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太湖猪高产综合技术研究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陈瑜哲[1](2020)在《梅山猪纯繁和杂交利用的繁殖性能及发情配种时生殖激素水平与产仔数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梅山猪是我国优良地方猪品种太湖猪的类群之一,以高繁殖力特性闻名于世。对梅山猪的有效保种,不仅可以有效保存其优良性状基因,还将会为引进猪品种繁殖性能的改良和新品种(配套系)的选育提供宝贵的种质资源。本研究利用2015-2019年昆山市梅山猪保种有限公司梅山猪(中型)的纯繁和杂交利用的繁殖记录,对其保种和杂交利用效果进行了分析;同时通过排卵期前后生殖激素含量与产仔性状的关联分析,旨在为分析梅山猪高产机制提供一定的依据,并为梅山猪确定最佳配种时机提供激素水平上的参考依据。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本研究整理和统计分析了昆山市梅山猪保种有限公司2015-2019年梅山猪(中型)725窝产仔记录,发现梅山猪的总产仔数与活仔数多集中在14-16头,占45.52%与45.93%,其次是11-13头,17-19头;2015年至2019年间不同年份之间初产与第二胎次母猪纯繁总产仔数与活仔数并无显着差异(P>0.05);但经产母猪(≥3胎次)2019年的总产仔数与活仔数显着高于其他年份(P<0.05),2015年至2018年且呈逐渐上升的趋势,表明梅山猪在2015年至2019年保种过程中,总体上保持着高繁殖力的优良特性。2.本研究分别统计纯繁与杂交的不同胎次内与胎次之间的差异,发现同胎次内在总产仔数与活仔数上无显着差异,但第一胎至七-九胎次,总产仔数与活仔数呈上升趋势,同时21日龄断奶仔猪数无显着差异。反映出梅山猪具有很长的利用年限,即使在7个胎次以后仍然具有优秀的繁殖性能;同时各个胎次间的繁殖性能没有显着的相关性,不能通过早期胎次的繁殖性能预测后期的繁殖力或者进行早期的选种工作。3.杂交利用过程中,巴克夏猪或者巴梅猪作为父本,纯种梅山猪作为母本,初产胎次总产仔数与活仔数分别为13.10±2.04头和12.56±2.05头,二胎次总产仔数与活仔数分别为13.59±2.15和13.09±2.09头;经产母猪(≥3胎次)总产仔数与活仔数达14.80±2.57和14.20±2.36头;其仔猪初生窝重与断奶窝重显着高于梅山猪纯繁仔猪的初生窝重与断奶窝重(P<0.05),表明梅山猪作为母本具有较高的杂交配合力,通过与巴克夏的杂交可以保持梅山猪高产的优良特性,同时有效的改良了梅山猪的生产性能。但是,巴克夏猪与梅山猪杂交后仔代乳头数显着降低(17.05±0.79vs 15.5±0.80)(P<0.001)。4.对110头梅山猪进行发情鉴定,在发情配种时采集血清样品,采用放射免疫检测了这一时刻的血清促卵泡素(FSH)、促黄体素(LH)、雌二醇(E2)和孕酮(P4)水平,有99头在一次配种中妊娠,妊娠率达90%,对其血清生殖激素与产仔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发现不同总产仔数与活仔数的母猪在配种时刻的FSH、LH、雌二醇(E2)和P4血清含量并无显着的差异(P>0.05);在不同胎次(初产胎次、第二胎次、三-六胎次、七-九胎次)间,LH、E2和P4含量无显着的差异(P>0.05),但梅山猪第二胎次血清FSH水平显着高于第三-六胎次与七-9次的FSH含量(P<0.05),由于第二胎次所测样本尚少,数据有限,所以这一结果尚待进一步研究;与此同时,在三-六胎次与七-九胎次中,对比了高产组(总产仔数≥15)与低产组(总产仔数≤10)个体血清生殖激素水平,结果发现在三-六胎次中高产组与低产组血清各激素水平无显着的差异(P>0.05);在七-九胎次中高产组与低产组血清FSH、E2和LH含量无显着差异(P>0.05),但高产组孕激素显着高于低产组(P<0.05),表明高产组高水平孕激素可能有助于受精卵的着床,提高胚胎成活率。综合分析以上结果表明,梅山猪(中型)在长期的保种中,总体上保持着高繁殖力的优良特性;而且梅山猪具有较高的杂交配合力,通过与巴克夏猪的杂交可以保持梅山猪高产的优良特性,同时有效的改良了仔猪的生长速度;梅山猪发情配种时高水平的血清孕激素水平可能是梅山猪高繁殖性能的原因之一。
黄维江[2](2020)在《苏太猪、巴克夏猪与柯乐猪杂交试验研究及应用》文中提出本研究以苏太猪、巴克夏猪、柯乐猪为试验素材,针对纯种柯乐猪繁殖性能差和瘦肉率低的缺点,采用不同品种纯系亲本进行杂交,力求使F1代猪表现出双亲的优良性状,利用杂种优势,选育出繁殖性能好、瘦肉率高的杂交后代,探索科学可行的柯乐猪杂交利用方案,为后期柯乐猪杂交配套系选育奠定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苏×柯)杂交组在窝产仔数、初生窝重、20日龄窝重、断奶窝重、断奶头数、育成率方面高于(巴×柯)杂交组和柯乐猪纯繁组,其中,断奶仔猪数显着高于柯乐猪纯繁组(P﹤0.05);(巴×柯)杂交组在初生个体重、20日龄个体重、断奶个体重方面高于(苏×柯)杂交组和柯乐猪纯繁组,但差异不显着(P>0.05)。2.28日龄断奶个体重(巴×柯)组F1代显着高于(苏×柯)组F1代(P﹤0.05),极显着高于柯乐猪纯繁组F1代(P﹤0.01),(苏×柯)组F1代显着高于柯乐猪纯繁组F1代(P﹤0.05);断奶10日龄平均个体重(巴×柯)组F1代极显着高于(苏×柯)组F1代(P﹤0.01);断奶10日龄平均个体增重柯乐猪纯繁组F1代显着高于(苏×柯)组F1代(P﹤0.05);断奶10日龄总增重柯乐猪纯繁组高于(巴×柯)组F1代和(苏×柯)组F1代;(巴×柯)组F1代在耗料量、料重比方面高于(苏×柯)组F1代和柯乐猪纯繁组;保育期平均个体重(巴×柯)组F1代极显着高于(苏×柯)组F1代(P﹤0.01);保育期结束平均个体重(巴×柯)组F1代显着高于(苏×柯)组F1代和柯乐猪纯繁组(P﹤0.05);(巴×柯)组F1代和(苏×柯)组F1代在保育期平均个体增重方面显着高于柯乐猪纯繁组(P﹤0.05);(巴×柯)组F1代和(苏×柯)组F1代在保育期总增重、保育期总耗料量、料重比方面都高于柯乐猪纯繁组;柯乐猪纯繁组在保育期间的患病数、死亡数、患病率、病死率、死亡率均高于(巴×柯)组F1代和(苏×柯)组F1代,治愈率最低。