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图斯多夫机场发生火灾

德国图斯多夫机场发生火灾

一、德国图斯多夫机场火灾(论文文献综述)

朴竣麟[1](2021)在《“电影作者”理论视域下的昆汀·塔伦蒂诺电影研究》文中提出昆汀·塔伦蒂诺是当今影坛最受瞩目的美国独立导演之一,其作品受到了影评人、各大电影节和全球观众的喜爱。在昆汀·塔伦蒂诺的创作序列中,昆汀坚持个人创作,坚持个人创作风格和主题表达上的一贯性,具有强烈的“作者电影”的气质;他用黑色幽默和暴力美学表达了自己的历史观与价值取向,引发观众的共鸣。“电影作者”论的诞生旨在激发电影创作,把电影从编剧中解放出来,确立导演在电影创作中的地位。对于有着强烈个人风格的导演来说,“电影作者”论是最适合使用的,能够系统全面的评述一位导演创作序列中的共性。而在我国,针对国内导演的“电影作者”论的电影批评是缺失的。而昆汀作为一名个人特色鲜明的独立电影导演,符合萨里斯的作者导演评判标准,在职业生涯刚起步的时候就收到了评论界“电影作者”的头衔。其创作历程和创作风格是值得后代导演学习的。本文从对“作者论”的简要评述开始,探究昆汀作为“作者导演”的标准,再从昆汀的个人经历和独立电影崛起的社会经济因素谈昆汀创作风格的生成,最后从美学特征和叙事母题两方面来详细分析昆汀·塔伦蒂诺的作者性。

刘嫣然[2](2021)在《德阳市柳梢堰智慧公园景观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高新技术日新月异、不断突破,我国展开了如火如荼的智慧城市建设,市民越来多元化和高品质的游憩体验需求,也对城市公园的设计、管理和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智慧公园的建设是生态文明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也是城市公园建设的一个发展方向,进而与智慧城市接轨。但有关智慧公园景观设计的研究和应用较少,亟待探索和发现。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智慧城市和智慧公园相关研究文献,奠定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并发现与智慧城市的全面突破相比,我国智慧公园的研究和建设还在初级发展阶段。通过分析对比国内外智慧公园的优秀案例,从技术和观念上进一步对智慧公园的景观设计提出更高的要求,以此提出智慧公园以人为本、生态性与可持续性、地域特色性、一体化、超前性的景观设计原则,同时从生态智慧、人文智慧、场所智慧、技术智慧四个层面探讨智慧公园景观创新的目标、策略和方法。最后,以德阳市柳梢堰智慧公园为例进行实践,探讨理论的具体应用途径。综上所述,本研究和设计实践涉及景观设计学、环境心理学、空间地理学、通信技术等,是多学科融合的探究过程。希望通过创新智慧公园的景观设计方法,拓宽智慧城市的子系统,将“智慧”落实到城市公园的景观设计中,用“智慧”联结人与自然。

何渊,杜渐[3](2020)在《马克思主编《新莱茵报》第301号(终刊号)》文中研究指明新莱茵报民主派机关报第301号科隆,星期六,5月19日.1849.[第一版通栏]新莱茵报告别词在宽广的战场上没有撕裂的伤口——只有危险的阴谋和奸计,我感到卑鄙的行径悄悄地行走那些肮脏的西部卡尔梅克人!?枯死的树干从黑暗处飞跃飘过,厮打砍杀从埋伏处悄然来袭———而我在自己的力量里安然躺卧,一个骄傲的反叛者的尸体!

刁硕伟[4](2020)在《我国共享经济行政监管的困境与创新研究 ——以共享充电宝为例》文中认为近年来,在“互联网+”的理念下,伴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出现,共享经济作为一个新的模式,发展势头十分迅猛。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共享经济的概念,这也是共享经济这一名词第一次在国家会议上出现,并将其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我国共享经济的整体交易规模已经十分庞大,中国电子商务数据中心的权威数据表明2018年已经达到了29420亿元,并且预测到2020年我国的共享经济创造的产值有望达到全国GDP的10%以上。其中,在智能手机高度普及,人们日常生活越来越离不开手机这一背景下,共享充电宝近年来发展迅猛,成为了共享经济的新风口,2019年共享充电宝用户规模达到3.05亿人,年均增速150%,市场规模逼近400亿大关。共享经济不仅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为我国社会经济注入了新活力,提升了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促进了社会创新,对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也有显着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共享经济的不断发展,也逐渐暴露除了一些问题,例如互联网平台责任问题、市场准入问题、安全风险问题,同时也暴露出了对共享经济的行政监管上所面临的困境,包括法律法规缺位、企业权益保障不到位、监管方式缺乏创新等。在本文中,笔者针对共享经济行政监管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困境进行深层分析,结合公共产品理论、协同治理理论、服务型政府理论,以共享经济新风口共享充电宝为例,提出完善对共享经济行政监管的建议。本文由六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包括选题背景和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创新点和不足;第二部分介绍了相关基础理论与概念界定,包括共享充经济的概念和特点、行政监管的含义,以及对共享充电宝进行行政监管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说明我国共享经济发展现状以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包括押金问题、用户信息安全问题,废旧设备回收处理问题、用户生命财产安全问题等;第四部分介绍了目前针对共享经济行政监管的现状,包括法律政策缺位、企业权利保障不到位、监管方式缺乏创新、法律问题复杂、监管主体责任缺失等困境;第五部分基于问题导向,提出完善我国共享经济行政监管的一系列建议。

