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柳州龙川山地区红粘土成因及工程地质特征

广西柳州龙川山地区红粘土成因及工程地质特征

一、广西柳州龙船山地区红粘土的成因及工程地质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黎海龙[1](2021)在《广西岩石圈密度及磁性结构与岩浆岩空间分布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资源、环境的瓶颈约束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保障我国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实现地质找矿重大突破在新发展阶段仍是我国地质工作的重大任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开展深部矿产资源立体探测技术研究,加强深部找矿、拓展深部“第二找矿空间”,是我国今后资源勘查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方向。众所周知,广西有很多贵重金属、有色金属、稀有金属、稀土和放射性等矿产资源,在成因上都与花岗岩类密切相关。目前广西已发现的大中型矿床中有不少在空间展布上受岩体展布特征所制约,已知出露或半隐伏的控矿特征明显的就有:大厂(笼箱盖)、大明山、西大明山、钦甲、昆仑关等岩体。这充分表明通过探讨和研究隐伏岩浆岩体及其空间展布特征,来预测和寻找与岩浆岩体相关的隐伏矿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本论文以制约岩浆岩时空展布的岩石圈结构构造为研究基础,以探讨广西岩浆岩的展布特征为桥梁和纽带,重点解决制约深部找矿的控矿构造和控矿地质体问题。抓住岩浆岩这个关键环节,为实现广西深部找矿的突破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论文通过开展系统的重、磁异常研究,基于重、磁资料反演,并结合岩石圈速度结构,分析了广西岩石圈密度结构和磁性结构特征,建立了广西深部地质构造格架,划分了深部地质构造单元。在此基础上,探讨广西岩石圈结构与岩浆岩的关系,对区内岩浆岩省进行重磁异常特征分析,并对典型的岩浆岩体通过其发育、展布及其定位特征的探讨,为进一步研究与成矿的成因和空间关系提供了新证据。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成果包括:1.围绕广西地区岩浆岩问题,系统地归纳总结了前人有关岩浆岩方面的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及研究情况,并梳理出了有待解决的问题。2.根据卫星重、磁异常特征和上地幔速度结构及密度分布特征分析,结合利用地震波全波形反演得到东亚地区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开展广西地区岩石圈及上地幔结构特征分析,判断广西地区岩石圈具有与地壳不同的速度结构,壳内可分成桂西、桂东北、桂中和桂南几个区块;并推测广西地区岩石圈可能存在壳内滑脱层,壳内滑脱层可能发生在20~30 km深处,岩石圈底部滑脱层主要发生在40~80 km深处,该滑脱层可能成为燕山期以来中国大陆东南部岩浆活动的主要通道,这种结构特征是华南地区岩石圈减薄过程的表现。据此可以认为,在中-新生代华南地区岩石圈减薄的演化背景下,广西地区岩石圈形成了由多个块体拼接的深部构造格局。3.利用区域重力及航磁数据对广西岩石圈密度结构和磁化率结构进行反演,依据取得的成果分析了岩石圈密度和磁性异常成因及其与地表区域构造的关联。结合近年来华南及东南沿海地区地壳-上地幔结构及热状态方面研究新成果的基础上,认为广西地区下地壳与上地幔结构不连续,磁化率结构显示不同地区可能存在不同范围和程度的中下地壳解耦,致使在中生代以来幔源物质上侵至上地壳的规模和范围都有限,这可能是整个广西地区上地幔结构与地壳构造“错位”的主要原因。4.为了提高对重、磁异常的分辨能力,突出更多的有益信息,利用小波变换对广西区域重、磁异常进行多尺度分解,并探讨了其地质意义。根据重、磁异常的特征及重、磁异常的线性展布规律,推断了广西断裂构造和隐伏半隐伏岩体,划分了8条岩浆岩带,认为其基本上分布于上地壳低密度异常带(区),且发育于深断裂靠低密度异常带一侧,即深部构造陡坡带的前缘,并有越靠近断裂岩浆岩的定位越高的特点。5.结合地质的新成果、新认识,选择了两个不同岩浆岩带、物化探工作程度较高的西大明山岩体和桥圩中-基性岩体进行综合分析,从深部到浅部探讨其展布形态、定位特征以及成矿关系。总之,论文基于广西岩石圈结构构造通过多维度、多方法开展对岩浆岩的研究,圈定隐伏岩体并探讨其空间展布规律,不仅可以作为直接或间接的找矿手段,也为深部找矿、矿产资源调查评价的选区和工作部署提供了重要的地球物理依据。本次研究成果对于广西开展基础地质研究和深部找矿具有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王勇[2](2021)在《人工胶结红黏土的微观结构及力学性质》文中研究说明红黏土中的游离氧化铁胶体在天然土体中普遍存在,这种类型的土通常具有很好的力学性能。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红土被大量用作建筑地基和材料使用。因此,对红土的深入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本文以高岭土和游离氧化铁胶体形成初始人工胶结红黏土为试验材料,开展以不同胶体含量、干湿循环次数和养护时间为影响因素的红黏土为对象的试验,包括无侧限抗压强度、固结压缩、三轴剪切、核磁共振、X衍射和电镜扫描试验。详细研究了红黏土的压缩及抗剪强度变化规律、游离氧化铁矿物及微观孔隙的变化、胶结机理、胶结影响因素、胶结动态变化规律、胶结性参数与变形-强度的关系。探讨游离氧化铁在红黏土结构强度形成和强度增长过程中的变化规律。主要结论如下:1、采用了无胶结的高岭土和单一变量的氢氧化铁胶体,得到具有影响因素单一的人工红黏土样。设计了相应的人工红黏土的制备装置。此时的人工红黏土处于红土化的初始阶段。解决和解释了由于区域的差异造成红黏土性质不同的原因。2、红黏土的塑性指数与黏粒含量成正相关性,分形维数与土壤粒径分布之间存在着高度的线性相关。比表面积与液限和塑性指数的关系符合指数规律。人工红黏土样的抗剪强度峰值对应的应变与最大剪胀不同,当围压足够大时,抵抗压力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土体颗粒。3、本文结合NMR试验对人工红黏土样的内部孔径的分布以及孔隙大小和数量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得到其孔径的变化规律。红黏土的红土化作用大小规律为:胶体含量>干湿循环>养护时间。游离氧化铁胶体含量、干湿循环次数和养护时间在红黏土的红土化过程中孔隙体积变化最大增长率为31%、5.6%和0.35%。4、人工红黏土矿物分析结果表明游离氧化铁矿物的形态变化规律为水铁矿→纤铁矿→针铁矿→赤铁矿。当养护龄期达到80d时,出现针铁矿和赤铁矿。因此游离氧化铁铁质矿物之间的转变有助于我们重建红黏土红土化过程的演变。5、扫描电镜试验发现红黏土试样颗粒孔隙随着养护龄期和游离氧化铁含量增加而逐渐被红化产物填满,红黏土样的胶结接触面也增加,同时铁的矿物类型也发生了转变,针铁矿和赤铁矿的含量逐渐增多。其宏观表现在内聚力的增加和压缩系数的减小。6、建立了由红黏土胶结引起的结构性变化的宏观力学强度与微观结构的定量分析研究。提出应变胶结性参数和应力胶结性参数,描述了游离氧化铁胶体含量、养护龄期和干湿循环次数与胶结参数的变化规律,以此来描述红黏土的胶结特性与变形-强度的关系。同时对文中的人工红黏土和其它区域的土样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比较理想的结果和规律。

