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复方斑蝥注射液抗肿瘤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曦妤,吴行,石齐,殷晓聆,石坤和,阮倩雨,阎国良,唐宇飞,吕祥,侯风刚[1](2022)在《从癌毒理论探讨解毒类中药在晚期结直肠癌中的应用概述》文中研究说明解毒类中药运用于晚期结直肠癌的治疗研究广泛。现代中医学者提出"癌毒"理论,认为其是肠癌复发转移的必要致病因子,解毒抗癌是晚期肠癌的重要治法之一。根据《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可将解毒类中药分为矿物类3味、动物类5味及植物类40味。通过检索各类解毒中药应用于晚期结直肠癌的文献,归纳出矿物、动物与植物类解毒中药对晚期结直肠癌的作用机制,不同给药途径的临床疗效,药物的毒副作用及名家用药配伍经验,为延长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生存期、改善生存质量提供诊疗思路。参考文献92篇。
陈伟霞,牛垚飞,康研,黄莉,马纯政,赵爱光[2](2021)在《抗肿瘤中成药注射剂研究现状》文中研究指明在恶性肿瘤综合治疗中,中医药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中药是祖国医学的瑰宝,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部分中药经过现代制药工艺的提取制成有效成分稳定、安全性高的中成药注射剂。目前临床应用于肿瘤治疗的中成药注射液有20余种,多配合手术、放疗、化疗等西医治疗手段,具有减轻毒副反应,增加疗效,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我国抗肿瘤中成药现存在使用不规范、辨证不准确等问题,如何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与证型使用中成药,对显着提高治疗效果和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牛玉清,杨冰,王丽,田成旺,张铁军,廖茂梁,徐旭,陈昆南[3](2021)在《抗肝癌中药作用机制研究进展》文中指出肝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疾病之一,我国肝癌的发生率与死亡率约占全球病例的百分之五十,且具有上升趋势,治疗现状不容乐观。近年来,各个研究团队在中药抗肝癌的药效与作用机制方面进行了大量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中药及其有效成分主要通过抑制癌细胞增殖、阻滞细胞周期、诱导癌细胞凋亡和自噬、提高机体免疫力、调节信号通路和逆转肝癌细胞耐药性等来发挥抗癌效果。本文对中药抗肝癌作用机制的国内外文献进行检索,并进行分析、归纳与总结,现就抗肝癌中药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做简要综述,为今后抗肝癌中药作用机制的进一步研究及其临床合理应用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赵雯宇,司富春,王文彬,宋雪杰,杨晖[4](2021)在《中药注射液治疗食管癌作用研究进展》文中提出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位居全球前列,我国食管癌疾病负担繁重,放化疗等常规治疗方法疗效欠佳,大部分食管癌患者不能得到安全有效的治疗。目前,食管癌的临床治疗以中医药联合放化疗的综合治疗为主。经过中英文文献检索,康艾注射液、复方苦参注射液、康莱特注射液、消癌平注射液、艾迪注射液、鸦胆子油乳、华蟾素注射液和参麦注射液是临床常用抗食管癌中药注射液,此8种中药注射液为单味中药制剂或多味中药复方制剂,共涉及到11味中药,在联合放化疗治疗食管癌过程中起到了显着的增效减毒作用。由于中药成分的复杂性,注射液在使用中因为不合理的用药剂量、给药速度、药物配伍等原因亦会引发一系列诸如静脉炎、静脉血管硬化、溶血等的不良反应。抗食管癌中药注射液的临床研究较多,但有效成分及分子机制研究较少,该文对常用中药注射液治疗食管癌的有效成分、有效性、安全性及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抗食管癌临床中药注射液的使用提供参考,也为抗食管癌中药新药研发提供思路。
张燕娜[5](2021)在《含斑蝥制剂联合化疗治疗胃癌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与考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胃癌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是严重威胁健康的一种疾病。中药在防治肿瘤相关并发症及不良反应方面有一定的经验,斑蝥就是其中一种。斑蝥具有破血逐瘀,散结消症,攻毒蚀疮的功效。目前已经有多种含斑蝥及斑蝥提取制剂的上市药品,相关制剂在临床上的应用也较多,尤其是肿瘤方面,主要有斑蝥酸钠维生素B6注射液、艾迪注射液、复方斑蝥胶囊等。含有斑蝥的制剂,联合胃癌特定化疗方案能否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生存状况,以及属于大毒的中药斑蝥,引起的不良反应,历代应用过程中的侧重等,均有待探讨。本研究基于Meta分析,探讨含斑蝥的中药制剂联合化疗较单纯化疗治疗胃癌疗效及安全性,给临床上胃癌的辅助治疗提供参考;文献研究部分通过归纳及比较法,对斑蝥历代医籍中性味归经、功效特点等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斑蝥用药及配伍规律的演变情况。研究目的1.通过Meta分析,评价含斑蝥制剂联合化疗较单纯化疗治疗胃癌的疗效及安全性。2.历代斑蝥的药性及功效演变探讨。研究方法1.Meta分析通过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英文数据库主要检索Web of Science,Spring,PubMed,Embase,Cochrane,时间限制在201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对含有斑蝥的中药制剂,联合特定化疗方案,治疗胃癌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进行收集,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并提取一般情况,方法学内容,干预措施内容,结局指标内容,使用Review Manager5.4软件进行Meta分析。2.文献研究通过检索《中华医典》及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藏书籍,搜集含有斑蝥的中医书籍,并将其进行整理。通过归纳及比较法,对斑蝥历代医籍中性味归经、功效特点等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斑蝥用药及配伍规律的演变情况。研究结果1基于Meta分析的临床评价研究1.1文献检索结果符合纳排标准的文献全部为已发表的中文文献,发表时间为2010-2020年,均为中国患者,共15篇,其中,艾迪注射液12篇,复方斑蝥胶囊2篇,斑蝥酸钠维生素B6注射液1篇;按化疗方案分,其中FOLFOX方案5篇,SOX方案2篇,XELOX方案3篇,替吉奥单药3篇,卡培他滨单药2篇。1.2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将第一作者姓名和发表年份定义为研究ID,15篇研究中患者总计987例,试验组501例,对照组486例,男性609例,女性378例。