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种群水生态研究

枣种群水生态研究

一、酸枣种群水分生态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黎露,王永琪,马姜明,张惠,黄柳欣,莫燕华,李明金[1](2021)在《南亚热带马尾松人工林近自然恢复过程中林下木本植物生态位动态》文中研究表明为了解广西南亚热带近自然恢复过程中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林下主要木本植物的生态位动态变化特征,以"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在群落学调查的基础上采用Levins生态位宽度指数和Pianka生态位重叠指数对马尾松人工林亚乔木层和灌木层木本植物种群生态位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马尾松中龄林亚乔木层的山乌桕Sapium discolor、灌木层的鹅掌柴Schefflera heptaphylla,成熟林亚乔木层的狭基润楠Machilus attenuata、灌木层的三桠苦Evodia lepta,以及过熟林亚乔木层的鹅掌柴、灌木层的纽子果Ardisia palysticta生态位宽度较大,在各自群落中属于优势种群;(2)重要值越大的物种通常生态位宽度越大,但是二者之间的排序并不完全相同,生态位宽度与生态位重叠之间无显着的正相关关系;(3)随着马尾松人工林从中龄林到成熟林到过熟林近自然恢复的进行,亚乔木层物种间生态位分化程度增加,生态位重叠程度逐渐下降,灌木层物种受到可利用资源和自身生物学特性的限制,物种间生态位分化不明显,生态位重叠程度增加,马尾松人工林群落中亚乔木层较灌木层有更高的稳定性。

肖艳梅,解婧媛,姚义鹏,梁士楚,高丽娜,张惠,莫适祯[2](2021)在《桂林岩溶石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乔木层优势物种生态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采用样方法对不同资源位群落进行调查,通过冗余分析(RDA)结合Monte Carlo随机置换检验筛选出对桂林岩溶石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乔木层优势物种分布影响显着的土壤资源轴(土壤有机质、土壤水溶钙、土壤速效氮、土壤全氮、土壤pH值和土壤厚度)。利用Levins生态位宽度指数和Pianka生态位重叠指数对桂林岩溶石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乔木层14个优势物种在土壤有机质、土壤水溶钙、土壤速效氮、土壤全氮、土壤pH值和土壤厚度6个土壤资源轴上的生态位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在土壤有机质和土壤水溶钙资源轴上,生态位宽度最大值为常绿物种檵木(0.89、0.94);在土壤pH值资源轴上,生态位宽度最大值为常绿物种粗糠柴(0.96);在土壤速效氮、土壤全氮和土壤厚度资源轴上,生态位宽度最大值为落叶物种南酸枣(0.87、0.99、0.97)。(2)14个优势物种在6个土壤资源轴上,生态位重叠均值由大到小依次为土壤厚度>土壤全氮>土壤水溶钙>土壤速效氮>土壤pH值>土壤有机质,且均表现为常绿物种与常绿物种形成的种对生态位重叠均值(0.84)>常绿物种与落叶物种(0.74)>落叶物种与落叶物种(0.66)。(3)综合6个土壤资源轴,生态位重叠值≥0.5的种对高达480对,占总种对数的87.91%,暗示桂林岩溶石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乔木层优势物种在资源匮乏且资源异质性高的特殊生境中存在激烈竞争,且乔木层种间关系相对不稳定。

张晓涵[3](2021)在《烟台三种边坡先锋灌木的繁殖生态学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酸枣(Ziziphus jujuba var.spinosa(Bunge)Hu ex H.F.Chow)是鼠李科(Rhamnaceae)枣属(Ziziphus)落叶灌木或小乔木,荆条(Vitex negundo var.heterophylla(Franch.)Rehd.)是唇形科(Lamiaceae)牡荆属(Vitex)灌木,小花扁担杆(Grewia biloba var.parviflora(Bunge)Hand.-Mazz.)是椴树科(Tiliaceae)扁担杆属(Grewia)落叶灌木或小乔木。三种植物为烟台地区常见的边坡先锋灌木,以这三种植物为研究对象,从开花生态、传粉生态、繁育系统、植株生物量的繁殖分配、种子生理生态等方面进行繁殖生态学特性比较研究,了解本地野生灌木的有性繁殖机制,以期为保护优良野生灌木资源、将优良的野生灌木广泛应用于边坡绿化防护工程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主要结果如下:酸枣始花期在5月末,终花期在7月初左右,种群花期40d左右,酸枣花为黄绿色,花两性,花直径4.94mm±0.20mm,花药5,有蜜盘分泌花蜜,柱头有两分枝,酸枣最高花粉活力可达62.04%±15.09%,同时期柱头可授性极强,在25℃时酸枣花粉萌发率最高为42%,25℃为酸枣的最适萌芽温度,这与酸枣的花期温度大体相符。荆条始花期在7月初,花期55~60d,花冠浅紫色,花两性,花直径7.44mm±0.32mm,雄蕊探出花冠,荆条的柱头在蕾期时和萎蔫期时也具有可授性,但可授性极弱,荆条在初开期时柱头可授性最强,荆条的花粉活力在萎蔫期可低至56.37%±13.9%,荆条花粉萌发率在25℃与30℃时相差不大,在20℃时低于10%。小花扁担杆存在雌株、雄株与两性株,6月底进入始花期,柱头扩大,盘状,有浅裂,种群花期持续50~55d,雌株单花花期4d,雄花单花花期3d,两性株单花花期3~4d。花直径:雄花>两性花>雌花。柱头直径:雌花>两性花>雄花。小花扁担杆雄花柱头功能退化,不具有可授性。小花扁担杆雄花花粉活力要高于两性花花粉活力,小花扁担杆花粉在30℃时萌发率可高达20%左右。对酸枣、荆条、小花扁担杆三种边坡绿化灌木的访花昆虫进行物种多样性比较,Shannon-Wiener指数(H’):酸枣>小花扁担杆两性花>小花扁担杆雄花>荆条>小花扁担杆雌花。Margalef丰富度指数(Dm):酸枣>荆条>小花扁担杆雄花>小花扁担杆两性花>小花扁担杆雌花。Pielou指数(Jsw):小花扁担杆两性花>小花扁担杆雌花>小花扁担杆雄花>荆条>酸枣。酸枣的访花昆虫种类较丰富,但均匀度较低。小花扁担杆访花昆虫丰富度最低但均匀度较高。依据杂交指数与花粉胚珠比估测,酸枣、荆条、小花扁担杆的杂交指数分别为4、3或4、4,花粉胚珠比依次是3850~4150、9145~22605、59596.75~101653.25。据此三种植物繁育系统均为异交为主,部分自交亲和,综合套袋实验结果,确定这三种植物均存在自交,但自交的坐果率较低。自然状态下,酸枣与荆条的坐果率均超过30%,小花扁担杆雌花坐果率可高达50%以上,两性花则在28%左右。酸枣的根、茎、叶、花生物量分配分别为16.51g±0.16g、19.17g±0.26g、15.70g±0.2g、0.58g±0.11g。荆条依次为4.90g±0.1g、9.21g±0.13g、6.97g±0.02g、3.67g±0.08g。小花扁担杆两性株依次为18.78g±0.35g、25.87g±0.57g、13.39g±1.31g、6.25g±0.37g。可见,不同植物在不同构件生物量分配上存在差别,酸枣、荆条、小花扁担杆两性株的花序生物量与植株生物量具有极显着正相关关系,酸枣、荆条和小花扁担杆的繁殖投入与植株大小均呈现正相关。酸枣的千粒重为232.41g±19.76g,小花扁担杆为40.09g±1.89g,荆条为7.6g±1.62g。酸枣种子外壳木质化,荆条种子有黑色硬壳,小花扁担杆种子外壳坚硬且覆有油膜。酸枣种子吸水速率最快,温水浸泡能提高酸枣和荆条的发芽率且需时间较长,采用赤霉素浸泡破坏外壳的种子和层积处理后均能大大提高种子萌芽率,节约萌发时间,层积与赤霉素浸种两种处理能破除种子休眠,加速种子萌发。

