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关元穴灸治疗痛经31例

继关元穴灸治疗痛经31例

一、灸中极关元穴治疗痛经31例(论文文献综述)

关竹君[1](2014)在《穴位埋线配合艾灸神阙穴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本课题采用随机对照研究,应用痛经症状积分标准、视觉类比量表(VAS)、语言评价量表(VRS)、行为疼痛测定表(BRS-6)、McGill问卷表以及回顾性症状量表(RSS)评价艾灸神阙穴以及配合关元穴、三阴交穴位埋线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近期以及远期疗效,为穴位埋线配合艾灸神阙穴治疗原发性痛经提供临床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收集符合入选标准的原发性痛经者160例,以1:1的比例分配至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与对照组各80例。在经过伦理委员会审批及签订知情同意书后,实验组采用艾灸神阙穴以及配合关元穴、三阴交穴位埋线方法治疗。对照组则只采用关元穴、三阴交穴位埋线治疗。本研究共观察五个月经周期。于第一个月经周期,收集相关信息,用于基线的评价,接着连续治疗三个月经周期,并在每个月经周期的来经后的第三天采用评价工具观察其疗效。停止治疗两个月后观察远期疗效。本研究采用痛经症状积分标准、视觉类比量表(VAS)、语言评价量表(VRS)、行为疼痛测定表(BRS-6)、McGill问卷表以及回顾性症状量表(RSS)来评价两组的近期以及远期临床疗效。临床研究结束后,临床资料及时汇总,输入计算机,建立数据库,将数据记录输入SPSS18.0进行统计分析。对两组治疗后临床总疗效、临床症状以及评价量表分值等进行统计分析、比较,最后客观评价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统计方法:分类资料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用两样本比较Wilcoxon秩和检验(校正),两样本均数比较用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自身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或Wilcoxon配对秩和检验。结果:1.在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年龄构成、病程、月经周期、辨证分型类型、痛经症状积分、VAS评分、VRS评分、BRS-6评分、McGill简易疼痛量表评分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2.实验两组在第一个月经周期后的对痛经临床疗效的比较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但是在第二、三个月经周期以及远期疗效,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痛经临床疗效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组能更显着改善痛经临床症状。3.实验干预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第一个月经周期VAS评分、VRS评分、BRS-6评分的降低幅度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而实验组与对照组在第二月经周期、第三月经周期以及远期疗效的各上述指标评分的降低幅度有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组能显着降低上述各指标评分。4.实验干预在第一个月经周期后,实验组与对照组MPQ量表PRI感觉评分以及PRI总分降低幅度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第二月经周期、第三月经周期后以及远期疗效,实验组与对照组MPQ量表PRI感觉评分MPQ量表以及PRI总分评分降低幅度有显着性差异(P<0.05)。5.实验干预第一个月经周期以及第二月经周期后,实验组与对照组MPQ量表PRI情感评分降低幅度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第三月经周期以及远期疗效实验组与对照组MPQ量表PRI情感评分降低幅度有显着性差异(P<O.05)。6.治疗后痛经症状严重程度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第一个月经周期后,全身疼痛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余痛经症状严重程度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第二个月经周期后痛经症状严重程度比较,腹痛、腰痛、全身疼痛、抑郁、神经质、以及痛经症状总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余痛经症状严重程度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第三个月经周期后痛经症状严重程度比较,腹痛、腰痛、全身疼痛、易激惹、食欲不振、抑郁、神经质、以及痛经症状总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余痛经症状严重程度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远期痛经症状严重程度比较,腹痛、腰痛、全身疼痛、食欲不振、抑郁、神经质、以及痛经症状总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余痛经症状严重程度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7.两组治疗后痛经症状总频率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第一个月经周期后,全身疼痛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余痛经症状总频率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第二个月经周期后痛经症状总频率比较,腹痛、腰痛、全身疼痛、抑郁、以及痛经症状总频率总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余痛经症状总频率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第三个月经周期后痛经症状总频率比较,腹痛、腰痛、全身疼痛、抑郁、以及痛经症状总频率总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余痛经症状总频率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远期痛经症状严重程度比较,腹痛、腰痛、全身疼痛、抑郁、以及痛经症状总频率总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余痛经症状总频率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8.实验组治疗后痛经症状严重程度横向比较,结果提示:采用艾灸神阙以及配合关元穴、三阴交穴位埋线方法治疗原发性痛经,在治疗后第一个月经周期后,全身疼痛症状与治疗前严重程度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余痛经症状严重程度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治疗后第二个月经周期后,腹痛、腰痛、全身疼痛、抑郁、神经质、以及痛经症状总分与治疗前严重程度比较有显着性改善(P<0.05)。其余痛经症状严重程度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治疗后第三个月经周期后,腹痛、恶心、腰痛、全身疼痛、易激惹、食欲不振、抑郁、神经质、以及痛经症状总分与治疗前严重程度比较有显着性改善(P<0.05)。其余痛经症状严重程度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治疗后远期疗效观察,腹痛、恶心、腰痛、全身疼痛、易激惹、食欲不振、抑郁、神经质、以及痛经症状总分与治疗前严重程度比较有显着性改善(P<0.05)。其余痛经症状严重程度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9.对照组治疗后痛经症状严重程度横向比较,结果提示:单独采用关元穴、阴交穴位埋线方法治疗原发性痛经,在治疗后第一个月经周期后,腰痛症状与治疗前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余痛经症状严重程度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治疗后第二个月经周期后,腹痛、腰痛与治疗前比较有显着性改善(P<0.05)。其余痛经症状严重程度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治疗后第三个月经周期后,腹痛、腰痛、全身疼痛、抑郁以及痛经症状总分与治疗前比较有显着性改善(P<0.05)。其余痛经症状严重程度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治疗后远期疗效观察,腹痛、腰痛、全身疼痛、抑郁以及痛经症状总分与治疗前比较有显着性改善(P<0.05)。其余痛经症状严重程度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10.实验组治疗后痛经症状总频率横向比较,结果提示:采用艾灸神阙以及配合关元穴、三阴交穴位埋线方法治疗原发性痛经,在治疗后第一个月经周期后,痛经症状总频率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治疗后第二个月经周期后,腹痛、腰痛、全身疼痛、食欲不振、失眠、抑郁以及痛经症状总分与治疗前痛经症状总频率比较有显着性改善(P<0.05)。其余痛经症状总频率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治疗后第三个月经周期后,腹痛、恶心、腰痛、面色变化、食欲不振、失眠、抑郁以及痛经症状总分与治疗前痛经症状总频率有显着性改善(P<0.05)。其余痛经症状总频率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治疗后远期疗效观察,腹痛、恶心、腰痛、面色变化、食欲不振、失眠、抑郁以及痛经症状总分与治疗前痛经症状总频率有显着性改善(P<0.05)。其余痛经症状总频率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11.对照组治疗后痛经症状总频率横向比较,结果提示:单独关元穴、三阴交穴位埋线方法治疗原发性痛经,在治疗后第一个月经周期后,痛经症状总频率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治疗后第二个月经周期后,腹痛、腰痛与治疗前痛经症状总频率比较有显着性改善(P<0.05)。其余痛经症状总频率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治疗后第三个月经周期后,腹痛、腰痛、全身疼痛以及痛经症状总分与治疗前痛经症状总频率有显着性改善(P<0.05)。其余痛经症状总频率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治疗后远期疗效观察,腹痛、腰痛、全身疼痛以及痛经症状总分与治疗前痛经症状总频率有显着性改善(P<0.05)。其余痛经症状总频率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穴位埋线配合艾灸神阙穴治疗原发性痛经能显着改善疼痛,缓解痛经的伴随症状程度以及发生频率,有着确切的临床疗效。2.穴位埋线配合艾灸神阙穴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疗效优于单独采用穴位埋线治疗。

