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盐藻提取物抗氧化作用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段昊,吕燕妮,闫文杰[1](2021)在《藻类原料在我国保健食品中的应用进展》文中指出我国地大物博,藻类原料十分丰富。其种类多,是海洋和内陆水系有机物的主要生产者,也是无机物的天然富集者,目前多用于工业、食品、药品、化妆品等领域,是未来重要的食物资源。藻类原料使用历史悠久,有大量毒理学研究证实,藻类食用安全性较高。同时,随着国内外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藻类的精加工、提取工艺不断完善,更加有效地提高了藻类原料的食用安全性。目前大量的研究证实,藻类富含β-胡萝卜素、藻蓝蛋白、不饱和脂肪酸、多糖等生物活性物质,藻类功效明确,在保健食品行业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综述了藻类原料在我国保健食品中的合规性依据、应用于保健食品的现状、功效成分以及保健功能,以期为藻类原料应用于保健食品的深度发掘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朱辉权[2](2021)在《饲喂DHA微藻粉对山羊乳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微藻中富含DHA等多不饱和脂肪酸,且不同微藻中DHA含量各不相同,研究发现裂壶藻藻油中DHA含量可达到48%。在畜牧业中,微藻常被用作饲料添加剂来提高畜产品的营养价值,大量的研究表明,微藻DHA在奶牛体内经过生物转化、富集,进入乳脂肪结构中并包于乳脂肪球内,进而显着提高了乳中DHA(原生态DHA)的含量,且文献报道鲜乳没有鱼腥味,使其成为原生态DHA乳制品的优质原料,目前市场上已有相关产品,如伊利的QQ星,蒙牛的未来星等系列。山羊乳营养丰富,被认为是最接近母乳的动物乳,但目前对于饲喂微藻提高山羊乳中DHA含量的研究却相对较少,缺乏系统的研究。已有报道认为,sn-2上的DHA易于被吸收后进入大脑,饲喂微藻粉后,微藻中的DHA是否可以在奶山羊体内经过生物转化途径,进而提高羊乳中sn-2位DHA的含量,还未见报道。此外,原生态DHA原料乳尚缺乏系统的加工贮藏特性研究,且国内市场DHA牛乳制品中,有人工添加和原生态DHA两种,但缺乏鉴别方法。为此,本研究通过向奶山羊饲料中添加不同剂量的DHA微藻粉,并且在不同的饲喂时间采集羊奶样品,通过乳成分分析仪、气相色谱技术、蛋白质组学技术对羊乳品质特性进行系统分析,并对原生态DHA羊乳加工成UHT乳和全脂乳粉进行贮藏实验,比较人工添加DHA乳制品与原生态高DHA的乳制品的贮藏特性,主要结果如下:使用裂壶藻藻粉作为饲料添加剂饲喂奶山羊65天后,发现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饲喂DHA微藻粉对羊乳脂肪、体细胞有显着性影响(P<0.05),且不同饲喂量对羊乳影响不同,其中低剂量、中剂量试验组分别对羊乳脂肪、体细胞数影响较大。其次,检测了不同微藻粉添加量及饲喂时间对山羊乳脂肪酸的影响,发现羊乳中DHA绝对含量与微藻粉添加量呈现量效关系,且在所有试验组中呈现先增加后轻微降低之后保持稳定的规律,低剂量、中剂量、高剂量试验组每100g原料乳中DHA绝对含量的最大值分别为33.078mg、45.197mg、45.25 mg。且在饲喂微藻后的羊乳中检测到了二十二烷酸(C22:0)及二十四碳烯酸(C24:1),这两种脂肪酸在对照组羊乳中未检测到。此外其余脂肪酸亦受到显着性影响(P<0.05),如癸酸,十二烷酸含量增加,而棕榈酸和硬脂酸含量降低。饲喂微藻粉会使羊乳甘油三酯中sn-2 DHA的含量增加,且与微藻粉添加量有量效关系,低剂量、中剂量、高剂量试验组中sn-2位DHA最高含量分别为0.341%、0.354%、0.429%,与对照组相比分别增加了205%、213%、255%;饲喂微藻粉还会对其他sn-2位脂肪酸产生影响,如sn-2 C10:0、sn-2 C20:5n3、sn-2 SFA含量在试验组中增加,而sn-2 C8:0、sn-2 C17:1脂肪酸含量则下降,这为之后进一步的研究微藻对反刍动物乳甘油三酯的影响提供了理论依据。之后我们对饲喂微藻后的羊乳蛋白质组进行了检测,发现饲喂微藻对羊乳常规蛋白β-乳球蛋白、β-酪蛋白、κ-酪蛋白和乳铁蛋白含量无显着性影响(P>0.05),却会降低羊乳中αs2-酪蛋白的含量,同时会降低羊乳功能性蛋白如免疫炎症、脂质代谢、氧化还原反应等蛋白的含量。最后我们做了原生态DHA乳制品(UHT乳及全脂乳粉)与人工添加DHA乳制品的贮藏实验,发现与人工添加DHA羊乳制品相比,原生态DHA乳制品中DHA含量下降的明显缓慢(P<0.05),且与人工添加组相比,原生态组的POV值和AV值上升显着减缓(P<0.05),这对提升羊乳营养品质及加工特性,开发更加优质、稳定的羊乳系列产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张新明,赵璐,张衡,蒋继煜[3](2021)在《盐藻的营养价值及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盐藻是一种具有较高营养价值的浮游生物,在动物生产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本文具体介绍了盐藻的营养价值,简述了盐藻在鱼类养殖、虾类养殖、奶牛生产中的应用情况,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王志钢,刘彬,于春媛,周立新[4](2020)在《藻类保健功能及保健食品应用与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综述了藻类的主要保健功能及目前注册保健食品中的藻类应用现状,并对此类产品的开发提出建议。
