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硫酸盐的硫同位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区相文,邬黛黛,谢瑞,吴能友,刘丽华[1](2022)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沉积物Fe-P-S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对甲烷渗漏的指示》文中提出神狐海域是我国天然气水合物勘探试采的重点区域,在甲烷渗漏过程中会形成黄铁矿和蓝铁矿等具有指示意义的矿物,这些矿物和Fe、P、S等元素密切相关,通过Fe-P-S等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来研究该区域的甲烷渗漏对进一步了解南海水合物的成藏状况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南海北部神狐海域Site 2A柱状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主微量元素、铁结合磷、自生磷灰石态磷、碳酸盐铁、磁铁矿铁、还原性铁、铬还原硫、硫同位素以及总有机碳(TOC)等数据分析,研究该地区的Fe、P和S等元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对甲烷渗漏的指示。研究发现,在600 cmbsf(centimeter below sea floor)深度以下的初级生产力水平随深度增加而略有升高。在600 cmbsf深度以下,沉积物中可指示黄铁矿的铬还原硫含量增加,其硫同位素明显正偏,说明可能存在甲烷厌氧氧化作用,根据沉积物中指示富镁方解石和文石的Mg/Ca和Sr/Ca、与自生碳酸盐有关的Sr/Ti和Ba/Ti均在600 cmbsf出现了峰值,以及铁结合磷和自生磷灰石态磷含量的增加,可推测600 cmbsf左右为硫酸盐—甲烷转换带(SMTZ)的上界。另外,铁结合磷的含量在SMTZ带明显增加,黄铁矿中的铬还原硫以及δ34S可以指示黄铁矿的含量,从而可以利用不同形态的Fe、P和S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指示和识别甲烷渗漏。
李建亭,刘雪敏,王学求,韩志轩,江瑶[2](2022)在《地表土壤微细粒测量中微量元素和同位素对福建罗卜岭隐伏铜钼矿床的示踪与判别》文中研究指明在已知隐伏矿——罗卜岭斑岩型铜钼矿床上方采集了表层土壤以及典型钻孔中的矿石和围岩样品,分析了6个微量元素(Cu、Mo、Ba、Pb、Zn、V)的含量变化以及硫、铅同位素的组成特征,来验证土壤金属活动态测量技术、微细粒级土壤全量测量技术在隐伏矿区的找矿效果,并根据铅、硫同位素的组成特征来识别地表地球化学异常的来源。研究表明:微细粒级土壤全量测量技术对该矿区深部矿体的指示效果最好,其中Cu、Ba、Mo的含量高值区与深部隐伏矿体的展布相关性较强。土壤金属活动态、微细粒级土壤全量均显示出14、15号采样点下方极有可能存在着隐伏矿体,同时两种测量方法均可以根据V、Pb、Zn的含量变化较为准确地圈定出接近地表矿化岩体的范围。由于异常区土壤全量的硫同位素组成大多数信息继承自非赋矿围岩,掩盖了来自深部矿体的贡献,故在本矿区用硫同位素指示地表土壤中的异常来源效果较差,建议测量土壤金属活动态中的硫同位素组成应更为合理。异常区土壤全量的铅同位素继承了来自深部矿体铅同位素的特征,直接为微细粒级土壤全量测量技术在覆盖区的矿产勘查提供了证据,同时206Pb/204Pb在地表微细粒级土壤全量中的变化与下伏隐伏矿体的展布相关性较强,可以有效指示深部隐伏矿体。
