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通信电源系统计算机监控的若干设计思路(论文文献综述)
祝秋波[1](2005)在《通信电源监控系统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信电源监控系统,这里是指“通信电源、空调及机房环境集中监控管理系统”的简称。通信电源监控系统是一个分布式计算机控制系统,它是一个集中并融合了传感器技术、现代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和人机系统技术的最新成果而构成的计算机集成系统;能够实现遥测、遥信和遥控三遥功能,对实现现代化的通信电源维护和科学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本文从应用的角度,讨论了通信电源监控系统的各级功能划分、基本组成部分、层次化结构配置原则以及网络拓扑结构;分析讨论了通信电源监控系统中监控对象的确定、监控点的选取与布设原则。 然后,在前述基础上给出了一个通信电源监控系统完整的设计方案,具体设计内容包括总体结构设计、硬件设计、软件设计、组网以及通信协议设计。 本监控系统采用三级分层结构,即前置监控单元(也称监控模块SM)、局站监控中心(也称监控单元SU)和区域监控中心(也称监控中心SC);系统组网利用现有的97网和PSTN网,主传输通道为E1,备用通道为DDN;SM与SU之间采用RS-485/422、RS-232等现场总线进行连接。 硬件设计部分重点进行了局站监控中心的监控方案设计,采用二级CPU进行控制,第一级为前置机,其前置监控单元CPU采用了R立公司的H8S/2144MCU,是一款功能较强的16位单片机,具有非常强的I/O功能;第二级为上位机,采用一般的微机即可。分散与集中的二级管理模式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及可靠性。 软件设计部分采用模块化软件设计思想,给出了前置监控软件和监控管理软件的主框架程序流程图。本软件通过不断循环检测,实现对电源设备的实时监控。 组网设计部分主要研究了利用RS-232/422/485、以及CAN、LonWorks等现场总线接口组成的通信网络,SU系统组网方案以及SS、SC和PSC组网方案。 通信协议设计部分对智能设备通信协议、系统互联通信协议、主从前置监控单元间的通信协议的应用层、物理层、链路层分别进行了详细的设计。 最后,文章在讨论了监控系统的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对本设计进行了总结,并对监控系统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智宇[2](2010)在《先进通信电源技术发展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通信电源作为各种通信系统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任务是安全、可靠、高效、稳定、不间断地向系统提供能源,随着通信技术的日新月异发展,对通信电源系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作为通信系统的心脏,通信电源在通信局站中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通信设备供电电源要稳定可靠,特别是在电力系统事故时,要求通信设备供电电源不能中断,当交流电源中断时,通信专用畜电池组单独供电要超过8小时,必要时还应配备其它备用电源。通信电源系统由交流供电系统、直流供电系统和接地系统组成。通信电源设备因负载不同配置不同,主要涉及传统的端局、模块局、基站机房及EPON光接入或PON+LAN综合接入设备的等。通信电源发展至今,主要包括开关器件的发展、软开关技术的发展、功率因数、校正(PFC)技术的发展、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的应用、电源集中组网监控等方面。本文结合通信设备对电源系统的一般要求和技术要求,分析先进通信设备电源系统及功能的优势,包括新型组合通信电源系统交流配电单元、整流部分、直流配电单元、监控系统等组成。整流器是整个通信电源系统中对系统可靠性影响最大、技术含量最高、技术更新也最快的部分。在早期多采用可控硅(晶闸管)相控整流器,现已基本为高频开关整流器取代。目前国外先进的通信电源设备的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已可达100000小时以上,各种技术共同发展,相互依赖,已成为通信电源技术创新与发展的源动力。通过研究整流器技术的基本工作原理和技术特点等内容,对电力系统通信电源技术发展方向进行实证分析。基于电力系统通信电源技术发展方向及实际情况的研究,制定奥运场馆新建模块局通信电源系统配置。作为保证通信设备正常运行的通信电源系统,工程建设必须做到安全可靠,为该奥运通场馆的通信设备提供稳定可靠的运行条件,在市电停电的恶劣情况下,及时提供应急后备电源支持,以便更好的应对紧急情况。本文制定工程设计中通信电源系统整流器、蓄电池组、逆变器等电源设备的配置,并提出通信电源系统直流供电系统、逆变器系统、电力电缆的选用及防雷与接地等在实际工程中的要求。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市场的需求,通信电源也在不断的探索着更加完善、可靠并节约能源的方案。通过对目前通信电源技术发展的研究表明,电力系统通信电源系统的建设需要正确把握通信电源技术的发展方向,以先进的技术促进电源系统的建设,保证电力系统通信电源系统的正常、稳定、高效运行。