黄金,宫平,惠伯棣[5](2020)在《盐藻在我国保健食品中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盐藻及提取物是我国已批准的新食品原料,其中主要的功效因子为β-胡萝卜素。与高等植物源和人工合成的β-胡萝卜素不同,盐藻中的β-胡萝卜素组分含有大量顺式(Z-)异构体,主要包括9Z-和13Z-异构体。基于此,文章分析了近年来我国盐藻及提取物保健食品应用研究情况:(1)盐藻源β-胡萝卜素组分的几何异构体组成测定;(2)盐藻源β-胡萝卜素组分视黄醇当量的确定;(3)盐藻源β-胡萝卜素在保健食品中使用量的安全性评估。本文在回顾盐藻研究历史的基础上,综述了盐藻源β-胡萝卜素的几何异构体组成检测方法、其视黄醇当量的确定、在保健食品中使用上限的安全性评估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这些信息对盐藻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张云泽,张礼,刘洪岩,李炳乾[6](2020)在《盐藻中重金属的去除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文章研究了一种盐藻中重金属的去除方法,通过将吸附剂加入到培养液中,摇床培养后,将藻液过滤去除吸附物,离心、烘干收集藻粉。经检测,可将盐藻中的重金属铅、砷含量分别去除14. 8%和73%以上,具有良好的去除重金属铅、砷的效果。
赵旸宇[7](2020)在《母婴童洗护用品技术与市场国家专利文摘》文中研究表明一种儿童牙膏组合物申请公布号CN104905987A申请公布日2015.09.16申请号2015102889005申请日2015.05.29申请人广州立白企业集团有限公司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儿童牙膏组合物,包含如下重量百分比的各原料组分:0.1%~5%增稠剂;0.5%~4%增溶剂;1%~60%保湿剂;10%~90%水;0.1%~2%香精;余量为
候恺玥[8](2020)在《ZCD转基因杜氏盐藻的构建和鉴定》文中研究说明藏红花酸有极高的保健和药用价值。由于天然藏红花酸的产量极其有限,故此利用合成生物学手段进行藏红花酸的异源转化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杜氏盐藻是一种无细胞壁的单细胞真核绿藻,生长速度快,培养方法简便,遗传转化稳定,特别是其胞内藏红花酸的前体分子——β-胡萝卜素含量可高达细胞干重10%,为目前所有已知微藻中含量最高。然而在杜氏盐藻的类胡萝卜素代谢途径中,缺失以β-胡萝卜素为底物催化生成藏红花酸的关键酶:玉米黄素裂解酶(ZCD)。本研究拟通过高产β-胡萝卜素的杜氏盐藻,利用基因工程在杜氏盐藻中表达来自藏红花的ZCD外源基因(CSZCD),以期通过合成生物学手段在杜氏盐藻中构建藏红花酸的合成途径,获得具有藏红花酸合成能力的转基因杜氏盐藻工程株。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改良后的培养基,通过光照强度、培养温度、各组份配比等优化,确立杜氏盐藻的最优生长曲线;2.基于pCAMBIA3301载体为骨架,成功构建杜氏盐藻的重组表达载体pCAMBI3301-CSZCD,并通过玻璃珠转化法将重组质粒导入盐藻细胞;3.通过草铵膦抗性平板筛选,利用PCR技术和基因测序技术对转化藻株进行分子水平检测,鉴定获得能够稳定遗传外源基因CSZCD的盐藻转化藻株,4.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比较分析野生型与转化藻株中藏红花酸含量变化,并利用LC-MS分析杜氏盐藻转化株藏红花酸的相关化合物,初步验证转CSZCD基因的杜氏盐藻能合成藏红花酸相关化合物。本研究成功构建杜氏盐藻的遗传表达载体,获得具有稳定表达外源CSZCD基因的杜氏盐藻转化株。通过HPLC和LC-MS分析后,发现CSZCD基因在杜氏盐藻中的成功表达能实现藏红花酸相关化合物的合成,为后续通过基因工程手段从杜氏盐藻中合成藏红花酸奠定技术基础。
宋冠男[9](2020)在《提高外源基因在盐藻细胞中表达量的策略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为了提高外源基因在杜氏盐藻(简称盐藻)细胞中表达量,本论文从建立新型的盐藻自转化方法、采用细胞穿膜肽介导、联合细胞核定位肽应用等策略,进行外源基因对盐藻细胞的转化工作,力求提高外源基因的表达量。在获得高表达藻株的基础上,对转化株的遗传稳定性进行分析,最终制备高表达外源基因遗传稳定的转化盐藻藻株。方法:利用盐藻自身能够适应不同盐浓度的特性,当高盐浓度(1.0M)瞬时变为低盐浓度(0.1M)时,通过造成的渗透压差进行外源基因的转化工作。细胞外成份通过表面活性剂作用形成的孔洞进入细胞,外源物质进入细胞后,采用不同波长的荧光激发,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核位置的荧光有无和强弱。没有引入外源物质的盐藻组作为阴性对照,同样进行相同的操作处理。