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一体化产品设计工作法”看波音新一代737的研制管理(上)(论文文献综述)
李大明[1](1996)在《从“一体化产品设计工作法”看波音新一代737的研制管理(上)》文中提出“一体化产品设计工作法”是当今比较成熟并受推崇的管理方法,它是现代科学技术与管理理论高度结合的产物,其核心是通过最佳的人员配置,发挥团队式集体攻关的优势,以提高工作效率。本文介绍波音公司是如何采用“一体化产品设计工作法”进行新一代737飞机的研制管理,希望对我国从事航空科研和生产管理的人员有所启发。
蔺陆洲[2](2020)在《从太空竞赛到空间合作航天外交的理论建构与现实转型》文中指出太空竞争与空间合作的关系变化和政策调整是航天外交的基本问题。本文围绕竞争与合作的主轴,建构了一种航天外交的理论框架并以商业航天为基点分析了航天外交的现实转型。在回顾航天外交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明确了研究的核心问题、主要方法和创新点,进而界定了航天外交概念的内涵、外延和特征。通过梳理自1957年以来航天外交的发展历史和当前航天外交的发展趋势,结合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在相互依存、霸权稳定、世界体系、国家主义和依附理论的发展路径与分析范式,总结了航天外交在战略、资金和科技各方面的理论要素。基于这三个航天外交的理论要素,将航天产业的计划经济属性、国家为核心的行为体和大国竞争的本质特征确立为航天外交理论的范式,以航天相对实力的变化和航天外交政策的调整为主要逻辑,建立航天外交的理论模型,在太空竞赛和空间合作方面形成理论推论。综合运用相关性分析的定量研究方法和比较分析的定性研究方法,对理论和推论进行检验。通过理论限制性条件分析,将商业航天识别为改变航天外交理论外部环境和条件的颠覆性变量,并对航天外交理论的发展进行预测。随后,以文章建构的航天外交理论框架,针对世界航天外交总体态势、主要航天国家和国际航天组织的结构与政策,利用案例研究和博弈论进行分析,解释当前航天外交关系的状态和变化趋势。特别是基于中国的航天外交实践的总结,在大国博弈、多边主导和应用推广方面进行中国航天外交的设计并提出政策建议。最终回顾和总结航天外交的本质与启示,并对未来的航天外交进行展望。
李继红[3](2001)在《飞机制造中工装数字化技术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从数字化技术在飞机制造中的应用入手,结合制造业的先进技术——并行工程的工作方法,研究了在新机研制中的工艺装备设计与制造阶段如何实施数字化技术,以及并行工程技术在工装数字化技术中的应用。 本文主要结合飞机制造生产实践和现有的数字化技术初步应用基础,总结概括了工装数字化技术的工作规范,提出了工装数字化技术的工作流程,对工装数字化技术的工作模式及其每个环节进行了规范化描述;就工装数字化技术中的信息管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分析比较飞机制造中数字化技术与传统的协调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为了达到最好的效果,在逐步实施数字量传递尺寸过程中应根据目前现状合理地选取模拟量,并提出了选取模拟量的原则。 数字化技术在飞机制造中的应用正在飞速发展,该项技术的应用研究对今后生产实践及理论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对我国航空制造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将产生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李大明[4](1996)在《从“一体化产品设计工作法”看波音新一代737的研制管理(下)》文中提出 波音IPT的人员组成运用IPT方法进行飞机研制管理,对波音的员工来说也是一次深刻的观念转变。过去员工习惯于在自己的专业或部门圈子里工作,从不关心圈子外面的人在干什么,也很少为后续工作着想。波音777总工程师罗纳德·奥斯特罗夫斯基曾对此发过感叹,他说:“以前每个设计部门只管自己专业的设计任务,然后将结果扔给下一个部门了事。这种做法使设计掺杂许多错误,并导致了设计上的片面性”,最后“造成惊人的浪费”。777的研制管理采用
杨林[5](2014)在《S公司转包生产作业动态信息管理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际航空制造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航空制造技术日新月异,零部件转包项目作为S公司与国际先进航空制造企业合作沟通的窗口和平台,发挥了重要作用。飞机制造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转包项目是多品种大批量的订单生产模式,原材料零件标准件数量多,工艺类型多样,生产设备精度要求高,同时在零件、部件的生产过程中每一个小零件都有多道工序,每一个部件都要经过多个工位装配,这些生产信息都需要进行跟踪,造成整个项目生产数据收集量大,生产管理难度高,而目前S公司转包项目生产管理方式还是处于传统的手工纸制化管理方式,生产管理各环节的信息传递滞后,生产管理人员工作量大,工作效率较低,生产管理压力较大。近年来,制造企业生产信息系统的应用,带来了项目管理的生产效率提高和管理成本的降低。为使转包项目更具有国际竞争力,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制造出高质量的产品,生产管理的信息化已迫在眉睫。本文通过对现有转包生产管理方式和流程的改造,针对转包项目生产管理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以信息化为载体,以降本增效为主要目标,以BPR和精益生产为指导思想,应用价值流图分析法对S公司转包生产业务流程重组优化,绘制了S公司转包生产业务价值流程现状图和未来价值流图,采用了分层架构,对转包项目生产作业动态信息管理平台进行了总体设计,确定了各子模块的系统功能,实现了一个以转包生产管理为核心,具有计划管理、物料配套管理、调度控制、生产指令发放控制、工时考核等功能的信息管理系统,并通过真实数据对比了信息管理系统使用前后的应用效果。实践证明,通过采用信息化手段建立的转包生产作业动态信息管理系统,让整个项目的生产现场信息得到共享,并可视化的展现在各级生产管理人员面前,方便了生产管理人员对转包项目的监控,提高了生产管理效率。
