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新闻新闻吗?

这是新闻新闻吗?

一、这条消息算新闻吗(论文文献综述)

万茵[1](2015)在《时政记者》文中研究说明引子《柳志忠:从部长到死囚》在《深度调查》栏目播出之后,神州电视台的出镜记者李晓婧便一夜成名。一个初闯京城的姑娘,轻而易举地就浪得如此虚名,作为她的伯乐,短暂的欣慰过后,我在心中升起了一股莫名其妙的愤怒。在电视台一楼大厅一角的咖啡座里,我约见了李晓婧。"你成名了,祝贺你。"本想调侃一下她说"你成‘名记’了",但话已滚到舌尖,觉得不够庄重,临时就咽了回去。"应主任,谢谢,您不给我机会,我今天什么都没有。"

P.J.特蕾西,辛媛媛[2](2011)在《致命游戏》文中研究指明威斯康辛州卡吕梅县发生了一桩凶杀案。一对无亲无故的老夫妇被击毙在教堂里,凶手手法极为残忍。在随后的调查取证过程中,一名年轻的警察又死于那对老夫妇生前安装的机关之下。县警长哈罗兰及副警长博纳开始竭力调查这对老夫妇的有关情况,发现他们的经历极为复杂。三十多年前,他们曾经生过一个孩子。几经周折,哈罗兰联系上了老夫妇几十年前的家庭医生,竟然发现了一个惊天秘密……与此同时,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市也发生了数起凶杀案。首先,一名年轻男子在晨练时遇害。这宗案子还没有理清头绪,第二天市公墓里的天使石像上又出现了一具女尸。就在市局警探马戈齐及其同事们一筹莫展之际,一名陌生女子格蕾丝.麦克布莱德打来电话。格蕾丝告诉他们,她和朋友们开办了一家"捣乱猴"游戏软件开发公司,目前发生的两桩凶杀案跟公司研发出来的一款新游戏"连环杀手侦探"存在惊人的相似之处。按照游戏,第三宗凶杀案会发生在一艘游艇的洗手间里。第三天,尽管警方严密布控,凶杀案还是发生了。此时,警方对以米奇.克洛斯为首的"捣乱猴"五名成员产生了怀疑,调查之后发现五个人竟然都使用了假身份,十年前的经历全是一片空白……随着案情的深入,明尼阿波利斯市警察局和卡吕梅县警察局追踪到了同一所天主教学校。难道两地发生的凶杀案是同一人所为?"捣乱猴"五名成员与本案又有怎样的关系?

张翼晖[3](2019)在《反转新闻中受众态度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后真相时代的来临,意味着民众普遍开始倾向于相信“感觉”而非“真相”,一时间谎话、谣言、绯闻代替真相广为流传。探究“后真相”与“反转新闻”之间的关系,不难发现,造成后真相时代的一大原因就是反转新闻大行其道,反转新闻掀起的舆论狂澜不绝于耳,不仅“消费”着媒体的公信力,也令部分受众不堪其扰,甚至开始用主观臆测代替对事实真相的诉求。与此同时,后真相时代的到来也使得民众在反转新闻真相博弈的过程中,比起主流媒体,更愿意相信与自己立场、意见一致的部分网络消息,选择无视与自己意见相左的证据。以此为基础,受众对反转新闻的主观态度成为其是否有意愿获知事件原委、探求事实真相的关键因素。不仅如此,受众态度也影响着网络舆论的形成与演进过程,这不单会对事件走势造成影响,也会对新闻当事人产生不容小视的压力,德阳女医生自杀事件、重庆大巴坠江事故中的“人肉搜索”等网络暴力恶果引人唏嘘,舆论的力量有时兵不血刃,却伤人于无形。受众通常是如何接触到反转新闻的?受众自身条件与其接触、理解和认识反转新闻有无关系?就影响受众对反转新闻态度的诸多影响因素而言,受众的媒介使用动机、新媒体素养与其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地位这三重微观影响因素哪一类影响力更强?基于对上述问题的初步思考,研究通过社会调查这一主要研究方法,借助乐调查平台及少量纸质版发放,以非概率抽样中的偶遇抽样的方式进行探索性研究。因为探索性研究的偏差较大、可信度较低,研究辅之以案例分析法、深度访谈法等其他传播学研究方法,并借助使用与满足理论、认知心理学、知识沟等理论加以分析、勘误。研究共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讨论了选题的背景、目的与意义及相关文献综述,对选题涉及的核心概念做出界定,对研究所需的理论基础进行阐述;第二章中的质化研究,以受众态度为切入点,借助迈尔斯的态度“ABC”理论,将反转新闻典型案例中的受众情感、行为倾向、认知加以梳理,并结合深度访谈对调查研究进行初步的预判;第三章借助既有的文献成果与理论研究,设计问卷大纲、编制态度量表并提出研究假设;第四章则是基于对数据结果的量化分析,对前一章所述假设进行检验,并对检验结果进行初步的讨论;第五章反思与展望,聚焦三组假设中最具影响力的“新媒体素养”因素,探讨其在反转新闻受众态度中扮演的角色与发挥的作用;第六章是对研究结论与研究局限的简要回顾与集中呈现,主要包括调查研究的主要结论、多种研究方法相互印证得出的研究发现等。从某种程度上说反转新闻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公众的新媒体素养发展到了何种水平。但不可否认的是,个人动机与社会结构因素在受众看待反转新闻时也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如何利用这三组微观因素,在受众自身可塑特质与固化特质之间找到突破点,推动其对反转新闻的正确认知,将是后续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

