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函授教育重在提高质量(论文文献综述)
朱云[1](2021)在《强化岗位技能,深化办学内涵——安康学院高等继续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革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高等继续教育70年发展历程证明,提升学员的岗位技能是充实中国高等继续教育内涵的必由之路。中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不同,其人才培养有自身特色。安康学院高等继续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以学员岗位技能提升为核心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走出了一条深化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办学内涵的新路。
曹若兰[2](2020)在《民国时期上海地区美术函授院校(部)的函授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美术函授教育作为美术教育的一种拓展教育方式,它具有与全日制教育同等的教育教学功能。通过对民国时期上海地区美术院校附设函授部和美术函授院校(以下简称“美术函授院校(部)”)的办学模式、课程与学科设置以及教材教法的考察,运用教育学、传播学、文献学、定量定性法、图表法相结合的方法阐述民国时期着名美术教育家和着名画家仿照欧美等国的通函教学方式创办美术函授教育。这些函授教育组织具有个人办学和团队院校式办学两种办学模式,它缓解了美术院校因全日制教育学生稀少而导致难以维持办学的窘境,也为社会人士提供了更多的接受专门美术教育的机会,因此美术函授教育具有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两种职能,为民国社会培养了一批纯艺术和实用美术人才。民国时期上海地区的美术函授教育作为民国美术教育的组成部分,在近代美术教育史上它扮演了一个不可或缺的历史角色。
张艳超[3](2019)在《生态视角下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认为可持续发展观正在引领全球教育的前进方向,“全纳、公平、优质、终身学习”已经成为全球教育的核心发展理念。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如何创新办学模式,改善人才培养质量,拓展办学空间,已成为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办学院校以及劳动力市场普遍关切的问题。本论文以生态系统理论、资源依赖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框架,探索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统计分析法、数学建模法、情景预测法和访谈法,研究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演变过程及综合发展水平;探讨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现实困境、办学空间及发展趋势;关注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改革发展路径。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系统演变是外部环境与办学群落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先后经历“一枝独秀”“双雄并举”“三足鼎立”等三个发展阶段,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加快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目前,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办学群落整体发展处于生态失衡状态,不能有效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以及成人学习者的学习需要;同时,我国不同地区人力资源存量、继续教育机会、继续教育资源的差距较大,导致办学群落区域发展处于非均衡状态,滞缓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改革的推进步伐。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即将来临,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将逐步进入“融合统一”的发展阶段。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目前,我国31个省(区、市)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演化形成三个发展方阵,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快速变化和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推进而发生演变。结合生态学规律可知,解决供需矛盾是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的直接动力,教育政策主导下的异发演替是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演变的主要方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是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追求的办学目标,新时期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主要改革任务是提高质量、促进公平、改善环境、优化结构。综合分析,本文提出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改革发展建议:一是提升各省(区、市)办学自主权,采取区域推进方式进行差异化改革,第一方阵重点探索教育引领创新,拓展办学发展空间,第二方阵重点聚焦教育质量保障,提升院校办学水平,第三方阵重点推进信息技术应用,改善现有办学生态;二是明确系统整体办学生态位,生源输入环节建立基于师生比的规模生态位,办学群落优化结构生态位和质量生态位,资源输出环节形成基于多维评价的效益生态位;三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应用可持续发展模型,不断提升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冉芳[4](2019)在《远程教育学习者学习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远程教育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远程学习中。由于远程学习者学习效果不佳,如何在切实了解和掌握远程教育学习者特征的基础上,引导学习者提高学习策略运用的能力,是当前研究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研究首先对国内外远程教育学习者学习策略的相关研究进行分析,初步掌握远程教育学习者学习策略运用的基本情况,发现问题并找到可供改进的地方。再结合Mckeachie的七类学习策略进行分析,从整体入手研究学习策略;然后再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根据本研究需要,总结影响远程教育学习者学习策略运用的基本因素:人格因素、情景因素、学习动机因素、学习交互因素、情绪因素、教学机构与教师因素等六个主要因素。此外为了调查远程教育学习者整体学习策略运用现状及其各项因素之间的关联影响,本研究依据7类学习策略和6个主要因素编制问卷题目,对300名远程教育学习者展开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300份问卷,有效问卷为272份,并通过SPSS-24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调查显示:远程教育学习者具备一定的学习策略运用意识,但是学习策略的运用水平普遍不高,学习主体性认识不强、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较弱、合作交流意识和学习意志力差。在综合分析远程教育学习者学习策略的具体情况后,本研究提出以下优化意见:树立正确的学习价值观,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计算机学习能力,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能力;加强考试技巧的训练,及时地进行反思总结;强化自我管理,按时完成学习任务;强化合作交流意识,学会合作学习;建立合同学习表,优化学习过程;借助学习中心,获取完备的支持服务。