为了获得最佳的转化结果,本论文对不同的转化参数进行了比较研究,对影响转化效率的四个参数(转化时间、盐梯度、染料剂量和Triton X-100浓度)分别进行了优化,观察不同转化参数对转化效率的影响,最终获得最高转化率的条件参数,供后续实验所用。在此最佳转化条件下,将含有外源基因的重组载体与细胞穿膜肽(TAT)、核定位肽(SVT40)联合应用,即盐藻细胞分别采用单独质粒(p CAMBIA1303)、质粒联合穿膜肽、质粒联合核定位肽进行转化,以期望获得更高的转化效率和外源基因的表达量。实验同时设有阴性对照组(加入其它质粒进行转化)和空白对照组(无质粒进行转化操作)。外源重组DNA进行盐藻转化后,经过72小时培养后离心收集细胞。采用组织化学染色和PCR扩增分析,检测外源基因(GUS基因)在盐藻细胞中的表达情况。细胞染色后在高倍镜下观察拍照,PCR产物经1%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和测序鉴定。同时,转化的细胞进行RT-PCR扩增分析,鉴定外源基因(GUS基因)在转录水平的表达情况。利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在不同组别中(单独质粒转化组、质粒联合TAT组、质粒联合SVT40组)筛选出外源基因表达量最高的转化藻株。随后,用Western blot方法进行最高表达株的蛋白产物分析,以鉴定表达量和生物活性。对于获得的最高表达株进行3-6个月的遗传稳定性分析,筛选获得高表达外源基因的遗传稳定性藻株。结果:利用盐梯度的变化,成功建立起了盐藻的盐梯度自转化方法。通过高盐浓度变为低盐浓度时,外源物质能够被自发的转入到细胞内部。结果显示:外源性物质被引入细胞后,盐藻细胞的细胞核位置在不同的荧光激发下,分别呈现红色和绿色强荧光;而阴性对照组细胞没有该荧光的发出,结果说明外源性物质被成功自发的引入盐藻细胞。通过对不同转化参数的优化研究(包括转化时间、盐梯度、染料量和Tritonx-100浓度等),结果显示:在四个转化参数中,盐浓度的变化对转化结果影响最大。第一,随着盐浓度由高到低逐渐降低时,转化细胞的数量显着增加。但是如果盐浓度小于0.1M,由于细胞破裂严重,无法统计转化情况;当盐浓度大于0.5M时,转化子的数量出现了明显减少的情况。第二,转化时间从60s到120s,转化细胞的数目显着增加。但是时间超过120s后,由于细胞大量破裂,转化细胞的数量并没有相应增加。第三,表面活性剂0.1%Triton X-100量从2μl(在转化体系中浓度为0.0005%)到10μl(在转化体系中浓度为0.001%)时,随着浓度的增加转化细胞的数目也明显增加。当0.1%Triton X-100量超过0.001%后,由于细胞大量破裂,转化细胞的数量并没有相应增加。第四,外界荧光染料(EB,1.25 mg/ml)在15μl至30μl时,随着浓度的增加转化细胞的数目明显增加,但是30μl之后同样因为细胞大量破裂,转化细胞的数量并没有相应增加。对上述四个参数优化后,最终确定的最佳转化条件:即盐藻在0.1M盐溶液培养基1ml(细胞数量达到106-107/ml)时,加入0.1%Triton X-100 10μl(在转化体系中浓度为0.001%)和1.25mg/ml EB 30μl,转化120s,获得了最高的转化效率,接近100%。基于上述最佳的转化参数,本研究进行了后续的转化工作。外源质粒转化盐藻后,结果显示:阳性细胞在显微镜下能够看到蓝色或浅蓝色染色结果,而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细胞没有任何显色反应,细胞呈现浅黄色或黄褐色。PCR分析结果显示,在不同的转化藻株中,成功扩增出了大小为1807bp的GUS基因片段,而在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中则没有条带的显示。由此可以看出,外源基因被成功转入盐藻细胞。外源质粒联合穿膜肽转化盐藻细胞后,同样得到上述的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荧光定量PCR筛选获得了表达量最高的藻株,该藻株与单独转化质粒组对比,GUS基因的表达量在转录水平得到了显着提高,达到了2.2~2.8倍。但是,Western blot结果中没有观察到蛋白表达量的差异,这可能与细胞的损伤作用较大有关。质粒联合核定位肽转化盐藻后,采用荧光定量PCR筛选也获得了表达量最高的藻株。该藻株与单独转化质粒组对比,发现在转录水平上GUS基因转录量得以提高达到了3.2~5.7倍,但是由于受到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影响,进行Western blot的实验时间大大受限,结果中没有蛋白表达量的呈现,这是本课题研究遗憾的地方。还有通过对获得的外源基因表达量最高的转化株也需要进行了3个月以上,进而来分析在转录水平和翻译水平的稳定,从而获得短期稳定的遗传藻株。我们从实验可以看出,外源重组质粒联合核定位肽能够显着提高外源基因的表达量,为今后的外源蛋白重组生产奠定了工作基础。结论:成功建立了盐藻的自转化方法,并优化了不同的转化参数,获得了最佳的转化效率。通过新型转化方法能够实现盐藻细胞的高效转化,具有操作简单、经济实用、无需要贵重的仪器设备和实验耗材等优点,为盐藻的基因工程研究工作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工具。采用外源质粒联合核定位肽的方法,可以提高目的基因在盐藻细胞的表达量。