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几种杏干制蜜饯果脯的生产工艺(论文文献综述)
沈皓明[1](2021)在《泰州市香菇产业发展现状与策略分析 ——以姜堰区桥头镇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香菇(Lentinusedodes)营养丰富、口感适宜,药食同源,营养价值极高,具有不与农争时、不与粮争地的特点,是一种高产高效栽培作物;属木腐菌,生长所需营养物质主要有碳源、氮源以及少量矿物盐类和维生素,大多数树木均可用于种植香菇。我国香菇栽培约有千年历史,自古以来是闽浙山区的特产,山区优良的气候环境和大量的菇木资源为香菇的生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姜堰区地处长江下游平原河网区,菇木资源短缺,市场上的香菇主要来自福建、浙江等地区,价格高,供需矛盾突出。1995年,姜堰区引进、吸收转化闽浙山区香菇栽培经验,成功利用本地资源丰富的胡桑枝条栽培香菇,在此基础上,持续选育香菇新品种、完善栽培技术、建设成品深加工生产线、主动提升管理水平,以点带面,助推泰州市形成了特色食用菌产业。2018年,泰州市菇业总产量达25880吨,其中姜堰区菇业产量达3350吨,产值达4856万元,鲜香菇1930吨、干香菇1420吨。桥头镇是姜堰区菇业主产地,经过20多年的发展,香菇种植面积达1300亩,建立有千亩香菇产业园,以及江苏省最大的香菇生产与交易基地。探究桥头镇香菇产业发展模式,对提升区域性香菇生产水平、加快高效农业发展、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区、提高农民纯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季节和生产场所,香菇栽培细分为层架栽培模式、林下栽培模式、覆土栽培模式、半覆土栽培模式等,栽培技术经历了砍花法栽培、段木栽培和木屑栽培3个阶段。香菇栽培需要选择优质菌种,配置培养基料时注意碳氢比,灭菌要及时、充分。香菇是低温和变温结实性的菇类,需要温差刺激才能结实,生长过程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通风顺畅,无杂菌感染和鼠害、虫害。香菇采摘后及时出售,干制时合理控制好烘干温度和时间。姜堰区桥头镇香菇产业发展呈现园区化、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的特点,园区内龙头企业为菇农统一购置菌种和原料,统一市场销售,订单生产面积达1100亩,投入2000多万元购置菌棒制作流水线及冷藏保鲜库,可实现年制作菌棒800万袋。创立了“苏福”品牌,主持修订了泰州市无公害香菇标准化生产规程,每年培训菇农1500人次。改善了菇农年龄结构,45周岁及以下青壮年占比达30%,经济效益明显,种植香菇亩均纯收益23950元,远超传统稻麦种植收益1155元,科技含量增强,安全高效生产技术和周年栽培技术分别获得省、市农业推广奖项,获得各项专利、认证20多项。桥头香菇在取得上述成效的同时,仍然存在产业粗放程度高、产品价值链条短、营销方式不完善、服务管理不到位的问题,香菇生产仍处在初级加工阶段,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小,无延伸产业链,销售渠道较为传统,易造成产品滞压,市场竞争力不强,基层从事香菇专业人才断档等,影响了桥头香菇的进一步发展。提升桥头镇香菇产业优化发展策略为:优化提升香菇生产技术,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提高反季节香菇栽培比例,推广香菇—芋头轮作的栽培模式,拓展香菇精深加工业务,提高香菇干制储藏技术,实现废弃菌棒的综合利用,强化行政服务保障工作,制定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等。
袁思齐[2](2020)在《重庆武隆区猪腰枣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对策》文中研究表明武隆猪腰枣是武隆特有的鲜食枣品种,经过多年的人工栽培,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良鲜食品种,也有了一定的发展规模,成了武隆区羊角等沿乌江两岸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根据武隆区现有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宜栽植猪腰枣,且与其他水果和农作物相比,猪腰枣的单价更高经济效益更为可观。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对武隆区猪腰枣产业的发展现状和世界范围内枣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本文分析了猪腰枣的产业现状。通过对武隆区猪腰枣产区羊角地区的调研及查询武隆农林部门历年对猪腰枣的统计资料表明,武隆猪腰枣生产规模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正在逐渐扩大。科技化的特征也充分体现在猪腰枣生产基地中的各种基础设施上。猪腰枣的产值和产量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因为猪腰枣属于特色农产品,所以市场需求较大。武隆猪腰枣产业大多采用专业合作社的生产模式,该模式的带动作用在猪腰枣产业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发展形势良好。(2)本文通过SWOT分析探讨了武隆区猪腰枣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在优势方面,武隆猪腰枣品种优良、种植业发展良好、消费者需求大、农户种植意愿高、旅游发展也带动了猪腰枣的产量;在劣势方面,缺乏优良品种,优树种源底细不清,产业发展机制未形成、产业链短,产业发展资金投入不足,缺乏政策支持,科技研究落后,种植水平低下等;在机遇方面,市场竞争力强,老年人口增多,保健市场发展迅速,对枣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大;在威胁方面,外来品种对本地市场的冲击,未形成产业链,产业附加值低,市场混乱,假货横行,枣疯病横生,枣锈病严重。(3)本文通过SWOT矩阵分析了适用于武隆区猪腰枣未来的发展战略,多元型战略(ST)和扭转型战略(WO)是武隆区猪腰枣产业未来的主要发展战略,前者为主后者为辅,并提出了近期、中期和长期的发展战略。(4)本文针对武隆区猪腰枣的发展问题,提出了未来发展的对策和建议。应加大科研投入,提高生产水平;加强枣疯病防治,不断完善防控体系;探索枣产业建设模式,将枣产业引上规模化、标准化轨道;加强品牌建设,助推产业发展;优化产业布局,确保猪腰枣优良性状的体现;以猪腰枣产业为中心,发展周边乡村旅游;加强领导力度,建立建全工作机制;制定优惠政策,宽松发展环境。本文对武隆区猪腰枣产业发展进行SWOT分析,不仅能为武隆猪腰枣产业的发展提供可行性建议,有利于该区域农业发展,还能为其他产业发展提供借鉴,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姬晨[3](2015)在《红枣浓缩汁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品质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红枣营养丰富,具有较高的食用、药用价值。红枣及其加工制品也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和欢迎。本论文以陕西榆林清涧大红枣(木枣)为原料,研究了红枣浓缩汁加工中软化、浸提、澄清和浓缩等关键技术工艺参数,并对红枣浓缩汁的感官品质和关键理化指标进行了评价,以期为红枣加工制品的开发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参考。研究结果如下:(1)分析红枣的主要成分,得出影响红枣软化和酶解的关键因素。