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乙酰基偶氮胂与铀(Ⅳ)显色反应研究和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雪梅,柳玉英,巩秀贤[1](2015)在《分子光谱法测定镧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对1990-2014年间分子光谱法测定镧的国内外研究进行了综述。具体内容包括:普通光度法、动力学光度法、荧光光度法、化学发光法和计算光度法。其中普通光度法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偶氮胂和偶氮氯膦是最常用的显色剂,同时新显色剂如二溴氟基偶氮甲胂(5-MasA-DBF)等的研究也在不断增加。而动力学光度法和荧光光度法因其灵敏度高,相应体系也在逐渐增多。化学发光法具有线性范围宽的优点,相应研究也会不断增加。对每种分析方法从测定体系、测定条件、灵敏度以及实际应用等方面进行归纳和分析。
李呈宏[2](2013)在《新显色剂5-羧基-1,2,4-三氮唑偶氮氯膦的合成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分光光度法具有灵敏、准确、快速、操作简便和仪器廉价的特点,因此应用十分广泛。分光光度试剂被广泛应用于测量各种微量金属离子,偶氮类试剂作为分光光度试剂中的一种重要的试剂,它是测定金属离子的高灵敏度显示剂。于此,论文在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基础上,利用5-羧基-3-氨基-1,2,4-三氮唑为母体合成了一种新的分光光度显色剂5-羧基-1,2,4-三氮唑偶氮氯膦(简称CTACPA),并用红外光谱仪、核磁共振谱仪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并研究了CTACPA与镧(Ⅲ)、铜(Ⅱ)离子显色反应条件,建立了微量镧、铜的分析方法;基于褪色反应程度与铜(Ⅱ)、铁(Ⅲ)、钒(V)的量在一定范围内呈线性关系,建立了痕量铜、铁、钒的分析方法。结果表明,CTACPA选择性好,灵敏度高。研究了CTACPA与镧(Ⅲ)的显色反应,结果表明:在pH4.0的HAc-NaAc缓冲溶液中,CTACPA与镧(Ⅲ)可形成配合比为2:1的紫红色配合物,其最大吸收波长为645nm,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3.79×104L·mol-1·cm-1,镧(Ⅲ)质量浓度在0.08~0.8μg/mL范围内符合比尔定律。本方法可不经分离直接测定加氢催化剂样品Pt-La/CNTs、 Pt-La/ZrO2中微量的镧,测定结果与AAS测定结果相符。研究了CTACPA与铜(Ⅱ)的显色反应,结果表明:在pH4.0的HAc-NaAc缓冲溶液介质中CTACPA与铜(Ⅱ)形成配合比为1:1的紫红色配合物,其最大吸收波长为700nm,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1.66×104L·mol·cm-1。铜(Ⅱ)的质量浓度在0.08~0.8μg/mL范围内符合比尔定律。本方法不经分离直接测定铝合金和镁合金样品中微量的铜,测定结果与AAS测定结果相符。铜(Ⅱ)催化H2O2氧化CTACPA褪色反应结果表明:在pH4.0的HAc-NaAc缓冲溶液介质中,褪色体系的最大吸收波长为535nm,铜(Ⅱ)的质量浓度在0.004-0.2gg/m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ΔA=3.0260C-7.24×10-3(C:μg/mL),相关系数为0.9996。此方法可测定头发和水样中的痕量铜,结果与AAS测定值相符。铁(Ⅲ)催化H2O2氧化CTACPA褪色反应结果表明:在pH7.0的NH4Ac缓冲溶液介质下,褪色体系的最大吸收波长为540nm,铁(Ⅲ)的质量浓度在0.02~0.2μg/m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ΔA=5.7027C+0.0548(C:μg/mL),相关系数为0.9992。此方法测定头发和面粉中的微量铁,结果与AAS测定值相符。钒(V)催化KBrO3氧化CTACPA褪色反应结果表明:在pH4.0的HAc-NaAc缓冲溶液介质下,褪色体系的最大吸收波长为536nm,钒(V)的质量浓度在0.02~0.2μg/m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ΔA=5.3075C+0.2485(C:μg/mL),相关系数为0.9988,此方法可测定头发和花生中的微量钒,结果与AAS测定值相符。本论文通过对CTACPA的研究,认为CTACPA是一种具有高选择性和高灵敏度的新型显色试剂,可以用于一些金属离子的检测。
