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谈初中政治课如何开展国情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陈定湘[1](1991)在《试谈初中政治课如何开展国情教育》文中研究说明 向青年学生进行好国情教育是时代和现实向我们提出的新课题。然而在初中政治课教学中究竟应该如何开展好国情教育呢下面试就这个问题略谈点自己不成熟的看法。一、结合《社会发展简史》授课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灿烂的科技成就,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激发学生树立振兴中华之志。据考证我国有文字可考的
张芳芳[2](2012)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爱国主义教育研究》文中提出爱国是一种对我们可爱可敬的同胞,我们辽阔无垠的土地,我们光辉灿烂的文化的认同、热爱和情怀。我们是一个具有爱国主义传统的伟大民族,爱国主义能凝聚民族精神,激励和鼓舞人们为了祖国的明天而奋斗甚至献身,它是一面鲜红的旗帜,引领着人们不断向前。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对全民族和全体人民来说,首先要抓好爱国主义教育。世界上任何一个社会制度的国家都很重视对人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我们这样人口众多的社会主义国家里,更应该如此。”①伟大的俄国哲学家和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这样一句话“啊,爱国主义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呀!在它面前,人的爱生之念,畏苦之情,算得是什么呢?”②是啊,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具有坚定的爱国主义精神,我们这个民族还惧怕什么呢?青少年是我们祖国美好未来的希望,尤其是初中生,刚刚开始摆脱儿童时期的那种幼稚、肤浅的对外部世界和自我内心世界的认识,开始集中注意力来发展自我,也就是自我的重新认识和自我觉醒。由于初中生情绪还不是很稳定,具有很大的动荡性,他们敏感,容易产生变革现实的愿望,敢想、敢说、敢做,自尊心、自信心强、好斗好胜;但思维的片面性大、容易偏激、摇摆。他们热心、重感情,但激情占有相当大的地位,感情的波动性大。他们精力充沛,能力在发展,但性格未最后定型、可塑性大。尤其在当今这个开放的市场经济环境,以及全球化的大潮下,很多来自各个方向的不同声音,有好的,有坏的,使这个年纪的孩子更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告诉他们什么是值得去追求的,什么是不应该去争取的,告诉他们树立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够为他们的将来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会阻碍他们的成长。因此,笔者通过问卷调查,找出了现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提出了积极可行的解决措施,使初中思想品德课在初中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中起到应有的作用,这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本论文一共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绪论部分包括问题的提出、文献综述、研究内容与方法以及相关概念的界定。文献综述部分是对研究爱国主义的专着、期刊论文以及硕博论文,在认真阅读以后总结、分类写出来的。相关概念界定是在研究后作出的,它为我整篇论文的论述奠基基础。第二部分阐述了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大意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初中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塑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二是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的积极建设具有重大意义。第三部分主要对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材中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进行了挖掘。它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课文系统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挖掘;二是课文辅助系统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挖掘。第四部分主要针对找出的问题及原因并结合其他学者的意见,提出了加强初中生思想品德课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主要有: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开展主题实践活动。第五部分主要论述了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的应用,具体分析了这些方法的优点以及在运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我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把爱国主义教育与培养初中生道德品质和建设思想品德课联系起来,并做了具体分析;第二,对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有关爱国主义的教育内容进行了详细挖掘并且做了深入分析;第三,针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通过吸收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提出了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措施,并把具体的教学方法应用在了初中思想品德课爱国主义教育。
