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和定积的简单性及其实际应用

定和定积的简单性及其实际应用

一、定和与定积的簡单性貭及其实际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左宗明[1](1961)在《定和与定积的簡单性貭及其实际应用》文中认为 最近,我们訪問了几个工厂,在逗留工厂期間,我們曾经不止一次地過到一些工人同志向我們提出有关合理下料和元件的切削問題,經我們研究确定,这些问题中的絕大部分都可用两个量或三个量的定和与定积的简单性质得到解决,而这些性质又可以直接由初中代数里的乘法公式推得,因此容易为大多数工人同志所接受,而对中学生来說也是容易理解的。一、二个正量的定和与定积的性質 設x与y是任意的两个正量,則(x1/2-y1/2)2不会是負的,即 (x1/2-y1/2)2≥0,其中等式仅当x=y。时成立,由此,我們有 x-2xy1/2+y≥0,x+y≥2xy1/2,或x+y/2≥cy1/2。(1)如此,假定量x与y变化,但其和x+y=A保持定量,則由(1)易知其乘积xy总小于或等于一个定量(A/2)2,而仅当x=y时,始有xy=(A/2)2,因此,我們有結論:

胡小军[2](2016)在《几种新型的反应型小分子荧光探针的合成表征及其实际应用》文中提出小分子荧光探针在紫外-可见光区域具有特征的荧光发射,随着检测环境及其检测物浓度的不同,荧光性质发生特定的改变。由于其对检测物具有高效,快速,灵敏度好,选择性高,合成简单,生物兼容性优良等优点,小分子荧光探针在生物,化学,医疗,环境保护等各个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1,2]。本文基于分子内电荷转移(Intramolecular Charge Transfer ICT)机理,分子内质子转移(Excited-state Intramolecular Proton Transfer ESIPT)机理设计合成了几种用于检测苯硫酚,硫化氢以及水合肼的反应型荧光探针,并测试了它们的光学性质,实际应用及生物成像性能。主要工作如下:(1)基于苯硫酚的特定性质设计合成了第一例基于ESIPT机理的苯硫酚荧光探针。在该探针中,2-(1-(4-methoxyphenyl)-4,5-diphenyl-1H-imidazol-2-yl)phenol(DIP)作为荧光基团,强拉电子基团2,4-dinitrobenzenesulfonyl(DNS)作为识别基团。该探针对于苯硫酚的响应速度飞快,能够在1分钟内反应完全。进行定量检测时,在苯硫酚的浓度为0.1μM-7μM之间成线性关系,检测限为0.189μM。探针与苯硫酚反应后得到的荧光基团具有较大的Stokes位移(>170nm),基于此优点,在实际使用时,能够有效的消除各种背景干扰。该探针能够很好的区分芳香硫醇与脂肪硫醇,而且该探针被成功应用到实际水样中以及Hela细胞中苯硫酚的检测。(2)基于ESIPT机理,设计合成了一个选择性优异的恢复型H2S荧光探针。在该探针中,我们选择一种新型的3-羟基黄酮类物质作为荧光基团,该荧光物质能够在可见光下激发,2,4-二硝基醚作为H2S的识别基团。该探针对于H2S能够实现比色与荧光双检测,在有H2S存在的情况下,探针分子由无色变成黄色。该探针的荧光基团具有较大的stokes位移,能够排除背景干扰。该探针也成功应用到Hela细胞中H2S的荧光成像,而且该探针对于Hela细胞毒性非常小,具有优异的生物兼容性。(3)基于ICT机理设计合成了一个高选择性,高灵敏度的比率比色双通道检测水合肼的荧光探针,该比率型荧光探针在实际检测时具有两个荧光峰值的变化,能够避免各种偶然误差,同时该探针在利用标准加入法测定实际水样中水合肼的含量时,得到了令人满意的回收率。

西峰山[3](2015)在《平面几何教学研究之研究 ——以《数学通报》(1951~1966)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主要利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依据教学论和课程论,把教学活动分成“教”和“学”两个维度,从每个维度的各个环节(即前期准备、内容分析、方法的选择、遵循的原则、计划与实施、评价与反思)对《数学通报》中的有关平面几何教学的文章进行统计分析,揭示我国建国初期15年间的平面几何教学特点及发展脉络。具体研究的过程中,首先,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数学通报》中文章的体现将该时期分为三个阶段,即1951—1957,学习苏联时期;1958—1960,教育改革时期;1961—1966,自我完善时期。其次,对每一阶段从背景的概述、平面几何教学文章的总体特点及趋势和平面几何教学的特点及发展脉络等三个层次对其进行统计分析。背景概述主要对该阶段的数学教育政策和当时的教学大纲两个方面进行概述;平面几何教学文章的总体特点及趋势对该阶段发表的平面几何文章在总体文章中所占比重和对它的变化趋势进行统计分析;平面几何教学的特点及发展脉络先从教学的六个环节对这些文章进行进一步分块统计,再对每一块(环节)所包含的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先对每环节进行类化,再深入探究)。通过上述研究得到建国初期平面几何教学的如下特点:1.教学准备:备学生方面,了解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并注意个体差异;备教材方面,选材注重数学在历史上的贡献;教师能力方面,主要是注重教育实习。当时为了提高备课质量,还注意到了集体备课方面的问题。2.教学内容分析:学习苏联时期受到苏联的影响,教材的选择和编排非常重视系统性和严密性;教学改革时期更注重与实际的结合;自我完善时期,意识到改革的极端性,教学内容方面在不损坏内容系统性的和适当联系实际的基础上,以学生为核心对教材进行筛选和精简。3.教学方法选择:当时常用的教学方法有直观教学演示法、练习法、讲授法、谈话法、启发式教学法、因材施教等。练习法中有案例分析法和复习法;而案例分析法可分为定理的证明方法、典型案例的分析和实际问题解决法等三种。4.教学原则:当时遵循的教学原则有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系统性原则、顺序渐进原则、量力性原则、巩固性原则、思想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和启发式原则等。培养学生能力时初级阶段遵循直观性原则,有一定知识储备能力时再以启发式原则为主,并且教学过程中注意对这些知识与方法的即时巩固与练习,因此要用巩固性原则。5.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的目的从“社会本位”转向“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相结合的理念。1963年第一次通过大纲提出“三大能力”的培养。教材的编排方面:学习苏联时期主要侧重知识间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教育改革时期主要根据生产实际的需要;自我完善时期主要围绕学生的特点和发展进行编排。6.教学评价与反思:当时数学教育者们已经开始关注教学评价与反思,并组织发表了一些很有参考价值的文章。通过分析《通报》上的文章可以了解到:当时已经关注到了教学的每个环节,即教前反思、教学内容的反思、有教学过程的反思(方法、设计、原则)等。

