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健康教育的效果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张瑛,杨永,杨连招,陈玲[1](2021)在《欠发达地区衰弱空巢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病人未按时服药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探讨广西区南宁市社区衰弱空巢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病人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以及对服药依从性不佳的相关看法及感受。方法:选取9名服药依从性不佳的广西区南宁市西乡塘区北湖南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衰弱空巢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病人,进行半结构式深入访谈。结果:南宁市社区衰弱空巢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病人大多忘记服药、由于病人文化水平相对偏低、自身健康意识淡薄、病人经济来源单一、用药次数频繁和种类偏多。结论:南宁市社区衰弱空巢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病人居家服药行为意向和依从性行为有待进一步提高。社区护理人员应该加大对相关人群的护理及健康宣教,提高本地区社区衰弱空巢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病人服药行为意向和居家服药依从性。同伴教育在提高欠发达城市社区衰弱空巢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病人服药行为意向和服药依从性,减缓衰弱的发生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练素英[2](2021)在《线上线下融合式健康教育对中年高血压患者的干预效果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索线上微信健康教育联合线下并发症体验式健康教育模式对中年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态度和信念、自我管理行为、血压控制等方面的干预效果。方法便利选取XX市四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档的中年高血压患者,以社区服务中心为单位,整群随机分为四组(A组、B组、C组、D组),并对四组高血压患者开展不同干预的方案:A组为高血压常规健康宣教;B组为高血压常规健康教育+线下高血压并发症的体验活动;C组为高血压常规健康教育+线上健康教育;D组为高血压常规健康教育+线上微信健康教育+线下高血压并发症体验活动。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在四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纳入研究对象。四组干预时长均为12周。通过比较干预前及干预12周后四组患者在血压、体育活动等级、治疗态度和信念、自我管理行为、服药依从性等方面的变化情况及干预前、干预后4周、干预后8周、干预后12周四个时间点各组血压变化情况来明确干预效果。采用SPSS25.0统计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进行统计描述。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组间及两两比较,组内干预前和干预后12周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及计数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进行比较。对干预前后四组各时间点收缩压和舒张压的比较分析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以α=0.05为检验的显着水平。结果1.A、B、C、D四组完成本研究人数分别为28人、56人、56人和62人,四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月均收入、医保类型、家族史、吸烟史、饮酒、饮食喜好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四组基线资料基本一致,具有可比性。干预前四组之间收缩压、舒张压和体育活动等级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治疗态度与信念、自我管理行为和服药依从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各组干预前和干预12周后体育活动、治疗态度与信念、自我管理行为、服药依从性、收缩压、舒张压进行比较结果显示:A组仅治疗态度与信念较干预前明显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C组、D组干预前后收缩压舒张压均下降,体育活动、治疗态度与信念、自我管理行为、服药依从性分值均上升,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干预12周后四组体育活动、治疗态度与信念、自我管理行为、服药依从性、血压变化幅度两两比较结果显示:A组与C组在服药依从性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和C组在治疗态度和信念、自我管理行为、服药依从性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与D组在自我管理行为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均具有统计学差异。4.四组干预前至干预12周后收缩压和舒张压的重复测量分析结果显示:(1)同一组别干预前和干预后4个时间点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收缩压和舒张压组别与时间之间存在交互作用;(3)同一时间点,不同组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两两比较,收缩压方面:干预4周后,只有D组收缩压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8周后,B、C、D组收缩压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12周后收缩压:D组<C组<A组,D组<B组<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与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舒张压方面:干预4周后,D组舒张压低于A组,C组、D组两组舒张压均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干预8周后C组、D组舒张压均低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12周后,B组和A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组舒张压显着低于其他三组,C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线上微信健康干预联合线下高血压并发症体验的模式在提高患者治疗态度和信念、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以及降低患者血压方面的效果优于其他各组:常规的社区健康干预能改变患者的治疗态度和信念,但对血压控制的效果短暂,出现回弹;单纯的并发症体验配合社区常规干预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态度和信念、提高自我管理行为及降低患者的舒张压,收缩压干预后期下降缓慢;线上微信干预配合社区常规干预能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和自我管理行为,能有效降低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但对患者服药依从性提高效果不明显;线上微信健康干预联合线下并发症体验配合常规健康干预,能有效提高患者治疗态度和信念、自我管理行为及服药依从性、降低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的社区高血压管理策略,可以在社区推广该健康管理模式。
陈香序[3](2021)在《基于中医典籍的新编导引功法对高血压患者身心健康影响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随着全球老龄化情况日益加剧,高血压成为中老年人群中的常见病之一。原发性高血压病因较为复杂,药物治疗呈现出局限性,其非药物治疗方法“百花齐放”,其中运动干预疗法为高血压病的辅助治疗提供了安全有效的的新途径,并逐渐受到国内外学界的广泛关注。中医中记载的传统导引功法具有着数千年“治未病”“治病防病”的丰富经验,特别是对高血压等相关疾病有一定的记载,当前用于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导引功法多采用具有普及性、针对性的功法,目前研究中的功法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尚无针性。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实验方法,基于传统中医典籍中提取对高血压具有针对性的动作进行编创形成新编导引功法,并对高血压患者进行长期的运动干预,观察高血压患者生理机能及情绪情感的变化,探讨新编导引功法对高血压患者的身心影响,以期揭示其内在机制。为新编导引功法提供科学的实验证明和权威的理论依据,对“体医融合”健康管理新形式的普及和导引功法的推广具有积极的社会价值和应用价值。研究对象与方法:从四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招募45岁至75岁符合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的中老年人40例,运用EXCEL软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40例中老年人随机分为两组,即运动干预组与空白对照组,其中运动干预组20例,空白对照组20例。