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刺治疗面神经麻痹对面部周围血流图效应的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张浩,张金华[1](2021)在《“陆氏针灸”治疗难治性面瘫的临床经验浅析》文中研究说明在临床中,"陆氏针灸"重视中西结合,兼容并蓄,辨证论治,针灸并用,多用温针,指切进针,重视手法,导气为主,强调针感,活学创新,针药结合,有补有泻,内调外治等。综合运用针、灸、药、罐、电针、放血疗法等中医治疗技术,其中水针疗法是"陆氏针灸"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陆氏针灸"对于难治性面瘫的诊治效果显着。
王国琴,何宁宁,盛艳,戴敏,杨思琪,卞叶雯,李开平,吴文忠,陈理,孙建华,吴晓亮[2](2021)在《可视化神经调节技术临证难治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介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可视化神经调节技术,在超声引导下运用小针刀刺激面神经干的鞘膜,使得神经主动产生的应对反应,恢复面神经的功能。方法选取在该院治疗的难治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除普通针刺治疗外,运用可视化神经调节技术治疗疾病。结果患者经超声引导下重复经颅磁刺激仪面神经治疗1次后患儿症状好转,治疗4次后基本痊愈。结论通过神经调节技术可有效改善和提高难治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
柳慧[3](2021)在《周围性面瘫急(亚急)性期针灸疗法的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文中认为
龚雪[4](2021)在《筋膜毫针法治疗急性期面神经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筋膜毫针法治疗急性期面神经炎的临床疗效,为针刺治疗面神经炎提供一种创新思路和方法。方法:本研究将2019年11月起至2020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急性期面神经炎患者,首先根据患者病情需要分为筋膜毫针组和普通针刺组,然后在两组内采用随机数字法各选取32例患者纳入研究,并对患者实施单盲。两组均接受包括药物治疗(糖皮质激素及神经营养剂)、表情肌自我康复训练和必要的眼保护在内的基础治疗。筋膜毫针组选取患侧四个进针路线:进针路线1:从口角旁10mm处向同侧下颌角的前上方方向透刺40mm;进针路线2:从鼻翼旁15mm处向同侧颧骨下方凹陷处方向透刺20mm;进针路线3:从眉上30mm处向同侧眼球瞳孔方向浅刺10mm;进针路线4:从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25mm处向同侧外眦角方向浅刺10mm。采用提捏进针法将毫针刺入上述“四线”的浅筋膜层,针刺角度是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角左右。在同一层次朝同一方向,保持“轻、稳、缓”的手法,反复刺激3次;留针15min。普通针刺组取患侧地仓、颊车、攒竹、阳白、四白、颧髎为主穴,健侧合谷为配穴。主穴攒竹、阳白均向鱼腰部平刺,地仓、颊车、四白、颧髎均采用直刺,泻法,轻刺激,针刺深度为5mm;留针15min。配穴合谷刺之得气后,泻法,稍强刺激,不留针,针刺深度为20mm。每日治疗1次,当治疗满5次则休息2日,总疗程设定为共20次治疗。采用多伦多面神经评定系统(SFGS)和H-B面神经分级系统(HBGS)对患者的面神经功能状态进行评估,同时联合选用面部残疾指数(FDI)从生理和心理两方面评价面瘫患者的生活质量,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针刺进针即刻疼痛情况。结果:最终纳入60例患者,筋膜毫针组和普通针刺组各30例。1、基线情况:纳入研究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变部位、病程、面神经功能(HBGS、SFGS)、面瘫患者生活质量(FDIP、FDIS)等基线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HBGS:与治疗前相比,筋膜毫针组和普通针刺组在治疗后其HBGS分别均明显降低。二组组间未发现具有统计学差异的改变。3、SFGS:随着治疗的进展,二组SFGS均显着增加,在治疗第10天和第20天,筋膜毫针组SFGS明显高于普通针刺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FDI:疗程结束后,筋膜毫针组和普通针刺组FDIP均增加,FDIS均降低,组间比较未发现统计学差异改变。5、VAS:随着治疗进行,筋膜毫针组和普通针刺组的针刺进针即刻疼痛评分均明显增加;二组间在各评价时间节点,筋膜毫针组疼痛评分均低于普通针刺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筋膜毫针法与普通针刺法在面神经炎急性期介入,均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面神经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2、筋膜毫针法对于面神经功能的早期恢复具有显着作用,并且在降低患者针刺疼痛感方面具有优势,更易为患者所接受,值得进一步研究。
梁冬媚[5](2021)在《壮医“经筋火针”联合放血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恢复期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