黄惠恩(WONG WAI EN)[2](2020)在《热敏灸配合桃红四物汤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文中指出目的:通过热敏灸联合桃红四物汤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和客观评价,促进热敏灸在治疗原发性痛经中的应用。方法:从静思康复之家选取60例确诊为原发性痛经患者,采取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热敏灸+桃红四物汤30例,对照组为单纯针刺30例。两组取穴相同,选穴:三阴交、地机、中极、关元。操作手法上,治疗组患者在口服桃红四物汤的同时,每日进行一次热敏灸治疗。患者仰卧位,手持点燃的热敏灸艾条,距皮肤表面3cm,在回旋灸过程中找出热敏点,并在热敏点上依次行雀啄、回旋、往返、温和灸等操作,直到热敏灸感消失;对照组给与常规针刺治疗。两组治疗时间为上次月经结束后25天,每日1次,连续7天,连续3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对两组患者进行视觉模拟评分量表、COX痛经症状评分、热敏化腧穴分布频率等评价。结果:1、基线分析对年龄、病程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均具有可比性(P>0.05)。2、治疗结果(1)对两组治疗前后的VAS分值进行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分值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2)对两组治疗前后的COX痛经症状评分进行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分值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3)总体疗效上,治疗组为93.33%;对照组为76%,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疗优于对照组。(4)热敏化现象出现频率较高的腧穴依次为三阴交(80%),中极(75%),关元(68%),地机(65%)。结论:临床观察发现三阴交是热敏化现象出现频率较高的腧穴,运用热敏灸配合桃红四物汤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可明显改善患者VAS分值、COX痛经症状评分,缓解患者疼痛症状,很好的疗效。热敏灸配合口服桃红四物汤是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有效治疗方法,值得推广应用于临床。

张高传[3](2018)在《基于古代文献对赖氏引气归元针法处方原理及用穴规律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为了进一步发掘引气归元针法,并在此基础上推广通元疗法,本研究从文献学方面来对引气归元针法处方中主穴的主治病证及其腧穴配伍应用进行研究分析,从中挖掘引气归元针法治疗的适应病症及优势病种所在,为通元疗法今后的临床研究及临床实践提供参考;同时对引气归元针法处方用穴原理进行初步研究,为通元疗法的学习推广和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参考及文献数据方面的支持。研究方法:1.通过叙述引气归元针法的形成过程,从理论方面分析引气归元针法处方原理;2.引气归元针法分析;3.检索《中华医典》第五版中收录的中医典籍,利用数据挖掘软件spss modeler15.0采用Apriori算法对腧穴(中极、气海、关元、天枢、归来)的主治病证和腧穴配伍应用进行频次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试着从中总结分析引气归元处方主穴主治病证和配穴规律。研究结果:1.中极穴单穴主治病证频次前十位依次是:不孕、遗精、奔豚、积聚、带下、闭经、不育、厥证、饥不能食、症瘕。中极穴配伍治疗病证频次前十位依次是:带下、遗精、崩漏、月经不调、不孕、积聚、奔豚、胞衣不下、阴茎痛、痢疾。中极穴配伍腧穴频次前十位依次是:三阴交、气海、肾俞、关元、足三里、命门、膈俞、合谷、膏肓、复溜、章门、石门;中极穴配伍次数最多的经脉是任脉,其次是膀胱经;中极穴配伍膀胱经上的腧穴数最多,其次是任脉上的腧穴;中极穴腧穴配伍特定穴最多为募穴,其次为背俞穴。2.气海穴单穴主治病证频次前十位依次是:腹痛、脱证、虚劳、奔豚、一切气疾、症瘕、痢疾、疝气、厥证、月经不调。气海穴配伍治疗病证前十位依次是:厥证、阴毒、腹痛、疝气、淋证、喘证、黄疸、泄泻、脱证、水肿。气海穴配伍经脉频次最多的是任脉,其次是胃经及膀胱经。配伍腧穴穴位数最多的经脉为膀胱经,其次是任脉和胃经。配伍腧穴特定穴中最多的为募穴、其次是合穴;气海穴配伍腧穴频次前十位依次是:关元、足三里、中脘、三阴交、石门、神阙、天枢、肾俞、中极、百会。3.天枢穴单穴治疗病证频次前十位依次是:腹痛、泄泻、腹胀、症瘕、积冷、疝气、虚劳、气上冲胸、痢疾、奔豚。天枢穴配伍治疗病证频次前十位依次是:痢疾、腹痛、泄泻、霍乱、积聚、月经后期、食不化、症瘕、疝气、吐血。天枢穴配伍腧穴前十位依次是:气海、中脘、足三里、关元、三阴交、脾俞、章门、神阙、内庭、水分。天枢穴配伍经脉频次前五位依次是:任脉、胃经、膀胱经、脾经、肾经。配伍腧穴穴位数前五位的经脉依次为:胃经、膀胱经、任脉、督脉、肾经。配伍腧穴按特定穴分类,频次前5位依次为募穴、背俞穴、合穴、原穴、输穴。4.关元穴单穴治疗病证前10位依次是腹痛、淋证、不孕、转胞、头痛、尿血、疝气、伤寒、泄泻、奔豚。关元穴配伍治疗病证总计102种,频次前十位依次是:阴毒、疝气、腹痛、黄疸、痢疾、奔豚、淋证、转胞、泄泻、中寒、遗精、伤寒、白浊。关元穴配伍腧穴前十位依次是:气海、三阴交、肾俞、石门、中脘、足三里、神阙、中极、阴交、天枢。关元穴配伍经脉频次前五位依次是:任脉、膀胱经、肾经、胃经、脾经。配伍腧穴穴位数前五位的经脉依次为:膀胱经、任脉、胃经、肾经、脾经。配伍腧穴按特定穴分类,频次前5位依次为募穴、背俞穴、合穴、井穴、原穴。5.归来穴单穴主治病证频次前五位分别是:奔豚、阴缩、女子阴中寒、女子胞中寒、疝气。归来穴配伍治疗病证总共8种,最多的是疝气和偏坠;归来穴配伍腧穴前五位依次是:大敦、三阴交、关元、气海、阑门;配伍腧穴按特定穴分类,频次前五位依次为募穴、原穴、输穴、井穴、背俞穴。研究结论:1.引气归元针法处方主穴对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胃肠系统疾病及疝气、水肿、阴毒、脱证、厥证、虚劳等疾病有治疗作用。2.引气归元针法处方主穴选配穴时可以多从任脉、膀胱经及胃经上来选择,而且腧穴配伍建议选用募穴、背俞穴、五输穴。3.引气归元针法治疗优势病证处方配穴:引气归元针法处方主穴(中极、气海、关元、天枢、归来)治疗淋证配穴:三阴交、肾俞、血海、足三里治疗带下配穴:肾俞、三阴交、白环俞、委中治疗崩漏配穴:肾俞、三阴交、血海、阴谷、太冲治疗月经不调配穴:肾俞、三阴交、照海治疗癃闭配穴:三阴交、阴陵泉、阴谷治疗闭经配穴:三阴交、肾俞、合谷治疗痛经配穴:三阴交、大敦治疗不孕配穴:三阴交、子宫穴、阴廉治疗阳痿配穴:肾俞、命门、然谷治疗遗尿配穴:阴陵泉、大敦、神门治疗遗精配穴:肾俞、膏肓、心俞、三阴交、白环俞治疗症瘕配穴:章门、太溪、三焦俞、胃俞治疗腹痛配穴:足三里、中脘、三阴交治疗痢疾配穴:中脘、足三里、神阙、百会治疗泄泻配穴:中脘、百会、足三里、三阴交治疗积聚配穴:章门、中脘、足三里、脾俞治疗腹胀配穴:足三里、三阴交、中脘治疗水肿配穴:水分、足三里、三阴交、合谷治疗疝气配穴:曲泉、照海、三阴交、太冲、大敦治疗阴毒配穴:神阙、石门治疗脱证配穴:神阙、石门治疗厥证配穴:百会、石门、神阙、人中治疗虚劳配穴:足三里、膏肓、肾俞

