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轻学生沉重的学业负担 推动学校工作全面改革

减轻学生沉重的学业负担 推动学校工作全面改革

一、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促进学校工作整体改革(论文文献综述)

刘健[1](2020)在《新中国70年中小学减负政策的历史变迁与反思》文中研究说明中小学生负担过重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党和国家乃至全社会高度关注的焦点,自1954年颁布第一条减负令以来,大大小小的减负政策层出不穷,回顾梳理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颁布的中小学减负政策,可以将减负政策的发展历程分为六个阶段:以提高学生身体健康水平为主的政策初步发展阶段(1949-1966)、以减负减质为导向的政策受挫停滞阶段(1967-1977)、以缓解升学压力为主的政策恢复发展阶段(1978-1992)、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中心的政策稳定提升阶段(1993-2000)、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依托的政策精准发展阶段(2001-2013)、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宗旨的政策可持续发展阶段(2014-至今)。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进行分析,发现减负政策的变迁逻辑:在需求和利益的交互博弈中形成减负共进主体、以渐进性边际改革为主,强制性为依托的变迁方式、政策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变迁趋势。反思减负政策的发展变迁历程,发现影响减负政策的几个重要因素:传统科举考试文化观念、资源配置失衡、社会用人机制、教师减负。归纳概括出减负政策何以乏力的主要原因:减负政策朝令夕改,时效性短;老调重弹,缺乏新意;监督乏力,问责缺失;政策零散,不成体系。由此提出相关改进建议:加强学理研究,奠定减负政策理论基础;建立健全统筹兼顾的减负长效治理机制;建立健全减负政策问责和监督评估机制;建立健全多方参与多方联动的协调机制。

孙芳[2](2019)在《小学生课业负担及其形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由来已久,随着家长、师生乃至社会各界关注度的不断攀升,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已然成了一个人尽皆知的社会热议话题,这也是当下基础教育发展无法回避并且亟待解决的一大重要问题。多方利益主体为达到自身效益最大化而不断地进行施压,导致小学生的课业负担越来越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将目光投向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问题,以期改善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课业负担问题研究比较丰富但大都集中在对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的课业负担问题研究,对于小学生课业负担问题的关注相对有限。且研究成果多集中于如何减轻学生的客观课业负荷,对于课业负担的形成因素和作用机制的研究较为缺乏。鉴于此,本文以小学生课业负担及其影响因素为研究对象,基于已有研究成果和相关理论的回顾与梳理,将课业负担进行内涵和外延的剖析,对可能性的影响因素进行筛选,构建出小学生课业负担形成机制的理论分析模型,为本文的实证研究方法提供理论基础。同时,在文献总结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编制问卷并以我国内地各省市在读小学生作为调查的总体,以抽取的样本为调查对象,采用统计分析、计量模型等方法和工具对样本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和统计推断,揭示我国小学课业负担形成机理与作用路径。本研究的主要结论主要为:第一,课业负担形成机制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学校环境”为其最主要因素;第二,小学生课业负担整体过重,家校与学生主体在负担感受上显着对立;第三,个体主观感受存在差异,学生主体的不同特质显着影响课业负担程度;第四,小学生参加课外辅导班现象普遍,“剧场效应”下多方责任推诿;第五,要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与单一的文化课成绩考评模式之间存在矛盾。根据调查结果和实证分析,并且结合小学生课业负担问题发展的实际情况,本研究提出的对策建议如下:第一,学校应该严格按照相关的教育政策和减负规定执行;第二,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快考试制度改革,健全多元教育评价机制;第三,课业负担的消减既要考虑客观负荷,也要考虑主观感受;第四,减负不只是学校与教师的责任,需要家庭及全社会密切配合。

