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理论心理学新课题——潘述心理思想研究》述评

《探索理论心理学新课题——潘述心理思想研究》述评

一、《理论心理学问题探新——潘菽心理学思想研究》评介(论文文献综述)

陈鑫鑫[1](2021)在《高觉敷心理学史活动研究(1978-1993)》文中提出

郭本禹,阎书昌[2](2020)在《民国时期心理学的源与流及其历史遗产——纪念我国第一个心理学系诞辰百年》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现代心理学学科发轫于晚清,奠基于民国时期。1920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创建我国第一个心理学系,开启了我国心理学学科制度建设的历程。民国时期心理学系科、科研机构的成立,中华心理学会的创办,心理学专业期刊的刊行,专业术语的规范化,以及以"中国心理学"为己任的发展目标的定位,都为我国现代心理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国第一代心理学家立足于中国社会与文化开展研究,并积极参与到国际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之中,为当代中国心理学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提供了行动的参照框架。

吴晶[3](2020)在《中国本土心理治疗的资源、理念与进程》文中指出作为一门产生于西方科学主义背景下的助人技术,心理治疗从产生伊始就不可避免的带有种族中心主义和科学主义的特点。心理治疗的目标、技术都深受西方文化制约。追求普遍适用的心理规律,寻找适合于所有人的治疗方法成为自然科学心理治疗的目标。实际上,心理治疗并不是为了治好一种“病”,而是帮助人们生活的有效方式。现代心理治疗已不再重视寻求超越文化的单一模式,转而广泛吸收不同学派、不同学科的理论成果,心理治疗出现整合、折中的趋势。第一章从现代心理治疗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提出回归文化、扎根文化才是心理治疗发展壮大的根本途径。从文化的角度看,东方和西方的心理治疗在治疗目的和治疗手段上表现出一定的文化差异。东方心理治疗重在内心醒悟和调整,使用内省、自修等向内观照的方法;西方的心理治疗重在解除症状,使用外在的技术和培训等方法。在对治现代社会中存在的生活意义感丧失这类心理问题时,或许中国文化显得更为适宜。在寻求心理问题解决之道的过程中,许多西方心理学家把目光转向了中国。墨菲、布雷德、荣格等西方心理学家都对中国文化倍加推崇。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本土心理治疗发展的基础和源泉,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决定着中国本土心理治疗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第二章在心理学发展资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发展本土心理治疗可供借鉴的六种资源形态。心理学有一个漫长的过去,却仅有一短暂的历史。漫长的过去指作为资源形态存在的心理学,短暂的历史指科学形态的心理学。可以说,对漫长过去中存在的其他形态的心理学继承的多少决定了科学心理学的发展水平。相比于科学心理学短暂的历史,其他形态的心理学关于人类心理生活的探索有更为悠久的历史。深入挖掘、提炼、再造这些资源,理应成为当今心理学发展的可行路径。在发展中国本土心理学的过程中,吸取什么样的养分作为发展的资源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历史文化都能成为心理学和心理治疗的资源,需要认真的分析并提炼出适合心理治疗的理论思想。对传统文化资源应有选择的吸收,有分别的拿来,提取适合心理治疗成长的养分。哲学家对心理的考察,普通人的心理智慧,其他学科的心理经验(指与科学心理学相类同或相类似的其他科学分支中存在关于人类心理行为的相关研究和相关成果),宗教中的心理思想,科学形态的心理学研究都可以成为本土心理治疗发展壮大可以借鉴的资源。从这一理念生发出来,发展本土心理治疗可供借鉴的资源主要包括中国哲学的心理治疗资源、中医的心理治疗资源、宗教的心理治疗资源、巫术的心理治疗资源、艺术的心理治疗资源等等。在提取适宜资源的过程中还应注重创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从对西方理论思想的复制模仿中走出来,让古老的智慧在新时代焕发光辉才是发展本土心理治疗的根本目的。中国文化的任务不在于增加知识而在于提升心灵境界,不是抽象的理论体系而是实践的心性修养。中国文化始终把人心问题、身心修养放在核心位置,形成了独特的心性论思想。心性论属于哲学思想,是传统文化的建构,并不是专门的心理学探索,但是通过转换和挖掘,心性论中仍包含有大量的心理学内容,构成中国传统心理学的基本形态。中国文化中的心性论心理学思想从独特的文化视角,系统的思想论域,给出了人的心理的基本思想预设,给出了人的心理的核心理论依据,给出了人的心理的系统理论推演。心性心理学不同于西方心理学关于心理现象的解释和描述,是一种独特的心性修养思想,构成了特定的心理文化,千百年来起着维护国人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心性心理学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发展的核心理念,这些核心理念的注入和转换为心理治疗的发展创造了更大的空间。心性心理学的核心理念在心理治疗中体现为天人合一、以人为本、自强不息、知足知止、自我化育、自我超越。这构成文章的第三部分,即中国本土心理治疗的核心理念。第四章总结了心理治疗的过去和现在,同时指出本土心理治疗未来发展的可能路径。现代心理治疗有一个漫长的过去,对中国本土心理治疗来说这一历史显得更为漫长久远。在中国古代,巫和中医大致起着心理治疗的作用,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时代,为先民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近代心理治疗以心理卫生事业的开展为开端。有识之士提出了旨在改善国人身心状况,提升身心健康水平的心理卫生运动。现代心理治疗在全面学习西方心理治疗理论的基础上蓬勃发展起来。在模仿跟随西方心理治疗模式的过程中,国内学者逐渐意识到仅凭西方的心理治疗理论并不能够真正有效的解决中国人的心理问题。中国人心理问题的解决需要扎根中国文化,在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建构中国本土心理治疗体系,才能真正解决国人心理问题,治愈心理疾病,提升心理健康水平。中国本土心理治疗的发展和演变就应该立足、提取、运用本土的资源,在本土文化的基础之上,在本土文化的传统之中,建构特定的心理治疗,创造本土心理模式。中国心理治疗必然走向一条本土心理治疗的道路。第五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指出对传统心理学的理解继承不是全盘接受、不是片面截取,而是在广泛的、有选择的吸收借鉴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汇贯通,扎根本土文化、挖掘传统文化不仅是本土心理治疗发展的出发点,也是本土心理治疗发展的归宿。