红枣中还原糖含量比较高,其次是粗纤维、灰分、脂肪和黄酮类等成分。影响红枣软化的因素依次为:处理温度>处理时间>料水比,软化最优工艺条件为料水比1:4、处理温度60℃、处理时间25 min。影响红枣汁酶解效果的各因素依次为:酶解温度>酶解时间>果胶酶添加量,红枣汁酶解浸提的最优工艺条件为果胶酶添加量0.05%、酶解温度50℃、酶解时间90 min,红枣汁浸提率可以达到65%。(2)以果胶酶法和超滤法优化建立了红枣汁澄清工艺条件。红枣汁酶解澄清工艺参数为果胶酶添加量0.13%,澄清温度48℃,澄清时间120 min,pH值4.0,红枣汁的透光率96.12%;红枣汁超滤澄清最佳工艺条件为:超滤压力0.7Mpa,超滤温度25℃,进料流速5.5 mL/min,超滤过程的膜通量为39.42%,红枣汁的透光率大于95%。果胶酶澄清处理和超滤澄清处理均可较好的保持红枣汁主要品质,但从总酚、果胶含量及透光率等方面综合评价,后者的效果优于前者。(3)确定红枣汁浓缩工艺参数,建立了感官评价和基本理化指标。红枣汁浓缩为60 Brix后粘度急剧升高,以此为浓缩终点,真空浓缩工艺参数:旋转蒸发转速100 rpm/min,真空度0.095 MPa,浓缩温度60℃,获得的红枣浓缩汁储藏稳定性和品质均好。建立了红枣浓缩汁的感官评价及基本理化指标,为其生产加工提供了技术方法和质量标准。
黎婕[4](2014)在《柚子加工过程的褐变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分别测定了四季柚、沙田柚、蜜柚果皮和果肉中的总糖、多酚、抗坏血酸和可溶性蛋白等成分的含量;研究了四季柚果皮和果肉中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的酶学特性;测定了四季柚肉浆褐变前后还原糖、氨基酸、抗坏血酸等含量的变化,判断其中发生褐变反应类型,提出了针对性的护色措施应用于四季柚饮料生产。经测定,四季柚果皮和果肉PPO的最适反应pH均为6.0-6.6;果皮PPO的最适反应温度为40-70℃,果肉的则为50-70℃;四季柚果皮和果肉中PPO要经过80℃以上处理才开始被钝化。实验表明,四季柚果皮PPO和果肉PPO与其他来源PPO的特性基本相似。经测定,四季柚果皮和果肉POD的最适反应pH分别为5.0-6.0和6.6-7.0,果皮和果肉POD的最适反应温度分别为40-60℃和30-80℃;果皮POD在60℃处理30min,酶活力开始下降,而果肉POD需在80℃以上处理30min,活性才开始下降,即果肉POD具有较强的热稳性。经研究发现,引起饮料褐变的成分主要是柚子肉浆,热烫对于其酶促褐变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于柚子肉浆中发生的非酶褐变,通过全波长扫描分析得知,同时发生了美拉德反应和抗坏血酸褐变;经测定,55℃下储存7天的柚子肉浆还原糖、氨基酸变化不显着,而抗坏血酸含量则下降了94.8%,推导出起主要作用的是抗坏血酸褐变。根据以上结论,设计了针对抗坏血酸褐变的护色措施运用于实际生产,护色效果明显。
彭芍丹[5](2014)在《菠萝蜜果皮抗氧化活性成分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菠萝蜜果皮为桑科植物菠萝蜜(Artocarpus heterophyllus Lam.)果实的外皮,菠萝蜜具有益胃生津、补阴止渴、健胃消食的功效,被誉为“热带水果皇后”。菠萝蜜果皮占菠萝蜜整果比重68%以上,在加工过程中,常常被当作废弃物丢掉,造成了极大地浪费,为实现菠萝蜜果皮的利用,为菠萝蜜综合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本文以菠萝蜜果皮为研究对象,采用现代分离技术和检测手段对菠萝蜜果皮中的抗氧化活性物质进行了跟踪提取、分离、纯化与鉴定。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用DPPH、OH、ABTS三种自由基对菠萝蜜果皮、果肉、种子、种皮四部位的抗氧化性进行了研究,并通过半抑制率IC50值来评价抗氧化活性大小。研究发现,各部位的清除力大小均随着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各部位提取物对三种自由基清除能力大小如下:果皮>种皮>果肉>种子。(2)通过单因素试验对影响菠萝蜜果皮抗氧化活性成分提取的各因素进行条件考查,采用响应面分析法进行工艺的优化,考查了各主要因素对DPPH自由基抑制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各因素及各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均对DPPH抑制率有显着性的影响;对试验结果进行拟合得到DPPH抑制率(Y)关于溶剂浓度(X1)、提取温度(X2)和料液比(X3)的三元二次回归方程:Y=-3599.1175+66.0335X1+29.6705X2+37.065X3+0.019X1X2-0.18X1X3-0.29X2X3-0.4181X12-0.2441X12-6.6275X32方差分析表明此模型能够预测试验结果;工艺优化得到提取的最佳条件为:溶剂浓度80%、提取温度65℃,料液比1:3,此工艺条件下,对DPPH自由基抑制率可达到68.95%,与模型预测值68.96%相符。(3)通过DPPH.ABTS.FRAP三种方法评价不同萃取部位的抗氧化活性,并考察了活性物质多酚、黄酮的含量。结果表明,菠萝蜜果皮乙酸乙酯部多酚黄酮的含量最高,分别为1.346mg/g、1.102mg/g,含量最低的是水部,分别为0.593mg/g、0.029mg/g。不同部位中抗氧化活性大小顺序为乙酸乙酯部(EA)>石油醚部(PE)>水部(W),其中乙酸乙酯部对DPPH自由基抑制率最高可达到94%,对ABTS自由基可达99.1%,总抗氧化能力FRAp值可达952.6μmol/L;石油醚部对DPPH清除率达90.9%,对ABTS达97.9%,FRAP值为733.2μmol/L;水部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达到90%,清除ABTS为89%,FRAP值为620μmol/L。果皮粗提物的抗氧化活性和多酚黄酮的含量均低于萃取后的乙酸乙酯部和石油醚部,萃取的过程成功的富集了抗氧化性能高的有效成分,有利于果皮中抗氧化单体成分的进一步分离纯化。(4)采用柱层析分离方法对菠萝蜜果皮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反复利用硅胶柱,薄层层析和凝胶柱等分离手段,从石油醚部和乙酸乙酯部共获得10种化合物,其中8种化合物因所得量较低或结构复杂等原因,尚未确定出具体结构。另外BLM-8和BLM-10两种化合物,经过1H-NMR和13C-NMR核磁共振波谱仪检测后结构已确定,分别为环木菠萝烯酮(Cycloartenone)和环桉树醇(Cycloeucalenol)。通过本试验的分离纯化工艺,得到了10个菠萝蜜果皮中所含有的特征性的萜类成分,为全面控制菠萝蜜的植物化学数据提供理论依据。
许首芳[6](2012)在《无糖梅片的品质影响因素及加工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青梅富含有机酸和人体必需氨基酸等营养成分,具有独特风味,其保健功能及食用优势正逐渐被认识,传统加工产品由于经反复腌制、渗糖、干燥的迂回加工流程而普遍存在品质低、糖度高、卫生质量差等问题。目前随着糖尿病患者出现扩大化和年轻化的趋势,及瘦身概念的流行、儿童防蛀牙的需要,无糖、低糖食品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大。本文旨在开发一种无糖梅片,以青梅盐渍梅胚为原料,研究脱盐、辅料、干燥等因素对梅片品质的影响,设计并确定最优加工技术,进行工厂中试,最终实现投入生产。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通过对果肉中NaCl、糖、蛋白质、脂肪等含量的测定及产品色泽感官评价,分析比较不同脱盐温度对脱盐速率和梅片品质的影响,筛选出在60℃温度条件下脱盐,既能显着提高脱盐速率,又不至破坏果肉营养成分及产品色泽;设计并工厂实施了逆向梯度流动脱盐工序,可将脱盐时间由传统工序的15h左右缩短至5~6h,大大缩短生产周期、提高经济效益。2.以工艺操作性、梅片产品的物性测定和感官评价为指标,研究打浆加水量和木糖醇、阿斯巴甜添加量的优劣,结果表明,加水量对打浆和成型过程影响明显;木糖醇含量变化对梅片质构、色泽及微观结构有很大影响,添加量并不是越高或越低越好;阿斯巴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梅片味道。确定产品配方为,果肉:水:木糖醇:阿斯巴甜比例为100:30:8:0.4。3.利用单因素及交互实验研究干燥条件对梅片品质影响,通过感官评价进行筛选优化,结果表明,刮片厚度及干燥温度直接决定梅片干燥时间,对加工周期起较大控制作用;优化并确定干燥工序为,刮片厚度6mm,干燥温度最初60℃、以1℃/1h增至65℃后恒温,干燥至梅片表面光滑、可顺利从烘盘揭下为止,时间约8h;对此条件下所得产品进行物性测定,结果证明感官评价与仪器测定结果一致。4.工艺及配方在杭州某食品公司进行中试结果表明,与传统梅果加工工艺对比,脱盐速率明显加快,避免渗糖环节,生产周期缩短;产品组织得到改善,品质提高;生产量、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促进生产方式由传统手工劳动向现代化连续性工作转变。
