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欧阳修品茶咏茶轶事(论文文献综述)
吴韦[1](2021)在《宋代文人饮茶风尚与茶具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王艳军[2](2020)在《论北宋元丰官制后秘书省职官诗歌中的“茶”》文中提出北宋元丰五年施行新官制后的秘书省恢复成为国家的图籍文献中心,秘书省职官们具有一种优裕的心理。对于秘书省职官而言,茶是日常生活必需品,也是文人间日常交往的媒介。秘书省职官看重茶怡养性情、寄寓人格的精神价值。他们经常饮茶、品茶,或者以茶相赠,互通往来;或者以茶为媒,传情达意。他们的诗歌在描写茶时或者渗透着高雅的书卷气息,或者赋予了远离政治、冀望江湖之情思,将茶与自己的人生感受、高洁的品性、政治的感慨相融合。
谭升元[3](2020)在《朱熹酒诗研究》文中认为南宋以降,朱熹的理学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官方意识形态,影响力足以同孔孟比肩。历来学界对朱熹的研究主要聚焦于理学,对其他方面尤其是诗文的研究起步较晚,论之较少。朱熹在南宋便以诗名世,众体皆备,且很多诗歌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翻阅朱熹诗作,发现其诗作中常常有引酒入诗的现象,且占其全部诗作的十之一要多。在人们的印象中,酒与追求个性与自由是紧密联系的,对于提倡并力行“存天理、灭人欲”的朱熹而言,似有反常,也具深意。有鉴于此,本文以《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为底本,以《全宋诗》、《朱熹诗词编年笺注》为参考,辑录出朱熹与酒相关的诗作,并从这一角度切入,深入朱熹内心丰富的情感世界,探知朱熹酒诗背后的丰富意蕴。本文分为五章:第一章的主要内容是对朱熹酒诗创作情况与朱熹酒龄酒量进行论述。所谓朱熹酒诗创作情况包括酒诗总的篇目考证及阶段性创作的篇目情况。朱熹酒诗创作贯穿于其人生的各个阶段,在这些酒诗中反复提及饮酒这一行为,可知朱熹好酒甚至嗜酒。参考相关研究资料,能推知其酒龄、酒量之大概。而各个阶段酒诗的创作多寡不一,这又与朱熹的人生经历相关。第二章的主要内容是对朱熹酒事、对酒的功能认识的论述,包括朱熹酒诗中的提及的酒事、酒名、酒器,以及朱熹对“酒以成礼”与“酒以为乐”、酒为文人创作灵感的媒介、酒以解忧与酒壮豪情与饮酒抵御寒冷与伤身败体的酒的功能的认识。第三章的主要内容是对朱熹酒诗的创作成因进行论述,包括礼乐和文人饮酒的传统、宋代盛行的饮酒风气、历次党争之祸以及朱熹的平生山水心的影响。第四章的主要内容是对朱熹酒诗的审美创作进行论述,结合相关的诗论材料、朱熹的诗论主张及其酒诗本身,发现朱熹在诗歌创作中追求平淡自然的风格,同时亦存豪放雄健之作;诗歌结构严谨,用事尚古;意境有余而理趣不足。第五章的主要内容是对朱熹酒诗中的儒者情怀进行论述,包括忠君爱国与视民如伤、穷达同质的隐逸之思。研究中发现,朱熹酒诗中所展现的个人形象、蕴蓄的思想内涵这与其一贯给人正襟危坐、严肃古板的道学家形象大相径庭。朱熹的酒诗中纯粹的言理说教之作并不多,因此更能体现朱熹作为诗人而非理学家的一面,较能客观地体现朱熹的诗歌成就。朱熹作诗追求平淡自然的诗美风格,但其中不乏豪放雄健之作,并言诗不宜多作却又作了一千三百余首,酒或是主要诱因之一。同时,酒在朱熹的诗作中有着多重的深层义涵。故而本文以酒这一视角切入,为朱熹的诗歌研究略尽绵薄之力。