肖欣[3](2013)在《现代模块化移动通信电源系统设计》文中指出随着移动通信业务的迅速发展,移动通信基站建设呈现高速发展的趋势,基站的分布范围越来越广,通信设备越来越多,这对通信设备电源的智能化维护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移动通信电源系统的智能化发展,必将实现未来移动通信基站电源系统的智能化管理。移动通信电源系统的智能化,大大提高了电源维护工作的效率,大大缩短了移动通信电源系统的平均故障时间,提高了通信设备运营的经济性,提高了移动通信基站的维护管理水平。本文在研究了当今移动通信电源系统的整流和监控技术之后,基于实际工程案例设计了一套模块化移动通信电源系统。完成了该系统的交流配电单元设计、直流配电单元设计、蓄电池组配置、开关整流模块配置、交直流单元电力电缆配置、安全防护设计和监控单元设计的工作。该系统的监控单元采用RS-232/RS-485和MODEM通信接口作为监控设备与监控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输接口,使产品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和更广泛的应用。监控单元的CPU方案采用飞思卡尔公司的MC9S12MCU,设计并完成了各项外围接口电路的硬件,同时给出软件流程图。在进行监控单元软件的设计时,采用模块化的设计理念,将监控单元的软件结构划分为数据采集、告警处理、电池在线监测管理、后台通讯、模块通讯、键盘和液晶显示处理、自检等几个模块,配合硬件电路完成监控单元的设计。本文从实际工程项目的角度出发,完成了现代模块化移动通信电源系统的设计。经系统调试,本文设计的移动通信电源系统在稳定性、可靠性、可用性等方面表现优秀,对通信电源系统的告警处理及时、准确,可以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温庆[4](2019)在《用于变电站监视系统的FPGA图像处理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国网公司智能变电站建设的不断推进,电网中越来越多的控制与信息业务需要经由电力通信设备进行传输。对于变电站中相关电力通信设备的运维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国网公司安全规程明确规定电力通信设备不得通过互联网对其进行监控,因此只得通过视频监控平台对其进行间接状态监测。而当前国网公司在运行的统一视频监控平台主要针对一次电气设备而设置,缺乏专业针对机房内通信设备的监控平台。因此迫切需要一种专门针对通信设备监测而设计的视频监控系统,来帮助通信运维人员实现对于大量电力通信设备的远程实时监控。从上述需求出发,本文研究并实现了一种用于变电站监视系统的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图像处理算法。通过分析当前电力通信网中在运行的电力通信设备的状态面板及运行环境特点,归纳出了算法的设计原则与功能指标。进而提出了利用FPGA对通信设备面板LED(Light Emitting Diode)进行监测以实现设备工作状态监测的具体实现方案。最终利用FPGA技术实现了在通信机房暗光环境下对通信设备面板LED的状态监测。同时还将视频图像与监测结果利用上位机软件进行显示,并最后结合LED灯光状态逻辑实现了设计目标中对于电力通信设备的运行状态与故障的自动判定。针对主要研究内容通信设备的LED识别,本文在研究中提出了两种方式对其进行设计实现。一种是通过对传输图像数据中的每帧像素点进行满足设定阈值条件的行列计数,通过最终得出的列像素计数值按转换关系转换为LED监测结果;另一种方法是直接对图像数据帧进行满足颜色阈值的像素点进行统计,并根据像素点统计值与LED的转换关系输出检测结果。通过对两种检测方式进行对比测试得出,第二种方法具有较高的检测准确率及较好的稳定性。故最终采用第二种检测方式得到了正确稳定的LED识别结果输出。另外还基于C#编程语言设计了上位机结果显示软件的主要转换代码,达到了识别结果的上位机直观显示的设计目标。最后,结合电力通信设备的LED灯光状态逻辑,实现了电力通信设备运行状态与故障的自动判定。本文的研究对FPGA在电力通信设备运行状态监测中的应用做出了探索性的尝试,提出了一种通过LED状态检测来实现通信设备运行监测的研究思路与实现方案。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基于FPGA的电力通信设备运行状态监测算法,对FPGA在电力系统监测领域的研究有着积极的意义与参考价值。
张琳[5](2007)在《通信电源监控系统传输方式的研究》文中指出动力及环境集中监控系统,是“通信电源、空调及机房环境集中监控管理系统”的简称。通信电源监控系统是一个分布式计算机控制系统,它是一个集中并融合了传感器技术、现代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和人机系统技术的最新成果而构成的计算机集成系统;能够实现遥测、遥信和遥控三遥功能,对实现现代化的通信电源维护和科学管理有着重要意义。首先,本文从应用的角度,讨论了动力及环境集中监控系统的各级功能划分、基本组成部分、层次化结构配置原则以及网络拓扑结构:分析讨论了动力及环境集中监控系统中监控对象的确定、监控点的选取与布设原则。然后,在前述基础上给出了一个通信电源监控系统完整的设计方案,具体设计内容包括总体结构设计、硬件设计、软件配置、组网以及通信协议介绍。监控系统采用三级分层结构,即前置监控单元(也称监控模块SM)、局站监控中心(也称监控单元SU)和区域监控中心(也称监控中心SC);系统组网利用现有PSTN网,主传输通道为E1。