王月芬[3](2015)在《课程视域下的作业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长期以来,作业一直是教育领域的核心话题之一。作业是教师依据一定的目的而设计,并要求学生利用非教学时间完成的学习任务。作业不仅是学校教育的“名片”,而且作业也往往会成为学生是否喜欢一门学科,是否喜欢一位老师的重要条件。近年来,学生的作业问题饱受质疑。作业是教师实践得最多却研究得较少的领域之一。作业应有的价值毋庸置疑。作业设计质量、作业实施效果等都应成为衡量课程改革成效的重要指标。作业设计质量是决定作业实施效果的关键所在,提升作业设计的质量,不仅需要准确地把握和了解作业设计现状中存在的问题,而且需要有科学的作业理论作为指导,更加需要有效的作业设计方法来提供专业保障。本研究以解决作业设计中的“真实问题”为研究的出发点,主要围绕“如何在课程视域下设计作业”这一核心问题逐步展开论述。本论文着重研究了与课程视域下作业设计相关的五个基本问题:一是当下作业设计中存在的真实问题究竟是什么?二是作业设计思想的历史发展脉络究竟是什么?三是如何基于作业真实问题和作业设计思想的历史发展脉络,建构并形成课程视域下的作业设计观?四是课程视域作业设计观下有哪些基本的作业设计策略与方法?五是课程视域下作业设计策略如何“可视化”,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师进行作业设计?第一章着重分析了作业的内涵、价值与国内外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作业设计问题是目前作业研究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也是深化课程改革、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第二章主要论述了作业设计存在的真实问题。2013年通过对上海市60所学校学生真实的作业文本分析,以及对30000多个教师、学生和家长的问卷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现行作业设计整体表现出“经验比研究多”、“问题比优点多”的基本特征。首先,作业设计质量不佳是导致作业实施效果不理想的关键原因,作业设计质量不高导致学生作业兴趣不高,作业负担过重,对提高学业成绩的效果也不明显;其次,作业设计质量普遍不理想,主要表现在作业功能定位、作业目标、作业时间、作业难度、作业类型、作业差异性、作业的结构性等各个方面;再次,作业设计质量不高的原因主要来自于作业设计理论的欠缺,作业设计策略方法的匮乏,以及教师作业设计能力差强人意等方面。本章从现作业设计真实问题角度阐明了课程视域作业设计观符合现实诉求。第三章着重论述了作业设计观的历史发展脉络。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梳理了国内外十多位着名专家对于作业设计的相关思想,尝试归纳出四种典型的作业思想,即“作业即游戏活动”、“作业即教学巩固”、“作业即学习活动”、“作业即评价任务”。本章从历史发展脉络的角度,进一步说明课程视域下的作业设计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第四章尝试建构并形成了课程视域下的作业设计观。通过对历史上不同作业设计观中课程、教学、作业三者之间的关系分析,提出课程视域下的作业设计观的基本特征与基本理念,论述了课程视域下的作业设计观不仅符合作业设计的现实诉求,而且也符合历史发展趋势。通过比较课程视域下作业设计和教学视域下作业设计的异同,本研究认为课程视域下的作业设计,更加强调的是一种科学的作业设计范式,强调作业设计中的“目标导向”、“整体设计”、“反馈改进”和“尊重差异”等基本理念。第五章着重阐述了课程视域下作业设计的基本策略。结合课程视域下作业设计观的基本理念,提出课程视域下作业设计的六大基本策略:一是基于课程目标整体设计作业目标;二是作业内容与作业目标保持一致性;三是作业各关键要素具有内在结构性;四是作业内容要求需体现纵横系统性;五是依据学生作业结果反思完善作业设计;六是关注个性学习的差异性作业设计。第六章主要阐述如何将课程视域下作业设计策略“可视化”,以提高教师的作业设计能力。课程视域下作业设计策略“可视化”强调作业设计要从“宏观理念—中观流程与工具-微观问题”相结合进行系统思考,主要通过作业设计前的“设计流程图”、作业设计中的“思维过程记录表”和作业设计后的“反思评价表”来共同保障作业设计的质量。

雷舒淇[4](2020)在《社会建构视角下小学生“减负”政策执行的主体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以小学生“减负”政策执行过程为研究对象,以社会建构理论为理论视野和分析框架,以辨析影响小学生“减负”政策执行过程的主体因素为核心主线,以“减负”政策相关主体的政策认知、行动策略和社会文化观念为研究内容,最后,力争为“减负”政策执行的有效性提出政策建议。政策执行是将观念状态的政策目标转变为现实状态下政策效果的核心环节,政策执行的成效直接影响着政策目标的实现。因此,研究政策执行过程就是间接研究政策效果实现的影响因素,对影响因素界定以及衡量其对政策效果的影响方式,对提升政策执行效果及后期政策完善有着重要意义。已有的政策执行研究主要聚焦于“官方执行主体”,(1)政策目标群体、其他政策相关者、政策所处的环境并没有被纳入执行过程详细研究。随着政策过程逐步成为多元主体可参与的开放体系,目标群体、其他政策关注者、甚至是普通民众某种程度上都是政策执行者,他们对政策问题的认知、态度、及行动策略等都塑造着执行过程,也影响着政策落实效果。如何将这些要素纳入政策执行研究框架,社会建构理论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社会建构理论认为政策执行过程中的行动者的行为并不完全按照政策设计的行为采取行动,政策相关者的政策认知、文化环境、利益关系等都重塑着政策执行过程,影响执行效果。我国的小学生“减负”政策属于实行素质教育的政策体系内容,从理论上讲家庭、学校、学生、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社会多方主体都支持,然而政策的实际效果却不理想。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教师、家长、学生的行为并不完全受政策的规约,还会受到主体的社会共同意识、特定情境下的主体行动策略、社会文化观念三个因素的影响。因此,研究分别以这三个要素为核心章节对我国小学生“减负”政策执行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首先,小学生“减负”政策的执行是在一种“弱社会共同意识”下进行的,教师、家长和学生对“减负”政策问题、“减负”政策目标、“减负”政策措施的认知存在普遍的不一致性,这种不一致性会造成主体认知冲突,影响政策执行效果。因此,各社会主体获得共识性政策认知对“减负”政策执行的有效性至关重要。其次,在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下,教师和家长的行为都会不同程度的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家长的行为主要受到辅导机构的诱导,教师的行为则主要受到体制性及社会评价的影响,小学生由于自身的非独立性导致他们是政策最重要的“最无影响者”。这就要求小学生“减负”政策执行中各主体间形成最低限度的执行合力以促进政策的有效执行。最后,家长和教师的行为还受到社会文化观念的影响,“高学历”成功观、“重教苦学”的文化传统以及现代社会的竞争焦虑都与“减负”政策所提倡的素质教育理念相悖。培育支持性社会文化观念对“减负”政策的效果至关重要。总之,若要促进小学生“减负”政策的有效执行,提出应对性建议,则需要从影响小学生“减负”政策执行的社会性要素入手,清楚解释小学生“减负”政策执行中的主体认知及行为。各社会主体获得共识性政策认知,主体间形成最低限度的执行合力,以及培育支持性社会文化观念是“减负”政策执行及再完善中需要努力的方向。