崔秀琼[4](2007)在《痛经的古今针灸处方用穴研究》文中提出痛经是指妇女在经期及其前后,出现小腹或腰部疼痛,甚至痛及腰骶,多见于未婚青少年女性,为妇科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影响妇女身心健康。针灸治疗痛经疗效佳、副作用小,经前治疗还能预防其发作,在临床上具有优势,在针灸治疗类专着或高等院校针灸学教材中,“痛经”大都列于妇科病的首位。古今针灸治疗痛经的文献相当丰富,但缺乏系统整理和深入分析。本研究拟通过对古今文献中有关论述针灸治疗痛经内容的系统整理,探讨用穴思路,归纳用穴规律,提炼理论认识,为临床应用及研究提供文献研究依据。针灸治疗痛经的方法,包括很多方面,诸如选穴、组方、刺灸方法等,限于本人时间关系,本研究选择其中具有首要意义的处方选穴这一方面,进行系统整理探讨。本研究搜集文献范围有以下几方面:古代针灸着作、现代杂志、现代针灸教科书、现代针灸名家专着。共检索到国内现存的针灸专书及中医丛书中有关针灸内容的古医籍205部,1949年以后国内公开发行中医、针灸类杂志的发表论文232篇,现代针灸学教材21部,现代针灸名家专着13部。首先将这些文献中治疗痛经的针灸处方进行分类摘录,按古代和现代两方面分别统计用穴情况,确定古今医家治疗痛经的常用腧穴和高频次处方(包括主穴和辨证配穴),并对这些处方特点进行分析研究,总结规律;然后对比分析古今针灸治疗痛经处方选穴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最后分析现代针灸名家治疗痛经的选穴,研究其不同选穴特点,探讨形成治疗思路及原理,并对这些处方进行评价。最后将古代常用处方、现代论文与医着常用处方和现代教科书中针灸的处方进行对比,分析教科书与临床常用处方之间的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并客观评价各版针灸教材中针灸治疗痛经处方的优劣以及其临床实用性。经上述研究发现,唐以前针灸治疗疾病的用穴数量是非常少的,常仅用单穴治疗,而且所选单穴的最大特点是都位于腹部,属于局部取穴。另外,从腧穴分布经脉来看,早期针灸治疗痛经善取足阳经穴。唐宋时期针灸着作渐多,但对月水腹痛的专门记载还不多,针灸治疗妇科病的记载主要集中在月水不调、崩漏、妊娠、产后等四大方面,可以看出一个明显特征是唐宋时期针灸处方渐从单穴变为多穴处方。到元明清时期,针灸着作中关于月水腹痛候的治疗记载大量增加,取用的穴位较之以前增多,以多穴处方为基本特点,单穴或双穴处方已少见。综合分析后发现,古代文献中针灸治疗痛经的常用穴为三阴交、关元、中极;其次为气海、血海、肾俞、合谷;古代针灸治疗痛经的常用处方为三阴交、关元、气海;其次为三阴交、关元、合谷;选穴以局部为主,最常取用的局部穴为关元、中极;远端穴最常用的为三阴交;最常用的单穴方为三阴交;最常用的双穴处方为三阴交、合谷。统计分析现代文献的结果显示,现代针灸治疗痛经最常用的腧穴为三阴交、关元、中极;其次为气海、足三里、次髎、肾俞;最常用的腧穴处方为三阴交、关元、地机、中极、次髎;这些常用穴主要分布在膀胱经、任脉、脾经和肾经,按人体部位来说主要集中在胸腹和腰背部(多属于局部取穴);处方穴位的数量是以多穴处方为主;配穴方法主要是交会穴配穴法和俞募穴配穴法,局部穴和远端穴相配也较多,局部取穴多在胸腹部,远端取穴主要在下肢;辨证配穴中,气滞血瘀型的痛经常配用太冲、三阴交、气海、血海;寒湿凝滞型常配用三阴交、关元、中极;气血不足型常配用足三里、气海、脾俞;肾气亏虚型常配用肾俞、肝俞;湿热蕴结型常配用丰隆、阴陵泉。分析现代针灸教材中针灸治疗痛经的处方用穴,各版教材的取穴虽然不尽相同,但总体上还是一致的,常用处方为三阴交、关元、中极、地机、次髎。现代名家专着比较多,取穴差异较大,但治疗痛经的基本穴如三阴交、关元等基本都会用到,特殊的是,不同医家有一些经验穴或特别针刺手法。总结古今医家针灸治疗痛经的用穴规律,常用腧穴为三阴交、关元;其次为中极、气海,再次为肾俞、太冲;选穴原则以局部穴配合循经取穴为主,局部穴最常用的是关元、中极,远道穴最常用的为三阴交;最常用的单穴处方为三阴交,其次为关元,再次为合谷;最常用的双穴处方为三阴交、关元,其次为三阴交、合谷;最常用的针灸治疗痛经的多穴处方为三阴交、关元、中极、气海,其次为三阴交、关元、中极、归来,再次为三阴交、关元、中极、地机。

