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师应当认真帮助学生纠正错别字(论文文献综述)
王锐[1](2019)在《低年段小学生写错字现象的成因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小学的语文课程中,识字、写字教学占有重要的地位。识字、写字是是小学低年级教学的主要任务,为阅读和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低年级学生识字、写字的状况并不是很好,其中较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写错字现象。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小学生写错字现象十分严重,这种现象不利于小学生对汉语的学习形成正确的认知,同时对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为此,笔者对低年段小学生写错字现象进行了调查研究。本论文选取了襄阳市第二实验小学一、二年级共6个班学生听写测试中的错别字作为调查对象,全面了解低年段小学生写错字现象的具体情况。本文首先将错别字细分为十种类型,对每种类型分别进行统计。然后结合调查结果从汉字本身、学生、教师、社会语言环境等方面对错别字的成因进行探讨。首先汉字笔画繁多、字形相近、表音体系不完备、结构复杂对学生识字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其次低年段小学生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感知觉分化水平低,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水平较低,这些特点都导致了学生在识字过程中容易出现错别字现象;此外,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着识字教学的质量;最后社会语言环境也会学生的识字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出版物、广告、影视资料、网络用语中频繁出现错别字也是小学生写错字现象严重的重要原因之一。基于以上原因,笔者从预防和纠正两个角度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主要包括根据汉字特点、学生认知特点进行教学设计,改进识字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改善语言环境等。
单琪雅[2](2019)在《小学生错别字现象成因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识字学习是小学生语文学习乃至所有学科学习的一个基础性环节,教师有必要规范小学生的汉字书写,对小学生错别字现象采取零容忍的态度。为了优化教学效果、有效解决小学生错别字,需要结合小学生错别字的诸多成因合理择取方法、规划教学。本研究针对小学生错别字书写现状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以Q省Y市3所小学为例,运用了问卷调查及访谈调查两种调查形式,基于对识字法相关理论体系的整体把握,分析了小学生错别字现象的成因。根据小学生错别字成因分析的结果从教师应对小学生错别字策略的确定出发,围绕选择合适的识字教学方法、整合多元的识字教学资源、顺应儿童的识字心理机制以及科学评价小学生的错别字现象这四点主要建议进行了具体阐述。其中选择识字教学方法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兴趣、课程目标、学生操作和生活实际,整合教学资源从发掘中国传统汉字文化、融合多样的先进多媒体教学手段、探索云环境下区域教育资源共享和利用校本文化中的隐性识字教学资源入手,教学中顺应儿童的识字心理机制体现在合理安排新知识的呈现、教学进度和复习巩固,以及尊重个体差异等方面,对错别字的评价要科学运用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定性评价、定量评价、自评、互评、师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同时要讲究评价的语言艺术,利用科学评价引导学生对错别字正确归因。
张冬梅[3](2016)在《初中生错别字现象的归因与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汉字,承载着中华文化,是我们的交际工具,所以作为中国人,应当准确书字汉字,然而,目前初中生在书写时出现了大量的错别字现象,错别字如果不纠正,将会影响到受教育者一辈子的书写习惯。初中阶段是学生记忆的黄金时期,准确识记汉字会让学生受益一生,而书写错别字则会深深影响学生。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引言,初中生错别字的分类,当前初中生错别字现象归因,纠正初中生错别字的对策。引言主要介绍了为什么研究这个问题,意义是什么,现状如何,采用了哪些方法。第一部分明确了错别字的定义,对初中生错别字进行了分类,分析了初中生错别字的特点。第二部分结合汉字自身的特点并从学生、教师、社会三个方面对初中生出现错别字现象进行了归因。第三部分针对初中生出现错别字的原因找出了纠正初中生错别字的对策。分析出现错别字的原因,并找出了相关对策,这对提高初中生的书写水平,防止初中生出现错别字有很大的帮助。本论文创新之处在于对初中七年级、八年级两个年级的错别字进行了梳理,并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从而为一线语文教师的教学提供参考。
徐翊凤[4](2020)在《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错别字问题的归因与对策》文中指出错别字问题在小学语文识字写字教学过程中是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在农村地区,小学高年级错别字问题显得更为严重。这既与学生未及时掌握生字有关,也受汉字“返生率”的影响。本文以笔者工作单位即安徽省泾县桃花潭镇桃花潭学校为研究地点,通过实地调查了解该地区小学高年级学生作业中的错别字问题,并进行归因分析,提出减少错别字的可行性策略。全文共分六部分,每一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绪论部分,主要包括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现阶段对错别字问题以及小学错别字问题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第一章借助文献分析法,从“错字”、“别字”、“错别字”三个名词出发,对本文的核心概念进行界定。