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泥-膨胀剂-磨细矿渣复合胶凝材料膨胀与强度发展的协调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马彦伟[1](2020)在《钢渣—矿渣复合材料胶凝性能的研究》文中认为钢渣作为我国当前排放的大宗工业废渣,具有潜在水硬性,而其活性较难激发和安定性差制约了钢渣在建筑领域的广泛使用。本文针对钢渣的活性激发和安定性改善进行研究,为钢渣在建筑材料领域大宗量应用打下基础。本文的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研究了单一激发剂对钢渣-矿渣体系胶凝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玻璃、氢氧化钙、二水硫酸钙、偏铝酸钠和柠檬酸钠都可以改善钢渣-矿渣的体积安定性和胶凝性能。随着水玻璃、氢氧化钙、二水硫酸钙、偏铝酸钠、柠檬酸钠掺量的增加,试样的抗压强度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在掺量分别为:3wt%、5wt%、6wt%、3wt%和4wt%时,7d抗压强度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0.87MPa、9.45MPa、8.75MPa、10.92MPa和8.89MPa。采用正交实验法研究复合激发剂对钢渣-矿渣体系胶凝性能的激发效果。复合剂对体系胶凝性激发效果比单一激发剂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对试样胶凝性能的影响顺序从大到小为:二水硫酸钙>氢氧化钙>偏铝酸钠>水玻璃>柠檬酸钠。最佳复合激发剂的掺量为1.5wt%柠檬酸钠、1.0wt%氢氧化钙、5wt%二水硫酸钙、1.5wt%水玻璃和1.0wt%偏铝酸钠,钢渣-矿渣试样的7d抗压强度达到了16.84MPa。将热焖钢渣筛分成5个粒径范围:大于8.0mm、4.0~8.0mm、0.3~4.0mm、0.15~0.3mm、小于0.15mm,将分级钢渣粉磨成钢渣粉,将钢渣粉在100?C水蒸汽中分别蒸汽养护1h、2h、3h。结果表明,f-Ca O和RO相主要富集于原始粒径大的钢渣中,Mg O富集于0.3~4 mm钢渣中,Ca CO3和Ca(OH)2富集于细颗粒中。钢渣中f-Ca O的含量随钢渣原始粒径的增大而增加;蒸汽养护能够有效促进钢渣中f-Ca O的消解,但对Mg O消解影响不明显;原始粒径越大的钢渣粉,通过蒸汽养护降低f-Ca O含量的效果越明显。蒸汽养护3 h后,原始粒径大于8.0 mm钢渣的f-Ca O含量由原来的5.43wt%下降至1.61wt%,粒径0.15~0.30 mm钢渣的f-Ca O含量由原来的1.34wt%下降至0.73wt%。随着钢渣原始粒径的增大,钢渣样品的非蒸发水含量降低;相同原始粒径范围的钢渣粉,蒸汽养护的时间越长,对应样品的非蒸发水含量越高。随着钢渣原始粒径的减小,相应钢渣-矿渣试样的的抗压强度提高。原始粒径大于8.0mm钢渣粉,最佳蒸汽养护时间为3h,对应钢渣-矿渣试样的28d抗压强度为28.40MPa;原始粒径4.0-8.0mm钢渣粉,最佳蒸汽养护时间为2h,对应钢渣-矿渣试样28d抗压强度为24.78MPa;原始粒径0.3-4mm钢渣粉,因含有大量的氧化镁,不宜作为胶凝材料的原料;原始粒径0.15-0.3mm钢渣粉,最佳蒸汽养护时间为1h,对应钢渣-矿渣试样的28d抗压强度为28.25MPa;原始粒径小于0.15mm钢渣粉,无需蒸汽养护,对应钢渣-矿渣试样的28d抗压强度为26.01MPa。
宋强[2](2020)在《镁元素在硅酸盐熟料和水泥中的赋存状态及其对水泥砂浆体积稳定性的影响》文中指出实现高镁石灰石资源高效利用是硅酸盐水泥熟料化学研究的现实需要,是水泥工业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考察了石灰岩中白云石结晶状态、分布形式与熟料中方镁石赋存状态之间的关系;分析了熟料中方镁石结晶生长过程,晶体尺寸分布规律和方镁石矿巢形成原因;研究了MgO对铝相、铁相晶型和含量的作用规律;揭示了水化产物中水化硅酸镁(M-S-H)的存在形式;表征了用低活性MgO制备的M-S-H和镁铝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Mg-Al LDHs)的结构。研究拓展了人们对于Mg2+在水泥中赋存形式的认识,对解决高镁石灰石资源的高效利用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主要研究成果和结论如下:(1)对不同MgO含量的水泥熟料用石灰岩的背散射电子图像(BSE)分析表明:石灰岩中的白云石以分散和聚集两种方式分布,粒径范围从泥晶到巨晶。分散分布的白云石多呈平直晶面斑状晶。(2)对11种工业熟料的X射线衍射(XRD)、光学显微照片(OM)、扫描电子显微镜图像(SEM)、BSE分析表明:熟料中MgO含量小于2.0%时,其方镁石含量变化不大,超过2.0%后,方镁石含量随着MgO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工业熟料中的方镁石析晶首先形成片状、板状,在生长空间充裕的情况下可形成八面体自形晶,生长空间受限时也可形成半自形晶或他形晶。方镁石晶粒尺寸主要分布在1μm~6.5μm之间,其中2.5μm~3.0μm之间晶体最多,最大粒径可达40μm。集中分布的方镁石矿巢多呈椭圆形,高纯度大颗粒白云石是导致熟料中方镁石矿巢集中分布的原因。