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坚体螨属在我国首次发现(蜱螨亚纲:犹伊螨科)(论文文献综述)
丁帆[1](2021)在《云南两种家鼠体表螨类生态及印度囊棒恙螨形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以云南省境内黄胸鼠(Rattus tanezumi)和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两种家鼠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体表螨类(恙螨和革螨)的种类组成、物种多样性、群落基本结构和种多度分布,比较不同地理景观、不同性别、不同海拔梯度家鼠体表螨类的物种组成和感染情况,测定优势螨种的空间分布型及不同螨种间的生态关系。同时,比较两种家鼠体表优势螨种之一的印度囊棒恙螨(Ascoschoengastia indica)不同地理株的形态学变异,探讨印度囊棒恙螨的地理分化。方法:该研究分为两个部分。在第一部分研究中,根据2001至2015年在云南省境内同步调查并采集了恙螨和革螨的30个县(市)的现场调查资料进行回顾性数据分析。用构成比(Cr)、感染率(Pm)、平均多度(MA)和感染度(MI)等指标分析和比较两种家鼠体表螨类的感染情况。用物种丰富度指数(S)、α多样性指数(H’、D、E)和β多样性指数(Cody指数)分析两种家鼠体表螨类群落的基本结构及物种多样性。用Jaccard指数(CJ)分析不同群落物种组成的相似性。用分布型指数(C、I、m*/m、K)测定优势螨种的空间分布型。用协调系数(V)分析恙螨和革螨以及不同优势螨种间的相互关系。用Preston模型拟合两种家鼠体表螨类群落的种多度理论曲线,并估测螨类群落的总物种数。在第二部分研究中,选取100只结构清晰完整、伸展度良好的印度囊棒恙螨幼虫标本,对其背板等形态结构进行观察测量,比较印度囊棒恙螨不同地理株的形态学差异。结果:该研究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云南省两种家鼠体表螨类的生态研究”,第二部分是“云南省印度囊棒恙螨的形态学研究”。在第一部分中,从同步调查并采集了恙螨和革螨的云南省30个县(市)的两种家鼠体表,共采集螨类197种43015只,包括恙螨129种和革螨68种。从1750只黄胸鼠体表共采集到螨类166种32781只,从991只褐家鼠体表采集到螨类101种10234只。黄胸鼠体表的优势恙螨是地里纤恙螨(Leptotrombidium deliense)(Cr=34.63%)、印度囊棒恙螨(Cr=14.69%)和攸氏无前恙螨(Walchia ewingi)(Cr=11.26%),优势革螨是纳氏厉螨(Laelaps nuttalli)(Cr=64.43%)、毒厉螨(Laelaps echidninus)(Cr=25.06%)和柏氏禽刺螨(Ornithonyssus bacoti)(Cr=5.92%)。褐家鼠体表的优势恙螨为攸氏无前恙螨(Cr=16.12%)、印度囊棒恙螨(Cr=11.02%)和褐鼠囊棒恙螨(Ascoschoengastia rattinorvegici)(Cr=9.52%),其优势革螨种类与黄胸鼠一致,也是纳氏厉螨(Cr=45.46%)、毒厉螨(Cr=28.10%)和柏氏禽刺螨(Cr=15.91%)。两种家鼠体表的优势螨种在宿主动物的不同个体间均呈聚集分布,不同优势螨种之间存在一定的正协调(V:0.12~0.30)或负协调关系(V:-0.12~-0.29)。两种家鼠体表的螨类均主要采集于坝区景观,坝区景观家鼠体表螨类的总平均多度和总感染度大于山区景观(MA:P>0.05,MI:P<0.05)。不同性别的两种家鼠体表螨类感染情况存在差异,雄鼠更易受到螨类的感染。恙螨群落的物种组成在雌雄鼠体表呈中等不相似(黄胸鼠:CJ=0.467,褐家鼠:CJ=0.459),而革螨的物种组成则呈中等相似(黄胸鼠:CJ=0.576,褐家鼠:CJ=0.625)。两种家鼠体表螨类的总体感染情况(Pm、MA、MI)在不同海拔梯度之间存在差异(P<0.05),低海拔(<1500米)的螨类感染最为严重。黄胸鼠体表螨类的物种丰富度和个体数量在海拔500-999米达到最大值,而褐家鼠体表螨类的最高峰在海拔2000-2499米。在相邻的两个海拔梯度,家鼠体表螨类的物种相似程度很低(CJ<0.31)。两种家鼠体表螨类的种多度理论曲线近似对数正态分布。黄胸鼠体表螨类群落的期望总物种数为295种,褐家鼠体表为129种。第二部分结果显示,印度囊棒恙螨云南株的PW、SB、ASB、AP、AM、AL、PL、S测量范围比广东株窄,其相应的测量均值及AW的测量均值小于广东株(P<0.05)。