运动干预组每周进行3次训练,即2次集体训练,1次自主在家练习,每次运动60分钟,总实验周期为3个月(12周);空白对照组进行健康教育(与高血压病相关的健康知识讲座),保持原有的生活习惯。并对两组受试者实验前后进行血压、心率、BMI、血糖、血脂四项、AT-Ⅱ、杜氏生活质量量表、SDS/SAS等测试。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2.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均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统计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数据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研究结果:1.以传统中医典籍中记载治疗高血压相关的导引功法为基础,创编了一套针对性强、简单易学、能辅助高血压患者降压的新编导引功法。2.受试者血压、脉压、心率及BMI指数的变化3个月的运动干预后,干预组SBP、DBP水平均有下降,且SBP的下降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DBP的下降具有显着性差异(T=2.331,P=0.035);对照组实验后脉压增大且差异具有非常显着性(P<0.01)。组间比较,实验后SBP、BP的变化均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干预组与对照组组内及组间比较BMI指数差异并不具有显着性(P>0.05)。3.受试者血糖、血脂及血管紧张素-Ⅱ水平的变化3个月的运动干预后,干预组血糖水平降低且差异具有显着性(T=2.352,P=0.034);对照组血糖水平不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组间比较,两组实验后血糖测试结果差异具有非常显着性(P<0.01)。3个月的运动干预后,干预组的TG、TC、LDL-C水平均有所下降,且TC下降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TG、LDL-C下降具有显着性差异(T=2.208,P=0.044;T=2.226,P=0.043),HDL-C水平有所增加,但差异并不具有显着性(P>0.05);对照组的TC水平有所增加,且差异具有显着性(T=-2.375,P=0.032),TG、HDL-C、LDL-C水平无明显变化。组间比较,实验后TC与LDL-C含量的差异均具有非常显着性(P<0.01)。3个月的运动干预后,干预组AT-Ⅱ水平有所降低,且差异具有非常显着性(P<0.01),对照组AT-Ⅱ水平差异不具有显着性(P>0.05)。组间比较,两组实验后AT-Ⅱ水平差异不具有显着性(P>0.05)。4.抑郁及焦虑水平的变化3个月的运动干预后,干预组的SDS、SAS评分结果降低,且差异具有显着性(T=2.871,P=0.012;T=2.446,P=0.028),对照组SDS评分结果有所增加,但差异不具有显着性(P>0.05)。组间比较,两组实验后SDS、SAS评分结果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5.生活质量水平的变化3个月的运动干预后,干预组杜氏高血压生活质量量表总评分结果具有显着性差异(T=2.834,P=0.013),且显着性变化主要集中在“睡眠状况”“生气与活力”“人际关系敏感”维度;对照组的量表总评分结果不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实验后杜氏高血压生活质量量表总评分结果具有显着性差异(T=-2.072,P=0.048)。研究结论:1.新编导引功法的运动强度适中,能够对中老年高血压患者产生积极效果,可以作为一种治疗高血压的辅助治疗方式。2.经过3个月的练习,新编导引功法对中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血糖、血脂及血管紧张素-Ⅱ的改善有积极作用,提高了患者的身体功能。3.经过3个月的练习,新编导引功法对中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情绪情感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有积极作用,提高了患者的心理功能与生活质量。
辛玉[4](2021)在《天麻钩藤饮结合五行音乐疗法干预-阴虚阳亢型1级高血压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本研究采用天麻钩藤饮结合五行音乐的综合治疗方法,干预阴虚阳亢型原发性1级高血压患者,观察指标以诊室血压、家庭血压、中医证候积分以及焦虑、抑郁量表评分为主,以此评价五行音乐疗法辅助治疗原发性1级高血压病的疗效。优化阴虚阳亢型原发性1级高血压病的综合治疗方案,探索传统医学综合调摄原发性1级高血压的方法。研究方法:本研究纳入自2020年1月至2021年3月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心血管内科门诊诊断为阴虚阳亢型原发性1级高血压患者共60例。根据入组顺序,使用spss23.0生成随机数字并进行随机分组,试验组30例,对照组30例。试验组予天麻钩藤饮结合五行音乐进行治疗,对照组仅予天麻钩藤饮进行治疗。疗程为4周。治疗前后,对患者的诊室血压、家庭血压、中医证候积分以及焦虑、抑郁量表评分进行记录并进行对照观察。研究结果:1.基本资料:经过4周干预,试验组脱落3例,对照组脱落2例,总脱落率为8.3%,有效样本量试验组27例,对照组28例,共计55例,干预前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诊室血压、家庭血压、中医症候积分以及焦虑、抑郁量表评分均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2.血压疗效治疗后,试验组的诊室收缩压以及家庭收缩压和对照组的诊室收缩压以及家庭收缩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收缩压降低疗效更优;试验组的诊室舒张压以及家庭舒张压和对照组的诊室舒张压以及家庭舒张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舒张压降低疗效相当。治疗后试验组的诊室收缩压、舒张压和家庭收缩压、舒张压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诊室收缩压、舒张压和家庭收缩压、舒张压与治疗前相比也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证候疗效治疗后,试验组的中医证候积分和对照组的中医证候积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中医证候改善更优。治疗后,试验组的中医证候积分与治疗前相比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中医证候积分与治疗前相比也明显下降,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4.焦虑情绪治疗后,试验组的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和对照组的焦虑自评量表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焦虑情绪改善更优。治疗后,试验组的焦虑自评量表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焦虑自评量表评分也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5.抑郁情绪治疗后,试验组的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和对照组的抑郁自评量表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抑郁情绪改善更优。治疗后,试验组的抑郁自评量表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抑郁自评量表评分与治疗前相比也明显下降,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天麻钩藤饮结合五行音乐综合治疗与单用天麻钩藤饮治疗均可有效降低阴虚阳亢型原发性1级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使患者血压降至正常水平,并改善患者中医证候及焦虑抑郁情绪。2.结合五行音乐辅助治疗与单纯使用天麻钩藤饮相比,其总体疗效优于单纯使用天麻钩藤饮,可更好降低患者的收缩压,更好改善患者的中医证候及焦虑、抑郁情绪。因此,五行音乐疗法在降低高血压患者收缩压方面可能具有一定疗效,并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秦利华,徐聪慧[5](2021)在《多维度健康宣教联合有氧健康操对原发性高血压病病人疾病认知水平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多维度健康宣教联合有氧健康操对原发性高血压病病人疾病认知水平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根据建档顺序将2018年1月—2019年3月收治的102例原发性高血压病病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行多维度健康宣教联合有氧健康操,干预6个月。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GQOLI-74)评估病人的生活质量,比较两组病人干预前后疾病认知水平、生活质量、血压、血脂情况。结果:观察组病人干预后疾病认知、GQOLI-74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干预后舒张压(DBP)、收缩压(SBP)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干预后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多维度健康宣教联合有氧健康操可提高原发性高血压病病人疾病认知水平,有效控制血压,降低血脂水平,提升病人生活质量。