(3)对3种不同煅烧制度合成的2种不同配比的典型高镁熟料,以及15个不同MgO掺量的铝相和铁相的XRD结合Rietveld结构精修和BSE分析表明:方镁石晶体尺寸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和煅烧温度提高而增加,晶体自形程度提高,他形晶或无定型MgO逐渐转变为自形晶和半自形晶,最可几粒径朝大尺寸方向移动。固溶于熟料铁相和铝相中的方镁石发生聚集,连生,晶体长大。同时,随着MgO含量增加,合成铝相中的C12A7有所增加,高铁铝相中的C4AF衍射峰逐渐增强。提高煅烧温度有利于MgO固溶于熟料玻璃相中,熟料中的方镁石含量明显降低。(4)11种工业熟料制备的水泥微分热重(DTG)和SEM分析表明,7 d和28 d时,20℃养护样品Mg(OH)2含量均为80℃养护样品中Mg(OH)2的40%左右。相同水化条件下方镁石早期水化速度较快,方镁石后期水化主要受离子扩散控制,水化速度下降。方镁石早期水化形成的Mg(OH)2呈六方片状或边缘不规则的片状晶体。随着水化进行,Mg(OH)2晶体沿c轴方向生长速度比a轴方向快,晶体厚度增加,多层状、块状或板状。Ca(OH)2附近是Mg(OH)2生成的富集区,这部分Mg(OH)2与Ca(OH)2共同发生碳化,碳化产物为CaMg(CO3)2晶体。(5)对高镁水泥中富镁区域的SEM和能谱(EDAX)分析表明,Mg2+可替代C-S-H中的Ca2+形成M-S-H和水化硅酸钙镁。从熟料中引入的Mg2+可形成Mg-Al LDHs,生成的Mg-Al LDHs的Mg:Al摩尔比约为2和3。(6)通过XRD,热重(TG),红外光谱(FTIR)和核磁共振(NMR)等技术表征了不同活性MgO制备的M-S-H和Mg-Al LDHs。结果表明,50℃左右水浴养护有利于M-S-H的形成,过高或较低的温度则会降低M-S-H的形成速度。但提高养护温度,M-S-H硅氧四面体的聚合程度会提高,Q2硅氧四面体转变为Q3硅氧四面体。MgO活性和养护温度的提高都会加速Mg-Al LDHs的形成。(7)MgO含量超过3.0%的熟料,方镁石含量与水泥浆体体积变形有很好的相关性。方镁石含量越高的水泥在干燥和水浴环境中具有更小收缩和更大的膨胀。
冯晨[3](2020)在《钢筋套筒灌浆料配合比设计及性能优化试验研究》文中指出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建筑节点连接的可靠性影响建筑结构的整体性和稳定性,灌浆套筒连接是目前装配式构件节点连接的常用方式,其中灌浆料作为节点连接的主要材料,提高其力学性能和体积稳定性能增强节点的承载力,为装配式建筑朝着超高层方向发展提供技术储备。针对现阶段套筒灌浆料极易产生较大的自收缩问题,本课题探究了套筒灌浆料力学性能和体积稳定性的影响因素。本研究采用正交试验的方法,探究了水胶比、胶砂比、硅灰掺量和矿渣掺量对套筒灌浆料流动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采用对照试验的方法,探究了不同氧化镁膨胀剂掺量和不同养护条件(标准养护、密封养护、干燥养护)对套筒灌浆料力学性能和体积稳定性的影响;利用压汞测孔法对套筒灌浆料的微观孔结构进行了测试,以期阐述微观孔结构与宏观性能的联系。试验结果表明:水胶比是影响套筒灌浆料流动性能和早期、后期力学性能的主要因素;胶砂比是影响套筒灌浆料早期抗压强度的主要因素,随着龄期发展,水泥浆体的强度逐渐提高,骨料与浆体的结合界面由弱变强,试件破坏形式由沿晶破坏发展为穿晶破坏;当硅灰掺量为6%,矿渣掺量为15%时,套筒灌浆料的力学性能和流动性能达到最优。随着氧化镁膨胀剂掺量的增加,套筒灌浆料的初始流动度和30min流动度都有明显下降,经时损失逐渐增大;氧化镁膨胀剂代替了灌浆体系中的矿渣,能够增大浆体碱度,加快塑性膨胀剂的反应,从而提高套筒灌浆料竖向膨胀率。抗压强度受氧化镁膨胀剂掺量的影响不大,与空白组相比,掺量为12%的试验组,标准养护下的28d抗压强度约下降了12%,主要原因为套筒灌浆料中掺加了氧化镁膨胀剂,降低了硬化浆体的密实性。由压汞试验测试结果可知,氧化镁膨胀剂的掺加可以提高硬化浆体的孔隙率,进而导致密实性降低;在标准养护下,12%掺量的试验组28d膨胀变形率约为0.035%,密封养护下,灌浆料自由变形始终表现为收缩变形,且表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28d收缩变形约为0.002%。本试验得出的套筒灌浆料配合比为水胶比0.22,胶砂比0.8,硅灰掺量6%,矿渣掺量9%,氧化镁膨胀剂掺量6%,聚羧酸减水剂掺量0.6%,塑性膨胀剂掺量0.03%,其体积稳定性和流动性能优于两种商品灌浆料。对于低水胶比的套筒灌浆料体系,抗压强度受养护条件的影响较大,抗压强度变化规律为:标准养护>密封养护>干燥养护;体积自由变形同样受养护条件的影响,变化规律为:标准养护>密封养护>干燥养护。标准养护下,氧化镁膨胀剂掺量的逐渐增加,会导致浆体的孔隙率逐渐增大,有害孔增多;养护湿度降低,会导致浆体孔隙率增大,有害孔增多。
李建勋[4](2019)在《套筒灌浆料膨胀性能的研究》文中认为钢筋套筒灌浆料连接技术中,套筒灌浆料的膨胀性能在确保装配式建筑结构的完整性和抗震性能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微膨胀套筒灌浆料的配制常采用硫铝酸盐水泥-硅酸盐水泥-石膏三元体系,该体系灌浆料中的膨胀率变化不易控制,导致试件经常出现收缩、膨胀率过高或后期膨胀不足等问题。本文首先采用正交设计试验配制套筒灌浆料,并利用极差和方差分析硫铝酸盐水泥、硅酸盐水泥和石膏对灌浆料膨胀性能的影响,得到各个性能满足规范要求的套筒灌浆料配合比。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粉煤灰、硅灰和矿渣微粉三种矿物掺合料和两种外加剂对三元体系套筒灌浆料膨胀性能的影响,采用XRD、TG-DSC和SEM技术手段研究了灌浆料凝结硬化过程中膨胀性水化产物的种类、数量以及形貌的变化,分析了相关的膨胀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套筒灌浆料中掺入矿物掺合料能够形成更加有效的膨胀胶凝材料体系。