工程措施的大规模实施,陡坡耕地退耕、林草植被逐渐恢复、工程措施不断生效,是土壤侵蚀减弱的主要因素。(2)地图代数法和空间预测法均可完成对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的制图,两种制图结果均能反映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的宏观格局,土壤侵蚀速率>500 t/(km2?a)的均集中于黄土丘陵沟壑区;地图代数与基于抽样调查的空间预测法所计算的土壤侵蚀速率均值分别为640.0 t/(km2?a)和522.41 t/(km2?a),空间预测制图结果与泥沙观测数据更为接近,并且能够更好的反映抽样点以外的局部差异,可作为区域土壤侵蚀制图的首选方法。(3)黄土高原1980、1990、2000、2010、2017年土壤侵蚀速率依次为2207.57、1725.13、981.18、727.79、640.00 t/(km2?a),近40年来持续递减,2000年后出现快速递减趋势。作为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最严重的区域,黄土丘陵沟壑区与黄土塬区土壤侵蚀速率虽呈显着减弱趋势,但其五期平均土壤侵蚀速率仍约达到全区平均值的两倍到三倍以上,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侵蚀速率依次为4015.15、3182.71、1828.95、1256.62、1031.89 t/(km2?a),黄土塬区土壤侵蚀速率依次为6013.25、4695.13、2106.06、1454.59、1547.67 t/(km2?a)。退耕还林(草)前,降雨侵蚀力(R)为土壤侵蚀主控因子,各项水保措施大规模实施后,生物措施(B)对土壤侵蚀速率的影响程度增加。以低覆盖草地为主的黄土高原风沙区,其土壤侵蚀受降雨侵蚀力(R)影响显着。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侵蚀主控因子在2000年前后发生了明显转变,从地形(LS)与植被(B)共同影响转变为降雨侵蚀力(R)、沟蚀因子(g)以及植被(B)共同影响。(4)2000年前,黄土高原以耕地和草地为主,两者面积占比达69.7%。2000年后,黄土高原林地面积增加,呈现耕地、林地、草地复合的土地利用结构特征;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平均土壤侵蚀速率呈耕地>草地>林地的特征。1980~2017年,耕地转为林地的土壤侵蚀速率减少幅度最大,变化坡度为-74.84(t/(km2?a))/a,其次为耕地转草地、草地转林地,两者土壤侵蚀变化坡度分别为-51.88(t/(km2?a))/a、-49.05(t/(km2?a))/a;近40年来,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度呈不断上升趋势,从1980年的28.56%增加到2017年的61.85%,随着植被覆盖度的增大,土壤侵蚀逐渐减少。由低覆盖、中低覆盖转向更高覆盖等级的土壤侵蚀减少速率较大,变化坡度在-46.44~-18.24(t/(km2?a))/a之间。土地利用正向转移以及低覆盖植被向更高级别转移的情况均发生于黄土丘陵沟壑区与黄土塬区。

周雅吉[8](2021)在《宁夏海原县菜园村LID景观规划设计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宁夏海原县位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形起伏大,地表覆盖着厚厚的湿陷性黄土,夏季集中的暴雨经常引起短时内涝、地表下陷、径流侵蚀等问题。针对乡村雨洪管控问题的既有研究,国内多集中在供排水设施及污水处理等方面,对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极端气候条件以及脆弱的土壤结构并不适用。基于上述背景,本文通过对国内外雨洪管控实践及研究的梳理,结合国内黄土高原地区乡土智慧,选择海原县菜园村为典型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村庄雨洪管控问题的地域特征,其次对其雨洪形成的空间机制进行了剖析,最终提出了地域性乡村雨洪管控体系及其景观化建设策略。本论文共6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通过对国内外雨洪管控的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梳理,指出乡村地区处理雨洪问题时存在的弊端,并提出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写作框架等;第二章辨析了研究相关的概念,梳理了研究运用的基础理论并阐述了基础理论与本研究的关系及在本文中的运用,分析并借鉴了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乡土智慧案例,最后提出本文的分析框架及技术路线;第三章介绍了宁夏海原县菜园村的区位背景和自然条件,分析了造成雨洪现象的成因;第四章基于菜园村雨洪问题,通过流域分析、空间格局构建和雨水过程分析,评价了菜园村建成区的景观格局,并总结导致雨洪问题的格局特征;第五章从景观格局提升、下垫面设计、LID措施应用三个层面提出雨洪管控建设的景观策略;第六章总结了菜园村建成区基于雨洪问题的LID建设景观策略的研究内容并作出展望,以期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乡村雨洪管控建设提供帮助。本研究主要结论有2点:(1)基于“源-汇”模型及“格局-过程-功能”原理对海原县菜园村雨洪问题的空间机制进行分析;(2)从格局优化、下垫面设计、措施使用三个层次提出了地域性乡村雨洪管控的LID建设景观策略。

杨洁[9](2021)在《黄河流域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权衡协同关系研究》文中指出生态系统功能的可持续对区域乃至全球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黄河流域是涵养水源、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功能的重要区域,该区域生态状况关系华北、西北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过去几十年,人类活动的显着增加及气候明显变暖对其生态环境造成深刻而显着的影响。探究黄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过去变化、未来趋势及其空间异质性,揭示不同服务功能的权衡协同关系及其尺度效应,明确草地生态系统对全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贡献,对于科学合理开展流域生态治理和修复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本文基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基本关系,以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为科学起点,以1990、1995、2000、2005、2010和2018年为研究期,采用In VEST模型定量评估产水量、碳储存、土壤保持、生境质量,采用CASA模型评估净初级生产力(NPP),明晰其时空分异特征,在此基础上明确草地生态系统5项服务功能的时空变化特征,揭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草地利用变化的敏感性,探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权衡协同关系及其尺度效应并探究草地生态系统5项服务功能的权衡协同机制及其驱动因素,最后利用CA-Markov模型预测黄河流域未来10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变化,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空间格局特征、各功能间权衡协同关系以及未来变化趋势划定黄河流域生态功能分区继而提出草地生态系统管理对策。