确立本文中错别字的范畴是指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作业或试卷中出现的、在字形或语用上异于规范字的汉字,并从“错字”与“别字”两个方面对错别字进行类别划分。第二章先调查学生作业中的错别字,通过摘录归类,分析概括其特征。即:学生写错字的概率远小于写别字。错别字按类型而言,出现频率的高低分别是整字类、笔画类、部件类。再对师生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了解到桃花潭地区师生均重视错别字问题,但缺乏行之有效的对策。第三章是对桃花潭乡镇小学高年级学生错别字问题的归因分析。从汉字自身特点、师生以及当地社会环境四个方面分析错别字产生的原因。发现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不仅自身缺乏科学的习字态度与习惯,而且家庭教育的缺失、专业师资的匮乏、当地方言与新媒体的碰撞等客观因素也影响着语言文字环境。第四章基于学校教育是学生接触规范汉字的主要途径,分别从学校角度和教师教学角度提出纠正学生错别字的教学策略。学校方面,探索在立足农村实际教育生态环境中,学校应承担的责任与实施的措施。语文科任教师方面,在识字写字教学环节可以利用语境进行同音字教学、利用字理字源进行形近字教学、利用童谣游戏等方式进行笔画较多或字形较复杂的教学,促进学生准确记字写字。并通过行动研究,从教学评价角度出发进行多元化的评价实验活动。探索通过教师及时多元评价,提升学生写规范字意识;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形成班级书法氛围和非正式群体,在过程性评价中减少学生作业中的错别字问题。结语部分总结与反思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错别字问题的研究历程与相关发现,指出教师通过大量工作唤醒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帮助学生减少错别字的同时,仍需寻求多方教育力量的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赵舒[5](2019)在《以字理为基础的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字理是汉字教学中的基本概念,指的是汉字的构型理据。现代学者对现代汉字是否还有理据性存在争议。本文认为,现代汉字的理据性的确有所减弱,但从历史的、系统的、发展的眼光去看,现代汉字继承了古代汉字的理据性。由于现代汉字具备理据性,因而有学者在识字教学中提出了字理识字教学法。本文认为,字理识字教学法应当遵循“问—教—讲—练”的教学过程。实践中还存在其他诸如游戏识字法、情景识字法等多种识字教学法。字理识字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法并不矛盾,二者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完全可以配合使用。随后,本文采用课堂观察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选取南京市江宁区三所学校,对教师运用字理进行识字教学的现状、学生对运用字理进行识字教学的接受效果以及部编小学低年级语文教科书生字编排情况作了基础数据的搜集,并随后对其展开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在教师方面,存在运用字理教学的系统性不够,运用字理教学的方法单一,重视认识汉字,忽略字理中的汉字文化等问题。而在学生方面,则存在缺乏字理学习意识,学习迁移能力不足等问题。教材的编排则存在合理性不足与缺乏有效教辅材料等问题。本文继续对上述问题进行归因性分析,发现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受传统教学惯性思维影响;受“重教书、轻育人”思想影响;教师理论功底不足,对字理识字有误区等。而现有教学评价机制以及教师巨大的工作量,也是产生问题的原因。基于调研结果及问题的归因性分析,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主要包括,教师应当广泛学习汉字知识,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应当培养自身字理识字教学意识;重视课堂外的字理识字教学等。而学生则应当具备自主识字的意识,自主识字的兴趣等。教材开发者也需完善教材编写并努力开发出合适的教辅书。
罗茜文[6](2013)在《汉语语病研究百年史》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语言信息量的增多,语病方面的错误越来越多,各个时期语病呈现出的特点各有不同。语病方面的研究也随着语病范围的变化而变化,并呈现出立体化、多角度的趋势。本论文以近百年来的语病研究作为研究对象,在继承前人语病研究的基础上,对百年来汉语语病研究做一个系统、全面的总结,明确以后语病研究的工作重点。其次语病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语病研究的方向也会产生变化。通过对语病研究的总结,了解语病研究的概况,明确各个时期语病研究的重心,并力图找到语病研究变化的方向。通过对百年来语病研究的分期研究,明确各个时期语病研究的重点,为人们了解语病、纠正语病和深入进行语病研究提供一些帮助。本文一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绪论、20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之前的语病研究、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语病研究、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的语病研究和总结。每个时期的语病研究概况又分别从实词、虚词、结构、表达、标点符号等五个方面进行说明。本文在对这三个时期进行细致的共时研究和精细的历时比较研究的基础上,突显近百年来语病研究的变化,明确以后语病研究的工作重心。
