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家审计署对股份制企业的监督

论国家审计署对股份制企业的监督

一、论国家审计对股份制企业的监督(论文文献综述)

胡良才[1](2015)在《国有资产出资人法律制度研究》文中提出中国共产党(以下简称为“党”)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这为全面深化改革时代背景下的国资管理体制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国有资产属于“国家”所有,按照《公司法》的基本原理,运用国有资产向企业出资,“国家”依法当然成为出资人,国有资产所有权亦自然转变为资本形态的股份所有权(即,法律意义上的国有股权)。可以说,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这是国家作为出资人厉行法治的基本要义。中国现行的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就是适应国企股份制、公司制改革,顺应国有资产市场化、资本化经营的发展要求而建构起来的。经过出资股权转化后的国有资产,客观上就需要塑造一个具有商业行为模式的持有和行使主体,以股东的角色依法进入国家出资企业,按照《公司法》要求形成法人治理机制。国有资产部门分割的行政化管理体制,显然难以适应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的要求。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模拟商业化资产运作模式,建立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与管理体制,自然成为改革的理性逻辑。按照党的十六大的决策部署,中央和地方政府依法相继组建了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即,国资委),代表本级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责和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职能。国资委的诞生,标志着是我国国有资产管理进入出资人时代,其体制特点是:国家出资人职责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资委行权履责实行权利、义务和责任三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三结合。然而,国资委作为政府“特设机构”的法律地位以及职能定位,从成立那天起,就一直与质疑和争议相伴。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相结合,并没有理清国资委的职权边界。由于监管与行权对象的含混与模糊,国资委不仅在管理国有资本,还在管国有企业的资产(法人财产),名为管资产、管事实则“管企业”,“婆婆”+“老板”是对国资委职能与地位的生动写照。实践中,国资委一度倾向于做“中投二号”,过多强调其作为股东的微观角色,而对国有资产面上的宏观监管职能被弱化,使得国资监管的政策与规则“政出多门”,国有资产统一所有、统一监管的体制格局难以真正形成。2008年颁布的《企业国有资产法》,非但没有直面国资监管的体制弊病,反倒赋予了履行公共管理职能的政府部门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权限,现行立法在“中庸”的道路上加剧了国资在部门间“依法割据”的态势。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国资管理体制改革之路该往处去,成为理论迷茫实践亦困惑带有方向性的根本问题。为此,本文以“国有资产出资人法律制度研究”为题,立足于“管资本”的改革进路,对国家作为出资人的有关法律理论以及国有资产的资本化运营与监管的法律改革与制度建构问题进行了回应性的探究。论文坚持从“历史”中来、到“实现”中去的研究路径,始终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与文法,通过考察国企改革历程,对国有资产所有权实现的制度进路进行了回顾,从实践与实证的视角,阐释了建构国有资产出资人法律制度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要塑造具有行为理性的国有资本(股权)行使与监管主体问题。针对理论和实践中对国有资产的基本含义缺乏统一认知的状况,论文在大陆法系的理论框架里,对“财产”概念进行了法学探源,提出了国有资产所有权为“归属权意义的国家所有权”的观点,使“国有资产”有关法律问题能在统一认知的法学范式中进行研讨。“国家”作为国有资产的所有者,在向企业投资后身份转为出资人,论文对国家的法律人格和国家职能的学说观点进行梳理和评论,主张国家作为出资人始终是公法人格,凭据民事法律人格“功能说”,认为国家作为出资人的法律人格具有公私兼备法律特性。论文还将国家的职能统合重构为公共管理与所有者职能的二维构成,并将国家出资人职能归属于国家的所有者职能。由于国家政治实体的主权特性以及法律人格的抽象性,使得“国家”难以满足公司股东人格具体化要求。国家作为出资人,并不意味着国家自然可以成为民商法域的“股东”。国家作为出资人的职能承担与权利行使问题,必须通过立法的功能创设,通过制度建构进行法律拟制。论文认为,所谓国有资产出资人法律制度是指确认“国家”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对国家出资企业的出资人地位和出资人职能,规定各级政府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的职能配置、机构设置及其管理体制,以及规制出资人权利(股权)和出资人监管权力行使等一整套法律制度规范的总称。国有资产出资人法律制度具有三个方面的功能:一是职能界分功能,二是主体塑造功能,三是职责建构功能。论文将现行立法建构的出资人法律制度归结为出资人管理体制、出资人主体以及出资人职责三个方面内容。为厘清推动改革的思路和方向,论文对现行国有资产出资人法律制度的理论争议与实践困惑进行了综述与解析。理论争议表现为对国资委的法律主体地位及其行权履责“出资人”抑或“监管人”的职能定位之争。实践困惑表现三个方面:一是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基础法律关系辨识的困惑,二是“三层构架”间产权所有与行使的困惑,三是如何厘清监管层的国资委与经营层的授权运营机构之间关系的困惑。论文还对美英日法以及新加坡等西方主要国家国有资产的立法政策与法制实践进行比较研究,总结了值得借鉴的域外经验。由于国有资产所有权属于国家所有,国家出资人职责由国家所有权制度演化而来,成为国有资产出资人法律制度的“元”概念。论文认为,目前理论和实务界对国有资产出资人法律制度的诸多分歧与困惑,根源于对“国家出资人职责”这一概念的混沌认识。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语境下,推动国有资产出资人法律制度改革,既要超越现实的纷繁争鸣和体制博弈的利益趋向,更要追根溯源的“学术回归”,需以法治的理性思维对“国家出资人职责”进行学术检讨和法律重述。论文认为,所谓国家出资人职责是指“国家”向企业出资后,基于出资人的法律地位而具有的监督管理出资人权益和对国家出资企业依法行使出资人权利的职权和责任。结合国资委的法定职责以及国资委要么做“出资人”(即,股东)、要么做“监管人”职能定位争议,论文从本源属性和权能结构的两个维度,对国家出资人职责进行了法学重构。论文主张,国家出资人职责是一个蕴藏“私”权基因且公私并存的复合体,具有公私兼备法律特性的新生概念。基于权利与权力构成“法权”统一体的分析范式,国家出资人职责的法律定位是“权利与权力内在统一的经济法权”。按照股东权利(股权)及法人财产均源自出资财产的公司法原理,论文认为国家出资人职责的权源于国家所有权,甚或说,国家出资人职责就是国有资产资本化或通过出资转化了的国家所有权。论文基于对国家所有权的权能及结构的解析,提出了国家出资人职责的权能由“股东治理”与“行政监管”权能同体构造的观点。在借鉴德国行政私法“双阶理论”的基础上,论文提出了国家出资人职责权能结构是由股东治理与行政监管“一体双阶”构成的学术观点,并对两项权能之间的隶属性的位阶关系进行了阐析。基于对国家出资人职责“一体双阶”权能认识,论文不仅从理论上解释了国资委法律主体地位的行政机关属性,而且阐释了国资委行权履责的股东治理与行政监管职能应当一体行使、不能部门分割的法理,回应了国资委“出资人”抑或“监管人”的实践争论与理论纠结,具有正本清源的学术价值。在借鉴国外法制经验基础上,论文提出了完善国有资产出资人法律制度的三项改革设想:(1)坚持“国家统一所有”改革出资人职责“分别代表”制度,建构统分结合的“大国资”管理体制。(2)把握“出资人监管”的职能定位,推动国资委组织机构改革与功能再造。(3)实行国有资产监管与运营“纵向分离”,探索出资人职责权能配置模式的实践路径。基于国家出资人职责“一体双阶”的权能构造,论文将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权能类型化行使,归结为出资人职责机构代表国家或政府行使的出资人行政监管权和股东治理权两类法定职权,并分别就出资人监管权和股东治理的行使及内容进行了解析。为强化对监管者的监管、对规制者的规制,最后,论文对出资机构人履行权履职监督与法律责任的内容进行解构和论述。