刘文华[3](2012)在《稀土元素分析》文中提出本文对2006~2010年间我国稀土元素分析化学方面的进展进行了综述,内容包括重量法和滴定法、分光光度法、分子荧光和发光法、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发射光谱法、X射线荧光光谱法、质谱法、电化学法、气体分析及色谱等其它方法,引用文献251篇。
刘文华[4](2011)在《稀土元素分析》文中认为对2001-2005年间我国稀土元素分析化学方面的文献和某些进展进行了综述,内容包括重量法、滴定法、分光光度法、分子荧光和发光法、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发射光谱法、X射线荧光光谱法、质谱法、放射化学和电化学法等。引用文献301篇。
杨乡珍[5](2009)在《光度法测定铈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综述了近10多年来常规光度法、催化动力学光度法、化学光度法、紫外光度法、流动注射光度法和荧光光度法测定铈的研究结果。指出在常规光度法中,碱性染料类二安替比林甲烷类显色剂灵敏度最高,但受高价离子干扰严重;化学发光光度法、流动注射光度法和催化动力学光度法测定铈的应用较少,应加强研究。
杨乡珍[6](2008)在《镧的光度分析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综述了近10多年来镧的常规光度法、紫外光度法、催化动力学光度法和化学发光法研究状况。参考文献35篇。
王勇,于秀兰,舒燕,张丽清[7](2007)在《偶氮胂类稀土显色剂及其在光度分析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偶氮胂类稀土显色剂,着重论述了该类显色剂及其显色反应体系、相应光度分析方法的最大吸收波长、表观摩尔吸光系数、检测限、干扰情况以及相关应用。
杨浩义,晏高华,钟国秀[8](2007)在《国内锶的光度分析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国内锶的光度法测定的近年进展概况作了评述,主要涉及自1984年到2006年间在各类显色剂的使用,以及在锶的光度测定中应用催化动力学反应及化学计量学方法等内容,引用文献61篇。
李军丽,王之昌,于秀兰[9](2007)在《锆铪的光度分析进展》文中指出综述了近年来锆铪光度分析方法的进展状况,介绍了各类显色剂及其显色反应条件,以及相应分光光度法的检出限、干扰情况及其测定范围等。
于秀兰,王之昌[10](2006)在《偶氮膦类稀土显色剂及其在光度分析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了偶氮膦类稀土光度分析试剂,重点介绍了各类显色剂及其显色反应体系、相应光度分析方法的最大吸收波长、摩尔吸光系数、检测限、干扰情况及其应用。
二、对乙酰基偶氮胂与铀(Ⅳ)显色反应研究和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乙酰基偶氮胂与铀(Ⅳ)显色反应研究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分子光谱法测定镧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光度法 |
2 动力学光度法 |
3 荧光光度法 |
4 化学计量学在分光光度法中的应用 |
4.1 正交回归分析法 |
4.2 神经网络算法 |
4.3 其他计算法 |
5 展望 |
(2)新显色剂5-羧基-1,2,4-三氮唑偶氮氯膦的合成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变色酸偶氮类显色剂 |
2.2 卟啉类显色剂 |
2.3 三氮烯类显色剂 |
2.4 荧光酮类显色剂 |
2.5 吡啶偶氮类显色剂 |
2.6 其他类显色剂 |
2.6.1 5-偶氮罗丹宁类显色剂 |
2.6.2 亚甲胺H类显色剂 |
2.6.3 偶氮苯类显色剂 |
2.6.4 二安替比林甲烷类显色剂 |
2.6.5 噻唑偶氮类显色剂 |
2.6.6 含氮唑偶氮类显色剂 |
2.7 本论文选题与研究思路 |
第三章 配合物显色机理 |
第四章 5-羧基-1,2,4-三氮唑偶氮氯膦的合成及结构鉴定 |
4.1 实验仪器及试剂 |
4.1.1 主要实验仪器 |
4.1.2 试剂及药品 |
4.2 试剂的合成 |
4.2.1 合成原理 |
4.2.2 合成方法 |
4.3 结构鉴定 |
第五章 5-羧基-1,2,4-三氮唑偶氮氯膦与镧(Ⅲ)的显色反应研究 |
5.1 实验部分 |
5.1.1 主要仪器和试剂 |
5.1.2 实验方法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显色剂和配合物的吸收光谱 |
5.2.2 酸度的选择 |
5.2.3 缓冲液用量的选择 |
5.2.4 CTACPA用量的选择 |
