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衣芽孢杆菌对实验性家兔阴道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消除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刘佳[1](2021)在《喙尾琵琶甲粗提物对大鼠需氧菌性阴道炎自噬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通过研究喙尾琵琶甲粗提物对需氧菌性阴道炎大鼠阴道组织自噬标记蛋白Beclin1、LC3B表达的影响,从自噬水平初步探讨喙尾琵琶甲粗提物治疗需氧菌性阴道炎的机制。【方法】1、抗菌成分提取:60%乙醇浸泡喙尾琵琶甲成虫,浸泡提取液经石油醚、三氯甲烷、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获得四个极性部位冻干粗提物。分别检测对三种需氧菌性阴道炎常见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无乳链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选取最有效的抗菌粗提物进行动物实验。2、动物实验:50只成熟雌性SD大鼠,分为正常组(未做任何处理),模型组、抗生素组、提取物低、中、高浓度组(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无乳链球菌混合菌液交替阴道内给菌造模成功)。模型组给乳膏基质,抗生素组给克林霉素磷酸酯阴道用乳膏(含克林霉素20mg/g),粗提物低、中、高浓度组分别给含喙尾琵琶甲粗提物乙酸乙酯部位100mg/g、200mg/g、300mg/g的自制乳膏。治疗14天后腹主动脉采血处死大鼠并取材。3、数据采集:(1)测量六组大鼠治疗前后阴道分泌物改良Donders评分、p H值,(2)六组大鼠阴道组织HE染色,(3)免疫组化检测六组大鼠治疗前后阴道组织Beclin1和LC3B表达,(4)Western blot检测六组大鼠治疗前后阴道组织Beclin1和LC3B蛋白表达量,(5)ELISA检测六组大鼠治疗前后阴道组织Beclin1和LC3B表达量。【结果】1、喙尾琵琶甲成虫活虫经60%乙醇冷浸两轮及四种有机溶剂先后萃取、冻干,成功得到石油醚、三氯甲烷、乙酸乙酯、正丁醇不同极性部位粗提物,得率为0.23%、0.18%、0.27%、0.38%。2、喙尾琵琶甲石油醚、正丁醇粗提物对大肠埃希菌未显示体外抑菌活性,三氯甲烷和乙酸乙酯粗提物对大肠埃希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为2.50mg/ml、1.25mg/ml,最低杀菌浓度为2.50mg/ml、1.25mg/ml;各粗提物对金葡菌和无乳链球菌均体现了不同程度的抑菌和杀菌活性,其中乙酸乙酯为本试验筛选的最佳抗菌粗提物。3、需氧菌性阴道炎模型大鼠经治疗后,模型组和粗提物低浓度组阴道分泌物改良Donders评分、p H值、阴道病理组织学评分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各组阴道病理组织学评分不同程度减轻、三指标不同程度降低,其中粗提物高浓度组较粗提物中浓度组降低明显。4、需氧菌性阴道炎模型大鼠经治疗后,模型组和粗提物低浓度组免疫组化、Western blot、ELISA检测Beclin1和LC3B表达量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抗生素组、粗提物中、高浓度组蛋白表达量不同程度减少。【结论】1、喙尾琵琶甲乙醇粗提物乙酸乙酯部位对需氧菌性阴道炎常见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无乳链球菌具有体外抑菌活性;2、喙尾琵琶甲乙醇粗提物乙酸乙酯部位对大鼠需氧菌性阴道炎具有治疗作用,经中、高浓度乙醇粗提物治疗后,需氧菌性阴道炎大鼠阴道分泌物改良Donders评分、p H值、阴道病理组织学评分均不同程度降低,疗效呈剂量依赖性;3、大鼠需氧菌性阴道炎模型阴道组织自噬水平显着升高,喙尾琵琶甲粗提物乙酸乙酯部位通过抑制自噬过度激活,达到治疗需氧菌性阴道炎的效果。
冯烁[2](2019)在《赤芍对MRSA ST-59菌株抗生素敏感性及致病性的影响》文中认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病原菌,动物感染后可引起极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特别是多重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出现和流行后,使抗生素在抗细菌感染的治疗上面临极大的挑战,因此研发新的抗菌药物替代品成为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有研究发现,中药在治疗细菌性感染方面疗效显着,同时其还具有延缓、逆转细菌耐药性的作用,我们前期研究发现,赤芍水提物在抑制金葡菌增殖、降低细胞损伤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本研究通过体外试验研究赤芍对细菌药物敏感性和毒素分泌的影响,并通过体内试验探讨赤芍与抗生素联用对MRSA ST-59感染小鼠肺炎的影响。赤芍水提物对金葡菌基因组学的分析结果显示,赤芍水提物作用5h后,差异sRNA靶基因有所调整,且随浓度的增加调整数量有所增加。聚类分析显示这些基因参与增殖、细菌感染、细菌抗性、细胞周期等。信号通路分析结果发现赤芍可以干扰金葡菌细胞周期及细菌抗性相关基因的表达。该结果表明赤芍水提物对金葡菌ATCC-29213多种生物学功能基因存在影响。采用微量稀释法检测金葡菌MRSA ST-59对不同抗生素敏感性的结果发现,MRSA ST-59对林可霉素、阿奇霉素、氯霉素、利奈唑胺、盐酸强力霉素、盐酸环丙沙星具有耐药性,当与赤芍水提物联合应用后,发现金葡菌增殖活性随着赤芍水提物浓度增高而显着降低,与单独应用抗生素的对照组差异显着。不同的是MRSA ST-59对抗生素利福平、庆大霉素表现敏感,给予抗生素后就可以抑制细菌的存活率,与赤芍水提物联合应用后,反而增加了细菌的存活率。该结果表明亚抑菌浓度的抗生素与亚抑菌浓度的赤芍水提物联合用药后,可提高MRSA ST-59菌株对抗生素的敏感性。Western blot检测亚抑菌浓度赤芍水提物与亚抑菌浓度抗生素联用对MRSA ST-59毒力因子HLα、SEA、SEB、SPA表达的结果显示,赤芍在亚抑菌浓度下与32μg/mL抗生素联用对MRSA ST-59毒力因子HLα、SEA、SEB、SPA蛋白表达均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该结果表明亚抑菌浓度的赤芍水提物与亚抑菌浓度的抗生素联用后,能显着的降低MRSA ST-59毒力因子HLα、SEA、SEB、SPA的表达量,具有降低MRSA ST-59致病性的作用。通过鼻滴法感染小鼠建立小鼠肺炎感染模型后,将赤芍与抗生素林可霉素联用,于给药处理3、7日后对小鼠肺部做组织学检测、肺菌含量检测,并用Western blot检测肺部金葡菌HLα、SEA、SEB、SPA的表达量。该结果表明亚抑菌浓度的赤芍水提物与亚抑菌浓度的林可霉素联用,可显着降低MRSA ST-59对小鼠的致病性,减轻小鼠肺组织的损伤,增强林可霉素的抗菌能力。以上研究结果提示,亚抑菌浓度的赤芍水提物与亚抑菌浓度的抗生素联用后,可以明显提高MRSA ST-59对林可霉素、阿奇霉素、氯霉素、利奈唑胺、盐酸强力霉素和盐酸环丙沙星的敏感性,使抗生素在亚抑菌浓度下可以有效的起到抗菌作用,同时可降低MRSA ST-59毒素蛋白的表达,降低该菌的致病力,减轻动物感染部位的组织损伤。
查朱青[3](2018)在《白夏汤溻渍对创面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干预作用及临床疗效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通过体外抑菌实验了解白夏汤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的效果及最小抑菌浓度;通过动物实验了解白夏汤在体内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的效果;通过生物膜实验观察白夏汤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和结构的影响;通过临床研究观察白夏汤治疗四肢创面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效果。方法:(1)白夏汤对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抑菌实验,利用含药培养基测定白夏汤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抑菌效果;用K-B法测定白夏汤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抑菌效果;采用倍比稀释法测定白夏汤的MIC。(2)白夏汤溻渍对SD大鼠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模型的干预作用,建立SD大鼠背部组织急性缺损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模型,创面用白夏汤溻渍,并与庆大霉素对比,在实验第1、3、6、9、14天观察创面面积大小变化,创面肉芽中细菌含量,病理切片观察创面肉芽组织中巨噬细胞及炎性细胞含量。