组网设计部分主要研究了利用RS-232/422/485、以及CAN,LonWorks等现场总线接口组成的通信网络,重点进行了局站监控中心与区域监控中心的监控组网方案设计,针对现场的实际情况,设计出了三种不同组网方案,此方案具有显着的应用特色。通信协议设计部分对智能设备通信协议、系统互联通信协议分别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最后,文章在讨论了监控系统的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对本设计进行了总结,并对监控系统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龚成[6](2006)在《通信电源集中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通信设备的自动化性能有了很大提高,为通信系统的集中监控管理提供了可行性。通信电源设备的迅速分散,大量电源设备和空调设备分散在各个模块台站内,通过集中监控系统,维护人员可以发现设备故障,如果有必要,可以派人到现场处理,从而使通信台站不必配备一定的维护人员昼夜值守在机房内,进行巡视、抄表等日常维护工作和必要的设备维修、故障处理等。 通信电源监控系统,这里是指“通信电源、空调及机房环境集中监控管理系统”的简称。通信电源监控系统是一个分布式计算机控制系统,它是一个集中并融合了传感器技术、现代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和人机系统技术的最新成果而构成的计算机集成系统,能够实现遥测、遥信和遥控三遥功能,对实现现代化的通信电源维护和科学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讨论了通信电源监控系统的各级功能划分、基本组成部分、层次化结构配置原则以及网络拓扑结构;然后,在前述基础上给出了一个通信电源监控系统完整的设计方案,具体设计内容包括总体结构设计、硬件设计、软件设计、组网等。 本监控系统采用三级分层结构,监控单元SU、监控站SS和监控中心SC。硬件设计部分重点进行了SU的设计。软件设计部分采用模块化软件设计思想,实现对电源设备的实时监控。 最后,文章对本设计进行了总结,并对监控系统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王伟[7](2005)在《通信电源及环境集中监控系统》文中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我国的通信事业有了飞速的发展,通信网本身随着基础技术和系统技术的发展走向更高的层次,相应地对电源系统和空调系统的要求越来越高。通信事业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通信设备的自动化性能有了很大提高,为通信系统的集中监控管理提供了可行性。通信电源设备的迅速分散,大量电源设备和空调设备分散在各个模块局内,通过集中监控系统,维护人员可以发现设备故障,如果有必要,可以派人到现场处理,从而使通信局站不必配备一定的维护人员昼夜值守在机房内,进行巡视、抄表等日常维护工作和必要的设备维修、故障处理等。 本论文详细介绍了电源监控的各项知识,包括集中监控的设计原则、集中监控的监控内容、集中监控的结构组成及硬件的功能,详细论述了监控设备的网络结构,并结合潍坊通信公司情况,详细介绍了通信电源集中监控软件PowerDCS的设计和调测过程。 通信电源监控内容包括:高压配电、变压器、低压配电、柴油发电机组、不间断电源UPS、开关电源、蓄电池、空调、环境(包括温度,湿度,水浸,烟雾等)。集中监控一般应有日常维护、故障分析、告警管理和维护提醒等功能。监控系统数据采集根据不同的电源设备设置若干设备监控单元SU(监控模块SM),构成若干相对独立的数据采集系统,智能设备的监控模块本身自行构成数据采集子系统。通过电话网或“97工程网”将监控采集数据传送到电源监控管理中心SC,电源监控管理中心SC通过监控软件PowerDCS实现动态数据画面监视、实时/历史趋势图、实时/历史数据报表/统计/打印、报警与报警打印、实时/历史数据库、设备的遥测、遥信、遥控。 通信电源集中监控技术在通信电源中的应用,标志着通信电源的维护和管理从人工看守式的维护管理模式向计算机集中监控和管理模式转换,为实现电总要求的少人或无人值守奠定了基础。而且,由于采用集中监控,实现了通信电源设
殷培红[8](2007)在《动力及环境集中监控系统的研究应用》文中认为本文以鞍山通信网为背景,分析了实施动力及环境集中监控系统的必要性、紧迫性和目的,同时介绍了该系统在国内外的应用发展情况。本文主要成果是以鞍山供电公司通信网为背景,系统地分析了动力环境集中监控系统的体系结构、功能、特点、组成模块和实施方案,并就监控对象和监控点的确定以及系统的组网方式及通信协议进行了分析研究。并遵循监控系统的设计要点,对系统的软件和硬件进行了设计。最后,文章在讨论了监控系统的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对本设计进行了总结,并对监控系统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成小霞[9](2009)在《基于ARM的通信电源监控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通信电源监控系统是一个分布式计算机控制系统,它集中并融合了传感器技术、现代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和人机系统技术的最新成果,能够实现遥测、遥信和遥控三遥功能,对实现现代化的通信电源维护和科学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嵌入式技术近年来的发展,嵌入式系统在传统的工业监测、机械控制,及新兴的移动通讯、数字娱乐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工业领域,传统的监控系统主要以单片机为硬件载体进行设计,功能相对单一,可视化及扩展性有限。