1.3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6.2进行质量评价,15项研究均提及随机,9项研究未提及具体随机方法;分配隐藏方面,9项研究风险不清楚,6项研究为高风险;15项研究均未提及盲法;1项研究存在失访;3项研究存在选择性报告研究结果;15项研究其他偏倚不清楚。1.4 Meta分析结果1.4.1疾病客观缓解和控制疾病客观缓解率方面,6项研究以RECIST标准进行疗效评价,异质性检验显示,P=0.74,I2=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显示,试验组缓解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RR=1.56,95%CI:1.22~1.99,P=0.0004)。7项研究以WHO标准进行疗效评价,异质性检验显示,P=0.30,I2=17%,采用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显示,试验组缓解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RR=1.24,95%CI:1.03~1.49,P=0.02)。疾病控制率方面,6项研究以RECIST标准进行疗效评价,异质性检验显示,P=0.30,I2=17%,采用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显示,试验组疾病控制率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RR=1.17,95%CI:1.05~1.31,P=0.005)。7项研究以WHO标准进行疗效评价,异质性检验显示,P=0.29,I2=18%,采用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显示,试验组和对照组在疾病控制率方面,无统计学意义(RR=1.06,95%CI:0.98~1.14,P=0.14)。1.4.2生存状况2项研究报道了 2年生存率,进行异质性检验,P=0.97,I2=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显示,试验组和对照组2年生存率未见明显差异。1.4.3生活质量共有6项研究报告了患者的生活质量。2项研究采用KPS进行生活质量评分,4项研究以治疗前后KPS提高大于10分为改善。将KPS评分,进行异质性检验,P=0.73,I2=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显示,试验组KPS评分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MD=5.85,95%CI:4.21~7.49,P<0.00001)。KPS改善情况,进行异质性检验,P=0.93,I2=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显示,试验组KPS改善情况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RR=2.51,95%CI:1.80~3.51,P<0.00001)1.4.4临床副作用白细胞降低,进行异质性检验,P=0.007,I2=62%,采用随机效应模型,Meta分析显示,试验组白细胞降低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RR=0.52,95%CI:0.38~0.70,P<0.0001)。血小板降低,进行异质性检验,P=0.57,I2=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显示,试验组血小板降低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RR=0.54,95%CI:0.41-0.70,P<0.00001)。血红蛋白降低,进行异质性检验,P=0.14,I2=45%,采用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显示,试验组血红蛋白降低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RR=0.69,95%CI:0.51~0.94,P=0.02)。恶心呕吐,进行异质性检验,P=0.02,I2=60%,采用随机效应模型,Meta分析显示,试验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RR=0.69,95%CI:0.55~0.86,P=0.001)。肝功能损伤,进行异质性检验,P=0.96,I2=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显示,试验组肝功能损伤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RR=0.32,95%CI:0.18-0.58,P=0.0001)。2文献研究关于斑蝥的寒热属性,《神农本草经》认为其“味辛,寒”,张景岳认为其属“热”。大部分医籍认为斑蝥属于辛味,还有人认为属于咸或甘。结合斑蝥的作用特性,能够软坚散结,且咸“能下、能软”,认为斑蝥味属“辛、咸”。斑蝥的归经,有人认为归手太阴、阳明、太阳、足太阴经,有人认为入肺、脾二经,还有人认为归足厥阴经。《冯氏锦囊秘录》将其归属于“手阳明、手太阳经”。斑蝥炮制,目前大多将斑蝥与米炒至黄棕色,去头、翅、足后使用。配伍及应用方面,以实证为主,虚证使用时应审慎,内服需慎用,必要时配伍其他中药以佐制。研究结论1.含有中药斑蝥制剂联合特定化疗方案较单纯化疗方案,可提高胃癌患者客观缓解率,改善其生活质量,减轻不良反应发生,但2年生存率,疾病控制率未见明显提高,可能与纳入文献较少,质量较低有关,需进一步研究。2.文献研究方面,认为斑蝥味辛、咸,性热,归肝、肾、胃、大小肠经,功效方面在破血逐瘀,散结消症,攻毒蚀疮基础上,增加通利水道。斑蝥有大毒,临床中仍需结合具体情况,辨证论治,审慎用药。
姜涛[6](2021)在《丹参联合三氧化二砷瘀毒同治调控糖酵解逆转巨噬细胞极化的抗肝癌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对肿瘤“瘀毒”病因病机理论的源流,以及基于“瘀毒”理论所衍生的治则治法和组方用药进行研究。论证“瘀毒”理论指导下丹参联合三氧化二砷治疗肝癌的有效性,并研究其作用机制。以方证因,以方证机,验证“瘀毒”病因病机理论的科学性,并为其提供一定的实验支撑。方法 通过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以理论研究指导实验研究,以实验研究反证并支撑理论研究。1.理论研究:通过查阅古今文献,总结团队相关研究成果,分析“瘀”和“毒”作为肿瘤病因病机的优势和局限性,对“瘀毒”理论产生的原因进行剖析,阐述“瘀毒”理论的含义和价值。基于肿瘤“瘀毒”理论,研究“祛瘀”和“祛毒”的代表性治则治法,分析其适用情况,探讨不同阶段的瘀毒同治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案。基于“瘀毒”理论,枚举代表性的瘀毒同治药物,论证丹参联合三氧化二砷的理论合理性和科学性。2.实验研究:基于“瘀毒”理论,筛选合适的丹参提取物,并与三氧化二砷联用,获得肝癌抑制效果较佳,正常细胞杀伤较小的联用组合,并分析其最佳药物配比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Hep1-6原位移植瘤和H22皮下移植瘤模型,验证联合用药的体内外抗肝癌效果。