李荣生[2](2016)在《国家审计参与国家治理的机制和途径研究》文中认为国家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口、土地、财富和武力等因素的组合体,“国”字的词源含义表明国家就是对众多人口组成的社会、以土地为代表的财富进行管理的工具,管理权力来源于以武力为支撑的强制性;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国家具有阶级性和社会性,阶级性是国家的本质属性。国家的本质决定国家治理的本质、国家治理的目标,国家的职能决定国家治理的职能和内容。国家治理的目标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推动经济发展、防范风险。国家治理需要建立一系列制度规则并在治理过程中得到有效贯彻执行,这一系列制度规则构成国家治理体系,它首先表现为国家治理的目标等方向性方针路线,其次表现为保障实现国家治理目标、战略的体制、机制、制度和政策,最后表现为对治理效果的评估性结果反馈;治理体系是一系列制度规则的综合体,从不同的背景、角度理解有不同的内容。国家治理能力则是实现治理目标可能性或概率的大小,国家治理目标越清晰、治理体系越完善、执行力越强、政府掌握的资源越多,国家治理能力越强。国家治理能越强,实现国家治理目标的可能性或者概率越大。中国治理是大国治理,政府始终充当着元治理的关键角色,中国国家治理的重要特征是分权,分权表现为部门分权和地区分权。为了提高治理效率,我国一方面通过中央集权,保障中央政府的权威和政令畅通,另一方面通过地方分权,赋予地方政府适当的自主决策权,以提高国家治理满足多元化诉求的能力,提高国家治理的效率和有效性。分权也带来部门和地方行为偏离甚至失控的治理风险,为了扬分权之长抑分权之短,需要设立专职监督机构,对部门和地区的决策和施政行为进行监督,反馈经济社会民情,这是国家治理视角下国家审计的职能逻辑。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组成部分,国家治理的本质、目标、职能决定国家审计的职责、使命和目标,国家治理模式决定国家审计履行职责的机制和途径。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国家审计是唯一专门履行监督职能的部门,享有高度的独立性,国家审计没有具体的行政管理职能,不具有其他任何决策权,也就没有任何部门利益,这种独特的角色和定位使得国家审计能够超脱既得利益的羁绊,专注于履行国家治理赋予的职责和使命,通过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能从宏观、全局和整体的角度来分析现状,揭示体制、机制和制度性问题,提出健全法制、改革体制、完善制度、防控风险的审计建议,成为促进国家良治的重要力量。(1)国家审计通过揭示和反映问题,促进整改完善,推动改革发展,从而健全国家治理体系和提升国家治理能力,这就是国家审计参与国家治理的一般机理。国家审计首先发挥审计监督和信息反馈作用,审计机关通过经常的、大量的、具体的对经济活动的审计监督,能够掌握经济运行状况的第一手信息,揭示违法、违规和不规范问题,揭示和反映经济运行中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和现象,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设性的审计意见和建议,督促纠正整改和完善,为健全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升国家治理能服务。公共权力、公共政策、公共资金、公共资源、公共资产是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的契合点。国家治理的核心是合理配置公共权力、公共政策、公共资金、公共资源、公共资产等。国家审计履行职责的重要内容,就是对公共权力的配置与行使进行监督,对公共政策的制定、贯彻落实及效果情况进行评估、监督和反馈,对公共资金的征收、管理、分配使用和效益情况进行监督评价,对公共资源和公共资产的配置管理使用及效益等进行监督评价,揭示和反映公共权力、公共政策、公共资金、公共资源、公共资产等公共事物运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整改完善,推动改革发展,从而促进实现国家治理的有效性。宏观调控是国家经济治理重要方式,国家审计在宏观调控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国家审计可以促进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贯彻落实;国家审计可以采集和分析、反馈宏观经济信息和调控效果信息;国家审计可以促进宏观调控政策的协调统一;国家审计可以促进和催化宏观调控工具;国家审计可以为宏观调控提供微观依托基础;国家审计是宏观调控工具的引导工具。国家审计的内容和方面覆盖国家治理的各个方面和环节,根据审计内容和业务特点的不同,国家审计进一步细分为财政、金融、企业、经济责任、资源环境、固定资产投资和涉外等专业审计,各专业审计既有审计的一般规律,又各有自身的特点和审计侧重点。本文重点阐述了财政、金融审计参与国家治理的机制和途径。

张巍[3](2018)在《国家审计对中央企业的审计监督效果研究》文中认为中央企业作为国有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和示范效应。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一个监督控制系统、一个内生的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的“免疫系统”。国家审计通过审计监督中央企业,可以发挥促进和预警作用,从而更好地监督和指导中央企业的健康发展,提高中央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中央企业不断整改进而持续地发展。本文笔者结合国家审计准则,以审计署对中央企业发布的107份审计结果公告为统计依据,提出国家审计监督中央企业的效果包括可以有效监督中央企业的政策落实情况、维护国有资产安全以及防范违纪违规情况;通过对国家审计监督中央企业的现状分析,总结出中央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并详细统计说明,以此进一步分析国家审计监督存在的问题,同时结合案例分析,最后提出完善国家审计对中央企业审计监督的对策建议,以期获得有用的研究成果。首先,笔者梳理了国内外相关文献,以受托责任理论和国家治理理论作为研究的基本理论,阐述了国家审计监督中央企业的意义。探讨了国家审计和中央企业的关系,从而概括了国家审计监督中央企业的效果,及国家审计通过对中央企业的审计监督可以有效央企监督政策落实情况、维护国家资产安全以及防范央企违纪违规情况。其次,以审计署公布的107份中央企业审计结果公告为研究样本,围绕笔者提出的国家审计有效监督中央企业的政策执行、维护国有资产安全及防范违纪违规情况这三个效果方面,总结出中央企业的现状及问题,并由此分析国家审计监督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国家审计公告下凸显出的国家审计监督覆盖面较窄、审计发现的问题集中在若干方面、国家审计监督的时间滞后,以及国家审计对中央企业的追责问责监督机制不到位、国家审计对中央企业内部审计的指导监督有待加强以及国家审计对境外资产存在监督盲点。再次,本文详细介绍了国家审计对招商局集团公司的审计情况,并以审计署对招商局集团公司出具的三份财务收支审计结果公告为基础,分析概述出招商局集团公司存在的与上文呼应的问题,同时在此过程中发现国家审计监督所存在的不足。最后,根据本文对国家审计监督中央企业的现状和问题的分析,结合国家审计监督中央企业能发挥的效果,分别基于监督国家政策落实的角度、维护国有资产安全的角度以及防范违纪违规的角度,提出能够完善国家审计对中央企业审计监督的对策建议。

李斐[4](2020)在《国家审计监督与金融风险防范关系研究 ——基于银行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金融的核心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金融风险产生的显着负面效应会影响经济和社会安全,进而危及国家安全。目前,间接融资仍是我国金融市场的主要融资手段,银行作为金融媒介,一直是金融市场中最为庞大的经营主体,对银行开展审计监督是国家审计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我国的治理体系中,审计监督是一项综合性的监督活动,这种综合性特点决定了国家审计监督内容的广泛性,在监督方式、监督内容等方面与其他监管机构存在一定差异。国家审计具有独立性和综合性特点,能够发挥站位高、视野广、覆盖全的优势,在提升金融机构经营稳健性、防范金融风险和打击金融犯罪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金融发展的新形势和金融监管的新要求,国家审计在防范金融风险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本文对国家审计影响银行业金融风险的理论依据、实践经验、作用方式、实现路径和实施效果等方面使用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方法开展系统性分析,既有理论意义又有现实意义。首先,本文通过对银行风险、金融监管、国家审计等方面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研究的切入点。其次,深入系统研究国家审计防范银行风险的理论和实践依据,以及国家审计在银行监督方面存在的优势。通过分析审计机关开展金融审计的实践经验,论述审计机关影响银行业金融风险的作用方式和实现路径,并尝试搭建国家审计防范银行风险的理论框架。然后,基于审计机关在职责权限以及影响银行风险的作用机制和实现方式,分别针对全国性银行风险、地方性银行风险以及区域银行风险进行实证检验,考察国家审计功能发挥的效果,为审计机关实现银行业金融风险防范目标提供经验证据。最后,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分析目前国家审计存在的不足,探讨国家审计防范银行风险实现方式的改进,完善实现机制和途径,促进国家审计作用发挥的最大化。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国家审计监督对于全国性银行的风险防范呈现“∧”字型特征。在审计实施的第二年,由于审计公告形成的民众监督与银行采取有效整改措施形成的合力,国家审计作用的发挥最为明显,能够显着降低银行的经营风险。国家审计对于违法案件的查处也体现了“∧”字型特征,在案件查处后的第二年表现出对银行风险的显着抑制作用。第二,审计方式对于银行风险具有显着影响。银行在一年中连续多次接受国家审计的情况下,受到审计的威慑力和影响力会更强,原有的高风险业务和违规业务操作模式惯性能够得到及时纠正,对于发现问题进行整改的督促力度更大,体现出国家审计更有效的防范银行风险作用。同时在“审计风暴”热度减退的情况下,审计结果公告仍然具有较强的威慑力,在促进金融机构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第三,国家审计监督在防范地方性银行风险方面体现出一定的中介效应。国家审计功能发挥能够有效提升政府治理水平,并通过政府治理水平的提升有效降低地方银行的信贷风险,提升整体资产质量,政府治理起到了中介效应。这种中介效用在提升地方银行盈利能力和资本充足率方面也有所体现。第四,国家审计具有防范区域银行风险的作用。国家审计的经济处罚职能和审计建议职能均与区域银行风险均存在显着的负相关关系,说明国家审计职能的有效发挥能够监督公共资金的使用情况,减轻了政府干预银行信贷资金的动机,提升了政府治理水平,促进政策的有效执行,为地方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第五,加强国家审计的“逆周期”监督有助于防范银行风险。金融风险体现出一定顺周期性,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会使银行对借款人的偿债能力过分乐观,会放松信贷政策,降低信贷标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加强“逆周期”的审计监督,揭示风险隐患有助于银行风险的防范。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从金融审计的职能和定位、审计方法发展、组织模式优化、人才培养以及公告制度创新等方面,探讨了国家审计防范金融风险实现机制和途径的改进,提出政策建议,以满足新时代国家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是要发挥自身优势,加强对市场的分析和预判,提前感知金融市场风险,发挥审计的预防性作用,不但要能“治已病”,还要“防未病”。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深入分析原因和提出解决方法,达到审计纠偏和风险防范的效果,发挥建设性作用。二是要运用大数据技术开展分析研究时,发挥动态风险跟踪和监测功能,提高金融审计对风险识别的前瞻性、精准度和有效性。三是通过建立管理中心,信息共享平台和信息交互渠道等方式,建立进一步优化审计组织模式,达到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实施审计项目的动态、集中管理,提升工作效率和效果的目的。四是通过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加强业务实战能力培训等方式,打造一支讲政治、高素质以及掌握丰富金融知识的专业化金融审计干部队伍。五是创新审计公告制度,探索发布金融市场风险分析报告,增强金融审计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强化国家审计在防范金融风险中的作用。本文的主要贡献为:(1)丰富和深化了国家金融审计的理论研究。本文基于国家审计理论,从国家审计的职能定位出发,论述了国家审计防范银行业金融风险的基本依据,阐述了国家审计的作用方式和实现途径,从而构建完整的理论框架,夯实国家审计防范金融风险的理论基础。(2)提供国家审计防范金融风险的直接经验证据。由于可获取的公开数据有限,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国内关于国家审计,尤其是国家金融审计方面的实证研究。本文为国家审计防范银行风险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丰富了国家审计的实证研究内容。(3)多层次研究国家审计防范银行风险的作用。在考虑领导体制、政府治理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差异的情况下,通过实证分析获取各级审计机关影响银行风险方面的实现路径,进一步丰富金融审计防范金融风险的研究。