屈鹏斌[5](2019)在《供给侧视阈下宝鸡市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现状研究》文中提出开展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是党中央着眼于新时期“三农”问题,全面提高农村党员综合素质,增强农村基层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信息化发展速度日益加快,对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从供给侧视阈出发,对宝鸡市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现状做了深入研究。论文共分为五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了论文研究的背景意义、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等。第二章主要介绍了国内外远程教育和供给侧改革的概念及研究现状。第三章主要介绍了宝鸡市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发展历程和主要做法。第四章主要基于供给侧视阈对宝鸡市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进行了问题及原因分析。第五章主要对宝鸡市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进行了对策研究。本文的研究重点在于通过调查问卷掌握宝鸡市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的现状。调查问卷涵盖党员个人基本情况、课程资源供给情况、技术资源供给情况、人力资源供给情况、其他情况等五个方面的内容。通过调查问卷,发现宝鸡市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课程资源供给来源单一、供需错位、学用脱节;二是信号切换和网络故障、维修方式单一、维修耗时长等问题;三是专职站点管理员缺位、兼职现象普遍、专业技术人员支持力度有待加强等问题;四是供给地点空间分布待优化、供给时间错位、供给方式单一滞后等问题。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从供给侧视阈出发,找出了制约宝鸡市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作用发挥的主要影响因素,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主要包括:一是要突出远程教育党性教育,分类施策创新形式提升效果;二是转变课程资源供给思维定势,增强课程资源有效供给;三是加强远程教育平台软硬件建设,增强技术资源有效供给;四是加强远程教育专职队伍建设,增强人力资源有效供给。这些措施不仅有利于改进宝鸡市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工作,而且对于国内其他地区提升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供给的有效性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意义。
李铁绳[6](2019)在《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演进及其逻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基础教育的质量提升与保障依赖于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教师教育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活水源头。专业化是教师职业的基础,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目标与根本旨归。教师专业化必然要求教师教育专业化。教师教育专业化是国际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也是我国新时代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论题。然而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制度不健全,导致教师教育转型脱离实际,进而导致基础教育需求侧与教师教育供给侧出现结构性矛盾——基础教育需求侧是教师队伍结构性短缺,教师教育供给侧则是教师培养供过于求,从而影响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及教育现代化进程。国内关于教师教育专业化的研究主要偏重微观分析,系统化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因此,研究者确定了教师教育专业化这一时代论题。根据掌握的文献资料和已有研究,将研究的核心问题确定为“教师教育专业化如何演进”,并聚焦于四个主要问题:教师教育机构转型与认证、教师教育专业设置与认证、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与课程设置、教师专业标准。为了全面深入地研究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探析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发展走向,本研究遵循唯物辩证法基本原理,采用历史文献法、比较分析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方法,对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演变及其逻辑按照一条主线与三条辅线展开研究,一条主线是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进程,系统分析了我国师范教育初创、师范教育曲折发展、师范教育重建、教师教育转型阶段教师教育专业化的演进特征,重点厘清了每个发展阶段横断面教师教育机构转型与认证、教师教育专业设置与认证、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与课程设置、教师专业标准等方面的演进历程,梳理了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脉络与特色。三条辅线分别为:一是我国对西方教师教育制度体制的移植、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学习日本——仿照美国——以俄为师——遍采各国,将西方教师教育理念、体制与我国教师教育实际相结合,逐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教师教育体系;二是社会需求对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础教育师资数量与质量需求、教师专业标准与教师资格制度、教师专业发展等需求对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诉求;三是师范生学费政策的演变,主要经历了免费——缴费——部分回归公费的变迁。