(苏×柯)组F1代在中猪育肥期的日增重显着高于柯乐猪纯繁组(P﹤0.05);柯乐猪纯繁组中猪、大猪在整个育肥期料重比均大于(巴×柯)组F1代和(苏×柯)组F1代,但差异不显着(P>0.05);柯乐猪纯繁组在患病数、患病率均高于(巴×柯)组F1代和(苏×柯)组F1代,杂交组抗病能力高于柯乐猪纯繁组,无死亡记录。3.(巴×柯)组F1代活重显着高于(苏×柯)组F1代(P﹤0.05);柯乐猪纯繁组胴体重极显着高于(巴×柯)组F1代(P﹤0.01),显着高于(苏×柯)组F1代(P﹤0.05);(苏×柯)组F1代屠宰率显着高于(巴×柯)组F1代(P﹤0.05);(巴×柯)组F1代瘦肉率显着高于(苏×柯)组F1代和柯乐猪纯繁组;(巴×柯)组F1代骨率极显着高于柯乐猪纯繁组(P﹤0.01);(巴×柯)组F1代皮厚显着高于(苏×柯)组F1代(P﹤0.05);柯乐猪纯繁组膘重显着高于(巴×柯)组F1代(P﹤0.05);后腿脂重纯繁组显着高于(巴×柯)组F1代(P﹤0.05);后腿脂重比例(苏×柯)组F1代和柯乐猪纯繁组显着高于(巴×柯)组F1代(P﹤0.05);(巴×柯)组F1代后腿肉重显着高于(苏×柯)组F1代(P﹤0.05),极显着高于柯乐猪纯繁组(P﹤0.01),(苏×柯)组F1代后腿肉重显着高于柯乐猪纯繁组(P﹤0.05);(巴×柯)组F1代后腿肉重比例极显着高于(苏×柯)组F1代和柯乐猪纯繁组(P﹤0.01);(巴×柯)组F1代头重显着高于柯乐猪纯繁组(P﹤0.05);失水率柯乐猪纯繁组显着高于(苏×柯)组F1代(P﹤0.05);柯乐猪纯繁组熟肉率显着高于(巴×柯)组F1代(P﹤0.05),其他肉质性能指标差异不明显(P>0.05)。4.选择10头繁殖性能优异的(苏×柯)二元母猪进行生长发育测定,在2-6月龄期间,体现出了优良的生长性状,可作为二元母猪推广。5.苏太猪、巴克夏猪与柯乐猪杂交优越性及推广效益分析,(苏×柯)组每一窝比柯乐猪纯繁组多产1.25头,苏太公猪配种了153头柯乐猪母猪,预计增产95500.00元;(巴×柯)组F1代胴体瘦肉率比柯柯纯繁组高出平均值(11.33℅),巴克夏公猪配种了240头柯乐猪母猪,预计增产194400.00元。
徐忠[3](2020)在《基于基因组信息对金华猪种质特性及其保护、利用的研究》文中提出金华猪是我国猪种资源宝库中的佼佼者,因其肉质优良、肉味鲜美,深受人们喜爱,特别是以其后腿作为原料加工制作的金华火腿,堪称世界一绝。在生产实践中,金华猪相比于西方引进猪种更容易感染猪气喘病,严重影响其生产效率。而目前对金华猪的这些特性的遗传基础及形成机制尚不清楚。在保种过程中,金华猪的保种效果不能有效评估,缺乏从分子水平上的评估方法。此外,在金华猪的杂交利用中,缺乏有效的杂种优势预测理论及配合力测定进行指导。为此,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全基因组信息对金华猪进行种质特性和保护、利用研究,开展以下工作:(1)首先对金华猪进行简化基因组测序,并与其它群体一起进行全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检测;(2)对金华猪在遗传资源分类中的地位进行深入了解;(3)从基因组结构、功能特性和信号选择分析等对其分子种质特性进行挖掘;(4)对金华猪气喘病易感性的分子机制进行生物信息学挖掘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5)利用传统系谱和全基因组分子标记对其保种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估;(6)最后利用杂种优势预测及配合力测定试验找出最优杂交利用的组合模式。具体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基因组测序与遗传变异检测:本研究首先对金华猪国家级保种场在群的202头金华猪采集了耳组织样,利用基于基因组简化与测序的基因型分型(genotyping by genome reducing and sequencing,GGRS)平台对其进行了建库实验和测序。结果共得到12.5亿条高质量Reads数,每个个体平均测序深度为6.13,平均覆盖度为3.3%。进一步结合实验室前期数据,对金华猪与江、浙、沪等中国地方品种和西方品种共19个品种914头猪进行了遗传变异检测。最终共得到114687个高质量的SNPs位点,这些位点在染色体上分布较均匀,说明测序结果较理想。特别是与现有猪的SNP数据库进行对比分析,其中有16 656个为本次新发现的SNPs多态标记,大大丰富了我国地方猪品种及西方引进品种的分子遗传标记数据库。(2)金华猪在遗传资源分类中的地位:本研究在分子层面对金华猪与其它群体间遗传距离、遗传分化和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从聚类分析和PCA分析可以看出金华猪所有个体聚在一起,而与其它群体较独立,有着独特的遗传结构;从ADMIXTURE的群体结构来看,金华猪群体最早独立出来,说明金华猪起源相对较早,具有着较为古老的祖先血统;从遗传距离、遗传分化和PCA结果上也可以看,相比于西方商业品种猪,金华猪与中国地方品种猪有着更近的遗传背景;由Treemix分析也可以看金华猪有向兰溪花猪迁移事件,可能是因为两者地理距离较近,有基因交流的可能性也更大。这些结果表明金华猪在遗传资源分类中具有独特的地位,为其作为独立品种提供了分子依据。(3)金华猪基因组结构和功能特性:基因组结构的不同是动物表型差异的遗传基础。我们对SNPs在基因组的分布、单倍型块和连续纯合性片段(runs of homozygosity,ROH)等基因组结构进行分析。在本研究总共检测到114 687个SNPs遗传变异中85 287(74.4%)在金华猪中存在多态,说明金华猪的遗传多样性相对较高。特别是有29 400(25.6%)个位点在其它群体表现多态但在金华猪群体中表现纯合,这些点所在基因主要参与色素沉积(GO:0043473~pigmentation)、对刺激反应的调节(GO:0048585~negative regulation of response to stimulus)和气喘病(hsa05310~Asthma)等,这些说明金华猪群体内一些与色素沉积、对刺激的反应和气喘病相关的基因位点已经发生纯合。我们发现了249个金华猪品种特异的SNPs,这些SNPs可以作为品种鉴定的候选位点。金华猪单倍型块在基因组分布并不均匀,在6号染色体的单倍型区块最多(862个),覆盖区域最长(33101 Kb),占相应染色体总长度的比例最大(19.38%)。