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手术室护士与麻醉医生的配合(论文文献综述)
杨琳[1](2018)在《全身麻醉患者术前麻醉健康教育内容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麻醉健康教育有助于改善患者围麻醉期体验、提高麻醉安全性。但目前尚缺乏统一规范的术前麻醉健康教育内容。本研究旨在以现有证据为基础,从医护专家、患者需求等方面对全麻患者术前麻醉健康教育内容进行探讨,从而构建全麻患者术前麻醉健康教育内容。方法:本研究首先通过概括综述、医护专家访谈和患者访谈的方法,综合现有证据、专家意见和患者需求三部分结果,采用内容分析法构建麻醉健康教育内容初稿;进一步以患者投入式研究为理论依据,采用焦点小组访谈法最终确立全麻患者术前麻醉健康教育内容终稿。结果:1、概括综述:纳入313篇文献和12篇麻醉协会资料,形成5个主题、18个子主题。2、医护专家访谈:纳入10名麻醉医护专家,形成5个主题,16个子主题。3、患者访谈:纳入拟实施全麻手术的患者11名,总结其术前术后对麻醉信息的需求,共形成8个主题。4、内容分析:综合上述研究结果,形成全麻患者术前麻醉健康教育内容初稿,包括5个主题、18个子主题和79个条目。5、焦点小组访谈:纳入12名麻醉健康教育实施者(医护)、8名麻醉健康教育接受者(患者)参与访谈。最终形成全麻患者术前麻醉健康教育内容终稿,包括5个主题、18个子主题和72个条目。结论:1、已有多国、多角色的麻醉医护研究者/协会关注术前麻醉健康教育。概括综述获得五个主题,提供麻醉概述的健康教育,为患者参与奠定基础;提供围麻醉期过程的教育,鼓励患者参与配合照护;提供全麻风险和益处的健康教育,促进患者参与应用。2、医护专家访谈所得主题部分覆盖了概括综述的结果,同时补充了部分子主题和条目,提高了全麻患者术前麻醉健康教育内容的临床适用性3、患者对麻醉信息的需求从对麻醉的疑问、误解、术后再认知中均有所体现。医患对健康教育内容的认知存在一定差异。在构建麻醉健康教育内容中纳入患者麻醉信息需求,保障了教育内容的有效性。4、焦点小组访谈促使麻醉健康教育内容契合我国当前医疗环境;医护组从临床专业性上规范了健康教育内容;患者组对研究结果贡献较少,但引发思考,未来需进一步探索。5、本研究构建的全麻患者术前麻醉健康教育内容为未来开展麻醉健康教育的临床实践提供了依据,便于未来在此基础上进行健康教育形式、工具等一系列探索,结合发展中的患者麻醉满意度问卷等,验证研究结果的有效性,不断改进更新。
张文[2](2019)在《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麻醉护理方向培养方案的初步构建》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以能力本位教育理论为框架,探讨麻醉护理方向的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核心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麻醉护理方向的培养方案,为我国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提供理论参考。方法1.现状调查:通过发放电子问卷,初步了解我国麻醉护士的教育背景现状,为下一步的研究奠定基础。2.文献回顾:课题组以麻醉护士、核心能力、培养方案等为关键词,查阅国内外文献数据库、医学类高校网站及护理学会组织网站,根据文献回顾结果,拟定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麻醉护理方向的培养方案指标框架。3.半结构访谈:为进一步完善指标体系条目内容,课题组对来自临床麻醉、麻醉护理、护理教育、护理管理等相关领域的11位专家进行半结构访谈,访谈结束后编制函询问卷。4.德尔菲专家函询:从全国选取40位相关领域专家进行两轮函询,请专家对拟定的各指标进行重要性评分。指标删除标准为同时满足重要性赋值均数<3.5,变异系数>0.25,满分比<0.2,并结合课题组讨论意见进行增删。5.统计学方法:对函询专家的一般资料采用率、均数±标准差进行统计学描述;研究的可靠性指标采用专家积极系数、专家权威程度、专家协调系数表示;指标的重要程度采用均数±标准差、变异系数、权重值表示,权重值采用比例分配法确定。结果1.现状调查阶段共回收有效问卷236份。受访者来自北京、上海、广东、山东等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其中男性32人(13.56%),女性204人(86.44%),年龄33.61±8.10岁,参加工作年限12.07±8.49年,从事麻醉护理工作年限5.55±4.22年。87.60%的受访者为本科学历,仅有12.71%的受访者为麻醉护理专业毕业。2.来自8个省份的37位专家完成了两轮专家函询,专家年龄为45.47±7.09岁,工作年限为20.87±7.51年。两轮专家积极系数分别为95.0%和97.4%,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813和0.812,肯德尔协调系数分别为0.176(P<0.01)和0.138(P<0.01)。3.经两轮函询,最终形成的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麻醉护理方向的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和“评价指标”3项一级指标,以及18项二级指标,110项三级指标。结论1.我国麻醉护士以本科学历为主,但是多数为非麻醉护理专业毕业,以其他科室抽调为主要来源,专业性较差。学科建设不足和没有全国统一的专科认证标准是制约麻醉护理事业的发展的两大主要问题,国家应尽快制定相应的标准,从而促进我国麻醉护理事业更加规范,更加完善的发展。2.本研究专家积极性和权威程度较高,专家意见一致,构建的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麻醉护理方向的培养方案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可为我国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一定理论参考。