颜娟[7](2020)在《部编本小学语文硬笔写字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写字教学历来为国家所重视,早在殷商时期,习字就被列为“六艺”之一。同样,在今天,写字教学仍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也是进行其他形式教学的基础和开端。正确、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是学生应具备的基本功,是终身学习的基础。字如其人,端端正正写字,堂堂正正做人,一个人的字能折射出这个人的行为习惯与品格素质。因此,指导学生规范书写汉字,对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学生品格、非智力因素、审美情趣,传承文化等方面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变革,国家出台了各类相关文件,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对于写字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各地对写字教学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但同时伴随着现代社会信息化、网络化、无纸化的加剧,加之现行考试制度对学生书写能力考察的片面化,学校的写字教学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基于写字教学在语文中的突出作用,笔者反观课标中对写字教学的要求与当前写字教学实施情况相距甚远的现状,对小学写字教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查阅了小学写字教学相关文献,梳理了已有的研究成果,发现了有待继续深入研究的相关问题和研究空白,明确了写字教学研究的方向和切入点。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对成都市成华区四所学校的学生、教师、家长和学校领导展开了研究。问卷问题涉及到学生的写字兴趣、态度、习惯、时间、工具、写字困难,教师的写字教学时间、目标、内容、方法、评价、效果,家长的重视度、监督,学校的写字课程设置、监督管理、实施情况等;运用访谈法对学生、教师、学校领导关于写字教学的相关问题更深入细致的了解,与问卷中的问题相互佐证;运用观察法主要观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认真程度和参与度。从客观上了解到学生、教师、家长、学校有关写字教学的现状问题,并进行分析归类。依据语文课标关于写字教学的标准,以收集的实际材料为基础,再结合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和自身的实习经验进行举例,从学生、教师、家长、学校四个维度对当前出现的写字教学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最终目的让小学生达到各阶段的书写水平,最终做到书写端正、整洁、美观、流畅。这样以调查事实为依据,以理论为支撑,试图为小学写字教学的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建议,为全面提高小学写字教学质量和写字水平贡献自己的力量。
常凯丽[8](2020)在《小学第二学段部件类错别字问题调查研究》文中指出识字教学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内容,是对阅读与写作能力进行培养的基础,受到了教育部国家语委的高度重视,是深入推进小学语文教学改革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关键部分。第二学段指小学三、四年级,是整个小学教育的过渡转折期,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但是由于部分汉字笔画比较复杂或者字形比较相近,容易让小学生出现混肴,导致书写困难或者错别字的出现,影响小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养成,因此了解第二学段小学生错别字问题的具体情况,分析出现的原因并找出可行的改善对策具有重要意义。鉴于小学生错别字的种类较多,涵盖的范围较广,本文选取小学生部件类错别字的问题进行研究,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以及文本调查法,以北京市A、B两所小学为调查对象实施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小学第二学段学生部件类错别字的出现概率与错别字整体出现概率基本一致,需要给予重视。部件类错别字的情况比较复杂,可以进一步分为部件增加导致的错别字、部件减少导致的错别字、错写部件导致的错别字以及部件错位导致的错别字四个主要类型,每种类型的错误表现与错误原因并不相同,错写部件导致的错别字情况出现概率最高,其次是由于部件错位导致的错别字。小学第二学段学生出现部件类错别字的原因需要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是汉字本体特点与部件类错别字的关系,许多汉字的字形相似,部分构成部件具有较强的抽象性,笔画复杂,容易被学生忽略;其次是学生自身层面的原因,例如书写态度不端正、缺少抽象能力、受到思维定式的影响等等;再次是教师层面的原因,例如识字教学方式单一枯燥,对识字教学重视度不够,订正错别字的方法不科学,识字教学忽视了学生间的差异性等;最后是社会层面的原因,例如网络中谐音字的误导,广告中谐音字的误导等。针对上述问题及影响原因,本文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小学第二学段学生汉字教学的优化建议。首先是利用汉字本体特点提高学生的识写能力,具体来讲要利用好汉字形音义相统一的特点,利用好独体字的构形理据,利用好汉字的形声字特点,利用好汉字的系统性特点,利用好汉字的结构特点。其次是学生要养成良好的汉字学习习惯,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书写习惯,复习巩固防止多写或者少写部件,细心观察避免写错部件;第三是教师应提高汉字教学的综合能力,灵活有效的运用识字教学方法,提高对识字与写字教学的重视度,优化错别字的订正方法,关注学生个性化差异与个别指导;最后是社会要做好正确使用汉字的宣传。
兰欣[9](2019)在《部编本小学语文低段识字教学策略研究》文中提出识字教学从汉字产生之日就伴随之,至今已有很长的历史,汉字文化博大精深,滋养着每一个中华儿女,对汉字教育的重视一直以来都是我们国家的传统。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1)识字教学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识字教学的传统一直延续到现代小学语文教学中,目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识字和阅读紧密结合,提前阅读、大量阅读等主张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并且也已见诸教学实践。”(2)从“部编本”语文教材中对识字教材编排的变化也可看出教育研究对识字教学的重视程度,部编教材将识字教学提前,综合了许多识字教学方法,这些变化也将要求教师在识字教学中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如何处理拼音与识字的关系,做好一年级入学的首门识字教学课,提高小学低段的识字教学效率等都是现阶段所面临的问题,笔者基于此做了本论文。