金华猪中最长的单倍型块位于7号染色体57 101 799~57 601 268的位置上,位于其中的基因与免疫、肌内脂肪含量和繁殖相关。金华猪基因组中ROH分布也不均匀,短的ROH片段多位于染色体的两端。在所有金华猪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位点是Chr3:37449853,距离此位点最近的基因是SEC14L5,此基因与脂质转运与代谢相关。这些结果为进一步深入揭示金华猪种质特性的遗传机制提供参考。(4)金华猪选择信号分析:金华猪之所以形成如此独特的表型特征,是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造成的,而这些选择信号可能是造成金华猪种质特性的原因。本研究通过基于金华猪群体内的(REHH、i HS和CLR三种方法)和金华猪与其它群体间的(基于PLS和XPEHH)信号选择方法,对金华猪基因组上的受选择区域进行了分析。金华猪群体内选择信号分析共找到62个候选基因,与肉质、繁殖、生长和免疫等相关(如PIK3R6、NOS2、ZNF423、IL21R)。而这些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为后续的功能基因验证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意义。在金华猪与其它猪群体间的信号选择方法中,我们还找到了:与毛色性状相关的基因如MYO7A、EDNRB和KIT等;与骨组织生长相关的基因如PBX1、GSG1L和PAPPA2等;与肺部疾病相关的通路如气喘病通路(hsa05310~Asthma)和肺结核(hsa05152~Tuberculosis)等。这些可能与金华猪独特的两头乌毛色、皮薄骨细和易感气喘病等性状有关,值得深入研究。这些结果使我们对中国地方猪的基因组进化和选择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5)金华猪气喘病相关研究:我们同时利用基因组到表型(选择信号分析方法)和表型到基因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分析金华猪气喘病的遗传机制,并进一步基于表达谱实验数据进行核实验证。选择信号分析方法是通过比较三个对气喘病易感的猪种(金华猪53头、二花脸猪31头、梅山猪80头)和两个相对不易感气喘病猪种(杜洛克猪48头、长白猪37头)的基因组,挖掘猪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l pneumonia of swine,MPS)候选基因,结果找到了CYP1A1、TLR2和CXCL2等14个相关候选基因;同时对171头金华猪的基因型数据和连续100天的气喘病表型记录,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找到KIAA1644、MAGI3、PGM1和ALK四个候选基因。这两种方法找到的18个候选基因中有2个(CYP1A1和TLR2)是前人研究已证实的,16个是本次研究新发现的。其中有4个基因(EPAS1,CXCL2,TLR2和IL7R)我们通过猪气喘病转录组的数据分析进一步进行了核实验证。这些MPS易感性位点可能是在对繁殖力和肉质等优良经济性状的选择过程中,由于多效性和搭便车效应从而导致受选择,在随后的选种中需要更加注意。本研究初步揭示了金华猪易感MPS的遗传机制,为后续金华猪抗MPS的基因组保护和和基因组选择方案提供指导作用。同时这些研究可能对人类呼吸系统疾病的研究起一定的参考作用。(6)金华猪保种效果分析:利用12 560个个体的系谱信息和6 018条繁殖记录对金华猪的保种效果进行纵向比较,发现在2009~2017年间,金华猪的近交系数稳定在较低(0.009左右)的水平,繁殖性能(总产仔数、活产仔数和出生窝重)的个体估计育种值(estimated breeding value,EBV)均呈现增加趋势,分别提升2.0头、1.9头和0.85kg,说明了近几年的总体保种效果较好。但利用传统系谱信息和分子遗传标记信息深入分析显示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优化保种策略。其一,对本研究采样时的在群金华猪群体的近交系数、亲缘系数和血统结构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金华猪个体平均近交系数和个体间亲缘系数总体虽较低,但也有极个别间较大,达到0.5以上,且金华猪每个血统个体数并不是很均匀,在以后的保种过程中群体结构有待优化。其二,系谱和分子计算的金华猪群体有效含量分别为63和88头,根据畜禽遗传资源受威胁程度的分类可知,金华猪可能仍处于受威胁状态,表明仍需进一步适当扩大保种群体规模,特别是基于分子标记指导选种、选配,逐步提高群体有效含量。其三,我们利用其它地方品种及西方品种等19个群体的分子遗传多样性指标,对金华猪的保种效果进行了横向比较,发现金华猪遗传多样性较高,但近交程度(基于分子的)在这些群体中处于中等水平,提示我们在今后保种过程中尽量避免近交,优化配种策略。本研究为金华猪今后的保种工作提供了参考价值。(7)金华猪的杂交利用:本研究基于全基因组遗传标记筛选金华猪候选杂交组合,并结合繁殖、育肥和屠宰等配合力测定试验确定了最优的杂交组合模式。首先利用全基因组性状特异(繁殖、健康、生长和胴体与肉质)的SNP对金华猪与三个西方引进品种杜洛克(DD)、大白猪(YY)和长白猪(LL)共180头猪的各种杂交组合进行了杂种优势的预测,结果显示在二元、三元和双杂交组合中最优选择为D×J、J×LY和DJ×LY。随后我们挑选了合适组合进行配合力测定试验,其中繁殖性能测定共88窝,育肥测定试验共91头,屠宰测定试验共83头。最终确定了DJ×LY为最佳的杂交组合模式。研究为金华猪的杂交利用提供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综上,本论文对金华猪种质特性的遗传基础及其形成机制进行了探究,进而为该遗传资源的保护、选育、利用奠定基础。这在非洲猪瘟流行的背景下,对我国地方猪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具有特殊意义。有关结果也为研究人类复杂性状的遗传机制提供了依据,对人类哮喘病等呼吸系统疾病的研究具有参考作用。