同时对美国、英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的教师教育专业化进行了纵览与横述,以国际经验为镜鉴,启示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改革。研究最后聚焦于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分析了历史逻辑的变化,呈现了理论逻辑的特质,展现了实践逻辑的复杂。在实践逻辑方面,以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论原则,梳理了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变迁历程,对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制度体制从制度断裂与制度渐变两个维度进行了制度变迁分析,从路径依赖与路径创造两个维度进行了路径演变分析,全方位、立体式展示了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演进图景。理论逻辑方面,分析了教师教育的基本规律、教师专业发展规律、师范性与学术性的二重性,为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改革提供理论支撑。实践逻辑方面,基于教师教育治理的视角,从国家宏观层面、地方中观层面、学校微观层面提出了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实践策略,分析了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的改革走向。
刘亚平[7](2019)在《高校继续教育制度创新研究 ——以A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高校作为我国开展继续教育工作的主力军,在继续教育转型呼声中,普通高校进行继续教育改革发展势在必行。观念引领、思想启蒙对教育转型都非常重要,但是这些仅是活跃在意识里的起点,要想教育转型能够顺利开展并将最终结果落实稳固,真正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制度变迁。可以说,继续教育转型实际上是以继续教育制度转型为核心的。继续教育作为高校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重要一面,在为地方经济发展、人民素质提高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已成为地方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储备高质量人才队伍、推动地区高质发展的迫切需要。尤其是在相对欠发达的西部地区,社会进步进程中,继续教育尤其是高校继续教育的制度变迁、办学水平将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因此,探讨西部高校继续教育制度创新,在这样一个发展的新时代,无论是对我国继续教育自身的发展与完善,还是对满足新时代人民之所需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梳理我国继续教育政策在高校领域中的发展轨迹,明确其进步与缺陷,提出高校进行继续教育制度创新的必然性。其次以宁夏自治区重点建设高校——A大学为例,梳理该校继续教育主要负责部门继续教育学院近年来的各方面制度建设举措。在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高校在制度创新进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提出高校继续教育在制度创新中面临的五大问题:人力资源缺乏、学院自主权小、奖惩机制不完善、外部需求不足、文化建设薄弱。并借助制度变迁理论工具,从政府、高校、制度相关人三个层面分析困境原因。最后提出高校继续教育制度创新原则,从优化高校继续教育制度创新外部环境、优化高校继续教育内部环境的两大层面,提出助力区域高校继续教育制度创新的对策和建议。
蔡姣[8](2018)在《成人继续教育函授站点的教学管理问题研究 ——以H大学的函授教学站点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函授教学站点在成人继续教育的发展的大背景下获得了快速发展,各高等院校也设立了大量的函授教学站点以扩大教学规模。当前我国仍然存在着大批的函授教学站点,它们连接着成人学员和高等院校,负责成人学员的思想教育、知识传授、教学管理等工作,为社会发展培养了许多的人才。但由于各函授教学站点远离高校本部,管理有限,加之函授教学站点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条件、管理水平、学员特点等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本文主要通过文献法、调查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H大学函授教学站点及其学员为研究对象展开调查。函授教学站点具有教学开放、服务便民、管理集约等特点,但现阶段面临着函授教学站点数量达到一定的饱和度、设立权限门槛低等现状,其教学问题应运而生,不可忽视。研究发现,各函授教学站点在教学质量方面存在办学特色不明显、学员主体动力不足、教学师资建设落后的问题;在教学管理方面存在教学过程实施无法保障、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的问题。探析以上问题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办学定位层面来看,有函授教学站点的定位偏差以及课程设置不规范的原因;从社会环境影响来看,有学员学习目的功利化、法律政策缺失、教学资源投入不足等;从教学管理系统的构建来看,有教学日常管理松懈以及管理体制落后的原因。解决当前函授教学站点所面临的以上问题,需要办学高校、函授教学站点自身和社会政府等多方面统筹完善。首先主办高校应明确办学定位、合理设站、完善教学评估体系;其次函授教学站点应更新教学理念、实现科学管理、完善教学质量管理机制;最后政府层面考虑逐步改革教育体制、加强政策法规建设等以促进函授教学站点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李成祥[9](2017)在《成人高等函授教育网络教学模式探析》文中研究表明现行的成人高等函授教学模式以集中面授为主要方式,由于工学矛盾的局限,客观存在学习效果难以保障的弊端。于是,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改革现有模式,积极构建网络教学模式,提高学习效率,保障教学效果,势在必行。构建网络教学模式,需要加强软件建设和硬件设备的配备,整合课程资源,建立网络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不断提高成人高等函授教学质量。