孙亮,石鑫[6](2015)在《基于MBD数字化制造技术的应用介绍与问题探讨》文中研究说明在引入MBD数字化技术概念基础之上,分析了MBD技术的特征,并将MBD技术与传统设计制造模式进行对比,说明了传统工程图样缺点以及MBD技术所具有的优势,以及MBD技术的应用现状、MBD技术在我国全面实施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肖望东,王声,王宏明[7](2013)在《于MBD技术飞整体薄壁加件制孔技术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在中航工业陕飞某重点型号的研制过程中首次采用了全新的MBD技术,这对中航工业陕飞来说尚属首次。随着自身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的不断提升,中航工业陕飞也开展了相关配套技术的研究与实践工作,本次侧重介绍了在飞机整体薄壁机加件上采用MBD制孔技术的研究工作。
周世平,刘丽霞,陆进宝[8](2013)在《飞机工程中并行工程实践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分析并行工程定义的理论化和理想化特点,提出制造业的发展是由并行到串行再到并行的论点。指出并行工程的实质是"协同",也就是"团结协作"。提出中国的"三结合"不宜解释为朴素的并行工程思想,而是认识论的一个跨越。以波音飞机B777为典型,分析并行工程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并以我国大飞机工程为例,阐述了大型复杂产品实践并行工程的几点思考。
王凤丽[9](2005)在《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战略》文中提出本文主要研究了我国中小企业在目前经济全球化和激烈的市场竞争背景下的战略定位问题。全文共分为四章。文章首先介绍了我国中小企业的概念、发展现状、存在的作用和意义,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目前面临的困境,以及WTO对我国中小企业有利和不利影响,从总体上把握中小企业目前的生存环境和发展机遇。其次,文章重点介绍了企业制定战略的原则、方法,应注意的问题,分析了中小企业如何选择相应的适合自身特点的战略模式。最后,探讨了中小企业发展战略实现的保障因素,主要从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建立完善的资金融通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理顺管理渠道,加大协调力度等方面为中小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支持和保障。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国家加大了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将越来越宽松,抓住机遇,苦练内功,我国中小企业必定蓬勃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本论文在攥写过程中得到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马春光教授的指导,在此深表感谢。由于作者水平有限,文中可能还有一些缺陷和纰漏,敬请批评指正。
姚洁[10](2008)在《中美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增长中作用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小企业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中都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种作用更加突出。本文通过对中美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增长中作用的比较研究,揭示了中美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特征、地位及发挥的佞用,并进而找出中国中小企业在发展中存在的差距和不足,这对于叕展中国中小企业,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本文对中小企业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其次,本文通过定量分析揭示了美国经济的总体运行状况和发展规律,着重研究了中小企业在美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并利用IMPLAN软件分析了主要行业中小企业对美国经济产生的影响,给出了定量分析结果。再次,本文通过定量分析揭示出中国经济的总体运行状况和发展规律,并以工业企业为代表,着重分析了中小型工业企业在促进国民经济增长、提供就业机会以及促进出口等方面的作用,进而计算出近年来中国中小型工业企业对GDP的贡献率。最后,通过对中美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特征、地位及作用的比较研究,本文揭示了中国中小企业与美国中小企业之间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并从内部机制和外部保障两个角度出发,给出促进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