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来论述部编本小学语文低段识字教学策略,第一部分介绍本论文选题的来源、研究的目的、意义以及文献综述等内容,第二部分主要是根据识字教学的相关理论,从教学实际出发,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成都市5所小学低段的识字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并且对现行的识字教材进行认真分析,第三部分针对调查结果分析存在的相关问题,第四部分是对教学中所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应对策略。识字教学是开启阅读、作文、口语交际等教学板块的钥匙,在小学低段的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对于小学低段的学生来说识字是首要目的,识字兴趣的培养以及识字习惯的养成也是其重要的方面,有兴趣的事物远胜于其他的东西,只有激发了他们对汉字认识的兴趣,他们才会自主去学习。良好的识字习惯是提高识字效率的重要保障,除了要养成好的识字习惯之外,更为重要的是掌握有效的识字方法,这些方面都是识字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起重视的。
杨茗[10](2019)在《小学高年级错别字现象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语言文字是我们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沟通交流工具,同时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与写字是小学生阅读与写作的基础内容,也是小学教学阶段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在实际生活中,小学生乃至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学生在书写中出现错别字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这一现象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关注和探讨。本文深入研究小学高年级学生识字写字的现状,通过问卷调查以及文本形式搜集整理资料,更深层次的去了解小学高年级学生在书写时出现错别字的原因。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绪论简单介绍研究对象并进行文献综述,对小学阶段识字教学方面的有关参考资料和诠释小学阶段语文教学概念的文献进行梳理。第一章对论文中的相关概念进行科学合理的解释,明确研究意义和重要性。第二章在整理归类前辈们研究的基础上重点结合针对小学高年级阶段学生的调查问卷和日常作业进行综合分析,把错别字划分为笔画、部件、整字三种错误类型。从问题呈现状况对错别字成因进行分析,把导致小学高年级写错识字问题的原因总结为:汉字本身的复杂性、学生书写质量有待加强、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并且引导性较低以及社会、家长不重视等方面。第三章在发现小学高年级阶段学生普遍出现错别字这种现象后及时找出问题所在,并对其背后产生的原因进行合理的分析研究。在以实际调查资料为基础的前提下,结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活动,并依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识字写字建议,把教育学和心理学以及相关课程作为理论参考依据,结合实际现实生活中的方向提出教学观念转变设想:针对汉字特点采用字理趣味学习方式;关注学生想法,多元化提高重视;提升教师素养,优化课程设计;学校与家长互相配合,社会合理引导。本文结合小学高年级阶段学生在书写中出现错别字的特征,以及该现象背后折射出的深层次原因,分析研究在教学中能帮助学生减少书写错别字的科学攻略,探讨降低错别字出现频率的科学识字写字教学方式。
二、教师应当认真帮助学生纠正错别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教师应当认真帮助学生纠正错别字(论文提纲范文)
(1)低年段小学生写错字现象的成因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价值 |
三、研究方法 |
四、文献综述 |
第一章 低年段小学生写错字现象的现状 |
第一节 错别字相关概念界定 |
一、错别字的认定 |
二、错别字的类型 |
第二节 小学低年段错别字现象的调查 |
一、错别字来源 |
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
第二章 低年段小学生写错字现象的成因分析 |
第一节 汉字本身的原因 |
一、汉字的笔画繁多 |
二、汉字的字形相近 |
三、汉字表音体系不完备 |
四、汉字结构复杂 |
第二节 学生方面的原因 |
一、低年段小学生认知心理特点 |
二、学生的学习习惯 |
第三节 教师方面的原因 |
一、教学理念 |
二、教学设计 |
第四节 社会语言环境的原因 |
一、出版物中的错别字 |
二、广告宣传牌中的错别字 |
三、影视资料中的错别字 |
四、网络语言的错别字 |
第三章 低年段小学生写错字现象的应对策略 |
第一节 错别字的预防 |
一、探究汉字特点 |
二、抓住学生认知特点 |
三、提升教师素质 |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
五、改善识字环境 |
第二节 错别字的纠正 |
一、培养学生的纠错意识 |
二、改进纠错方法 |
三、开展纠错活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小学生错别字现象成因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识字写字是认识民族文化的主要手段 |
(二)识字写字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主要内容 |
(三)小学生识字写字偏误是识字教学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问卷法 |
(三)访谈法 |
(四)文本分析法 |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 |
(二)国外研究 |
第一章 核心概念界定及相关问题研究 |
一、核心概念 |
(一)识字 |
(二)识字教学 |
(三)识字法 |
(四)错别字 |
二、理论基础 |
(一)现代汉字构形理论 |
(二)认知学习理论 |
三、错别字的种类 |
四、可用于应对小学生错别字的识字法种类 |
(一)分散识字法 |
(二)集中识字法 |
(三)注音识字法 |
(四)字理识字法 |
(五)炳人识字法 |
(六)字族文识字法 |
(七)部件识字法 |