李焱[5](2019)在《面向群体疏散仿真的分组算法研究》文中提出频发的公共安全事故(如踩踏等),促使众多学者对群体动力学,尤其是人群疏散的动态特征倍加关注。人群疏散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疏散实验或演习以及模型的仿真。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疏散实验或演习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实施且真实性也需要评估。因此,利用计算机建模进行仿真已经逐渐成为主流的研究方法。实际上,对人群疏散的行为特征进行建模和分析,是一项很具有挑战性的复杂任务。近几十年来,虽然研究取得了大量成果,各种仿真模型不断涌现,但是仍有新问题被不断发现。社会力模型(Social Force Model,SFM)是经典的微观连续型模型,该模型数学公式严谨且通用性强、参数经过校准、因素包含全面,不仅能控制每个行人运动,还能对其他个体产生影响,所以能够再现很多群体运动的现象。因此该模型自发布以来就大受欢迎,被广泛应用于群体动力学领域的多个方向;但是也存在着比如没有考虑人群的内在结构等的一些瑕疵。事实上,疏散中的人群不仅存在孤立个体,往往还存在着因各种社会关系而形成的小群体,以及因出口、路径等具体场景因素而促使几个小群体或孤立个体形成的群组;在这方面,该模型缺乏针对人群内部的群组及其运动仿真的关注,具体表现如下:(1)社会力模型无论仿真疏散个体还是仿真疏散群体均能获得良好的效果,但是受自身局限不能很好地体现内部群组的运动状态。而事实上,疏散人群内部往往存在着大量由各种社会关系联结而成的小群体以及多个小群体与孤立个体组成的群组,而且对人群整体的疏散有着显着影响。因此,预先识别出人群中的小群体以及结合具体疏散场景划分群组是仿真群组运动的前提,也是更逼真地模拟人群疏散过程的基础。(2)Mcphail等人基于对运动人群中存在的小群体现象的实例研究,建立了关于小群体识别的经典社会学模型,不过该模型属于人文社科领域的研究,虽然有定量的特征分析,但更偏重于定性的理论性描述,而且存在计算量大且复杂度高等缺陷;后来虽有理工科领域的研究者跟进,但是大多关注人群组成结构等方面,且对小群体的识别问题多采用计算机视觉技术来解决。因此,小群体识别的定性研究和定量分析有待于进一步深入。(3)小群体有着显着的自身特点,规模一般比较小,大多两三人一组。在疏散过程中,小群体通常会因具体的场景因素,如出口的数量、分布等,还有相互间的距离等因素,汇集成不同的群组,向不同的出口疏散。因此,不仅需要运用聚类算法对疏散人群进行群组划分,而且需要结合具体场景特征,否则将导致结果与实际情形不相符。(4)社会力模型本质上是模拟个体运动的仿真模型,而由于群体运动特征是个体互相影响的自组织行为的自然体现,导致该模型难以仿真人群内部的群组运动,因此将社会力模型进行改进以满足群组仿真的要求是一个迫切的问题。因此,本文以仿真疏散人群内部群组的运动为研究目标,所以需要以识别人群中的小群体为先导,再运用改进的聚类算法为工具,结合社会关系与具体疏散场景划分疏散人群以获取必要的分组信息,然后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改进社会力模型,最终达到更逼真地模拟人群疏散的目的。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提出一种自顶向下的层次聚类算法识别小群体Mcphail等人运用拍摄电影的方式研究人群中的小群体的运动特征,进而提出了识别小群体的社会学模型,但该模型所包含的三项运动特征,计算过于复杂且计算量很大,尤其是第三项特征。经过分析计算,本文对第三项特征运动方向夹角进行等价替换,用距离增量代替运动方向夹角;然后通过累计有效记录的次数得到计算相似度的平均算子,过滤掉局部异常值,提高轨迹间相似性的计算精度。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种自顶向下层次聚类方法用于人群中的识别小群体。该聚类算法通过改进基于密度峰值的聚类算法(Rodriguez等人提出的)并结合贪心策略,自动确定聚类数目并进行顶层粗粒度和底层细粒度两层划分,明显提高了聚类质量。本过程为量化人际关系提供更准确的依据并为群组运动仿真提供小群体信息。在下一部分中,群组划分是基于社会关系和具体疏散场景的。(2)提出基于网格密度与关系的聚类算法,对疏散人群进行群组划分本文主要研究具有多个出口平面区域的疏散场景。因此,首先对平面区域进行网格划分;接着依据前面求出的相似性量化出人际关系;然后依据落在网格内的个体密度及个体间关系确定核心网格;最后在过滤掉离群噪声以及分离稀疏网格的基础上,以核心网格中心为簇心进行行人的群组聚类。这是一种基于网格密度与关系的聚类算法,实际包括两种网格划分方式:静态均匀网格划分与动态非均匀网格划分。本过程主要是在人际关系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场景信息,快速地划分网格,提高聚类效率,为后面的群组运动仿真提供分组信息。(3)提出一种能够仿真群组运动的改进社会力模型群组是疏散人群内部的主要构成成分,而群组运动将直接影响着人群整体的运动特征;因此在传统社会力模型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一种能仿真群组运动的改进社会力模型。该模型能体现行人间的社会关系,并依据聚类得到的群组信息,计算出群组吸引力。群组吸引力是群组内个体间的人际吸引力和群组引导者对组内成员的引导吸引力的合力。仿真实验表明,群组吸引力能影响个体的运动轨迹,也能体现出人群中的群组运动状态。(4)在人群疏散仿真平台中验证改进社会力模型的有效性为了增强现实效果,本文按照真实场景建立了虚拟场景,并部署到课题组搭建的人群疏散仿真平台上。把仿真疏散人群中群组运动的改进社会力模型嵌入该仿真平台,并与经典社会力模型进行疏散仿真的实验对比,最终验证该模型的仿真结果更符合实际的疏散过程。