崔瑾[4](2020)在《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939年春,在中共南方局的领导组织下,十几位科学家与教授、知名社会文化人士在重庆中央大学大学发起成立“重庆自然科学座谈会”。1945年,在此基础上,中国科学社、中华自然科学社、中华农学会、中国工程师学会等学术组织和111位科技人员代表正式发起成立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1948年,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协会章程完善,各项事业和组织日趋发展。1950年,协会在历史使命结束后宣告解散。在民国时期着名科学社团中,中国工作者协会虽成立时间最晚,但却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事业影响最直接且颇具贡献的综合性科学社团。通过对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发展的缘起、组织与活动、国际交流与影响及社团实质的考察,本文力图用宏观研究结合微观具体事件探究,纵向梳理结合横向分析,一方面对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的发展历程作全景式勾画,另一方面对协会相关活动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寻找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与当时国际国内科学共同体发展变化及中共科技知识分子政策变迁运作之间的深刻联系,揭示了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科学家工会”的组织构成与实质,突出了它作为中共外围组织,提倡和平、民主的本质。在中共中央南方局的领导下,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走向世界,在美组织“留美科协”,为留美学生归国建设作出巨大贡献,同时积极参与世界科协的创立,加入二战后科学团体左转的进程。在发展历程中,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立足于自身角色,进行了科学与社会、科学与民主等等发挥科技团体社会功能的探索,主动进行左翼化的科学传播,这个模式也形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科协的组织化雏形。