主要得到以下结果:(1)黄河流域草地面积占整个区域总面积的50%左右,以低覆盖度草地为主,1990—2018年,中、高度覆盖度草地面积减少而低覆盖度草地面积增加,草地退化趋势明显,由于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实施,林地面积增加;全流域各类土地利用/覆被类型转换频繁,尤其以草地、林地和耕地间的相互转换以及耕地向建设用地转换最为显着;28a间,各二级流域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组合较稳定,从西到东呈现出“草地(林地)—耕地—建设用地”的地带性规律。(2)1990—2018年黄河流域产水服务功能增强,而碳储存、土壤保持、生境质量等服务功能不断减弱,净初级生产力服务功能先减弱后增强。28a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在空间上未发生特别明显的变化,黄河上游可提供较高的产水、碳储量、生物多样性以及土壤保持服务,而下游地区净初级生产力服务较为突出,各项生态服务功能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且对草地与其他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的转换较为敏感,足以说明草地生态系统在全域生态系统的重要性。(3)草地是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主要贡献者,提供产水量占比达76.74%,土壤保持量占比为49.44%,碳储量占比为33.56%,草地生境质量、净初级生产力与其他地类相比均较高。与全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类似,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在空间上表现出极强的空间异质性,主要受草地的分布及面积影响,草地各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具有明显的地形效应。(4)黄河流域5项生态系统服务间的关系在研究期内基本稳定,土壤保持、生境质量、碳储存、NPP各项服务功能之间主要以协同关系为主,权衡协同关系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关系具有明显的尺度效应,各二级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权衡关系与全域不同,且各二级流域之间也有所不同,各个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整体表现出了明显的流域差异且显示出较明显的地域规律。草地5项生态服务功能的权衡协同关系与全域有着完全不同的结果,具体表现为5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在研究各期均为协同的关系,同时也表现出空间异质性。(5)无论在未来采取生态保护措施、保护耕地措施还是自然变化,黄河流域产水服务、土壤保持服务、生境质量均会比2018年减弱,但不同情景的减弱幅度不同,在生态保护情景下上述3项服务减少最少,碳储量服务功能和净初级生产力增加最多。高覆盖度草地在生态保护情景下的生境质量和NPP最高;中覆盖度草地的土壤保持和碳储量在生态保护情景下最高;低覆盖度的产水量最高,在自然变化RCP8.5情景下最高。(6)根据各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空间分异、权衡协同关系,可将黄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划分为3个主导功能区,Ⅰ区为水源供给、碳储存及生境维持服务主导功能区,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兰州以上地区,Ⅱ区为生境维持及碳储存服务主导功能区,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银川平原和和河套地区,Ⅲ区为初级净生产力(NPP)服务主导功能区,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下游。根据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空间分布格局,确定1个草地生态保护极重要单元、5个草地单项生态服务功能核心单元以及5个草地生态服务提升单元并分别提出草地生态系统各项服务功能保护和提升对策。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草地作为黄河流域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显着影响黄河流域全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以及各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间的权衡协同关系,不同流域会因草地面积的大小及其分布不同使得生态系统服务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进而使得不同区域主导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同。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治理需要特别重视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性,但同时应当立足于不同时空尺度权衡生态系统服务与区域人类福祉的复杂关系,加强不同层面政策的衔接能力。

张烁[10](2021)在《中国马铃薯种植区划研究》文中认为马铃薯是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中国是世界上马铃薯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马铃薯耐旱、耐贫瘠,已成为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支柱产业。马铃薯能够长距离运输和较长时间储藏,在抗击新冠疫情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马铃薯种植规模扩大,出现了盲目扩种、跟风种植、恶性竞争等问题。因此,本研究以马铃薯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为导向,运用核密度分析和空间自相关等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和实证分析,研究了马铃薯区域格局演变趋势及其影响因素,采用定量分析与空间叠置的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马铃薯种植区划指标及空间差异分析和种植区域划分,得出以下结论:1.1990-2016年中国马铃薯种植集中分布在4大热点区域,整体呈现由“单核心+外围小中心”向“双核心+外围小中心”的演变趋势。种植热点区域分别是以甘肃南部为核心的西北地区,以云贵川渝为核心的西南地区,以内蒙古中部为核心的华北地区和以黑龙江为核心的东北地区。