矿物掺合料主要是通过减慢水泥熟料的水化速度,稀释硫铝酸盐水泥和石膏的量来减少膨胀源钙矾石的生成,最终影响膨胀性能的发展。合适掺量下的粉煤灰、硅灰和矿渣微粉可以有效地控制灌浆料的膨胀性能。(2)外加剂对灌浆料膨胀性能也有明显的影响。适量的外加剂可以调节灌浆料的膨胀,复掺外加剂会产生协同效应,对膨胀的影响更显着。外加剂影响膨胀的机理是通过减少钙矾石生成所需的Ca2+浓度或者阻碍C3A水化反应生成钙钒石来控制浆体膨胀性能的发展。(3)套筒灌浆料的强度发展与膨胀发展应当协调,当采用外加剂时,无论是单掺外加剂还是复掺外加剂都会让膨胀和强度之间的协调性越来越差。使用外加剂调控膨胀性能时,要严格控制掺入量。(4)通过微观实验得到,当掺入矿物掺合料时浆体中早期生成的针状钙矾石数量显着减少并且产生的收缩性C-S-H凝胶较多,灌浆料的膨胀过程得到延缓;当掺入外加剂时,浆体中的钙矾石变得细小、数量明显降低,后期逐渐发育成非膨胀型的棒状晶体,灌浆料膨胀性能的发展速度得到明显的抑制。
段崇凯[5](2019)在《掺多膨胀源膨胀剂高强混凝土体积稳定性及耐久性能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高层与超高层建筑变得越来越普遍,高强混凝土的应用逐步得到推广,但高强混凝土较高的开裂敏感性成为影响结构强度与耐久性的重要因素。为解决高强混凝土收缩开裂问题,本文通过将硫铝酸钙-氧化钙(CSA)膨胀剂与氧化镁(MgO)膨胀剂按1:1比例复配得到一种多膨胀源膨胀剂(以下简称CM膨胀剂),并与单一类型氧化镁膨胀剂进行对比,分别以12%的比例等量取代水泥掺入混凝土,研究CM膨胀剂在C40、C70、C100三种强度等级混凝土中的变形性能、力学性能、抗水渗透性能、抗冻性能及抗氯离子渗透性能。并通过X射线衍射(XRD)分析、压汞(MIP)试验分析,对掺该膨胀剂混凝土的物相成分发展规律及微观孔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常温密封养护条件下,掺12%CM膨胀剂试验组自由变形会出现膨胀、收缩、微膨胀三个阶段,且混凝土强度等级越高其膨胀阶段膨胀值越小,但收缩阶段收缩值也越小,并且后期膨胀能越大。主要原因为高强混凝土前期较高的强度对膨胀能的束缚作用及其水胶比较低使得CSA膨胀剂前期水化程度较低,进而使其膨胀效能延迟到中后期,且混凝土强度等级越高,CM膨胀剂在前期的水化程度越低。在20℃水养条件下,掺12%CM膨胀剂试验组其限制膨胀率要远大于掺12%氧化镁膨胀剂试验组,且掺CM膨胀剂高强混凝土试验组其限制膨胀率前期发展较快,之后逐步减缓,与高强混凝土强度增长趋势相似,因此掺CM膨胀剂高强混凝土试验组的限制膨胀率增长规律与强度发展规律具有良好的协调性。但CM膨胀剂试验组抗压强度要小于掺氧化镁膨胀剂试验组,且空白试验组有最大的抗压强度,主要原因为膨胀剂等量取代水泥使得混凝土密实性降低,且通过压汞试验进一步验证,掺CM膨胀剂试验组有更大的孔隙率,进而混凝土密实性相对较低。在耐久性试验中,12%膨胀剂的掺入会降低混凝土耐久性能,但降低幅度较小,且掺CM膨胀剂试验组相应的渗水高度、质量损失率、相对动弹性模量损失率、氯离子渗透深度及氯离子迁移系数要大于掺氧化镁膨胀剂试验组,主要原因为膨胀剂等量取代水泥掺入降低了混凝土结构致密性,且通过压汞试验可知,掺CM膨胀剂试验组具有更高的孔隙率,即其密实性较低。但混凝土强度等级越高,密实性越好,抗水渗透性能、抗冻性能及抗氯离子渗透性能越好,且混凝土强度等级越高,CM膨胀剂的掺入对混凝土耐久性的不利影响越小。通过掺CM膨胀剂混凝土试验组XRD试验可知,不同试验组中钙矾石(AFt)在3d、7d、28d所对应的峰值高度变化存在不同,C40混凝土试验组基本没有变化,而C70、C100高强混凝土试验组则有增高趋势,可知C40混凝土试验组中CSA膨胀剂在前3d已基本反应完毕,而C70、C100高强混凝土试验组因其较低的水胶比导致CSA膨胀剂出现水化延迟现象,且混凝土强度等级越高其水胶比越低膨胀延迟现象越明显。由MIP压汞试验可知,在相同龄期下,混凝土强度等级越高,混凝土内部孔隙率越低,有害孔所占比例越少,结构越密实。且CM膨胀剂的掺入会使混凝土内部孔隙率升高,主要原因为水泥的减少使得混凝土内部生成的凝胶数量减少,且膨胀剂掺量较多时,其水化产物AFt晶体在混凝土内部孔隙中不断生长与生成,过大的膨胀形成膨胀应力导致微裂缝的生成,进而导致孔隙率的增大。但混凝土强度越高,早期强度发展越快,CM膨胀剂对混凝土早期孔隙结构不利影响越小,且掺CM膨胀剂试验组在后期具有更小的最可几孔径,孔隙结构更小,进而混凝土密实性更好。
于雷,冯竟竟,王舜,杨广帅,阎培渝[6](2019)在《掺多膨胀源膨胀剂复合胶凝体系的膨胀性能及力学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研究不同膨胀源膨胀剂对复合胶凝体系膨胀性能及力学性能的影响,对单掺及复配多膨胀源膨胀剂补偿收缩复合胶凝体系的限制膨胀率及抗折、抗压强度等开展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氧化镁和氧化钙-硫铝酸钙(简称CA膨胀剂)两种膨胀剂在单掺情况下,CA膨胀剂膨胀量远大于氧化镁; CA膨胀剂的膨胀速率随掺量的减小而变缓,膨胀稳定期变长,而MgO膨胀剂的膨胀速率不受掺量的影响。复掺情况下,高活性MgO的限制膨胀率始终大于低活性MgO,且后期膨胀差距会随着MgO膨胀剂掺量的增加逐渐增大。当CA、MgO两种膨胀剂在质量比为1∶1复配情况下,可采用叠加原理来较为准确地预测多膨胀源膨胀剂的膨胀经时发展规律以及膨胀量。对于强度而言,相同掺量下MgO膨胀剂对强度的影响小于CA膨胀剂。此外,复掺试验组限制膨胀与限制强度随龄期发展的协调性取决于该配合比中对膨胀能贡献更大的单类型膨胀剂的协调性。