随着Linux系统的不断升级换代,现在出现了以ARM芯片为载体,以Linux系统为软件平台的新一代监控系统。它除了能实现原有单片机的功能外,还具备网络通信功能,其设计过程及界面更加人性化。本文以基于ARM构建的嵌入式系统为软硬件平台,探讨了其在电源监控领域的应用。首先,本文讨论了通信电源监控系统的功能、组成、体系结构、组网方案、监控对象及监控点的选取等内容。在此基础上重点对局站中心SU作了设计,包括整体结构、设备、组网等,并给出前置单元嵌入式系统硬件结构、系统软件和监控软件的实现。最后,介绍了嵌入式WEB服务器和嵌入式数据库在嵌入式系统中的应用,并给出本系统使用的BOA服务器和SQLite数据库的实现方法。
赵玉滨[10](2008)在《电力系统通信电源技术发展方向及应急预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阐述通信电源设备的现状及其发展方向和通信设备对电源系统的要求基础上,本文分析了通信电源发展现状,包括开关器件的发展、软开关技术的发展、功率因数校正(PFC)技术的发展、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的应用、电源集中组网监控等方面的内容。结合通信设备对电源系统的一般要求和技术要求,分析通信设备电源系统的特性,论述新型组合通信电源系统的结构及功能,并以中兴通信电源系统为例对电力系统通信电源技术发展方向进行实证分析。基于电力系统通信电源技术发展方向及实际情况的研究,本文提出了黑龙江电力电源系统应急专项预案。
二、关于通信电源系统计算机监控的若干设计思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通信电源系统计算机监控的若干设计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1)通信电源监控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通信电源监控系统概述 |
1.1 通信电源监控系统简介 |
1.2 通信电源监控系统现状分析 |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 |
第2章 通信电源监控系统的功能与结构 |
2.1 监控系统的功能 |
2.1.1 监控功能 |
2.1.2 交互功能 |
2.1.3 管理功能 |
2.1.4 智能分析功能 |
2.1.5 帮助功能 |
2.2 监控系统的组成和体系结构 |
2.2.1 监控系统的基本组成和结构 |
2.2.2 监控系统的层次化结构和配置原则 |
2.2.3 监控系统各级功能划分 |
2.2.4 监控系统的网络结构 |
第3章 通信电源监控对象和监控点的确定 |
3.1 监控对象的确定 |
3.1.1 通信电源系统的设备 |
3.1.2 通信局站的组成和监控对象的确定 |
3.2 监控点的选取 |
3.2.1 监控点的分类 |
3.2.2 监控点的选取 |
3.3 监控点的布设 |
3.3.1 电源设备 |
3.3.2 环境、安防 |
3.3.3 辅助监控设备 |
第4章 通信电源监控系统硬件与软件设计 |
4.1 监控系统的体系结构 |
4.2 监控系统设计要点 |
4.3 监控系统的硬件设计 |
4.3.1 监控系统的硬件结构 |
4.3.2 监控中心的硬件设备及选型要求 |
4.3.3 局站监控中心SU的整体监控方案设计 |
4.3.4 前置监控单元的硬件设计 |
4.4 监控系统的软件设计 |
4.4.1 前置监控软件的设计 |
4.4.2 监控管理软件的设计 |
第5章 通信电源监控系统组网设计 |
5.1 接口连线 |
5.1.1 RS-232接口组成的通信网络 |
5.1.2 RS-422总线组成的通信网络 |
5.1.3 RS-485总线组成的通信网络 |
5.1.4 CAN、LonWorks现场总线组成的通信网络 |
5.2 SU系统组网方案 |
5.3 SS、SC和PSC组网 |
第6章 通信电源监控系统通信协议设计 |
6.1 智能设备通信协议 |
6.1.1 通信协议概述 |
6.1.2 智能设备接入方式 |
6.2 系统互联通信协议 |
6.2.1 互联方式 |
6.2.2 系统互联通信协议设计 |
6.3 主从前置监控单元间通信协议设计 |
第7章 结论 |
7.1 监控系统的性能评价 |
7.1.1 实用性 |
7.1.2 实时性、准确性和精确性 |
7.1.3 可靠性 |
7.1.4 可扩充性 |
7.1.5 开放性 |
7.1.6 可维护性 |
7.2 本监控系统的特点与优化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2)先进通信电源技术发展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概论 |
1.1.引言 |
1.2.选题背景 |
1.3.通信局站通信电源系统简介 |
1.3.1.通信电源系统组成 |
1.3.2.通信电源系统供电方式 |
1.3.3.通信电源设计的组成部分 |
1.4.主要的研究工作及成果 |
1.5.论文的总体架构 |
第二章 国内外通信电源技术与发展 |
2.1.概述 |
2.2.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开关器件的发展 |
2.2.2.软开关技术的发展 |
2.2.3.功率因数矫正(PFC)技术的发展 |
2.2.4.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的应用 |
2.2.5.通信电源监控系统的发展 |
