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川山荆条群落结构及生物量研究

灵川山荆条群落结构及生物量研究

一、陵川山区荆条灌丛群落结构与生物量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宋百敏,刘建,张玉虎,王仁卿[1](2022)在《废弃采石场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和植被特征》文中提出用空间代替时间的生态学研究方法,对北京市门头沟区妙峰山镇自然恢复1、5、15、32年等4个不同演替阶段的废弃采石场和一个未受采石影响且自然恢复大于50年的对照样地的土壤理化性质、植物群落物种组成、群落特征及其与土壤性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自然恢复初期,土壤肥力极低,严重缺乏氮素和有机质;植物物种组成简单,主要为牛筋草(Eleusine indica)和画眉草(Eragrostis pilosa)。随着生态恢复的进行,土壤有机质不断积累,土壤养分呈增多趋势,土壤粒径、土壤容重逐渐减小,土壤物理化学性状逐渐得到改善。自然恢复过程中,群落优势物种演替缓慢,在自然恢复5、15年的样地中,优势物种都是虎尾草(Chloris virgata)和狗尾草(Setaria viridis),直到32年时,优势物种才被灌木荆条(Vitex negundo var.heterophylla)、荩草(Arthraxon hispidus)和多年生中华隐子草(Cleistogenes chinensis)所代替,这与自然恢复大于50年对照样地中的优势物种情况基本一致。Jaccard系数表明,恢复32年的样地与对照样地相比已达到中等相似水平。自然恢复过程中,植被总盖度和地上生物量总体呈增大趋势,物种多样性、物种丰富度先逐渐增加,到32年后才保持相对稳定。在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理化性状的变化与群落结构动态相对应。本研究表明,自然生态恢复的过程是土壤-植被系统协同演化的过程,北京西山废弃采石场可以依靠自然力恢复到对照样地状态,但过程较为缓慢,要加快生态恢复的进程,需适当予以人工辅助。

杜满义,封焕英,裴顺祥,张连金,法蕾,郭嘉,辛学兵[2](2021)在《晋南不同密度油松人工林土壤水分的物理特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应对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经营问题,探究林分密度对森林土壤的影响,以晋南油松人工纯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典型抽样法,探讨3种林分密度(500、1 250、2 475株·hm-2)对土壤水分物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林分密度对土壤密度和土壤孔隙度影响不同,高密度油松人工林显着降低土壤密度,增加土壤总空隙度和非毛管孔隙。(2)不同林分密度对土壤持水特性的影响程度不同,高密度油松人工林显着增加土壤最大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3)不同林分密度对表层土壤密度、孔隙度和持水特性的影响更为强烈,林分密度对0<h≤10 cm表层土壤的土壤密度、孔隙度和持水特性影响超过10 cm<h≤20 cm和20 cm<h≤40 cm土层次的土壤。(4)林分密度不改变土壤属性垂直分异的基本规律,随土层深度的增加,不同密度林分土壤密度不断增大,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等均不断减小,土壤密度与土壤孔隙度和土壤持水特性指标表现出相反的增减趋势。(5)林分密度2 500株·hm-2左右相对更利于晋南区域油松人工林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桑玉强,李龙,施光耀,贾长荣,张劲松[3](2021)在《太行低山区荆条耗水特征及其与参考作物蒸散量的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荆条是太行低山区常见的典型灌木,因其具有抗逆性强、耐贫瘠等特点,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山区绿化等方面广泛应用。研究荆条耗水变化规律不仅可以揭示其耗水机制,还能为植被恢复重建与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采用大型称重式蒸渗仪搭配自动气象站的方法,对太行低山区乡土灌木荆条的耗水及气象因子进行观测,同时利用FAO-56 Penman-Monteith公式结合相关气象因子计算参考作物蒸散量(ET0),揭示不同时间尺度下荆条的耗水特征及其与ET0的关系。结果表明:(1)日内尺度上,荆条耗水表现为单峰曲线,与太阳辐射(Ra)、气温(Ta)及饱和水汽压亏缺(VPD)趋势一致,而与相对湿度(RH)相反,荆条耗水峰值出现时间略滞后于Ra。日尺度上,荆条耗水表现为"弱-强-弱"的趋势,即生长季前期与后期日耗水强度较小(分别为1.50mm和2.00mm)、中期较大(4.00mm),生长季内最大和最小日耗水分别出现在8月29日和10月9日,大小分别为6.38mm和0.20mm。月尺度上,荆条耗水表现为8月>7月>9月>10月>6月>5月,主要生长季节荆条共消耗水分513.5mm,同期降水526.6mm,整体上降水可满足荆条耗水需求,但5-6月降水较少,荆条易遭受季节性干旱。(2)荆条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性与生态可塑性。在雨季,荆条生长旺盛,水分传输率高,耗水量大;在干旱季节,荆条启动自适应机制,减少水分消耗。(3)荆条日耗水与日ET0之间关系表现为:干旱季节(5-6月)二者相关性较差,降水充沛的季节(7-10月)二者表现为很好的对数关系(R2=0.7431)。利用建立的拟合方程对荆条耗水进行估算,并与实测值进行对比,发现估算值与实测值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误差小,说明在降水充沛的季节可利用拟合方程对荆条耗水进行估算。