曾婷婷[7](2011)在《糖制枇杷生产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围绕糖制枇杷生产中的关键工艺展开研究,包括工艺条件探索及产品各种品质及特性的变化情况。主要目的是分析枇杷在不同加工条件下品质的变化,具体包括护色、糖渍、干燥等加工过程对枇杷果脯结构特性、渗糖速率、干燥速率、色泽、口感等感官指标,以及微观组织结构的影响,确定果脯加工的关键工艺条件,并探索低糖枇杷果脯加工过程中的变化机制,为更合理的运用糖渍和干燥方法生产高品质枇杷果脯研究提供指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含盐量在15%-18%的枇杷盐胚脱盐,主要采用阶段脱盐法,最终枇杷盐含量达到基本为零。2.枇杷护色剂使用效果研究表明:亚硫酸氢钠对枇杷盐胚护色效果优于柠檬酸和Vc,其次是植酸;使用0.4%柠檬酸与0.2%Vc复配对枇杷护色,其效果可以达到0.3%亚硫酸氢钠的护色效果。3.通过对枇杷常压糖渍过程中不同阶段枇杷样品的失水率(WL)和固形物增加率(SG)测定,以及相对应过程的枇杷微观结构的观察研究,得出结果:常压糖渍第一阶段(蔗糖浓度为30%)浸渍时间最好在12h左右。常压糖渍第二阶段(蔗糖浓度为40%)的浸渍时间在21h左右为宜。而常压糖渍第三阶段(蔗糖浓度为50%)的渗糖时间应长于75h。第四阶段(蔗糖浓度为60%)的浸渍时间应至少长于40h。4.采用真空糖渍方法制备高糖枇杷果脯的单元工艺参数为:真空度为0.08MPa,糖液浓度为50%,真空渗糖温度为60℃,维持真空时间为1h,破真空时间为1h,破真次数为2次。且采用真空糖渍的枇杷样品褐变程度较常压糖渍样品褐变程度要小。5.低糖枇杷果脯的热风干燥模型可用Page方程MR=exp(-ktn)来描述,其中未知数k和n受热风温度T的影响。经回归拟合得出的方程MR = exp( ? e ( a + bP + cP 2 ) ? t(d + eP +fP2))显着,可用来对干燥温度为50-80℃之间热风干燥过程中低糖枇杷果脯含水量的变化进行预测,式中,a=-16.597,b=0.2471,c=-0.0013,d=1.9819,e=-0.0228,f=0.0001。该方程的R2值为0.9822,说明其拟合度极好。6.低糖枇杷果脯的微波干燥模型可用Page方程MR=exp(-ktn)来描述,方程中的k和n受微波功率密度P的影响。经回归拟合得出的方程MR = exp( ? e ( a + bP + cP 2 ) ? t(d + eP +fP2))显着,可用来对功率密度为1-5W/g之间微波干燥过程中低糖枇杷果脯含水量的变化进行预测,式中,a=-5.8931,b=0.6776,c=-0.0267,d=1.3565,e=-0.0498,f=0.0144该模型的R2值为0.9455,说明其拟合度好。7.低糖枇杷果脯的微波-热风干燥工艺参数为:初始微波干燥功率密度3W/g,干燥至水分含量20%时(干燥时间22min),再改用60℃热风干燥至水分含量15%,总干燥时间262min。低糖枇杷果脯干燥全过程的数学模型方程为:(?)
王大辉[8](2009)在《湖南添香休闲食品营销渠道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湖南添香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休闲食品的生产、加工、开发、科研和销售的综合性企业。本文以湖南添香休闲食品营销渠道为研究对象,坚持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丰富理论的研究方法,运用有关营销渠道的基础理论,通过对湖南添香食品有限公司营销环境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充分结合湖南添香休闲食品营销渠道的现状,对湖南添香休闲食品营销渠道中存在的问题做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本文认为湖南添香休闲食品营销渠道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渠道成员忠诚度低;渠道冲突和渠道竞争加剧;渠道的管理不能做到精细化;湖南添香休闲食品渠道终端管理不科学;渠道激励成本越来越大;渠道影响力不够;物流服务及人员培训不到位;渠道结构不合理;渠道政策缺乏延续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湖南添香休闲食品营销渠道选择的策略:充分利用我国中部经济崛起的有利时机,抓住湖南经济健康增长的大好机遇以及绿色休闲食品加工业良好发展的行业环境,勇敢迎接挑战,积极发挥自身优势,主动参与竞争,力争在短期内建立和完善湖南、外省市场的营销渠道,确立“省内外并举、省内外兼顾、稳定发展”渠道建设策略。最后本文从提升渠道资源意识;树立以顾客为中心的营销渠道导向;加强湖南添香休闲食品品牌建设;增强营销渠道凝聚力;加强渠道成员激励及重视渠道促销策略的运用五个方面推进湖南添香休闲食品营销渠道实施的保障措施。
兰洪杰[9](2009)在《食品冷链物流系统协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国以民为安,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食品属于特殊商品,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从原材料的获取,直至到达最终消费者,其物流全过程均有特殊要求,以冷冻冷藏技术为基础的冷链物流在食品物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由于种种原因,我国食品冷链物流的发展还处于一个相对落后的水平,致使食品在物流过程中不仅造成很大的损失,甚至还产生了许多严重的食品安全事件。现阶段,我国食品冷链物流问题不仅体现在冷冻冷藏等关键技术上,更体现在食品冷链物流的全过程管理方面,因此全面、系统地开展食品冷链物流研究,探索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冷链物流问题的新途径,不仅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研究成果也可为丰富食品冷链物流理论体系做出科学贡献。本论文通过文献分析和现场调研,运用食品管理、物流管理与系统论等理论和方法,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在比较国内外食品冷链物流概念的基础上,重新界定了食品冷链物流系统的定义;在分析食品冷链物流系统的要素、结构、功能和特性的基础上,论证了食品冷链物流系统协同对解决食品冷链物流现状问题的重要作用;运用协同学理论与方法,研究食品冷链物流系统协同的理论框架与分析方法;并通过实证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持续开展我国食品冷链物流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管理工作提供了分析依据和决策支持。