马文琦[3](2013)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暗示教学探析》文中研究表明暗示是指个体和与之发生关系的他人或环境之间潜移默化的刺激影响过程,特别是在无对抗的条件下,通过含蓄、间接的方式使个体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暗示教学法是指在无对抗条件下,教师运用恰当的暗示手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加以影响,使其在不知不觉中自愿接受自己的某一观点、意见或按暗示的意图进行活动,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暗示教学法最早是由保加利亚心理治疗医生乔治·洛扎诺夫提出来的,主要应用于语言教学。本文所探讨的“暗示教学”艺术的运用更加灵活多样,可用于各类学科的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不限于语言教学。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只有合理运用暗示艺术,充分发挥心理暗示的积极作用,才能激发学生的无意识活动,并促使学生的无意识活动与意识活动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增添学习动力和信心,发挥个体的潜能,提高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充分发展自我。从而达到传统教学所达不到的教学效果。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及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在进行理论学习,以及对暗示教学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认为:由于受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环境、学生的个性心理和价值观以及教师的个人素质和教学行为等因素影响,暗示教学艺术在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并没有得到广泛的、恰如其分的运用,并存在消极暗示、无效暗示、不良暗示、反暗示等现象。提出在现有条件下,为增强初中思想品德课暗示教学的实效性,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完善自我,以身作则,增强教师权威性的积极影响;关爱学生,科学管理,构建良好的教学环境;以人为本,重视学情,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精心设计,合理安排,把握课堂教学各个环节;妙用言行,巧设情境,正确、恰当地使用各种暗示手段。
王燕[4](2014)在《初高中政治课教材道德教育衔接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要条件。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世界各国联系日益密切,人们的思想状况也随之发生了较大变化,特别是关系国家前途和未来的中学生思想特征也有了较为显着变化。因而,加强对作为小学和大学中介的初高中道德教育主载体政治课教材及其道德教育衔接问题研究就显得愈益重要。当前我国初高中政治课教材道德教育衔接虽然在德育改革过程中有所改善,但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本资料、归纳和比较分析初高中政治课教材道德教育部分内容发现其在衔接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目标层次凸显不强、内容设置有待完善问题,进而探究出其在政策引导与具体设施、中学教学隐性封闭现象、中学道德教育衔接保障机制方面的制约因素并提出相应建议,这不仅有利于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理论探讨,全面提高中学生道德素质,而且对于增强中学政治课教学效果以及完善中学德育教材体系具有一定实践意义。
徐金花[5](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初中政治教科书改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科书,是学校组织实施教育教学的重要因素;教科书的建设与发展,也是学校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事业中都具有全局性和根本性的问题。自改革开放以来,初中政治教科书一共经历了发生过七次较大的变革,本文从史学的角度出发,按照“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的路径,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时间节点上,从宏观层面整体研究改革开放以来初中政治教科书的历史沿革,以期能为该学科以后的教科书改革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本文共分为绪论、初中政治教科书改革的缘由、改革开放以来初中政治教科书的改革历程、初中政治教科书改革的评价以及完善初中政治教科书的建议五个部分。首先,通过阅读文献和相关的政策文件,从时代发展的要求、教育深化发展的需要、学生身心成长的需要、教科书自身存在的弊端四个维度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初中政治教科书为什么会不断地改革。其次,笔者在资料分析与整合的基础上,从时间维度将改革开放以来初中政治教科书的改革历程进行了相对科学地划分,共分为:回归基础阶段(1978--1985年);落实“双基”阶段(1986--2002年);落实“三维目标”阶段(2003--2013年);关注核心素养阶段(2014--现在)四个阶段。进而分别对每个阶段的初中政治教科书改革历程展开追溯,梳理和分析历次改革的背景、内容定位及内容呈现。再次,通过比较与例证,说明初中政治教科书在改革过程中所取得的经验,如:改革从教育实际出发,内容与时俱进,凸显时代性;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突出思想性;坚持将学生成长与个性发展有机结合,彰显人文性;坚持多元化教育内容与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相结合,体现综合性。同时也指出,在改革中依旧存在教科书频繁变动,缺乏相对稳定性、部分篇目内容不够合理、过于偏重学科知识传授、体系结构单一等方面的不足。总结的目的在于提高,在于完善。实践没有穷期,改革没有终点,初中政治教科书改革永远在路上,因此,在本文最后,针对教科书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笔者从坚持变与不变相结合、坚持核心素养为导向、协调处理学科与生活的关系、完备教科书体系建设以及落实教育现代化战略新要求等五个方面为今后完善教科书改革提出了建议。
黄棉[6](2005)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之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基础教育改革方面的一次重大突破,适应了新形势的需要,同时也对现有的思想品德课提出了挑战,因此,如何切实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之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是新的形势和教育改革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的重大现实课题。本文先论证了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在此框架下概括了初中思想品德课之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的含义;强调了增强初中思想品德课之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认为制约初中思想品德课之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的因素主要来自教育者、受教育者、教材、教学环境和教学评价五个方面;提出了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之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所涉及的若干理论问题,进而提出了具体的操作策略:在教学目标方面,针对学生的特点建立多元化目标;提升任课教师的心理教育能力;在教学方法方面,灵活地选择与使用教学方法;在教学内容方面,充分利用教材的余地,同时要求教材要优化设计;在课程环境设计方面,注重物理和隐性环境建设;在教学评价方面,减少和淡化考试得分点,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