(3)白夏汤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的干预作用,采用琼脂平板稀释法测定白夏汤的MIC,白夏汤梯度浓度作用于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结晶紫染色法于650nm处测其A值,测定白夏汤的SMIC50和SMIC80值,以评价白夏汤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干预作用;实验第6h、1d、3d、7d观察白夏汤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形成和结构的影响,并与庆大霉素和空白组作对照。(4)白夏汤溻渍对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临床疗效观察,选取创面缺损并有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60例患者平均分成白夏汤组和庆大霉素组,治疗组给予白夏汤每日溻渍,对照组给予常规换药庆大霉素湿敷,疗程14天,观察创面渗出、肉芽生长、创面面积、炎性指标及中医症候积分等的变化情况。结果:(1)白夏汤对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抑菌实验结果,白头翁、夏枯草和白夏汤对铜绿假单胞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菌效果按从大到小排列为,白夏汤>夏枯草>白头翁。经Kruskal-Wallis检验,Chi-Square=25.818,P<0.0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白头翁对铜绿假单胞菌的MIC为1:8,夏枯草对铜绿假单胞菌的MIC为1:16,白夏汤对铜绿假单胞菌的MIC为1:32。(2)白夏汤溻渍对SD大鼠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模型的干预作用结果,用药第1-3天红肿逐渐消退,第1-6天脓液逐渐增多,以后逐渐减少,第9-14天脓液消失;早期随着脓液的增多创面肉芽开始生长,第6天创面肉芽已明显生长,创面变浅,面积减小,第9-14天,肉芽长满创面,创面进一步缩小,与庆大霉素组和空白组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第14天在创面中心及边缘取部分组织块,作病理切片,行光学显微镜观察,白夏汤组可见巨噬细胞数量较多;庆大霉素组可见较多淋巴、中性粒细胞等炎性细胞,可见少量巨噬细胞;对照组可见大量坏死组织及炎性细胞。感染创面肉芽中细菌含量,白夏汤组和硫酸庆大霉素组均明显减少,造模后第5天,白夏汤组和庆大霉素组肉芽中细菌含量与空白组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1),造模后第9天,白夏汤组和庆大霉素组肉芽中细菌含量均明显降低,两者无明显差异(P>0.05)。(3)白夏汤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和结构的干预作用,通过琼脂平板稀释法测得白夏汤MIC为64mg/ml,白夏汤梯度浓度作用于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结晶紫染色法于650nm处测其A值,测得白夏汤的SMIC50和SMIC80值分别为512mg/ml和128mg/ml,庆大霉素的SMIC50和SMIC80值分别为64μg/ml和8μg/ml。6h时光镜显示空白组可见细菌处于初期粘附阶段,白夏汤组和庆大霉素组细菌粘附量有所减少,但仍然可见;1d时光镜显示空白组微菌落初步形成,而白夏汤组和庆大霉素组微菌落没有完整形成;3d时光镜显示空白组可以看到大量的细菌融合在一起,生物被膜已初步形成,白夏汤组和庆大霉素组未形成生物膜;7d时扫描电镜显示,空白组形成了完整的生物被膜,白夏汤组和庆大霉素组均可见生物被膜被破坏。(4)白夏汤溻渍对创面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临床疗效观察,年龄经秩和检验P>0.05,性别经卡方检验P>0.05,治疗前创面面积、证候积分、炎性指标经t检验P值均>0.05,两组治疗前各项指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治疗两周后临床总疗效,经非参数检验P<0.05,有统计学差异;两周后两组创面减小率,经t检验P>0.05,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主症积分,经配对t检验,P<0.01,有统计学差异;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经配对t检验,P<0.01,有统计学差异;两周后中医证候主症积分减少率,经t检验,P<0.05,有统计学差异;两周后中医证候积分减少率,经t检验,P<0.05,有统计学差异;两周后两组患者WBC、NE%及CRP的比较,经配对t检验,P<0.01,有统计学差异,通过组内比较和组间比较,治疗组在降低WBC、NE%及CRP含量方面优于对照组;两组不同时间创面面积,组内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第3、6、9天P>0.05,第14天P<0.05,后期有差异;两组不同时间创面愈合速度,组内比较两组早期均减慢(P<0.05),后期均加快(P<0.05),组间比较早期实验组较快(P<0.05),中期和后期两组相当(P>0.05)。结论:(1)白头翁、夏枯草和白夏汤对铜绿假单胞菌均有抑菌作用,抑菌效果按从大到小排列为:白夏汤>夏枯草>白头翁。(2)白夏汤对SD大鼠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创面具有促进创面愈合,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生长作用。(3)白夏汤具有抑制铜绿假单胞菌早期粘附生长形成生物膜和破坏已形成的成熟生物膜作用。(4)白夏汤能抑制创面铜绿假单胞菌生长作用,促进患者感染创面愈合作用,能改善中医症候症状。
王金和[4](2017)在《富锌益生素对蛋鸡生产性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在动物所需微量元素中,锌对动物机体免疫系统功能的影响最明显。通过益生菌将无机锌转化为有机锌,不仅有利于提高动物对锌的吸收利用率,还能够发挥微量元素和益生素的双重功效。本研究筛选了制备富锌益生素条件,研究了富锌益生素对蛋鸡生产性能和抗病性能方面的影响及初步机制,并进行了富锌益生素在蛋鸡生产中的应用试验。研究内容如下:(1)富集无机锌制备富锌益生素利用嗜酸乳杆菌、产朊假丝酵母、凝结芽孢杆菌富集无机锌制备富锌益生素,发酵培养条件的实验结果显示:得到最佳优化发酵培养条件为50 mg/m L浓度的硫酸锌溶液和复合菌固体发酵培养基中比例为1:200,混合种子液接种量比例为5%,发酵温度35℃,培养时间为36 h,烘干温度为60℃;制备的富锌益生菌总活菌数达到9.07×109cfu/g,有机锌转化率达到76.82%,动物试验安全。(2)富锌益生素对产蛋鸡生产性能影响的研究富锌益生素不同剂量对产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包括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激素水平、抗氧化机能。研究发现:蛋鸡饲粮添加富锌益生素,提高了日平均产蛋量、产蛋率、平均蛋重、蛋壳厚度、蛋壳强度、哈夫单位,降低了蛋黄胆固醇含量和软破壳蛋率,0.2%富锌益生素添加组的效果显着(p<0.05)。富锌益生素提高了血液血红蛋白(HGB)、白细胞(WBC)、红细胞(RBC)数目,提高了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谷草转氨酶(GOT)、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碱性磷酸酶(AKP)、Ca2+、无机P的含量,提高了血清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三碘甲状原氨酸(T3)、四碘甲状原氨酸(T4)、孕酮(P)、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促卵泡激素(FSH)的含量,提高了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总抗氧化能力(T-AOC)、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的活性;降低了血糖(G LU)、尿酸(UA)、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丙二醛(MDA)的含量,0.2%富锌益生素添加组效果显着(P<0.05)。(3)富锌益生素对蛋鸡免疫机能影响的研究不同富锌益生素添加水平对蛋鸡免疫功能的影响:包括抗病原微生物感染的作用、盲肠微生物菌群的影响。免疫机能实验表明:富锌益生素提高了蛋雏鸡脾脏指数、法氏囊指数、胸腺指数,提高了血清中IL-2、IFN-γ的含量,提高了外周血T淋巴细胞转化率和免疫后禽流感(AI)、新城疫(ND)的抗体水平,0.2%富锌益生素添加组效果显着(P<0.05)。富锌益生素对蛋雏鸡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攻毒试验表明,和阳性对照组相比,富锌益生素添加组平均使大肠杆菌发病率降低了40.00%,死亡率降低了68.12%;鸡白痢沙门氏菌发病率降低了42.79%,死亡率降低了62.49%;鸡葡萄球菌发病率降低了46.67%,死亡率降低了66.67%。16S rDNA测序表明,富锌益生素添加组的盲肠微生物优势种群数量明显增多,致病性微生物类群明显减少。菌种培养计数结果表明,试验后和对照组相比,富锌益生素添加组乳杆菌数量比对照组平均提高了9.41%(P<0.05);双歧杆菌数量比对照组平均提高了7.63%(P<0.05);大肠杆菌比对照组平均下降了18.31%(P<0.05);拟杆菌比对照组平均提高了4.76%(P>0.05);消化球菌比对照组平均下降了3.70%(P>0.05),肠球菌比对照组平均下降了12.12%(P<0.05),葡萄球菌比对照组平均下降了23.73%(P<0.05)。综上所述,蛋鸡饲粮添加富锌益生素,促进了蛋鸡生长发育,提高了生产性能;明显改善了蛋鸡血液的生理生化指标;提高了蛋鸡的抗氧化能力和抗病能力。富锌益生素改善蛋鸡免疫器官指数、促进调节免疫的细胞因子分泌以及增强蛋鸡肠道有益菌数量可能是其提高生产性能和抗病能力的主要作用机理。