薛繁洪[4](2020)在《明代中后期江南文人饮茶生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明代中后期,江南社会饮茶之风浓厚,文人雅士成为引领明代茶文化发展的主体力量。作为一种显着的社会现象,文人饮茶成风,究其缘由,与江南经济富庶、文人仕途失意以及休闲思潮的兴盛等因素密切相关。茶是江南文人日常生活的重要饮品,诸如读书、社交、文艺、旅游等,皆离不开茶。茶不仅是他们读书益思的必备良品,还是文艺增趣的辅助饮品,更是社交雅集的重要媒介和旅行助兴的辅助手段。江南文人推动了茶艺的革新,在评鉴名茶、品水之论、茶具变化以及茶艺理论上均有创新性见解,从观茶色、闻茶香、品茶味、赏茶具、领茶韵和悟茶道六个方面对品茶艺术进行鉴赏和领悟。他们不仅极力追求品茶过程艺术化、雅致化,还营造天人合一的饮茶环境。他们通常在茶寮书斋、园林庭院、寺院道观品茗,或泛舟湖上,在林下泉畔、野外亭轩品茗,注重茶人的身份素养和精神风貌,讲究独啜、对饮和聚饮,并营造琴棋书画、焚香插花的饮茶艺境。在继承历代养生思想的基础上,江南文人注重饮茶养生,表现在与茶相关的饮食养生、精神养生和环境养生。首先,他们认识到饮茶可以去病保体,不仅自制养生茶,还在茶艺规范中践行养生理念;其次,遵循先秦儒道养生观点,认为可以通过培养个人心性和道德情操达到养生的目的;再次,注重饮茶地点、气候、物象等选择,以此裨益身心。由于茶性平和冲淡、苦寒醒脑、纯真自然,与文人淡泊仕途、自省静虑和贵真求真的精神需求相契合。此外,饮茶生活还蕴含着他们安贫乐道的生命意识、闲适旷达的人生态度、超尘拔俗的隐逸情怀以及静心自虑的禅悦心态。江南文人饮茶生活所呈现的文化意蕴,构成了明代茶文化重要的精神内核,丰富了中国茶文化的思想内涵。
尹悦琦[5](2020)在《曾巩诗歌笺注》文中指出作爲中国北宋时期着名文学家、史学家,曾巩一直以来因其散文成就闻名于世,在“唐宋八大家”中占有一席之地。但一句“曾子固短于韵语”让其诗歌成就的评价在中国文学史上争论不已。尽管对曾巩诗文的评价褒贬各执一词,但其诗歌依然有许多可取之处,在宋代文坛自成一家,也确实推动了文学的进步,这种推波助澜之功我们还是不应该忽视的,对于其诗歌的研究也不应停止。对于曾巩诗歌的研究,目前学界仍有些薄弱,尚未有学者对其诗歌进行系统完备的笺注,因此并无良好的笺注底本以供研究人员和读者使用。有鉴于此,本论文着重以《曾巩集》中诗歌部分爲研究对象,从文献研究的角度对曾巩诗歌进行笺注。在充分吸收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兼及诗人交游情况、年谱、史实典源考证等,尽力做到订正补缺,极尽所能爲曾巩诗歌的研究作出贡献。本论文主要分爲三部分:绪论、凡例、笺注。本文绪论部分,首先简要对曾巩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进行介绍。因已有论文对曾巩的文学建树进行详细的介绍,故本文不再赘述,只选及要点进行论述。其次本文对《曾巩集》的流传、版本、考辨情况按照时间顺序进行了简要梳理。最後还将学术界现有的曾巩作品研究分成师承交游、思想、散文、诗歌、影响贡献几个方面进行简要综述。本文的凡例对本笺注集所用的底本、笺注的体例等进行说明。本文的笺注部分即本论文的主体部分。按照1984年中华书局出版的陈杏珍、晁继周点校版《曾巩集》目录顺序分爲八卷进行笺注。在笺注内容上本论文对诗歌中涉及的地名、人物、景观、典故、风俗等均作笺释,并将部分诗歌以诗歌内容或现有史实资料爲依据进行编年考证,真正做到对曾巩诗歌研究有所帮助。
王亚丽[6](2020)在《清代宜兴紫砂品评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清代是宜兴紫砂艺术发展的繁荣期,文人的广泛介入和艺术创作的繁盛使更多学者的目光聚集在紫砂艺术领域。自明中期始,具有品评意味的书籍、诗文开始出现,其中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是紫砂史上的第一本专着,对清代紫砂理论的发展具有引导作用。到清中晚期,以《阳羡名陶录》和《茗壶图录》为代表的紫砂专着相继问世,相关诗词、文章更是不胜枚举。