金礼久[10](2017)在《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教师培训政策研究 ——以江苏为例》文中认为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农村教育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作用。加强农村教师的培养与培训是农村教育政策的重要议题,也是推进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政策行动。从实践层面看,农村教师培养与培训政策的实施,的确产生了积极的政策影响。但从另一维度看,农村教师培养与培训政策的实施,也在不断遭遇新的问题与困境。对农村教师培养与培训政策的研究成为深化教育政策研究的重要课题与任务。本论文聚焦于农村教师培训政策的研究。全文从梳理和分析国家的政策目标和行动计划出发,紧紧以江苏为例,并将一条主线、一个观念、三个观测点贯穿于全文中,以全方位立体式地展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教师培训政策的目标定位、政策行动、政策成效以及政策问题。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是每个时期农村教师培训政策总是与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和要求相适应的,并由义务教育的要求来决定的,即有什么样的农村教师培训政策,其背后一定是义务教育普及对师资队伍建设相应的需求或要求。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教师培训政策出台的基本规律。贯穿其中的一个观念是国家主导的以社会为本的农村教师培训政策在塑造伟大成就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会忽视甚至压抑农村教师发展的主体性,有悖教育发展以人为本的理念。这是唯物辩证法在教师培训领域的基本运用。贯穿其中的三个政策观测点是政府、培训机构、农村教师这三个代表性的政策主体在不同时期的政策行为及其差异。本研究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研究缘起、文献综述、相关概念界定、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及创新等。为本研究提供立论基础和方法论的指导。第二章为学历补偿教育与合格教师培训政策的提出与实施(1978~1984年)。合格教师的政策目标源于农村普及小学教育对师资队伍的基本要求。农村教师培训机构的政策重建、师范院校订单式的定向培养、学历补偿教育、地办校助培训模式开启了机构推动的一系列政策行动。学历补偿教育与合格教师培训满足了农村普及教育对合格教师数量的需求,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不可避免地导致了政策执行过程中培训机构的官僚化和违背教育规律的低水平制造。第三章是学历达标与提高培训的政策运行(1985~1999)。这是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对师资队伍从数量到质量的制度化要求。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与职务聘任制度的衔接、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和对教师培训机构的评估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化的政策行动强力推进了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然而,政策执行过程中对培训效率的过度追求,导致了行动中的形式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泛滥。第四章是新世纪以来全员培训政策的推进(2000~今)。全员培训政策是与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相适应的。以新课程师资培训、教师网联计划、“国培计划”为代表的一系列工程计划推进了农村教师全员培训的高端化、专业化和信息化,而与工程化思维相适应的自上而下的计划管控则显示了“人”在培训中的缺失。第五章基于前三个阶段政策目标、政策行为、政策成效和问题的分析,提出了以社会为本向以教师为本转换的政策目标,尊重农村教师发展的特殊性,以市场化来塑造农村教师培训场域多样性的共存、平等的主体关系和正当的利益关系,以专业化引领农村教师发展,构筑互助合作、自主发展的伙伴关系,改变农村教师“被”培训的惯习,推动个性化农村教师培训的政策转型。
二、函授教育重在提高质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函授教育重在提高质量(论文提纲范文)
(1)强化岗位技能,深化办学内涵——安康学院高等继续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革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高等继续教育的发展历程和任务变迁 |
二、中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人才培养的特点 |
三、安康学院高等继续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 |
(一)以岗位技能提升引领内涵建设 |
(二)围绕个性化人才培养需求构建课程体系 |
(三)围绕学员知识和能力提升组建教学内容 |
(四)围绕提升学员学习效果改进教学方法 |
(五)通过双师课程强化学生岗位技能培养 |
(2)民国时期上海地区美术函授院校(部)的函授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民国时期上海美术函授院校(部)办学模式的共性与个性 |
第一节 美术函授院校(部)办学模式的共性 |
一、函授生生源以成年人为主 |
二、函授生生源地遍及海内外 |
第二节 美术函授院校(部)办学模式的个性 |
一、名人办学模式 |
二、学院化办学模式 |
小结 |
第二章 美术函授院校(部)的学科设置与课程体系 |
第一节 单科类的美术函授院校(部)的学科设置与课程体系 |
一、学科意识不强的单科类的美术函授院校(部) |
二、以专业代学科的单科类的美术函授院校(部) |
第二节 综合类的函授院校(部)的学科设置与课程体系 |
一、以课程代学科的综合类函授院校(部) |
二、以画种代学科的综合类函授院校(部) |
小结 |
第三章 美术函授院校(部)的教材与教法 |
第一节 美术函授院校(部)的教材 |
一、美术函授院校(部)教师绘制范画 |
二、讲义的结构与内容 |
第二节 美术函授院校(部)的教法 |
一、发课 |
二、覆课 |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生态视角下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第1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2节 研究问题与概念界定 |
一、研究问题 |
二、概念界定 |
第3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一、国外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研究 |
二、国内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研究 |
三、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研究述评 |
第4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特色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特色 |
第5节 研究思路及论文架构 |
第2章 理论基础及分析框架 |
第1节 生态系统理论 |
一、生态系统概述及其特征 |
二、生态系统构成要素特点 |
三、生态系统理论对于本研究的适切性 |
第2节 资源依赖理论 |
一、资源依赖理论概述 |
二、生态系统的资源依赖关系 |
三、资源依赖理论对于本研究的适切性 |
第3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 |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内涵及溯源 |
二、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 |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对于本研究的适切性 |
第4节 系统构成及生态分析框架 |
一、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系统构成 |
二、系统构成要素的“生物学”隐喻 |
三、生态分析框架 |
第3章 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群落演变的生态分析 |
第1节 办学群落构成及子系统发展历程 |
一、成人本专科教育发展历程 |