杜媛媛,朱振利,郑洪涛,刘星[3](2022)在《色谱与MC-ICP-MS联用在线同位素分析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MC-ICP-MS)的发展,金属同位素分析逐渐成为研究金属元素循环,深入了解其迁移转化及开展污染溯源与示踪的有效工具,日益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线同位素分析方法可以简化处理流程,更快速有效地获取同位素信息,逐渐引起了研究者的兴趣;另一方面,不同的金属和非金属以各种不同的化学形态存在于环境中,开发新型的元素及其形态同位素在线分析方法,准确获取形态同位素的组成信息可为深入研究元素循环、了解各种化学和生物反应过程等方面提供更丰富的信息,近年来也取得了显着进展。该文回顾了2000年以来色谱与MC-ICP-MS联用在线同位素分析的主要工作,重点对影响色谱与MC-ICP-MS联用在线同位素分析时的瞬态信号处理方式和质量歧视校正方法进行了讨论和总结。最后,从地球化学、环境和生物研究等方面对其应用进行了概述,并对色谱联用同位素分析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张水昌,王华建,王晓梅,叶云涛[4](2022)在《中元古代增氧事件》文中研究指明富含氧气是地球有别于太阳系其他行星的本质特征之一,也被认为是各种复杂生命诞生并不断演化的关键.长久以来,科学界一直认为,地球表层氧化是幕式的,其中两个关键时期是古元古代早期(2.45~2.10Ga)和新元古代晚期(0.80~0.54Ga)的两次大氧化事件,之间则是长达13亿年的低氧环境.但近年来,国内外多个团队基于中国华北燕辽中元古界的独立研究证实,至少在1.59~1.56、1.44~1.43和1.40~1.36Ga三个时期的大气氧含量为现今水平(PAL)的4%以上,高于国际普遍认知的<0.1~1%PAL.高的大气-海洋氧化程度在澳大利亚、西伯利亚的同期地层中也得到验证,指示两次幕式氧化事件之间的中元古代早期(1.59~1.36Ga)增氧事件可能是全球性的.中元古代增氧事件与Columbia(Nuna)超大陆裂解、富有机质页岩和铁-锰矿床沉积、真核藻类早期演化相耦合,指示地球表层系统演变和资源形成受地质和生物作用的共同驱动.
李鑫,曹红,孙治雷,耿威,张喜林,徐翠玲,吴能友,闫大伟,秦双双,张现荣,翟滨,王利波[5](2021)在《生物载体对海底冷泉-热液极端环境的地球化学记录》文中指出海底冷泉-热液极端环境是岩石圈与外部圈层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的主要窗口,其独特的地质条件和营养模式孕育了繁茂的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由于多种因素的叠加控制,海底极端环境的理化性质通常变化频繁且剧烈。大量研究表明,这种变化或波动又能不同程度地被环境中生存的生物记录下来,因此,生物所保留下来的某些地球化学信息具有恢复重建其生存环境变化的潜在能力,这对人类目前尚难自由出入的深海极端环境的探索尤为重要。本文从海底极端环境生物种类和空间分布、生物壳体的地球化学信息、生物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指标以及生物有机生标等几方面出发,探讨当前科学家关注的典型地球化学指标对沉积环境的记录应用,并展望了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的几个方面,希望借此能引起广大研究者对该领域的兴趣和重视,以加深加快对海底极端环境内运行规律和影响的认识。
姜宝亮,饶晶[6](2021)在《江西蒙山矿田多金属矿稳定同位素特征及流体包裹体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江西蒙山矿田是钦杭成矿带重要的非—多金属找矿远景区之一,围绕蒙山岩体分布着较多矽卡岩型多金属矿床。本文依托蒙山岩体周边已知多金属矿床及近年最新找矿研究成果,通过稳定同位素研究、流体包裹体岩相学,探讨矿田多金属矿成矿物质来源、矿床成因机制;研究表明多金属矿硫源具有海水硫酸盐硫组成特点,其硫源与海水硫酸盐有关,为石炭系、二叠系地层中沉积形成的硫酸盐类的硫;碳氧同位素结果显示其成岩环境为正常海水成岩环境,介质特征与沉积环境密切相关,成矿流体有大气降水地表水参与;氢氧同位素结果显示岩浆水与变质水的混合成矿特征;矿床流体包裹体的均—温度和盐度表现出两块明显集中区,指示成矿作用过程中存在至少两次不同来源流体的混合作用,盐度与均一温度成正相关关系,表明温度的变化对成矿作用过程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马皓,王森,牛振川,冯雪,黄智浦[7](2021)在《气溶胶稳定硫同位素研究进展》文中认为稳定硫同位素可以用来示踪硫酸盐气溶胶的来源、迁移和转化的过程。