胡晓艳[4](2021)在《酸枣遗传多样性、谱系地理及种群历史动态变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酸枣(Ziziphus jujuba var.spinosa)在我国分布广泛,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随着我国果树野生种质资源研究热度的提高,酸枣蕴含的丰富基因库将为栽培枣育种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的遗传资源。但是目前我国酸枣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形势不容乐观。对我国酸枣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种群动态等基本问题的研究将为酸枣保护及可持续开发利用奠定重要的科学依据。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酸枣中单拷贝核基因标记,然后对我国21个酸枣自然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及种群动态等进行分析。使用叶绿体基因组数据对酸枣谱系地理结构及谱系分化时间等进行了计算。同时,利用实地调查与文献检索收集到酸枣在我国境内的498个分布信息,结合10个环境因子,利用MaxEnt模型和ArcGis软件对酸枣在地质时期、当前和未来环境条件下的分布动态进行了研究。本研究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本研究初步筛选得到13个单拷贝核基因标记,标记的长度在295-887 bp之间,总长为9806 bp。核苷酸多样性参数π和θw的值分别在0.00073-0.01220和0.00105-0.01209之间,平均值分别为0.00513和0.00531。Rm的平均值为3。中性检验结果均不显着,说明所有单拷贝核基因标记位点均符合中性进化假设。系统发育和遗传结构分析表明所筛选的单拷贝核基因标记能够用于酸枣遗传学等相关研究。酸枣基因组频繁发生的染色体融合与片段复制事件导致单拷贝核基因标记筛选的困难,未来将会开发更多的单拷贝核基因标记用于酸枣及枣属遗传学等相关研究。2)在开发的13个单拷贝核基因标记中随机选取5个开展我国酸枣种质资源遗传学相关研究。本研究共采集了我国酸枣21个野生种群328个个体。经过扩增测序及数据处理后发现,5个单拷贝核基因标记的长度在199-846 bp之间,分离位点数目和单倍型多样性的变化区间为24-82和0.611-0.940,Rm的平均值为8。Tajima’s D检验、Fu和Li’s D*和F*检验及多位点联合HKA检验结果表明所使用的5个单拷贝核基因标记符合中性进化假设。我国酸枣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π=0.00720,θw=0.0153),这可能与酸枣交配系统及种群历史动态有关。失配分布和Bayesian skyline plot分析表明我国酸枣资源在进化历史上经历过种群扩张或持续增长,扩张时间大约发生在11.57Ka(95%置信区间:9.76Ka-14.07Ka)左右,正处于末次盛冰期向全新世中期过渡的阶段,全球气候正逐步回暖。STRUCTURE分析结果表明我国酸枣个体水平的遗传组成比较类似并将所有酸枣种群划分为2个种内分支,分别为核心种群和边缘种群。Migrate分析发现核心种群的有效种群大小大约是边缘种群的1.5倍,且二者之间的基因流为非对称基因流。AMOVA分析表明酸枣种群间遗传分化水平较高(Fst=0.197),种群内变异是总变异的主要来源(80.30%),酸枣种子和花粉的扩散特性导致种群间基因流较小。Mantel检验结果表明酸枣种群间地理距离和遗传距离,以及环境距离和遗传距离均显着相关,表明地理距离的增加及种群间环境条件的差异进一步降低了种群间基因流水平。3)在21个种群中分别各随机选取了1个个体进行叶绿体基因组测序与组装。结果表明酸枣叶绿体基因组长度在159399-161279 bp之间,GC含量在36.51-37.30%之间。酸枣叶绿体基因组包含一个短单拷贝序列,一个长单拷贝序列及两个反向重复序列,共编码112个基因,包括78个蛋白质编码基因,30个tRNA基因和4个rRNA基因。叶绿体单倍型系统发育树和Median-joining谱系图同样把所有种群分为核心种群和边缘种群,处于黄土高原地区的核心种群叶绿体基因组单倍型为酸枣古老叶绿体单倍型,据此推测黄土高原地区可能是酸枣冰期避难所所在。分化时间计算结果表明核心种群和边缘种群的分化时间约在55.86Ma(95%HPD:31.82-79.37Ma)之前,分化可能是由当时的气候环境条件与地质条件导致的。4)使用MaxEnt模型模拟了酸枣在当前、地质时期(末次间冰期、末次盛冰期及全新世中期)和未来2个时期(2050s,2070s)的分布动态。结果表明MaxEnt模型模拟的精确度较高(验证数据和测试数据AUC平均值分别为0.943和0.932)。环境因子中,最冷季度平均温度(Bio11)对MaxEnt模型模拟的贡献率最高(35.4%),土壤因子的贡献率最低(0.1%)。最冷季度平均温度(Bio11)、最热季度平均降雨量(Bio18)、气温年较差(Bio7)和海拔高度(elevation)为影响酸枣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最冷季度平均温度(Bio11)在-8.5℃-4.9℃之间,最热季度平均降雨量(Bio18)在245-550mm之间,气温年较差(Bio7)范围在1.8℃-15.7℃之间且海拔高度(elevation)在1000 m左右的地区为酸枣适宜分布区的主要分布范围。MaxEnt模拟发现当前环境条件下酸枣的总适生区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北山东半岛至黄土高原地区,与文献记载的分布地区基本一致。末次盛冰期时酸枣分布范围缩减明显且整体南移,末次间冰期时酸枣最适生区和总适生区面积均比当前时期的面积有所扩大。地质时期酸枣分布动态符合温带植物类群应对第四纪冰期-间冰期循环的退缩-扩张模型。在秦岭北部地区可能存在酸枣冰期的另一个避难所。在未来环境条件下,酸枣的总适生区面积与当前相比略有下降,但最适生区面积有所增长。未来环境条件下酸枣分布区向高纬度地区迁移趋势明显。黄土高原地区和北方高纬度地区将是当前与未来时期酸枣种质资源保护措施重点开展的地区。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开发了一套在枣属物种中通用的单拷贝核基因标记,并且表明单拷贝核基因标记在酸枣种质资源遗传学及谱系地理学研究中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我国分布的酸枣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种群间遗传分化明显。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酸枣分布范围也产生了相应的波动。本研究的开展将丰富酸枣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内容,并有助于从理论上了解温带植物类群应对环境变化做出的响应,同时也为酸枣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林红玲[5](2021)在《桂林岩溶石山落叶阔叶林群落结构与谱系结构分析》文中指出桂林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东北部,是广西岩溶石山主要分布区域之一,是典型的岩溶地貌。具有景观异质性高、水文地质结构明显、岩石裸露率高、碳酸盐溶蚀性强和土壤贫瘠等特点。落叶阔叶林是亚热带岩溶石山的主要群落类型之一,在岩溶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中具有一定替代的作用和地位,对防止岩溶石山石质荒漠化、调节表层岩溶带的蓄水功能、调节森林碳库等多项生态功能发挥重要作用。为了探究桂林岩溶石山落叶阔叶林群落结构以及谱系结构特点,我们在阳朔县禄迪村和灵川县辇田尾村分别设置24个和25个样方,在实地的群落学调查和环境因子观测结果的基础上,探讨了岩溶石山落叶阔叶林不同群落类型的群落结构、种类组成、谱系结构以及群落物种分布和谱系结构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变化规律,以期为岩溶森林物种共存以及植被保护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运用TWINSPAN分析结合DCA排序,将调查到的49个桂林岩溶石山落叶阔叶林样方划分为3个群丛组类型,与野外观察到的外貌特征分类结果相一致,分别为群丛组A:南酸枣-喜树+巴豆群丛组(ASS.Choerospondias axillaris-Camptotheca acuminata+Croton tiglium);群丛组B:光皮梾木-喜树群丛组(ASS.Swida wilsonianaCamptotheca acuminata);群丛组C:麻栎-檵木群丛组(ASS.Quercus acutissimaLoropetalum chinense)。(2)在垂直结构上,在乔木层中,3个群丛组均是落叶物种占优势;在灌木层中,群丛组A和群丛组B以落叶物种占优势,群丛组C则以常绿物种占优势。在径级结构上,1—5 cm和5—10 cm径级内,群丛组A和群丛组B均是落叶物种占优势,群丛组C除了物种丰富度以外,均是常绿物种占据优势地位;在≥10 cm径级中,除了群丛组B的物种丰富度外,3个群丛组中的各项指标均为落叶物种占主导地位。(3)Monte Carlo置换检验和冗余分析的结果表明,岩石裸露率、土壤含水量、海拔、坡向、土壤p H、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速效钾、林冠开阔度和人为干扰是影响研究区不同类型群落分布的主导因子,同时变差分解的结果也表明空间因子与土壤因子的耦合作用是影响岩溶石山群落分布的主要因素。(4)群落谱系结构分析表明,群丛组A和群丛组B的谱系结构指数NRI和NTI均呈现出聚集的状态,环境过滤在群落组配的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群丛组C的NRI指数和NTI指数则呈现出两种不同的谱系分布格局,NRI表现为谱系聚集的格局,而NTI表现为谱系发散的格局,说明在群丛组C中,环境过滤和种间竞争的共同作用影响着群落组配的过程。推测生态位机制是解释岩溶石山落叶阔叶林群落组配机制的最佳理论。(5)由Pearson相关性分析的结果可知,NRI指数随着岩石裸露率、p H、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速效钾和海拔的增大,植物群落的谱系结构的聚集程度也在逐渐增大。群落谱系结构指数NTI随着岩石裸露率、海拔以及p H、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速效钾等土壤养分含量的升高,群落谱系聚集程度逐渐增大。随着土壤含水量、坡向和人为干扰等环境因子的增加,群落谱系结构的发散程度逐渐增大。综合来说,岩石裸露率、土壤p H、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速效钾、海拔是影响桂林岩溶石山群落谱系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总之,基于本研究,我们较系统地分析了岩溶石山落叶阔叶林的群落结构和谱系结构特征,并就环境因子对该区域群落分布和谱系结构的影响展开了较深入的分析,研究结果将为人们更深层次的理解岩溶石山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生物多样性格局的成因等提供新的认识,促进区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麻云霞[6](2021)在《文冠果种子特性变异及优良砧用种源选择》文中指出文冠果(Xanthoceras sorbifolium Bunge),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木本油料、药用植物、食用和蜜源树种,也是治理荒漠化、绿化荒山、美化城市的优良树种,广布于我国“三北”地区。但目前文冠果多数仍处于野生、半野生状态,类型极其混杂,种子来源不清,生长慢,产量低,生态和经济效益不高。因此,本文以26个地理种源的文冠果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文冠果种子的特性、多点苗期生长特征和作为砧木造林的适用性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评价,为文冠果的良种选育和种质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种源间文冠果含油率变异较大,在56.54~76.27%之间,脂肪酸含量丰富,共有18种脂肪酸,含量最高的为亚油酸和油酸,且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总饱和脂肪酸含量,生物柴油特性指标均符合ASTM D6751-2010,EN 14214-2008和GB/T 20828-200等国际标准。种子内含有17种氨基酸和8种人体必需矿质元素,VB1、VB2和VE的平均含量值较高。26个种源中文冠果种子品质特性最为优质的种源有内蒙古甘旗卡、内蒙古扎鲁特、内蒙古奈曼、内蒙古库伦和山东东营,这些种源的种子是生产中食用油原料和生物柴油原料俱佳的首选资源。(2)文冠果种子形态质量指标最好的种源地为内蒙古图布信,种子的活力和含水率为93.29%和13.28%,吸水特性分为急速吸水时期、平缓吸水时期和生长吸水期三个时期。且形态和质量指标在组间和组内都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整体重复力也较高。处理方式、种源地及其交互效应对文冠果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发芽时间存在极显着的影响。种子处理效果最好的为处理方式B—沙藏+5%PEG浸泡24小时,发芽性能最好的种源为内蒙古科尔沁。种子的形态质量和发芽指标整体呈现西—东梯度逐渐增大的地理变异趋势,与种子品质特性的变异模式类似。内蒙古科尔沁、内蒙古图布信、内蒙古扎鲁特、内蒙古舍伯吐和黑龙江牡丹江为文冠果种子形态质量和发芽特性表现最好的种源。(3)辽宁彰武(东北地区)试验点的优质文冠果优质种源有内蒙古奈曼、扎鲁特和辽宁海城,山东安丘(华东地区)试验点的优质种源有山东东营、安丘和内蒙古库伦,陕西靖边(西北地区)试验点的优质种源有内蒙古科尔沁、奈曼和北京房山,这些种源可在辽宁、山东和陕西三省或与本文试验地类似的立地环境进行推广。不同试验点的优质种源并不完全相同,其苗木保存率、苗高、地径、叶干质量和枝干质量均会随着试验地点的不同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在同时考虑平均株高与地径的情况下,内蒙古库伦、山东东营种源的平均育种值也为最高,具有较大的育种潜力。(4)用26个种源二年生文冠果做砧木,嫁接文冠果新品种‘中石4号‘和‘中石9号‘,总体亲和性‘中石9号‘高于‘中石4号‘。内蒙古奈曼、山东东营、内蒙古库伦砧木种源嫁接成活率最高,河北张家口最低;内蒙古奈曼种源地砧木嫁接‘中石4号‘后,果实产量最高,内蒙古科尔沁种源地砧木嫁接‘中石9号‘后,果实产量最高。综合生长、生理特性和果实产量等多个指标得出:嫁接‘中石4号‘的优质砧木种源为内蒙古奈曼、内蒙古科尔沁、内蒙古库伦、北京房山和山东临沂,嫁接‘中石9号‘的优质砧木种源为陕西靖边、内蒙古科尔沁、内蒙古库伦、内蒙古奈曼、北京房山和辽宁关山。