卢瑛[3](2019)在《手术室护士急救能力现状及其相关因素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修订适合手术室护士的急救能力测评问卷,调查手术室护士急救能力的现况,分析其相关的影响因素;通过质性研究深入了解手术室护士及管理者对于手术室护士急救能力的全方位感触,与量性研究互补,挖掘量性研究结果中手术室护士的自我效能感、积极应对方式以及组织支持感对其急救能力的深层次影响,以期为护理管理者提升手术室护士急救能力相关策略的制定提供一定参考。方法:以文献回顾、专家咨询等方法,修订了手术室护士急救能力测评问卷,并进行信效度的检验;采用问卷调查法,利用本研究修订的手术室护士急救能力测评问卷、人口统计学问卷、一般自我效能感问卷、简易应对方式问卷、组织支持感问卷调查上海手术室适任证书培训基地4家医院432名护士的急救能力等现状;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运用目的性选样抽取量性研究样本中的8位手术室护士及管理者进行焦点小组访谈。结果:(1)本研究修订的手术室护士急救能力测评问卷为27个条目,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47。(2)本研究测得的手术室护士急救能力得分为110.95±13.09,呈较高水平。(3)本研究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能级越高、护龄越长,具备急诊工作经验、参加过急救或是急救培训的手术室护士急救能力得分较高。(4)本研究的最佳尺度回归分析显示,对手术室护士急救能力影响的因素从大到小依次为:自我效能感、组织支持感、能级、护龄、积极应对方式、消极应对方式、是否参加过急救培训、是否有急诊工作经验、是否参加过急救,9个因素共可以解释手术室护士急救能力47.1%的变异(Adjusted R2=0.471)。手术室护士能级越高、护龄越长、参加过急救、参加过急救培训、拥有急诊工作经验者、自我效能感高、积极应对得分高、消极应对得分低、组织支持感高,急救能力水平越高。(5)通过对手术室护士及管理者的焦点小组访谈,得出个人的成败经验及归因、替代经验或模仿、他人的评价、身心状态通过影响手术室护士的自我效能感进而影响其急救能力;使命感、积极认知评价通过影响手术室护士的应对方式进而影响其急救能力;上级支持、合理授权、重视护士贡献、提供培训通过影响手术室护士的组织支持感进而影响其急救能力。结论:(1)本研究修订的手术室护士急救能力测评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适用于手术室护士急救能力的评价。(2)本研究中手术室护士急救能力呈现较高水平。(3)手术室护士急救能力的影响因素主要涉及自我效能感、组织支持感、能级、护龄、积极应对方式、消极应对方式、是否参加过急救培训、是否有急诊工作经验、是否参加过急救。手术室护士能级越高、护龄越长、参加过急救、参加过急救培训、拥有急诊工作经验者、自我效能感高、积极应对得分高、消极应对得分低、组织支持感高,急救能力水平越高。可见,手术室护士自身素质的提升以及手术室管理者为其创造的良好工作氛围将有利于手术室护士急救能力的提高,保持较强的职业胜任能力,确保护理质量。(4)手术室护士的急救能力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可针对护士的自我效能感、积极应对方式、组织支持感的可控影响因素,形成提升手术室护士急救能力的相应策略,为护理管理者提供参考依据。
成彩红[4](2019)在《预见性护理在预防手术室医疗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中的应用效果》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分析影响手术室医疗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发生的高危风险因素,结合临床护理实践,对临床手术患者采用预见性护理模式即术前全面评估患者,综合分析并针对患者自身情况制定个性化预防护理方案,术中连续评估,实施并改进预防护理措施,从而为降低手术室医疗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发生率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本研究是历史对照研究实验,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8月的400例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2017年12月至2018年3月的200例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2018年4月至2018年8月的200例手术患者作为观察组。参照Braden、Munro量表、钱维明量表三种压疮危险因素评估量表,查阅相关文献,运用德菲尔法制定手术室医疗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高危风险因素调查表,进行调查研究。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预见性护理模式,于术后半小时及24小时评估受压部位的皮肤,特别是与医疗器械相接触部位的受压状况,记录皮肤损伤分期及转归等情况,分析研究影响手术室患者发生医疗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的高危风险因素。本研究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分析,定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定性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对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以及专业上认为对结局有影响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中,探讨结局的独立影响因素,检验水准为0.05。结果:1.本研究收集了400例采用全身麻醉及椎管内麻醉手术患者的资料,其中对照组200例,全身麻醉患者134(67%)例,椎管内麻醉66(33%)例,9例患者发生医疗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发生率为4.5%,其中I期压力性损伤8(88.9%)例,Ⅱ期压力性损伤1(11.1%)例。压力性损伤发生的部位为腕部、上臂、面部、鼻部、耳部、胸前区、膝部;8例I期压力性损伤部位的皮肤于术后24小时观察,红斑消失;发生Ⅱ期压力性损伤1例患者,术后24小时观察,未发生转归;观察组200例,全身麻醉患者146(73%)例,椎管内麻醉54(27%)例,1例患者发生I期医疗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发生率为0.5%,压力性损伤发生的部位为上臂,术后24小时观察,红斑消失。2.通过四格表卡方检验分析,观察组的医疗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率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预见性护理对于预防手术室医疗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发生率是可行而有效的。3.