云南株印度囊棒恙螨的体长、体宽和3对足长度的均值也小于广东株(P<0.01)。云南株印度囊棒恙螨的AM、AL、S均值大于美国关岛印度囊棒恙螨,ASB、PSB、AL、S均值大于澳大利亚印度囊棒恙螨。结论:云南省黄胸鼠和褐家鼠两种家鼠对螨类的承载潜能大,螨类物种丰富度高。黄胸鼠体表的优势恙螨是地里纤恙螨、印度囊棒恙螨和攸氏无前恙螨,褐家鼠体表的优势恙螨是攸氏无前恙螨、印度囊棒恙螨和褐鼠囊棒恙螨,两种家鼠体表的优势革螨均为纳氏厉螨、毒厉螨和柏氏禽刺螨。优势螨种在宿主动物的不同个体间呈聚集分布。不同地理景观、不同性别、不同海拔梯度的家鼠体表螨类组成和感染存在差异。印度囊棒恙螨云南株的形态与广东株、国外株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不同地理株之间可能存在地理种群的分化。
林丹丹[2](2018)在《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土壤螨类群落结构及其价值研究》文中指出土壤螨类是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陆地生态系统中对土壤和植被的物质和能量转化起不可忽视作用的生物。为探讨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不同生境土壤螨类群落结构特征及其遗产价值,本研究选择梵净山4个典型垂直带谱包括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及亚高山针叶林为研究样地,于2016年12月和2017年7月对上述四个林带的土壤螨类进行了采集,采用形态特征分类法将土壤螨进行分类,并采用类群属数、个体数、群落多样性、群落相似性、甲螨MGP分析和捕食性革螨结构分析等指标对土壤螨类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在研究区四个不同植被带共获土壤螨类标本20,311头,隶属于3目4亚目111科238属,包括疥螨目79科181属16,167头,中气门螨目22科44属3,901头,绒螨目10科13属243头,各目下科、属类群和个体数量分别占研究区总的科、总的属和总个体数量的71.17%、20.00%、9.09%,76.05%、18.26%、5.39%和79.60%、19.21%、1.20%。研究区常见类群和稀有类群分别占总数的10.33%和87.97%。不同植被带螨类优势属差异较大,混居甲螨属Mixacarus、菌甲螨属Scheloribates和洼甲螨属Camisis分别为常绿阔叶林和亚高山针叶林的优势属,而在其他两个植被带未出现优势属,但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的木单翼甲螨属Xylobates和平懒甲螨属Platynothrus所占比例较大,落叶阔叶林则三盲甲螨属Trimalaconothrus和平懒甲螨属所占比例较大。2)四个植被带土壤螨类类群属数和个体数的时空变化均差异显着(p<0.05)。水平结构上,螨类类群属数排序为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亚高山针叶林,个体数的变化与类群属数一致,个体密度排序为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亚高山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垂直分布上,类群属数出现逆分布现象且差异显着(p<0.05)。个体数量和个体密度为枯枝落叶层(9,640头,20467.09头m-2)>土壤上层(8,656头,9188.96头m-2)>土壤下层(2,015头,2139.07头m-2)。季节上变化上,4个林带的土壤螨类类群属数、个体数和个体密度均为冬季>夏季。3)同一植被带内不同海拔土壤螨类垂直结构上差异显着(p<0.05),由于采样的冬季地表积雪温度过低,使得螨类数量在土层中变化表现出夏季枯枝落叶层最多,冬季土壤上层最多。4)梵净山土壤螨类多样性指数为3.37,高于不同温度带及相邻地区。在4个林带螨类群落多样性有显着差异(p<0.05),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多样性指数最高,亚高山针叶林最低。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总体上呈冬季>夏季,且季节变化显着。5)常绿阔叶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落叶阔叶林的相似程度均为中等相似;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和亚高山针叶林的相似度为中等不相似,且冬夏季各林带之间均为中等不相似。