廖晨[4](2015)在《微博信息可信度的评判模型和可视化工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新媒体的代表,微博正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微博加速了人们传播即时信息的速度,但也在同时降低了谣言和不实信息传播的成本。因此,微博中的信息可信度问题值得我们的重视。本文通过回顾前人有关社交媒体可信度的研究,归纳出人们在评判信息可信度时的六个特点,进而提出了初步的微博信息可信度评判模型。以“微博信息可信度评判过程”为主题,研究人员进行了30人的焦点小组访谈,确认了初步模型中的假设,得到了影响微博信息可信度的三个因素(信息源作者、信息源内容和信息传播)和七个子因素(个人真实性、领域权威性、公众影响力、合理程度、叙述措辞、传播作者可信度、传播内容可信度),对初步模型进行了修正。以“测量影响因素与可信度关系”为目标,研究人员进一步对262人进行了调查问卷研究,得到了人们对于微博整体可信度的态度、新闻类和健康类微博与三个因素和七个子因素的关系、子因素与各指标间的关系,丰富了微博信息可信度的评判模型。最后,研究人员设计并开发了一款基于Chrome浏览器的微博可信度可视化工具。该工具利用了新浪微博开放平台的接口,经过数据抓取、数据处理、数据可视化和浏览器注入四个步骤,从微博传播网络和时间轴两个方面提供给人们可信度线索。20人的实验结果表明,使用可信度可视化工具在显着提高用户对新闻类微博信息可信度判断的同时,也提高了用户评判微博信息的信心。

刘凤玺[5](1992)在《这条消息算新闻吗》文中认为 庆阳地区召开子午岭林区扶贫开发会,规格在当地是最高的:地委书记和专员都参加,伙食标准却很低:普通的4菜1汤,没有酒,没有饮料,没有在房间摆烟、水果等,近600人3天内花了500多元,每天人均不到3元。难怪与会的一位部门负责人对此感叹道:"这两天快把我肚子里油水困干了;上次我们系统500人的会议,3天花掉一万五!"对此,许多同志劝笔者专就这次会风写个消息。另一些同志却当即反驳道:"这是早就应该做到的事,还能算新闻吗?"笔者以为,这条消息既算新闻也不算新闻。说它算新闻,是因为这些