该核定位肽介导法是成功突破盐藻表达系统当前存在技术瓶颈的一次尝试,为今后高效利用盐藻表达系统进行外源蛋白的重组生产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李娟娟[10](2018)在《基于斑马鱼模型的消癌平发育毒性和抗炎作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比较消癌平及其单体通关藤皂苷G、H、I的胚胎发育毒性大小,阐述消癌平的胚胎发育毒性机制;2、评价消癌平的抗肿瘤活性和比较消癌平及其单体通关藤皂苷G、H、I的抗炎活性大小;3、通关藤皂苷H的毒/效的相关性分析。方法:1、发育毒性研究。(1)胚胎发育量-毒关系。将发育至受精后6小时(6 hours post fertilization,hpf)的野生型AB系斑马鱼胚胎,按照预实验设定不同暴露浓度,持续暴露120小时,分别于暴露后24、48、72、96、120小时(hour post exposure,hpe)观察并记录死亡率和孵化率。消癌平和通关藤皂苷G、H、I均按照上述同样方法处理。(2)消癌平发育毒性机制研究。消癌平暴露6 hpf的胚胎持续120小时,进行斑马鱼畸形率的统计、体长测量、心率测定、形态评分和行为学检测,同样时间点收集样本用于病理切片观察心脏、肝脏的变化,透射扫描电镜观察心肌纤维和心肌细胞内细胞器的变化,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RT-PCR)检测氧化应激、内质网应激、凋亡和wnt/β-cetanin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2、消癌平抗肿瘤作用评价。以染色后的MDA-MB-231乳腺癌细胞注射至48 hpf的斑马鱼幼鱼卵黄囊部位建立肿瘤模型,再将注射后的斑马鱼分别浸泡在不同浓度(1.2、1.6、2.0 mg/mL)的消癌平中,持续48小时,观察并记录斑马鱼的肿瘤细胞迁移情况。3、抗炎活性评价。以健康发育正常的72 hpf绿色荧光巨噬细胞系(Tg:zlyz-EGFP)转基因斑马鱼为实验动物,根据预实验设定不同浓度通关藤皂苷H,持续暴露72小时,分别于浸泡后24、48、72 h观察并记录死亡率、畸形率和体长。药物处理72 hpf的斑马鱼2 h后再加入20μM的硫酸铜孵育1 h,显微镜拍照并统计神经丘周围巨噬细胞数量。用于筛选消癌平、通关藤皂苷G、H、I的抗炎活性。0.025 mg/m L LPS处理斑马鱼30 min后,再加入通关藤皂苷H,分别于浸泡后24、48、72 h拍照,统计死亡率、畸形率和尾部巨噬细胞的数量。RT-PCR检测炎症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1、48 hpe时,0.4 mg/m L的消癌平对斑马鱼的孵化产生显着抑制效应,72 hpe时,高于0.8 mg/mL的消癌平对斑马鱼的孵化产生显着抑制作用,通关藤皂苷G和H对斑马鱼的孵化没有显着抑制作用,0.5和0.75 mg/m L的通关藤皂苷I对斑马鱼的孵化有显着抑制作用,消癌平和通关藤皂苷G、H、I对斑马鱼胚胎的致死效应有明显的时间和剂量依赖性。消癌平连续暴露120小时后,1.2和1.6 mg/mL暴露组的发育评分显着降低,畸形率显着升高,总的运动距离和平均运动速度也显着降低;消癌平连续暴露120小时后,斑马鱼的心率降低、静脉窦(Venous sinus,SV)-动脉球(Arterial ball,BA)距离增加,从病理切片能够看出,心脏环化、心肌细胞减少、心室壁变薄。心脏电镜扫描图表明心肌纤维紊乱。试剂盒检测结果表明,随着消癌平暴露剂量的增加,CAT活性升高、T-SOD活性降低、MDA含量升高、GSH含量降低。RT-PCR结果显示,氧化应激相关基因cat、sod1和gstp2的表达量随着暴露剂量的增加,先上调后下调;内质网应激相关基因chop、hspa5、hsp90b1、perk的表达量随机暴露剂量的升高而上调;凋亡相关的基因caspase-3、p53和bax随着暴露剂量的升高而上调,而bcl-2则随着暴露浓度的升高而下调;wnt通路相关基因β-catenin、wnt3a和wnt8a的表达量随着暴露剂量的升高先上调后下调,wnt11的表达量随着消癌平暴露浓度的升高显着上调。2、1.2和1.6 mg/mL的消癌平能够抑制MDA-MB-231细胞在斑马鱼体内的迁移。采用硫酸铜造模,0.1 mg/m L通关藤皂苷G具有抗炎活性,0.5和0.6 mg/m L通关藤I具有抗炎活性,XAP(1.2、1.6和2.0 mg/m L)和通关藤皂苷H(0.15、0.2和0.25mg/m L)也具有抗炎活性。3、正常生理状态的斑马鱼,通关藤皂苷H浓度高于0.35mg/mL诱发毒性,而LPS诱导的炎症状态的斑马鱼,通关藤皂苷H高于0.2 mg/mL就可以诱发毒性。通关藤皂苷H在浓度低于0.05 mg/m L时无抗炎活性,高于0.05 mg/mL时能够缓解斑马鱼体内LPS诱发的炎症,降低斑马鱼幼鱼尾部巨噬细胞的分布数量。当浓度高于0.2 mg/mL时,斑马鱼尾部巨噬细胞数量增多且出现身体弯曲、腹部水肿等畸形,畸形率随着浓度的升高而升高。RT-PCR实验表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LPS组的促炎因子(tnf-α、il-1b、il-8、ptges、inos2b和cox-2)显着上调,抑炎因子il-10则下调,myd88、nf-κb2、iκbαa、和p38的表达上调。与LPS模型组相比,通关藤皂苷H处理组这些基因表达则出现与LPS组相反的变化趋势。结论:1、消癌平能导致斑马鱼胚胎发育毒性,包括抑制孵化、心脏水肿和运动行为能力降低,氧化应激、内质网应激、凋亡和wnt通路参与这些毒性的调控机制。胚胎发育毒性大小比较:消癌平>通关藤皂苷G>通关藤皂苷H>通关藤皂苷I。2、消癌平能够通过抑制MDA-MB-231细胞在斑马鱼体内的迁移发挥抗肿瘤效应;抗炎活性大小比较:通关藤皂苷H>消癌平>通关藤皂苷G>通关藤皂苷I 3、通关藤皂苷H对炎症状态下的斑马鱼比正常状态下的斑马鱼毒性更大;通关藤皂苷H低剂量具有抗炎作用,高剂量有发育毒性;通关藤皂苷H能够缓解LPS诱发的炎症,机制与nf-κb和p38的下调有关。