盘远方[7](2021)在《桂林岩溶石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物种多样性格局及维持机制》文中提出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体现,物种多样性维持机制是群落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桂林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是典型的岩溶石山地貌,岩溶发育强烈、景观复杂、生态脆弱,植被遭到破坏极易退化且难以恢复。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是一种介于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之间的森林植被类型,其中桂林岩溶石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是亚热带岩溶地区特殊条件下所形成的一种典型的森林植被类型,它承载着防止石漠化、调蓄表层岩溶带、碳库等多项生态功能重任,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和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因此,探讨该区域森林物种多样性格局,揭示其背后的形成与维持机制,对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本文以桂林市灵川县小水村后山2 hm2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物种多度格局、物种多样性格局、功能性状格局及功能多样性格局,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不同林层常绿物种数均大于落叶物种数,且从乔木层→亚乔木层→灌木层常绿物种数与落叶物种数差别逐渐增大(乔木层:常绿25种,落叶24种;亚乔木层:常绿38种,落叶35种;灌木层:常绿49种,落叶41种)。基于种-多度曲线和种-面积曲线来看,不同取样尺度下常绿物种比落叶物种数多、个体数也相对较较多。(2)常绿+落叶物种在小尺度上被断棍模型和生态位优先模型接受;在中、大尺度上被断棍模型接受。常绿物种在小尺度上7个模型均可以接受,在中、大尺度上只有断棍模型被接受。落叶物种在小尺度上断棍模型和zipf模型被拒绝,在中、大尺度上只有断棍模型和Zipf-Mandelbrot被接受。(3)利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法(TWINSPAN)结合趋势对应分析法(DCA)对群落进行分类,结果将50个样方划分为3个群落。(4)整个样地α多样性表现为不同样方个体数变异最大,变异系数为49.9%;Simpson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变异最小,变异系数均为5.9%;而不同样方物种数、Inverse·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的变异系数分别为22.7%、28.9%和9.8%。(5)对不同群落的α多样性进行比较,结果显示Shannon-winener指数、Simpson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Inverse·Simpson指数群落Ⅱ显着大于群落Ⅰ和群落Ⅲ(P<0.05);物种丰富度为群落Ⅲ显着小于群落Ⅱ和群落Ⅰ(P<0.05);个体数则为群落Ⅲ显着大于群落Ⅱ和群落Ⅰ(P<0.05)。(6)CCA排序结果显示,其中人为干扰、海拔对物种分布产生极显着的影响(P<0.01),坡度、土壤厚土、岩石裸露率对物种分布产生显着的影响(P<0.05)。(7)方差分解结果显示,叶绿素含量、叶干物质含量和木材密度个体之间的变异程度均大于物种之间的变异程度;叶片厚度、叶面积和比叶面积物种之间的变异程度均大于个体之间的变异程度。(8)不同群落植物功能性状的变化规律则表现为叶绿素含量和叶片厚度群落Ⅱ显着大于群落Ⅰ和群落Ⅲ(P<0.05);木材密度群落Ⅲ显着小于群落Ⅱ和群落Ⅰ(P<0.05);叶面积群落Ⅲ和群落Ⅱ显着大于群落Ⅰ(P<0.05);比叶面积群落Ⅱ显着小于群落Ⅰ和群落Ⅲ(P<0.05);叶干物质含量群落Ⅲ显着小于群落Ⅰ和群落Ⅱ(P<0.05)。(9)不同群落植物功能多样性指数除功能分离度差异不显着外(P>0.05),功能离散度、功能均匀度和功能丰富度在不同群落中均有显着差异(P<0.05)。其中功能离散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群落Ⅲ显着大于群落Ⅰ和群落Ⅱ;而功能丰富度指数则为群落Ⅰ显着大于群落Ⅱ和群落Ⅲ。