以巨噬细胞极化和糖酵解作为机制研究出发点,通过流式细胞术、免疫荧光染色、病理学染色、PCR技术、Western Blot等技术检测巨噬细胞分型情况,并通过原代巨噬细胞体外诱导模型验证对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通过转录组测序技术研究联合用药对巨噬细胞糖酵解网络的调控作用,选取与糖酵解密切相关的HIF-α/NF-κB、AMPK信号通路开展研究,阐明其起效的分子机制。结果1.“瘀毒”理论的产生是“瘀”“毒”病因病机理论的延伸和发展,其出现是中医内在发展规律所决定的。其中,中医对肿瘤疾病认识的深入,中医理论自身的发展,现代医学理论的充分融入均是其形成的重要促进因素。2.以活血化瘀、破血逐瘀、清热解毒、以毒攻毒为代表的治法及药物配伍是瘀毒同治的核心治疗方案。依据患者病情、病性、病位的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的同治方案,其中活血化瘀联合以毒攻毒是各阶段均合适的瘀毒同治方案。3.丹参联合三氧化二砷的药物组合是基于活血化瘀、以毒攻毒治法下,合理的瘀毒同治药物配伍形式,该配伍形式兼具了肿瘤杀伤力强、不易伤正的特点,并规避了促肿瘤转移的风险。4.丹参中的隐丹参酮是联合三氧化二砷治疗肝癌的较佳瘀毒同治组分,二者配伍可在体内外有效抑制肝癌进展,最佳配比为10:1左右。5.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治疗肝癌的机制与促进巨噬细胞的激活,提升其吞噬能力,促使其向M1型巨噬细胞活化,抑制其向M2型巨噬细胞活化有关。6.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通过激活AMPK信号通路、抑制HIF-α/NF-κB信号通路实现对巨噬细胞和肿瘤细胞的糖代谢调控。二者联合促进巨噬细胞的糖酵解并抑制肿瘤细胞的糖酵解,促进葡萄糖的重分配,以达到逆转巨噬细胞极化,抑制肝癌细胞增殖的目的。结论“瘀毒互结”是肿瘤的核心病因病机,活血化瘀、以毒攻毒是瘀毒同治的科学治法,丹参联合三氧化二砷是有效的配伍组合。中医“瘀毒”理论可以有效的应用于肝癌的治疗,值得临床进一步深入研究。
王一同[7](2021)在《华蟾素注射液治疗结肠癌腹水的优效人群分析及对VM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恶性腹水是晚期结肠癌患者的常见并发症,是临床治疗的难点。西医目前主要采用腹腔穿刺置管引流、全身化疗或联合腹腔灌注化疗等方法,但恶性腹水患者多为肿瘤晚期,经过多程放、化疗治疗,体质较差,再次化疗的敏感性及耐受性降低,且恶性腹水多为血性,无法大量置管引流,使腹胀、喘憋等症状持续存在,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因此需探索更为温和、有效的治疗方法。中药腹腔灌注,可避免口服汤药引起的胃肠不适,副反应小,近年来广泛应用于恶性腹水的临床治疗。本团队致力于华蟾素注射液腔内灌注治疗研究多年,发现华蟾素注射液对恶性浆膜腔积液有一定的疗效,庄等研究发现,华蟾素注射液腔内灌注治疗恶性浆膜腔积液,有效率为66.42%;杨等研究发现,华蟾素注射液腔内灌注对于恶性胸水有效率为60.00%;袁等研究发现,华蟾素注射液对于消化系统肿瘤来源恶性腹水有效率为75.4%,疗效更好,但前期研究对于不同癌种患者分层后病例数较少,未进行具体分层讨论。恶性腹水的生成与血管新生密切相关。本团队前期基础研究发现华蟾素注射液能够降低恶性腹水中的红细胞数量,使腹水颜色变浅,推测华蟾素注射液可能通过抑制肿瘤血管新生干预恶性腹水的生成。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VM)是近年来提出的全新肿瘤血管新生模式,可能与传统内皮细胞参与的肿瘤血管新生共同促进恶性腹水的生成。既往多数研究关注在华蟾素对内皮细胞参与的肿瘤血管新生的影响,鲜有研究探究华蟾素对VM形成的影响。研究目的临床部分:明确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对于结肠癌这一单一病种来源的恶性腹水的疗效及该治疗方法对应的优效人群特征,以期为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结肠癌恶性腹水提供更为个体化的临床指导。实验部分:由临床现象探索内在机制。以VM为新切入点,通过体内、体外实验观察华蟾素注射液对结肠癌HCT116细胞VM形成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从而更为全面地从肿瘤血管新生角度阐述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抑制结肠癌恶性腹水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临床部分:采用单臂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0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肿瘤科行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的结肠癌恶性腹水的患者临床资料,从腹水量控制率、腹水质改善率、KPS评分改善情况及患者生存期方面进行疗效评价,同时评价安全性。进一步对比不同因素(如肿瘤原发病特点、转移情况、整体及局部中医辨证分型、合并全身治疗等)对疗效的影响,从中筛选优效病例,总结优效人群特征。实验部分:(1)采用结肠癌HCT116细胞腹腔+脾脏原位接种法建立BALB/C裸鼠结肠癌血性腹水模型;观察造模前后及华蟾素注射液干预前后裸鼠一般体征、体重、腹围、腹水量、腹水红细胞数量及腹腔转移瘤瘤重等。(2)采用CoCl2化学诱导建立结肠癌HCT116细胞体外缺氧模型;采用CCK-8实验、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检测缺氧微环境及华蟾素注射液对结肠癌HCT116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3)采用Matrigel基质胶细胞三维培养建立结肠癌HCT116细胞体外VM模型;通过PAS-CD31组织化学与免疫组化双染法显示结肠癌HCT116细胞体内VM的形成;显微镜下计数VM形成数目,观察缺氧微环境及华蟾素注射液对结肠癌HCT116细胞体内、体外VM形成的影响。(4)采用RT-qPCR、Western-blot实验检测缺氧微环境及华蟾素注射液对结肠癌 HCT116 细胞 VM 形成相关靶点 HIF-1α、VEGF、MMP2、MMP9、VE-cadherin 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研究结果临床部分:(1)腹水量疗效评价:研究共纳入135例患者。灌注后腹围较灌注前显着减小(P<0.01);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25例,稳定56例,合计有效83例,无效52例,总有效率61.5%。(2)腹水质疗效评价:灌注后腹水红细胞数、腹水肿瘤标记物、腹水乳酸脱氢酶水平较灌注前显着下降(P<0.01);腹水红细胞较治疗前下降≥25%者94例,总有效率74.0%;腹水肿瘤标记物较灌注前下降≥25%者70例,总有效率55.1%,其中CEA、CA199、CA724水平下降显着,铁蛋白水平较灌注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水乳酸脱氢酶较治疗前下降≥25%者50例,总有效率39.4%。(3)KPS评分疗效评价:灌注后KPS评分较灌注前显着提高(P<0.01);较治疗前提高者41例,较治疗前稳定者82例,较治疗前减少者12例。(4)生存情况疗效评价:纳入患者截至末次随访,仍存活者2例,腹水生存期为1~31个月,平均腹水生存期5.66±4.59个月,中位腹水生存期4.00个月;腹水1年生存率为9.6%,2年生存率为3.7%,未见大于3年生存者。