2.2.6.列头柜的提出及实施方案论述 |
2.3.先进通信电源技术发展方向研究 |
2.3.1.通信设备对电源系统的一般要求 |
2.3.2.通信设备对电源系统的技术要求 |
第三章 先进通信电源系统结构及功能研究 |
3.1 交流配电单元 |
3.2 整流部分 |
3.3 直流配电单元 |
3.4 蓄电池组 |
3.4.1 蓄电池结构 |
3.4.2 工作原理 |
3.4.3 充电特性 |
3.4.4 影响蓄电池寿命的因素 |
3.5 监控系统 |
3.5.1 监控系统结构 |
3.5.2 监控组网方式 |
3.5.3 对监控系统的要求 |
第四章 先进通信电源系统应用分析 |
4.1 整流器技术 |
4.1.1 工作基本原理 |
4.1.2 整流器技术特点 |
4.2 组合电源系统特点 |
4.2.1 可靠的三级防雷网络 |
4.2.2 后台监控技术 |
4.2.3 完善的蓄电池管理 |
4.3 组网方式 |
4.3.1 串口方式 |
4.3.2 MODEM方式 |
4.3.3 J10机方式 |
4.3.4 SCM方式 |
第五章 奥运场馆新建模块局通信电源系统建设工程 |
5.1 奥运新建模块局工程基本规程 |
5.1.1 编制目的 |
5.1.2 编制依据 |
5.1.3 适用范围 |
5.1.4 设计原则 |
5.1.5 通信电源站供电方式选择 |
5.1.6 设备选型 |
5.1.7 配置原则 |
5.1.8 工程内容 |
5.2 奥运新建模块局工程通信电源系统配置 |
5.2.1 基础数据 |
5.2.2 蓄电池组的配置 |
5.2.3 整流设备的配置 |
5.2.4 逆变器的配置 |
5.2.5 直流供电系统 |
5.2.6 逆变器供电系统 |
5.2.7 电力线的选用 |
5.2.8 防雷与接地 |
5.3 小结 |
第六章 探索中的通信电源技术方案 |
6.1 风光互补供电系统 |
6.1.1 系统构成 |
6.1.2 工作模式 |
6.2 户外一体化方案 |
第七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现代模块化移动通信电源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通信电源技术的发展现状 |
1.3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1.5 现代模块化移动通信电源系统的概念 |
1.6 现代移动通信对电源系统的要求 |
1.7 现代模块化移动通信电源系统的组成 |
1.7.1 交流配电单元 (ACU) |
1.7.2 直流配电单元(PDU) |
1.7.3 蓄电池组(Battery) |
1.7.4 开关整流模块(SMR) |
1.7.5 监控单元(CSU) |
第二章 系统需求分析与总体设计 |
2.1 现代模块化移动通信电源系统概述 |
2.2 现代模块化移动通信电源系统需求分析 |
2.3 现代模块化移动通信电源系统设计方案 |
第三章 移动通信电源系统模块设计与实现 |
3.1 交流配电单元设计 |
3.2 直流配电单元设计 |
3.3 蓄电池组配置 |
3.3.1 浮动充电(浮充)技术 |
3.3.2 低电压恒压充电(均充)技术 |
3.3.3 蓄电池组容量配置 |
3.4 开关整流模块配置 |
3.4.1 通信电源模块基本结构 |
3.4.2 开关整流模块原理 |
3.4.3 典型电路工作原理 |
3.5 交直流配电系统电力线的配线设计 |
3.5.1 交流供电回路的配线设计 |
3.5.2 直流供电回路的配线设计 |
3.6 移动通信基站安全防护系统设计 |
3.6.1 通信电源系统防雷设计 |
3.6.2 电源设备接地系统设计 |
3.7 监控单元硬件平台方案 |
3.7.1 监控单元设计 |
3.7.2 交流配电监控单元 |
3.7.3 整流模块监控单元 |
3.7.4 直流配电监控单元 |
第四章 现代模块化移动通信电源监控系统软件设计 |
4.1 现代模块化移动通信电源系统拓朴结构方案设计 |
4.2 现代模块化移动通信电源监控系统的监控量及软件设计 |
4.2.1 通信电源监控系统的监控量 |
4.2.2 通信电源监控系统软件方案设计 |
第五章 现代模块化移动通信电源系统性能实测 |
5.1 概况 |
5.2 现代模块化移动通信电源系统动态特性测试 |
5.2.1 移动通信电源系统的输入输出特性 |
5.2.2 移动通信电源系统的开关整流模块效率测试 |
5.2.3 移动通信电源系统的环境适应性测试 |
5.2.4 移动通信电源系统的散热性测试 |
5.3 移动通信基站模块化电源系统的工业运行概况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用于变电站监视系统的FPGA图像处理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研究现状 |
1.3 论文内容安排 |
第二章 LED图像识别算法需求分析及方案选择 |
2.1 算法部署场景与监测对象分析 |
2.1.1 变电站通信机房运行环境 |
2.1.2 被监测电力通信设备特点 |
2.2 算法设计原则与功能指标 |
2.2.1 设计原则 |
2.2.2 功能指标 |
2.3 算法实现方案 |
2.3.1 不同技术方案的比较 |
2.3.2 FPGA技术的优点 |
2.4 算法硬件选取 |
2.4.1 确定原则 |
2.4.2 FPGA型号及开发板 |
2.4.3 CMOS传感器 |
2.4.4 串口及以太网芯片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LED识别算法架构设计及功能模块实现 |
3.1 算法总体架构设计 |
3.2 FPGA开发工具介绍 |
3.3 算法功能模块设计 |
3.3.1 CMOS摄像头参数配置模块 |
3.3.2 监控图像数据处理与LED识别模块 |