张欣[5](2017)在《姜黄素对子宫内膜炎致病菌抑菌活性及抗炎机理的研究》文中提出子宫内膜炎(Endometritis)是牛生殖系统常见的疾病。导致患牛受孕率降低,影响养牛业发展。课题组研究发现致荷斯坦奶牛子宫内膜炎的主要致病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ureus)、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i)。临床治疗子宫内膜炎多使用抗生素和激素,虽然疗效较好,但是有毒副作用,同时会影响食品安全。姜黄的有效成份姜黄素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降脂等作用,且毒性小、安全性高。为把姜黄素引入到应用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的中蒙药方剂中,进一步研发抗炎中蒙药方剂、改进配伍、提高疗效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包括以下6个方面:试验Ⅰ为了研究姜黄素对奶牛子宫内膜炎主要致病菌的抑菌效果及机理。用牛津杯法测定了姜黄素对奶牛子宫内膜炎主要致病菌S.aureus、E.coli的抑菌直径,用二倍平板稀释法测定了最小抑菌浓度(MIC)、最小杀菌浓度(MBC)。在以上基础上又测定了姜黄素对主要致病菌感染小鼠的体内抗菌保护率。为了进一步探讨姜黄素对主要致病菌的抗菌机理,测定了姜黄素对主要致病菌的生长曲线、细胞壁、细胞膜渗透性和细胞膜的膜电位的影响。结果表明,姜黄素的抑菌效果和小鼠的保护率虽然不及环丙沙星,但是实验数据表明姜黄素对主要致病菌都有抑菌作用,对感染主要致病菌的小鼠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姜黄素对这两种致病菌的生长曲线、细胞壁、细胞膜渗透性和细胞膜的膜电位均有影响。提示姜黄素可以从破坏细菌细胞壁、增加胞膜的通透性和影响细胞的生物电等不同方面起到抑菌效果。试验Ⅱ因为致病菌引起小鼠和大鼠的炎症,机体病理反应基本相同,为了操作方便下面试验动物选用了大鼠。为进一步在动物试验上研究姜黄素对子宫内膜炎的疗效和抗炎机理。用子宫内灌注主要致病菌的方法复制大鼠子宫内膜炎模型,观察造模前后大鼠一般状态、体温的变化以及全血细胞分析仪分析白细胞计数分类的变化,比较正常组与造模组子宫内容物细菌培养情况、子宫解剖形态、组织病理变化。结果:与造模前相比,造模后大鼠精神变差、出现拱背、食欲减退、阴门红肿潮湿、灌菌1d后体温开始升高。注菌3d后大鼠外周血白细胞数、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百分比显着升高(P<0.05),造模组子宫分泌物细菌培养可见大量的致病菌存在,与正常组相比造模组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内膜下淤血水肿、大量的炎细胞浸润。结果表明,通过子宫内灌注致病菌可成功复制大鼠子宫内膜炎模型。试验Ⅲ为了研究姜黄素对子宫内膜炎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选用6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6组,正常组、模型组、姜黄素高、中、低剂量组和环丙沙星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他组造模后用药干预,用药7d后,用全自动血液流变学分析仪分析大鼠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用酶联吸附法(ELISA法)检测血清中血栓素B2(TXB2)和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含量的变化,并取子宫进行形态、子宫指数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子宫内膜炎大鼠血液流变学出现异常,经姜黄素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大鼠全血黏度(Whole blood viscosity,WBV)、血浆黏度(Plasma viscosity,PV)、红细胞聚集指数(Erythrocytye accumulation index,EAI)及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均显着降低(P<0.05);血清中6-Keto-PGF1α含量显着升高(P<0.05)、TXB2含量明显降低(P<0.05);大鼠子宫病变形态均有改善,子宫指数显着下降(P<0.05),子宫炎症病理变化都有不同程度的消退,并有剂量依赖性。结果提示:子宫内膜炎大鼠有血瘀症出现,姜黄素能够改变血液流变性,从而改善微循环,促进子宫内膜炎性病灶消退,其作用可能与姜黄素提高血清中6-Ke-to-PGF1α的含量,降低TXB2的含量有关。试验Ⅳ为了研究姜黄素对子宫运动及生殖激素的影响,选用30只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缩宫素组、姜黄素高、中、低剂量组。用BL-420E生物信号采集系统观察并记录姜黄素对大鼠离体子宫收缩强度和频率的影响。为了进一步探讨姜黄素兴奋子宫的机理,研究了姜黄素对子宫内膜炎大鼠子宫雌激素(Eestrodiol,E2)、孕激素(Progesterone,P)水平的影响。选用6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6组,正常组,模型组、缩宫素组、姜黄素高、中剂量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他组造模后用药干预,用药7d后,用放射免疫方法检测姜黄素对子宫内膜炎大鼠子宫雌激素(Eestrodiol,E2)、孕激素(Progesterone,P)水平的影响,结果: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姜黄素各组使大鼠离体子宫收缩强度和频率都显着增加(P<0.05),与缩宫素组相比姜黄素高、中剂量组大鼠子宫收缩强度和频率均升高(P<0.05),姜黄素低剂量组的收缩强度和缩宫素组无显着性差异,而收缩频率显着高于缩宫素组(P<0.05);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子宫组织中E2水平显着降低(P<0.05)、P水平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姜黄素治疗组大鼠子宫组织中E2水平显着升高(P<0.05)、P水平显着下降(P<0.05)。结果提示,姜黄素有兴奋大鼠子宫的作用,能使子宫产生阵发性收缩,不同于缩宫素的强直收缩,这样的收缩有助于促进炎性产物及时排出和加快子宫机能的恢复。子宫内炎症影响了子宫中E2、P的水平,姜黄素不但能够升高子宫的雌激素水平,还能降子宫的孕酮水平,这可能是姜黄素治疗子宫内膜炎和兴奋子宫的机理所在。试验Ⅴ为了进一步从细胞分子水平探讨姜黄素对试验性大鼠子宫内膜炎的疗效和抗炎机理,试验动物和分组同试验Ⅲ。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子宫内膜炎大鼠子宫内CD14的表达,用ELISA法检测血清和子宫组织中TNF-α、IL-6、IL-8、IL-10炎症因子的变化,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姜黄素各治疗组子宫组织中CD14的表达显着降低(P<0.05);血液和子宫组织中TNF-α、IL-8、IL-6的含量显着降低(P<0.05),而IL-10的含量显着升高(P<0.05)。提示姜黄素对子宫内膜炎的炎症具有控制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抑制炎症细胞膜上CD14的表达,阻止了炎症介质对细胞的刺激,进一步影响了炎症因子TNF-α、IL-6、IL-10,IL-8的分泌,也可能同时直接降低血液和组织中炎症因子TNF-α、IL-6、IL-10,IL-8分泌,从而控制子宫组织炎症反应的发生、发展和蔓延。试验Ⅵ为了进一步探讨姜黄素对炎症信号传导通路的影响,试验动物和分组同试验Ⅲ。用Wester-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子宫组织中pIκB和IκB、p65和p-p65、IKKa和TLR4表达。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子宫组织中p IκB、p-p65、TLR4、IKKa的表达显着升高(P<0.05),IκB的表达显着下降(P<0.05);与模型组相比,黄素各治疗组大鼠子宫组织中p IκB、p-p65、IKKa、TLR4表达水平下降(P<0.05),IκB的表达含量升高(P<0.05),并且成剂量依赖性。提示细菌性子宫内膜炎的炎症反应和TLR4-IKKa-NF-κB炎症型号通路有关,姜黄素可从多种途径阻断TLR4-NF-κB炎症反应信号传导通路,从而抑制炎症因子TNF-α、IL-6、IL-8等的大量释放,最终参与调控炎症及免疫反应。本研究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姜黄素防治子宫内膜炎的作用机理,结果显示了姜黄素对奶牛主要致病菌有很好的抑菌效果,对致病菌感染的大鼠子宫内膜炎模型有很好的治疗效果,证明了姜黄素有抑菌抗炎等药理作用,为今后姜黄素在临床上进一步开发应用治疗子宫内膜炎方面提供了科学依据。