张俊鹏[6](2021)在《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病患者心血管病短期风险与长期风险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估预测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病患者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的危险性,探讨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病患者CVD短期风险与长期风险。方法:收集2018年6月至2020年12月于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住院的258例高血压病患者,依据201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试行)》中证候诊断标准进行证候分型,分为4个证型(肾气亏虚证、痰瘀互结证、阴虚阳亢证、肝火亢盛证),同时分别运用WHO/ISH风险预测图、中国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预测模型(Prediction for ASCVD Risk in China,China-PAR模型)对高血压病患者(年龄在40~79岁之间)进行CVD短期风险评估(10年),并运用China-PAR模型对高血压病患者(经China-PAR模型计算CVD短期风险处于中、低危水平且年龄在40~59岁之间)进行CVD长期风险评估,并分别计算短期和长期发病风险分层,使用SPSS 2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危险因素与不同中医证型与之间的关系。结果:1.本研究纳入258例患者,其中痰瘀互结证110(42.64%)例,阴虚阳亢证86(33.33%)例,肾气亏虚证38(14.73%)例,肝火亢盛证24(9.30%)例。2.本研究258例患者,不同中医证型间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WC)、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Η=10.45、13.60、14.73、11.52,P<0.05)。3.本研究258例患者,经WHO/ISH风险预测图判定CVD短期发病风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Η=21.77,P=0.00),且阴虚阳亢证组高于痰瘀互结证组、肾气亏虚证组和肝火亢盛证组(P<0.05);经China-PAR风险评估模型评估CVD短期发病风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Η=16.05,P=0.00),且痰瘀互结证组高于肝火亢盛证组、肾气亏虚证组和阴虚阳亢证组(P<0.05);经China-PAR风险评估模型评估CVD长期发病风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Η=15.28,P=0.00),且痰瘀互结证组高于肾气亏虚证组、阴虚阳亢证组和肝火亢盛证组(P<0.05)。4.本研究258例患者,以WHO/ISH风险预测图计算CVD短期发病风险,经Spearman秩相关分析,阴虚阳亢证组患者CVD短期发病风险与糖尿病史、吸烟、年龄、SBP、TC呈正相关(rs=0.57、0.35、0.40、0.55、0.32,P<0.05);痰瘀互结证组患者CVD短期发病风险与吸烟、SBP、TC呈正相关(rs=0.44、0.39、0.37,P<0.05);肾气亏虚证组患者CVD短期发病风险与吸烟、年龄、SBP呈正相关(rs=0.52、0.41、0.50,P<0.05);肝火亢盛证组患者CVD短期发病风险与吸烟、SBP呈正相关(rs=0.49、0.57,P<0.05)。5.本研究258例患者,以China-PAR模型计算CVD短期发病风险,经Spearman秩相关分析,痰瘀互结证组患者CVD短期发病风险与吸烟、年龄、SBP、TC、WC呈正相关(rs=0.27、0.25、0.20、0.27、0.41,P<0.05),与HDL-C呈负相关(rs=-0.27,P<0.05);肝火亢盛证组患者CVD短期发病风险与吸烟、SBP、TC呈正相关(rs=0.50、0.47、0.53,P<0.05);阴虚阳亢证组患者CVD短期发病风险与糖尿病、吸烟、SBP、TC呈正相关(rs=0.28、0.39、0.42、0.24,P<0.05),与HDL-C呈负相关(rs=-0.35,P<0.05);肾气亏虚证组患者CVD短期发病风险与糖尿病、年龄、SBP、WC呈正相关(rs=0.49、0.42、0.48、0.47,P<0.05)。6.本研究258例患者,以China-PAR模型计算CVD长期发病风险,经Spearman秩相关分析,痰瘀互结证组患者CVD长期发病风险与吸烟、年龄、SBP、TC、WC呈正相关(rs=0.38、0.32、0.47、0.44、0.39,P<0.05);肾气亏虚证组患者CVD长期发病风险与糖尿病、年龄、SBP呈正相关(rs=0.77、0.61、0.51,P<0.05);阴虚阳亢证组患者CVD长期发病风险与吸烟、年龄、SBP、WC呈正相关(rs=0.30、0.48、0.39、0.32,P<0.05),与HDL-C呈负相关(rs=-0.41,P<0.05);肝火亢盛证组患者CVD长期发病风险与吸烟、SBP、TC呈正相关(rs=0.76、0.73、0.73,P<0.05)。结论:本研究258例患者,经WHO/ISH风险预测图测得CVD短期发病风险分层,阴虚阳亢证组最高;经China-PAR风险评估模型测得CVD短期与长期发病风险分层,均为痰瘀互结证组最高。提示阴虚阳亢证和(或)痰瘀互结证可能是CVD风险较高的中医证型,在临床中需要重点关注。
梁月[7](2020)在《全息经络刮痧对肝火亢盛型正常高值血压人群干预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观察全息经络刮痧对肝火亢盛型正常高值血压人群的干预效果,以综合评价该疗法对正常高值血压人群血压变化、中医症状积分、杜氏高血压生活质量量表评分和安全性等方面的影响,从而为早期干预正常高值血压人群提供一种有效、安全的中医护理方法。方法:本研究以肝火亢盛型正常高值血压人群为研究对象,通过社区海报、微信等方式宣传,共招募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受试者84例,随机分为试验组(n=42)和对照组(n=42)。对照组给予健康教育,试验组给予健康教育和全息经络刮痧疗法,每2周实施全息经络刮痧3次,干预6周。通过血压变化、中医症状积分、杜氏高血压生活质量量表评分和安全性等方面综合评价其护理效果。结果:1.收缩压比较:干预前组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两组具有可比性。干预后两组不同时间点收缩压比较,存在时间效应(F=265.952,P<0.001)和组间效应(F=15.391,P<0.001),且时间与分组之间存在交互效应(F=148.276,P<0.001)。试验组干预前、干预2周、干预4周、干预6周收缩压两两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对照组干预前、干预2周、干预4周、干预6周收缩压两两比较,除干预6周与干预4周收缩压无显着性差异外(P>0.05),其余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2周、4周、6周组间两两收缩压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2.舒张压比较:干预前两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两组具有可比性。干预后两组不同时间点舒张压比较,存在时间效应(F=231.324,P<0.001)和组间效应(F=75.961,P<0.05),且时间与分组之间存在交互效应(F=99.910,P<0.001)。试验组干预前、干预2周、干预4周、干预6周舒张压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干预前、干预2周、干预4周、干预6周舒张压两两比较,除干预2周、干预4周、干预6周舒张压两两比较差异不显着外(P>0.05),其余两两比较舒张压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干预2周、4周、6周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证候总积分:干预前组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组间具有可比性。干预后两组不同时间点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存在时间效应(F=172.507,P<0.001)和组间效应(F=4.307,P<0.05),且时间与分组之间存在交互效应(F=6.674,P<0.05)。干预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干预2周、干预4周、干预6周两组中医证候总积分各自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中医证候积分疗效:干预后试验组显效19例,显效率50.00%;有效19例,有效率50.00%;总有效率100.00%。对照组显效4例,显效率11.76%;有效28例,有效率82.35%;无效2例,无效率5.88%,总有效率94.11%。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经卡方检验无显着性差异(P>0.05)。5.高血压生活质量总评分:干预前组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t=-0.518,P>0.05),说明组间具有可比性。试验组干预前后经配对t检验,有显着性差异(t=-23.580,P<0.01);对照组干预前后经配对t检验,有显着性差异(t=-11.982,P<0.01)。干预后组间积分经独立样本t检验,有显着性差异(t=4.935,P<0.01)。6.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干预前两组患者在生理症状、躯体化症状、性功能失调、睡眠状况、生气或活力、焦虑、压抑、强迫状况、人际关系敏感、工作状态、敌对状况等方面无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组间具有可比性。试验组干预前后11个维度经配对t检验及非参数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前后11个维度配对t检验及非参数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组间的11个维度比较,其中生活症状、躯体化症状、睡眠状况、焦虑评分有显着性差异(P<0.01),而性功能失调、生气或活力、压抑、强迫状态、人际关系敏感、工作状态、敌对评分无显着性差异(P>0.05)。7.安全性评价: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整个研究期间未出现异常,无不良反应。结论:1.全息经络刮痧可降低肝火亢盛型正常高值血压人群的血压,促进肝火亢盛型正常高值血压人群中医证候的转归。2.全息经络刮痧可提高肝火亢盛型正常高值血压人群的生活质量。3.全息经络刮痧疗法安全、有效,易于被正常高值血压人群接受,具有推广与应用价值。