3.3.3 图像数据缓存模块 |
3.3.4 以太网数据传输模块 |
3.3.5 串口数据传输模块 |
3.4 LED识别算法效果测试及调试 |
3.4.2 调试过程及遇到的问题 |
3.4.3 调试后的LED识别效果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LED识别结果显示与故障判定上位机软件的实现 |
4.1 上位机编程语言选择 |
4.2 LED识别结果显示上位机的实现 |
4.3 设备运行状态及故障自动判定的实现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通信电源监控系统传输方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通信电源监控系统概述 |
1.1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
1.2 通信电源监控系统现状分析 |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和特色 |
第2章 环境动力监控系统的功能与结构 |
2.1 监控系统的功能 |
2.2 监控系统的组成和体系结构 |
2.2.1 监控系统的基本组成和结构 |
2.2.2 监控系统的层次化结构和配置原则 |
2.2.3 监控系统各级功能划分 |
2.2.4 监控系统的网络结构 |
第3章 动力环境监控对象和监控点的确定 |
3.1 监控对象的确定 |
3.1.1 通信电源系统的设备 |
3.1.2 通信局站的组成和监控对象的确定 |
3.2 监控点的选取 |
3.2.1 监控点的分类 |
3.2.2 监控点的选取 |
3.3 监控点的布设 |
3.3.1 电源设备 |
3.3.2 环境、安防 |
3.3.3 辅助监控设备 |
第4章 通信电源监控系统硬件与软件设计 |
4.1 监控系统的体系结构 |
4.2 监控系统设计要点 |
4.3 监控系统的硬件设计 |
4.3.1 监控系统的硬件结构 |
4.3.2 前置数据采集终端硬件结构 |
4.3.3 传感器选择 |
4.4 监控模块配置程序 |
4.4.1 配置程序的功能 |
4.4.2 配置程序的使用方式 |
第5章 通信电源监控系统组网设计 |
5.1 接口连线 |
5.1.1.RS-232接口组成的通信网络 |
5.1.2 RS-422总线组成的通信网络 |
5.1.3 RS-485总线组成的通信网络 |
5.1.4 CAN,LonWorks现场总线组成的通信网络 |
5.2 SU系统组网方案 |
5.3 SU与SS组网 |
5.3.1 无人值守基站 E1传输方式 |
5.3.2 中心通信局机房的监控传输方案 |
第6章 通信电源监控系统通信协议设计 |
6.1 智能设备通信协议 |
6.1.1 通信协议概述 |
6.1.2 智能设备接入方式 |
6.2 系统互联通信方式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6)通信电源集中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通信电源集中监控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1.2 电源集中监控系统的发展现状及方向 |
1.2.1 电源集中监控系统的发展现状 |
1.2.2 电源集中监控系统的发展方向 |
1.3 通信电源智能设备接入和通信协议的开放性 |
1.4 集中监控系统的设计原则 |
第2章 系统监控对象及监控内容 |
2.1 本系统监控对象的确定 |
2.2 本系统监控内容的确定 |
2.2.1 监控内容的分类 |
2.2.2 监控内容的确定 |
2.3 本系统电源集中监控的目的 |
第3章 系统的功能与体系结构 |
3.1 监控系统的功能 |
3.1.1 监控功能 |
3.1.2 人机交互功能 |
3.1.3 管理功能 |
3.1.4 帮助功能 |
3.2 监控系统的组成和体系结构 |
3.2.1 监控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基本结构 |
3.2.2 监控系统网络总体结构 |
3.2.3 监控系统各层次的组网方案 |
3.3 小结 |
第4章 监控单元SU的设计 |
4.1 设计要点 |
4.2 监控单元SU的功能 |
4.3 监控单元SU的硬件组成 |
4.4 监控单元SU的硬件设计 |
4.5 监控单元SU的软件设计 |
4.5.1 任务简介 |
4.5.2 模块划分 |
4.5.3 主程序设计 |
4.5.4 初始化模块 |
4.5.5 人机界面模块 |
4.5.6 控制模块设计 |
4.5.7 数据采集模块 |
4.5.8 通讯模块 |
4.6 小结 |
第5章 监控管理层的实现 |
5.1 监控站SS的实现方案 |
5.1.1 SS的功能 |
5.1.2 SS的硬件组成 |
5.2 监控中心SC的实现方案 |
5.2.1 SC的功能 |
5.2.2 SC的硬件组成 |
5.3 监控管理层的软件设计 |
5.3.1 管理层软件设计的原则 |
5.3.2 软件体系结构设计 |
5.3.3 开发平台和工具选择 |
5.3.4 本系统设计中的主要技术 |
5.3.5 软件总体结构框架 |
5.4 监控系统工作模式和工作流程 |
5.4.1 监控系统工作模式 |
5.4.2 监控系统工作流程 |
5.5 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7)通信电源及环境集中监控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前言 |
1.1 集中监控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1.2 集中监控系统的设计原则 |
