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两结合”、“三利用”的教学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王梦瑶[1](2021)在《线上汉语综合课师生言语互动研究 ——以两节线上汉语综合课为例》文中指出
侯静[2](2021)在《融媒体背景下初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研究 ——以部编版教材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邃的人文内涵和独特的审美价值,是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的重要途径,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融媒体背景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为教育的信息化发展创造了充足的条件,但现今将融媒体应用于古典诗词教学的研究却较少。本文针对这一现状,立足于融媒体背景,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结合当下初中语文古典诗词的教学现状及融媒体使用情况分析,深入探讨融媒体背景下初中语文应如何进行古典诗词教学。本论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鉴别传统媒体、新媒体、全媒体、融媒体的概念,探讨融媒体介入古典诗词教学的可行性,提出媒介资源的获取路径,阐述融媒体古典诗词教学的助益价值。第二部分:通过古典诗词在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占比及选编特点,分析古典诗词的教学价值,基于问卷调查和访谈数据,从教师、学生及家长三个方面对融媒体背景下古典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第三部分:阐述融媒体背景下初中语文古典诗词的教学策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提出融媒体运用于初中语文古典诗词的教学反思,总结融媒体课程资源在初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中的甄选原则及改善措施。
刘丹[3](2021)在《探究新时代背景下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的策略》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立足小学英语日常教学的真实情况,从"利用直观情景导入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利用形象记忆技巧教学,增加学生认知深入性""利用兴趣爱好巩固教学,锻炼学生词汇实践性""利用口语表达结合教学,提高词汇运用灵活性""利用作业展评总结教学,保证词汇学习有效性"五个方面出发,对新课改下的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的有效实施策略进行了分析与探究,以促使小学生主动进行词汇学习。
邹娣[4](2020)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移动信息化教学的SWOT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利用SWOT分析法梳理出移动信息技术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的内部优势和劣势,以及外部机会和威胁,从而制定相应的对策:通过积极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育教学手段、制定个性化学习方案、完善教学评价机制等具体可操作性强的优化路径,推进移动信息化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深度融合,从而实现教学环节的突破。
孟艺璇[5](2020)在《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应用问题导学法可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应用问题导学法时,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科学地进行教学设计,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以更好地为学生数学学习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础。希望结合实践研究,能不断提高问题导学法应用效率。
荆俊杰[6](2020)在《教师在中班“借形想象”美术活动中的指导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美术教育在幼儿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传统的美术教育不利于幼儿的发展。幼儿园借形想象美术活动能够在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以幼儿为主,让幼儿自由想象和创作。随着《纲要》新理念的倡导,美术活动也随之变化着,美术教学越来越强调开放性和创造性。借形想象美术活动作为新的改革方向,它打破了传统美术活动对材料工具单一保守的运用和对教学方法固定性的运用,借形想象的出现使传统的教育理念从重视教师转向重视幼儿,从而促进幼儿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本研究运用文本分析法、个案法、观察法和访谈法,在自然状态下对焦作市S幼儿园中班借形想象美术活动进行了观察和记录,分析了中班教师在借形想象美术活动中的指导策略的现状及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讨论和分析,并针对其中教师在中班借形想象美术活动中指导策略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建议。本研究一共有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综合的阐述了研究缘起、研究目的、对借形想象美术活动相关概念的提出、分析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最后介绍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通过分析教案设计和观察教学活动,从目标的制定、内容的选择、材料工具的选择、导入环节、活动中教师的指导式策略方面和讲评环节这六个方面分析了中班教师在借形想象美术活动中指导策略的现状及问题。第三部分对现状及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了建议。第四部分是回顾总结全文,并针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