邝玉华[7](2020)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初中阶段是三观形成的关键期,而爱国主义是青少年阶段养成的必备品格与思想素养,《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初中生成长成才中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在德育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利用这一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初中生健康成长、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进而达到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育人目标。教育部规定初中《思想品德》教材自2016年起统一更名为《道德与法治》,并于2018年全部出版和投入使用,该套教材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与时俱进,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对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研究,有利于更好的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实效。本文除绪论外,由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阐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爱国主义教育及其意义。首先,厘清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概念,再者,探讨爱国主义内涵的发展与变迁,进而把握爱国主义教育的新时代内涵,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做好文本内容分类的铺垫。最后,探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第二部分,总结《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分布情况。通过文本分析,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进行了层次和内容的界定,基于此再对教材中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以列表的形式进行归类,并概括出其分布特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进行:一是课文系统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挖掘;二是教材活动栏目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挖掘。第三部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分析。该部分采取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来揭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爱国主义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进行相应原因分析。第四部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爱国主义教育的策略研究。主要针对第三部分呈现出的一系列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从教材、教师、教育载体和管理机制四方面进行探讨,并在文中列举了部分教学案例,希望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爱国主义教育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试谈初中政治课如何开展国情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谈初中政治课如何开展国情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2)初中思想品德课爱国主义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四、相关概念界定 |
第二章 初中思想品德课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 |
一、有利于初中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塑造 |
二、有利于初中思想品德课的积极建设 |
第三章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材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 |
一、课文系统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
二、课文辅助系统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
第四章 初中思想品德课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 |
一、通过课堂教学形成爱国认知 |
二、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培养学生爱国情感与意识 |
三、通过主题实践活动外化为爱国行为 |
第五章 初中思想品德课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 |
一、案例教学法 |
二、问题教学法 |
三、情景教学法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初中生爱国主义教育情况调查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附件 |
(3)初中思想品德课暗示教学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
1. 时代发展的呼唤 |
2. 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
3.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学科特点决定 |
4. 遵循中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结果 |
(二) 研究综述 |
1. 国外研究现状 |
2. 国内研究现状 |
(三) 研究方法 |
1. 文献研究法 |
2. 调查研究法 |
3. 行动研究法 |
4. 案例分析法 |
5. 经验总结法 |
(四) 创新和不足之处 |
1. 主要创新之处 |
2. 不足之处 |
一、 暗示和暗示教学概述 |
(一) 暗示的概念及内涵 |
1. 暗示的含义 |
2. 暗示的分类 |
3. 暗示的作用 |
(二) 暗示教学的概念和内涵 |
1. 暗示教学的概念 |
2. 暗示教学的原理 |
3. 暗示教学的特点 |
二、 暗示教学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现状 |