5.2.5 显色时间与体系的稳定性 |
5.2.6 配合物的组成 |
5.2.7 工作曲线 |
5.2.8 共存离子的影响 |
5.3 样品分析 |
5.3.1 样品的测定 |
5.3.2 回收试验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5-羧基-1,2,4-三氮唑偶氮氯膦与铜(Ⅱ)的显色反应研究 |
6.1 实验部分 |
6.1.1 主要仪器和试剂 |
6.1.2 实验方法 |
6.2 结果与讨论 |
6.2.1 配合物的吸收光谱 |
6.2.2 酸度的选择 |
6.2.3 缓冲液用量的选择 |
6.2.4 CTACPA用量的选择 |
6.2.5 显色时间与体系的稳定性 |
6.2.6 配合物的组成 |
6.2.7 工作曲线 |
6.2.8 共存离子的影响 |
6.3 样品分析 |
6.3.1 铸造镁合金 |
6.3.2 铝合金样品 |
6.3.3 回收试验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5-羧基-1,2,4-三氮唑偶氮氯膦褪色光度法测定痕量铜(Ⅱ)的研究 |
7.1 实验部分 |
7.1.1 实验仪器及试剂 |
7.1.2 实验方法 |
7.2 结果与讨论 |
7.2.1 催化与非催化体系的吸收光谱 |
7.2.2 CTACPA用量的选择 |
7.2.3 反应介质和用量的选择 |
7.2.4 H_2O_2用量的选择 |
7.2.5 反应温度的选择和表观活化能的计算 |
7.2.6 反应时间的选择和表观速率常数的计算 |
7.2.7 体系的稳定性 |
7.2.8 共存离子的影响 |
7.2.9 工作曲线 |
7.3 样品分析 |
7.3.1 头发中铜的测定 |
7.3.2 水中铜的测定 |
7.3.3 回收实验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5-羧基-1,2,4-三氮唑偶氮氯膦褪色光度法测定痕量铁(Ⅲ)的研究 |
8.1 实验部分 |
8.1.1 实验仪器及试剂 |
8.1.2 实验方法 |
8.2 结果与讨论 |
8.2.1 催化与非催化体系的吸收光谱 |
8.2.2 CTACPA用量的选择 |
8.2.3 反应介质的选择 |
8.2.4 缓冲溶液用量的选择 |
8.2.5 H_2O_2用量的选择 |
8.2.6 反应温度的选择和表观活化能的计算 |
8.2.7 反应时间的选择和表观速率常数的计算 |
8.2.8 体系的稳定性 |
8.2.9 共存离子的影响 |
8.2.10 工作曲线 |
8.3 样品分析 |
8.3.1 头发中铁的测定 |
8.3.2 面粉中铁的测定 |
8.3.3 回收实验 |
8.4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5-羧基-1,2,4-三氮唑偶氮氯膦褪色光度法测定痕量钒(Ⅴ)的研究 |
9.1 实验部分 |
9.1.1 实验仪器和试剂 |
9.1.2 实验方法 |
9.2 结果与讨论 |
9.2.1 催化和非催化体系的吸收光谱 |
9.2.2 CTACPA用量的选择 |
9.2.3 反应介质的选择 |
9.2.4 缓冲溶液用量的选择 |
9.2.5 KBrO_3用量的选择 |
9.2.6 H_2SO_4用量的选择 |
9.2.7 反应温度的选择和表观活化能的计算 |
9.2.8 反应时间的选择和表观速率常数的计算 |
9.2.9 体系的稳定性 |
9.2.10 共存离子的影响 |
9.2.11 工作曲线 |
9.3 样品分析 |
9.3.1 花生中钒的测定 |
9.3.2 头发中钒的测定 |
9.3.3 回收试验 |
9.4 本章小结 |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
10.1 结论 |
10.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稀土元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重量法和滴定法 |
3 分光光度法 |
3.1 单一稀土简单离子光度法 |
3.2 稀土络合物光度法 |
(1) 偶氮胂类显色体系 |
(2) 偶氮氯膦类显色体系 |
(3) 其它类显色体系 |
3.3 褪色法及动力学光度法 |
3.4 多元络合物光度法 |
3.5 双波长分光光度法 |
3.6 计算光度法 |
3.7 分离与富集方法的应用 |
3.8 非稀土测定 |
4 荧光光度法 |
5 原子吸收法 |
5.1 稀土元素的测定 |
5.2 非稀土杂质的测定 |
6 发射光谱法 |
7 质谱法 |
8 X-射线荧光光谱法 |
9 电化学分析法 |
10 放射化学分析法 |
11 离子色谱法 |
12 气体分析 |
(6)镧的光度分析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常规光度法 |
2 催化动力学光度法 |
3 紫外光度法 |