本文首先介绍了目前气溶胶稳定硫同位素相关的分析测试方法,即EA-IRMS、MC-ICPMS和NanoSIMS。归纳了国内外气溶胶δ34S的时空组成特征,两极和沿海区域气溶胶δ34S值普遍高于内陆区域;冬季燃煤和夏季生物排放作用使得气溶胶δ34S值冬高夏低。同时,综述了硫酸盐气溶胶稳定硫同位素分馏特征,其质量分馏与SO2氧化途径有关,非质量分馏与SO2光化学反应、燃烧过程和矿物粉尘表面的非均相氧化有关。最后,探讨了稳定硫同位素在示踪气溶胶硫酸盐来源方面的应用,分析了人为成因硫和自然成因硫对气溶胶硫酸盐的贡献;并展望了稳定硫同位素在未来大气气溶胶溯源中的应用,以期为控制硫酸盐气溶胶的污染源提供科学依据。
乔博[8](2020)在《中扬子宜昌地区下寒武统富有机质页岩黄铁矿成因、硫同位素及沉积环境分析 ——以鄂阳页一井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页岩气作为一种新型的非常规油气资源,在我国油气勘探开发领域中占有着重要的比重。我国南方海相页岩层条件优越,储层厚度大,有机质类型好、成熟度高。目前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泥页岩地层页岩气已进行大规模开采,而下寒武统水井沱组泥页岩地层相比五峰-龙马溪组厚度更大,页岩气生成条件更优越,但除湖北宜昌地区和四川威远地区有工业性页岩气产量突破外,其他地区都没有形成突破,其原因尚未清楚。本文选取有页岩气突破的湖北宜昌地区鄂阳页一井钻井岩心样品200余件,对其进行TOC测试,选取65件样品进行总硫含量、硫同位素测试、SEM成像观察。深度剖析了下寒武统水井沱组黑色页岩的沉积环境,黄铁矿成因,并结合扬子地台其他地区下寒武统剖面,进行硫同位素对比。结果表明:(1)不同沉积环境下形成的黄铁矿形态、粒径大小不同,硫化-缺氧环境下形成的黄铁矿形态均为草莓状黄铁矿单体或者集合体,粒径大小均小于5μm,且分布区间较窄(水井沱组下部和中部黑色页岩中);而氧化环境下形成于孔隙水中的黄铁矿粒径较大,基本为6-10μm,且分布区间较广(如岩家河组、水井沱组的上部);(2)下寒武统水井沱组沉积时,黑色页岩硫同位素值发生了一次正偏,一次负偏的现象,δ34S值由小变大再变小;底部富有机质泥页岩沉积环境为硫化-缺氧环境,硫酸盐细菌还原作用发生在海水中,硫酸盐和黄铁矿硫同位素分馏小;到水井沱组上部沉积环境演变为氧化环境,硫酸盐细菌还原作用发生在海水-沉积物界面之下的孔隙水中,并有富轻硫同位素的硫酸根的输入,造成黄铁矿硫同位素组成的负漂移;黑色页岩中通过黄铁矿形态、粒径大小所揭示的沉积环境氧化还原恢复的信息与硫同位素推断的一致,两者相互佐证。(3)不同沉积相带硫同位素值的不同,可能主要归因于不同沉积相带硫酸盐的供给储库不同,导致初始硫酸盐硫同位素组成不同,造成在硫酸盐细菌还原作用形成的黄铁矿具有不同的硫同位素组成。(4)寒武系水井沱组富有机质黑色页岩中的硫同位素变化可能对应于其沉积时期内大气-海洋体系的含氧量变化,这可能与海平面的升降、构造活动和火山活动等地质事件密切相关。
陈小妍[9](2020)在《中-新元古代期间海洋化学条件的变化》文中认为元古宙(2500-641 Ma,million yearsago)见证了早期地球从缺氧到氧化转变的过程,其海洋化学条件和氧化还原结构一直是研究的热点问题。元古宙作为古环境过渡的关键时期,标志着各种真核生物群落的建立和动物的起源,这些事件与大气-海洋系统的氧含量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元古代处于两次大氧化事件之间,以迟缓的氧化作用为特征,同时也记录了多细胞真核生物的出现。本研究采集了华北燕山盆地中元代样品,通过对其铁组分、氧化还原敏感元素以及多硫同位素的分析,以探讨中元古代古海洋的氧化还原条件及其与生物进化的关系。大多学者认为,新元古代晚期是第二次大气氧含量显着增加时期,并与真核生物进化和动物起源具有事件一致性。目前对大气氧含量显着增加的准确时间以及其驱动机制存在广泛争论。本研究采集华南南华盆地大塘坡组和陡山沱组的样品,通过分析TOC和TS的含量以及黄铁矿多硫同位素组成,来探讨马里诺冰期前后海洋硫循环以及海洋化学条件的变化,及其指示的环境意义。1.对燕山盆地中元古代铁组分以及氧化还原敏感元素的分析。本研究分析了中元古代燕山盆地蓟县组(雾迷山组、洪水庄组、铁岭组)以及下马岭组的铁组分和氧化还原敏感元素(Mo,U)的含量,进而探讨燕山盆地中元古代的氧化还原变化以及其对地球表层氧化还原状态的启示。