二、自考本专科教育发展历程 |
三、网络本专科教育发展历程 |
第2节 成人本专科教育:“一枝独秀”演变分析 |
一、物种构成及种群关系 |
二、群落办学水平综合分析 |
三、群落演变动因生态分析 |
第3节 成人、自考本专科教育:“双雄并举”演变分析 |
一、物种构成及种群关系 |
二、群落办学水平综合分析 |
三、群落演变动因生态分析 |
第4节 成人、自考、网络本专科教育:“三足鼎立”演变分析 |
一、物种构成及种群关系 |
二、群落办学水平综合分析 |
三、群落演变动因生态分析 |
第4章 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群落的现实发展困境 |
第1节 办学群落整体发展处于生态失衡状态 |
一、院校之间互斥竞争为主,缺少互利共生 |
二、质量优先的K对策发展模式难以形成 |
三、办学生态位模糊,人才培养质量低下 |
第2节 办学群落区域发展处于非均衡状态 |
一、各省(区、市)人力资源存量差距较大 |
二、各省(区、市)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机会差距较大 |
三、各省(区、市)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资源供给差距较大 |
第5章 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办学空间及发展趋势 |
第1节 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区域发展水平分析 |
一、31个省(区、市)综合发展水平测量 |
二、31个省(区、市)的三个发展方阵划分 |
第2节 国内外环境生态因子发展变化分析 |
一、国际环境生态因子 |
二、国内环境生态因子 |
第3节 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预测分析 |
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作用及贡献率分析 |
二、基于毛入学率指标的高等教育普及化预测 |
第4节 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趋势透视 |
一、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办学空间所受影响 |
二、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群落生态演变规律 |
三、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未来发展趋势判断 |
第6章 促进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改革发展建议 |
第1节 采取区域推进方式进行差异化改革 |
一、第一方阵:重点探索教育引领创新,拓展办学发展空间 |
二、第二方阵:重点聚焦教育质量保障,提升院校办学水平 |
三、第三方阵:重点推进信息技术应用,改善现有办学生态 |
第2节 明确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系统办学生态位 |
一、生源输入:建立基于师生比的规模生态位 |
二、办学群落:优化结构生态位和质量生态位 |
三、资源输出:形成基于多维评价的效益生态位 |
第3节 实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 |
一、办学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 |
二、办学群落:应用可持续发展模型 |
三、办学行动: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针对成人学习者的访谈提纲 |
附录二:针对继续教育主管部门的访谈提纲 |
附录三:针对院校继续教育管理者的访谈提纲 |
附录四:针对院校继续教育教师的访谈提纲 |
附录五:针对函授站点(学习中心)的访谈提纲 |
后记 |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4)远程教育学习者学习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1.选题依据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国外研究分析及总结 |
2.国内研究分析及总结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论文内容、结构 |
2.研究方法 |
(四)研究创新点 |
一、远程教育学习者学习策略相关概念界定与基本理论 |
(一)概念界定 |
1.远程教育 |
2.校外学习中心 |
3.学习策略 |
(二)基本理论 |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成人学习理论 |
二、远程教育学习者学习策略运用的影响因素 |
(一)人格因素 |
1.认知风格和性格 |
2.知识基础和能力 |
(二)情景因素 |
(三)学习动机因素 |
(四)学习交互因素 |
(五)情绪因素 |
(六)教学机构与教师因素 |
1.学习平台 |
2.教学方法 |
三、远程教育学习者学习策略调查结果与分析 |
(一)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
1.调查问卷设计 |
2.调查问卷实施与回收 |
3.访谈提纲设计和访谈形式 |
(二)调查问卷的检验 |
1.效度分析 |
2.信度分析 |
(三)远程教育学习者学习策略调查结果与分析 |
1.远程教育学习者基本情况的调查 |
2.远程教育学习者学习策略运用的总体情况 |
3.远程教育学习者学习策略运用的差异分析 |
(四)调查结果 |
1.学习者运用学习策略意识较强但运用的总体水平不高 |
2.远程学习者学习主体性认识不强 |
3.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不强 |
4.缺乏合作交流意识,远程学习者难以坚持学习 |
四、远程教育学习者学习策略的优化与建议 |
(一)树立正确的学习价值观,激发学习兴趣 |
(二)增强计算机学习能力,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能力 |
(三)加强考试技巧的训练,及时地进行反思总结 |
(四)强调自我管理,按时完成学习任务 |
(五)强化合作交流意识,学会合作学习 |
(六)建立合同学习表,优化学习过程 |
(七)借助学习中心,获取完备的支持服务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供给侧视阈下宝鸡市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研究现状 |
2.1 远程教育的概念 |
2.1.1 国外远程教育的概念 |
2.1.2 国内远程教育的概念 |
2.1.3 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的概念 |
2.2 供给侧改革的概念 |
2.2.1 国外供给侧改革的概念 |
2.2.2 国内供给侧改革的概念 |
2.3 远程教育的研究现状 |
2.3.1 国外远程教育的研究现状 |
2.3.1.1 国外远程教育发展阶段的研究现状 |
2.3.1.2 国外远程教育实际应用的研究现状 |
2.3.2 国内远程教育的研究现状 |
2.3.2.1 国内远程教育基本特征的研究现状 |
2.3.2.2 国内远程教育发展阶段的研究现状 |
2.3.3 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的研究现状 |
2.3.3.1 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学习内容的研究现状 |
2.3.3.2 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发展历程的研究现状 |
第3章 宝鸡市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发展历程和主要做法 |
3.1 宝鸡市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组织机构发展历程 |