乔峰[3](2020)在《三种特殊土动力反应特性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土的动力学性质和地震响应特性在岩土工程领域备受关注。它是岩土工程抗震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岩土工程抗震研究的热点问题。特殊土由于其特殊的物质组成和形成环境以及特殊的结构,通常会表现出不同于一般土的工程特征和动力学特性。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发育在高烈度地区的特殊土,有时会造成严重的地震灾害。因此,开展特殊土动力特性的研究,对特殊土地区的工程建设和灾害防治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软土、黄土和红土这三种特殊土开展研究,建立了三种特殊土物理力学参数数据库,并以此数据库的相关资料为基础,围绕特殊土的工程特性、动力学特性以及地震反应特性等方面的问题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工作和取得的成果总结如下:1.总结已有研究成果,对特殊土动力学的研究现状进行简要的总结和评述。依据现有的文献资料,本文对国内外三种特殊土动力学性质及其工程特性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简要的整理和分析,梳理了特殊土工程特性、动力特性和地震反应特征等方面相关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对这一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的讨论和评述,提出了在这一领域今后需要开展的研究工作。2.在试验和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建立了三种特殊土物理力学参数数据库。收集并整理了全国部分地区三种特殊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和动力学参数,建立了三种特殊土的物理力学参数数据库。该数据库包括三种特殊土的常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和土的动剪切模量比、阻尼比和剪切波速等数据。数据库以网页的形式呈现,可远程登录,可上传更新资料,检索到的数据能以Excel表格形式下载,可资源共享,为开展三种特殊土的工程特性研究提供数据支持。3.利用数据库资料,分别统计了软土、黄土和红土常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的特征,给出了回归公式。本文通过统计给出了三种特殊土各自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值的变化范围,通过散点图、相关系数和拟合方程的线性关系检验(F检验)等方法,建立了各指标之间的统计关系式,分析了特殊土物理力学性质之间的相关性,并对三种特殊土的工程特性作了深入的分析,建立了三种特殊土各自物理力学性质指标之间的联系,为软土、黄土和红土的工程应用提供了方便。4.基于试验和收集到的资料,研究了三种特殊土的动力学特性,给出了三种特殊土在典型地区的动力学参数,并统计了剪切波速随深度的变化。以试验数据和收集到的相关资料为基础,统计给出了三种特殊土在典型地区的动力学参数(动剪切模量比、阻尼比和剪切波速)的范围值和平均值,并通过回归拟合的方法,给出了三种特殊土动力学参数的推荐值。利用动三轴试验,探讨了不同试验条件对软土和黄土动剪切模量比和阻尼比的影响。本文还根据收集到的钻孔资料,利用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SPSS)软件进行拟合分析,得到淤泥质土、黄土和红土土层剪切波速随埋深变化的经验公式,并用实例验证统计公式的合理性和适用性。这一工作为在软土、黄土和红土地区开展土层地震反应分析提供了参考。5.利用土层地震反应分析的方法,对比研究了三种特殊土动力反应的差异,综合本文的研究成果给出了三种特殊土动力学反应计算有关参数的建议值。本文建立了三种特殊土均匀单一土层计算模型,利用SOILQUAKE土层地震反应分析程序进行计算分析,利用计算结果,讨论了不同地震动强度条件下,三种特殊土动剪切模量比、阻尼比、剪切波速和输入地震动对设计反应谱的特征参数的影响。本文还以典型地区实际钻孔资料,建立了三种特殊土场地的土层计算模型,在土层地震反应分析计算的基础上,从峰值加速度、设计反应谱形状和特征参数等方面对特殊土的动力特性开展了对比研究。综合本文的研究成果,给出了特殊土动剪切模量比、阻尼比、剪切波速和密度的建议值。这一工作对在软土、黄土和红土地区开展抗震设计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也丰富了土动力学参数的研究成果。

穆锐[4](2019)在《贵阳地区红黏土动力特性及其动本构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红黏土作为特殊土中较为典型的一类,表现出高含水率、高塑性、高孔隙比、低密度、压实性较差等特殊性,主要分布于我国贵州、广西、云南以及湖南等省份,工程应用十分广泛,其力学性质对工程的设计、施工有较大的影响。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以贵阳地区原状红黏土为研究对象,结合其区域性和特殊性,采用室内试验和理论分析的研究方法,对贵阳地区原状红黏土的基本物理指标、静力特性和动力特性、疲劳特性、原状结构红黏土临界动应力的确定和动本构关系式等问题开展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具体工作如下:(1)基于室内常规的土工试验,对原状红黏土试样进行基本物理指标试验、固结试验以及CU三轴试验,得到了原状红黏土试样的含水比、天然密度、比重、液塑限、孔隙比、压缩模量以及压缩系数等基本物理指标。根据CU三轴试验结果,分析了原状结构红黏土试样的破坏形态、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孔隙水压力-轴向应变关系曲线以及不同含水比和不同围压下红黏土抗剪强度指标的变化规律。(2)通过动剪切模量和阻尼比动三轴试验,研究了不同试验条件下贵阳原状红黏土的动应力-动应变关系变化规律,得到了原状红黏土的?d?d关系曲线、G/Gmax?d以及??d关系曲线的变化规律。采用Hardin-Drnevich双曲线模型对试验数据进行拟合,得到贵阳原状红黏土的G/Gmax?d和??d经验关系曲线,对动剪切模量、阻尼比试验参数以及最大动模量Gmax和最大阻尼比?max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3)通过疲劳动三轴试验,得到了贵阳原状红黏土的累积塑性应变?p与疲劳荷载振动次数N的关系曲线,其变化规律表现为非线性。对试验结果分析可知,随动应力加载级数的增加,?plgN关系曲线类型依次表现为“稳定型”、“临界型”、“破坏型”三种;同时得到了在围压为35 kPa、45 kPa、55 kPa试验条件下贵阳原状红黏土临界动应力?dc的变化范围及平均取值;通过分析?plg N关系曲线及临界动应力的变化规律,可为红黏土动力稳定性的工程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4)结合疲劳试验结果,基于?plogN关系曲线的变化规律,从弹性、黏性等基本力学元件出发,引入分数阶微积分函数对Maxwell模型和Abel黏壶进行改进,理论推导了两种能描述原状红黏土疲劳动本构关系的理论表达式。在考虑表达式参数的影响下,根据试验数据对改进的Abel黏壶动本构关系式进行合理性验证,且给出了模型的相关参数并讨论其适用性。研究工作可为贵州地区原状红黏土动力特性及动本构关系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实践意义,为下一步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试验和理论基础。