纪诗奇[6](2014)在《复杂网络环境下舆情演化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网络化的今天,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网上信息流与网下人流不断交互、强化,使得舆情演化的过程更具隐蔽性、突发性与扩散性,人们需要突破传统方法,从网络的视角出发,探索舆情演化的内在机理和相关规律。本文针对复杂网络上的舆情演化问题,基于复杂网络理论、复杂适应系统理论(CAS)、物理学中相关动力学理论模型,以及文献研究、实证研究、案例研究和计算机模拟仿真等方法,从个体信息传播行为与态度演化两个方面研究了复杂网络中的舆情演化机理和网络中舆情的动态演化规律。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归纳如下:论文针对信息受众在网络中的舆情信息传播机理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在大量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影响受众传播行为的动因进行了分析,并针对要素与传播行为作用关系提出相关假设,建立了结构方程模型;然后通过问卷调查收集585份有效样本数据,对本文提出的机理框架及相关假设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传播决策过程主要受三个要素影响:传播效益、态度和风险感知;作为前因变量,信任可以有效降低风险感知,但是信息质量对信任没有明显作用。在探索新兴传播媒体环境下的舆情演化机理和规律这一问题上,首先,本文从信息传播和态度演化两个角度对舆情演化的要素进行研究,提出了复杂网络环境下舆情演化机理框架;接着,以伊辛模型为基础,利用媒介研究行业数据构建了由大量节点组成的复杂网络,得出了有向、加权的复杂网络舆情演化模型,以此来描述现实世界的舆情演化环境;然后,通过对伊辛模型体系下的格劳伯动力学进行改进,建立了舆情演化动力学模型,并运用蒙特卡罗方法,对舆情演化过程进行仿真模拟。实验结果揭示了舆情演化过程和网络发生相变的规律,总结出了一些对舆情管理具有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的结论。模型中以外场力和社会温度两个概念作为整个舆情传播模型的外部变量,用以论证在不同群体特征和媒体观点作用下整个网络中节点的态度的变化,以此探讨了局部场和社会温度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高社会温度使社会拥有较多批判声音,传播媒体对主流态度形成的作用逐渐减小,需要建立通过传播媒体进行舆情引导的长效机制才能使网络中出现主流意识形态;而低社会温度下,即社会群体思想解放程度、创造力较低,批判性思维不活跃的情况下,传播媒体对主流态度的形成具有显着作用;当社会温度超出特定阈值时,通过媒体进行舆论引导的传统措施不再有效。此时,政府需要探索新的舆情引导模式。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依据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中的“刺激-反应”模型来研究网络中特定情况下的舆情传播规律。在对社会个体传播行为进行实际调研获取的1012份有效问卷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传播效益、态度和风险的三要素“刺激-反应”传播行为模型;然后将信息传播行为模型嵌入到伊辛模型体系中,进而提出了舆情演化综合仿真研究框架。最后,本文以网络化的信息传播环境为载体,构建多主体仿真模型,利用问卷调查和网站监测数据调节模型参数,在Matlab仿真平台上,实现了对特定新闻主题的舆情演化仿真模拟,再现了舆情在网络中的演化的过程。通过调节模型参数,分析了信息传播机制、媒体舆论导向、风险系数、网络结构等对舆情演化过程的影响,并总结出了相关规律。

P.T.多伊特曼,林本椿,张筠艇[7](1997)在《官方特权》文中研究指明美国作家P.T.多伊特曼(P.T.Deutermann)是位退休的美国海军上校,深谙美国海军上层错综复杂的关系和内幕。他的小说《荣誉的边缘》登上了《今日美国》报的畅销书排行榜,另一部小说《海蝎》既将拍成电影。他于1995年推出了新作《官方特权》(Official Privilege),小说以海军中校丹与女调查员葛瑞丝调查一桩谋杀案为线索,反映了美国海军高级军官对下属的性骚扰、军队内部的官官相护、种族问题,以及大众传媒的弊端,揭露了美国社会整个政治躯体上的几个毒瘤。作者把极具动感而惊险曲折的故事和大量的军事知识糅合在一起,开创了军事侦探小说这一新的文学样式。

约翰·格里森姆,林晓帆,张岱云[8](1994)在《鹈鹕案卷》文中研究说明鹈鹕案卷(原名THE PELICAN BRTEF)是约翰·格里森姆1992年推出的一部力作,当年便成为美国十大畅销书之一。小说写的是,美国两名大法官在同一天晚上被害,而凶手逃之天天。图兰大学法学院的女生法比·肖觉得此案蹊跷,认为这肯定与大法官经办的诉讼案有关。她查阅了大量的案卷,发现了线索,原来此案与一名财势显赫的石油大亨有关,同时还牵涉到现任总统。她写成了一份名为“鹈鹕案卷”的案情摘要,不料这份摘要落入总统的心腹科尔手上,从此她卷入了危险的漩涡……小说暴露了美国法律界与经济巨头相互勾结的内幕,以及政界上层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经作者和大苹果股份有限公司授权,本社享有该书中国大陆地区中文本专有出版权。