方正[5](2019)在《当代中国心理学的两次批判运动》文中研究表明在1958年和“文革”期间,中国掀起了两次心理学批判运动的高潮。系统地研究这两次心理学批判运动,对于更全面地了解共和国心理学发展的历史,吸取其中的经验教训,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学术界对于这方面的研究极少。因此,本文对这两次心理学批判运动的基本情况作了系统深入的探讨,力求客观、全面地展现两次批判运动的背景、动因、过程、内容和影响。本文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在社会背景方面,本文结合当时心理学界的一些典型事例,探讨了共和国建立之后的一系列国家政策和政治运动,如思想改造运动、高校院系调整、“双百方针”、反“右派”运动、大跃进等对心理学界的影响,较为全面地展现了两次心理学批判运动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根源。在主体内容方面,本文着力论述了 1958年和“文革”时期心理学批判运动从发端到结束的全部过程,充分展现了当时发生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杭州大学等心理学重点单位的典型批判事件,分析了两次心理学批判运动的形式、内容、性质、特点和造成的影响,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异同。为了更清晰地梳理出两次心理学批判运动之间的内在逻辑和展现心理学批判的整体发展脉络,本文还论述了两次批判运动之间,也即从1958年底到“文革”前夕这一时期的心理学界开展的学术讨论及批判情况。由于国家政策的转向,这一时期的心理学批判整体处于低潮,且不再以政治批判为主,而是一系列符合学术精神的争论和学术批判。这一类型的学术批判不仅没有阻碍,相反还更加促进了这一时期国内心理学科的全面发展。本文认为,两次心理学批判运动是极左思潮在学术界泛滥的典型事例。批判者把一切学术问题都上纲上线为政治问题,错误地将心理学批为“资产阶级伪科学”,将学术批判异化为阶级斗争的工具,其实质是在心理学领域贯彻阶级斗争路线。这种“群众性”、“运动式”的批判,对中国心理学的建设和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损害。总之,本文对当代中国两次心理学批判运动作了较为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展现了共和国建立之后心理学批判的整体情况,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界在这方面研究的不足。

董霄[6](2019)在《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理论心理学反思》文中指出对于中国理论心理学而言,“困境”一直是研究者绕不过的话题。自20世纪末以来,理论心理学开始了一定的反思与改革,但效果仍未达到预期。追根溯源,理论心理学之所以未充分体现其学科价值,获得同仁的高度认可,与之未完全明确自身定位,对自身的基本问题反思不够有关。研究通过科学知识图谱和学科发展简史,获得对理论心理学历史与当下的基本认识,对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和观念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在理论心理学学科中存在三种问题:学科统一、研究泛化与本土化研究,这些问题背后存在一些不恰当的认知观念,反映了潜藏于学科内部的矛盾。为了应对这些矛盾,需要对理论心理学进行一定改革,放弃学科统一,缩小研究范围,谋求科学学的转向,引入科学计量学和信息科学技术,以改进传统的研究方法。当然,理论研究是非常困难的,对理论研究本身的反思更是困难。本研究只是为反思理论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一条可供选择的途径。对理论心理学而言,走出困境还有漫长的道路。

张凯丽,汪凤炎[7](2018)在《用行动纪念潘菽先生逝世三十周年》文中研究表明潘菽逝世已有30周年,中国心理学界缅怀他的最好方式之一是,弘扬他的三个心理学思想精义,将之体现在行动中,促进中国心理学又好又快地向前发展:坚持潘菽"心理学是中间科学"的主张,使中国心理学研究的视角、方法与主题更加多元化;秉承潘菽重视研究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遗志,提高研究成果的原创性水平;落实潘菽关于中国心理学"要走我们自己的道路,有自己的特点"的倡议,努力建设中国特色心理学体系,使中国心理学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内容体系和灵魂上都真正获得独立。

吴弦[8](2018)在《论维果茨基与苏俄新心理学的马克思主义渊源 ——苏俄“马克思主义文化心理学”对当代中国的启示》文中研究指明从1879年科学心理学在德国诞生至今,在一百多年的发展史中,西方主流心理学体系曾经容纳过众多的心理学流派及其理论。虽然曾经出现过若干马克思主义取向的心理学理论,但作为现代科学心理学学科体系中不可缺少的分支学科,马克思主义心理学却并未能真正进入西方主流心理学的视野,也从未正式成为西方主流心理学的一部分,这是令人遗憾的事实,其中的根本原因值得当代心理学工作者深思。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社会主义苏联官方意识形态的影响和支持下,再结合20世纪前半叶苏联的社会背景,苏俄心理学的发展史独具特色,以维果茨基为代表的一批苏俄心理学家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理论体系,并使之成为了苏俄心理学的主流体系。此后,在整个苏联时期,马克思主义心理学在苏俄心理学界的主流地位从未动摇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社会文化历史理论和主体心理学思想。在苏俄马克思主义心理学体系之内,存在着一个极富特色的研究领域,那就是“马克思主义文化心理学”,它以维果茨基学派的社会文化历史理论为主体,结合苏联社会文化的马克思主义特征,走上了一条独立的发展道路。纵观全世界范围内的现当代心理学发展史,至今为止,“马克思主义文化心理学”仍然是苏俄心理学独有的分支学科。早在1920年代,为了应对及解决当时科学心理学所面临的学科大分裂危机,维果茨基在对传统心理学理论及实践的全面反思的基础上,试图在苏联建立一种完全新型的心理学,他创立了社会文化历史理论,并以此作为苏俄新心理学体系的主体理论,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文化心理学”的雏形。本论文重点论证社会文化历史理论体系的马克思主义渊源,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意识”与“无意识”理论、高级心理机能的起源与发展理论、工具法理论、符号学说、思维与言语学说。其中,关于“高级心理机能”和“思维与言语”这两方面的理论在维果茨基心理学理论体系中具有代表性,这也是本文的重点内容。接下来,为了更加全面地认识和了解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笔者简要介绍并分析了国外心理学理论研究中的马克思主义取向,包括苏俄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的建立和发展、现代西方心理学理论研究中的马克思主义取向,并详细阐述了苏俄新心理学对中国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苏俄心理学影响下建立中国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的努力;中国至今尚未建立自己的“马克思主义文化心理学”的原因分析;维果茨基道路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心理学”的建立及发展的启示。最后,在本文的结语部分,笔者总结了本研究的创新性贡献和重难点。