韦瑜玺[5](2019)在《NH3·H2O污染桂林红黏土物理力学特性及微观结构演化规律的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依托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2017GXNSFAA198213)与广西高校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项目编号KY2015ZD055)开展系列研究,侧重于农业污染红黏土的研究。选取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桂林雁山地区红黏土作为试验土样,氨水(NH3·H2O)为污染物,考虑NH3·H2O质量分数(0、4.5%、9%、13.5%、18%)和养护时间(1d、7d、14d)双因子因素,人工制备污染红黏土土样,对NH3·H2O污染红黏土的物理力学性质与微观结构开展试验研究,探究NH3·H2O污染对桂林地区红黏土力学效应弱化的机理。主要研究成果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物理性质试验结果表明:随着NH3·H2O质量分数及养护时间的增加,红黏土的质量(m)、含水率(?)、比重(GS)、孔隙比(e)逐渐增大,整体表现为m、?、G、e的增大幅度在NH3·H2O质量分数013.5%大于13.5%18%,养护时间前期(1d→7d)增加幅度较大,后期(7d→14d)增速放缓;红黏土的液限(LW)、塑限(Wp)逐渐增大,最高增幅量分别出现在NH3·H2O质量分数为18%与养护时间14d时。(2)力学性质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养护时间、NH3·H2O质量分数的增加,污染红黏土的压缩模量(ES)逐渐减小。养护时间一定时,随着NH3·H2O质量分数的增加红黏土抗剪强度(?)均为递减;NH3·H2O质量分数在018%,随着养护时间延长,污染红黏土的?呈减小的趋势。在养护时间一定,随着NH3·H2O质量分数的增大,其c、?逐渐减小;在NH3·H2O质量分数一定,随着养护时间的增加,污染红黏土的c、?减小。(3)微结构特性试验结果表明:随NH3·H2O质量分数与养护时间的增加,土颗粒表面由光滑、孔隙少、团聚体结构较致密、多为片状或叠片状→表面开始变得粗糙、孔隙逐渐变大、出现少量的粒状体→逐渐形成松散的团块结构,孔隙分散,并出现架空结构。从以上试验研究对NH3·H2O溶液污染红黏土导致的红黏土力学效应弱化的机理可从碱-土相互作用进行解释。NH3·H2O溶液侵入红黏土后与土体中物质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反应,其反应生成充填在土颗粒间的胶结物质,土颗粒表面的结合水膜逐渐变厚,土体体积膨胀,导致土颗粒m、GS、e增大,同时NH3·H2O溶液的侵入破坏了红黏土的原始结构,消耗了土颗粒间的胶结物质,使得红黏土LW、Wp增大;NH3·H2O水解后电离出的OH-与红黏土中的胶结矿物质(SiO2、Al2O3)发生反应,致使红黏土颗粒间的胶结物溶解并生成新的絮状物,结果,土体颗粒间的胶结能力降低,土体原始稳定结构状态发生变化,变形能力增强,土体压缩性增大。

付青[6](2019)在《碱污染桂林红黏土工程特性及微观结构的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依托广西自然科学基金——桂林市区污染红黏土力学效应弱化的机理研究【2017JJA140032】开展系列研究。选取桂林雁山地区红黏土作为试验土样,以氢氧化钠为污染物,人工制备碱污染红黏土土样。考虑碱液质量分数(0%、4%、8%、12%和16%)和养护时间(7天、15天和30天)两个变量,分析碱污染桂林红黏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及微观结构的变化。研究成果如下:(1)物理性质试验结果表明:碱污染红黏土的颜色并未发生很大变化,浸泡过土样的碱液颜色呈现淡黄色,土样气味含有刺鼻的酸臭味;相同养护时间内,随碱液质量分数增加,碱污染红黏土的质量、含水率和密度先增大后减小,比重、液塑限和塑性指数逐渐增大,趋势变缓,在碱液质量分数为12%时,质量、密度和含水率变化存在阈值;相同碱液质量分数,随养护时间增加,碱污染红黏土的质量、密度、比重、液塑限和塑性指数增加,含水率、孔隙比减小。(2)力学性质试验结果表明:相同养护时间内,随碱液质量分数的增加,黏聚力增大,内摩擦角先增大后减小,在碱液质量分数为8%时存在阈值,压缩模量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在碱液质量分数为4%时存在极大值,碱液质量分数为8%时存在极小值;碱液质量分数相同时,随养护时间的增加,压缩模量和抗剪强度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养护时间为15天时到达最大值,养护30天时为最小值。(3)微观结构试验结果表明:碱污染红黏土的颗粒结构以片架结构为主;随着碱液质量分数和养护时间的增加,土颗粒裂隙度和分形维数呈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趋势,在碱液质量分数为8%和养护时间为15天时存在阈值。结合上述试验研究,从化学反应角度分析碱污染桂林红黏土的作用机理。碱液与红黏土的反应主要是Al2O3、Fe2O3和SiO2等氧化物与NaOH的反应;碱土反应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碱土反应阶段、盐溶阶段、胶结阶段、溶解平衡阶段;四个阶段没有明显的时间分界线,可以同时进行,共同作用下造成碱污染红黏土物理力学性质及微观结构的变化。