胡惠闵,殷玉新[5](2015)在《我国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的历程与思考》文中研究表明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一直重视并以不同形式,推进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工作,效果却差强人意。本文通过分析国家颁布的减轻课业负担的专门政策,回溯我国减轻课业负担的历程,分析这些政策出台的背景、内容、执行和效果,并据此对课业负担的内涵理解、针对问题制定课业负担政策、结合两种路径优势推进政策有效实施,以及基于事实的减负效果监测等问题进行思考。

刘石秀[6](2020)在《适合视野下的初中生课业负担研究》文中提出人性的充盈和丰富必需依托并承担一定的负担,完全没有负担或负担过重都是不利于个体发展的。反之,适度的负担则是人性完善所必需的条件,它有助于个体的自我实现和卓越人性的完善。但是不同个体的负担的承受力、身心的耐受性、学习需要等是有差异的,满足个体生命发展诉求所需要的课业负担是因人而异的。因此,应为不同个体施与适合其发展需要的课业负担,即为每个人提供最适合的课业负担。本研究立足课业负担现有研究成果,将初中生课业负担界定为:在初中生的学习过程中,学习时间、课业质量、课业难度及学习压力等四个方面作用于特定的学生个体所产生的责任、需求和压力感的总和。通过自编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调查了某地区分别地处城市、乡镇和农村的三所初级中学(X校、H校、J校)的课业负担现状,结果发现:初中生课业负担差异形态呈现多样化特征,其客观课业负担趋向同一化,而不同个体对课业负担的主观感受具有相对性,影响初中生个体课业负担的因素是具体的。在适合视野的关照下,深入思考分析上述调查结果,得出导致初中生不合理课业负担的主要原因是:1.均衡而有质量的教育资源的不足,减负政策本身未能兼顾课业负担在多维度上的差异性。2.不适合的家庭教育期望及与之相联系的家长教育方式的失当。3.班级授课制、个别化学习指导的不足加上现行教育评价方式的单一化客观上制约着为每个孩子提供最适合的课业负担。4.人们教育观念的偏差。为真正实现为每个孩子提供最适合的课业负担,家长应尊重并充分地了解儿童;学校落实差异化课堂教学,突出学校发展的特色化;转变教育观念,以差异性的视角理解初中生的课业负担。

王毓珣,刘健[7](2018)在《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小学减负政策变迁及走向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出台中小学减负政策35部,其中,针对减负的专项政策11部,相关政策24部。中小学减负政策的变迁历经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纠正时期、素质教育推进时期、新课程改革时期、全方位减负时期四个阶段,其变迁走向具体表现为:从单纯治标走向标本兼治、从基于经验走向基于科学、从简单粗放走向精准施策、从行政惯性走向制度规约、从教育主管走向齐抓共管、从教育管理走向综合治理。

刘文倩[8](2019)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减负背后的供需困境研究》文中认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减负从建国起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无论是政府还是学校都为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做出努力,家庭也对此怀有深深地期待,学界亦从未停止对学生减负的关注,但是课业负担依旧久减不下,甚至出现了愈减愈多、愈减愈烈的现象,产生了“校内减负,校外增负”“表面减负、实则增负”的怪圈。对学生减负价值的关注和确认明确各主体有减负的需求,但是优质义务教育资源供给的不足,使得主体也存在“增负”的需求。政府相继颁发的减负政策更多地是从“需求侧”管理相关主体的减负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相关主体“增负”的需求。近年来虽有从“供给侧”角度出发研究学生减负问题,但是涉及的研究较少。本文正是对这一问题地深入探讨,试图从供需视角分析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减负问题的出路。本文在对已有文献进行综述的基础上,确定本文的理论基础为公共产品理论和教育公平公正理论,明确义务教育的产品属性和价值导向,并对相关核心概念进行界定。本文采用访谈法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家长和学生进行访谈,收集相关资料,为下文分析奠定基础。其次,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减负的需求方出发分析相关主体减负背后的需求现状。在分析谁需要减负以及为什么需要减负后,从家庭、学校和政府出发明确各主体的需求矛盾——家庭在想减不敢减中的焦虑,学校在减与不减落实中的尴尬,政府在减与不减冲突中的博弈。再次,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减负的供给方出发分析相关主体减负背后的供给现状。本文借用教育经济学中的理论框架,从供给主体关系、供给理念、实际提供能力、政府协调服务品质以及学校运行水平五方面揭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减负背后的供给现状。接下来,从供需视角出发揭示学生减负背后的供需困境:差异化减负背后的需求与同质化减负背后的供给之间的困境;迫切化减负背后的需求与长远化减负背后的供给之间的困境;高层次减负背后的需求与不充分减负背后的供给之间的困境。随后从理念、历史、社会三个角度出发分析供需困境产生的原因,分别为建国初期工具价值和本体价值的冲突,“重点学校”制度的建立、财政分权化改革和分税制改革,传统文化中被异化的教育价值观和公众片面的教育质量观。最后,从政府、学校和家庭主体出发提出化解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减负供需困境的解决思路。对于政府而言,需要注重从需求侧和供给侧两方面共同发力;对于学校而言,要注重供给和服务品质的提升;对于家庭而言,要注重教育理念的建立和供给。