清代学者在鉴赏时继承了明代“喜小壶”、“尚古意”、“崇精工”的观点,形成了以“朴雅”为核心的紫砂品评理念。清代紫砂品评常与茶事、雅事相结合,内容主要涉及紫砂器外在的质料、造型、装饰以及内在的意趣和神韵,从紫砂器的外在形态出发,品评意境往往高于“器”本身。文章通过分析清代紫砂文献,对两种主要的紫砂品评方式“丛谈”、“图录”进行系统阐述。吴骞所着《阳羡名陶录》一书采用“丛谈”的方式,具有一定的“集成”性质,基本囊括了清中期及之前有关紫砂的重要文章、诗词、壶铭等。“图录”是清代紫砂品评的重要形式之一,主要包括壶形绘制、形状尺寸介绍、品评赏鉴理论三个方面的内容,以《茗壶图录》最具代表性。在对清代紫砂理论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归纳了清代紫砂品评的五个方面的特征,即“制度精取法古”、“朴拙致雅”、“综合韵味”、“品于眼,评于心”、“理与趣”。其中,“精”是制器的外在追求,“古”是品评者、制器者对当时的作品所提出的标准,“朴”是清代紫砂品评的核心观点,由朴而致的“雅”则是文人对紫砂艺术更高一层次的追求。“品于眼、评于心”、“理与趣”是日本学者奥玄宝提出的,作者强调赏鉴紫砂应“发于性情”、“适于意”,即重视内心感受,自己喜爱的、合心意的紫砂器便是值得收藏的。当代对紫砂理论的研究尚处于较浅层的阶段,着作、文章的数量迅速增长,但研究内容普遍不够深入,紫砂品评领域的研究涉及较少。本文突破常规的“介绍性研究”、“综述性研究”的方式,通过整体分析文献以及对着作进行个案研究等方法,重点探索清代文人品评紫砂的方式、风格和思想特征。从文献资料出发,体味清代文人的紫砂品评趣味,为今后紫砂品评理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王芳[7](2020)在《宋代文人的书茶生活——以蔡襄《茶录》为视角》文中认为宋太祖时期,整个社会以佑文政策为主导,不仅政治集团或是社会各阶层都对知识分子十分重视。随着宋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科举制度的不断优化,宋代文人的社会地位逐渐攀升,大批文人进入统治阶级,文官政治成为了宋代的一大特色。
彭华[8](2019)在《“叶嘉别传”:苏轼与茶文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苏轼是中国文化史上风华絶代的旷世奇才,是中国历史上百科全书式的多才多艺的絶代天才。其实,苏轼也是一代茶道专家、品茗高手、茶学高人,与茶文化结下了种种因缘。从茶壶、茶叶、茶水、茶诗、茶文、斗茶、茶品与人品等角度审视、梳理,可以补充林语堂《苏东坡传》的一个缺失:"千古一人"苏东坡确实是茶道高手、品茗高人。
余悦[9](2019)在《“三盏搜肠句更佳”——中国茶与文学艺术》文中研究表明"枯肠搜尽数杯茶,千卷胸中到几车。"元代耶律楚材的《西域从王君玉乞茶因其韵七首》,写茶事、茶饮、茶味、茶功、茶情等,而这两句则写出了茶对促进"文思泉涌"的作用。文启茶思,茶为文心,茶与文学艺术也有不解之缘。中国是茶叶的故乡,又是诗的国家。在这样的国度里,茶与诗的结缘是自然的和必然的。自古至今,许多诗人和文学家创作出无数脍炙人口的茶诗词,留下的作品不下万首。中国历代咏茶诗词具有数量丰富、题材广泛和体裁多样的特征,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一支奇葩。
余悦[10](2019)在《江西茶俗的民生显象和特质(下)》文中提出三、江西民间茶道的特殊韵致茶道是以饮茶、烹茶为核心,在一定的环境气氛中,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民族性的生活艺术活动。虽然早在唐代,我国就出现茶道并传播海外,并在宋、明均有传承和发展,但在随后的岁月中却似乎难于觅见踪迹。其实,民间的肥田沃土既是一切文化的源头和根脉所在,也是一切大量失传的上层文化的蕴藏所在。从民间茶俗中,