张晓声[7](2015)在《胶凝材料组成对补偿收缩混凝土性能的影响》文中指出石膏制酸工艺中产生的Ca O废渣被制成高钙混凝土膨胀剂SCEA。针对水泥-SCEA-矿物掺合料三元复合胶凝材料体系,以砂浆和混凝土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胶凝材料组成对补偿收缩混凝土限制膨胀率、干缩变形、抗压强度和耐久性能的影响规律,运用水化热和SEM测试手段探讨分析了复合胶凝材料的水化过程,以为SCEA膨胀剂在混凝土工程中的应用提供技术基础。主要研究结论如下:①SCEA膨胀剂膨胀效能发挥迅速,稳定期早。适量的粉煤灰有利于限制膨胀率的发展,但掺量过大会因早期约束不足而减弱对膨胀的促进作用。另外,掺入磨细矿渣对膨胀有明显抑制作用。掺合料掺入越多,限制膨胀率越早接近或者达到最大值。通过调整胶凝材料组成,可以改变限制膨胀率发展过程,达到最终不同的限制膨胀率。②掺入SCEA膨胀剂提高混凝土抗压强度,减小混凝土干燥收缩,改善了混凝土抗碳化性与抗氯离子渗透性,但混凝土的抗冻性能有所降低。掺入粉煤灰和磨细矿渣,有利于改善混凝土的抗冻性和抗氯离子渗透性。③高温养护促进了膨胀剂和水泥的水化,1d龄期时砂浆限制膨胀率接近或者达到最大值。温度过高时,砂浆早期膨胀发展过快,以至于膨胀与强度的发展不再协调。④利用Knudson和Krstulovic-Dabic模型分析了复合胶凝材料的水化动力学过程。其结果表明复合胶凝材料的水化动力学过程先后经历NG、I、D三个阶段,粉煤灰和磨细矿渣对NG、I、D过程的影响不同,进而影响膨胀效能的发挥。
冯竟竟,苗苗,阎培渝[8](2014)在《养护温度对微膨胀复合胶凝材料性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了养护温度对微膨胀复合胶凝材料的膨胀效能、强度、水化程度及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标准养护条件下(20℃),结晶状钙矾石基本都生长在孔缝中,对膨胀的贡献较小,凝胶颗粒状钙矾石对膨胀的贡献更大;提高养护温度(40℃)能够促进膨胀剂的水化,但发展更快的强度限制了膨胀的发展,凝胶或微晶状钙矾石对孔隙的填充使得中等养护温度的硬化胶凝材料浆体最为密实;更高养护温度时(60℃),硬化浆体内部生成了大量粗棒状钙矾石晶体,导致其在水化早期即产生过大膨胀,持续高温高湿环境使得少量钙矾石发生分解,致使后期限制膨胀率有所降低。适度的膨胀对硬化浆体的孔结构是有益的,能够使大孔明显减少,但过大的膨胀会对孔结构造成不利影响,大孔数量偏多。
冯竟竟,苗苗,阎培渝[9](2014)在《补偿收缩复合胶凝材料的水化与膨胀性能》文中认为研究了补偿收缩复合胶凝材料的膨胀性能以及水化过程、水化产物及微观结构等。结果表明:硫铝酸钙一氧化钙类膨胀剂早期膨胀量大、膨胀速度快,更适用于配制高强度等级的补偿收缩混凝土;用水量充足时,该类膨胀剂与水泥在水化早期相互促进,用水量不足时,两者的水化转变为相互抑制;膨胀剂的水化速度快于水泥,在低水胶比情况下也能生成大量膨胀性产物钙矾石,产生理想的膨胀量;在膨胀剂掺量一定的情况下,膨胀剂膨胀效能的发挥与材料内部微观结构的致密程度密切相关。
唐修生,温金保,高欣欣,黄国泓,祝烨然[10](2012)在《膨胀剂对高掺量磨细矿渣混凝土性能影响试验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对水泥-磨细矿渣二元复合胶凝材料、水泥-磨细矿渣-膨胀剂(HK-P)三元复合胶凝材料组成的高掺量(磨细矿渣掺量为60~70%)磨细矿渣混凝土的拌合物性能、变形性能和抗裂性能进行了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一定量的膨胀剂(HK-P)能够有效降低高掺量磨细矿渣混凝土的粘性,利于施工;其突出作用表现在对高掺量磨细矿渣混凝土体积稳定性的改善,大大提高了高掺量磨细矿渣混凝土的抗裂能力。
二、水泥-膨胀剂-磨细矿渣复合胶凝材料膨胀与强度发展的协调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泥-膨胀剂-磨细矿渣复合胶凝材料膨胀与强度发展的协调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钢渣—矿渣复合材料胶凝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绪论 |
1.1 钢渣的来源及处理工艺 |
1.1.1 钢渣的来源 |
1.1.2 钢渣的处理工艺 |
1.2 钢渣的组成和性质 |
1.2.1 钢渣的化学组成 |
1.2.2 钢渣的物相组成 |
1.2.3 钢渣的安定性 |
1.2.4 钢渣的胶凝性 |
1.3 钢渣的研究现状 |
1.3.1 钢渣活性激发和安定化处理的研究现状 |
1.3.1.1 预活化处理 |
1.3.1.2 机械粉磨 |
1.3.1.3 化学激发 |
1.3.1.4 热力激发 |
1.3.1.5 组分重构 |
1.3.1.6 碳酸化处理 |
1.3.2 钢渣制备微晶玻璃和陶瓷材料的研究现状 |
1.3.3 钢渣在环境治理方面的研究现状 |
1.3.4 钢渣作为建筑材料集料的研究现状 |
1.4 钢渣的利用概况 |
1.4.1 国外钢渣利用概况 |
1.4.2 国内钢渣利用概况 |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检测方法 |
2.1 实验原材料 |
2.1.1 热焖钢渣 |
2.1.2 矿渣微粉 |
2.2 实验仪器与药剂 |
2.3 检测方法 |