王波[9](2018)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研究的再思考》文中研究表明中国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经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初步建设、成立初期的曲折探索和改革开放以来的持续发展三个历史阶段。西方传统心理学作为社会生产的组成部分,被建制化在其据以再生产自身的专业化劳动分工中。在这种心理学知识的一般生产及其被引入国内的过程中伴随着双重心理渗透,心理学自身生产了它要研究的对象,继而该对象在人们的日常经验中不断被再生产出来。我们需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心理学思想研究,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心理学创造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关切。这就要求我们澄清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何以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而且只有对于这些条件并在这些条件之内才具有充分的适用性;运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论把握作为客观抽象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基于对资本主义与心理学的内在关联的客观分析从主体向度展现心理学的解放相关性,并导向其改变世界的现实行动。

李雨婷[10](2018)在《对潘菽心理学思想演变及其理论的研究》文中认为潘菽是我国着名的心理学家,中国现代心理学奠基人之一。潘菽一生专注于心理学的研究和中国心理学学科建设的组织和发展。从事心理学工作60余年发表专着10多部,文章200余篇,对我国心理学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目前国内对潘菽心理学思想的系统研究略显贫乏,尤其是近年来对潘菽心理学思想的关注更少。正值潘菽逝世30周年之际,本文对潘菽的心理学思想演变和主要理论做出了全面的整理和研究,一方面是对这位心理学家的缅怀,一方面对潘菽心理学思想中一些还没有被人梳理出来的内容加以整理。本文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1)潘菽的生平简介,介绍了潘菽生活的时代背景、主要事迹、社会活动、学术历程等(2)厘清潘菽心理学思想的渊源:潘菽的心理学思想深受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可以从两个阶段来概括。一方面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文化环境的浸染;一方面受到苏联和建国后国内的政治环境影响。(3)梳理潘菽心理学思想的演变:从前期对中国心理学建设的探索到后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思想的形成(4)总结潘菽在心理学基本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对心理学学科性质定义的演变和意识问题研究看法的演变进行了梳理(5)潘菽对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研究(6)对潘菽心理学思想进行客观评价,阐明潘菽对中国心理学的贡献和启示。本文通过对潘菽先生的生平、思想渊源与演变、学术成果和梳理以及成就和贡献这几方面的详细论述,得出如下结论:一方面潘菽的心理学研究成果对当时的心理学发展指明了“方向”并对心理学基本理论问题给出了合理且适用中国国情的解释,推动了中国心理学的发展;另一方面潘菽的心理学思想与中国近现代心理学同轨并行,是中国心理学在这一阶段发展历程的缩影。

二、《理论心理学问题探新——潘菽心理学思想研究》评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理论心理学问题探新——潘菽心理学思想研究》评介(论文提纲范文)

(2)民国时期心理学的源与流及其历史遗产——纪念我国第一个心理学系诞辰百年(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西学东渐:中国现代心理学的源头
三、出国留学:中国现代心理学的奠基
四、制度建设:中国现代心理学的确立
    (一)建立教学和研究机构
    (二)成立专业学会
    (三)创办学术期刊
    (四)统一与审定专业术语
五、中国本土化:中国现代心理学的目标
六、国际参与性:中国现代心理学的影响
    (一)郭任远掀起国际心理学界的反本能运动
    (二)萧孝嵘澄清美国心理学界对格式塔心理学的误解
    (三)戴秉衡继承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的思想
七、结语