程帅[4](2021)在《砒砂岩区退耕地群落演替规律及引种观测》文中提出

田奥,李苇洁,王加国,吴迪,吴佳伟[5](2021)在《关岭县石漠化地区立地因子对白刺花群落特征的影响》文中认为为探究贵州省关岭县石漠化地区白刺花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特征与地形因子的关系,采用典型样地法进行群落植被调查,基于岩石裸露程度、海拔、坡向、坡度等地形因子对所调查的白刺花群落进行分组,分别统计、分析其生物量、物种多样性(物种丰富度D、Margalef丰富度指数R、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C)在不同地形因子间的差异。结果显示:(1)地形因子对白刺花群落生物量的影响显着,强度石漠化立地上的白刺花群落其生物量显着低于其他岩石裸露程度的群落,中海拔、缓坡及阳坡的白刺花群落生物量显着高于其他海拔、坡度及坡向的群落。(2)地形因子中,仅有海拔对白刺花群落物种丰富度、灌木多样性指数的影响显着,低海拔白刺花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显着低于中海拔和高海拔;高海拔群落的灌木多样性指数(Shannon)和优势度指数(Simpson)显着高于其他海拔的群落。(3)岩石裸露程度、海拔及坡向均对白刺花群落的草本多样性有影响,中度石漠化的草本均匀度指数(Pielou)显着低于其他岩石裸露程度的,低海拔和半阴坡的草本多样性程度整体高于其他地形因子。可得结论,地形因子对白刺花生物量的影响比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更为明显,通过地形因子对白刺花群落特征的影响可为白刺花群落的保护及石漠化土地的恢复提供理论基础。

赵宏胜[6](2021)在《阴山北部荒漠植被生物量与土壤理化性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荒漠植被是荒漠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生态系统稳定、防风固沙、保护环境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以阴山北部荒漠植被与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样方调查法,揭示不同荒漠灌丛生物量变化规律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关系,为阴山北部荒漠植物资源合理保护与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也为绘制中国荒漠植被图、建立中国荒漠植被与土壤信息库提供数据支撑。研究结果如下:(1)阴山北部灌木荒漠可划分为12个群系,分别为霸王群系(Form.Sarcozygium xanthoxylon)、球果白刺群系(Form.Nitraria sphaerocarpa)、绵刺群系(Form.Potaninia mongolica)、柠条锦鸡儿群系(Form.Caragana korshinskii)、垫状锦鸡儿群系(Form.Caragana tibetica)、红砂群系(Form.Reaumuria songarica)、驼绒藜群系(Form.Ceratoides latens)、珍珠猪毛菜群系(Form.Salsola passerina)、油蒿群系(Form.Artemisia ordosica)、唐古特白刺群系(Form.Nitraria tangutorum)、狭叶锦鸡儿群系(Form.Caragana stenophylla)和刺叶柄棘豆群系(Form.Oxytropis aciphylla);其中以红砂、珍珠猪毛菜、柠条锦鸡儿和狭叶锦鸡儿群系为主,调查样地数介于29~34个,合计占调查群丛总数的51.04%;其次为霸王、唐古特白刺、刺叶柄棘豆和油蒿群系,调查样地数介于17~19个,合计占调查群丛总数的29.46%;球果白刺、绵刺、垫状锦鸡儿和驼绒藜群系调查样地数介于11~13个,合计占调查灌丛总数的19.50%。(2)阴山北部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霸王群丛地上总生物量分配呈减小—增加—减小趋势分布;球果白刺、垫状锦鸡儿、柠条锦鸡儿、驼绒藜、珍珠猪毛菜、唐古特白刺、红砂和油蒿群丛地上总生物量分配呈增加—减小趋势分布;绵刺群丛建群种地上总生物量分配呈减小—增加趋势分布;狭叶锦鸡儿群丛地上总生物量分配呈逐渐增加趋势;刺叶柄棘豆群丛地上总生物量基本维持稳定水平,无明显差异。(3)从株高(H)、冠幅长轴(D1)、冠幅短轴(D2)、冠幅面积(S)、及经以上变量组合后派生出H2、HD1、HD2等共15个指标中筛选一个指标作为最佳自变量,建立植物群系灌丛地上生物量最优预测模型,其中霸王、油蒿以H作为最佳自变量,球果白刺、驼绒藜和刺叶柄棘豆以D2作为最佳自变量,绵刺、狭叶锦鸡儿以D1作为最佳自变量,柠条锦鸡儿和垫状锦鸡儿以D2S作为最佳自变量,红砂以D1D2作为最佳自变量,珍珠猪毛菜以D2H2作为最佳自变量,唐古特白刺以D1H2作为最佳自变量。(4)不同植物群系草本地下生物量与地上生物量之间具显着性差异,草本地下生物量与土层深度呈显着负相关,即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草本地下生物量含量越低。(5)不同植物群系土壤理化性质指标之间存在显着差异,油蒿、红砂和狭叶锦鸡儿群系土壤全磷含量较高,其次为唐古特白刺、柠条锦鸡儿、绵刺、球果白刺和珍珠猪毛菜群系,刺叶柄棘豆等群系含量较低;柠条锦鸡儿、霸王、油蒿、红砂、刺叶柄棘豆群系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其次为狭叶锦鸡儿和球果白刺群系,珍珠猪毛菜等群系含量较低;狭叶锦鸡儿、柠条锦鸡儿、霸王和刺叶柄棘豆群系土壤全氮含量较高,其次为油蒿、唐古特白刺、红砂和垫状锦鸡儿群系,球果白刺等群系含量较低;垫状锦鸡儿、绵刺和狭叶锦鸡儿群系土壤含水率较高,其次为油蒿和霸王群系,柠条锦鸡儿等群系含量较低;珍珠猪毛菜群系土壤容重最大,其次为狭叶锦鸡儿和霸王群系,垫状锦鸡儿等群系容重较低;狭叶锦鸡儿和驼绒藜群系土壤孔隙度以较高,其次为绵刺和球果白刺群系,刺叶柄棘豆等群系土壤孔隙度较低。(6)不同种群土壤理化性质指标与种群地上生物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柠条锦鸡儿、霸王、球果白刺、驼绒藜和刺叶柄棘豆种群地上生物量与土壤全磷含量呈显着正相关;柠条锦鸡儿、红砂、珍珠猪毛菜、驼绒藜和油蒿种群地上生物量与土壤有机质呈显着正相关;霸王、红砂、珍珠猪毛菜、绵刺、垫状锦鸡儿和狭叶锦鸡儿种群地上生物量与土壤全氮含量呈显着正相关;霸王、垫状锦鸡儿、刺叶柄棘豆种群地上生物量与平均含水率呈显着正相关;垫状锦鸡儿、唐古特白刺和狭叶锦鸡儿种群地上生物量与土壤平均孔隙度呈显着正相关。(7)不同灌木种群种地上生物量与群落内伴生灌木种的高度、盖度和密度呈显着负相关,与湿土层厚度呈显着正相关,与钙积层厚度呈显着负相关。