2.3.1 强度测定 |
2.3.2 元素分析 |
2.3.3 粒度测定 |
2.3.4 X-射线衍射分析 |
2.3.5 形貌分析 |
2.3.6 差热-热重分析 |
2.3.7 体积安定性检测 |
2.3.8 f-CaO含量测定 |
2.3.9 非蒸发水含量测定 |
第三章 激发剂对钢渣-矿渣胶凝性能的影响 |
3.1 实验流程 |
3.2 实验步骤 |
3.3 单一激发剂对钢渣-矿渣胶凝性能的影响 |
3.3.1 水玻璃掺量对试样性能的影响 |
3.3.2 氢氧化钙掺量对试样性能的影响 |
3.3.3 二水硫酸钙掺量对试样性能的影响 |
3.3.4 偏铝酸钠掺量对试样性能的影响 |
3.3.5 柠檬酸钠掺量对试样性能的影响 |
3.4 复合激发剂对钢渣-矿渣胶凝性能的影响 |
3.4.1 正交实验法与实验水平的确定 |
3.4.2 多种激发剂复合对试样性能的影响 |
3.5 本章总结 |
第四章 钢渣预处理对钢渣-矿渣胶凝性能的影响 |
4.1 实验步骤 |
4.1.1 钢渣的预处理 |
4.1.1.1 钢渣的分级处理 |
4.1.1.2 钢渣粉的蒸汽养护处理 |
4.1.2 试样的制备 |
4.2 实验结果和讨论 |
4.2.1 XRD物相分析 |
4.2.2 f-CaO含量分析 |
4.2.3 非蒸发水含量分析 |
4.2.4 抗压强度分析 |
4.3 本章总结 |
第五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2)镁元素在硅酸盐熟料和水泥中的赋存状态及其对水泥砂浆体积稳定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生料组成对熟料中方镁石含量和水化膨胀的影响 |
1.2.2 煅烧制度对熟料中MgO存在状态和方镁石膨胀的影响 |
1.2.3 MgO对水泥熟料矿物相含量和强度的影响 |
1.2.4 MgO-SiO_2-H-2O胶凝体系研究进展 |
1.3 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内容 |
2 实验原料和方法 |
2.1 原料 |
2.1.1 高镁石灰石原料 |
2.1.2 工业熟料和石膏 |
2.1.3 铝土矿和硅灰 |
2.1.4 化学试剂 |
2.2 试样的制备 |
2.2.1 合成熟料的烧成 |
2.2.2 自制铝相和铁相的烧成 |
2.2.3 XRD内标法基准熟料的烧成 |
2.2.4 SO_3和F~-掺杂实验 |
2.2.5 不同活性MgO制备水化硅酸镁(M-S-H) |
2.2.6 不同活性MgO制备镁铝双金属氢氧化物(Mg-Al LDHs) |
2.3 分析试样的处理和养护 |
2.3.1 显微观察样品的处理 |
2.3.2 水泥净浆试样的养护 |
2.4 水泥胶砂收缩实验 |
2.5 分析测试方法和仪器参数 |
2.5.1 X射线衍射 |
2.5.2 热分析 |
2.5.3 红外光谱 |
2.5.4 核磁共振 |
2.5.5 扫描电镜 |
2.5.6 富镁相确定过程 |
3 镁元素在石灰石原料及工业硅酸盐熟料中的赋存状态 |
3.1 高镁石灰石中白云石的赋存状态 |
3.2 MgO对熟料中A矿晶型和中间相含量的影响 |
3.3 熟料中方镁石矿物的光学显微特征 |
3.4 熟料断面中方镁石的SEM图像分析 |
3.5 C11熟料抛光样品的元素面扫描分析和BSE图像分析 |
3.6 C11熟料中方镁石的晶粒粒度 |
3.7 C10熟料的BSE图像分析 |
3.8 C10熟料中方镁石晶粒粒度分析 |
3.9 小结 |
4 合成高镁熟料和高镁中间相中镁元素的赋存状态 |
4.1 不同条件下合成高镁熟料中方镁石含量和分布特征 |
4.2 镁元素对合成铝相晶型和含量的影响 |
4.2.1 煅烧温度对典型铝相和铁相的影响 |
4.2.2 MgO含量对铝相晶型和含量的影响 |
4.2.3 合成铝相的微观形貌和微区元素分布 |
4.3 镁元素对合成铁相晶型和含量的影响 |
4.3.1 不同MgO掺量的铁相晶型 |
4.3.2 合成铁相的微观形貌和微区元素分析 |
4.4 离子掺杂对高镁熟料中方镁石含量的影响 |
4.4.1 K值的确定 |
4.4.2 SO_3掺杂对高镁熟料中矿物相含量的影响 |
4.4.3 CaF_2掺杂对高镁熟料矿物相含量的影响 |
4.5 小结 |
5 高镁水泥的体积稳定性及其水化 |
5.1 水泥砂浆的体积稳定性 |
5.2 高镁水泥水化产物的XRD分析 |
5.3 高镁水泥浆体中方镁石的水化 |
5.4 高镁水泥中方镁石水化产物的微观形貌 |
5.4.1 断面BSE分析 |
5.4.2 水泥净浆断面SEM和EDAX分析 |
5.4.3 水泥净浆抛光表面BSE和EDAX分析 |
5.5 含镁相在水泥中的碳化 |
5.6 小结 |
6 低活性方镁石水化形成的M-S-H Mg-Al LDHs的性质和结构表征 |
6.1 低活性方镁石水化形成的M-S-H的性质和结构表征 |
6.1.1 煅烧MgO的活性和XRD分析 |
6.1.2 不同活性MgO水化形成的M-S-H的强度,流动性和pH值 |
6.1.3 MgO和SF水化产物XRD,TG分析 |
6.1.4 MgO和SF水化产物的FTIR和NMR分析 |
6.2 低活性方镁石水化形成的Mg-Al LDHs的性质和结构表征 |
6.2.1 合成LDHs的XRD分析 |
6.2.2 合成LDHs的DTG和DSC分析 |
6.2.3 合成LDHs红外光谱分析 |
6.2.4 合成LDHs微观形貌分析 |
6.3 小结 |
7 结论和展望 |
7.1 结论 |
7.2 研究的创新点 |
7.3 研究建议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钢筋套筒灌浆料配合比设计及性能优化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套筒灌浆料发展历程 |