通过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手术分级、体位、手术时间、术中施加压力和医疗器械数在两组间存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在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体位、手术时间和术中施加压力是影响结局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且经过统计学分析结果有意义(P<0.05),其余指标对结局发生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手术时间、术中体位、手术中施加压力是手术室医疗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发生的高危风险因素,且手术时间越长,手术体位为侧卧位或俯卧位,术中施加摩擦力、剪切力及冲击力越多,发生医疗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的风险性越高。2.术前全面评估患者,综合分析风险因子,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降低手术室医疗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3.相比于传统护理模式,预见性护理能够有效的降低手术室医疗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
席娟[5](2020)在《手术室医护人员全麻诱导期和苏醒期风险认知问卷的构建及初步应用》文中认为目的构建适用于手术室医护人员全麻诱导期和苏醒期风险认知情况的调查问卷,分析手术室医护人员全麻诱导期和苏醒期风险认知水平及相关因素的影响,从而为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技能提供科学的指导。方法第一部分:在理论研究、查阅文献、半结构访谈和2轮德尔菲专家函询的基础上制定出手术室医护人员全麻诱导期和苏醒期风险认知调查问卷初稿,通过预调查的方法检测问卷的信效度,最终形成正式调查问卷。第二部分: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山东省4所三级甲等和1所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手术室的麻醉医生和手术室护士共463名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和自行编制的手术室医护人员全麻诱导期和苏醒期风险认知调查问卷,调查手术室医护人员全麻诱导期和苏醒期风险认知现状,同时对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第一部分1.经过2轮德尔菲专家函询显示问卷有效回收率均为100%,专家函询的权威系数分别为0.86、0.89,专家函询的协调系数(Kendall’s W)分别为0.17和0.39(P<0.05),函询后删除10个条目,修改2个条目,确定问卷的5个维度和46个条目。2.预调查后测得问卷的克朗巴赫系数(Cronbach’sα系数)为0.959,两周后重测信度为0.942,问卷总体内容效度(S-CVI)为0.975,各条目内容效度(I-CVI)分布在0.90~1.00之间,诱导期和苏醒期探索性因素分析均提取了5个特征值大于1的公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分别为86.663%、88.423%,问卷信效度较好,最终确定手术室医护人员全麻诱导期和苏醒期风险认知问卷的5个维度和46个条目。第二部分1.麻醉医生全麻诱导期和苏醒期风险认知水平得分分别为:(102.02±10.88)分、(102.99±10.61)分,全麻诱导期得分最低的维度是“风险控制”,得分最高的维度是“风险行为”,全麻苏醒期得分最低的维度是“风险控制”,得分最高的维度是“风险态度”和“风险行为”;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在全麻诱导期和苏醒期,职称、工作年限、医院级别、有无麻醉风险事件应急预案和麻醉风险分级评估熟悉程度均是主要影响因素(P<0.05)。2.手术室护士全麻诱导期和苏醒期风险认知水平得分分别为(91.73±12.51)分、(94.17±13.24)分,全麻诱导期和苏醒期得分最低的维度均是“风险知识”,得分最高的维度均是“风险态度”;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在全麻诱导期,性别、年龄、职称、培训频率是主要影响因素,在全麻苏醒期,年龄、职称、培训频率是主要影响因素(P<0.05)。3.麻醉医生和手术室护士全麻诱导期和苏醒期风险认知现状的对比显示:在全麻诱导期,麻醉医生在“风险知识”、“风险控制”、“风险态度”、“风险行为”“风险措施”5个维度的得分都显着高于手术室护士(P<0.05);在全麻苏醒期,麻醉医生在“风险知识”、“风险态度”、“风险行为”、“风险措施”4个维度的得分都显着高于手术室护士(P<0.05)。结论1.编制的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用于全麻诱导期和苏醒期风险认知现状的调查。2.分析手术室医护人员全麻诱导期和苏醒期风险认知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可以有效提升手术室医护人员的风险认知能力,同时进一步提高麻醉和护理的工作质量,从而降低患者遭遇风险的概率,对临床医护人员具有较大的应用推广价值。
凡开伦[6](2019)在《以医疗工艺流程为异向的综合医院医疗空间组织设计研究》文中认为伴随着近年来卫生事业的兴盛,国家卫计委屡次强调医疗机构建设应以提高医疗服务效率为主旨。医疗工艺流程作为医疗服务程序、环节的直接体现,以其为切入点,在建筑学范畴内发挥其专业性价值来指导医疗空间的合理组织设计,对于综合医院在服务效率方面的提升具有现实意义。从医疗工艺流程的内在规律出发将其解构为“服务流程”与“被服务流程”,通过“系统化分级”理论将综合医院医疗空间解读为医疗行为场所,作为医疗工艺流程的设计表达载体。在明确医疗工艺流程与综合医院内不同空间范畴设计关联性的基础上,分别从一级医疗工艺流程和二级医疗工艺流程出发,就其在空间组织过程中的导向性设计作用进行分析说明,提出以各功能单元作为研究对象的医疗空间组织思路及方法。继而选取综合医院中具有代表性的医疗功能单元作为研究对象,顺应上述思路及方法分别有针对性地进行深入研究,以医疗工艺流程的发展沿革指导研究对象的功能定位和医疗任务,以一级医疗工艺流程指导功能单元位置选择和对外功能联络方式,以二级医疗工艺流程指导功能单元内部医疗空间秩序,结合研究对象的规范性要求、基本空间模式以及医疗工艺流程导向下的设计要素,得出各功能单元在不同设计条件下的医疗空间组织策略。该推理演绎的过程同时也是对医疗空间组织设计理论性方法的反向归纳论证。最后,结合西安前海人寿医院这项以医疗工艺流程作为设计依据的实际工程案例,解析其医疗空间组织方案作为从理论到实践的研究闭环。