王淑梅[5](2008)在《国家审计质量与效果的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国家审计对社会审计质量进行检查并延伸上市公司为线索,通过对国家审计监管质量和国家审计监管效果的分析,力图能够有效地为资本市场的投资者正确判断上市公司财务质量传递高质量的监管信息。首先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然后分析国家审计监管质量,并通过分析证监会处理处罚、社会审计质量和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变化,进一步研究国家审计监管的效果,从而对国家审计监管的体制和机制进行探讨。本文收集了2002-2005年审计署检查的60家左右具有证券业务从业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和延伸审计的121家上市公司作为审计样本,并按照同年度、同行业、同规模的标准选取了相应的对照样本,采用描述性统计、回归分析和累计异常回报模型,做了以下研究:(1)将上市公司的审计样本与对照样本相比较,研究了国家审计抽样的效率;(2)将审计移交样本与未移交样本相比较,研究了国家审计监管的效率;(3)将证监会处罚样本与未处罚样本相比较,研究了证监会监管的偏好;(4)将被处罚的事务所处罚前后年度市场占有率、审计收费和审计独立性变化情况进行比较,研究了政府对事务所的监管效果;(5)将被处罚的上市公司处罚前后年度信息披露质量变化情况进行比较,研究了政府延伸上市公司的监管效果;(6)将处罚日前后短期和长期的平均异常回报和累计异常回报进行比较,研究了处罚事件的市场反应。本文通过对国家审计监管质量和国家审计监管效果的研究,证明了国家审计具有较高的审计抽样质量和审计结果质量,国家审计监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受体制、机制等因素的制约,审计监督作用的发挥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本文提出了改革监管体制、完善监管机制等的政策建议。