杜茜茜[6](2021)在《恢复期以芒针透刺法为主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比较恢复期运用芒针透刺法和常规针刺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探索恢复期治疗本病的针刺优化方案,并对疗效评价系统中面神经功能评价系统与Sunnybrook面神经评定系统评分是否存在一致性进行探讨,为面神经功能评价系统在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中的应用提供最新的临床证据。方法:本临床试验采用随机、对照、单盲的研究设计,将符合纳入标准且签署知情同意书的64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受试者,完全随机分配到试验组(芒针透刺组)和对照组(常规针刺组),每组各32例,急性期(15天以内)两组均给予相同治疗:西药口服和相同的针刺治疗—予泼尼松、维生素B12口服,针刺以面部浅刺(0.3 cm左右)和远端取穴为主;恢复期(15-45天)对照组予常规针刺治疗,局部取穴同上,取常规针刺深度,远端取穴加双侧足三里、三阴交,试验组以芒针透刺为主:阳白四透(阳白透头维,阳白透上星,阳白透攒竹,阳白透丝竹空),太阳透下关,地仓透耳门、地仓透颊车,另取健侧合谷,此外根据患者其他伴随症状配用相应穴位针刺。两组均隔天针刺1次,15天为1个疗程,本研究共包含3个疗程,对于3个疗程后未痊愈的患者根据患者的意愿选择是否继续治疗。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2个疗程、3个疗程后分别依面神经功能评分系统(分级标准、疗效标准和总体评分)、Sunnybrook(多伦多)面神经评价系统(Sunnybrook Facial Grading System,SFGS)对患者面神经损伤程度进行评分。本研究采用SPSS2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主要结局指标:治疗前对两组面神经功能评分及损伤严重程度(分级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疗程后,两组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疗程、3个疗程后,两组面神经功能评分均较之前明显提高,且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愈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透刺组恢复期各疗程愈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恢复期进行芒针透刺较常规针刺虽不能提高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总有效率,但可以明显提高愈显率,并能缩短达到愈显疗效的治疗时间。2次要结局指标:治疗1个疗程后,两组SFGS总分均较之前有明显提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疗程、3个疗程后两组较之前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芒针透刺组评分均值优于对照组,说明恢复期以芒针透刺为主的针刺治疗效果优于常规针刺。3对试验组和对照组面神经功能评分与SFGS各时间点评分均进行相关性评价,结果显示面神经功能评分与SFGS评分均具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且相较于SFGS评分,面神经功能评分包含的并发症范围更广,有很好的应用前景。结论:1恢复期进行芒针透刺与常规针刺均能改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面神经功能评分,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患者面神经功能的恢复。2芒针透刺组虽总有效率上与常规针刺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愈显率和各疗程愈显人数明显均优于常规针刺组,故临床上可作为针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恢复期治疗的优选方案。3面神经功能评分与SFGS评分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且其评价内容包含的并发症更广,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陈嘉铭[7](2021)在《基于面动脉彩超观察刺络放血疗法对中重度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基于面动脉彩超观察刺络放血疗法对面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PSV、EDV、RI)的改变,并通过HBGS、SFGS量表的评估,探究其对中重度的周围性面瘫(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PFP)患者面肌运动功能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纳入符合标准的中重度周围性面瘫患者72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两组急性期均予普通针刺+西药常规治疗(口服醋酸泼尼松片、甲钴胺片、阿昔洛韦片),治疗至发病第7天。亚急性期及恢复期中,实验组采用刺络放血疗法治疗,每5日刺血1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间隔2天,其余治疗与同期对照组相同);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治疗。此间两组均治疗5个疗程(5日为1个疗程,每日行针刺1次,疗程间间隔2天)。上述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面动脉彩超血流动力学检测及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Sunnybrook面神经评定系统量表的评估。结果:1、基线对比:最终纳入中重度PFP患者68例,实验组34例,对照组34例,两组病例基线齐,可行对比。