二、从“一体化产品设计工作法”看波音新一代737的研制管理(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一体化产品设计工作法”看波音新一代737的研制管理(上)(论文提纲范文)
(2)从太空竞赛到空间合作航天外交的理论建构与现实转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的由来与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军事安全 |
二、法律政策 |
三、经济产业 |
四、科学技术 |
五、文化认知 |
六、研究概况 |
第三节 研究概述 |
一、主要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创新点 |
第四节 论证框架与章节结构 |
第二章 概念界定 |
第一节 航天的基础概念 |
一、作为技术概念的航天 |
二、航天科技 |
三、航天系统和系统工程 |
第二节 航天外交的概念和定义 |
一、历史沿革 |
二、定义范畴 |
三、构成要素 |
四、本质特性 |
第三节 航天与国际关系理论 |
一、航天与地缘政治理论 |
二、航天与国际政治理论 |
三、航天与外交理论 |
第三章 历史与现实 |
第一节 航天外交的历史阶段 |
一、第一个时段:1957 年-1975年 |
二、第二个阶段:1975 年-1985年 |
三、第三个阶段:1985 年-2000年 |
四、第四个阶段:2000 年-至今 |
第二节 太空竞赛与现实主义 |
一、冷战早期50年代的航天外交 |
二、冷战早期60年代的航天外交 |
三、现实主义的航天外交 |
第三节 空间合作与相互依赖 |
一、冷战中期的航天外交情况 |
二、自由主义的航天外交 |
第四节 冲突对抗与霸权稳定 |
一、冷战后期的航天外交情况 |
二、新现实主义的航天外交 |
第五节 世界航天体系与依附 |
一、发展中国家的航天计划 |
二、世界体系中的航天外交 |
第六节 商业航天与国家主义 |
一、全球化与商业航天 |
二、国家主义的航天外交 |
第七节 航天外交的核心要素 |
一、科技是核心基础 |
二、战略是根本动力 |
三、资金是重要条件 |
第四章 理论框架 |
第一节 理论范式 |
一、航天经济的计划属性 |
二、国家为核心的行为体 |
三、大国竞争的本质特征 |
第二节 理论模型 |
一、关键要素 |
二、理论内核 |
三、主要逻辑 |
第三节 理论推论 |
一、太空竞赛 |
二、空间合作 |
第四节 理论验证 |
一、定量检验 |
二、定性检测 |
第五节 理论颠覆 |
一、理论界限 |
二、商业航天 |
三、理论发展 |
第五章 理论分析 |
第一节 总体态势分析 |
一、综合分析 |
二、分项分析 |
第二节 主要国家分析 |
一、美国的航天外交 |
二、俄罗斯的航天外交 |
三、欧洲的航天外交 |
四、日本的航天外交 |
五、印度的航天外交 |
第三节 国际组织分析 |
一、国际组织类型分析 |
二、多边平台博弈策略 |
三、非政府间国际组织 |
第六章 中国的航天外交 |
第一节 中国航天外交的实践 |
一、中国航天外交的基础 |
二、中国航天外交的历史 |
第二节 中国航天外交的设计 |
一、大国博弈 |
二、多边主导 |
三、应用推广 |
第三节 中国航天外交的政策建议 |
一、坚持高举高打的战略定位 |
二、改革管理体制和创新模式 |
第七章 结论 |
第一节 航天外交的本质与启示 |
一、航天外交的本质 |
二、航天外交的启示 |
第二节 航天外交的未来 |
一、持续的竞争 |
二、潜在的合作 |
第三节 存在的不足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飞机制造中工装数字化技术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序言 |
第一章 数字化技术在飞机制造业中的应用 |
1.1 产品模型的数字化定义 |
1.2 产品的电子预装配技术 |
1.3 数字化制造技术 |
1.4 工装数字化技术 |
第二章 工装数字化技术的并行工程工作环境 |
2.1 并行工程工作方法简介 |
2.2 新机研制中实施并行工程的工作方法 |
2.3 并行工程在实施工装数字化技术中的应用 |
第三章 工装数字化技术的工作模式 |
3.1 工装数字化技术的工作流程 |
3.2 工装数字化技术各主要环节工作规范 |
3.2.1 工装数字化定义 |
3.2.2 工装数字化制造 |
3.2.3 工装数字化检测 |
3.3 工装数字化技术中的信息管理 |
第四章 数字量传递过程中选取模拟量的原则 |
4.1 传统的飞机制造协调方法 |
4.2 数字化技术条件下尺寸传递的方法 |
4.3 模拟量传递与数字量传递准确度简单分析 |
4.4 在数字量传递的过程中选取模拟量的原则 |
第五章 数字化工装技术应用实例 |
5.1 工装数字化技术在模具设计中的应用 |
5.2 工装数字化技术在装配工装中的应用 |
第六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S公司转包生产作业动态信息管理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来源 |
1.1.1 课题背景 |
1.1.2 课题来源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我国航空转包生产管理发展与生产信息系统发展现状 |
1.2.2 国外生产信息系统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的目标和意义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意义 |
1.4 本文的结构框架 |
第二章S公司转包生产管理现状及信息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
2.1 S公司转包项目生产管理现状 |
2.2 公司转包生产信息化应用现状 |
2.2.1 S公司目前转包生产信息传递方式 |
