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捣固机 基本参数(论文文献综述)
龚自强[1](2021)在《焦炉捣固机提锤装置摩擦机理及材料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煤焦化工艺中,捣固侧装煤式焦化相比传统焦化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越来越受到行业的认可和欢迎。焦炉捣固机作为重要设备之一,主要负责煤饼的成型,所以煤饼质量的好坏以及煤饼生产速率的高低都取决于焦炉捣固设备的布置、结构、工艺是否优良,生产过程是否稳定高效。在焦炉捣固机中捣固提锤装置使用频率高、工作强度大,工况复杂,其中捣固锤的提升高度直接影响煤饼的质量,但往往因为特殊的滚动摩擦提锤工况及摩擦片材质问题,在生产过程中需要频繁更换摩擦片,对企业带来一定负担。本课题针对摩擦片失效问题,结合摩擦、磨损、接触力学等相关知识展开理论研究,并建立仿真模型,对比不同材料摩擦片性能。论文从6.25米焦炉捣固机提锤装置替换下来的失效摩擦片入手(一组国产一组进口),通过对摩擦片使用过程的实地调研,总结摩擦片的失效过程及影响因素。接着介绍相关摩擦磨损的基本原理,结合接触力学理论知识对提锤装置中凸轮—摩擦片构成的摩擦副进行理论计算,分析影响摩擦片接近变形量的物理参数,接着讨论影响摩擦片与弹性凸轮接触面之间相对滑动的因素,然后利用CAD、Solid Works软件建立包含该摩擦副的捣固提锤装置二维和三维模型。最后结合实际工况根据有限元接触理论对整个提锤装置进行ANSYS瞬态动力学仿真,模拟提锤捣固的工作过程。并替换不同材料的摩擦片观察分析不同材料下的提锤高度,摩擦片的切应力、位移、应力应变云图结果,最后得出结论,为焦化企业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使用成本提出可行建议。
许良善[2](2020)在《35吨~40吨轴重重载有砟轨道结构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矿石运输列车轴重普遍为35t40t,为了适应我国参与重载铁路市场的需要,建立健全重载铁路技术体系,铁科院研究提出了35t40t轴重的重载有砟轨道结构技术,为了论证35t40t轴重有砟轨道结构安全性、稳定性,评估轨道部件强度的安全储备,本文在分析国内外重载铁路轨道结构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国内新研发的3540吨轴重有砟轨道结构和部件,开展了理论分析、室内实尺模型试验和大轴重实车动态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新研发的重载有砟轨道结构能满足3540吨轴重运营要求。论文搜集了国内外重载铁路有砟轨道标准、轨道部件、轨道结构、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等相关资料,总结分析了国内外重载铁路铁路有砟轨道结构特点和技术要求;结合我国新研发的3540吨轴重有砟轨道结构和部件,分析了其合理性,有砟轨道结构采用68kg/m钢轨、弹条IX型或弹条VIII型扣件、Ⅴb-1或Ⅴb-2型轨枕。建立了大轴重列车-轨道动力学模型,分析了列车以不同速度通过直线区段、不同半径曲线区段的动力学响应。分析结果显示,重载列车安全性及动力性能均满足相关要求。曲线半径由1000m减至300m时,脱轨系数由0.22增至0.59,轮重减载率由0.3增至0.37,轮轴横向力由35kN增至51kN,车体垂向加速度由1.15m/s2增至1.23m/s2,横向加速度由1.0m/s2增至1.31m/s2,各项安全参数均小于安全限值,车体垂向、横向振动加速度满足运行品质评定限值要求。在高速铁路轨道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铺设了7米长35t40t轴重有砟轨道实尺模型,验证了35t40t重载有砟轨道结构的弹性、荷载传递性能、轨道结构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中间支点压力占垂直荷载百分比约为38.5%,与理论计算值40%接近;钢轨横移达到4mm时,钢轨不倾覆且能够保持横向弹性变形状态,使用的扣件能够能够保证轨道的几何状态稳定;在轨枕荷载弯矩试验中,枕中、轨下矩实测最大值11.7kN、12.7kN?m,轨下截面以及枕中截面弯矩均有一定的安全余量。对在美国TTCI的HTL环线铺设的35t40t轴重重载有砟轨道结构开展了动力学测试,实测脱轨系数最大值0.73,轮重减载率最大值分别为0.49,轮轴横向力最大值为47.4kN,测试结果均在安全限值范围内,轨枕荷载弯矩测试结果均小于设计荷载弯矩,铺设的轨道结构能够保证35t40t轴重货物列车的安全运行。