杨华[8](2020)在《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焦虑抑郁影响因素分析及正念干预效果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调查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焦虑、抑郁的发生情况,分析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焦虑抑郁的主要影响因素;探讨正念减压疗法对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值、焦虑抑郁症状、心理弹性水平及服药依从性的影响,为促进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及心理健康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第一部分: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18年12月到2019年12月选取山东省四所医院年龄在18~59岁的高血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采用患者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广泛性焦虑量表-7(GAD-7)、病人健康问卷抑郁量表-9(PHQ-9)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26.0对数据进行分析,所有统计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显着性水准α=0.05,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其中(1)一般人口学资料采用频数、构成比描述;(2)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或卡方检验分析不同人口学特征焦虑抑郁得分的差异;(3)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法,分析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焦虑、抑郁的主要影响因素。第二部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4例中青年高血压合并焦虑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2)和干预组(n=42);将76例中青年高血压合并抑郁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8)和干预组组(n=38);对照组在服用降压药物基础上进行每周一次高血压相关知识健康教育,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每周一次的正念减压训练,整个干预周期持续8周。对照组及干预组在干预前、干预8周末及随访1月进行血压测定、焦虑抑郁评估、心理弹性评估及服药依从性评估,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第一部分:(1)本次研究共发放2500份调查问卷,实际回收有效调查问卷2466份,中青年高血压患者中共检出焦虑症状815例(33.0%),抑郁症状530例(21.5%);其中轻度焦虑症状657例(26.6%),中度焦虑症状132例(5.4%),重度焦虑症状26例(1.1%);轻度抑郁症状431例(17.5%),中度抑郁症状76例(3.1%),中重度抑郁症状15例(0.6%),重度抑郁症状8例(0.3%)。(2)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收入水平、吸烟史、饮酒史、睡眠时间是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焦虑的主要影响因素,性别、收入水平、吸烟史、饮酒史、运动锻炼、睡眠时间是中青年高血压患者抑郁的主要影响因素。第二部分:(1)焦虑组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在干预前,干预组与对照组相比较,患者收缩压、舒张压、焦虑评分、心理弹性评分及服药依从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8周末及随访1月后,干预组与对照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显着降低(P<0.05),但干预组对血压控制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8周末及随访1月后,两组患者的焦虑评分均有所降低,但干预组的焦虑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8周末及随访1月后,对照组心理弹性评分较干预前没有显着变化(t=-1.464、P=0.152;t=-1.575、P=0.124),干预组心理弹性评分较干预前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8周末及随访1月后,两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均有所提高,但干预组的服药依从性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抑郁组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干预前,干预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抑郁评分、心理弹性评分及服药依从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8周末及随访1月后,干预组与对照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显着降低(P<0.05),但干预组对血压控制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8周末及随访1月后,两组患者的抑郁评分均有所降低,但干预组的抑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8周末及随访1月后,对照组心理弹性评分较干预前没有显着变化(t=-1.568、P=0.128;t=-1.452、P=0.157),干预组心理弹性评分较干预前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8周末及随访1月后,两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均有所提高,但干预组的服药依从性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的焦虑抑郁检出率高于我国普通人群。性别、年龄、收入水平、吸烟史、饮酒史、睡眠时间是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焦虑的主要影响因素;性别、收入水平、吸烟史、饮酒史、运动锻炼、睡眠时间是中青年高血压患者抑郁的主要影响因素。(2)正念减压疗法能明显降低轻中度中青年高血压患者收缩压及舒张压的临床测量水平,而且能改善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提高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的心理弹性水平及服药依从性。正念减压疗法是一种健康、安全、有效的干预方法,能明显改善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管理及心理健康状况,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晋雅丽[9](2020)在《健康教练技术在社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了解健康教练技术的应用现状及我国社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现状,探讨健康教练技术对社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1)检索文献,系统检索健康教练技术及社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相关文献,并进行分析汇总。(2)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19年1月2019年6月抽取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两个社区,采用抽签的方法,随机抽取一个社区为实验组,另一个社区为对照组,按照随机数字列表法,于两个社区内分别抽取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5名及67名作为研究对象。实验组采用健康教练技术进行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社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管理方法。干预时长为6个月。