1.3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集中监控系统的监控对象和内容 |
2.1 概述 |
2.2 电源设备数据采集 |
2.3 监控对象和内容 |
2.4 智能设备数据采集-软接口方式 |
第三章 集中监控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
3.1 集中监控系统的组成与结构设计 |
3.2 现场局站监控系统SS与监控单元SU |
3.2.1 现场局站的硬件组成 |
3.2.2 现场局站的系统功能 |
3.3 区域网络监控管理中心SC |
3.3.1 SC的组成 |
3.3.2 SC的系统管理功能 |
第四章 集中监控系统的网络结构 |
4.1 分散自律式实时对等网络体系结构 |
4.1.1 客户/服务器(Client/Server)网络体系结构 |
4.1.2 点对点(Peer to Peer)网络体系结构 |
4.2 现场通讯网络 |
4.3 局域网络 |
4.4 集中监控系统的整体组网方案 |
第五章 潍坊通信分公司动力集中监控系统 |
5.1 网络结构和组成 |
5.1.1 电话分公司的接入与组网 |
5.1.2 模块局的接入与组网 |
5.1.3 整体系统构成 |
5.2 潍坊市电源、环境监控系统的技术特点 |
第六章 潍坊通信监控软件PowerDCS |
6.1 注册模块 |
6.2 系统配置 |
6.3 数据库 |
6.4 报警部分 |
6.5 画面部分 |
6.6 智能设备部分 |
6.7 历史保存 |
6.8 历史显示 |
6.9 告警查询 |
第七章 系统的效益分析及推广应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8)动力及环境集中监控系统的研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动力及环境集中监控系统概述 |
1.1 动力及环境集中监控系统的必要性 |
1.2 动力及环境集中监控系统的发展趋势 |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 |
第二章 监控系统的功能与结构 |
2.1 监控系统的功能 |
2.1.1 监控功能 |
2.1.2 交互功能 |
2.1.3 管理功能 |
2.1.4 智能分析功能 |
2.1.5 帮助功能 |
2.2 监控系统的组成和体系结构 |
2.2.1 监控系统的基本组成和结构 |
2.2.1.1 监控系统的基本组成 |
2.2.1.2 监控系统的基本结构 |
2.2.2 监控系统的层次化结构和配置原则 |
2.2.3 监控系统各级功能划分 |
2.2.3.1 监控模块(SM) |
2.2.3.2 局站中心(SU) |
2.2.3.3 县中心(SS) |
2.2.3.4 地市中心(SC) |
2.2.3.5 省中心(PSC) |
2.2.4 监控系统的网络结构 |
第三章 监控对象和监控点的确定 |
3.1 监控对象的确定 |
3.1.1 通信电源系统的设备 |
3.1.2 通信局站的组成和监控对象的确定 |
3.2 监控对象分类 |
3.2.1 监控对象按用途分 |
3.2.2 监控对象按性能分 |
3.2.3 监控对象按电特性分 |
3.3 监控点的选取 |
3.4 监控点的布设 |
3.4.1 电源设备 |
3.4.2 环境、安防 |
3.4.3 辅助监控设备 |
第四章 动力及环境集中监控系统的设计 |
4.1 监控系统的体系结构 |
4.2 监控系统设计要点 |
4.3 动力及环境集中监控的整体设计 |
4.3.1 系统组网图 |
4.3.2 监控中心的设计 |
4.3.2.1 监控中心的硬件设备 |
4.3.2.2 监控中心的软件功能设计 |
4.3.2.3 监控中心的设计特点 |
4.3.3 前置监控单元的设计 |
4.3.3.1 前置监控单元的软硬件设计 |
4.3.3.2 前置监控单元的功能设计 |
4.3.3.3 前置监控单元设计特点及优势 |
第五章 动力及环境集中监控系统组网设计 |
5.1 接口连线 |
5.1.1.R S-232 接口组成的通信网络 |
5.1.2 RS-422 总线组成的通信网络 |
5 1.3 RS-485 总线组成的通信网络 |
5.1.4 CAN、Lonworks 现场总线组成的通信网络 |
5.2 SU 系统组网方案 |
5.3 SS、SC 和 PSC 组网 |
第六章 动力及环境集中监控系统通信协议设计 |
6.1 智能设备通信协议 |
6.1.1 通信协议概述 |
6.1.2 智能设备接入方式 |
6.2 系统互联通信协议 |
6.2.1 互联方式 |
6.2.2 系统互联通信协议设计 |
6.3 主从前置监控单元间通信协议设计 |
第七章 结论 |
7.1 监控系统的性能评价 |
7.1.1 实用性 |
7.1.2 实时性、准确性和精确性 |
7.1.3 可靠性 |
7.1.4 可扩充性 |
7.1.5 开放性 |
7.1.6 可维护性 |
7.2 本监控系统的特点与优化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9)基于ARM的通信电源监控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通信电源监控系统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通信电源监控系统整体结构设计 |
2.1 通信电源系统概述 |
2.2 通信监控系统功能及性能指标 |
2.2.1 监控系统的功能 |
2.2.2 监控系统的性能 |
2.3 监控系统的组成、体系结构 |
2.3.1 监控系统的基本组成和结构 |
2.3.2 监控系统的层次化结构、功能及配置原则 |
2.3.3 监控系统的网络结构 |