梁双双[3](2020)在《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结构设计检算软件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无砟轨道以其能较好的保持轨道几何形位,拥有良好的平顺性、稳定性,使用周期长,维修成本小,结构耐久性强等优势在高速铁路领域应用广泛。近些年,无砟轨道结构也在我国铁路沿线大量铺设。随着京津城际高速铁路、武广高速铁路、沪杭高速铁路和京沪高速铁路等相继开通和运营,我国高速铁路无砟轨道技术已逐步实现系列化、现代化和标准化。这也标志着各类型无砟轨道相应设计检算流程的系统化和规范化。但目前在无砟轨道结构设计这块我国大部分设计检算工作还是以人工计算为主,检算报告也是以长篇幅的文字叙述呈现,既增加了设计人员的工作量,其冗长的计算报告也达不到一目了然的效果,导致轨道结构设计工作效率低,设计人员不能把更多精力聚焦于方案的优化上。本文针对目前无砟轨道结构设计检算的实际应用问题,对目前我国几种主流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结构进行了设计流程的梳理、相应有限元计算模型的建立、新式计算报告的设计以及软件的开发等工作。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对国内主流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结构特点及相关设计方法和规范流程进行了归纳分析。利用ANSYS静力学模块,确定各轨道模型边界条件和结构各层传力关系后,建立了相应的静力学仿真模型。其中,建立模型过程采用APDL语言,实现模型参数化。(2)基于Python编程语言,将ANSYS有限元软件、Access数据库、Office办公软件以及Python库相结合,开发了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结构设计检算软件。(3)使用高速铁路无砟轨道设计检算软件,以CRTSⅠ型板式无砟轨道为例,进行了主体结构的设计检算。获取并分析了该软件生成的表格式计算报告的应用效果,指出该系统对辅助轨道结构设计工作的重要作用。最后,探讨了软件需要改进的部分,为下一步的深化研究打下基础。
刘云山[4](2019)在《一种新型捣固装置及参数确定方法》文中认为介绍了一种液压捣固机的激振与捣固装置,所述装置属于小型铁路养护用内燃动力液压捣固机械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弹性连杆理论的强迫振动式反相位激振与捣固装置.为了解决现有捣固机传统偏心块式激振方式和强迫振动式激振方式的不足,引进了单质体弹性连杆式振动的设计理论,提出了一种基于弹性连杆理论的强迫振动式反相激振、捣固装置的结构形式与参数设计方法,其目的是既能解决传统捣固机不能实现反相位相对振动和异步夹实问题,又能克服传统强迫振动激振方式的振动幅值不能调节问题,提高捣固效果,使捣固机的应用更加灵活.
强伟乐[5](2019)在《钢枕道床横向阻力研究与结构优化》文中研究说明轧制钢枕是由轧制U型钢材锻压成形,两端下弯的一种半封闭槽型钢轨枕结构,安装时直接将钢枕嵌入到道床之中,利用腔内道砟与枕端两侧燕尾结构保证其轨道的稳定性。截止目前钢枕发展应用已经超过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形成了具有寿命长、质量轻、承载能力大、结构简单可靠、适用性强等优点的完整钢枕-扣件结构系统,并且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澳大利亚、英国、北美、南美、非洲、东南亚等地区,其中澳大利亚作为钢枕的主要应用地区,其国内用量约占轨道总体轨枕用量的13%,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25%,并且已经形成完整的设计、加工、测试及应用技术体系。目前钢枕除了适用于标准轨距普速及重载线路外,同样适用于包括宽/窄轨距、沙漠、丛林、山地等在内的复杂线路地段。另外,道床横向阻力是保证无缝线路横向稳定性的重要参数。主要受到轨枕类型、重量、道床类型及条件、养护维修作业等因素的影响。但目前,受到重量轻、摩擦系数小、嵌入道床深度浅等自身结构特点产生的限制,其轨枕横向阻力低于混凝土轨枕,并且目前此方面的研究及对应结构优化方式尚且不足,导致当下钢枕应用速度等级仅仅局限于时速160km/h以下,成为无法应用于更高速度、更大轴重等级线路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针对目前钢枕道床横向阻力低以及相关结构优化研究尚且不足的研究现状,在后续综合分析总结国内外有砟轨道横向阻力研究现状以及现有混凝土轨枕横向阻力加固方案的基础上,提出4种钢枕横向阻力优化方案:优化端铲结构钢枕、加肋钢枕、枕下垫钢枕以及长道钉钢枕组合结构。而后铺设足尺有砟轨道试验模型,采用单根轨枕横向阻力试验对U型钢枕及上述部分优化钢枕的横向稳定性进行试验研究;最后,基于现有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和离散单元法建立与上述试验轨道对应的三维钢枕-道床横向阻力试验模型,并基于上述试验结果验证后,从细观角度对上述各型钢枕结构横向阻力进行模拟,分析各型钢枕微观力学特性。本文的具体主要工作和研究成果如下:1.采用单枕横向阻力试验对比研究U型轧制钢枕及Ⅲc混凝土轨枕横向阻力如上所述,国内外对钢枕横向阻力研究相对不足,加上我国对钢枕应用更是十分稀有,因此在我国有砟轨道道床标准下,钢枕横向稳定性尚未可知。此外,道床砟肩宽度和堆高是影响轨枕横向阻力的两个重要参数,此二者对钢枕横向阻力的影响亦不明确。