李永芳[4](2014)在《高职建筑类专业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研究 ——以云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高等数学是高等职业院校工科类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它是学生学习各专业学科知识的工具,同时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作为一门基础性和工具性的学科,高等数学的教学改革越来越受到学校和教师们的重视。这项研究以文献分析法、调查访谈法、理论探讨法、案例研究法为主,在对云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建筑类专业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现状调查的基础上,查找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再以现代科学教育理论、结构主义课程理论、弗赖登塔尔数学教育思想、发展性教学评价理论等为指导,构建了四条教学改革措施:转变观念,找准课程定位、构建内容知识体系,编写校本教材、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合理的教学评价,对建筑类专业《高等数学》课程教学进行了为期五个月的教学改革实践。研究的主要结论有:采取上述教学策略后,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学习的主动性有所改善、学习的成绩提高明显;其次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对《建筑力学》课程的学习和教学有较为明显的迁移作用。研究也表明,应用教育理论指导高等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再通过实践的检验和不断的修正,将有助于形成科学、合理、可行的专业数学教学理论体系,有助于提高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水平,也有助于提升任课教师的职业素养。

沈继闯[5](2020)在《新型功能化共价有机框架料材的构筑及性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共价有机框架(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s,COFs)材料是一类由共价键连接的纯有机晶型多孔聚合物。COFs材料具有周期性网络结构、有序可调的孔隙环境、良好的化学和热稳定性、以及优异的功能可修饰性等优点。这些特性使得COFs在众多有机多孔聚合物中脱颖而出,并且在气体吸附、储存和分离、药物缓释、有机催化、检测分析与传感、光电器件与能量存储等多个领域都具有良好的性能表现。为进一步拓展COFs应用,新型功能化COFs的构建及应用探索已成为这一领域中重要的研究内容。本论文主要围绕新功能化COFs的构建及性质研究开展了以下几部分的文献调研及实验探究。在第一章中,首先对共价有机框架的研究背景与发展现状作了相关介绍,主要从COFs的化学结构设计、功能化策略以及应用等方面介绍了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在第二章中,基于前修饰(Pre-designing)的功能化策略,设计合成了一系列新型冠醚功能化的二维COF(CE-COFs)。通过系列测试表征了材料的结构,以及其对Li+、Na+和K+的吸附性能。并将CE-COFs应用于相转移催化固-液-固体系下正溴辛烷与KI的碘代反应,发现18C6-COF对该反应有着优秀的催化效果。进一步的研究表明,18C6-COF还可以催化多种重要的亲核取代反应,如卤代烃的酯化、醚化芳基氟化反应等,这也是首次将COF应用于相转移催化领域。在第三章中,基于第二章的研究结果,合成了结构更稳定并且具有亲水性的18-冠-6功能化18C6-COF2,并与疏水性的18C6-COF1进行对比,比较了二者在结构性质、离子吸附性能、化学和热稳定性能方面差异。并且以苯甲酸和溴代正丁烷的酯化反应为模型,系统研究了18C6-COF2在液-液-固体系下的相转移催化性能。基于催化性能研究,详细阐述了COF骨架亲水性对离子吸附性能的影响,进而影响相转移催化效果的这一构效关系。在第四章中,选取一种独特的光致变色分子——二甲基二氢芘作为C2对称的二醛基元,使其与Td对称的四胺基元进行亚胺缩合反应,成功构建了一种新型的二甲基二氢芘功能化的三维COF(3D-DHP-COF)。通过PXRD及MS结构模拟分析发现3D-DHP-COF具有9层嵌套的三维网状结构。但是,可能受粉末样品中光致变色效率的限制,发现该COF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固态光致变色性质。

钱梦丹[6](2020)在《基于固态发光材料微纳功能器件的制备与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有机发光材料由于发光效率高、结构修饰性强、波长可调控范围广等优点,在固态照明,发光二极管,荧光传感和光学显示设备等领域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因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考虑到实际应用需求,发光材料往往最终要以固态形式呈现在器件中,然而大多数的有机发光材料由于受到聚集荧光猝灭(ACQ)作用的影响,在高浓度液体和固态薄膜状态下分子间π-π堆积作用增强,导致发光效率急剧降低甚至猝灭,严重限制了其实际应用价值。为了减少ACQ效应对发光材料带来的负面影响,可以将染料分子均匀分散在固体介质中阻止其聚集,或者在分子的侧链修饰上空间位阻大的基团(比如一些有机共轭聚合物材料)以降低共轭主体之间的π-π堆积作用造成的发光猝灭。这些方法虽然能在某种程度上降低ACQ的影响,但是无法从根本上消除此现象。聚集诱导发光(AIE)材料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以上问题,基于新颖的发光机理(分子内运动限制)和扭曲的分子构象,实现了固态形式下的高效发光,为固态发光器件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目前基于AIE材料的固态发光器件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器件制备以及应用等方面都不成熟。已经报道的基于AIE材料而衍生的固态发光器件以薄膜器件为主,经过发展也出现了一些简单工艺制备的一维微纳结构阵列,尽管有所进步,但这些简单的结构模式已经逐渐不能满足器件在性能及功能上的发展需求。因此,寻找合适的加工方式,制备出能实现AIE材料功能价值的器件结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也是我们研究工作的切入点,围绕着固态发光材料及其器件加工方面存在的问题,从材料选择、分子设计合成、器件加工和实际应用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相关工作。具体地,我们立足于现阶段AIE材料固态器件不成熟的现状,研究一些成熟微纳加工技术(如紫外光刻、飞秒激光直写等)在AIE固态微纳器件制备方面的应用可能性,同时探究了加工器件在微光学传感等领域的应用。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从分子尺度设计并合成了三种AIE发光材料,并研究了其固态器件化加工的可能性。针对AIE小分子成膜性差的问题,我们将其掺杂在环氧树脂SU-8基质中,得到SU-8/AIE智能型树脂以满足器件的加工需求。AIE分子在复合树脂薄膜中呈现很高的荧光量子效率,同时具有很好的化学稳定性、光稳定性以及热稳定性,非常适合来制备一些固态发光器件。并且,我们在AIE分子结构上修饰了氧杂环丁烷基团(AIEoxe),这样做不仅提高了AIEoxe在SU-8主体中的混溶性,还促成二者之间的光交联反应,保证了复合树脂可加工性的同时也避免了掺杂过程中出现聚集团簇现象而影响加工器件的形貌。2、我们利用紫外光刻工艺实现了大面积AIEoxe微结构阵列的简单制备,并探究了微结构在液相有机溶剂方面的传感应用。光刻制备出不同形状和尺寸微结构发光阵列,结构表面形貌光滑,并且在紫外显微镜下呈现强烈而均匀的荧光。三种单色的AIEoxe微结构对丙酮(Acetone)、四氢呋喃(THF)、二甲基甲酰胺(DMF)和乙醇(EtOH)的混合水溶液有不同程度的荧光猝灭响应,用这种单色AIEoxe传感体系实现了对水溶液中痕量VOC的检测。另外,我们加工了三色混色的微结构阵列,利用三种AIEoxe分子之间的能量传递过程,构建了比率型的荧光传感体系。相比于上述的单色荧光强度传感器,这种比率型传感器在VOC检测方面明显具有更好的抗干扰性以及灵敏度。3、我们利用飞秒激光直写技术(FsLDW)实现了对精细且复杂的二/三维AIEoxe微纳结构的可控性制备,很好地弥补了光刻技术在高精度三维器件加工方面的不足。用FsLDW技术加工了不同尺寸的微纳米线,光滑的表面形貌(粗糙度为4.4nm)及内部AIEoxe材料较低的自吸收作用,使得微纳米线在紫外光激发下表现出良好的光波导特性。这些聚合物光波导的损耗系数很低,蓝色、绿色和红色光波导的传输损耗分别为0.0309 dB/μm,0.0274 dB/μm和0.0412dB/μm,其波导性质甚至可以与一些有机晶体光波导相比。基于AIE聚合物波导的荧光猝灭放大效果,波导型传感体系对液相VOC具有灵敏的检测效果,其检测限(LOD)相比于单纯的微结构阵列提高了10倍以上(LOD=0.004 v/v%)。4、我们进一步研究了光刻和飞秒激光直写这两种加工技术在其他固态发光材料加工中的应用可能性。以有机共轭聚合物为例,我们对具有优秀光电性质的聚芴(PFO)材料进行适当的化学修饰,在其侧链上增加可交联的氧杂环丁烷基团(do-PFO),使其在光照下可以发生光交联反应以适应上述加工工艺。利用掩膜光刻-反应离子刻蚀的方法,我们制备了共轭聚合物的大面积发光微结构阵列,而用FsLDW的方法可以灵活完成不同形状微结构的制备。加工出的微结构呈现良好的表面形貌和荧光特性,兼具优秀的化学稳定性和光增益性能,在有机微激光器及激光传感等方面有很好的应用前景。综上,我们的工作立足于一些具有优秀性质的固态发光材料,利用成熟的微纳结构加工技术,实现了高精度微纳器件的灵活制备,并将器件的结构功能和材料的发光性质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应用到微光学传感、微激光器等领域,极大地推动了高效固态发光材料在微纳发光器件以及可集成化功能器件中的应用和发展。