2、疗效结果:(1)面动脉彩超血流动力学参数(PSV、EDV、RI)对比结果:实验组治疗后面动脉下颌段、鼻翼段PSV、EDV显着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面动脉下颌段、鼻翼段RI显着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两组组内对比治疗后患侧面动脉下颌段、鼻翼段PSV、EDV均显着高于治疗前(P<0.01),RI均显着低于治疗前(P<0.01)。(2)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结果:实验组治疗后的HBGS量表分级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两组组内对比治疗后分级改善均优于治疗前(P<0.01)。(3)Sunnybrook面神经评定系统量表总评分结果:实验组治疗后总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两组治疗后总评分均显着高于同组治疗前(P<0.01)。(4)Sunnybrook面神经评定系统各项目评分对比,实验组静态总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随意运动、联动总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静态(眼、嘴)和随意运动、联动(抬额、轻闭眼)项目评分两组治疗后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静态(颊)和联动(微笑、耸鼻、吸吮)项目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随意运动(微笑、耸鼻、吸吮)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5)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1.18%、对照组为85.29%,实验组显愈率为70.59%、对照组显愈率58.82%,实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1)面动脉彩超能从血流动力学方面体现PFP患者治疗前后的变化。(2)“以通为用、调血散菀”刺络放血疗法较普通针刺使中重度PFP患者面动脉下颌段、鼻翼段流速指标(PSV、EDV)升高、阻力指数(RI)降低。(3)“以通为用、调血散菀”刺络放血疗法治疗PFP患者的总体恢复程度优于普通针刺组,能更有效地改善中重度PFP患者的面肌运动功能,尤其对微笑、耸鼻、吸吮动作的改善更为显着。
邵阳[8](2021)在《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观察针刺结合易罐治疗面瘫(风寒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观察易罐结合针刺治疗面瘫(风寒证)的临床疗效。2.探讨基于通郁调络法治疗面瘫的理论依据。3.探讨健患侧温度差异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方法:本课题研究中选择72例面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面瘫患者均符合相应的标准,面瘫患者均属于风寒证型,且来源于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及长春周边社区。将招募的72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成2组,在治疗组中采取针刺疗法、易罐疗法;在对照组中,采取单一的针刺疗法。两组所应用的针刺疗法操作基本一致,在操作过程中两组均需要注意的是,急性期针刺手法宜轻,急性期后、恢复期及后遗症期针刺面部穴位得气以搓紧为度。易罐疗法:在急性期后行易罐走罐法治疗,易罐疗法结束10min后进行针刺治疗。对照组与治疗组针刺治疗方法相同。疗程:一周为一个疗程,每周连续治疗6天,针刺1天1次,易罐疗法在治疗第8天开始介入治疗,每3天1次,周末休息1天再继续下一疗程,共4个疗程(共计28天),如患者达到治愈标准,可提前结束治疗。在治疗过程中,于治疗之前、治疗后的第七天、第十四天以及治疗后,对两组的面瘫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并分析面神经的功能分级量表(House-Brackmann)、中医症状积分及红外热成像图。结果:1.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7.06%与90.91%,由此可见,两组结果对比,存在着一定的统计学价值(P<0.05)。2.对两组实施组内对比得出,对于风寒证面瘫而言,治疗前后,两组的H-B面神经功能分级对比差异及患者面部两侧温度差异均有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面瘫(风寒证)患者面部两侧温度出现明显差异是在治疗第十四天、治疗后,差异存在着显着性。4.两组的治疗时间分别为22.06±4.24天与29.15±6.52天,在两组的治疗时间对比方面可以看到,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结论:1.将针刺、易罐治疗联合应用于风寒证面瘫中,其临床效果相比于单一的针刺治疗方法更为突出。2.针刺、易罐治疗风寒证面瘫,其治疗时间相比于单一针刺治疗时间更短。3.面瘫(风寒证)患者健患侧温度的变化随着疾病的治愈而升高,因此利用红外热成像技术检测健患侧面部的温度,在病情好坏的判定以及指导临床方面均具有较强的意义。