李玲[8](2021)在《枣棉间作复合系统耗水特性和土地生产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当前干旱区水资源日趋匮乏而基于限量供水的农林间作节水增效理论和技术研究体系不够完善的现状,采用大田试验,以典型农林间作模式枣棉间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5个不同处理(Int 2、Int 4和Int 6为3种不同间距的枣棉间作处理,Sole J为枣树单作处理,Sole C为棉花单作处理),研究枣棉间作复合系统的耗水变化规律、根系分布特征、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探析复合系统的耗水特性、土地和水分生产力,明确复合群体根系分布与土壤水分利用的相关关系,筛选出缓解枣棉间作种间水分竞争并能有效提高间作系统生产力的种植模式,为本地区农果间作系统调控提供重要的理论和技术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枣棉间作土壤水分随着棉花生育期的推进而逐渐减少,且枣棉间距越小,差异越大。与枣树单作系统相比,枣棉间作系统土壤水分效应表现为正效应;与棉花单作系统相比,枣棉间作系统土壤水分效应表现为负效应。2.间作耗水量、土壤贮水消耗量随棉花行数的增加而显着增加,棵间蒸发量随着棉花生育进程的推进呈逐渐降低。苗期是减少土壤无效蒸散的关键时期,花铃期是间作棉田耗水的主要时期。阶段棵间蒸发量和蒸散比随棉花种植行数的增加而减小。3.枣树根长密度随离树距离的增大而逐渐减小,随土层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各处理枣树根系在离树间距最近及离地表土层最浅区域分布最广。棉花根长密度分布由大到小的次序为Int 4>Int 6>Int 2,棉花根长密度随离树距离的增加而增大,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下降,棉花细根主要分布在距离枣树水平方向1.0-1.5 m及垂直方向0-40 cm 土壤土层。4.离树距离越大竞争能力越大,水平方向1.0-1.5 m棉花-枣树的竞争能力均大于枣树-棉花的竞争能力,其他水平方向除处理Int 4外,枣树-棉花的竞争能力均大于棉花-枣树的竞争能力;垂直方向上0~100 cm 土层均是枣树-棉花的竞争能力优于棉花-枣树的竞争能力。5.间作模式较单作种植显着影响枣树株高、新枝长、主干茎粗,且对新枝茎粗有显着促进作用。间作可以显着提高棉花株高、茎粗、叶片数、蕾铃数和果枝数。不同田间配置中,处理Int 6对棉花株高有显着促进作用,处理Int 2对棉花茎粗和叶片数生长有明显优势,间作不同田间配置中蕾铃动态变化相似,其中处理Int 2蕾铃数表现最高。6.枣棉间作系统总产较单作种植显着提高21.3%-33.5%,不同田间配置对间作棉花和红枣产量有显着影响,就系统总产而言,处理Int 4下产量最高,土地当量比高达1.35,具有显着增产优势,水分当量比表现为Int 4>Int 6>Int 2,距离枣树1m种植4行棉花的种植模式在水分利用方面更有间作优势。