其中,西北和西南地区核密度增加,逐渐发展为“核心区”。华北和东北地区核密度逐渐下降。2.中国马铃薯种植的空间分布表现为显着集聚,集聚程度先减后增,主要表现出高-高、低-高和低-低集聚类型。东北和华北地区马铃薯种植的集聚程度逐渐下降,西北和西南地区集聚程度逐渐提高。高-高集聚区由相对分散分布逐渐向西北和西南地区集中,低-低集聚区基本分布在华东地区,呈现继续向东南沿海和华北地区延伸的趋势,低-高集聚区逐渐由分散分布向西北地区集中并且呈现继续向四川中部延伸的趋势;3.中国马铃薯区域格局演变主要受气候、劳动力投入和技术水平等要素的影响。其中劳动力投入对马铃薯生产的影响程度最大。短期内各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会因时间和空间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但差异较小。4.综合考虑自然和经济因素,构建了中国马铃薯种植区划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制定了马铃薯种植区划方案。共选取11个区划指标,分别代表水温条件、土壤肥力状况、地形地貌和马铃薯空间集聚度,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指标为平均气温4-29℃、最低气温≥4℃、最高气温≤29℃、全氮含量、全磷含量、全钾含量、有机质含量,降水量、地形地貌、种植核密度和政策支持力度为辅助指标,进一步分析了各项指标的时空分布情况。基于上述区划指标体系,以县级行政区为基本单元,制定马铃薯种植区划方案。将中国划分为8个马铃薯种植区,并分析了各区域基本情况和未来发展方向。

二、宁夏南部山区土壤侵蚀成因与防治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宁夏南部山区土壤侵蚀成因与防治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陕北农牧交错带沙地农业利用规模的水资源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水文模型研究进展
        1.3.2 自然系统多变量互馈关系研究进展
        1.3.3 水资源调控的思想演变与方法进展
    1.4 问题提出及思考
    1.5 主要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案
        1.6.2 技术路线
    1.7 本章小结
2 研究区范围及概况
    2.1 陕北农牧交错带范围界定
    2.2 自然地理概况
        2.2.1 地形地貌
        2.2.2 土壤植被
        2.2.3 自然资源
    2.3 社会经济现状
    2.4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2.4.1 水资源分布情况
        2.4.2 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2.5 荒漠化特征及治理历程
        2.5.1 荒漠化现状及特征
        2.5.2 荒漠化动态演进
        2.5.3 水土流失现状
    2.6 区位特殊性及重要意义
        2.6.1 交错性与过渡性
        2.6.2 水土资源紧缺性
        2.6.3 生态环境脆弱性
        2.6.4 区位特殊性
    2.7 本章小结
3 水资源对交错带农业发展影响分析
    3.1 VAR模型介绍
    3.2 指标选取及相关性分析
    3.3 VAR模型的构建与检验
        3.3.1 序列平稳性检验
        3.3.2 Johansen协整检验
        3.3.3 模型参数估计
        3.3.4 模型检验
    3.4 脉冲响应
    3.5 方差分解
    3.6 水资源对交错带农业发展影响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基于TOPMODEL和 WAS模型的交错带水资源预测
    4.1 模型基本原理
        4.1.1 TOPMODEL模型
        4.1.2 WAS模型
    4.2 子流域单元划分
    4.3 TOPMODEL模型构建及校验
        4.3.1 下垫面参数提取
        4.3.2 模拟效果及模型参数校验
    4.4 WAS模型构建与模拟验证
        4.4.1 拓扑关系
        4.4.2 数据基础
        4.4.3 模拟验证
    4.5 基于TOPMODEL和 WAS模型的水资源预测
        4.5.1 规划年气候情景模式
        4.5.2 规划年水资源量预测
    4.6 本章小节
5 沙地农业利用的水资源调控模型构建
    5.1 水资源调控模型的理论基础
        5.1.1 模型框架
        5.1.2 模型原理
    5.2 可用水量区间量化分析
        5.2.1 可用水量区间量化
        5.2.2 可用水量上限分析
        5.2.3 传统行业需水预测
        5.2.4 沙地农业可用水量潜力分析
    5.3 可开发沙地规模预测
        5.3.1 土地利用现状及其结构分析
        5.3.2 土地利用遥感监测动态演变
        5.3.3 土地利用空间转移变化分析
        5.3.4 基于Markov模型的土地利用类型预测
    5.4 调控情景设置
        5.4.1 多元情景分析
        5.4.2 调控情景设置
    5.5 水资源调控模型构建
        5.5.1 目标函数
        5.5.2 约束条件
    5.6 本章小结
6 沙地农业利用适宜规模及空间格局变化
    6.1 基于正交?占优策略改进的NSGA-Ⅱ算法
        6.1.1 正交设计初始化种群
        6.1.2 ε占优策略
        6.1.3 NSGA-Ⅱ算法
        6.1.4 模型求解流程
    6.2 沙地农业利用适宜规模分析
        6.2.1 各县区适宜规模分析
        6.2.2 交错带适宜规模分析
    6.3 沙地农业利用规模的空间分布
    6.4 沙地农业利用的水资源配置方案
    6.5 水土资源空间匹配格局变化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与地形特征的响应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淤地坝优化配置研究
        1.2.2 流域地貌形态特征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及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黄土高原概况
        2.1.2 典型流域概况
        2.1.3 单坝概况
    2.2 资料
        2.2.1 空间地理数据
        2.2.2 气象水文数据
    2.3 方法
        2.3.1 地形特征研究方法
        2.3.2 水沙变化研究方法
        2.3.3 淤地坝逐年拦沙量计算方法
3 黄土高原淤地坝分布特征与自然地貌特征的关系
    3.1 黄土高原淤地坝分布特征及其拦沙特征分析
        3.1.1 黄土高原淤地坝时空分布现状
        3.1.2 黄土高原淤地坝拦沙效益分析
        3.1.3 黄土高原仍有拦沙能力的淤地坝分布
    3.2 黄土高原分区地形特征
        3.2.1 地形特征提取