胡跃发[7](2019)在《桂林地区红黏土崩解与渗透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桂林地区地处低纬度区,属于亚热带季风季候,全年多雨,雨热基本同季。在这种温湿多雨的自然条件下,土体容易因为浸水,导致土体强度降低,浸水后的红黏土极易因湿化崩解而出现土体软化,出现诸如边坡破坏、冲沟、地基失效、洞穴发育和滑坡等常见的地质灾害事故,进而造成不必要的经济财产损失。随着红黏土在回填工程中被广泛运用,包括路基工程等许多工程建设项目中的地基回填也越来越多的使用红黏土。本文从红黏土作为回填土进行回填的安全及实用性方面考虑,就工程实际情形下红黏土的崩解特性进行研究。选用桂林雁山地区的红黏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的室内土工试验,研究不同条件状态下土体的崩解规律和崩解机制,并结合土体渗透试验探究其与土体崩解的相关性。主要结论及成果如下:(1)土样的崩解不是一个均匀变化的过程,由于受到水分子的侵入,出现了由表及里扩张性破坏。先水分侵入,裂隙贯通,再崩离解体破坏。在整个破坏的过程中,崩解掉的土样碎屑通常以粉状,散粒状形式掉落到崩解缸底。在崩解过程中,土样表面会伴随着气泡不断向上冒出,周边的水体也会在崩解过程最初阶段变得浑浊,当剧烈的崩解过程结束,不再有崩解土样的碎屑物通过网板掉落于崩解缸底,水体又重新恢复清澈。(2)考虑含水率—干密度作为土体崩解的控制变量时,可得出当含水率一定时,土样的崩解量会随着干密度的增加而减少。但是当干密度一定时,土样的最终崩解量并不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当含水率一定时,土样的崩解会随着干密度增加,土样最终崩解量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3)在考虑不同水位高度作为影响因素的实验过程,会发现随着时间的增加,在土样含水率和干密度恒定时,完成的崩解量随着水位深度(上覆水压力)的增加而逐步增加。(4)在考虑不同的纤维掺量作为影响因素的实验过程,立方体土样的崩解性随着掺入纤维量的增加而减弱。掺入纤维的崩解性要比没有掺入纤维的土样弱。因此可知,掺入聚丙烯腈纤维可以明显的改善土样的抗崩解性。(5)在进行由掺入标准砂作为改变土样的级配影响因素的崩解实验,由不同级配土样随不均匀系数变化的崩解平均速率曲线图,可知随着不均匀系数的增加,土样的崩解速率逐渐变缓。(6)通过对饱和土样进行渗透试验和崩解试验,可知随着干密度的增加,饱和土样的渗透系数逐步在减小,其发生崩解过程的崩解速率也在同时逐步的在减小。渗透系数和崩解平均速率都与干密度成负相关,且其相关性很高。(7)选取干密度为1.25g/cm3、1.35g/cm3的土样进行渗透试验和崩解试验,可得到随着掺入聚丙烯腈土样里纤维质量分数的增加,饱和土样的渗透系数逐步在增加,而其发生崩解过程的崩解速率却在同时逐步的在减小。

康謇[8](2018)在《湿热酸环境下湖南坡地红黏土直剪试验力学表征》文中研究说明红黏土作为一种基本的岩土工程材料,在我国南方季风气候区域分布广泛,构成或参与构成了湖南地区大量的浅层滑坡体。为了探究滑坡失稳机理,首要任务是对滑体物质的力学性质进行研究,且鉴于当前极端气候频繁发生的新常态环境,则需要明晰多因素如含水率、温度以及酸共同作用对土体抗剪强度的影响,以指导复杂环境下交通工程建设中的斜坡失稳灾害防治。为此,选择湖南坡地典型红黏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不排水不固结快剪试验研究其复杂环境下的力学特性,通过XRD试验和电镜扫描等手段从矿物组成和细观尺度分析其变形特征,得到如下结论:1.通过土工直剪试验,分析了不同酸环境、温度和含水率条件下红黏土的抗剪强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土样含水率提高,会降低红黏土的抗剪强度,而温度的增加会减弱含水率的影响,即温度的增加能够提高红黏土的抗剪强度。在弱酸环境下,红黏土的强度会得到一定的提高。同时存在一个温度和pH的临界点,当环境温度为15℃时,pH=5的情况下红黏土的抗剪强度最高,随着温度的增加或者降低,最大抗剪强度所处pH值转变为3,当含水率越低、竖向应力越大,这一现象越明显。2.采用XRD测试了坡地红黏土的矿物成分组成,并借助电镜扫描获得了其细观结构特征,以及酸性条件下红黏土化学成分与细观结构的变化特征,分析了影响抗剪强度的原因:在湿热酸环境中,红黏土强度主要受控于化学物质的反应、土体结构性的改变以及双电层的变化。3.运用统计方法,对坡地红黏土抗剪强度影响的湿热酸条件进行了因素显着性分析。影响作用大小依次是含水率、酸强度和温度。

胡舒伟[9](2018)在《纳米碳酸钙红黏土强度特性及微观结构特性初探》文中研究说明红黏土是广西地区广泛分布的一种特殊性土,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开发区发展规划的落实,城乡工程建设、道路基础设施、高速物联网建立等一系列相关工程建设不断增加,由红黏土特殊工程地质性质引发的如边坡失稳、地面塌陷、地基不均匀沉降等工程病害屡见不鲜,对人类的生命及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因此减轻和防治此类因红黏土特殊工程地质性质所带来的工程病害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工程意义。碳酸钙是一种在红黏土分布区广泛赋存且易开采的廉价材料,同时,碳酸钙产业又是广西“十三五”规划中重点打造的“14+4”千亿元产业之一。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纳米碳酸钙作为一种纳米材料具有与普通粒子不同的特性,在实际应用中已可作为改性材料改善混凝土等工程材料的不良性质,因此本文将纳米碳酸钙作为改性材料,探究在其影响下红黏土的强度特性及微观结构特性。本文采用桂林雁山区红黏土,对不同起始干密度在不同纳米碳酸钙掺量梯度下的纳米碳酸钙红黏土峰值强度、应力-应变曲线、微观形貌以及微观孔隙变化进行研究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三轴剪切试验得到起始干密度1.35 g·cm-3、1.45g·cm-3纳米碳酸钙红黏土样应力-应变曲线分别为弹性理想塑性型、应变硬化型且不随纳米碳酸钙掺量改变而改变;起始干密度1.40g·cm-3重塑红黏土素土在加入纳米碳酸钙后应力-应变曲线由弹性理想塑性型变为应变硬化型;纳米碳酸钙红黏土峰值强度随纳米碳酸钙的掺入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2)通过电镜显微扫描试验对比研究重塑红黏土素土在掺入纳米碳酸钙前后微观形貌的改变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纳米碳酸钙红黏土微结构形貌主要以叠片状、凝絮状、絮块状及粒团状基本单元组成,基本单元通过不同接触形式形成板状、粒团状等聚集体,最后这些聚集体通过不规则的排列及胶结物质的联结构成了纳米碳酸钙红黏土的微结构特征。(3)通过压汞试验对比研究重塑红黏土素土在掺入纳米碳酸钙前后孔隙分布变化规律,并通过X射线荧光光谱仪分析试样中化学成分的变化,探索纳米碳酸钙对重塑红黏土素土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在掺入纳米碳酸钙后重塑红黏土试样有大孔隙向小孔隙转移的趋势,并随着纳米碳酸钙掺量的增加,孔径0.010.1μm段峰值向左移,孔径110μm段向右移;全化学分析表明随着纳米碳酸钙的掺入量增大,红黏土中胶体平衡发生改变,会导致试样中Fe2O3等矿物元素的流失。