陈浩[4](2018)在《利用全基因组重测序鉴别法系大白猪的高产仔基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家猪分别由欧亚野猪独立驯化而成,至今已近万年。在不同的地理资源禀赋、气候条件以及选育目标等因素影响下,全球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家猪品种。中国是全球猪种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中国地方猪种占全球猪种的三分之一,在历史上曾多次被引入欧洲,为欧洲现代商业猪种的育成作出了重要贡献。法系大白猪(FLW)以高繁殖性能着称,并被认为与近几十年来曾导入中国高产的梅山猪血缘有关。为验证这一推测,本研究利用266头欧亚野猪及家猪的高深度基因组重测序数据,采用多种遗传学分析手段,深入揭示了法系大白猪中的中国地方猪血缘及其与高产仔数等表型性状的关联性。本研究首先在两家育种公司的核心群采集了36头高产法系大白猪样本,并从保种场采集了13个品种的111头中国地方猪和6头中国野猪样本,对这些个体开展了高深度(大于25×)的基因组重测序;与公共数据库中113头欧亚野猪和家猪的重测序数据合并为266个样品的数据集;应用GATK软件鉴别到19,375,740 SNP用于后续分析。通过主成分分析、NJ聚类分析、ADMIXTURE和TreeMix分析证实了中西方猪种之间存在显着的遗传分化,且中国华东猪(梅山猪、二花脸猪和金华猪)与华南猪(陆川猪、巴马香猪和五指山猪)之间的遗传差异明显。接着,通过全基因组的共享IBD单倍型分析(rIBD),揭示出法系大白猪中分别渗入了华南猪和华东猪血缘;根据历史记载和单倍型长度分析可知,华南猪被更早导入法系大白猪中。通过祖先血缘分析,推测法系大白猪中约0.9%血缘来自华东猪,值得一提的是,法系大白猪中华东猪血缘最强渗入信号含KATNAL1基因,该基因与精子形成与活力相关。通过深入分析,再次验证了法系大白猪中KATNAL1基因位点导入了华东猪血缘,并在法系大白猪中受到强选择;进一步通过关联性分析发现华东猪的KATNAL1单倍型能显着提高公猪与配母猪的产仔数,加性效应达到0.4,具有重要的育种应用价值。采用上述同样的方法,分析了法系大白猪基因组中华南猪血缘的渗入信号,分别在10号和16号染色体中发现与抗病性相关的NAA35-GOLM1单倍型和与线粒体和细胞中ATP含量相关的ATP5H单倍型,由华南猪导入法系大白猪的单倍型受到强选择,很可能对法系大白猪抗病性和能量平衡的选育改良起到关键作用。对此前已报道的AHR基因区域进行深入分析时,发现大白猪(包括法系大白猪)中源自中国猪的AHR单倍型在高繁殖力华东猪呈高频率分布。通过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分析、基因流(fD)分析、单倍型网络分析及群体间核苷酸距离(Dxy)分析等,发现华东猪的AHR单倍型是一个古老单倍型,源自另一个可能灭绝了的猪属(Sus)物种,该单倍型导入到法系大白中并受到强选择。关联性分析再次证实古老AHR单倍型与经产母猪产仔数EBV显着相关联,加性效应达0.25,即优势单倍型能为每头母猪每胎增产0.25头仔猪,具有重要的育种应用价值。
李灵璇,胡东卫,贺丽春,陆志强,马翔,李平华,黄瑞华[5](2016)在《太湖流域地方猪种高产生理机制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我国太湖流域地方猪种以高繁殖力着称于世,其高产性能受多种生理因素和遗传因素影响。研究表明,太湖流域地方猪种的高产的生理学机制主要有性成熟早、排卵数多、胚胎存活率高、胎盘血管丰富、泌乳力强等。但目前仍有一些方面的研究结果有限或不够全面。本文从性成熟、排卵、胚胎发育、妊娠及泌乳等几个主要方面对太湖流域地方猪种高产的生理机制进行简要综述。
谈永松[6](2015)在《上海地方猪的研究与应用现状》文中研究表明上海地区地方猪品种资源较为丰富,以梅山猪、枫泾猪及沙乌头猪为代表的原太湖猪品系因其高产仔性能和优良的肉质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作为全国唯一的白色地方品种——浦东白猪更是吸引了人们的目光,相关的保种工作和种质资源利用研究也在上海地域内的教学、科研、推广及生产等单位多方位多层级地展开,并取得了较好的成
张法瑞,柴福珍[7](2013)在《中国猪种外传和对世界猪种改良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上接2013年第7期131页)波中猪(Poland-China)又名波兰中国猪,原产于美国俄亥俄州,是美国的一个重要猪种。现今有2种毛色,一种为黑白花斑色,一种为全黑色,四蹄、鼻与尾为白色。在波中猪育成前,当地的猪种来源不一,当时随着欧洲各地大批移民不断流入,于是将各自不同的欧洲猪种带了进来,猪群种类杂乱。1816年,一位名叫华莱士
卢勇,李群,李妍,朱冠楠[8](2013)在《昨天、今天、明天:太湖猪的历史、现状与保护发展对策浅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太湖猪作为我国着名的优良地方猪种,有着悠久的历史。特别是近现代以来太湖猪以其繁殖性能高、产仔多、杂种优势明显在国内外一直享有盛誉。本文通过分析太湖猪的形成历史,现状和存在问题,对太湖猪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对策提出思考与建议,旨在为太湖猪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李妍[9](2013)在《太湖猪的利用现状与保护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对太湖猪保护利用现状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指出了太湖猪保护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太湖猪保种与改良对策。