孟桂林[9](2021)在《滞针提拉法结合中药治疗气血不足型恢复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本次研究观察采用滞针提拉法结合中药汤剂治疗与常规的针刺疗法治疗气血不足型恢复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为面瘫的治疗提供更加安全、优效的治疗方案作为临床参考,更好的用于临床实践,提高面瘫的治愈率,减少面瘫后遗症,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方法:本次研究对象选取来自2018年11月至2019年12月荆州市中医院针灸康复科门诊及住院部收治的60例患者,均符合气血不足型恢复期周围性面瘫的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对就诊的患者按照时间顺序编号,采用随机数字表法编号,运用统计学软件将所得随机数字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普通针刺结合中药组)、治疗组(滞针提拉法加中药组),每组30例。两组针刺穴位及中药方剂为均相同,治疗组采取穴位透刺及滞针提拉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平补平泻法。两组的治疗周期一致,1周为1个疗程,一周治疗5次,连续治疗6个疗程,治疗频次均为每日一次。在治疗开始前以及治疗结束后进行House-brackman(H-B)评分、FDI量表评分(包括FDIP、PDIS)记录,运用统计学软件对治疗前后临床疗效评估,分析临床疗效的差异。结果:1.本次研究过程中,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均全部完成治疗。治疗组与对照组一般资料对比,治疗开始前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患病部位、House-brackman(H-B)评分、FDI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2.两组组间比较:(1)与治疗前对比,在6周治疗结束后,两组H-B面神经功能分级均有提高,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治疗前对比,两组FDIP评分均提高,FDIS评分均降低,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组内比较:两组在治疗结束后House-brackman(H-B)评分、FDI评分均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治疗结束后,痊愈7例,治愈率为23.33%,愈显率为76.67%,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痊愈3例,治愈率为10%,愈显率为36.67%,总有效率为73.33%。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针刺加中药、滞针提拉法加中药均可以促进气血不足型恢复期周围性面瘫患者的面神经功能的恢复,减少后遗症的出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滞针提拉法针刺结合中药在治疗气血不足型恢复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针刺结合中药,并且安全可靠,适合临床推广。
周丹妮[10](2021)在《针灸结合面肌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文中指出目的系统评价针灸结合面肌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Pub Med、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根据中英文检索词,检索各数据库自建库起至2020年11月以来针灸结合面肌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随机对照试验,由两名评价者独立运用软件或人工查重,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进行筛选文献并资料提取,按照Cochrane 5.3.0版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要求对纳入文献进行方法质量学评价,使用Rev Man5.4软件对收集的数据处理并进行Meta分析。结果经过筛选纳入15项随机对照研究,共计纳入1442名周围性面瘫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1)有效率:共纳入11项研究,样本总量为1040例,[OR=5.10,95%CI(3.13,8.32),P<0.000 01],说明针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与单纯针灸治疗相比可提高临床有效率。(2)Portmann评分:共纳入7项研究,样本总量为643例,[MD=5.14,95%CI(3.65,6.63),P<0.000 01],说明在Portmann评分方面针灸结合康复训练相较于单纯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更有优势。(3)面神经潜伏期:共纳入4项研究,样本总量为428例,[MD=-0.80,95%CI(-1.04,-0.56),P<0.000 01],说明针灸结合康复训练相较于单纯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可更好地改善面神经潜伏期。(4)面神经波幅:共纳入4项研究,样本总量为428例,[MD=0.54,95%CI(0.31,0.77),P<0.000 01],说明针灸结合康复训练相较于单纯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可更好地改善面神经波幅。(5)H-B评分:共纳入2项研究,样本总量为271例,各研究间异质性提示P<0.000 01,I2=99%,[MD=-2.28,95%CI(-6.23,1.67),P<0.000 01],且1项研究的横线与合并后的菱形与无效线相交,说明在H-B评分方面针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相较于单纯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无明显优势。