胡凯璇[6](2018)在《捷克斯洛伐克反法西斯抵抗运动(1938年9月-1945年5月)》文中指出捷克斯洛伐克反法西斯抵抗运动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在反法西斯同盟国家军队同轴心国集团进行正面作战之外,捷克斯洛伐克的一切社会力量及人民在本国内部及国外展开的反对法西斯占领者及其帮凶的、推翻法西斯统治的公开的和秘密的,积极的和消极等各种形式的斗争。本文以国内外对捷克斯洛伐克反法西斯抵抗运动的档案与研究为基础,结合搜集到的有关资料,试图对1938年9月-1945年5月期间的捷克斯洛伐克法西斯抵抗运动进行一番论述。本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绪论主要介绍了选题的意义和国内外研究的现状、研究方法、创新之处等,正文分为四章,结语对1938年9月一一1945年5月捷克斯洛伐克反法西斯抵抗运动的特点及影响进行分析。第一章主要论述了德国对捷克斯洛伐克的入侵与占领。希特勒利用苏台德地区德国人与布拉格政府之间存在的民族矛盾,伙同康拉德·亨莱因领导的苏台德德意志人党制造了苏台德危机。英法奉行绥靖政策,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同德国签订《慕尼黑协定》。在占领苏台德之后,希特勒又伙同蒂索及其领导的赫林卡人民党在斯洛伐克策划类似的独立事件,总统哈查被迫签下建立保护国的协议。1939年3月16日,希特勒正式宣布建立波西米亚和摩拉维亚保护国,同日,希特勒应蒂索政府要求,派兵进驻斯洛伐克,建立了斯洛伐克共和国,实际上的傀儡政权。二者的军事和外交大权皆掌握在德国手中,德国在经济、政治和民族等方面加紧对捷克斯洛伐克的剥削与同化,给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第二章主要论述了捷克斯洛伐克反法西斯抵抗运动兴起阶段的情况。在捷克斯洛伐克被德国占领之后,形成了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和在捷克斯洛伐克流亡政府两大抵抗运动中心。以贝奈斯为首的伦敦流亡政府一方面积极寻求国际对其合法延续性的承认,另一方面通过国内抵抗中央委员会(UVOD)领导国内民主力量的抵抗活动,而三圣组织则承担了联系国内外的工作,进行情报收集等其他斗争。以哥特瓦尔德为首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在莫斯科成立中央委员会,通过在国内建立的地下中央委员会领导国内抵抗运动。捷共一开始进行了积极的抵抗,但后来受到共产国际的影响政策发生了变化。这时期的抵抗运动以人民群众自发的罢工怠工破坏等消极抵抗运动为主,1939年10月28日共和国独立日的游行示威表现尤为突出。第三章主要论述了捷克斯洛伐克反法西斯抵抗运动发展阶段的情况。随着战争形势的变化,捷克斯洛伐克流亡政府与苏联签订《苏捷战时友好互助与战后合作条约》,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和贝奈斯流亡政府暂时放下对峙,民族统一阵线建立起来。抵抗运动受到战争局势的影响也进入大发展阶段,消极抵抗斗争更具组织性和计划性,规模更为强大,武装抵抗斗争在抵抗运动中上升到主要地位,且共产党领导的游击斗争较多,而流亡政府主要贡献在于暗杀了沾满捷克斯洛伐克人民鲜血的刽子手莱茵哈德·海德里希,但这也招致纳粹的报复,使得抵抗运动暂时陷入短暂的低潮。第四章主要论述了捷克斯洛伐克反法西斯抵抗运动决胜阶段的情况。1944年苏联发动对德国的夏季攻势,至8月挺进捷克斯洛伐克境内,抵抗运动进入最后决胜阶段,斯洛伐克人民于8月发动了斯洛伐克民族大起义,虽然付出惨烈的代价但在纳粹的镇压下失败了,最后在苏军的帮助下获得解放。至1945年4月,在东面,苏军已经解放了斯洛伐克全境和摩拉维亚大部分地区,同最后顽抗的德军交战;在西面,盟军向捷克西境推进,至1945年5月,解放波西米亚西部各地。捷克的人民发起了布拉格起义,在与苏军的里外配合下最终于5月9日取得了胜利。斯洛伐克解放后,在科息斯成立了人民阵线政府,在战后通过一系列法令,展开了对境内德国人、投敌叛国者的民族大清洗。本章最后对此时期捷克斯洛伐克反法西斯抵抗运动的特点、影响等进行了分析。

马梦迎[7](2017)在《近代重庆的交通建设与城市空间演进研究(清末-194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古代城市向现代城市发展演变的历史中,近代化是一个复杂又精彩的过程,无论是城市外在形态的变化,还是内部制度的建立,这个飞跃性的变化过程都十分值得研究。而作为城市建设的先导,交通的建设在国家层面和城市建设中都占举足轻重的角色。交通运输作为物质生产部门,是商品交换和流通不可或缺的工具,它的发展与否对于一个城市的兴衰至关重要。因为交通运输直接推动了商业和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分工和交换的进程,交通方式的变革代表着流动性的变革。在空间层面,道路也是城市意象的五要素之一,是决定城市空间的关键因素。交通的发展对城市空间演变起到结构性的影响作用。对于重庆这座兼具水路陆路交通的城市,其以码头和道路为代表的交通设施的发展在其城市历史进程中一直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近代交通方式发生变革的时期,交通极大地影响了重庆城市近代化过程中的城市空间的转变,对近代重庆的城市空间演进起到决定性的影响。本文将重点剖析重庆城市近代化过程中交通对城市空间演进的影响过程。重点论证交通变革在城市的变革中所起到的关键性的作用和地位,分析区域交通的发展对城市内部空间的影响,研究重庆城市近代化的关键时期中,重庆城市空间演进的过程。全文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是第一章的研究的缘起、研究方法与文献综述。第二部分主要是第二、第三章对全国层面的道路交通建设的观念、实践以及知识传播的大背景的论述。首先,从中国城市近代化的缘起——租界——的相关案例开始谈起,阐述传统城市向近代城市转变的过程中,相关的道路、土地、规划、市政等现代城市的建立过程。以及租界-华界,沿海-内陆的传播和影响模式,并揭示重庆城市近代化初期的发展模式。接着,阐述民初全国范围内城市建设的相关实践案例,说明近代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交通建设是其中的关键环节,以“拆城筑路”为代表的交通建设举措,对城市的空间发展起到极大的影响。重庆的城市交通建设也是在全国范围内的交通建设实践的背景中进行的。第三章主要论述与交通相关的观念,首先通过对民初全国范围内的交通建设战略——《建国方略》——的研究,揭示交通建设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性,以及全国城市的交通战略地位。并分析重庆在全国交通系统中的角色和地位,及其对城市区域关系的重要影响。接着通过对《道路月刊》的史料的研究,梳理与交通建设相关的观念、经验、技术的传播媒介。这是重庆的交通及市政建设的知识来源。第三部分为第四、第五章,开始进入对重庆及周边范围的交通发展的具体研究之中。在重庆及其周边区域的空间维度之内,在清末到1949年的整个时间维度之中,重点从重庆的区域及城市内部交通两个方面,并分别包含陆路交通和水路交通两个部分进行研究。首先研究区域交通的发展变化如何影响区域格局,接着梳理城市内部道路、码头发展的历史沿革,以此研究交通对重庆城市空间格局演进的影响。根据重庆近代交通发展以及空间演变的特点,将研究对象在时间上大致分为五个历史时期:首先是清末开埠以前重庆交通的传统状态时期;其次是开埠前之后向近代化变革的时期,也是近代城市的形成与探索的阶段(1891-1920);其次是近代城市市制的建立与近代城市道路建设的展开阶段(1921-1935);然后是抗日战争的陪都时期,城市道路建设与交通系统的形成完善的阶段(1936-1945),最后是还都南京至重庆解放,重庆城市的发展情况(1946-1949)。文章在论述不同的对象时,对阶段的描述略有取舍。针对不同研究对象在不同时期的关键转变以及建设实践进行论述,并将重点分析交通对城市空间演进的影响和作用。研究过程中根据相关历史文献,梳理重庆城市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过程。通过对重庆不同层面、不同时期的代表性历史地图的搜集整理,梳理不同时期的交通发展情况及关键转变,分析其落实到空间上的推演过程。第六章为结论部分。重点论述重庆城市的空间格局如何受到内外部交通的影响,区域交通的发展对城市内部交通的影响,以及重庆的道路、码头等交通的发展对城市空间格局演进的影响作用。论证近代以来,重庆的交通发展不仅奠定了城市早期的空间格局,也直接推进了重庆从传统到现代城市的空间演进过程,并将持续影响现代重庆城市空间格局。对重庆近代城市历史的研究,对当代重庆城市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王正阳[8](2017)在《小型建筑屋盖系统案例研究》文中指出屋盖系统作为建筑系统中为人类提供“遮蔽”这一最基本功能的系统组成,一直以来在建筑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不仅仅是由于其无可替代的功能性地位,也与其作为建筑外轮廓线中最重要的视觉焦点有关。从古至今,随着建筑系统复杂性日趋增高、建筑功能内容日趋增多,与之相对应的屋盖设计难度也逐渐变大。因此,我们有必要在建筑设计方法日趋多元化的今天对屋盖系统进行梳理和分析,依据建造方式对其重新进行分类,并从中整理出规律性的结果,应用于今后的建筑创作中。本文通过在全球范围内选取大量当代已建成建筑作品的屋盖系统,针对这个建筑系统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采用绘制、调查、归纳和总结的方法对其材料选择、设计手法、构造方式及特点和发展规律进行阐述和总结,力图形成一部内容翔实的屋盖系统案例集成,为之后建筑师在小型建筑屋盖系统方案设计的探索和创造提供设计依据,展现尽可能多的设计可能性和选择方向。案例中的屋盖系统作为一个既定结果,必然有其形成的原因,但是在庞杂的当代的实践中如何将这些案例分类,也是一个重要问题。本文总结从森佩尔开始历代前人的研究结果,提出了基于建造方式的屋盖系统分类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案例的分析与总结。通过材料系统、结构系统和建造系统进行系统内的案例对比和分析,在这个过程中梳理出小型建筑屋盖设计中的些许经验和方法,总结出其设计发展趋势。最终形成一本小型建筑屋盖系统设计的资料集成,为建筑师在日趋多元化的设计实践中提供一定的参考。

