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金秋时节话崇明——访县三位领导同志(论文文献综述)
郑佳颖[1](2021)在《嘉兴府志所见文学文献整理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刘毅娟[2](2014)在《苏州古典园林色彩体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园林色彩是抽象的造型因素,是影响空间氛围、意境及区域景观特色的重要视觉要素之一。它所展现和暗含的,既是直观的,又是抽象的;既是科学的,又是感性的;即是视觉的,又是精神的:既有视觉生理的需求,又具有心理的引导……总之,园林色彩作为园林视觉感受的第一要素,在刺激视觉感官与诱导情感联想的同时,通过景色的渲染,促进内心情感的表现,从而达到园林意境的联想。这些辩证的特性,及表达的抽象性,人们更习惯以具体的物来描绘景色,渲染园林意境。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更新,风景园林专业的不断发展,技术的不断变革,色彩作为抽象的形式与精神符号再次得到重视,需求刺激研究的发展。因此,对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论文以苏州古典园林为主要研究对象。采取文献查询、实地调查、统计分析、色彩数据量化处理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用了4年时间十二次到苏州古典园林采集数据,其中包括3万多张的色彩调研照片。在研究过程中,按色彩的产生原理,分别研究苏州自然光色的规律及园林色彩元素的固有色;按园林色彩动静特征,统计分析了苏州古典园林的静态与动态色彩的元素,统计分析人造色彩元素的频率,使每个色彩元素具有国际色卡的标定值;按园林的专业描述特征,从空间色彩结构布局、区域立面色彩比例的分析、景点立意与色彩构成规律等角度入手,结合色彩专业程序进行色彩数据量化处理,分析色彩规律。论文从园林史、建筑史、文学史、绘画史、思想史、民俗史、工艺美术史、文人心态史等多个领域的文化背景去分析苏州园林色彩审美情趣的文化底蕴。涉及风景园林学、色彩学、色彩地理学、城市规划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知识,对苏州古典园林色彩体系进行研究,研究成果如下:1、苏州园林色彩审美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特征。首先源于地理及资源的优势苏州,山明水秀、资源丰富、温暖潮湿、四季分明、光照柔和等,这些自然条件奠定了苏州园林粉墙黛瓦、朱栏翠幂的景观特色。其次是苏州特有的人文因素,助长了文人园林的发展,展示了文人清新、淡雅的审美情趣。2、根据园林自然因素占主要的特性,把色彩分为动态色彩与静态色彩,依据调研的数据整理出一套具有实用价值的国际色号,为苏州园林世界文化遗产提供一套完整的色彩保护体系。3、采用色彩定量的分析法对苏州9大古典园林色彩体系进行系统的分析,所得数据将有利于意境主题的保护,及传统色彩的转译,为传统和发扬中国传统用色奠定扎实的技术基础。4、通过苏州古典园林色彩体系的研究,完善了中国传统园林色彩的研究体系。5、依据研究的需求,研发两套园林色彩分析软件。
魏佳[3](2009)在《20世纪中国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的改革与发展研究》文中指出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小学数学课程,始于清朝末年。晚清时期,伴随着中与西的文化激荡,传统与现代的思想交融,应政治经济需要而求教育作出突变之产物的小学数学课程诞生了。小学数学课程从民间传授算术到小学堂算术,再到小学数学,由于受社会的政治、经济或文化变革的强力作用,经历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发展道路。小学数学教科书作为小学数学课程的主要载体,从原初的译介走向编着,从简单的移植走向创生,从匆匆的草创走向发展,在“日本化”、“美国化”、“苏化”的基础上,从不断的模仿照搬逐渐走向“自主化”,从不断的自主改革逐渐走向成熟,终于形成了今天的小学数学教科书概貌。小学数学教科书的内容作为小学数学教科书的集中体现、实现小学数学课程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乃至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核心之核心,其内容的取舍、深浅度是否合适,内容的编排、呈现方式是否科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以至影响未来人才的质量。审视我们今天的小学数学实验教科书的内容,在改革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同样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国外教科书先进的编写经验;另一方面从历史角度对我国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自身的发展历程进行系统梳理、理论提升也是尤为必要的。