贾喆亭[7](2021)在《内蒙古荒漠区珍珠猪毛菜群落多样性及种群空间格局研究》文中提出土地荒漠化作为世界性环境问题已经深深威胁到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土地荒漠化不仅导致了自然环境的破坏,同时也降低了生物多样性。防治土地荒漠化、保护生态环境是内蒙古荒漠区经济建设的首要问题。珍珠猪毛菜是内蒙古荒漠区重要的优势种或建群种,在干旱贫瘠的生境中有超强的耐受能力。珍珠猪毛菜群落也是荒漠区非常重要的草场类型,同时对荒漠区的生态建设有着重要的价值。本文以分布于内蒙古荒漠区不同生境的10个珍珠猪毛菜群落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珍珠猪毛菜群落的物种组成、结构特征、数量特征、物种多样性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并分析了珍珠猪毛菜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本研究可为珍珠猪毛菜的保护利用与抚育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显示:1)内蒙古荒漠区珍珠猪毛菜群落有被子植物35种,属于12科28属。群落中物种多为藜科、蒺藜科、禾本科植物。珍珠猪毛菜群落中物种生活型以灌木与半灌木为主。灌木出现8种,半灌木出现6种,多年生草本出现12种,一年生草本出现9种。内蒙古荒漠区珍珠猪毛菜群落层次鲜明,群落的功能结构与稳定性主要依靠灌木、半灌木层片决定。珍珠猪毛菜群落的密度、生物量、盖度随年降雨量降低而降低。珍珠猪毛菜常与红砂、绵刺、球果白刺、无芒隐子草、多根葱等植物共同组成群落。2)内蒙古荒漠区珍珠猪毛菜群落多样性水平低,样地之间由于气候、土壤等因子作用不同而存在显着差异。多样性指数受草本层片影响较大。Margarlef丰富度指数与海拔负相关极显着;Margarlef丰富度指数与年平均温度、最热月份的最高温度、最干燥季节的平均温度等温度生态因子正相关极显着;Margarlef丰富度指数与土壤全氮、0-10cm土壤速效氮、20-30cm土壤有机质负相关显着。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同最冷月份的最低温度、最冷季度的平均温度正相关显着;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与土壤p H正相关显着。Simpson指数与经度位置正相关显着。Pielou均匀度指数与土壤含水量负相关显着。气候与土壤因子共同作用,影响着内蒙古荒漠区珍珠猪毛菜群落多样性。3)内蒙古荒漠区珍珠猪毛菜种群密度、盖度随降水减少而降低。种群主要呈现为稳定型种群和增长型种群。种群在生境条件较湿润时表现为多种空间格局,随干旱程度增加,趋于随机分布。1级、2级植株在较湿润环境,种群空间格局较为复杂,在干旱程度增加的情况下,空间格局趋于随机分布。3级植株以随机分布为主,只在部分样地的中尺度表现为聚集分布。珍珠猪毛菜种群各龄级间大多在小尺度呈现正关联或负关联,除部分龄级之间存在中高尺度上负关联,种群各龄级间趋于无关联性。珍珠猪毛菜种群对内蒙古荒漠区干旱恶劣的环境具有较高适应能力。内蒙古荒漠区珍珠猪毛菜群落物种多样性较低,与生境干旱贫瘠有关。对珍珠猪毛菜群落进行保护重点应放在小环境的改善,增加生境中水分涵养。减少人为干扰与放牧影响,维持种群更新,促进生态系统的稳定发展。