刘帅[9](2017)在《应对突发事故的抢险救援车的设计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社会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水平带来了提高,但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近些年来,全球进入了自然灾害的高发期,而我国作为世界上自然灾害最频发的国家之一,地震、泥石流、洪涝、山体滑坡等一直肆虐着我国人民,危及着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也对我国的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和2010年的玉树大地震至今思之令人胆寒,在震后的救援工作中,抢险救援车作为灾害救援的攻坚力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尽管如此,抢险救援车在救援工作中也暴露出了种种问题,车辆体积过大、路面适应能力差、救援装备老旧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救援工作的效率。现如今,人的安全和产品使用体验在产品创新设计中占据着愈来愈重要的位置,在抢险救援车上所体现出来的种种问题能否得到解决以及如何解决,成为了现阶段设计研究的重点问题。本课题深入研究了地震救援理论和产品创新设计理论,剖析了我国地震救援力量的现状和现有救援车的发展情况,结合当今市场上主流抢险救援车的功能特点和地震救援现场的实际需求,阐述了新型抢险救援车的发展趋势以及功能需求,并对抢险救援车的工作环境做出了详细的情景分析。抢险救援车采用较小车型、模块化布置的设计,根据事故现场的情况合理装载救援相关的设备,避免携带无用设备,提高存储空间的利用率;车辆有着良好的越野能力和路面适应能力,在设备配备上能够满足救援、后勤和医疗的需求,在车辆设计和装备配备中充分考虑人机工程学的因素,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真正实现设计上的创新和突破,推动我国产品创新设计的新发展。

汪秋慧[10](2016)在《共用公物使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共用公物为人类的社会化生活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它对于确保每个人过上有尊严的生活发挥着重要作用。共用公物理论起源于罗马法上非财产物规定中的公有物和共有物,它们受私法规则的支配且理论非常简单。共用公物是指行政主体基于公共目的而提供给公众使用的物。相较于公用公物,共用公物更贴近民生,与人权联系更紧密,更能检验政府对于公众的给付意愿和给付义务的履行状况。共用公物具有不可让渡性、不受时效限制、不得强制执行和不得被征用等特性,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共用公物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张,从有体物扩张到无体物,环境资源也可被视为共用公物。目前共用公物使用领域中主要有以法国、德国为代表的大陆法系所有权说和以美国为代表的英美法系的公共信托理论两种理论基础。我国共用公物使用的宪政基础应为人民主权理论,公众可以使用共用公物的原因在于公众享有公有权,近代市民宪法逐步转变为现代市民宪法,给付行政的内在内容决定公众可以使用共用公物和公民享有重要的基本权利。我国应吸收德国的修正私法所有权理论和英美的公共信托理论,构建我国国家财产的双重结构。共用公物使用的方式可以分为自由使用和许可使用,它们的区分可以从综合客观行为与主观目的,考量基本权利保障两方面来进行。就共用公物自由使用的性质而言,折衷说更符合我国现实状况,而公权说因更有利于保护使用人的合法权益而更适合我国未来的发展。共用公物普通许可使用实质是自由使用,共用公物特许使用的性质是行政行为,是以对方同意为条件的特殊的行政行为。共用公物特许使用权则是兼具公权和物权属性。此外,为保证共用公物能提供公用,我们应保护共用公物,还应促使共用公物的使用遵循一定的原则和界限。目前,我国共用公物使用的相关立法较为丰富。有各种效力等级的立法,这些立法大多包含了共用公物供给和所有权归属,共用公物自由使用和许可使用方式,共用公物使用许可流转等三方面的内容。此外,《行政许可法》也涉及到共用公物使用的许可和特许。这些立法规定有闪光点,但也存在着不足。吃喝公园现象和人工共用公物商业冠名现象这两个事例也能反映出共用公物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在共用公物使用中还存在其他一些现实问题。在共用公物自由使用中,在共用公物供给方面,存在着公民参与的缺乏导致共用公物供需不匹配;在私人供给共用公物时,政府责任出现缺位;部分供给主体未能提供合格的共用公物;设置之后的维护力度不足等问题。在共用公物管理方面存在着共用公物管理机关权责不清,缺乏监督;有关法律对共用公物管理权与共用公物警察权未能恰当区分、共用公物管理机关的自由裁量权欠缺制约机制等问题;在共用公物使用权行使方面,存在诸如使用人的自由或权利被不当限制,相关法律缺乏对使用人权利的保障条款,共用公物使用人缺乏参与权和监督权,使用人的权利救济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在公物许可使用过程中出现普通许可与特许混淆,未依法设定行政许可条件,立法所规定的行政许可标准较为粗陋等现象。为了完善共用公物许可使用制度,可以通过由法律明确界定共用公物,规制违法行政许可,完善我国行政许可标准的立法,通过辅助机制弥补招标、拍卖方式的不足,采用多种公平竞争方式,增加订立合同和登记程序,建立利益衡量机制,界定可流转的共用公物特许使用权的范围,明确具体流转方式,区别对待不同特许并予以规则化,加强对特许使用人的法律保护等措施进行。为了完善共用公物自由使用制度,可通过合理配置共用公物管理权力,确立共用公物管理权和警察权的行使规则,强化对共用公物的财政预算监督与审计监督,健全行政系统内部监督制度,加强对共用公物的使用价格和质量的监管,提高设置共用公物和提供公用过程中的公民参与度,建立共用公物管理权和警察权的损害赔偿机制,建立共用公物致害国家赔偿制度,建立我国的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等措施来进行。