本研究从历史的视角,运用文献研究、历史研究、比较研究和个案分析等方法,对20世纪我国(主流)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的百年演变历程作了全景式展示,以此作为小学数学教科书改革路径探幽的落脚点。全文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充分挖掘、梳理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辩证地、全面地、客观地纵观这一变革过程,分析影响其变革的内外因素,在积极关照今天我国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改革实践的基础上,以科学的态度审视、分析这一历史画卷,从中探寻一些带有规律性的历史经验和有意义的启示和借鉴。其中既有科学的实事求是的历史感,又有强烈的“古为今用”的现实感;既对我们当前理解21世纪基唇逃纬谈母镏行⊙öЫ炭剖槟谌莸母母锞哂邢质狄庖?又对我们明确今后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的变革趋势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同时,这一系列演变与变革,也展现了我国小学数学课程教材改革、发展的脉络,会给我们把握小学数学课程教材的方向以启示,会给我们继承优秀传统、创新和发展小学数学课程教材以帮助。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简略介绍了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内容、方法、意义及基本框架,并对论文的重要概念以及时间范围、地域范围作出界定,力图使读者对论文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和把握。第二章综述国内、国外关于小学数学教科书史的相关研究,既肯定前人研究已取得的成果,同时又指出尚存的问题,从问题入手,寻找本论文研究的突破口。第三章以20世纪上半叶我国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的演进为线索,进行历史剖析。依据重要的教育政策和事件,将20世纪上半叶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清末新政时期的小学算术教科书(1902-1911);第二阶段民国初期的小学算术教科书(1912-1926):第三阶段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小学算术教科书(1927-1949)。分别对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演变的历史过程以及不同时期的特点进行具体论述和分析。第四章剖析20世纪下半叶我国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的历史变迁。依据同样的划分标准,将20世纪下半叶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的发展过程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建国初期的小学算术教科书(1950-1957);第二阶段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小学算术教科书(1958-1965);第三阶段“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小学算术教科书(1966-1976):第四阶段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初期的小学数学教科书(1977-1985);第五阶段深化改革、加快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的小学数学教科书(1986-2000)。各个阶段除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有所不同以外,民间的社会思潮及当时的教育教学实际状况也各有特点,它们共同营造了不同阶段的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的特点。第五章通过分析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的变革与外部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及教育内部的教育宗旨、教育目的、学制、课程观、数学观、知识观的嬗变等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提炼出在不稳定的社会环境下,教科书内容的发展主要依赖外部因素;在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下,教科书内容的发展主要依赖内部因素;外因与内因从分离走向融合才能更加有利于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的发展。第六章总结归纳20世纪我国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发展的经验与启示,得出八点启示。(1)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改革的阶段性特点。