黄林娟,于燕妹,安小菲,余林兰,薛跃规[9](2021)在《广西大石围天坑群天坑森林主要木本植物种间关联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了解大石围天坑群天坑森林植物群落的种间联结特征,该文以大石围天坑群中7个典型天坑森林为研究区建立18个样地,取其中重要值大于1的木本植物为研究对象,采用方差比例、χ2检验、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及PCA排序方法,对天坑森林内的主要木本植物种间关联性和生态种组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乔木层总体联结性呈现显着正联结,灌木层总体联结性呈现不显着正联结,群落总体关联性呈现显着正联结,表明天坑森林植物群落处于稳定的阶段。(2)χ2检验、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发现,乔木层正联结种对多于负联结种对且显着联结种对占多数,灌木层负联结种对多于正联结种对,且显着联结种对占多数,表明乔木层群落稳定性高于灌木层,乔木层种间竞争合作强,灌木层种间竞争排斥性强,群落主要木本植物之间联结性强,种间保持紧密联结的联结特征。(3) PCA排序将天坑森林植物分为四大生态种组,物种分布由天坑底部至顶部呈现圈层分布方式,且物种分布方式总体受生境差异和物种自身特性影响。可见,植物紧密的联结关系是天坑森林多样性维持机制之一,而群落内部种间关联性的自我调控及物种对生境异质性的趋同适应是群落维持稳定的基础。

陶明爽[10](2021)在《河北省曲阳县药用植物资源调查与评价》文中研究指明曲阳县位于华北平原西部,太行山东麓,煤炭业和石雕业比较发达,山体石矿开采严重,导致县域内的生态环境受到破坏,药用植物的生存环境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因此,适时开展曲阳县药用植物资源的调查工作愈加重要,本研究依托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通过野外实地调查,植物的鉴定,标本的制作,文献资料的查阅,数据的整理分析,对河北省曲阳县的药用植物资源进行了全面的调查与评价,掌握曲阳县野生药用植物的种类、药用部位、功效、蕴藏量及保护急缓程度;栽培药用植物的种类、种植面积及产量,针对曲阳县野生和栽培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及保护提出了合理的建议,以期为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数据库的建设提供数据参考,为曲阳县药用植物资源开发、保护、种植及中药材产业扶贫提供数据支撑。本论文研究结果如下:1曲阳县共调查植物332种,其中野生药用植物281种,隶属于69科189属。菊科植物种类最多,有45种,其次是豆科,有24种,景天科、蒺藜科、鸢尾科等24个科只调查到1种药用植物;曲阳县野生药用植物按植物生活型可分为草本植物、灌木植物、乔木植物和藤本植物四种,其中草本植物最多占野生药用植物总数的79.00%,其他依次为11.74%、6.41%和2.85%。由此可见曲阳县野生药用植物种类丰富,草本植物所占比例最大,优势科为菊科和豆科,可优先考虑进行药用植物资源开发。2曲阳县281种野生药用植物共有393种药材,包括全草类、根及根茎类、果实和种子类、花类、叶类、茎木类、皮类和其他类8类,其中全草类的药材最多,有163种,占总数的41.48%。有100种药材被2020版《中国药典》收录。为了能较准确计算药材的蕴藏量,本论文结合文献探讨了蕴藏量的计算公式,明确了蕴藏量计算公式中的f值。根据公式得出《中国药典》收录100种药材中蕴藏量在千吨以上的药材有5种,其中酸枣仁的蕴藏量最多,达到了 5387.39t,其次是益母草、茵陈、蒺藜和芦根;蕴藏量最小的是北刘寄奴,仅有0.03t。根据名录现状系数、蕴藏系数、濒危系数、遗传系数、利用系数、保护系数和繁殖系数7项指标对曲阳县野生药用植物进行保护急缓程度分析,得到曲阳县急需保护的野生药用植物有15种,包括阴行草、石胡荽、冀韭等;需要保护的野生药用植物有41种,包括火绒草、旋蒴苣苔、野亚麻、蓝刺头等;一般保护的野生药用植物有225种,包括白茅、芦苇、岩败酱、知母等。3曲阳县野生药用植物按功效分类法可分为清热类、利水渗湿类、活血化瘀类、止血类、化痰止咳平喘类等18类,其中清热类和利水渗湿类的种数最多分别有126种和121种,共占总数的49.20%;温里类的种数最少,占总数的0.20%。按中药药性分类法将曲阳县调查的药材分为寒性药、平性药和热性药,分别占总数的48.60%、31.55%和19.85%。按植物的光生态类型将曲阳县调查的野生药用植物分为喜阳植物、喜阴植物和中性植物,分别占总数的76.51%、13.52%和9.97%。按植物的水分生态类型将曲阳县调查的野生药用植物分为旱生植物203种,水生、湿生生植物共40种,中生植物38种。中药药性和功效是气候、土壤、生物、地形等各环境生态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为了探索中药药性和功效与其基原植物的生态类型是否具有相关性,对来源于曲阳县野生药用植物中药的药性和功效与其基原植物的生态类型进行相关分析,得出中药寒热药性与基原植物光生态类型呈极显着相关,清热功效与基原植物的光生态类型呈极显着相关,利水功效与基原植物的水生态类型呈显着相关。4曲阳县栽培药用植物有苦参、半夏、桔梗、连翘、知母、川芎等23种,隶属于16科21属,共有药材29种。栽培总面积达1311亩,其中丹参的栽培面积最大,有192亩,其次是枸杞和栝楼,面积均为110亩。调查发现药农在栽培过程中存在种质不佳问题、盲目引种问题、连作障碍以及病虫害问题等。分析药用植物栽培中出现的问题,为培育高品质药材、实现中药材的规模化种植提供基础。5通过查阅《中国资源植物》等相关文献,对曲阳县调查得到的332种植物,进行植物功能分类,分为药用植物、农药植物、饲料植物、油脂植物、观赏植物、色素植物、蜜源植物、纤维植物、淀粉植物、香料植物、保护和改造环境植物资源、鞣质植物。其中具有五种功能以上的植物有合欢、构树、酸枣、桑、白茅等29种。由此可见,利用植物的多功能性可以为曲阳县中药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二、酸枣种群水分生态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酸枣种群水分生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南亚热带马尾松人工林近自然恢复过程中林下木本植物生态位动态(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样地设置与群落调查
    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1.3.1 重要值
        1.3.2 生态位特征分析
        (1)Levins生态位宽度指数(Bi)
        (2)Pianka生态位重叠指数(Oik)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恢复阶段主要木本植物重要值
    2.2 不同恢复阶段主要木本植物生态位宽度
    2.3 不同恢复阶段亚乔木层物种生态位重叠
    2.4 不同恢复阶段灌木层物种生态位重叠
3 讨论
    3.1 主要物种重要值与生态位宽度
    3.2 生态位宽度与生态位重叠
4 结论