(八)双脑识字法 |
(九)韵语识字法 |
第二章 小学生错别字书写现状调查——以Q省Y市3所小学为例 |
一、学校概况 |
二、调查对象 |
三、调查方法 |
(一)问卷调查 |
(二)访谈调查 |
四、调查内容 |
(一)针对学生 |
(二)针对教师 |
五、调查结果与分析 |
(一)小学生错别字病例整理结果与分析 |
(二)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
(三)访谈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三章 小学生错别字现象成因分析 |
一、主观因素 |
(一)心理 |
(二)生理 |
(三)原有知识结构与行为习惯 |
二、客观因素 |
(一)汉字的特点 |
(二)教师的素质 |
(三)教材的编排 |
(四)社会的冲击 |
第四章 应对小学生错别字的策略 |
一、选择合适的识字教学方法 |
(一)要激起学生兴趣 |
(二)要符合课程目标 |
(三)要结合学生操作 |
(四)要联系生活实际 |
二、整合多元的识字教学资源 |
(一)发掘中国传统汉字文化 |
(二)融合多样的先进多媒体教学手段 |
(三)探索云环境下区域教育资源共享 |
(四)利用校本文化中的隐性识字教学资源 |
三、顺应儿童的识字心理机制 |
(一)新知呈现要合理安排 |
(二)教学进度要系统规划 |
(三)重视基础,及时纠正 |
(四)反复呈现,防止遗忘 |
(五)尊重个性,因材施教 |
四、科学评价小学生的错别字现象 |
(一)合理运用多元的评价方式 |
(二)讲究教师评价语言艺术 |
(三)引导学生正确归因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科研成果 |
后记 |
(3)初中生错别字现象的归因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研究意义 |
(三) 研究现状 |
(四) 研究方法 |
一、初中生错别字的分类 |
(一) 错别字的定义 |
(二) 初中生错别字的分类 |
1. 错字的分类 |
2. 别字的出现 |
(三) 初中生错别字的特点 |
1. 别字出现的比例高于错字 |
2. 错字问题相对集中 |
3. 别字种类多样 |
二、当前初中生错别字现象归因 |
(一) 汉字自身的特点导致初中生默写出错较多 |
1. 汉字的数目繁多 |
2. 汉字的结构复杂 |
3. 同音字出现频繁 |
4. 通假字致误 |
5. 汉字简化所产生的问题 |
(二) 从学生的角度分析出现错别字的原因 |
1. 学生对学习汉字缺乏端正态度 |
2. 学生对规范书写汉字缺乏正确认识 |
3. 学生缺乏对汉字字理的正确理解 |
4. 学生学习写字阶段缺乏足够的训练 |
5. 学生心理原因 |
6. 识记内容的混淆 |
7. 遗忘 |
8. 没有良好的识字、写字习惯 |
(三) 教师方面致使产生错别字的原因 |
1. 教师自身素质问题 |
2. 教师对字词教学重视不够 |
3. 教师对学生写错别字缺乏必要的指导 |
4. 教师工作量大,工作压力大 |
5. 教师对多媒体技术的依赖 |
(四) 社会方面的原因 |
1. 现行教育制度的原因 |
2. 书籍、报刊的影响 |
3. 广告用语的影响 |
4. 荧屏用字影响 |
5. 计算机输入软件影响 |
6. 网络用语的影响 |
7. 方言口语的影响 |
三、纠正初中生错别字的策略 |
(一) 从汉字自身发展规律纠正错别字 |
(二) 从学生方面纠正错别字 |
1. 利用认知规律 |
2. 引导学生自主纠正错别字 |
3. 增强学生规范书写汉字、不写错别字的意识,引起学生思想上的重视 |
4.养成良好的识字、写字习惯 |
(三) 教师利用多种途径帮助学生减少错别字 |
1. 改变教学理念,重视识字教学 |
2. 举办各种区辨汉字的活动 |
3. 利用综合性学习活动 |
4. 合理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
5. 利用正迁移,减少负迁移 |
6. 利用遗忘规律,合理安排复习 |
7. 重视"字用"教学,教给学生辨别的方法 |
8. 归类整理易错字,提醒学生易错点 |
9. 注意前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加深印象 |
10. 运用反复规律,多次强调 |
(四) 社会共同解决错别字 |
1. 教育部门与学校需要发挥指导作用 |
2. 规范各种社会环境的汉字使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错别字问题的归因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适应新课标要求的硬性需要 |
(二)农村小学语文写字教学的现实需要 |
(三)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迫切需要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一)错别字现象 |
(二)错别字现象归因与对策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检索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访谈观察法 |
(四)行动研究法 |
第一章 错别字的概念与类型 |
第一节 错别字的概念 |
一、错字 |
二、别字 |
三、错别字 |
第二节 错别字的类型 |
一、错字的类型 |
二、别字的类型 |
三、整字类错误 |
四、小结 |
第二章 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错别字问题调查 |
第一节 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作业中错别字的调查 |
一、错别字总体情况及特征 |
二、笔画类错误数量及特征 |
三、部件类错误数量及特征 |
四、整字类错误数量及特征 |
第二节 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错别字现状的问卷和访谈调查 |
一、关于“农村小学高年级错别字问题”的学生问卷调查 |
二、关于“农村小学高年级错别字问题”的教师访谈调查 |
第三章 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错别字问题的归因分析 |
第一节 汉字自身特点 |
一、汉字数量繁多 |
二、音形义的分离 |
三、汉字简化的影响 |
第二节 学生角度 |
一、家庭教育不当引发负迁移 |
二、高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影响 |
三、尚未形成科学的学习习惯 |
第三节 教师方面 |
一、师资匮乏下的专业性缺失 |
二、低效教学下的积极性缺乏 |
三、科任教师间缺乏教育合力 |
第四节 社会因素 |
一、现行教育制度下的识字教学缺乏监督 |
二、民俗方言影响下的不规范汉字书写 |
三、信息新媒体冲击下的书写几率降低 |