肖先娜[10](2011)在《太湖猪养殖历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太湖猪是太湖地区几个猪品种类群的总称,包括二花脸猪、梅山猪、横泾猪、枫泾猪、米猪、沙乌头猪和嘉兴黑猪七个大的类群,主要分布在环太湖流域的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的43个县、区。为避免“异名同种”现象,1973年相关专家经过调查研究后,把分布在太湖流域、种质特性相似的七个猪种类群统一命名为“太湖猪”。太湖猪在太湖地区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独特的农业生产模式、丰富的饲料资源、发达的市镇经济和交通贸易、广泛的社会需求以及悠久的养猪历史背景下,经当地人民对猪种不断进行改良,最终通过对大花脸猪和米猪的杂交选育,形成了具有肉质鲜嫩、繁殖力高、耐粗饲等多种优质特性的猪种。明清时期,太湖地区养猪业空前繁荣,农民养猪除了肉食外,另一重要目的就是养猪积肥。这一时期传统的选育技术、饲养管理技术、猪病防治技术、阉割技术等养猪技术也更加完善。到民国时期,随着西方先进养猪技术的传入,太湖猪养殖业有了新的发展,但因这期间常常战火不断,特别是日本侵华战争,对太湖猪饲养业的发展影响极大。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业经济逐渐恢复,太湖猪养殖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猪的人工授精技术、杂交技术、饲料加工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在太湖猪养殖中开始广泛应用,并取得良好进展。同时,太湖猪的优良种质特性也引起国外养猪界的兴趣,纷纷引进太湖猪进行试验研究。太湖猪种有着许多其它猪种没有或很少的优秀基因或基因组,对世界各国的猪种遗传育种研究有独特作用。2006年6月,太湖猪被列入我国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成为我国重要的农业物种遗产代表。但是太湖猪在保护和利用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比如与生态环境的冲突、品种数量不断减少、育种的局限性等。为保护我国这一优秀物种资源,我们必须增强公众对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加强立法和制度建设,构建系统保护网络,才能真正将这一世界级优秀猪种保护好。
二、太湖猪高产综合技术研究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太湖猪高产综合技术研究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梅山猪纯繁和杂交利用的繁殖性能及发情配种时生殖激素水平与产仔数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太湖猪 |
1.1.1 太湖猪分布 |
1.1.2 体型外貌特征 |
1.1.3 生产性能与利用 |
1.2 太湖猪高繁殖性能 |
1.3 太湖猪高繁殖力的生理学基础 |
1.3.1 排卵数 |
1.3.2 胚胎发育和子宫特性 |
1.3.3 生殖激素 |
1.4 梅山猪发情鉴定 |
1.4.1 外阴变化 |
1.4.2 行为变化 |
1.4.3 采食变化 |
1.4.4 压背反应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章 梅山猪纯繁及杂交利用繁殖性能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数据来源 |
2.1.2 数据的统计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不同产仔数的窝数 |
2.2.2 不同年份梅山猪纯繁产仔性状变化 |
2.2.3 不同胎次梅山猪繁殖记录统计分析 |
2.2.4 梅山猪纯繁(M×M)与巴克夏猪×梅山猪(B×M)乳头数 |
2.3 讨论 |
第3章 梅山猪发情配种时外周血血清生殖激素水平与产仔数相关性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主要仪器设备 |
3.1.2 主要试剂 |
3.1.3 试验动物 |
3.1.4 生殖激素浓度的测定 |
3.1.5 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产仔数梅山猪外周血生殖激素水平 |
3.2.2 不同胎次梅山猪外周血生殖激素水平 |
3.2.3 同一胎次内高产与低产梅山猪外周血生殖激素水平 |
3.3 讨论 |
全文结论 |
不足及下一步工作计划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附图 |
(2)苏太猪、巴克夏猪与柯乐猪杂交试验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地方猪品种资源 |
1.1 中国地方猪品种资源 |
1.2 贵州地方猪品种资源 |
2.柯乐猪简况 |
2.1 产区自然地理条件 |
2.2 品种形成及分布 |
2.3 体形外貌 |
2.4 繁殖性能、屠宰性能及肉质性能 |
2.5 品种开发与保护 |
3 巴克夏猪简介 |
4 苏太猪简介 |
5 杂交技术概述 |
6 研究目的与意义 |
6.1 研究目的 |
6.2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利用苏太猪、巴克夏猪杂交对柯乐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及分组 |
1.2 试验地点及时间 |
1.3 试验方案 |
1.4 日粮配方 |
1.5 数据分析 |
2 测定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3.1 利用苏太猪、巴克夏猪杂交对柯乐猪窝活产仔数的影响 |
3.2 利用苏太猪、巴克夏猪杂交对柯乐猪初生个体重和初生窝重的影响 |
3.3 利用苏太猪、巴克夏猪杂交后代与柯乐猪20日龄个体重和20日龄窝重的对比分析 |
3.4 利用苏太猪、巴克夏猪杂交对柯乐猪断奶个体重和断奶窝重的影响 |
3.5 利用苏太猪、巴克夏猪杂交对柯乐猪断奶头数和育成率的影响 |
3.6 其他因素 |
4 小结 |
第三章 苏太猪、巴克夏猪与柯乐猪杂交F1代生长性能研究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及饲养管理 |
