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在宜春砥砺前行

二十年,在宜春砥砺前行

一、二十年,奋进的宜春(论文文献综述)

支文慧[1](2019)在《袁继咸着述整理及其人物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历代王朝更迭之际,总会有一批人矢志不从新朝,无论许以高官厚禄还是以死相逼,都不能改变他们以死报效故国的决心。古人称之为“节臣”,即殉国之臣。为世人所知的文天祥、岳飞是这样的人;而至今甚少为人所知的明末清初的袁继咸,也是这样的人。本文以袁继咸的《六柳堂遗集》《三立祠传》及民国五年《横塘袁氏重修族谱》为基础史料,从四个部分对袁继咸进行初步研究。第一章主要对袁继咸的家族及其个人的生平进行研究。横塘袁氏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家族。袁继咸的太祖,袁鲁训,生有四子,全为进士。而袁继咸就出生于这样的家族。因而对袁氏家族史的探讨是十分必要的。而对袁继咸本人则分为其少年读书时期;考中进士进入官场的仕宦生涯;被执北京的前因后果;殉国而死后的身后故事四个方面来对袁继咸生平作完整的叙述。第二章主要对袁继咸《三立祠传》进行研究。探讨《三立祠传》的由来,版本以及其主要的内容。《三立祠传》是袁继咸在山西做官时在三立书院所着。探讨《三立祠传》能更好地了解袁继咸个人情况。第三章主要对乾隆时期旌表袁继咸与其《六柳堂遗集》禁毁的前因后果作探讨。乾隆时期,《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颁布,袁继咸被旌表,并专谥“忠毅”。其后不久,《六柳堂遗集》因有悖逆之言而被禁毁。这直接导致到嘉庆时期,袁氏后人才为袁继咸建立官方认可的忠毅祠。第四章主要对袁继咸交友情况作考证。探究袁继咸与学生傅山以及好友张自烈的交往情况。

雷铭[2](2019)在《秦汉禁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禁苑又称“苑”或“囿”,或“苑囿”连称。禁苑的初始形态是猎苑,至秦汉时期,多为大型宫、苑结合的复合型禁苑——宫苑。秦汉禁苑在园林学、建筑学领域,通称之为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相对应。秦汉禁苑的主要类型是宫苑,其内部建有供帝王所需的游猎设施、居住设施和交通设施,边缘建有隔离设施。游猎设施有兽圈、禽馆、保护、隐蔽、伪装等设施。居住设施如楼、台、宫、观等。交通设施主要有甬道、驰道、奴道等。甬道、驰道专供帝王行驰。甬道是驰道的加强版,两边筑有墙垣,将天子与外人隔开,以保证皇权的神圣性和皇帝的人身安全。驰道的中央三丈,惟皇帝得行。奴道是与驰道相对的慢行道,它或许是一种大众道,但随时可为皇帝专用。隔离设施为垣和耎。秦汉禁苑皆有耎,并非秦统一后在六国故地的专设。兼顾禁苑的发展史,秦汉禁苑可分为猎苑、宫苑、公马牛苑三类。秦汉时,单纯的猎苑已较少见,多宫苑和公马牛苑。公马牛苑包括厩苑和牧师苑。宫苑中多有猎苑和厩苑(中央厩苑)。中央厩苑主供帝王、皇室成员所需舆马。牧师苑设在边郡,为备战而设。史载牧师苑三十六所。公马牛苑所蓄养马、牛为秦统一和汉逐匈奴提供了强大的物质保障。汉武帝以后,国力衰减,公马牛苑逐渐废弛和裁撤,致使汉廷对边境的控制力亦趋向衰弱,至东汉后期,边郡丢失,边郡牧师苑不复存在。后虽在西南地区重新设置,但成效不彰。秦汉时大型宫苑主要有上林苑、宜春苑、云梦苑、沙丘苑等。上林苑的范围最广,至汉武帝时扩建至极,与宜春苑相接,隶属于共同的管理机构——水衡都尉。云梦苑在先秦时范围辽阔,归秦后仅保留安陆部分,成为管理严密的禁苑。沙丘苑历史最为悠久,在先秦时就建有供殷王祭祀的台型建筑,沙丘苑中所上演的历史事件,影响也最为深远。秦汉禁苑的兴衰,受帝王意志支配。秦汉禁苑的管理皆较严密。有一套运行有效的职官系统,配以详细繁密的管理律令。为防卫禁苑,保证帝王安全,禁苑及其隔离地带皆为禁区,他人非有凭证不得出入。百姓在隔离地带猎取禽兽与在禁苑中同罪,擅闯者要受重罚。秦汉禁苑的职官系统分设令、丞、尉、监等,隶属于中央的少府及水衡都尉。秦汉禁苑职官的行政职能主要有巡逻禁苑保卫安全、保护禁苑生态、处理相关民事纠纷、管理禁苑交通以及禁苑的日常维护等。秦汉禁苑严格要求“从令”田猎,防止非时田猎和过度开采。秦汉禁苑对公马牛等畜产和官奴婢实行详细的簿籍管理;对畜产的护养管理严格,护养失当者要承担赀以盾、甲甚至丢官的惩罚,而护养有功,则会受赏;重视马匹的调教,建有质量追踪机制,对牧养的马匹不合格者,相关的责任人都要受到重罚,甚至革职永不叙用。秦汉时期禁止百姓在公家的禁苑牧场放牧,并禁止在公马、牛等牲畜放牧经过的地方设置陷阱和其它狩猎装置,违犯者皆以罪论处。秦汉禁苑严格管控经济价值和使用价值较大的林木及其树叶、树皮,违者“与盗同法”。禁苑内的人员管理,是指除帝王之外其他所有人员的管理,“盗入禁苑”者与亡人皆为非法停留者,秦时多处以肉刑或诛杀,汉文帝废除肉刑后,改处“完为城旦”。秦汉禁苑除帝王之外,他人出入皆需凭证而行。凭证的类型计有“传书”“券”“符”“传”“久”等,办理和使用皆有一定的程序。秦汉禁苑政治功能突出,秦始皇于上林苑营作朝宫,汉时设乐府、水衡都尉官,既是外交与朝会的场所,也是重要的演练军阵和水军操练的基地。禁苑既是国家祭祀的重要场所,亦为各种祭祀活动提供祭品。禁苑还是百戏与雅俗乐表演、水嬉与斗兽之所,具备鲜明的娱乐功能。因游猎属性的存在,秦汉禁苑经常举行射礼,射礼的举行既有娱乐的因素,亦有礼仪教化的用意,射礼的举行与禁苑内学校的设置,突出了禁苑的教育功能。总之,秦汉禁苑专为帝王所设,具有多方面的功能,禁苑的兴衰与国力的强弱相一致,也与皇权的盛衰相始终。