3.1.1 初创期 |
3.1.2 发展期 |
3.1.3 成熟期 |
3.1.4 改革期 |
3.2 宝鸡市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技术路径演变 |
3.2.1 光盘教学模式 |
3.2.2 广电模式 |
3.2.3 电信模式 |
3.3 宝鸡市开展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的主要做法 |
3.3.1 抓实理论学习,夯实学用基础 |
3.3.2 加强站点建设,提升学用保障 |
3.3.3 制作精品课件,促进学用结合 |
3.3.4 培育典型示范,提高学用水平 |
3.3.5 服务中心工作,彰显学用效果 |
第4章 宝鸡市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
4.1 调查问卷的有关情况 |
4.1.1 调查问卷的主要流程 |
4.1.2 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 |
4.1.3 调查问卷的对象范围 |
4.1.4 调查问卷的发放回收 |
4.2 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 |
4.2.1 党员个人基本情况分析 |
4.2.1.1 农村党员年龄结构失衡 |
4.2.1.2 农村党员文化程度偏低 |
4.2.1.3 产业结构和党员主要收入来源单一 |
4.2.1.4 农村党员住所与站点距离区间相对均衡 |
4.2.2 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资源供给情况 |
4.2.2.1 课程资源来源过于单一 |
4.2.2.2 课程资源供需部分错位 |
4.2.2.3 课程资源部分学用脱节 |
4.2.3 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技术资源供给情况 |
4.2.3.1 信号切换和网络故障成主要技术障碍 |
4.2.3.2 故障维修方式单一 |
4.2.3.3 维修时间耗时长 |
4.2.4 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人力资源供给情况 |
4.2.4.1 专职站点管理员配备缺位 |
4.2.4.2 站点管理员兼职现象普遍 |
4.2.4.3 站点管理员工资机制尚未建立 |
4.2.4.4 专业技术人员支持力度有待加强 |
4.2.5 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供给的其他情况 |
4.2.5.1 供给地点空间分布待优化 |
4.2.5.2 供给时间存在部分错位 |
4.2.5.3 供给方式相对单一滞后 |
第5章 宝鸡市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的对策研究 |
5.1 突出远程教育党性教育,分类施策创新形式提升效果 |
5.2 转变课程资源供给思维定势,增强课程资源有效供给 |
5.2.1 拓宽视野,增强引领,组建多元供给主体 |
5.2.2 盘活存量,提高质量,精准供给课程资源 |
5.2.3 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提高学用结合水平 |
5.3 加强远程教育平台软硬件建设,增强技术资源有效供给 |
5.4 加强远程教育专职队伍建设,增强人力资源有效供给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个人简历 |
附录二 宝鸡市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调查问卷 |
(6)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演进及其逻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缘起与问题提出 |
(一) 研究缘起 |
(二) 问题提出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一) 师范教育与教师教育 |
(二) 教师专业化与教师教育专业化 |
(三) 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历史分期 |
三、文献综述 |
(一) 教师教育专业化研究 |
(二) 教师教育机构转型与认证研究 |
(三) 教师教育专业设置与认证研究 |
(四)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与设置研究 |
(五) 教师专业标准研究 |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
(一) 创新之处 |
(二) 不足之处 |
第一章 师范教育初创 |
第一节 师范教育的萌芽 |
一、师范教育思想的萌芽 |
二、师范教育的初步实践 |
三、师范教育理论的移植与探索 |
第二节 封闭师范教育制度的创立 |
一、钦定:自上而下颁布 |
二、奏定:自上而下推行 |
三、独立设置的师范教育体系形成 |
四、师范教育公费制度与自费制度并存 |
五、管理师范教育的教育行政体制建立 |
第三节 师范教育机构的创立与发展 |
一、中等师范教育机构的创立与发展 |
二、高等师范教育机构的创立与发展 |
三、实业师范教育机构的创立与发展 |
第四节 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 |
一、初级师范学堂课程设置 |
二、女子师范学堂课程设置 |
三、优级师范学堂课程设置 |
四、优级师范选科学堂课程设置 |
五、师范教育课程设置特点 |
第五节 教员任用检定制度与培训制度 |
一、教师任用制度和检定制度 |
二、教师培训制度 |
第六节 初创时期师范教育的特色与不足 |
一、嫁接的师范教育思想 |
二、封闭的师范教育体制 |
三、师范教育办学质量总体不高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师范教育曲折发展 |
第一节 师范教育制度的曲折变迁 |
一、封闭师范教育制度的初步发展(1912-1922年) |
二、开放师范教育制度的曲折发展(1922-1927年) |
三、上下结合的独立师范教育制度的探索(1927-1949年) |
第二节 民国时期师范教育机构的发展 |
一、独立师范教育机构的建立与发展(1912-1922年) |
二、多元开放的师范教育机构的发展(1922-1927年) |
三、独立师范教育机构的复兴(1927-1949年) |
四、女子师范教育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
五、实业教员养成所的建立 |
第三节 民国时期师范教育课程的演进 |
一、封闭的师范教育课程(1912-1922年) |
二、开放的师范教育课程(1922-1927年) |
三、多元的师范教育课程(1927-1949年) |
四、女子师范教育课程设置 |
五、师范教育课程设置特点 |
第四节 教师检定制度与教师培训制度 |
一、教师检定制度 |
二、教师培训制度 |
第五节 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师范教育实践 |
一、根据地师范教育的创建与发展 |
二、解放区师范教育的发展 |
第六节 师范教育逐步走向专业化 |
一、启蒙到专业 |
二、探索与不足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师范教育重建 |
第一节 新中国师范教育制度的探索与发展 |
一、建国初期师范教育制度的建立(1949-1966年) |
二、文革期间师范教育制度的衰落(1966-1978年) |
三、改革开放时期师范教育制度的重建(1978-1999年) |
第二节 新中国师范教育机构的发展 |
一、独立封闭师范教育机构的重建与发展(1949-1966年) |
二、文革期间师范教育机构严重削弱(1966-1976年) |
三、改革开放时期多元师范教育机构的发展(1976-1999年) |
第三节 新中国师范教育专业设置演变 |
一、建国初期师范专业设置 |
二、改革开放期间师范教育专业设置 |
第四节 新中国师范教育课程的变迁 |
一、建国初期师范教育课程设置(1949-1966年) |
二、文革期间师范教育课程设置(1966-1976年) |