刘芳春[7](2020)在《基于问题解决的九年级化学“三重表征”教学设计及实践研究 ——以镇宁县本寨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三重表征是化学学科重要的思维方式,贯穿整个初中化学的学习过程,培养九年级学生的化学三重表征思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增强学生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近年国内关于化学三重表征的研究广泛,且逐步深入,但没有关于基于问题解决的九年级化学三重表征教学设计的实践研究,因此展开该课题研究。本文采用文献法、行动研究法、问卷法、访谈法对课题进行研究,首先分析问题解决与化学三重表征的研究现状;其次对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进行论述;再次对基于问题解决的九年级化学“三重表征”教学设计的类型、原则、特点、模式进行建构,呈现教学设计案例;最后设计实践方案,将基于问题解决的九年级化学三重表征教学设计进行实践教学。实践教学选择本寨中学九年级两个班作为实验班与对照班,并对两个班进行前测、中测、后测。根据问卷调查的中测和后测数据,得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横向比较结果:实验班的中测、后测单重表征、双重表征、三重表征的平均正确率都高于对照班的平均正确率;实验班纵向比较结果:后测单重表征平均正确率比中测有小幅度的提升,双重表征平均正确率基本持平,三重表征提升幅度较大;运用SPSS21.0对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后测结果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性显着。由实践结果可知:第一,基于问题解决的化学“三重表征”教学设计能有效的培养九年级学生的化学三重表征思维,增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有所提升。第二,引导学生在双重表征及三重表征之间进行联系和转化的“问题链”设计具有可行性,有效的提升了学生双重表征及三重表征之间的联系和转化能力。
曹阳[8](2019)在《信息技术促进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研究 ——基于H大学的教学实践》文中提出适应新时代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所追求的目标。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高校课堂所承担的任务之重不言而喻,高校课堂教学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及对培养新人的需求,实现课堂教学结构的转型。在时代变迁、技术扩散与教育变革三者相互激荡的历史潮流中,高校课堂教学转型一方面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在实际的变革进程中却又面临着一系列非常突出的问题。对这些现实问题进行清晰明确的界定,并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寻找到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是成功驾驭信息时代高校教育教学变革的复杂性,可持续地推进信息技术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的深度融合应用,最终真正完成高校课堂教学之关键历史转型的基础与前提。本文主要围绕“信息技术促进高校课堂教学转型”这一中心命题,重点探讨了以下几个问题: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内涵是什么?高校课堂教学转型面临哪些突出的问题?信息技术促进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理论依据如何?H大学利用信息技术推进课堂教学转型有哪些具体实践?信息技术促进课堂教学转型的关键因素有哪些?论文除绪论外,主体部分共有六个章节,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高校课堂教学转型及信息技术与高校课堂教学转型关系的理论探索和历史考察,即本文的第一章和第二章。本文所说的课堂教学转型,是指从以教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向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结构的转变。笔者首先从价值取向调整、教学过程转变、教学关系变化等三个维度探讨了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概念内涵,通过国内外文献的分析和实例的列举,对以教为中心教学和以学为中心教学的理论缘起、结构要素、内涵特征和典型模式等方面展开了全面的阐释。接着从教师、学生、教学管理等方面论述高校课堂教学转型面临的问题,对信息技术与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并介绍了国内外以信息技术促进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典型案例,从而确立了信息技术促进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定位和取向,使其贯穿于整个研究。第二部分:对H大学利用信息技术促进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实证研究,包括第三、四、五章。信息技术是否能对高校课堂教学转型起到促进作用,必须借助详实的案例调查和数据分析进行证明。通过介绍H大学以常规方法推进以研究型教学为特征的课堂教学转型的总体情况,分析其成效和遇到的问题,论文提出了H大学利用信息技术推进课堂教学转型的具体措施。笔者采用深度访谈、课堂或视频观察、教学设计分析、教学效果分析等多种途径,深入到教师的课堂实践中,根据信息技术在新的课堂形态下所发挥的作用不同,具体分析了H大学课堂教学转型的三个案例: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过程优化的微助教教学、信息技术支持下课堂教学模式变革的翻转课堂教学以及智慧教室环境下教学组织形式变革的同步课堂教学,揭示了信息技术在促进课堂教学转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论文还通过详实的数据分析,分别讨论了信息技术应用对教师的影响、对学生的影响以及对教学生态的影响,并提出了信息技术促进课堂教学转型过程中的现行问题及解决策略。