2.2.2 现有转包生产信息管理方式的不足 |
2.3 转包生产作业动态信息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
2.3.1 信息的整理和分类 |
2.3.2 信息的逻辑层次划分 |
2.3.3 信息共享模式架构设计 |
2.4 转包生产信息管理系统研究的总体框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转包生产业务流程规划与重组 |
3.1 BPR理论概述 |
3.1.1 企业流程再造的概念 |
3.1.2 BPR的分类 |
3.1.3 BPR的实施步骤 |
3.2 BPR应用现状 |
3.3 基于价值流图分析的转包生产业务流程重组 |
3.3.1 价值流图介绍 |
3.3.2 S公司转包生产业务价值流程现状图 |
3.3.3 S公司转包生产业务未来价值流图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转包生产作业动态信息管理系统设计 |
4.1 转包生产作业动态信息管理系统组织结构设计 |
4.2 转包生产作业动态信息管理系统架构设计 |
4.2.1 系统表示层设计实现 |
4.2.2 系统数据库访问层设计实现 |
4.3 转包生产作业动态信息管理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4.3.1 管理系统总体功能 |
4.3.2 管理系统各主要模块功能介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转包生产作业动态信息管理系统的实现与应用 |
5.1 系统实现技术 |
5.2 系统主要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 |
5.2.1 主控信息模块设计与实现 |
5.2.2 计划信息模块设计与实现 |
5.2.3 库存信息模块设计与实现 |
5.2.4 调度信息模块设计与实现 |
5.2.5 FO信息模块设计与实现 |
5.3 转包生产作业动态信息管理系统运行说明 |
5.4 转包生产作业动态信息管理系统应用效果评估 |
5.4.1 零件库存控制应用效果改善 |
5.4.2 计划管理应用效果改善 |
5.4.3 调度控制应用效果改善 |
5.4.4 生产管理其它方面应用效果改善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6)基于MBD数字化制造技术的应用介绍与问题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MBD技术概况 |
1.1 MBD概念 |
1.2 MBD技术特征 |
1.3 MBD数据集的基本内容 |
1.4 MBD与传统工程图样的对比 |
2 MBD技术应用近况 |
3 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
3.1 分离设计与孤岛制造 |
3.2 相关设备陈旧 |
3.3 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匮乏 |
3.4 数字化制造制度标准不一 |
4 结束语 |
(8)飞机工程中并行工程实践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并行工程的定义与实质 |
1.1 并行工程的定义 |
1.2 并行工程的实质 |
2 并行工程典型实例的启示 |
2.1 波音实践的贡献 |
2.2 并行工程实例的经验教训 |
2.3 并行工程只是工程的并行 |
3 大飞机实践并行工程的思考 |
(9)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战略(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中小企业概论 |
第一节 中小企业 |
第二节 我国中小企业现状分析 |
第二章 企业发展战略分析 |
第一节 中小企业制定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
第二节 战略思想和理论框架 |
第三节 战略的分析方法 |
第三章 中小企业发展战略选择 |
第一节 环境分析重点考虑的问题 |
第二节 我国中小企业战略选择 |
第三节 战略实施的保障因素 |
第四章 案例:某卫生用品公司战略选择 |
第一节 市场分析 |
第二节 战略选择 |
结束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10)中美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增长中作用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和目的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理论方法及其述评 |
2.1 中小企业的界定 |
2.1.1 世界各国中小企业的界定 |
2.1.2 中国中小企业的界定 |
2.2 国内外中小企业问题研究现状述评 |
2.2.1 国外中小企业问题研究综述 |
2.2.2 国内中小企业问题研究综述 |
2.2.3 国内外研究成果的比较分析 |
2.3 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理论述评 |
2.3.1 经济进化论 |
2.3.2 不完全市场论 |
2.3.3 规模经济论 |
2.3.4 产业分工论 |
2.3.5 生产力本位论 |
2.3.6 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理论述评 |
2.4 企业技术创新理论述评 |
2.4.1 创新理论的提出 |
2.4.2 创新理论的发展 |
2.4.3 创新理论述评 |
第3章 中小企业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分析 |
3.1 中小企业自身的优势和特点 |