许永丽[9](2019)在《高中生课业负担结构现状研究 ——以郑州市M高中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点,是整个教育体系十分重要的阶段,对学生的未来生活和终身教育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但是,在目前的高中教育中,由于高考的压力,我们一方面给学生的课业层层加码,导致学生承受过重的课业负担;另一方面,在培养他们的质疑精神、分析与研究能力方面却又显得欠缺,学生在有关操作、设计、团队协作、生活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方面,存在着严重的“拖后腿”问题。这意味着学生的课业负担有过重的一面,同时也有过轻甚至缺乏的一面,其课业负担结构呈现出不合理性。所以,减负问题不能一减了之,而是需要将过去片面的、只追求智育的教育模式给予彻底的打破,进而重塑一个全面的、体现综合素质培养的、均衡的学生课业负担结构。如何才能使得学生的课业负担结构与全面素质教育具有很好的契合性?这是每一位从事教育的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为了就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解读,本研究以M高中学生为对象,借助于深入的调研,对这些学生的相关负担结构进行深入剖析,进而总结出负担过重、过轻、甚至缺乏的具体内容,并且让他们表达对当前自身负担的具体看法。同时再结合有关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对本次调研的材料进行深入的分析,最终针对当前高中生负担结构失衡问题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与建议。本研究从学生负担的三个维度六个方面展开调查:第一维度,生理与心理负担;第二维度,接受性与研究性负担;第三维度,活动与学科负担。对于第一维度,主要从休息与睡眠时间、学习兴趣与难度、补课现状等视角来调研;对于第二维度,则从教师授课方式、学生独立思考时间等层面来衡量;对于第三维度,则从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的设置占比及实验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情况来考察。通过这次调查,笔者发现M高中的学生课业负担结构极其不合理。从问卷的调查结果来看,高中生的生理负担、心理负担、接受性负担、学科负担过重的同时,研究性负担、活动负担却过轻甚至缺乏,学生课业负担结构严重失衡。造成高中生课业负担失衡的原因是复杂的,本研究认为高中生课业负担失衡与教育行政部门单一的评价制度、学校课程设置不规范、教师素质与观念、学生自身方面等有着密切的联系。高中生课业负担的优化可以从改革教育评价体制、规范学校课程设置、提高教师教育理念和方法、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生涯规划教育等方面做起。

李红茹[10](2013)在《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综合治理研究 ——基于行动的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现象一直存在,乃是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顽疾。要有效减轻中小学生的过重课业负担,必须从政策、研究及行动等多个视角对其进行理性反思和实践检视。本文限于研究能力和精力,着重从行动视角对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予以关照。笔者认为,中小学校是基础教育的草根,减负成效的重要观测点是中小学校落实减负政策所采取的具体行动及举措。因此,本文确立了基于行动的视角来探讨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综合治理问题,以期从一个新的视野探寻更为有效的减负措施。本文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前言部分,主要交代了问题的提出、文献综述、核心概念的界定、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对我国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现状进行了初步梳理,首先分析了课业负担的性质,进而阐述了课业负担的存在形态,最后着重讨论了课业负担的轻重标准。第三部分论述了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主客观来源、课业负担的结构以及课业负担的特征,以期为后续研究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第四部分本文从行动的视角主要介绍了三所减负学校的典型案例,通过对三所学校减负行动的分析,对其成功经验进行了初步归纳;指出三所学校在减负行动中存在的不足——各学校大多注重学校层面的创新尝试,学校层面所采取的治理措施较单一,缺乏多角度的分析等。第五部分针对研究中发现的不足,本文基于行动的视角,分别从政府、学校、教师、家庭、学生层面对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综合治理提出了具体的治理举措,希望能给后续的减负行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促进学校工作整体改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促进学校工作整体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中国70年中小学减负政策的历史变迁与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中小学负担
        (二)教育政策
        (三)减负政策
    四、相关文献综述
        (一)国外减负研究
        (二)国内减负研究
        (三)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历史研究法
        (三)比较分析法
    六、研究的重难点、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新中国70年中小学减负政策的历史变迁(上)
    一、以提高学生身体健康水平为主的政策初步发展阶段(1949-1966)
        (一)减负政策出台背景
        (二)减负政策内容分析
    二、以减负减质为导向的政策受挫停滞阶段(1967-1977)
        (一)减负政策出台背景
        (二)减负政策内容分析
    三、以缓解升学压力为主的政策恢复发展阶段(1978-1992)
        (一)减负政策出台背景
        (二)减负政策内容分析
第三章 新中国70年中小学减负政策的历史变迁(下)
    四、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中心的政策稳步提升阶段(1993-2000)
        (一)减负政策出台背景
        (二)减负政策内容分析
    五、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依托的政策精准发展阶段(2001-2013)
        (一)减负政策出台背景
        (二)减负政策内容分析
    六、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宗旨的政策可持续发展阶段(2014-至今)
        (一)减负政策出台背景
        (二)减负政策内容分析
第四章 新中国70年中小学减负政策的变迁逻辑分析
    一、在需求和利益交互博弈中形成减负共进主体
        (一)政府层面
        (二)学校层面
        (三)家庭层面
        (四)社会层面
    二、以渐进性边际改革为主,强制性为依托的变迁方式
        (一)强制性变迁
        (二)渐进性过渡
        (三)边际性改革
    三、政策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变迁逻辑
        (一)“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二)“公平与效率兼顾”的价值取向
        (三)“科学发展”的价值取向
第五章 新中国70年中小学减负政策的反思
    一、减负政策必须顾及的若干重要影响因素
        (一)减负政策与传统科举考试文化观念
        (二)减负政策与资源配置失衡
        (三)减负政策与社会用人机制
        (四)减负政策与教师减负
    二、减负政策何以乏力
        (一)减负政策朝令夕改,时效性短
        (二)减负政策老调重弹,缺乏新意
        (三)减负政策监督乏力,问责缺失
        (四)减负政策零散,不成体系
    三、完善减负政策的建议
        (一)加强学理研究,奠定减负政策理论基础
        (二)建立健全统筹兼顾的减负长效治理机制
        (三)建立健全减负政策问责和监督评估机制
        (四)建立健全多方参与多方联动的协调机制
参考文献
    一、年鉴类
    二、着作类
    三、论文类
    四、报纸类
    五、外文文献
附录
致谢