        3.2.2 黄土高原地形特征分析
        3.2.3 分区地形特征
    3.3 淤地坝分区特征对地形参数的响应关系
        3.3.1 黄土高原淤地坝分区特征
        3.3.2 黄土高原侵蚀地貌指数
        3.3.3 黄土高原淤地坝淤积情况对侵蚀地貌指数的响应
    3.4 本章小结
4 典型流域淤地坝分布格局对沟网特征的响应
    4.1 小流域淤地坝分布格局演变及其对水沙变化的影响
        4.1.1 典型流域淤地坝分布格局演变
        4.1.2 典型流域水沙变化
        4.1.3 淤地坝拦沙贡献率
    4.2 典型流域河网特征及地形特征
        4.2.1 河网特征
        4.2.2 地形特征
    4.3 淤地坝分布格局对分区地形参数及河网的响应关系
        4.3.1 流域尺度淤地坝水沙调控作用阈值
        4.3.2 流域淤积模数对地形特征的响应
    4.4 本章小结
5 地貌形态变化对淤地坝发育阶段的响应机制
    5.1 淤地坝不同发育阶段淤积特征
        5.1.1 淤地坝不同发育阶段的坡沟关系
        5.1.2 淤地坝不同发育阶段的相对稳定性系数
    5.2 淤地坝不同发育阶段的地貌特征
        5.2.1 地形特征选取
        5.2.2 地形特征分析
        5.2.3 地貌信息熵计算
    5.3 地貌特征对淤地坝不同发育阶段淤积特征的响应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陕西省山洪灾害驱动因子分析及风险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2.1 自然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地质构造
        2.1.4 水文气象特征
        2.1.5 土壤植被特征
    2.2 社会经济特征
        2.2.1 行政区划
        2.2.2 人口分布
        2.2.3 社会经济
    2.3 数据来源
3 基于GIS的山洪灾害时空分布规律及影响因子研究
    3.1 山洪灾害统计
    3.2 山洪灾害时空分布规律研究
        3.2.1 时间分布规律
        3.2.1.1 年际变化规律
        3.2.1.2 年内变化规律
        3.2.2 空间分布规律
        3.2.2.1 历史山洪灾害分布规律
        3.2.2.2 山洪灾害防治区分布规律
        3.2.2.3 防治区人口分布规律
        3.2.2.4 山洪灾害承载能力分析
    3.3 山洪灾害影响因子研究
        3.3.1 降雨因子
        3.3.2 下垫面条件
        3.3.2.1 高程因子
        3.3.2.2 坡度因子
        3.3.2.3 地貌因子
        3.3.2.4 土壤因子
        3.3.2.5 植被因子
        3.3.2.6 土地利用因子
        3.3.3 人类活动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山洪灾害驱动力分析
    4.1 地理探测器
        4.1.1 模型理论
        4.1.2 模型使用
    4.2 驱动因子的选取与处理
        4.2.1 降雨因子
        4.2.2 下垫面条件
        4.2.2.1 高程因子
        4.2.2.2 坡度因子
        4.2.2.3 地貌因子
        4.2.2.4 土壤因子
        4.2.2.5 植被因子
        4.2.2.6 土地利用因子
        4.2.3 人类活动因子
        4.2.3.1 人口密度
        4.2.3.2 GDP
    4.3 主要驱动力分析
        4.3.1 驱动力分析流程
        4.3.2 单因子驱动力分析
        4.3.2.1 陕西省单因子驱动力分析
        4.3.2.2 陕北地区单因子驱动力分析
        4.3.2.3 关中地区单因子驱动力分析
        4.3.2.4 陕南地区单因子驱动力分析
        4.3.3 多因子驱动力交互探测分析
        4.3.3.1 陕西省多因子驱动力交互分析
        4.3.3.2 陕北地区多因子驱动力交互分析
        4.3.3.3 关中地区多因子驱动力交互分析
        4.3.3.4 陕南地区多因子驱动力交互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山洪灾害风险评价
    5.1 风险评价方法
        5.1.1 模糊层次分析法
        5.1.2 ArcGIS空间分析
        5.1.2.1 空间插值
        5.1.2.2 叠加分析
    5.2 风险评价指标选取
        5.2.1 指标选取原则
        5.2.2 指标选取与处理
        5.2.3 指标权重确定
    5.3 山洪灾害危险性评价
    5.4 山洪灾害易损性评价
    5.5 山洪灾害风险评价
        5.5.1 陕西省山洪灾害风险评价
        5.5.2 陕北地区山洪灾害风险评价
        5.5.3 关中地区山洪灾害风险评价
        5.5.4 陕南地区山洪灾害风险评价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汉江流域陕西段非点源污染特征及模型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非点源污染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
        1.2.1 文献分析工具
        1.2.2 国外研究分析
        1.2.3 国内研究分析
        1.2.4 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2 流域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自然地理范围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气象
        2.1.4 土壤植被
        2.1.5 水文水系
    2.2 社会经济概况
        2.2.1 人口数量
        2.2.2 社会经济
        2.2.3 农业产业发展
    2.3 污染源状况与河库水质现状
        2.3.1 点源污染
        2.3.2 非点源污染
        2.3.3 “河流-水库”水质情况
    2.4 本章小结
3 流域气象水文要素变化特征分析
    3.1 研究数据与方法
        3.1.1 研究数据
        3.1.2 研究方法
    3.2 降水变化特征
        3.2.1 趋势性分析
        3.2.2 周期性分析
        3.2.3 年际及持续性分析
        3.2.4 空间分布特性
    3.3 气温变化特征
        3.3.1 趋势性分析
        3.3.2 周期性分析
        3.3.3 年际及持续性分析
        3.3.4 空间分布特性
    3.4 径流变化特征
        3.4.1 趋势性分析
        3.4.2 周期性分析
        3.4.3 年际及持续性分析
    3.5 泥沙变化特征
        3.5.1 趋势性分析