陈大好[7](2018)在《手术室护理工作项目难度系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确定适合难度评估并代表手术室护理工作量的手术室护理工作项目。2.确定适用于评估手术室护理工作项目的难度维度指标及其权重。3.确定手术室护理工作项目的难度系数。方法通过文献资料法初拟手术室护理工作项目条目池,便利抽取广州市八家三甲医院进行问卷调查,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召开专家论证会,确定手术室护理工作项目和难度维度指标,并使用层次分析法确定难度维度指标权重;采用德尔菲法对手术室护理专家进行三轮函询,对本研究确定的手术室护理工作项目的各项难度维度指标的难度等级进行评分,采用EXCEL,SPSS 20.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通过文献检索并在临床科室发放126份调查问卷及组织11名专家召开专家论证会,最终确定了78项手术室护理工作项目,四个难度维度指标及其权重,四个指标内容及其权重分别是“操作技能复杂程度(0.5463)”、“操作者要求(0.2339)”、“操作负荷强度(0.1085)”和“操作风险(0.1113)”。2.共有15名手术室护理专家完成了三轮德尔菲法咨询,平均年龄46±5.33岁,手术室平均工作时间为26.73±4.92年,副高级及以上技术职称专家占46.7%,均为本科学历。三轮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100%、88.2%、100%。三轮专家权威系数为0.825、0.838、0.867。三轮肯德尔协调系数W为0.535、0.680、0.776及其卡方检验P值均小于0.01,专家评分具有统计学意义。三轮咨询问卷的Cronbach’s a系数为0.940、0.964、0.977。难度系数排列前三位的是“侧卧牵引床体位摆放及观察(7.2687)”、“头颅固定体位摆放及观察(7.254)”、“颅脑体位架式侧卧位摆放及观察(7.2433)”。排列后三位的是“无菌单的铺置(2.046)”、“更换静脉输液液体(1.9176)”、“无接触式戴无菌手套(1)”。结论1.咨询专家参与研究的积极性高,专家权威程度高,能获得可靠程度及价值较高的难度评分信息,使难度系数统计结果客观可信。2.78项手术室护理工作项目均为临床常见并适合进行难度评估的项目,包括手术室常见基础护理技术、专科配合技术、医疗设备护理操作技术及手术体位摆放及观察,可增强手术室护理工作量统计的合理性。3.难度维度指标内容涵盖面广,权重值合理,体现手术室专科内涵,适用于手术室专科护理领域。4.手术体位摆放及观察的难度系数平均值最高,是反映手术室专科内涵的重点及难点项目,本研究得到的难度系数为手术室护理工作量统计及手术室护理专业化发展提供客观数据支持。
田春梅[8](2020)在《基于ERAS理念的手术室整体护理在腹腔镜精准肝切除患者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基于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理念建立一套优化的手术室整体护理方案,并将其应用于腹腔镜精准肝切除患者,评价其护理效果,为ERAS理念在手术室整体护理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完善围手术期ERAS护理流程。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3月于衡阳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肝胆胰外科拟行腹腔镜精准肝切除且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10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54)和干预组(n=54),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手术室护理,干预组患者采用基于ERAS理念的手术室整体护理。在干预过程中每组各脱落4个病例,最终完成干预过程的病例数为对照组(n=50)和干预组(n=50),比较两组患者以下指标:(1)入院时、入手术室时、术后一周、出院时焦虑评分;(2)术前口渴及饥饿发生率;(3)手术情况;(4)术中核心体温的变化情况;(5)术后低体温发生率及术后复苏情况:寒颤及躁动的发生率、气管导管拔除时间、麻醉复苏室(post-anesthesia care unit,PACU)停留时间;(6)术后实验室指标:术后(postoperative day,POD)第1、4、7天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白蛋白(albumin,ALB)检测值;(7)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恶心呕吐、中重度疼痛、一般手术并发症(切口感染、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手术特有并发症(腹腔出血、胆漏、肝衰竭);(8)术后康复情况:首次进食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9)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30天再入院率;(10)患者满意度。应用SPSS 22.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等方法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2)两组患者入院时焦虑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组入手术室时、术后1周、出院时的焦虑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3)干预组术前口渴与饥饿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4)两组患者术中手术持续时间、出血量、需输血例数、肝段切除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干预组患者在全身麻醉后30min(T1)、全身麻醉后60min(T2)、全身麻醉后90min(T3)、手术后入PACU(T4)、离开PACU(T5)的核心体温均高于对照组(P<0.001)。(6)干预组患者术后低体温、寒颤、躁动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气管导管拔除时间、PACU停留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干预组患者术后中重度疼痛、一般术后并发症(切口感染、肺部感染、DVT)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手术特有并发症(腹腔出血、胆漏、肝功能衰竭)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8)干预组术后WBC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术后ALB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两组患者术后ALT、AST、TBIL检测值比较差异均无明显差异(P>0.05)。