王耘[7](2008)在《粗糙集与粗糙函数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讨论粗糙集理论和粗糙函数模型的若干相关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粗糙函数模型基本理论的深化和推广,粗糙函数模型中粗糙隶属函数及其性质讨论,粗糙函数模型中粗柯西数列的若干数学特性,以及离散函数的粗连续性讨论,粗糙函数模型中粗微积分及其应用,等等。第一章是对粗糙集相关理论的简要综述。主要介绍了粗糙集提出的背景与发展概况,粗糙集理论的研究领域与现状,以及粗糙集理论的基本概念。第二章深化和推广了基于粗糙集理论的粗糙函数模型。Pawlak的粗糙函数模型未给出任一实数在实轴和标度两种度量下的离散化形式,其中粗糙函数的定义未能反映出粗糙函数定义和取值于整数集的显著特征。从数学的角度来看,这种定义是不严格的;从应用的角度来看,这种定义形式下的粗糙函数是不适于计算机及粗糙控制等方面的应用的。本章对Pawlak粗糙函数模型的基本概念进行改进,第二节提出标度上(下)近似,实轴上(下)近似两对近似算子的概念,并分析二者的性质及其对偶特性,给出标度双射定理及相关命题和结论。第三节以不可分辨关系为出发点,将两对近似算子推广到二维平面,建立新的实轴-标度粗糙函数模型(RL-S粗糙函数模型)。第三章对粗糙函数模型中的粗糙区间与粗糙隶属函数及其性质展开讨论。在实轴-标度粗糙函数模型(RL-S粗糙函数模型)的理论框架下,第二节定义了粗糙函数模型中的粗糙数、粗糙区间等概念,通过分析得出粗糙区间类似于粗糙集的一系列运算性质。第三节讨论了粗糙隶属函数及其性质并利用粗糙隶属函数给出粗糙区间另一种形式的等价定义。利用实数域上的上下近似算子及粗糙隶属函数两种工具,第四节分别定义粗糙区间的粗包含与粗相等关系,并分析其诸多性质。提出两个定理说明了粗糙区间的粗包含与粗相等的两种定义形式在考虑粗糙区间边界信息的附加条件下是等价的。第四章讨论粗糙函数模型中粗柯西数列的若干数学特性。粗糙函数模型基于对应某一标度的不可分辨关系,将实数轴划分成由点及开区间构成的等价类,即将实轴离散化。离散化后的实轴上也存在数列这一概念,那么实轴的离散化对数列的影响是什么,离散化后实轴上的数列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性质?这些问题在Z.Pawlak的粗糙函数模型中并未涉及。针对以上问题,本章第二节定义并讨论实轴离散化后,粗柯西数列的收敛性。给出实数轴离散化后与收敛数列极限唯一性定理截然相反的性质,即提出粗收敛数列粗极限的不唯一性定理。讨论了收敛与粗收敛、发散与粗发散的逻辑关系,并对相关结论的直观意义予以说明。第三节定义了粗有界性等概念,分析了有界性与粗有界性的关系。分别提出粗收敛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第四节给出离散化数轴上粗柯西数列与其子列的关系定理及其推论,并以不可分辨关系为出发点对相应例子加以说明。第五章研究粗糙函数模型中的粗连续离散函数及其性质。对于定义和取值于实数轴的一般实函数,其中一类重要的函数就是连续函数,而在粗糙函数模型中,粗糙连续性也是其中离散函数的一个首要性质。关于离散函数的粗糙连续性,Pawlak仅给出其定义和以充要条件的形式给出粗连续函数的介值定理,并未加证明。而其他少有的相关文献也未对该理论进行探讨。关于粗糙函数模型及粗糙连续性等相关理论和应用的完善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事实上,Pawlak给出的粗糙连续性定义与实函数的连续性定义是没有可比性的,而Pawlak改进后的介值定理中的充要条件是不满足的,即只成立粗连续的必要条件,充分条件不成立。为此我们提出以下问题:Pawlak粗糙连续性与实函数的连续性有何关系?它满足什么运算性质?闭区间上连续实函数的性质定理对粗糙连续离散函数是否成立,如何证明?粗糙函数模型中的离散函数是否也存在不动点的相关概念和理论?等等。本章针对以上问题展开讨论。第二节以与经典连续的ε-δ定义相类似的形式给出离散函数粗连续的概念,并且证明了粗糙连续性的ε-δ定义与Pawlak粗糙连续性的另两种定义是一致的。第三节讨论粗连续函数的取大,取小,取余等一系列运算性质。第四节将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加以推广,给出闭区间上离散函数的最值定理,有界性定理及新的介值定理。以反例的形式说明了Pawlak介值定理的充分性不成立。提出与粗糙连续性密切相关的连通函数的概念,以此为工具对新介值定理作出严格的证明。第五节提出离散函数的粗不动点的概念,给出粗糙连续函数的粗不动点定理,并做了一定探讨。第六章对粗糙函数模型中的粗微积分及其应用问题展开讨论。本章的具体工作如下。关于粗糙函数模型中离散函数的粗导数,Pawlak提出粗导数的定义,给出两个离散函数四则运算的粗导数法则和高阶粗导数公式,并指出对于一般的离散函数,不成立费马定理和罗尔定理.在Pawlak给出的粗导数理论框架下,第六章第二节对这一部分内容作了改进和发展,第二节第一小节分析粗导函数及高阶粗导函数的函数特征,指出Pawlak给出的高阶粗导数定义的不完善之处,提出广义粗糙函数的概念,对原高阶粗导数定义进行改进,Pawlak只给出粗导数的四则运算公式及高阶粗导数公式的结论,未作证明,而其它少有的文献只是对粗导数的四则运算公式做出证明。本小节利用数值分析差分原理中单位映射和恒等映射的概念,对高阶粗导数公式做出证明,事实上,费马定理和罗尔定理即使对于粗连续的离散函数也是不成立的。为完善粗糙函数模型中粗导数应用的理论基础,第二节第二小节给出离散函数粗极值的概念,提出并证明了粗光滑离散函数的费马定理和罗尔定理,第二节第三小节定义离散函数的粗单调性和粗凹凸性的概念,通过与连续实函数导数的应用相对比,提出粗导数与粗单调性的关系定理,粗极值的两个充分条件,粗导数与粗凹凸性的两个关系定理,同时得到离散函数粗光滑的充分条件等一些新的结果。关于粗糙函数模型中离散函数的粗积分,Pawlak未作深入探讨,仅提出离散函数粗积分的定义,由定义推出一个命题和一个递推公式,即以给其他学者提出继续研讨的建议而结束了这一课题的研究,实际上,在Pawlak给出的粗积分定义中,粗积分上限是变动的,所以并非一般意义的粗积分,而是由变上限积分推广而来的变上限的粗积分,第六章第三节对Pawlak提出的粗积分定义进行改进,在第三节第一小节分别给出常数区间上的粗积分定义和粗积分上限函数等新概念,与一般实函数的定积分相对比,第三节第二小节分析粗积分的性质,给出离散函数平均值的概念,得到粗积分计算的平均值法,提出粗积分中值定理,并分析其几何意义,第三节第三小节提出粗原函数存在定理,粗微积分基本公式等结论,给出由离散函数表达式求原函数的方法,由此推导出常用粗积分基本公式,给出粗积分计算的直接粗积分法,粗积分的计算有类似定积分计算的分部粗积分法,由此推导出被积函数形如粗幂函数和粗指数函数之积的粗积分递推公式,最后指出粗积分不适用换元法求解,分析原因并举例说明。第七章总结了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及结论,并对与本论文的研究密切相关的后续工作进行展望,明确了今后研究工作的思路和方向。