周兴[10](2018)在《锌离子污染桂林重塑红黏土力学性质与微观结构研究》文中认为广泛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的红黏土,是受到特殊的区域地质环境作用由碳酸盐岩形成的区域性特殊土。在桂林,红黏土的发育比较典型,抗剪强度对红黏土地基稳定性评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红黏土的工程性质比较特别,主要分布地区岩溶比较发育,常常会诱发很多工程地质问题,例如路基失稳、地基不均匀沉降等。岩溶区有色金属开采比较多,开采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污染到周围红黏土,从而遭到重金属污染的红黏土力学性质会发生一些变化,对遭到重金属污染的土体力学性质的研究已经成为学者们关注的重点。本文主要研究室内人工污染桂林重塑红黏土,对其进行三轴试验、X衍射矿物分析试验、X射线荧光分析试验、压汞试验、电镜扫描试验,对锌离子污染后的重塑红黏土力学性质、矿物成分及微观结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分析。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三轴不固结不排水剪切试验分析不同锌离子浓度、不同干密度、不同围压下重塑红黏土的力学性质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锌离子浓度的增加会使重塑红黏土的抗剪强度峰值降低;干密度的增加会使重塑红黏土的抗剪强度峰值增强;围压的增长会使重塑红黏土的抗剪强度峰值增强;土样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呈硬化型。(2)通过对锌离子污染前后的土样进行矿物成分分析,研究矿物变化对重塑红黏土力学性质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污染前后的土样矿物成分部分发生变化,其中氧化铁的含量降低比较明显。(3)通过压汞试验及电镜扫描试验,分析污染前后土样微观结构的变化,通过微观结构变化研究宏观力学变化原因。试验结果表明:受到锌离子污染的土样孔隙复杂程度明显提高,孔隙的多少与锌离子浓度成正比例函数关系,试样大孔隙体积变化不明显,小孔隙体积数量明显增加。

二、广西柳州龙船山地区红粘土的成因及工程地质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西柳州龙船山地区红粘土的成因及工程地质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广西岩石圈密度及磁性结构与岩浆岩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2.1 广西岩浆岩研究现状
        1.2.2 有关广西地区隐伏岩浆岩方面的研究
        1.2.3 广西地区地球物理调查及深部探测主要成果
        1.2.4 有关重、磁异常资料分析及解释方法及应用的研究现状
        1.2.5 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主要成果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第二章 广西区域地质背景与区域地球物理特征分析
    2.1 广西区域地质背景
        2.1.1 区域地层概况
        2.1.2 岩浆岩分布概况
    2.2 广西大地构造特征
        2.2.1 广西大地构造及演化
        2.2.2 广西地区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2.2.3 广西区域断裂
    2.3 区域与深部地球物理特征分析
        2.3.1 广西地区岩石圈及上地幔地球物理特征分析
        2.3.2 广西地区岩石密度和磁性特征
        2.3.3 区域重力异常与航磁异常特征
        2.3.4 岩石圈及上地幔结构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广西岩石圈结构分析
    3.1 岩石圈密度及磁化率反演方法简介
    3.2 广西地区岩石圈密度及磁性结构
        3.2.1 岩石圈密度结构特征
        3.2.2 岩石圈磁性结构特征
        3.2.3 岩石圈热结构特征
    3.3 岩石圈密度及磁性结构与大地构造及其演化的关联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广西岩浆岩区域重、磁异常特征分析
    4.1 区域重、磁异常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简介
        4.1.1 重、磁异常多尺度分析方法
        4.1.2 位场异常(断裂构造或岩性边界)信号提取方法
    4.2 广西重、磁异常多尺度分解
        4.2.1 重、磁异常多尺度分解结果
        4.2.2 广西多尺度重、磁异常的地质意义
    4.3 广西地区线性构造异常特征分析
        4.3.1 线性异常信号提取
        4.3.2 广西区域断裂构造及构造格架
    4.4 广西岩浆岩省重、磁异常特征
        4.4.1 隐伏半隐伏岩体重、磁异常特征
        4.4.2 利用重、磁异常推断的隐伏、半隐伏岩体
    4.5 岩石圈结构与岩浆岩分布的关系
        4.5.1 广西地壳厚度与岩浆岩分布
        4.5.2 岩石圈结构与岩浆岩的发育及定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典型岩体与深部岩浆物质来源
    5.1 两个典型隐伏岩体的深部磁性结构
    5.2 典型岩体与深部物源
        5.2.1 西大明山隐伏岩体
        5.2.2 桥圩中-基性隐伏岩体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2)人工胶结红黏土的微观结构及力学性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红黏土的定义
        1.2.2 红黏土的来源
        1.2.3 物理力学性质
        1.2.4 微观结构特征
    1.3 主要问题
    1.4 研究内容
        1.4.1 主要内容
        1.4.2 创新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不同区域内红黏土的物理特征
    2.1 颗粒粒径分布特征
    2.2 影响比重因素分析
    2.3 界限含水率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人工红黏土的制备及基本物理性质
    3.1 人工红黏土强度模拟试验原理
    3.2 人工红黏土的制备
        3.2.1 胶体制备
        3.2.2 胶体纯化
        3.2.3 胶体浓度测定
        3.2.4 胶体制备方法的选择
        3.2.5 土样制备
    3.3 基本物理性质
        3.3.1 基本物性指标
        3.3.2 颗粒级配曲线
        3.3.3 Zeta电位
        3.3.4 比表面积
        3.3.5 矿物成分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人工红黏土的力学性质
    4.1 压缩性
        4.1.1 试验仪器
        4.1.2 试验方案
        4.1.3 压缩曲线分析
        4.1.4 压缩性参数
        4.1.5 压缩回弹曲线分析
    4.2 强度特性
        4.2.1 剪切试验仪器
        4.2.2 剪切试验方案
        4.2.3 固结排水剪切试验(CD)
        4.2.4 剪切试验结果分析(CU)
    4.3 人工红黏土的强度增长机理
        4.3.1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结果分析
        4.3.2 人工性红黏土的结构强度形成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人工红黏土的微观结构特征
    5.1 微观试验仪器
    5.2 SEM试验
        5.2.1 试验原理
        5.2.2 试验方案
        5.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5.3 NMR试验
        5.3.1 试验可行性分析
        5.3.2 横向弛豫时间T_2与孔隙半径R的关系
        5.3.3 试验方案
        5.3.4 试验结果及分析
    5.4 游离氧化铁作用机理
        5.4.1 黏土中铁的胶结机理
        5.4.2 游离氧化铁形态的演化
        5.4.3 游离氧化铁与土粒的连接方式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红黏土的胶结强度形成及表征
    6.1 人工红黏土胶结性参数
    6.2 人工红黏土胶结性参数试验验证
    6.3 人工红黏土胶结性参数与压缩性的关系
    6.4 人工红黏土胶结性参数与抗剪强度的关系
    6.5 红土化作用过程中孔隙演化与强度的关系
    6.6 红黏土的强度形成特性及微观机制
        6.6.1 红黏土强度形成特征
        6.6.2 红黏土的微观机制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三种特殊土动力反应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特殊土一般工程特性的研究现状
    1.3 特殊土动力特性的研究现状
        1.3.1 动剪切模量比和阻尼比
        1.3.2 剪切波速
    1.4 特殊土地震动效应的研究现状
    1.5 问题与讨论
    1.6 主要研究内容
    1.7 章节安排
第二章 特殊土物理力学参数数据库的建立
    2.1 引言
    2.2 数据库系统
        2.2.1 数据库系统的发展进程
        2.2.2 数据库软件的选取
    2.3 特殊土物理力学参数数据库的建立
        2.3.1 统计指标
        2.3.2 数据的来源
        2.3.3 数据库的内容
        2.3.4 数据库的构建和使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天津地区软土动力特性研究
    3.1 引言
    3.2 软土常规工程指标的统计
        3.2.1 物理力学性质指标概况
        3.2.2 数据中异常值的检验
        3.2.3 物理力学性质指标间相关性研究
        3.2.4 回归方程的显着性检验
    3.3 动剪切模量比和阻尼比
        3.3.1 动剪切模量比和阻尼比的影响因素
        3.3.2 统计结果
    3.4 剪切波速
        3.4.1 拟合模型确定
        3.4.2 实例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宁夏海原地区黄土动力特性研究
    4.1 引言
    4.2 黄土常规工程指标的统计
        4.2.1 物理力学性质指标概况
        4.2.2 数据中异常值的检验
        4.2.3 物理力学性质指标间相关性研究
        4.2.4 回归方程的显着性检验
    4.3 动剪切模量比和阻尼比
        4.3.1 动剪切模量比和阻尼比的影响因素
        4.3.2 统计结果
    4.4 剪切波速
        4.4.1 拟合模型确定
        4.4.2 实例验证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广西柳州地区红土动力特性研究
    5.1 引言
    5.2 工程特性
        5.2.1 物理力学性质指标概况
        5.2.2 数据中异常值的检验
        5.2.3 物理力学性质指标间相关性研究
        5.2.4 回归方程的显着性检验
    5.3 动剪切模量比和阻尼比
    5.4 剪切波速
        5.4.1 拟合模型确定
        5.4.2 实例验证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三种特殊土地震反应分析
    6.1 引言
    6.2 场地地质剖面的建立
        6.2.1 均匀单一土层剖面和土层参数
        6.2.2 实际场地土层剖面和土层参数
    6.3 输入地震动的选取
        6.3.1 实测强震记录
        6.3.2 人工合成地震动
    6.4 计算方法的选取
        6.4.1 土层地震反应分析方法的选取
        6.4.2 反应谱标定方法的确定
    6.5 计算结果分析
        6.5.1 均匀单一土层剖面计算结果分析
        6.5.2 实际土层剖面计算结果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成果
    7.2 本文的创新点
    7.3 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附表相关回归拟合公式汇总表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博士期间参于的科研与开发项目