田根胜[3](2003)在《近代戏剧的传承与开拓》文中指出本课题主要从承传与开拓的宏观视角,对近代戏剧文化的转型作连续性和统一性考察,旨在揭示近代戏剧发生的背景、新变的特征、理论观念、创作规律及舞台实践,从而,在中国戏剧发展史上给近代戏剧以实事求是的定位。 全文从“表演与风格”、“编剧与创作”、“理论与观念”三个方面九个部分进行论述: 引论:近代戏剧的生成及特征。在密切联系生成近代戏剧的政治、经济、地域等因素的同时,在中国近代文化的大背景下,揭示其多方面的特征和贡献。 第一章:戏剧表演风格与审美观念的近代变革。道咸及同光年间,京都剧坛以程长庚为首的前后“三杰”次第崛起,使乾嘉以来以旦角为主要行当、以家庭小戏为主要剧目的乱弹,和以优雅婉丽之声为主要风格的昆曲折子戏日益为人们所不满。以老生为主要行当、以历史大戏为主要剧目、以“喊似雷”之“黄腔”为主要风格的皮黄剧种应运而生并日臻成熟。讲求气势、展露时代心声的表演风格和欣赏观念迅速成为主流。 第二章:延续与变迁:京派与海派。京剧传入上海以后,从经营方式到艺术风格都发生深刻变化。从京剧传入到19世纪末,京、徽、梆子同台竞演、融合汇通,形成南派京剧;20世纪初前后,上海的京剧界人士开始比较自觉地建立和完善自己的艺术风格,明确提出京剧改良的要求,积极介入和参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海派京剧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渐由附庸而蔚为大国,与“京朝派”分庭抗礼,形成独具魅力的海派艺术。 第三章:传统剧目的新变。本章从近代京剧剧目之来源的宏观角度,着力探讨近代戏剧对传统的继承,以及在融会贯通过程中的开拓创新。其新变特征不仅表现在历史题材的大量发展上,而且更表现在以艺人为中心的编剧体制的形成,以舞台演出为主体剧本型态的确立,以及经过一大批杰出艺人的整理加工与艺术创造,演出“文本”趋于成熟和定型。 第四章:艺人新编历史剧的风行。本章主要探讨艺人历史剧源流及其主题倾向:大众价值观念与艺人历史剧创作;大众审美价值与艺人历史剧创作;类型化倾向在艺人历史剧创作中的极端发展。 第五章:近代时事剧创作的繁盛。鸦片战争以后,内乱外患,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继承以天下为己任的优良传统,直面社会现实,时事剧在沉寂了一百多年以后,又以各种不同的表现方式再度崛起,风行剧坛。近代前期的时事剧作品,大都体现出封建正统道德观念和价值评判标准,且多触及“内乱”,涉及“外患”的作品不多,这与后期时事剧更多地关注“外患”恰好形成鲜明的对照。另一方面,前期时事剧大多局限于传奇杂剧等文人案头剧,后期则包括传奇杂剧、时装京剧、文明新剧等。 第六章:戏曲理论家视野中的近代戏剧观念。处在新旧、中西文化交流的关口,近代戏曲理论家立足传统,以全新的视角,对“戏曲”、“悲剧”、“意境论”、“骈史观”等极具戏曲范畴论性质的戏剧观念进行阐释。 第七章:高台教化、新民救亡与戏剧改良。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矛盾和深重的民族危机,一大批社会革新家倡言戏剧的教化作用,提出戏剧改良主张,在社会思想、审美观念及思维方式等方面推动近代戏剧观念的更新。 第八章:舞台实践观念的开拓与更新。近代戏剧舞台性因素的加强,推动了戏剧表演理论与观念的突破和更新。吴梅推重“场上之曲”,并标举“声歌之道”;齐如山总结“无声不歌,无动不舞”为中国戏曲原理;汪笑侬把戏剧改良行之于舞台实践;新剧理论家倡言新剧改良。 余论:近代戏剧的地位与影响。

张精精[4](2017)在《明代书院修建与管理考论》文中认为书院,是中国古代教育历史上一个独有的符号,它最初起源于唐代的官方机构“丽正修书院”,也叫“丽正书院”,集讲学、典籍收藏、评论时政为一体,与后来意义的书院完全不同。唐代的书院多为私人修建的藏书之所,其教学职能并不常见,或者称之为一般意义上的书屋或是书塾更为恰当一些。经过唐代的酝酿,北宋代时期书院进入了初步发展时期,书院的教学职能较唐有所增加,书院的内部结构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到了南宋时期书院的发展有了第一个高潮时期,书院的教育职能更加明显,加上理学的传播,对于书院的传播,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元代时期的书院基本都在国家政府的掌握之中,在曲折中艰难前进。到了明代,书院的发展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点:明初,由于政府大量创办官学,禁止创办书院,导致全国的书院不仅数量急剧下降,且书院的教学功能方面也有所倒退。在明中期,明朝政府为了国家发展转而支持兴建书院,全国兴办了几百多所书院,甚至贵州、甘肃、云南等偏远地区也开始兴建了书院,尽管数量只有几十所,在全国书院中不占优势,但这毕竟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对于当地教育的发展影响很大。由此也可见当时书院的分布范围之广和影响之深。而且尽管有嘉靖和万历时期三次禁毁书院的命令,但是这些都遭遇了地方官员和士绅的抵制,因此并没有阻止书院数量的上升。这一时期的书院是明朝创办书院的高峰期,数量和规模上都达到了顶峰。一些书院,甚至既是教育中心,也是当地的学术研究和交流中心,影响深远。明代书院最严重的一次灾难,是天启年间魏忠贤全面禁毁书院,这次事件加剧了明末书院的颓败和覆灭。书院的修建者多为当地的名儒、士绅、官员或是各地的知名学者。他们创办书院,或为科举取士,或为教育,或是讲学,或为抒发理想。新兴的学说在书院得到传播,新的观点的在书院得到认可,书院的发展为国家培育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在偏远地区甚至还担任着民众启蒙的重要作用,对偏远地区的教育发展十分重要。而书院的具体发展规模和数量,则与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密不可分。由于各地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区域文化的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这就导致了明代书院的区域分布,也常常带有强烈的地域性特点,而这些地域性又反过来导致当地教育的落后,对于书院的发展极为不利。由于时间和区域的跨度较大,影响明代书院修建的主要因素,在不同的时间和地区,也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书院的良好发展离不开充足的经费,只有保证充足的经费来源才能使书院不断运转下去。书院经费的来源具有多样性,有拨款、拨田、捐赠和书院自身的“田亩息金”等。而经费在书院里的有效运作,又离不开政府和书院管理人员的有效管理。政府和地方官员对书院的管理主要体现在,对山长人员的任命权,要求书院财政的透明化,对书院进行修缮,参与书院教学活动等不同的角度,以确保书院的正常运转和长远发展。