二、德国图斯多夫机场火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德国图斯多夫机场火灾(论文提纲范文)

(1)“电影作者”理论视域下的昆汀·塔伦蒂诺电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四)研究意义
一、“电影作者”论与昆汀·塔伦蒂诺
    (一)昆汀·塔伦蒂诺创作风格的形成
        1.从超级影迷到鬼才导演
        2.独立电影的崛起
    (二)电影作者论的产生和发展
    (三)作者论视域下的昆汀·塔伦蒂诺
二、美学特征的作者性
    (一)巧夺天工——叙事模式特征
    (二)对抗权威——后现代主义美学特征
    (三)独具一格——视听语言的特征
        1.犀利的镜头语言
        2.高度风格化的电影声音
三、母题表达的作者性构思
    (一)快意恩仇的“复仇”母题
    (二)作为辅助的“爱情”母题
    (三)游戏化的“死亡”母题
结论
    (一)个人风格的作者性坚持
    (二)对我国电影创作的启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德阳市柳梢堰智慧公园景观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智慧公园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3.3 智慧公园的反思及发展趋势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智慧
        2.1.2 智慧城市
        2.1.3 智慧公园
        2.1.4 GIS技术
    2.2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相关案例总结分析
    3.1 国外案例一——英国伦敦奥林匹克公园
        3.1.1 概况
        3.1.2 特色分析与经验借鉴
    3.2 国内案例二——重庆礼嘉智慧公园
        3.2.1 概况
        3.2.2 特色分析与经验借鉴
    3.3 国内案例三——北京海淀公园
        3.3.1 概况
        3.3.2 特色分析与经验借鉴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智慧公园景观设计研究
    4.1 设计原则
        4.1.1 以人为本原则
        4.1.2 生态性和可持续性原则
        4.1.3 地域特色性原则
        4.1.4 一体化原则
        4.1.5 超前性原则
    4.2 设计目标
        4.2.1 技术——信息化、智能化
        4.2.2 环境——生态友好与共生
        4.2.3 空间——动态混合利用
        4.2.4 场所——沉浸式交互体验
        4.2.5 文化——延续场地精神、地域文脉
        4.2.6 价值——社会公平与人文关怀
    4.3 创新设计方法
        4.3.1 技术智慧
        4.3.2 生态智慧
        4.3.3 场所智慧
        4.3.4 人文智慧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项目前期分析及基于GIS的场地现状分析
    5.1 场地概况
        5.1.1 项目区位
        5.1.2 自然条件
        5.1.3 交通条件
        5.1.4 游憩资源分析
    5.2 场地现状综合分析
        5.2.1 周边用地分析
        5.2.2 基于GIS的场地现状分析
        5.2.3 现状具体问题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德阳市柳梢堰智慧公园景观设计
    6.1 规划设计导则
        6.1.1 设计原则
        6.1.2 设计定位和目标
        6.1.3 设计策略
    6.2 总体规划设计
        6.2.1 总平面图
        6.2.2 鸟瞰图
        6.2.3 功能分区
        6.2.4 道路交通
        6.2.5 景观结构
        6.2.6 全园智慧系统
    6.3 专项规划设计
        6.3.1 蓝色空间
        6.3.2 绿色空间
        6.3.3 灰色空间
        6.3.4 植物规划设计
        6.3.5 景观服务设施设计
        6.3.6 参与性游戏设计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7.2.1 不足
        7.2.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图纸目录及来源
致谢
个人简介

(4)我国共享经济行政监管的困境与创新研究 ——以共享充电宝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国内文献综述
        1.3.2 国外文献综述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与不足
第2章 主要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共享经济相关概念概述
        2.1.1 共享经济
        2.1.2 共享充电宝
        2.1.3 行政监管
    2.2 共享充电宝行政监管的理论基础
        2.2.1 公共产品理论
        2.2.2 协同治理理论
        2.2.3 服务型政府理念
    2.3 共享经济行政监管的必要性分析
        2.3.1 提供公共服务是政府的职能
        2.3.2 政府承担城市治理职能
        2.3.3 政府是公共利益的维护者
第3章 我国共享经济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3.1 我国共享经济的发展现状
        3.1.1 我国共享经济的发展现状
        3.1.2 我国共享充电宝行业的发展现状
    3.2 共享充电宝运营中存在的问题
        3.2.1 市场准入问题
        3.2.2 互联网平台责任问题
        3.2.3 安全风险问题
        3.2.4 废旧电芯回收处理问题
第4章 共享经济行政监管的现状与困境
    4.1 共享经济行政监管的现状
        4.1.1 宏观监管政策
        4.1.2 监管法律
        4.1.3 监管主体
    4.2 共享充电宝行政监管中存在的困境
        4.2.1 相关法律规范的缺位
        4.2.2 对企业权利的保障不到位
        4.2.3 监管模式缺乏创新
        4.2.4 监管主体的责任缺位
        4.2.5 法律问题复杂
第5章 完善共享经济监管体系的建议
    5.1 完善共享经济行政监管的基本思路
        5.1.1 引导企业规范发展
        5.1.2 地方政府出台管理办法和指导意见
        5.1.3 建立信用体系
        5.1.4 保障用户信息和押金安全
        5.1.5 引入保险机制分担风险
    5.2 完善共享经济行政监管法律制度框架
        5.2.1 加快共享经济立法进程,实现央地两级联合监管
        5.2.2 重视保护企业合法权益
    5.3 改进共享经济行政监管方式
        5.3.1 动态监管共享经济
        5.3.2 建立多元化合作协同治理机制
        5.3.3 设定相关行政许可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5)面向群体疏散仿真的分组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人群疏散仿真模型的研究现状
        1.2.2 小群体的研究现状
        1.2.3 聚类算法的应用现状
        1.2.4 社会力模型及其改进模型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基于自顶向下层次聚类的小群体识别方法
    2.1 引言
    2.2 相关研究
    2.3 识别小群体
        2.3.1 表征轨迹点间差异的三项特征
        2.3.2 轨迹描述与轨迹差异的度量
        2.3.3 识别小群体的自顶向下的层次聚类
        2.3.4 自顶向下的层次聚类算法描述与分析
    2.4 仿真实验
        2.4.1 实验环境设置
        2.4.2 实验测试1:基于密度峰值的顶层聚类
        2.4.3 实验测试2:底层聚类算法
        2.4.4 实验对比:自底向上的聚类和基于基本图的聚类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网格密度和关系的聚类算法
    3.1 引言
    3.2 相关研究
    3.3 基于网格密度和关系的聚类算法
        3.3.1 社会关系的定义
        3.3.2 用于人群疏散的GABGDR
        3.3.3 GABGDR的时间复杂度分析
        3.3.4 仿真实验
    3.4 基于动态网格密度和关系的聚类算法
        3.4.1 算法的基本思想及简要过程
        3.4.2 GABGP算法描述
        3.4.3 动态非均匀地划分网格的示例
        3.4.4 GABGP算法时间复杂度分析
        3.4.5 仿真实验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仿真群组运动的改进社会力模型
    4.1 引言
    4.2 相关研究
    4.3 仿真群组运动的改进社会力模型
        4.3.1 社会力模型
        4.3.2 改进的社会力模型
    4.4 仿真实验
        4.4.1 实验设置
        4.4.2 实验结果及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面向人群疏散的群组运动仿真
    5.1 疏散数据的采集
        5.1.1 定位方式采集疏散数据
        5.1.2 视频方式采集疏散数据
    5.2 疏散场景的三维建模
    5.3 在人群疏散仿真平台验证群组运动的仿真模型
        5.3.1 狭长形场景的疏散仿真对比实验
        5.3.2 方形场景的疏散仿真对比实验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及参与的课题
致谢