(3)使用《高血压病人自我管理行为测评量表(HPSMBRS)》、《健康状况调查量表(SF-36)》及血压值作为评测指标,收集干预前后患者资料。(4)采用SPSS25.0统计软件对数据录入、分析。采用?x±s以及例数和构成比、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进行统计描述;组间比较使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及秩和检验。结果:(1)高血压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本研究最终纳入研究对象132例,男性77例(58.3%),女性55例(41.7%),平均年龄(54.25±5.469)岁。其中实验组65例,男性37例(56.9%),女性28例(43.1%),平均年龄(54.08±5.538)岁;对照组67例,男性40例(59.7%),女性27例(40.3%),平均年龄(54.53±5.437)岁。两组患者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工作状况、居住方式、家庭人均月收入等经t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高血压患者血压值干预前,实验组患者收缩压为(148.42±3.409)mmHg,舒张压为(86.75±3.527)mmHg,对照组患者收缩压为(147.88±3.319)mmHg,舒张压为(87.61±3.266)mm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患者收缩压为(134.48±3.428)mmHg,舒张压为(82.45±3.396)mmHg,对照组患者收缩压为(139.46±3.354)mmHg,舒张压为(84.16±3.440)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干预前,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总分、饮食管理、用药管理、情绪管理、工作与休息管理、运动管理、病情监测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患者自我管理行为总分、饮食管理、用药管理、情绪管理、工作与休息管理、运动管理、病情监测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干预前,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总分、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精神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生活质量总分、生理机能、生理职能、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及精神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躯体疼痛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教练技术应用于社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可以有效控制患者的血压水平,增强其自我管理的能力,提升患者自信心,改善患者自我管理行为,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罗辉[10](2019)在《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和方法学研究》文中认为中医体质和疾病相关性(简称“体病相关”)是中医体质学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2009年4月《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简称“《标准》”)的发布,为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提供了科学、公认的标准化测量工具。因此,近10年来采用该标准开展临床研究所发表的文献从无到有,迅速增长,积累了大量的临床证据,对于认识体质和疾病的关系,促进体质在中医治未病和疾病诊疗中的应用,均具有重要的价值。但目前尚未见到对于现有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以及临床研究方法学的全面系统研究。现有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特征如何?研究的重点病种和体质有哪些?各研究在体质和疾病的相关性方面有哪些发现?现有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如何?如何深度挖掘和有效利用现有文献对临床实践的价值?如何开展高质量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等等,对于这些问题,目前尚未见到相关论文发表。因此,本研究综合采用文献计量分析、系统评价、理论研究等方法尝试对上述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1研究目的(1)通过对《标准》发布以来的所有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分析和评价,总结现有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特征、体病关系结果、研究质量等,以期为读者了解体病相关研究领域的历程、现状以及各中医体质类型和疾病的相关性,提供较为全面的信息。(2)采用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研究方法,选择一个特定的病种(代谢综合征),检索、纳入所有研究该疾病与体质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文献,通过对文献中相关数据的meta分析,研究该疾病人群的体质分布特征、体质与疾病发生的相关性,以获得基于更大人群的体病关系结果,从而为疾病防治提供更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并为今后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及时总结和应用提供示范。(3)分析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特殊性和面临的方法学挑战,为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实施和报告提出具体的建议和对策,以期为今后开展高质量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提供方法学指导,并为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实施和报告相关标准规范的制定提供参考,从而推动更多高质量临床证据的产生和应用。2研究方法文献计量研究(研究一):全面系统地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PubMed和Embase数据,检索期限从2009年4月1日(《标准》的颁布日期)至2018年12月31日。纳入所有研究中医体质与疾病关联性的文献(包括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从各文献中提取文献计量学特征、内容、结果、方法学要点等内容。采用横断面研究AHRQ标准、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的NOS量表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所有数据均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系统评价研究(研究二):以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为例,采用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的研究方法开展对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深度研究,分析MS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及其与性别和年龄的关系、与MS发病有关的危险体质因素。文献的检索数据库、研究类型、质量评价方法同研究一。采用R 3.5.2软件对各研究报告的MS患者人群中主要体质比例数据进行meta分析;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iewer Manager 5.3软件比较MS患者和一般人群中各体质的分布差异,并用倒漏斗图评价发表偏倚。方法学研究(研究三):在研究一、二的基础上,综合采用文献和理论研究、访谈循证医学和中医体质学专家等方式,应用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思路分析中医体质研究的特殊性,从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实施、质量评价和报告方面提出提高研究质量的相关建议。3研究结果研究一:共纳入1441篇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样本量总数达858271例。研究地域覆盖中国大陆29个省区、台湾、香港以及马来西亚、韩国、新加坡、泰国、法国。研究病种313个,覆盖了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的19个疾病类别,研究较多的病种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失眠、痛经、乳腺癌、乙肝、脂肪肝、骨质疏松症等。研究类型以横断面研究最多,共1300篇(90.2%),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分别有81篇和60篇。各体质的疾病谱分布:(1)气虚质在糖尿病、脑梗死、艾滋病、慢阻肺、冠心病、亚健康、失眠、慢性疲劳综合征、乙肝、乳腺癌等疾病中分布较高。(2)阳虚质在不孕症、骨质疏松症、肠易激综合征、膝骨关节炎、痛经、多囊卵巢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复发性流产等疾病中分布较高。