高怀军[8](2015)在《矿业城市采矿废弃地和谐生态修复及再利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推动现代化建设、推进人类工业化进程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矿业城市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到20世纪中后期,随着工业化进程不断深入,矿业城市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面临着经济结构转型的迫切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资源采掘,很多矿业城市由于资源枯竭,已经进入衰退期,随着矿山废弃物的产生,以及因采矿而造成的地表塌陷,形成了大量城市废弃地,致使矿业城市进入到了“城市危机”时代。采矿废弃地的出现,不仅严重制约了城市发展空间,而且造成一定范围内植物退化、水土流失、水源污染,对矿业城市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如何合理治理、修复并永续利用矿业城市的采矿废弃地,成为学术界、政府以及公众等各方关注的焦点。基于上述现实,本文在重新审视矿业城市采矿废弃地的本质和产生原因的前提下,从当前我国矿业城市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出发,引入和谐理论,结合产业发展和生态修复的互动关系,综合运用多元统计分析、结构方程模型以及产业经济学、协同学等理论,对矿业城市采矿废弃地生态修复和再利用实现机制进行探讨,最后选择唐山市南湖生态城采矿废弃地修复和利用作为案例,进行实证研究。本文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性研究:1、对和谐的内涵、中西方和谐思想观、当代和谐理论的特征等进行概括,论述了和谐理论与可持续发展、协同学理论之间的关系。认为和谐理论对于卓有成效地推进矿业城市采矿废弃地治理具有更加适宜性的指导作用,基于和谐理论有助于实现矿业城市采矿废弃地“生态端”与“社会端”的和谐治理。2、矿业城市采矿废弃地治理思路框架的构建。将和谐理论从管理学研究领域引入到城市发展研究领域,借鉴协调度概念,系统评价矿业城市环境—社会—经济系统的和谐发展程度,贯穿矿业城市采矿废弃地生态修复和再利用问题研究的始终。3、基于研讨,提出了矿业城市采矿废弃地规划“三步走”解决方案。该方案系统性较强,既从矿业城市和谐发展的上位视角界定适于采矿废弃地规划的重点产业批次,又从采矿废弃地所属区域本身出发进行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比较,从而进一步缩小产业规划选择范围。4、研讨了矿业城市采矿废弃地生态修复和再利用的对策体系界定模式。依据矿业城市采矿废弃地规划“三步走”解决方案,结合和谐理论中的“和则”、“谐则”概念,系统构建了对策体系,更为清晰地完善采矿废弃地治理策略。

刘光波[9](2019)在《二维锡基纳米材料的制备及电/光电催化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二维纳米材料的兴起,二维锡基纳米材料(如:SnS2、SnSe2和SnO2等)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得益于其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质、丰富的储量和环境友好等特点获得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研究。如今,二维锡基纳米材料,特别是二维SnS2和SnO2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发展,在能源储存与转化这一领域展现出了良好应用前景。然而尽管如此,无论是二维SnS2还是SnO2纳米材料,不仅其当前的电/光电催化性能仍不尽如人意,而且在其可控制备、形貌与结构调控等方面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对此,本文以优化结构与性能为导向,通过对制约二维纳米材料电/光电催化性能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进而有针对性地设计和制备具有优势形貌与结构的二维SnS2和SnO2纳米材料,并以此实现其形貌与结构调控及性能优化,进一步推动其在能源储存与转化领域的应用与发展。众所周知,传统方法制备的二维纳米材料光电极在光电催化分解水反应中存在着光吸收强度较弱、光生载流子的分离/转移效率较低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其光电催化制氢效率。为克服二维纳米片光电极的上述不足,本文以SnS2为研究对象,利用化学气相沉积法直接在导电FTO和碳布(CC)基底上可控制备了不同生长密度的垂直SnS2纳米片阵列光电极(SnS2⊥FTO和SnS2⊥CC),由此不仅实现了纳米片与导电基底之间良好的电接触,有效提升了光生载流子的分离/转移效率,而且显著增加了光电极的光吸收强度和光电催化反应面积。光电催化分解水测试表明,与相同负载量的平行SnS2∥FTO光电极相比,SnS2⊥FTO和SnS2⊥CC光电极展现出明显提高的光电催化性能,其在1.4 V vs.RHE偏压下获得的最高光电流密度分别达到了1.73 mA/cm2和1.92 mA/cm2,在波长360nm处的光电转换效率分别高达36.76%和40.57%,均接近前者的2倍之多。本章为设计和制备高性能的二维纳米材料光电极提供了新思路。由于SnS2材料表面缺乏活性位点且导电性较差等原因,导致其近年来在电催化析氢方面的进展十分缓慢。为改善SnS2纳米片的电催化析氢性能,本文通过原位电化学活化手段成功设计制备出痕量Pt(0.373 wt.%)负载的富缺陷SnS2纳米片,由此增加了其反应活性位点的同时提升了其导电性。电催化析氢行为研究表明,与原始SnS2纳米片相比,痕量Pt负载的富缺陷SnS2纳米片得益于其表面的富缺陷结构与痕量金属Pt两者的协同作用而呈现出了极大提升的电催化析氢活性——析氢反应起始过电位仅为32 mV,获得电流密度为10 mA/cm2时的过电位只有117 mV,Tafel斜率为69 mV/dec,相应的交换电流密度高达394.46μA/cm2。该研究为设计高性能、高丰度的析氢电催化剂提供了新的观点和方法。在电催化还原CO2方面,提高催化剂导电性、增加表面活性位点数目是设计高效电催化还原CO2催化剂的基本策略。然而,当前如何提高活性位点数目同时维持高的导电性仍旧是电催化还原CO2催化剂在设计与制备过程中面临的重大挑战。本文以二维SnS2纳米片为前驱体,利用缺陷工程手段成功设计合成出了本征SnO2和富含氧空位VO-SnO2纳米片,进而实现了对其电子结构与原子结构的双重调控,改善了其电催化还原CO2的反应动力学。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相较本征SnO2纳米片,富氧空位VO-SnO2纳米片表现出了更加优异的电化学还原CO2制甲酸性能:在最低仅为210 mV的过电位下便获得了高达69.2%的甲酸法拉第转化效率,在510 mV的过电位下则实现了最高92.4%的甲酸法拉第转化效率,且能够在-0.6至-1.1 V vs.RHE的大偏压范围内均呈现出90±2%的稳定甲酸法拉第转化效率。理论计算表明,VO-SnO2纳米片中存在的氧空位使得电催化CO2还原生成甲酸所需要的活化能垒降低了0.12 eV,进而促进了电催化CO2还原反应的进行,提升了甲酸产物的活性和选择性。该工作初步揭示了氧空位与催化剂构效关系之间的关联性,为设计高效、稳定的电催化还原CO2催化剂提供了有益指导。