(一) 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
1. 针对思想品德教师的问卷调查报告 |
2. 针对初中学生的问卷调查报告 |
3. 调查结果分析 |
(二) 暗示教学在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的实际效果 |
1. 积极的促进作用 |
2. 呈现的问题 |
三、 影响初中思想品德课暗示教学的主要原因 |
(一) 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环境 |
1. 社会环境 |
2. 教学环境 |
(二) 当前初中生的个性心理和价值观 |
1. 个性心理方面 |
2. 价值观方面 |
(三) 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的个人素质和教学行为 |
1. 教师的个人素养所带来的权威性影响 |
2. 教师的“功利化”诉求 |
3. 教师的暗示方法、手段不恰当 |
四、 优化初中思想品德课暗示教学艺术的对策 |
(一)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运用暗示艺术应遵循的原则 |
1. 情感调节和补充理智,有意识与无意识统一原则 |
2. 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愉快而不紧张原则 |
3. 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暗示互相作用原则 |
(二) 优化初中思想品德课暗示教学艺术的策略 |
1. 完善自我,以身作则,增强教师权威性的积极影响 |
2. 关爱学生,科学管理,构建良好的教学环境 |
3. 以人为本,重视学情,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
4. 精心设计,合理安排,把握课堂教学各个环节 |
5. 妙用言行,巧设情境,正确、恰当地使用各种暗示手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4)初高中政治课教材道德教育衔接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目录 |
绪论 |
一、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
二、研究的理论框架与方法 |
第一章 道德教育的界定 |
第一节 德育的含义及特征 |
一、德育含义 |
二、德育特征 |
三、德育的外延 |
第二节 道德教育的内涵 |
第二章 初高中政治课教材中道德教育衔接现状与问题分析 |
第一节 初高中政治课教材中道德教育衔接现状 |
第二节 初高中政治课教材中道德教育衔接问题 |
一、初高中政治教材中道德教育目标层次凸显不强 |
二、初高中政治课教材中道德教育内容设置有待完善 |
第三章 影响初高中政治课教材中道德教育成功衔接的因素 |
第一节 初高中政治课教材道德教育的政策引导与具体设施相脱节 |
一、教材改革以“实现学生发展”为出发点 |
二、编撰人员具体操作存在误差 |
第二节 中学教育隐性封闭现象的影响 |
一、初高中教学分离现象明显 |
二、各学段政治教育者对教材衔接问题缺乏交流与互动 |
第三节 初高中政治课教材道德教育衔接保障机制不健全 |
一、组织管理机制不健全 |
二、不同学段教育者及学生交流与互动的沟通机制不健全 |
三、道德教育工作的评价机制不完善 |
第四章 改善初高中政治课教材中道德教育衔接现状的建议 |
第一节 合理确定初高中政治课教材道德教育目标 |
一、初高中现有道德教育目标的调整 |
二、道德教育目标调整对于道德教育衔接的意义 |
第二节 统一科学规划初高中德育教材体系 |
一、国外学校道德教育改革构想启示 |
二、科学规划初中德育教材体系 |
三、科学规划高中德育教材体系 |
第三节 完善初高中道德教育衔接保障机制建设 |
一、建立健全组织管理机制 |
二、建立健全不同学段教育者及学生交流与互动的沟通机制 |
三、完善道德教育工作的评价机制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改革开放以来初中政治教科书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的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内容 |
五、研究方法 |
六、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第一章 改革开放以来初中政治教科书改革的缘由 |
第一节 时代发展的要求 |
一、经济发展日益壮大 |
二、民主政治建设日趋完善 |
三、国际竞争日渐激烈 |
第二节 教育深化发展的需要 |
一、全球教改浪潮澎湃 |
二、基础教育改革的呼唤 |
三、教科书编写依据的变化 |
第三节 学生身心成长的需要 |
一、契合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 |
二、适应学生呈现的结构特征 |
三、预防和抵制青少年犯罪 |
第四节 教科书自身存在的弊端 |
一、教科书内容存在重复现象 |
二、部分内容表答欠妥当 |
三、趣味性和可读性有待提高 |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初中政治教科书改革的历程 |
第一节 回归基础阶段(1978 年——1985 年) |
一、初中政治教科书回归基础改革的背景 |
二、由为政治服务向为社会建设服务转变 |
三、注重理论知识呈现 |
第二节 落实双基阶段(1986 年——2002 年) |
一、初中政治教科书落实双基改革的背景 |
二、兼顾社会发展与提高学生素质 |
三、注重普适性和常识性的体现 |
第三节 落实三维目标阶段(2003 年——2013 年) |
一、初中政治教科书落实三维目标改革的背景 |
二、以生为本,聚焦学生的发展 |
三、注重广泛联系实际 |
第四节 关注核心素养阶段(2014 年——现在) |
一、初中政治教科书关注核心素养改革的背景 |
二、以学科素养为本位 |
三、注重生活化与实践性的展现 |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初中政治教科书改革的成效与不足 |
第一节 初中政治教科书改革的成功经验 |
一、改革从教育实际出发,内容与时俱进 |
二、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
三、坚持将学生成长与个性发展有机结合 |
四、坚持多元化教育内容与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相结合 |
第二节 初中政治教科书改革中存在的不足 |
一、教科书频繁改动,缺乏相对稳定性 |
二、在内容设置上,部分篇目设计不够合理 |
三、过于偏重学科知识的传授 |
四、教科书体系结构单一 |
第四章 完善初中政治教科书改革的建议 |
第一节 坚持变与不变相结合 |
第二节 坚持核心素养为导向 |
第三节 协调处理学科与生活的关系 |
第四节 完备教科书体系结构建设 |
第五节 落实教育现代化战略新要求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初中思想品德课之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这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 |
(一) 学科性质 |
(二) 从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体系的构建上看 |
(三) 从教学功能的把握上看 |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之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的界定 |