二、欧阳修品茶咏茶轶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欧阳修品茶咏茶轶事(论文提纲范文)
(2)论北宋元丰官制后秘书省职官诗歌中的“茶”(论文提纲范文)
一、记录日常生活的载体 |
二、远离政治、江湖情思的寄托 |
三、雅致风流、高洁品性的象征 |
(3)朱熹酒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四、酒诗界定 |
第一章 篇目、酒龄与酒量 |
第一节 篇目及阶段性创作 |
第二节 朱熹的酒龄与酒量 |
第二章 酒事及对酒与酒的功能认识 |
第一节 酒事、酒名与酒器 |
一、酒事 |
二、酒之称名及考辨 |
三、酒器 |
第二节 功能认识 |
一、酒以成礼与酒以为乐 |
二、文人创作灵感之媒介 |
三、酒以解忧与酒壮豪情 |
四、抵御寒冷与伤身败体 |
第三章 创作成因 |
第一节 礼乐及文人饮酒传统 |
第二节 宋代盛行的饮酒风气 |
一、皇帝至庶民,饮酒蔚然成风 |
二、酒税为宋代重要的财政收入 |
第三节 历次党争之祸的影响 |
第四节 朱熹“山水心”使然 |
第四章 审美创造 |
第一节 平淡自然,亦存豪放 |
第二节 布置严谨,用事尚古 |
第三节 意境有余,理趣不足 |
第五章 儒者情怀 |
第一节 忠君爱国与视民如伤 |
一、忠君爱国 |
二、视民如伤 |
第二节 穷达同质的隐逸之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4)明代中后期江南文人饮茶生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目的和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1.明代文人饮茶生活研究 |
2.明代茶文化专题研究 |
一、江南文人饮茶成风的原因 |
(一)经济富庶提供文人饮茶的物质基础 |
(二)仕途失意促使文人投向世俗生活 |
(三)休闲思潮的兴盛与享乐文化的影响 |
二、江南文人日常生活中的茶 |
(一)读书以茶益思 |
(二)社交以茶为媒 |
(三)文艺以茶增趣 |
(四)旅游以茶助兴 |
三、江南文人推动茶艺的革新 |
(一)茶文撰述 |
(二)名茶评鉴 |
(三)水品新论 |
(四)茶具新变 |
(五)泡茶技艺 |
(六)品茶艺术 |
(七)饮茶环境 |
1.饮茶地点 |
2.饮茶人境 |
3.饮茶艺境 |
四、江南文人饮茶生活中的养生思想 |
(一)饮茶养生思想的发展 |
(二)江南文人在饮茶生活中追求养生之道 |
1.饮食养生 |
2.精神养生 |
3.环境养生 |
五、江南文人饮茶生活的文化意蕴 |
(一)茶之特性契合江南文人的精神需求 |
1.茶性平和冲淡符合文人淡泊仕途 |
2.茶性苦寒醒脑促进文人反躬自省 |
3.茶性纯真自然契合文人贵真精神 |
(二)江南文人饮茶生活的精神追求 |
1.安贫乐道、乐知天命的生命意识 |
2.安时处顺、闲适旷达的人生态度 |
3.超尘拔俗、与世无争的隐逸情怀 |
4.静心自虑、致静无求的禅悦心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5)曾巩诗歌笺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曾巩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 |
二、《曾巩集》的流传、版本、考辨情况 |
三、曾巩作品的研究现状 |
凡例 |
卷第一 古诗三十六首 |
卷第二 古诗三十三首 |
卷第三 古诗三十九首 |
卷第四 古诗四十三首 |
卷第五 古诗四十首 |
卷第六 律诗七十一首 |