(9)干预组患者术后首次进食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住院总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30天再入院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10)干预组患者对手术室护理质量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ERAS理念融入手术室整体护理应用于腹腔镜精准肝切除患者是安全有效的,能降低患者围术期焦虑水平,维持术中核心体温的稳定,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术后复苏时间及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提高手术患者满意度。
李娜[9](2013)在《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确立影响手术室护士护理安全管理的各级因素,建立一套完善的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评价的指标体系,以规范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评价的内容和要素,为建立手术患者安全保障体系提供管理工具。也是为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水平提供内容依据和量化标准,同时是体现“安全文化”、保障患者安全的迫切需要。研究方法:1、开展国内外相关指南、文献和资料的检索、整理和分析工作,全面把握国内外手术室安全管理的研究现状和最新进展,并在后续的研究中及时更新和补充文献。2、通过质性访谈、在现有经验的基础上,深入挖掘重点隐患及医生、护士、患者关注的手术安全关键指标,初步建立手术室患者护理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框架。3、经过两轮Delphi专家咨询的修订,制定出手术室护理安全评价管理评价指标体系。4、通过现状调查,了解手术室患者护理安全的现状,验证并修改所制定出的手术室患者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为临床安全管理内容的制定和实施进一步提供依据。研究结果:1、通过对临床护士的质性访谈,共萃取了4个主题:(1)对手术室环境安全的需求;(2)对医护人员技术安全的需求;(3)心理安全的需求;(4)身体照护安全的需求。2、通过两轮德尔菲专家咨询,构建了包含3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60个三级指标在内的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3、通过现状调查得出:(1)手术室护士对护理安全知识的掌握程度均数得分均>4分;(2)手术室护士对术中安全护理知识掌握程度较高,但对患者体温管理知识掌握较差;对于术前访视护理中的患者术前心理状态、术前患者有效的备皮知识掌握欠佳;对术后随访安全评估知识掌握程度不高;(3)工作年限、技术职称、所从事工作是影响手术室护士护理安全知识掌握的主要因素。研究结论:本研究总结分析了国内外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的研究现状和最新的研究进展,在质性访谈的基础上,进行为期两轮的德尔菲专家咨询,建立了包含3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60个三级指标的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上海市8所三级甲等医院的现况调查,我们可以看出,本研究构建的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是临床护理管理者一套可操作性强、实用性好的评价工具,与手术室护士的实际需要贴合性好,突出了手术室的工作特点,注重专科特色。
梁宇俐[10](2020)在《围术期椎管内麻醉健康教育内容的制定与临床实践》文中认为目的:(1)制定围术期椎管内麻醉健康教育内容。(2)将研制的围术期椎管内麻醉健康教育内容应用于临床实践,评估其应用效果,验证健康教育内容的有效性及普及性。方法:(1)通过广泛检索相关文献、质性访谈(半结构访谈法)、Delphi专家咨询法确定围术期椎管内麻醉健康教育内容。(2)将最终确定的健康教育内容应用于临床实践检验其效果。对照组46例拟实施椎管内麻醉的患者接受传统术前访视(主刀医生及病房护士的术前告知、麻醉医生与手术室护士的术前访视),试验组46例拟实施椎管内麻醉的患者在接受术前访视的基础上增加围术期椎管内麻醉健康教育内容。通过健康教育前、后及术后焦虑得分,一次性成功摆放麻醉体位所需时间、患者满意度进行效果评价。结果:(1)通过文献回顾、半结构访谈法,德尔菲专家咨询法确定的围术期椎管内麻醉健康教育内容一级指标2项,二级指标10项,三级指标50项。(2)组间效应(试验组与对照组),焦虑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效应(时间效应),三个不同时间点焦虑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组别与时间点存在交互作用(P<0.001),表明健康教育内容与时间效应共同影响SAS得分,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3)试验组患者体位摆放时间29.50(25.00,36.50)秒短于对照组59.00(48.00,71.00)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4)试验组患者满意度得分(47.09±2.21)高于对照组(41.14±4.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1)经过两轮Delphi专家咨询结果表明,最终确定的椎管内麻醉健康教育内容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为未来麻醉科护士全面开展麻醉健康教育提供科学的参考工具。(2)围术期椎管内麻醉健康教育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患者的信息需求,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二、浅谈手术室护士与麻醉医生的配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手术室护士与麻醉医生的配合(论文提纲范文)