(6)捷克斯洛伐克反法西斯抵抗运动(1938年9月-1945年5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案
        (一) 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
        (二) 研究方法
        (三) 创新之处
第一章 捷克斯洛伐克反法西斯抵抗运动的背景
    第一节 慕尼黑阴谋
        1、苏台德地区与慕尼黑阴谋
        2、《慕尼黑协议》对捷克斯洛伐克的影响
    第二节 波西米亚和摩拉维亚保护国
        1、波西米亚和摩拉维亚保护国的建立
        2、德国对波西米亚和摩拉维亚保护国的统治
    第三节 斯洛伐克“独立国”
        1、斯洛伐克“独立国”的建立
        2、德国对斯洛伐克“独立国”的统治
第二章 捷克斯洛伐克反法西斯抵抗运动的兴起(1938年9月——1941年6月)
    第一节 捷克斯洛伐克临时政府及其领导的抵抗运动
        1、捷克斯洛伐克临时政府
        2、国内抵抗中央委员会与三圣组织
    第二节 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抵抗运动
        1、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地下中央委员会
        2、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的抵抗斗争
    第三节 人民群众自发的抵抗运动
        1、多种形式的非暴力抵抗斗争
        2、共和国独立日的游行示威
第三章 捷克斯洛伐克反法西斯抵抗运动的发展(1941年6月——1944年8月)
    第一节 捷克斯洛伐克反法西斯民族统一阵线的建立
        1、民族统一阵线的初步形成
        2、民族统一阵线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节 非暴力抵抗运动的发展
        1、生产领域的抵抗斗争
        2、文化领域的抵抗斗争
    第三节 武装抵抗斗争的发展
        1、蓬勃发展的武装抵抗斗争
        2、“类人猿行动”
第四章 捷克斯洛伐克反法西斯抵抗运动的胜利(1944年8月——1945年5月)
    第一节 斯洛伐克民族大起义
        1、初战告捷
        2、希特勒的反扑与最后的胜利
    第二节 布拉格起义
        1、布拉格电台战役
        2、美苏较量与最后胜利
    第三节 战后民族大清洗
        1、对德国人的驱逐
        2、对叛国者的惩罚
    第四节 捷克斯洛伐克反法西斯抵抗运动的特点及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近代重庆的交通建设与城市空间演进研究(清末-194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来源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创新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文献综述
        1.5.1. 关于近代城市交通建设的研究
        1.5.2. 基于古地图对历史城市的研究
        1.5.3. 近代重庆城市的相关史料及论述
        1.5.4. 小结:研究方法的总结
2 清末民初中国城市近代化的交通建设实践
    2.1. 中国城市近代化的缘起——以租界为中心的考察
        2.1.1. 租界的扩张与越界筑路——以上海租界为例
        2.1.2. 租界的市政与土地制度——以天津英租界为例
        2.1.3. 租界的建设与道路规划——以汉口租界为例
        2.1.4. 小结:租界的示范效应
    2.2. 民初全国城市道路与市政建设实践
        2.2.1. 筑路与拆城——新旧势力的博弈
        2.2.2. 筑路与土地——土地重划与征用
        2.2.3. 筑路与市政——实践手段和措施
    2.3. 小结:全国范围内的现代化建设的道路
3 清末民初国家交通建设的战略及知识传播
    3.1. 民初全国范围的交通战略——以《建国方略》为中心
        3.1.1. 《建国方略》中的交通建设构想
        3.1.2. 《建国方略》中外部资源的引进
        3.1.3. 《建国方略》中重庆的战略地位
        3.1.4. 小结:城市的交通战略地位
    3.2. 观念、知识与技术的传播——以《道路月刊》为中心
        3.2.1. 筑路的观念与思想
        3.2.2. 筑路的实践与技术
        3.2.3. 筑路的组织和人才——以重庆为例
    3.3. 小结:实践背后的战略指导与后备支撑
4 清末至1949年重庆城市区域交通格局的形成发展
    4.1. 时间分期及地图背景
        4.1.1. 依据权力变更的时间分期
        4.1.2. 地图选取及来源背景
    4.2. 清末开埠前区域格局中的重庆城
        4.2.1. 清末全国区域格局中的长江上游地区
        4.2.2. 清末长江上游地区的川江航运——木船航运水道交通
        4.2.3. 清末重庆的陆路交通结构——以邮驿制度为基础
        4.2.4. 小结:清末重庆的区域结构
    4.3. 陆路交通格局的现代化进程
        4.3.1. 地方陆路交通建设的起步——开埠至1935年
        4.3.2. 国民政府主导的大后方建设——1935年至解放
        4.3.3. 小结:区域交通与城市地位
    4.4. 传统川江航运向现代的变革
        4.4.1. 开埠至民国初年——动线打通和外轮进入
        4.4.2. 民国初年至抗战前——民族航运业的兴起
        4.4.3. 抗战期间——后方与前线的交通运输线
        4.4.4. 小结:航运变革与区域关系
    4.5. 小结:城市近代化中的区域交通格局
5 清末至1949年重庆城市内部交通建设与空间演进
    5.1. 历史地图中重庆的城市与交通
        5.1.1. 旧城新区的渝中半岛历史地图
        5.1.2. 地图中的城市空间演变分析
        5.1.3. 城市扩张及市区分布的变化
        5.1.4. 小结:地图中的历史空间信息
    5.2. 清末-1920年——传统空间格局
        5.2.1. 山水格局
        5.2.2 空间格局
    5.3. 1921-1926年——新市政的萌芽
        5.3.1. 建设江北计划
        5.3.2. 拆城筑路起步
    5.4. 1927-1935年——市政从无到有
        5.4.1. 市政建设的举措
        5.4.2. 新区旧城的马路
        5.4.3. 现代码头的修筑
        5.4.4. 区域职能的变化
    5.5. 1936-1945年——城市急剧扩张
        5.5.1. 主城建设——中心转移与火巷开辟
        5.5.2. 市郊发展——内迁、疏散与分区
        5.5.3. 公共交通——主城市郊的联系
        5.5.4. 渡轮航线——两江三岸的连通
    5.6. 1946-1949年——都市计划及空间变化
        5.6.1. 交通为首的陪都建设计划
        5.6.2. 战后交通建设及空间变化
    5.7. 小结:城市内部的交通发展与空间演进
6 交通变革中城市的现代化空间演进
    6.1. 现代性在城市空间中的移植转化
        6.1.1. 交通所代表的流动性与城市空间的关系
        6.1.2. 现代性中观念、制度及技术的移植转化
    6.2. 区域格局、城市地位与城市空间
        6.2.1. 区域格局与城市地位
        6.2.2. 交通格局与城市空间
    6.3. 对当代重庆城市发展建设的启示
    6.4. 研究的不足与对后续研究的展望
        6.4.1. 历史文献资料的进一步挖掘
        6.4.2. 交通与现代性的更深入研究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小型建筑屋盖系统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及范围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范围
    1.3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现状
        1.3.1 国内的相关研究现状
        1.3.2 相关研究存在的问题
    1.4 课题的目的、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的方法与基本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论文基本框架
2 小型建筑屋盖系统案例研究
    2.1 案例的研究方法
        2.1.1 案例的分类与参考
        2.1.2 案例的收集和筛选
        2.1.3 案例分析的研究内容与步骤
    2.2 构架型屋盖系统
        2.2.1 Les cols餐宴亭
        2.2.2 仙石原别墅
        2.2.3 三加和中小学加建项目
        2.2.4 气仙沼大谷的共有之家
        2.2.5 加须美发店
        2.2.6 布洛克霍尔斯游客中心
        2.2.7 “高架桥下”的市场大厅和商店
        2.2.8 柏林某小学自助餐厅
        2.2.9 德尔加杜角学校
        2.2.10 亚琛工业大学供热站改造
        2.2.11 芝加哥诗歌基金会
        2.2.12 篱苑书屋
        2.2.13 太宰府市T幼儿园
        2.2.14 李公馆二号扩建
        2.2.15 日本工学院射箭馆与拳击馆
        2.2.16 荆棘冠教堂
        2.2.17 肉桂合作社培训中心
        2.2.18 基督城纸管教堂
        2.2.19 阿努拉葡萄园活动中心
        2.2.20 给孤独园
        2.2.21 东京银色小屋
        2.2.22 IBM旅行帐篷
        2.2.23 林会所
        2.2.24 高黎贡手工造纸博物馆
        2.2.25 昭岛紫罗兰幼儿园
        2.2.26 国际教养大学图书馆
        2.2.27 港北幼儿园游戏楼
        2.2.28 马尔康灾后重建住宅
        2.2.29 美浓客家文物馆
        2.2.30 都柏林牙科医院扩建项目
        2.2.31 Aquaterra环境中心
    2.3 塑造型屋盖系统
        2.3.1 富尔纳斯湖观察与研究中心
        2.3.2 美因茨犹太社区中心
        2.3.3 尼克拉斯多夫的管理及仓储建筑
        2.3.4 卢森堡市立艺术博物馆
        2.3.5 科尔诺图书馆
        2.3.6 韦克菲尔德赫普沃斯画廊
        2.3.7 萨拉戈萨的学校综合建筑
        2.3.8 金贝尔美术馆
        2.3.9 昆山有机农场采摘厅
        2.3.10 圣米歇尔农场多功能中心
        2.3.11 尼洋河游客接待站
        2.3.12 林肯中心Hypar pavilion草坪饭店
        2.3.13 霍奇米洛克餐厅
    2.4 砌筑型屋盖系统
        2.4.1 海鸥加油站
        2.4.2 威尼斯双年展无人机机场
        2.4.3 巴塞罗那活动亭
        2.4.4 新寨咖啡庄园
        2.4.5 马萨罗农产品仓库
        2.4.6 富平陶艺博物馆主馆
        2.4.7 马蓬古布韦导览中心
        2.4.8 砂之家
        2.4.9 拉芬斯堡艺术博物馆
        2.4.10 基督圣工教堂
    2.5 本章小结
3 小型建筑屋盖系统设计研究
    3.1 案例的材料系统研究
        3.1.1 屋盖系统材料运用与发展
        3.1.2 影响小型建筑屋盖系统材料选择的主要原因
        3.1.3 屋盖系统材料的组织方式
    3.2 案例的结构系统研究
        3.2.1 形态作用体系
        3.2.2 截面作用体系
        3.2.3 面作用体系
        3.2.4 向量作用体系
    3.3 案例的建造系统研究
        3.3.1 建造系统核心
        3.3.2 建造方式特点
        3.3.3 屋盖系统建造方式的创新研究
    3.4 本章小结
4 当代小型建筑屋盖系统设计趋势
    4.1 建造技术的适宜化
    4.2 对可持续与生态的持续关注
    4.3 预制与一体化的推广
    4.4 创作的地域化倾向
    4.5 整体与自明性间的平衡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图录
作者在读研期间研究成果