因此需要更多的相关临床试验数据,进一步对针灸结合康复治疗影响H-B评分的效果做出评价。(6)治疗时间:共纳入3项研究,样本总量为316例,[MD=-8.93,95%CI(-15.77,-2.10),P=0.01],说明在治疗时间方面针灸结合康复训练相较于单纯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更有优势。(7)患者满意度:共纳入2项研究,样本总量为130例,[OR=12.98,95%CI(1.62,103.68),P=0.02],说明在患者满意度方面针灸结合康复训练相较于单纯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更有优势。结论针灸联合面肌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有效性优于单纯针灸治疗,能改善面神经及表情肌的功能,提升患者的幸福感。由于本次研究纳入的文献数量较少,质量偏低,证据不够充分,应谨慎对待本次研究结果。
二、针刺治疗面神经麻痹对面部周围血流图效应的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针刺治疗面神经麻痹对面部周围血流图效应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陆氏针灸”治疗难治性面瘫的临床经验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病机 |
2 治疗方法 |
3 病历分析 |
4 小结 |
(2)可视化神经调节技术临证难治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介绍(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分析 |
2 治疗处方及预后 |
2.1 病例1 |
2.2 病例2 |
3 讨论 |
(4)筋膜毫针法治疗急性期面神经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针灸治疗急性期面神经炎近五年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恢复期以芒针透刺法为主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内容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及分析 |
讨论 |
1 研究方案确立的依据 |
2 芒针透刺临床操作规范 |
3 疗效分析 |
4 芒针透刺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作用机制分析 |
5 疗效评价量表的选择 |
6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
1 西医治疗 |
2 中医治疗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基于面动脉彩超观察刺络放血疗法对中重度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西医诊断标准 |
1.3 中医诊断标准 |
1.4 分期标准 |
1.5 纳入标准 |
1.6 排除标准 |
1.7 剔除标准 |
1.8 脱落标准 |
1.9 中止标准 |
2 研究方案 |
2.1 样本估计 |
2.2 分组方法 |
2.3 盲法 |
2.4 治疗方法 |
2.5 观察指标 |
2.6 疗效标准 |
2.7 统计方法 |
2.8 医学伦理问题 |
研究结果 |
1 临床研究完成情况 |
2 基线情况对比 |
3 临床观察指标对比 |
3.1 两组治疗前患健侧、治疗后患侧面动脉下颌段及鼻翼段血流动力学参数(PSV、EDV、RI)对比 |
3.2 两组治疗前后 Sunnybrook 面神经评定系统总评分对比 |
3.3 两组治疗前后SFGS量表各项目评分对比 |
3.4 两组治疗前后HBGS量表分级对比 |
3.5 治疗后的疗效评定对比 |
4 不良事件结果 |
讨论与分析 |
1 课题设计讨论与分析 |
1.1 祖国医学对PFP的认识 |
1.2 现代医学对PFP的认识 |
1.3 “以通为用、调血散菀”刺络放血疗法治疗 PFP 的理论依据 |
1.4 关于选择中重度PFP的原因 |
1.5 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PFP面动脉血流动力学的理论依据 |
1.6 观察指标的选择依据 |
2 疗效结果讨论与分析 |
2.1 基线情况分析 |
2.2 面动脉下颌段、鼻翼段血流动力学参数(PSV、EDV、RI)对比与分析 |
2.3 HBGS量表结果对比与分析 |
2.4 SFGS量表结果对比与分析 |
2.5 疗效情况分析 |
3 创新性 |
4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刺血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8)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观察针刺结合易罐治疗面瘫(风寒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一 面瘫的发病机理及针罐结合治疗面瘫的机制研究 |
文献综述二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面瘫中的应用及评价方法 |
临床研究 |
1 研究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讨论 |
1 与郁相关的古代文献 |
2 辨郁、治郁 |
3 临床以面瘫为例,总结通郁调络之法 |
4 易罐的特色 |
5 红外热成像技术 |
6 结果分析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9)滞针提拉法结合中药治疗气血不足型恢复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分期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脱落、剔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材料准备 |