(2)小学数学教科书的内容在相对稳定中谋求渐进式发展。(3)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直线式”与“螺旋式”编排的钟摆现象。(4)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的呈现从重“演绎”转为重“归纳”。(5)小学数学教科书的内容需在知识、儿童、社会三者之间寻求动态平衡。(6)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发展的几大趋势,即:①从一元走向多元;②从双基走向四基;③架设数学和生活之间的桥梁;④注重数学学科与其它学科的联系与综合;⑤寻求数学知识的逻辑顺序与儿童心里发展顺序的动态平衡;⑥计算器、计算机走进小学数学教科书。(7)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的改革既要面向世界又要立足本国,处理好西学与本十化的关系,坚持“洋为中用”、“古为今用”。(8)小学数学教科书的编审权应在“统”和“放”中寻求动态平衡。本研究的拟创新之处:第一,以大量原始资料为依据,首次较为系统地梳理了20世纪我国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的发展历程,尤其是对建国前五十年不完全统计的135套小学数学教科书(不包括不完全统计的解放区的小学数学教科书10套和汪伪政府的小学数学教科书9套)和建国后16套半全国通用小学数学教科书(不包括不完全统计的340套地方小学数学教科书)的整理,是本研究的一个新的发现。第二,基于史料的分析,从影响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近百年发展的因素中总结出在不稳定的社会环境下,教科书内容的发展主要依赖外部因素;在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下,教科书内容的发展主要依赖内部因素;外因和内因应从分离走向融合,才能更加有利于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的发展。第三,从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近百年的历史发展轨迹提炼出了对当今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改革和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值得借鉴的经验和有意义的启示,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诠释小学数学课程教材的发展路向。本研究的不足之处:第一,由于解放前的小学数学教科书史料非常分散、零碎,解放后的地方小学数学教科书史料非常繁杂,致使资料的收集过程非常艰难,因此难免存在疏漏。第二,理论基础薄弱,没有很好地做到史论结合。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近百年中小学数学教科书的内容从零散走向系统、从学科导向走向价值导向,其中既有继承、传延的成分,也有新质因子的增长与嬗变。“统新故而视其通”——立足于今,融会古今;“苞中外而计其全”——立足于中,兼采中外。考察、审视我国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发展的整个历程,科学总结既往的成功经验,认真吸取违背教育规律而曲折起伏的失误教训并辨析其演变的深层原因,是为了更好地把握今天与未来。因为,历史会为我们解读今天的小学数学教科书以最深刻的启迪,而面向世界又会使每一位数学教育工作者明晰自己的使命。
程传维[4](1990)在《金秋时节话崇明——访县三位领导同志》文中研究指明 祖国第三大岛崇明,三面环江,东临大海,历来被美誉为长江口的"明珠"。1978年以来,崇明不但工农业生产取得了较大的成绩,而且这个县的人民政权建设也有长足的进展。最近,笔者特意赴崇明,专程采访了县的几位领导同志,从中获得了不少催人奋进的新信息。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陈继明同志告诉我,从4月换届到9月为止,县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了"一府两院"有关部门的9项工作情况汇报,还组织人大代表
二、金秋时节话崇明——访县三位领导同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金秋时节话崇明——访县三位领导同志(论文提纲范文)
(2)苏州古典园林色彩体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苏州古典园林色彩体系概念的提出 |
1.1.1 苏州古典园林研究范围的限定 |
1.1.2 园林色彩体系的研究基础与范畴 |
1.1.3 苏州古典园林色彩体系的概念 |
1.2 研究的内容、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的内容与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查询 |
1.4.2 实地调查 |
1.4.3 比较分析 |
1.4.4 色彩面积统计 |
1.4.5 色彩数据的量化处理 |
1.4.6 调查问卷分析 |
1.5 课题研究创新点 |