1.2 试验方法 |
1.3 日粮配方 |
1.4 数据采集 |
1.5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断奶10日龄增重结果分析 |
2.2 断奶40日龄增重结果及分析 |
2.3 保育期患病死亡情况结果与分析 |
2.4 中猪育肥性能结果与分析 |
2.5 大猪育肥性能结果与分析 |
2.6 F1代育肥结果与分析 |
2.7 F1代育肥期患病死亡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3.1 保育期生长性状 |
3.2 保育期的料重比 |
3.3 保育期的患病死亡情况 |
3.4 中猪育肥性能 |
3.5 大猪育肥性能 |
3.6 F1代育肥性能 |
3.7 F1代育肥期患病死亡数情况 |
4 小结 |
第四章 苏太猪、巴克夏猪与柯乐猪杂交F1代屠宰性能和肉质性能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试验器材 |
1.3 检测指标与方法 |
1.4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F1代胴体品质结果与分析 |
2.2 F1代肉质性能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3.1 杂交对屠宰性能的影响 |
3.2 F1杂交对肉质性能的影响 |
4 小结 |
第五章 苏太猪与柯乐猪杂交F1代母猪生长发育测定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及饲养管理 |
1.2 试验方法 |
1.3 日粮配方 |
1.4 数据收集 |
1.5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六章 苏太猪、巴克夏猪与柯乐猪杂交推广应用及效益分析 |
1 柯乐猪自身的发展 |
2 苏太猪、巴克夏猪与柯乐猪杂交效果分析 |
2.1 繁殖性能 |
2.2 瘦肉率 |
2.3 后腿瘦肉率及其占胴体比例 |
3 苏太、巴克夏种公猪配种情况 |
4 推广效益分析 |
4.1 经济效益 |
4.2 社会效益 |
4.3 生态效益 |
5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Ⅰ 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参与发表论文 |
附录Ⅱ 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申请的专利 |
附录Ⅲ 部分英文缩略词 |
附录Ⅳ 图版 |
(3)基于基因组信息对金华猪种质特性及其保护、利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章部分缩略语表 |
1 引言 |
1.1 金华猪概况 |
1.1.1 产地分布及品种形成 |
1.1.2 种质特性 |
1.1.3 保种现状 |
1.1.4 研究进展 |
1.1.5 主要问题 |
1.2 猪的基因组研究 |
1.2.1 猪基因组的组装 |
1.2.2 基因组测序在猪中的应用 |
1.3 分子种质特性研究方法 |
1.3.1 遗传变异检测 |
1.3.2 基因组结构分析 |
1.3.3 基因组功能注释 |
1.3.4 选择信号分析 |
1.4 家畜遗传资源的保护 |
1.4.1 家畜遗传多样性 |
1.4.2 遗传多样性检测方法 |
1.4.3 在分子水平上评估遗传多样性的指标 |
1.4.4 保种相关理论和方法 |
1.4.5 保种方式 |
1.5 遗传资源的利用 |
1.5.1 利用的必要性 |
1.5.2 利用的主要途径 |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金华猪在遗传资源分类中的地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动物与样品 |
2.1.2 主要试剂及其来源 |
2.1.3 主要仪器及设备 |
2.1.4 基因组DNA的提取及质量检测 |
2.1.5 文库的构建及测序 |
2.1.6 测序数据分析及存贮 |
2.1.7 群体及SNPs检测 |
2.1.8 群体遗传距离分析 |
2.1.9 群体遗传分化 |
2.1.10 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
2.1.11 群体迁移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测序数据分析结果 |
2.2.2 SNPs的数量和频率分布 |
2.2.3 金华猪与其它群体间的遗传距离 |
2.2.4 群体间遗传分化结果 |
2.2.5 群体遗传结构结果 |
2.2.6 群体迁移分析 |
2.3 讨论 |
2.3.1 金华猪的基因组测序及遗传变异检测 |
2.3.2 金华猪在遗传资源分类的地位 |
2.4 小结 |
3 金华猪的分子种质特性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基因组结构分析 |
3.1.2 基因组功能分析 |
3.1.3 金华猪群体内选择信号检测 |
3.1.4 群体间选择信号检测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SNPs在基因组上的分布 |
3.2.2 群体单倍型块构建 |
3.2.3 群体ROH分布 |
3.2.4 金华猪群体内选择信号分析 |
3.2.5 群体间选择信号分析 |
3.3 讨论 |
3.3.1 基因组结构上的分析 |
3.3.2 选择信号分析 |
3.4 小结 |
4 金华猪易感猪支原体肺炎遗传机制的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生物信息学挖掘方法 |
4.1.2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生物信息学挖掘结果 |
4.2.2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 |
4.2.3 候选基因的验证 |
4.3 小结 |