李明[6](2014)在《国家审计、政府治理效率与地方经济发展》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保持了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正如吴敬琏教授(2008)所云:“三十年来,GDP增长了14倍,年均增长速度接近10%;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纯收入增长了6.7倍,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减少到2006年的2148万(季谭,2008)。”就增长速度而言,自现代以来,目前还没有任何一个大国能在30年间保持每年将近10%的增长,日本的高速经济增长也仅持续了20年(周黎安,2007),从这个角度而言,中国的经济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创造了一个增长的奇迹。现有研究普遍认为,1978年以来中国在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方面所采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尤其是经济体制方面的改革在促进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所实行的分权改革,即向地方政府下放更多的经济管理权力,对于地方政府发展经济产生了重要的作用(Weingast,1995;McKinnon,1997;Qian and Roland,1998;Jin et al.,2005;林毅夫,2007;王永钦等,2007)。中国的经济分权改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市场化,政府逐步退出竞争性领域,使这些领域的资源配置主要由价格和竞争机制实现;另一方面,在政府体制内部,中央也逐步向地方放权,无论是早期的财政包干制,还是后来的分税制,都使得地方政府拥有了一定程度的事实上的自主权(周业安、章泉,2008),这些改革措施有力地调动了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实际上,由于中国采取了一种“渐进式”的改革策略,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采取了诸多的重大改革措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却相对进展缓慢。因此,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之后,政治体制改革方面的滞后必将制约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所以,近年来,尤其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央明确提出了要“全面深化改革”,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方面的改革并推进政治体制方面的改革,加快“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提升政府的治理效率,从而实现中国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刘家义,2011)。国家审计通过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监督制约权力运行、加强反腐倡廉、推进民主法治、维护民生权益以及推动深化改革可以有效促进善治国家的实现(刘家义,2012)。2013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世界审计组织第二十一届大会把“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作为大会的主要议题之一,随后发布的《北京宣言——最高审计机关促进良治》提出:国家审计的中心目标就是促进国家实现善政良治,并且国家审计应该通过致力于“维护民主法治、提高政府效能、预防并打击腐败、保障国家安全、促进改善民生、推动透明问责”等工作以促使国家善政良治目标的实现。可见,“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的有关问题已经成为了当下以及今后一段时期亟需研究的重大问题。三十多年来改革开放的实践表明,国家审计在提升政府治理效率、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获得了世界同行的高度赞誉。正如刘家义审计长在2011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所总结的:“‘十一五’期间,全国审计和调查72万多个单位,促进财政增收节支4893亿元,挽回或避免损失789亿元,查出重大违纪违法案件和经济犯罪线索1.3万余件”。三十余年来,各地区的国家审计机关平均每年查处的问题资金达到了20多亿,占各地区GDP的2%左右,而各地区的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也仅在7%左右’。可见,国家审计作为宪法规定的专职从事经济监督的组织机构在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与审计实践所取得巨大成就相比,国家审计理论方面的研究却相对滞后。目前,还鲜有文献系统深入地探讨国家审计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问题。实际上,促进经济发展是国家审计的重要目标之一,2011年正式实施的《国家审计准则》提出:“审计机关的主要工作目标是通过监督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推进民主法治,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家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目前,在中国经济发展的有关问题上,已有研究主要探讨了激励机制,尤其是经济激励和政治晋升激励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Weingast,1995;Qian and Roland,1998;Jin et al.,2005;Li and Zhou,2005;樊纲等,1990;林毅夫、刘志强,2007;王永钦等,2007;张军,2007;周黎安,2007;皮建才,2012)。鲜有文献探讨国家审计这种特殊的经济控制机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亦未能把国家审计、政府治理与经济发展纳入一个整体的框架进行分析,并系统深入地探讨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本文将承继中国式分权(Chinese Style Decentralization)的有关研究,在对国家审计提升政府治理效率的作用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国家审计的治理功能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基于此,本文以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理论为基础,基于中国式分权的视角,探讨国家审计在促进地方政府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履行中所发挥的作用,并从经验研究的角度,实证考察国家审计提升地方政府治理效率以及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拓展人们对于监督机制在经济发展中所发挥作用的认识,并有助于深化人们对于国家审计具有国家治理功能这一重要论断的理解。此外,还对当前“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以及促进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本文主要包括六个部分,各章的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本章主要介绍选题背景与意义、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以及预期创新等内容。第二章,文献综述。本章将首先梳理并分析中国式分权与经济增长以及中国式分权与地方政府行为偏向的有关文献,然后对国家审计与政府治理以及国家审计与经济发展等有关的文献进行总结,最后对已有的研究文献进行适当评述,阐明本文的研究机会与空间。第三章,理论分析框架。本部分将以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理论为基础,基于中国式分权的视角,构建国家审计、政府治理与经济发展的分析框架。首先,根据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理论,探讨政府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主要内容以及政府的委托代理问题;其次,分析中国式分权在解决政府委托代理问题中的作用以及对地方政府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所产生的影响;再次,依据现有的体制模式,探讨国家审计在促进政府治理中的作用,即主要分析国家审计在促进地方政府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履行中的作用;最后,探讨国家审计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等问题。第四章,国家审计提升地方政府治理效率的实证检验。本章将利用省级地方政府的数据,基于中国式分权的视角,实证考察国家审计提升地方政府行政管理效率、抑制政府人事及支出规模的扩张以及有效治理腐败等方面的作用,为国家审计具有国家治理功能这一重要论断提供经验证据。第五章,国家审计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实证检验。本章将利用省级地方政府的数据,实证检验国家审计的治理功能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着重考察国家审计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效果及作用路径等问题,并分析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实施以来中国式分权对于国家审计作用发挥的影响。第六章,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未来研究展望。本部分将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对主要的研究结论进行归纳总结,以之为基础,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并对本文的研究创新与局限进行分析,进而提出未来的研究展望。本文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结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中国式分权这种制度安排引致了地方政府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履行的异化行为。在以“GDP论英雄”的政绩考核模式下,中国式分权这种制度安排容易引致地方政府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履行的选择性倾向。它促使地方政府把经济发展责任的履行放在首要位置,使得地方政府把拥有的全部经济资源首先投入到经济发展中,甚至在不具备某些资源的情况下,通过举债或变相举债的方式发展经济,从而实现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由于地方政府把绝大部分的经济资源都投入到了发展经济中,致使地方政府在其他责任的履行方面却显得“回天乏力”,从而导致了公共品供给的失衡、社会利益分配的不合理、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严重的环境污染以及部分地区突出的腐败问题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2)地方政府在追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机会主义行为。在以“GDP论英雄”的政绩考核模式下,中国式分权的制度安排会促使地方政府有强烈的动机追求任期内的短期经济增长,甚至不惜挪用或违规使用原本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非经济性公共物品的预算资金,而将其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等有助于促进短期经济增长的项目,进而导致“预算软约束”问题。本文的经验研究发现,国家审计查处的违法违规、损失浪费等问题资金越多,越不利于实现当期经济增长,但是国家审计对于问题资金的查处却能够显着促进未来的经济增长。该研究结论表明,地方政府在追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违规使用、甚至滥用预算资金的机会主义行为,而国家审计通过抑制地方政府的机会主义行为,能够有效促进地方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3)国家审计具有重要的国家治理功能。第四章的经验研究发现,国家审计通过监控地方政府财政资金的使用状况、向纪检监察等有关部门移送审计案件以及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能够有效提升地方政府的行政管理效率、抑制地方政府人事及支出规模的不断扩张、提高地方政府的反腐败效率。以上研究结论表明,国家审计能够有效提升政府的治理效率,进而说明国家审计具有重要的国家治理功能。(4)国家审计通过监控地方政府履行公共受托经济责任,能够有效促进地方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第五章的经验研究发现,国家审计作用的发挥并不利于实现短期经济增长,但却能够显着促进地方经济的长期发展;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实施以来,国家审计在促进地方经济的长期发展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并且分权程度越高的地区,国家审计促进地方经济长期发展的作用越明显;国家审计对于地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提升地方政府的行政管理效率、减少地方政府的不合理支出、促进地方政府积极开展反腐败等措施来实现的。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本文以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理论为基础,基于中国式分权的视角,尝试构建了国家审计、政府治理与经济发展的分析框架。本文提出政府的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应该包括经济发展责任、公共品供给责任、促进公平竞争责任、协调利益分配责任、保障经济主体合法权益责任、有效防治腐败责任以及政府信息公开责任等至少七个方面的内容。在“以GDP论英雄”的政绩考核模式下,中国式分权这种制度安排容易导致地方政府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履行的选择性倾向,地方政府热衷于履行经济发展责任却忽视了其他方面责任的履行。国家审计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控制机制,通过其功能的发挥,能够有效促进地方政府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全面有效履行,进而促进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该框架的构建,有助于人们紧密结合中国的国情来研究国家审计的功能与作用,能够更好地提升审计理论对实践活动的解释力,同时深化人们对于国家审计在转型经济国家中所发挥作用的认识。(2)本文的研究为国家审计具有国家治理功能这一重要论断提供了经验支持。本文基于中国式分权的视角,运用1984——2010年的省级地方政府数据,实证考察了国家审计在提升地方政府治理效率中所发挥的作用,发现国家审计能够有效提升地方政府的治理效率,并且在分权程度越高的地区,国家审计对地方政府治理效率的改善作用越大。该经验研究表明,国家审计具有重要的国家治理功能,对于进一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3)本文承继了中国式分权的有关研究,进一步探讨了国家审计这种特殊的中国式监督机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在中国式分权与经济发展的研究方面,以往研究主要探讨了激励机制,尤其是经济激励和政治晋升激励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本文则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国家审计这种特殊的监督机制的作用。结合中国式分权的已有研究,这有助于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分析框架,对于深入理解中国经济发展之谜的有关问题并深化与之相关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同时对于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高媛[7](2019)在《政府审计与国企高管在职消费 ——基于审计署央企审计的经验证据》文中研究指明高管在职消费是我国国有控股企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在职消费的隐秘性和缺乏强制性披露的特点,使其成为滋生高管腐败的温床。国企高管人员凭借自身权利通过在职消费攫取私人收益,不仅损害企业的利益,还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尽管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用以规范国企高管人员的薪酬体系和职务性支出,但在职消费乱象仍未得到完全遏制。审计署自2003年实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以来,每年会选取部分国企集团公司对其业务收支情况和高管人员是否廉洁自律等情况进行审计,并通过审计结果公告将问题公布于众,这样不仅起到治理国企经营活动的目的,并且能对国企高管的行为起到威慑和监督的作用。因此,本文基于审计结果公告制度,考察政府审计对于国企高管在职消费是否具有抑制效应。本文从公司治理理论、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理论和信号传递理论出发,分析了政府审计与高管在职消费之间的内在联系,并阐述了政府审计的介入对高管在职消费行为的影响路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在不同市场化进程的情况下,政府审计对高管在职消费的影响效果是存在差异的,最后提出本文的假设。为了验证本文的假设,选取2011-2017年由审计署官方网站中公布的中央企业审计结果公告名单,然后查找这些被审计的中央企业控股的A股上市公司做为本文的样本,以2009-2016年的财务数据为基础,采用OLS回归、面板数据固定效应和分位数回归的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首先,政府审计的介入会减少国企高管在职消费;其次,在市场化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政府审计对高管在职消费的抑制效果越明显;最后,不同分位数下的在职消费比例,政府审计发挥负向调节作用的效果也是不同的,当在职消费比重超过50%分位数时,随着分位数的提高,政府审计对高管在职消费的抑制效果会越明显,说明企业的在职消费金额越高,越有可能发生企业高管利用职务便利摄取私人收益的违法违纪行为,政府审计越能发挥监管作用。最后,根据研究的结论,本文对如何治理高管在职消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主要包括完善在职消费披露制度、加强政府审计的治理功能、完善国企高管的薪酬制度以及完善国有企业经理人市场等。

张银[8](2014)在《治理导向下的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治理(Governance)一词,源于拉丁文,包含引导、控制和操纵等含义。联合国全球治理委员会(CGG)对治理定义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物的诸多方法的总和,是使相互冲突的不同利益得以调和,并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过程。如公司治理、国家治理等”。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它通过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实践证明,内部审计在完善公司治理、优化控制环境、防范风险隐患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作用,已经成为有效公司治理的四大支柱之一。国家审计是由国家审计机关所实施的审计监督活动。2011年7月,刘家义审计长在中国审计学会第三次理事论坛上发表了题为《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的演讲,提出国家审计是一种制度安排,是国家治理不可或缺的、内生的组织细胞,其本质是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在治理导向下,作为公司治理支柱的内部审计与作为国家治理工具的国家审计,二者有何关系,如何协调,进而形成经济监督合力,更好发挥审计监督职能作用,已经成为摆在审计理论和实务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首先研究分析了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的区别和联系,系统梳理了我国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关系的历史与现状。在此基础上,从公司治理与国家治理的关系入手,分别探讨了治理导向下的内部审计和国家审计的职责范围,提出了内部审计和国家审计的关系定位;然后,依据这一关系定位,论证了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协调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而提出了二者协调的内容、方式和实现路径;最后,对我国内部审计转型升级之后与国家审计的关系进行了展望。