(1)全身麻醉患者术前麻醉健康教育内容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绪论 |
1 国内外研究现况 |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3 主要概念的操作性定义 |
4 研究内容和方法的确定 |
第二部分 全身麻醉患者术前麻醉健康教育内容的研究 |
第一阶段 全身麻醉患者术前麻醉健康教育内容初稿的构建 |
1 概括综述 |
2 医护专家访谈 |
3 患者访谈 |
4 全身麻醉患者术前麻醉健康教育内容初稿 |
第二阶段 全身麻醉患者术前麻醉健康教育内容的确立 |
1 目的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三部分 小结 |
1 主要研究成果 |
2 主要创新之处 |
3 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
4 后续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2)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麻醉护理方向培养方案的初步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麻醉护士教育背景现状调查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研究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麻醉MNS培养方案的构建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研究方法 |
结果 |
1.文献回顾结果 |
2.半结构式访谈结果 |
3.德尔菲专家函询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 |
附录 |
致谢 |
(3)手术室护士急救能力现状及其相关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主要概念的操作性定义 |
1.5 理论基础 |
1.6 研究内容 |
1.7 技术路线(见图1-2) |
2 文献回顾 |
2.1 护士急救能力的培养进展 |
2.2 护士急救能力相关评价工具 |
2.3 急救能力的影响因素 |
2.3.1 人口社会学因素 |
2.3.2 个人因素 |
2.3.3 组织因素 |
2.4 本章小结 |
3 修订《手术室护士急救能力测评问卷》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方法 |
3.2.1 原急救能力测评问卷简介 |
3.2.2 手术室护士急救能力测评问卷的修订 |
3.2.3 质量控制 |
3.2.4 预调查 |
3.3 研究结果 |
3.3.1 护士一般资料(见表3-2) |
3.3.2 效度评价(见表3-3) |
3.3.3 信度评价 |
3.3.4 形成手术室护士急救能力测评问卷 |
3.4 讨论 |
3.4.1 手术室护士急救能力测评问卷的效度分析 |
3.4.2 手术室护士急救能力测评问卷的信度分析 |
4 手术室护士急救能力的现况调查与相关因素分析 |
4.1 研究目的 |
4.2 研究方法 |
4.3 研究结果 |
4.3.1 手术室护士的一般资料 |
4.3.2 问卷的信度检验 |
4.3.3 统计描述 |
4.4 讨论 |
4.4.1 手术室护士急救能力得分情况 |
4.4.2 人口社会学因素对手术室护士急救能力得分的影响分析 |
4.4.3 自我效能感对手术室护士急救能力得分的影响分析 |
4.4.4 应对方式对手术室护士急救能力得分的影响分析 |
4.4.5 组织支持感对手术室护士急救能力得分的影响分析 |
4.5 小结 |
5 手术室护士急救能力的质性研究 |
5.1 研究目的 |
5.2 研究方法 |
5.3 研究结果 |
5.3.1 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 |
5.3.2 积极应对方式的影响因素 |
5.3.3 组织支持感的影响因素 |
5.3.4 相关人口社会学因素 |
5.4 讨论 |
5.4.1 依据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来提升手术室护士的急救能力 |
5.4.2 依据积极应对方式的影响因素来提升手术室护士的急救能力 |
5.4.3 依据组织支持感的影响因素来提升手术室护士的急救能力 |
5.5 小结 |
6 研究总结 |
6.1 研究结论 |
6.2 局限性与展望 |
6.3 创新点 |
6.4 本研究对护理管理的建议 |
6.4.1 发挥组织支持优势,提升急救质量 |
6.4.2 加强职业素质教育,提升急救能力 |
6.4.3 因人而异开展工作,聚焦重点人群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手术室护士急救能力测评问卷》 |
附件二:知情同意书 |
致谢 |
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4)预见性护理在预防手术室医疗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中的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研究对象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研究工具 |
2.2 调查与培训 |
2.3 研究过程 |
2.4 统计学分析方法 |
2.5 质量控制 |
2.6 伦理考虑 |
3.研究结果 |
3.1 两组医疗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发生率比较 |
3.2 医疗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高危风险因素 |
4.讨论 |
4.1 手术室医疗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发生的风险因素 |
4.2 传统护理与预见性护理的应用效果比较 |
4.3 风险评估与压力性损伤的再教育 |
4.4 有效沟通是风险管理的基础 |
5.结论 |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1.研究创新 |
2.研究不足 |
3.今后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手术室医护人员全麻诱导期和苏醒期风险认知问卷的构建及初步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意义 |
4 技术路线 |
第一部分 手术室医护人员全麻诱导期和苏醒期风险认知问卷的构建与信效度检验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问卷编制过程与方法 |