第四章 纠正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错别字的教学策略 |
第一节 因校制宜,立足农村 |
一、学校负起责任,使用规范汉字 |
二、开展教研活动,提高书写技能 |
三、优化语言环境,减少负面影响 |
第二节 因师定策,符合实际 |
一、发挥“新任”教师的积极性 |
二、运用“留守”教师的丰富经验 |
三、各科齐抓共管,重视写字教学 |
四、多元巩固复习,加强教学效果 |
第三节 因字施教,提高效率 |
一、语境运用下的同音字教学 |
二、溯源析理下的形近字教学 |
三、趣味游戏下的多笔字教学 |
第四节 因材施教,强化评价 |
一、实验的背景与研究问题 |
二、实验的意义与设计 |
三、实验的实施发展过程 |
四、实验的展望与研究限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关于错别字的调查问卷(学生版) |
附录二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错别字的认识”的访谈提纲 |
致谢 |
(5)以字理为基础的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 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的重要性 |
(二) 字理教学的可行性 |
(三) 弘扬汉字文化的必要性 |
(四) 改进现实识字教学方式的迫切性 |
二、选题的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现实意义 |
(三) 实践意义 |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
(一)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二)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四、研究的目的与方法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汉字的字理与字理识字教学理论 |
第一节 汉字中的字理 |
一、字理的内涵 |
二、现代汉字字理的争议 |
三、现代汉字的理据性 |
第二节 字理识字在识字教学中的运用 |
一、字理识字教学法的提出 |
二、字理识字的理论基础 |
三、字理识字在识字教学中的原则与标准 |
四、字理识字教学与其他识字教学法的关系 |
第二章 以字理为基础的识字教学现状调查 |
第一节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介绍 |
一、调查学校的介绍 |
二、调查问卷的选取 |
三、访谈对象的选取 |
第二节 调查研究的具体过程 |
一、问卷维度的构建 |
二、访谈提纲的编写与设计 |
三、问卷和访谈的实施 |
第三节 调查结果分析 |
一、教师运用字理进行识字教学的现状 |
(一) 教师对字理教学具有一定知识储备 |
(二) 教师普遍运用字理教学 |
(三) 教师能够恰当运用字理教学 |
(四) 教师运用字理主要体现在“加”和“换” |
二、学生对字理识字教学的接受效果 |
(一) 学生对字理教学的认可程度较高 |
(二) 学生对汉字字理的认知程度一般 |
(三) 学生接受字理教学的效果较好 |
三、部编版低年级语文教材生字的设计编排情况 |
第三章 小学低年级字理识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一节 存在的问题 |
一、教师方面 |
(一) 运用字理教学的系统性不够 |
(二) 运用字理教学方法单一 |
(三) 重视认识汉字,忽略字理中的汉字文化 |
二、学生方面 |
(一) 对字理的理解有偏差 |
(二) 学习迁移能力不足 |
三、客观条件 |
(一) 教材生字的编排合理性不足 |
(二) 缺乏有效的教辅资料 |
第二节 问题的归因分析 |
一、思想层面 |
(一) 部分教师课堂教学理念受传统教学惯性影响 |
(二) 部分教师受“重教书,轻育人”思想影响 |
二、知识层面 |
(一) 部分教师理论功底不足 |
(二) 部分教师对字理认识有误区 |
三、客观条件制约 |
(一) 现有教学评价机制制约 |
(二) 教师工作量制约 |
第四章 以字理为基础的识字教学改进策略 |
第一节 提高字理识字教学能力的策略 |
一、广泛学习汉字知识,提高自身理论水平 |
二、培养字理识字的教学意识 |
三、深耕课堂,拓展课外,形成家校合一的字理识字氛围 |
第二节 提高学生字理识字能力的策略 |
一、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意识 |
二、培养学生的字理识字兴趣 |
第三节 教学用书的改进建议 |
一、完善教材的编写 |
二、努力开发识字教辅用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学术着作类 |
二、学位论文类 |
三、期刊类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6)汉语语病研究百年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1.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方法 |
1.6 相关说明 |
1.6.1 语病的定义 |
1.6.2 病句研究的范围 |
2. 20 世纪初到 20 世纪 50 年代之前的语病研究 |
2.1 20 世纪初——20 世纪 50 年代之前的语病研究 |
2.1.1 用字方面 |
2.1.2 实词方面 |
2.1.3 虚词方面 |
2.1.4 结构方面 |
2.1.5 表达方面 |
2.1.6 标点符号方面 |
2.1.7 综合 |
2.2 本章小结 |
3. 20 世纪 50 年代到 20 世纪 80 年代之前的语病研究 |
3.1 20 世纪 50 年代——20 世纪 80 年代之前的语病研究 |
3.1.1 用字方面 |
3.1.2 实词方面 |
3.1.3 虚词方面 |
3.1.4 结构方面 |
3.1.5 表达方面 |
3.1.6 标点符号方面 |
3.1.7 综合 |
3.2 本章小结 |
4. 20 世纪 80 年代到 21 世纪初的语病研究 |
4.1 20 世纪 80 年代到 21 世纪初的语病研究 |
4.1.1 用字方面 |
4.1.2 实词方面 |
4.1.3 虚词方面 |
4.1.4 结构方面 |
4.1.5 表达方面 |
4.1.6 标点符号方面 |
4.1.7 综合 |
4.2 本章小结 |
5.总结 |
5.1 20 世纪初——50 年之前与 20 世纪 50——80 年之前语病研究的对比简析 |
5.1.1 用字方面的对比简析 |
5.1.2 实词方面的对比简析 |
5.1.3 虚词方面的对比简析 |
5.1.4 结构方面的对比简析 |
5.1.5 表达方面的对比简析 |
5.1.6 标点方面的对比简析 |
5.1.7 综合方面的对比简析 |
5.2 20 世纪50——80 年之前与 20 世纪 80 年——21 世纪初语病研究的对比简析 |