(5)安全性评价:出现不良反应者27例,占比20.0%,主要不良反应为腹痛(10例)、发热(11例)、恶心呕吐(3例)、腹泻(3例),多可耐受或对症治疗后可较快缓解,为1级轻度不良反应。未见由药物引起的骨髓抑制、肝、肾功能异常及心电图改变,未见腹腔感染、肠梗阻、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安全性良好。(6)短期疗效优效人群特征分析:对于男性、有饮酒史、左半结肠、灌注前血液NLR≤2.81、初诊即诊断恶性腹水、血性腹水、全身辨证含瘀毒证,全身辨证非肝肾阴虚证、局部辨证为湿热毒证及合并全身中医治疗患者的腹水量控制方面疗效更好,其中结肠癌位置、腹水性质、合并全身中医治疗是影响腹水量控制率的独立预后因素;对于有饮酒史、无肝转移、有腹腔淋巴结转移、无胆红素升高、血性腹水、局部辨证为湿热毒证及合并全身中医治疗患者的腹水颜色改善方面疗效更好,其中肝转移、胆红素升高、腹水性质、局部辨证为影响腹水颜色改善率的独立预后因素。(7)长期疗效优效人群特征分析:有家族史、左半结肠、无肝转移、无脑转移、转移部位≤2个、灌注前无血中乳酸脱氢酶升高、初诊即诊断恶性腹水、全身辨证非肝肾阴虚证、无不良反应及腹水量得到控制的患者腹水生存期更长,但与外部研究结果对比生存期未见明显延长。实验部分:(1)结肠癌HCT116细胞腹腔+脾脏原位接种可建立较为稳定的BALB/C裸鼠结肠癌血性腹水模型;Matrigel基质胶细胞三维培养可建立结肠癌HCT116细胞体外VM模型。(2)华蟾素注射液腹腔注射可抑制结肠癌血性腹水的生成、降低腹水中红细胞数目,抑制结肠癌腹腔转移瘤的生成。(3)缺氧微环境可促进结肠癌HCT116细胞迁移、侵袭,增强体外VM的形成能力。(4)华蟾素注射液可逆转缺氧对HCT116细胞造成的不良影响,抑制其增殖、迁移、侵袭及体内、体外VM的形成。(5)缺氧微环境可上调HCT116细胞HIF-1α、VEGF、MMP2、MMP9、VE-cadherin mRNA及蛋白的表达,华蟾素注射液干预后可抑制HIF-1α、VEGF、MMP2、VE-cadherinmRNA及蛋白表达,对MMP9 mRNA及蛋白未见显着影响。研究结论临床部分:(1)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可有效抑制结肠癌恶性腹水的产生,延缓病情进展,降低腹水中的红细胞数量,提高KPS评分,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安全性良好;(2)左半结肠癌、无肝转移、无胆红素升高、血性腹水、局部辨证为湿热毒证及合并全身中医治疗的患者是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的优效人群,通过人群特征初步筛选后用药可提高临床疗效。实验研究: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抑制结肠癌血性腹水的机制,可能与其逆转肿瘤缺氧微环境,下调HIF-1α、VEGF、MMP2、VE-cadherin mRNA及蛋白的表达从而抑制结肠癌细胞体内、体外VM的形成,同时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迁移及腹腔侵袭有关。
宋涵[8](2021)在《基于Meta分析的中药注射剂联合化疗治疗晚期卵巢癌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卵巢癌被称为“沉默的杀手”,因其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方法,大部分患者一经确诊即为Ⅲ-Ⅳ期,死亡率在女性生殖系统肿瘤中高居第一位,对女性的生命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手术联合化疗是治疗卵巢癌重要并且有效的方法,国际妇产联盟和国内妇科肿瘤中心推荐的卵巢癌一线化疗方案为紫杉醇联合铂类化疗,在临床中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然而,卵巢癌患者不仅有可能产生化疗耐药,化疗引起的骨髓抑制、恶心呕吐、肝肾功能损害等一系列毒副反应也会导致治疗效果不佳和生活质量下降。中药具有抑制肿瘤生长、转移,减轻毒副作用,提高免疫力等诸多优点,与化疗联用可以起到增效减毒的作用。中药注射剂是中医理论与实践的现代化产物,其疗效迅速、生物利用度高,临床中已有大量中药注射剂联合化疗治疗晚期卵巢癌的随机对照研究,但仍缺乏多方面的循证研究。Meta分析可以在全面收集所有关于中药注射剂联合化疗治疗晚期卵巢癌的研究后,逐个进行严格评价和分析,再用定量合成的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综合结论,为临床治疗提供循证学依据。[研究目的]对中药注射剂联合化疗治疗晚期卵巢癌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研究方法]全面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PubMed、Embase、Cochran e等国内外数据库,同时辅以手工检索,收集中药注射剂联合化疗药物治疗晚期卵巢癌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1年3月。以RevMan 5.3软件进行M eta分析。[研究结果]最终纳入53个RCTs,包含3778例患者。分析结果显示:10种中药注射剂包括康艾注射液15项,艾迪注射液18项,复方苦参注射液7项,参芪扶正注射液4项,参麦注射液3项,蟾酥注射液2项,华蟾素注射液2项,黄芪注射液1项,鸦胆子油乳注射液1项,消癌平注射液1项。[研究结论]中药注射剂联合化疗治疗晚期卵巢癌在近期有效率、生活质量改善率、免疫功能、白细胞下降率、恶心呕吐发生率方面均有积极作用。
张海伟[9](2021)在《裴氏疏肝养胃汤联合SOX方案化疗治疗中晚期胃癌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本次研究通过观察裴氏疏肝养胃汤联合SOX化疗方案治疗中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进一步研究裴氏疏肝养胃汤治疗中晚期胃癌的作用机制提供临床试验研究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按照就诊顺序编号,应用随机数字表分为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SOX方案化疗,试验组则在化疗基础上加用裴氏疏肝养胃汤。21天为1疗程,连续观察2个疗程。记录试验组组和对照组各项检测指标的变化情况,其中主要的指标有:实体瘤大小、肿瘤标志物(CEA、CA199、CA724)、中医临床证候积分、KPS评分、QOL评分、毒副反应评定。结果(1)实体瘤疗效评价: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在缩小瘤体病灶方面经比较未见显着差异(P>0.05);(2)血清肿瘤标志物(CEA、CA199、CA724):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均较前降低,组内比较有差异(P<0.05);治疗后试验组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差异(P<0.05);(3)中医临床症状评分方面:两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中医临床症状评分均降低,组内比较有差异(P<0.05);但试验组降低更为显着(P<0.05);(4)QOL评分和KPS评分;治疗后两组患者QOL评分、KPS评分均较前提高,治疗前后比较有差异(P<0.05),但治疗后试验组提高更为显着,经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5)安全性评价:治疗后两组患者血小板减少、消化道反应、肝功能、皮肤毒副反应发生率比较,上述指标试验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肾功能损伤、白细胞减少、血红蛋白降低、中性粒细胞减少、周围神经炎发生率方面,两组患者未见显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裴氏疏肝养胃汤能够降低肝胃不和型中晚期胃癌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CEA、CA199、CA724),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化疗的毒副反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可推广使用。