研究数据填补了铁组分数据从1500Ma到1400Ma的空缺,能够更完整的反映燕山盆地中元古代氧化还原环境的变化。研究数据表明在雾迷山组的沉积环境为氧化状态,铁岭组为富铁缺氧状态。铁组分数据表明洪水庄组的沉积环境从下-中段的硫化缺氧环境转变为上段的富铁缺氧环境。根据铁组分和氧化还原敏感元素的数据分析,下马岭组氧化还原条件表现为下-中段缺氧条件伴随间歇性硫化,上段氧化状态。总结中元古代铁组分数据,结果显示大量低FeHR/FeT比值的数据,表明中元古代氧化环境的范围可能被低估了或者代表了不均一的铁循环,而氧化环境的存在可以为复杂的真核生物及其随后的进化提供合适的栖息地。2.对燕山盆地中元古代黄铁矿多硫同位素的分析。燕山盆地中元古代黄铁矿的多硫同位素组成变化较大,以重的δ34S为特征,ε34S 的变化范围为-16.91‰到+48.21‰,△33S的变化范围为-0.082‰到+0.083‰。本研究中,研究利用开放条件下的硫同位素分馏模型(MSR:microbial sulfate reduction和MSD:microbial sulfur disproportionation)与封闭条件下瑞利分馏模型来解释研究数据,并得到了这些时期海洋生物地球化学硫循环的更多信息。研究强调了瑞利分馏在中元古代硫循环中的重要作用,并表明中元古代的低硫酸盐浓度。此外,数据表明MSD在中元古代硫循环中具有重要意义。3.对南华盆地马里诺冰期前后TOC和TS含量以及黄铁矿多硫同位素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大塘坡组沉积过程中,瑞利分馏过程在硫循环中起到了的至关重要的作用,指示当时低硫酸盐浓度。对比大塘坡组不同沉积深度的剖面,湘潭钻孔的Δ33S更负,硫酸盐的储库效应会更加强烈。这可能是由于湘潭样品较高的有机质浓度,导致硫酸盐还原程度较高,使得储库效应更大。多硫同位素数据从硫同位素分馏模型图的第四象限(大塘坡组)到第二象限(陡山沱组)的变化,表明从硫酸盐限制体系到开放体系的变化,这反映了从马里诺冰期前到冰期之后的埃迪卡拉纪硫酸盐浓度的增加。陡山沱组的多硫同位素显示强烈的硫的生物歧化,表明硫化氢的再氧化和歧化作用在该时期海洋硫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海水硫酸盐浓度的升高表明埃迪卡拉纪大气氧含量的增加,这可能有利于消除动物进化的障碍,允许更大体形动物的生存,支持更复杂的食物网,并增加海洋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颜泽龙[10](2019)在《基于双同位素辨识西南典型喀斯特小流域水体硫酸盐归趋》文中认为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具有突出的地球化学敏感性和生态环境脆弱性,其中水环境污染是该地区所面临的极其严重的生态与环境问题。由于流域硫酸盐来源和转化影响着区域生态地质环境和水环境质量,因此明确硫酸盐来源和转化可为西南喀斯特区域水环境质量评估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通过对中国西南喀斯特普定后寨河小流域内大气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进行高频采集,通过相应分析以及数学模型,探讨其水化学成分和硫酸盐硫、氧同位素组成,确定研究区大气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化学变化特征以及不同水体中硫酸盐的主要来源及其迁移转化过程。本研究主要获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大气降雨中硫酸盐硫和氧同位素组成研究显示流域下游和上游大气降雨的δ34S-SO42-加权平均值值分别为1.0‰(-8.5~17.9‰)和2.2‰(-10.2~21.2‰);流域下游与上游大气降雨的δ18O-SO42-加权平均值分别为2.2‰(3.7~18.1‰)和2.2‰(7.2~16.0‰)。研究区大气降雨中硫酸盐硫同位素组成与当地燃煤及生物成因硫的硫同位素组成较为接近,表明燃煤和生物成因硫是研究区大气降雨硫酸盐的主要来源。