6)不同植被带土壤甲螨类群结构上属O型,其中G群数量居多;数量结构上,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落叶阔叶林的群落类型为O型,且常绿阔叶林以M群居多、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落叶阔叶林均以G群居多,亚高山针叶林为MG型。季节上,冬季各林带类群结构均属O型且G群占比较高,夏季常绿阔叶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属O型且G群比例较大,落叶阔叶林和亚高山针叶林分别属GP和G型。冬季各林带数量结构均属O型,常绿阔叶林和亚高山针叶林均以M群占比例较大,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落叶阔叶林以G群占比例较大;夏季除常绿阔叶林P群占比例较大之外,其余林带均属G型。在各植被带内的不同海拔表现出随着海拔的上升P群的数量不断减少、M群基本出现在冬季的特征。7)4个植被带捕食型革螨整体上均以K-选择为主,其中冬季各带以K-选择为主,而夏季常绿阔叶林和亚高山针叶林以r-选择为主,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落叶阔叶林为K-选择。研究表明,梵净山不同植被带的土壤螨类多样性丰富,丰富了梵净山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地的多样性价值内涵,由土壤甲螨和革螨所指示的梵净山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该研究为梵净山生态环境质量的后续监测和亚热带其他世界自然遗产地、提名地等的土壤螨类对比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梵净山土壤螨类与环境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林坚贞,张艳璇,季洁,陈霞,孙莉,斋藤裕,马立名[3](2014)在《中国自由生活革螨调查报告(Ⅶ)(蜱螨亚纲:中气门目)》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报道"中国自由生活革螨调查报告"第Ⅶ报,包括14科27属63种,其中省区新记录种33种。
林坚贞,马立名,张艳璇,季洁,陈霞[4](2007)在《中国自由生活革螨调查报告(蜱螨亚纲:革螨股)》文中认为本文简要回顾90年代后我国革螨分类概况,并报道中国革螨14科37属76种,其中,福建省新纪录46种;浙江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纪录各4种;湖北省新纪录3种;广东省、江西省和四川省新纪录各2种;海南省、湖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新纪录各1种;重庆直辖市新纪录2种和上海直辖市新纪录1种。
郑谊,杨锡正,李海龙,魏绍振[5](2002)在《青海省革螨名录》文中认为
马立名[6](1997)在《犹伊螨科2新种和斯卡螨属在中国的发现(蜱螨亚纲:中气门亚目)》文中研究指明报道犹伊螨科2新种:顾氏斯卡螨Scamaphis guyimingi sp.nov.和奇坚体螨Tphidosoma insolentis sp.nov.,斯卡螨属Scamaphis在中国为首次纪录。
顾以铭,范波[7](1997)在《蜣盾螨属一新种(蜱螨亚纲:犹伊螨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记述蜣盾螨属一新种,凹胸蜣盾螨Scarabaspisconcavussp.nov.,标本采自云南省元江县的蜣螂体上,存放在南京大学医学院寄生虫学教研室。
刘寄瓯,顾以铭,马学信[8](1992)在《蜣盾螨属在我国首次发现及一新种记述(蜱螨亚纲:犹伊螨科)》文中认为本文记述蜣盾螨属一新种—果洛蜣盾螨Scarabaspis goulouensis sp.nov.标本采自青海果洛自治州玛沁和达日县的蜣螂体上。本属在我国系首次发现。
刘寄瓯,顾以铭[9](1992)在《坚体螨属在我国首次发现(蜱螨亚纲:犹伊螨科)》文中研究表明 坚体螨属Iphidosoma Berlese 于1892年根据I. fimetarium (Muller, 1859)的后若虫而建立,属中仅1种发现雌螨,其余均只找到后若虫。其主要特征是:躯体骨化强;胸板宽大,具清晰网纹;螯钳定趾具透明膜状突起,其顶端尖;有些种类在颚基、足基节上,有时在胸板上具棘状刚毛,此种刚毛的末端圆钝或尖突。