李琰[9](2017)在《媒体报道视角下审计质量与资源配置效率的关系研究》文中指出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决定着企业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投融资作为资源配置的重要方式,对宏观经济和微观企业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现实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代理问题,资金供给者通常要求得到更高的回报,以弥补监督成本和风险补偿,使得外部资金成本高于内部资金成本,导致企业普遍存在融资约束问题。而融资约束又会导致企业的最佳投资规模发生扭曲。此外,信息不对称和代理问题又容易造成管理层通过投资来最大化个人收益,导致企业发生投资过度或投资不足。因此,信息不对称和代理问题是融资约束和投资失效的根源。独立审计和媒体是资本市场重要的监管力量,在资本市场中分别发挥着信息鉴证和信息传播功能,能够降低信息不对称和代理问题,有助于资源配置效率的改善。独立审计通过对会计信息进行鉴证并发表审计意见向市场传递信息,发挥降低信息不对称和减少交易成本的功能(Busehman and Smith,2001;薄仙慧和吴联生,2011)。媒体具有收集信息和传播信息的重要功能,媒体报道可以影响上市公司管理层、投资者、审计师、监管部门等各类市场参与者的行为,有助于降低信息不对此和提高公司治理效率(Dyck and Zingales,2004;李培功和沈艺峰,2010)。但是媒体和审计的作用机理存在差异,媒体报道时效性较差,属于短期效应,而审计可以持续性地对企业进行审查和监督,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属于长期效应(周开国等,2016;杨德明和赵璨,2012;Jensen and Meckling,1976;Watts and Zimmerman,1983)。现有文献单一地考察媒体报道、审计质量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缺乏两者交互作用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本文系统探讨了媒体报道是否会影响审计质量对上市公司债务融资、权益融资和投资效率的作用效果,并结合我国经济环境和资本市场特征作了进一步分析,以期从媒体报道视角揭示审计质量产生的经济后果,拓展企业对审计质量经济后果的认识,为企业外部信息披露对企业资源配置的影响做了一定的理论补充。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首先按照审计需求的基本理论,从代理理论和信息理论两个视角,分析了媒体报道与审计质量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共同作用路径,然后结合"万福生科"的财务造假案件,分析我国资本市场中媒体监督机制和审计监督机制的效果,之后基于理论分析结果和案例研究的结论,将后文的实证检验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第一,媒体报道视角下审计质量对上市公司债务融资的作用路径;第二,媒体报道视角下审计质量对上市公司权益融资的作用路径;第三,媒体报道视角下审计质量对上市公司投资效率的作用路径。基于上述逻辑分析,本文做出了如下四个方面的实证检验:第一,以万福生科财务造假案件的为例,研究媒体监督机制和审计监督机制的差异性。研究发现:第一,审计师声誉及其所代表的审计质量在我国资本市场发挥着重要作用,市场会依据审计师声誉和审计质量的变化表现出不同的市场反应;第二,媒体所具有的降低信息收集成本和提高信息可信程度的功能,可以对股价信息含量产生重大影响;第三,媒体负面报道带来的负面市场反应属于短期反应,随着时间推移影响逐渐消失,而审计质量带来的负面反应属于长期反应且影响持久,说明媒体监督和审计监督带来的市场反应具有显着差异。第二,研究媒体报道和审计质量的交互作用对上市公司债务融资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高质量审计会促进企业的债务融资,即更容易获得债务融资、长期借款的比例更高、债务融资的成本更低;第二,媒体正面报道次数的增加会缓解上市公司面临的债务融资约束,媒体负面报道次数的增加会加剧上市公司面临的债务融资约束;第三,当企业被媒体正面报道时,媒体正面报道次数的增加会强化高质量审计对企业债务融资约束的缓解作用,而当企业被媒体负面报道时,媒体负面报道次数的增加会弱化高质量审计对企业债务融资约束的缓解作用。进一步在综合考虑产权性质、政治关联和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等影响后发现,在非国企、无政治关联及处于金融发展水平低的地区的上市公司,不同媒体报道会对审计质量与上市公司债务融资关系产生不同影响更为显着。第三,研究媒体报道和审计质量的交互作用对上市公司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高质量审计师的审计服务显着降低了上市公司权益资本成本;第二,不同媒体报道对审计质量与上市公司权益资本成本之间的关系产生不同影响,当企业被媒体正面报道时,媒体正面报道次数的增加会强化高质量审计对上市公司权益资本成本的降低作用,而当企业被媒体负面报道时,媒体负面报道次数的增加会弱化高质量审计对上市公司权益资本成本的降低作用。进一步在综合考虑产权性质和地区市场化程度等影响后发现,在非国企及处于市场化程度较低的地区的上市公司,不同媒体报道会对审计质量与上市公司权益资本成本关系产生不同影响更为显着。第四,研究媒体报道和审计质量的交互作用对上市公司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高质量的审计有助于缓解我国上市公司低下的投资效率,可以抑制上市公司的投资不足和过度投资,但是总体上审计质量对过度投资的效用明显强于其对投资不足的效用;第二,媒体正面报道能够显着抑制企业投资不足,但是会增加企业过度投资行为,而媒体负面报道并未起到显着抑制企业非效率投资的效果;第三,媒体报道对审计质量的调节作用显示,媒体正面报道增强了高质量审计对缓解企业投资不足的作用效果,而媒体负面报道削弱了高质量审计对抑制企业投资不足的作用效果。总的来说,媒体报道和审计质量的交互作用对抑制企业投资不足的影响效果更显着。进一步在综合考虑产权性质影响后发现,一方面,媒体负面报道增强了高质量审计对国有企业形成的监督约束作用,能够较好地抑制其过度投资的效率损失问题,另一方面,媒体正面报道增强了高质量审计对非国有企业投资不足效率损失的抑制。本研究的创新性和学术贡献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第一,本文结合了独立审计和财经媒体这两种外部监督机制,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研究二者交互作用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拓宽了现有审计质量文献的研究视野,实现了从外部监督机制研究资源配置效率的研究视角的创新。一方面,现有研究绝大多数是从单一角度出发,孤立地考察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审计质量衡量指标,或者孤立地考察媒体报道的公司治理作用,但是鉴于资本市场对企业审计质量及企业相关的媒体报道是进行综合解读的,现有研究较少研究独立审计和媒体报道的交互作用的经济后果。另一方面,现有研究大多聚焦于整个国家和不同行业之间的宏观资源配置,较少考虑当分配主体是个别企业时的微观资源配置,而本文的研究落脚点是微观资源配置效率。本文通过构建整体分析框架,系统地考察外部监督机制对微观资源配置效率的作用机制。第二,本文细分了不同性质媒体报道对审计质量与资源配置效率关系的影响的作用机理。现有研究主要是考察媒体报道的总量或者媒体负面报道对企业投融资的影响,却忽略了媒体正面报道的激励作用。本文发现媒体正面报道发挥着"帮助之手"的作用,可以强化高质量审计对企业债务融资和权益融资的促进作用;而媒体负面报道发挥着"惩罚之手"的作用,会削弱高质量审计对企业债务融资和权益融资的促进作用。但是,对于投资效率而言,媒体正面报道增强了高质量审计对缓解企业投资不足的作用效果,而媒体负面报道削弱了高质量审计对抑制企业投资不足的作用效果。第三,本文采用事件研究法检验媒体揭露财务造假引起的市场反应和审计失败即低质量审计引起的市场反应,并比较媒体报道和审计作用机制的差异。本文发现媒体报道具有信息含量,但是时效性较差,属于短期效应,随着时间推移影响逐渐消失;而审计是减少公司代理成本和提高公司价值的一种制度安排,时效性较强,属于长期效应。审计和媒体报道同时表现为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和改善公司治理的两种不同的外部监督机制,本文的结果为这两种机制的差异性提供了新的解释。

鲍圣婴[10](2016)在《国家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与内部审计的定位与协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个国家的审计体系通常都包括了国家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和内部审计三大审计主体。世界审计的发展历史和中国现代审计发展历程表明:审计源于受托责任,但三大审计主体的特点和优势各有不同,分别在国家治理和公司治理中发挥了不同的重要作用。不同审计主体之间的配合与协作,体现了国家治理和公司治理体系的相互作用,共同服务于国家治理,同时提升公司的治理水平。