江绣英[5](2014)在《芳香疗法配合穴位点按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原发性痛经是妇科常见病,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升学等压力随之增大,痛经的发病率明显上升,严重影响了女性正常的生活、工作与学习,并日益引起社会关注。如何有效而安全地缓解疼痛和减少痛经的复发,是原发性痛经治疗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目前,原发性痛经的治疗主要有西药治疗、中医中药治疗及其他疗法。芳香疗法作为一种养生保健方法,运用萃取的植物精油,结合祖国传统医学的经络学说,在人体特定部位上按摩,对原发性痛经患者具有舒缓情绪、缓解疼痛等作用,其治疗方式独特,疗效明显,日益引起医疗界重视。研究目的通过设计严格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对比在芳香疗法基础上配合穴位点按法、芳香疗法及穴位埋线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客观评价芳香疗法及芳香疗法配合穴位点按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原发性痛经提供新的思路及客观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临床观察、随机对照的方法。从台湾鸿祥中医门诊部选取符合本课题纳入标准的受试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1:1:1分配到芳香疗法配合穴位点按组、芳香疗法组和埋线组中,每组30例。芳香疗法配合穴位点按组采用精油按摩下腹部、腰骶部并点按关元、子宫(双侧)、次髎(双侧)、十七椎;芳香疗法组仅采用精油应用芳香疗法按摩下腹部、腰骶部治疗,埋线组则选取关元、子宫(双侧)、次髎(双侧)行埋线治疗。三组均在月经期前7~10天开始治疗;以一个月经周期为1疗程,连续治疗3疗程。分别在治疗前后进行评测,比较三组痛经症状评分表、简化McGill疼痛询问量表,来观察三组病例的近期临床疗效。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痛经程度评分:与治疗前比较,三组患者在治疗后痛经程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芳香疗法配合穴位点按组较单纯芳香疗法组痛经程度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埋线组比较无明显差别(P>0.05),其疗效与埋线组相当。2.疼痛感觉评分、情感评分和总评分:三组治疗后,均有所下降,治疗后芳香疗法配合穴位点按组与芳香疗法疗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与埋线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VAS、PRI和PPI评分,治疗后三组均有下降,芳香疗法配合穴位点按组低于芳香疗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与埋线组差距不大,两则无统计学意义。4.总有效率上而言,埋线组最高,芳香疗法配合穴位点按组次之,单纯芳香疗法组最低,三者之间的差异具有极显着意义。研究结论芳香疗法配合穴位点按、单纯芳香疗法和穴位埋线疗法对于原发性痛经均具有一定的疗效,芳香疗法配合穴位点按较单纯芳香疗法疗效更好,其疗效与穴位埋线效果相当。

栗冬[6](2012)在《温和灸对原发性痛经大鼠免疫机制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温和灸对实验性痛经大鼠T细胞亚群CD3、CD4、CD8水平及胸腺、脾脏病理结构改变的影响,研究温和灸对原发性痛经的特异治疗作用和镇痛机制,为临床上原发性痛经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从而更好指导临床。材料和方法:雌性未孕SD大鼠60只,体重200±50g,由辽宁中医药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随机分成空白组、模型组、阳性药物组、温和灸治疗组。除空白组外,其余三组均采用已烯雌酚和催产素模拟制作痛经模型。阳性药物组于造模第8天,温和灸治疗组于造模第2天选取中极,双侧次髎、三阴交穴进行悬灸。观察痛经大鼠的扭体反应情况和大鼠胸腺、脾脏的变化,检测大鼠血浆CD3、CD4、CD8水平。结果:1.温和灸能明显减少痛经模型大鼠30min内扭体次数,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模型组CD3、CD4、CD8水平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存在明显的免疫功能低下。3.阳性药物、温和灸治疗组CD3、CD4、CD8水平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模型组免疫器官胸腺和脾脏发生了明显的病理变化,温和灸治疗、阳性药物组的胸腺和脾脏的病理变化程度较模型组轻微。结论:1.温和灸对原发性痛经大鼠有很好的止痛或缓解疼痛的作用;2.温和灸可以影响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水平,避免免疫器官的病理性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拮抗了原发性痛经导致的免疫功能低下。

付源峰,曹洪福,衣华强[7](2016)在《穴位贴敷治疗原发性痛经研究进展》文中提出近年来有关中药外治疗法治疗痛经的发展较快,并且有中药内服外敷、针药结合及多种疗法组合的趋势。在应用穴位贴敷的同时,多种疗法结合治疗原发性痛经已为许多临床医师所应用。本文旨在介绍穴位贴敷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治疗现状以及其他疗法与穴位贴敷联合应用的治疗进展,对多种疗法联合治疗原发性痛经进行评价,并对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做出展望。