        3.5.2 周期性分析
        3.5.3 年际及持续性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不同空间尺度非点源污染过程研究
    4.1 不同空间尺度野外监测点布设和数据采集
    4.2 杨柳小流域及径流小区概况
    4.3 径流小区径流-泥沙-污染物过程研究
        4.3.1 降雨径流过程及其响应关系
        4.3.2 泥沙输移过程
        4.3.3 污染物迁移转化过程
    4.4 杨柳小流域径流-泥沙-污染物过程研究
        4.4.1 降雨径流过程及其响应关系
        4.4.2 泥沙输移过程
        4.4.3 污染物迁移转化过程
    4.5 汉江干流安康断面以上流域径流-泥沙-污染物过程研究
        4.5.1 降雨径流过程
        4.5.2 径流泥沙过程
        4.5.3 水质水量过程
    4.6 径流小区、杨柳小流域和安康断面以上流域的对比说明
    4.7 本章小结
5 流域分布式非点源污染模型构建及验证
    5.1 流域分布式非点源污染模型构建
        5.1.1 降雨径流过程
        5.1.2 土壤侵蚀过程
        5.1.3 污染物迁移转化过程
    5.2 非点源污染模型的校准与验证
        5.2.1 数据库建立
        5.2.2 模型效率评价指标
        5.2.3 径流的校准与验证
        5.2.4 泥沙的校准与验证
        5.2.5 营养物的校准与验证
    5.3 本章小结
6 土地利用变化对汉江流域非点源污染的影响
    6.1 1995-2020 年土地利用类型变化
    6.2 1995-2020 年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
    6.3 汉江流域陕西段非点源污染空间分布
        6.3.1 颗粒态氮磷负荷的空间分布
        6.3.2 溶解态氮磷负荷的时空分布
        6.3.3 模型间结果对比
    6.4 土地利用/地形与非点源污染关系探讨
        6.4.1 土地利用/地形与颗粒态非点源污染关系探讨
        6.4.2 土地利用/地形与溶解态非点源污染关系探讨
        6.4.3 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与负荷的关系讨论
    6.5 本章小结
7 气候变化对汉江流域非点源污染的影响
    7.1 气候变化预测
        7.1.1 NCC/GU-WG模拟结果的验证
        7.1.2 未来气候情景模拟
    7.2 气候变化环境下非点源污染负荷的响应
    7.3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附表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B 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5)云南省土地系统脆弱性评价及时空分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一、关于脆弱性的研究进展
        二、关于生态脆弱性的研究进展
        三、关于土地系统脆弱性的研究进展
        四、综合评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理论基础
        一、复杂系统理论
        二、自组织理论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二节 土地系统脆弱性及形成机理
        一、土地系统脆弱性相关概念界定
        二、土地系统脆弱性形成机理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
    第一节 自然地理条件
    第二节 经济社会条件
    第三节 云南省土地利用现状
    第四节 云南省土地系统脆弱性表征
第四章 云南省土地系统脆弱性评价
    第一节 土地系统脆弱性评价方法
        一、土地系统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二、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三、土地系统脆弱性评价方法
    第二节 土地系统脆弱性评价
        一、指标权重计算结果
        二、云南省土地系统脆弱性评价结果分级
第五章 云南省土地系统脆弱性时空分异研究
    第一节 云南省土地系统脆弱性时序变化分析
        一、云南省土地系统暴露度时序变化分析
        二、云南省土地系统敏感性时序变化分析
        三、云南省土地系统适应能力时序变化分析
        四、云南省土地系统脆弱性时序变化分析
    第二节 云南省土地系统脆弱性空间变化分析
        一、探索性时空数据(ESDA)分析方法
        二、空间分布特征
        三、空间自相关分析
第六章 云南省土地系统脆弱性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分析方法与序列选择
        一、分析方法
        二、数据处理
    第二节 云南省土地系统脆弱性影响因素结果分析
        一、因子探测结果分析
        二、交互探测结果分析
第七章 国内外应对土地系统脆弱性的经验借鉴与启示
    第一节 国外应对土地系统脆弱性的经验借鉴
    第二节 国内应对土地系统脆弱性的经验借鉴
    第三节 对云南省应对土地系统脆弱性的启示
        一、云南省应对土地系统脆弱性的重点、难点和突破点
        二、云南省各区域应对土地系统脆弱性管理对策
        三、云南省应对土地系统脆弱性的政策建议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创新点
    第三节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本人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6)宁夏引黄灌区农田退水污染防治景观格局优化策略研究 ——以青铜峡市大坝镇韦桥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1.1 课题来源
        1.1.2 现实问题与学科问题
        1.1.3 本研究拟解决关键问题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5 文献综述
        1.5.1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
        1.5.2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政策和法律的规制
        1.5.3 农业面源污染物迁移转化机理研究进展
        1.5.4 景观格局与过程关系研究
        1.5.5 农业景观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
        1.5.6 研究述评
    1.6 研究内容
    1.7 研究方法
    1.8 写作框架
2 基础理论与分析框架
    2.1 概念界定
        2.1.1 农田退水污染
        2.1.2 景观格局优化策略
    2.2 基础理论
        2.2.1 景观格局与过程耦合理论