二、论国家审计对股份制企业的监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国家审计对股份制企业的监督(论文提纲范文)

(1)国有资产出资人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一) 论文选题的背景
        (二) 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二、研究综述
        (一) 国外情况
        (二) 国内情况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
第一章 国有资产出资人法律制度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国有资产所有权的理论认识
        一、国有资产的概念与本文的限定
        二、国有资产所有权的民法学解读及本质属性
    第二节 国家作为出资人的法律人格及职能定位
        一、国家作为出资人的法律人格
        二、国家作为出资人的职能定位
第二章 国有资产出资人法律制度源起的改革进路——国企改革视域下国有资产所有权实现的制度进路
    第一节 “国有国营”体制内的扩权让利
        一、利润留成
        二、实行经济责任制
        三、实施“利改税”
    第二节 国有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两权分离”
        一、承包经营责任制
        二、企业经营权法定
    第三节 国有资产实行股份(股权)制公司化运营
        一、股份制改革试点
        二、公司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资产出资人法律
第三章 现行国有资产出资人法律制度的法理解构及实践困惑
    第一节 现行国有资产出资人法律制度的法理解析
        一、国有资产出资人法律制度的内涵界定及功能分析
        二、现行国有资产出资人法律制度构成的解读
    第二节 现行国有资产出资人法律制度实践的争议与困惑
        一、国资委法律定位之争
        二、国有资产运营与管理模式的实践困惑
第四章 国外国有资产出资人相关法律制度的实践及其经验借鉴
    第一节 西方主要国家企业国有资产的立法政策与法制实践
        一、美国
        二、英国
        三、法国
        四、日本
        五、新加坡
    第二节 西方主要国家企业国有资产法制实践的经验借鉴
        一、 “一企一法” 特别立法,营造体现国有资产运营与监管特性的法制环境
        二、划清功能定位,分类监管企业国有资产
        三、国有资产监管职能权责明晰,专职化、专业化管理成为新
        四、国有控股公司承担国有资产资本经营职能,国有资产监管与
第五章 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的法学重构与完善出资人法律制度
    第一节 国家出资人职责的法学重构
        一、本体属性的法律重述——公私兼备的经济法权
        二、权能结构的法律重塑——股东治理与行政监管权能“一体双阶”构造
    第二节 完善现行国有资产出资人法律制度的改革设想
        一、坚持“国家统一所有”改革出资人职责“分别代表”制度,建构统分结合的“大国资”管理体制
        二、把握“出资人监管”的职能定位,推动国资委组织机构改革
        三、实行国有资产监管与运营纵向分离,探索出资人职责权能配置模式的实践路径
第六章 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一体双阶”权能的类型化行使
    第一节 出资人行政监管权
        一、出资人行政监管权的界定与行使
        二、出资人行政监管权的构成
    第二节 出资人股东治理权
        一、出资人股东治理权的界定与行权主体
        二、出资人股东治理权的构成及行使
第七章 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机构行权履责的监督与法律责任
    第一节 对出资人职责机构行权履责的监督
        一、对出资人职责机构行权履责监督的理论基础
        二、对出资人职责机构行权履责监督的法律途径
    第二节 出资人职责机构行权履责的法律责任
        一、出资人职责机构的经济责任
        二、出资人职责机构的行政责任
        三、出资人职责机构的民事责任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2)国家审计参与国家治理的机制和途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选题的意义
    1.2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论文创新之处及局限性
第2章 国家治理相关概念及理论
    2.1 国家治理相关概念及内涵
        2.1.1 国家的概念及词源解析
        2.1.2 治理的概念及内涵辨析
        2.1.3 国家治理的内涵与模式概述
    2.2 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
        2.2.1 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
        2.2.2 国家治理能力的衡量与转型路径
    2.3 中国国家治理模型与治理风险
        2.3.1 中国国家治理的三种模型
        2.3.2 中国国家治理的治理风险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国家审计相关概念与理论
    3.1 国家审计的内涵
    3.2 国家审计的本质
    3.3 国家治理视角下的国家审计本质观
    3.4 国家审计参与国家治理的总体框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经济治理理论及一般框架
    4.1 经济治理思想及理论
    4.2 政府、市场与经济治理
        4.2.1 经济治理与资源配置
        4.2.2 市场机制与资源配置
        4.2.3 政府机制与资源配置
    4.3 经济治理的一般框架
        4.3.1“华盛顿共识”与“欧美模式”
        4.3.2“北京共识”与“中国模式”
        4.3.3 经济治理一般框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国家审计参与宏观调控的机制与途径
    5.1 我国经济运行态势及宏观调控政策回顾
        5.1.1 1978-1992 年经济运行态势及宏观调控措施
        5.1.2 1993-1997 年经济运行态势及治理措施
        5.1.3 1998-2003 年经济运行态势及宏观调控措施
        5.1.4 2003-2007 年经济运行态势及宏观调控措施
        5.1.5 2008 年以来经济运行态势及宏观调控措施
    5.2 经济运行新常态
        5.2.1 新常态的由来及特征
        5.2.2 新常态下宏观调控的目标
        5.2.3 新常态下宏观调控的思路及措施
    5.3 国家审计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及其路径
        5.3.1 宏观调控运行流程及主要工具
        5.3.2 国家审计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
        5.3.3 国家审计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机制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财政审计参与国家治理的机制和途径
    6.1 我国财政审计概述
    6.2 财政审计参与国家治理的原理概述
    6.3 财政审计在财政监督方面的作用
        6.3.1 预算编制和执行方面
        6.3.2 财政收入方面
        6.3.3 财政资金分配、拨付和使用方面
        6.3.4 政府性债务方面
        6.3.5 国库资金管理方面
        6.3.6 总预算会计制度方面
        6.3.7 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方面
    6.4 财政审计在查处骗取财政资金方面的作用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金融审计参与国家治理的机制和途径
    7.1 我国金融业改革发展历程及现状
    7.2 我国金融审计概述
    7.3 金融审计在参与国家治理的原理概述
    7.4 金融审计在金融监管方面的作用
        7.4.1 银行信贷业务方面
        7.4.2 委托贷款业务方面
        7.4.3 承兑汇票业务方面
        7.4.4 保理、信用证业务方面
        7.4.5 金融创新业务方面
    7.5 金融审计在查处金融犯罪方面的作用
    7.6 金融审计数据分析
    7.7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与未来研究展望
    8.1 研究结论及启示
        8.1.1 主要研究结论
        8.1.2 政策启示
    8.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3)国家审计对中央企业的审计监督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第三节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及评价
    第一节 国家审计监督的研究
    第二节 中央企业的审计监督研究
    第三节 中央企业内部审计研究
    第四节 现有研究评述
第三章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二节 理论基础
    第三节 国家审计监督与中央企业的关系
第四章 国家审计监督中央企业的效果
    第一节 国家审计有效监督政策落实情况
    第二节 国家审计有效维护国有资产安全
    第三节 国家审计有效防范违纪违规情况
第五章 国家审计监督中央企业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中央企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第二节 中央企业的现状问题分析
    第三节 国家审计监督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六章 招商局集团公司案例分析
    第一节 招商局集团公司简介
    第二节 招商局集团公司的现状问题概述
    第三节 国家审计监督招商局集团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四节 招商局集团针对国家审计结果的整改措施
第七章 完善国家审计对中央企业审计监督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监督政策落实情况层面
    第二节 维护国有资产安全层面
    第三节 防范违纪违规情况层面
第八章 研究总结与局限性
    第一节 研究总结
    第二节 局限性
参考文献
致谢