王楠[8](2021)在《宁南山区柠条人工林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一直是生态学研究的核心议题。早期关于二者关系的研究大多侧重于探索植物多样性与单一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而忽视了生态系统能够同时提供多种功能和服务,即具有生态系统多功能性(Ecosystem multifunctionality),且同时受到地上与地下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与调控。黄土高原是我国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柠条人工林是黄土高原生态恢复的重要措施,其种植与生长被证实对提高脆弱生境的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系统功能有着显着作用。然而,关于柠条人工林生态系统多功能性与生物多样性关系的研究仍然十分缺乏。本研究在黄土高原柠条种植的重点区域—宁夏南部山区,选择不同种植密度的柠条人工林地作为研究对象,系统调查了柠条林地上、地下生物多样性特征(植物、土壤微生物及线虫群落多样性),基于柠条林在植物生物量、营养物质积累、有机碳储量和保水能力等方面的功能综合评估其生态系统多功能性,并进一步分析了柠条林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功能性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认识柠条人工林生物多样性及其对生态系统功能的调控途径和机制,为指导黄土高原地区人工林植被恢复及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不同种植密度的柠条人工林中,地上和地下生物多样性均呈现显着差异,但二者间存在密切的联系。随着柠条种植密度的减小,林下草本植被覆盖度和根系生物量均逐渐降低,草本植物群落Pielou均匀度指数也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但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与Shannon多样性指数均在高密度林MD1和低密度林MD4中低于其它样地,而这与两个样地间禾本科植物长芒草较高的重要值(>50%)有关。柠条种植密度对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影响较小,而真菌群落丰富度(OTU数量和Chao1指数)在高密度林MD1和低密度林MD4中显着高于其它样地。与之相应的,食细菌线虫相对丰度和多样性在不同种植密度柠条林间无显着差异,而食真菌线虫的相对丰度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则表现出与真菌群落丰富度相似的变化趋势。植食性线虫为优势营养类群,其相对丰度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在MD1和MD4样地中低于其它样地,与植物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表现出一致的变化趋势。杂食-捕食性线虫丰富度则在MD1样地中达到最高值,而在MD4样地中下降至最低。土壤生物多样性综合指数(基于土壤细菌和真菌的OTU数量,以及线虫Margalef丰富度指数计算)最高值出现在高密度林MD1样地(0.885),其次为低密度林MD4样地(0.119),与柠条林下草本植物多样性(物种丰富度指数)呈显着负相关关系。(2)柠条人工林在植物生长(生物量)、营养物质积累、有机碳储蓄和保水四方面的生态系统功能,以及其生态系统多功能性均受到其种植密度的显着影响,而这与不同种植密度柠条人工林单位面积柠条植株的数量差异有关。在高密度林MD1样地中,单位面积柠条植株数量最高(20000丛/hm2),导致柠条(35.03 t/hm2)和凋落物生物量(4.34 t/hm2)都处于最高水平,这也直接促进了柠条植株和凋落物的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储量的增加,并改善了土壤资源输入状况,提高了土壤有机碳、氮和磷含量以及土壤含水量。因此,柠条人工林在植物生长、营养物质积累、有机碳储量和保水四个方面的生态系统功能指数均在高密度柠条林MD1中达到最高,并随着柠条种植密度的减小均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表明柠条人工林不同生态系统功能间存在协同效应。相应的,生态系统多功能指数的变化趋势为MD1>MD2>MD3>MD4,其中MD1样地综合指数(0.842)显着高于其它样地,表明本研究所选择的密度范围中,较高密度的柠条人工林具备更好的同时提供和维持多个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的能力。(3)相比地上植物多样性,地下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更为显着。植物群落均匀度指数、细菌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及土壤生物多样性综合指数均与植物生物量、有机碳储量、营养物质积累及保水功能指数均呈显着正相关关系,而真菌群落中仅OUT数量与营养物质积累功能指数有显着相关性;线虫群落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与保水功能显着正相关,而Shannon多样性指数与植物生长功能指数显着负相关,与营养物质积累和保水功能指数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对于不同线虫营养类群,植食性线虫和杂食-捕食性线虫多样性指数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更密切,这与植食线虫的根系取食作用和杂食-捕食性线虫的捕食调控作用可能有关。细菌群落多样性指数均与生态系统多功能性呈显着正相关,而植物Pielou均匀度指数、杂食-捕食性线虫Margalef丰富度指数及土壤生物多样性综合指数也与生态系统多功能性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柠条种植密度通过调控地上植物多样性、土壤细菌及线虫多样性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生态系统多功能性。