赵翠红[6](2017)在《复方苯佐卡因凝胶质量控制及质量标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复方苯佐卡因凝胶是由苯佐卡因、苯扎氯铵、氯化锌组成的复方凝胶制剂,为口腔用药的新剂型,为了患者的使用安全及产品的有效性,提高对产品质量有效控制,课题通过对苯佐卡因及复方苯佐卡因凝胶的有关物质、含量测定及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等项目进行系统研究,制订质量标准,建立从原辅料的质量控制,到制剂质量保证,再到产品的后期持续稳定性监测的完整质量体系。方法:采用HPLC法对原料苯佐卡因有关物质进行检查,通过破坏性试验考察杂质指示,采用对照品对有关杂质进行鉴别,对HPLC法测定有关物质及降解产物和含量测定的方法学进行了考察研究,并与药典方法进行对比检查;按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指导原则,对复方苯佐卡因凝胶的性状、鉴别、检查、有关物质、含量测定等项目进行了检查研究,分别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HPLC法、比色法、化学法等对制剂的三个有效成分苯佐卡因、氯化锌、苯扎氯铵进行鉴别研究,采用HPLC法测定及检查制剂中主要有效成分苯佐卡因的含量和有关物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另一有效成分氯化锌的含量,HPLC法测定原料制剂中苯扎氯铵的含量,对方法均进行了方法学考察。按照《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分别采用常规法、中和法、中和法加稀释法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适应性试验。通过比较试验菌回收比值,选择采用中和法加稀释法对本品进行需氧菌总数、霉菌及酵母菌总数检测,采用中和法进行控制菌检查,进行了中和剂种类及浓度筛选试验并对中和剂抑菌活性的进行考察,中和剂为吐温80和卵磷脂。结果:紫外分光光度法及HPLC法,能对制剂中的主要有效成分苯佐卡因进行鉴别,化学法可对氯化锌中的锌离子进行特征鉴别。苯佐卡因在酸碱的条件下有降解,酸性条件下较慢,碱性条件下较快,降解产物为对氨基苯甲酸,采用的高效液相法(HPLC法)均能同时测定原料及制剂中的苯佐卡因有关物质及含量,色谱条件相同,苯佐卡因峰与降解产物对氨基苯甲酸峰之间的分离良好,其它组分与辅料不影响测定。苯佐卡因在进样浓度5.08127.0μg/ml之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80%、100%、120%浓度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94%、99.55%、99.41%,RSD为1.32%、0.94%、1.09%。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可定量测定制剂中氯化锌的含量,氯化锌在进样浓度02.0μg/ml之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6,80%、100%、120%浓度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89%、98.53%、98.02%,RSD为1.28%、1.15%、1.21%。方法稳定可靠,专属性强,重复性好。中和法加稀释法可消除药物抑菌作用,微生物计数试验中各试验菌的回收比值均在0.52.0之间,符合药典规定,控制菌检查中阳性对照试验分别能检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阴性试验均未检出。结论:经试验,确定了原料及制剂有关物质的监测指标,制订了相应的质量标准,建立了复方苯佐卡因凝胶质量整体控制体系并可对产品进行有效监控。
田丰松[7](2017)在《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益生乳酸杆菌筛选及临床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子宫微生物菌群在防治病原菌感染生殖道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对于子宫内膜炎的治疗普遍使用抗生素疗法,但抗生素会在牛奶中残留以及长期使用抗生素会造成耐药菌株的产生,因此生产中急需抗生素替代品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本研究采用传统培养方法分离产后健康奶牛阴道乳酸杆菌,为防治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微生态制剂开发提供菌株。采用乳酸杆菌培养基分离阴道乳酸杆菌,通过抑菌实验筛选乳酸杆菌,通过16S rDNA序列分析方法对乳杆菌分离株进行鉴定,并在体外测试乳酸杆菌的产酸、产H2O2能力,采用药敏纸片法评估乳酸杆菌分离株的安全性,分析乳酸杆菌抗菌物质。通过以上益生功能筛选出最佳益生菌候选,并通过建立家兔病理模型研究乳酸杆菌治疗子宫内膜炎临床效果。本研究共分离获得30株乳酸杆菌分离株,通过抑菌能力测试共筛选出7株对病原菌具有抑菌能力的乳酸杆菌,经鉴定分别为2株为唾液乳杆菌(Lactobacillus salivarius)、2株黏膜乳杆菌(Lactobacillus mucosae)、1株罗伊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reuteri)、1株格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gasseri)和1株约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johnsonii)。7株乳酸杆菌具有良好的产酸性能,并且至少对7种抗生素中的3种以上具有敏感性,大部分乳酸杆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产生H2O2。有机酸是乳酸杆菌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的主要抑菌物质。唾液乳杆菌LWT1和魏斯氏菌组合治疗家兔病理模型的有效率为80%,治愈率为60%。综上所述,唾液乳杆菌LWT1和魏斯氏菌组合制备微生态制剂能够用于治疗子宫灌注大肠杆菌引起的家兔子宫内膜炎,可用于进一步临床防治奶牛产后子宫内膜炎。
涂小丽[8](2016)在《产细菌素的乳酸杆菌的分离和筛选》文中指出本研究旨在从鸡的肠道中分离和筛选出高产细菌素的乳酸杆菌,并通过选育和驯化提高其在环境和肠道中的适应性,并提高目标菌株产细菌素能力,为其将来作为高产细菌素的益生菌提供条件。本试验一旨在从鸡的肠道中分离和筛选出具有高效抑菌的乳酸杆菌。在无菌的条件下收集鸡的各肠道内容物,按10倍梯度稀释,选择适宜的浓度接种于改良的MRS和LBS培养基中,置37℃厌氧培养48 h;挑选能产生明显溶钙圈的单个菌株进行耐氧试验、接触酶试验及革兰氏染色进行初步筛选,将初步筛选出来的菌株的发酵离心上清液用牛津杯法做抑菌活性分析,指示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简写S.a)、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简写E.coli)及沙门氏菌(Salmonella Eberthella简写S.E);然后通过酸排除试验、过氧化氢干扰试验及不同饱和度硫酸铵溶液分级沉淀试验筛选出仍有抑菌活性的菌株。结果表明通过初步筛选得到了23株能产生耐氧阴性、革兰氏阳性及接触酶阴性的菌株;牛津杯法抑菌活性分析进一步筛选得到了4株对指示菌仍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的菌株,分别为D1,LZS42B,LHS2,MS。