(3)阴虚质在高血压、糖尿病、便秘、更年期综合征、骨质疏松症、干眼症、肺癌、复发性脑卒中、失眠等疾病中分布较高。(4)痰湿质在高血压、脂肪肝、糖尿病、代谢综合征、脑卒中/梗死、冠心病、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多囊卵巢综合征、肥胖/超重、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等疾病中分布较高。(5)湿热质在痤疮、高尿酸血症、慢性胃炎、少弱畸形精子症、湿疹、乙肝、便秘、胆石症、高血压、痛风等疾病中分布较高。(6)气郁质在乳腺增生、乳腺癌、失眠、抑郁症、卵巢早衰、偏头痛、青光眼、不孕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结节、子宫腺肌病等疾病中分布较高。(7)血瘀质在冠心病、子宫内膜异位症、脑卒中等疾病中分布较高。(8)特禀质在哮喘、变应性鼻炎等疾病中分布较高。各体质发病风险较高的疾病:(1)气虚质发生肥胖、糖尿病、慢性疲劳综合征、焦虑症等的风险较高。(2)阳虚质发生骨质疏松症、肥胖、颈椎病、慢性疲劳综合征等的风险较高。(3)阴虚质发生高血压、骨质疏松症、糖尿病等的风险较高。(4)痰湿质发生脑梗死、高血压、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的风险较高。(5)湿热质发生便秘、高血压等的风险较高。(6)气郁质发生亚健康、更年期综合征、骨质疏松症、焦虑、乳腺癌、乳腺增生、痛经等的风险较高。(7)血瘀质发生骨质疏松症、脑卒中、高血压、高脂血症等的风险较高。(8)特禀质发生哮喘的风险较高。方法学质量:横断面研究高、中、低质量的文献分别占4.6%、90.8%和4.6%;病例对照研究高、中、低质量的文献分别占27.2%、51.9%和21.0%;队列研究高、中、低质量的文献分别占28.3%、58.3%和13.3%。各研究在体质测量的质量控制、控制混杂因素、应答率等条目的报告较差。研究二:共纳入23项研究代谢综合征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文献,总样本量21239例,其中MS患者13393例,对照组人群7846例。按研究设计分类,病例对照研究3项,横断面研究20项,无队列研究。MS患者体质类型比例最高的3种依次为痰湿质[30%(22%-39%)]、气虚质[20%(15%-26%)]和湿热质[14%(11%-18%)]。痰湿质发生MS风险的OR值为1.75(95%CI:1.17-2.62),校正混杂因素后的OR值为3.46(95%CI:2.14-5.59)。气虚质发生MS风险的OR值为1.39(95%CI:1.04-1.85)。男性患者的痰湿质、湿热质比例分别是女性患者的1.19和2.10倍,女性患者的气虚质比例是男性的1.32倍。45岁以下MS患者痰湿质、气虚质和湿热质的比例在各年龄组人群中均为最高。2项横断面研究属于高质量文献;20项横断面研究均属于中等质量文献。倒漏斗图分析显示:各文献向周围分散,呈现明显的不对称,提示发表偏倚和研究异质性的存在。研究三: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属于一种特殊的观察性研究,开展高质量研究面临各种方法学挑战:一是观察性研究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较少,临床方法学研究滞后;二是体病关系的研究受多种混杂因素的影响,且体质对疾病的影响贯穿从发病到预后的全过程;三是体质自身存在的特殊性,包括体质的主观性对量表调查质量提出更高要求,体质的动态可变性不利于长周期研究的开展。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在体病相关临床研究中各有其应用范围和作用,对揭示体质和疾病的关联或因果关系的论证强度也有差异,应根据研究目的和条件选择设计类型。研究实施阶段,受试者纳入尽可能选择典型体质的新发病例,并报告样本量估算依据;基线资料信息的采集做到全面、定量;体质测量应高度重视质量控制,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数据统计分析应采用多元分析方法,控制混杂因素对结果的影响;谨慎客观地作出体病关系的结论。观察性研究国际公认的现有标准和规范具有普适性,大部分条目适用于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评价和报告。本研究根据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特点,尝试在现有标准和规范的基础上对相关条目进行完善,为制定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实施和报告规范提供参考。4研究结论《标准》发布10年来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充分验证体病相关理论的科学性,发现各体质类型与相关疾病存在的密切关联,为体质辨识在中医临床和公共卫生实践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研究方法有助于对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深度分析,提供体病关系的更高级别证据,并为辨体-辨证-辨病诊疗模式提供参考。开展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在遵循临床研究的基本原则和相关标准规范的前提下,需充分考虑体质研究的特殊性,根据研究目的选择适当的设计类型,研究实施全过程均应重视质量控制,降低偏倚,研究的报告应遵循相关的报告规范,并体现中医体质的特色。最后,本文提出了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和报告规范的修改和完善建议,以期为高质量研究的开展和发表提供指导,从而促进中医体质在疾病治疗和治未病中的应用。
二、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健康教育的效果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健康教育的效果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欠发达地区衰弱空巢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病人未按时服药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对象 |
(一)纳入标准 |
(二)排除标准 |
(三)剔除标准 |
(四)脱落标准 |
二、结果 |
(一)年龄的增长,自身文化水平偏低、缺乏相关用药监督、健康意识淡薄和相关知识缺乏、服药行为意向和服药依从性差是社区衰弱空巢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病人忘记服药的主要因素 |
(二)病人经济收入低下、经济来源单一、体育锻炼不足、多病共存、用药次数频繁和种类偏多 |
三、讨论 |
(一)医护人员应更多关注文化程度水平低的衰弱空巢老年病人,提高其服药行为意向和服药依从性 |
(二)同伴教育能提高社区衰弱空巢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病人服药依从性,减缓衰弱的发生 |
四、小结 |
(2)线上线下融合式健康教育对中年高血压患者的干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按字母顺序排列)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研究背景与立题依据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问题 |
1.4 研究目的 |
1.5 研究意义 |
2 研究理论框架 |
2.1 操作性定义 |
2.2 研究假设 |
2.3 研究框架 |
3 研究方法 |
3.1 研究设计 |
3.2 研究场所 |
3.3 研究对象 |
3.4 干预措施 |
3.5 研究工具/观察指标 |
3.6 资料收集方法 |
3.7 资料分析方法 |
3.8 科研质量控制 |
3.9 科研伦理 |
3.10 研究技术路线 |
4 结果 |
4.1 一般资料 |
4.2 干预前四组体育活动、治疗态度与信念、自我管理行为、服药依从性、血压情况比较 |
4.3 四组干预前及干预12周后各组体育活动、治疗态度与信念、自我管理行为、服药依从性、血压变化情况比较 |
4.4 干预 12 周后四组体育活动、治疗态度与信念、自我管理行为、服药依从性、血压变化幅度比较 |
4.5 四组干预前后收缩压和舒张压的重复测量分析 |
4.6 四组干预前后舒张压的重复测量分析 |
5 讨论 |
5.1 线上微信干预联合线下并发症体验能有效降低患者的血压,相较其它组效果最佳 |
5.2 线上微信干预联合线下并发症体验的叠加干预模式对患者治疗态度与信念的转变效果最佳 |
5.3 线上微信干预联合线下并发症体验的叠加干预模式在提升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效果最佳 |
6 本研究对临床实践与未来研究的启发 |
6.1 本研究结论 |
6.2 本研究的主要成果与贡献 |
6.3 本研究的局限性 |
6.4 未来研究的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高血压社区健康教育形式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3)基于中医典籍的新编导引功法对高血压患者身心健康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索引 |
1.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理论研究背景 |
1.1.2 社会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新编导引功法 |
2.1.2 高血压 |
2.2 高血压的临床研究 |
2.2.1 高血压的临床分类与分型 |
2.2.2 中医对高血压的病因病机分析 |
2.2.3 现代医学对高血压的病因病机分析 |
2.3 高血压的运动干预治疗研究现状 |
2.3.1 传统运动对高血压干预治疗研究现状 |
2.3.2 现代运动对高血压干预治疗研究现状 |
2.4 高血压的相关评价指标研究 |
2.5 小结与展望 |
3.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1.1 被试来源 |