这些为最后部分的结论与展望提供了实践证明。第三部分:信息技术促进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关键环节和政策建议,是论文最后一章。通过总结前面几章的研究问题,提出高校课堂教学转型,其核心是由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转变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包括教学理念、教学关系、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各方面都要从根本上做出改变。通过分析教学理念、教学资源、教学指导、教学环境、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变化,得出融合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可以更好实现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信息技术对高校课堂教学转型能够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同时,对信息技术促进课堂教学转型的关键环节进行了展望,并对下一阶段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大学课堂教学转型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刘海玉[9](2019)在《多媒体教学在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培养中的应用——以高中化学实验课为例》文中认为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通过高中化学实验课的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是高中化学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文章以高中化学实验课的典型课堂教学为例,探索多媒体在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培养中的有效策略。充分发挥多媒体优势,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升了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高雯君[10](2019)在《计算机辅助体验式教学在高职英语听说教学中的应用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职高专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中学习知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尤其是对英语课程的学习。在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之中,英语听说是教学部分的重中之重。但就目前的形式来看,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由于计算机的普及帮助我们用最少的时间便捷地完成了很多教学计划,这也就恰恰能够改善和解决这些英语听说教学难题。对高职英语听说教学做详细的阐述,对计算机辅助完成高职英语听说教学进行一系列的分析,并同时对后续的发展做了相应的计划和研究,对日后的计算机辅助英语听说教学能够有些许帮助。
二、“两结合”、“三利用”的教学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两结合”、“三利用”的教学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2)融媒体背景下初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研究 ——以部编版教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融媒体与古典诗词教学 |
第一节 相关概念鉴别 |
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 |
二、全媒体与融媒体 |
第二节 融媒体与古典诗词教学 |
一、融媒体介入古典诗词教学的可行性 |
二、融媒体对初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的助益价值 |
第二章 融媒体背景下初中语文古典诗词选编及教学现状调查 |
第一节 部编本初中语文古典诗词选编概况 |
一、古典诗词选编统计 |
二、古典诗词选编特点 |
三、古典诗词选编价值 |
第二节 融媒体背景下古典诗词教学现状调查 |
一、教师教学现状分析 |
二、学生学习现状分析 |
三、家长态度调查分析 |
第三节 融媒体背景下古典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
一、教师融媒体应用能力不足 |
二、学生融媒体使用观念缺失 |
三、家长融媒体认知观念欠缺 |
第三章 融媒体背景下初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策略 |
第一节 借助视听媒介,增强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 |
一、细致诵读,体味古典诗词音乐美 |
二、营造情境,感受古典诗词意境美 |
第二节 借助媒体互动,创新教学形式 |
一、创建自媒体语文学习平台 |
二、利用在线作业平台布置作业 |
第三节 校内外融媒体课程资源开发 |
一、利用校内媒体平台拓展知识 |
二、利用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教育意义 |
三、利用学习APP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
第四节 融媒体运用于的初中语文古典诗词的教学反思 |
一、融媒体课程资源的甄选原则 |