王展[5](2017)在《中国美学形态转型视阈下的海派京剧美学研究(1867-1949)》文中认为受现代生产方式、经营理念等经济因素影响,在具有现代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推动下,随着民族资本经济的兴起,中国整体社会在20世纪初的“五四”时期完成了从古代向现代转型的质变,开启了现代性进程。同时,中国美学精神所具有的美学形态也相应发生变化,从以“和谐”为主要特征的古典美学形态向以“对立崇高”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美学形态转型。海派京剧发展的历史进程充分反映出了这种美学形态变化的演变轨迹,并体现了中国美学现代性进程中,在整体社会构架上按照“美的规律”建设中国现代体系,在具体审美文化领域内从侧重“人的解放”维度向侧重“民族独立”维度的逻辑转折。海派京剧是中国传统京剧艺术在古典和谐型美学形态下基本定型,南下进入上海地区后日渐发生变革创新,最终形成所谓“海派”风格的流派分支。在这一过程中尽管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但其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归根结底还是经济基础,以及由此产生的美学形态上从古典向现代的转型过程。海派京剧的诞生其实就是这种美学形态转型大环境下具体而微的艺术表现。在海派京剧生长的特殊环境中,上海工商经济社会的孕育、中西文化思想的碰撞、都市消费群体的影响等各个方面都对海派京剧的发展、成熟产生了直接作用。海派京剧利用其不同历史时期编演的大量新剧目,表现出了对于社会现实的密切关注、现代思想和视野的不断拓展、特定历史时期时代精神的激励倡扬。它求真写实、明了通俗、追新逐异的美学意趣,形成了舞台整体表演效果的多姿多彩。海派京剧在其艺术发展的历史上涌现出了一大批代表人物,尤以周信芳创立的“麒派”和盖叫天创立的“盖派”为特出。他们不仅代表着海派京剧艺术上的高峰,而且以亲身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展示出昂扬奋进的品质风貌。海派京剧还在专业美育领域响应时代吁求,建立起了首座具有现代意义的新型戏剧艺术学校,树立与实施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并对传统戏剧的人才培养模式起到了积极的革新作用。这一切都显示出海派京剧努力推动着传统京剧艺术沿着符合时代潮流的发展方向不断前进。在宏观的中国美学形态转型视阈下对海派京剧表现出的美学特征进行考察,既能从美学理论的高度剖析海派京剧具有的独特美学价值,又能以具体文艺样式发展变化的鲜活方式生动诠释美学形态的转型过程,并能很好地解释这种变化的内在根源与动力。海派京剧体现的现代美学精神可为京剧艺术在当代重塑辉煌提供有益的参考借鉴。

赵婧[6](2019)在《陈文述研究》文中指出陈文述(17711845),原名文杰,字云伯,别号退庵、颐道居士,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嘉庆三年(1798)副榜,嘉庆五年(1800)举人,官至江都知县,是清代嘉道时期着名诗人。曾以团扇诗受知于阮元,与陈鸿寿、陈甫被阮元称为“钱塘三陈”。陈文述一生作诗逾万首,着述数量繁多,着有《碧城仙馆诗钞》、《颐道堂诗选》、《颐道堂戒后诗存》、《秣陵集》、《西泠怀古集》、《西泠闺咏》、《西泠仙咏》、《颐道堂文抄》、《碧城题跋》、《碧城文隽》、《碧城诗髓》等等。陈文述着作内容丰富,能反映诸多当时文坛及社会状况,颇具文史价值。以往学界侧重于研究陈文述与清代才女的互动以及对女性的书写,对他本人的研究还相当有限,因此对他进行较为全面的个案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结合文献考订和研究讨论来考察陈文述的生平面貌、交游状况和诗文成就,以期深入认识他的精神世界及其所处的社会。本论文分为上下编两部分,上编主要研究陈文述的生平、交游,凡六章,下编主要研究陈文述的着作版本、诗风嬗变,凡四章。每章的内容概要如下:上编第一章《陈文述家世戚属》,从陈文述的诗文集中勾勒出其家世谱系,并绘制世系图。通过考述其父母、妻妾、晚辈的生平,来展现他的家庭关系。陈文述有大量描述家庭内部生活、涉及夫妻之情的诗文作品,十分有利于考索出其家人尤其是女性眷属的生平经历。第二章《陈文述生平经历》,陈文述的生平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成长经历与科举过程(17711805),写陈文述早年的读书经历及在京师屡试不第的过程。第二阶段薄宦生涯与海运波折(18061826),写陈文述在江南一带的薄宦生涯和尝试海运运动的得失。第三阶段入道心迹与仕进抉择(18271837),写陈文述在丧失爱子之后的心境转变与因家贫晚年再度出仕的波折起伏。最后,结合多方材料澄清了陈文述的卒年问题。第三章《幕府交游:以阮元及其幕宾为中心》,阮元是陈文述一生中最重要的伯乐和老师。以陈文述为切入点,考察他与阮元的订交过程,在阮元幕府中参与的文学活动,以及与阮元幕府中其他幕宾的来往交流,更能了解阮元幕府对于乾嘉诗学的贡献,以及“诗人幕宾”、“政客幕宾”与“学者幕宾”三者的关系。第四章《诗学交游:以苏州“桂叶书堂”为中心》,随着陈文述在江南一带遍交友人,他在苏州的“桂叶书堂”逐渐具有一定号召力。本章重点研究了陈文述与舒位、萧抡的交往经历与诗学交流,并考证陈文述与《乾嘉诗坛点将录》的关系,厘清这本书的第一作者,试图理解陈文述对这部书产生的作用。第五章《书画交游:以与钱杜诗画合作为中心》,陈文述与钱杜通过诗画合作积累了深厚的友谊。本章在具体的诗画合作案例中勾画了陈文述与钱杜的交游过程,分析他们的人格思想,揭示诗人与画家特有的互动关系。第六章《疑案杂考:以顾太清“痛诋云伯”案为中心》,针对顾太清在诗中痛诋陈文述伪造题诗的疑案,结合种种文献考辩,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下编第一章《陈文述着作考述》,逐一简要介绍陈文述二十八种至今流传的着作的版本与内容。第二章《早年绮丽:对“梅村体”的继承与发展》,陈文述在初学诗法阶段主要效法了吴伟业“梅村体”的诗风。本章通过解读具体诗歌,探究陈文述的叙事性七言古体诗在转韵方面对“梅村体”的继承,及在题材与写法上对“梅村体”的发展。第三章《中年求变:徘徊于用世与藻丽之间》,陈文述中年根据萧抡的建议转而追求诗歌的讽喻用世功能,重新删定早期藻丽的诗作,最后又有所反悔。本章首先对比了《碧城仙馆诗抄》与《颐道堂诗选》前五卷的异同,显示其删定过程的复杂性。其次从诗学上分析其诗观转变的意义。最后探讨他没有真正成功地转变诗风的因素。第四章《晚年入道:对李白的推崇与仿效》,陈文述晚年在诗学倾向上标举李白。本章通过分析陈文述对李白仙隐者形象的接受,在创作实践和理论评价上对李白的师法与尊崇,及其与学李诗人的交游这三方面,结合其晚年求仙问道的人生经历及当时社会背景,论述他尊崇李白的原因和意义。