并选择LZS42B用法国梅里埃API-50 CHL试剂盒及16SrDNA进行菌种鉴定,试验结果表明LZS42B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本试验二旨对菌种鉴定的LSZ42B即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分析菌液浓度、菌液pH值与抑菌活性之间的关系,研究其菌种特性及其所产细菌素的热稳定性、pH耐受性及酶的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LSZ42B生长特性为:在06 h为迟缓期,菌数生长缓慢;618 h为对数生长期,菌数迅速增加,pH值也迅速降低,而此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活性不断地增强;1828 h为稳定期,菌数变化不大,发酵液的pH值也基本稳定;30 h后菌数有下降的趋势,开始进入衰亡期,但LZS42B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活性并未降低;细菌素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LZS42B在100℃处理10min后对各指示菌仍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耐高温,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其所产细菌素pH耐受范围较窄,pH值仅在2.06.0时有抑菌活性,当pH值调为8.0和10.0时抑菌活性完全丧失;经胃蛋白酶(pepsin)及胰蛋白酶(trypsin)处理后抑菌活性有所丧失。本试验三主要采用紫外线诱变法对LZS42B菌株进行诱变,通过连续多代培养以提高其产细菌素能力,在离紫外灯35 cm处,用15 W的紫外灯对处于对数生长中期的菌株进行照射,照射时间分别为60 s,90 s,120 s,180 s。试验结果表明当照射时间为120 s时效果最佳,抑菌圈直径增比诱变前加了13.89%。
周超凡,高国建,刘颖[9](2015)在《熊胆粉研究进展述评》文中认为该文对近年来关于熊胆粉在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的相关文献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论述,表明熊胆粉在治疗多种疾病方面具有显着的药理作用及临床疗效。由于熊胆粉成分比较复杂,且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因此要在对熊胆粉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进行深入研究的同时,也要对化学成分、毒副作用详加探讨,旨在为临床广泛而合理地应用熊胆粉提供科学依据。
索朗扎西[10](2014)在《中药锦珠草颗粒对鸡大肠杆菌病的防治试验》文中研究说明鸡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或大肠杆菌的某些致病性血清型引起的鸡局部或全身性感染疾病,其特征是患病鸡精神萎靡、食欲减退、腹泻,生长受阻,死淘率增高,给养禽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目前防治该病的主要手段是免疫接种和药物治疗,但大肠杆菌血清型多,菌株间交叉保护力低,加之抗生素类药物的不合理使用,致使耐药性越来越严重,此外,药物残留还可直接影响产品安全及出口贸易。近年来诸多研究报道了中药防治鸡大肠杆菌病疗效,但从现代药理学阐明作用机理报道极少。鉴此,本试验应用中药锦珠草颗粒对人工感染及自然发生鸡大肠杆菌病进行防治研究,并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制。1.鸡大肠杆菌病模型制作:12日龄海兰褐健康雏鸡165只,随机分为11组,每组15只,将1.6×109cfu/mL大肠杆菌菌液分别调整0.16×109,0.32×109,0.48×109·····1.6×109cfu/mL等10个浓度组,分别给鸡胸肌注射0.5mL菌液。另设一组健康对照组,胸肌注射0.5mL生理盐水。结果表明,攻毒后鸡只陆续出现精神极度沉郁,排白黄色水样粪便,腿翅瘫软,甚至死亡,剖检见胸肌坏死,心包炎、肝周炎、肾脏肿大充血,气囊浑浊,肠黏膜充血、出血等典型的大肠杆菌病病理变化,病原菌分离培养和生化鉴定符合大肠杆菌特性。72h时0.64×109cfu/mL菌液组发病率达100%,死亡率78%,说明胸肌注射大肠杆菌0.64×109cfu/mL菌液0.5mL可成功复制鸡大肠杆菌病病例。2.中药锦珠草颗粒治疗预试验:12日龄海兰褐健康雏鸡135只,随机分为9组,每组15只,分别为0.0375,0.075,0.15,0.3,0.6,1.2,2.4g/kg剂量锦珠草颗粒治疗组,模型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健康对照组胸肌注射0.5mL生理盐水,锦珠草颗粒治疗组和模型组胸肌注射0.64×109cfu/mL大肠杆菌O78菌液0.5mL。鸡只发病后,锦珠草颗粒治疗组灌服设定剂量的锦珠草颗粒;模型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分别灌服生理盐水。结果表明,锦珠草颗粒在0.0375g/kg~0.3g/kg剂量时,对鸡大肠杆菌病模型的治疗有效率呈逐渐上升趋势,在0.3g/kg剂量以上时有效率趋于稳定。因此,锦珠草颗粒的推荐给药剂量确定为0.3g/kg,混饮剂量为每1L饮水加锦珠草颗粒1.5g~2.5g。3.中药锦珠草颗粒对人工感染鸡大肠杆菌病的防治试验:将400羽12日龄海兰褐鸡随机分成8组:锦珠草颗粒预防组(0.15g/kg),低(0.15g/kg)、中(0.3g/kg)、高(0.6g/kg)剂量治疗组,四黄止痢颗粒治疗组(0.2g/kg)、10%氧氟沙星治疗组(200mg/kg)、健康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除健康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接种大肠杆菌O78,预防组于攻毒前3d灌服锦珠草颗粒,各药物治疗组于攻毒6h后灌服珠草颗粒,每天1次,连用5d。在用药的第3、7、11天时,分别检测血清细胞因子及生化指标的变化,试验结束时剖杀试验鸡只,观察心、肝等组织病理变化。结果表明,锦珠草颗粒预防组保护率极显着高于模型组(P<0.01);低、中、高剂量组有效率、治愈率极显着高于模型组(P<0.01),与西药物对照组相当(P>0.05),优于中药对照组。在第3、7、11天时,中、高剂量组ALT、AST和TBIL极显着降低,TB、GLB水平极显着升高,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极显着(P<0.01),与健康对照组相当(P>0.05),其中TB、TBIL水平与药物对照组差异极显着(P<0.01)。在第7天时,中、高剂量组的IL-1β水平极显着低于模型对照组(P<0.01),与健康对照组相当(P>0.05);在第11天时,低、中剂量组TNF-α水平显着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中药锦珠草颗粒防治组剖检发现,鸡胸肌坏死灶消失,心包、肝周炎好转,肾脏肿胀、出血减轻;HE染色切片镜检,肝细胞的混乱肿胀减轻、肝脏表面附着的纤维素消失、包浆内蛋白质颗粒减少、缓解肝淤、充血。说明锦珠草颗粒能有效降低血清转氨酶、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水平,提高蛋白质水平,抑制促炎细胞因子的产生,能有效修复肝、肾脏损伤并维持其功能,从而发挥对鸡大肠杆菌病的治疗作用。4.锦珠草颗粒对自然发生鸡大肠杆菌病的治疗作用:选择确诊的鸡大肠杆菌自然发病蛋鸡,按2.5g/L剂量的锦珠草颗粒饮水,连用5d,并观察记录试验鸡的临床症状、采食量和产蛋率及死亡率。结果表明,锦珠草颗粒按2.5g/L剂量饮水,能有效降低缓解鸡只临床症状,快速恢复采食量,增加产蛋率和降低死亡率。
二、地衣芽孢杆菌对实验性家兔阴道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消除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地衣芽孢杆菌对实验性家兔阴道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消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喙尾琵琶甲粗提物对大鼠需氧菌性阴道炎自噬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实验药品 |
2.1.2 供试菌株 |
2.1.3 实验主要试剂 |
2.1.4 实验仪器 |
2.2 方法 |
2.2.1 喙尾琵琶甲成虫乙醇粗提物的制备 |
2.2.2 菌株复苏 |
2.2.3 菌悬液制备 |
2.2.4 四种喙尾琵琶甲乙醇粗提物对三株菌株的体外抑菌效果研究 |
2.2.5 动物实验 |
2.3 实验结果检测与分析 |
2.3.1 阴道分泌物p H值、改良AV评分测定 |
2.3.2 HE染色及病理组织学评分 |
2.3.3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自噬因子Beclin1、LC3B |
2.3.4 ELISA 法测定阴道组织自噬因子 Beclin1、LC3B |
2.3.5 Western blot测定自噬因子Beclin1、LC3B表达 |
2.3.6 统计分析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3.1 喙尾琵琶甲成虫虫体不同极性部位粗提物 |
3.2 喙尾琵琶甲四种粗提物对三株菌株的体外抗菌效果比较 |
3.3 各组大鼠给药前后阴道分泌物改良DONDERS评分及PH值比较 |
3.3.1 改良Donders评分 |
3.3.2 阴道分泌物p H值 |