(3)中国本土心理治疗的资源、理念与进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中国本土心理治疗的文化资源
    2.1 中国哲学的心理治疗资源
        2.1.1 儒学的心理治疗资源
        2.1.2 道学的心理治疗资源
        2.1.3 佛学的心理治疗资源
    2.2 中医的心理治疗资源
        2.2.1 形神相即
        2.2.2 内外相合
        2.2.3 治病求本
        2.2.4 辨证治疗
    2.3 宗教的心理治疗资源
        2.3.1 宗教对心理治疗目的的重构
        2.3.2 宗教对心理治疗技术的补充
        2.3.3 宗教对心理治疗的双重作用
    2.4 巫术的心理治疗资源
        2.4.1 巫术仪式
        2.4.2 心理暗示
    2.5 艺术的心理治疗资源
        2.5.1 音乐的心理治疗资源
        2.5.2 绘画的心理治疗资源
        2.5.3 书法的心理治疗资源
第3章 中国本土心理治疗的核心理念
    3.1 天人合一
        3.1.1 天人之分
        3.1.2 天人合一
        3.1.3 天人合一理念在心理治疗中的运用
    3.2 以人为本
        3.2.1 以“人”为本
        3.2.2 以人为“本”
        3.2.3 以人为本理念在心理治疗中的运用
    3.3 自强不息
        3.3.1 自明自强
        3.3.2 刚健日新
        3.3.3 自强不息理念在心理治疗中的运用
    3.4 知足知止
        3.4.1 自知自足
        3.4.2 知足常乐
        3.4.3 知足知止理念在心理治疗中的运用
    3.5 自我化育
        3.5.1 反身内求
        3.5.2 克己内省
        3.5.3 自我化育理念在心理治疗中的运用
    3.6 自我超越
        3.6.1 内圣外王
        3.6.2 理想人格
        3.6.3 自我超越理念在心理治疗中的运用
第4章 中国本土心理治疗的发展进程
    4.1 过去
    4.2 现在
    4.3 未来
第5章 总结:中国本土心理治疗的继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4)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主要内容
第一章 前身:“重庆自然科学座谈会”
    一、“重庆自然科学座谈会”创立探源
    二、中共中央南方局与“重庆自然科学座谈会”
    三、“重庆自然科学座谈会”的主要活动
第二章 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的历史演化
    一、从“座谈会”到“协会”
    二、协会发展与活动
    三、使命完成
第三章 组织结构变迁
    一、协会内部结构变迁
    二、领导层与会员分析
第四章 走向世界
    一、参与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活动
    二、留美科学工作者协会研究
结语组织化实质与功能
    一、左翼性质及政治化成因
    二、社会功能与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
    一、表格
    二、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大事记
致谢