冯慧敏[10](2017)在《数学史融入中学微积分的教学案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微积分作为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的衔接内容,让学生真正理解其思想内涵越来越重要。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再适应新的学习要求,将数学史融入到中学数学的教学过程则是达到教学目标的有效方式之一。本文围绕将微积分的发展过程融入到中学微积分的教学过程展开。论文可分为四个部分。首先,主要阐述了将数学史融入到中学微积分教学的研究背景以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并提出本文的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其次,在大量阅读文献的基础上,对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的发展过程、方法与作用,及其在中学微积分教学中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然后对微积分的创立前史和创立过程进行了简述;在微积分创立的三个时期:早期萌芽、酝酿时期、创立时期,对几个重要的数学家的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做了简单陈述,这一部分是为下文论文核心部分的撰写做铺垫。最后在文章的核心部分包括六个关于中学微积分教学的案例。在这六个教学案例研究中,分别将微积分创立过程中重要的数学家的研究过程和成果融入到相应的教学内容中,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再创造过程。

二、定和与定积的簡单性貭及其实际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定和与定积的簡单性貭及其实际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2)几种新型的反应型小分子荧光探针的合成表征及其实际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小分子荧光探针
    1.3 设计荧光探针的基本原理
        1.31 光诱导电子转移(Photoinduced Electron Transfer PET)
        1.32 分子内电荷转移(Intramolecular Charge Transfer ICT)
        1.33 荧光能量共振转移 (Frster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 FRET)
    1.4 反应型荧光探针
        1.41 设计原则
        1.42 基于反应型荧光探针的几种形式
        1.43 反应型探针的应用
    1.5 本论文的构思
第二章 基于分子内质子转移类苯硫酚荧光探针
    2.1 背景知识介绍
    2.2 目标产物及其中间体的合成
        2.21 合成路线
        2.22 仪器与试剂
        2.23 实验部分
    2.3 光谱性能研究
        2.31 测试溶液的配置
        2.32 探针及其荧光母核的光谱性质
        2.33 机理验证
        2.34 pH考察
        2.35 时间考察
        2.36 线性分析
        2.37 选择性实验
        2.38 实际样品检测
    2.4 细胞实验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分子内质子转移的H2S荧光探针
    3.1 背景知识介绍
    3.2 探针以及中间体的合成
        3.21 合成路线
        3.22 仪器与试剂
        3.23 实验部分
    3.3 光谱性能研究
        3.31 测试溶液的配置
        3.32 探针及其荧光母核的光谱性质
        3.33 机理验证
        3.34 pH考察
        3.35 时间考察
        3.36 线性分析
        3.37 选择性分析
    3.4 细胞实验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分子内电荷转移的比率型N2H4荧光探针
    4.1 背景知识介绍
    4.2 探针以及相应的中间体的合成
        4.21 合成路线
        4.22 仪器与试剂
        4.23 实验部分
    4.3 光谱性能研究
        4.31 醋酸-醋酸钠缓冲液配置
        4.32 测试溶液的配置
        4.33 探针的光谱性质
        4.34 时间考察
        4.35 线性分析
        4.36 选择性分析
        4.37 实际样品的检测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合成化合物的表针图
致谢