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具体表现为:(1)论文在食品冷链物流系统理论研究中,进一步完善了食品冷链物流的定义,构建了食品冷链物流系统,对该系统的构成要素、结构、功能和系统特性进行了系列理论规定。(2)论文论证了食品冷链物流系统协同的目标是解决食品冷链物流中的安全、效率和成本问题。在界定食品冷链物流系统协同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具体协同的内容和协同过程,不仅为解决食品冷链物流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使研究成果具备了实践中的可操作价值。(3)论文在食品冷链物流系统协同效果的定量化分析过程中,构建了状态参量体系,采用信息熵方法对食品冷链物流系统状态进行总体评价,在此基础上应用粗糙集理论求出食品冷链物流系统协同的序参量,并对序参量的有效性及灵敏度进行了分析。(4)论文采用某食品冷链物流系统的原始资料进行实证研究,不但检验了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还根据实证结果提出了解决食品冷链物流问题的若干对策建议。
付梅周[10](2009)在《金柑蜂蜜粉配方与加工工艺的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通过对金柑蜂蜜粉的最佳配比和最佳工艺、配料对金柑蜂蜜粉的影响以及喷雾干燥工艺参数对金柑蜂蜜粉的影响的研究,得出金柑蜂蜜粉的最佳配方和最佳工艺,研究结果如下:1.以感官性状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得出金柑蜂蜜粉的最佳配方为:蜂蜜44 %:金柑33 %:配料比为22 %。2.研究配料对加工的影响,考察了不同种类和数量的配料对料液粘度、粉末得率、含水率及溶解性的影响,选用适合加工的配料及其比例。最佳配比为:蜂蜜44 %,金柑33 %,麦芽糊精9.2 %,β-环糊精2.76 %,明胶3.68 %,变性淀粉7.36 %。3.采用单因素及正交试验,以金柑蜂蜜粉末得率和含水率为考核指标,对喷雾干燥的工艺参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影响粉末得率和含水率的主次因素次序是:进风温度>进料量>料液浓度>空气流量。最佳喷雾干燥工艺条件为:进风温度180℃,进料量16 mL/min,料液浓度25 %,空气流量800 L/h。4.对由最佳配比和最佳工艺制得的金柑蜂蜜粉进行复水性、分散性、稳定性、粒度、速溶性、吸湿性及主要的营养成分的测定,结果显示金柑蜂蜜粉的理化性质达到了行业标准,且喷雾干燥前后的营养成分无显着差异。
二、几种杏干制蜜饯果脯的生产工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几种杏干制蜜饯果脯的生产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1)泰州市香菇产业发展现状与策略分析 ——以姜堰区桥头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香菇的营养价值 |
1.3 我国食用菌产业现状 |
1.4 我国香菇产业发展现状 |
1.5 典型省份香菇产业特征 |
1.5.1 浙江省香菇产业 |
1.5.2 甘肃省香菇产业 |
1.5.3 河北省香菇产业 |
1.5.4 辽宁省香菇产业 |
1.5.5 湖北省香菇产业 |
1.5.6 其他地区香菇产业 |
1.6 技术路线 |
第2章 香菇的栽培技术 |
2.1 菌种选育与栽培管理 |
2.1.1 菌种选育 |
2.1.2 栽培基料 |
2.1.3 装袋、接种 |
2.1.4 发菌管理 |
2.1.5 转色管理 |
2.1.6 出菇管理 |
2.1.7 栽培模式 |
2.1.8 栽培环境控制与过程管理 |
2.2 香菇保鲜与加工 |
2.2.1 保鲜与加工 |
2.2.2 干香菇的分级标准 |
2.3 栽培技术规程 |
2.4 小结 |
第3章 泰州市农业基本情况 |
3.1 泰州市概况 |
3.2 泰州市农业发展现状 |
3.3 泰州市农村产业发展模式 |
3.4 姜堰区桥头镇概况 |
3.4.1 桥头镇概况 |
3.4.2 桥头镇农业基本现状 |
3.4.3 桥头镇特色农业 |
第4章 桥头镇香菇产业特征 |
4.1 桥头镇香菇产业发展现状 |
4.1.1 香菇发展园区化 |
4.1.2 香菇发展产业化 |
4.1.3 香菇发展标准化 |
4.1.4 香菇发展品牌化 |
4.2 桥头镇香菇发展成效 |
4.2.1 社会影响不断扩大 |
4.2.2 经济效益不断提升 |
4.2.3 科技含量不断增强 |
4.3 桥头镇香菇产业的现实挑战 |
4.3.1 产业粗放程度高 |
4.3.2 产品价值链条短 |
4.3.3 营销方式不完善 |
4.3.4 专业技术人才少 |
4.4 小结 |
第5章 泰州市香菇产业发展的应对策略 |
5.1 优化出菇过程管理 |
5.2 推广无公害生产集成技术 |
5.3 提高反季节香菇栽培比例 |
5.4 推广香菇—芋头轮作的栽培模式 |
5.5 拓展香菇精深加工业务 |
5.6 提高香菇干制储藏技术 |
5.7 实现废弃菌棒的综合利用 |
5.8 加大科技支撑力度 |
5.9 拓宽香菇销售渠道 |
5.10 小结 |
第6章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重庆武隆区猪腰枣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红枣产业发展现状的文献综述 |
1.2.2 红枣产业发展问题的文献综述 |
1.2.3 红枣产业发展对策的文献综述 |
1.3 研究的方法 |
1.4 研究的内容及框架安排 |
第2章 猪腰枣产业的现状 |
2.1 枣树概况 |
2.1.1 枣树各器官形态特征及生长发育特点 |
2.2 猪腰枣概况 |
2.2.1 环境条件对枣树生长和结果的影响 |
2.3 枣产业发展现状 |
2.3.1 全球枣栽培面积 |
2.3.2 全球枣产量 |
2.3.3 枣产业发展趋势 |
2.4 中国枣产业发展现状 |
2.4.1 中国枣生产现状 |
2.4.2 中国枣产业的市场发展特点 |
2.4.3 国内枣产业发展趋势 |
第3章 武隆区猪腰枣产业发展现状及SWOT分析 |
3.1 SWOT分析的基本概念及应用 |
3.1.1 SWOT基本概念 |
3.1.2 SWOT分析法在各行业中的应用 |
3.1.3 SWOT分析法在农业发展中的应用 |
3.1.4 SWOT分析法在果树产业发展中的应用 |
3.2 武隆区猪腰枣产业发展现状 |
3.2.1 自然条件 |
3.2.2 栽培品种情况 |
3.2.3 栽培面积与生产状况 |
3.2.4 企业合作情况 |
3.3 武隆区猪腰枣产业SWOT分析 |
3.3.1 猪腰枣产业发展的优势(Strengths) |
3.3.2 猪腰枣产业发展的劣势(Weaknesses) |
3.3.3 猪腰枣产业发展的机会(Opportunities) |
3.3.4 猪腰枣产业发展的威胁(Threats) |
3.4 小结 |
第4章 武隆区猪腰枣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决策及建议 |
4.1 战略分析与选择 |
4.1.1 战略分析 |
4.1.2 武隆区猪腰枣产业的战略选择 |
4.2 武隆区猪腰枣产业的近期、中期、远期发展战略 |
4.2.1 猪腰枣近期发展战略 |
4.2.2 猪腰枣的中期发展战略 |
4.2.3 猪腰枣长期发展战略 |
4.3 武隆区猪腰枣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
4.3.1 加大科研投入,提高生产水平 |
4.3.2 加强枣疯病防治 |
4.3.3 探索枣产业建设模式,将枣产业引上规模化、标准化轨道 |
4.3.4 加强品牌建设,助推产业发展 |
4.3.5 优化产业布局,确保猪腰枣优良性状的体现 |
4.3.6 以猪腰枣产业为中心,发展周边乡村旅游 |
4.3.7 加强领导力度,建立建全工作机制 |
4.3.8 制定优惠政策,宽松发展环境 |
4.3.9 加强武隆猪腰枣园地管理 |