二、坚体螨属在我国首次发现(蜱螨亚纲:犹伊螨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坚体螨属在我国首次发现(蜱螨亚纲:犹伊螨科)(论文提纲范文)
(1)云南两种家鼠体表螨类生态及印度囊棒恙螨形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云南省两种家鼠体表螨类的生态研究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原始资料来源 |
1.1.2 现场调查 |
1.1.3 宿主动物及其体表螨类采集 |
1.1.4 恙螨和革螨分类鉴定 |
1.1.5 宿主感染统计 |
1.1.6 物种多样性统计 |
1.1.7 优势螨种的空间分布计算 |
1.1.8 类间(种间)关系分析 |
1.1.9 种多度分布和总物种预测 |
1.2 实验结果 |
1.2.1 两种家鼠体表螨类感染情况 |
1.2.2 两种家鼠体表螨类群落结构统计 |
1.2.3 两种家鼠体表两大螨类相互生态关系分析 |
1.2.4 两种家鼠体表优势螨种特征分析 |
1.2.5 不同地理景观两种家鼠体表螨类分布变化 |
1.2.6 不同性别两种家鼠体表螨类分布变化 |
1.2.7 不同海拔梯度两种家鼠体表螨类分布变化 |
1.2.8 两种家鼠体表螨类种多度分布和总物种预测 |
1.3 讨论 |
1.3.1 云南省两种家鼠体表螨类感染与多样性分析 |
1.3.2 两种家鼠体表优势螨种特征分析 |
1.3.3 不同地理景观两种家鼠体表螨类分布变化 |
1.3.4 不同性别家鼠体表螨类分布变化 |
1.3.5 不同海拔梯度两种家鼠体表螨类分布变化 |
1.3.6 两种家鼠体表螨类种多度分布和总物种预测 |
1.4 小结 |
第二章 云南省印度囊棒恙螨的形态学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标本的来源与选择 |
2.1.2 恙螨幼虫的形态结构名称及缩写 |
2.2 实验结果 |
2.2.1 云南株印度囊棒恙螨的主要形态特征 |
2.2.2 不同地理株印度囊棒恙螨的形态结构比较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2)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土壤螨类群落结构及其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选题背景 |
2 立题依据 |
3 研究的理论意义 |
4 研究的现实意义 |
1 研究现状 |
1.1 土壤螨类研究 |
1.2 世界自然遗产地和提名地土壤螨类研究 |
1.3 亚热带典型山地土壤螨类研究 |
1.4 梵净山土壤螨类研究 |
1.5 国内外研究进展与展望 |
2 研究设计 |
2.1 研究目标与内容 |
2.2 技术路线与方法 |
2.3 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
2.4 材料数据获取与可信度分析 |
3 土壤螨类的群落组成与分布特征 |
3.1 不同带谱土壤螨类组成 |
3.2 同一带谱不同海拔土壤螨类组成 |
4 土壤螨类群落多样性 |
4.1 不同带谱土壤螨类群落多样性 |
4.2 同一带谱不同海拔土壤螨类群落多样性 |
4.3 小结 |
5 土壤螨类群落相似性 |
5.1 群落相似性分析 |
5.2 小结 |
6 土壤甲螨和捕食性革螨群落结构分析 |
6.1 甲螨群落结构划分标准 |
6.2 不同林带甲螨群落结构分析 |
6.3 同一林带不同海拔甲螨群落结构分析 |
6.4 中气门捕食性螨类(革螨)成熟度(MI)指数分析 |
6.5 小结 |
7 土壤螨类群落价值 |
7.1 多样性价值 |
7.2 指示性价值 |
7.3 学术性价值 |
8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部分土壤螨类照片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及获奖情况 |
(3)中国自由生活革螨调查报告(Ⅶ)(蜱螨亚纲:中气门目)(论文提纲范文)
尾足螨股Uropodina |
革螨股Gamasina |
寄螨科Parasitidae |
维螨科Veigaiidae |
胭螨科Rhodacaridae |
双革螨科Digamasellidae |
土革螨科Ologamasidae |
囊螨科Ascidae |
虫穴螨科Zerconidae |
植绥螨科Phytoseiidae |