李萌[9](2021)在《固氮树种对石漠化山区土壤团聚体磷素形态及其有效性的影响》文中认为我国西南岩溶区石漠化严重,植被覆盖率低,土壤贫瘠。植被恢复作为一项重要的生态治理措施,在提高土壤养分有效性,增加生物多样性和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马山县经过8年植被恢复的4种样地类型(降香黄檀纯林,PD;顶果木纯林,PA;降香黄檀/顶果木混交林,MP;相邻的天然保留地作为对照组,CK)为研究对象,探讨固氮树种及其种植模式对石漠化山区土壤团聚体磷素形态及其有效性的影响,为固氮树种在石漠化生态恢复与重建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石漠化山区引种固氮树种经过8年植被恢复后,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MP的土壤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WD)和土壤磷素活化系数(PAC)最大,均显着大于PA、PD和CK(P<0.05)。研究区各林分原土以及各径级团聚体土壤中的有机质(SOM)含量显着增加,MP的SOM、硝态氮(NO3--N)和有效磷(AP)含量均显着高于CK(P<0.05)。但是,四种样地类型的土壤全氮(TN)、全磷(TP)、氮/磷(N/P)、铵态氮(NH4+-N)含量和p H值在原土中的差异并不显着(P>0.05)。(2)石漠化山区引种固氮树种经过8年植被恢复后,表层(0-10cm)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微生物生物量磷(MBP)、微生物群落结构和N、P水解酶活性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MP中除了径级<0.25 mm的团聚体土壤外,其他所有径级团聚体土壤以及原土的MBC、MBN和MBP含量都显着高于CK。和CK相比,所有林分(尤其MP)原土及大多数团聚体土壤中总微生物、细菌、真菌、丛枝菌根真菌、放线菌的PLFA以及N、P水解酶(N-乙酰-葡萄糖苷酶(NAG)、蛋白酶(LAP)、碱性磷酸酶(ALP)和磷酸二酯酶(PDE))的活性几乎都显着增加。(3)石漠化山区引种固氮树种经过8年植被恢复后,各林分类型土壤的原土和大多数团聚体土壤中的各有机磷组分都比CK样地有不同程度的增加。MP和PA在原土和各径级团聚体土壤中的活性有机磷和高度稳定性有机磷含量显着高于CK(P<0.05)。活性有机磷、中度活性有机磷和中度稳定性有机磷的含量在PD和CK的原土及大多数径级团聚体土壤中无显着差异(P>0.05)。样地类型、土壤团聚体类型的独立作用以及样地类型×土壤团聚体类型的交互作用对活性有机磷和中度活性有机磷均产生显着影响(P<0.05)。冗余分析(RDA)表明,ALP、MBN和丛枝菌根真菌可能是驱动石漠化山区土壤有机磷组分发生变化的最关键因素。(4)石漠化山区引种固氮树种经过8年植被恢复后,各林分的土壤无机磷组分均发生变化。与CK相比,MP和PA原土及各径级团聚体土壤中的各种无机P的增加量几乎都达到显着水平。四种样地类型原土及团聚体土壤中各形态无机P的含量排列顺序大致都遵循Ca10-P>Fe-P>Al-P>O-P>Ca2-P>Ca8-P。土壤团聚体类型对Ca10-P和Fe-P影响显着(P<0.05)。冗余分析(RDA)表明,PDE、MBP和SOM可能是影响石漠化山区土壤无机P组分发生变化的最关键因素。(5)土壤中N和P循环具有很强的协同作用。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CK、PD、PA和MP四种样地类型中,P-水解酶ln(ALP)和ln(PDE)分别于N-水解酶ln(NAG+LAP)呈极显着线性正相关关系(P<0.0001)。ln(NAG+LAP):ln(ALP)与MBN:MBP呈极显着线性正相关关系(P<0.001)。NO3--N与AP呈极显着线性正相关关系(P<0.0001)。MBN与MBP呈显着线性正相关关系(P<0.05)。综上所述,引种固氮树种降香黄檀或者顶果木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石漠化山区土壤的养分状况和提高土壤磷的有效性,其中以二者混交种植模式的效果最显着。