1.2.1 国外套筒灌浆料发展历程 |
1.2.2 国内套筒灌浆料发展历程 |
1.2.3 国内外套筒灌浆料相关标准 |
1.3 套筒灌浆设计原理 |
1.4 套筒灌浆料性能的影响因素 |
1.4.1 水泥种类 |
1.4.2 细骨料 |
1.4.3 矿物掺合料 |
1.4.4 膨胀剂 |
1.5 目前研究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
1.6 研究内容 |
1.7 技术路线 |
1.8 创新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件的制备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设计 |
2.1.3 试件制作 |
2.2 试验方法 |
2.2.1 流动度试验 |
2.2.2 抗压强度试验 |
2.2.3 竖向膨胀率试验 |
2.2.4 体积自由变形试验 |
2.2.5 微观孔结构分析测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套筒灌浆料正交试验设计及优化设计 |
3.1.1 初始流动度结果分析 |
3.1.2 30min流动度结果分析 |
3.1.3 1d抗折抗压强度结果分析 |
3.1.4 3d抗折抗压强度结果分析 |
3.1.5 7d抗折抗压强度结果分析 |
3.1.6 28d抗折抗压强度结果分析 |
3.1.7 综合结果分析 |
3.1.8 优化分析 |
3.2 掺氧化镁膨胀剂套筒灌浆料配合比设计 |
3.2.1 流动性测试和竖向膨胀率测试结果及分析 |
3.2.2 抗压强度测试结果及分析 |
3.2.3 体积变形试验测试结果及分析 |
3.2.4 综合结果分析 |
3.3 套筒灌浆料微观孔结构分析 |
3.3.1 各试验组总孔隙率测试结果 |
3.3.2 各试验组硬化浆体的累计孔体积和最可几孔径测试数据分析 |
3.3.3 各试验组硬化浆体的孔径分布直方图 |
3.4 商品灌浆料与掺氧化镁膨胀剂套筒灌浆料性能对比 |
3.4.1 流动度测试 |
3.4.2 竖向膨胀率测试 |
3.4.3 抗压强度测试 |
3.4.4 硬化阶段变形测试 |
4 讨论 |
4.1 国内套筒灌浆料部分专利成分对比 |
4.2 套筒灌浆料自由变形的讨论 |
5 结论 |
5.1 主要结论 |
5.2 不足与展望 |
6 参考文献 |
7 致谢 |
8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4)套筒灌浆料膨胀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套筒灌浆料膨胀性能调整途径 |
1.2.2 硫铝酸盐水泥-硅酸盐水泥-石膏三元体系膨胀性能研究 |
1.2.3 矿物掺合料对灌浆料膨胀性能的影响 |
1.2.4 外加剂对套筒灌浆料膨胀性能的影响 |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
第二章 试验材料及试验方案 |
2.1 原材料 |
2.1.1 水泥 |
2.1.2 细集料 |
2.1.3 粉煤灰 |
2.1.4 硅灰 |
2.1.5 矿渣微粉 |
2.1.6 石膏 |
2.1.7 减水剂 |
2.1.8 缓凝剂 |
2.1.9 拌合水 |
2.2 试验方法 |
2.2.1 膨胀率试验方法 |
2.2.2 水化样品的制备 |
2.2.3 试验主要用到的仪器 |
第三章 三元体系套筒灌浆料的研制 |
3.1 选择正交设计因素 |
3.2 选择正交表 |
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4 套筒灌浆料膨胀性能结果分析 |
3.4.1 硫铝酸盐水泥掺量对膨胀性能影响分析 |
3.4.2 硅酸盐水泥掺量对灌浆料膨胀性能的影响 |
3.4.3 石膏掺量对套筒灌浆料膨胀性能的影响 |
3.4.4 硫铝酸盐-硅酸盐水泥-石膏三元体系膨胀相图 |
3.5 方差分析 |
3.6 套筒灌浆料配合比的确定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矿物掺合料对套筒灌浆料膨胀性能的影响 |
4.1 概述 |
4.2 矿物掺合料试验方案设计 |
4.3 粉煤灰对套筒灌浆料膨胀性能的影响 |
4.4 硅灰对套筒灌浆料膨胀性能的影响 |
4.5 矿渣微粉对套筒灌浆料膨胀性能的影响 |
4.6 套筒灌浆料性能测试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外加剂对套筒灌浆料膨胀性能的影响 |
5.1 概述 |
5.2 外加剂试验方案设计 |
5.2.1 单掺减水剂对套筒灌浆料膨胀性能的影响 |
5.2.2 单掺缓凝剂对套筒灌浆料膨胀性能的影响 |
5.2.3 复掺缓凝剂和0.75%减水剂对套筒灌浆料膨胀性能的影响 |
5.2.4 复掺减水剂和0.4%缓凝剂对套筒灌浆料膨胀性能的影响 |
5.3 外加剂对套筒灌浆料膨胀与强度协调性的影响 |
5.3.1 单掺减水剂与缓凝剂对膨胀与强度协调性影响 |
5.3.2 复掺减水剂与缓凝剂对膨胀与强度协调性的影响 |
5.4 套筒灌浆料性能测试结果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微观机理 |
6.1 微观形貌分析 |
6.1.1 套筒灌浆料三元体系的SEM分析 |
6.1.2 掺粉煤灰试件的SEM分析 |
6.1.3 掺硅灰试件的SEM分析 |
6.1.4 掺矿渣微粉试件的SEM分析 |
6.1.5 掺减水剂试件的SEM分析 |
6.1.6 掺缓凝剂试件的SEM分析 |