美绥螨科Ameroseiidae |
足角螨科Podocinidae |
派盾螨科Parholaspididae |
犹伊螨科Eviphididae |
巨螯螨科Macrochelidae |
厚厉螨科Pachylaelapidae |
厉螨科Laelapidae |
巨刺螨科Macronyssidae |
宽寄螨科Euryparasitidae |
蠊螨科Blattisociidae |
1 厉螨科Laelapidae |
1.1 胸前下盾螨Hypoaspis praesternalis Willmann, 1949 |
1.2 喀氏下盾螨Hypoaspis kargi Costa, 1968 (重庆市新记录) |
1.3 湖南下盾螨Hypoaspis hunanensis Ma&Zheng, 2000 (海南省新记录) |
1.4 网纹广厉螨Cosmolaelaps retirugi Ma, Yang&Zhang, 2004 (河北省新记录) |
1.5 力氏广厉螨Cosmolaelaps hrdyi Samsinak, 1961 |
1.6 拟叉阳厉螨Androlaelaps trifurcatoides Yan&Ma, 1999 (四川省新记录) |
1.7 九棘阳厉螨Androlaelaps novemspinosus Li, Yang&Zhang, 1998 (福建省, 重庆市新记录) |
1.8 卡拉阳厉螨Androlaelaps karawaiewi Berlese, 1903 |
1.9 古蔺裸厉螨Gymnolaelaps gulinensis Ma&Lin, 2013 (重庆市新记录) |
1.10 奥地利裸厉螨Gymnolaelaps austriacus (Sellnick, 1935) |
2 寄螨科Parasitidae |
2.1 粪堆寄螨Parasitus fimetorum (Berlese, 1904) |
2.2 豫寄螨Parasitus yuensis Ma&Lin, 2008 (重庆市新记录) |
2.3 甲虫寄螨Parasitus coleoptratorum (Linnaeus, 1758) |
2.4 亲缘寄螨Parasitus consanguineus Oudemans&Voigts, 1904 |
2.5 峨眉常革螨Vulgarogamasus emeishanensis Ma&Wang, 1996 (重庆市新记录) |
2.6 长囊常革螨Vulgarogamasus longascidiformis Ma&Lin, 2005 |
2.7 云南常革螨Vulgarogamasus yunnanensis Ma&Zhang, 2008 (重庆市新记录) |
2.8 裂缝常革螨Vulgarogamasus lyriformis (Mc Grow&Farrier, 1969) |
2.9 富生新革螨Neogamasus diviortus (Athias-Henriot, 1967) |
2.10 鹿角新革螨Neogamasus cervicornis (Var Daele, 1975) |
2.11 异形新革螨Neogamasus anomalus Ma&Yan, 1998 |
2.12 泰安新革螨Neogamasus taianensis Ma&Sun, 2013 |
2.13 阿图什钝革螨Amblygamasus atushiensis Ma&Ye, 1999 |
2.14 刘氏钝革螨Amblygamasus liujingyuani Ma, 2008 |
2.15 树状钝革螨Amblygamasus dendriticus Ma&Lin, 2005 |
2.16神农架钝革螨Amblygamasus shennongjiaensis Ma&Liu, 1998 (四川省新记录) |
3 镰螨科Blattisociidae |
3.1 吉林毛绥螨Lasioseius jilinensis Ma, 1996 |
3.2 张氏毛绥螨Lasioseius zhangyanxuanae Ma, 2011 |
3.3 尤才毛绥螨Lasioseius youcefi Athias-Henriot, 1959 (福建省新记录) |
3.4 小板毛绥螨Lasioseius plateculus Ma, 2005 |
3.5 中毛绥螨Lasioseius medius Gu&Guo, 1994 (重庆市新记录) |
3.6 洮安手绥螨Cheiroseius taoanensis Ma, 1996 (湖北省新记录) |
3.7 牙买加手绥螨Cheiroseius jamaicensis Evans&Hyatt, 1960 (重庆市新记录) |
3.8 尼帕尔手绥螨Cheiroseius nepalensis Evans&Hyatt, 1960 (四川省新记录) |