三、改革开放时期师范教育课程设置(1976-1999年) |
四、师范教育课程设置特点 |
第五节 教师资格制度与职后教师培训制度 |
一、教师资格认证制度 |
二、教师培训制度 |
第六节 师范教育在繁荣中式微 |
一、师范教育的发展特色 |
二、师范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教师教育转型 |
第一节 教师教育转型政策演进 |
一、综合化 |
二、开放化 |
三、高端化 |
四、一体化 |
第二节 教师教育转型实践 |
一、综合化:师范院校向综合化发展 |
二、开放化:综合性院校参与教师教育 |
三、高端化:教师教育院校和培养层次升级 |
四、一体化: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逐渐融合 |
第三节 师范专业设置与认证 |
一、师范专业设置 |
二、师范专业认证 |
第四节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建立 |
一、教师教育课程标准 |
二、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特点 |
第五节 教师资格制度与教师职后培训制度 |
一、教师资格认定制度 |
二、教师职后培训制度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的逻辑 |
第一节 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历史逻辑 |
一、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制度变迁分析 |
二、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路径演化 |
第二节 教师教育专业化的理论逻辑 |
一、教师教育基本规律 |
二、教师专业发展规律 |
三、教师教育的二重性 |
第三节 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实践逻辑 |
一、国家宏观层面:建立教师教育的专业化制度体系 |
二、地方中观层面:推进教师教育专业化 |
三、学校微观层面:践行教师教育专业化制度 |
四、完善教师教育治理机制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7)高校继续教育制度创新研究 ——以A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 社会发展的新时代呼唤继续教育制度创新 |
(二) 高校继续教育转型的现实紧迫性 |
(三) 制度创新关乎高校继续教育转型成败 |
二、研究的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三、理论基础 |
(一) 制度变迁理论 |
(二) 委托代理理论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一) 高校继续教育 |
(二) 制度创新 |
五、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国内研究 |
(二) 国外研究 |
(三) 国内外研究简要述评 |
六、研究设计和研究方法 |
(一) 研究问题 |
(二) 研究思路 |
(三) 研究方法 |
(四)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历史回顾与制度变迁 |
一、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历程 |
(一) 建国初期的起步阶段(1949-1966) |
(二) 恢复与发展阶段(1978-1988) |
(三) 整顿促发阶段(1989-1991) |
(四) 制度化发展阶段(1992-2000) |
(五) 深化管理阶段(2001-至今) |
二、我国高校继续教育制度问题分析 |
(一) 制度建设滞后 |
(二) 路径依赖现象严重 |
(三) 高校自主发展、自我约束能力不足 |
三、高校继续教育制度创新势在必行 |
(一) 内生驱动力——消解教育矛盾 |
(二) 根本原因——矫正制度缺陷 |
(三) 外部驱动力——调整利益追求 |
第三章 高校继续教育制度创新的实证分析 |
一、A大学继续教育制度创新的实践分析 |
(一) A大学继续教育制度创新的背景 |
(二) A大学继续教育制度创新的举措 |
二、A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制度创新因素分析 |
(一) 整体状况评价 |
(二) A大学继续教育制度创新动力因素分析 |
(三) A大学继续教育制度创新阻力因素分析 |
(四) A大学继续教育制度创新面临的困境 |
第四章 高校继续教育制度创新迟缓原因分析 |
一、高校继续教育制度创新中的政府行为分析 |
(一) 政府与高校继续教育部门:委托-代理关系 |
(二) 制度供给中的“政府缺陷” |
二、高校继续教育制度创新中的组织行为分析 |
(一) 高校继续教育组织与制度的关系 |
(二) 高校继续教育制度创新中的“组织限制” |
(三) 高校继续教育制度创新中的成本估计 |
三、高校继续教育制度创新中的个人与集团行为分析 |
(一) 人的有限理性 |
(二) “搭便车”与集团定位 |
第五章 高校继续教育制度创新的路径优化 |
一、明确高校继续教育制度创新原则 |
(一) 坚持制度创新的全局观 |
(二) 坚持制度创新的长效观 |
(三) 坚持制度创新的人本观 |
二、优化制度创新外部环境 |
(一) 框架政府管理权限:政府指导、高校主导 |
(二) 加强地方政府职能优化:区域创新活动的统筹者 |
(三) 加强政府兜底责任:让制度创新“有底” |
三、优化高校继续教育制度创新的内部环境 |
(一) 唤醒主体意识、责任意识 |
(二) 加强学院办学自主权 |
(三) 构建开放的组织结构 |
(四) 克服“搭便车”心理 |
(五) 注重人才多样化建设 |
(六) 深入推进校企合作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8)成人继续教育函授站点的教学管理问题研究 ——以H大学的函授教学站点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有关继续教育的现状分析综述 |
二、有关继续教育的管理问题研究综述 |
三、有关继续教育发展策略研究综述 |
四、对国外继续教育的相关研究综述 |
五、研究述评 |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成人高等继续教育 |
二、函授教学站点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调查法 |
三、案例分析法 |
第二章 H大学函授教学站点管理概述与调查 |
第一节 H大学函授教学站点管理案例分析 |
―、H大学函授教学站点的管理概况 |
二、H大学函授教学站点的现状分析 |
第二节 调查设计 |
一、调查问卷结构 |
二、调查对象 |
三、调查时间与实施 |
第三节 调查学员基本情况概述 |
一、学员基本情况 |
二、学员的学习支持情况 |
三、学员对教学站点的了解与学习情况 |
四、学员对教学站点管理的建议 |
第三章 H大学函授站点的教学管理问题 |
第一节 教学质量无法保证 |
一、办学特色不明显 |
二、学生主体的内部动机不足 |
三、教学师资建设落后 |
第二节 教学管理难以落到实处 |
一、教学过程实施无法保障 |
二、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 |
第四章 函授站点教学管理问题归因 |
第一节 办学定位不明确 |
一、对函授教学站点的定位偏差 |
二、对课程设置缺乏科学规范 |
第二节 社会环境影响 |
一、学员学习目的功利化 |
二、法律政策缺失 |
三、教学资源投入不足 |
第三节 教学管理系统缺乏 |
一、教学日常管理松懈 |
二、管理体制落后 |
第五章 函授站点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策略 |
第一节 办学高校加强监管 |
一、明确办学定位 |
二、合理设站 |
三、完善教学评估体系 |
第二节 函授站点创新管理模式 |
一、更新教学理念 |
二、实现科学管理 |
三、完善教学质量管理机制 |
第三节 完善政府宏观调控机制 |
一、改革教育体制 |