(3)平面几何教学研究之研究 ——以《数学通报》(1951~1966)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历史研究法
        1.4.3 比较研究法
    1.5 创新之处
第2章 平面几何教学相关理论概述
    2.1 关于“教”的理论基础
        2.1.1 教的准备
        2.1.2 教的内容分析
        2.1.3 教学方法选择
        2.1.4 教学原则
        2.1.5 教学设计与实施
        2.1.6 教的评价与反思
    2.2 关于“学”的理论基础
        2.2.1 学的准备
        2.2.2 训练内容分析
        2.2.3 学习方法选择
        2.2.4 学习策略
        2.2.5 学习计划与实施
        2.2.6 学习评价与反思
    2.3 平面几何教学概述
        2.3.1 平面几何教学基本概念
        2.3.2 平面几何教学特点
第3章 学习苏联时期《数学通报》中关于平面几何教学研究
    3.1 背景的概述
    3.2 平面几何教学文章的总体特点及趋势
    3.3 平面几何教学的特点及发展脉络
        3.3.1 平面几何教学各个环节的统计分析
        3.3.2 平面几何教学的发展脉络
第4章 教育改革时期《数学通报》中关于平面几何教学研究
    4.1 背景概述
    4.2 平面几何教学文章的总体特点及趋势
    4.3 平面几何教学发展脉络及特点
        4.3.1 平面几何教学各个环节的统计分析
        4.3.2 平面几何教学的发展脉络
第5章 自我完善时期《数学通报》中关于平面几何教学研究
    5.1 背景概述
    5.2 平面几何教学文章的总体特点及趋势
    5.3 平面几何教学特点及发展脉络
        5.3.1 平面几何教学各个环节的统计分析
        5.3.2 平面几何教学的发展脉络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1.1 历史背景
        6.1.2 平面几何教学文章
    6.2 教学启示
    6.3 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4)高职建筑类专业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研究 ——以云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术语及符号说明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核心名词界定
    1.3 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1.3.1 研究的内容
        1.3.2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的思路
    1.5 论文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文献收集的途径
    2.2 国外高职教育基础课程设置的相关研究
    2.3 国内高职课程研究的现状
        2.3.1 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研究
        2.3.2 高等数学课程体系研究
        2.3.3 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3.4 围绕专业的高等数学教学研究
    2.4 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2.5 小结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的目的
    3.2 研究计划
    3.3 研究的预设
    3.4 研究的方法
    3.5 研究的伦理
    3.6 小结
第4章 高职建筑专业高等数学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4.1 调查设计
        4.1.1 学生对高等数学学习现状调查设计
        4.1.2 高等数学教师访谈设计
        4.1.3 建筑专业教师访谈设计
        4.1.4 学生座谈设计
    4.2 调查结果分析
        4.2.1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4.2.2 访谈结果分析
        4.2.3 学生座谈结果分析
    4.3 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现状
        4.3.1 认识上存在误区
        4.3.2 学生学习状况
        4.3.3 教师教学问题
        4.3.4 教材不具针对性
    4.4 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必然性
    4.5 小结
第5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5.1 教学改革相关理论
        5.1.1 现代科学教育理论
        5.1.2 布鲁纳的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5.1.3 弗莱登塔尔的数学教育思想
        5.1.4 建构主义学习论
        5.1.5 发展性教学评价理论
    5.2 构建教学策略
        5.2.1 转变观念,找准课程定位
        5.2.2 构建内容知识体系,编写校本教材
        5.2.3 改进教学方法
        5.2.4 采用合理的教学评价
    5.3 小结
第6章 高职建筑类专业高等数学教学改革实践
    6.1 建筑专业高等数学教学改革实践
        6.1.1 教学实践的时间
        6.1.2 教学实践的对象
        6.1.3 教学实践的内容
        6.1.4 教学实践的实施
    6.2 教学实践结果分析
    6.3 教学改革的思考
    6.4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思考
    7.1 研究的结论
    7.2 研究反思
    7.3 可以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7.4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高职建筑专业学生高等数学学习状况调查表
附录 B 建筑专业教师的访谈提纲
附录 C 高等数学教师的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5)新型功能化共价有机框架料材的构筑及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COF材料的结构设计
        1.2.1 合成COF材料的化学反应类型
        1.2.2 COF材料的拓扑结构类型
    1.3 COF材料的功能化策略
        1.3.1 “Intrinsic function”策略构筑功能化COFs
        1.3.2 “Pre-designing”策略构筑功能化COFs
        1.3.3 “Post-modification”策略构筑功能化COFs
        1.3.4 “Compound doping”策略构筑功能化COFs
    1.4 COF材料的功能应用
        1.4.1 吸附与分离
        1.4.2 能量存储
        1.4.3 多相催化
        1.4.4 半导体材料
        1.4.5 识别传感
        1.4.6 生物医药
    1.5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内容
        1.5.1 课题的提出
        1.5.2 研究内容
    1.6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冠醚功能化二维COF材料的构筑及相转移催化性质研究
    2.1 研究背景
    2.2 冠醚功能化COFs(CE-COFs)的设计合成、结构及性质表征
        2.2.1 冠醚功能化二胺前体(CE-TPDA)的设计合成
        2.2.2 冠醚功能化COFs(CE-COFs)的设计合成
        2.2.3 冠醚功能化COFs(CE-COFs)的结构及性质表征
        2.2.4 冠醚功能化COFs(CE-COFs)的离子吸附性能测试
    2.3 18C6-COF的相转移催化应用
        2.3.1 18C6-COF相转移催化正溴辛烷的碘化反应
        2.3.2 18C6-COF相转移催化卤代烃的不同取代反应
    2.4 本章小结
    2.5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稳定的亲水性冠醚功能化COF的构筑及相转移催化性质研究
    3.1 研究背景
    3.2 18C6-COF2 的设计合成、结构及性质表征
        3.2.1 18C6-COF2 的设计合成
        3.2.2 18C6-COF2 的结构表征及模拟
        3.2.3 18C6-COF2 的化学稳定性测试
    3.3 18C6-COF1和18C6-COF2的对K~+吸附性能研究
        3.3.1 吸附动力学研究
        3.3.2 吸附等温模型研究
        3.3.3 COF亲疏水性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3.4 18C6-COF2 应用于三相转移催化苯甲酸丁酯合成的研究
        3.4.1 三相转移催化效果和催化机理研究
        3.4.2 三相转移催化反应动力学和热力学研究
        3.4.3 影响三相转移催化反应的因素
        3.4.4 三相转移催化反应的催化循环性能
    3.5 本章小结
    3.6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二甲基二氢芘功能化三维COF的构筑及其光致变色性质研究
    4.1 研究背景
    4.2 DHP-COF的设计合成、结构及性质表征
        4.2.1 DHP-COF的设计合成
        4.2.2 3D-DHP-COF的结构表征及模拟
    4.3 3D-DHP-COF的光致变色性质研究
    4.4 本章小结
    4.5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实验部分
    5.1 实验通则
    5.2 CE-COF的单体合成
    5.3 DHP-COF的单体合成
    5.4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科研成果
致谢