申松希[8](2014)在《针刺不同穴位对寒凝证类痛经大鼠子宫微循环及前列腺素、MLCK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本研究以选用寒凝证类痛经模型大鼠为研究对象,根据现代医学对于原发性痛经发病机制的认识,以胞宫相关经穴(三阴交穴、关元穴)为切入点,比较针刺不同穴位对寒凝证类痛经大鼠扭体反应、子宫微循环、子宫组织内前列腺素F2α(PGF2α)、前列腺素E2(PGE2)含量以及PGF2α/PGE2比值、前列腺素F2α(PGF2α)、前列腺素E2(PGE2) mRNA表达、MLCK的影响,初步探讨针刺缓解胞宫疼痛的作用机制,同时探讨针刺不同穴位的镇痛效应差异。研究方法将72只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盐水组、寒凝证类痛经模型组、针刺三阴交组、针刺关元组,每组18只。除盐水组外,其余各组大鼠予注射苯甲酸雌二醇和缩宫素,且第1-5d每日在给药后放入-25℃冰柜冷冻4小时制备寒凝证类痛经大鼠模型;盐水组每日给予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观察20min内扭体反应的潜伏期、扭体次数及扭体评分;观测各组大鼠5、10、20min子宫微循环变化;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子宫组织内前列腺素F2。(PGF2。)、前列腺素E2(PGE2)含量;采用RT-PCR法检测大鼠子宫组织内PGF2。、PGE2mRNA表达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子宫内平滑肌肌球蛋白轻链激酶(MLCK)含量。研究结果1针刺不同穴位对寒凝证类痛经大鼠扭体反应的影响与盐水组相比,寒凝证类痛经模型组扭体潜伏期明显缩短,扭体次数及扭体评分显着增高,统计学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寒凝证类痛经模型组相比,针刺三阴交组扭体潜伏期明显延长,扭体次数及扭体评分明显降低,统计学有显着性差异(P<0.01);针刺关元组扭体潜伏期明显延长,扭体次数及扭体评分明显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针刺组之间相比,扭体潜伏期、扭体次数及扭体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2针刺不同穴位对寒凝证类痛经大鼠子宫微循环的影响与盐水组相比,寒凝证类痛经模型组微血管、cap管径明显收缩,cap条数明显减少,微血管清晰度明显下降,微血管颜色明显加深,血流明显减慢或停止,统计学有显着性差异(P<0. 01)。与寒凝证类痛经模型组相比,针刺三阴交组各时间段大鼠子宫微血管明显扩张,有统计学差异(P<0.05, P<0.01), cap管径明显扩张,有统计学差异(P<0.05, P<0.01,P<0.05),微血管清晰度明显改善,有统计学差异(P<0.05,P<0. 01),微血管颜色明显改善,有统计学差异(P<0. 05,P<0. 01),血流明显加快,统计学有显着性差异(P<0.01);针刺关元组10mmin时,微血管管径明显扩张,有统计学差异(P<0.05),各时间段微血管清晰度明显改善,有统计学差异(P<0. 05, P<0. 01,P<0. 05),10min时微血管颜色明显改善,有统计学差异(P<0. 05),5min时血流明显加快,统计学有显着性差异(P<0. 01)。针刺组之间相比,针刺三阴交组10、20min时较针刺关元组子宫徽血管管径明显扩张,统计学有显着性差异(P<0.01),针刺三阴交组5、10min时较针刺关元组cap管径明显扩张,有统计学差异(P<0. 05),针刺三阴交组10、20min时较针刺关元组微血管颜色明显改善,有统计学差异(P<0. 05, P<0.01),针刺三阴交组10、20min时较针刺关元组血流明显加快,统计学有显着性差异(P<0. 01) 。3针刺不同穴位对寒凝证类痛经大鼠子宫前列腺素的影响3. 1针刺不同穴位对寒凝证类痛经大鼠子宫前列腺素F2 α、前列腺素E2含量及其二者比值的影响与盐水组相比,寒凝证类痛经模型组大鼠子宫组织中PGF2α含量、PGE2/PGF2α比值明显升高,统计学有显着性差异(P<0. 01)。与寒凝证类痛经模型组相比,针刺关元组大鼠子宫组织中PGF2α含量、PGE2/PGF2α比值明显降低,统计学有显着性差异(P<0. 01)。针刺组之间相比,针刺关元组大鼠子宫组织中PGF2α含量、PGE2/PGF2α比值较针刺三阴交组明显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 05,P<0. 01)。3.2针刺不同穴位对寒凝证类痛经大鼠前列腺素F2α、前列腺素E2mRNA表达及其二者比值的影响与盐水组相比,寒凝证类痛经模型组大鼠子宫组织中PGF2α、PGE2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1)。与寒凝证类痛经模型组相比,针刺三阴交组大鼠子宫组织中PGF2α mRNA表达明显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 05);针刺三阴交组、针刺关元组大鼠子宫组织中PGE2mRNA表达明显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P<0. 01)。针刺组之间相比,大鼠子宫组织中PGF2 α、PGE2 mRNA表达及PGF2 α /PGE2比值变化不明显(P>0. 05)。4针刺不同穴位对寒凝证类痛经大鼠子宫组织内MLCK的影响与盐水组相比,寒凝证类痛经模型组大鼠子宫组织中MLCK含量明显升高(P<0. 01) 。与寒凝证类痛经模型组相比,各针刺组大鼠子宫组织中MLCK含量变化不明显(P>0. 05)。针刺组之间相比,大鼠子宫组织中MLCK含量变化不明显(P>0.05)。研究结论1 寒凝模型结合类痛经模型的制备方法,成功建立了寒凝证类痛经动物模型。2 针刺三阴交、关元二穴可缓解模型大鼠的类痛经反应。3 针刺三阴交、关元二穴可明显改善模型大鼠的子宫微循环状态。4推测针刺可能是通过调节子宫平滑肌舒缩物质,进而缓解子宫平滑肌的痉挛状态。5不同穴位具有不同的镇痛作用。三阴交穴较关元穴镇痛效应明显。综上所述,原发性痛经伴有神经内分泌水平的紊乱及子宫微循环功能障碍,是其发病的部分机制。针刺对PD的治疗效应的部分机制是通过调节机体子宫组织内前列腺素的水平紊乱,改善子宫局部微循环功能障碍、缓解疼痛的目的。而且与二穴比较,其胞宫的调节效应不同,三阴交穴的各项指标均明显,说明三阴交穴具有调控胞宫的效应特异性,该特异性是相对的。