杨亚利[10](2021)在《6种中药注射液联合CCRT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的网状Meta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价不同中药注射液联合同步放化疗(Concurrent Chemoradiotherapy,CCRT)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分别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CNKI、CBM、万方、维普等数据库2020年12月之前的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文献,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应用Stata15.0软件分析数据,计算累计概率曲线下面积(SUCRA),在不同结局指标下分别对各干预措施进行概率排序,比较各中药注射液在不同结局指标下的优劣。结果:共纳入37篇文献,包括6种中药注射液和3287例患者。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1)在提高疗效方面,SUCRA值排序结果为:参麦注射液+CCRT(84.9%)、康艾注射液+CCRT(76.8%)、参芪扶正注射液+CCRT(64.8%)、复方苦参注射液+CCRT(45.7%)、康莱特注射液+CCRT(41.1%)、艾迪注射液+CCRT(36.4%);(2)在生活质量改善率方面,SUCRA值排序为:康莱特注射液+CCRT(93.5%)、参麦注射液+CCRT(60.8%)、康艾注射液+CCRT(51.2%)、参芪扶正注射液+CCRT(49.1%)、艾迪注射液+CCRT(48.8%)、复方苦参注射液+CCRT(45.8%);(3)在白细胞减少发生率方面,发生率由低到高依次为:艾迪注射液+CCRT(71.8%)、参芪扶正注射液+CCRT(65.6%)、参麦注射液+CCRT(60.5%)、复方苦参注射液+CCRT(51.9%)、康艾注射液+CCRT(49.5%)、康莱特注射液+CCRT(46.2%);(4)在减轻恶心呕吐发生率方面,SUCRA值排序为:艾迪注射液+CCRT(71.5%)、康艾注射液+CCRT(64.6%)、参芪扶正注射液+CCRT(62.0%)、参麦注射液+CCRT(59.7%)、复方苦参注射液+CCRT(40.9%);(5)在骨髓抑制发生率方面,发生率由低到高依次为:康艾注射液+CCRT(86.3%)、艾迪注射液+CCRT(59.5%)、复方苦参注射液+CCRT(39.8%);(6)在血小板减少发生率方面,发生率由低到高依次为:复方苦参注射液+CCRT(77.0%)、参芪扶正注射液+CCRT(72.8%)、参麦注射液+CCRT(70.9%)、康艾注射液+CCRT(57.5%)、艾迪注射液+CCRT(2.3%);(7)在肝肾功能损害方面,发生率由低到高依次为:艾迪注射液+CCRT(73.9%)、参芪扶正注射液+CCRT(57.1%)、复方苦参注射液+CCRT(54.1%)、参麦注射液+CCRT(49.7%)、康艾注射液+CCRT(41.5%)。结论:中药注射液联合同步放化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患者均有增效减毒作用,在提高疗效方面参麦注射液是最佳治疗方案,在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方面,艾迪注射液是最优的治疗措施。
二、复方斑蝥注射液抗肿瘤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复方斑蝥注射液抗肿瘤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从癌毒理论探讨解毒类中药在晚期结直肠癌中的应用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 用于结直肠癌的解毒类中药分类与功效 |
2 矿物类解毒中药的作用机制 |
2.1 促进细胞凋亡 |
2.2 抗肿瘤血管生成 |
2.3 调节免疫 |
2.4 抑制侵袭转移 |
2.5 降低毒副作用 |
3 动物类解毒中药的作用机制 |
3.1 促进细胞凋亡 |
3.2 抑制细胞增殖 |
3.3 抗肿瘤血管生成 |
3.4 抑制侵袭转移 |
4 植物类解毒中药的作用机制 |
4.1 促进细胞凋亡 |
4.2 激发失巢凋亡 |
4.3 抑制细胞增殖 |
4.4 逆转肿瘤耐药 |
4.5 抑制淋巴管生成 |
4.6 抑制侵袭转移 |
4.7 降低不良反应 |
5 解毒类中药不同给药途径的疗效 |
5.1 口服给药 |
5.2 静脉滴注给药 |
5.3 肝动脉灌注栓塞术/肝动脉灌注 |
5.4 外敷用药 |
5.5 灌肠给药 |
6 毒性与不良反应研究 |
7 临床应用原则 |
7.1 分期而治,各有侧重 |
7.2 辨证为主,辨病为辅 |
7.3 改善放化疗不良反应的配伍应用 |
7.4 预防不良反应的用药原则 |
8 小结 |
(2)抗肿瘤中成药注射剂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攻邪类 |
1.1 鸦胆子油乳注射液 |
1.2 华蟾素注射液 |
1.3 复方苦参注射液 |
1.4 榄香烯注射液 |
1.5 消癌平注射液 |
2 扶正类 |
2.1 参麦注射液 |
2.2 参芪扶正注射液 |
3 攻补兼施类 |
3.1 艾迪注射液 |
3.2 康莱特注射液 |
3.3 康艾注射液 |
(3)抗肝癌中药作用机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治疗肝癌的理论 |
2 抗肝癌中药的作用机制 |
2.1 抑制癌细胞增殖 |
2.2 诱导细胞凋亡和自噬 |
2.3 提高机体免疫能力 |
2.4 阻滞细胞周期 |
2.5 调节信号通路 |
2.5.1 MAPK信号通路 |
2.5.2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 |
2.5.3 PI3K/Akt信号通路 |
2.5.4 IL-6/STAT3信号通路 |
2.6 VEGF |
2.7 逆转肝癌细胞耐药性 |
3 讨论与展望 |
(4)中药注射液治疗食管癌作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药注射液中抗食管癌的有效成分 |
2 中药注射液治疗食管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
3 中药注射液抗食管癌的作用机制 |
4 讨论 |