二、盐藻提取物抗氧化作用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盐藻提取物抗氧化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藻类原料在我国保健食品中的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我国藻类原料在保健食品中的使用依据 |
1.1 普通食品 |
1.2 新食品原料 |
2 藻类原料在我国保健食品中的应用现状 |
2.1 我国藻类原料的发展现状 |
2.2 我国藻类原料在保健食品当中应用的现状 |
3 藻类原料在保健食品中的保健功能 |
3.1 增强免疫力功能 |
3.2 改善血脂和血糖代谢功能 |
3.3 抗氧化功能 |
3.4 通便润肠功能 |
3.5 保护脑部功能 |
3.6 其他功能 |
4 藻类保健食品开发的重要性及建议 |
5 展望 |
(2)饲喂DHA微藻粉对山羊乳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DHA营养特性及生理功能 |
1.1.1 DHA对大脑健康发育的作用 |
1.1.2 DHA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
1.1.3 DHA对机体抗炎的作用 |
1.2 微藻的营养价值及应用 |
1.2.1 微藻营养价值 |
1.2.2 微藻的应用 |
1.3 羊乳及其制品概述 |
1.3.1 羊乳营养成分 |
1.3.2 羊乳功能特性 |
1.3.3 羊乳制品的营养 |
1.4 微藻作为饲料应用现状 |
1.4.1 微藻作为水产饲料 |
1.4.2 微藻作为畜禽饲料 |
1.4.3 微藻作为反刍动物饲料 |
1.4.4 ω-3 脂肪酸在反刍动物乳中的富集 |
1.5 立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
1.5.1 立题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1.5.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微藻饲喂对山羊乳常规成分及产奶量的影响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材料与仪器 |
2.2.2 实验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饲喂微藻对山羊乳常规含量的影响 |
2.3.2 饲喂微藻对羊乳产奶量的影响 |
2.3.3 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
2.4 小结 |
第三章 微藻饲喂对山羊乳脂肪酸种类及含量的影响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材料与试剂 |
3.2.2 仪器与设备 |
3.2.3 实验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羊乳DHA绝对含量变化 |
3.3.2 饲喂微藻对羊乳脂肪酸种类及含量的影响 |
3.3.3 微藻粉脂肪酸与羊乳脂肪酸种类差异 |
3.4 小结 |
第四章 微藻饲喂对山羊乳脂肪sn-2 位脂肪酸种类及含量的影响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材料与试剂 |
4.2.2 仪器与设备 |
4.2.3 实验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微藻饲喂对羊乳sn-2 位脂肪酸的影响 |
4.3.2 主成分分析微藻粉添加量及饲喂时间对羊乳sn-2 位脂肪酸的影响 |
4.4 小结 |
第五章 微藻饲喂对山羊乳蛋白质的影响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原料与试剂 |
5.2.2 仪器与设备 |
5.2.3 实验方法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微藻对羊乳蛋白质种类影响 |
5.3.2 微藻对羊乳宏量蛋白质含量影响 |
5.3.3 微藻对羊乳功能蛋白种类及含量影响 |
5.4 小结 |
第六章 原生态与人工添加DHA羊乳制品贮藏期脂肪酸稳定性研究 |
6.1 前言 |
6.2 材料与方法 |
6.2.1 原料与试剂 |
6.2.2 仪器与设备 |
6.2.3 实验方法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贮藏期DHA绝对含量变化 |
6.3.2 脂肪酸含量贮藏稳定性分析 |
6.3.3 贮藏期POV及AV的变化规律 |
6.4 小结 |
第七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盐藻的营养价值及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盐藻的营养价值 |