(9)应对突发事故的抢险救援车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3.1 国外的研究现状
        1.3.2 国内的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整体发展状况
    1.4 研究方法及思路
第二章 抢险救援理论及救援车需求研究
    2.1 地震的特征及抢险救援车的作用
        2.1.1 地震的特征及危害
        2.1.2 抢险救援车在地震救援中的作用
    2.2 抢险救援理论在救援车中的应用
        2.2.1 以人为本,科学救援
        2.2.2 正确的搜救知识,齐全的救援设备
        2.2.3 救援车加强了救援现场的安全管控
        2.2.4 救援车为救援现场提供各项救援保障
    2.3 我国地震救援存在的不足
        2.3.1 地震救援力量偏弱,救援设备效率低
        2.3.2 救援设备研发投入力度不够
        2.3.3 救援装备配备不合理,不能发挥装备优势
    2.4 地震抢险救援对救援车辆的需求
        2.4.1 定位及时准确,反应迅速
        2.4.2 抢险救援力度大,效率高
        2.4.3 救援能够持续输出,协调运转
        2.4.4 高效搜救是救援的第一要义
    2.5 地震救援对救援车辆的技术要求
        2.5.1 救援车辆动力搭载平台
        2.5.2 救援车辆的动力源
        2.5.3 救援车辆的外观
        2.5.4 救援车辆其他辅助系统
第三章 抢险救援车类型及案例分析
    3.1 地震救援车的市场发展状况及发展前景
        3.1.1 地震救援车的市场发展状况
        3.1.2 地震救援车的发展前景
    3.2 当前主流抢险救援车功能及特点
        3.2.1 乌尼莫克抢险救援车
        3.2.2 德国施密茨系列救援车
        3.2.3 全路面多功能地震抢险救援车
        3.2.4 依维柯工程抢险救援车
        3.2.5 全地形履带式抢险工程车
    3.3 各类抢险救援车对比分析
    3.4 有关抢险救援车的实际案例分析
        3.4.1 汶川地震案例分析
        3.4.2 玉树地震案例分析
    3.5 新形势下对于抢险救援车的需求探究
第四章 抢险救援车的创新设计与功能研究
    4.1 产品创新设计概念
        4.1.1 产品创新的定义
        4.1.2 产品创新的阶段
    4.2 产品创新设计的必要性
        4.2.1 物尽其用,满足用户的需求
        4.2.2 保持产品的竞争优势,为企业带来利润
        4.2.3 产品形成自己的品牌,提高企业形象
        4.2.4 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带动社会发展
    4.3 抢险救援车的创新设计要点
        4.3.1 以用户为中心的人性化设计
        4.3.2 救援车创新设计中体现个性化
        4.3.3 注重科技应用和环境保护并行
        4.3.4 创新设计中考虑人机工程学因素
    4.4 抢险救援车创新设计的方法
        4.4.1 形象思维设计法
        4.4.2 逻辑思维设计法
        4.4.3 系统设计法
        4.4.4 智能设计法
    4.5 抢险救援车功能研究
        4.5.1 抢险救援车模块化设计
        4.5.2 抢险救援车的动力系统
        4.5.3 抢险救援车外观和搭载平台
        4.5.4 抢险救援车车载辅助系统
第五章 抢险救援车设计实例
    5.1 目标定位
    5.2 需求研究
    5.3 确定需求
    5.4 方案草图
    5.5 应用情景分析
    5.6 建立模型
    5.7 抢险救援车设计案例
        5.7.1 抢险救援车设计说明
        5.7.2 抢险救援车产品展示
        5.7.3 实物模型展示
第六章 结论
第七章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专利及获奖情况
致谢
附件