因此,本文基于足尺有砟道床横向阻力试验模型,对我国生产制作的U型钢枕进行试验研究,具体量化分析砟肩宽度和堆高对我国U型钢枕横向阻力影响规律,并将其与我国Ⅲc型轨枕同等工况下的试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提升效果间的差异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钢枕横向阻力低于Ⅲc型轨枕,并且相对于Ⅲc型轨枕,道床砟肩宽度和堆高增加对于U型钢枕横向阻力提升效果会大幅降低,并且通过钢枕阻力分担研究可知,其横向阻力形成主要来自于枕腔内道砟与钢枕的相互作用。2.对现有U型钢枕进行横向阻力优化设计,加工制作加肋钢枕和枕下垫钢枕,并对此二者进行道床横向阻力试验研究基于文中第一章对轨枕横向稳定性加固方案的总结可知,现有增强方案多为:增加道砟-轨枕间剪切带(提升二者剪切作用)、增大枕底摩擦系数。故本文基于钢枕的槽型结构特性,设计制作多种数目加肋钢枕,同时制作增加枕底摩擦系数的枕下垫钢枕,以期在达到提升钢枕横向阻力目的的同时,降低钢枕道床接触面刚度,减缓钢枕振动噪声大、枕底道砟易劣化的问题。而后对其进行横向阻力试验研究,明确二者对钢枕阻力的提升效果,并与Ⅲc型轨枕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加肋钢枕和枕下垫钢枕均可提升钢枕横向阻力,其中加肋钢枕效果更优,部分工况与Ⅲc型轨枕结果相当。3.建立三维钢枕-道床横向阻力试验模型,通过参数分析研究各型钢枕阻力提升情况,并分析钢枕与道床相互作用的微观力学特性受制于U型钢枕制式和试验条件限制,无法利用试验研究优化端铲钢枕及长道钉钢枕。同时,由于钢枕结构的特殊性,按照一般定义,其实际枕底道床厚度与传统条枕不同,故本文亦从横向阻力角度去分析钢枕最佳道床厚度。基于上述条件,本文通过建立的三维钢枕-道床横向阻力试验数值模型,对道床厚度、优化端铲结构倾角、深度、竖向肋板数目、道钉长度等进行横向阻力参数分析,同时从道床位移云图及道砟-轨枕接触状态等微观角度去分析各型钢枕横向阻力形成及提升机理。具体研究结果为:优化端铲、加肋及长道钉钢枕结构均可将钢枕横向阻力提升至与Ⅲc轨枕同等甚至更优水平,结构优化设计简单高效。图81幅,表36个,参考文献99篇。
蔡雄[6](2019)在《铁路捣固车液压驱动系统设计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虽然近年来我国高速铁路迅速发展,但大型、高技术养路机械如铁路捣固车的发展却显得相对滞后。铁路捣固车是一种大型的液压机械,目前我国铁路捣固车的主要车型几乎都是在引进、吸收国外技术的基础上生产的,由于缺乏自主的设计、研制和维护方法,在中国铁道的实际服役环境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本文综述了铁路捣固车的发展概况,对国内外主流捣固车的技术参数和性能特点进行了总结,研究了铁路捣固车液压驱动系统的设计方法,主要内容如下:(1)研究了捣固车液压驱动功能需求分析和总体设计方法,包括系统总体设计方法、发动机选型及与液压泵的功率匹配,以及液压驱动各回路的具体设计方法。(2)系统研究了捣固车静液压驱动行走系统的设计方法:针对行走系统设计要求,进行行走驱动系统的总体设计,包括行走传动方式对比选择、行走驱动方式设计、液压回路设计、系统总体参数设计、关键元器件选型;最后研究了捣固车在低速作业循环和高速行驶加速过程中驱动力与行驶阻力的计算校核方法。(3)以闭式液压行走驱动捣固车为例,分别建立了其低速作业循环行走、高速行驶行走系统的数学模型和传递函数,并基于AMESim软件建立了这两种行走系统的仿真模型,进行了闭式液压行走系统的稳定性和响应分析。研究了马达轴等效转动惯量Je、高压腔总容积V0和油液体积弹性模量βe对捣固车作业循环精度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通过轻量化设计减小等效转动惯量Je、通过优化设计减小压力腔总容积V0以及通过防止空气渗入系统而避免油液体积弹性模量βe的降低,都能有效提高捣固车的作业循环精度。研究了采用某参数序列下高速行驶行走系统的性能,仿真结果表明:该捣固车的高速行驶速度范围为35100 Km/h,并且各速度下的加速时间也都符合捣固车高速行走的设计要求。本文研究结果对我国铁路捣固车液压驱动系统的设计具有直接的参考价值,对促进我国形成铁路捣固车的自主设计、研制规范具有积极的意义。
夏孝维,姚国斌[7](2018)在《基于施工机械的优化使用对提高道岔大修施工效率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小型机械成组更换道岔封锁点内旧岔拆除时间过长,现有单人操作的内燃捣固镐捣固质量不佳,道岔大修施工效率不高等问题,提出优化道岔大修旧岔拆除施工顺序及回收旧料轨道车编组,由单一捣固转变为多种捣固机械组合式捣固,并在电务设备调试前进行重型轨道车压道等措施。通过优化轨道车的运用、捣固机械的组合使用等措施,提高了封锁点内道岔大修施工流水化作业效率和道岔大修施工质量。