4.4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红枣浓缩汁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品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红枣产业现状及其营养价值 |
1.1.1 红枣简介 |
1.1.2 红枣的营养价值 |
1.1.3 红枣加工产业现状和发展前景 |
1.2 浓缩果汁产业发展现状 |
1.2.1 浓缩果汁的定义及分类 |
1.2.2 浓缩果汁饮料的优点 |
1.2.3 浓缩果汁的加工工艺及应用 |
1.2.4 浓缩果汁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
1.2.5 浓缩果汁加工中存在的问题 |
1.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不同浸提工艺对红枣出汁率的影响 |
2.1 试验材料 |
2.1.1 材料及试剂 |
2.1.2 仪器与设备 |
2.2 试验方法 |
2.2.1 红枣主要营养成分测定 |
2.2.2 红枣浓缩汁生产工艺 |
2.2.3 红枣软化工艺参数研究 |
2.2.4 红枣汁酶解浸提工艺研究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红枣主要成分分析 |
2.3.2 红枣软化工艺研究 |
2.3.3 红枣汁酶解浸提工艺研究 |
2.4 小结 |
第三章 红枣汁澄清条件优化 |
3.1 试验材料 |
3.1.1 材料及试剂 |
3.1.2 仪器与设备 |
3.2 试验方法 |
3.2.1 果胶酶澄清法 |
3.2.2 超滤澄清法 |
3.2.3 指标测定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果胶酶澄清法工艺优化 |
3.3.2 超滤澄清法工艺优化 |
3.3.3 澄清处理对红枣汁成分影响 |
3.4 小结 |
第四章 红枣汁真空浓缩及品质特性评价 |
4.1 试验材料 |
4.1.1 材料及试剂 |
4.1.2 仪器与设备 |
4.2 试验方法 |
4.2.1 红枣汁浓缩工艺研究 |
4.2.2 浓缩红枣汁品质研究 |
4.2.3 红枣浓缩汁储藏特性及品质要求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真空浓缩工艺研究 |
4.3.2 红枣浓缩汁储藏特性 |
4.3.3 红枣汁感官评价及品质要求 |
4.4 小结 |
第五章 总论 |
5.1 结论 |
5.2 讨论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柚子加工过程的褐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柚子资源概述及其加工现状 |
1.1.1 柚子生长区域的概述 |
1.1.2 蜜柚的资源分布 |
1.1.3 沙田柚的资源分布 |
1.1.4 四季柚的资源分布 |
1.1.5 柚子的营养成分及其研究情况 |
1.1.6 柚子的加工情况概述 |
1.1.7 柚子皮的利用 |
1.2 果蔬加工中的褐变现象及其抑制 |
1.2.1 非酶褐变 |
1.2.2 非酶褐变的抑制方法 |
1.2.3 酶促褐变 |
1.2.4 果蔬中的多酚氧化酶 |
1.2.5 果蔬中的过氧化物酶 |
1.2.6 酶促褐变的抑制 |
1.3 柚子褐变抑制的国内外研究状况 |
1.4 本研究的立题根据和研究内容 |
1.4.1 立题根据 |
1.4.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不同品种柚子基本成分的测定 |
2.1 材料、仪器与设备 |
2.1.1 主要材料 |
2.1.2 仪器与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还原糖(以葡萄糖计)的测定 |
2.2.2 多酚含量的测定 |
2.2.3 可溶性蛋白的测定(考马斯亮蓝法) |
2.2.4 总酸(以柠檬酸计)的测定 |
2.2.5 抗坏血酸的测定(乙醚萃取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不同品种柚子果皮和果肉中还原糖含量 |
2.3.2 不同品种柚子果皮和果肉中多酚含量 |
2.3.3 不同品种柚子果皮和果肉中可溶性蛋白含量 |
2.3.4 不同品种柚子果皮和果肉中总酸含量 |
2.3.5 不同品种柚子果皮和果肉中抗坏血酸含量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四季柚果皮和果肉中多酚氧化酶活性的研究 |
3.1 材料与仪器 |
3.1.1 主要材料 |
3.1.2 仪器与设备 |
3.2 实验方法 |
3.2.1 粗酶液的制备 |
3.2.2 PPO 粗酶液酶活力的测定 |
3.2.3 PPO 粗酶液最适反应 pH 的测定 |
3.2.4 PPO 粗酶液最适反应温度的测定 |
3.2.5 PPO 粗酶液的热稳定性研究 |
3.2.6 底物浓度与反应速率的关系以及 PPO 米氏常数 K_m值的测定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PPO 粗酶液最适反应 pH |
3.3.2 PPO 粗酶液最适反应温度 |
3.3.3 PPO 粗酶液热稳性 |
3.3.4 底物浓度与 PPO 粗酶液酶活性的关系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四季柚果皮和果肉中过氧化物酶活性的研究 |
4.1 材料与仪器 |
4.1.1 主要材料 |
4.1.2 仪器与设备 |
4.2 实验方法 |
4.2.1 粗酶液的制备 |
4.2.2 POD 粗酶液酶活力的测定 |
4.2.3 POD 粗酶液最适反应 pH 的测定 |
4.2.4 POD 粗酶液最适反应温度的测定 |
4.2.5 POD 粗酶液热稳定性的研究 |
4.2.6 底物浓度与反应速率的关系以及 POD 米氏常数 Km 值的测定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POD 粗酶液最适反应 pH |
4.3.2 POD 粗酶液最适反应温度 |
4.3.3 POD 粗酶液热稳定性 |
4.3.4 底物浓度和 PPO 粗酶液酶活性的关系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四季柚果汁褐变类型的判断及护色 |
5.1 材料与仪器 |
5.1.1 主要材料 |
5.1.2 仪器与设备 |
5.2 实验方法 |
5.2.1 制作四季柚饮料工艺 |
5.2.2 四季柚饮料中褐变发生主体的判断 |
5.2.3 四季柚褐变肉浆全波长扫描分析 |
5.2.4 全波长扫描用于四季柚肉浆褐变物质分析的验证 |
5.2.5 四季柚肉浆中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的测定 |
5.2.6 四季柚肉浆中褐变反应类型的测定 |
5.2.7 四季柚肉浆褐变前后氨基酸态氮、氨基酸、还原糖含量的测定 |
5.2.8 四季柚肉浆褐变前后抗坏血酸含量的测定 |
5.2.9 四季柚饮料初步护色方案 |
5.3 结果讨论 |
5.3.1 四季柚果皮和果肉组成及浆料 pH |
5.3.2 四季柚饮料中褐变发生主体 |
5.3.3 四季柚褐变肉浆全波长扫描 |
5.3.4 全波长扫描用于四季柚肉浆褐变物质分析的验证 |
5.3.5 热烫前后四季柚果肉中酶活力的变化 |
5.3.6 四季柚肉浆中的褐变类型 |
5.3.7 四季柚肉浆褐变前后还原糖、氨基酸态氮、氨基酸含量变化分析 |
5.3.8 四季柚肉浆褐变前后抗坏血酸含量的测定 |
5.3.9 四季柚饮料初步护色方案确定与护色效果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5)菠萝蜜果皮抗氧化活性成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引言 |
1.1 菠萝蜜研究概况 |
1.1.1 菠萝蜜概述 |
1.1.2 菠萝蜜营养成分研究 |
1.1.3 菠萝蜜生物活性及药理作用研究 |
1.1.4 菠萝蜜加工利用 |
1.2 热带水果加工副产物研究 |
1.2.1 热带水果加工副产物的概况 |