        2.2.2 “源-汇”景观理论
        2.2.3 时间与空间尺度理论
    2.3 分析框架
        2.3.1 本研究分析框架
        2.3.2 本研究技术路线
    2.4 案例分析
        2.4.1 相关案例分析
        2.4.2 相关案例与本研究关系
3 青铜峡市大坝镇韦桥村农田退水污染现状分析
    3.1 研究区域选择及多尺度研究分析
        3.1.1 研究区域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3.1.2 村域作为研究范围的必要性
        3.1.3 韦桥村农田退水过程多尺度研究分析
    3.2 韦桥村所在区域概况
        3.2.1 地理区位
        3.2.2 气候条件
        3.2.3 土壤植被
        3.2.4 地形地貌
        3.2.5 灌排沟渠
        3.2.6 农业生产
    3.3 韦桥村所在区域农田退水污染现状研究
        3.3.1 宁夏引黄灌区农田退水污染概况
        3.3.2 韦桥村农田退水污染现状
    3.4 农田退水污染形成的主要原因
        3.4.1 化肥、农药施用量过度
        3.4.2 排水沟布设不合理
        3.4.3 灌溉水资源利用效率低
    3.5 本章小结
4 韦桥村现状农田景观格局描述及退水污染过程分析
    4.1 韦桥村景观格局描述
        4.1.1 土地利用现状
        4.1.2 景观单元特征描述
        4.1.3 “源-流-汇”景观格局识别
    4.2 韦桥村农田退水过程分析
        4.2.1 农田退水水文循环过程分析
        4.2.2 农田汇水单元划分
        4.2.3 农田汇水单元划分等级
    4.3 韦桥村农田退水污染“源-汇”景观格局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韦桥村景观格局优化策略
    5.1 韦桥村农田景观格局优化
        5.1.1 关键景观单元的识别
        5.1.2 景观格局的优化
    5.2 韦桥村农田退水污染防治景观格局优化策略的选取及应用
        5.2.1 “源”景观优化策略
        5.2.2 “流”景观优化策略
        5.2.3 “汇”景观优化策略
        5.2.4 “流-汇”景观综合优化策略
    5.3 韦桥村农田退水污染防治景观格局优化策略整合
        5.3.1 农田退水污染防治景观格局优化策略总体目标
        5.3.2 农田退水污染防治景观格局优化原则
        5.3.3 农田退水防治景观格局优化策略整合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Ⅰ 读研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Ⅱ 图片索引
附录-Ⅲ 表格索引
致谢

(7)近40年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时空变化及其主控因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区域土壤侵蚀因子研究
        1.2.2 土壤侵蚀模型研究
        1.2.3 区域土壤侵蚀主控因子研究
        1.2.4 区域土壤侵蚀制图研究
        1.2.5 区域土壤侵蚀产沙与输沙关系研究
        1.2.6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1.5 总体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础数据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地理特征
        2.1.2 土壤侵蚀与治理成效
    2.2 基础数据
        2.2.1 土壤侵蚀抽样调查单元数据
        2.2.2 用于计算并验证区域土壤侵蚀速率的相关数据
    2.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3.1 基于地图代数法制图
        2.3.2 土壤侵蚀因子的重要性评估与敏感性分析
        2.3.3 基于机器学习的土壤侵蚀空间预测及其评价指标
        2.3.4 泥沙输移比模型
        2.3.5 相关统计分析方法
第三章 黄土高原区域土壤侵蚀因子研究
    3.1 自然因子分析
        3.1.1 年降雨量时空变化分析
        3.1.2 降雨侵蚀力时空变化分析
        3.1.3 土壤可蚀性分析
        3.1.4 地形因子分析
        3.1.5 沟蚀因子分析
    3.2 水土保持措施因子分析
        3.2.1 生物措施因子分析
        3.2.2 工程措施因子分析
        3.2.3 耕作措施因子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制图与分析
    4.1 土壤侵蚀制图
        4.1.1 地图代数制图
        4.1.2 空间预测制图
    4.2 两种制图方法结果对比分析
        4.2.1 空间分布特征对比分析
        4.2.2 统计特征对比分析
    4.3 侵蚀产沙与输沙关系分析
        4.3.1 泥沙输移比变化分析
        4.3.2 两种制图结果合理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速率时空变化及其主控因子分析
    5.1 土壤侵蚀速率分析
        5.1.1 土壤侵蚀速率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5.1.2 土壤侵蚀速率动态变化分析
    5.2 土壤侵蚀主控因子分析
        5.2.1 土壤侵蚀主控因子分析
        5.2.2 土壤侵蚀因子敏感性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黄土高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土壤侵蚀影响分析
    6.1 土地利用结构特征及其对土壤侵蚀影响分析
        6.1.1 土地利用结构特征分析
        6.1.2 不同土地利用下土壤侵蚀分布特征
        6.1.3 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6.2 植被覆盖度变化特征及其与土壤侵蚀关系
        6.2.1 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分析
        6.2.2 不同植被覆盖度下土壤侵蚀分布特征
        6.2.3 植被覆盖度变化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和讨论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讨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参与项目
作者简介
致谢

(8)宁夏海原县菜园村LID景观规划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综述
    1.6 研究内容
    1.7 研究方法
    1.8 写作框架
2 基础理论与分析框架