管林[8](2018)在《DXC-500线路大修列车换枕作业稳定性及作业效率优化研究》文中提出大修列车是集机械换枕和换轨为一体的大型养路机械设备,目前全路数量最多、运用最广的主要是襄阳金鹰公司与美国Harsco Rail公司联合制造的DXC-500型线路大修列车。由于该设备为国产化的第一代产品,设备的稳定性和作业效率还无法达到预期设想。结合施工现场实际情况,我们对影响大修列车稳定性和作业效率的机构进行了改进,对作业模式和施工组织进行了优化。因此,本论文基于以问题为导向的思路,对DXC-500型线路大修列车稳定性和作业效率进行研究,主要内容和结果如下:(1)结合武汉大型养路机械运用检修段DXC-500型线路大修列车的实际运用情况,对其作业原理和工法,以及施工组织优化进行了介绍。(2)对DXC-500型线路大修列车龙门吊的走行支腿驱动方式、液压系统散热效果和轨枕运输能力,以及轨枕运输车过桥梁安装方式等主要影响稳定性和作业效率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给出了相应的改进设想,为进一步优化设计改造奠定基础。(3)结合现场施工需要,重点对DXC-500型线路大修列车龙门吊和过桥梁整体结构的改造进行了优化研究,确保了大修列车作业的稳定性。另外,还分析了单龙门吊作业方式与作业效率之间的联系,并对双龙门吊作业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4)运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模拟不同的工况环境,对改造后的龙门吊框架结构强度进行验证;对过桥梁工作状态下的受力情况进行分析。还针对龙门吊走行驱动液压系统改造方案,建立AMESIM液压仿真模型,对相关设计结果进行模拟分析。通过以上的分析,使改造结果的合理性得到验证。
陈卓威[9](2018)在《地铁轨道混凝土基座整平装置设计与仿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解决传统地铁轨道混凝土基座整平施工方法存在工人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等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地铁轨道混凝土基座施工的整平装置,弥补了现有型号摊铺整平装置无法适应地铁隧道特殊施工环境的不足,既能降低劳动强度,又能提高施工效率。通过分析现有型号整平机的特点,综合考虑地铁轨道混凝土基座施工的特殊环境,提出了一种新型混凝土基座整平装置的结构设计方案和施工方案。对精密整平作业车的液压系统进行设计;利用AMESim软件建立了精密整平作业车的液压系统模型,并针对其可行性进行仿真研究。根据所设计的振捣整平装置的结构特点与工作原理,建立振捣整平装置的数学模型。利用多体动力学仿真软件(ADAMS)建立了振捣整平装置的虚拟样机并对其进行了动力学仿真分析。通过对精密整平作业车液压系统仿真分析,验证了精密整平作业车液压系统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并提升了系统稳定性,确定了调平系统的阻尼孔直径;对所设计的振捣整平装置进行动力学仿真分析,得到了不同转速与不同偏心块夹角位置条件下接触力变化、偏心块在x方向上的位移极差值变化以及振捣板振幅的变化。本文的研究成果对于今后地铁混凝土基座整平机的研究开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王鲜伟[10](2018)在《焦炉捣固系统提锤装置关键件的研究》文中提出焦化工艺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顶装煤式焦化,另一种是捣固侧装煤式焦化。近年来,捣固焦化工艺以其良好的资源使用率和环保特性,越来越受到行业的欢迎。焦炉捣固机生产出的煤饼不仅具有较高的稳定性,而且煤饼出现塌煤率(倒塌、局部缺角倒塌)大幅下降。捣固机是煤饼成型的专用设备,其工作性能对煤饼质量的好坏有很大的影响。捣固机工作强度大、使用频率高,其中提锤耐磨材料和凸轮弹性元件的工作条件恶劣、工况载荷复杂,是其主要的易损零件。提高捣固设备耐磨材料和弹性元件的使用寿命,可有效的降低焦化企业的生产成本,减少设备的使用维护强度,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本文从6.25米焦炉捣固机提锤工况分析入手,通过二维软件CAD、三维软件SolidWorks建立橡胶弹簧、锤杆及弹性凸轮的仿真模型,考虑凸轮外轮廓曲线对锤杆运动轨迹的影响,进行提锤耐磨材料和凸轮弹性材料元件的工况分析,根据提锤摩擦材料和凸轮弹性元件的载荷特性,对不同直径的凸轮缘、橡胶弹簧和摩擦板进行ANSYS有限元分析,得到了捣固关键件的应力和变形图,最终确定危险截面,从而进行优化,找到了焦炉捣固机在提锤过程中影响关键件寿命的因素,具有良好的工程意义和潜在的经济效益。
二、捣固机 基本参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捣固机 基本参数(论文提纲范文)
(1)焦炉捣固机提锤装置摩擦机理及材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炼焦及焦炉捣固技术简述 |
1.2.1 捣固炼焦机理与优势 |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3 6.25 米焦炉捣固机械设备的功能及配置 |
1.2.4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1.3 本课题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捣固机工作原理及关键件失效分析 |
2.1 捣固机的功能 |
2.2 捣固机的基本装置及工作原理 |
2.2.1 捣固机的驱动装置 |