2.3 治疗方案 |
2.4 研究期间注意事项 |
2.5 不良反应的应对措施 |
2.6 临床疗效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
2.7 统计学处理 |
3 研究结果 |
3.1 基线水平比较 |
3.2 两组疗效比较 |
3.3 总体疗效评价 |
4 安全性评价 |
5 结论 |
讨论 |
1 中医学对周围性面瘫的认识 |
1.1 病名的由来 |
1.2 病位 |
1.3 病因病机 |
1.4 临床表现 |
1.5 古代文献记载的中医治疗 |
1.6 现代中医治疗 |
2 现代医学对面瘫的认识 |
2.1 定义及临床表现 |
2.2 病因及发病机制 |
2.3 现代医学治疗 |
3 治疗方案依据 |
3.1 面部选穴 |
3.2 远端选穴 |
3.3 手法依据 |
3.4 组方依据 |
4 结果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H-B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 |
附录二 面部残疾指数评分(FDI) |
附录三 样本量估计 |
文献综述 近5年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针灸结合面肌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资料与方法 |
1 纳入标准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设计 |
1.3 干预措施 |
1.4 结局指标 |
2 排除标准 |
3 文献检索策略 |
3.1 检索方法 |
3.2 检索策略 |
4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
4.1 文献筛选 |
4.2 资料提取 |
5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估 |
6 统计分析 |
第二部分 结果与结论 |
1 结果 |
1.1 文献筛选流程 |
1.2 纳入研究基本特征 |
1.3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结果 |
1.4 Meta分析结果 |
1.4.1 有效率 |
1.4.2 Portmann评分 |
1.4.3 面神经潜伏期 |
1.4.4 面神经波幅 |
1.4.5 H-B评分 |
1.4.6 治疗时间 |
1.4.7 患者满意度 |
2 结论 |
2.1 理论性分析 |
2.2 有效性分析 |
2.3 针刺穴位分析 |
2.4 文献质量分析 |
2.5 安全性评价 |
2.6 局限性 |
2.7 展望 |
第三部分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综述 周围性面瘫中西医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2: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四、针刺治疗面神经麻痹对面部周围血流图效应的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陆氏针灸”治疗难治性面瘫的临床经验浅析[J]. 张浩,张金华. 当代医学, 2021(30)
- [2]可视化神经调节技术临证难治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介绍[J]. 王国琴,何宁宁,盛艳,戴敏,杨思琪,卞叶雯,李开平,吴文忠,陈理,孙建华,吴晓亮. 系统医学, 2021(14)
- [3]周围性面瘫急(亚急)性期针灸疗法的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D]. 柳慧.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1
- [4]筋膜毫针法治疗急性期面神经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龚雪.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5]壮医“经筋火针”联合放血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恢复期的临床研究[D]. 梁冬媚.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6]恢复期以芒针透刺法为主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杜茜茜.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基于面动脉彩超观察刺络放血疗法对中重度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D]. 陈嘉铭.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8]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观察针刺结合易罐治疗面瘫(风寒证)的临床研究[D]. 邵阳.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滞针提拉法结合中药治疗气血不足型恢复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D]. 孟桂林.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10]针灸结合面肌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D]. 周丹妮.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