1.2.2 热带水果副产物的加工再利用 |
1.3 抗氧化研究进展 |
1.3.1 抗氧化 |
1.3.2 抗氧化研究进展 |
1.3.3 菠萝蜜抗氧化研究进展 |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1 本课题研究目的 |
1.4.2 本课题研究意义 |
1.4.3 主要研究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仪器 |
2.2 材料与试剂 |
2.3 试验方法 |
2.3.1 菠萝蜜抗氧化活性部位的筛选 |
2.3.2 菠萝蜜果皮抗氧化活性成分的提取优化试验 |
2.3.3 菠萝蜜果皮抗氧化活性有效部位的筛选 |
2.3.4 菠萝蜜果皮抗氧化活性成分的纯化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菠萝蜜抗氧化活性部位的筛选 |
3.1.1 DPPH法 |
3.1.2 水杨酸法 |
3.1.3 ABTS法 |
3.2 菠萝蜜果皮抗氧化活性成分的提取优化试验 |
3.2.1 溶剂浓度对抗氧化物质提取的影响 |
3.2.2 浸提温度对抗氧化物质提取的影响 |
3.2.3 料液比对抗氧化物质提取的影响 |
3.2.4 提取时间对抗氧化物质提取的影响 |
3.2.5 提取次数对抗氧化物质提取的影响 |
3.2.6 响应面法优化菠萝蜜果皮抗氧化活性成分的提取结果 |
3.3 菠萝蜜果皮抗氧化活性有效部位的筛选 |
3.3.1 不同部位多酚和黄酮含量的比较 |
3.3.2 不同部位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 |
3.3.3 不同部位清除ABTS自由基能力 |
3.3.4 不同部位总抗氧化能力 |
3.4 菠萝蜜果皮抗氧化活性成分的纯化与结构鉴定 |
3.4.1 预试验结果 |
3.4.2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4 讨论 |
4.1 菠萝蜜抗氧化活性部位的筛选 |
4.2 菠萝蜜果皮抗氧化活性成分的提取优化试验 |
4.3 菠萝蜜果皮抗氧化活性有效部位的筛选 |
4.4 菠萝蜜果皮抗氧化活性成分的纯化与结构鉴定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无糖梅片的品质影响因素及加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青梅及其制品综述 |
1.1.1 青梅的生物及化学特性 |
1.1.2 青梅的食用及药用价值 |
1.1.2.1 缓解疲劳,延缓衰老 |
1.1.2.2 抑菌、驱虫作用 |
1.1.2.3 促消化、保护肝脏 |
1.1.2.4 抗肿瘤、清除血液垃圾 |
1.1.3 相关产品及加工工艺 |
1.1.3.1 食品方面 |
1.1.3.2 医药方面 |
1.1.3.3 现阶段加工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
1.2 蜜饯类产品及行业存在的问题 |
1.2.1 定义及分类 |
1.2.2 工艺概述 |
1.2.3 蜜饯行业所存在的问题 |
1.2.3.1 微生物超标 |
1.2.3.2 食品添加剂滥用、超标 |
1.2.3.3 标签标注问题 |
1.2.3.4 生产过程的其它问题 |
1.2.3.5 对策 |
1.3 无糖食品 |
1.3.1 定义 |
1.3.2 无糖食品的发展现状和前景 |
1.3.2.1 无糖食品的发展现状 |
1.3.2.2 无糖食品发展前景 |
1.3.3 无糖食品中常用的功能性甜味剂 |
1.3.3.1 糖醇 |
1.3.3.2 功能性低聚糖 |
1.3.3.3 高倍甜味剂 |
1.4 本文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二章 脱盐工序对梅片品质的影响及其流程设计 |
引言 |
2.1 实验材料 |
2.1.1 原料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样品液的制备 |
2.2.2 温度对脱盐速率的影响 |
2.2.3 脱盐温度对果肉主要成分的影响 |
2.2.4 脱盐温度对产品色泽的影响 |
2.2.5 梅片制作工艺流程 |
2.2.6 分析检测方法及指标 |
2.2.6.1 NaCl含量测定 |
2.2.6.2 糖含量测定——苯酚-硫酸法 |
2.2.6.3 蛋白质含量测定 |
2.2.6.4 脂肪含量测定 |
2.2.6.5 梅片感官色泽评定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苯酚-硫酸法标准曲线 |
2.3.2 温度对脱盐速率的影响 |
2.3.3 脱盐温度对果肉主要营养成分的影响 |
2.3.4 脱盐温度对梅片感官色泽的影响 |
2.3.5 脱盐流程的设计及工厂实施 |
2.3.5.1 脱盐流程的理论设计 |
2.3.5.2 工厂实施效果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辅料对梅片品质的影响及配方的确定 |
引言 |
3.1 实验材料 |
3.1.1 原料 |
3.1.2 主要试剂 |
3.1.3 主要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打浆工序中加水量的确定 |
3.2.2 木糖醇添加量及对照的设置 |
3.2.3 阿斯巴甜添加量的设置 |
3.2.4 分析检测方法及指标 |
3.2.4.1 梅片质构测定方法——TPA测试 |
3.2.4.2 色泽测定 |
3.2.4.3 微观结构测定 |
3.2.4.4 梅片感官质量评定方法及标准 |
3.3 实验结果 |
3.3.1 打浆工序中加水量的确定 |
3.3.2 木糖醇对梅片品质的影响及其添加量的确定 |
3.3.2.1 木糖醇对梅片质构影响分析 |
3.3.2.2 木糖醇添加量对梅片色泽影响分析 |
3.3.2.3 梅片微观结构分析 |
3.3.2.4 木糖醇添加量对梅片感官综合品质影响 |
3.3.3 阿斯巴甜添加量对味道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干燥条件对梅片品质的影响及其优化 |
引言 |
4.1 实验材料 |
4.1.1 原料 |
4.1.2 主要试剂 |
4.1.3 主要仪器 |
4.2 实验方法 |
4.2.1 单因素实验 |
4.2.1.1 刮片厚度对梅片品质影响 |
4.2.1.2 干燥温度对梅片品质影响 |
4.2.2 两因素交互实验 |
4.2.3 优化干燥条件下所得产品的物性测定 |
4.2.4 分析方法及指标 |
4.2.4.1 感官评价方法及标准 |
4.2.4.2 质构测定 |
4.2.4.3 色泽测定 |
4.2.4.4 微观结构测定 |
4.3 实验结果 |
4.3.1 刮片厚度对干燥时间及梅片品质影响 |
4.3.2 干燥温度对干燥时间及梅片品质影响 |
4.3.3 交互实验设计及结果 |
4.3.3.1 实验因素、水平及(3×3)全面实施实验方案 |
4.3.3.2 交互实验结果 |
4.3.4 优化干燥条件后所得产品物性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产品质量标准及经济效益 |
5.1 质量标准 |
5.1.1 感官指标 |
5.1.2 理化指标 |
5.1.3 微生物指标 |
5.2 生产流程及经济效益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7)糖制枇杷生产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我国枇杷资源概况 |
1.2 枇杷的营养价值和保健价值 |
1.2.1 枇杷的营养价值 |
1.2.2 枇杷保健功能 |
1.3 枇杷的研究现状 |
1.4 我国果脯加工现状 |
1.4.1 果脯历史 |
1.4.2 果脯产业 |
1.5 果脯加工过程中的关键技术 |
1.5.1 护色 |
1.5.2 硬化 |
1.5.3 糖渍 |
1.5.4 干燥 |
1.6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6.1 研究目的 |
1.6.2 研究主要内容 |