(一) 有效性的内涵 |
(二) 初中思想品德课之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的内涵 |
三、增强初中思想品德课之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
四、目前初中思想品德课之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的制约因素 |
(一) 来自教育者的制约因素 |
(二) 来自受教育者的制约因素 |
(三) 来自教材的制约因素 |
(四) 来自教学环境的制约因素 |
(五) 来自教育评价的制约因素 |
五、提升初中思想品德课之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的几个理论问题 |
(一) 正确认识德育视野内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之心理健康教育 |
(二) 建构初中思想品德课之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 |
(三) 科学确定初中思想品德之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
(四) 初中思想品德课之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
六、强化初中思想品德课之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的操作策略 |
(一) 确立多元化的教育目标 |
(二) 提升任课教师的心理教育能力 |
(三) 设计并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
(四) 优化教材建设 |
(五) 营造互动化的教学环境 |
(六) 设计并实施全程化的教学评价 |
结束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福建师范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
致谢 |
(7)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 国内研究现状 |
2. 国外研究现状 |
3. 文献评述 |
(二)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1. 研究方法 |
2. 创新之处 |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爱国主义教育及其意义 |
(一) 爱国主义相关概念界定 |
1. 爱国主义 |
2. 爱国主义教育 |
3.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爱国主义教育 |
(二) 爱国主义教育内涵的发展与变迁 |
1. 我国传统爱国主义教育 |
2. 我国近现代爱国主义教育 |
3. 我国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 |
(三)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 |
1. 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
2. 有利于促进初中生健康成长 |
3. 有利于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
二、《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分布情况 |
(一) 课文系统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
1. 勤学强国教育 |
2. 民族团结教育 |
3. 国家安全教育 |
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
5. 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教育 |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 |
(二) 教材活动栏目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
(一)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爱国主义教育的现状调查 |
1. 调查的目的 |
2. 调查对象 |
3. 调查方法 |
4. 调查结果与分析 |
(二)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 |
1. 教学内容浅显陈旧,缺乏时代解读 |
2. 部分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缺乏教学艺术 |
3. 重理论说教,难以引起学生共鸣 |
4. 爱国主义教育主题活动开展不够,形式大于效果 |
(三)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爱国主义教育现存问题的成因分析 |
1. 教材挖掘和理论研究不够 |
2. 学科教研组缺乏对爱国主义教育的教学经验交流 |
3. 受教学条件限制 |
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对策建议 |
(一) 深挖和利用教材资源 |
1. 深入挖掘教材资源 |
2. 结合教材适当拓展补充 |
(二) 加强教师的专业素养培训,提高爱国主义教育实效 |
1. 加强专业素质培训,健全师资队伍 |
2. 转变教学观念,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激励 |
(三) 强调知行合一,完善爱国主题教育载体 |
1. 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丰富学生爱国主义认知 |
2. 营造浓厚的爱国主义校园环境,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
3. 提供学生乐于参与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爱国主义行为 |
(四) 构建科学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管理机制 |
1. 构建爱国主义教育的领导保障机制 |
2. 构建爱国主义教育的投入保障机制 |
3. 构建爱国主义教育的教师评价激励机制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四、试谈初中政治课如何开展国情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试谈初中政治课如何开展国情教育[J]. 陈定湘. 思想政治课教学, 1991(01)
- [2]初中思想品德课爱国主义教育研究[D]. 张芳芳. 上海师范大学, 2012(03)
- [3]初中思想品德课暗示教学探析[D]. 马文琦. 苏州大学, 2013(01)
- [4]初高中政治课教材道德教育衔接问题研究[D]. 王燕. 福建师范大学, 2014(03)
- [5]改革开放以来初中政治教科书改革研究[D]. 徐金花. 湖南师范大学, 2019(12)
- [6]初中思想品德课之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研究[D]. 黄棉. 福建师范大学, 2005(04)
- [7]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策略研究[D]. 邝玉华.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