(4)国家审计监督与金融风险防范关系研究 ——基于银行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思路和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关于银行风险
        一、银行风险产生原因
        二、银行风险影响因素
    第二节 政府行为与银行风险
        一、金融监管的作用
        二、政府治理对银行风险的影响
    第三节 国家审计影响政府治理研究
    第四节 国家审计对金融风险防范的作用
        一、国家审计的实现方式
        二、国家审计与微观银行风险
        三、国家审计与宏观金融安全
    第五节 文献评述
第二章 基本理论
    第一节 银行业风险
        一、风险含义及分类
        二、风险状况分析
        三、风险测度方法
    第二节 银行监管体系
        一、银行监管制度背景
        二、改革开放后银行监管发展
        三、银行监管现状及问题
    第三节 国家审计基本依据
        一、法律法规方面
        二、历史经验方面
        三、现实需要方面
    第四节 国家审计防范银行风险的功能分析
        一、国家审计与其他监管部门职能区分
        二、国家审计功能定位
        三、国家审计的实践与发展
    第五节 国家审计影响银行风险的作用机理
        一、国家审计作用方式
        二、国家审计实现路径
    第六节 国家审计理论基础
        一、公共受托责任理论
        二、新公共管理理论
        三、免疫系统理论
        四、国家治理理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家审计监督与全国性银行风险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二、模型设定
    第四节 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二、回归分析结果
        三、稳健性测试
    第五节 进一步分析
        一、国家审计频次的影响
        二、审计结果公告的影响
        三、对其他风险因素的影响
        四、对盈利能力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国家审计监督与地方性银行风险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二、变量与模型设计
    第四节 实证分析
        一、统计性描述
        二、回归分析结果
        三、稳健性测试
    第五节 进一步分析
        一、对银行盈利能力影响
        二、对资本充足率的影响
        三、不同地区审计效能差异
        四、银行上市后影响因素变化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家审计监督与区域银行风险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二、变量与模型设计
    第四节 实证分析
        一、统计性描述
        二、回归分析结果
        三、稳健性测试
    第五节 进一步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完善国家审计防范银行风险的实现机制
    第一节 突出预防性和建设性作用
    第二节 优化金融审计方法
        一、推进大数据分析方法的应用
        二、强化动态风险跟踪和监测
    第三节 完善金融审计组织模式
        一、做好组织模式的顶层设计
        二、促进上下联动与协同效应
    第四节 加强金融审计人才培养
    第五节 创新金融审计公告方式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创新
    三、研究局限
    四、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5)国家审计质量与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设计与方法
    1.3 本文的特色与创新
        1.3.1 数据方面
        1.3.2 研究方法方面
        1.3.3 研究视角方面
        1.3.4 政策建议方面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的基础理论
        2.1.1 受托责任理论
        2.1.2 委托代理理论
        2.1.3 信息经济学理论
        2.1.4 管制经济理论
        2.1.5 经济人假说
        2.1.6 信号传递理论
        2.1.7 有效市场假设理论
    2.2 国家审计研究的相关文献综述
        2.2.1 国家审计基础理论的文献综述
        2.2.2 审计质量的文献综述
        2.2.3 绩效审计的文献综述
        2.2.4 审计处理处罚与审计公告制度
    2.3 社会审计研究的相关文献综述
        2.3.1 社会审计质量的概念及相关文献
        2.3.2 社会审计研究其它方面的国内外文献
    2.4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研究的相关文献综述
        2.4.1 信息披露质量、信息不对称与盈余管理
        2.4.2 信息披露质量与公司治理结构
        2.4.3 信息披露质量与公司绩效
        2.4.4 信息披露质量与资本成本
        2.4.5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其他方面的文献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国家审计质量的研究
    3.1 引言
    3.2 国家审计的相关理论分析
        3.2.1 国家审计的发展现状
        3.2.2 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3.3 实证研究设计
        3.3.1 实证方法
        3.3.2 变量设计
        3.3.3 研究样本的选取
    3.4 实证研究的主要结果
        3.4.1 样本数据的初步统计分析
        3.4.2 审计样本与对照样本的实证结果分析
        3.4.3 审计移交样本与未移交样本的实证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国家审计对证监会处理处罚影响的研究
    4.1 引言
    4.2 证券监管概述及理论分析
        4.2.1 中国证券监管体制
        4.2.2 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4.3 实证研究设计
        4.3.1 实证方法
        4.3.2 变量设计
        4.3.3 研究样本的选取
    4.4 实证研究的主要结果
        4.4.1 样本数据的初步统计分析
        4.4.2 证监会处罚样本与未处罚样本的实证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国家审计对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影响的研究
    5.1 引言
    5.2 社会审计的相关理论分析
        5.2.1 社会审计的起源与演进
        5.2.2 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5.3 实证研究设计
        5.3.1 实证方法
        5.3.2 变量设计
        5.3.3 研究样本的选取
    5.4 实证研究的主要结果
        5.4.1 样本数据的初步统计分析
    5.5 本章结论
第6章 国家审计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及市场反应影响的研究
    6.1 引言
    6.2 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6.2.1 理论分析
        6.2.2 研究假设
    6.3 实证研究设计
        6.3.1 实证方法
        6.3.2 变量设计
        6.3.3 研究设计
        6.3.4 研究样本的选取
    6.4 实证研究的主要结果
        6.4.1 多元回归分析
        6.4.2 处罚事件的市场反应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 论
    7.1 本文研究结论
        7.1.1 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7.1.2 本文的政策建议
    7.2 本文研究的局限性与未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他研究成果
致谢
论文摘要
Abstract

(6)国家审计、政府治理效率与地方经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表索引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思路与方法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思路
        1.2.3 研究方法
    1.3 论文的结构安排
    1.4 预期创新之处
2. 文献综述
    2.1 中国式分权与经济发展
        2.1.1 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与中国式分权的提出
        2.1.2 中国式分权内涵的拓展与演化
        2.1.3 中国式分权与经济增长
        2.1.4 中国式分权与地方政府行为偏向
    2.2 国家审计与政府治理
        2.2.1 审计功能的拓展与国家审计的治理功能
        2.2.2 国家审计与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2.2.3 国家审计与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2.2.4 国家审计与政府信息公开
    2.3 国家审计与经济发展
        2.3.1 国家审计与宏观经济管理
        2.3.2 国家审计与经济安全
        2.3.3 国家审计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2.4 简要评述
3. 国家审计、政府治理与经济发展:一个分析框架
    3.1 受托经济责任与公共受托经济责任
        3.1.1 受托经济责任与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涵义
        3.1.2 政府的公共受托经济责任
    3.2 政府的委托代理机制及关键治理因素
        3.2.1 政府的委托代理机制
        3.2.2 政府委托代理问题的关键治理因素
    3.3 中国式分权的作用
        3.3.1 中国式分权与政府的委托代理问题
        3.3.2 中国式分权与地方政府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
    3.4 国家审计在政府治理中的作用
        3.4.1 国家审计的体制与特点
        3.4.2 国家审计与地方政府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
        3.4.3 国家审计提升政府治理效率的作用
    3.5 国家审计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3.5.1 国家审计目标之促进经济发展
        3.5.2 国家审计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
4. 国家审计提升地方政府治理效率的作用研究
    4.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4.1.1 国家审计与地方政府治理效率
        4.1.2 中国式分权与国家审计治理功能的发挥
    4.2 研究设计与数据说明
        4.2.1 研究设计
        4.2.2 数据说明
    4.3 国家审计提升政府治理效率的实证结果分析
        4.3.1 描述性统计
        4.3.2 相关性检验
        4.3.3 多元回归结果分析
    4.4 本章研究结论
5. 国家审计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研究
    5.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5.1.1 国家审计与经济发展
        5.1.2 分权对国家审计作用发挥的影响
    5.2 研究设计与数据说明
        5.2.1 研究设计
        5.2.2 数据说明
    5.3 国家审计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效果分析
        5.3.1 描述性统计
        5.3.2 相关性检验
        5.3.3 多元回归结果分析
    5.4 进一步讨论:国家审计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路径
        5.4.1 国家审计、行政管理效率与经济发展
        5.4.2 国家审计、政府规模与经济发展
        5.4.3 国家审计、反腐败与经济发展
    5.5 本章研究结论
6. 结论、建议与研究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6.2.1 改善政绩考核机制,提升政府治理效率
        6.2.2 加强审计监督,完善审计制度
        6.2.3 创新审计方式方法
        6.2.4 提高审计能力建设
    6.3 创新之处、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6.3.1 创新之处
        6.3.2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7)政府审计与国企高管在职消费 ——基于审计署央企审计的经验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 高管在职消费研究现状
        (二) 政府审计研究现状
        (三) 政府审计的国企治理效应研究现状
        (四) 文献述评
    三、研究思路和基本框架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内容和框架
        (三) 本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分析和假设提出
    一、相关理论基础
        (一) 公司治理理论
        (二) 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理论
        (三) 信号传递理论
    二、政府审计对高管在职消费的理论效应
    三、不同市场化进程下政府审计对高管在职消费影响的差异
第三章 研究设计
    一、模型构建
    二、变量设计
        (一) 被解释变量
        (二) 解释变量
        (三) 控制变量
    三、数据来源
第四 描述性统计
    一、描述性分析
    二、相关性分析
第五章 实证分析
    一、回归分析
        (一) 基准模型回归结果分析
        (二) 基于市场化进程的模型回归结果分析
    二、稳健性检验
    三、进一步研究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政策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治理导向下的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二、国内文献综述
        三、自己的见解
    第三节 研究思路、基本框架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基本框架
        三、研究方法
    第四节 本文创新与不足
        一、本文可能的创新
        二、本文存在的不足
第二章 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关系考量
    第一节 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的本质和特征
        一、内部审计的本质和特征
        二、国家审计的本质和特征
    第二节 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的联系与区别
        一、内部审计和国家审计的联系
        二、内部审计和国家审计的区别
    第三节 我国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关系的历史演进
        一、内部审计作为国家审计的延伸和基础阶段
        二、内部审计作为国家审计辅助力量淡化阶段
        三、内部审计接受国家审计的指导和监督阶段
第三章 治理导向下的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关系定位
    第一节 公司治理与国家治理的关系
        一、公司治理
        二、国家治理
        三、公司治理和国家治理的关系
    第二节 治理导向下的内部审计
        一、公司治理和内部审计的关系
        二、治理导向内部审计的提出
        三、治理导向下的内部审计职责
    第三节 治理导向下的国家审计
        一、国家审计和国家治理关系
        二、治理导向国家审计的提出
        三、治理导向下的国家审计职责
    第四节 治理导向下的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关系
        一、成果利用关系
        二、监督指导关系
        三、信息传递关系
        四、协同合作关系
第四章 治理导向下的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关系协调
    第一节 治理导向下的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协调的意义
        一、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协调的必要性
        二、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协调的可行性
    第二节 治理导向下的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协调的内容
        一、财务财政审计
        二、风险管理审计与内部控制审计
        三、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
        四、绩效审计
    第三节 治理导向下的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协调的方式
        一、内部审计参与国家审计工作
        二、内部审计配合国家审计工作
        三、国家审计利用内部审计成果
        四、改进完善国家审计对内部审计的指导和监督
    第四节 治理导向下的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协调的路径
        一、建立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相互协调机制
        二、加强内部审计自身建设
        三、建立健全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协调的相关法律法规
第五章 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关系展望
    第一节 国家审计更加积极推进内部审计转型升级
        一、完善公司治理必须加快内部审计转型升级
        二、国家审计积极推动内部审计转型升级
    第二节 转型升级后的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关系
        一、转型升级后的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的协调内容更加广泛
        二、转型升级后的内部审计更有利于国家审计发挥“免疫系统”功能
        三、国家审计对转型升级后的内部审计指导监督方式方法必将发生重大变化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科研成果