二、融媒体应用于古典诗词教学的改善措施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词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3)探究新时代背景下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的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当前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二、新课改下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的有效策略 |
(一)利用直观情景导入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
(二)利用形象记忆技巧教学,增加学生认知深入性 |
(三)利用兴趣爱好巩固教学,锻炼学生词汇实践性 |
(四)利用口语表达结合教学,提高词汇运用灵活性 |
(五)利用作业展评总结教学,保证词汇学习有效性 |
三、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的重要性 |
(4)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移动信息化教学的SWOT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移动信息化教学的外部环境分析 |
(一)外部机会(Opportunity) |
1. 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 |
2. 移动互联技术的大力发展 |
3. 移动终端是“Z一代”大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渠道 |
(二)外部威胁(Threat) |
1. 教师对移动信息化教学的理解存在误区 |
2. 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自觉性 |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移动信息化教学的内部环境分析 |
(一)内部优势(Strength) |
(二)内部劣势(Weakness) |
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移动信息化教学的“价值引领”作用彰显不足。 |
2. 移动信息化教学中的全员深度互动给教学带来挑战,处理不好甚至会产生负面影响。 |
三、基于SWOT模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移动信息化教学的优化路径 |
(一)推进移动信息化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深度融合(SO路径) |
(二)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训(ST路径) |
(三)利用移动信息化教学的大数据分析制定个性化学习方案(WO路径) |
(四)完善教学评价机制(WT路径) |
结语 |
(5)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问题导学法的作用 |
二、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
(一)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
(二)紧扣问题核心,突破重难点知识内容 |
(三)利用问题导学,展开深度学习 |
(四)利用探究性的问题来让学生进行更好的思考 |
三、结语 |
(6)教师在中班“借形想象”美术活动中的指导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想象在美术活动中的重要性 |
1.1.2 借形想象在幼儿园美术中的现状 |
1.1.3 研究者的兴趣及困惑 |
1.2 研究的意义 |
1.2.1 理论意义——对幼儿美术借形想象方面的研究进行完善 |
1.2.2 实践意义——为幼儿教师开展借形想象美术活动提供指导 |
1.3 文献综述 |
1.3.1 关于幼儿美术活动的研究 |
1.3.2 关于借形想象的研究 |
1.3.3 关于美术活动中教师指导策略的研究 |
1.4 核心概念界定 |
1.4.1 借形想象 |
1.4.2 幼儿园美术教育 |
1.4.3 教师指导 |
1.5 研究设计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
1.5.3 研究重点和难点 |
1.5.4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中班借形想象美术活动中教师指导策略的现状及问题 |
2.1 教学目标制定总体明确、具体,能突出借形想象的核心目标 |
2.1.1 教学目标制定总体明确、具体 |
2.1.2 能突出借形想象的核心目标 |
2.2 教学内容贴近幼儿生活,素材形式单一且未立足主题 |
2.2.1 教学内容贴近幼儿生活 |
2.2.2 素材形式较单一 |
2.2.3 内容选择未立足主题 |
2.3 材料工具物资准备充足,但材料选择种类单一 |
2.4 导入环节多使用常见导入法,情境式导入法较少 |
2.5 教学活动中指导式策略缺少整合性 |
2.6 讲评环节不重视有意义分享 |
第三章 讨论与建议 |
3.1 讨论 |
3.1.1 教师在中班借形想象美术活动中指导策略的优缺点 |
3.1.2 幼儿在中班借形想象美术活动中的现状分析 |
3.2 建议 |
3.2.1 增强教师教学指导行为的实践意识 |
3.2.2 提升教师在具体教学行为中的指导策略 |
3.2.3 提高教师指导策略,给孩子想象的支点 |
第四章 结论和反思 |
4.1 结论 |
4.1.1 内容的选择要立足主题,注重整合与联系 |
4.1.2 材料工具选择时多利用生活材料 |
4.1.3 导入环节中要多用情境式教学法 |
4.1.4 教师在活动中的指导式策略要有整合性 |
4.1.5 采取三种有效的讲评方法 |
4.2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幼儿园中班借形想象美术活动中教师指导形式观察表 |
附录二 幼儿园借形想象美术活动教师教学行为访谈提纲 |
附录三 部分教案及部分幼儿借形想象美术活动的作品 |
致谢 |
(7)基于问题解决的九年级化学“三重表征”教学设计及实践研究 ——以镇宁县本寨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化学三重表征研究 |
1.3.2 问题解决研究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2 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 |
2.1.1 表征 |
2.1.2 化学三重表征 |
2.1.3 问题解决 |
2.1.4 基于问题解决的化学“三重表征”教学设计 |
2.2 理论基础 |
2.2.1 原型范畴理论 |
2.2.2 建构主义理论 |