2 盐藻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
2.1 盐藻在鱼类养殖中的应用 |
2.2 盐藻在虾类养殖中的应用 |
2.3 盐藻在奶牛生产中的应用 |
(4)藻类保健功能及保健食品应用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 藻类的保健作用 |
1.1 免疫调节作用 |
1.2 抗氧化作用 |
1.3 降血糖作用 |
1.4 降血脂作用 |
1.5 减肥及润肠通便作用 |
1.6 其他 |
2 藻类在保健食品中的应用现状 |
2.1 原料使用情况 |
2.2 保健功能 |
2.3 功效成分/标志性成分分析 |
3 藻类保健食品的开发 |
3.1 适应消费需求,开发多元化系列化的产品 |
3.2 精深加工,开发高附加值的新型保健食品 |
3.3 藻类保健食品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3.3.1 从源头上控制和监测原料的质量安全 |
3.3.2 加强保健食品生产的产业化和标准化 |
(5)盐藻在我国保健食品中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
1.1盐藻 |
1.2β-胡萝卜素 |
1.3盐藻源β-胡萝卜素 |
2盐藻源β-胡萝卜素在保健食品中几何异构体组成的测定 |
2.1β-胡萝卜素几何异构体组成的测定 |
2.1.1几何异构体的分离 |
2.1.2几何异构体的鉴定 |
2.1.3几何异构体的定量测定 |
2.2盐藻源β-胡萝卜素的视黄醇当量 |
2.2.1β-胡萝卜素的维生素A原活性 |
2.2.1.1β-胡萝卜素的维生素A原活性 |
2.2.1.2β-胡萝卜素的视黄醇当量(RAE) |
2.2.2盐藻源β-胡萝卜素的视黄醇当量 |
2.2.3盐藻源β-胡萝卜素的健康功能 |
2.3安全性 |
2.3.1全反式β-胡萝卜素的安全性 |
2.3.2盐藻源β-胡萝卜素的安全性 |
2.3.3在保健食品中使用量的安全性不确定性 |
3盐藻及提取物在我国保健食品中的应用前景 |
(6)盐藻中重金属的去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盐藻来源 |
1.2 实验方法 |
1.2.1 不同浓度的有机酸处理实验 |
1.2.2 吸附时间实验 |
1.2.3 吸附pH值实验 |
2 结果与分析 |
2.2.2吸附时间实验(图3) |
2.2.3吸附p H值实验(图4) |
3 结论 |
(7)母婴童洗护用品技术与市场国家专利文摘(论文提纲范文)
一种儿童牙膏组合物 |
一种婴儿洗衣液及其制备方法 |
一种婴儿竹叶清热二合一洗发沐浴露及其制备方法 |
一种儿童沐浴露及其制备方法 |
一种果味儿童牙膏 |
温和婴儿洗发水及其制备方法 |
一种儿童沐浴用抑菌液体香皂及其制备方法 |
一种温和型儿童牙膏 |
一种孕产妇用免洗美白面膜霜及其制备方法 |
一种含天然油茶皂苷的婴儿护理手工皂及其制备方法 |
一种婴儿洗发水 |
一种抗菌婴儿洗护制剂及其应用 |
一种防蚊的儿童洗衣液 |
一种儿童洗手液及其制备方法 |
一种婴儿洗衣液的制备方法 |
一种长效抗、抑菌湿巾及其制备方法 |
一种婴儿洗衣液 |
一种儿童洗衣皂液 |
一种适用于儿童的无硅洗发沐浴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
一种儿童洗手液 |
一种儿童洗手液 |
一种婴儿洗衣液 |
一种氨基酸婴儿洗衣液 |
儿童洗手液及其制备方法 |
一种长效安全的儿童免洗护手抗菌剂 |
(8)ZCD转基因杜氏盐藻的构建和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藏红花酸的简介 |
1.1.1 藏红花酸的应用 |
1.1.2 藏红花酸的生物合成途径 |
1.1.2.1 ZCD简介 |
1.1.2.2 ALDH简介 |
1.1.2.3 UGT简介 |
1.2 藏红花酸的研究现状 |
1.3 杜氏盐藻 |
1.3.1 杜氏盐藻简介 |
1.3.2 构建杜氏盐藻转化株的可行性分析 |
1.3.3 杜氏盐藻的研究现状 |
1.3.4 胡萝卜素研究进展 |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1.5 创新点与展望 |
第2章 杜氏盐藻的培养及抗性筛选 |
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2.1.1 实验藻株 |
2.1.2 主要化学试剂 |
2.1.3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培养基配制 |
2.2.2 绘制杜氏盐藻生长曲线 |
2.2.2.1 标准曲线制作 |
2.2.2.2 生长曲线制作 |
2.2.3 杜氏盐藻对草铵膦抗性筛选实验 |
2.3 实验结果 |
2.3.1 杜氏盐藻生长曲线 |
2.3.2 用于筛选阳性杜氏盐藻转化株的草铵膦最适浓度 |
2.4 实验讨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杜氏盐藻的转化 |
3.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设备 |
3.2 实验方法 |
3.2.1 载体的构建 |
3.2.2 酶切与连接 |
3.2.3 大肠杆菌转化方法 |
3.2.4 菌落PCR方法 |
3.2.5 菌株培养 |
3.2.6 质粒提取 |