4 化学发光法 |
5 结束语 |
(8)国内锶的光度分析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偶氮磺类试剂 |
2 偶氮胂类试剂 |
3 偶氮氯膦类试剂 |
4 偶氮羧类试剂 |
5 其它试剂 |
6 其他光度法 |
(9)锆铪的光度分析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偶氮类试剂 |
1.1 变色酸偶氮类 |
1.1.1 偶氮胂Ⅲ |
1.1.2 对乙酰基偶氮氯膦 |
1.1.3 DBN-偶氮氯膦 |
1.1.4 对碘偶氮氯膦 |
1.1.5 2, 6-二碘-4-硝基偶氮胂 |
1.1.6 DCS-偶氮胂 |
1.1.7 DBS-偶氮胂 |
1.1.8 DBM-偶氮羧胂 |
1.1.9 二溴甲基偶氮羧胂 |
1.2 杂环偶氮类 |
2 苯基荧光酮类试剂 |
2.1 2, 3, 7-三羟基荧光酮 |
2.2 4, 5-二溴苯基荧光酮 |
2.3 邻氯苯基荧光酮 |
2.4 3, 5-二溴水杨基苯基荧光酮 |
2.5 2, 4-二羟基苯基荧光酮 |
2.6 苯基荧光酮 |
2.7 5’-硝基水杨基荧光酮 |
2.8 水杨基荧光酮 |
2.9 溴代二甲氨基苯基荧光酮 |
3 三苯甲烷类试剂 |
3.1 二甲酚橙 |
3.2 溴邻苯三酚红 |
3.3 甲基百里酚蓝 |
4 其他类试剂 |
5 结 语 |
(10)偶氮膦类稀土显色剂及其在光度分析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前 言 |
2 偶氮膦类稀土显色剂的主要类型与应用 |
2.1 偶氮氯膦类 |
2.1.1 偶氮氯膦I (CPA I) |
2.1.2 偶氮氯膦III (CPA III) |
2.1.3 对氟偶氮氯膦 (CPA-pF) |
2.1.4 对氯偶氮氯膦 (CPA-pC) |
2.1.5 对碘偶氮氯膦 (CPA-pI) |
2.1.6 对硝基偶氮氯膦 (CPA-pN) |
2.1.7 间硝基偶氮氯膦 (CPA-mN) |
2.1.8 间乙酰基偶氮氯膦 (CPA-mA) |
2.1.9 对乙酰基偶氮氯膦 (CPA-pA) |
2.1.10 间 (对) 甲酰基偶氮氯膦 [CPA-m (p) F] |
2.1.11 间羧基偶氮氯膦 (CPA-mK) |
2.1.12 间磺酸基偶氮氯膦 (CPA-mS) |
2.1.13 间氨磺酰基偶氮氯膦 |
2.1.14 间膦酸基偶氮氯膦 |
2.1.15 对二甲氨基偶氮氯膦 |
2.1.16 对马尿酸偶氮氯膦 |
2.1.17 对三氟甲基偶氮氯膦 |
2.1.18 三氯偶氮氯膦 (TCCPA) |
2.1.19 均三溴偶氮氯膦 (TBCPA) |
2.1.20 二溴对氯偶氮氯膦 (DBC-CPA) |
2.1.21 二溴对氟偶氮氯膦 (DBF-CPA) |
2.1.22 二溴硝基偶氮氯膦 (DBN-CPA) |
2.1.23 二溴磺基偶氮氯膦 (DBS-CPA) |
2.1.24 二溴羧基偶氮氯膦 |
2.1.25 氨基-C酸偶氮氯膦 |
2.2 偶氮溴膦及偶氮硝膦类 |
2.2.1 偶氮溴膦-DBSN |
2.2.2 偶氮溴膦-pSN |
2.2.3 偶氮硝膦-mN |
3 结 语 |
四、对乙酰基偶氮胂与铀(Ⅳ)显色反应研究和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分子光谱法测定镧的研究进展[J]. 李雪梅,柳玉英,巩秀贤. 冶金分析, 2015(01)
- [2]新显色剂5-羧基-1,2,4-三氮唑偶氮氯膦的合成与应用研究[D]. 李呈宏. 浙江工业大学, 2013(05)
- [3]稀土元素分析[J]. 刘文华. 分析试验室, 2012(07)
- [4]稀土元素分析[J]. 刘文华. 分析试验室, 2011(06)
- [5]光度法测定铈的研究进展[J]. 杨乡珍. 湿法冶金, 2009(01)
- [6]镧的光度分析进展[J]. 杨乡珍. 湿法冶金, 2008(04)
- [7]偶氮胂类稀土显色剂及其在光度分析中的应用[J]. 王勇,于秀兰,舒燕,张丽清.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 2007(02)
- [8]国内锶的光度分析进展[J]. 杨浩义,晏高华,钟国秀.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2007(05)
- [9]锆铪的光度分析进展[J]. 李军丽,王之昌,于秀兰.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 2007(01)
- [10]偶氮膦类稀土显色剂及其在光度分析中的应用[J]. 于秀兰,王之昌.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 2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