3.2 中小企业加速了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 |
3.2.1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优势 |
3.2.2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机制 |
3.3 中小企业的发展促进生产的社会化和专业化 |
3.4 中小企业的发展改善了产业结构 |
3.5 中小企业的发展活跃了市场经济 |
3.6 中小企业的发展缓解了就业压力 |
3.7 中小企业的发展促进了私人储蓄向投资的转化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美国经济总体运行情况分析 |
4.1 美国基本情况简介 |
4.1.1 地理概况 |
4.1.2 政治概况 |
4.1.3 经济概况 |
4.2 美国GDP 构成及变动趋势分析 |
4.2.1 国内生产总值的基本概念及计量方法 |
4.2.2 美国国内生产总值构成及历史变动趋势分析 |
4.3 主要行业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情况分析 |
4.3.1 美国行业总体构成及变动情况分析 |
4.3.2 主要行业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情况分析 |
4.4 各地区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情况分析 |
4.4.1 美国各地区经济增长的总体情况分析 |
4.4.2 各地区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情况分析 |
4.4.3 各主要州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情况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小企业在美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研究 |
5.1 美国私有企业的划分及分布特点 |
5.1.1 美国私有企业的划分 |
5.1.2 美国私有企业的分布特点 |
5.2 美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历史及现状分析 |
5.2.1 美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历史阶段 |
5.2.2 美国中小企业创办和倒闭情况分析 |
5.2.3 美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
5.3 中小企业在美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研究 |
5.3.1 美国中小企业作用概述 |
5.3.2 美国中小企业发展规模与GDP 之间关系的分析 |
5.3.3 美国各主要州中小企业发展规模与GSP 之间关系的分析 |
5.3.4 中小企业在美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研究 |
5.4 美国中小企业解决就业问题的情况分析 |
5.4.1 美国中小企业解决就业问题的情况分析 |
5.4.2 美国各行业中小企业解决就业问题的情况分析 |
5.4.3 美国各主要州中小企业解决就业问题的情况分析 |
5.5 美国主要行业中小企业对经济产生影响的分析 |
5.5.1 IMPLAN 模型简介 |
5.5.2 主要行业中用于IMPLAN 软件分析的部门选取 |
5.5.3 主要行业中小企业对经济产生影响的投入产出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中国经济总体运行情况分析 |
6.1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及变动趋势分析 |
6.1.1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总体变动趋势分析 |
6.1.2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及其变动趋势分析 |
6.2 各行业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情况分析 |
6.2.1 三次产业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情况分析 |
6.2.2 各行业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情况分析 |
6.3 各地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情况分析 |
6.3.1 中国各地区分布自然情况 |
6.3.2 各地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情况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中小企业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研究 |
7.1 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分析 |
7.1.1 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历史情况分析 |
7.1.2 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
7.2 中小型工业企业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研究 |
7.2.1 工业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研究 |