3.2.7 线性化酶切鉴定 |
3.2.8 玻璃珠转化法 |
3.3 实验结果 |
3.3.1 双酶切鉴定 |
3.3.2 线性化酶切鉴定 |
3.3.3 杜氏盐藻遗传转化结果 |
3.4 本章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杜氏盐藻转化株的分子鉴定 |
4.1 实验材料 |
4.1.1 实验藻株 |
4.1.2 主要实验试剂 |
4.1.3 主要仪器设备 |
4.2 实验方法 |
4.2.1 样品处理 |
4.2.2 杜氏盐藻DNA提取方法 |
4.2.3 杜氏盐藻RNA提取方法 |
4.2.4 cDNA的合成及PCR鉴定 |
4.2.5 切胶回收 |
4.3 实验结果 |
4.3.1 杜氏盐藻转化子 |
4.3.2 杜氏盐藻RNA电泳图 |
4.3.3 基因组水平鉴定杜氏盐藻转化株 |
4.4 本章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鉴定杜氏盐藻转化株藏红花酸相关化合物 |
5.1 实验材料 |
5.1.1 实验藻株 |
5.1.2 主要化学试剂 |
5.1.3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 |
5.2 实验方法 |
5.2.1 样品制备 |
5.2.2 配制藏红花酸标准工作溶液 |
5.2.3 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方法 |
5.2.4 液相串联高分辨质谱(LC-MS)检测方法 |
5.2.5 藏红花酸相关化合物含量计算方式 |
5.3 实验结果 |
5.3.1 藏红花酸标准溶解曲线 |
5.3.2 HPLC 分析转化子中藏红花酸类化合物 |
5.3.3 藏红花酸相关化合物的 LC-MS 分析 |
5.4 本章讨论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
6.1 实验结论 |
6.2 实验讨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9)提高外源基因在盐藻细胞中表达量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外源基因转化盐藻细胞的研究进展 |
1.1 盐藻的生物学特性 |
1.1.1 盐藻的分类及形态特征 |
1.1.2 盐藻的生理特性 |
1.1.3 盐藻的营养成分及其应用领域 |
1.2 盐藻作为新型的表达系统 |
1.2.1 盐藻基因的克隆研究 |
1.2.2 转化方法的研究 |
1.3 外源基因在盐藻细胞中的表达情况 |
1.3.1 盐藻叶绿体表达系统的转化研究 |
1.4 结论与应用前景 |
第2章 盐藻盐梯度自转化方法的建立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2.1.1 藻种、菌株和质粒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试剂的配制 |
2.1.4 主要仪器及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藻类的菌株及其培养 |
2.2.2 质粒的转化扩增 |
2.2.3 盐藻总基因组的提取 |
2.2.4 染色方法 |
2.2.5 盐藻自转化方法的建立 |
2.3 实验结果 |
2.3.1 基因组提取和外源基因的PCR鉴定 |
2.3.2 荧光显微镜下转化盐藻细胞的形态 |
2.3.3 不同转化参数的优化 |
2.3.4 转化细胞的GUS基因检测 |
2.4 讨论 |
第3章 细胞穿膜肽介导外源基因转化盐藻细胞 |
3.1 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
3.1.1 穿膜肽 |
3.1.2 主要试剂 |
3.1.3 主要仪器及设备 |
3.2 实验方法 |
3.2.1 盐藻的培养 |
3.2.2 质粒载体p CAMBIA1303 的转化、扩增、提取 |
3.2.3 穿膜肽介导下的外源基因转化 |
3.2.4 盐藻细胞染色观察 |
3.2.5 转化阳性藻株总RNA的提取 |
3.2.6 盐藻GUS基因的RT-PCR扩增 |
3.2.7 蛋白表达产物的Western blot |
3.3 结果 |
3.3.1 提取的盐藻总RNA质量检测 |
3.3.2 转化细胞的染色观察和分子鉴定 |
3.3.3 定量检测 |
3.3.4 Western blot检测 |
3.4 讨论 |
第4章 核定位肽介导外源基因转化盐藻细胞 |
4.1 仪器设备与实验材料 |
4.1.1 实验材料 |
4.1.2 主要试剂 |
4.1.3 主要仪器及设备 |
4.2 .实验方法 |
4.2.1 盐藻的培养 |
4.2.2 质粒载体p CAMBIA1303 的转化、扩增、提取 |
4.2.3 核定位信号肽介导下的外源基因转化 |
4.2.4 盐藻细胞染色观察 |
4.2.5 转化阳性藻株总RNA的提取 |
4.2.6 盐藻GUS基因的PCR扩增 |
4.2.7 蛋白表达产物的Western blot |
4.2.7.1 不同转化株总蛋白的提取 |
4.2.7.2 重组蛋白产物的Western blot分析 |
4.3 结果 |
4.3.1 转化细胞的染色观察和分子鉴定 |
4.3.2 盐藻总RNA的提取 |
4.3.3 盐藻GUS基因的PCR扩增 |
4.3.4 Western blot结果 |
4.4 讨论 |
第5章 问题与展望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词汇表 |