(9)媒体报道视角下审计质量与资源配置效率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2 核心概念的界定与分析
        1.2.1 媒体报道
        1.2.2 审计质量
        1.2.3 资源配置效率
    1.3 概念框架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章节安排
    1.4 研究创新与研究意义
        1.4.1 研究创新
        1.4.2 研究意义
2. 相关研究的文献述评
    2.1 公司融资影响投资支出的相关研究
        2.1.1 债务融资对投资支出的影响
        2.1.2 股权融资对投资支出的影响
    2.2 独立审计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
        2.2.1 独立审计对债务融资的影响
        2.2.2 独立审计对权益融资的影响
        2.2.3 独立审计对投资效率的影响
    2.3 媒体报道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
        2.3.1 媒体报道的信息传播功能和监督治理功能
        2.3.2 媒体报道对融资约束的影响
        2.3.3 媒体报道对投资效率的影响
    2.4 研究现状评价
3. 制度背景
    3.1 我国独立审计作用的转变
    3.2 我国财经媒体发展现状分析
        3.2.1 中国财经媒体发展历程
        3.2.2 中国财经媒体现状
    3.3 转轨经济时期公司的投融资特征
        3.3.1 我国融资模式的发展历程
        3.3.2 企业投资体制的改革
4. 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框架
    4.1 审计需求理论基础
        4.1.1 代理理论
        4.1.2 信息理论
        4.1.3 保险理论
    4.2 媒体报道理论基础
        4.2.1 议程设置理论
        4.2.2 声誉理论
        4.2.3 沉默的螺旋
        4.2.4 信息披露理论
        4.2.5 行政机构介入理论
    4.3 资源配置效率理论基础
        4.3.1 信息不对称理论
        4.3.2 委托代理理论
        4.3.3 优序融资理论
    4.4 理论研究内容与论证思路
        4.4.1 理论分析框架
        4.4.2 媒体报道视角下审计质量对企业债务融资的影响的理论分析
        4.4.3 媒体报道视角下审计质量对企业权益融资的影响的理论分析
        4.4.4 媒体报道视角下审计质量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的理论分析
    4.5 实证研究框架
        4.5.1 实证研究思路
        4.5.2 媒体报道的数据加工说明
5. 案例分析:媒体监督机制与审计监督机制对比分析
    5.1 引言
    5.2 案例分析与研究假说
        5.2.1 案例分析
        5.2.2 研究假说
    5.3 样本选择与模型设计
        5.3.1 样本选择
        5.3.2 模型设计
    5.4 市场反应与影响因素分析
        5.4.1 市场反应结果分析
        5.4.2 市场反应的影响因素
        5.4.3 稳健性检验
    5.5 本章小结
6. 媒体报道视角下审计质量对企业债务融资的影响
    6.1 引言
    6.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6.3 研究思路与模型设计
        6.3.1 核心变量的选取与说明
        6.3.2 实证检验模型设计与功能说明
        6.3.3 模型变量解释与说明
    6.4 实证过程与结果分析
        6.4.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6.4.2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6.4.3 回归分析结果
        6.4.4 扩展检验
        6.4.5 内生性问题与稳健性检验
    6.5 小结与讨论
7. 媒体报道视角下审计质量对企业权益融资的影响
    7.1 引言
    7.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7.3 样本选择与模型设计
        7.3.1 核心变量的选取与说明
        7.3.2 实证检验模型设计与功能说明
        7.3.3 模型变量的解释和说明
    7.4 实证过程与结果分析
        7.4.1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7.4.2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7.4.3 回归结果分析
        7.4.4 扩展检验
        7.4.5 内生性问题与稳健性检验
    7.5 小结与讨论
8. 媒体报道视角下审计质量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
    8.1 引言
    8.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8.3 研究思路与模型设计
        8.3.1 核心变量的选取与说明
        8.3.2 实证检验模型设计与功能说明
        8.3.3 模型变量的解释和说明
    8.4 实证过程与结果分析
        8.4.1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8.4.2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8.4.3 回归结果分析
        8.4.4 扩展检验
        8.4.5 内生性问题与稳健性检验
    8.5 小结与讨论
9.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9.1 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
    9.2 政策建议
    9.3 研究局限和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国家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与内部审计的定位与协作(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我国现代审计体系的发展:一个简单回顾
三、不同审计主体的主要特点与作用
    (二)内部审计
    (三)注册会计师审计
四、三种审计主体的联动协作
    (一)含有国有成分的经济组织应发挥三种审计力量的协同作用
    (二)三种审计力量利用彼此的工作,有效发挥审计的整体作用
    (三)三种审计力量协作共同服务于国家治理
五、进一步发挥审计体系监督作用的建议
    (一)完善制度规定,鼓励相互协作和利用不同审计成果
    (二)加强不同审计主体行业主管部门的交流合作
    (三)建立三大审计主体间信息沟通网络,共享数据信息
    (四)建立审计人才统一的准入注册机制,为审计事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四、论国家审计对股份制企业的监督(论文参考文献)

  • [1]国有资产出资人法律制度研究[D]. 胡良才. 西南政法大学, 2015(03)
  • [2]国家审计参与国家治理的机制和途径研究[D]. 李荣生. 中央财经大学, 2016(01)
  • [3]国家审计对中央企业的审计监督效果研究[D]. 张巍. 浙江工商大学, 2018(06)
  • [4]国家审计监督与金融风险防范关系研究 ——基于银行的实证分析[D]. 李斐.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5]国家审计质量与效果的研究[D]. 王淑梅. 吉林大学, 2008(07)
  • [6]国家审计、政府治理效率与地方经济发展[D]. 李明. 西南财经大学, 2014(12)
  • [7]政府审计与国企高管在职消费 ——基于审计署央企审计的经验证据[D]. 高媛.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8]治理导向下的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关系研究[D]. 张银. 安徽财经大学, 2014(07)
  • [9]媒体报道视角下审计质量与资源配置效率的关系研究[D]. 李琰. 北京交通大学, 2017(09)
  • [10]国家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与内部审计的定位与协作[J]. 鲍圣婴. 审计与经济研究, 2016(06)

标签:;  ;  ;  ;  ;  

论国家审计署对股份制企业的监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