王娟[7](2017)在《唐代试诗研究与文本整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是在对唐代试诗的全面搜集和校勘整理的基础上,“以文取士”的大概念下,对唐代试诗进行的研究。分为上、下两卷,上卷是研究的部分,下卷是文本整理。上卷包括制度新说、文本辨析、题旨阐释、艺术细论。首先制度方面,将唐代试诗划分於初、中、高三个层级的取士制度之中。分别是初级:进士科试诗;中级:铨选试诗;三级兼顾:制举试诗和入翰林试诗。各级选取了一二点新发现之处作以考察,并注意各取士层级下不同试诗的区别,注重从文本内证中发现史实,考证制度、解析文本、发现问题,最後,考证了以往研究较少的“奉试诗”。其次是对唐代试诗的历代编集与存佚进行勾勒,其中比较重要的是清代唐试诗选本。再次是对唐代试诗的题旨阐释。比较有新意的有两点,一是首次将试诗题目构成分为单一式和复合式,指出试诗题目具有指导文本写作与指示引导思想的功能两种功能。二是提出了试诗对君子“人格”的崇尚,唐人对“文质彬彬”的“文德政治”的追求,表现为对“君子”的褒赞和对这一完美人格的塑造,通过一系列制度之文(其中包含试诗考试)和文本之文(包括写成的试诗文本)而体现出来。最後是从体裁、结构、音韵、诠题和意象五方面研究试诗的艺术特征。结构上,首创“新三解法”,将试诗分为起句、对句和结句三个部分研究,并创造出句式标记法,总结出对句的规律。音韵上,对五百多首唐代试诗的全部韵字按照《切韵》作了统计,对用韵种类、常用韵部、韵部同用现象三个问题进行了详述。首次将“诠题”引入现代研究,将“诠题”分为“完题”、绘题眼、诠题韵与“结题”四方面,认为“诠题”对试诗来说具有重要的功能与意义。意象上,认为试诗的意象主要取自“间接意象”,并且对“赋”和“比”极为重视,形成刻画精工、寄托遥深的特点,意境上体现出重“义”轻“境”的特点和环状结构。“意象文义”反映出唐代理想的治国理念,蕴藏着唐代统治阶级选拔人才的理想标准,是唐代考试制度的最终落脚点,是塑造“君子人格”的手段与内容。唐代试诗是一种独立的诗体,是唐代之“文”的重要生成、体现、传播载体,是“取士文学”和“唐代诗学”重要构成,有必要构建唐代“取士诗学”研究。下卷对唐代试诗进行了搜集、校勘、排序和考证,包括《文苑英华》“省试”诗卷所收458首唐代试诗,和另外增补的92首,之外还考证了 53条试诗存目。