1.6 研究框架 |
2 苏州古典园林色彩体系的研究基础 |
2.1 色彩学的理论基础 |
2.1.1 色彩学的发展概述 |
2.1.2 色彩的产生 |
2.1.3 色彩的属性 |
2.1.4 色彩的视觉心理 |
2.1.5 色彩的搭配原理 |
2.1.6 小结 |
2.2 色彩地理学的借鉴 |
2.2.1 色彩地理学的理论基础 |
2.2.2 色彩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
2.2.3 色彩地理学研究方法的借鉴 |
2.3 城市色彩景观研究方法的启示 |
2.3.1 国外城市色彩景观的理论发展 |
2.3.2 国内城市色彩景观的理论发展 |
2.3.3 城市色彩景观研宄方法的启示 |
2.4 中国传统色彩观的影响 |
2.4.1 中国传统文化中“色彩”的认知 |
2.4.2 中国传统五色体系 |
2.4.3 中国传统五色体系色彩观的演绎 |
2.4.4 小结 |
2.5 本章小结 |
3 苏州古典园林色彩体系形成的自然与人文因素 |
3.1 影响苏州古典园林色彩体系的自然环境因素 |
3.1.1 地理环境造就园林特色 |
3.1.2 苏州地质资源影响园林色彩 |
3.1.3 苏州气象特征影响区域自然色彩 |
3.1.4 不同自然光照类型对苏州园林色彩显色的影响 |
3.1.5 不同时间段的光照条件对园林色彩显色的影响 |
3.1.6 三种主要天气现象对苏州园林色彩显色的影响 |
3.1.7 苏州自然环境下产生的苏州文化色彩 |
3.1.8 自然环境综合因素造就苏州园林色彩特色 |
3.2 影响苏州古典园林色彩艺术的人文因素 |
3.2.1 苏州历史沿革对区域色彩景观的影响 |
3.2.2 人文交往所形成的苏州文化特色 |
3.2.3 苏州岁时节对苏州古典园林色彩的影响 |
3.2.4 人文因素造就了各个历史时期苏州园林色彩艺术 |
3.3 本章小结 |
4 苏州古典园林色彩元素的采集与分析 |
4.1 动态色彩 |
4.1.1 天色 |
4.1.2 水色 |
4.1.3 植物 |
4.1.4 移动的色彩 |
4.2 静态色彩 |
4.2.1 粉墙 |
4.2.2 黛瓦 |
4.2.3 青砖 |
4.2.4 灰饰 |
4.2.5 油漆 |
4.2.6 彩画 |
4.2.7 彩饰 |
4.2.8 本色家具 |
4.2.9 花岗石 |
4.2.10 花街铺地 |
4.3 本章小结 |
5 苏州古典园林色彩研究 |
5.1 拙政园 |
5.1.1 概述 |
5.1.2 园林布局与色彩结构体系 |
5.1.3 区域色彩景观的分析 |
5.1.4 主题景点色彩景观的分析 |
5.1.5 小结 |
5.2 留园 |
5.2.1 概述 |
5.2.2 园林布局与色彩结构体系 |
5.2.3 区域色彩景观的分析 |
5.2.4 主题景点色彩景观的分析 |
5.2.5 小结 |
5.3 网师园 |
5.3.1 概述 |
5.3.2 园林布局与色彩结构体系 |
5.3.3 中心区域色彩景观的分析 |
5.3.4 主题景点色彩景观的分析 |
5.3.5 小结 |
5.4 环秀山庄 |
5.4.1 概述 |
5.4.2 园林布局与色彩结构体系 |
5.4.3 中心区域色彩景观的分析 |
5.4.4 主题景点色彩景观的分析 |
5.4.5 小结 |
5.5 沧浪亭 |
5.5.1 概述 |
5.5.2 园林布局与色彩结构体系 |
5.5.3 区域色彩景观的分析 |
5.5.4 主题景点色彩景观的分析 |
5.5.5 小结 |
5.6 狮子林 |
5.6.1 概述 |
5.6.2 园林布局与色彩结构体系 |
5.6.3 区域色彩景观的分析 |
5.6.4 主题景点色彩景观的分析 |
5.6.5 小结 |
5.7 艺圃 |
5.7.1 概述 |
5.7.2 园林布局与色彩结构体系 |
5.7.3 区域色彩景观的分析 |
5.7.4 主题景点色彩景观的分析 |
5.7.5 小结 |
5.8 怡园 |
5.8.1 概述 |
5.8.2 园林布局与色彩结构体系 |
5.8.3 区域色彩景观的分析 |
5.8.4 主题景点色彩景观的分析 |
5.8.5 小结 |
5.9 耦园 |
5.9.1 概述 |
5.9.2 园林布局与色彩结构体系 |
5.9.3 区域色彩景观的分析 |
5.9.4 主题景点色彩景观的分析 |
5.9.5 小结 |
5.10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3)20世纪中国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的改革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相关概念及范围界定 |
1.3 研究的问题、思路及方法 |
1.3.1 研究的问题 |
1.3.2 研究的思路 |
1.3.3 研究的方法 |
1.4 研究的意义 |
1.5 论文框架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国内小学数学教科书研究综述 |
2.2 国外小学数学教科书研究综述 |
第3章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的历史沿革 |
3.1 清末新政时期的小学算术教科书(1902—1911) |
3.1.1 背景 |
3.1.2 小学算术教科书编写概况 |
3.1.3 小学算术教科书案例分析 |
3.1.4 总体评价 |
3.2 民国初期的小学算术教科书(1912—1926) |
3.2.1 背景 |
3.2.2 小学算术教科书编写概况 |
3.2.3 小学算术教科书案例分析 |