2 信效度检验 |
3 统计学方法 |
4 质量控制 |
研究结果 |
1 文献分析结果 |
2 访谈结果 |
3 德尔菲专家函询结果 |
4 信效度检验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手术室医护人员全麻诱导期和苏醒期风险认知问卷的初步应用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质量控制 |
研究结果 |
1 麻醉医生和手术室护士一般资料 |
2 麻醉医生全麻诱导期风险认知现状 |
3 麻醉医生全麻诱导期风险认知现状的影响因素分析 |
4 麻醉医生全麻苏醒期风险认知现状 |
5 麻醉医生全麻苏醒期风险认知现状的影响因素分析 |
6 手术室护士全麻诱导期风险认知现状 |
7 手术室护士全麻诱导期风险认知现状的影响因素分析 |
8 手术室护士全麻苏醒期风险认知现状 |
9 手术室护士全苏醒期风险认知现状的影响因素分析 |
10 麻醉医生和手术室护士全麻诱导期和苏醒期风险认知得分情况比较 |
讨论 |
结论 |
研究的创新性和局限性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致谢 |
(6)以医疗工艺流程为异向的综合医院医疗空间组织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课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课题提出 |
1.2 现状问题提出 |
1.2.1 建筑布局不够合理 |
1.2.2 空间秩序不够优化 |
1.2.3 用房使用不够高效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框架 |
2 医疗工艺流程与综合医院医疗空间组织相关理论概述 |
2.1 医疗工艺流程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解读 |
2.1.1 医疗工艺 |
2.1.2 医疗工艺流程 |
2.2 综合医院医疗空间组织的相关理论概述 |
2.2.1 综合医院概念阐释 |
2.2.2 综合医院功能构成与业务系统建筑形态 |
2.2.3 医疗空间与医疗功能单元 |
2.3 本章小结 |
3 医疗工艺流程导向下综合医院医疗空间组织思路及方法 |
3.1 医疗工艺流程与医疗空间组织设计的关联性、导向性 |
3.1.1 关联性研究 |
3.1.2 一级医疗工艺流程在设计过程中的导向性作用 |
3.1.3 二级医疗工艺流程在设计过程中的导向性作用 |
3.2 医疗工艺流程导向下医疗空间的组织思路与设计原则 |
3.2.1 以医疗功能单元为研究对象的空间组织思路 |
3.2.2 设计原则 |
3.3 以医疗工艺流程为导向的医疗空间组织设计方法 |
3.4 典型功能单元的选取 |
3.4.1 典型医疗功能单元的代表性分析 |
3.4.2 典型医疗功能单元的选择 |
3.5 本章小结 |
4 以医疗工艺流程为导向的医疗功能单元空间组织设计 |
4.1 手术部医疗空间组织设计 |
4.1.1 医疗工艺流程发展与功能概述 |
4.1.2 新医疗业务结构下的手术部医疗功能空间组成 |
4.1.3 以一级医疗工艺流程为导向的位置选择 |
4.1.4 以二级医疗工艺流程为导向的医疗空间秩序 |
4.1.5 基于医疗工艺流程的手术部医疗空间组织设计策略 |
4.2 消毒供应中心医疗空间组织设计 |
4.2.1 医疗工艺流程发展与功能概述 |
4.2.2 新医疗业务结构下消毒供应中心医疗功能空间组成 |
4.2.3 以一级医疗工艺流程为导向的位置选择 |
4.2.4 以二级医疗工艺流程为导向的医疗空间秩序 |
4.2.5 基于医疗工艺流程的消毒供应中心医疗空间组织设计策略 |
4.3 检验科医疗空间组织设计 |
4.3.1 医疗工艺流程发展与功能概述 |
4.3.2 新医疗业务结构下的检验科医疗功能空间组成 |
4.3.3 以一级医疗工艺流程为导向的位置选择 |
4.3.4 以二级医疗工艺流程为导向的医疗空间秩序 |
4.3.5 基于医疗工艺流程的检验科医疗空间组织设计策略 |
4.4 急诊部医疗空间组织设计 |
4.4.1 医疗工艺流程发展与功能概述 |
4.4.2 新医疗业务结构下的急诊部医疗功能空间组成 |
4.4.3 以一级医疗工艺流程为导向的位置选择 |
4.4.4 以二级医疗工艺流程为导向的医疗空间秩序 |
4.4.5 基于医疗工艺流程的急诊部医疗空间组织设计策略 |
4.5 分娩部(产房)医疗空间组织设计 |
4.5.1 医疗工艺流程发展与功能概述 |
4.5.2 新医疗业务结构下分娩部(产房)医疗功能空间组成 |
4.5.3 以一级医疗工艺流程为导向的位置选择 |
4.5.4 以二级医疗工艺流程为导向的分娩部医疗空间秩序 |
4.5.5 基于医疗工艺流程的分娩部医疗空间组织设计策略 |
4.6 本章小结 |
5 以医疗工艺流程为设计导向的综合医院项目实践 |
5.1 项目概况 |
5.2 基于医疗工艺设计的项目建筑空间策划 |
5.3 以一级医疗工艺流程为导向的场地关系处理和功能单元布局 |
5.4 基于二级医疗工艺流程的典型功能单元内部空间组织 |
5.4.1 急诊部(急诊急救单元) |
5.4.2 消毒供应中心 |
5.4.3 中心手术部 |
5.4.4 分娩部(产房) |
5.4.5 检验科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致谢 |
(7)手术室护理工作项目难度系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相关概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护理专业化发展中手术室护理工作项目难度系数研究的重要性 |
2.2 医疗护理研究领域的难度和难度系数研究现状 |
2.3 护理工作项目难度系数的研究方法 |
第三章 研究内容及方法 |
3.1 技术路线 |
3.2 研究设计类型与性质 |
3.3 研究内容 |
3.4 研究程序与步骤 |
3.5 资料分析 |
3.6 质量控制 |
第四章 研究结果 |
4.1 手术室护理工作项目的确立 |
4.2 手术室护理工作项目难度维度的构建及维度权重的确定 |
4.3 手术室护理工作项目难度系数的确定 |
第五章 讨论 |
5.1 对手术室护理工作项目的讨论与分析 |
5.2 关于手术室护理工作项目难度维度和维度权重的讨论 |
5.3 关于手术室护理工作项目难度系数的讨论 |
第六章 总结 |
6.1 结论 |
6.2 创新之处 |
6.3 不足之处 |
6.4 下一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附录五 |
致谢 |
(8)基于ERAS理念的手术室整体护理在腹腔镜精准肝切除患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中英文注释表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3 操作性定义 |
1.4 研究目标和内容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性质 |