唐丽丽,杨彤,刘鸿雁,康慕谊,王仁卿,张峰,高贤明,岳明,张梅,郑璞帆,石福臣[10](2019)在《华北地区荆条灌丛分布及物种多样性空间分异规律》文中研究表明生境差异是影响植物群落及其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的重要因素。该研究基于370个荆条(Vitexnegundovar.heterophylla)灌丛的野外调查样方,结合多元回归树(MRT)、显着性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等技术手段,分析了华北地区荆条灌丛及其物种多样性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荆条灌丛的经纬度均跨越10°以上,可分为高、中、低纬度分布区;分布海拔则从117 m至1 248 m跨越了1 000 m以上,也可分为高、中、低海拔分布区。所有分布区中荆条灌丛草本层的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高于灌木层。灌木层物种多样性随着纬度的降低而降低,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草本层相反,物种多样性随着纬度降低而升高,随着海拔升高而升高。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指数)与水、热、地形等环境因子显着相关,其中灌木层物种多样性随着气温、坡位升高而显着减少,随着降水的增加而显着增加;草本层则相反。

二、陵川山区荆条灌丛群落结构与生物量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陵川山区荆条灌丛群落结构与生物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废弃采石场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和植被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研究区域概况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实验设计
    2.2 植物群落调查取样
    2.3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分析
    2.4 植物群落特征值及计算公式
    2.5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讨论
    3.1 不同恢复阶段样地的土壤物理化学性质
    3.2 不同恢复阶段的植物群落物种组成
    3.3 不同恢复阶段的群落盖度、地上生物量、物种多样性和物种丰富度
        1) 恢复初期:
        2) 恢复中期:
        3) 恢复后期:
    3.4 群落相似性
    3.5 土壤理化性状与植物群落特征值之间的关系
4 结论

(2)晋南不同密度油松人工林土壤水分的物理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地区概况
2 研究方法
    2.1 样地选择
    2.2 土壤样品采集及指标测定
    2.3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林分密度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3.2 林分密度对土壤持水特性的影响
    3.3 不同林分密度土壤特性指标的相关性
4 结论与讨论

(3)太行低山区荆条耗水特征及其与参考作物蒸散量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数据获取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太行低山区荆条的耗水特征
        2.1.1 典型天气日荆条耗水量逐时变化
        2.1.2 生长季荆条耗水量逐日变化
        2.1.3 生长季荆条耗水量逐月变化
    2.2 荆条耗水量与ET0的关系
        2.2.1 荆条日耗水量与ET0的一致性比较
        2.2.2 荆条耗水量与ET0的拟合
        2.2.3 荆条耗水估算值与实测值验证
3 讨论与结论
    3.1 讨论
    3.2 结论