(2)桂林岩溶石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乔木层优势物种生态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材料与方法
    2.1 群落学调查
    2.2 土壤采样与测定
    2.3 数据分析
        2.3.1 优势物种的确定
        2.3.2 土壤资源轴等级的划分
        2.3.3 生态位宽度测定
        2.3.4 生态位重叠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土壤资源轴对常绿落叶优势物种分布的影响
    3.2 不同土壤资源轴上常绿落叶优势物种生态位宽度
    3.3 不同土壤资源轴上常绿落叶优势物种的生态位重叠
4 讨论
    4.1 常绿落叶优势物种对不同土壤资源轴的响应
    4.2 不同土壤资源轴上常绿和落叶优势物种的生态位宽度分析
    4.3 不同土壤资源轴上常绿和落叶优势物种的生态位重叠分析
    4.4 植被恢复与保护策略
5 结论

(3)烟台三种边坡先锋灌木的繁殖生态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植物繁殖生态学的简介及国内外研究进展
    1.2 酸枣、荆条及小花扁担杆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2章 酸枣、荆条、小花扁担杆的开花动态及物候期
    2.1 研究样地
    2.2 研究方法
        2.2.1 酸枣、荆条、小花扁担杆物候期的观察测定
        2.2.2 酸枣、荆条、小花扁担杆的花朵开放过程
        2.2.3 数据处理
    2.3 实验结果
        2.3.1 酸枣、荆条、小花扁担杆的开花物候
        2.3.2 酸枣、荆条、小花扁担杆的花朵开放动态
    2.4 讨论
第3章 酸枣、荆条、小花扁担杆的花部特征及繁育系统
    3.1 研究方法
        3.1.1 酸枣、荆条、小花扁担杆的花部特征
        3.1.2 酸枣、荆条、小花扁担杆的杂交指数
        3.1.3 酸枣、荆条、小花扁担杆的花粉胚珠比(P/O)
        3.1.4 酸枣、荆条、小花扁担杆自然座果率及套袋实验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花部特征
        3.2.2 酸枣、荆条、小花扁担杆的杂交指数
        3.2.3 酸枣、荆条、小花扁担杆的花粉—胚珠比
        3.2.4 酸枣、荆条、小花扁担杆座果率及套袋去雄结果
    3.3 讨论
第4章 酸枣、荆条、小花扁担杆花粉与柱头的生物学特性检测
    4.1 研究方法
        4.1.1 花粉活力检测
        4.1.2 柱头可授性检测
        4.1.3 温度对花粉萌发的影响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花粉活力检测结果
        4.2.2 柱头可授性检测结果
        4.2.3 温度影响花粉萌发的结果
    4.3 讨论
第5章 酸枣、荆条、小花扁担杆的访花者
    5.1 研究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访花者种类与访花行为
        5.2.2 访花者的访花频率
        5.2.3 酸枣、荆条、小花扁担杆的访花者物种多样性比较
    5.3 讨论
第6章 酸枣、荆条、小花扁担杆的繁殖分配策略研究
    6.1 研究方法
        6.1.1 材料与方法
        6.1.2 生物量的测量
    6.2 结果与分析
        6.2.1 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间的资源分配
        6.2.2 有性繁殖分配与个体大小的关系
    6.3 讨论
第7章 酸枣、荆条、小花扁担杆的种子生理特性研究
    7.1 研究方法
        7.1.1 种子大小、千粒重的测定
        7.1.2 种子活力、吸水速率的测定
        7.1.3 种子萌发
    7.2 结果与分析
        7.2.1 种子大小和千粒重
        7.2.2 种子活力与吸水率
        7.2.3 种子萌发结果
    7.3 讨论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下一步的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酸枣遗传多样性、谱系地理及种群历史动态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引言
第一章 酸枣及中国植物谱系地理研究进展
    1.1 酸枣研究现状
        1.1.1 酸枣的分布
        1.1.2 酸枣的应用价值
        1.1.3 酸枣种质资源调查、评价及分类
        1.1.4 酸枣育苗栽培技术
        1.1.5 酸枣与环境的关系
        1.1.6 酸枣遗传多样性研究
    1.2 中国植物谱系地理研究现状
        1.2.1 青藏高原地区
        1.2.2 中国西南地区
        1.2.3 北方寒温带地区
        1.2.4 亚热带地区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关键的科学问题和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枣属单拷贝核基因标记的开发
    2.1 材料和方法
        2.1.1 材料
        2.1.2 单拷贝核基因挖掘和引物设计
        2.1.3 PCR扩增和测序
        2.1.4 数据分析
    2.2 结果
        2.2.1 核苷酸多样性和中性检验
        2.2.2 系统发育和遗传结构分析
    2.3 讨论
第三章 酸枣遗传多样性及谱系地理结构
    3.1 材料和方法
        3.1.1 样品采集及扩增测序
        3.1.2 数据统计与分析
        3.1.3 酸枣叶绿体基因组测序与组装
        3.1.4 叶绿体基因组的注释及图谱绘制
        3.1.5 叶绿体基因组谱系地理分析及分化时间计算
    3.2 结果
        3.2.1 酸枣核苷酸多样性水平及中性检验
        3.2.2 酸枣种群历史动态
        3.2.3 酸枣种群遗传结构
        3.2.4 Mantel test
        3.2.5 基因流分析结果
        3.2.6 叶绿体基因组组装结果
        3.2.7 叶绿体基因组谱系结构及分化时间
    3.3 讨论
        3.3.1 酸枣的遗传多样性水平
        3.3.2 酸枣的遗传结构
        3.3.3 酸枣的谱系地理结构
    3.4 小结
第四章 酸枣种群分布动态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数据采集和处理
        4.1.2 环境数据的获取和处理
        4.1.3 分布模型构建
        4.1.4 适生区分析
        4.1.5 主导环境因子阈值
    4.2 结果
        4.2.1 模型评价及环境变量贡献率
        4.2.2 酸枣分布动态
        4.2.3 主导环境因子及阈值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Abstract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
致谢