此外,通过对比前人研究结果发现大气降雨中硫酸盐浓度降低,而p H和δ34S-SO42-值升高,揭示了中国西南地区由硫酸导致的酸雨污染正逐渐减弱。(2)地表水中硫酸盐硫和氧同位素组成研究结果显示地表水δ34S-SO42-和δ18O-SO42-平均值分别为7.6‰(-0.3~18.2‰)和8.7‰(5.6~15.0‰),表明该流域硫酸盐主要来自硫化物氧化和石膏溶解。研究显示,地表水下游硫酸盐受到硫化物氧化的影响更为显着,而地表水上游硫酸盐受到石膏溶解的影响更为显着。(3)地下水硫酸盐硫和氧同位素组成研究结果显示地下水δ34S-SO42-平均值为7.2‰(-2.9~25.8‰)、δ18O-SO42-平均值为9.4‰(4.0~16.5‰),表明地下水硫酸盐来源与地表水相似,主要受到硫化物氧化和石膏溶解影响。研究区地下水硫酸盐来源呈现出空间差异性,流域中游地下水硫酸盐受到石膏溶解影响强于流域下游地下水,流域下游地下水硫酸盐受到硫化物氧化影响较强。(4)不同水体硫酸盐迁移转化过程研究显示降雨对地表水硫酸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不同季节降雨量的不同而造成对地表水硫酸盐浓度的稀释作用不同,随着雨季降雨量增大,导致对地表水硫酸盐浓度稀释作用增强。流域中游落水洞以及泉发育比上游和下游较为密集,随着雨季降雨量增大,地表水流量增大,中游地下水受到地表水影响更强,水环境质量受到直接影响,中游地下水硫酸盐在雨季被显着稀释。地下水和地表水硫酸盐硫、氧同位素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且均受到黄铁矿氧化和石膏溶解的影响。
二、硫酸盐的硫同位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硫酸盐的硫同位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地表土壤微细粒测量中微量元素和同位素对福建罗卜岭隐伏铜钼矿床的示踪与判别(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矿床地质概况 |
2 样品采集及分析方法 |
2.1 样品采集 |
2.2 样品处理和分析 |
3 微量元素对异常源的示踪与判别 |
3.1 土壤微细粒全量的微量元素 |
3.2 土壤金属活动态微量元素 |
4 硫、铅同位素对异常源的示踪与判别 |
4.1 硫同位素 |
4.2 铅同位素异常特征 |
5 结论 |
(3)色谱与MC-ICP-MS联用在线同位素分析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瞬态信号处理 |
2 质量歧视校正 |
3 典型应用 |
3.1 卤素 |
3.2 金属元素 |
3.3 硫 |
3.4 其他 |
4 结论 |
(4)中元古代增氧事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华北燕辽盆地中元古代地质背景 |
3 华北燕辽盆地中元古界沉积记录揭示MOE |
3.1 下马岭组 |
3.1.1 Unit3 OMZ海洋环境指示1.4Ga高的大气氧含量 |
3.1.2 Unit1中部底水含氧环境指示1.36Ga高的大气氧含量 |
3.1.3 Unit4红层沉积指示高的海洋氧化水平 |
3.1.4 Unit5菱铁矿沉积对大气增氧的贡献 |
3.2 高于庄组 |
3.2.1 三段(张家峪亚组)的海洋化变层下移和多细胞藻类出现指示1.57Ga高的大气氧含量 |
3.2.2 二段(桑树鞍亚组)含锰矿床沉积指示1.59Ga的大气-海洋增氧 |
3.3 其他层系 |
4 记录MOE的指标及其有效性 |
4.1 沉积地层记录 |
4.1.1 红层和铁锰矿床 |
4.1.2 古土壤 |
4.1.3 黑色页岩 |
4.2 地球化学记录 |
4.2.1 硫酸盐三氧同位素 |
4.2.2 有机-无机碳同位素 |
4.2.3 硫酸盐和黄铁矿硫同位素 |
4.2.4 氧化还原敏感元素 |
5 中元古代增氧与地球宜居演化 |
(7)气溶胶稳定硫同位素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稳定硫同位素的简介与主要分析方法 |
1.1 稳定硫同位素的表示方法 |
1.2 气溶胶稳定硫同位素的分析方法 |
2 硫酸盐气溶胶稳定硫同位素组成特征 |