张烨(CHAYANEE SRISUANTAENG)[9](2019)在《电针配泰草药按摩球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采取临床随机对照试验,通过常规电针配合泰式草药热敷按摩球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临床研究,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电针配合泰式草药热敷按摩球)、对照Ⅰ组(单纯针刺治疗)与对照Ⅱ组(泰式草药热敷按摩球),每组各30例。以缓解月经期痛经患者的疼痛状态,减少对其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影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2017年12月到2018年12月在泰国博他仑府针灸科医院门诊,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受试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1:1:1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电针配合泰式草药热敷按摩球)、对照Ⅰ组(单纯针刺治疗)与对照Ⅱ组(泰式草药热敷按摩球),每组各30例。针刺肾俞,次髎穴得气后连接电针(肾俞肾脏是先天的基础,活力的根源,主要的精华,化生血液,直接为子宫的诞生提供物质基础。此外,肾脏主要主生殖,而胞宫的全部功能就是生殖功能,可见两者在功能上是一致的。痛经的产生不外乎“胞脉失养”,不荣则痛或不通则痛。而胞宫通过胞络系于肾,肾经通过冲、任、督脉联于胞宫,故而可行“补肾通经”之法来治疗痛经。)(次髎次髎穴位于腰骶部,与病位相近,且膀肮经与肾经互为表里,针刺膀胱经穴,调节膀胱经气血,从而补益先天之肾气,然后通过“肾…天癸…冲任…胞宫”中医生殖轴,使冲任气血调和,胞宫血脉通畅,改善痛经。),采用疏密波,刺激强度以患者可耐受为度,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1个月经周期连续治疗3天,共治疗3个月经周期,一个疗程结束后进行随访。起针后将温度加热到达35~40℃的泰式按摩球,直接敷患者下腹部和腰骶部热敷,反复多次,每次治疗时间约30分钟。观察三组治疗前后痛经腹痛程度评分、痛经中医症状评分、COX痛经症状和VAS疼痛评分等各项指标结果。结果:1.本研究为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经统计学分析,治疗组(电针配合泰式草药热敷按摩球),对照组Ⅰ(单纯针刺治疗法)和对照组Ⅱ(泰式草药按摩球)在年龄、病程、痛经程度、痛经中医证候评分、COX痛经症状和VAS疼痛评分等方面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0)具有可比性。2.治疗前后痛经中医症候比较分析:治疗组(电针配合泰式草药热敷按摩球)的痛经中医证候在第一个疗程治疗后在改善除外需卧床休息,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0)。治疗组在3疗程后及随访3个月后痛经中医证候改善,均有显着差异(P<0.050)。对照组Ⅰ(单纯针刺治疗法)治疗前后痛经证候评分,在一疗程后改善,除外腹痛明显,面色苍白及需卧床休息外,均具有显着或极显着性差异(P<0.050,P<0.010)。在三个疗程后及随访三个月,痛经证候评分比较均具有显着或极显着性差异(P<0.050,P<0.010)。对照组Ⅱ(泰式草药热敷按摩球)治疗前后的痛经证候评分,在一疗程后改善,除外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及需卧床休息外,均具有显着或极显着性差异(P<0.050,P<0.010)在三个疗程后痛经中医证候均具有显着或极显着性差异(P<0.050,P<0.010)停止治疗3个月后随访痛经中医证候除外面色苍白均具有显着或极显着性差异(P<0.050,P<0.010)。3.治疗前后Cox痛和VAS评分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Cox痛经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组别有差异(P<0.001),两组比较得电针配合泰式草药热敷按摩球组与单纯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可认为电针配合泰式草药热敷按摩球组优于单纯针刺组。VAS各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组别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两比较得,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电针配合泰式草药热敷按摩球组效果第一,单纯针刺组第二,泰式草药热敷按摩球组第三;除治疗后和6月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各症状和不同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组别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两比较得,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电针配合泰式草药热敷按摩球组效果第一,单纯针刺组第二,泰式草药热敷按摩球组第三;各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严重程度从高到低排序为治疗前、1疗程后、3疗程后,随访3个月。痛经程度不同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组别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两比较得,按摩组与按摩+针刺组(P<0.001)、针刺组(P=0.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除治疗3疗程和6月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时间均有统计学差异。5.一般资料情况分析:9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实际完成81例(90.0%),脱落率为10%,其中电针配合泰式草药热敷按摩球(治疗组)脱落2例(93.3%)(因自觉小腹痛难受,自服用止痛药,外出旅游),单纯针刺治疗(对照组Ⅰ)脱落3例(90.0%)(因自觉小腹痛难受,自服用止痛药,因工作原因不能按时接受治疗,因搬迁至外地,退出研究),泰式草药热敷按摩球(对照组Ⅱ)脱落4例(86.7%)(因为离医院较远和症状反复,因自觉小腹痛难受,自服用止痛药,因工作原因不能按时接受治疗,症状未缓解)。结论:(1)电针配合泰式草药热敷按摩球对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证具有确切疗效,能改善经行腹痛程度、中医证候及痛经症状平均严重程度,能缩短腹痛持续时间及痛经症状发作总时间。(2)针刺、泰式草药热敷按摩球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证临床疗效显着,且尚未发现不良反应,具有简便快捷、安全有效的特点,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陈巧敏(Chan Hau Man)[10](2017)在《不同时间温针灸配合中药治疗寒湿凝滞型痛经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本研究采用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观察不同时间介入温针灸配合中药治疗寒湿凝滞型痛经的临床效果,探究温针灸配合中药治疗寒湿凝滞型痛经的最佳介入时间。(2)比较不同时间温针灸配合中药及单纯中药治疗寒湿凝滞型痛经的疗效差异,为临床优化痛经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受试者来源于香港中医综合中心的病人,将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130例观察对象,采用随机分组,按1:1:1:1比例分为四组:经前5天温针灸+中药组(A组)32例、经前3天温针灸+中药组(B组)32例、经行第1天温针灸+中药组(C组)33例和中药空白对照组(D组)33例。A组:温针灸从月经来潮前5天开始,每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5天,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针刺用具采用一次性不锈钢无菌针,规格为0.25*40mm。针刺处方选用中极、关元、三阴交(双)、地机(双)、水道(双)、归来(双),采用"岭南陈氏针法"快速旋转进针,地机、水道、归来采用大泻法,其余穴位采用平补平泻手法使其得气,然后将一段长约2cm的艾段点燃插在每支针柄上,并准备2*3cm大的硬纸片一张,剪开一端套在针体上,阻隔艾段避免烧伤腧穴处的皮肤,以治疗过程中温针灸的穴位有温热感为度。当艾段燃尽后拔针除去灰烬,整个治疗时间为20分钟。中药服法:服用中药颗粒冲剂,方为少腹逐瘀汤加苍术、茯苓,在月经前5天服用,至月经来潮第5天停服,每日服用1次,共服10天,连续服用3个月。冲服法是将中药颗粒放在容器内,用合适温度的开水约200毫升冲服。B组:温针灸从月经来潮前3天开始,每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5天,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针刺处方及操作与A组温针组相同,中药处方及冲服方法与A组中药组相同。C组:温针灸从月经来潮第1天开始,每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5天,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针刺处方及操作与A组温针组相同,中药处方及冲服方法与A组中药组相同。D组:中药处方及冲服方法与A组中药组相同。四组研究试验者均要求在治疗前、治疗1,2,3个月、第6个月(随访月)填写NRS疼痛评分量表及CMSS痛经症状量表,对试验者的经行腹痛及经行伴随症状在程度及频率分数进行评估,每次由专责人员收集量表,客观地评估各组疗效。所有资料均采用SPSS24.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过程中A组脱落2例,B组脱落2例,C组脱落3例,D组脱落3例,实际完成临床观察病例120个,其中A组30例,B组30例,C组30例,D组30例。(1)治疗前分别对四组年龄、病程、治疗前NRS疼痛评分量表评分、CMSS痛经症状发作频率总分及程度总分进行基线分析,各组间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四组治疗前与治疗3个月的NRS疼痛评分量表评分经过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A组检验结果P=0.01(<0.05),B组检验结果P=0.01(<0.05),C 组检验结果 P=0.03(<0.05),D 组检验结果 P=0.04(<0.05),说明四组治疗3个月有明显的止痛效果,其中A组,B组的止痛效果优于C组,D组,说明经前5天及3天介入温针灸配合中药的疗效优于经行第1天介入温针灸配合中药治疗及单纯中药治疗。(3)四组NRS疼痛评分量表评分总有效率A组总有效率为96.67%;B组总有效率为93.33%。C组总有效率为90.00%;D组总有效率为76.67%。四组病例治疗后的NRS疗效比较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4)四组在治疗1,2,3个月的CMSS痛经症状频率总分比较A组与B组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A组与D组、B组与C组、B组与D组、C组与D组在3个月都有明显的差异(P<0.05),提示温针灸配合中药治疗比单纯用中药治疗优胜,而且经前5天及3天介入温针灸的疗效优于经行第1天介入温针灸。(5)四组在治疗第1,2,3个月的CMSS痛经症状程度总分比较A组与B组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A组与D组、B组与C组、B组与D组、C组与D组在3个月都有明显的差异(P<0.05),提示温针灸配合中药治疗比单纯用中药治疗优胜,而且经前5天及3天介入温针灸的疗效优于经行第1天介入温针灸。(6)四组在第6个月随访的CMSS痛经症状频率总分比较A组与B组、A组与C组、A组与D组、B组与C组、B组与D组、C组与D组在3个月都有明显的差异(P<0.05),提示温针灸配合中药治疗比单纯用中药治疗优胜,而且经前5天介入温针灸的持续疗效优于经前3天介入的持续疗效,经前3天介入温针灸的疗效优于经行第1天介入温针灸的疗效,提示越早介入温针灸治疗寒湿凝滞型痛经的持续疗效越佳。(7)四组在第6个月随访的CMSS痛经症状程度总分比较A组与C组、A组与D组、B组与C组、B组与D组、C组与D组在3个月都有明显的差异(P<0.05),而A组与B组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温针灸配合中药治疗比单纯用中药治疗优胜,而且经前5天及3天介入温针灸的持续疗效优于经行第1天介入温针灸。结论(1)不同时间温针灸配合中药治疗及单纯中药治疗均能显着改善患者疼痛及痛经伴随症状的发作频率和程度,说明通过内服中药和温针灸手段治疗寒湿凝滞型痛经有确切的疗效;针药并施的互补作用能弥补单一方法的限制,并能提高经行腹痛及经行伴随症状发作频率、程度上的改善幅度。(2)不同的温针灸介入时间对于治疗寒湿凝滞型痛经的疗效有显着性差异,经前5天及3天介入温针灸配合中药治疗的疗效及持续疗效比经行第1天温针灸配合中药的持续疗效较佳;经前5天介入温针灸比经前3天介入温针灸治疗痛经症状频率的持续疗效明显优胜,说明越早介入温针灸治疗寒湿凝滞型痛经的持续疗效越佳。