(5)桂林岩溶石山落叶阔叶林群落结构与谱系结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1 岩溶植被生态学研究概况
        1.3.2 群落结构研究概况
        1.3.3 谱系结构研究概况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研究区概况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
        2.1.4 水文
        2.1.5 土壤
        2.1.6 植被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野外群落学调查
        2.2.2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测定
第3章 桂林岩溶石山落叶阔叶林种类组成结构及其环境解释
    3.1 引言
    3.2 样地概况与研究方法
        3.2.1 样地概况
        3.2.2 样地的建立与调查方法
        3.2.3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测定
        3.2.4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群落类型及其物种组成
        3.3.2 群落物种组成结构及其变化
        3.3.3 群落物种组成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3.4 讨论
        3.4.1 岩溶石山落叶阔叶林数量分类与排序
        3.4.2 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3.5 小结
第4章 桂林岩溶石山落叶阔叶林谱系结构及其影响因子
    4.1 引言
    4.2 样地概况与研究方法
        4.2.1 样地概况
        4.2.2 样地的建立与调查方法
        4.2.3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测定
        4.2.4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谱系树的构建
        4.3.2 群落的谱系结构
    4.4 讨论
        4.4.1 桂林岩溶石山落叶阔叶林群组配机制
        4.4.2 桂林岩溶石山落叶阔叶林在群落谱系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4.5 小结
第5章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情况
致谢

(6)文冠果种子特性变异及优良砧用种源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文冠果研究概述
        1.2.1 文冠果生物学特性
        1.2.2 文冠果地理分布
        1.2.3 文冠果综合价值
        1.2.4 文冠果繁殖技术
    1.3 植物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1.3.1 植物种质资源的含义
        1.3.2 种质收集状况及意义
        1.3.3 种质资源评定与利用
    1.4 地理变异与种源试验研究进展
        1.4.1 地理种源变异的研究
        1.4.2 种源试验研究
    1.5 早期选择的相关研究
        1.5.1 苗木早期选择的意义
        1.5.2 苗木早期选择的可行性
        1.5.3 苗木早期选择年龄的确定
        1.5.4 苗木早期选择的方法
        1.5.5 苗木生长与环境因子
    1.6 ASReml和 GGE双标图应用研究
        1.6.1 ASReml的应用研究
        1.6.2 GGE双标图的应用研究
    1.7 研究意义与内容
        1.7.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7.2 研究内容
        1.7.3 技术路线
2 文冠果种子品质特性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实验试剂和仪器
        2.1.3 试验方法
        2.1.4 环境数据测定
        2.1.5 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种源文冠果油脂特性研究
        2.2.2 不同种源文冠果营养特性研究
        2.2.3 文冠果种子品质特性熵值法评价
    2.3 小结
3 文冠果种子形态和发芽特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3 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种源文冠果种子形态和质量指标分析
        3.2.2 不同种源文冠果种子发芽能力指标分析
        3.2.3 文冠果种子生物学特性相关性分析
        3.2.4 文冠果种子形态和发芽特性地理变异规律
        3.2.5 文冠果种子形态和发芽特性熵值法分析
    3.3 小结
4 文冠果苗期评价及早期选择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地点
        4.1.2 试验材料和设计
        4.1.3 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种源文冠果在三个试验地点的苗期生长状况观测
        4.2.2 不同种源文冠果在三个试验地点的BLUP-GGE分析
        4.2.3 文冠果苗期生长指标的相关性
        4.2.4 文冠果苗期生长性状的聚类分析
        4.2.5 文冠果苗期生长性状育种值分析
    4.3 小结
5 文冠果砧木造林表现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地点
        5.1.2 试验材料
        5.1.3 试验方法
        5.1.4 指标测定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文冠果不同嫁接组合亲和性的表现
        5.2.2 文冠果不同嫁接组合生长表现
        5.2.3 文冠果不同嫁接组合生理指标测定
        5.2.4 文冠果不同嫁接组合果实表型和产量测定
        5.2.5 不同种源砧木综合评价
    5.3 小结
6 讨论
    6.1 文冠果种质资源评价
    6.2 文冠果种源×试验地互作效应研究
    6.3 文冠果砧木嫁接新品种研究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7)桂林岩溶石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物种多样性格局及维持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2.1 研究目的
        1.1.2.2 研究意义
        1.1.3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物种多样性维持机制
        1.2.2 基于中性理论的物种多样性维持机制
        1.2.3 物种多样性维持机制的研究方法及进展
        1.2.3.1 基于物种多度的方法
        1.2.3.2 基于植物功能性状的方法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3.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2 研究目标
        1.3.3 研究内容
        1.3.4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地貌
        2.1.3 气候特征
        2.1.4 土壤特征
        2.1.5 植被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样地设置与群落调查
        2.2.2 环境因子的测定
        2.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3章 物种多度格局及维持机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研究区域概况
        3.1.2 群落调查
        3.1.3 随机取样
    3.2 数据分析
        3.2.1 种-多度曲线、种-面积曲线和种-多度等级分布曲线
        3.2.2 物种多度分布的表示
        3.2.3 模型选择
        3.2.4 模型拟合效果检验
        3.2.4.1 模型拟合
        3.2.4.2 AIC准则
        3.2.4.3 K-S检验
    3.3 研究结果
        3.3.1 不同生活型物种种-多度曲线、种-面积曲线和种-多度等级分布曲线
        3.3.2 物种等级-多度曲线的模型拟合
    3.4 讨论
        3.4.1 不同生活型树种多度格局
        3.4.2 不同取样尺度下物种-多度格局模型拟合
    3.5 小结
第4章 物种多样性格局及维持机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研究区域概况
        4.1.2 样地设置与群落调查
    4.2 数据分析
        4.2.1 物种重要值计算
        4.2.2 群落分类
        4.2.3 典范对应分析
        4.2.4 群落命名方法
        4.2.5 物种多样性指数
    4.3 研究结果
        4.3.1 样地群落分类
        4.3.2 群落命名
        4.3.3 CCA排序结果
        4.3.4 α多样性及其变化
        4.3.5 不同群落α多样性比较
    4.4 讨论
        4.4.1 环境与物种分布的关系
        4.4.2 α多样性空间格局
        4.4.3 不同群落类型α多样性格局
    4.5 小结
第5章 基于植物功能性状的多样性格局及维持机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研究区域概况
        5.1.2 样地设置与群落调查
        5.1.3 功能性状样本采集及测定
    5.2 数据分析
        5.2.1 方差分解
        5.2.2 群落水平功能性状值
        5.2.3 功能多样性指数计算
    5.3 结果
        5.3.1 植物功能性状的种间和种内变异程度与来源
        5.3.2 不同群落植物功能性状的差异
        5.3.3 不同群落植物功能多样性的差异
    5.4 讨论
        5.4.1 种内及种间功能性状变异特征
        5.4.2 基于植物功能性状的多样性格局
    5.5 小结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研究情况
致谢