(2)小学生课业负担及其形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源起
        1.1.1 小学生的课业负担依然年年在加重
        1.1.2 过重的课业负担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
        1.1.3 政府对课业负担问题高度关注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4 研究问题、思路及主要内容
        1.4.1 研究问题、假设与思路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3 研究方法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2.1 关于课业负担的内涵和外延的研究
    2.2 关于课业负担的分类及表现的研究
    2.3 关于课业负担程度及原因的研究
        2.3.1 课业负担的形成原因
        2.3.2 课业负担程度的国外比较研究
    2.4 关于课业负担影响因素的研究
        2.4.1 个体特征
        2.4.2 家庭特征
        2.4.3 学校特征
        2.4.4 社会影响
    2.5 小结与思考
第3章 小学生课业负担形成机制的理论模型构建
    3.1 理论回顾
        3.1.1 成就动机理论
        3.1.2 路径依赖理论
        3.1.3 认知负荷理论
    3.2 理论模型的建立
        3.2.1 课业负担形成的理论模型
        3.2.2 课业负担形成机制的理论模型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问卷设计与调查
    4.1 问卷设计
        4.1.1 预试问卷结构
        4.1.2 题项设计
        4.1.3 预调查及情况说明
    4.2 预试问卷检验
        4.2.1 量表项目分析
        4.2.2 因素分析
        4.2.3 量表信度检验
    4.3 问卷修订与正式问卷形成
    4.4 调查设计与实施
        4.4.1 调查设计
        4.4.2 调查实施与问卷整理
第5章 小学生课业负担及其形成机制实证分析
    5.1 小学生课业负担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5.2 小学生课业负担的差异分析
    5.3 不同主体对“影响因素”的认知比较
    5.4 小学生课业负担形成的路径分析
        5.4.1 理论模型与假设
        5.4.2 相关分析与多元共线性诊断
        5.4.3 分析路径与回归方程选择
        5.4.4 实证结果与实证路径模型
        5.4.5 实证路径模型解析
    5.5 小学生课业负担集中量与差异量的比较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小学生学习与课业状况调查研究预试问卷
    附录2:小学生学习与课业状况调查研究正式问卷
    附录3:小学生学习与课业状况调查研究(家长版)
    附录4:小学生学习与课业状况调查研究(教师版)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课程视域下的作业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作业与课程改革
    二、作业与课业负担
    三、作业与过重课业负担
第一章 作业设计研究缘起
    一、作业内涵分析
        (一) 国内作业的内涵分析
        (二) 国外作业的内涵分析
        (三) 国内外作业内涵的比较与分析
    二、国内外作业研究现状分析与反思
        (一) 作业理论依据问题
        (二) 作业研究内容问题
        (三) 作业研究方法问题
        (四) 成果可操作性问题
    三、作业设计研究基本架构
        (一) 作业设计研究的必要性
        (二) 研究内容与基本思路
        (三) 基本研究方法
        (四) 研究结构设计
    四、本章小结
第二章 作业设计现状与问题
    一、作业文本分析的必要性
        (一) 文本分析的内涵特征
        (二) 作业文本分析的意义
        (三) 作业文本分析的方法
    二、作业设计现状调研设计
        (一) 调研整体方案设计
        (二) 调研对象与抽样设计
        (三) 调研方法与调研工具设计
    三、作业设计现状与问题
        (一) 作业设计地位分析
        (二) 影响作业设计的观念分析
        (三) 作业设计质量问题
    四、作业设计问题导致的影响
    五、作业设计问题产生原因分析
    六、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作业设计思想的历史演变
    一、作业即游戏活动
        (一) “作业即游戏活动”的基本观点
        (二) “作业即游戏活动”思想反思
    二、作业即教学巩固
        (一) “作业即教学巩固”基本观点
        (二) “作业即教学巩固”思想反思
    三、作业即学习活动
        (一) “作业即学习活动”的基本观点
        (二) “作业即学习活动”思想反思
    四、作业即评价任务
        (一) ”作业即评价任务“基本观点
        (二) 作业即评价任务思想反思
    五、作业设计观的历史脉络分析
    六、本章小结
第四章 课程视域下作业设计观的建构
    一、课程视域作业设计观的推衍
        (一) 课程、教学关系分析
        (二) 课程、教学、作业关系分析
        (三) 课程视域与教学视域
    二、课程视域与教学视域下作业设计比较
    三、课程视域下作业设计的时代意义
    四、课程视域下作业设计的基本理念
        (一) 适应并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
        (二) 基于课程目标的系统性设计
        (三) 提高兴趣的作业类型多样化
        (四) 根据作业结果的诊断与改进
    五、本章小结
第五章 课程视域下作业设计策略与方法
    一、基于课程目标整体设计作业目标
        (一) “基于课程目标”的原因与特征
        (二) 作业目标的科学描述要求
    二、作业内容与作业目标保持一致性
        (一) 根据作业目标设计作业内容
        (二) 作业目标和作业内容确定的先后关系
        (三) 作业内容与作业目标一致性分析
    三、作业各关键要素具有内在结构性
        (一) 影响作业效果的关键要素
        (二) 增强作业时间的整体设计
    四、作业内容要求需体现纵横衔接性
        (一) “一周作业”的整体设计
        (二) 单元作业与课时作业
    五、依据作业结果反思完善作业设计
        (一) 作业结果的分析统计
        (二) 基于结果的反思改进
    六、关注个性学习的差异性作业设计
        (一) 基于作业难度和时间的差异性作业
        (二) 基于兴趣和学习风格的差异性作业
        (三) 基于脚手架设计的差异性作业
    七.本章小结
第六章 课程视域下作业设计策略的“可视化”
    一、作业设计策略“可视化”的必要性
    二、作业设计策略“可视化”的内涵意义
        (一) “可视化”的内涵与特征
        (二) “可视化”的价值意义
    三、作业设计策略“可视化”的基本思路
        (一) 不同层级作业设计的基本要素
        (二) 作业设计策略“可视化”的组成
    四、课程视域下作业设计策略“可视化”的工具
        (一) 作业设计前的“设计流程图”
        (二) 作业设计中的“思维过程记录表”
        (三) 作业设计后的“反思评价表”
    五、本章小结
结语
    一、主要研究结论
    二、研究创新点
    三、研究反思与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二、外文文献
后记