3.4 HE染色观察及病理组织学评分 |
3.4.1 HE染色 |
3.4.2 阴道病理组织学评分 |
3.5 免疫组化法检测阴道BECLIN1及LC3B的表达 |
3.5.1 大鼠阴道组织中Beclin1 的表达 |
3.5.2 大鼠阴道组织中LC3B的表达 |
3.5.3 各组大鼠免疫组化Beclin1和LC3B的 AOD值 |
3.6 Western bolt 检测阴道组织中 Beclin1、LC3B 蛋白表达 |
3.6.1 大鼠阴道组织中Beclin1 的表达情况 |
3.6.2 大鼠阴道组织中LC3B的表达情况 |
3.7 ELISA检测阴道组织中BECLIN1、LC3B的表达量 |
3.7.1 大鼠阴道组织中Beclin1 的表达情况 |
3.7.2 大鼠阴道组织中LC3B的表达情况 |
3.8 BECLIN1与LC3B在各组大鼠中表达的相关性 |
第四章 讨论 |
4.1 喙尾琵琶甲体外抑菌活性 |
4.2 AV诊断及模型制作 |
4.3 自噬与细菌 |
4.4 AV模型中BECLIN1、LC3B的表达变化 |
4.5 喙尾琵琶甲粗提物对AV大鼠阴道组织BECLIN1、LC3B的影响 |
第五章 结论 |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综述 自噬与女性生殖道感染病原体的关系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2)赤芍对MRSA ST-59菌株抗生素敏感性及致病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1 文献综述 |
1.1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研究概况 |
1.2 金葡菌对常用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及其耐药机制 |
1.3 中药抗菌作用的研究进展 |
1.4 中药赤芍的研究进展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赤芍水提物对金葡菌ATCC-29213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小结 |
3 赤芍水提物与抗生素联用对MRSA ST-59菌株增殖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3.4 小结 |
4 赤芍水提物与抗生素联用对MRSA ST-59毒素蛋白表达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 |
4.3 讨论 |
4.4 小结 |
5 赤芍水提物与林可霉素联用对MRSA ST-59感染小鼠肺炎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2 结果 |
5.3 讨论 |
5.4 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白夏汤溻渍对创面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干预作用及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阳证疮疡的治疗进展 |
1.1.1 创面的内治法 |
1.1.2 药物外用治疗疮疡疗法 |
1.2 白头翁药理研究进展 |
1.2.1 白头翁的本草学研究 |
1.2.2 白头翁的药理作用 |
1.3 夏枯草药理研究进展 |
1.3.1 夏枯草的本草学研究 |
1.3.2 夏枯草的药理作用 |
1.4 细菌生物膜相关研究进展 |
1.4.1 生物膜概念及结构 |
1.4.2 生物膜的形成过程 |
1.4.3 群体感应与生物膜的关系 |
1.4.4 生物膜相关感染的机制 |
1.4.5 生物膜相关感染的防治 |
第二章 白夏汤对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抑菌实验 |
2.1 实验材料 |
2.1.1 中药材 |
2.1.2 实验用菌 |
2.1.3 主要仪器设备 |
2.1.4 主要试剂 |
2.1.5 其它重要材料用品 |
2.2 实验方法及步骤 |
2.2.1 中药原液提取 |
2.2.2 含药培养基的制备 |
2.2.3 中药药敏纸片的制备 |
2.2.4 用含药培养基测定白夏汤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抑菌效果 |
2.2.5 用K-B法测定白夏汤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抑菌效果 |
2.2.6 中药MIC测定 |
2.2.7 重复实验 |
2.3 数据处理与统计 |
2.4 实验结果 |
2.4.1 含药培养基上细菌生长情况 |
2.4.2 K-B法测得细菌抑菌环直径 |
2.4.3 含药培养基抑菌效果 |
2.4.4 白夏汤MIC实验结果 |
2.5 结论 |
2.6 讨论 |
2.6.1 体外抑菌实验方法 |
2.6.2 单味中药抑菌国内研究 |
2.6.3 单味中药抑菌国外研究 |
2.6.4 中药提取物抑菌研究 |
2.6.5 白夏汤抑菌效果优于单味药原因分析 |
2.6.6 中药MIC结果观察方法的讨论 |
2.6.7 中药体外抑菌难点分析 |
第三章 白夏汤溻渍对SD大鼠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模型的干预作用 |
3.1 实验材料 |
3.1.1 实验动物 |
3.1.2 实验药品 |
3.1.3 实验仪器设备 |
3.2 实验方法 |
3.2.1 动物分组 |
3.2.2 饲养方法 |
3.2.3 动物造模 |
3.2.4 实验用药方法 |
3.2.5 观察指标 |
3.2.6 数据处理 |
3.3 实验结果 |
3.3.1 一般情况观察 |
3.3.2 组织学观察结果 |
3.3.3 细菌菌落计数 |
3.4 结论 |
3.5 讨论 |
3.5.1 动物在体抑菌实验研究方法 |
3.5.2 阳证疮疡动物模型的选择探讨 |
3.5.3 阳证疮疡造模创面面积探讨 |
3.5.4 白夏汤对阳证疮疡动物模型作用分析 |
第四章 白夏汤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的干预作用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药物 |
4.1.2 菌株 |
4.1.3 主要试剂 |
4.1.4 主要仪器 |
4.2 实验方法 |
4.2.1 中药原液提取 |
4.2.2 菌液制备 |
4.2.3 琼脂平板稀释法测定白夏汤的MIC |
4.2.4 白夏汤的SMIC测定 |
4.2.5 白夏汤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态结构影响的观察 |
4.2.6 数据处理 |
4.3 实验结果 |
4.3.1 白夏汤的MIC |
4.3.2 白夏汤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菌的SMIC测定 |
4.3.3 白夏汤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态的影响 |
4.4 结论 |
4.5 讨论 |
4.5.1 中药抑菌机制 |
4.5.2 细菌耐药性的产生与其形成的生物被膜关系密切 |
4.5.3 铜绿假单胞菌极易形成生物膜 |
4.5.4 白夏汤的研究价值 |
4.5.5 白夏汤具有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作用 |
第五章 白夏汤溻渍对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临床疗效观察 |
5.1 病例资料 |
5.1.1 病例来源 |
5.1.2 创面感染诊断标准 |
5.1.3 病例选择 |
5.2 分组及治疗 |
5.2.1 分组 |
5.2.2 药物及设备 |
5.2.3 用药方法 |
5.3 疗效观察指标和方法 |
5.3.1 —般性观察指标 |
5.3.2 疗效性观察指标及方法 |
5.4 疗效评定标准 |
5.4.1 总疗效评定标准 |
5.4.2 中医证候评分标准 |
5.4.3 中医证候疗效(主症+次症)评价标准 |
5.5 统计学方法 |
5.6 结果 |
5.6.1 一般情况分析 |
5.6.2 临床总疗效 |
5.6.3 创面面积缩小情况 |
5.6.4 中医证候和主症变化情况 |
5.6.5 两组患者WBC、NE%及CRP的比较 |
5.7 结论 |
5.8 讨论 |
5.8.1 中医外科学关于创面感染范畴的阐述 |
5.8.2 皮肤感染与阳证疮疡的关系 |
5.8.3 现代医学对皮肤感染的治疗 |
5.8.4 中药抗感染临床研究 |
5.8.5 中药复方抗菌研究 |
5.8.6 相关联合抑菌作用 |
5.8.7 白夏汤抗菌机制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中文详细摘要 |
(4)富锌益生素对蛋鸡生产性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微量元素锌的研究概况和进展 |
1.1 动物体内锌的分布与代谢 |
1.2 锌的生理功能 |
1.3 动物对锌的需要量 |
1.4 不同锌制剂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
第二章 益生素的研究概况和进展 |
2.1 益生素的作用机理 |
2.2 益生素常用的菌种及其作用 |