1.6.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二章 枇杷糖制前的预处理技术 |
2.1 前言 |
2.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2.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
2.2.2 主要仪器设备 |
2.2.3 实验方法 |
2.2.4 实验设计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枇杷盐胚基本营养物质的测定 |
2.3.2 不同料液比对盐胚脱盐速率的影响 |
2.3.3 不同温度对脱盐速率的影响 |
2.3.4 不同脱盐方式对脱盐速率影响 |
2.3.5 亚硫酸氢钠对枇杷色泽的影响 |
2.3.6 柠檬酸对枇杷色泽的影响 |
2.3.7 Vc对枇杷色泽的影响 |
2.3.8 植酸对枇杷色泽的影响 |
2.3.9 不同护色剂处理后枇杷多酚氧化酶活力变化情况 |
2.3.10 不同护色剂处理后糖渍过程中枇杷色泽的变化 |
2.3.11 亚硫酸氢钠与Vc+柠檬酸复合护色剂的效果比较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枇杷糖渍技术的研究 |
3.1 前言 |
3.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3.2.1 实验原料 |
3.2.2 实验试剂 |
3.2.3 实验仪器和设备 |
3.2.4 实验方法 |
3.2.5 实验设计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常压梯度渗糖技术条件探索 |
3.3.6 真空渗糖单因素研究 |
3.3.7 脉冲式真空处理对枇杷果脯渗糖过程的影响研究 |
3.3.8 真空糖渍对枇杷果脯微观结构的影响 |
3.3.9 真空低糖枇杷果脯制备条件研究及其优化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枇杷果脯的干燥研究 |
4.1 前言 |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2.1 主要原料 |
4.2.2 主要仪器设备 |
4.2.3 实验方法 |
4.3 结果及分析 |
4.3.1 热风干燥过程中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升温情况 |
4.3.2 高糖枇杷果脯的热风干燥过程研究 |
4.3.3 高糖枇杷果脯的微波干燥 |
4.3.4 低糖枇杷果脯的微波-热风干燥工艺的确定 |
4.3.5 低糖枇杷果脯微波-热风干燥数学模型的建立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1 结论 |
2 本课题创新点 |
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8)湖南添香休闲食品营销渠道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目的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的研究 |
1.2.2 国内的研究 |
1.2.3 国内外研究的总结 |
1.3 研究的思路与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湖南添香休闲食品营销环境分析 |
2.1 湖南添香休闲食品营销环境的PEST分析 |
2.1.1 政治环境分析(P) |
2.1.2 经济环境(E) |
2.1.3 社会环境(S) |
2.1.4 技术环境(T) |
2.2 湖南添香休闲食品行业环境分析 |
2.2.1 休闲食品市场特点 |
2.2.2 休闲食品行业竞争发展趋势 |
2.2.3 竞争价格范围 |
2.2.4 产业利润潜力 |
2.3 湖南添香食品公司内部营销环境分析 |
2.3.1 人力资源情况分析 |
2.3.2 生产能力分析 |
2.3.3 产品分析 |
2.3.4 专有技术知识 |
2.3.5 渠道的完善度 |
2.3.6 内部竞争力分析 |
第三章 湖南添香休闲食品营销渠道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
3.1 湖南添香休闲食品的营销渠道现状 |
3.1.1 渠道结构 |
3.1.2 渠道成员及其分布 |
3.1.3 渠道规模与销售收入相关性 |
3.1.4 湖南添香休闲食品渠道政策 |
3.2 湖南添香休闲食品营销渠道问题的表现 |
3.2.1 渠道成员忠诚度低 |
3.2.2 渠道冲突和渠道竞争加剧 |
3.2.3 渠道的管理不能做到精细化 |
3.2.4 湖南添香休闲食品渠道终端管理不科学 |
3.2.5 渠道激励成本越来越大 |
3.2.6 渠道影响力不够 |
3.2.7 物流服务及人员培训不到位 |
3.2.8 渠道结构不合理 |
3.2.9 渠道政策缺乏延续性 |
第四章 湖南添香休闲食品营销渠道选择的策略 |
4.1 制订营销渠道管理战略规划 |
4.1.1 基本思路 |
4.1.2 发展方向 |
4.1.3 营销渠道的目标 |
4.2 重构湖南添香休闲食品营销渠道的基本框架 |
4.3 完善营销渠道管理系统 |
4.4 加强营销渠道的控制 |
4.4.1 经营方式控制 |
4.4.2 利润控制 |
4.4.3 库存和促销控制 |
4.4.4 回款控制 |
4.4.5 网络控制 |
4.5 发展品牌连锁专卖店 |
4.5.2 连锁品牌专卖店的管理系统 |
4.5.3 连锁品牌专卖店的实施 |
4.5.4 连锁品牌专卖店的成功要素 |
第五章 推进湖南添香休闲食品营销渠道实施的保障 |
5.1 提升渠道资源意识 |
5.2 树立以顾客为中心的营销渠道导向 |
5.3 加强湖南添香休闲食品品牌建设,增强营销渠道凝聚力 |
5.3.1 重视已有品牌形象,以培育强势品牌为目标 |
5.3.2 实施精品名牌战略,增强渠道凝聚力 |
5.4 加强渠道成员激励 |
5.4.1 直接激励 |
5.4.2 间接激励 |
5.5 重视渠道促销策略的运用 |
5.6 其他相关条件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9)食品冷链物流系统协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图目录 |
表目录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我国食品生产与消费呈增长趋势 |
1.1.2 保证食品安全需要冷链物流 |
1.1.3 食品冷链物流系统协同的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1 食品冷链的研究现状 |
1.2.2 食品物流的研究现状 |
1.2.3 物流协同的研究现状 |
1.3 食品冷链物流系统内涵界定 |
1.3.1 我国冷链定义比较分析 |
1.3.2 国外冷链定义比较分析 |
1.3.3 本文提出的冷链定义 |
1.3.4 食品冷链物流系统的内涵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4.1 论文主要内容 |
1.4.2 论文技术路线 |
1.4.3 论文研究方法 |
2 食品冷链物流系统协同的理论基础 |
2.1 食品理论 |
2.1.1 食品分类 |
2.1.2 食品质量与食品安全 |
2.1.3 食品安全的影响因素 |
2.1.4 食品的冷藏原理及原则 |
2.2 物流相关理论 |
2.2.1 物流系统论 |
2.2.2 供应链理论 |
2.3 系统论基础 |
2.3.1 系统构成理论 |
2.3.2 动态系统理论 |
2.3.3 系统的特征 |
2.4 协同学理论 |
2.4.1 序参量及支配原理 |
2.4.2 自组织 |
2.4.3 供应链协同 |
2.5 食品冷链物流系统协同理论体系框架 |
2.6 本章小结 |
3 食品冷链物流系统分析 |
3.1 食品冷链物流系统的要素分析 |
3.1.1 食品冷链物流系统的主体要素 |
3.1.2 食品冷链物流系统的客体要素 |
3.1.3 食品冷链物流系统的设施设备要素 |
3.2 食品冷链物流系统的结构分析 |
3.2.1 主体类型不同的结构 |
3.2.2 主体数量与规模不同的结构 |