于海燕[8](2016)在《民国时期江苏家谱纂修研究》文中提出家谱是一种记录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世系及其成员生平事迹等家族发展史的文献。作为江苏省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国时期江苏省家谱的纂修既有明清时期坚实的传统为基础,又有江苏省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依托,呈现出时代性、地域性和开放性的特点。江苏省,特别是苏南地区,民国时期家谱存量甚为丰富,这其中涉及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和地理环境等因素,这些因素从不同层面、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家谱的纂修。也正是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民国时期江苏省家谱纂修的氛围相对浓厚,编修程序相对完整,体例相对完备。同时,受社会变革的影响,民国时期江苏省家谱在内容上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体现在对宗族事务及其管理、教育的发展、女性上谱、经济事务的记载等诸多方面,这些内容以家谱纂修者的微视角展现了民国时期江苏省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见证了我国近代化的进程。由于受时代和纂修者的出发点等因素所限,民国时期江苏毡家谱也有其历史局限性,需要从文化的高度和科学的角度去认真对待。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民国时期江苏家谱纂修背景及概况。对民国时期江苏省家谱纂修的社会环境、经济基础和文化因素分别进行分析。以上海图书馆所编《中国家谱总目》、国家图书馆“中华寻根网”所涉及的江苏省民国时期家谱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民国时期江苏省家谱的数量、纂修次数、版本、区域分布和时段分布等分别进行统计,展现了民国时期江苏省家谱纂修的总体情况。第二章研究民国时期江苏家谱纂修的组织与经费保障。对于修谱机构的组织及职能进行研究,对谱局的设立、职责与分工进行详细分析,试图挖掘家谱纂修背后的细节。对于修谱人员的分析,旨在揭示民国时期江苏省家谱纂修的人员组成及其修谱者应具备的一些素质要求。之后,对江苏省家谱的编修程序进行分析,如搜集资料、聘请谱师、印刷家谱、领谱散谱,展现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家谱纂修过程。最后,对民国时期江苏省家谱纂修的经费保障进行分析,试图从经费的筹措方式、支出构成等方面有条理地产生,以期了解与家谱纂修有关的经济问题。第三章是对民国时期江苏家谱纂修的体例研究。民国时期处于一个社会的大变革时期,社会生活也必然因时而变。为了将社会变迁中诸多的新事物、新现象、新观念纳入家谱中,家谱的体例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变化。这部分对诰命、凡例、序跋等进行了重点研究,对家谱中诰命的处理、凡例的变化、序跋的数量、序跋者的身份等内容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剖析。第四章论述民国时期江苏家谱纂修内容研究。作为本文论述的重点内容之一,该章内容涉及范围较广:家谱中宗族事务及其管理,内容涉及祭祀、丧俗、墓地、家规家法;民国教育的发展及变迁,内容有:重视家族成员教育、开展以家族为中心的教育实践,对传统家族教育的转型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女性上谱部分则对民国时期对女性上谱的规定、民国时期女性上谱的实践进行了深入分析。本章内容还涉及经济史料、民族主义、佛教、医学、体育等等方面。第五章研究了民国时期江苏家谱的纂修理论。首先梳理了民国时期家谱功能的继承与发展。其次,民国时期社会的变革促使一些家谱纂修者对民国以前的家谱进行批判,这是本章的第二部分,分析了民国时期家谱纂修者对欧苏二法的扬弃以及对本家族旧谱的批判。接着,对近代史观引入家谱纂修进行研究。研究表明:进化史观、全球史观、新文明文化史观等都对家谱的纂修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最后,对修谱原则进行了归纳概括,研究发现:民国时期家谱的纂修践行了信实、平等、实用等原则。第六章剖析了民国时期江苏家谱编纂的特点与局限。民国时期江苏省家谱具有时代性、地域性和开放性,家谱内容不断拓宽,折射出时代变迁。历史局限体现在内容上,存在滞后观念,书写上有隐恶扬善现象,形式上雷同部分偏多。在此基础上,论文分析了家谱历史局限性存在的原因,如家谱纂修的目的性、修谱过程的主观性、纂修监管的无效性、家谱的沿袭性等等,都影响了家谱纂修的质量。本文的创新在于:这是对民国时期江苏省家谱昕做的第一次系统和综合性研究。这种系统和综合性研究体现在对民国时期江苏省家谱研究的角度上。从文献学角度看,本文对江苏省内民国时期部分家谱进行了整理和研究,对家谱的特点、生产方式、家谱的贡献和局限进行研究。从史学角度看,本文解读了民国时期江苏省家谱,展现民国时期江苏省的社会生活面貌,以小见大,以微知着,是近代社会变迁的缩影。从文化角度看,由江苏省所特有的自然条件、深厚的文化底蕴所孕育的家谱文化,兼具时代性、区域性和开放性的特点,体现了家谱文化的多样性。为了将以上内容尽可能全面地得以呈现,本文从社会史的角度,运用历史学、社会学、统计学、比较学等研究方法,透视民国时期江苏省家谱的纂修动机、纂修机构、纂修过程,以及所编纂家谱的体例、内容、理论、特点和局限等方面,力图全面、客观地对民国时期江苏省家谱进行分析,试图把握民国这一历史时期内家谱的发展脉络、发展状态和发展规律,以期对当代家谱纂修提供借鉴,使家谱这种古老的文献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邓大情[9](2010)在《广州与上海:近代小说中的商业都会》文中指出古代小说中的城市书写已引起不少学者的关注,尤其是近年来对该问题的探讨更加深入,学者们开始尝试从“双城”的角度来进行比较研究,如汉唐的长安与洛阳、两宋的汴京与临安、明代的北京与南京、古代的苏州与扬州等几对“双城”,学术界都已有相关成果。当我们把目光放到近代小说,本文认为,广州与上海这两座城市又构成一对小说中的“双城”。虽然从地理空间来看,广州与上海相隔甚远,而且是分属于不同的地域文化区域,但它们的共性也很突出。两座城市都是近代最先开放的港口城市,都是繁华的商业都会,而且在清代它们还先后作为中国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城市出现,这些都吸引了小说作者对它们加以详细的描绘。所以我们在立足小说文本的前提下对这两个城市进行比较,就有了两个基本的目标:求同与求异。前者是分析在相同的时代背景下,找出文本描述中广州与上海有哪些共同点;后者则是分析两个城市的差异性,并进而探讨造成这种差异的深层次文化原因。本课题的基本内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章讲述近代以前广州、上海的历史沿革及其文化渊源,并回顾古代小说中对广州、上海的文学书写。两个城市都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在古代就已经作为重要的港口出现。从城市发展的文化渊源来看,广州是典型岭南文化影响下的城市,上海则相继归属于吴越文化、江南文化和海派文化的影响之下,两种文化体系有一定的联系,但差别同样明显。回顾古代小说中对两个城市的文学书写,都经历了从简单的地域符号到较为详细的文字描述这一过程,城市的一些文化品格在小说中逐渐清晰,这些都奠定了近代小说对它们详细描写的基础。第二章从宏观的视角分析两座城市对西方文化的接受与抗争。西方文化的大肆入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两个城市市民的生活。人们不仅吸收了西方的物质文明,而且在生活娱乐方式、精神文化等方面也都深受影响。但在相互接触的过程中,中西方文化之间也不可避免地产生冲突,在两个城市都出现了对西方文化的抵制行动。相对于上海比较温和的方式而言,广州则是采用了激烈的武装抵抗方式。第三章论述两个城市的商业活动。两者都是繁华的商业都会,小说中对这一点进行了详细的描绘。不过比较来说,随着广州在全国经济地位的下降,它更多的是作为岭南地区的一座着名大都市存在,与新兴的香港之间保持了密切的商贸往来。而上海则日渐成为国内最有影响力的国际性商业大都会,它对周边乃至全国其他城市的商业辐射力不断增强。第四章论述两个城市里新兴的市民群体,主要包括商业买办、实业资本家、金融资本家、产业工人等几个阶层,他们成长于新的时代环境中,其社会影响力也日渐发挥出来。而小说中大量买办由广州迁往上海,也是两者在全国经济地位变化的一个客观反映。第五章从市井风情的角度探讨两个城市的生活。在岁时节日、婚丧嫁娶、生辰寿诞以及信仰民俗等各个方面,两个城市都有很多的共同点,这反映出中原文化在向吴越、岭南输送的过程中,许多共性得到了保留。但由于不同地域文化的影响,两地都保留了一些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习俗。第六、七章从赌博、鸦片、娼妓、流氓等四个方面来展示两座城市的负面问题。这些社会问题在两个城市都普遍存在,通过对小说中相同题材内容的比较,可以发现两个城市既面临着很多共同的问题,但由于自然环境、地域文化等的不同影响,两个城市中的这些问题在表现形式上也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第八章为总论。以近代小说中对广州、上海的描写为例,从宏观上探讨近代小说城市书写的小说史意义。

阚沁园[10](2020)在《胡铨文学活动与文学创作研究》文中认为胡铨是南宋初期着名的主战派官宦、文人,其诗、文、词作品数量众多且风格多变,然而长期以来,他在南宋文坛上的地位一直被低估。本文第一章,以胡铨被贬与复被重用为节点,将胡铨的创作生涯分为三个阶段,即《戊午上高宗封事》前的创作、贬谪生涯的创作与孝宗朝的创作,考察其文风动态变化的历程。第二章则关注胡铨的文学交游活动,重点考察其在海南与庐陵两个时段的文学交游情况,并分析其在地缘范围的文学团体内产生的影响。第三章以胡铨的接受研究为核心,探究其诗文对前人的接受情况,以及当世、后世对胡铨的接受。本文试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考察,以历时性、共时性结合的视角,探索胡铨文学创作的源头与轨迹,并对胡铨在南宋文坛甚至中国古代文坛上的地位、影响做更为精准的定位。

二、二十年,奋进的宜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二十年,奋进的宜春(论文提纲范文)