二、加强政策法规建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致谢 |
(9)成人高等函授教育网络教学模式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
(一) 数学以集中面授为主, 学时有限, 教学目标难以完成 |
(二) 学员工学矛盾凸显, 主体缺失, 学习效果难以保障 |
二、构建网络教学模式的思考 |
(一) 整合课程资源是核心 |
(二) 面授环节不可或缺 |
(三) 网络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保障 |
三、构建网络教学模式的措施 |
(一) 改革人才培养方案 |
(二) 加强软件和硬件设备建设 |
(三) 建设课程资源 |
(四) 调整课程教学环节 |
(10)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教师培训政策研究 ——以江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 有缘农村教师 |
(二) 有缘农村教师培训 |
(三) 有缘教师教育政策研究 |
(四) 有感师范院校承载的责任 |
二、文献综述 |
(一) 关于农村教师的研究 |
(二) 关于支持农村教师发展的政策研究 |
(三) 关于支持农村教师发展的培训政策研究 |
(四) 以往研究的不足 |
三、概念界定 |
(一) 教师与农村教师 |
(二) 对教师培训与教师教育、教师进修、教师继续教育、教师专业化、教师发展等概念的界定 |
(三) 教师培训政策与教育政策 |
四、研究方法 |
(一) 文献法 |
(二) 问卷调查与访谈 |
(三) 教育政策分析 |
五、研究思路与创新、论文框架与不足 |
(一) 研究思路与创新 |
(二) 论文框架 |
(三) 研究不足 |
第二章 学历补偿教育与合格教师培训政策的提出与实施(1978~1984) |
一、学历补偿教育与合格教师培训政策议题的提出 |
(一) 农村普及小学教育的政策期待 |
(二) 农村普及小学教育面临的“问题教师” |
(三) 合格教师培训政策目标的确立 |
二、机构推进:农村教师合格培训的政策行动 |
(一) 农村教师培训机构的恢复与重建 |
(二) 师范院校订单式的定向培养 |
(三) 在职学历补偿教育的形式与待遇 |
(四) “地办校助”的培训模式 |
三、政策成效 |
(一) 造就合格教师,解决义务教育师资短缺问题 |
(二) 成就教师进修院校,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农村教师培训体系 |
(三) 依托师范院校,开创了农村教师合作培训模式 |
四、政策问题 |
(一) 农村教师培训体系的官僚化 |
(二) 管理模式的过于集中 |
(三) 学历补偿教育中的低水平制造 |
第三章 学历达标与提高培训的政策运行(1985~1999) |
一、农村教师学历达标和提高培训政策的形成 |
(一) 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政策期待 |
(二) 农村教师学历达标和提高培训的政策制定 |
(三) 江苏省关于教师学历达标和提高培训的政策目标 |
二、制度化推进:农村教师学历达标与提高培训的政策强化 |
(一) 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与职务聘任制度的衔接 |
(二) 继续教育证书制度:农村教师提高培训的制度规约 |
(三) 专业认证制度:对农村教师培训机构的复查与评估 |
三、从江苏省小学教师基本功训练看农村教师提高培训的政策实施 |
(一) 基本功训练政策议题的提出 |
(二) 制度化考核的政策制定 |
(三) 基本功大赛的政策动员与政策行动 |
(四) 基本功大赛的政策成效 |
(五) 基本功考核制度化的政策评价 |
四、政策成效 |
(一) 政府行为突显主体责任 |
(二) 提高培训助力农村教师成长 |
(三) 联合办学形成多元开放的教师教育新体系 |
(四) 以评促建掀起教师进修院校建设高潮 |
五、政策问题 |
(一) 运动式培训对效率的过度追求 |
(二) 经费不足与市场化条件下的逐利倾向 |
(三) 提高培训中的能力不足与业务转向 |
第四章 新世纪以来全员培训的政策推进(2000~今) |
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与农村教师全员培训的政策制定 |
(一) 全员培训面临城乡教师的质量差距 |
(二)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对高素质农村教师的政策期待 |
(三) 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启动农村教师全员培训 |
二、工程化推进:农村教师全员培训的政策执行 |
(一) 新课程师资培训:先培训,后上岗 |
(二) 教师网联计划: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倾斜农村 |
(三) “国培计划”:示范引领、培育“种子”教师 |
三、政策成效 |
(一) 政府投入与转移支付力度的加大 |
(二) 师范院校成为农村教师培训的主体 |
(三) 信息技术开创了农村教师网络培训新时代 |
四、政策问题 |
(一) 自上而下的计划管控 |
(二) 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不强 |
(三) 远程培训工程实施的困境 |
第五章 个性化农村教师培训政策展望 |
一、“以教师为本”:农村教师培训的政策定位 |
(一) 农村教师培训政策价值取向的异化 |
(二) 尊重农村教师群体的特殊性和个性特点 |
(三) 从社会本位向教师本位的立场转换 |
二、市场化选择:个性化农村教师培训的政策推进 |
(一) 提供多样化的政策选择和平等参与机会 |
(二) 型塑正当的利益关系和价值观 |
(三) 共建互助合作的伙伴关系 |
三、专业自主性:改变农村教师“被”培训的惯习 |
(一) 自主性与专业化的程度密切相关 |
(二) 专业化引领农村教师发展 |
(三) 基于选择性学习的自由发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后记 |
四、函授教育重在提高质量(论文参考文献)
- [1]强化岗位技能,深化办学内涵——安康学院高等继续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革与实践[J]. 朱云. 安康学院学报, 2021(04)
- [2]民国时期上海地区美术函授院校(部)的函授教育研究[D]. 曹若兰.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1)
- [3]生态视角下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D]. 张艳超.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2)
- [4]远程教育学习者学习策略研究[D]. 冉芳.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5]供给侧视阈下宝鸡市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现状研究[D]. 屈鹏斌.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6]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演进及其逻辑研究[D]. 李铁绳.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8)
- [7]高校继续教育制度创新研究 ——以A大学为例[D]. 刘亚平.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
- [8]成人继续教育函授站点的教学管理问题研究 ——以H大学的函授教学站点为例[D]. 蔡姣. 湖南师范大学, 2018(01)
- [9]成人高等函授教育网络教学模式探析[J]. 李成祥. 中国成人教育, 2017(18)
- [10]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教师培训政策研究 ——以江苏为例[D]. 金礼久.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