6.2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5)掺多膨胀源膨胀剂高强混凝土体积稳定性及耐久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膨胀剂的分类 |
1.2.2 国外膨胀剂研究现状 |
1.2.3 国内膨胀剂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1.5 主要创新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用原材料 |
2.2 混凝土自由变形测试 |
2.3 限制膨胀率测试 |
2.3.1 试件制备与养护 |
2.3.2 测试方法 |
2.4 强度测试 |
2.4.1 试样制备与养护 |
2.4.2 测试方法 |
2.5 混凝土抗水渗透试验 |
2.5.1 试件制备与养护 |
2.5.2 测试方法 |
2.6 混凝土抗冻性能试验 |
2.6.1 试件制备与养护 |
2.6.2 测试方法 |
2.7 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试验 |
2.7.1 试件制备与养护 |
2.7.2 测试方法 |
2.8 XRD矿物组成分析测试 |
2.9 孔结构分析测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掺CM膨胀剂混凝土的自由变形测试结果 |
3.1.1 C40 补偿收缩混凝土自由变形测试结果 |
3.1.2 C70 补偿收缩高强混凝土自由变形测试结果 |
3.1.3 C100 补偿收缩高强混凝土自由变形测试结果 |
3.1.4 C40 补偿收缩混凝土全膨胀变形结果 |
3.1.5 C70 补偿收缩高强混凝土全膨胀变形结果 |
3.1.6 C100 补偿收缩高强混凝土全膨胀变形结果 |
3.2 掺CM膨胀剂混凝土的限制膨胀率测试结果 |
3.2.1 C40 补偿收缩混凝土限制膨胀率测试结果 |
3.2.2 C70 补偿收缩高强混凝土限制膨胀率测试结果 |
3.2.3 C100 补偿收缩高强混凝土限制膨胀率测试结果 |
3.3 掺CM膨胀剂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测试结果 |
3.3.1 C40 补偿收缩混凝土抗压强度测试结果 |
3.3.2 C70 补偿收缩高强混凝土抗压强度测试结果 |
3.3.3 C100 补偿收缩高强混凝土抗压强度测试结果 |
3.3.4 补偿收缩混凝土孔隙率与抗压强度发展规律 |
3.4 掺CM膨胀剂混凝土强度与限制膨胀发展协调性规律 |
3.5 掺CM膨胀剂混凝土的抗水渗透性能测试结果 |
3.5.1 C40 补偿收缩混凝土抗水渗透性能测试结果 |
3.5.2 C70 补偿收缩高强混凝土抗水渗透性能测试结果 |
3.5.3 C100 补偿收缩高强混凝土抗水渗透性能测试结果 |
3.6 掺CM膨胀剂混凝土的抗冻性能测试结果 |
3.6.1 C40 补偿收缩混凝土抗冻性能测试结果 |
3.6.2 C70 补偿收缩高强混凝土抗冻性能测试结果 |
3.6.3 C100 补偿收缩高强混凝土抗冻性能测试结果 |
3.7 掺CM膨胀剂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测试结果 |
3.7.1 C40 补偿收缩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测试结果 |
3.7.2 C70 补偿收缩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测试结果 |
3.7.3 C100 补偿收缩高强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测试结果 |
3.8 XRD测试结果及分析 |
3.8.1 C40 补偿收缩混凝土各试验组XRD物相分析测试结果 |
3.8.2 C70 补偿收缩高强混凝土各试验组XRD物相分析测试结果 |
3.8.3 C100 补偿收缩混凝土各试验组XRD物相分析测试结果 |
3.9 压汞试验结果及分析 |
3.9.1 C40 补偿收缩混凝土各试验组压汞试验结果分析 |
3.9.2 C70 补偿收缩混凝土各试验组压汞试验结果分析 |
3.9.3 C100 补偿收缩混凝土各试验组压汞试验结果分析 |
4 讨论 |
4.1 不同种类膨胀剂对不同强度混凝土的补偿收缩作用的讨论 |
4.2 膨胀剂的掺入对不同强度等级混凝土力学性能及耐久性能的影响讨论 |
5 结论 |
5.1 主要结论 |
5.2 不足及展望 |
6 参考文献 |
7 致谢 |
8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6)掺多膨胀源膨胀剂复合胶凝体系的膨胀性能及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试验 |
2.1 原材料 |
2.2 试验组设置 |
2.3 拆模时间 |
2.4 试件类型 |
3 结果与讨论 |
3.1 单类型膨胀剂膨胀测试结果 |
3.2 复配多膨胀源膨胀剂膨胀测试结果 |
3.2.1 活性对氧化镁膨胀规律的影响 |
3.2.2 多膨胀源膨胀剂的叠加效果 |
3.3 胶砂试件限制强度测试结果 |
3.4 强度与膨胀发展协调性 |
4 结论 |
(7)胶凝材料组成对补偿收缩混凝土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概述 |
1.2 混凝土膨胀剂应用研究现状 |
1.3 高钙混凝土膨胀剂 |
1.3.1 高钙混凝土膨胀剂的发展与应用 |
1.3.2 高钙混凝土膨胀剂的膨胀作用机理 |
1.4 矿物掺合料对补偿收缩混凝土膨胀与强度性能的影响 |