3.2.3 食品冷链物流系统结构的特征 |
3.3 食品冷链物流系统的功能分析 |
3.3.1 食品冷链物流系统的基本功能 |
3.3.2 食品冷链物流系统的辅助功能 |
3.4 食品冷链物流系统的特性分析 |
3.4.1 食品冷链物流安全首要性 |
3.4.2 食品冷链物流时间敏感性 |
3.4.3 食品冷链物流系统高成本性 |
3.4.4 食品冷链物流信息多样性 |
3.4.5 食品冷链物流技术复杂性 |
3.4.6 食品冷链物流空间分散性 |
3.4.7 食品冷链物流环境严格性 |
3.4.8 实证分析——奥运食品冷链物流的特性 |
3.5 本章小结 |
4 食品冷链物流系统协同分析 |
4.1 食品冷链物流系统协同的内涵分析 |
4.1.1 食品冷链物流系统协同含义 |
4.1.2 食品冷链物流系统协同性质分析 |
4.1.3 食品冷链物流系统的自组织 |
4.1.4 食品冷链物流系统的序参量及支配特性 |
4.2 食品冷链物流系统协同的目标与原则 |
4.2.1 食品冷链物流系统协同的目标 |
4.2.2 食品冷链物流系统协同的原则 |
4.3 食品冷链物流系统协同的内容分析 |
4.3.1 食品冷链物流系统主体协同 |
4.3.2 食品冷链物流系统客体协同 |
4.3.3 食品冷链物流系统设施设备协同 |
4.3.4 食品冷链物流系统信息协同 |
4.4 食品冷链物流系统协同的过程分析 |
4.4.1 食品冷链物流战略层协同 |
4.4.2 食品冷链物流战术层协同 |
4.4.3 食品冷链物流操作层协同 |
4.5 本章小结 |
5 食品冷链物流系统协同模型分析 |
5.1 食品冷链物流系统状态参量选择 |
5.1.1 状态参量选择的特点 |
5.1.2 状态参量选择的思路 |
5.2 食品冷链物流系统状态参量体系 |
5.2.1 投入状态参量 |
5.2.2 产出状态参量 |
5.3 食品冷链物流系统综合评价分析 |
5.3.1 综合评价方法的选择 |
5.3.2 综合评价过程 |
5.4 食品冷链物流系统协同的序参量计算模型 |
5.4.1 粗糙集的基本理论 |
5.4.2 知识约简理论及基本步骤 |
5.4.3 基于信息熵与粗糙集的序参量计算模型 |
5.5 食品冷链物流系统序参量的有效性和灵敏度分析 |
5.5.1 序参量的有效性分析 |
5.5.2 序参量属性值的灵敏度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食品冷链物流系统协同模型实证分析 |
6.1 实证食品冷链物流系统及状态参量数据来源 |
6.1.1 实证食品冷链物流系统分析 |
6.1.2 实证食品冷链物流系统状态参量数据来源 |
6.2 实证食品冷链物流系统综合评价及序参量计算结果分析 |
6.2.1 实证食品冷链物流系统综合评价分析 |
6.2.2 实证食品冷链物流系统序参量模型计算结果分析 |
6.3 实证食品冷链物流系统序参量的有效性和灵敏度分析 |
6.3.1 实证食品冷链物流系统序参量的有效性分析 |
6.3.2 实证食品冷链物流系统序参量属性值的灵敏度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食品冷链物流系统协同发展对策 |
7.1 降低食品冷链物流系统成本的对策 |
7.1.1 降低设施设备投入成本 |
7.1.2 降低运作成本 |
7.1.3 降低食品损耗成本 |
7.2 提高冷链物流设施设备利用效率的对策 |
7.2.1 建立食品冷链物流联盟机制 |
7.2.2 运用系统管理理念规划食品冷链物流 |
7.3 扩大食品冷链物流系统规模的对策 |
7.3.1 加强政府宏观监管 |
7.3.2 加大第三方物流的市场比例 |
7.3.3 加强冷链物流软硬件设施建设 |
7.4 提高员工素质的对策 |
7.4.1 加强管理人员培训 |
7.4.2 加强操作员工的培训 |
7.5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及创新点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金柑蜂蜜粉配方与加工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蜂蜜的研究现状 |
1.1 蜂蜜的主要成分 |
1.2 蜂蜜的保健功能 |
1.3 蜂蜜的加工 |
1.4 蜂蜜的应用 |
2 金柑的研究现状 |
2.1 金柑的主要成分 |
2.2 金柑的保健功能 |
2.3 金柑的加工 |
2.4 金柑的应用 |
3 果蔬粉的研究现状 |
3.1 国外果蔬粉的加工现状 |
3.2 国内果蔬粉的加工现状 |
3.3 果蔬粉的加工技术 |
3.4 果蔬粉的应用 |
3.5 果蔬粉的研究前景 |
4 喷雾干燥技术 |
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金柑与蜂蜜配比的研究 |
1 引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
2.2 实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4 本章总结 |
第三章 配料对金柑蜂蜜粉的影响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单因素试验结果与分析 |
3.2 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
4 本章总结与讨论 |
4.1 总结 |
4.2 讨论 |
第四章 金柑蜂蜜粉喷雾干燥工艺的研究 |
1 引言 |
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
2.2 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单因素试验结果与分析 |
3.2 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
4 本章总结 |
第五章 金柑蜂蜜粉理化性质及营养成分变化的研究 |
1 引言 |
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原料 |
2.2 试剂 |
2.3 仪器 |
2.4 实验方法 |
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1 金柑蜂蜜粉的复水性、分散性、稳定性 |
3.2 金柑蜂蜜粉的粒度、速溶性 |
3.3 金柑蜂蜜粉的吸湿率 |
3.4 金柑蜂蜜粉喷雾干燥前后主要营养成分的技术指标变化 |
4 本章总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1 结论 |
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几种杏干制蜜饯果脯的生产工艺(论文参考文献)
- [1]泰州市香菇产业发展现状与策略分析 ——以姜堰区桥头镇为例[D]. 沈皓明. 扬州大学, 2021(05)
- [2]重庆武隆区猪腰枣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对策[D]. 袁思齐. 西南大学, 2020(01)
- [3]红枣浓缩汁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品质评价[D]. 姬晨.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5(04)
- [4]柚子加工过程的褐变研究[D]. 黎婕. 华南理工大学, 2014(01)
- [5]菠萝蜜果皮抗氧化活性成分的研究[D]. 彭芍丹. 海南大学, 2014(08)
- [6]无糖梅片的品质影响因素及加工技术研究[D]. 许首芳. 浙江工业大学, 2012(06)
- [7]糖制枇杷生产关键技术研究[D]. 曾婷婷. 华南理工大学, 2011(07)
- [8]湖南添香休闲食品营销渠道策略研究[D]. 王大辉. 中南大学, 2009(S2)
- [9]食品冷链物流系统协同研究[D]. 兰洪杰. 北京交通大学, 2009(10)
- [10]金柑蜂蜜粉配方与加工工艺的研究[D]. 付梅周. 福建农林大学, 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