7.2.2 中小型工业企业发展规模与工业增加值之间关系的分析 |
7.2.3 中小型工业企业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研究 |
7.3 中国中小企业解决就业问题的情况分析 |
7.3.1 中国就业的总体情况分析 |
7.3.2 中国中小企业解决就业问题的情况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中美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增长中作用的比较分析 |
8.1 中美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特征 |
8.1.1 美国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特征 |
8.1.2 中国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特征 |
8.1.3 中美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特征的比较研究 |
8.2 中美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
8.2.1 美国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
8.2.2 中国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
8.2.3 中美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比较 |
8.3 中美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
8.3.1 中小企业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一般作用综述 |
8.3.2 中美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特殊作用比较 |
8.3.3 中美中小企业发展规模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比较 |
8.4 本章小结 |
第9章 促进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
9.1 中国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9.1.1 中国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
9.1.2 中国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
9.2 促进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内部机制研究 |
9.2.1 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的选择 |
9.2.2 中国中小企业产业的合理定位 |
9.2.3 中国中小企业核心能力的构建 |
9.2.4 中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促进 |
9.3 促进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外部保障研究 |
9.3.1 政府的立法与政策支持 |
9.3.2 进一步加强各项制度建设 |
9.3.3 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 |
9.4 本章小结 |
第10章 结论与展望 |
10.1 结论 |
10.2 创新性成果 |
10.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附表 |
摘要 |
ABSTRACT |
四、从“一体化产品设计工作法”看波音新一代737的研制管理(上)(论文参考文献)
- [1]从“一体化产品设计工作法”看波音新一代737的研制管理(上)[J]. 李大明. 国际航空, 1996(01)
- [2]从太空竞赛到空间合作航天外交的理论建构与现实转型[D]. 蔺陆洲. 外交学院, 2020(08)
- [3]飞机制造中工装数字化技术的应用研究[D]. 李继红. 西北工业大学, 2001(01)
- [4]从“一体化产品设计工作法”看波音新一代737的研制管理(下)[J]. 李大明. 国际航空, 1996(02)
- [5]S公司转包生产作业动态信息管理的应用研究[D]. 杨林. 上海交通大学, 2014(06)
- [6]基于MBD数字化制造技术的应用介绍与问题探讨[J]. 孙亮,石鑫.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 2015(01)
- [7]于MBD技术飞整体薄壁加件制孔技术的应用[A]. 肖望东,王声,王宏明.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中国航空发展——2013首届中国航空科学技术大会论文集, 2013
- [8]飞机工程中并行工程实践性研究[J]. 周世平,刘丽霞,陆进宝. 国防制造技术, 2013(02)
- [9]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战略[D]. 王凤丽.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5(03)
- [10]中美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增长中作用的比较研究[D]. 姚洁. 吉林大学, 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