2.4 监控对象及监控点的确定 |
2.4.1 监控对象 |
2.4.2 监控点选取 |
2.5 系统组网方案 |
2.5.1 SM和SU组网 |
2.5.2 SU、SS、SC、PSC组网 |
第3章 局站监控中心SU的设计 |
3.1 局站监控中心SU结构设计 |
3.1.1 局站监控中心SU整体结构设计 |
3.1.2 SU系统组网设计 |
3.2 前置监控单元的硬件设计 |
3.3 前置监控单元的系统软件设计 |
3.3.1 嵌入式操作系统选择 |
3.3.2 系统软件的开发环境 |
3.3.3 BootLoader移植 |
3.3.4 内核的配置和编译 |
3.3.5 建立根文件系统 |
3.4 前置单元监控软件的设计 |
3.4.1 监控软件任务介绍 |
3.4.2 监控软件模块划分 |
3.4.3 监控主程序设计 |
第4章 监控系统WEB服务器的实现 |
4.1 系统体系结构说明 |
4.2 嵌入式WEB服务器介绍 |
4.3 嵌入式WEB服务器BOA的实现 |
4.3.1 BOA WEB服务器的实现原理 |
4.3.2 BOA服务器的移植 |
4.4 WEB应用开发 |
4.4.1 HTML网页设计 |
4.4.2 CGI介绍 |
4.4.3 CGI程序的开发 |
第5章 嵌入式数据库的研究与实现 |
5.1 嵌入式数据库选择 |
5.2 SQLite的移植实现 |
5.2.1 SQLite的功能特点 |
5.2.2 SQLite的体系结构 |
5.2.3 SQLite的安装移植 |
5.2.4 SQLite开发技术 |
第6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电力系统通信电源技术发展方向及应急预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开关器件的发展 |
1.2.2 软开关技术的发展 |
1.2.3 功率因数校正(PFC)技术的发展 |
1.2.4 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的应用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通信电源系统现状研究 |
1.3.2 先进通信电源系统研究 |
1.3.3 先进通信电源技术发展方向研究 |
1.4 论文的总体构架 |
第二章 先进通信电源系统结构及功能研究 |
2.1 交流配电单元 |
2.2 整流部分 |
2.3 直流配电单元 |
2.4 蓄电池组 |
2.4.1 蓄电池结构 |
2.4.2 工作原理 |
2.4.3 充电特性 |
2.4.4 影响蓄电池寿命的因素 |
2.5 监控系统 |
2.5.1 监控系统结构 |
2.5.2 监控组网方式 |
2.5.3 对监控系统的要求 |
第三章 先进通信电源系统的应用研究——中兴通信电源系统 |
3.1 中兴整流器技术 |
3.1.1 工作基本原理 |
3.1.2 中兴整流器技术特点 |
3.2 中兴组合电源系统特点 |
3.2.1 可靠的三级防雷网络 |
3.2.2 后台监控技术 |
3.2.3 完善的蓄电池管理 |
3.3 组网方式 |
3.3.1 串口方式 |
3.3.2 MODEM 方式 |
3.3.3 J10 机方式 |
3.3.4 SCM 方式 |
第四章 黑龙江电力电源系统应急专项预案设计 |
4.1 总则 |
4.1.1 编制目的 |
4.1.2 编制依据 |
4.1.3 适用范围 |
4.1.4 基本原则 |
4.2 组织机构和职责 |
4.2.1 应急指挥部 |
4.2.2 应急指挥部主要职责 |
4.2.3 应急指挥部办公室 |
4.2.4 应急专家组 |
4.2.5 专业应急工作组 |
4.2.6 通信系统中断事件应急工作组主要职责 |
4.3 应急分级 |
4.3.1 分级原则 |
4.3.2 应急预警 |
4.4 应急预案启动条件和工作流程 |
4.4.1 应急预案启动条件 |
4.4.2 预案启动的工作流程 |
4.5 应急处理预案 |
4.5.1 预案一 |
4.5.2 预案二 |
4.5.3 预案三 |
4.6 技术保障 |
4.6.1 技术保障 |
4.6.2 装备保障 |
4.6.3 人员保障 |
4.7 抢修及协调 |
4.8 信息汇报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 |
四、关于通信电源系统计算机监控的若干设计思路(论文参考文献)
- [1]通信电源监控系统的研究[D]. 祝秋波. 武汉理工大学, 2005(04)
- [2]先进通信电源技术发展与应用研究[D]. 智宇. 北京邮电大学, 2010(03)
- [3]现代模块化移动通信电源系统设计[D]. 肖欣. 苏州大学, 2013(01)
- [4]用于变电站监视系统的FPGA图像处理研究与实现[D]. 温庆.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5]通信电源监控系统传输方式的研究[D]. 张琳. 山东大学, 2007(03)
- [6]通信电源集中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龚成. 西南石油大学, 2006(01)
- [7]通信电源及环境集中监控系统[D]. 王伟. 山东大学, 2005(01)
- [8]动力及环境集中监控系统的研究应用[D]. 殷培红.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07(02)
- [9]基于ARM的通信电源监控系统的研究[D]. 成小霞. 武汉理工大学, 2009(09)
- [10]电力系统通信电源技术发展方向及应急预案研究[D]. 赵玉滨.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