2.3 益生素在蛋鸡生产中的应用 |
第二篇 试验研究 |
第一章 富锌益生素的制备 |
1.1 材料和方法 |
1.2 结果与分析 |
1.3 讨论 |
1.4 小结 |
第二章 富锌益生素对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
2.1 材料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富锌益生素对蛋鸡血清激素水平、抗氧化机能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3.1 材料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富锌益生素对蛋鸡血液血常规指标的影响 |
3.2.2 富锌益生素对蛋鸡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富锌益生素对蛋鸡免疫功能的影响 |
4.1 材料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富锌益生素增强雏鸡抵抗病原菌感染的作用及其在饲养中的应用 |
5.1 材料和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3 讨论 |
5.4 小结 |
第六章 富锌益生素对蛋鸡盲肠微生物优势种群及菌种数量的影响 |
6.1 材料和方法 |
6.2 结果与分析 |
6.3 讨论 |
6.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致谢 |
(5)姜黄素对子宫内膜炎致病菌抑菌活性及抗炎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奶牛子宫内膜炎的研究进展 |
1.2.1 奶牛子宫内膜炎的病因 |
1.2.2 子宫内膜炎的分类及诊断 |
1.2.3 子宫内膜炎的治疗 |
1.3 炎症 |
1.3.1 炎症的分类 |
1.3.2 炎症的原因 |
1.3.3 炎症的病理变化 |
1.3.4 炎症反应 |
1.3.5 炎症介质 |
1.4 姜黄素研究的进展 |
1.4.1 姜黄素的抗氧化作用 |
1.4.2 姜黄素的抗炎作用 |
1.4.3 姜黄素的抗肿瘤作用 |
1.4.4 姜黄素的抗微生物作用 |
1.4.5 姜黄素的心脑血管保护作用 |
1.4.6 结束语 |
2 姜黄素对奶牛子宫内膜炎主要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的抑菌作用.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姜黄素对致病性S.aureus、E.coli的体外抑菌作用 |
2.2.2 姜黄素对感染致病S.aureus、E.coli小鼠的体内抗菌保护率 |
2.2.3 姜黄素对S.aureus、E.coli生长曲线的影响 |
2.2.4 姜黄素对S.aureus、E.coli细胞壁的影响 |
2.2.5 姜黄素对致病性S.aureus、E.coli细胞膜渗透性的作用 |
2.2.6 姜黄素对S.aureus、E.coli膜电位的影响 |
2.2.7 姜黄素对S.aureus、E.coli内容物释放的影响 |
2.3 讨论 |
2.4 小结 |
3 大鼠子宫内膜炎模型的建立和临床病理学观察 |
3.1 材料 |
3.1.1 试验动物 |
3.1.2 试验细菌 |
3.1.3 试验药物 |
3.1.4 主要仪器 |
3.2 方法 |
3.2.4 数据统计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临床症状的变化 |
3.3.2 体温变化 |
3.3.3 白细胞分类的变化 |
3.3.4 子宫解剖变化 |
3.3.5 大鼠子宫内容物的变化 |
3.3.6 子宫内膜病理变化 |
3.4 讨论 |
3.5 小结 |
4 姜黄素对子宫内膜炎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
4.1 材料 |
4.1.1 试验动物 |
4.1.2 试验菌株 |
4.1.3 主要药物和试剂 |
4.1.4 主要仪器 |
4.2 方法 |
4.2.1 动物模型的复制 |
4.2.2 试验动物分组及处理 |
4.2.3 取材方法 |
4.2.4 各项指标的检测方法 |
4.2.5 数据统计学处理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各组大鼠子宫形态的变化 |
4.3.2 各组大鼠子宫指数的变化 |
4.3.3 各组大鼠子宫的病理变化 |
4.3.4 大鼠血液流变学参数的变化 |
4.3.5 大鼠血清中TXB2、6‐keto‐PGF1a的变化 |
4.4 讨论 |
4.5 小结 |
5 姜黄素对大鼠子宫运动情况和激素E2、P水平的影响 |
5.1 材料 |
5.1.1 动物和致病菌 |
5.1.2 主要药物和试剂 |
5.1.3 主要仪器 |
5.2 方法 |
5.2.1 试验a |
5.2.2 试验b |
5.2.3 数据统计学处理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离体子宫收缩情况 |
5.3.2 姜黄素对离体子宫收缩强度和频率的影响 |
5.3.3 子宫内膜炎大鼠子宫组织中E2、P含量的变化 |
5.4 讨论 |
5.5 小结 |
6 姜黄素对子宫内膜炎大鼠细胞因子调控的研究 |
6.1 材料 |
6.1.1 试验动物 |
6.1.2 试验细菌 |
6.1.3 试验药物 |
6.1.4 主要仪器 |
6.2 方法 |
6.2.1 细菌的准备 |
6.2.2 子宫内膜炎模型的制备 |
6.2.3 试验动物分组及处理 |
6.2.4 观察指标及方法 |
6.2.5 数据统计学分析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各组大鼠血液中TNF‐α、IL‐6、IL‐8、IL‐10的变化 |
6.3.2 大鼠子宫内膜CD14的表达情况 |
6.3.3 各组大鼠子宫组织中TNF‐α、IL‐6、IL‐8、IL‐10的变化 |
6.4 讨论 |
6.5 小结 |
7 姜黄素对细菌性子宫内膜炎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
7.1 材料 |
7.1.1 试验动物 |
7.1.2 试验细菌 |
7.1.3 试验主要药物与试剂 |
7.1.4 主要仪器 |
7.2 方法 |
7.2.1 大鼠子宫内膜炎模型的制备 |
7.2.2 试验动物分组及处理 |
7.2.3 用 Western-blot 法检测各组大鼠子宫内膜组织中 p IκB、IκB、p-p65、p65、TLR4、IKKa 的表达 |
7.2.4 数据统计处理 |
7.3 结果与分析 |
7.3.1 不同组TLR4、IKKa的表达 |
7.3.2 不同组pIκB、IκB的表达 |
7.3.3 不同组p‐p65、P65的表达 |
7.4 讨论 |
7.5 小结 |
8 总体讨论 |
9 结论 |
10 本研究的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6)复方苯佐卡因凝胶质量控制及质量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苯佐卡因原料的有关杂质及质量控制 |
1 原料、试剂及仪器 |
2 方法与试验结果 |
3 小结 |
第二部分 复方苯佐卡因凝胶的质量标准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2 性状 |
3 鉴别 |
3.1 苯佐卡因的鉴别研究 |
3.2 氯化锌的鉴别研究 |
3.3 苯扎氯铵的鉴别研究 |
4 检查项目 |
5 有关物质及降解产物 |
6 含量测定 |
6.1 苯佐卡因含量测定方法研究 |
6.2 氯化锌含量测定方法研究 |
6.3 苯扎氯铵含量测定方法研究 |
7 微生物限度检查验证研究 |
8 小结 |
第三部分 企业内控质量标准草案 |
1 苯佐卡因内控质量标准草案及起草说明 |
2 复方苯佐卡因凝胶质量标准草案 |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复方苯佐卡因凝胶及其有效成分的临床研究动态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7)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益生乳酸杆菌筛选及临床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奶牛产后子宫内膜感染 |
1.3 机体免疫、炎症和组织损伤 |
1.4 子宫内膜炎治疗方法 |
1.5 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危害 |
1.6 益生菌研究进展 |
1.7 作为益生菌应具备的条件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一章 益生乳酸杆菌筛选及功能研究 |
1.1 材料与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1.4 小结 |
第二章 家兔子宫内膜炎模型建立及临床治疗效果研究 |
2.1 材料和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致谢 |
(8)产细菌素的乳酸杆菌的分离和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乳酸菌与细菌素 |
1.1 乳酸菌 |
1.1.1 乳酸菌的定义 |