(5)含斑蝥制剂联合化疗治疗胃癌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与考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胃癌的西医研究进展 |
1 概述 |
2 筛查及治疗进展 |
3 小结 |
综述二 胃癌的中医研究进展 |
1 概述 |
2 病因病机 |
3 辨证论治 |
综述三 虫类药治疗肿瘤的研究进展 |
1 概述 |
2 虫类药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 |
3 虫类药物应用举隅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含斑蝥制剂联合化疗治疗胃癌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纳入标准 |
1.2 文献排除标准 |
1.3 数据来源及检索策略 |
1.4 数据筛选、提取及质量评价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检索及筛选结果 |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2.3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
2.4 Meta分析结果 |
3 讨论 |
3.1 文献质量评价 |
3.2 疗效分析 |
3.3 病机探讨 |
3.4 治则探讨 |
3.5 中药探讨 |
3.6 安全性分析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中药斑蝥的考证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研究结果 |
2.1 药性考证 |
2.2 功效主治考证 |
2.3 炮制及用药禁忌考证 |
2.4 常用配伍及附方考证 |
3 讨论 |
3.1 药性 |
3.2 功效主治演变 |
3.3 炮制及用药禁忌 |
3.4 常用配伍及附方 |
4 小结 |
结语 |
1 结论 |
2 创新性 |
3 问题及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6)丹参联合三氧化二砷瘀毒同治调控糖酵解逆转巨噬细胞极化的抗肝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肿瘤瘀毒病因病机理论研究 |
一、肿瘤瘀毒病因病机理论的源流研究 |
(一) 以瘀作为肿瘤发生发展的核心 |
1. 瘀的定义 |
2. 瘀成为肿瘤发生发展核心要素的原因 |
3. 以瘀作为肿瘤核心病机取得的临床效果和局限性 |
(二) 以毒作为肿瘤发生发展的核心 |
1. 毒的定义 |
2. 毒成为肿瘤发生发展核心要素的原因 |
3. 以毒作为肿瘤核心病机取得的临床效果和局限性 |
(三) 瘀毒理论的出现及其出现原因 |
1. 瘀毒出现的时间 |
2. 瘀毒出现的原因 |
(四) 当代肿瘤瘀毒理论代表性学者和医家观点 |
1. 以周仲瑛、程海波为代表的瘀毒理论 |
2. 以张光霁为代表的瘀毒理论 |
3. 以郑伟达为代表的瘀毒理论 |
4. 以王行宽为代表的瘀毒理论 |
(五) 总结 |
二、瘀毒理论衍生的的治则治法研究 |
(一) 瘀的治疗原则 |
(二) 瘀的代表性治疗方法 |
1. 活血化瘀 |
2. 破血逐瘀 |
(三) 毒的治疗原则 |
(四) 毒的代表性治疗方法 |
1. 清热解毒 |
2. 以毒攻毒 |
(五) 瘀毒的治疗原则 |
(六) 瘀毒的代表性治疗方法 |
1. 活血化瘀联合清热解毒 |
2. 活血化瘀联合以毒攻毒 |
3. 破血逐瘀联合清热解毒 |
4. 破血逐瘀联合以毒攻毒 |
(七) 总结 |
三、活血化瘀和以毒攻毒治法下的用药研究 |
(一) 活血化瘀治法下代表性的药物 |
1. 丹参 |
2. 当归 |
3. 赤芍 |
(二) 以毒攻毒治法下的代表性药物 |
1. 以山慈菇为代表的草药类攻毒药 |
2. 以斑蝥为代表的动物昆虫类药物 |
3. 以雄黄为代表的金石类药物 |
(三) 丹参联合三氧化二砷瘀毒同治科学性及合理性分析 |
(四) 以隐丹参酮为代表的中药提取物是否能够代表传统中药的若干问题 |
(五)总结 |
四、瘀毒理论与肝癌 |
1. 瘀的形成是肝癌发生的前提 |
2. 因瘀致毒,因毒致变是肝癌进展的关键因素 |
3. 瘀毒互结是肝癌的核心病因病机 |
4. 肝癌巨噬细胞是瘀毒互结的效应靶标 |
第二部分 基于瘀毒病因病机理论的实验研究 |
一、基于瘀毒理论的丹参联合三氧化二砷药效学研究 |
(一) 实验材料 |
1. 实验药品 |
2. 实验细胞系 |
3. 实验动物 |
4. 实验仪器 |
5. 实验试剂及耗材 |
(二) 实验方法 |
1. 丹参有效成分的提取 |
2. 丹参有效成分的溶解 |
3. 细胞培养 |
4. 细胞增殖抑制实验 |
5. 小鼠Hep1-6原位癌模型的建立 |
6. 小鼠H22皮下移植瘤模型的建立 |
7. 动物分组及给药 |
8. 基础指标检测及分析 |
9. 病理组织化学染色 |
10. 统计学分析 |
(三) 实验结果 |
1. 隐丹参酮是丹参提取物中理想的候选有效成分 |
2.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对肝癌细胞的体外抑制作用 |
3.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对小鼠H22移植瘤的生长抑制作用 |
4.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对小鼠H22移植瘤的增殖抑制作用 |
(四) 分析与讨论 |
二、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逆转巨噬细胞表型转化研究 |
(一) 实验材料 |
1. 实验药品 |
2. 实验细胞 |
3. 实验仪器 |
4. 实验试剂及耗材 |
(二) 实验方法 |
1. 小鼠血常规及血生化检测 |
2. 肿瘤组织中巨噬细胞的分型检测 |
3. 原代巨噬细胞的提取 |
4. 原代巨噬细胞的鉴定和分型检测 |
5. 原代巨噬细胞刺激实验 |
6. 原代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检测 |
7. 原代巨噬细胞特征性分泌因子的检测 |
8. 统计学分析 |
(三) 实验结果 |
1.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改善荷瘤小鼠血象并影响单核巨噬细胞 |
2.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改变小鼠肿瘤组织中巨噬细胞的分型 |
3.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体外促进巨噬细胞伪足形成 |
4.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体外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 |
5.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体外促进原代巨噬细胞的激活和M1型活化 |
(四) 分析与讨论 |
三、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通过糖酵解途径调控巨噬细胞的抗肝癌机制研究 |
(一) 实验材料 |
1. 实验药物 |
2. 实验仪器 |
3. 试剂及耗材 |
(二) 实验方法 |
1. 细胞糖酵解代谢产物及关键代谢酶的检测 |
2. 细胞转录组测序及分析 |
3. 糖酵解关键信号通路蛋白和基因检测 |
4. 肿瘤细胞和巨噬细胞的葡萄糖竞争实验 |
5. 统计学分析 |
(三) 实验结果 |