5.2.1 用字方面的对比简析 |
5.2.2 实词方面的对比简析 |
5.2.3 虚词方面的对比简析 |
5.2.4 结构方面的对比简析 |
5.2.5 表达方面的对比简析 |
5.2.6 标点方面的对比简析 |
5.2.7 综合方面的对比简析 |
5.3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部编本小学语文硬笔写字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概况 |
1.2.2 国外研究概况 |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3.1 文献法 |
1.3.2 调查法 |
1.3.3 观察法 |
1.3.4 访谈法 |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5.1 研究创新 |
1.5.2 研究不足 |
2 小学语文硬笔写字教学概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写字与书法 |
2.1.2 写字教学与书法教学 |
2.1.3 硬笔与硬笔写字教学 |
2.2 小学语文硬笔写字教学的依据 |
2.2.1 语文课程课标关于小学写字教学的要求 |
2.2.2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对写字教学的编排 |
2.2.3 小学语文硬笔写字教学所独具有的特点 |
2.2.4 小学生的心理认知发展特点与写字教学 |
3 小学语文硬笔写字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
3.1 问题分析 |
3.1.1 学生硬笔书写技能存在的问题 |
3.1.2 教师教授硬笔写字存在的问题 |
3.1.3 家长配合写字教学存在的问题 |
3.1.4 学校管理写字教学存在的问题 |
3.2 原因分析 |
3.2.1 小学生缺乏写字的动机和兴趣 |
3.2.2 写字指导教师的专业水平不足 |
3.2.3 家长对写字教学重视程度不够 |
3.2.4 学校的写字教育体制不够健全 |
3.2.5 键盘输入取代硬笔书写的危机 |
4 小学语文硬笔写字教学的应对策略 |
4.1 端正写字态度,养成学生书写习惯 |
4.1.1 重视双姿养成,避免字体倾斜 |
4.1.2 善用回田字格,改善字体不均 |
4.1.3 学会反复观察,提高写字效率 |
4.1.4 学会选贴—读帖—摹写—临写 |
4.1.5 统一写字工具,规范书写格式 |
4.1.6 增强写字信心,提高自我效能 |
4.2 洞悉课标要求,把握写字教学目标 |
4.2.1 整体规划年段写字目标 |
4.2.2 小学低段找准重点难点 |
4.2.3 小学中段注重整合优化 |
4.2.4 小学高段侧重能力提升 |
4.3 重构写字体系,拓宽写字教学内容 |
4.3.1 归类整合教材写字内容 |
4.3.2 合理开发课外写字内容 |
4.4 提高写字效率,丰富写字教学方法 |
4.4.1 巧设情境,寓教于乐 |
4.4.2 教师示范,树立榜样 |
4.4.3 遵循规律,触类旁通 |
4.4.4 联系生活,巧设比喻 |
4.4.5 小组讨论,合作创新 |
4.4.6 及时反馈,建立档案 |
4.5 制定评价体系,注重写字评价过程 |
4.5.1 建立开放的写字评价主体 |
4.5.2 设置明确的写字评价目标 |
4.5.3 囊括全面的写字评价内容 |
4.5.4 采用多样的写字评价方式 |
4.6 家校积极配合,发挥监督协同作用 |
4.6.1 以家长为后盾,发挥家庭协同作用 |
4.6.2 以学校为依托,加强学校监督管理 |
5 余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致谢 |
(8)小学第二学段部件类错别字问题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关于小学生错别字的研究 |
(一) 小学生错别字的类型 |
(二) 小学生部件错误的分类 |
(三) 错别字的成因 |
(四) 错别字的纠正 |
二、关于汉字部件的研究 |
(一) 汉字部件的分类 |
(二) 汉字部件与整字 |
三、关于汉字教学方法的研究 |
(一) 笔画教学法 |
(二) 形声字教学法 |
(三) 偏旁部首教学法 |
四、研究评述与问题提出 |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方法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方法 |
(一) 问卷调查法 |
(二) 访谈分析法 |
(三) 文本调查法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一、错别字 |
二、错别字的类型 |
三、偏旁、部首与部件的区别 |
(一) 有关偏旁定义的研究 |
(二) 有关部首定义的研究 |
(三) 有关部件定义的研究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认知负荷理论 |
二、建构主义理论 |
三、有意义学习与接受学习理论 |
第三章 小学第二学段学生部件类错别字问题调查研究 |
第一节 学生问卷调查的实施与结果分析 |
一、问卷调查的对象与内容 |
二、问卷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
(一) 小学第二学段学生对部件类错别字的认识 |
(二) 对错别字的态度 |
(三) 部件类错别字的常见类型 |
(四) 出现部件类错别字的原因调查 |
(五) 学生对于错别字的补救态度 |
第二节 教师访谈调查的实施与结果分析 |
一、教师访谈的对象与内容 |
二、教师访谈的结果分析 |
(一) 出现部件类错别字的原因 |
(二) 修正部件类错别字的方法 |
第三节 文本调查的实施与研究 |
一、文本调查的对象与内容 |
二、文本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
第四章 小学第二学段学生出现部件类错别字的原因分析 |
第一节 汉字本体特点增加了汉字部件的写作难度 |
一、字形相似性加大了学生正确区分汉字部件的难度 |
二、字形抽象性加大了学生对汉字部件的理解难度 |
三、部件的频率效应增加了学生对汉字部件的理解难度 |
四、劣势部件不利于学生对汉字部件的记忆 |
第二节 学生自身层面的原因分析 |
一、书写态度不端正 |
二、缺少抽象能力 |
三、受到思维定式的影响 |
第三节 教师层面的原因分析 |
一、识字教学方式单一枯燥 |
二、对识字教学重视度不够 |
三、订正错别字的方法不科学 |
四、识字教学忽视了学生间的差异性 |
第四节 社会层面的原因 |
一、网络中谐音字的误导 |
二、广告中谐音字的误导 |
第五章 改善小学第二学段学生错别字问题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利用汉字本体特点提高学生的识写能力 |
一、利用汉字形音义相统一的特点促进学生对部件表意的理解 |
二、利用独体字的构形理据促进学生对合体字的学习 |