(4)社会建构视角下小学生“减负”政策执行的主体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由及意义
        (一)研究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文献梳理
        (一)小学生“减负”政策执行研究
        (二)社会建构理论研究
        (三)文献评价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实地调查法
        (三)要素分析法
    四、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一、基本概念
        (一)小学生“减负”
        (二)政策执行
        (三)社会建构
    二、理论基础
        (一)萨巴蒂尔的政策过程理论
        (二)社会建构理论
        (三)基于社会建构的研究框架
    三、本章小结
第二章 小学生“减负”问题的由来
    一、小学生课业负担问题的历史生成与发展
    二、小学生“减负”的政策文本分析
    三、小学生“减负”成为显性问题
    四、本章小结
第三章 小学生“减负”政策执行现状调查
    一、研究方案设计
        (一)研究目的与方法
        (二)调查对象的选取及其基本情况
        (三)访谈与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减负”前后小学生课业负担量的变化
        (二)“减负”前后小学生课业负担构成的变化
        (三)“减负”前后小学生课业负担形式的变化
    三、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主体政策认知差异弱化政策目标实现
    一、多元主体对“减负”政策问题认知不一致
        (一)家长对“减负”政策问题的认知
        (二)教师对“减负”政策问题的认知
        (三)学生对“减负”政策问题的认知
    二、多元主体对“减负”政策目标认知不一致
        (一)家长对“减负”政策目标的认知
        (二)教师对“减负”政策目标的认知
    三、多元主体对“减负”政策措施认知不一致
        (一)家长对“减负”政策措施的认知
        (二)教师对“减负”政策措施的认知
    四、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主体行为“反向强化”与“正向弱化”消解政策效果
    一、辅导机构诱致性策略使家长“减负”行为反向强化
        (一)培训宣传铺天盖地
        (二)培训内容投其所好
        (三)培训形式花样百出
    二、“减负不减评”使教师“减负”行为正向弱化
        (一)“重绩效”评价使教师“减负”弱激励
        (二)“分数至上”对冲“减负”行为
        (三)家庭偏好多元催生“好学生”法则
    三、小学生的非独立性使“减负”行为正向弱化
    四、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主体传统文化观对“减负”政策的非支持性
    一、“高学历”成功观对“减负”政策的弱支持
    二、“重教苦学”文化传统对“减负”政策的弱支持
    三、现代社会的竞争焦虑对“减负”政策的弱支持
    四、本章小结
第七章 促进小学生“减负”政策执行的建议
    一、获得共识性政策认知
    二、形成一致性主体行动
    三、培育支持性社会文化观念
    四、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小学生“减负”问题家长调查问卷
    附录B:小学生“减负”问题教师调查问卷
    附录C:小学生“减负”问题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D:家长访谈提纲
    附录E: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F:学生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我国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的历程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减轻课业负担历史回溯
    ( 一) 从学生身体健康出发,减轻课业负担( 1949—1965 年)
    ( 二) 以缓解升学压力为目标,减轻课业负担( 1977—1990 年)
    ( 三) 以推进素质教育为抓手,减轻课业负担( 1991—2000 年)
    ( 四) 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依托,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2001—今)
二、减负政策的分析与讨论
    ( 一) 减负政策颁布的现实依据
    ( 二) 减轻课业负担的主要措施
    ( 三) 减负政策实施的推进方式
    ( 四) 减负政策的实施效果
三、问题与思考
    ( 一) 如何理解课业负担
    ( 二) 如何明确减轻课业负担的政策指向
    ( 三) 如何有效实施减轻课业负担政策
    ( 四) 如何检验减轻课业负担的效果