    2.1 概念界定
        2.1.1 乡村建成区
        2.1.2 雨洪管控
        2.1.3 措施景观化
    2.2 基础理论
        2.2.1 格局-过程-功能理论
        2.2.2 源-流-汇-受理论
        2.2.3 上述理论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2.3 分析框架与技术路线
    2.4 案例分析
3 菜园村建成区雨洪问题地域特征分析
    3.1 区域背景
        3.1.1 区位条件
        3.1.2 上位规划及相关政策
        3.1.3 土地利用现状
    3.2 菜园村自然条件
        3.2.1 降雨条件
        3.2.2 土壤条件
        3.2.3 地貌条件
        3.2.4 地质条件
        3.2.5 水文条件
        3.2.6 植被条件
    3.3 现状问题
        3.3.1 短时内涝
        3.3.2 干旱
        3.3.3 径流侵蚀
    3.4 本章小结
4 菜园村研究区雨洪问题空间机制分析
    4.1 菜园村研究区空间格局分析
        4.1.1 流域关系分析
        4.1.2 子汇水区划分
        4.1.3 菜园村研究区下垫面划分
        4.1.4 菜园村研究区空间格局分析
    4.2 菜园村研究区汇水过程分析
        4.2.1 菜园村研究区外部汇水分析
        4.2.2 菜园村研究区内部汇水分析
    4.3 菜园村研究区景观格局评价
    4.4 本章小结
5 菜园村乡村LID措施及景观优化策略
    5.1 菜园村空间格局优化策略
    5.2 菜园村下垫面分区改造措施及景观优化
        5.2.1 台塬下垫面
        5.2.2 坡面下垫面
        5.2.3 陡坎下垫面
        5.2.4 硬化下垫面
        5.2.5 沟谷下垫面
    5.3 菜园村雨洪设施及景观优化
        5.3.1 排水设施
        5.3.2 滞留净化设施
        5.3.3 蓄水用水设施
        5.3.4 护坡设施
        5.3.5 塬边埂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与讨论
        6.1.1 菜园村空间格局优化策略
        6.1.2 菜园村建成区雨洪问题形成的空间机制分析
        6.1.3 菜园村下垫面分区改造措施及景观优化策略
        6.1.4 菜园村技术措施具体运用及景观优化
        6.1.5 研究讨论
    6.2 研究创新
    6.3 不足与展望
        6.3.1 研究不足
        6.3.2 研究拓展
参考文献
附录-I 读研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Ⅱ 图片索引
附录-Ⅲ 表格索引
致谢

(9)黄河流域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权衡协同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生态系统服务及草地生态系统服务的研究进展
        1.2.2 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关系的研究进展
        1.2.3 生态系统服务驱动机制的研究进展
        1.2.4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的研究进展
        1.2.5 研究评述
    1.3 科学问题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土地利用/覆被特征
        2.1.2 土壤质地特征
        2.1.3 气候特征
    2.2 研究方法
        2.2.1 产水量
        2.2.2 碳储量
        2.2.3 土壤保持
        2.2.4 生境质量
        2.2.5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
        2.2.6 空间统计分析
    2.3 数据来源与处理
        2.3.1 InVEST模型输入数据
        2.3.2 数据处理
第三章 黄河流域1990—2018 年土地利用/覆被时空演变
    3.1 黄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时空总体特征分析
        3.1.1 时间变化特征
        3.1.2 空间变化特征
    3.2 黄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类型转移图谱分析
        3.2.1 1990—2000 年土地利用转型图谱分析
        3.2.2 2000-2010 年土地利用转型图谱分析
        3.2.3 2010-2018 年土地利用转型图谱分析
    3.3 二级流域土地利用结构特征及变迁
        3.3.1 土地利用组合类型分析
        3.3.2 地类区位意义分析
    3.4 讨论与小结
        3.4.1 讨论
        3.4.2 小结
第四章 黄河流域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空间异质性
    4.1 黄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4.1.1 产水深度时空动态演变特征分析
        4.1.2 碳储量时空动态演变特征分析
        4.1.3 土壤保持的时空动态演变特征分析
        4.1.4 生境质量时空动态演变特征分析
        4.1.5 NPP时空动态演变特征分析
    4.2 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空间自相关分析
        4.2.1 草地产水量空间自相关
        4.2.2 草地碳储量空间自相关
        4.2.3 草地土壤保持空间自相关
        4.2.4 草地生境质量空间自相关
        4.2.5 草地NPP空间自相关分析
    4.3 草地生态服务功能的地形效应
        4.3.1 草地产水服务功能
        4.3.2 草地碳储量服务功能
        4.3.3 草地系统土壤保持
        4.3.4 草地系统生境质量
        4.3.5 草地生态NPP
    4.4 讨论与小结
        4.4.1 讨论
        4.4.2 小结
第五章 黄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草地利用转型的敏感性
    5.1 不同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比
    5.2 草地生态系服务功能对全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研究
        5.2.1 流域草地面积变化与全域及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关系的定性分析
        5.2.2 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草地与其他地类之间转换的敏感性分析