2.2.2 捣固机的停锤装置 |
2.2.3 捣固机的安全装置 |
2.3 捣固机提锤装置的运动学分析 |
2.3.1 34 锤捣固机的布置 |
2.3.2 弹性凸轮的相位布置 |
2.3.3 单组提锤装置的运动学分析 |
2.4 摩擦片在运动中出现的问题 |
2.4.1 摩擦片断裂 |
2.4.2 摩擦片打滑 |
2.5 摩擦片失效影响—塌煤事故 |
2.5.1 塌煤原因分析 |
2.5.2 国产、进口摩擦片性能比较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提锤装置滚动摩擦机理及接触力学分析 |
3.1 摩擦磨损理论及研究方法 |
3.1.1 摩擦磨损机理 |
3.1.2 磨损特性 |
3.2 提锤装置的滚动摩擦机理分析 |
3.2.1 滚动摩擦分类 |
3.2.2 提锤装置滚动摩擦机理分析 |
3.3 摩擦片—凸轮摩擦副接触力学分析 |
3.4 假设及研究方法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ANSYS仿真模型建立及简化 |
4.1 ANSYS仿真理论介绍 |
4.1.1 ANSYS仿真分析一般步骤 |
4.1.2 有限元接触分析理论 |
4.1.3 ANSYS瞬态动力学分析 |
4.2 焦炉捣固系统关键件的三维模型建立 |
4.2.1 零部件的建模及装配 |
4.3 焦炉捣固系统关键件有限元模型建立与简化 |
4.4 定义边界条件及时间步长 |
4.4.1 定义边界条件 |
4.4.2 时间步长的设定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焦炉捣固系统关键件的ANSYS动力学结果分析 |
5.1 捣鼓锤的位移云图 |
5.2 摩擦片的切应力云图 |
5.3 摩擦片的法向位移云图 |
5.4 摩擦片法向应力应变云图分析 |
5.5 结果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
(2)35吨~40吨轴重重载有砟轨道结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主要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2 国内外重载有砟轨道结构研究现状 |
2.1 国内外重载有砟轨道技术标准 |
2.2 重载有砟轨道部件 |
2.3 国内外重载有砟轨道结构 |
2.4 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 |
2.5 小结 |
3 轨道结构动力仿真分析 |
3.1 大轴重动力学模型 |
3.1.1 车辆动力学模型 |
3.1.2 轨道动力学模型 |
3.1.3 轨道不平顺 |
3.1.4 评判指标 |
3.2 动力学仿真分析 |
3.2.1 直线区段动力学分析 |
3.2.2 曲线区段动力学分析 |
3.3 小结 |
4 有砟轨道结构实尺模型试验研究 |
4.1 有砟轨道实尺模型铺设及试验方法 |
4.2 有砟轨道实尺模型试验结果 |
4.2.1 轨道结构弹性 |
4.2.2 荷载传递性能 |
4.2.3 轨道结构稳定性 |
4.2.4 轨枕荷载弯矩 |
4.2.5 轨道结构疲劳性能及累积变形 |
4.3 小结 |
5 有砟轨道结构实车动力性能试验研究 |
5.1 实车动力性能试验实施 |
5.2 试验结果分析 |
5.2.1 安全性参数 |
5.2.2 轮轨垂向、横向荷载作用统计分析 |
5.2.3 动力系数统计分析 |
5.2.4 轨枕弯矩及动弯应力统计分析 |
5.2.5 钢轨横向位移 |
5.3 小结 |
6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结构设计检算软件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现状 |
1.2.1 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结构研究现状 |
1.2.2 无砟轨道结构设计方法及规范研究现状 |
1.2.3 铁路相关设计软件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思路 |
1.3.1 本文研究内容 |
1.3.2 本文研究思路 |
第2章 无砟轨道设计方法 |
2.1 各类无砟轨道的设计检算内容 |
2.2 结构设计计算方法的选择 |
2.2.1 普通钢筋混凝土结构 |
2.2.2 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 |
2.3 荷载计算及荷载组合 |
2.3.1 主体结构荷载特性及计算方法 |
2.3.2 主体结构荷载组合 |
2.4 列车荷载弯矩计算方法 |
2.4.1 板式无砟轨道弯矩计算模型 |
2.4.2 双块式无砟轨道弯矩计算模型 |
2.5 其他附属结构相关计算方法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无砟轨道设计检算软件设计 |
3.1 系统需求分析 |
3.2 软件总体设计 |
3.2.1 软件结构设计 |
3.2.2 软件功能分析 |
3.2.3 系统开发运行环境 |
3.3 程序框图 |
3.4 数据库设计 |
3.4.1 数据库开发工具及Python的数据访问技术 |
3.4.2 数据需求分析 |