(1)袁继咸着述整理及其人物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校注凡例
上篇:《六柳堂遗集》与《三立祠传》整理
    一、《六柳堂遗集》整理
    二、《三立祠传》整理
中篇:《横塘袁氏重修族谱》中袁继咸着述整理
    一、奏疏
    二、诗文
    三、杂记
下篇:袁继咸初步研究
    一、袁继咸与袁氏家族
        (一)袁氏家族概况及其发展
        (二)袁继咸从官经历
        (三)袁继咸被执北京
    二、《三立祠传》始末
        (一)《三立祠传》与三立书院
        (二)《三立祠传》始末
    三、乾隆时期对袁继咸的旌表及《六柳堂遗集》的禁毁
        (一)乾隆《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的颁布
        (二)《六柳堂遗集》的禁毁
    四、袁继咸交友考略
        (一)师生之情——傅山
        (二)兄弟之情——张自烈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袁继咸年谱
附录二:袁继咸家乡考察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2)秦汉禁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基本史料
        (一)本文的基本史料
        (二)对基本史料的归纳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秦”的时空范围
        (二)禁苑、分类与本文的研究范围
    三、相关研究回顾
        (一)秦汉禁苑的布局
        (二)秦汉禁苑的分类
        (三)秦汉禁苑的管理
        (四)秦汉禁苑的功能
    四、研究的意义及价值
    五、本文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秦汉禁苑的设立与布局
    第一节 秦汉禁苑的设立
        一、继承前代的禁苑
        二、秦汉设立的禁苑
    第二节 居住与游猎设施
        一、居住设施
        二、游猎设施
    第三节 隔离设施:垣与耎
        一、苑有垣
        二、苑有耎
        三、耎有垣
    第四节 苑内交通设施
        一、甬道
        二、驰道
        三、弩道
第二章 秦汉禁苑的类型、位置及演变
    第一节 猎苑
        一、禁苑的早期形态与秦汉宫苑
        二、文献所见主要猎苑
        三、军事演练与施刑场所
    第二节 宫苑
        一、宜春苑
        二、上林苑
        三、云梦苑
        四、沙丘苑
    第三节 公马牛苑
        一、公马牛苑、厩苑、牧师苑的关系
        二、公马牛苑的分布
        三、公马牛苑的兴衰与影响
第三章 秦汉禁苑的管理与运营
    第一节 职官设置
        一、中央职官
        二、禁苑职官
        三、主要宫苑和公马牛苑的职官设置
    第二节 行政管理职能
        一、田猎管理
        二、公马牛等畜产的管理和护养
        三、禁苑牧场及林业资源管理
        四、苑内人员管理
        五、其它相关职能
    第三节 出入禁苑的法律规范
        一、出入程序
        二、凭“证”出入
        三、违反禁苑出入的法令
    第四节 对禁苑吏员的奖惩
        一、对禁苑吏员的奖赏
        二、对渎职的惩罚
        三、对失职的惩罚
第四章 秦汉禁苑的功能
    第一节 政治军事文化功能
        一、国家机构设置与政务处理
        二、外交与朝会
        三、祭祀与斋戒
        四、帝王劝农
    第二节 经济功能
        一、国家财政经济的重要来源
        二、物资储备基地
        三、供水与赈灾
    第三节 娱教功能
        一、百戏与雅俗乐表演之所——上林苑
        二、水嬉与斗兽
        三、秦汉禁苑的教育功能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3)近代戏剧的传承与开拓(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论 近代戏剧的生成及特征
第一章 戏剧表演风格与审美观念的近代变革
    第一节 京秦旋风与男旦风潮
    第二节 风云际会与黄腔崛起
    第三节 德艺双馨与审美趣味的转移
    第四节 时运交移与戏剧观念的进一步变革
第二章 延续与变迁:“京派”与“海派”
    第一节 京派、海派之名与实
    第二节 京徽争胜与南派京剧的形成
    第三节 京剧改良与海派京剧的发展
    第四节 海派文化对传统京剧思维的消解与激活
第三章 传统剧目的新变
    第一节 近代剧目之来源
    第二节 以艺人为中心编剧体制的形成
    第三节 以表演为中心剧本型态的确立
    第四节 舞台演出文本的成熟与定型
第四章 艺人新编历史剧的风行
    第一节 艺人历史剧溯源及其主题倾向
    第二节 大众价值观念与艺人历史剧创作
    第三节 大众审美取向与艺人历史剧创作
    第四节 类型化倾向在艺人创作中的极端发展
第五章 近代时事剧创作的繁盛
    第一节 时事剧沿革及近代士风的转变
    第二节 忧乱伤离:近代前期时事剧创作
    第三节 政治剧曲之丰碑:近代后期时事剧创作
    第四节 报章体的渗透与近代传奇杂剧创作
第六章 戏曲理论家视野中的近代戏剧观念
    第一节 戏曲观
    第二节 近代悲剧观念的变迁
    第三节 意境论
    第四节 骈史观:以诗人之心,行稗官之志
第七章 高台教化、新民救亡与戏曲改良
    第一节 高台教化:传统戏剧教化观
    第二节 以戏救国:近代前期戏剧教化观
    第三节 新民救亡:近代后期戏剧教化观
    第四节 戏曲改良的理论建树
第八章 舞台实践观念的开拓与更新
    第一节 场上之曲与声歌之道:吴梅的舞台实践论
    第二节 无声不歌,无动不舞:齐如山的舞台实践论
    第三节 汪笑侬舞台实践观念的开拓与更新
    第四节 新剧改良的舞台实践论
余论 近代戏剧的地位及影响
附录一: 近代京剧剧目之着录
附录二: 传奇杂剧对京剧的渗透
附录三: 近代戏剧史编年
附录四: 参考书目举要
后记

(4)明代书院修建与管理考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学术回顾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明代书院的修建过程
    一、洪武至宣德:禁止创办,零星分布
    二、正统到万历:政府支持,大力兴建
    三、天启到崇祯:短暂回升,跌宕起伏
第二章 明代书院的修建群体
    一、政府官员
    二、地方士绅
    三、文人学士
第三章 明代书院的区域分布及原因
    一、区域分布基本格局与特点
    二、区域分布主要原因与影响
第四章 明代书院的管理运营
    一、经费管理
    二、人员管理
    三、政府管理
    四、地方管理
结语
明代书院一览表
参考文献
致谢