(6)适合视野下的初中生课业负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理论基础
    (四)文献综述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初中生课业负担的应然之思
    (一)课业负担的内涵及辩证
    (二)因材施教与适合教育
        1.因材施教的内涵
        2.适合教育对因材施教的继承及发展
    (三)适合教育的内涵
        1.适合谁:学生群体与学生个体的统一
        2.适合性:主观判断与客观标准的统一
    (四)适合教育的特征
        1.以洞悉个体学生的特征为前提
        2.以促进个体成人为理想归宿
    (五)适合视野下的课业负担
二、初中生课业负担的现状
    (一)初中生学习时间
    (二)初中生课业质量
    (三)初中生的课业难度感受
    (四)初中生的课业压力
    (五)初中生课业负担的特征
        1.初中生课业负担差异形态具有多样性
        2.初中生客观课业负担趋向同一化
        3.初中生课业负担主观感受的相对性
        4.初中生个体课业负担原因的具体性
三、对初中生课业负担现状的反思
    (一)社会层面
        1.均衡而有质量的教育资源的不足
        2.减负政策难以兼顾课业负担多维度的差异性
    (二)家庭层面
        1.不适合的家庭教育期望
        2.家庭教育方式的失当
    (三)学校层面
        1.班级授课制对因材施教的客观制约
        2.个别化学习指导的不足
        3.教育评价方式的单一化
    (四)社会教育观念的偏差
四、如何为初中生提供适合的课业负担
    (一)充分把握课业负担的差异性特征
    (二)家长充分地了解并尊重儿童
    (三)差异化课堂教学
    (四)学校特色化发展
    (五)转变社会教育观念
五、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初中生课业负担调查问卷
附录二 初中生课业负担学生访谈提纲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7)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小学减负政策变迁及走向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小学减负政策的变迁
    (一) 片面追求升学率纠正时期 (1978-1992年)
    (二) 素质教育推进时期 (1993-2000年)
    (三)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时期 (2001-2009年)
    (四) 全方位减负时期 (2010年至今)
二、中小学减负政策变迁走向分析
    (一) 从单纯治标走向标本兼治
    (二) 从基于经验走向基于科学
    (三) 从简单粗放走向精准施策
    (四) 从行政惯性走向制度规约

(8)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减负背后的供需困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提出
        (一) 社会各界对学生减负价值的关注和确认
        (二) 聚焦学生减负问题频频引发争议的实践困境
        (三) 从供需视角分析学生减负问题的出路
    二、文献综述
        (一) 关于减负及相关概念的研究
        (二) 关于课业负担现状研究
        (三) 关于学生课业负担重的原因和解决策略研究
        (四) 关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减负的供需研究
    三、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四、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界定
        (一) 理论基础
        (二) 相关概念界定
    五、研究方法与思路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思路
第一章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减负背后的需求分析
    一、谁需要:不同主体的共同意愿
        (一) 政府:不断颁布减负政策
        (二) 学校:回归义务教育本质
        (三) 家庭:个体表达减负诉求
    二、为什么需要:对学生减负价值的再确认
        (一) 学生身心发展的首要前提
        (二) 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举措
        (三)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必要基础
    三、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减负背后的需求分析
        (一) 想减不敢减:家庭的焦虑
        (二) 减与不减的落实:学校的尴尬
        (三) 减与不减的冲突:政府的博弈
第二章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减负背后的供给分析
    一、供给主体关系:制定—执行—目标
    二、供给理念:宏观—微观
        (一) 宏观供给理念
        (二) 微观供给理念
    三、实际提供能力:直接—间接
        (一) 直接供给能力
        (二) 间接供给能力
    四、政府协调服务品质:中央—地方
        (一) 中央政府的协调服务品质
        (二) 地方政府的协调服务品质
    五、学校运行水平:城市—乡村
第三章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减负背后的供需困境及原因分析
    一、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减负背后的供需困境分析
        (一) 差异化减负背后的需求与同质化减负背后的供给之间的困境
        (二) 迫切化减负背后的需求与长远化减负背后的供给之间的困境
        (三) 高层次减负背后的需求与不充分减负背后的供给之间的困境
    二、义务教育阶段减负供需矛盾背后的原因分析
        (一) 理念:建国初期工具价值和本体价值的冲突
        (二) 历史:教育制度与经济制度的改革
        (三) 社会:异化的教育价值观与片面的教育质量观
第四章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减负供需困境的解决思路
    一、政府:注重从需求侧和供给侧两方面共同发力
        (一) 需求侧发力:规范相关主体的行为
        (二) 供给侧发力:提升政府供给品质
    二、学校:供给和服务品质的提升
        (一) 坚持立德树人的理念供给
        (二) 满足学生发展的多样供给
        (三) 提升学生兴趣的理念供给
        (四) 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供给
        (五) 和谐师生关系的环境供给
    三、家庭:教育理性的建立和供给
        (一) 树立正确的学生减负观
        (二) 树立正确的学生发展观
        (三) 树立正确的学生勤奋观
        (四) 树立积极的家庭互动观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减负问题研究——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2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减负问题研究——家长访谈提纲
    附录3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减负问题研究——学生访谈提纲
致谢