张羊城[9](2017)在《时事新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文中指出新课改重视教育与生活的关系,强调课程内容与学生社会生活的联系,这也是高中历史教学的指导理念。传统观念认为历史最大的特点就是过去性,因此往往在教学中忽略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如此便无形中拉大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使历史变得遥不可及。时事新闻是一面反映现实生活的镜子,因此运用时事新闻搭建历史与现实沟通的桥梁便显得十分有意义。文章首先界定了时事新闻的概念,并通过对在校师生的调查,发现由于种种原因时事新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状况并不理想。为更好的运用时事新闻,笔者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其运用提出了坚持适度性、贴近性、人文性的原则。时事新闻的运用具有补充教科书内容、为课堂增添趣味、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提升教师素养的意义。为实现其意义,笔者把时事新闻的运用渗入课前准备、课堂授课、课后拓展三大环节中,并对其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做出了深刻的反思。

阿瑟·黑利,郭泽民,王守仁,吴亦东,吴克明,季天祥[10](1990)在《晚间新闻》文中研究说明这是世界着名的畅销书作家阿瑟·黑利今年4月在美国出版的新作,也是他歇笔6年以来的第一部作品,问世后立即在西方世界引起轰动,被认为是继《航空港》、《大饭店》之后的又一部畅销书。拉丁美洲某恐怖组织绑架了美国一家大电视台CBA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克劳福德的亲属,并以在全国瞩目的CBA晚间新闻节目时间播放该组织的宣传内容为释放人质的条件。CBA负责人及控制CBA的某财团为了达成一项不可告人的跨国贸易,千方百计地阻挠对人质的抢救行动。克劳福德的昔日情敌和事业上的对手——名记者哈里不计前嫌,与CBA一批坚持正义的同事一起不顾上司的阻挠,顺着蛛丝马迹追踪至南美丛林,深入虎穴,终于救出人质,而哈里也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小说围绕这起骇人听闻的跨国绑架事件,描绘了美国电视界的真相以及拉美恐怖组织的内幕,通过金钱与道德,功利与正义的激烈碰撞的精采描绘,展示了一幅当今西方社会的最新画卷。

二、这条消息算新闻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这条消息算新闻吗(论文提纲范文)

(1)时政记者(论文提纲范文)