(6)基于固态发光材料微纳功能器件的制备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聚合物微光学器件加工技术简介
        1.2.1 掩膜光刻技术
        1.2.2 激光和电子束直写技术
        1.2.3 纳米压印技术
    1.3 聚合物发光器件的应用以及存在的问题
    1.4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AIE智能复合树脂的制备及表征
    2.1 聚集诱导发光材料介绍
        2.1.1 聚集诱导发光
        2.1.2 聚集诱导发光机理
        2.1.3 聚集诱导发光材料应用
    2.2 AIEoxe复合型树脂的制备和表征
        2.2.1 AIEoxe分子的设计与表征
        2.2.2 SU-8/AIEoxe复合树脂的制备以及发光性质分析
        2.2.3 复合物薄膜的光交联性质
        2.2.4 复合物薄膜的光/热稳定性
    2.3 AIEoxe复合树脂薄膜对有机蒸汽的荧光响应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紫外光刻制备AIEoxe复合微结构及其液相VOCs传感
    3.1 挥发性有机物(VOC)
        3.1.1 挥发性有机物简介
        3.1.2 挥发性有机物的检测
    3.2 基于AIE材料的VOCs传感体系发展介绍
    3.3 紫外光刻法制备AIEoxe复合微结构阵列
        3.3.1 样品准备以及紫外光刻
        3.3.2 光刻微结构的表征
    3.4 SU-8/AIEoxe微结构阵列对气相VOCs的荧光响应
    3.5 单色AIEoxe微结构的液相VOCs传感
        3.5.1 SU-8/b AIEoxe微结构的VOCs传感
        3.5.2 SU-8/g AIEoxe微结构的VOCs传感
        3.5.3 SU-8/r AIEoxe微结构的VOCs传感
        3.5.4 三种单色微传感体系的荧光响应机理以及性能比较
    3.6 三色混合微结构的比率型传感器用于液相VOCs传感
    3.7 AIEoxe荧光传感体系的稳定性测试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飞秒激光加工AIEoxe光波导器件及其液相VOCs传感
    4.1 飞秒激光直写技术加工聚合物微纳器件
        4.1.1 飞秒激光直写技术(FsLDW)简介
        4.1.2 聚合物微纳器件的飞秒激光直写
        4.1.3 聚合物微纳光波导的传感应用
    4.2 Fs LDW对 AIEoxe复合树脂的微纳结构制备和表征
        4.2.1 FsLDW加工参数优化和复杂二/三维微结构加工
        4.2.2 FsLDW的微纳米线加工和表征
        4.2.3 微纳米线的波导性能测试
    4.3 AIEoxe复合光波导的液相VOCs传感
        4.3.1 聚合物单色光波导的液相THF荧光传感
        4.3.2 聚合物单色光波导对液相THF传感机理
        4.3.3 聚合物单色光波导传感的可逆性测试
        4.3.4 聚合物三色光波导的FRET荧光传感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有机半导体共轭聚合物的微纳加工与应用
    5.1 半导体共轭聚合物
        5.1.1 有机共轭聚合物材料简介
        5.1.2 基于共轭聚合物的激光产生和应用
    5.2 基于聚芴(PFO)微纳结构阵列的制备与表征
        5.2.1 聚芴材料的性质改进与表征
        5.2.2 do-PFO的光交联特性
        5.2.3 do-PFO的放大自发辐射性质
        5.2.4 聚芴材料的微纳结构化加工
    5.3 微盘的激光性质测试
        5.3.1 聚合物微盘的测试系统
        5.3.2 聚合物微腔激光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7)粗糙集与粗糙函数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部分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粗糙集理论的研究领域及现状
        1.3 粗糙集理论的基本概念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粗糙函数模型
        2.1 引言
        2.2 实数轴上的粗糙集概念及性质
        2.3 实轴-标度粗糙函数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粗糙函数模型中的粗糙隶属函数
        3.1 引言
        3.2 粗糙函数模型中的粗糙区间及其性质
        3.3 粗糙函数模型中的粗糙隶属函数及其性质
        3.4 粗糙区间的粗包含与粗相等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粗糙函数模型中的粗柯西数列及其性质
        4.1 引言
        4.2 粗糙函数模型中的粗柯西数列及其性质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粗糙函数模型中的粗连续离散函数及其性质
        5.1 引言
        5.2 粗糙函数模型中粗连续离散函数的概念
        5.3 粗连续离散函数的运算
        5.4 粗连续离散函数的性质定理
        5.5 粗连续离散函数的粗不动点定理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粗糙函数模型中的粗微积分及其应用
        6.1 引言
        6.2 粗糙函数模型中粗导数及其应用
        6.3 粗糙函数模型中粗积分及其应用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创新点与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科研项目
英文部分
    Abstract
    Symbols illustration
    Chapter 1 Exordium
        1.1 Introduction
        1.2 Research field and current station of rough set theory
        1.3 Basic concepts of rough set theory
        1.4 Main research work of the thesis
    Chapter 2 Rough Function Model
        2.1 Introduction
        2.2 Concepts and properties of rough sets on real line
        2.3 Real line-scale rough function model
        2.4 Conclusions of this chapter
    Chapter 3 Rough Membership Functions in Rough Function Model
        3.1 Introduction
        3.2 Rough intervals in rough Function model and their properties
        3.3 Rough membership functions in rough function model and their properties
        3.4 Rough inclusion and rough equality of rough intervals
        3.5 Conclusions of this chapter
    Chapter 4 Rough Cauchy Sequences in Rough Function Model and Their Properties
        4.1 Introduction
        4.2 Rough Cauchy sequences in rough function model and their properties
        4.3 Conclusions of this chapter
    Chapter 5 Roughly Continuous Functions in Rough Function Model and Their Properties
        5.1 Introduction
        5.2 Concepts of roughly continuous discrete functions in rough function model
        5.3 Operations of roughly continuous discrete functions
        5.4 Property theorems of roughly continuous discrete functions
        5.5 Rough fix-point theorem of roughly continuous discrete functions
        5.6 Conclusions of this chapter
    Chapter 6 Rough calculus in rough function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s
        6.1 Introduction
        6.2 Rough derivative in rough function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s
        6.3 Rough integration in rough function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s
        6.4 Conclusions of this chapter
    Chapter 7 Conclusions and Prospect
        7.1 Main Innovation Opinions and Conclusions
        7.2 Prospects
    References
    Acknowledgements
    Published Academic Paper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s during Studying Ph.D.Degree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矿业城市采矿废弃地和谐生态修复及再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主要内容与基本结构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可能的创新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和谐理论
        2.1.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3 协同论
        2.1.4 产业经济理论
    2.2 相关文献综述
        2.2.1 城市废弃地生态修复与重建的研究
        2.2.2 城市废弃地资源开发再利用的研究
        2.2.3 城市废弃地土地修复与周围生态环境的关系研究
        2.2.4 产业发展与矿业城市修复转型方面的研究
        2.2.5 研究述评
第三章 矿业城市采矿废弃地及国内外生态修复和再利用实践
    3.1 矿业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3.1.1 矿业城市的产生
        3.1.2 工业化早期的矿业城市
        3.1.3 中国矿业城市的发展
    3.2 矿业城市和采矿废弃物
        3.2.1 采矿废弃物的概念和特点
        3.2.2 采矿废弃物再利用对矿业城市的意义
    3.3 矿业城市和采矿废弃地