3.4.3 概念结构设计 |
3.4.4 逻辑结构设计 |
3.4.5 物理结构设计 |
3.5 本章总结 |
第4章 软件应用及设计案例 |
4.1 软件搭建平台的选择 |
4.1.1 计算机语言选择 |
4.1.2 CAE平台的选择 |
4.2 软件功能实现及演示 |
4.2.1 高速铁路无砟轨道主结构设计检算软件的特点 |
4.2.2 系统登陆模块 |
4.2.3 系统主界面 |
4.2.4 新建工程项目 |
4.2.5 数据基础操作模块 |
4.2.6 调用ANSYS平台接口设置 |
4.2.7 数据的处理 |
4.2.8 结构设计计算报告书生成 |
4.2.9 其他功能模块 |
4.3 设计案例 |
4.3.1 结构计算参数拟定 |
4.3.2 报告效果展示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主要研究工作与结论 |
进一步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4)一种新型捣固装置及参数确定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激振方式 |
1.1 捣固机械的激振方式 |
1.2 新型捣固机的激振方式 |
2 新型捣固机捣固装置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
2.1 新型捣固机捣固装置的结构 |
2.2 新型捣固机捣固装置的工作原理 |
3 新型捣固装置动力学参数确定方法 |
3.1 新型捣固装置动力学模型 |
3.2 新型捣固装置动力学参数确定方法 |
3.3 新型捣固装置动力学参数确定方法实例 |
4 结语 |
(5)钢枕道床横向阻力研究与结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道床横向阻力研究 |
1.2.2 钢枕相关研究 |
1.3 现有研究不足 |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内容 |
1.4.1 技术路线 |
1.4.2 主要内容 |
1.5 本文主要创新点 |
2 道床横向阻力试验 |
2.1 试验材料及设备 |
2.1.1 试验道砟及道床布置 |
2.1.2 试验设备 |
2.2 钢枕优化方案 |
2.3 道床横向阻力试验 |
2.3.1 试验方案 |
2.3.2 试验工况 |
2.4 本章小结 |
3 钢枕道床离散元模型 |
3.1 离散单元法概述 |
3.1.1 离散单元法简介 |
3.1.2 基本计算原理 |
3.1.3 接触模型 |
3.2 模型建立 |
3.2.1 道砟模型建立 |
3.2.2 钢枕模型建立 |
3.2.3 道床模型建立 |
3.3 参数设置 |
3.4 加载和数据记录 |
4 各型钢枕横向阻力 |
4.1 U型钢枕 |
4.1.1 道床横向阻力对比 |
4.1.2 砟肩尺寸影响 |
4.1.3 钢枕阻力分担 |
4.2 加肋钢枕 |
4.3 枕下垫钢枕 |
4.4 本章小结 |
5 钢枕横向阻力数值模拟 |
5.1 模型验证 |
5.2 U型钢枕 |
5.2.1 道床砟肩尺寸 |
5.2.2 道床厚度影响 |
5.2.3 端铲形状优化 |
5.3 加肋钢枕 |
5.3.1 肋板横向阻力 |
5.3.2 道砟颗粒迁移 |
5.3.3 肋板-道砟接触 |
5.4 道钉钢枕 |
5.4.1 横向阻力 |
5.4.2 道砟颗粒迁移 |
5.4.3 道钉-道砟接触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铁路捣固车液压驱动系统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捣固车的发展概况 |
1.2.1 捣固车简介 |
1.2.2 国内捣固车发展概况 |
1.2.3 国外捣固车发展概况 |
1.3 捣固车液压驱动研究进展 |
1.3.1 捣固车液压驱动行走系统研究 |
1.3.2 捣固车捣固装置液压驱动系统研究 |
1.3.3 防止捣固车液压驱动系统油温过高的研究 |
1.3.4 捣固车系统设备状态监测研究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捣固车液压驱动功能需求分析和总体设计方法 |
2.1 捣固车液压驱动总体功能需求分析 |
2.2 捣固车液压驱动总体设计方法 |
2.2.1 系统总体参数设计方法 |
2.2.2 发动机选型及与泵功率匹配 |
2.2.3 捣固车液压驱动各回路具体设计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捣固车静液压驱动行走系统设计方法 |
3.1 行走系统设计要求 |
3.2 捣固车液力机械及液压传动联合驱动系统 |
3.3 行走驱动系统总体设计 |
3.3.1 设计方法 |
3.3.2 总体参数设计 |
3.3.3 关键元件选型 |
3.3.4 捣固车闭式静液压驱动系统图 |
3.4 行驶阻力与驱动力校核 |
3.4.1 捣固车行驶受力计算 |
3.4.2 低速作业循环过程分析 |
3.4.3 高速行驶加速过程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闭式液压行走驱动捣固车的作业精度研究 |
4.1 闭式液压行走驱动系统 |
4.2 系统数学模型及响应分析 |
4.3 低速行走驱动AMESim模型 |