1.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体内调节荷瘤鼠糖酵解水平 |
2.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体外促进原代巨噬细胞的糖酵解水平 |
3.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体外抑制H22肝癌细胞的糖酵解水平 |
4.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通过AMPK信号通路促进巨噬细胞糖酵解 |
5.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通过抑制HIF-1α通路抑制H22肝癌细胞糖酵解 |
6.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通过HIF-1α和AMPK信号通路综合调节糖酵解发挥抗肿瘤作用 |
(四) 分析与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文献综述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在肿瘤中的作用及中医药调控研究发展 |
1. TAMs的起源和分化 |
2. TAMs的类型 |
3. TAMs的极化 |
4. TAMs调控肿瘤进展 |
5. TAMs作为肿瘤治疗的靶点 |
6. 中医药对巨噬细胞的影响 |
7. 总结 |
参考文献 |
(7)华蟾素注射液治疗结肠癌腹水的优效人群分析及对VM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恶性腹水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1. 恶性腹水的西医研究进展 |
1.1 恶性腹水的形成机制 |
1.2 恶性腹水的西医诊断 |
1.3 恶性腹水的西医治疗 |
2. 恶性腹水的中医研究进展 |
2.1 恶性腹水的中医病因病机 |
2.2 恶性腹水的中医辨证 |
2.3 恶性腹水的中医治疗 |
3.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血管生成拟态(VM)在结肠癌中的研究进展 |
1. 结肠癌VM的发现及生物学特性 |
2. VM的形成机制 |
2.1 肿瘤缺氧微环境与VM |
2.2 肿瘤干细胞与VM |
2.3 上皮间质转化与VM |
2.4 促血管生成相关因子与VM |
2.5 VM形成相关信号通路 |
3. VM与结肠癌不良预后的相关性 |
4. VM与结肠癌的治疗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华蟾素注射液干预肿瘤血管生成作用的研究进展 |
1. 肿瘤血管生成的病理机制 |
2. 华蟾素注射液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作用 |
3. 华蟾素注射液干预肿瘤血管生成的机制 |
3.1 VEGF/VEGFR通路抑制作用 |
3.2 MMPs/TIMPs通路抑制作用 |
3.3 肿瘤血管内皮细胞诱导凋亡作用 |
3.4 其他潜在靶点 |
4. 结语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结肠癌恶性腹水的疗效评价及优效人群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方法 |
1.2 研究对象 |
1.3 病例筛选方法 |
1.4 治疗方法 |
1.5 提取指标 |
1.6 疗效评价 |
1.7 安全性评价 |
1.8 统计方法 |
1.9 技术路线图 |
2. 研究结果 |
2.1 总体资料分析 |
2.2 疗效评价 |
2.3 安全性评价 |
2.4 优效人群特征筛选 |
3. 讨论 |
3.1 结肠癌恶性腹水的治疗现状 |
3.2 优效人群研究的必要性 |
3.3 华蟾素注射液治疗结肠癌恶性腹水的潜在机制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基于血管生成拟态(VM)研究华蟾素注射液抑制结肠癌血性腹水的机制 |
实验一: 华蟾素注射液抑制裸鼠结肠癌血性腹水生成的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二: 华蟾素注射液体外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的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三: 华蟾素注射液体内、体外抑制结肠癌细胞VM形成的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实验四: 华蟾素注射液抑制结肠癌VM形成的机制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1. 研究结论 |
2. 研究创新性 |
3. 不足与展望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基于Meta分析的中药注射剂联合化疗治疗晚期卵巢癌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
综述一 卵巢癌西医治疗进展 |
1 卵巢癌的流行病学数据 |
2 卵巢癌的西医治疗现状 |
2.1 卵巢上皮癌手术治疗 |
2.1.1 早期卵巢癌手术治疗 |
2.1.2 晚期卵巢癌手术治疗 |
2.2 卵巢上皮癌化学药物治疗 |
2.2.1 初治卵巢癌的化疗 |
2.2.2 复发性卵巢癌的化疗 |
2.2.3 新辅助化疗 |
2.3 靶向治疗 |
2.3.1 PARP抑制剂 |
2.3.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 |
2.4 免疫治疗 |
2.5 放射治疗 |
2.6 热疗 |
3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卵巢癌的中医药治疗 |
1 中医学对卵巢癌的认识 |
1.1 卵巢癌中医病因病机 |
1.2 卵巢癌中医治疗 |
1.2.1 治疗原则 |
1.2.2 辨证论治 |
1.2.3 中药配合手术 |
1.2.4 中药配合化疗 |
1.2.5 中药配合放疗 |
1.2.6 中医外治 |
2 中药注射剂在肿瘤领域的应用 |
2.1 抗肿瘤中药注射剂分类 |
2.2 中药注射剂治疗卵巢癌临床应用 |
3 总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1 研究方法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文献来源 |
1.4 检索词 |
1.5 检索策略 |
1.6 文献筛选 |
1.7 数据提取 |
1.8 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评价 |
1.9 统计分析 |
2 纳入文献 |
2.1 文献检索流程 |
2.2 纳入研究基本特征 |
2.3 纳入文献质量评价 |
3 Meta分析 |
3.1 近期有效率 |
3.2 生活质量 |
3.3 免疫功能 |
3.4 白细胞下降发生率 |
3.5 恶心呕吐不良反应发生率 |
4 讨论 |
4.1 主要结果总结 |
4.2 对临床实践和研究的意义 |
4.3 本研究的创新性 |
4.4 本研究的局限性 |
4.5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裴氏疏肝养胃汤联合SOX方案化疗治疗中晚期胃癌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基本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入选标准 |