(9)高中生课业负担结构现状研究 ——以郑州市M高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
        1、对当前“减负困境”的反思
        2、对目前高中教育的反思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1、国内学者关于课业负担的研究成果
        (1)普通高中学生课业负担现状的调查研究
        (2)普通高中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成因研究
        (3)课业负担过重的危害方面的研究
        (4)减轻普通高中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对策研究
        2、国外学者关于课业负担的研究成果
        3、高中学生课业负担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四)研究方案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一、课业负担概述
    (一)课业负担的内涵
    (二)课业负担的外延和分类
    (三)课业负担结构
    (四)判断学生负担结构是否合理的标准
二、M高中学生课业负担结构现状调查及结果分析
    (一)郑州市M高中基本概况
        1、学校类型
        2、学校课程设置
        3、学校作息安排
    (二)调查实施情况简述
        1、问卷设计及信效度检验
        2、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三)调查结果分析
        1、关于生理负担与心理负担的统计结果和分析
        2、关于接受性负担与研究性负担的统计结果和分析
        3、关于学科负担与活动负担的统计结果和分析
三、M高中学生课业负担结构失衡成因分析
    (一)教育行政部门方面
    (二)学校方面
        1、学校课程设置不规范
        2、教师评价不科学,形成教师压力传导现象
        3、学生评价方式单一
    (三)教师方面
        1、教学观念
        2、教学方法
        3、考试及作业布置
        4、作业改革力度不强
    (四)学生自身方面
        1、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脆弱
        2、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缺乏理想信念
四、对策和建议
    (一)教育行政方面
        1、改革学校评价制度
        2、改革招生考试制度
    (二)学校方面
        1、实施复合型教师评价
        2、推行学生发展性评价
        3、用实际行动贯彻落实规范办学相关规定
        4、大力倡导和实施学生作业改革
        5、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三)学生方面
        1、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实施高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10)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综合治理研究 ——基于行动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前言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文献综述
        (一) 国内研究
        (二) 国外研究
    三、 概念界定
        (一) 课业负担
        (二) 行动
    四、 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三) 政策意义
    五、 研究方法
        (一) 文献研究法
        (二) 案例法
第二章 我国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现状的总体分析
    一、 关于课业负担性质的分析
    二、 关于课业负担存在形态的分析
    三、 关于课业负担轻重标准的分析
第三章 我国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问题的基本来源、结构与特征
    一、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基本来源
        (一)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客观来源
        (二)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主观来源
    二、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结构与特征
        (一)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结构
        (二)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特征
第四章 中小学中减负行动的典型案例
    一、 对三所减负学校典型案例的分析
    二、 对三所学校减负行动过程中成功经验的总结
        (一)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二) 加强教育教学管理
        (三) 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四) 改造学科课程
        (五) 建构活动课程
    三、 对三所学校减负行动成果展示
    四、 对三所学校减负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一) 学校层面
        (二) 教师层面
        (三) 社会层面
第五章 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基于行动的综合治理对策
    一、 政府层面
        (一) 逐步调整政策
        (二) 改革招生考试制度
        (三) 加大课程改革力度
        (四) 改革教育评价制度
        (五) 加强教育执法力度
    二、 学校层面
        (一) 完善教师考核体系
        (二) 建立提高教师队伍机制
        (三) 建立教育质量监控机制
    三、 教师层面
        (一) 教师要加强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
        (二) 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问题
        (三) 教师要改进课堂教学
        (四) 教师要提高作业的布置效率
    四、 家庭层面
        (一) 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二) 合理安排学生课余生活
        (三) 正确指导和帮助学生的学习问题
    五、 学生层面
        (一) 学生要培养自身的学习兴趣
        (二) 学生要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
        (三) 学生要正确认识课业负担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促进学校工作整体改革(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中国70年中小学减负政策的历史变迁与反思[D]. 刘健.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8)
  • [2]小学生课业负担及其形成机制研究[D]. 孙芳. 南昌大学, 2019(02)
  • [3]课程视域下的作业设计研究[D]. 王月芬. 华东师范大学, 2015(03)
  • [4]社会建构视角下小学生“减负”政策执行的主体因素研究[D]. 雷舒淇. 河南大学, 2020(02)
  • [5]我国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的历程与思考[J]. 胡惠闵,殷玉新. 全球教育展望, 2015(12)
  • [6]适合视野下的初中生课业负担研究[D]. 刘石秀.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7]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小学减负政策变迁及走向分析[J]. 王毓珣,刘健.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8(31)
  • [8]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减负背后的供需困境研究[D]. 刘文倩.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7)
  • [9]高中生课业负担结构现状研究 ——以郑州市M高中为例[D]. 许永丽. 东华理工大学, 2019(01)
  • [10]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综合治理研究 ——基于行动的视角[D]. 李红茹. 沈阳师范大学, 2013(08)

标签:;  ;  ;  ;  

减轻学生沉重的学业负担 推动学校工作全面改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