(4)贵阳地区红黏土动力特性及其动本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3 红黏土的力学性质及动本构关系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工程性质方面
        1.3.2 试验研究方面
        1.3.3 理论研究方面
    1.4 存在的问题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6 主要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贵阳地区红黏土基本物理参数及静力特性试验
    2.1 引言
    2.2 试样取样过程
        2.2.1 取样地点
        2.2.2 取样及存储方法
    2.3 红黏土基本物理指标试验
        2.3.1 含水率试验
        2.3.2 密度试验
        2.3.3 比重试验
        2.3.4 界限含水率试验
    2.4 红黏土的低压固结试验
        2.4.1 试验原理及方法
        2.4.2 原状土样的制备
        2.4.3 试验步骤
        2.4.4 试验结果分析
    2.5 CU三轴试验研究
        2.5.1 试验仪器
        2.5.2 试验方案
        2.5.3 试验步骤
        2.5.4 数据处理及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贵阳红黏土动力特性试验
    3.1 引言
    3.2 试验仪器与试验方案
        3.2.1 土动三轴试验仪
        3.2.2 原状红黏土动模量与阻尼比试验方案
        3.2.3 原状红黏土疲劳动三轴试验方案
        3.2.4 试验滞回曲线及动应力幅值的确定
        3.2.5 动模量与阻尼比试验操作步骤
        3.2.6 疲劳试验操作步骤
    3.3 红黏土的动应力-应变关系分析
        3.3.1 围压对红黏土动应力-应变关系影响分析
        3.3.2 固结比对红黏土动应力-应变关系影响分析
        3.3.3 频率对红黏土动应力-应变关系影响分析
        3.3.4 含水比对红黏土动应力-应变关系影响分析
    3.4 红黏土动剪切模量比和阻尼比影响因素分析
        3.4.1 围压对红黏土动剪切模量比和阻尼比影响分析
        3.4.2 固结比对红黏土动剪切模量比和阻尼比影响因素分析
        3.4.3 含水比对红黏土动剪切模量比和阻尼比影响分析
    3.5 贵阳原状红黏土临界动应力分析及确定
        3.5.1 土体疲劳动三轴经典试验曲线
        3.5.2 贵阳原状红黏土疲劳试验曲线及分析
        3.5.3 贵阳原状红黏土临界动应力的确定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贵阳原状红黏土疲劳动本构模型
    4.1 引言
    4.2 基本动应力-动应变关系力学元件介绍
        4.2.1 弹性元件
        4.2.2 黏性元件
        4.2.3 分数阶黏壶
        4.2.4 Abel黏壶
        4.2.5 Maxwell模型
    4.3 疲劳荷载下红黏土的动应力-应变关系特性
        4.3.1 红黏土的动应力-应变关系
        4.3.2 红黏土疲劳荷载处理
        4.3.3 红黏土疲劳荷载下总应变的组成
    4.4 基于力学元件红黏土的疲劳动本构关系的建立
        4.4.1 时间t与振动次数N的转换
        4.4.2 改进的Maxwell模型
        4.4.3 改进的Abel黏壶
        4.4.4 疲劳荷载下红黏土的稳态和Fourier变换振动及动力响应
        4.4.5 贵阳原状红黏土疲劳动本构关系
    4.5 本文疲劳动本构关系对原状红黏土的适用性验证
        4.5.1 红黏土疲劳动本构关系的参数确定及曲线拟合方法
        4.5.2 红黏土的累计变形曲线的拟合及模型参数
        4.5.3 红黏土疲劳动本构关系的适用性验证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一、发表及录用的学术论文
    二、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学术会议
    三、参与撰写的专着