5 金华猪保种效果分析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基于系谱的近交系数计算 |
5.1.2 繁殖性能育种值评估 |
5.1.3 在群金华猪近交系数、亲缘系数计算和群体结构分析 |
5.1.4 在群金华猪群体有效含量估计 |
5.1.5 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
5.1.6 遗传近交程度估计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金华猪历年近交系数变化 |
5.2.2 金华猪历年繁殖性能变化 |
5.2.3 在群金华猪近交系数、亲缘系数和群体结构 |
5.2.4 在群金华猪群体有效含量 |
5.2.5 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 |
5.2.6 群体近交程度估计 |
5.3 讨论 |
5.4 小结 |
6 金华猪的最宜杂交配套模式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杂种优势预测方法 |
6.1.2 配合力测定试验方法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杂种优势预测结果 |
6.2.2 配合力测定试验结果 |
6.3 讨论 |
6.3.1 杂种优势预测 |
6.3.2 配合力测定试验 |
6.4 小结 |
7 结语 |
7.1 具体工作及结果 |
7.2 论文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论文中的附表 |
附录2 论文中其它附件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成果 |
学术论文 |
专利 |
(4)利用全基因组重测序鉴别法系大白猪的高产仔基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猪产仔性状的研究价值 |
1.3 影响猪产仔性状的生理机制 |
1.3.1 排卵数 |
1.3.2 受精率 |
1.3.3 胚胎着床率 |
1.3.4 子宫容积 |
1.3.5 胎盘效率 |
1.3.6 胚胎成活率 |
1.3.7 公猪精液品质 |
1.4 猪产仔性状遗传解析的研究进展 |
1.4.1 影响猪产仔性状的基因位点(QTL) |
1.4.2 影响猪产仔性状的候选基因 |
1.5 中国地方猪对西方商业品种产仔性状遗传改良的贡献 |
1.5.1 华南猪对西方商业品种产仔性状遗传改良的贡献 |
1.5.2 华东猪对西方商业品种产仔性状遗传改良的贡献 |
1.6 全基因组重测序在猪复杂性状遗传解析中的应用 |
1.6.1 新一代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及其原理 |
1.6.2 应用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解析猪复杂性状遗传机理的成功案例 |
1.7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研究正文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动物 |
2.2 全基因组重测序 |
2.3 重测序数据质控及过滤 |
2.4 群体遗传学分析 |
2.4.1 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
2.4.2 Neighbor-joining(NJ)聚类树构建 |
2.4.3 TreeMix分析 |
2.4.4 群体结构(STRUCTURE)分析 |
2.5 群体间基因交流分析 |
2.5.1 rIBD分析 |
2.5.2 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分析(血缘鉴定) |
2.5.3 单倍型热图分析 |
2.5.4 群体间遗传分化(Fst)分析 |
2.5.5 连锁不平衡(LD)抽样分析 |
2.5.6 单倍型网络(haplotype network)分析 |
2.6 选择信号分析 |
2.6.1 核苷酸差异(π)分析 |
2.6.2 基于单倍型的群体内选择分析(iHS) |
2.6.3 基于单倍型的群体间选择分析(XPEHH) |
2.7 古老单倍型分析 |
2.7.1 基因流(f D)分析 |
2.7.2 群体间核苷酸差异(Dxy)分析 |
2.7.3 等位基因频率差异 |
2.8 单倍型关联分析 |
3 结果与讨论 |
3.1 测序数据的准确度 |
3.1.1 测序深度及基因组覆盖度 |
3.1.2 SNP检出率 |
3.1.3 大白猪品系鉴定 |
3.2 群体遗传学分析揭示中西方猪种的遗传分化 |
3.3 法系大白猪中存在华东猪和华南猪血缘 |
3.3.1 rIBD分析揭示法系大白猪中存在华东猪和华南猪血缘 |
3.3.2 NJ聚类树、Fst和单倍型网络分析验证法系大白猪中存在华东猪和华南猪血缘 |
3.3.3 基因频率分析再次揭示法系大白猪中混有华南猪及华东猪的血缘 |
3.3.4 渗入片段长度揭示华东猪与华南猪血缘渗入法系大白猪的时间可能不同 |
3.4 KATNAL1 基因区域的深入分析 |
3.4.1 法系大白猪在KATNAL1 基因区域存在华东猪血缘渗入信号 |
3.4.2 NJ聚类树揭示法系大白猪与华东猪的部分KATNAL1 单倍型高度相似 |
3.4.3 Fst分析揭示法系大白猪与华东猪在KATNAL1 位点的遗传分化显着降低 |
3.4.4 单倍型网络分析进一步揭示华东猪的KATNAL1 单倍型导入了法系大白猪 |
3.4.5 LD分析提示法系大白猪中华东猪KATNAL1 单倍型可能受到了偏好选择 |
3.4.6 KATNAL1 位点在法系大白猪中受到选择 |
3.4.7 导入法系大白猪的华东猪KATNAL1 单倍型与产仔数显着关联 |
3.5 NAA35-GOLM1 基因区域的深入分析 |
3.5.1 法系大白猪在NAA35-GOLM1 基因区域存在华南猪血缘渗入信号 |
3.5.2 NJ聚类树揭示部分法系大白猪与华南猪在NAA35-GOLM1 基因区域的亲缘关系很近 |
3.5.3 Fst分析揭示法系大白猪与华南猪在NAA35-GOLM1 位点的遗传分化显着降低 |
3.5.4 单倍型网络分析进一步揭示华南猪的NAA35-GOLM1 单倍型导入了法系大白猪 |