符号表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10)基于斑马鱼模型的消癌平发育毒性和抗炎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章 消癌平和通关藤皂苷G、H和I的发育毒性研究 |
第一节 消癌平和通关藤皂苷G、H和I对斑马鱼胚胎的发育毒性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设备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通关藤皂苷G、H、I的含量测定结果 |
2.2 消癌平暴露后对斑马鱼胚胎发育毒性的影响 |
2.3 通关藤皂苷G的对斑马鱼胚胎发育毒性的影响 |
2.4 通关藤皂苷H对斑马鱼胚胎发育毒性的影响 |
2.5 通关藤皂苷I对斑马鱼胚胎发育毒性的影响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二节 消癌平对斑马鱼胚胎的发育毒性作用机制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设备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消癌平连续暴露120h后对斑马鱼发育的影响 |
2.2 消癌平连续暴露120h后对斑马鱼行为学的影响 |
2.3 消癌平连续暴露120h后对斑马鱼体内ROS的含量检测 |
2.4 消癌平连续暴露120h后对斑马鱼体内MDA、CAT、GSH和T-SOD的检测 |
2.5 从组织病理切片角度考察消癌平对斑马鱼不同器官的毒性 |
2.6 消癌平连续暴露120h后对斑马鱼产生的心脏毒性 |
2.7 消癌平连续暴露120h后对斑马鱼发育毒性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2.7.1 内质网应激相关基因的变化 |
2.7.2 氧化应激相关基因的变化 |
2.7.3 凋亡相关基因的变化 |
2.7.4 wnt通路相关基因的变化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二章 消癌平和通关藤皂苷G、H、I的抗炎作用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设备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染色前后MDA-MB-231细胞形态图 |
2.2 注射肿瘤细胞后48小时的斑马鱼形态 |
2.3 消癌平抑制斑马鱼体内肿瘤细胞迁移 |
2.4 消癌平和通关藤皂苷G、H、I的抗炎活性评价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三章 通关藤皂苷H的毒/效相关性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设备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TH对正常生理状态下斑马鱼幼鱼的发育影响 |
2.2 TH对LPS诱导的炎症状态下斑马鱼幼鱼的发育影响 |
2.3 TH的毒效相关性 |
2.4 TH的抗炎效应 |
2.5 TH对抗炎相关基因的表达影响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展望 |
全文创新点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承担/参与的科研课题与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四、盐藻提取物抗氧化作用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藻类原料在我国保健食品中的应用进展[J]. 段昊,吕燕妮,闫文杰.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21(11)
- [2]饲喂DHA微藻粉对山羊乳品质的影响[D]. 朱辉权.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9)
- [3]盐藻的营养价值及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J]. 张新明,赵璐,张衡,蒋继煜. 养殖与饲料, 2021(04)
- [4]藻类保健功能及保健食品应用与开发[J]. 王志钢,刘彬,于春媛,周立新.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20(12)
- [5]盐藻在我国保健食品中研究进展[J]. 黄金,宫平,惠伯棣. 中国食品添加剂, 2020(09)
- [6]盐藻中重金属的去除研究[J]. 张云泽,张礼,刘洪岩,李炳乾. 盐科学与化工, 2020(08)
- [7]母婴童洗护用品技术与市场国家专利文摘[J]. 赵旸宇. 中国洗涤用品工业, 2020(06)
- [8]ZCD转基因杜氏盐藻的构建和鉴定[D]. 候恺玥. 深圳大学, 2020(10)
- [9]提高外源基因在盐藻细胞中表达量的策略研究[D]. 宋冠男. 河南科技大学, 2020(07)
- [10]基于斑马鱼模型的消癌平发育毒性和抗炎作用研究[D]. 李娟娟. 山西医科大学, 2018(12)