(5)关岭县石漠化地区立地因子对白刺花群落特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样地设置
    1.3 地形因子的划分标准
    1.4 地上生物量的计算
    1.5 多样性指数的计算
    1.6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白刺花群落灌丛及草本生物量估计
    2.2 地形因子对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2.3 地形因子对白刺花群落物种丰富度的影响
    2.4 地形因子对白刺花群落多样性指数的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6)阴山北部荒漠植被生物量与土壤理化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形地貌
    2.3 气候概况
    2.4 土壤概况
    2.5 水文概况
    2.6 植被特征
3 研究方法
    3.1 调查点布设
        3.1.1 调查点踏查
        3.1.2 群落调查
        3.1.3 群落植物生物量取样与测定
        3.1.4 土壤剖面
    3.2 植物群落重要值
    3.3 灌丛地上生物量预测模型
    3.4 土壤物理性质测定
    3.5 土壤化学性质测定
        3.5.1 土壤有机质含量
        3.5.2 土壤全氮含量
        3.5.3 土壤全磷含量
    3.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3.7 技术路线图
4 结果与分析
    4.1 灌木群系调查
    4.2 灌木群系一般特征
    4.3 灌木地上生物量回归模型自变量筛选
    4.4 灌木地上生物量回归模型
    4.5 回归模型精度检验
5 不同灌木群系内草本生物量分析
    5.1 灌木群系草本地上、地下生物量分布
    5.2 灌木群系草本地下生物量分布特征
6 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7 不同灌木种群地上生物量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
8 建群种地上生物量影响因素
    8.1 种间竞争对建群种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8.2 土壤剖面特征对建群种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9 讨论与结论
    9.1 讨论
    9.2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7)内蒙古荒漠区珍珠猪毛菜群落多样性及种群空间格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进展
        1.2.1 植物群落研究进展
        1.2.2 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进展
        1.2.3 植物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研究进展
    1.3 立题依据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环境与地形地貌
        2.1.3 土壤特征
        2.1.4 气候与水文特征
        2.1.5 植被特征
    2.2 研究方法
        2.2.1 样地设置
        2.2.2 调查方法
        2.2.3 土壤数据测定
        2.2.4 气候数据搜集
        2.2.5 群落多样性分析方法
        2.2.6 种群年龄结构分析方法
        2.2.7 点格局分析方法
        2.2.8 数据处理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珍珠猪毛菜群落特征分析
        3.1.1 珍珠猪毛菜群落种类组成与结构特征
        3.1.2 珍珠猪毛菜群落相似性分析
        3.1.3 珍珠猪毛菜群落数量特征
        3.1.4 珍珠猪毛菜群落物种重要值比较
        3.1.5 珍珠猪毛菜群落多样性分析
        3.1.6 珍珠猪毛菜群落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相关关系分析
    3.2 珍珠猪毛菜种群空间格局分析
        3.2.1 珍珠猪毛菜种群年龄结构分析
        3.2.2 珍珠猪毛菜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3.2.3 珍珠猪毛菜种群各龄级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3.2.4 珍珠猪毛菜种群不同龄级间空间关联性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珍珠猪毛菜群落特征与群落多样性
        4.1.1 珍珠猪毛菜群落物种组成及结构特征
        4.1.2 珍珠猪毛菜群落物种多样性
    4.2 环境因子对珍珠猪毛菜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4.2.1 珍珠猪毛菜群落多样性与地理位置
        4.2.2 珍珠猪毛菜群落多样性与气候因子
        4.2.3 珍珠猪毛菜群落多样性与土壤因子
        4.2.4 珍珠猪毛菜群落多样性与种间关系
    4.3 珍珠猪毛菜种群空间格局分析
        4.3.1 珍珠猪毛菜种群年龄结构
        4.3.2 珍珠猪毛菜种群空间分布格局
        4.3.3 不同龄级的珍珠猪毛菜种群的空间关联性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 内蒙古荒漠区珍珠猪毛菜群落植物名录
    附录2 内蒙古荒漠区10 个珍珠猪毛菜群落样地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8)宁南山区柠条人工林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植被恢复与生物多样性
        1.2.2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功能性(EMF)关系的研究进展
        1.2.3 黄土高原柠条人工林的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研究进展
    1.3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1.4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内容
        2.1.1 宁南山区不同种植密度柠条人工林地上、地下生物多样性特征
        2.1.2 宁南山区不同种植密度柠条人工林生态系统多功能性
        2.1.3 宁南山区柠条人工林地上、地下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关系
    2.2 技术路线
    2.3 研究区概况
        2.3.1 地理位置
        2.3.2 水文与气候
        2.3.3 土壤与植被
        2.3.4 社会经济状况
    2.4 研究方法
        2.4.1 样地概况
        2.4.2 植物特征调查及植物样品采集
        2.4.3 土壤样品采集
        2.4.4 生态系统多功能性指标选取
        2.4.5 测定指标及方法
    2.5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2.5.1 植物物种多样性指数
        2.5.2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
        2.5.3 土壤线虫多样性指数
        2.5.4 土壤线虫生态指数
        2.5.5 土壤生物多样性
        2.5.6 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计算
        2.5.7 统计分析
第三章 不同种植密度柠条人工林地上和地下生物多样性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研究区概况
        3.2.2 植被特征调查与样品采集
        3.2.3 植物群落分析
        3.2.4 土壤微生物群落分析
        3.2.5 土壤线虫群落分析
        3.2.6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种植密度柠条人工林的地上植物多样性
        3.3.2 不同种植密度柠条人工林的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3.3.3 不同种植密度柠条人工林的土壤线虫多样性
        3.3.4 不同种植密度柠条林土壤生物多样性及其地上-地下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3.4 讨论
        3.4.1 不同种植密度柠条人工林对地上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3.4.2 不同种植密度柠条人工林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3.4.3 不同种植密度柠条人工林对土壤线虫多样性的影响
        3.4.4 柠条种植密度对土壤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及其地上、地下生物多样性的相互关系
    3.5 结论
第四章 不同种植密度柠条人工林生态系统多功能性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研究区概况
        4.2.2 生态系统多功能性指标选取与测定方法
        4.2.3 生态系统多功能性指数的计算
        4.2.4 数据处理
    4.3 结果分析
        4.3.1 不同种植密度柠条人工林植物生物量
        4.3.2 不同种植密度柠条人工林的有机碳储量
        4.3.3 不同种植密度柠条人工林的营养物质积累
        4.3.4 不同种植密度柠条人工林的水分含量指标
        4.3.5 不同种植密度柠条人工林的生态系统多功能性
    4.4 讨论
        4.4.1 不同种植密度柠条人工林对生态系统单功能的影响
        4.4.2 不同种植密度柠条人工林对生态系统多功能的影响
    4.5 结论
第五章 柠条人工林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关系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研究区概况
        5.2.2 不同种植密度柠条人工林生物多样性
        5.2.3 不同种植密度柠条人工林生态系统多功能性
        5.2.4 数据处理
    5.3 结果与分析
        5.3.1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单功能的关系
        5.3.2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关系
        5.3.3 种植密度对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调控路径
    5.4 讨论
        5.4.1 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单功能的影响
        5.4.2 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影响
        5.4.3 种植密度对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综合影响
    5.5 结论
第六章 主要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固氮树种对石漠化山区土壤团聚体磷素形态及其有效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土壤P赋存形态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1.2.2 土壤团聚体对土壤P固持、稳定、活化和释放的影响
        1.2.3 土壤微生物对土壤P循环的影响
        1.2.4 固氮树种对土壤P循环的影响
    1.3 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1.3.1 研究内容
        1.3.2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样地概况
    2.2 试验设计与取样
    2.3 两种引种固氮树种的介绍
        2.3.1 降香黄檀
        2.3.2 顶果木
    2.4 实验指标的测定
        2.4.1 土壤团聚体分级
        2.4.2 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
        2.4.3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和P的测定
        2.4.4 土壤N、P水解酶活性的测定
        2.4.5 土壤微生物PLFA的测定
        2.4.6 土壤有机磷组分的测定
        2.4.7 土壤无机磷组分的测定
    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第三章 固氮树种对石漠化山区表层土壤团聚体有机磷组分的影响
    3.1 固氮树种对石漠化山区表层土壤团聚体基本性质的影响
        3.1.1 土壤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
        3.1.2 土壤团聚体理化性质
    3.2 固氮树种对石漠化山区表层土壤团聚体微生物量和微生物结构与功能的影响
        3.2.1 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
        3.2.2 微生物群落PLFA
        3.2.3 N和P循环相关的水解酶活性
        3.2.4 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3.3 固氮树种对石漠化山区表层土壤团聚体有机磷组分的影响
        3.3.1 土壤团聚体有机磷组分
        3.3.2 土壤P和N转化之间的关系
        3.3.3 有机磷组分与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量及结构与功能之间的相关性
    3.4 讨论
        3.4.1 固氮树种及其种植模式对土壤基本性质的影响
        3.4.2 固氮树种及其种植模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3.4.3 固氮树种及其种植模式对有机磷积累与转化的影响
第四章 固氮树种对石漠化山区表层土壤团聚体无机磷组分的影响
    4.1 固氮树种对土壤P素的活化以及不同形态P和N之间关系的影响
        4.1.1 土壤磷素活化系数
        4.1.2 不同形态土壤P和N之间关系
    4.2 固氮树种对石漠化山区表层土壤无机磷组分的影响
        4.2.1 土壤团聚体无机磷组分
        4.2.2 土壤无机磷组分与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量及结构与功能之间的相关性
    4.3 讨论
        4.3.1 固氮树种及其种植模式对石漠化山区表层土壤P有效性的影响
        4.3.2 固氮树种及其种植模式对石漠化山区表层土壤无机P组分的影响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5.3 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10)华北地区荆条灌丛分布及物种多样性空间分异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区域
    1.2 研究方法
        1.2.1 外业调查
        1.2.2 数据处理
        1.2.2. 1 空间分布格局
        1.2.2. 2 重要值计算
        1.2.2. 3 物种多样性指数计算
        1.2.2. 4 环境因子与生物多样性相关分析
2 结果
    2.1 华北地区荆条灌丛水平、垂直分布格局
    2.2 华北地区荆条灌丛物种多样性水平、垂直分异规律
    2.3 不同分布格局中温度、降水的异同
    2.4 水热及地形因子对荆条灌丛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3 讨论
    3.1 华北地区荆条灌丛的分布
    3.2 华北地区荆条灌丛生物多样性空间分异
    3.3 华北荆条灌丛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因素
附录I 19个生物气候学因子共线性分析
附录II筛选出的4个生物气候学因子共线性分析