2.2.3 最近发展区理论 |
3 基于问题解决的九年级化学“三重表征”教学设计 |
3.1 化学“三重表征”教学设计类型 |
3.2 化学“三重表征”教学设计原则 |
3.3 化学“三重表征”教学设计特点 |
3.4 化学“三重表征”教学设计模式 |
3.4.1 制定化学“三重表征”教学目标 |
3.4.2 分析达成教学目标诸要素 |
3.4.3 化学“三重表征”问题链设计 |
3.4.4 化学“三重表征”教学效果评价 |
3.5 化学“三重表征”教学设计案例 |
3.5.1 提炼适合培养化学三重表征的载体 |
3.5.2 基于问题解决的“宏-微”表征教学设计案例 |
3.5.3 基于问题解决的“微-符”表征教学设计案例 |
3.5.4 基于问题解决的“宏-符”表征教学设计案例 |
3.5.5 基于问题解决的“宏-微-符”表征教学设计案例 |
4 基于问题解决的九年级化学“三重表征”教学设计实践研究 |
4.1 实践方案设计 |
4.2 前测结果分析 |
4.3 中测问卷调查结果横向分析 |
4.3.1 问卷结构 |
4.3.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4.3.3 单重表征统计分析 |
4.3.4 双重表征统计分析 |
4.3.5 三重表征统计分析 |
4.4 后测问卷调查结果横向分析 |
4.4.1 单重表征统计分析 |
4.4.2 双重表征统计分析 |
4.4.3 三重表征统计分析 |
4.4.4 后测总体差异性分析 |
4.5 实验班问卷调查结果纵向分析 |
4.6 后测访谈调查结果分析 |
4.6.1 访谈记录及分析 |
4.6.2 访谈结果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5.2.1 不足 |
5.2.2 教学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信息技术促进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研究 ——基于H大学的教学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 新时代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出新要求 |
(二) 传统课堂教学弊端日益凸显 |
(三) 信息技术正在对教育教学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
二、文献回顾 |
(一) 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研究 |
(二) 教育信息化及其发展研究 |
(三) 信息技术促进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研究 |
(四) 研究展望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意义 |
(二) 研究思路 |
(三)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高校课堂教学转型概述 |
一、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内涵 |
(一) 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概念 |
(二) 课堂教学转型相关概念辨析 |
二、我国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必要性 |
(一) 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
(二) 高校现行课堂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 |
三、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发展历程 |
(一) 国外高校教学转型的发展历程 |
(二) 我国高校教学转型的发展历程 |
四、我国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取向 |
(一) 以教为中心教学的特征及典型模式 |
(二) 以学为中心教学的特征及典型模式 |
第二章 信息技术与高校课堂教学转型 |
一、高校课堂教学转型面临的现实障碍 |
(一) 教师方面 |
(二) 学生方面 |
(三) 学校管理 |
二、信息技术对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影响 |
(一) 信息技术的应用动摇了以教为中心教学存在的“合法性” |
(二) 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以学为中心教学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
三、信息技术促进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典型案例解读 |
(一) 国外典型案例 |
(二) 国内典型案例 |
第三章 H大学利用信息技术促进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实施路径 |
一、H大学推进课堂教学转型的过程 |
(一) H大学推进研究型教学的过程 |
(二) H大学推进研究型教学取得的初步成果及遇到的问题 |
(三) 利用信息技术:H大学推进课堂教学转型的思路 |
二、H大学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课堂教学转型的具体措施 |
(一) 优化顶层设计,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
(二) 重构教学环境,实现物理、资源、社交空间的融合 |
(三) 开展进阶培训,助力教师角色转变和能力提升 |
(四) 变革教学过程,推进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 |
(五) 改革评价方式,开展基于数据的综合评价 |
(六) 重组管理机构,落实制度安排和组织保障 |
(七) 重塑教学文化,形成教学创新的整体氛围 |
(八) 重构育人生态,建立信息化支撑的育人环境 |
第四章 H大学利用信息技术促进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案例分析 |
一、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过程优化:“微助教”教学 |
(一) 教学设计原理 |
(二) 教学过程实施 |
(三) 教学效果评价 |
(四) 教学经验总结 |
二、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模式变革:翻转课堂教学 |
(一) 教学设计原理 |