1.3 伦理学要求 |
2.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案 |
2.3 观察指标 |
2.4 统计学方法 |
3.主要技术路线图 |
4.研究结果 |
4.1 入组情况 |
4.2 基线资料 |
4.3 疗效性指标观测结果 |
4.4 安全性指标观测结果 |
讨论 |
1 裴正学教授对胃癌的认识 |
1.1 裴正学教授治疗中晚期胃癌立足“肝胆枢机”理论 |
1.2 裴正学教授治疗胃癌从肝胆论治 |
2.疏肝安胃汤的组方分析 |
3 裴氏疏肝养胃汤单味药物分析 |
4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
4.1 裴氏疏肝养胃汤对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
4.2 裴氏疏肝养胃汤对肿瘤病灶及肿瘤标志物的影响 |
4.3 安全性分析 |
结语 |
1.结论 |
2.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中晚期胃癌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现状 |
1.中医药治疗中晚期胃癌的进展 |
2.现代医学对进中晚期胃癌的治疗进展 |
3.中晚期胃癌的中西医结合的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10)6种中药注射液联合CCRT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的网状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前言 |
第二部分 资料与方法 |
2.1 检索策略 |
2.1.1 检索范围 |
2.1.2 检索词 |
2.2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
2.2.1 文献纳入标准 |
2.2.2 文献排除标准 |
2.3 文献筛选及资料提取 |
2.4 文献质量评价 |
2.5 统计学方法 |
2.5.1 合并效应量的估计 |
2.5.2 异质性检验 |
2.5.3 发表偏倚 |
第三部分 结果 |
3.1 文献检索过程及结果 |
3.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
3.3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3.4 Meta分析结果 |
3.4.1 艾迪注射液联合CCRT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的Meta分析 |
3.4.2 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CCRT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的Meta分析 |
3.4.3 康艾注射液联合CCRT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的Meta分析 |
3.4.4 康莱特注射液联合CCRT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的Meta分析 |
3.4.5 参麦注射液联合CCRT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的Meta分析 |
3.4.6 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CCRT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的Meta分析 |
3.5 中药注射液联合CCRT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的网状Meta分析 |
3.5.1 各干预措施有效率的网状Meta分析结果 |
3.5.2 各干预措施生活质量改善率的网状Meta分析结果 |
3.5.3 各干预措施白细胞减少发生率的网状Meta分析结果 |
3.5.4 各干预措施恶心呕吐发生率的网状Meta分析结果 |
3.5.5 各干预措施血小板减少发生率的网状Meta分析结果 |
3.5.6 各干预措施骨髓抑制发生率的网状Meta分析结果 |
3.5.7 各干预措施肝肾功能损害发生率的网状Meta分析结果 |
3.6 发表偏倚分析 |
第四部分 讨论 |
4.1 6种中药注射液联合CCRT治疗宫颈癌的辨证分析 |
4.2 6种中药注射液治疗宫颈癌的药理作用 |
4.2.1 艾迪注射液 |
4.2.2 复方苦参注射液 |
4.2.3 康艾注射液 |
4.2.4 康莱特注射液 |
4.2.5 参麦注射液 |
4.2.6 参芪扶正注射液 |
4.3 本研究的局限性 |
4.4 展望 |
第五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药治疗中晚期宫颈癌同步放化疗后副反应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四、复方斑蝥注射液抗肿瘤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从癌毒理论探讨解毒类中药在晚期结直肠癌中的应用概述[J]. 王曦妤,吴行,石齐,殷晓聆,石坤和,阮倩雨,阎国良,唐宇飞,吕祥,侯风刚. 山东中医杂志, 2022
- [2]抗肿瘤中成药注射剂研究现状[J]. 陈伟霞,牛垚飞,康研,黄莉,马纯政,赵爱光.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21(23)
- [3]抗肝癌中药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 牛玉清,杨冰,王丽,田成旺,张铁军,廖茂梁,徐旭,陈昆南. 中医肿瘤学杂志, 2021(06)
- [4]中药注射液治疗食管癌作用研究进展[J]. 赵雯宇,司富春,王文彬,宋雪杰,杨晖.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21(15)
- [5]含斑蝥制剂联合化疗治疗胃癌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与考证研究[D]. 张燕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6]丹参联合三氧化二砷瘀毒同治调控糖酵解逆转巨噬细胞极化的抗肝癌机制研究[D]. 姜涛.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21
- [7]华蟾素注射液治疗结肠癌腹水的优效人群分析及对VM的作用机制研究[D]. 王一同.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基于Meta分析的中药注射剂联合化疗治疗晚期卵巢癌临床研究[D]. 宋涵.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9]裴氏疏肝养胃汤联合SOX方案化疗治疗中晚期胃癌的临床观察[D]. 张海伟.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6种中药注射液联合CCRT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的网状Meta分析[D]. 杨亚利.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