(5)中国美学形态转型视阈下的海派京剧美学研究(1867-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概念界说
    二、相关学术研究概述
    三、研究方法与基本构架
第一章 海派京剧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一节 古典美学形态的承续与革新(1867-19 世纪末)
        一、古典形态的全盘商业移植
        二、表演形式的局部革新初现
    第二节 “五四”时期的量变到质变(20 世纪初-10 年代末)
        一、戏剧改良运动触发的思想变革
        二、新文化运动确立的现代美学追求
    第三节 现代美学形态的弘扬与坚守(20 世纪20 年代-1949)
        一、表演艺术的全面发展
        二、民族独立的时代呐喊
        三、恶性海派的畸形生长
第二章 海派京剧生长的社会环境
    第一节 工商经济社会的孕育
        一、现代物质基础的建设与推动
        二、先进商业观念的吸收与运用
    第二节 中西文化思想的碰撞
        一、西方文化的输入与影响
        二、海派京剧的消化与融合
    第三节 都市消费群体的影响
        一、消费群体构成的多元化
        二、观演两端沟通的多样化
第三章 海派京剧体现的美学意蕴
    第一节 剧目题材之美学观念
        一、创编时事剧:关注社会现实
        二、改编西方剧:拓展现代视野
        三、新编历史剧:熔铸时代精神
    第二节 表现形式之美学意趣
        一、连台本戏的情节性
        二、机关布景的奇巧性
        三、多种样式的综合性
        四、舞台效果的整体性
第四章 海派京剧代表人物及主要美学风格
    第一节 王鸿寿、汪笑侬等代表人物
        一、“红生鼻祖”王鸿寿
        二、“文榜状元”汪笑侬
        三、新舞台的时代群英
    第二节 “戏剧通才”欧阳予倩
    第三节 周信芳和“麒派”艺术
        一、“麒麟童”的戏剧人生
        二、“麒派”艺术的美学风格:崇高
    第四节 盖叫天和“盖派”艺术
        一、“活武松”的粉墨春秋
        二、“盖派”艺术的美学风格:真而至美
第五章 海派京剧践行的专业美育
    第一节 传统科班培养模式的引入
        一、两种常规:“附园”制与“走演”制
        二、两处新意:京剧“髦儿班”与“榛苓学堂”
    第二节 新型戏剧学校的美育创举
        一、转型期的时代吁求
        二、先进理念与科学举措
        三、展现的现代美学意义
    第三节 现代美育体系的时空拓展
        一、新型戏剧学校的推广
        二、传统旧式科班的革新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陈文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上编:陈文述的生平与交游
    第一章 陈文述家世戚属
        第一节 家世渊源
        第二节 手足情深
        第三节 妻妾之争
        第四节 家族联姻
    第二章 陈文述生平经历
        第一节 成长经历与科举过程(1771~1805)
        第二节 薄宦生涯与海运波折(1806~1826)
        第三节 入道心迹与仕进抉择(1827~1845)
    第三章 幕府交游:以阮元及其幕宾为中心
        第一节 陈文述与阮元的师生情谊
        第二节 陈文述与诗人幕宾的交游
        第三节 陈文述与学者幕宾的交游
    第四章 诗学交游:以苏州“桂叶书堂”为中心
        第一节 陈文述“桂叶书堂”交游圈概况
        第二节 陈文述与萧抡的诗学切磋
        第三节 陈文述与舒位《乾嘉诗坛点将录》的关系
    第五章 书画交游:以与钱杜诗画合作为中心
        第一节 陈文述与钱杜的诗画交流缘起
        第二节 陈文述与钱杜的诗画合作三例
        第三节 陈文述与钱杜的诗画理论交流
    第六章 疑案杂考:以顾太清“痛诋云伯”案为中心
        第一节 《颐道堂戒后诗存》中的题诗与和诗
        第二节 遭顾太清痛诋之原因试探
        第三节 此事与“丁香花案”的关系
下编:陈文述的着述与诗学
    第一章 陈文述着作考述
        第一节 诗集
        第二节 小集
        第三节 文集
        第四节 诗文评
        第五节 词集、善书及其他
    第二章 早年绮丽:对“梅村体”的继承与发展
        第一节 色丽而节和:陈文述对“梅村体”的继承
        第二节 世俗而炫奇:陈文述对“梅村体”的发展
    第三章 中年求变:徘徊于用世与藻丽之间
        第一节 诗集比较:从才藻之作到风人之作
        第二节 诗观转变:从藻饰到明道
        第三节 删诗改存:从反悔到迷茫
    第四章 晚年入道:对李白的推崇与仿效
        第一节 对李白仙隐者形象的接受
        第二节 对李白诗学的师法与评议
        第三节 与学李诗人的交游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7)唐代试诗研究与文本整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
    二、研究综述
    三、选题目的和价值
上卷 唐代试诗研究
    第一章 唐代试诗制度新说
        第一节 “以文取士”与“以诗取士”
        一、“以文取士”概念的提出
        二、“取士”与“科举”
        三、试诗的双重特性
        第二节 取士层级与试诗
        一、取士层级理论与试诗
        二、初级取士: 进士科试诗
        三、中级取士: 铨选试诗
        四、三级兼顾: 制举试诗
        五、“士中取士”: 入翰林试诗
        第三节 “奉试诗”
        一、“奉试诗”与“覆试诗”
        二、“奉试诗”与“赎帖诗”、“帖经日试诗”
        三、其他“奉命”之作
        第四节 广义试诗举例
        一、“召试诗”
        二、“献诗”
        三、“召试诗”与“献诗”异同比较
        小结
    第二章 唐代试诗编集与存佚
        第一节 唐人的编存
        第二节 宋至明代的文本
        一、宋代: 《文苑英华》“省试”诗卷及其他
        二、元代: 李存《唐人五言排律选》
        三、明代: 大型总集与唐试诗
        第三节 清代唐试诗编选
        一、清代总集与唐代试诗
        二、书院刊本与唐代试诗
        三、唐代试诗专门选本
        四、相关诗法、诗话着作
    第三章 唐代试诗的题旨
        第一节 唐代试诗的题目
        一、题目构成两种方式
        二、出题者与题典出处
        三、题目的特点与禁忌
        四、题目的功能和意义
        第二节 唐代试诗的题材
        一、题材大类
        二、各小类及其特点
        三、总体特点与禁忌
        第三节 唐代试诗的内涵
        一、思想的具体内容
        二、思想的主要特徵
        第四节 试诗的“人格”关注
        一、试诗中的“君子”
        二、“君子”形象特徵
        三、“君子”人格意蕴
    第四章 唐代试诗的艺术
        第一节 唐代试诗的体裁
        一、唐代试诗体裁类别
        二、五言排律诗体溯源
        三、十二句五排的优势
        第二节 唐代试诗的结构
        一、“三解法”解排律
        二、“新三解法”解试诗
        三、起句、对句与结句
        第三节 唐代试诗的音韵
        一、限韵
        二、韵书
        三、韵格
        第四节 唐代试诗的诠题
        一、诠题方式
        二、“诠题”的功能与意义
        三、关於“诠题”的两个问题
        第五节 唐代试诗的意象
        一、“意象”和“意象文义”
        二、试诗意象的特点
        三、“意象文义”的功能与意义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一 唐代试诗韵字表
    附录二 清代唐试诗选本叙录
下卷 唐代试诗文本整理
    凡例
    卷一 唐代试诗存诗整理
        一、科第时间可考部分
        二、科第时间未明部分
        三、科第时间佚考部分
    卷二 唐代试诗佚诗辑考
        一、前人所辑(36首)
        二、笔者增补(56首)
    卷三 唐代试诗存目
    附录 异体字、繁简字、俗体字表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民国时期江苏家谱纂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二、学术史述评
    三、概念界定及研究范围
    四、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五、创新及不足之处
第一章 纂修背景及其概况
    第一节 纂修背景
        一、社会环境
        二、经济因素
        三、文化因素
    第二节 纂修概况
第二章 纂修的组织与经费保障
    第一节 修谱机构的组织及职能
        一、谱局的设立
        二、职责与分工
    第二节 修谱人员
        一、修谱人员的构成
        二、修谱者的素质要求
    第三节 家谱的纂修程序
        一、立案文卷
        二、资料搜集
        三、家谱纂修
        四、家谱印刷
        五、领谱散谱
    第四节 经费保障
        一、资金筹措
        二、经费支出
第三章 纂修体例研究
    第一节 体例概说
        一、民国以前家谱体例的发展演变
        二、民国时期家谱体例概况
    第二节 体例上的变化
        一、凡例
        二、诰命
        三、序跋
        四、图、表的应用
第四章 纂修内容研究
    第一节 家谱中所见宗族事务及其管理
        一、祭祀
        二、祠堂
        三、墓地
        四、家规家法
    第二节 家谱中所见民国教育
        一、传统家族教育转型的动因分析
        二、家族教育转型的实践
    第三节 家谱中所见的女性
        一、民国以前的女性上谱
        二、民国时期女性上谱的背景、规定及实践
    第四节 家谱中所见经济史料
        一、记录区域产业的发展
        二、揭示民族企业的兴衰
        三、重视经济单据的留存
    第五节 家谱中所见其他史料
        一、民族主义史料
        二、社会习俗变迁史料
        三、佛教、医学和体育史料
第五章 纂修理论研究
    第一节 修谱功能之重新审视
        一、家谱功能的演变
        二、家谱功能的沿袭
        三、家谱功能的拓展
    第二节 对民国以前家谱的批判
        一、对欧苏二法的扬弃
        二、对旧谱的批判
    第三节 近代史观的引入
        一、进化史观
        二、全球史观
        三、新文明文化史观
    第四节 修谱原则
        一、信实
        二、平等
        三、实用
第六章 纂修特点与局限性
    第一节 特点
        一、时代性
        二、地域性
        三、开放性
    第二节 局限性
        一、局限性的体现
        二、局限性的原因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项目及发表论文目录