一、世事难料
二、无处可逃
三、如鱼得水
四、巴黎春天
五、忙里偷闲
六、青春冲动
七、情场失意
八、新城巧遇
九、销魂时刻
十、时政记者

(3)反转新闻中受众态度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受众态度影响网络公共空间舆论演进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明晰态度画像后的反思与展望
    三、核心概念界定
    四、文献综述
        (一) 国外研究综述
        (二) 国内研究综述
        (三) 既有文献研究局限
        (四) 本研究创新点
    五、理论基础
第二章 案例与访谈:基于态度ABC理论的质化研究
    一、研究方法
    二、案例分析:具体反转新闻事件中受众态度综述
        (一) 研究对象:2013年~2018年反转新闻典型案例
        (二) 研究发现:认知失调现象与态度初步画像
    三、深度访谈:对调查研究的推测与预判
第三章 观照与测量:问卷设计思路及研究假设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假设
        (一) 个人动机假设:不同媒介使用动机的人看待反转新闻不一样
        (二) 新媒体素养假设:NML在三组影响因素中权重最大
        (三) 社会结构假设:社会结构因素与受众态度关系显着相关
    四、态度量表编制:基于态度ABC理论与相关文献
        (一) 情感倾向:情感偏负面
        (二) 行为倾向:存在风险行为
        (三) 认知倾向:对反转新闻危害性与合理性的辩证反思
第四章 固化与可塑:基于三组理论假设的量化分析
    一、信度、效度分析:问卷整体系数达到0.7以上
    二、描述性统计结果:从接触特点到态度画像
    三、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以受众行为或态度为因变量
        (一) 相关分析
        (二) 单因素回归分析
    四、假设检验及理论说明:三组微观影响因素的终极较量
第五章 聚焦与反思:新媒体素养的地位与作用
    一、我国公众新媒体素养现状反思
        (一) 传受互动过程中的素养追求
        (二) 后真相时代新媒体素养新课题
    二、新媒体素养在反转新闻受众态度中的地位及作用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研究局限
    一、研究结论
        (一) 调查研究结论
        (二) 对比质化研究与调查研究所得结论
    二、研究局限
        (一) 抽样方式
        (二) 问卷设计
结语
附录
    一、反转新闻受众态度及微观影响因素调查
    二、深度访谈实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微博信息可信度的评判模型和可视化工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可信度定义
    2.2 社交媒体可信度研究
        2.2.1 理论模型与影响因素
        2.2.2 影响因素的实验验证
        2.2.3 可信度评判的辅助工具
    2.3 可信度评判的初步模型
第3章 焦点小组访谈
    3.1 访谈意义与主题
    3.2 访谈方法与流程
    3.3 被试选择与分组
    3.4 分析方法与工具
    3.5 访谈数据与讨论
        3.5.1 被试的基本信息
        3.5.2 使用微博的习惯
        3.5.3 不同类别微博的兴趣偏好
        3.5.4 可信度评判的动机
        3.5.5 可信度评判的过程
    3.6 初步结论与修正模型
第4章 问卷调查
    4.1 问卷目的
    4.2 问卷设计
        4.2.1 个人真实性
        4.2.2 领域权威性
        4.2.3 公众影响力
        4.2.4 合理程度
        4.2.5 叙述措辞
        4.2.6 传播过程
    4.3 问卷投放
    4.4 数据分析
        4.4.1 人口学信息
        4.4.2 总体态度
        4.4.3 新闻与健康类微博
        4.4.4 各子因素与指标的关系
    4.5 初步结论
第5章 可视化工具
    5.1 可视化工具的目标
    5.2 可视化工具的设计
    5.3 可视化工具的实现
        5.3.1 数据抓取
        5.3.2 数据处理
        5.3.3 数据可视化
        5.3.4 浏览器注入
    5.4 可视化工具的实验验证
        5.4.1 实验目的
        5.4.2 实验设计
        5.4.3 数据分析与结论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工作
    6.2 研究结论
    6.3 研究贡献
    6.4 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焦点小组实验问卷
附录B 焦点小组访谈问题提纲
附录C 焦点小组访谈笔录
附录D 问卷调查题目
附录E 信息的卷入程度和可信度量表
附录F 可视化工具实验素材
附录G 可视化工具可用性问卷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插图索引
表格索引