2.2 研究对象 |
2.3 分组方法 |
2.4 研究工具 |
2.5 一般手术配合 |
2.6 干预方案 |
2.7 观察指标及其判定标准 |
2.8 资料收集 |
2.9 质量控制 |
2.10 医学伦理原则 |
2.11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12 研究路线 |
第3章 结果 |
3.1 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 |
3.2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不同时间点焦虑评分的比较 |
3.3 两组患者术前口渴饥饿发生率比较 |
3.4 两组患者术中情况比较 |
3.5 两组患者术中核心体温变化比较 |
3.6 两组患者术后低体温发生率及复苏情况比较 |
3.7 两组患者术后康复相关情况比较 |
3.8 两组患者对手术室护理满意度比较 |
第4章 讨论 |
4.1 基于ERAS理念的手术室整体护理对患者围术期焦虑情绪的影响 |
4.2 手术室多模式全程联合保温对患者术中核心体温的影响 |
4.3 基于ERAS理念的手术室整体护理对患者术后复苏的影响 |
4.4 基于ERAS理念的手术室整体护理对患者术后康复影响 |
4.5 将ERAS融入手术室整体护理对手术室护理质量的影响 |
第5章 结论 |
第6章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6.1 创新之处 |
6.2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概述 |
一、 安全指标体系的相关概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 理论依据 |
四、 研究目的 |
五、 研究内容与方法 |
六、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二部分 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 |
一、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二、 质性研究 |
三、 初步拟定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
第三部分 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
一、 德尔菲专家咨询的实施 |
二、 咨询专家的基本情况及结果分析 |
三、 第一轮专家咨询结果与分析 |
四、 第二轮专家咨询结果与分析 |
五、 权重咨询结果与分析 |
六、 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终稿 |
第四部分 手术室护理安全评价管理指标体系的验证研究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工具设计 |
三、 预调查及研究工具的信效度分析 |
四、 正式调查 |
第五部分 讨论 |
第六部分 小结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参考文献 |
读研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10)围术期椎管内麻醉健康教育内容的制定与临床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相关概念概述 |
1.4 技术路线图 |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一部分 围术期椎管内麻醉健康教育内容的制定 |
1 对象与研究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访谈结果 |
2.2 专家函询结果 |
3 讨论 |
3.1 围术期椎管内麻醉健康教育内容的可靠性 |
3.2 围术期椎管内麻醉健康教育内容的科学性 |
3.3 实施围术期椎管内麻醉健康教育的优势 |
第二部分 围术期椎管内麻醉健康教育内容的临床实践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评价指标 |
1.4 质量控制 |
1.5 伦理原则 |
1.6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研究对象失访结果 |
2.2 患者一般资料 |
2.3 两组焦虑程度比较 |
2.4 两组体位摆放时间的比较 |
2.5 两组术后满意度的比较 |
3 讨论 |
3.1 围术期椎管内麻醉健康教育对患者焦虑情况的影响 |
3.2 围术期椎管内麻醉健康教育对患者体位摆放时间的影响 |
3.3 围术期椎管内麻醉健康教育对患者满意度的影响 |
4 结论 |
4.1 研究结论 |
4.2 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浅谈手术室护士与麻醉医生的配合(论文参考文献)
- [1]全身麻醉患者术前麻醉健康教育内容的研究[D]. 杨琳.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2)
- [2]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麻醉护理方向培养方案的初步构建[D]. 张文. 青岛大学, 2019(02)
- [3]手术室护士急救能力现状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 卢瑛.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4]预见性护理在预防手术室医疗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中的应用效果[D]. 成彩红.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9(01)
- [5]手术室医护人员全麻诱导期和苏醒期风险认知问卷的构建及初步应用[D]. 席娟. 青岛大学, 2020(01)
- [6]以医疗工艺流程为异向的综合医院医疗空间组织设计研究[D]. 凡开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7]手术室护理工作项目难度系数研究[D]. 陈大好. 暨南大学, 2018(02)
- [8]基于ERAS理念的手术室整体护理在腹腔镜精准肝切除患者中的应用[D]. 田春梅. 南华大学, 2020(01)
- [9]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D]. 李娜. 第二军医大学, 2013(04)
- [10]围术期椎管内麻醉健康教育内容的制定与临床实践[D]. 梁宇俐.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