    5.3 讨论与小结
        5.3.1 讨论
        5.3.2 小结
第六章 黄河流域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权衡与协同关系及其驱动因素
    6.1 研究方法
        6.1.1 权衡协同研究方法
        6.1.2 生态系统权衡协同驱动因素
    6.2 黄河流域生态服务功能不同尺度权衡协同关系
        6.2.1 全域尺度生态服务功能权衡协同关系
        6.2.2 流域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
    6.3 草地生态服务功能权衡协同关系
    6.4 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权衡协同的驱动因素
        6.4.1 基于随机森林的生态系统服务空间分布影响权重
        6.4.2 基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权衡协同驱动因素分析
    6.5 讨论与小结
        6.5.1 讨论
        6.5.2 小结
第七章 黄河流域未来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和生态系统服务多情景模拟
    7.1 黄河流域未来土地利用/覆被预测
        7.1.1 CA-Markov模型原理及预测步骤
        7.1.2 2030 年土地利用/覆被预测
    7.2 未来气候变化预测
    7.3 不同情景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7.3.1 黄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7.3.2 黄河流域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
    7.4 讨论与小结
        7.4.1 讨论
        7.4.2 小结
第八章 黄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区及草地生态系统分类管理对策
    8.1 基于SOM的黄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区
        8.1.1 研究方法
        8.1.2 结果及分析
    8.2 草地生态核心功能区及提升重点区域识别
        8.2.1 识别方法与过程
        8.2.2 识别结果及分析
        8.2.3 草地生态功能优化对策
    8.3 讨论与本章小结
        8.3.1 讨论
        8.3.2 小结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创新点
    9.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10)中国马铃薯种植区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文献综述
        1.5.1 马铃薯布局因素研究进展
        1.5.2 马铃薯区划指标研究进展
        1.5.3 马铃薯区划方法研究进展
    1.6 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自然地域分异理论
    2.2 农业资源配置理论
    2.3 农业区划的分区方法
        2.3.1 定性分析分区法
        2.3.2 定量分析分区法
第三章 中国马铃薯区域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3.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3.1.1 研究方法
        3.1.2 数据来源
        3.1.3 变量选取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马铃薯种植面积
        3.2.2 马铃薯格局演变
        3.2.3 马铃薯空间自相关分析
    3.3 马铃薯区域格局演变的影响因素分析
        3.3.1 空间分样本回归
        3.3.2 时间分样本回归
        3.3.3 空间与时间分样本回归
    3.4 本章结论
第四章 中国马铃薯种植区划指标及空间差异分析
    4.1 指标构建原则与分析方法
    4.2 区划指标体系
    4.3 区划指标的空间差异分析
        4.3.1 水温条件
        4.3.2 土壤肥力
        4.3.3 地形地貌
        4.3.4 空间集聚度
        4.3.5 政策因素
    4.4 本章结论
第五章 中国马铃薯种植区划与区域特征分析
    5.1 区划原则与方法
    5.2 区划方案
    5.3 区域特征
        5.3.1 东北及坝上区
        5.3.2 西北区
        5.3.3 华北及黄土高原区
        5.3.4 长江中下游区
        5.3.5 华南区
        5.3.6 西南区
        5.3.7 横断山区
        5.3.8 青藏区
    5.4 本章结论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致谢
作者简历

四、宁夏南部山区土壤侵蚀成因与防治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陕北农牧交错带沙地农业利用规模的水资源调控研究[D]. 刘思源. 西安理工大学, 2021
  • [2]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与地形特征的响应关系研究[D]. 刘蓓蕾. 西安理工大学, 2021
  • [3]陕西省山洪灾害驱动因子分析及风险评价研究[D]. 黄勇馨.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4]汉江流域陕西段非点源污染特征及模型模拟研究[D]. 郝改瑞. 西安理工大学, 2021
  • [5]云南省土地系统脆弱性评价及时空分异研究[D]. 王春雨.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6]宁夏引黄灌区农田退水污染防治景观格局优化策略研究 ——以青铜峡市大坝镇韦桥村为例[D]. 贶聚欣.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7]近40年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时空变化及其主控因子研究[D]. 黄晨璐. 西北大学, 2021(10)
  • [8]宁夏海原县菜园村LID景观规划设计策略研究[D]. 周雅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9]黄河流域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权衡协同关系研究[D]. 杨洁. 甘肃农业大学, 2021(01)
  • [10]中国马铃薯种植区划研究[D]. 张烁.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9)

标签:;  ;  

宁夏南部山区水土流失成因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