(6)复杂网络环境下舆情演化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舆情信息传播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1.2.2 复杂网络上的舆情演化机理研究现状
        1.2.3 复杂适应系统在舆情演化研究中的应用
        1.2.4 研究述评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1.5.1 研究内容
        1.5.2 结构安排
        1.5.3 论文工作的创新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舆情演化的概念
    2.2 信息传播行为的理论基础
    2.3 基于社会物理学的舆情演化理论基础
        2.3.1 从众效应
        2.3.2 伊辛模型
        2.3.3 相变
        2.3.4 格劳伯动力学
    2.4 复杂网络理论
        2.4.1 复杂网络的基本概念
        2.4.2 小世界网络
        2.4.3 无标度网络
    2.5 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的舆情演化多主体仿真研究
        2.5.1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
        2.5.2 基于 CAS 的多主体建模仿真
第3章 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传播机理
    3.1 信息传播行为的动因
        3.1.1 传播行为要素的提出与假设
        3.1.2 信息传播机理的实证分析
        3.1.3 问卷设计和数据采集
        3.1.4 数据分析与结果
        3.1.5 研究结论
    3.2 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传播途径
        3.2.1 信息接收途径分析
        3.2.2 信息传播途径分析
        3.2.3 传播行为的个人属性特征
        3.2.4 研究结论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复杂网络中的舆情演化机理研究
    4.1 舆情演化的动因
        4.1.1 群体行为动力学要素
        4.1.2 信息传播要素
        4.1.3 复杂网络环境下舆情演化机理框架
    4.2 复杂网络环境下舆情演化机理框架
        4.2.1 舆情演化网络构建
        4.2.2 舆情演化动力学模型构建
    4.3 实验结果
        4.3.1 社会温度对舆情演化的影响
        4.3.2 社会温度与舆情态度变化关系的验证
        4.3.3 媒体节点的作用评估
        4.3.4 舆情演化过程分析
    4.4 研究结论
        4.4.1 理论贡献
        4.4.2 实践贡献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舆情演化规律仿真研究
    5.1 复杂网络环境中的舆情演化建模分析
        5.1.1 复杂网络中新闻信息传播“刺激-反应”模型构建
        5.1.2 基于传播行为的舆情演化机制分析
    5.2 复杂网络环境中舆情演化仿真模型构建
        5.2.1 复杂网络环境中个体舆情信息传播行为仿真研究
        5.2.2 复杂网络环境中舆情演化仿真研究
        5.2.3 舆情演化网络模型构建
    5.3 基于 CAS 的复杂网络环境中舆情演化仿真实验
        5.3.1 实验设计
        5.3.2 新闻主题选取
        5.3.3 新闻数据采集
        5.3.4 模型参数设定
    5.4 仿真结果分析
        5.4.1 信息传播机制分析(以“驻港部队遭港独冲击事件”为例)
        5.4.2 传播行为对舆情演化的影响(以“央视批星巴克暴利”为例)
    5.5 研究结论
    5.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用户新闻传播习惯调查问卷
附录2 用户新闻信息偏好调查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致谢

(9)时事新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一、研究缘由和研究意义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一、研究综述
        (一) 历史与新闻关系的探究
        (二) 把时事新闻运用于历史教学中的探究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时事新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相关认识
    一、时事新闻的内涵与特点
        (一) 时事新闻的内涵
        (二) 时事新闻的特点
    二、时事新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现状调查分析
        (一) 调查情况概述
        (二) 调查结果分析
        (三) 调查结果启示
    三、时事新闻运用于高中历史教学的必要性
        (一) 顺应当代历史教育的发展趋势
        (二) 符合历史学科的特点
        (三) 满足学生历史学习的需求
第二章 时事新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意义与原则
    一、时事新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意义
        (一) 补充教科书的内容
        (二) 增添课堂的趣味性
        (三)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四) 提升教师的素养
    二、时事新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原则
        (一) 适度性原则
        (二) 贴近性原则
        (三) 人文性原则
第三章 时事新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一、在课前准备中的运用
    二、在课堂授课中的运用
        (一) 在新课导入中的运用
        (二) 在知识讲解中的运用
        (三) 在复习巩固中的运用
    三、在课后拓展中的运用
余论
附录
    附1: 时事新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现状学生调查问卷
    附2: 时事新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现状——教师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这条消息算新闻吗(论文参考文献)

  • [1]时政记者[J]. 万茵. 百花洲, 2015(05)
  • [2]致命游戏[J]. P.J.特蕾西,辛媛媛. 译林, 2011(02)
  • [3]反转新闻中受众态度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D]. 张翼晖. 山东大学, 2019(09)
  • [4]微博信息可信度的评判模型和可视化工具研究[D]. 廖晨. 清华大学, 2015(08)
  • [5]这条消息算新闻吗[J]. 刘凤玺. 党的建设, 1992(01)
  • [6]复杂网络环境下舆情演化机理研究[D]. 纪诗奇. 北京工业大学, 2014(03)
  • [7]官方特权[J]. P.T.多伊特曼,林本椿,张筠艇. 译林, 1997(05)
  • [8]鹈鹕案卷[J]. 约翰·格里森姆,林晓帆,张岱云. 译林, 1994(03)
  • [9]时事新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D]. 张羊城. 福建师范大学, 2017(11)
  • [10]晚间新闻[J]. 阿瑟·黑利,郭泽民,王守仁,吴亦东,吴克明,季天祥. 译林, 1990(04)

标签:;  ;  ;  ;  ;  

这是新闻新闻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