(5)NH3·H2O污染桂林红黏土物理力学特性及微观结构演化规律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污染土的来源及危害
        1.2.2 污染土的物理力学性质研究
        1.2.3 污染土的微观结构研究
        1.2.4 污染土的侵蚀机理研究
        1.2.5 对污染土研究存在的问题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3.1 本文研究内容
        1.3.2 本文组织结构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NH_3·H_2O污染红黏土的室内试验
    2.1 引言
    2.2 污染土样的制备
        2.2.1 土样的选取
        2.2.2 污染溶液的配制
        2.2.3 污染土样的制备
        2.2.4 污染溶液的变化
    2.3 污染土的室内试验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NH_3·H_2O污染红黏土的物理力学性质
    3.1 引言
    3.2 NH_3·H_2O污染红黏土的物理性质
        3.2.1 质量的变化
        3.2.2 含水率的变化
        3.2.3 比重的变化
        3.2.4 孔隙比的变化
        3.2.5 界限含水率的变化
    3.3 NH_3·H_2O污染红黏土的力学性质
        3.3.1 压缩模量的变化
        3.3.2 抗剪强度的变化
        3.3.3 抗剪强度指标的变化
    3.4 NH_3·H_2O污染红黏土塑性指数与压缩模量的关系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NH_3·H_2O污染红黏土的微观结构
    4.1 引言
    4.2 NH_3·H_2O污染红黏土的微观结构观测
        4.2.1 扫描电镜试验原理
        4.2.2 试样制备
    4.3 NH_3·H_2O污染红黏土的微观结构图像特征
        4.3.1 不同NH_3·H_2O质量分数条件下红黏土微观结构图像的变化
        4.3.2 不同养护时间条件下红黏土微观结构图像的变化
    4.4 NH_3·H_2O污染红黏土的微观结构图像的处理
        4.4.1 微观结构图像处理过程
        4.4.2 微观结构图像参数的提取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NH_3·H_2O污染红黏土力学效应弱化机理
    5.1 引言
    5.2 NH_3·H_2O溶液与红黏土的相互作用
        5.2.1 水解阶段
        5.2.2 初期侵蚀
        5.2.3 中期胶结
        5.2.4 后期溶解
    5.3 NH_3·H_2O污染对红黏土物理性质的影响
        5.3.1 质量
        5.3.2 比重
        5.3.3 孔隙比
        5.3.4 界限含水率
    5.4 NH_3·H_2O污染对红黏土力学性质的影响
        5.4.1 压缩模量
        5.4.2 抗剪强度及指标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6)碱污染桂林红黏土工程特性及微观结构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污染土的研究
        1.2.1 污染土物理力学性质研究现状
        1.2.2 污染土微观结构研究现状
        1.2.3 污染土腐蚀机理研究
        1.2.4 污染土工程性质及评价
        1.2.5 污染土的治理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内容
第2章 碱污染红黏土的试验方案
    2.1 试验方案的设计
    2.2 土样的选取
    2.3 碱溶液的制备
    2.4 污染土样的制备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碱污染红黏土物理性质试验
    3.1 引言
    3.2 碱污染红黏土外观、气味的变化
    3.3 碱污染红黏土质量的变化
    3.4 碱污染红黏土含水率的变化
    3.5 碱污染红黏土密度的变化
    3.6 碱污染红黏土比重的变化
    3.7 碱污染红黏土孔隙比的变化
    3.8 碱污染红黏土液塑限的变化
    3.9 本章总结
第4章 碱污染红黏土力学性质试验
    4.1 引言
    4.2 碱污染红黏土的变形特征变化
        4.2.1 标准固结试验步骤
        4.2.2 固结试验数据整理
        4.2.3 碱污染红黏土压缩性变化原因分析
    4.3 碱污染红黏土的抗剪强度变化
        4.3.1 直剪试验步骤
        4.3.2 直剪试验数据分析
        4.3.3 碱污染红黏土抗剪强度变化原因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碱污染红黏土微观结构试验
    5.1 引言
    5.2 扫描电镜试验
        5.2.1 扫描电镜原理介绍
        5.2.2 扫描电子显微镜的特点
        5.2.3 试验样品的制备
    5.3 碱污染红黏土微观结构分析
        5.3.1 不同质量分数碱液污染红黏土的微观结构分析
        5.3.2 不同养护时间碱污染红黏土的微观结构分析
    5.4 碱污染红黏土微观结构与物理力学性质的联系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碱-土作用机理研究
    6.1 引言
    6.2 红黏土的物质组成
    6.3 碱污染红黏土的作用过程
        6.3.1 碱土反应阶段
        6.3.2 盐溶阶段
        6.3.3 胶结阶段
        6.3.4 溶解平衡阶段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存在问题及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7)桂林地区红黏土崩解与渗透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选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岩土体的崩解性研究
        1.2.2 公路崩解湿化研究
        1.2.3 其他黏性土的崩解研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本文的创新点
第2章 红黏土基本物理性质的研究
    2.1 桂林地区红黏土基本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2.1.1 实验土样
        2.1.2 比重试验
        2.1.3 颗粒分析试验
        2.1.4 击实试验
    2.3 红黏土成分和化学成分分析
    2.4 红黏土双电层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红黏土崩解效应及试验方案研究
    3.1 引言
    3.2 《土工试验规范SL237-1999》试验仪器及方法
        3.2.1 崩解定义与目的
        3.2.2 崩解试验仪器设备
        3.2.3 土体崩解试验的操作步骤
    3.3 其他崩解试验装置与方法
        3.3.1 体积法改良崩解装置
        3.3.2 质量法改良崩解装置
    3.4 各种崩解装置和方法的总结与分析
        3.4.1 对采取体积法崩解实验的总结与分析
        3.4.2 对采取质量法崩解实验的总结与分析
        3.4.3 体积法和质量法崩解的对比分析
        3.4.4 目前现有崩解试验装置及方法所存在的问题
    3.5 崩解性的定量指标
        3.5.1 崩解量
        3.5.2 崩解速率
        3.5.3 累积崩解模数
        3.5.4 崩解稳定阶段的平均速率
    3.6 本文在崩解试验上所采用的装置与方案
        3.6.1 崩解试验装置
        3.6.2 本文崩解试验原理
        3.6.3 本文试验崩解指标关系式的推导
        3.6.4 崩解试验操作步骤及相关注意要求
        3.6.5 崩解实验方案
        1.不同含水率的红黏土的崩解试验
        2.不同干密度下的红黏土的崩解试验
        3.不同颗粒级配下红黏土的崩解试验
        4.不同水位深度的红黏土崩解试验
        5.不同聚丙烯腈纤维掺入比下的红黏土崩解试验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红黏土崩解试验现象与结果的分析
    4.1 引言
    4.2 不同含水率与干密度下红黏土崩解试验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含水率、干密度下红黏土崩解试验
        4.2.2 不同水位高度条件下崩解性研究
        4.2.3 不同纤维掺量条件下崩解性研究
        4.2.4 改变土样不同颗粒级配条件下崩解性研究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土样渗透性与崩解的机理研究
    5.1 引言
    5.2 水的渗入对土体崩解结构的影响
        5.2.1 饱和红黏土样渗透试验
    5.3 饱和土样渗透与崩解试验分析
        5.3.1 不同干密度的饱和土样渗透和崩解试验对照
        5.3.2 不同纤维量的饱和土样渗透和崩解试验对照
    5.4 渗透性对土体崩解的作用机理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选
1.个人简历
2.发表学术论文
致谢