1.1.2 乳酸菌的分类 |
1.2 细菌素 |
1.2.1 细菌素的命名 |
1.2.2 细菌素的类型 |
1.3 细菌素的作用机制 |
1.3.1 Lantibiotics型 |
1.3.2 非Lantibiotic型 |
1.4 影响细菌素作用的因素 |
1.4.1 内在因素 |
1.4.2 温度的影响 |
1.4.3 抗细菌素机理 |
1.5 细菌素的应用研究 |
1.5.1 细菌素的研究进展 |
1.5.2 细菌素在食品和临床中的应用 |
1.5.3 细菌素在饲料添加剂中的应用 |
1.5.4 细菌素的应用前景 |
2 益生菌的应用研究 |
2.1 益生菌的定义 |
2.2 益生菌的种类 |
2.3 益生菌的条件和特性 |
2.4 益生性乳酸菌的应用与研究 |
3 产细菌素的乳酸菌的应用研究 |
4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技术路线 |
4.1 本课题研究内容与意义 |
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试验研究 |
试验一 乳酸杆菌的分离和筛选 |
1 试验材料及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主要培养基及试剂 |
1.2.1 筛选培养基 |
1.2.2 试验基础培养基 |
1.2.3 培养指示菌培养基 |
1.2.4 主要仪器及试剂 |
1.3 乳酸杆菌的初筛 |
1.3.1 乳酸杆菌的分离 |
1.3.2 革兰氏染色试验 |
1.3.3 耐氧试验 |
1.3.4 接触酶试验 |
1.4 乳酸杆菌的复筛 |
1.4.1 发酵液的制备 |
1.4.1.1 试验菌发酵离心上清液的制备 |
1.4.1.2 指示菌培养液的制备 |
1.4.2 抑菌试验 |
1.4.2.1 牛津杯法抑菌试验 |
1.4.2.2 酸排除试验 |
1.4.2.3 过氧化氢干扰试验 |
1.4.2.4 硫酸铵分级沉淀试验 |
1.5 菌种鉴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初筛结果 |
2.2 复筛结果 |
2.2.1 排除酸及过氧化氢结果 |
2.2.2 饱和硫酸铵分级沉淀试验结果 |
2.3 LZS42B鉴定结果 |
2.3.1 LZS42B菌体形态及镜检结果 |
2.3.2 LZS42B生化鉴定结果 |
2.3.3 16SrDNA鉴定结果 |
3 讨论 |
3.1 乳酸杆菌的初筛 |
3.2 乳酸杆菌的复筛 |
3.3 菌种的鉴定 |
4 结论 |
试验二 LZS42B菌种特性及其细菌素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
1 试验材料及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培养基 |
1.3 生长曲线的制作 |
1.4 对指示菌的抑菌活性测定 |
1.5 产酸能力的测定 |
1.6 细菌素生物学性研究 |
1.6.1 酶敏感性 |
1.6.2 热稳定性 |
1.6.3 pH耐受性 |
2 结果与分析 |
2.1 LZS42B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活性与菌液浓度之间的关系 |
2.2 LZS42B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活性与菌液pH值之间的关系 |
2.3 酶敏感性 |
2.4 热稳定性 |
2.5 pH耐受性 |
3 讨论 |
3.1 LZS42B菌液浓度、pH值与LZS42B抑菌效果之间的关系 |
3.2 LZS42B所产细菌素的生物学特 |
3.2.1 细菌素的耐热性 |
3.2.2 细菌素的pH耐受性 |
3.2.3 细菌素的酶敏感性 |
4 结论 |
试验三 LZS42B紫外线(UV)诱变试验 |
1 试验材料及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培养基 |
1.3 对LZS42B菌株进行紫外线(UV)诱变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三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中药锦珠草颗粒对鸡大肠杆菌病的防治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鸡大肠杆菌病及锦珠草颗粒单味药的研究进展 |
1.1 鸡大肠杆菌病的研究进展 |
1.1.1 病原研究 |
1.1.2 致病机理 |
1.1.3 临床分型及病理变化 |
1.1.4 大肠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 |
1.1.5 防治措施 |
1.2 实验性鸡大肠杆菌病模型制作的研究进展 |
1.2.1 试验动物的选择 |
1.2.2 大肠杆菌菌株的选择 |
1.2.3 大肠杆菌的感染途径 |
1.3 锦珠草颗粒单味药的研究进展 |
1.3.1 苦参、锦灯笼、紫珠叶和地锦草的化学成分 |
1.3.2 苦参、锦灯笼、紫珠叶和地锦草的主要药理作用 |
1.4 小结 |
试验研究 |
第二章 鸡大肠杆菌病模型制作试验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方法 |
2.1.3 试验数据的统计处理 |
2.2 结果 |
2.2.1 鸡大肠杆菌感染模型的建立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锦珠草颗粒对人工感染鸡大肠杆菌病的防治试验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方法 |
3.1.3 试验数据的统计处理 |
3.2 结果 |
3.2.1 锦珠草颗粒的治疗预试验 |
3.2.2 锦珠草颗粒对人工感染鸡大肠杆菌病发病情况的影响 |
3.2.3 锦珠草颗粒对人工感染大肠杆菌鸡只采食量的影响 |
3.2.4 锦珠草颗粒对人工感染大肠杆菌鸡只饮水量的影响 |
3.2.5 锦珠草颗粒对人工感染鸡大肠杆菌病的防治效果 |
3.2.6 锦珠草颗粒对人工感染鸡大肠杆菌病鸡增重的影响 |
3.2.7 锦珠草颗粒对试验鸡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
3.2.8 锦珠草颗粒对人工感染大肠杆菌鸡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3.2.9 锦珠草颗粒对人工感染大肠杆菌鸡血清 TNF α和 IL 1β水平的影响 |
3.2.10 锦珠草颗粒对人工感染大肠杆菌鸡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 |
3.3 讨论 |
3.3.1 关于锦珠草颗粒治疗预试验 |
3.3.2 关于锦珠草颗粒对人工感染大肠杆菌病的防治效果 |
3.3.3 关于锦珠草颗粒对人工感染鸡大肠杆菌病的防治机理 |
3.4 小结 |
3.4.1 锦珠草颗粒治疗预试验 |
3.4.2 锦珠草颗粒对人工感染鸡大肠杆菌病的防治效果 |
3.4.3 锦珠草颗粒对人工感染鸡大肠杆菌病的防治机理 |
第四章 锦珠草颗粒对鸡大肠杆菌病的临床治疗试验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1.2 方法 |
4.2 结果 |
4.2.1 鸡大肠杆菌病的诊断结果 |
4.2.2 锦珠草颗粒的治疗效果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地衣芽孢杆菌对实验性家兔阴道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消除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喙尾琵琶甲粗提物对大鼠需氧菌性阴道炎自噬的影响[D]. 刘佳. 大理大学, 2021(09)
- [2]赤芍对MRSA ST-59菌株抗生素敏感性及致病性的影响[D]. 冯烁. 北京农学院, 2019(08)
- [3]白夏汤溻渍对创面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干预作用及临床疗效研究[D]. 查朱青.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2)
- [4]富锌益生素对蛋鸡生产性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D]. 王金和. 吉林大学, 2017(03)
- [5]姜黄素对子宫内膜炎致病菌抑菌活性及抗炎机理的研究[D]. 张欣.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7(10)
- [6]复方苯佐卡因凝胶质量控制及质量标准研究[D]. 赵翠红.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7(04)
- [7]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益生乳酸杆菌筛选及临床效果研究[D]. 田丰松. 吉林农业大学, 2017(02)
- [8]产细菌素的乳酸杆菌的分离和筛选[D]. 涂小丽. 江西农业大学, 2016(03)
- [9]熊胆粉研究进展述评[J]. 周超凡,高国建,刘颖. 中国中药杂志, 2015(07)
- [10]中药锦珠草颗粒对鸡大肠杆菌病的防治试验[D]. 索朗扎西.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