二、灸中极关元穴治疗痛经3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灸中极关元穴治疗痛经31例(论文提纲范文)

(1)穴位埋线配合艾灸神阙穴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中医对原发性痛经的认识及用药规律研究
        一、病因病机
        二、证型
        三、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用药规律
        四、讨论
    第二节 针灸治疗痛经的研究进展
        一、针法
        二、灸法
        三、综合疗法
        四、展望
    第三节 艾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研究进展
        一、艾灸治疗方法
        二、综合疗法
        三、小结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来源及筛选标准
        二、临床研究实施方案
        三、疗效判定标准
        四、临床研究记录
        五、统计学处理与资料总结
    第二节 临床研究结果与统计分析
        一、一般资料
        二、两组基本资料的可比性检验
        三、治疗三个月经周期后以及远期疗效比较
        四、不良事件观察
    第三节 讨论分析
        一、取穴三阴交、关元以及神阙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理论依据
        二、运用神阙穴和关元穴治疗原发性痛经的应用
        三、研究结果分析
        四、讨论
        五、后续研究方向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详细摘要

(2)热敏灸配合桃红四物汤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及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设计
        2.2 采用器械及方药
        2.3 具体治疗方案
    3 观察指标
        3.1 疗效指标
        3.2 疗效判定标准
        3.3 热敏化腧穴分布频率
    4 统计学处理
    5 结果
        5.1 一般资料比较
        5.2 治疗后疗效评定
        5.3 腧穴热敏化频率
第二部分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的认识
        1.1 前列腺素与原发性痛经
        1.2 缩宫素与原发性痛经
        1.3 雌激素、孕激素与原发性痛经
        1.4 β-内啡肽、内皮素、一氧化氮与原发性痛经
        1.5 子宫发育不良、微循环障碍等机械因素
        1.6 西医治疗方法
    2 古代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的认识
        2.1 原发性痛经的中医病因
        2.2 中医药治疗方法
    3 热敏灸联合桃红四物汤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优势
        3.1 热敏灸在原发性痛经中的临床应用
        3.2 灸之要,气至而有效
        3.3 选穴依据
        3.4 桃红四物汤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优势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热敏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3)基于古代文献对赖氏引气归元针法处方原理及用穴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赖氏引气归元针法概述
    第一节 赖氏引气归元针法研究现状
        一、赖氏引气归元针法理论研究进展
        二、赖氏引气归元针法临床研究进展
    第二节 赖氏引气归元针法与薄氏腹针中引气归元的区别
        一、理论基础不同
        二、选用穴位不同
        三、临床应用不同
第二章 赖氏引气归元针法处方主穴用穴原理探析
    第一节 腧穴配伍概述
        一、腧穴配伍与针灸处方
        二、腧穴配伍
        三、影响腧穴配伍效应的因素
    第二节 赖氏引气归元针法的形成过程探源
        一、萌芽阶段
        二、成熟阶段
    第三节 引气归元针法分析
        一、赖氏引气归元之义
        二、赖氏引气归元之用
        三、赖氏引气归元之气
        四、赖氏引气归元之穴
    第四节 小结
        一、医道合一,执简驭繁
        二、本于神元,把握阴阳
        三、穷极经穴,巧妙组合
第三章 引气归元针法处方主穴主治病证及腧穴配伍规律研究
    第一节 研究方法
        一、源文献的选择
        二、文献条文纳入标准
        三、文献条文排除标准
        四、数据的规范化
        五、文献的管理和数据库的建立
        六、数据处理和频次统计
        七、数据分析
        八、关联规则方法
    第二节 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中极穴研究
        二、气海穴研究
        三、天枢穴研究
        四、关元穴研究
        五、归来穴研究
    第三节 讨论
        一、引气归元处方主穴主治病证分析
        二、引气归元针法处方主穴配伍应用规律探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4)痛经的古今针灸处方用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痛经及针灸方的概念
        1.1.1 痛经的概念
        1.1.2 针灸方的概念及构成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现状
        1.3.1 针刺的辨证选穴
        1.3.2 针刺单穴
        1.3.3 针刺多穴
        1.3.4 耳针选穴
        1.3.5 其他特殊针法的选穴
        1.3.6 灸法选穴
        1.3.7 小结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范围和方法
        1.6.1 古代文献研究范围
        1.6.2 现代文献研究范围
        1.6.3 研究方法
2 痛经古代针灸处方用穴研究
    2.1 主要相关着作
        2.1.1 唐以前
        2.1.2 唐宋时期
        2.1.3 元明清时期
    2.2 主要相关着作分析
    2.3 古医籍用穴统计分析
        2.3.1 常用穴
        2.3.2 治疗痛经腧穴在十四经的分布情况
        2.3.3 治疗痛经腧穴在人体各部位的分布情况
        2.3.4 特定穴应用情况
        2.3.5 针灸处方用穴特点
        2.3.6 针灸处方配穴规律
3 痛经现代针灸处方用穴研究
    3.1 现代文献引用标准
        3.1.1 杂志引用标准
        3.1.2 教材引用标准
        3.1.3 专着引用标准
    3.2 统计分析
        3.2.1 杂志类
        3.2.2 教材类
        3.2.3 专着类
4 痛经治疗用穴古今对比分析
    4.1 用穴的对比
    4.2 用穴分布部位对比
    4.3 用穴分布于十四经情况对比
    4.4 局部取穴对比
5 讨论
6 结语
7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资料总目
    古代医籍
    现代教材
    期刊文献
    个人专着
致谢
个人简历

(5)芳香疗法配合穴位点按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1 中医对原发性痛经的研究概况
        1.1.1 历史渊源
        1.1.2 病因病机
        1.1.3 辨证论治
    1.2 现代医学对PD的认识
        1.2.1 原发性痛经的发病机制
        1.2.2 原发性痛经的治疗
    1.3 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研究概况
        1.3.1 针刺治疗痛经的机制
        1.3.2 针刺选穴
        1.3.3 针刺方法
    1.4 芳香疗法概述
        1.4.1 起源
        1.4.2 原理
        1.4.3 疗法
        1.4.4 注意事项
    1.5 芳香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研究概况
    1.6 小结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2.1 研究对象
        2.1.1 病例来源
        2.1.2 诊断标准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1.5 剔除标准
        2.1.6 脱落标准
        2.1.7 中止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方法
        2.2.2 分组
        2.2.3 干预措施
        2.2.4 观察指标
        2.2.5 疗效判定标准
        2.2.6 数据管理
        2.2.7 统计学方法
        2.2.8 技术路线图
    2.3 结果
        2.3.1 一般情况
        2.3.2 基线资料分析
        2.3.3 治疗前后痛经程度评分比较
        2.3.4 治疗前后疼痛感觉评分
        2.3.5 治疗前后情感评分
        2.3.6 治疗前后总评分
        2.3.7 治疗前后VAS评分
        2.3.8 治疗前后现在疼痛评分
        2.3.9 总体疗效
第三部分 讨论
    3.1 治疗部位选择依据
        3.1.1 下腹部、腰骶部选择依据
        3.1.2 治疗原发性痛经的选穴依据
    3.2 治疗方法机理探究
        3.2.1 芳香疗法的可能机理
        3.2.2 埋线治疗痛经的可能机理
        3.2.3 穴位点按治疗痛经的可能机理
    3.3 本研究创新点
    3.4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详细摘要