        3.3.1 采矿废弃地
        3.3.2 采矿废弃地再利用对于矿业城市的意义
    3.4 国内外矿业城市采矿废弃地生态修复和再利用实践
        3.4.1 国外典型案例分析
        3.4.2 国内典型案例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矿业城市采矿废弃地的和谐生态修复
    4.1 矿业城市采矿废弃地生态风险评价
        4.1.1 生态风险评价
        4.1.2 采矿废弃地生态修复风险评价因子的确定
    4.2 矿业城市采矿废弃地生态修复
        4.2.1 采矿废弃地生态修复内涵及原理
        4.2.2 采矿废弃地生态修复演变过程
        4.2.3 采矿废弃地生态修复常用技术模式
    4.3 和谐理论对矿业城市采矿废弃地生态修复的导向作用
        4.3.1 和谐理论视角下的采矿废弃地生态修复理论解析
        4.3.2 和谐理论在采矿废弃地生态修复中的路径导向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矿业城市采矿废弃地的和谐再利用
    5.1 和谐理论和城市生态系统
        5.1.1 城市生态系统的和谐观
        5.1.2 城市和谐生态系统的性质
    5.2 矿业城市产业结构转型模式
    5.3 和谐理论在矿业城市采矿废弃地再利用中的应用
        5.3.1 矿业城市采矿废弃地的和谐再利用分析框架
        5.3.2 环境—经济—社会系统和谐度计算与评价
        5.3.3 与景观生态协调的产业结构调整
        5.3.4 新的环境—经济—社会系统的和谐度评价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矿业城市采矿废弃地生态修复和再利用的和谐实现机制
    6.1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6.1.1 指导思想
        6.1.2 基本原则
    6.2 矿业城市采矿废弃地生态修复和再利用和谐实现机制影响因素
        6.2.1 环境因素
        6.2.2 经济因素
        6.2.3 社会因素
        6.2.4 实现机制选择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设计
        6.2.5 基于区位商的矿业城市三次产业细分产业分析
    6.3 矿业城市采矿废弃地生态修复和再利用和谐实现机制的路径选择
    6.4 基于和则的采矿废弃地生态修复和再利用对策体系构建
        6.4.1 环境法规构建
        6.4.2 相关政策构建
    6.5 基于谐则的采矿废弃地生态修复和再利用对策体系构建
        6.5.1 产业布局优化与生态治理
        6.5.2 环境法规与市场机制对生态治理的影响。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唐山市南湖生态城生态修复和再利用案例分析
    7.1 唐山市南湖生态城的概况分析
        7.1.1 唐山市总体概况
        7.1.2 南湖生态城的总体概况
    7.2 南湖生态城生态风险评价及修复
        7.2.1 南湖生态城重金属生态风险评价
        7.2.2 南湖生态城水体富营养化生态风险评价
        7.2.3 南湖生态城水土流失生态风险评价
        7.2.4 南湖生态城生物多样性生态风险评价
        7.2.5 南湖生态城的生态修复建议
    7.3 唐山市环境—社会—经济系统和谐度评价
    7.4 唐山市环境-经济-社会系统和谐度影响因素作用分析
        7.4.1 主成分分析
        7.4.2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7.4.3 唐山市各行政区域产业发展区位商分析
    7.5 南湖生态城和谐再利用发展规划建议
        7.5.1 南湖生态城和谐再利用的第一产业规划分析
        7.5.2 南湖生态城和谐再利用的第二产业规划分析
        7.5.3 南湖生态城和谐再利用的第三产业规划分析
第八章 结论和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9)二维锡基纳米材料的制备及电/光电催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典型锡基纳米材料简介
        1.2.1 二硫化锡的晶体结构与基本性质
        1.2.2 二氧化锡的晶体结构与基本性质
    1.3 二维锡基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
        1.3.1 机械剥离法
        1.3.2 液相剥离法
        1.3.3 化学气相沉积法
        1.3.4 湿化学合成法
    1.4 二维锡基纳米材料的结构与性能调控策略
        1.4.1 厚度调节
        1.4.2 异质结构
        1.4.3 掺杂与合金化
        1.4.4 复合与修饰
        1.4.5 缺陷工程
    1.5 二维锡基纳米材料的主要应用与进展
        1.5.1 太阳能电池
        1.5.2 光催化
        1.5.3 电/光电催化
        1.5.4 锂/钠离子电池
        1.5.5 超级电容器
    1.6 课题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1.6.1 课题研究意义
        1.6.2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 材料的制备方法
        2.2.1 生长基底的预处理
        2.2.2 垂直SnS_2纳米片的制备
        2.2.3 痕量Pt负载的富缺陷SnS_2纳米片的制备
        2.2.4 富氧空位SnO_2纳米片的制备
    2.3 材料的主要表征与分析方法
        2.3.1 X射线衍射分析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
        2.3.3 透射电子显微镜表征
        2.3.4 X射线光电子能谱表征
        2.3.5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表征
        2.3.6 电子自旋共振表征
        2.3.7 核磁共振表征
        2.3.8 气相色谱分析
    2.4 材料的性能测试方法
        2.4.1 光学与光电性能测试
        2.4.2 光电催化分解水性能测试
        2.4.3 电催化析氢性能测试
        2.4.4 电催化还原CO_2性能测试
        2.4.5 密度泛函理论计算
第3章 垂直SnS_2纳米片阵列的可控制备及光电催化分解水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垂直SnS_2纳米片阵列的可控制备
    3.3 垂直SnS_2纳米片阵列的形貌与结构表征
    3.4 垂直SnS_2纳米片阵列的形成机理分析
    3.5 平行SnS_2纳米片光电极的制备与表征
    3.6 垂直SnS_2纳米片阵列的光学与光电特性
    3.7 垂直SnS_2纳米片阵列的光电催化分解水性能研究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痕量Pt负载的富缺陷SnS_2纳米片的制备及电催化析氢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痕量Pt负载的富缺陷SnS_2纳米片的制备
    4.3 痕量Pt负载的富缺陷SnS_2纳米片的表征与分析
    4.4 痕量Pt负载的富缺陷SnS_2纳米片的电催化析氢性能研究
    4.5 SnS_2纳米片的电催化析氢行为与机理研究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富氧空位SnO_2纳米片的设计制备及电催化还原CO_2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富氧空位SnO_2纳米片的设计与制备
    5.3 富氧空位SnO_2纳米片的表征与分析
    5.4 富氧空位SnO_2纳米片的电催化还原CO_2性能研究
    5.5 富氧空位SnO_2纳米片的电催化还原CO_2反应机理研究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10)数学史融入中学微积分的教学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的意义与目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数学史应用于数学教学的发展
        2.1.1 国外数学史应用于数学教学的发展
        2.1.2 我国HPM的发展
    2.2 数学史融入中学数学教学的方法及作用
    2.3 数学史融入中学数学微积分教学的研究现状
    2.4 高中微积分内容的课程设置
第三章 微积分的创立前史及创立过程简述
    3.1 早期萌芽
        3.1.1 积分学的早期萌芽
        3.1.2 微分学的早期萌芽
    3.2 酝酿时期
        3.2.1 开普勒:《测量酒桶的新立体几何》
        3.2.2 卡瓦列里:不可分量原理
        3.2.3 费马《求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方法》
        3.2.4 巴罗:特征三角形
    3.3 微积分的创立
        3.3.1 牛顿的流数术
        3.3.2 莱布尼茨的微积分
        3.3.3 优先权的争论
第四章 数学史融入中学微积分的教学案例
    4.1 导数的概念教学案例
    4.2 导数的几何意义教学案例
    4.3 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学案例
    4.4 定积分的概念教学案例
    4.5 微积分基本定理教学案例
    4.6 定积分的简单应用——简单几何体的体积教学案例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定和与定积的簡单性貭及其实际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定和与定积的簡单性貭及其实际应用[J]. 左宗明. 数学通报, 1961(03)
  • [2]几种新型的反应型小分子荧光探针的合成表征及其实际应用[D]. 胡小军. 湖南师范大学, 2016(02)
  • [3]平面几何教学研究之研究 ——以《数学通报》(1951~1966)为例[D]. 西峰山.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5(03)
  • [4]高职建筑类专业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研究 ——以云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D]. 李永芳. 云南师范大学, 2014(03)
  • [5]新型功能化共价有机框架料材的构筑及性质研究[D]. 沈继闯.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2)
  • [6]基于固态发光材料微纳功能器件的制备与应用研究[D]. 钱梦丹. 吉林大学, 2020(01)
  • [7]粗糙集与粗糙函数模型研究[D]. 王耘. 山东大学, 2008(12)
  • [8]矿业城市采矿废弃地和谐生态修复及再利用研究[D]. 高怀军. 天津大学, 2015(08)
  • [9]二维锡基纳米材料的制备及电/光电催化性能研究[D]. 刘光波.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10]数学史融入中学微积分的教学案例研究[D]. 冯慧敏. 西北大学, 2017(04)

标签:;  ;  ;  ;  ;  

定和定积的简单性及其实际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