(10)共用公物使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简述
    二、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主要研究内容
    五、研究途径、研究方法与研究限制
第一章 共用公物使用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共用公物的概念
        一、共用公物概念的起源
        二、国外的共用公物概念
        三、我国学者对共用公物概念的界定
        四、本文的观点
        五、共用公物的成立要素
        六、本文将共用公物作为研究对象的理由
    第二节 共用公物的类型与扩张
        一、共用公物的类型
        二、共用公物的扩张
    第三节 共用公物所有权学说和公共信托理论
        一、大陆法系国家的共用公物所有权学说
        二、英美法系国家的公共信托理论
        三、对共用公物所有权学说和公共信托理论的评论
        四、我国共用公物使用的相关理论之探讨
    第四节 共用公物使用的方式
        一、共用公物使用方式的分类
        二、共用公物自由使用和许可使用概要
    第五节 共用公物使用的法律性质
        一、共用公物自由使用的法律性质
        二、共用公物特许使用和特许使用权的法律性质
    第六节 共用公物使用的原则、保护和界限
        一、共用公物使用的原则
        二、共用公物使用的保护
        三、共用公物使用的界限
第二章 共用公物使用的现象考察
    第一节 我国共用公物使用的立法考察
        一、共用公物使用的立法现状和问题
        二、对《行政许可法》相关规定的评析
    第二节 我国共用公物使用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共用公物使用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在共用公物许可使用方面出现的问题
    第三节 我国共用公物使用的实例分析
        一、对“吃喝公园”现象的思考
        二、对共用公物商业冠名的思考
第三章 共用公物许可使用的制度完善
    第一节 明确界定共用公物
    第二节 规制违法行政许可
    第三节 确立行政许可标准
        一、应明确行政许可标准的组成部分
        二、遵循“尽可能具体”原则来规定行政许可标准
    第四节 完善行政特许授予制度
        一、通过辅助机制弥补传统招标、拍卖方式的不足
        二、采用多种公平竞争方式
        三、增加订立合同程序
        四、增加登记程序
    第五节 建立利益衡量机制
    第六节 完善共用公物特许使用权流转制度
        一、界定可流转的共用公物特许使用权的范围
        二、明确具体流转方式
        三、区别对待不同特许使用权的流转并予以规则化
第四章 共用公物自由使用的制度完善
    第一节 完善共用公物的管理体制
        一、合理配置共用公物管理权力
        二、确立共用公物管理权和警察权的行使规则
        三、强化对共用公物的财政预算监督与审计监督
        四、健全行政系统内部监督制度
        五、加强对共用公物使用价格和质量的监管
        六、提高共用公物设置和提供公用过程中的公民参与度
    第二节 加强对共用公物使用人的权利救济
        一、建立共用公物管理权和警察权的损害赔偿机制
        二、建立共用公物致害国家赔偿制度
        三、建立我国的行政公益诉讼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后记

四、德国图斯多夫机场火灾(论文参考文献)

  • [1]“电影作者”理论视域下的昆汀·塔伦蒂诺电影研究[D]. 朴竣麟.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2]德阳市柳梢堰智慧公园景观设计研究[D]. 刘嫣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3]马克思主编《新莱茵报》第301号(终刊号)[J]. 何渊,杜渐.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20(S1)
  • [4]我国共享经济行政监管的困境与创新研究 ——以共享充电宝为例[D]. 刁硕伟. 天津财经大学, 2020(07)
  • [5]面向群体疏散仿真的分组算法研究[D]. 李焱.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9)
  • [6]捷克斯洛伐克反法西斯抵抗运动(1938年9月-1945年5月)[D]. 胡凯璇. 陕西师范大学, 2018(12)
  • [7]近代重庆的交通建设与城市空间演进研究(清末-1949)[D]. 马梦迎. 重庆大学, 2017(12)
  • [8]小型建筑屋盖系统案例研究[D]. 王正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7(02)
  • [9]应对突发事故的抢险救援车的设计与研究[D]. 刘帅. 天津科技大学, 2017(03)
  • [10]共用公物使用研究[D]. 汪秋慧. 苏州大学, 2016(06)

标签:;  ;  ;  ;  ;  

德国图斯多夫机场发生火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