3.5.5 LD分析提示导入法系大白猪中的NAA35-GOLM1 单倍型可能受到选择 |
3.5.6 NAA35-GOLM1 位点在法系大白猪中受到选择 |
3.5.7 导入法系大白猪的华南猪NAA35-GOLM1 单倍型与产仔数无关但可能与抗病力相关联 |
3.6 法系大白猪在16 号染色体区域存在华南猪血缘渗入信号 |
3.7 提高产仔数的AHR单倍型源自古老物种并先后被导入了中国地方猪和法系大白猪 |
3.7.1 rIBD分析证实中国家猪的AHR单倍型导入了大白猪 |
3.7.2 NJ聚类树和单倍型热图揭示华东猪和法系大白猪的部分AHR单倍型高度相似 |
3.7.3 单倍型网络分析表明AHR区域存在古老单倍型 |
3.7.4 基因频率差异分析提示中国地方猪AHR单倍型来源于另一个猪属物种 |
3.7.5 Dxy和f D分析再次验证AHR古老单倍型渗入了中国地方猪并高频率存在于华东猪中 |
3.7.6 LD分析表明法系大白猪的AHR古老单倍型受到了偏好选择 |
3.7.7 AHR古老单倍型在法系大白猪中受到强选择,且与产仔数显着关联 |
4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作者简历 |
附录2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5)太湖流域地方猪种高产生理机制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性成熟和生殖机能 |
1. 1 公猪的性成熟 |
1. 2 母猪的性成熟 |
2 卵泡发育和排卵 |
2. 1 卵母细胞的成熟及卵泡特性 |
2. 2 排卵 |
3 胚胎发育和成活 |
3. 1 妊娠早期 |
3. 2 妊娠后期 |
4 妊娠期和分娩 |
4. 1 妊娠期 |
4. 2 分娩 |
5 泌乳 |
5. 1 乳头数 |
5. 2 泌乳力 |
6 总结 |
6. 1 性成熟早 |
6. 2 卵泡发育 |
6. 3 胚胎发育 |
6. 4 激素调节 |
6. 5 妊娠分娩 |
6. 6 泌乳能力 |
(9)太湖猪的利用现状与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太湖猪保护利用的现状 |
1.1 建立太湖猪基因库, 扩大太湖猪良种繁育体系 |
1.2 引进并培育了一批新品种 |
1.3 太湖猪杂种优势明显, 杂交利用效果显着 |
2 太湖猪保护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
2.1 历史原因造成的不足 |
2.2 繁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
2.2.1 在太湖猪保护利用工作中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
2.2.2 太湖猪资源数量仍在下降甚至加剧。 |
2.2.3 各地太湖猪的繁育者对地方猪种的选育和利用不够。 |
2.2.4 地方良种失去生存基础。 |
2.2.5 大量土地用于工业开发, 太湖猪生产受到严重制约。 |
2.2.6 畜禽繁育单位生存日益艰难。 |
3 太湖猪保种与改良建议 |
3.1 加强政策和制度的保证 |
3.2 依靠科学进行保种 |
3.3 开发新品种 |
3.4 丰富种源, 维护纯种类群 |
3.5 开发市场, 形成太湖猪产业的良性循环 |
(10)太湖猪养殖历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
二、相关研究动态 |
三、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
四、创新之处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
第一章 太湖猪的形成分析 |
第一节 太湖猪名称的由来及类群分布 |
第二节 太湖猪的形成过程及其价值 |
第三节 太湖猪形成的促进因素 |
第二章 明清以来太湖猪的养殖与利用 |
第一节 明清时期太湖猪的养殖与利用 |
第二节 民国时期太湖猪的养殖与利用 |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太湖猪的养殖与利用 |
第三章 太湖猪保护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第一节 太湖猪在保护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太湖猪保护利用的对策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太湖猪高产综合技术研究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梅山猪纯繁和杂交利用的繁殖性能及发情配种时生殖激素水平与产仔数相关性分析[D]. 陈瑜哲. 扬州大学, 2020(04)
- [2]苏太猪、巴克夏猪与柯乐猪杂交试验研究及应用[D]. 黄维江. 贵州大学, 2020(02)
- [3]基于基因组信息对金华猪种质特性及其保护、利用的研究[D]. 徐忠. 上海交通大学, 2020
- [4]利用全基因组重测序鉴别法系大白猪的高产仔基因[D]. 陈浩. 江西农业大学, 2018(05)
- [5]太湖流域地方猪种高产生理机制的研究进展[J]. 李灵璇,胡东卫,贺丽春,陆志强,马翔,李平华,黄瑞华. 畜牧与兽医, 2016(01)
- [6]上海地方猪的研究与应用现状[A]. 谈永松. 中国地方猪种保护与利用协作组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 2015
- [7]中国猪种外传和对世界猪种改良的影响[J]. 张法瑞,柴福珍. 猪业科学, 2013(08)
- [8]昨天、今天、明天:太湖猪的历史、现状与保护发展对策浅析[A]. 卢勇,李群,李妍,朱冠楠. 中国《活兽慈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3
- [9]太湖猪的利用现状与保护研究[J]. 李妍. 安徽农业科学, 2013(03)
- [10]太湖猪养殖历史研究[D]. 肖先娜. 南京农业大学, 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