2.1 硫酸盐气溶胶δ34S的空间分布特征 |
2.2 硫酸盐气溶胶δ34S的时间变化特征 |
3 硫酸盐气溶胶形成过程中稳定硫同位素的分馏特征 |
3.1 气溶胶34S的质量分馏 |
3.2 气溶胶硫同位素的非质量分馏 |
4 硫酸盐气溶胶稳定硫同位素示踪研究 |
4.1 人为成因硫 |
4.2 自然成因硫 |
4.2.1 生物成因 |
4.2.2 海盐成因 |
4.2.3 火山成因 |
5 结论与展望 |
(8)中扬子宜昌地区下寒武统富有机质页岩黄铁矿成因、硫同位素及沉积环境分析 ——以鄂阳页一井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页岩气研究现状 |
1.2.2 黄铁矿研究现状 |
1.2.3 硫同位素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 论文完成工作量 |
1.5 论文创新点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2.1 区域地质背景 |
2.2 研究区地层描述 |
2.2.1 鄂阳页一井钻井岩心 |
2.2.2 沙滩野外露头剖面 |
2.2.3 松桃野外露头剖面 |
2.2.4 龙鼻嘴野外露头剖面 |
第三章 实验方法及测试 |
3.1 总有机碳测试 |
3.2 总硫及硫同位素测试 |
3.3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
第四章 寒武系黑色页岩黄铁矿成因及其沉积环境 |
4.1 黄铁矿形成机理 |
4.2 黄铁矿形态、粒径大小分析 |
第五章 寒武系黑色页岩硫同位素特征 |
5.1 黑色页岩硫同位素组成 |
5.1.1 硫同位素分馏机理 |
5.1.2 研究井黑色页岩硫同位素组成特征 |
5.2 氧化还原指标的对比 |
5.3 与其他地区剖面的硫同位素对比 |
5.4 寒武系黑色泥岩中黄铁矿硫同位素的分馏机理及地质意义 |
第六章 结论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中-新元古代期间海洋化学条件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中元古代研究背景 |
1.1.1. 中元古代海洋氧化还原条件 |
1.1.2. 海洋化学条件对生物进化的影响 |
1.2. 新元古代研究背景 |
1.2.1. 埃迪卡拉纪 |
1.3. 硫循环简介 |
1.3.1. 多硫同位素体系 |
1.4. 铁组分简介 |
1.5. 研究内容及其意义 |
第二章 中元古时期华北燕山盆地氧化还原条件的变化 |
2.1. 研究背景 |
2.2. 地质背景 |
2.3. 分析方法和氧还原指标 |
2.3.1. 铁组分简介 |
2.3.2. 氧化还原金属元素简介 |
2.3.3. 铁组分的分析 |
2.3.4. 痕量元素和主量元素分析 |
2.4. 结果 |
2.4.1. 铁组分 |
2.4.2. 痕量元素(Mo,U) |
2.5. 铁组分和微量金属元素数据的地层变化及其解释 |
2.5.1. 雾迷山组 |
2.5.2. 洪水庄组 |
2.5.3. 铁岭组 |
2.5.4. 下马岭组 |
2.6. 中元古代海洋氧化还原不均一性 |
2.7. 小结 |
第3章 华北燕山盆地中元古代多硫同位素生物地球化学 |
3.1. 研究背景 |
3.2. 地质背景 |
3.3. 分析方法 |
3.4. 研究结果 |
3.5. 讨论 |
3.5.1. 模型总结 |
3.5.2. 中元古代燕山盆地的硫循环 |
3.5.3. 从2.0Ga到1.0Ga的全球硫循环 |
3.6. 小结 |
第四章 马里诺冰期前后硫循环的变化及其环境意义 |
4.1. 研究背景 |
4.2. 地质背景 |
4.3. 实验方法 |
4.3.1. 黄铁矿的多硫同位素组成 |
4.3.2. TS和TOC |
4.4. 结果 |
4.4.1. TOC和TS |
4.4.2. 多硫同位素数据 |
4.5. 讨论 |
4.5.1. 锰矿沉积与TOC vs. TS |
4.5.2. 南华盆地硫循环的变化 |
4.5.3. 总结晚新元古多硫同位素及其意义 |
4.6. 结论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10)基于双同位素辨识西南典型喀斯特小流域水体硫酸盐归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水环境中水化学研究进展 |