3.1.2 纳入标准 |
3.1.3 排除标准 |
3.1.4 剔除、脱落标准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动作分析法 |
3.2.3 实验法 |
3.2.4 问卷调查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4.研究结果 |
4.1 新编导引功法的创编结果 |
4.1.1 新编功法编创原则 |
4.1.2 新编功法编创过程 |
4.1.3 新编功法编创来源 |
4.1.4 新编导引功法特点 |
4.2 受试者基本情况 |
4.3 受试者血压、脉压、心率的变化 |
4.4 受试者BMI指数的变化 |
4.5 受试者血糖水平的变化 |
4.6 受试者血脂水平的变化 |
4.7 受试者血管紧张素-Ⅱ水平的变化 |
4.8 受试者抑郁、焦虑量表评分结果的变化 |
4.9 受试者生活质量量表评分结果的变化 |
4.9.1 受试者生活质量量表总评分结果的变化 |
4.9.2 受试者生活质量量表各维度评分结果的变化 |
5.分析与讨论 |
5.1 受试者基本情况及特征分析 |
5.2 新编导引功法对高血压患者生理机能的影响 |
5.3 新编导引功法对高血压患者生化机能的影响 |
5.4 新编导引功法对高血压患者情绪情感的影响 |
5.5 新编导引功法对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
6.结论 |
7.研究不足与展望 |
8.参考文献 |
9.致谢 |
10.附录 |
附录一:新编导引功法 |
附录二:参加者健康档案 |
附录三:杜氏高血压生活质量表 |
附录四: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 |
附录五:科研知情同意书 |
附录六:实验相关图片 |
(4)天麻钩藤饮结合五行音乐疗法干预-阴虚阳亢型1级高血压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音乐疗法对高血压患者干预疗效研究进展 |
1. 音乐疗法的定义及国内外起源发展 |
2. 音乐疗法的作用机理 |
3. 音乐疗法的方法 |
4. 音乐疗法对高血压患者干预疗效研究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内外治法防治高血压的研究进展 |
1. 中医对高血压病的认识 |
2.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现代研究现状 |
3.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的优势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资料及方法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3. 诊断标准 |
4. 纳入、排除标准 |
5. 退出、脱落标准 |
6. 试验方案 |
7. 质量控制 |
8. 统计学方法 |
9. 研究创新性 |
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 |
2. 血压情况 |
3. 中医证候积分 |
4. 焦虑情绪 |
5. 抑郁情绪 |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
1. 研究结果分析 |
1.1 降压疗效 |
1.2 中医证候 |
1.3 焦虑情绪 |
1.4 抑郁情绪 |
2. 相关讨论 |
2.1 五行音乐降压机理讨论 |
2.2 五行音乐对高血压患者不良情绪的影响 |
2.3 中医药综合调摄干预1级高血压的优势与五行音乐辨证应用 |
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结论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录 |
附录1 中医证候量化评分表 |
附录2 焦虑自评量表(SAS) |
附录3 抑郁自评量表(SDS) |
(5)多维度健康宣教联合有氧健康操对原发性高血压病病人疾病认知水平及生活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6)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病患者心血管病短期风险与长期风险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临床调查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临床资料采集 |
1.6 调查方法 |
1.7 数据录入及统计学分析 |
1.8 质量控制 |
2 结果 |
2.1 258例高血压病患者一般资料研究 |
2.2 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病患者CVD危险因素分析 |
2.3 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病患者2种风险预测模型短期与长期发病危险度分层情况分析 |
2.4 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病患者2种风险预测模型短期与长期发病风险与危险因素相关性分析 |
3 讨论 |
3.1 高血压及其危险性的研究现状 |
3.2 高血压中医证候学研究特色 |
3.3 风险评估的意义 |
3.4 本研究高血压中医证型判定依据说明 |
3.5 本研究结果一般资料情况分析 |
3.6 高血压病患者不同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分析 |
3.7 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病患者CVD发病危险分析 |
4 结语 |
4.1 结论 |
4.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综述 |
综述一 高血压病患者CVD短期风险与长期风险研究进展 |
1 CVD流行病学及其危险因素 |
2 CVD短期风险评估与长期风险评估 |
3 CVD风险评估模型 |
4 高血压是导致CVD发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
5 高血压风险评估现状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高血压中医证候学研究现状 |
1 高血压病中医证候分型研究现状 |
2 高血压病中医证候与相关危险因素 |
3 高血压病中医证候与靶器官损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7)全息经络刮痧对肝火亢盛型正常高值血压人群干预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技术路线图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一、正常高值血压的现代医学研究 |
(一)概念 |
(二)流行病学研究 |
(三)治疗手段 |
二、祖国医学对正常高值血压的研究 |
(一)病名 |
(二)病因病机 |
(三)辨证分型 |
(四)辨证施治 |
三、全息经络刮痧疗法的研究概况 |
(一)刮痧的起源与发展 |
(二)传统医学对刮痧的认识 |
(三)现代对刮痧的认识 |
(四)全息经络刮痧法的作用机理 |
(五)全息经络刮痧法的临床应用 |
四、小结 |
第二部分 临床观察研究 |
一、研究对象 |
(一)对象来源 |
(二)诊断标准 |
二、研究方法 |
三、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
四、应急预案 |
五、资料收集 |
六、统计分析 |
七、质量控制 |
八、研究的伦理学要求 |
九、研究结果 |
(一)基线比较 |
(二)疗效性观察指标 |
十、讨论 |
(一)选穴及全息穴区依据 |
(二)一般资料分析 |
(三)降低血压的分析 |
(四)全息经络刮痧疗法促进肝火亢盛型正常高值血压人群的中医证候转归 |
(五)全息经络刮痧疗法提高肝火亢盛型正常高值血压人群的生活质量 |
(六)本研究不足之处 |
(七)下一步研究计划 |
十一、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介 |
(8)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焦虑抑郁影响因素分析及正念干预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焦虑抑郁现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统计学方法 |
4 质量控制 |
5 伦理原则 |
结果 |
1 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的一般资料 |
2 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焦虑抑郁情况 |
3 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焦虑的单因素分析 |
4 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焦虑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
5 中青年高血压患者抑郁的单因素分析 |
6 中青年高血压患者抑郁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
讨论 |
第二部分 正念减压疗法对焦虑抑郁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干预效果评价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统计学方法 |
4 技术路线图 |
5 质量控制 |
6 伦理学原则 |
结果 |
1 焦虑组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干预前后结果分析 |
2 抑郁组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干预前后结果分析 |
讨论 |
结论 |
研究的创新性、局限性及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缩略词表 |
致谢 |