四、陵川山区荆条灌丛群落结构与生物量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废弃采石场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和植被特征[J]. 宋百敏,刘建,张玉虎,王仁卿. 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 2022(01)
  • [2]晋南不同密度油松人工林土壤水分的物理特性[J]. 杜满义,封焕英,裴顺祥,张连金,法蕾,郭嘉,辛学兵.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21(09)
  • [3]太行低山区荆条耗水特征及其与参考作物蒸散量的关系[J]. 桑玉强,李龙,施光耀,贾长荣,张劲松. 中国农业气象, 2021(08)
  • [4]砒砂岩区退耕地群落演替规律及引种观测[D]. 程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5]关岭县石漠化地区立地因子对白刺花群落特征的影响[J]. 田奥,李苇洁,王加国,吴迪,吴佳伟. 西部林业科学, 2021(03)
  • [6]阴山北部荒漠植被生物量与土壤理化性质研究[D]. 赵宏胜.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 [7]内蒙古荒漠区珍珠猪毛菜群落多样性及种群空间格局研究[D]. 贾喆亭.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8]宁南山区柠条人工林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关系研究[D]. 王楠.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9]固氮树种对石漠化山区土壤团聚体磷素形态及其有效性的影响[D]. 李萌. 广西大学, 2021(12)
  • [10]华北地区荆条灌丛分布及物种多样性空间分异规律[J]. 唐丽丽,杨彤,刘鸿雁,康慕谊,王仁卿,张峰,高贤明,岳明,张梅,郑璞帆,石福臣. 植物生态学报, 2019(09)

标签:;  ;  ;  ;  ;  

灵川山荆条群落结构及生物量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