(8)湿热酸环境下湖南坡地红黏土直剪试验力学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1.2.1 滑坡失稳机理研究
        1.2.2 常态环境下红黏土的土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1.2.3 特殊环境下红黏土的土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坡地红黏土细观结构与矿物成分分析
    2.1 概述
    2.2 土粒比重试验
    2.3 界限含水率
    2.4 击实试验
    2.5 坡积红黏土细观结构观察
    2.6 矿物成分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坡地红黏土在湿热条件下直剪特征研究
    3.1 概述
    3.2 试验方案的设计
        3.2.1 试验要素
        3.2.2 试验工况
        3.2.3 试验步骤
    3.3 温度的控制
    3.4 试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3.4.1 竖向应力对抗剪强度的影响关系
        3.4.2 含水率对抗剪强度的影响
        3.4.3 温度对抗剪强度的影响
    3.5 基于双电层理论的内因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坡地红黏土在湿热酸环境下直剪性能研究
    4.1 概述
    4.2 试验方案的设计
        4.2.1 试验要素
        4.2.2 试验工况
        4.2.3 变量的控制
        4.2.4 试验步骤
    4.3 试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4.3.1 直剪试验结果整理
        4.3.2 温度对试样抗剪强度的影响
        4.3.3 含水率对试样抗剪强度的影响
        4.3.4 pH对试样抗剪强度影响
    4.4 基于化学成分、细观结构以及双电层理论的内因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坡地红黏土抗剪强度湿热酸因素显着性分析
    5.1 概述
    5.2 竖向应力下湿热酸因素与抗剪强度的关系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9)纳米碳酸钙红黏土强度特性及微观结构特性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红黏土成因及矿物组成的研究现状
        1.2.2 红黏土强度特性的研究现状
        1.2.3 红黏土变形特性的研究现状
        1.2.4 红黏土微观结构特性的研究现状
        1.2.5 红黏土性质改良的研究现状
        1.2.6 纳米碳酸钙作为改性材料实际应用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本文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材料准备及室内试验
    2.1 红黏土的物质组成成分及物理力学性质
    2.2 试验用纳米碳酸钙
    2.3 三轴试验
        2.3.1 试样制备
        2.3.2 试验方法
    2.4 扫描电镜试验
        2.4.1 扫描电镜试验原理
        2.4.2 试样制备
    2.5 压汞试验
        2.5.1 压汞试验原理
        2.5.2 试验制备
    2.6 全化学分析
        2.6.1 X射线荧光光谱仪试验原理
        2.6.2 试样制备
第3章 纳米碳酸钙红黏土强度特性
    3.1 不同围压作用下纳米碳酸钙红黏土峰值强度变化
        3.1.1 相同掺量不同围压作用下纳米碳酸钙红黏土峰值强度变化
        3.1.2 相同干密度不同围压下纳米碳酸钙红黏土峰值强度变化
    3.2 不同纳米碳酸钙掺量对纳米碳酸钙红黏土峰值强度的影响
    3.3 干密度对纳米碳酸钙红黏土峰值强度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纳米碳酸钙红黏土变形特性
    4.1 纳米碳酸钙红黏土应力-应变关系曲线
    4.2 纳米碳酸钙掺量对纳米碳酸钙红黏土变形特性的影响
    4.3 起始干密度对纳米碳酸钙红黏土变形特性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纳米碳酸钙红黏土微观结构特性
    5.1 纳米碳酸钙红黏土微观形貌特征
    5.2 纳米碳酸钙红黏土孔径分布
    5.3 纳米碳酸钙红黏土矿物元素成分变化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历
    参与科研项目及发表论文
致谢

(10)锌离子污染桂林重塑红黏土力学性质与微观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以及研究意义
    1.2 红黏土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红黏土成因研究现状
        1.2.2 红黏土矿物组成研究现状
        1.2.3 红黏土物理力学性质研究现状
        1.2.4 红黏土微观结构研究现状
    1.3 重金属污染土研究现状
        1.3.1 污染土的工程性质研究现状
        1.3.2 污染土的微观结构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试验材料及试验准备
    2.1 试验材料
        2.1.1 概述
        2.1.2 试验材料的基本性质
    2.2 试样制备
        2.2.1 击实试验
        2.2.2 溶液及土样制备
    2.3 试验方法
        2.3.1 三轴试验
        2.3.2 X射线衍射和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法简介
        2.3.3 扫描电镜试验
        2.3.4 压汞试验
第3章 污染红黏土力学性质研究
    3.1 概述
    3.2 强度变化特性
        3.2.1 锌离子对重塑红黏土抗剪强度的影响
        3.2.2 锌离子对桂林重塑红黏土应力-应变关系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污染红黏土矿物成分变化研究
    4.1 概述
    4.2 土样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变化研究
        4.2.1 土样矿物成分研究
        4.2.2 土样化学成分研究
第5章 污染红黏土微观结构影响分析
    5.1 概述
    5.2 扫描电镜图像分析
    5.3 压汞实验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广西柳州龙船山地区红粘土的成因及工程地质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广西岩石圈密度及磁性结构与岩浆岩空间分布特征研究[D]. 黎海龙. 中国地质大学, 2021
  • [2]人工胶结红黏土的微观结构及力学性质[D]. 王勇. 桂林理工大学, 2021(01)
  • [3]三种特殊土动力反应特性的研究[D]. 乔峰.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20
  • [4]贵阳地区红黏土动力特性及其动本构关系研究[D]. 穆锐. 贵州大学, 2019(09)
  • [5]NH3·H2O污染桂林红黏土物理力学特性及微观结构演化规律的试验研究[D]. 韦瑜玺. 桂林理工大学, 2019(01)
  • [6]碱污染桂林红黏土工程特性及微观结构的试验研究[D]. 付青. 桂林理工大学, 2019(05)
  • [7]桂林地区红黏土崩解与渗透相关性研究[D]. 胡跃发. 桂林理工大学, 2019(05)
  • [8]湿热酸环境下湖南坡地红黏土直剪试验力学表征[D]. 康謇. 湘潭大学, 2018(11)
  • [9]纳米碳酸钙红黏土强度特性及微观结构特性初探[D]. 胡舒伟. 桂林理工大学, 2018(05)
  • [10]锌离子污染桂林重塑红黏土力学性质与微观结构研究[D]. 周兴. 桂林理工大学, 2018(05)

标签:;  ;  ;  ;  ;  

广西柳州龙川山地区红粘土成因及工程地质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