3.9 帕尔巴特手绥螨Cheiroseius parbatensis Evans&Hyatt, 1960 (重庆市新记录) |
3.10 凤凰手绥螨Cheiroseius fenghuangensis Bei, Zhou&Chen, 2010 |
3.11 矮肛厉螨Proctolaelaps pygmaeus (Müller, 1859) (重庆市新记录) |
4 囊螨科Ascidae |
4.1 云囊螨Asca nubes Ishikawa, 1969 |
4.2 安氏囊螨Asca anwenjui Ma, 2003 (重庆市新记录) |
4.3 海南囊螨Asca hainanensis Ma&Lin, 2008 (四川省新记录) |
4.4 天目革赛螨Gamasellus tianmuensis Liang&Ishikawa, 1989 |
4.5 双色革鞍螨Gamasellodes bicolor (Berlese, 1948) |
5 派盾蟎科Parholaspidae |
5.1 绒鼠革板螨Gamasholaspis eothenomydis Gu, 1984 |
5.2 都匀革板螨Gamasholaspis duyunensis Chen, Guo&Gu, 1994 |
5.3 中国革板螨Gamasholaspis sinicus Yin, Cheng&Chang, 1964 |
5.4 沙县派伦螨Parholaspulus shaxianensis Ma&Lin, 2013 |
6 足角螨科Podocinidae |
6.1 太平洋足角螨Podocinum pacificum Berlese, 1886 (重庆市新记录) |
6.2 跚感足角螨Podocinum sagax (Berlese, 1882) (重庆市新记录) |
6.3 天目足角螨Podocinum tianmuense Liang, 1993 (重庆市新记录) |
7 巨螯螨科Macrochelidae |
7.1 蒙氏巨螯螨Macrocheles monchadskii Bregetova&Koroleva, 1960 |
7.2 光滑巨螯螨Macrocheles glaber (Müller, 1860) |
7.3 更光巨螯螨Macrocheles perglaber Filipponi&Pegazzano, 1962 (河北省新记录) |
8 美绥螨科Ameroseiidae |
8.1 曲美绥螨Ameroseius curvatus Gu, Wang&Bai, 1989 (内蒙古自治区新记录) |
8.2 星形背刻螨Epicriopsis stellate Ishikawa, 1972 (重庆市, 湖北省新记录) |
9 维螨科Veigaiaidae |
9.1 上野维螨Veigaia uenoi Ishikawa, 1978 |
10 犹伊螨科Eviphididae |
10.1 山地异伊螨Alliphis montanus Koroleva, 1968 |
11 土革螨科Ologamasidae |
11.1 美丽革伊螨Gamasiphis pulchellus (Berlese, 1887) (黑龙江省新记录) |
12 球革螨科Bulbogamasidae |
12.1 庐山异球螨Mirabulbus lushanensis Ma, 2003 |
12.2 亚东异球螨Mirabulbus yadongensis (Ma&Wang, 1997) (重庆市新记录) |
13 虫穴螨科Zerconidae |
13.1 中华虫穴螨Zercon sinensis Petrova&Tascaeva, 1968 (四川省, 重庆市新记录) |
14 植绥螨科Phytoseiidae |
14.1 津川钝绥螨Amblyseius tsugawai Ehara, 1959 |
14.2 芒草钝绥螨Amblyseius saacharus Wu, 1981 (四川省新记录) |
14.3 中国盲走螨Typhlodromus chinensis Ehara&Lee, 1971 (四川省新记录) |
(4)中国自由生活革螨调查报告(蜱螨亚纲:革螨股)(论文提纲范文)
寄螨科Parasitidae |
维螨科Veigaiidae |
球革螨科Bulbogamasidae |
胭螨科Rhodacaridae |
土革螨科Ologamasidae |
虫穴螨科Zerconidae |
囊螨科Ascidae |
植绥螨科Phytoseiidae |
蛾螨科Otopheidomenidae |
美绥螨科Ameroseidae |
足角螨科Podocinidae |
表刻螨科Epicriidae |
派盾螨科Parholaspidae |
犹伊螨科Eviphididae |
巨螯螨科Macrochelidae |