(5)当代中国心理学的两次批判运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选题意义
    2 研究现状
    3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4 研究方法及资料
    参考文献
第1章 1958年心理学批判的历史背景
    1.1 共和国建立初期心理学机构的建设与调整
        1.1.1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建立与调整
        1.1.2 中国心理学会的建立
        1.1.3 高等院校心理学科的调整
    1.2 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
    1.3 关于科学有无阶级性的争论
    1.4 对苏联巴甫洛夫学说的全面引进和学习
    1.5 “反右派”运动与对心理学家的批判
    参考文献
第2章 1958年北京师范大学对心理学的批判
    2.1 开展心理学批判的直接原因
    2.2 心理学批判的过程
    2.3 心理学批判的内容
        2.3.1 对《心理学讲义》的批判
        2.3.2 对本系教师心理学教学工作中的资产阶级思想的批判
        2.3.3 对本系教师学术论文中的资产阶级思想的批判
    2.4 心理学批判的特点及造成的影响
        2.4.1 批判的特点
        2.4.2 造成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3章 1958年其它高校及研究单位对心理学的批判
    3.1 北京地区其他单位的心理学批判
        3.1.1 北京大学的心理学批判
        3.1.2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心理学批判
    3.2 全国其他地区的心理学批判
    3.3 心理学批判运动造成的影响
        3.3.1 心理学正常的教学科研活动遭受严重破坏
        3.3.2 心理学工作者的心灵受到严重伤害
        3.3.3 造成了青年学生思想上的混乱
        3.3.4 使普通民众对心理学产生了误解
    参考文献
第4章 1959年中央对心理学批判的纠正和学界关于心理学基本理论问题的大讨论
    4.1 中央对心理学批判的纠正
    4.2 心理学界的学术大讨论
    4.3 心理学学术大讨论的特点和意义
        4.3.1 学术讨论所达成的共识和存在的分歧
        4.3.2 “抽象地肯定,具体地否定”了1958年的心理学批判
        4.3.3 促使心理学的发展回归正轨
    参考文献
第5章 1960年代前期(批判低潮时期)心理学的短暂发展
    5.1 《科研十四条》和《高教六十条》的出台
        5.1.1 《科研十四条》的出台
        5.1.2 《高教六十条》的出台
    5.2 心理学的短暂发展
        5.2.1 心理学专业队伍的壮大与研究协作
        5.2.2 心理学十年规划的制定和贯彻
        5.2.3 中国心理学会的发展
    5.3 心理学批判的影响仍然存在
        5.3.1 中央高层对于知识界纠“左”没有达成一致意见
        5.3.2 心理学界没有完全摆脱大批判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6章 “文革”期间对心理学的批判
    6.1 “文革”前夕“左”的政治氛围对心理学界的影响
    6.2 “葛陈辩论”——“文革”心理学批判的前奏
    6.3 “文革”期间心理学受到的批判
        6.3.1 高等院校的心理学批判
        6.3.2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批判
    6.4 “文革”期间心理学批判的特点
        6.4.1 批判者的身份更加复杂
        6.4.2 批判方式更加无序粗暴
        6.4.3 批判的起伏性和阶段性更加明显
    参考文献
第7章 心理学批判的终结与心理学科的恢复
    7.1 心理学批判的终结
    7.2 心理学科的恢复
        7.2.1 心理学科研教学单位的恢复和心理学学科规划的制订
        7.2.2 中国心理学会活动的恢复
        7.2.3 心理学学术研究的积极开展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6)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理论心理学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
2 科学知识图谱的理论与方法
    2.1 科学知识图谱的理论
        2.1.1 科学计量学与科学知识图谱的诞生
        2.1.2 科学知识图谱的发展现状
    2.2 科学知识图谱的方法
        2.2.1 主要方法
        2.2.2 CiteSpace软件基本介绍
3 国外理论心理学科学知识图谱分析
    3.1 西方理论心理学发展概述
    3.2 数据来源与检索式
    3.3 分析结果与讨论
    3.4 存在问题
        3.4.1 学科统一与错误的科学观
        3.4.2 研究泛化对学科自身的冲击
4 国内理论心理学科学知识图谱分析
    4.1 中国理论心理学发展概述
    4.2 数据来源与检索式
    4.3 分析结果与讨论
    4.4 存在问题
        4.4.1 国外问题的继承
        4.4.2 本土化与独立性的混淆
5 研究反思:存在问题分析与学科出路
    5.1 走出困境的已有主张与局限
    5.2 存在问题的分析与解答
        5.2.1 学科统一
        5.2.2 研究泛化
        5.2.3 本土化研究
    5.3 反思与出路
        5.3.1 三种发展路径的辨析
        5.3.2 理论思辨与信息科学技术
6 总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局限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7)用行动纪念潘菽先生逝世三十周年(论文提纲范文)

1 坚持潘菽“心理学是中间科学”的主张
2 秉承潘菽重视研究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遗志
3 落实潘菽关于中国心理学“要走我们自己的道路, 有自己的特点”的倡议