(9)健康教练技术在社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引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意义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内容 |
3.2 研究步骤 |
3.3 技术路线 |
3.4 研究方法 |
3.5 数据来源与处理 |
3.6 质量控制 |
4 伦理原则 |
第一部分 文献回顾 |
1 健康教练技术 |
1.1 概念 |
1.2 健康教练技术的特征 |
1.3 国内外健康教练技术的应用现状 |
2 慢性病自我管理 |
2.1 概念 |
2.2 慢性病自我管理研究进展 |
2.3 我国社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现状 |
2.4 社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影响因素 |
第二部分 健康教练技术对社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行为与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方法 |
1.3 评价工具与指标 |
1.4 资料收集方法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
2.2 干预后两组患者血压值比较 |
2.3 干预后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得分比较 |
2.4 干预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得分比较 |
3 讨论 |
3.1 健康教练技术能够有效改善血压控制情况 |
3.2 健康教练技术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 |
3.3 健康教练技术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4 小结 |
4.1 研究结论 |
4.2 研究的创新与局限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综述 |
参考文献 |
(10)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和方法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理论综述 |
1 体病相关理论的渊源 |
2 体病相关理论的内涵 |
综述二 体病相关理论的临床研究进展 |
1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开展的背景 |
2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研究 |
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文献综述 |
综述三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及方法学质量评价 |
1 适用于研究体病相关的临床研究方法概述 |
2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设计的质量评价和报告规范 |
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现状 |
前言 |
第二部分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系统研究与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排除标准 |
1.2 文献检索和筛选 |
1.3 资料筛选与提取 |
1.4 数据分析 |
2 研究结果 |
2.1 检索结果与流程 |
2.2 文献计量学特征 |
2.3 研究设计基本信息 |
2.4 各体质类型的疾病谱分布 |
2.5 各体质类型发病风险较高的疾病 |
2.6 各体质类型发病风险较低的疾病 |
2.7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2.8 纳入研究的体质测量方法信息 |
3 讨论 |
3.1 近10 年来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学术成就和贡献 |
3.2 各体质与疾病的关联性及其对临床和公共卫生的意义 |
3.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分析 |
3.4 与其他同类研究结果的比较 |
3.5 对今后体病相关研究和应用的启示 |
3.6 本研究的局限性 |
4 结论 |
第三部分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meta分析:以代谢综合征为例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排除标准 |
1.2 检索策略 |
1.3 资料筛选与提取 |
1.4 方法学质量评价 |
1.5 数据分析 |
2 研究结果 |
2.1 检索结果与流程 |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2.3 中医体质分布的meta分析 |
2.4 代谢综合征患者与一般人群体质类型比较的meta分析 |
2.5 中医体质在不同性别、年龄的分布比较 |
2.6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
2.7 倒漏斗图分析 |
3 讨论 |
3.1 代谢综合征与体质的关联性分析 |
3.2 纳入研究存在的方法学问题 |
3.3 对临床和科研的启示 |
3.4 本研究的局限性 |
4 结论 |
第四部分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方法学研究 |
1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特殊性 |
1.1 中医药领域观察性研究应用和方法学的相对滞后 |
1.2 体病关系的全过程均易受到混杂因素影响 |
1.3 体质自身的特殊性对体病关系研究的影响 |
1.4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相对其他观察性研究的优势 |
2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和实施 |
2.1 研究设计类型的选择与比较 |
2.2 受试者纳入和基线资料采集 |
2.3 体质测量中的质量控制措施 |
2.4 研究数据的处理和统计分析 |
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 |
3.1 现有标准在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质量评价中的适用性分析 |
3.2 根据现有标准制定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质量评价标准的建议 |
4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报告规范 |
4.1 现有报告规范在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论文报告的适用性分析 |
4.2 在STROBE声明基础上完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报告质量的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四、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健康教育的效果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欠发达地区衰弱空巢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病人未按时服药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J]. 张瑛,杨永,杨连招,陈玲.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 2021(07)
- [2]线上线下融合式健康教育对中年高血压患者的干预效果研究[D]. 练素英.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3]基于中医典籍的新编导引功法对高血压患者身心健康影响研究[D]. 陈香序.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2)
- [4]天麻钩藤饮结合五行音乐疗法干预-阴虚阳亢型1级高血压临床研究[D]. 辛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5]多维度健康宣教联合有氧健康操对原发性高血压病病人疾病认知水平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秦利华,徐聪慧. 全科护理, 2021(10)
- [6]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病患者心血管病短期风险与长期风险评估研究[D]. 张俊鹏.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全息经络刮痧对肝火亢盛型正常高值血压人群干预的疗效观察[D]. 梁月.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0(01)
- [8]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焦虑抑郁影响因素分析及正念干预效果评价[D]. 杨华. 青岛大学, 2020(01)
- [9]健康教练技术在社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研究[D]. 晋雅丽.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0)
- [10]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和方法学研究[D]. 罗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