厚厉螨科Pachylaelaptidae |
厉螨科Laelapidae |
巨刺螨科Macronyssidae |
皮刺螨科Dermanyssidae |
毛盾螨科Trichoaspididae |
角绥螨科Antennoseiidae |
裂胸螨科Aceosejidae |
多盾螨科Polyaspididae |
尾足螨科Uropodidae |
尾辐螨科Uroactiniidae |
孔洞螨科Trematuridae |
糙尾螨科Trachytidae |
前爪螨科Prodinychidae |
黑面螨科Celaenopsidae |
植绥螨科Phytoseiidae |
厉螨科Laelapidae |
寄螨科Parasitidae |
裂胸螨科Aceosejidae |
美绥螨科Ameroseiidae |
胭螨科Rhodacaridae |
巨螯螨科Macrochelidae |
派盾螨科Parholaspidae |
足角螨科Podocinidae |
维螨科Veigaiaidae |
犹伊螨科Eviphididae |
土革螨科Ologamasidae |
巨刺螨科Macronyssidae |
虫穴螨科Zerconidae |
(5)青海省革螨名录(论文提纲范文)
1 厉螨科Laelapidae Berlese, 1892 |
1.1 厉螨属Laelaps |
1.2 血厉螨属Haemolaelaps |
1.3 阳厉螨属Androlaelaps |
1.4 上厉螨属Hyperlaelaps |
1.5 血厉螨属Qinghailaelaps Gu et Yang, 1984: |
1.6 下盾螨属Hypoaspis |
2 血革螨科Haemogamasidae Oudemans, 1926 |
2.1 血革螨属Haemogamasus |
2.2 真厉螨属Eulaelaps |
3 皮刺螨科Dermanyssidae KolenaTi, 1859 |
3.1 赫刺螨属Hirstionyssus |
3.2 鼠刺螨属Myonyssus |
3.3 异皮螨属Allodermanyssus |
4 犹伊螨科Eviphididae Berlese, 1913 |
4.1 犹伊螨属Eviphis |
4.2 异伊螨属Alliphis |
4.3 蜣螂螨属Scarabaspis (Womerslay) , 1956: |
5 寄螨科Parasitidae Oudemans, 1901 |
5.1 寄螨属Parasitus |
5.2 寄态螨属Parasitellus |
5.3 常革螨属Vulgarogamasus |
5.4 异肢螨属Poecilochirus |
5.5 革索螨属Gamasodes |
5.6 前稳螨属Porrhostaspis |
6 厚厉螨科Pachylaelaptidae Berlese, 1888 |
7 裂胸螨科Aceosejidae Baker et Wharton, 1952 |
8 巨螯螨科Macrochelidae Vitzthum, 1930[8] |
9 胭螨科Rhodacaridae Oudemans, 1902 |
10 双革螨科Digamasellidae Evans, 1957[8] |
11 维螨科Veigaiaidae Oudemans, 1939 |
四、坚体螨属在我国首次发现(蜱螨亚纲:犹伊螨科)(论文参考文献)
- [1]云南两种家鼠体表螨类生态及印度囊棒恙螨形态研究[D]. 丁帆. 大理大学, 2021
- [2]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土壤螨类群落结构及其价值研究[D]. 林丹丹. 贵州师范大学, 2018(06)
- [3]中国自由生活革螨调查报告(Ⅶ)(蜱螨亚纲:中气门目)[J]. 林坚贞,张艳璇,季洁,陈霞,孙莉,斋藤裕,马立名. 武夷科学, 2014(00)
- [4]中国自由生活革螨调查报告(蜱螨亚纲:革螨股)[J]. 林坚贞,马立名,张艳璇,季洁,陈霞. 武夷科学, 2007(00)
- [5]青海省革螨名录[J]. 郑谊,杨锡正,李海龙,魏绍振. 地方病通报, 2002(02)
- [6]犹伊螨科2新种和斯卡螨属在中国的发现(蜱螨亚纲:中气门亚目)[J]. 马立名. 蛛形学报, 1997(01)
- [7]蜣盾螨属一新种(蜱螨亚纲:犹伊螨科)[J]. 顾以铭,范波. 动物分类学报, 1997(01)
- [8]蜣盾螨属在我国首次发现及一新种记述(蜱螨亚纲:犹伊螨科)[J]. 刘寄瓯,顾以铭,马学信. 动物分类学报, 1992(04)
- [9]坚体螨属在我国首次发现(蜱螨亚纲:犹伊螨科)[J]. 刘寄瓯,顾以铭. 动物分类学报, 199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