3.2.4 总体评价 |
3.3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小学算术教科书(1927—1949) |
3.3.1 背景 |
3.3.2 小学算术教科书编写概况 |
3.3.3 小学算术教科书案例分析 |
3.3.4 总体评价 |
第4章 20世纪下半叶中国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的历史沿革 |
4.1 建国初期的小学算术教科书(1950—1957) |
4.1.1 背景 |
4.1.2 小学算术教科书编写概况 |
4.1.3 小学算术教科书案例分析 |
4.1.4 总体评价 |
4.2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小学算术教科书(1958—1965) |
4.2.1 背景 |
4.2.2 小学算术教科书编写概况 |
4.2.3 小学算术教科书案例分析 |
4.2.4 总体评价 |
4.3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小学算术教科书(1966—1976) |
4.3.1 背景 |
4.3.2 各地小学算术教科书编写概况 |
4.3.3 总体评价 |
4.4 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初期的小学数学教科书(1977—1985) |
4.4.1 背景 |
4.4.2 小学数学教科书编写概况 |
4.4.3 小学数学教科书案例分析 |
4.4.4 总体评价 |
4.5 深化改革,加快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的小学数学教科书(1986—2000) |
4.5.1 背景 |
4.5.2 小学数学教科书编写概况 |
4.5.3 小学数学教科书案例分析 |
4.5.4 总体评价 |
第5章 20世纪中国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发展的动因分析 |
5.1 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发展的外部动因 |
5.1.1 政治变革对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发展的影响 |
5.1.2 经济变革对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发展的影响 |
5.1.3 文化变革对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发展的影响 |
5.2 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发展的内部动因 |
5.2.1 教育宗旨、教育目的、学制的嬗变对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发展的影响 |
5.2.2 课程观、数学观、知识观的嬗变对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发展的影响 |
5.3 外因与内因:从分离走向融合 |
第6章 20世纪中国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
6.1 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改革的阶段性特点 |
6.2 小学数学教科书的内容在相对稳定中谋求渐进式发展 |
6.3 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直线式"与"螺旋式"编排的钟摆现象 |
6.4 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的呈现从重"演绎"转向重"归纳" |
6.5 小学数学教科书需在学生、知识、社会三者间寻求动态的平衡 |
6.6 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发展的几大趋势 |
6.7 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的改革既要面向世界又要立足本国 |
6.7.1 实事求是地批判和吸收国外先进经验——洋为中用 |
6.7.2 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古为今用 |
6.8 小学数学教科书的编审权应在"统"和"放"中寻求动态平衡 |
结束语 |
后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金秋时节话崇明——访县三位领导同志(论文参考文献)
- [1]嘉兴府志所见文学文献整理与研究[D]. 郑佳颖. 浙江师范大学, 2021
- [2]苏州古典园林色彩体系的研究[D]. 刘毅娟. 北京林业大学, 2014(03)
- [3]20世纪中国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的改革与发展研究[D]. 魏佳. 西南大学, 2009(10)
- [4]金秋时节话崇明——访县三位领导同志[J]. 程传维. 上海人大月刊, 199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