(9)广州与上海:近代小说中的商业都会(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本课题的选题依据
    2.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3. 本课题采用的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
第一章 广州、上海的历史文化渊源与古代小说中的文学书写
    第一节 广州城市沿革和古代小说中的广州书写
    第二节 上海城市沿革和古代小说中的上海书写
第二章 接受与抗争:广州、上海对西方文明的回应
    第一节 西方物质文明的渗透与市民生活
    第二节 西方思想文化对广州、上海的冲击与推动
    第三节 近代小说中广州、上海对西方文明的抗争
第三章 近代小说中广州、上海的商业活动
    第一节 小说对广州、上海商业活动的描绘
    第二节 小说对广州、上海外贸活动的描写
    第三节 广州、上海人口贩卖活动在小说中的反映
    第四节 小说与广州、上海的金融业
第四章 近代小说中的新兴社会群体
    第一节 神通广大的买办阶层
    第二节 夹缝中求取生存的民族资产阶级
    第三节 初次登上历史舞台的产业工人阶层
    第四节 中西文化交流中的留学生群体
第五章 商风浸淫下的近代都市民俗
    第一节 岁时节日:传统继承中的时代特色
    第二节 婚丧嫁娶:传统习俗与洋场风情
    第三节 生辰寿诞:"说不尽的热闹,写不尽的繁华"
    第四节 民间信仰:神灵崇拜与功利诉求
第六章 赌博与吸毒:都市肌体中疯长的社会毒瘤
    第一节 赌博业的畸形繁荣
    第二节 罪恶的鸦片贩卖
第七章 娼妓与流氓:都市土壤中盛开的恶之花
    第一节 娼妓业的空前兴盛
    第二节 流氓的泛滥成灾
第八章 近代小说城市书写的小说史意义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新补近代小说书目
    附录2:近代小说中涉及广州的作品列表
    附录3:近代小说中涉及上海的主要作品列表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10)胡铨文学活动与文学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一) 生平及思想研究
        (二) 诗文创作研究
        (三) 文集版本研究
    三、研究方法
    四、主要研究构想
第一章 胡铨文学创作的三个阶段
    第一节 《戊午上高宗封事》之前的创作
        一、主要内容
        (一) 志枭逆虏的抱负
        (二) 主战思想的萌芽
        (三) 凋敝民生的怜悯
        二、文学创作的阶段特征
        (一) 刚健直率,梗概敢言
        (二) 极陈民瘼,悲婉动人
    第二节 谪宦生涯的创作
        一、主要内容
        (一) 贬途遥远,艰辛苦闷
        (二) 澹然旷达,自我排解
        (三) 四度涉海,赏畏交加
        二、文学创作的阶段特征
        (一) 沉郁雄浑,低徊悲慨
        (二) 古朴健雅,清幽脱俗
    第三节 孝宗朝的文学创作
        一、主要内容
        (一) 揭破虏计,力主北伐
        (二) 以礼立国,励精图治
        (三) 关心民生,鞭挞吏治
        二、文学创作的阶段特征
        (一) 铺陈排比,纵横恣肆
        (二) 短句为主,声律铿锵
        (三) 善于用典,气理兼胜
第二章 胡铨文学交游考
    第一节 胡铨交游情况概述
        一、尊师前辈
        (一) 萧楚
        (二) 李光
        二、同辈好友
        (一) 张浚
        (二) 王庭硅
        (三) 张元干
        (四) 张伯麟
        (五) 王十朋
        (六) 吴芾
        三、晚辈后进
        (一) 周必大
        (二) 杨万里
        (三) 张栻
        (四) 范成大
        (五) 张孝祥
        (六) 谭思顺
        (七) 陈元忠
    第二节 主要文学交游
        一、“更愿从公北泛槎”——李光
        二、“聊将醉墨洗乾坤”——张伯麟
        三、“未害先生道德淳”——周必大
        四、“其人甚远只嗟咨”——杨万里
第三章 胡铨的接受研究
    第一节 胡铨对前人的接受
        一、对《春秋》的推崇
        二、对韩愈的认同
        三、对江西诗法的沿袭
        四、对苏轼旷达情怀的向往
    第二节 后人对胡铨的接受
        一、对胡铨文学艺术的接受
        (一) 当世接受
        (二) 后世接受
        二、对胡铨爱国热忱的接受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胡铨诗文作品系年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四、二十年,奋进的宜春(论文参考文献)

  • [1]袁继咸着述整理及其人物的初步研究[D]. 支文慧.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3)
  • [2]秦汉禁苑研究[D]. 雷铭.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9)
  • [3]近代戏剧的传承与开拓[D]. 田根胜. 华东师范大学, 2003(03)
  • [4]明代书院修建与管理考论[D]. 张精精. 河南大学, 2017(06)
  • [5]中国美学形态转型视阈下的海派京剧美学研究(1867-1949)[D]. 王展. 上海师范大学, 2017(05)
  • [6]陈文述研究[D]. 赵婧. 上海大学, 2019(03)
  • [7]唐代试诗研究与文本整理[D]. 王娟. 上海师范大学, 2017(03)
  • [8]民国时期江苏家谱纂修研究[D]. 于海燕. 扬州大学, 2016(12)
  • [9]广州与上海:近代小说中的商业都会[D]. 邓大情. 上海师范大学, 2010(09)
  • [10]胡铨文学活动与文学创作研究[D]. 阚沁园. 苏州大学, 2020(03)

标签:;  ;  ;  ;  ;  

二十年,在宜春砥砺前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