三、利用汉字的形声字特点促进学生对部件表音的理解 |
(一) 利用好形声字读音规则效应 |
(二) 利用好形声字形旁的表意功能 |
(三) 利用好会意字的特点 |
四、利用汉字系统性特点促进学生对汉字部件的整体性把握 |
(一) 汉字字形的系统性特点 |
(二) 汉字字音的系统性特点 |
(三) 汉字字义的系统性特点 |
五、利用汉字的结构特点促进学生对部件规律的理解 |
(一) 利用好汉字的对称性特点 |
(二) 利用视觉强化降低劣势部件的抑制作用 |
第二节 学生要养成良好的汉字学习习惯 |
一、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书写习惯 |
二、复习巩固防止多写或者少写部件 |
三、细心观察避免写错部件 |
第三节 教师应提高汉字教学的综合能力 |
一、教师应灵活有效的运用识字教学方法 |
二、提高对识字与写字教学的重视度 |
三、优化错别字的订正方法 |
四、关注学生个性化差异与个别指导 |
第四节 社会要做好正确使用汉字的宣传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9)部编本小学语文低段识字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对识字教材的研究 |
1.2.2 对识字教学方法的研究 |
1.2.3 对识字教学策略的研究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5.1 研究创新 |
1.5.2 研究不足 |
2 小学低段识字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
2.1 学生问卷分析 |
2.1.1 学生基本情况 |
2.1.2 识字兴趣 |
2.1.3 识字能力 |
2.1.4 识字途径和方法 |
2.1.5 识字态度和习惯 |
2.2 教师问卷分析 |
2.2.1 教师基本情况 |
2.2.2 识字教学目标的把握 |
2.2.3 识字教学方法的运用 |
2.2.4 识字教材的认识 |
2.3 部编本识字教材分析 |
2.3.1 识字量的编排 |
2.3.2 汉语拼音的编排 |
2.3.3 识字方法的编排 |
3 小学低段识字教学中的问题 |
3.1 “教”的问题 |
3.1.1 教材研究粗浅 |
3.1.2 教学方法僵化 |
3.1.3 识字内容局限 |
3.2 “学”的问题 |
3.2.1 错别字泛滥 |
3.2.2 识字能力弱 |
3.2.3 识字习惯差 |
3.3 小学低段识字教学问题的成因分析 |
3.3.1 应试教育和传统教学影响 |
3.3.2 教师主动研究精神的缺乏 |
3.3.3 学生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 |
4 学低段识字教学策略 |
4.1 基于“教”的识字教学策略 |
4.1.1 紧跟课标,研读教材 |
4.1.2 巧妙设计,激发兴趣 |
4.1.3 学习汉字文化知识 |
4.2 基于“学”的识字教学策略 |
4.2.1 顺应学生心理发展规律 |
4.2.2 培养学生良好的识字习惯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10)小学高年级错别字现象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重难点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选题重要性及意义 |
1.1 概念界定 |
1.2 选题重要性 |
1.3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错别字现状调查与成因分析 |
2.1 错别字现状调查 |
2.1.1 调查对象与工具 |
2.1.2 调查数据分析 |
2.1.3 调查成果小结 |
2.2 错别字类型分析 |
2.2.1 笔画错误 |
2.2.2 部件错误 |
2.2.3 整字错误 |
2.3 错别字成因分析 |
2.3.1 汉字特点原因 |
2.3.2 学生自身原因 |
2.3.3 教师方面原因 |
2.3.4 社会与家庭原因 |
第三章 降低书写错字频率的有效对策 |
3.1 结合汉字特点,提高学生识字能力 |
3.1.1 字理识字 |
3.1.2 字趣识字 |
3.2 把握学生心理,改进教学策略 |
3.2.1 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
3.2.2 延长有意注意的时间 |
3.3 树立正确思想,培养良好习惯 |
3.3.1 思想上重视,认识写错别字的严重性 |
3.3.2 巩固旧知,养成复习习惯 |
3.3.3 勤查字典,强化训练 |
3.4 提升教师素养,优化教学效果 |
3.4.1 提高教学重视程度 |
3.4.2 提升教师文学素养 |
3.4.3 采取不同教学手段 |
3.5 社会与家庭的积极配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关于小学高年级学生错别字情况的调查问卷》 |
附录B 《生字检测卷》 |
附录C 《学生易错字统计表》 |
致谢 |
四、教师应当认真帮助学生纠正错别字(论文参考文献)
- [1]低年段小学生写错字现象的成因与对策研究[D]. 王锐.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2)
- [2]小学生错别字现象成因及对策研究[D]. 单琪雅. 吉林师范大学, 2019(06)
- [3]初中生错别字现象的归因与对策[D]. 张冬梅. 东北师范大学, 2016(06)
- [4]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错别字问题的归因与对策[D]. 徐翊凤. 杭州师范大学, 2020(02)
- [5]以字理为基础的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研究[D]. 赵舒.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
- [6]汉语语病研究百年史[D]. 罗茜文.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13(10)
- [7]部编本小学语文硬笔写字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 颜娟.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8]小学第二学段部件类错别字问题调查研究[D]. 常凯丽.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9]部编本小学语文低段识字教学策略研究[D]. 兰欣.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 [10]小学高年级错别字现象及对策研究[D]. 杨茗. 河南师范大学, 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