(二) 教学过程实施 |
(三) 教学效果评价 |
(四) 教学经验总结 |
三、智慧教室环境下的教学组织形式变革:同步课堂 |
(一) 教学设计原理 |
(二) 教学过程实施 |
(三) 教学效果评价 |
(四) 教学经验总结 |
四、案例分析与总结 |
第五章 H大学利用信息技术促进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成效与反思 |
一、课堂教学转型中教师的变化 |
(一) 教学方式:信息技术高效融入 |
(二) 效果: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及对混合式学习课堂认可度的提升 |
二、课堂教学转型中学生的变化 |
(一) 学习模式:自我探究与互动合作 |
(二) 效果:学生学习意识的转变及其混合式学习课堂接受度的提升 |
三、学校教学生态的变化 |
(一) 高校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得以完善 |
(二) 数字化校园建设得到发展 |
(三) 科教融合得以有效推进 |
四、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课堂教学转型的成效总结 |
(一) 教师教学方式多元化,引导性增强 |
(二) 教学资源来源广泛化,前沿性增强 |
(三) 学生课程学习主动化,自主性增强 |
(四) 成绩评价方式多样化,真实性增强 |
(五) 学校课堂管理系统化,实效性增强 |
五、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课堂教学转型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
(一) 混合式学习课堂现行问题 |
(二) 混合式学习课堂对策建议 |
第六章 结论、展望与讨论 |
一、研究的主要结论 |
(一) 以学为中心是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核心 |
(二) 信息技术能够有效推动高校课堂教学转型 |
二、研究的展望 |
(一) 高校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课堂教学转型的关键环节 |
(二) 信息技术促进未来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政策建议 |
三、研究的讨论 |
(一) 研究的创新点 |
(二) 研究的局限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调查问卷(研究型课堂卷) |
附录2: 《混合式课堂教学基本情况调查问卷(教师卷)》 |
附录3: 《混合式课堂教学基本情况调查问卷(学生卷)》 |
后记 |
(9)多媒体教学在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培养中的应用——以高中化学实验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实施策略 |
(一) 电子化的预习 |
(二) 实验课堂教学中的多媒体 |
(三) 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评价、总结提升实验课 |
二、典型案例 |
(一) 学生预习 |
(二) 实验课过程 |
三、总结与反思 |
(10)计算机辅助体验式教学在高职英语听说教学中的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职英语听说的特点 |
二、计算机辅助在高职英语听说中的明显优势 |
(一) 适当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英语学习兴趣 |
(二) 教师与学生角色转换 |
三、计算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
四、高职英语教学中体验式教学模式分析 |
(一) 体验式教学模式在高职英语听说教学中的应用 |
(二) 体验式教学模式的设计 |
五、如何利用计算机设立场景 |
(一) 制造语言环境 |
(二) 创作教学课程 |
(三) 利用计算机辅助学生自主学习 |
(四) 利用体验式教学让学生产生兴趣 |
四、“两结合”、“三利用”的教学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线上汉语综合课师生言语互动研究 ——以两节线上汉语综合课为例[D]. 王梦瑶. 西北大学, 2021
- [2]融媒体背景下初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研究 ——以部编版教材为例[D]. 侯静.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0)
- [3]探究新时代背景下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的策略[J]. 刘丹. 智力, 2021(11)
- [4]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移动信息化教学的SWOT分析[J]. 邹娣.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06)
- [5]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 孟艺璇.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20(18)
- [6]教师在中班“借形想象”美术活动中的指导策略研究[D]. 荆俊杰. 河北大学, 2020(08)
- [7]基于问题解决的九年级化学“三重表征”教学设计及实践研究 ——以镇宁县本寨中学为例[D]. 刘芳春.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1)
- [8]信息技术促进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研究 ——基于H大学的教学实践[D]. 曹阳.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9]多媒体教学在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培养中的应用——以高中化学实验课为例[J]. 刘海玉.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04)
- [10]计算机辅助体验式教学在高职英语听说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 高雯君. 现代职业教育,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