(6)温和灸对原发性痛经大鼠免疫机制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 中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的治疗
    2 现代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的治疗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分析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穴位贴敷治疗原发性痛经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单纯穴位贴敷疗法
    1.1 单穴贴敷
    1.2 双穴贴敷
    1.3 多穴贴敷
2 穴位贴敷结合中药内服疗法
3 穴位贴敷结合针刺疗法
4 穴位贴敷结合其他疗法
5 小结与展望

(8)针刺不同穴位对寒凝证类痛经大鼠子宫微循环及前列腺素、MLCK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ABBREVIATIONS)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原发性痛经的中西医研究概况
        1 现代医学对PD的认识
        2 中医对痛经的认识
        3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针灸治疗PD的研究概况
        1 针灸治疗痛经的历史沿革
        2 针灸治疗痛经的古今文献研究
        3 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机理研究
        4 针灸治疗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三 三阴交、关元穴的研究概况
        1 腧穴特异性的研究现状
        2 三阴交穴的古今研究
        3 关元穴的古今研究
        参考文献
    综述四 针灸对微循环影响的研究进展
        1 微循环的定义
        2 针灸对体表微循环的影响
        3 针灸对脑、面部及五官微循环的影响
        4 针灸对脏器微循环的影响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技术路线图
    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1 针刺不同穴位对寒凝证类痛经大鼠扭体反应的影响
        2 针刺不同穴位对寒凝证类痛经大鼠子宫微循环的影响
        3 针刺不同穴位对寒凝证类痛经大鼠前列腺素的影响
        4 针刺不同穴位对寒凝证类痛经大鼠子宫MLCK的影响
    讨论
        1 寒凝血瘀是原发性痛经的主要病机
        2 寒凝证类痛经动物模型的制备
        3 实验选穴依据
        4 针刺不同穴位对寒凝证类痛经大鼠扭体反应的影响
        5 针刺不同穴位对寒凝证类痛经大鼠微循环的影响
        6 针刺不同穴位对寒凝证类痛经大鼠前列腺素的影响
        7 针刺不同穴位对寒凝证类痛经大鼠MLCK的影响
        8. 针刺不同穴位的腧穴特异性效应机制
    参考文献
总结
实验分析简表
结论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图
查新报告

(9)电针配泰草药按摩球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中医对痛经的认识
        1.1.1 古代中医对痛经的治疗
        1.1.2 现代中医对原发性痛经的认识
        1.1.3 中医治疗方法
    1.2 现代医学对痛经的认识
        1.2.1 原发性痛经的病因病机
        1.2.2 原发性痛经的诊断
        1.2.3 痛经的西医治疗研究
        1.2.4 现代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的治疗
        1.2.5 原发性痛经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1.3 泰草药热敷及泰式按摩
    1.4 总结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中医研究概况
        2.1.1 病例来源
        2.1.2 西医诊断标准
        2.1.3 中医诊断标准
        2.1.4 纳入标准
        2.1.5 排除标准
        2.1.6 剔除及脱落标准
        2.1.7 针灸意外及处理
    2.2 研究方法
        2.2.1 病例分组及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2.3.1 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2.3.2 安全性指标
        2.3.3 痛经腹痛程度评分标准VisualAnalogueScale(VAS)
        2.3.4 COX痛经症状总频率
        2.3.5 痛经中医症状评分表
        2.3.6 中医单项症状疗效判定
        2.3.7 不良反应记录及处理
        2.3.8 随访
        2.3.9 统计处理
    2.4 研究结果
        2.4.1 一般资料情况分析
    2.5 讨论
        2.5.1 痛经的基本认识
        2.5.2 寒凝血瘀型是最常见证型
        2.5.3 选穴依据
        2.5.4 电针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研究
        2.5.5 电针治疗对神经内分泌的影响
        2.5.6 针灸治疗对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
        2.5.7 针灸治疗对原发性痛经血流动力学影响
        2.5.8 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其他相关机制
        2.5.9 泰式草药热敷按摩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详细摘要

(10)不同时间温针灸配合中药治疗寒湿凝滞型痛经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原发性痛经的流行病学
    第二节 西医对原发性痛经的认识
        一. 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 西医治疗进展
        三、运动疗法
        四、手术治疗
        五、心理治疗
        六. 小结
    第三节 中医古代医家对痛经的认识
        一. 病因
        二. 病机
        三. 湿热下注
        四. 气血虚弱
        五. 肝肾虚损
    第四节 中国近代医家对痛经的认识
    第五节 中医对痛经的治疗进展
        一. 中药治疗
        二. 针灸治疗
        三. 联合治疗
    第六节 不同时间针灸治疗的研究
    第七节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进展
第二章 临床研究及统计分析
    第一节 病例临床资料
    第二节 临床研究
        一. 诊断标准
        二. 纳入标准
        三. 排除标准
        四. 剔除标准
        五. 脱落标准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 治疗方案
        二.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三. 观察方法及随访
        四. 注意事项
        五. 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案
        六. 病例的脱落与处理
    第四节 统计分析
        一. 基线情况比较
        二. 结果分析
第三章 讨论
    一. 少腹逐瘀汤加苍术茯苓的作用
    二. 针灸治疗方案的探讨
    三. 选有穴位的治疗作用
        (一) 中极
        (二) 关元
        (三) 地机
        (四) 三阴交
        (五) 水道
        (六) 归来
    四. 不同介入时间的探讨
    五. 岭南陈氏针法的优点
    六. 采用量表的依据
    七. 疗效分析
    八. 不良反应
    九. 脱落原因分析
    十. 本研究的存在问题和不足
    十一. 本研究的创新点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灸中极关元穴治疗痛经3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穴位埋线配合艾灸神阙穴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D]. 关竹君.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01)
  • [2]热敏灸配合桃红四物汤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D]. 黄惠恩(WONG WAI EN).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3]基于古代文献对赖氏引气归元针法处方原理及用穴规律的研究[D]. 张高传.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2)
  • [4]痛经的古今针灸处方用穴研究[D]. 崔秀琼.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07(06)
  • [5]芳香疗法配合穴位点按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D]. 江绣英.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01)
  • [6]温和灸对原发性痛经大鼠免疫机制影响的实验研究[D]. 栗冬.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2(06)
  • [7]穴位贴敷治疗原发性痛经研究进展[J]. 付源峰,曹洪福,衣华强. 齐鲁医学杂志, 2016(01)
  • [8]针刺不同穴位对寒凝证类痛经大鼠子宫微循环及前列腺素、MLCK影响的研究[D]. 申松希.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1)
  • [9]电针配泰草药按摩球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临床研究[D]. 张烨(CHAYANEE SRISUANTAENG).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10]不同时间温针灸配合中药治疗寒湿凝滞型痛经的临床研究[D]. 陈巧敏(Chan Hau Man).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1)

标签:;  ;  ;  ;  ;  

继关元穴灸治疗痛经31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