4.3.1 仿真模型建立 |
4.3.2 仿真模型参数设置 |
4.3.3 仿真结果与分析 |
4.4 系统参数对作业精度的影响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闭式液压行走驱动捣固车的高速行走性能研究 |
5.1 闭式液压行走驱动系统图 |
5.2 系统数学模型及响应分析 |
5.3 高速行走驱动AMESim模型 |
5.3.1 仿真模型建立 |
5.3.2 仿真模型参数设置 |
5.3.3 仿真结果与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基于施工机械的优化使用对提高道岔大修施工效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小型机械成组更换道岔工法 |
1.1 施工封锁及限速条件 |
1.2 封锁点内道岔大修施工流程 |
1.3 主要施工机械及用途 |
2 施工机械运用存在的问题 |
2.1 旧岔拆除与轨道车编组不匹配 |
2.2 新岔捣固质量欠佳 |
3 优化施工机械使用措施 |
3.1 优化旧岔拆除与轨道车编组 |
3.2 运用多种机械组合式捣固 |
3.3 轨道车压道后检查线路 |
4 取得的效果 |
5 结论与展望 |
(8)DXC-500线路大修列车换枕作业稳定性及作业效率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机械换枕设备研究现状 |
1.2.1 国外机械换枕设备现状 |
1.2.2 国内大修列车使用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DXC-500 型大修列车组成及换枕作业概况 |
2.1 DXC-500 型大修列车组成 |
2.1.1 辅助作业车 |
2.1.2 作业车 |
2.1.3 动力车 |
2.1.4 材料车 |
2.1.5 龙门吊 |
2.1.6 轨枕车 |
2.2 换枕作业原理及流程 |
2.2.1 换枕作业原理 |
2.2.2 换枕作业流程 |
2.3 大修列车换枕作业人员号位设置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DXC-500 型大修列车换枕作业组织优化研究 |
3.1 施工组织关键节点组织优化 |
3.1.1 切入作业组织优化 |
3.1.2 换枕作业组织优化 |
3.1.3 切出作业组织优化 |
3.2 施工节点及优化结果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DXC-500 型大修列车的稳定性和换枕作业效率分析 |
4.1 龙门吊走行驱动方式对稳定性的影响 |
4.1.1 作业原理 |
4.1.2 影响分析 |
4.2 龙门吊液压系统对稳定性的影响 |
4.2.1 作业原理 |
4.2.2 影响分析 |
4.3 过桥梁对稳定性的影响 |
4.3.1 作业原理 |
4.3.2 影响分析 |
4.4 龙门吊轨枕运输能力对作业效率的影响 |
4.4.1 运输能力 |
4.4.2 单龙门吊作业效率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DXC-500 型大修列车结构及作业模式优化研究 |
5.1 龙门吊走行驱动支腿改造 |
5.1.1 改造方案 |
5.1.2 龙门吊液压系统设计 |
5.1.3 龙门吊门架结构强度分析 |
5.2 龙门吊液压系统改造 |
5.3 过桥梁的改造 |
5.3.1 过桥梁结构分析 |
5.3.2 过桥梁改造方案 |
5.4 龙门吊作业模式优化 |
5.4.1 提高龙门吊对位精准度 |
5.4.2 轨枕运输车编组优化 |
5.4.3 双龙门吊作业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9)地铁轨道混凝土基座整平装置设计与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拟解决的问题及意义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二章 地铁轨道混凝土基座整平装置设计 |
2.1 混凝土基座整平装置设计方案 |
2.2 混凝土基座整平装置施工方案 |
2.3 方案的优点 |
2.4 精密整平作业车设计参数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精密整平作业车液压系统设计与仿真研究 |
3.1 精密整平作业车液压系统工作原理 |
3.2 液压系统设计方案确定 |
3.3 液压系统工作压力确定及液压元件的计算选型 |
3.4 液压系统建模与仿真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振捣整平装置 |
4.1 振捣整平装置的结构 |
4.2 振捣整平装置的压实机理 |
4.3 振捣整平装置的相关计算和影响参数 |
4.4 偏心块的设计及计算 |
4.5 振捣板的设计及动力学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振捣整平装置的动力学仿真 |
5.1 ADAMS模型的建立 |
5.2 仿真步骤 |
5.3 仿真结果与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与专利) |