1.2.2 喀斯特流域风化和水环境特征 |
1.2.3 硫、氧同位素在水环境中的应用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2章 研究区域概况 |
2.1 自然地理 |
2.2 区域地质概况 |
2.3 水文地质条件 |
第3章 样品采集与分析测试 |
3.1 采样点布置 |
3.2 样品采集 |
3.2.1 雨水采集 |
3.2.2 地表水采集 |
3.2.3 地下水采集 |
3.3 样品处理与分析测试 |
3.3.1 基本水质参数及水化学组成测定 |
3.3.2 硫酸盐硫和氧同位素分析 |
第4章 喀斯特农业区雨水水化学及硫、氧同位素组成特征 |
4.1 降雨水化学特征 |
4.1.1 降雨中水化学组成变化 |
4.1.2 降雨中离子来源分析 |
4.2 降雨中硫酸盐硫、氧同位素组成及其来源解析 |
4.3 小结 |
第5章 喀斯特农业区地表水水化学及硫、氧同位素组成特征 |
5.1 地表水水化学特征 |
5.1.1 地表水中主要离子组成变化和水化学类型 |
5.1.2 地表水中主要离子来源分析 |
5.2 地表水硫酸盐中硫、氧同位素组成及其来源解析 |
5.3 小结 |
第6章 喀斯特农业区地下水水化学及硫、氧同位素组成特征 |
6.1 地下水水化学特征 |
6.1.1 地下水中主要离子组成变化和水化学类型 |
6.1.2 地下水中主要离子来源分析 |
6.2 地下水硫酸盐中硫、氧同位素组成及其来源解析 |
6.3 小结 |
第7章 喀斯特农业区降雨-地表水-地下水中硫酸盐循环过程 |
7.1 大气降雨对地表水影响 |
7.2 降雨-地表水-地下水硫酸盐循环 |
7.3 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四、硫酸盐的硫同位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南海北部神狐海域沉积物Fe-P-S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对甲烷渗漏的指示[J]. 区相文,邬黛黛,谢瑞,吴能友,刘丽华.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22
- [2]地表土壤微细粒测量中微量元素和同位素对福建罗卜岭隐伏铜钼矿床的示踪与判别[J]. 李建亭,刘雪敏,王学求,韩志轩,江瑶. 物探与化探, 2022(01)
- [3]色谱与MC-ICP-MS联用在线同位素分析的研究进展[J]. 杜媛媛,朱振利,郑洪涛,刘星. 分析测试学报, 2022(01)
- [4]中元古代增氧事件[J]. 张水昌,王华建,王晓梅,叶云涛.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22
- [5]生物载体对海底冷泉-热液极端环境的地球化学记录[J]. 李鑫,曹红,孙治雷,耿威,张喜林,徐翠玲,吴能友,闫大伟,秦双双,张现荣,翟滨,王利波.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21
- [6]江西蒙山矿田多金属矿稳定同位素特征及流体包裹体研究[A]. 姜宝亮,饶晶. 江西地学新进展2021-江西省地质学会第十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暨江西省地质学会202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021
- [7]气溶胶稳定硫同位素研究进展[J]. 马皓,王森,牛振川,冯雪,黄智浦. 地球环境学报, 2021
- [8]中扬子宜昌地区下寒武统富有机质页岩黄铁矿成因、硫同位素及沉积环境分析 ——以鄂阳页一井为例[D]. 乔博. 兰州大学, 2020(01)
- [9]中-新元古代期间海洋化学条件的变化[D]. 陈小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10]基于双同位素辨识西南典型喀斯特小流域水体硫酸盐归趋[D]. 颜泽龙. 天津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