(8)枣棉间作复合系统耗水特性和土地生产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间作对产量及土地生产力的影响
        1.2.2 间作对土壤水分特征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1.2.3 间作对作物根系分布特征的影响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试验设计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
    2.4 数据处理方法与统计分析
    2.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枣棉间作复合系统耗水及水分利用特性研究
        3.1.1 研究年度气象因子分析
        3.1.2 不同种植模式水分时空分布特征及水分效应
        3.1.3 田间配置对枣棉间作系统耗水特性的调控效应
    3.2 枣棉间作下根系空间分布及种间竞争关系研究
        3.2.1 田间配置对间作枣树细根分布的影响
        3.2.2 田间配置对间作棉花细根分布的影响
        3.2.3 根长密度与离树距离和土层深度的相关性
        3.2.4 田间配置对枣棉间作系统种间地下竞争关系的影响
        3.2.5 根长密度与水分指标的相关关系
    3.3 枣棉间作复合系统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研究
        3.3.1 田间配置对枣树、棉花地上部生长指标的影响
        3.3.2 田间配置对枣棉间作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第4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枣棉间作复合系统耗水及水分利用特性研究
        4.1.2 枣棉间作下根系空间分布及种间竞争关系研究
        4.1.3 枣棉间作复合系统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研究
    4.2 结论
        4.2.1 田间配置方式对枣棉间作土壤水分分布的影响
        4.2.2 田间配置方式对枣棉间作耗水特性的影响
        4.2.3 田间配置方式对枣棉间作根系分布及种间竞争力的影响
        4.2.4 田间配置方式对枣棉间作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广西大石围天坑群天坑森林主要木本植物种间关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域概况
2 研究方法
    2.1 样地设置
    2.2 数据处理
        2.2.1 群落总体联结性检验
        2.2.2种间联结性检验
        2.2.3 生态种组
3 结果与分析
    3.1 群落总体联结性
    3.2 种间联结性分析
        3.2.1 乔木层种间联结性
        3.2.2 灌木层种间联结性
    3.3 生态种组划分
4 讨论
    4.1 天坑森林物种圈层分布特征
    4.2 天坑森林种间联结性分析
    4.3 群落演替与种间关系
5 结论

(10)河北省曲阳县药用植物资源调查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中药资源
        1.1.2 国外背景
        1.1.3 国内背景
    1.2 研究内容、研究目的及研究路线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目的
        1.2.3 研究路线
    1.3 研究区概况
        1.3.1 地理位置
        1.3.2 地形地貌
        1.3.3 土壤及水文
        1.3.4 社会经济
2 调查与分析方法
    2.1 调查方法
        2.1.1 野生药用植物资源调查方法
        2.1.2 栽培药用植物资源调查方法
    2.2 室内整理
        2.2.1 植物标本的鉴定
        2.2.2 文献整理
        2.2.3 蕴藏量计算
        2.2.4 野生药用植物资源保护急缓程度计算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曲阳县野生药用植物资源调查与分析
        3.1.1 曲阳县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种类现状
        3.1.2 曲阳县野生药用植物生活型统计分析
        3.1.3 曲阳县野生药用植物入药部位统计分析
        3.1.4 曲阳县野生药用植物寒热药性与光生态类型统计分析
        3.1.5 曲阳县野生药用植物功效与生态类型统计分析
        3.1.6 曲阳县野生药用植物及蕴藏量统计分析
        3.1.7 曲阳县野生药用植物保护急缓程度分析
    3.2 曲阳县栽培药用植物资源调查与分析
        3.2.1 曲阳县栽培药用植物种类分析
        3.2.2 曲阳县栽培药用植物科属及生活型分析
        3.2.3 曲阳县药用植物栽培现状
    3.3 曲阳县植物资源的功能性分析
        3.3.1 曲阳县药用植物功效分析
        3.3.2 曲阳县农药植物种类分析
        3.3.3 曲阳县饲料植物种类分析
        3.3.4 曲阳县其他功能植物种类分析
        3.3.5 曲阳县多功能植物种类分析
4 曲阳县药用植物资源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4.1 曲阳县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4.2 曲阳县药用植物栽培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1 曲阳县被《中国药典》收录的100种药材蕴藏量统计
附表2 曲阳县农药植物种类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介
致谢
附件

四、酸枣种群水分生态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南亚热带马尾松人工林近自然恢复过程中林下木本植物生态位动态[J]. 黎露,王永琪,马姜明,张惠,黄柳欣,莫燕华,李明金. 广西科学, 2021
  • [2]桂林岩溶石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乔木层优势物种生态位研究[J]. 肖艳梅,解婧媛,姚义鹏,梁士楚,高丽娜,张惠,莫适祯. 生态学报, 2021(20)
  • [3]烟台三种边坡先锋灌木的繁殖生态学特性研究[D]. 张晓涵. 鲁东大学, 2021(12)
  • [4]酸枣遗传多样性、谱系地理及种群历史动态变迁研究[D]. 胡晓艳. 山西农业大学, 2021
  • [5]桂林岩溶石山落叶阔叶林群落结构与谱系结构分析[D]. 林红玲.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9)
  • [6]文冠果种子特性变异及优良砧用种源选择[D]. 麻云霞.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 [7]桂林岩溶石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物种多样性格局及维持机制[D]. 盘远方.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9)
  • [8]枣棉间作复合系统耗水特性和土地生产力研究[D]. 李玲. 塔里木大学, 2021(08)
  • [9]广西大石围天坑群天坑森林主要木本植物种间关联性研究[J]. 黄林娟,于燕妹,安小菲,余林兰,薛跃规. 广西植物, 2021(05)
  • [10]河北省曲阳县药用植物资源调查与评价[D]. 陶明爽. 河北农业大学, 2021(06)

标签:;  ;  ;  ;  ;  

枣种群水生态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