卷第七 律诗六十八首 |
卷第八 律诗八十首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6)清代宜兴紫砂品评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来源及现状分析 |
1.2 研究目的、意义与方法 |
1.3 “紫砂品评”概念界定 |
2 宜兴紫砂品评历史渊源 |
2.1 明清紫砂艺术创作现象 |
2.2 文人学者对紫砂艺术的影响 |
2.3 紫砂品评的起源 |
3 清代紫砂品评的发展脉络 |
3.1 清早期紫砂品评的发展 |
3.2 清中晚期紫砂品评的兴盛 |
4 清代紫砂品评代表着作《阳羡名陶录》、《茗壶图录》 |
4.1 清代紫砂评论家吴骞与奥玄宝 |
4.2 《阳羡名陶录》理论价值 |
4.3 《茗壶图录》理论价值 |
4.4 其它紫砂理论相关着作 |
5 清宜兴紫砂的品评方式研究 |
5.1 “丛谈”的品评方式 |
5.2 “图录”的品评方式 |
6 清代宜兴紫砂品评理论建构 |
6.1 清代艺术品评的“风格论”对紫砂品评的影响 |
6.2 清宜兴紫砂品评特征及分类 |
6.2.1 制度法古:“制度精而取法古” |
6.2.2 朴拙致雅:“质朴浑,气尤静雅” |
6.2.3 综合韵味:“色、声、香、味之蕴” |
6.2.4 “品于眼,评于心” |
6.2.5 知“理”、“趣” |
7 清宜兴紫砂品评的影响 |
7.1 紫砂品评与创作活动 |
7.2 品评理论对后人紫砂品评的影响与意义 |
8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三盏搜肠句更佳”——中国茶与文学艺术(论文提纲范文)
一、茶与诗歌、对联 |
二、茶与散文、小说 |
四、茶与绘画、书法 |
五、茶与谚语、谜语 |
(10)江西茶俗的民生显象和特质(下)(论文提纲范文)
三、江西民间茶道的特殊韵致 |
1.丰富多彩的武宁茶饮 |
2.乡风浓郁的修水茶礼 |
3.琳琅满目的婺源茶趣 |
4.悠闲自适的新干茶习 |
5.功用多样的赣南擂茶 |
四、江西茶俗与文艺的不解之缘 |
1.美妙感人的茶故事 |
2.悦耳动听的采茶歌 |
3.生动活泼的采茶舞 |
4.幽默风趣的采茶戏 |
四、欧阳修品茶咏茶轶事(论文参考文献)
- [1]宋代文人饮茶风尚与茶具关系研究[D]. 吴韦.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论北宋元丰官制后秘书省职官诗歌中的“茶”[J]. 王艳军.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4)
- [3]朱熹酒诗研究[D]. 谭升元.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6)
- [4]明代中后期江南文人饮茶生活研究[D]. 薛繁洪. 青岛大学, 2020(02)
- [5]曾巩诗歌笺注[D]. 尹悦琦.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2)
- [6]清代宜兴紫砂品评理论研究[D]. 王亚丽.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20(02)
- [7]宋代文人的书茶生活——以蔡襄《茶录》为视角[J]. 王芳. 书法赏评, 2020(01)
- [8]“叶嘉别传”:苏轼与茶文化[J]. 彭华. 中国文化, 2019(02)
- [9]“三盏搜肠句更佳”——中国茶与文学艺术[J]. 余悦. 收藏与投资, 2019(09)
- [10]江西茶俗的民生显象和特质(下)[J]. 余悦. 收藏与投资, 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