1.5 养护温度对补偿收缩混凝土膨胀与强度性能的影响 |
1.6 补偿收缩混凝土长期性能研究现状 |
1.7 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
1.7.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7.2 研究主要内容 |
2 原材料及试验方法 |
2.1 原材料 |
2.2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 |
2.3 试验方法 |
2.3.1 砂浆的膨胀与强度性能试验方法 |
2.3.2 混凝土的膨胀与强度性能试验方法 |
2.3.3 混凝土自由干燥收缩试验方法 |
2.3.4 混凝土耐久性试验方法 |
2.3.5 SEM测试方法 |
2.3.6 水化热测试方法 |
3 砂浆的膨胀与强度性能 |
3.1 概述 |
3.2 20℃养护条件下砂浆的膨胀与强度性能 |
3.2.1 配合比设计 |
3.2.2 水中养护下限制膨胀率试验结果及分析 |
3.2.3 水养 7d后转干空养护下限制膨胀率实验结果及分析 |
3.2.4 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的测试结果分析 |
3.2.5 20℃养护条件下砂浆膨胀与强度发展的协调性 |
3.3 40℃养护条件下砂浆的膨胀与强度性能 |
3.3.1 配合比设计 |
3.3.2 40℃养护条件下限制膨胀率试验结果及分析 |
3.3.3 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的测试结果分析 |
3.3.4 40℃养护条件下砂浆膨胀与强度发展的协调性 |
3.4 60℃养护条件下砂浆的膨胀与强度性能 |
3.4.1 配合比设计 |
3.4.2 60℃养护条件下限制膨胀率试验结果及分析 |
3.4.3 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的测试结果分析 |
4 混凝土的膨胀与强度性能 |
4.1 概述 |
4.2 C60 混凝土的膨胀与强度性能 |
4.2.1 C60 混凝土限制膨胀率 |
4.2.2 C60 混凝土强度与膨胀发展的协调性 |
4.3 C30 混凝土的膨胀与强度性能 |
4.3.1 C30 混凝土限制膨胀率 |
4.3.2 C30 混凝土强度与膨胀发展的协调性 |
4.4 固定水胶比时矿物掺合料对膨胀剂膨胀效能的影响 |
4.4.1 矿物掺合料对混凝土限制膨胀率的影响 |
4.4.2 矿物掺合料对混凝土强度与膨胀发展协调性的影响 |
5 混凝土的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 |
5.1 混凝土抗压强度 |
5.2 混凝土自由状态下干燥收缩 |
5.3 混凝土耐久性能 |
5.3.1 混凝土抗冻性能 |
5.3.2 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 |
5.3.3 混凝土抗碳化性 |
6 复合胶凝材料的水化反应 |
6.1 复合胶凝材料的水化过程 |
6.1.2 水化热 |
6.1.3 复合胶凝材料水化动力学分析 |
6.2 硬化浆体的微观形貌 |
6.2.1 20℃养护 3d龄期硬化浆体的微观形貌 |
6.2.2 40℃养护 3d龄期硬化浆体的微观形貌 |
6.2.3 60℃养护 3d龄期硬化浆体的微观形貌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水泥-膨胀剂-磨细矿渣复合胶凝材料膨胀与强度发展的协调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钢渣—矿渣复合材料胶凝性能的研究[D]. 马彦伟. 安徽工业大学, 2020(07)
- [2]镁元素在硅酸盐熟料和水泥中的赋存状态及其对水泥砂浆体积稳定性的影响[D]. 宋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
- [3]钢筋套筒灌浆料配合比设计及性能优化试验研究[D]. 冯晨.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1)
- [4]套筒灌浆料膨胀性能的研究[D]. 李建勋. 合肥工业大学, 2019(01)
- [5]掺多膨胀源膨胀剂高强混凝土体积稳定性及耐久性能试验研究[D]. 段崇凯.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
- [6]掺多膨胀源膨胀剂复合胶凝体系的膨胀性能及力学性能研究[J]. 于雷,冯竟竟,王舜,杨广帅,阎培渝. 硅酸盐通报, 2019(01)
- [7]胶凝材料组成对补偿收缩混凝土性能的影响[D]. 张晓声. 重庆大学, 2015(06)
- [8]养护温度对微膨胀复合胶凝材料性能的影响[A]. 冯竟竟,苗苗,阎培渝. 第六届全国混凝土膨胀剂学术交流会暨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膨胀混凝土分会年会论文集, 2014
- [9]补偿收缩复合胶凝材料的水化与膨胀性能[A]. 冯竟竟,苗苗,阎培渝. 第六届全国混凝土膨胀剂学术交流会暨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膨胀混凝土分会年会论文集, 2014
- [10]膨胀剂对高掺量磨细矿渣混凝土性能影响试验研究[A]. 唐修生,温金保,高欣欣,黄国泓,祝烨然. 第八届全国混凝土耐久性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