(8)论维果茨基与苏俄新心理学的马克思主义渊源 ——苏俄“马克思主义文化心理学”对当代中国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维果茨基对传统心理学的全面反思
    第一节 历史视角下的现代科学心理学的危机
    第二节 维果茨基对传统心理学中“反射学”方法论的述评及思考
    第三节 维果茨基对桑代克《基于心理学的教学原则》的述评
    第四节 早期的比较心理学——苛勒与《类人猿的智慧研究》
    第五节 早期俄罗斯心理学中的普通心理学与实验心理学
第二章 1920年代苏俄新心理学理论体系的马克思主义渊源
    第一节 传统心理学理论体系的整体局限性
    第二节 1920年代苏俄新心理学的建立及其马克思主义渊源
第三章 新旧心理学中的“意识”与“无意识”理论
    第一节 巴甫洛夫的客观主义心理学对“意识”与“无意识”概念的理解
    第二节 经典精神分析理论中的“意识”与“无意识”概念
    第三节 辩证心理学中的“意识”问题
    第四节 新旧心理学中的“意识”问题
第四章 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起源与发展
    第一节 高级心理机能的产生及其基本结构
    第二节 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
    第三节 高级心理机能研究的方法论
第五章 “工具法”、“符号说”理论与马克思的思想
    第一节 新心理学中的“工具法”及其特征
    第二节 儿童发展过程中“心理学工具”与“符号”的使用
    第三节 符号的基本机能
    第四节 符号操作与高级心理机能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思维与言语学说的马克思主义特征
    第一节 苏俄新心理学诞生之前的言语与思维理论
    第二节 思维与言语的产生及其相互关系
    第三节 儿童概念发展的理论研究
    第四节 语词意义与思维
第七章 国外心理学理论研究中的马克思主义取向
    第一节 苏俄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
    第二节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理论研究中的马克思主义取向
    第三节 苏俄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的建立与发展
    第四节 西方心理学理论研究中的马克思主义取向
第八章 苏俄新心理学与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化心理学”
    第一节 苏俄心理学影响下建立中国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的努力
    第二节 中国至今尚未建立自己的“马克思主义文化心理学”
    第三节 维果茨基道路及其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心理学”发展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9)中国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研究的再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的历史演进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的初步建设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曲折探索
    3. 改革开放以来的持续发展
二、西方传统心理学的贫困
三、加强中国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研究的对策建议

(10)对潘菽心理学思想演变及其理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学术生平与思想渊源
    第一节 一条时间轴:学术生平概括
    第二节 两个关键线索:思想渊源梳理
        一、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文化环境的浸染
        二、苏联及国内政治环境的影响
第二章 潘菽心理学思想的演变
    第一节 早期对中国心理学建设的探索
        一、坚持心理学建设要根据中国的国情
        二、倡导将心理学应用于社会现实
        三、探索心理学的科学出路
    第二节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思想的形成
第三章 从“元理论”到“基础理论”:理论心理学探索
    第一节 理论心理学研究的历程
    第二节 对心理学元理论的研究
        一、传统心理学为何后劲不足
        二、从研究对象出发的元理论研究
        三、逐渐丰满的意识研究
        四、心理活动“二分法”的递进解读
        五、对心身关系的解读
    第三节 对心理学基础理论的研究
        一、潘菽的教育心理学思想
        二、潘菽的社会心理学思想
第四章 从“意义”到“提炼”:对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研究
    第一节 研究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意义和方法论
    第二节 对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评论
        一、科学又光辉独特的“七论断”
        二、对中国古代思想家有关心理学的思想进行评论
第五章 对潘菽的心理学思想的评价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理论心理学问题探新——潘菽心理学思想研究》评介(论文参考文献)

  • [1]高觉敷心理学史活动研究(1978-1993)[D]. 陈鑫鑫.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民国时期心理学的源与流及其历史遗产——纪念我国第一个心理学系诞辰百年[J]. 郭本禹,阎书昌.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0(04)
  • [3]中国本土心理治疗的资源、理念与进程[D]. 吴晶. 吉林大学, 2020(08)
  • [4]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研究[D]. 崔瑾.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20(04)
  • [5]当代中国心理学的两次批判运动[D]. 方正.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9(08)
  • [6]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理论心理学反思[D]. 董霄. 广州大学, 2019(01)
  • [7]用行动纪念潘菽先生逝世三十周年[J]. 张凯丽,汪凤炎. 心理学探新, 2018(06)
  • [8]论维果茨基与苏俄新心理学的马克思主义渊源 ——苏俄“马克思主义文化心理学”对当代中国的启示[D]. 吴弦. 武汉大学, 2018(01)
  • [9]中国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研究的再思考[J]. 王波.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8(04)
  • [10]对潘菽心理学思想演变及其理论的研究[D]. 李雨婷. 南京师范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探索理论心理学新课题——潘述心理思想研究》述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