(10)焦炉捣固系统提锤装置关键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焦化及焦炉捣固炼焦技术概述 |
1.2.1 焦化 |
1.2.2 国内焦化行业近年的发展现状 |
1.2.3 焦炉捣固炼焦技术概述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4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1.5 本文主要研究的技术路线及内容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捣固机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
2.1 捣固机的功能 |
2.2 捣固机的组成 |
2.2.1 捣固机的基本技术参数 |
2.2.2 捣固机传动机构的运动特点 |
2.3 捣固机的主要装置 |
2.3.1 捣固机的驱动装置 |
2.3.2 捣固机的停锤装置 |
2.3.3 捣固机的安全装置 |
2.4 国内外焦炉捣固机性能的比较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提锤关键件常见问题分析及影响 |
3.1 摩擦板在应用中出现的问题 |
3.1.1 摩擦板打滑 |
3.1.2 摩擦板本身的问题(材质问题) |
3.1.3 摩擦板磨损量大 |
3.2 橡胶弹簧在应用中出现的问题 |
3.2.1 橡胶弹簧疲劳特性研究的理论基础 |
3.2.2 影响橡胶弹簧疲劳破坏的因素 |
3.3 影响—塌煤事故 |
3.3.1 塌煤原因分析 |
3.3.2 改进措施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提锤凸轮机构的动态力学分析 |
4.1 提锤凸轮机构的运动学分析 |
4.1.1 34锤捣固机的布置 |
4.1.2 弹性凸轮的相位布置 |
4.1.3 单组提锤装置的运动分析 |
4.2 提捶装置锤杆的力学分析 |
4.2.1 6.25米焦炉捣固设备相关计算 |
4.2.2 单位线压力 |
4.2.3 接触面的单位压力 |
4.3 提锤凸轮机构橡胶弹簧的力学分析 |
4.4 捣固系统运动方程的建立 |
4.4.1 模型分析 |
4.4.2 建立捣固系统运动方程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焦炉捣固系统关键件的有限元分析 |
5.1 有限元理论概述 |
5.1.1 有限元分析问题的解题思路 |
5.1.2 有限元法的应用 |
5.2 焦炉捣固系统关键件ANSYS模型的建立 |
5.2.1 坐标系的选择 |
5.2.2 模型的建立 |
5.2.3 定义单元属性 |
5.2.4 定义材料属性 |
5.2.5 建立三维实体模型 |
5.2.6 网格划分 |
5.3 定义边界条件并求解 |
5.3.1 施加位移约束 |
5.3.2 施加压力载荷 |
5.3.3 求解 |
5.3.4 查看结果 |
5.4 橡胶弹簧的ANSYS分析 |
5.4.1 橡胶弹簧的疲劳破坏过程和特征 |
5.4.2 橡胶弹簧的有限元分析依据 |
5.4.3 橡胶弹簧的ANSYS分析结果图 |
5.4.4 结果分析 |
5.5 弹性凸轮的ANSYS分析 |
5.5.1 弹性凸轮滚过摩擦板的截面理论 |
5.5.2 弹性凸轮的ANSYS仿真数据 |
5.5.3 ANSYS分析的结果图 |
5.5.4 结果分析 |
5.6 摩擦板的ANSYS分析 |
5.6.1 摩擦板的ANSYS分析理论 |
5.6.2 摩擦板的ANSYS仿真数据 |
5.6.3 ANSYS分析的结果图 |
5.6.4 结果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捣固机 基本参数(论文参考文献)
- [1]焦炉捣固机提锤装置摩擦机理及材料研究[D]. 龚自强. 太原科技大学, 2021(01)
- [2]35吨~40吨轴重重载有砟轨道结构试验研究[D]. 许良善.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0(01)
- [3]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结构设计检算软件设计与实现[D]. 梁双双.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4]一种新型捣固装置及参数确定方法[J]. 刘云山. 中国工程机械学报, 2019(05)
- [5]钢枕道床横向阻力研究与结构优化[D]. 强伟乐. 北京交通大学, 2019(12)
- [6]铁路捣固车液压驱动系统设计方法研究[D]. 蔡雄. 湖南大学, 2019(07)
- [7]基于施工机械的优化使用对提高道岔大修施工效率的研究[J]. 夏孝维,姚国斌. 上海铁道科技, 2018(04)
- [8]DXC-500线路大修列车换枕作业稳定性及作业效率优化研究[D]. 管林. 西南交通大学, 2018(03)
- [9]地铁轨道混凝土基座整平装置设计与仿真研究[D]. 陈卓威. 长沙理工大学, 2018(06)
- [10]焦炉捣固系统提锤装置关键件的研究[D]. 王鲜伟. 太原科技大学, 20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